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认知度

2024-09-03

体育认知度(共11篇)

体育认知度 篇1

体育课程作为高校的一门普修课,是每一名在校生的必修科目,学校作为国家推广强身健体目标的集中地,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体育舞蹈作为众多体育项目中的一项,它的开设也一直备受学生的争议。 体育舞蹈又称国际标准舞,是一种世界通用的“情感语言,它由社交舞转化而来是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体育项目,也是竞技体育与艺术表演相结合的舞蹈。因为是以男女为伴相配合的一种步行式双人舞,所以动作在练习过程中两人的默契度显得非常重要。这也为课程的开设增加了一些难度。

1研究对象

本文随机选取了我院的建工学院、经管学院、外语学院、化工学院、工商学院、 以及机电、机械学院的共24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

2结果与分析

2.1我院在校大学生对开设体育舞蹈的兴趣度调查

本次共发放2400份调查问卷,收回2386份,其中有效问卷2320份,有效率97.2%。。

从表1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参与体育舞蹈的兴趣在喜欢和一般中占到一半以上的比例。高校的体育普修课因为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没有特殊的要求,它不像专业的学生在练习体育舞蹈时对基本功(如打叉、下腰等软功)要求非常严格,对于我们普通系的学生来说因为没有经过专业的基本素质练习,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身体的优美性就有些逊色了。而且在普修课中因为一些专业的差异,男女比例出现很大偏差,有的男女生因为比较羞涩的原因而选择和同性同学进行练习,这也给学习造成了很多障碍,而且在认知上很多男同学认为比如舞蹈、健美操等项目应该是女生练习的运动,相对于这些柔美性的运动项目男生更愿意参加一些球类竞技性的体育项目。所以在开设过程中出现一些男生的抵触情绪。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只能采取各种方式加以引导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2我院在校大学生对体育舞蹈知识的获取途径调查

体育知识为人们进行体育锻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它又可以指导人们运用科学合理的锻炼方式和手段,以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使体育锻炼参与者获得多方面的满足与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学生对体育舞蹈知识的获得通过调查来看也有多种途径,在学校多通过体育课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等获得,而在校外则多通过电视网络以及一些健身组织等来获得。由表2可以看出,学生获取体育舞蹈的知识主要通过在校的体育课程中教师的传授,占到了52.5%。从一起锻炼的朋友和书本、电视和网络等方面获得的体育知识有时并不系统科学。社会上的健身组织和健身指导员在调查中占有的百分比较小,因为学生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再加上物质方面的限制,所以学生接触的机会相对也较小。 总起来说主要的途径还是靠学校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社团组织来获得。

3结论与对策

3.1结论

3.1.1我院体育舞蹈的开设现状

体育舞蹈因其练习的特殊性和学生的接受程度,我院在开设过程中主要针对各个班级男女比例大致相同或者女生相对较多的班级进行开课,在开课之初还是有很多男生有抵触情绪,但通过学习慢慢的有很多学生由厌恶学习逐渐喜欢上这项运动。总体上对男生还得需要加强宣传和引导。

3.1.2我院学生对体育舞蹈的认知现状

体育舞蹈因为是两人的步行式运动, 而且受身体素质和乐感的限制,很多学生在刚开始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在学习过程中既要保持优雅的身体姿势,又要跟随音乐节奏进行舞动,所以在最初很多学生学习起来身体动作和音乐配合不起来。而且很多同学因为没有进行过素质练习,身体显得比较僵硬缺乏了欣赏的美感。这也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慢慢引导学生。

3.2对策

为了练习学生的协调性,我们在学习之余还穿插了一些素质练习,如通过集体踢毽球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协调性以及柔韧性,同时还加入了原始的跳皮筋活动,练习学生脚下的灵活性以及弹跳性。并通过一些简单的音乐来培养学生的乐感,完成体育舞蹈动作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练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应该通过社团等一些活动加强对体育舞蹈的宣传。

体育认知度 篇2

摘 要:本文以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以及数据统计等方法、对当前大学生体育课动机认知,探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心理、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的高校体育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认知动机;大学生;体育教学改革

