治疗认知度

2024-10-09

治疗认知度(共12篇)

治疗认知度 篇1

摘要:目的 观察及研究治疗认知度对乳腺癌患者术前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拟于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9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治疗认知度分为A组(治疗认知度较高组)30例、B组(治疗认知度一般组)30例和C组(治疗认知度较低组)30例,然后将三组采用睡眠自测AIS量表进行评估。结果 A组的睡眠自测AIS量表8个指标评分均低于B组及C组,B组则低于C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治疗认知度对乳腺癌患者术前睡眠质量的影响较大,应加加强对乳腺癌患者治疗认知度的提升,以达到改善其术前休息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治疗认知度,乳腺癌,术前睡眠质量

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方法中,手术是最为常见的方式,而影响患者手术状态的因素较多,术前睡眠质量即是与其机体状态密切相关的指标,因此对于术前睡眠质量的改善需求较高。治疗认知度是与此类患者多方面密切相关的指标,但是其对此类患者术前睡眠质量的影响研究极为不足,因此本文中我们即就此方面进行探讨,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拟于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9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治疗认知度分为A组(治疗认知度较高组)30例、B组(治疗认知度一般组)30例和C组(治疗认知度较低组)30例。A组的30例患者中,年龄31~65岁,平均年龄(44.4±5.9)岁,其中Ⅰ~Ⅱ期17例,Ⅲ期13例;文化程度:小学和初中15例,初中以上15例。B组的30例患者中,年龄31~66岁,平均年龄(44.9±5.6)岁,其中Ⅰ~Ⅱ期16例,Ⅲ期14例;文化程度:小学和初中15例,初中以上15例。C组的30例患者中,年龄32~66岁,平均年龄(44.2±6.0)岁,其中Ⅰ~Ⅱ期16例,Ⅲ期14例;文化程度:小学和初中14例,初中以上16例。三组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统计数据比较,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将三组患者采用睡眠自测AIS量表进行评估,然后比较三组患者的评估结果。

1.3 评价标准:

睡眠自测AIS量表主要包括8个睡眠方面的评估指标,每个评估指标均以0~3分表示,分值越高表示睡眠及其相关方面状态越差,8个评估指标分别为夜间睡眠中断、早睡、总睡眠时间、对睡眠质量的自评、睡眠延迟、对白天情绪的影响、对白天功能的影响及日间睡意。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检验软件与方法分别为SAS6.0、t检验与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表示比较指标间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A组30例患者中睡眠自测AIS量表夜间睡眠中断、早睡、总睡眠时间、对睡眠质量的自评、睡眠延迟、对白天情绪的影响、对白天功能的影响及日间睡意评分分别为(1.22±0.24)分、(1.15±0.18)分、(1.45±0.30)分、(1.18±0.23)分、(1.01±0.12)分、(1.05±0.15)分、(1.02±0.20)分及(1.13±0.16)分;B组30例患者中夜间睡眠中断、早睡、总睡眠时间、对睡眠质量的自评、睡眠延迟、对白天情绪的影响、对白天功能的影响及日间睡意评分分别为(1.68±0.29)分、(1.59±0.25)分、(1.92±0.35)分、(1.56±0.28)分、(1.57±0.17)分、(1.60±0.21)分、(1.64±0.24)分及(1.57±0.22)分;C组30例患者中夜间睡眠中断、早睡、总睡眠时间、对睡眠质量的自评、睡眠延迟、对白天情绪的影响、对白天功能的影响及日间睡意评分分别为(2.31±0.33)分、(2.24±0.31)分、(2.51±0.40)分、(2.14±0.32)分、(2.21±0.26)分、(2.34±0.35)分、(2.25±0.29)分及(2.30±0.33)分。A组的睡眠自测AIS量表8个指标评分均低于B组及C组,B组则低于C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手术是治疗乳腺癌的有效方法,而患者术前因对手术效果及预后的担忧、机体的不适感等情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睡眠质量,而睡眠质量作为术前机体休息状态的重要方面,对其干预的要求极高。对于患者术前睡眠质量影响因素的掌握及干预是重要的前提与基础。以往有研究认为,患者自身对于治疗的认知度是与其他情绪心理及生存质量其他方面均密切相关的指标,但是对于患者治疗认知度对患者术前睡眠质量影响的研究却十分不足。故本文中我们即就治疗认知度对乳腺癌患者术前睡眠质量的影响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治疗认知度越高的患者其睡眠质量相对越好,随着认知度降低,患者的睡眠质量也相对变差,从而提示我们对于治疗认知度的重视程度应进一步提升。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治疗认知度对乳腺癌患者术前睡眠质量的影响较大,应加加强对乳腺癌患者治疗认知度的提升,以达到改善其术前休息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贾金平,万冬桂.乳腺癌患者睡眠质量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5,5(6):129-131.

[2]Law KS,Azman N,Omar EA,et al.The effects of virgin coconut oil(VCO)as supplementation on quality of life(QOL)among breast cancer patients[J].Lipids Health Dis,2014,27(13):139.

[3]王红丽,龚敏.35岁以下乳腺癌患者睡眠质量与心理状况调查[J].浙江临床医学,2011,13(6):666-667.

[4]周博,黄瑾,鲁静,等.个性化干预对乳腺癌手术患者负性情绪和睡眠质量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27):5365-5367.

[5]张岸辉,谌永毅,刘翔宇.乳腺癌化疗患者睡眠障碍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28):3461-3463.

[6]王文芳.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对乳腺癌手术患者情绪状态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3):119-120.

治疗认知度 篇2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名男初中生求助者的咨询案例的实践,结合咨询过程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运用系统脱敏及认知行为疗法对求助者的焦虑症状进行了治疗并取得了成功说明了系统脱敏及认知疗法相关技术的使用和效果评估问题。一、一般资料

魏某,男,初中二年级学生。身高1.68米,五官端正,身体健康。父母为大学教师,家庭和睦。小学学习成绩优秀,但小学升学考试时由于突然发高烧受影响而未能进入重点中学。父母对其要求一直比较严格,对他这次考试失利批评较多。此后每逢考试必紧张、焦虑、不安,总觉得自己又要考不好了。尤其近半年,就一直被笼罩在一种紧张学习的氛围中,时常感到心烦意乱,学习成绩也时好时坏。常常想到中考问题,感觉更加强烈,心跳的剧烈程度比以前强很多,思维不太受控制,注意力也难以集中。在每次模拟考试的前几天就开始坐立不安;经常做有关考试的梦,并且梦见成绩不理想。常会设想:如果这次考试成绩又不好怎么办。临近考试时胃部不舒服,想上厕所的次数也比平时多;当听到开考的铃声时,心跳马上加速。考试时,如果监考老师来回走动或注视自己,便无法答题;常常发现考试时自己的手指或双腿在发抖;考试时经常会看错题目。为此感到很痛苦,希望能在中考前克服这个问题。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魏某说:“考试前我会非常紧张,前几天就会连续失眠。睡不着觉,考试时经常因为太紧张而不能认真审题。并且考试时心跳得厉害,头很痛。计算马虎看错题等毛病也出来了。我非常着急,每次都在学习方法上找原因,找来找去问题还是存在。”

三、咨询师观察到的情况

1、心理咨询师观察印象:求助者面色苍白,身体瘦弱,讲话时双腿不停抖动,双手紧握,多数时候低头,声音小而略微颤抖,有时抬起头,双眉紧皱,表情痛苦。

2、父母主诉:近一个时期,孩子吃饭不多,与父母老师很少交流,朋友交往也较以前少了,只是一个人在房间里学习。不愿提到考试,一提到就显得有些烦躁了。

四、评估与诊断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内向,情绪低落,为学习和考试而焦虑,为自己的前途焦虑,为达不到父母的期望焦虑,生理机制紊乱,身体虚弱。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心理测试结果和躯体疾病史,精神病家族史以及典型心理与异常的表现排除了精神障碍,例如,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病理性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障碍。

诊断: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是非病理性的情绪反应属于心理问题范畴,是由考试引发的焦虑状态。根据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求助者心理活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符合统一性原则,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其个性稳定,且引起求助者问题的原因是小学升学考失利这一现实刺激,其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未达神经症的诊断标准,故属于较严重的心理问题。问题主要表现:

1、学习策略和学习动机存在认知偏差。

2、生理机制紊乱,如生物钟紊乱、食少、身体虚弱等。

3、在社会因素中父母缺乏教育引导孩子的正确观念及方式,在学校中缺少朋友,缺少教师对他的学习方式,考试方法的指导。

五、咨询目标的确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①学会自我放松的方法。②减少考试焦虑程度。③保证正常的饮食、睡眠,改善身体虚弱状况。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①改变求助者的升学观,从侧面影响父母的升学观。②改变求助者在学习方法、方式上的不良认知。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 ①阿伦·贝克的认知疗法: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对于考试的焦虑。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激发下,受个体的认知评价能力,个性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在一般情况下由考试产生适当的焦虑是正常的。但过度的焦虑并且出现了较严重的情绪、生理、行为反应,这就是有心理问题了。贝克的理论中有几个重要概念:共同感受、自动化思维及规则。所谓共同感受就是指人们用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工具,实际上就是知觉和思维的过程。如果人们不能正确使用这一工具,对外界信息不能做出适当的解释与评价,就会造成认知歪曲,从而导致错误观念并最终引起不适应的行为。当人们错误的判断、推理和思维形成自动化的反应即“自动化思维”时,思维过程中一些错误观念形成固定习惯并被保存下来,使个体自身对这些错误的认知观念不能加以反省和批评。贝克还认为个体在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规则。但如果个体不顾客观条件过分按规则行事也会使其行为不能与现实环境相协调,从而导致情绪困扰和不适应的行为。贝克认为,改变功能失调的情绪和行为的最直接方式就是修改不正确的及功能失调的思维。咨询师教给求助者如何通过一种评价过程来确认这些歪曲的和功能失调的认知,教给求助者识别观察和监督自己的想法与假设,尤其是那些消极的自动想法。②系统脱敏疗法:

系统脱敏疗法源于对动物的试验性神经症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末,精神病学家沃尔普在实验室中电击小铁笼中的猫,多次实验之后,只要看见那只铁笼即使不受电击,猫都会出现明显的植物神经反应。他将这只猫禁食几天,然后送回放着鲜鱼的铁笼。虽然猫极度饥饿却不肯吃鱼。沃尔普认为这是猫对实验环境产生了泛化的防御性条件反射的缘故,即产生了实验性神经症。而后沃尔普给猫喂食并将其由远即近渐渐接近实验室。猫能进食起初并不十分自然,但不久便适应了。最后猫回到铁笼也能平静生活了。沃尔普认为这是交互抑制的作用。猫进食后得到一种满足和快意,这种满足和快意可以抑制焦虑紧张反应。对于人类来说,肌肉松弛技术就有对抗焦虑的作用。系统脱敏疗法的基本原理是:让一个原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

2、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⑴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①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②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权利

①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②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③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④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⑤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义务

①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分规定;

②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③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⑵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①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②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③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权利

①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②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③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义务

①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②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③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④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1小时 咨询收费:每次100元人民币

心理测验收费:《症状自评量表SCL-90》60元 《焦虑自评量表SAS》50元

七、咨询过程 咨询大致分为三阶段

(一)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二)心理帮助阶段;

(三)结束与巩固阶段。具体咨询过程

(一)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一次咨询 2006年12月10日 目的:

①了解基本情况(包括人口学资料)②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③确定主要问题 ④探寻求助者的改变意愿 ⑤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 ①会谈法 ②心理测验 过程:

①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双方的权利与义务。②与求助者进行摄入性谈话,收集临床资料,探寻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及改变意愿。③求助者做韦氏成人智力测验,焦虑自评测验(SAS),抑郁自评测验(SDS)。④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并结合初步印象给予初步分析,⑤布置作业:让求助者回家后,回忆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对他影响较大的人或事。

(二)心理帮助阶段

第二次咨询 2006年12月17日 目的: ①加深咨询关系 ②评定主观焦虑程度 ③学会放松训练

方法:行为治疗(系统脱敏疗法),认知治疗(认知矫正)。过程:

①反馈上次咨询的作业,认为小学升学考试失利及之后父母的批评指责态度可能是造成他心理压力过大的原因。

②通过简单说明,让求助者学会衡量自己的焦虑程度,并尽可能给出一个相对恰当的评分。评分通常以五分制为度量单位。0分、1分、2分、3分、4分、5分焦虑依次递增,0分是安宁平静;5分则表示极度焦虑不适。③放松训练

让求助者坐靠在沙发上,全身各部都处于舒适的位置,由咨询师口述指导语,此方法可让求助者在咨询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并掌握要领,之后可回家自行练习。④布置作业。回家后做放松训练,争取达到全身完全放松,并运用自如。第三次咨询 2006年 12月24日 目的:

①学会准确的找到引起不适行为的原因,即在什么刺激下求助者会出现紧张焦虑和不适行为。

②设计焦虑等级表。③寻找错误认知 方法:

行为治疗(系统脱敏疗法)认知行为疗法(认知矫正)过程:

①反馈咨询作业:对上次咨询作业检查,求助者对于主要的放松要领掌握的很好,只是放松程度没有达到最佳状态。②设计焦虑等级表:

把使求助者考试焦虑、紧张的因素全部罗列出来,并相互比较,根据它们的影响大小分成若干等级,通常将刺激项目分为5个等级,1等引起焦虑程度低,5等引起焦虑程度最高。③启发求助者寻找自身有哪些不良认知,或受到哪些错误认知的影响。④布置咨询作业。

a、求助者继续复习放松训练。

b、求助者闭目回忆各种引起焦虑的刺激画面,深刻体会并给出恰当的评估。c、继续寻找是否还有其它不良认知在影响自己。第四次咨询 2006年12月31日 目的: ①巩固咨询效果 ②实施现实系统脱敏 ③调控焦虑情绪 方法:

谈话法、行为疗法(现实系统脱敏);认知疗法 ①反馈上次咨询作业。

②肯定其学习能力,对求助者的进步和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表扬,增加其自信心。③实施现实系统脱敏 a先进行放松训练

b咨询师在咨询室按焦虑等级表上的刺激事件模拟考试前,考试中的情境,逐级的进行,现实脱敏训练的练习方法和过程与想象脱敏类似。

c当求助者通过每一个级别的训练时,都要给予表扬,增强自信心。④布置作业:

a回家继续巩固以前的咨询与训练成果。b在学校里与老师和同学模拟或参与考试情境,巩固现实脱敏练习。

c父母继续理解与正面支持求助者,经常沟通,而且还要与老师和同学保持沟通交往。

(三)结束与巩固阶段 第五次咨询 2007年1月7日 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

2、结束咨询 方法:谈话法 过程:

①反馈上次咨询作业,并评价作业完成情况。

②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③基本结束咨询,加强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自我放松的方法在学习、生活中要应用自如。④进一步改善父母与儿子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加强与同学老师的交往,得到老师的指导与同学的理解、支持。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身的评价

“我不再像以前那惧怕考试了,虽然也有些紧张,但我知道这点紧张是正常的。” “爸爸妈妈现在也能理解我了,我心里的压力自然少了许多,放松练习已经熟练掌握,以后遇到情绪紧张也可派上用场了”。

2、咨询后心理测验结果:SAS测验结果:总粗分33,SDS测验结果:总粗分27,测验表明:求助者的焦虑程度显著减轻,由症状引发的抑郁水平也大大下降,二者都恢复到了临界值以下的的正常水平,由此认定咨询效果显著可靠。

3、咨询师评估:两个月后,通过电话回访,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目标:考试焦虑程度大大降低,自我放松技术能在生活中应用自如,保证了各项生理指标正常,端正了不良认知(即错误的升学观和学习策略),提高了学习适应水平,学习有一定的提高。

参考文献:

老年人高血压认知与治疗 篇3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老年人高血压有自己的临床特点,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概念只要患者的血压达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年龄超过60岁,就叫“老年人高血压”。我国的定义是:(1)年龄在60岁以上(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为65岁以上);(2)持续或者三次非同日测量,收缩压≥140 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3)排除假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4)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收缩压≥140 毫米汞柱和舒张压<90毫米汞柱。

临床特点(1)多数老年人高血压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脉压差加大,与大动脉弹性减退有关。少数老年人高血压属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增高的混合型。(2)老年人高血压心、脑、肾等靶器官常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并发症较为常见,如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和肾功能不全等。(3)老年人对血压的调节功能降低,容易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尤其在使用降压药物时。

不同年龄段的治疗必要性有差异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心血管性事件的危险性也逐年增大,降压药物能使心血管事件明显减少。因此,老年人高血压都应该积极治疗。但是有资料显示,对≥80岁的老年人予以药物治疗后,心血管病的死亡率并没有明显降低。所以,对高龄老年人的高血压是否需要积极治疗,尚需进一步观察。

两个目标值老年人高血压的治疗有两个目标值:(1)对于收缩压,《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4年版)》指出,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要求降至150毫米汞柱以下(一般人群<140 毫米汞柱)。(2)对于舒张压,目前主张治疗后要<90 毫米汞柱,但不可低于65 毫米汞柱。资料显示,治疗前平均舒张压为77毫米汞柱,治疗后舒张压每降低5毫米汞柱,心血管病的危险性增加11%。所以,在治疗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时候,不可使已经降低的舒张压进一步下降。

降压速度要缓慢因为老年人的血压波动较大,所以特别强调平稳降压,降压速度要慢。(1)在非紧急情况下,降压药物应该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60~79岁的老年人可在3个月内达到目标值;≥80岁的老年人达标时间更长,不可追求在短期内降到目标值。(2)对于急症高血压,老年人平均血压在24小时内只需降低10%~20%就可以了,然后再进一步采取措施缓慢降压。