1问题的提出

跨入21世纪,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和已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体育教育如何在人才培养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无论从宏观的教育层面还是从微观的教学层面讲,都是每个体育工作者都必须重视并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据此,高校体育教育要“以人为本”地依据当代大学生体育运动动机,树立“健康第一”、“寓教于乐”的指导思想,以适应现代化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对重庆邮电大学、四川外国语学院、西南师范大学、重庆三峡学院、渝西学院等5所学院的部分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400人。

2.2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及数据统计分析法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调查结果 当前大学生上体育课的行为动机多种多样,以增强体质为主要运动动机的百分比(37.5%)稍大以外,其它调节学习情绪、健美体形、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培养意志亦较多,也有为体育达标而来,甚至有仅为应付体育课而来的行为动机(详见表1)。

表1 体育课行为动机调查

3.2 调查的分析

学校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掌握“三基”,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及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身体锻炼的习惯。另外,大学生处于身心较成熟的青春时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期,自我意识较为强烈,这个时期是接受教育,自我完善和实现个性社会化的最佳阶段。高校体育对于巩固和提高中小学阶段体育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和习惯,形成终身体育和树立全民健身意识,培养主动参与的体育人口,为社会体育、家庭体育提供终身体育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等方面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从这个角度上看,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任重道远,而上述调查结果显示有喜有忧。因为绝大多数学生有端正的体育课行为动机,但也有少数体育课行为动机不令人满意。

4 结果与建议

4.1结果

4.1 大学生体育课行为动机对高校体育教改的启示

4.1.1 转变观念:确立健康为本的体育教学目标和指导思想

我国长期受学校体育以阶段为中心的影响,把体育只看成学校的事,尚未构成发展终身体育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一体性。实施终身体育的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革除旧的教学体系和束缚学校体育发展的思想和观念。高校体育教学应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从传统的以竞技运动为主线的体育思想转变到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树立现代体育教育的全新观念,确立以终身体育为主线的目标,把健康教育和身体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4.1.2落实课程体系的科学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需要

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应以强身育人为目标,以终身教育为主线,以使全体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探索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水平的新途径、新方法。课程建设中应把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贯穿于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加强体育课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体育课程不应被人们误解为单一的身体训练,应是把健身、健心及训练情感、意志、个体等因素融为一体,根据学生的基本需要、爱好、结合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需要组织各种体育课类型,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实现体育课程与体系的科学化。

4.2建议

4.2.1 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个性化、终生化”

体育课程教学是一项涉及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方法和学生体质健康、道德健康、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大学生课程内容的改革必须加强总体规划,置体育教育于21世纪“个性化、生活化、终生化体育”的大格局中客观定位;准确把握改革的方向,在正确目标的引领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上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改革实验。

4.2.2 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灵活多样性、适时性

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经以启发式、探索和讨论式为主,由传统的“填鸭式”,转向在教师指导和启发下获取体育知识的“探索式”,逐步建立起以发现式、学导式、情景式为主导的教学方法体系。使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从身体和心灵两个方面都获得成功的体验。课堂中要经常采用提问与讨论的方式,以此启发学生去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和主动实践;教学过程也应由传统的“教与学”转向“教―学―用”,并且把 放在“学”和“用”字上;重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在教学中,不但要传授运动技术,而且还要传授运动技术的健身原理、练法和健身养护法,以增强学生终身体育活动的能力、增进其终身体育观的思想意识。

4.2.3 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注重自我身体锻炼

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体育的情感投入,实现多样化、科学化的教学模式。打破单一的教学惯例,注重多种方法的组合、穿插安排、配合使用以期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促使学生能够全面、充分的发展方向靠拢,使学生的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相结合。