治疗认知度 篇4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 选取浙江省海宁市下乡普查时40~60岁围绝经期妇女1020名, 进行围绝经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 对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健康情况、绝经症状、对激素补充治疗的态度和HRT知识需求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对有绝经相关症状者, 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表。对受调查者各项症状进行自我评分, 总分超过6分, 确定为围绝经期综合征[1]。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年龄40~44岁180人 (17.6%) , 45~49岁258人 (25.3%) , 50~54岁320人 (31.4%) , 5 5~6 0岁2 6 2人 (2 5.7%) 。初潮年龄1 1~1 8岁, 平均 (13.5±1.9) 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618人 (60.6%) , 初中350人 (34.3%) , 高中及以上52人 (5.1%) 。已绝经615人 (60.3%) , 绝经年龄38~57岁, 平均绝经年龄 (49.8±3.8) 岁;其中自然绝经590人 (95.9%, 5 9 0/6 1 5) , 手术绝经2 5人 (4.1%, 2 5/6 1 5) 。

2.2 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情况

确定为围绝经期综合征652例 (63.9%) , 其中40~44岁48例 (26.7%, 4 8/1 8 0) , 4 5~4 9岁1 3 6例 (5 2.7%, 1 3 6/2 5 8) , 5 0~5 4岁2 8 0例 (8 7.5%, 2 8 0/3 2 0) , 5 5~6 0岁1 8 8例 (71.8%, 188/262) 。

2.3 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和HRT的认知和需求情况调查 (表1)

①在40~54岁年龄段, 认为需要围绝经期知识的比例呈升高趋势, 其中年龄50~54岁达顶峰, 55~60岁略有下降, 但接受过绝经期健康教育的比例很低, 且随年龄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 在55~60岁这个比例都未达到5%。这说明绝大部分受调查者从未接受过围绝经期健康教育, 但对围绝经知识需求强烈。

②关于HRT, 从未听说过的比例高达84%, 且随年龄增加这个比例逐渐升高。知道HRT的163人 (16.0%) 中多数只是听说过而未服用过, 其中知晓HRT有缓解潮热、烦躁、失眠等围绝经期症状有134人 (82.2%) , 知晓可减轻泌尿生殖器官萎缩85人 (52.1%) , 知晓可减轻绝经后骨量的迅速丢失31人 (19.0%) , 知晓可降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及病死率22人 (13.5%) , 知晓可减少老年性痴呆发生15人 (9.2%) 。在确定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652例中, 使用HRT有36例 (3.5%) , 即为本次调查中所有使用HRT者。

③获得围绝经期知识的途径, 大多是熟人间交流, 专业人员宣教仅有14%。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 妇女一生中有近1/3的时间在绝经后度过。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约60%的50岁以上妇女存在不同程度的绝经相关症状[2]。本地区农村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HRT使用率3.5%, 低于沈佳丽等[3]报道的10.2%, 可能与选取对象年龄不同有关。

被调查妇女中, 有101人 (9.9%) 曾接受过围绝经期健康教育, 有529人 (51.9%) 认为需要围绝经期保健知识, 认为不需要的有247人 (24.2%) 。追问不需要的原因, 认为工作忙、劳累或认为围绝经期出现各种症状是正常的, 但通过讲解, 大部分妇女愿意接受围绝经期保健, 并表示出现症状需积极治疗。大多数妇女从来没听说过HRT及其好处, 本次知晓率仅16.0%, 远低于北京平谷地区的31.9%[4], 显示农村妇女HRT知识更需加强普及推广, 在听说过HRT的妇女中, 大多数知晓HRT可改善潮热出汗及减轻泌尿生殖器官萎缩, 但对预防和治疗绝经中、远期相关问题的益处知之甚少。得知HRT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熟人介绍, 因传统观念对激素认识的误区, 大多数妇女对激素治疗有恐惧并排斥心理, 特别是长期使用更不愿意接受, 与王守宏等[5]的调查相似。大多数人使用HRT还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然而医生的推荐率依然很低, 本文使用的36例均为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应慧珍等[6]调查显示, 医务人员HRT了解程度仅25.25%, 推荐率仅为32.37%, 因此只有提高医护人员对HRT的认知, 特别是基础妇幼保健人员对HRT的认知水平, 才能真正提高HRT的使用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政府在大力开展妇女疾病普查的同时, 特别是两癌筛查的同时, 还需加强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宣传力度, 通过报刊、网络、开展讲座、发放小册子等多种形式, 以提高农村妇女对HRT的认知水平, 开展更年期保健专科门诊, 规范诊疗, 定期随访及做好用药监测, 特别是通过电话随访可提高使用HRT妇女的依从性[7], 改善本地区中老年妇女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 (下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537.

[2]Mendoza N, Abad P, BaróF, et al.Spanish Menopause Society position statement:use of tibolone in postmenopausal women[J].Menopause, 2013, 20 (7) :754.

[3]沈佳丽, 张梅光, 高丽虹.围绝经期及绝经期妇女激素替代治疗认知水平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 2015, 27 (11) :1180.

[4]高凤霞, 张晓颖, 李卫民, 等.北京市平谷地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现状及认知状况调查[J].生殖医学杂志, 2014, 23 (7) :552.

[5]王守宏, 王玉霞.青州市妇女对绝经相关激素补充治疗的认知调查[J].中国民康医学, 2013, 25 (15) :94.

[6]应慧珍, 厉美珍, 厉连福, 等.医务人员对围绝经期性激素补充治疗认知度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 2014, 26 (11) :1168.

对推拿按摩认知度调查问卷 篇5

1、您知道这附近有推拿按摩的专业店吗?

○知道

○不知道

○不太清楚

○不关注

2、您平时有享受推拿按摩服务吗?如在医院、跌打馆、美容院或理发店? ○经常有

○会有,但不多

○偶尔

○很少

3、您对推拿按摩的服务最关注的是什么?

○治疗不适症

○健康指导

○服务态度

○手法纯熟度

○有医生指导

○治疗疗程

○服务价格

○服务时间是否方便

○服务地点是否方便

○治疗后期跟踪

4、您接受服务后体验觉得怎样?服务专业吗?

○很舒服,觉得很专业

○还可以

○体验一般,不专业

○体验很差,没水准

5、如果平时有腰腿肩颈痛您愿意信任专业的推拿按摩店吗? ○很信任,有专业的医生指点

○信任,有学习专业知识

○一般,可以试试

○不信任,怕手法不熟悉

6、您觉得每次推拿按摩+正骨复位多少钱比较合理? ○60+80

○70+70

○100+70

治疗认知度 篇6

关键词:认知加工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强暴

一、研究背景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指经历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景后,个体延迟出现并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这类事件(如天灾人祸、战争、严重事故、目睹他人惨死、身受酷刑、遭受恐怖袭击、强暴或作为其他犯罪活动的受害者)几乎能使每个人产生弥漫的痛苦。强迫型、衰弱型人格特质,或既往精神病史等易感因素,可降低出现PTSD综合征的阈值或使病情加重。PTSD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1)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在“麻木”感和情绪迟钝的背景下,反复闯入性地回忆或在梦中反复出现创伤事件;(2)回避与麻木症状,个体试图在生理和情感上远离创伤,疏远他人,情感分离或心因性失忆等;(3)过度警觉,植物神经过度兴奋,惊跳反应增强,难以入睡,易醒,易激惹,注意力难以集中。焦虑和抑郁常与上述症状和体征并存。PTSD对患者的伤害极大,可伴随出现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患。PTSD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尤为深远。由于言语表达欠成熟、生活阅历较浅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往往难以表达甚至羞于启齿,导致负性情绪不能及时宣泄,从而影响未来的健康发展。

认知加工治疗(congitive processing therapy,CPT)是治疗遭受强暴的PTSD患者的有效方法,其理论基础是PTSD的信息加工模型。Foa和Kozak(1986)提出,要消除遭受强暴的PTSD患者的情绪症状,需经过三个过程:(1)刺激,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系统暴露治疗,使危险性的刺激得到进一步评估并形成习惯化反应;(2)处理错误归因和非理性信念,识别和调整新信息与旧图式之间的冲突,建立合理认知;(3)赋予事件以意义,重新评估创伤事件的意义,及对未来的期望。

CPT用于PTSD患者的心理康复治疗,效果令人振奋。在一个准实验研究中,Resick和Schnicke(1992)比较了由19个经过CPT治疗的来访者组成的实验组和由20个未经治疗的等待者组成的对照组,结果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照组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而实验组所有的PTSD症状和抑郁指数均得到显著改善。

二、研究对象

1.个案基本情况

A君,女,16岁,高一年级学生,在一次返校途中遭遇强暴。在校医室,她神情慌乱,不时哭泣,情绪相当不稳定。当咨询师表明身份后,她仍表现出紧张状态。咨询师拿出纸巾给她拭泪,引导她做深呼吸,默默陪伴着她,让她的身心放松下来。随着接触时间和次数的增多,良好的咨访关系逐渐建立起来。