对“体育新课标”的认知和实践 篇3

关键词:体育新课标;认识;实践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不一致性,知、情、意、行、发展的不均衡性、心理倾向的差异性,决定了他们各种不良行为存在的必然性。而教师在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处理、调控的方式也存在忽左忽右的倾向,部分体育教师只注重自身的权威和尊严,强调学生必须顺受与服从,从而对学生是否乐意接受并改正问题欠考虑,这极易造成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与压抑,阻碍师生间情感的自然交流,从而使学生身心发展受到影响;还有少部分教师,对学生出现的不良行为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认识。使体育课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一把哨子两个球”,教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式”。为了行之有效地矫正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出现的不良行为,进一步推进体育《新课标》的实施,我们必须对师生间就不良行为处理的认知差异进行分析,以期寻求合乎学生心理规律并有利于矫正其不良行为的方法,进而加强课堂管理,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民主。

一、认知《新课标》,树立新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对体育课的认知较模糊,认为体育课是玩耍课,上课敷衍了事;而教师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往往过分重视教学大纲,片面强调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运动技能的形成,而忽略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科学领域的有关知识,不利于学生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为了更好的克服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和教师对体育课认知的不足,更好的向“素质教育”转轨,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认知体育《新课程标准》的性质,树立新课程基本理念:(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要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引导学生对体育新课程的认识,了解体育课的重要性;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把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教师要增强体育教学的生动性,结合本地的实际,并根据学生的爱好选择运动项目,更新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

(3)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从课程设计到课程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新颖的师生关系就是平等关系,要改变以往教师的尊者地位,“令出必行”“我命令你执行”。教师应参与到活动当中,成为普通一员。师生之间可以互换角色,学生可以站出来喊口令,即“发号施令”,以往那种教师高高置于学生之上,已被教师始终置于学生之中,彼此不分,共同探讨所替代。在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和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合作就是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员者、是学长。如果我们真能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自然就会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乐于参与,他们和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充分地发挥。

三、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运动参与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需求感,推动学生的内部动力,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发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案,寓教于乐。引领他们在“玩”中学,在“玩”中练。

四、关注学生主体,注重综合评价

我国以往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主要由体育教师采用定量的方法,在学期结束时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然而,《体育新课程标准》追求的是对人的培养,应注重给学生提供成功体验,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评价中、小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应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进行,即在中、小学生学习的过程随时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表现进行各方面的评价,可以采取对学生上课的表现及时的、激励性的口头评价。如在课改教学中,“你跑得真快”、“你做得真好”、“不错,你有进步!”、“加油啊!”等。

五、结论与建议

新课程给广大教育工作者留下了创新的广阔空间。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要不断充实完善自己,要更加自信,自主,提高自身素质,力求成为一名“全能型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学习,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宽体育视野,提高整体素质,并使体育学习更有趣、更容易,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感,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55-74.

[2]马凌.新课程理念与体育教学方式的转变[J].体育教学,2003,(3):21-23.

[3]陈作松.新体育课程的实施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3):45-47

体育认知度 篇4

一、激励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是影响学习效果最稳定、最根本的因素, 而动机与兴趣则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因此, 首先应该加强学生的认识, 激励学习动机。对于学习动机的培养, 认知心理学认为:不仅直接从事认知活动和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是有效的手段, 改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 也能促进内在学习动机的发展。

(一) 直接从事认知活动, 做到学有所得。

怎样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 进而触发认知动机呢?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 将个体放入到旧知与新知之间, 当个体发现新知与其他有的旧知相矛盾时, 就会产生认知的不协调导致一种紧张感, 为了解除这种紧张的不舒服感, 就会产生认知动机, 努力求知。而一旦学习问题得到解答, 那么, 新旧知识也就保持了平衡一致, 此时, “认知不平衡”引起的紧张感得以消除, 使个体产生一种愉快、满足的情绪体验。反过来, 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对认知动机又起到正强化作用。

(二) 改善自我认识, 认知心理学认为:

从自我认知的角度看, 对学习动机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对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学习任务的认知, 对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知, 对自己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的认知。

1. 自我效能感。

认知心理学“价值—期望”理论指出:价值和期望相乘, 就等于学习动机的强度, 没有期望值, 动机也就无从谈起。因此, 学生对自己是否胜任学习任务的认知, 直接影响学习动机的强度, 也就是说,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对学习的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验证明, 自我效能水平高学生确信自己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付出的努力越多, 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他们认为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敢于正视困难, 冷静分析学习中经受的挫折, 因而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

2. 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源泉, 影响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作为教师, 应该加强学生对主体角色的认知, 对学生主体角色的培养要注意做到: (1) 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是“演员”, 教师只是组织者, 是“导演”; (2) 认识到当好“演员”有什么作用, 即明确目标; (3) 当好“演员”需要做到哪些?但遗憾的是我们往往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 将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奴隶, 这类对于学习动机的激发是非常有害的。

3. 归因方式。

归因, 简言之, 就是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及结果产生原因的归纳。归因方式的不同, 学习动机的强度也就不同。因而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 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 改善社会认知。

所谓社会认识, 指涉及到与人交往的认知, 它包含很多方面, 在此, 主要谈谈学生对成就动机的认知。

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集中在成就动机上。成就动机, 即追求成就。希望获利成功的动机。心理学家阿特金森认为, 成就动机可包含两类: (1) 追求成功; (2) 逃避失败。从表面看来, 两者都促进学生学习, 但在心理上和学习效果上却大不一样。前者在竞争中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勤奋, 把失败归因于努力程度不够。因而不论成功与否, 都可显示出顽强的学习动机, 而后者则仅仅是为了逃避失败, 对学习反求“达标”或者及格了事, 显得很消极被动。

成就动机主要通过竞争的表现形式来提高自我。结合教学实际, 不可否认个体存有先天的差距, 而竞争总会有失败者, 不断的失败体验则将引起逃避、厌学, 极大地伤害学生的学习兴趣。故而, 有心理学家建议使用“标准参照测验”代替“常模参照测验”, 即教学中的竞争不再是名次或等级的比较, 而是和各自学习前的标准比较其进步, 或者比达到某个事先确定的某种标准的程度。也就是说, 变横向比为纵向比。

二、教与学

行为主义认为, 结果操作由教学直接决定, 其教学观为结果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当代认知理论则认为, 不仅要研究教学操纵和结果操纵等外部事件的关系, 更重要视外部事件和内部事件之间的关系。内部事件主要指学生特征, 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提出了相对立的教学思想, 即过程中心、认知中心、学生中心。可以看出认知心理学把教和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更重视学的作用,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比较科学的。

1.过程中心。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时, 注重结果还是注重过程很重要, 因为它决定学习结果的质量。注意过程, 学生会更多地注意如何去完成任务, 因此学习会变得更深入, 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相反, 如果动机聚集于学习结果带来什么。那么, 重要的事情就不是学习本身了, 而是获取奖励或逃避惩罚, 学习成了消极被动的活动, 这样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2.认知中心。当代认知心理学特别重视学生头脑中的认知因素的作用, 提出只有认知因素才是决定学习结果和学习效率的直接因素;认知动机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 比物质奖励等外部强化激发的外在学习动机更特久、更有效。

3.学生中心。学生的学是决定学到什么的最关键最直接的因素, 据此提出学生中心。学生中心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明确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三、及时反馈信息

体育认知度 篇5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社会适应能力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7-0960-02

Research on the Cognition of P.E. and Health Curriculum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LIN Hua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Shaanxi,China)

Abstract: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Health First in the P.E. teaching must be set up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e healthy P.E. is the leading ideology of P.E. teaching. The P.E. & health courses should include four key elements——physiological health,mental health,good adaptability to society and moral health. The P.E. & health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reform. It is urgent to write new teaching materials of P.E. & health.