2.PTSD症状

咨询初期,A君表现出明显的PTSD症状:(1)情景闪回,反复的痛苦回忆,噩梦以及梦醒后的无助感;(2)回避症状,逃避,退缩,敌对,忌讳提及与强暴有关的字眼;(3)警觉性增高,敏感多疑,易激惹,易失控,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

三、咨询过程及效果

1.进入咨询情境(第1次咨询)

咨询师向来访者描述了PTSD症状、症状发展及未能缓解的原因,阐述了认知加工理论对PTSD的理解及治疗方法。

本案例中,来访者出现PTSD症状的原因有二。首先,强暴打破了个体原有的认知图式,使之与既有的关于自己、他人和世界的认知产生冲突,从而形成了歪曲的信念。强暴还对诸多信念领域,如安全、信任、自尊、亲情等,产生了负面影响。如果个体在强暴前生活在一个受保护的环境中,持有很多积极信念,在创伤事件发生后,这些信念可能动摇或遭到破坏;如果当事人本身就存在一些负性信念,事件的发生只会强化那些负性信念。因而,针对负性信念的处理至关重要。其次,创伤事件发生后,个体面对创伤刺激的控制感丧失或减弱,表现出回避相关线索和刺激,以避免焦虑和恐惧的唤起,或暂时降低焦虑恐惧水平。回避行为与个体的恐惧反应反复匹配,增强了两者之间的联结,回避行为被强化,使个体的恐惧反应变得更为顽固持久。

对本案例的治疗主要采用认知加工治疗,包含了认知治疗和暴露治疗的主要成分。暴露治疗用以帮助个体改变恐惧记忆,帮助其反复暴露在能引发个体创伤性记忆的刺激中,建立习惯化反应,以此消除刺激与焦虑恐惧之间的联结,提高患者应对创伤线索和情境的“控制感”。认知治疗则意在处理来访者的非理性信念和错误归因。CPT的一个潜在假设认为,PTSD症状来自于新的信息和旧的认知图式之间的冲突,这些冲突有的是关于危险和安全方面的,有的是关于自尊、能力和亲情的(McCann,1990)。A君表现出的闯入性症状、唤起和回避症状,都是由内在认知冲突引起。咨询的目标不仅需要处理来访者的应激反应,更要帮助其重建被歪曲、被破坏的信念。

2.认知治疗阶段Ⅰ(第2次咨询)

强暴作为严重的创伤事件,通常会挑战个体正常的认知功能,使个体产生荒谬的、非理性的观念,从而让来访者体验到更深的焦虑、紧张和恐惧感。

认知疗法认为,个体的感觉与他们怎样理解、解释客观情境有关。情境本身不能直接决定他们的情绪,人们的情感反应是受人们对事件的知觉所调节。所谓知觉,可以理解为表面思维或自动思维(automatic thought),即未经深思熟虑,自动而快速涌现的思维。正是这些一闪而过的思维,引发了个体的情感反应。咨询师的工作在于引导来访者确认、评估和修正其自动思维。

为准确评估自动思维,咨询师还必须向来访者介绍认知治疗的基础知识,如错误思维列表、功能障碍性思维记录表等。咨询师向A君介绍了错误思维列表中的12类错误思维(如非此即彼、以偏概全、情绪推理等),与其探讨了每一个错误思维模式,并找出具体事例。如“管状视力”,咨询师指出来访者报告的一个情况,就是管状视力的体现。来访者说她几乎从来不看新闻,因为新闻总是报道一些充满暴力、灾难、人性丑陋的东西。咨询师指出,来访者忽略了新闻的特点,“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就是因为这些事情非同寻常,是极端行为或重大事件。

在确定来访者已掌握错误思维列表并能检查所犯的错误思维类型后,咨询师开始处理她的非理性认知。认知疗法认为,要想收到良好治疗效果,咨询师在每次会谈中,应只选择一个或几个关键的思维。在评估错误思维时,使用提问方式能帮助来访者评估自动想法,确定评估的有效性。认知加工治疗将整个评估修正过程整合为一张表格,即功能障碍性思维记录表(the dysfunctional thought record, DTR),该记录表能帮助患者作出更有效的、更理性的反应,从而降低其不良心境。

针对来访者认为的“大家都知道了自己被强暴的事”,咨询师运用功能障碍性思维记录表,让来访者按照表中的问题,逐个完成表格。

3.认知治疗阶段Ⅱ(第3次咨询)

处理完“大家都知道了自己被强暴的事”这一热议事件后,来访者的高易感性仍然存在。她听说不是处女的人,走路会是外“八”字,于是对号入座:自己被强暴,不再是处女,因而走路会变成外“八”字。咨询师借助认知疗法中的质疑技术,帮助来访者澄清思维错误。“你觉得老师走路是外‘八’字吗?”咨询师边说边现场演示。来访者一边看一边摇头。“那我已经结婚多年,小孩都三岁了,走路并不是什么外‘八’字呀。再想想,你母亲走路会是外‘八’字吗?”咨询师再问。“不是的。”她快速答道。“你看那位收发室的阿姨,她走路是外‘八’字吗?”咨询师指着正从收发室走出来的阿姨问道。

她抬头望过去,说:“不是。”“但她都抱孙子了,你能说不是处女的人,走路就会是外‘八’字吗?”咨询师继续问道。来访者沉默着。“你给老师走走看,你走路真的是外‘八’字吗?”A君当场在房间里走了一圈,步态并无异常,并非所谓的外“八”字。咨询师让A君再走一遍,并仔细看看,自己走路是否真的呈外“八”字。在仔细观察一遍后,来访者确信自己并没有走外“八”字!

通过一步步质疑,当事人对于“不是处女的人,走路会是外‘八’字”的非理性认识逐渐得到修正。

4.间接暴露阶段(第4~6次咨询)

PTSD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强暴所带来的恐惧记忆,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才能减退:(1)恐惧记忆被激活;(2)提供与现有的恐惧信息不一致的新信息,以替代原有记忆。

基于此,在来访者掌握了放松技术、能熟练运用认知修正技巧、自身的耐挫能力及个性成熟度得到全面提升后,咨询可以向纵深推进。具体到本个案,就是要学习处理暴露及暴露带来的恐惧记忆的消退和替代。本次咨询开始,咨询师要求来访者将强暴的具体经过详细写出来,包括强暴过程中的想法和感受。来访者在咨询室安全、放松的环境下,无干扰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此即间接暴露过程。

借助文字实施间接暴露的过程中,咨询师可以一直陪伴来访者,给予其情感支持。当要求来访者大声读出其所写的内容,而对方表现出紧张与恐惧时,咨询师应鼓励求助者,并进行积极暗示,直到其可以平静读完全部文字为止。之所以要求来访者大声读出所写内容,是因为如果由治疗师来替代朗读,来访者可能产生情感分离或采取其他策略回避对所写材料产生反应。这是PTSD暴露治疗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间接暴露完成后,咨询师给来访者布置家庭作业:回去后,必须每天大声读一遍自己所写下来的内容。这样安排的目的在于,帮助唤起所有的记忆和情感,重新体验创伤经历及伴随的情绪,从而使焦虑和恐惧情绪得到消退。

书写、朗读、反复重现经历的间接暴露过程,充满痛苦和艰辛,但效果显著。接受间接暴露后,A君在看到或听到强暴等有关字眼时,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明显降低。

5.现场暴露阶段(第7~8次咨询)

让个体直接暴露于其所害怕的创伤性记忆或创伤情境中,是PTSD干预使用最多且卓具实效的方法。比如暴露冲击和延长暴露(prolong exposure, PE),这些暴露治疗要求个体直接面对他/她所害怕的情境,或者唤起某个特别的创伤并保持在其中不回避,从而使恐惧、焦虑强度降低。

三次间接暴露治疗后,在咨询师的鼓励下,来访者同意进行现场暴露。现场暴露时间设为60分钟/次,地点为出事现场。咨询师事前就如何进行现场暴露给予指导,引导来访者面对创伤情境并获得对恐惧和焦虑的控制感。第一次现场暴露时,来访者呼吸急促,情绪紧张,双手紧紧拽着咨询师的手臂,可以明显感觉其内心的恐惧感在增强。咨询师轻拍其肩膀,表达共情的同时,不断支持鼓励对方。第二次暴露治疗时,来访者仍试图牵住咨询师的手,咨询师用力揽住对方的双肩,继而放开,在传递力量、支持和鼓励的同时,避免对来访者的回避行为作积极回应。

借助间接暴露和现场暴露技术,来访者数次“暴露”在创伤情景中,不断体验其中的情绪并不断改变恐惧性记忆,威胁性刺激(强暴)得到进一步评估并形成习惯化,从而降低了个体对创伤事件的敏感性,最终达到脱敏的目的。