Key words:P.E. and health;teaching reform;adaptability to society

21世纪将是中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高等院校必将面临一场新的深刻的教育体制改革的洗礼。体育教育体系也必将接受严峻的历史考验。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择北京、上海、西安、广州等城市的部分普通高校为对象,共16所;其中重点高校8所,一般高校8所;涉及这些学校的体育工作的主管领导及体育教学工作管理人员(包括教务处、学工部、团委、体育部领导及教学管理人员,以下统称为体育管理者)、体育教师和在校男女大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共发出封闭式问卷660份∶体育管理者200份,回收198份,回收率99.00%,有效答卷191份,有效率96.46%;体育教师260份,回收258份,回收率99.23%,有效答卷256份,有效率99.22%;在校学生200份,回收196份,回收率98.04%,有效答卷194份,有效率98.98%。

1.2.2访问调查法面谈访问∶拜访咨询过4位体育教授和同行;座谈访问∶曾委托3所高校的体育同行,分别邀请他们本校部份体育教师进行专题讨论;电话访问∶曾与5所高校的体育部主任和教学科研主管通过电话了解有关体育教学改革的情况。

1.2.3文献资料法通过手工和Internet查阅了1998-2006年间我国体育学术期刊、体育专著中涉及体育与健康的教改内容,进行了收集整理、比较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长期以来,关于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的讨论和论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据我们的调查,至今仍有较大的分歧(表1)。

表1说明∶由于3组被调查的主体地位不同,对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的理解、认识有着显著差异。

“终身体育”观在体育教育领域中有很大的认同率,这是“终身教育”观在体育教育思想上的直接沿袭。其强调的重点是树立和培养一种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理念,还没有把健康观念作为灵魂;“快乐体育”观是对较为枯燥刻板的竞技体育的对应,强调的是个性张扬、兴趣爱好、教学方式等心理效应和愉悦体验等对体育锻炼的积极作用;“全面发展”观是传统教育思想和社会需求论的反映,强调体育的多功能特点和全方位发展的价值观。上述四种体育教育思想都具有偏颇之处,不能全面准确地“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只有“增进健康”才能真正反映和涵盖体育教育的内容、要求、任务、目的和本质。

2.2“体育与健康”的正确概念

既然“体育课”已易名为“体育与健康”课,就应该首先弄清其基本概念和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健康体育的指导思想和组织体育教学。但是,据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个关键问题上仍存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表2)。

WHO有一句精辟的喻世明言∶“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只有当它失去的时候,才知道它的珍贵,一个是青春,另一个就是健康”。珍惜青春、珍视健康是人类的本能追求,体育是人类实现追求的金桥。体育教育的理想,就是健康教育的归宿。体育教育的终极,就是实现人类健康的目标。

2.3“体育与健康”教育应使学生树立起的正确“健康”观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树立之后,什么是正确的“健康”概念则是至关重要的了。把握正确的“健康”观,才能准确地制定教材内容、组织体育教学、设计评价方案和评定教学成绩。在这方面,我们认为在高校系统还存在看认识上的滞后和不足(表3)。

2.4“体育与健康”教育体系应包括的教学内容

体育运动方面∶

体育运动医学知识和运动创伤防护;

智力体育和棋牌体育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民族健身体育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医疗体育项目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运动处方;

中国传统养生保健体育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营养卫生方面∶

营养学和营养服务的基本知识;

营养与人体健康;

营养与饮食习惯;

食疗、药膳与健康;

营养与体育运动

心理健康方面∶

心理发育、心理疾病与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

心理疾病(如抑郁、怪僻、暴力、自戕等)防治的基本方法;

心理咨询与心理疗法;

生理卫生方面∶

大学生的青春期特点和青春期卫生;

生殖健康及性卫生、性传播疾病(如艾滋病等)和早孕防治;

人体生物节律与健康、锻炼、工作、学习的关系;

社会适应及道德文明∶

不良社会行为(如酗酒、吸烟及烟草物、婚前性行为)的校园防治;

社会违法行为(如盗窃、吸毒、赌博、卖淫、嫖娼等)的校园防治;

社会公德意识;

健康环境(社区、校园、学生公寓和个人)意识和行为等等。

3结论与建议

1)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提高对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认识仍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首要任务。

2)我国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必须明确建立起以“健康体育”为主导思想、以“终身体育”为行为意识、以“健身体育”为行动准则、以“快乐体育”来调节心志。把“体育与健康”的体育教育体系真正建立起来。

3)我国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应该遵循WHO确定的“生理(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道德健康(文明)”的大健康观,促进“体育与健康”体育教育体系的改革实践。指导“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

4)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的领导以及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实践,按素质教育的要求,组织全国力量重新编写“体育与健康课程”新教材。努力改变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仍处于“新瓶陈酿”、“新鞋老路”的现状。使我国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事业在新世纪真正步入新的征尘,取得新的成绩、谱写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孙洪涛.试论全民健康与高校体育改革[J].体育科学,2000(1).