五、结论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鲍尔博士认为,强暴所导致的PTSD是非常严重的,强暴所带来的情绪问题可能延续终生。本个案中的来访者,在遭遇强暴之后出现了一系列应激反应,如过度警觉、情境闪回、认知偏差和回避行为等。咨询师以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为基石,以真诚、细致的工作,赢得了来访者的信任、接纳,从而走进了她的内心世界。通过运用倾听技术,对来访者的处境予以理解;运用共情技术,对来访者的遭遇表示共情;运用放松技术,让来访者的焦虑、恐怖情绪得以释放;运用认知技术,挑战其非理性信念,建立理性认知;运用暴露技术,克服其回避行为,从而降低对事件的敏感性,并最终完全脱敏。在咨询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长时间的心理辅导下,来访者的心理状况恢复良好,认知加工治疗干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效果明显。

治疗认知度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至2012年收治的69例焦虑症患者, 其中男性30例, 年龄在25~56岁, 女性39例, 年龄在28~65岁, 经过临床诊断 (以CCMD-3为诊断标准) 被确诊为焦虑症, 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恐惧、害怕、紧张、盗汗、心慌等。将6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A组37例患者采用认知行为治疗, B组32例患者采用药物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跟踪观察, 并对所得数据进行记录。

1.2 方法

对于A组患者给予其认知行为治疗,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的针对性心理治疗。在治疗刚开始的3d, 每天治疗1次, 3d过后, 每3天治疗1次, 持续4周治疗, 4周后改为每周治疗1次, 持续8周治疗, 1个疗程为12周。对于患者的认知行为治疗的内容主要有提供信息, 暴露疗法、认知重建、呼吸控制训练及放松训练等, 使患者逐步的平复心情。对B组患者采用单纯的药物治疗, 使患者服用单纯的抗焦虑药丁螺环酮, 在治疗过程的前7天, 患者在餐后服药5mg/次, 每天2次, 1周后增加至5mg/次, 每天3次, 直到第2个周, 在第2个周末再加大剂量, 10mg/次, 每天3次, 1个疗程为12个周[2]。

1.3 疗效标准

治愈:经过治疗,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 各项功能恢复, 生活恢复正常, 并且生活质量提高。显效:经过治疗,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明显消失, 各项功能明显恢复, 生活所受干扰较小,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有效:经过治疗,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有所消失, 各项功能有一定的恢复, 正常生活还有一定的干扰, 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无效:经过治疗,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无消失, 各项功能无恢复, 生活仍受较大干扰, 生活质量无提高。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进行分析比较, 差异较小, 无实际统计学意义 (P>0.05) 。通过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 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 差异显著, 有实际统计学意义 (P<0.05) 。

2 结果

经过一系列的治疗, 两组患者的病情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A组37例患者中治愈14例, 显效11例, 有效8例, 无效4例, 有效率为89.2%, B组32例患者中治愈12例, 显效9例, 有效4例, 无效7例, 有效率为78.1%, 采用认知行为治疗的效果要显著优于采用药物治疗的效果, 对于患者病情的改善有更大的帮助。

3 讨论

焦虑症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疾病, 患上此类疾病的人很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强迫症, 而且整天处于焦虑、紧张的状态中, 导致患者难以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严重的还会对患者的生命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 在进行此类疾病治疗时, 临床医生一定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诊断, 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对症治疗, 以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认知行为治疗的主要理论依据是焦虑症状是由于患者的错误观念或者是不正确的认知从而导致其出现不良的情绪及反常的行为, 采用认知行为进行治疗, 主要是在于帮助患者从错误的认知中走出来, 并解决问题, 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以达到改善患者症状的目的。采用认知行为进行治疗, 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没有任何的危害, 而且再加上相应的心理治疗还可以使患者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 从而达到病情的完全康复。采用药物治疗虽然对患者病情的改善也有一定的帮助, 但有较大的副作用, 而且治疗也不够彻底, 不利于患者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消除症状[3]。

由上可知, 在对焦虑症疾病进行治疗时, 临床医生应当对患者进行确切的诊断和治疗, 对于适宜采取认知行为治疗的患者要进行认知行为治疗, 以保证将对患者的危害降到最低, 同时也保证从根源上消除症状, 以实现患者的完全康复, 同时也避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在最大程度上促进患者的康复。因此, 采用认知行为治疗焦虑症疾病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治疗与药物治疗焦虑症患者的效果对比。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69例焦虑症患者, 将其分为两组, A组37例患者采用认知行为治疗, B组32例患者采用药物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治疗, 两组患者的病情均有一定程度的好转, 其中采用认知行为治疗的效果要优于采用药物治疗的效果。结论 采用认知行为治疗焦虑症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焦虑症,认知行为治疗,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潘润德, 许祖年, 唐海宁, 等.认知行为治疗33例焦虑症临床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112 (01) :45-46.

[2]张玲, 潘润德, 陈强, 等.焦虑症认知行为治疗与药物治疗对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8, 78 (01) :56-57.

治疗认知度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收治的88例脑卒中认知障碍患者, 纳入标准: (1) 患者均使用CT或MRI诊断, 且病情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2) 患者经检查没有其他有可引起脑部功能衰退的疾病。3Glasgow评分大于8分;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1肝功能、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2) 有精神疾病史; (3) 聋哑患者; (4) 身体患有其他重症疾病。其中男性58例, 女性30例;年龄42~65岁, 平均年龄 (62.3±1.8) 岁;将88例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 观察组患者44例, 年龄42~61岁, 平均年龄为 (61.72±1, 43) 岁;男性28例, 女性16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14例, 高中、中专文化程度18例, 大专及以上12例;脑出血24例, 脑梗死20例。对照组患者44例, 年龄45岁到65岁, 平均年龄 (63.05±0.91) 岁, 男性30例, 女性14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17例, 高中、中专文化程度17例, 大专及以上10例;脑出血21例, 脑梗死2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 性别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进行规范、系统的康复治疗与指导, 患者病情稳定的48 h后立即对患者进行以物理疗法和作业疗法为主, 具体为: (1) 每日给患者关节被动活动、保持良肢位置摆放、床上活动等, 指导帮助患者进行3~4次/d简单被动的运动, 对关节部位进行适度活动, 一般活动程度以不疼痛为宜。活动时间以患者自身情况而定。患者肢体肌力有所恢复后, 在适当增加主动运动。 (2) 对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2~3次/d的康复训练, 首先选择患者与生活相关简单的生活内容, 如走路, 吃东西, 大小便等, 动作训练应由简单到复杂[3]。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再进行专门认知康复训练。 (1) 注意力:让患者在听觉、视觉刺激物里做选择鉴别[4]。给患者讲述一段故事, 提出相应的问题让患者回答。 (2) 定向力:患者度时间、空间、人物的定向。时间定向, 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定时起床、吃饭、睡觉, 帮助患者认识钟表、让患者自己掌握时间感;也可以患者准备定时器, 感觉时间。人物定向, 可以让家属把患者的亲近的人的照片拿出几张, 让患者熟悉随时翻看, 询问患者照片人物的名字, 帮助患者人物定向。空间定向, 家属陪同患者在住院区走动, 同时告诉患者现在所在的位置, 然后进行询问, 让患者的空间、地点位置有感觉。 (3) 记忆:患者的记忆力的训练。给患者随机6个数字的卡片记忆, 然后让患者背诵出卡片的数字, 也可以让患者讲述昨天发生的事情等。 (4) 执行、解决能力:对一件事情执行, 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家属的陪同下到指定的地点拿取某样物品;也可以简单的让患者拿某种颜色的笔画什么图形等。

1.3 评价方法

(1) 认知功能评定[5]:判定标准使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 (MMSE) 量表。满分30分。小学文化程度﹤20分, 中学以上文化程度﹤24分。 (2) 运动功能和ADL能力评分:分别采用Fugl-Meyer分级、改良Barthel指数, 两者满分为100分。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对患者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康复1个月前、后效果对比

康复治疗前两组患者MMSE、Fugl-Meyer、Barthel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康复治疗1个月后, 两组患者MMSE的评分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 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康复3个月前、后效果对比

康复治疗3个月前、后两组患者MMSE、Fugl-Meyer、Barthel评分对比差异明显, 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加, 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人数不断增长。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和重残率相对较高。脑卒中已然成为脑血管疾病中对人们威胁最大的疾病[6], 该病发病会对大脑皮质下结构的神经细胞造成萎缩, 变化等, 从而导致大脑的认知功能障碍。临床上对脑卒中患者治疗的关键在于降低死亡率, 促进机体功能恢复和改善认知功能障碍。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 让患者可以独立自理, 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是必须要重视的。根据临床调查, 脑卒中患者的大脑皮质在发病后发生明显的功能、结构变化, 包括病灶周围、感觉、视觉皮质、丘脑、小脑、基底核等相关结构。脑卒中后的神经可塑性可能是脑组织在受到伤害刺激时的适应、代偿过程, 会直接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轴突发芽、潜伏通路开启、离子通道改变等方式可以让脑组织进行功能性重组。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可以帮助中枢神经系统早期恢复性, 在康复治疗过程中通过指导患者运用运动功能模式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 最终让患者的正常功能模式形成和恢复。研究结果表明。两组康复治疗1个月后, 两组患者MMSE的评分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康复治疗中的物理疗法和作业疗法帮助患者的关节、肌肉慢慢恢复, 对大脑的可塑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Luria[7]认为可以通过新的学习获得理论化使功能恢复, 相应的认知训练应用以信息处理理论为基础的教学工具。但是实际中脑卒中患者的脑损伤大, 信息处理能力差, 所以通过认知训练对患者的中枢神经进行有效的干预。认知功能是大脑的高级功能, 还包括注意力、定向力、逻辑思维能力及知觉等方面都属于大脑的认知功能。脑卒中后的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是介于正常老化和早期痴呆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 一般临床表现为记忆减退, 各种认知功能减退等[8]。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常规的康复治疗主要是机体功能恢复, 但是伴有认知障碍的患者在注意力、定向力、逻辑思维能力及知觉等方面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 针对性的认知康复治疗, 不仅对患者的肢体恢复有帮助, 也可以帮助患者认知障碍方面得到训练。Munoz等[9]通过神经影像研究发现认知与神经功能之间存在着联系, 动物实验亦证明康复训练可促进脑卒中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恢复, 该研究通过MMSE、Fugl-Meyer、Barthel的评分判定, 2组患者均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上述问题。但是康复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MMSE评分为 (25.9±1.71) 、FuglMeyer评分 (56.92±1.86) 分、Barthel评分 (68.13±3.64) 分;对照组患者的MMSE评分为 (21.68±1.7) 分、FuglMeyer评分 (41.22±1.47) 分、Barthel评分 (51.56±1.97)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通过针系统有效的并且有针对性早期认知康复治疗, 效果明显好于常规的治疗。针对性的认知康复治疗可以为患者日常的生活自理、回归社会打好基础。

综上所述, 脑卒中认知障碍的康复治疗, 是一个复杂又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 越早的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 为患者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 对患者保障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提高认知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摘要:目的 研究卒中后认知障碍早期康复治疗对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整群选取2013年1—12月该院收治的88例确诊并开始治疗的脑卒中患者, 分为观察和对照两组, 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进行规范、系统的康复治疗与指导,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再进行专门认知康复训练, 并使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 量表、运动功能和ADL能力评分:分别采用Fugl-Meyer分级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对患者进行效果比较。结果 康复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MMSE评分为 (25.9±1.71) 分、Fugl-Meyer评分 (56.92±1.86) 分、Barthel评分 (68.13±3.64) 分;对照组患者的MMSE评分为 (21.68±1.7) 分、Fugl-Meyer评分 (41.22±1.47) 分、Barthel评分 (51.56±1.97)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脑卒中,认知障碍,康复干预

参考文献

[1]Volosin M, Janacsek K, Németh D.Hungarian version of the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 CA) for screening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J].Psychiatr Hung, 2013, 28 (4) :370-392.

[2]崔尚强, 任明霞, 杜彦辉, 等.脑卒中后计算机辅助训练对认知障碍改善的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 2014 (1) :21-23.

[3]胡昔权.脑卒中后认知障碍评估与康复[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3, 33 (8) :598-601.

[4]张婷, 高晓平.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与进展[J].安徽医药, 2013, 17 (8) :1414-1415.

[5]Luria AR.Memory disturbances in local brain lesions[J].Neuropsychologia, 1971, 9 (4) :367-375.

[6]梁慧英, 游国清, 廖琳, 等.针灸配合认知训练治疗颅脑外伤致认知障碍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5, 22 (1) :22-25.

[7]胡永善, 吴毅, 刘世文, 等.三级康复治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综合功能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7, 22 (1) :3-8.

[8]郎红娟, 朱银星.脑卒中吞咽障碍合并认知功能缺损的康复训练[J].心血管康复杂志, 2007, 16 (1) :5-7.

治疗认知度 篇9

关键词:认知行为治疗,西酞普兰,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 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我们自2009年1月起对认知行为干预联合西酞普兰药物治疗抑郁症的方法、效果及安全性进行研究, 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09年1月至10月76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44例, 女32例, 年龄21~47岁, 平均32.14岁, 病程1~6年, 平均2.73年。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35例。2组在性别组成、年龄分布、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 》中抑郁症的诊断标准[1]。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采用认知重建和行为干预联合西酞普兰治疗。其中认知行为治疗方法为:疗程第1个月每周单独约见患者1次, 每次60~90min, 通过沟通、交谈、问卷等方式了解患者自动思维、潜意识及负性思维的方式及缺陷, 并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认知重建和行为干预方案, 采用转移注意力, 催眠放松, 呼吸训练控制等方法矫正其认知偏差和过激行为, 并与每次约见时做出评估;自疗程第2个月约见次数减少至每2周1次。西酞普兰具体用法为:20~40mg/d, 分次口服。

1.2.2 对照组单独应用西酞普兰治疗, 用法与用量同治疗组。

1.3 疗效判定

分别于治疗后1、2、6个月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进行测试评分, 以治疗后HAMD评分<10分或HAMD评分较治疗前减少50%为治疗有效。

1.4 研究方法

疗程6个月后比较分析2组治疗效果、HAMD评分、服药时间及副作用。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 组治疗1个月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治疗组治疗2个

月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治疗6个月2组差异更加显著 (P<0.01) 。HAMD评分:2组治疗前HAMD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治疗后治疗组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 。服药时间:治疗组平均服药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1) 。副作用:治疗组副作用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1) , 见表1。

3 讨论

抑郁症是精神科常见疾病, 具有发病率高, 症状隐蔽, 后果较为严重等特点, 其发病机制至今仍不十分清楚, 但大量的临床证据显示, 负性事件的刺激以及患者不符合逻辑的思维方式是抑郁症形成的直接原因, 加之患者认知能力偏差, 回避到精神科就诊, 使负性信息长期沉积于潜意识, 加重患者“自我思维”方式, 进而出现抑郁、焦虑、失眠等临床症状[2]。因此, 加强患者认知能力, 干预患者偏执行为, 矫治患者思维方式成为目前业内公认且对抑郁症患者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神经递质学说”, 认为抑郁症病因为大脑神经递质在神经突触间的浓度相对或绝对不足, 导致整体精神活动和心理功能的全面性低下状态, 并将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西酞普兰作为一线抗抑郁症药物, 临床应用效果较好[3]。临床研究显示, 2组治疗效果随疗程的延长差异的显著性明显增高;疗程结束后治疗组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 , 提示认知行为治疗与西酞普兰治疗具有协同作用, 可以增强治疗效果, 使疗效更加稳定、持久。我们研究还发现, 认知行为治疗联合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可以减少患者药物用量, 从而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 (CCMD-3)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87~89.

[2]郭华, 杨长虹, 郭平.西酞普兰治疗儿童抑郁和情绪障碍临床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5, 11 (3) :213.

治疗认知度 篇10

1 MCI的概念及其高危因素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MCI) 是指有记忆损害或轻度的其他认知功能障碍, 但个体的日常生活能力未受影响, 是介于正常衰老与老年痴呆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3]。MCI患者多数伴有睡眠障碍, 伴睡眠障碍者总体认知功能较差, 尤以计算力及注意力下降突出[4]。对MCI相关危险因素的多年研究证实, MCI是由于慢性脑衰老, 社会心理因素和生化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最终发病[5]。此外, 刘楠等[6]研究表明, MCI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 随文化程度的提高而降低, 学历、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与MCI的发生密切相关。李凤山等[7]也做了相关危险因子的研究, 结果显示:嗜酒、抽烟、脑梗死等也是老年人发生MCI的重要原因。亦有研究表明, 脑白质病变[8]、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9]、低尿酸、高血管内皮素-1水平[10]、生活方式[11]等因素也与MCI相关。由此可见, MCI受诸多因素影响, 这不仅为治疗MCI提供了新方法, 也为非药物治疗MCI提供了可能。

2 中医学对MCI的认识

2.1 古代文献对MCI的认识

中医学对MCI的认识较早, 可参照“喜忘”、“善忘”、“呆病”等病。《左传》有相关记载:“不慧, 盖世所谓白痴”。《灵枢·海论》云:“髓海空虚, 脑转耳鸣, 胫酸眩冒, 目无所见, 懈怠安卧”。明代《景岳全书》提出痴呆为独立性疾病:“凡平素无痰而成以郁结, 或以不遂, 或以思虑, 或以惊恐而渐致痴呆”, 并列有“癫狂痴呆”专篇。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脑髓说》曰:“小儿无记性者, 脑髓未满;老年无记性者, 脑髓渐空”, 阐释了老年健忘是因脑髓空虚而致。

2.2 病因病机

古代医家认为MCI病位主要在脑, 与心、肝、脾、肾脏腑失调有密切的联系。年老髓海空虚, 情志不遂是致病因素, 而本虚标实 (以肾气亏虚为本, 以痰浊瘀血气滞为标) 、虚中夹实为其病机特征[12,13]。李氏等[14]则认为MCI的发病是由于情志所伤、久病耗损、年老体虚, 而致气、血、痰、瘀、郁诸邪内阻, 导致气血虚弱、肾精亏虚、痰瘀痹阻、脑髓失养而发病。

3 针灸治疗

3.1 头针

脑为诸髓者, 皆属于脑。通过针刺疏通经脉, 使髓海充盈以增强智力。将60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针刺四神聪、百会、水沟, 印堂、神庭、风池等穴;对照组给予口服都可喜。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5.35%, 高于对照组的58.82%, 说明头针治疗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疗效明显, 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记忆力。

3.2 体针

3.2.1 俞募配穴法

王丽娜等[15]研究发现心俞与巨阙二穴配合, 可宁心安神, 同时局部配穴四神聪、百会、神门以安神益智、健脑益髓、益气升阳, 诸穴配伍相互协调, 从而可明显改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症状。

3.2.2 原络配穴法

郭文海等[16]使用原络配穴法治疗MCI, 将60例MCI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原络配穴法治疗 (选取的穴位有:神门、支正、太白、丰隆、太溪、飞扬、太冲、光明) ;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多奈哌齐片, 每日1次, 每次1片 (5.0mg) 。治疗8周后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指向记忆、图表再认及人物特征回忆的记忆分值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

3.3 电针

电针法是用电针仪输出脉冲电流, 通过毫针作用于经络腧穴, 具有调节生理功能、止痛、镇静、加速血液循环等作用。赵凌等[17]以“健脑益髓”为法则 (神庭、百会、印堂、风池、悬钟、足三里等穴) 采用电针治疗MCI;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片, 30 mg/次, 3次/d, 均治疗8周。结果提示:电针组的MMSE量表评分均较药物组有统计学差异 (P<0.01) , 所以该电针疗法疗效显著优于药物组。此外, 许安萍等[18]采用音乐电针法, 取穴百会、印堂, 配穴水沟、神庭治疗SAMP8小鼠, 结果显示音乐电针能提高模型小鼠的学习和认知能力。

3.4 其他针灸疗法

3.4.1 耳穴压豆法

耳穴压贴法简单易操作、无创、无任何副作用, 易被老年人接受。陈仿英等[19]通过观察56例MCI患者, 在药物治疗同时给予耳穴压贴治疗, 选取心、肾、肝、神门、肾上腺等5穴, 结果表明56例患者MMSE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特别是在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及反应能力上疗效显著。

3.4.2 温针灸法

朱才丰等[20]采用温针灸 (取穴:关元、命门、百会、足三里, 并于关元、命门两穴施灸) 的方法治疗MCI, 将艾灸与“阳脉之海”的督脉和“阴脉之海”的任脉相结合, 阴中求阳, 从而起到通经脉、调气血、祛瘀生新的作用, 使得肾精得充、脑和元神得以所养。但温针灸治疗MCI的临床报道相对偏少, 有待于扩大样本量, 对其疗效加以证实。

3.4.3 重复经颅磁刺激法

重复经颅磁刺激 (r TMS) 能够透过颅骨而刺激大脑神经, 提高MCI患者的记忆能力及脑电波分布, 且可延缓脑波慢化和记忆衰退[21]。

3.4.4 推拿手法

推拿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理筋散结等作用, 孙莉等[22]通过推拿百会、风池、翳风、四白、印堂、神庭对MCI患者进行治疗, 结果表明:推拿能改善患者脑部缺血缺氧状态、增加脑血流量、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 从而改善认知和记忆能力。

3.5 针刺结合其他疗法

3.5.1 针刺结合西药

林飞等[23]采用头针结合药物治疗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选取MCI患者80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针刺四神聪、百会、水沟、印堂、神庭、风池, 留针30 min, 隔日1次;并口服阿米嗪萝巴新片, 40 mg/次, 2次/d。对照组单独口服阿米嗪萝巴新片。两组均进行两个月的治疗。结果显示:针药组在两月后MMSE量表得分显著高于药物组 (P<0.01) 。

3.5.2 针刺结合中药

针刺治疗具有经济安全简单易操作的优点, 但目前为了提高疗效, 单纯针刺治疗MCI的研究尚不多见, 因此常结合一些辅助治疗方法。针刺结合中药治疗MCI, 于月明等[24]采用头针 (百会、四神聪、风池、神庭、印堂等穴) 结合益肾通络汤 (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巴戟天、石斛、黄芪) , 结果显示:针药结合治疗MCI较单用针刺或单纯中药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学习及记忆能力, 且能有效地控制血压和血脂, 两者结合疗效显著。

3.6 中成药治疗

余忠海等[25]采用韦氏记忆量表中文版 (WMS-RC) 对口服银杏叶片的MCI患者进行记忆商 (MQ) 的测评, 发现治疗组治疗半年后, MQ分值提高, 证明银杏叶片对提高MCI患者MQ具有明显的功效, 该疗法可减轻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症状, 尤其是在提高表达、理解、记忆方面表现更加突出。

4 总结与展望

研究[26]证明针刺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是经济安全可靠的, 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可以指导临床广泛使用。早期进行有效地干预, 防止其脑功能损害进入不可逆的阶段对于防治AD尤为重要, 符合中医提倡的“治未病”理念。近年来针灸治疗MCI的方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通过临床研究也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 但亦存在以下问题: (1) 缺乏统一的疗效判断标准, 因此研究结果缺乏可比性, 无法客观评价各种疗法的优劣; (2) 针灸对MCI的预防作用尚不明了, 有待进一步证实; (3) 针灸治疗MCI多局限于短期疗效, 缺乏长期观察, 难以改良治疗方案; (4) 动物研究相对甚少, 针灸改善认知功能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 不断地深入探讨并加以完善, 使得针灸治疗MCI能达到更高的水平, 以便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摘要:认知功能障碍目前尚无特效药物, 针灸作为中医特色疗法, 具有较好的疗效。文章对近年来在中国知网发表的针灸治疗认知功能障碍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 以期对今后针灸治疗认知功能障碍病症有所借鉴。

治疗认知度 篇11

【关键词】麻醉方式;老年股骨骨折手术;苏醒时间;认知恢复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076-01

老年患者在进行复杂程度较高的骨科大手术后,由于其身体机能,病理以及自身代谢特点的原因,往往更容易产生苏醒时间过长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的现象。不同的麻醉方式对降低患者手术创伤所致的应激反应的作用效果也是不同的。本研究则主要通过比较两种麻醉方式对老年股骨骨折患者术后治疗苏醒时间及认知功恢复作用的效果,寻求最佳的老年股骨骨折手术麻醉方式。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从2014年2月到2015年2月以来,我院共收治了90例股骨骨折的老年患者。年龄均在61~80岁之间,体重为62~87千克,身高149~182厘米。依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的分级标准,将这些患者进行随机分配,单纯全身麻醉45人设为对照组,男性患者22人,女性患者23人。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45人为观察组,男性患者25人,女性患者20人。其中需要排除的标准包括手术时间在四小时以上的患者,术前存在神经系统和精神系疾病的患者,患有严重视觉与听力障碍的患者,受教育年限小于7年,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基础评分少于17分,无法完成认知功能测试的患者。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以及其他体质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般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1.2 麻醉方式

该90名股骨骨折老年患者在进行进入手术室后均首先建立静脉通道,以500ml的复方乳酸钠进行连接后,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mg,阿托品0.5mg。对照组的患者给予面罩进行给氧。用丙泊酚1.5~2mg/kg,咪达唑仑0.05 ~0.1mg/kg,芬太尼2~4μg/kg以及维库溴铵0.06~0.08mg/kg进行快速麻醉诱导后,再用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进行气管表面麻醉,气管插管。固定好导管后与麻醉机进行连接,以实现机械控制呼吸。术中麻醉维持为持续吸入浓度为1.3%~2.0%的异氟醚,并持续泵入剂量为每小时每千克体重2~4mg的丙泊酚,间断追加芬太尼,芬太尼的总量4~6μg/kg。观察组常规选择L1~L2间隙穿刺,进行连续硬膜外麻醉。穿刺成功完成后,向头侧4~5厘米置管,待固定好导管后,注入5ml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先观察十分钟,若确定导管位置无误后,再自硬膜外导管注入10ml浓度为0.5%的罗哌卡因,调节麻醉的平面,确定患者不存在不良反应以后,再进行与观察组同样方式的全身麻醉,即在60分钟后硬膜外给予6ml浓度为0.5%的罗哌卡因以及1mg的嗎啡,直到股骨骨折患者结束手术。

1.3 指标监测观察

采用德尔格多功能监测仪连续监测心率,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血压。及时记录对照组和观察组全身麻醉的用药量以及手术结束后从拔管到完全清醒所用的时间,并记录患者术后3天内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情况。

1.4认知功能障碍评定标准

依据人机系统工程学的相关内容对股骨骨折老年患者在术前1天和术后3天进行认知功能的评定。分值在24~27之间为轻度度认知障碍,19~23分为中度认知障碍,0~18分则是重度认知功能障碍。最高得分30分。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重复测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计量所用选用的资料用X±s表示,检验组间的差异用t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

2.结果

根据术后苏醒过程指标分析,观察组股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苏醒的时间,吞咽反应时间,拔管时间以及完全清醒的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在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方面,观察组患者术后第一天和第二天的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第三天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无十分明显的差异。

3.结论

老年患者身体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一些重要脏器储备以及代偿功能,肾和肝对对各种药物的消除和生物转化速率均会显著降低。这些往往就会导致患者术后苏醒时间的延长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轻微的认知功能衰退就有显著增加老年患者患老年痴呆疾病的可能性。不仅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还会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研究发现,进行全身麻醉接受非心脏手术的老年患者在术后一周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概率为28.5%,手术后的3个月仍有接近10%的患者的认知功能不能得到完全的恢复[2]。这其中,导致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年龄,合并其他疾病,术前大脑功能的状态,手术的类型,术前用药,麻醉药物,麻醉的方式以及术后的疼痛等。麻醉剂的应用是否是引起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医学界至今还未有明确的结论,但是,全身麻醉类药物对于人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必然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4.结语

综上所述,从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股骨骨折患者在术后苏醒时间及认知恢复的影响效果来看,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的麻醉方式比单纯的全身麻醉方式更能够能显著降低术中全身麻醉药的用药量,缩短术后的拔管时间,减少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因此,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是股骨骨折老年患者在手术时,效果比较理想的麻醉方式。

.参考文献

[1] 何静,王淑琼,鲁开智,等.丙泊酚,异氟醚对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J].重庆医学,2008,108(6):8-3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认知和治疗 篇12

1 TIA定义认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的定义是由于某一区域脑组织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其功能发生短暂的障碍, 24h内症状完全消失, 不遗留任何神经功能缺损, 可反复发作。2002年Albers等[1]提出了TIA的新定义, 即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神经功能缺损, 典型的症状持续时间多数不超过1h, 且无急性脑梗死的证据。相反, 如果临床症状持续存在或影像学检查发现肯定的异常梗死灶, 就应诊断为脑梗死。神经病理学检查是区分和脑梗死的金标准, 但临床难以普遍应用。因此, 最适合的检查仍是神经影像学检查。特别是功能MRI (DWI弥散加权成像和PWI灌注加权成像) 和CT联合CT血管造影 (CTA) 。

2 对TIA危险因素认识

TIA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年龄>65岁、雌激素水平低、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等。国内有学者[2]研究发现,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TIA患者的抗心磷脂抗体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表明其能够诱发血液高凝状态, 引起血栓形成, 提示抗心磷脂抗体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Kelly等[3]对TIA患者进行血磷酸吡多醛 (代表维生素B6) 、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等测定, 结果显示TIA组血磷酸吡多醛较对照组显着降低, 提示维生素B6水平减低可能是TIA发生的一项因素。另外,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尤其是血管轻度狭窄者) 及颈动脉斑块无回声性为TIA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3 对TIA的影像学认识

CT和MRI已成为TIA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 但CT和常规MRI很难区分急性和慢性脑梗死, 而功能MRI (DWI和PWI) 却能很好地反映脑缺血和梗死的动态演化过程, 可明确梗死灶与TIA的关系。随着持续时间的不同, 大多数TIA患者可有3种不同的组织类型变化, 因此, 影像学也有3种不同的表现。当轻度局灶性缺血时, PWI显示局部脑血流量下降, DWI和T2WI均无异常表现;当缺血程度进一步加重时, PWI和DWI均呈缺血表现, 而T2WI仍无异常;当缺血程度再进一步加重时, TWI、DWI和T2WI均呈现异常表现[4,5], 形成的脑损伤不可逆, 即出现脑梗死。

4 TIA分型及治疗

目前国内有学者[6]根据其发病机制将TIA分为3种类型:血流动力学型、微栓塞型和梗死型。血流动力学型是在某一动脉严重狭窄或完全闭塞的基础上, 平时靠侧支循环尚能勉强维持该局部脑组织的血供。在一过性血压降低时, 脑血流量下降, 该处脑组织因侧支循环供血减少而发生缺血症状。梗死型是临床表现为TIA, 但影像学有脑梗死证据。微栓塞型是由于心源性如房颤的栓子或颅外动脉, 特别是颈内动脉起始部的动脉粥样斑块破碎脱落而成栓子, 阻塞远端血管, 栓子又自溶而表现TIA。Sherman[7]根据发生卒中的危险度将TIA分为高危及低危TIA。其中有较典型的局灶性症状且持续时间>2min、上次及首次发作局限在时间<24h、影像学检查有同侧颈动脉狭窄、有高危栓子来源者属高危TIA, 反之则为低危TIA。TIA应针对病因加以治疗, 如调整血压、治疗心律失常、心肌病变, 稳定心脏功能, 纠正血液中的异常等, 注意避免颈部活动过甚等诱因。美国国立卒中学会发布2006年TIA治疗指南推荐: (1) 药物治疗方面:主张非心源性栓子引发的TIA患者, 应该立即给予长期抗血小板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栓子引起的TIA患者不管基础血压及血脂, 都给予降血压和降胆固醇药物;只要没有症状性低血压, TIA患者都给予降血压治疗, 并且降压药应与其他药物如抗凝、降脂药和降糖药一起使用, 通常在降压药开始治疗之前等待7~14d。 (2) 手术治疗方面:提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2~4周内发生有症状的、大脑半球性、非致残性颈动脉缺血事件且同侧颈动脉狭窄程度为70%~90%的患者是有益的, 对于有症状的视网膜短暂性缺血患者也可能有益。

5 TIA的神经保护作用

TIA的神经保护作用以得到证实:动物实验表明[8], 经过短暂性脑缺血预处理的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大鼠, 脑梗死体积较对照组明显减小。Wegener等[9]研究发现有TIA发作的患者其最初的MRI弥散损害程度和最后的梗死体积明显比无TIA病史患者小, 认为此保护机制无法用血流变化来解释, TIA患者可能存在着脑内源性的神经保护机制, 也可能与侧支循环的开放能力及血管再通能力提高有关;有学者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来阐明机制可能性[10], 包括热休克蛋白、凋亡相关基因如Bcl-2、兴奋性氨基酸如谷氨酸、诱导N-甲基-D天冬氨酸 (NMDA) 受体激活、腺苷作用、炎性细胞因子如IL-lβ、TNF等。TIA的神经保护作用已被人们认识, 但其神经保护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TIA作为神经科急症之一, 应该引起人们重视。做到早期诊断及治疗, 特别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该早期预防, 防止进一步恶化进展为不可逆性脑梗死, 降低卒中发生率、致残率。对于已发生的TIA, 有条件的可将DWI作为TIA患者的首选诊断检查, 根据TIA的类型及病因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对于无禁忌的患者, 积极采取降血压、降血脂及抗血小板等治疗。TIA的神经保护作用虽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认可, 但其具体作用机制, 发作次数、什么时间发挥保护作用, 保护作用的持续时间等问题仍需进一步证实。今后,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TIA的认识和了解逐渐增加, 对TIA的临床预防、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研究

参考文献

[1]Albers GW, Caplan LR, Easton JD, et al.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proposal for a new definition[J].N Engl J Med, 2002, 347 (21) :1713-1716.

[2]马丽丽.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抗心磷脂抗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6, 9 (9) :13-15.

[3]Kelly PJ, Shih VE, Kistler JP, et aI.Low vitamin B6but not homoc-ystines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 k in the era0f folic acid grain fortification[J].Stro-ke, 2003, 34 (6) :51-54.

[4]Albers GW, Caplan LR, Easton JD, et al.TIA Working Group.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proposal for a new definition[J].N Engl J Med, 2002, 347 (21) :1713-1716.

[5]肚敢琴, 孙圣刚, 黄丽娜等.重新定义TIA的临床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8, 15 (3) :148-151.

[6]王拥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新概念[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5, 13 (2) :81-88.

[7]Sherman DG.Reconsideration of TIA diagnostic criteria[J].Neuro-logy, 2004, 62 (6) :20-21.

[8]Alkayed NJ, Goyagi T, Joh HD, et a1.Neuroprotection and P4502C11Upregulation after experimental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J].Stroke, 2002, 33 (6) :1677-1684.

[9]Wegener S, Gonschalk B, Jovanovic V, et a1.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before ischemic stroke:preconditioning the human brain·A multicent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J].Stroke, 2004, 35 (3) :616-621.

上一篇: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下一篇:药学类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