[2]李茂堂,等.高校学生对体育教学需求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学报,2002(2)∶16-18.

[3]杜国如,等.对我国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2(22)6∶34-38.

[4]郭华恬,等.高校体育的目标与改革思路[J].体育与科写,2003(24)1∶75-76.

体育认知度 篇6

关键词:体育锻炼,价值认知,现状调查

前言

中学生由于理论知识水平相对较低, 加之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以实践活动为主, 体育理论的传授相对较少, 从而使得中学生对体育缺乏足够的认识。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水平可以从他们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方面进行判断。对于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进行深入研究,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 中学生体育锻炼认知水平, 直接影响到其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 中学生体育锻炼认知水平直接影响着其锻炼方式的正确性。因此, 根据中学生体育认知不足的问题, 本文模拟通过对中学生体育认知的实际调查, 分析存在的具体问题, 从而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提高中学生体育认知的教学策略。

一、中学生体育锻炼认知现状调查与分析

设计中学生体育认知情况调查问卷, 对中学生关于体育健身价值、体育娱乐价值、体育文化价值、体育修心价值等方面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750份, 全部收回, 有效问卷736份 (其中男生382份, 女生354份) , 有效率为98.13%。在此基础上, 通过座谈方式, 与部分体育教师和中学生就体育锻炼相关问题进行交流, 进一步了解中学生体育对体育的认识, 在访谈过程中对访谈内容进行记录。其中, 关于中学生体育认知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关于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更有利于增长身高, 76%选择同意, 15%不知道, 9%不同意;经常性地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心肺功能, 73%同意, 16%不知道, 11%不同意;恰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消化系统的功能, 64%同意, 19%不知道, 17%不同意;体育锻炼可以释放心理压力, 增进心理健康, 62%同意, 22%不知道, 16%不同意;常与同学一起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增进友谊, 77%同意, 9%不知道, 14%不同意;体育活动能愉悦身心, 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60%同意, 28%不知道, 12%不同意;提高参加集体活动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75%同意, 16%不知道, 9%不同意;在群体性体育活动中可以结交一些新朋友, 65%同意, 17%不知道, 18%不同意;体育参与可以感受体育文化丰富的精神食粮, 46%同意, 30%不知道, 24%不同意;在克服体育困难中可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53%同意, 39%不知道, 8%不同意。

综合关于中学生体育认知问卷调查和座谈结果, 我们发现: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认知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尽管不同学生存在的对体育锻炼价值认知不够的问题在程度上有所不同, 但是, 这些问题一方面反映出学生认知不够, 亟待提高, 以避免学生体育锻炼方式出现偏差, 即使参加体育锻炼, 也不能达到很好的体育锻炼效果;另一方面, 这也反映出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理论教学不够, 至少是学生没有很好地认识体育知识和体育锻炼价值。这个调查结果让我们进一步意识到丰富中学生相关运动知识、提高中学生对锻炼价值认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对中学体育锻炼价值的再认识

体育锻炼对于青少年身体、心理、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充分的证实, 不仅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而且有大量的事实案例。新时期的中学生群体中, 独身子女比例的增加突出表现为自我为中心、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而参加一些集体性体育项目, 通过在体育活动中与他人的相互配合, 不但可以改变自我中心的习惯, 增强合作意识, 而且还可以培养竞争与社会适应能力。

传统的分类方式认为体育具有身体教育价值、德育价值、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心理品质教育价值、智能教育价值, 本文根据国际上对健康概念的定义, 从身体层面的价值、心理层面的价值、社会适应层面的价值, 对中学体育的价值进行重新认识, 认为:中学体育的价值在于可以在身体层面促进身体形态、强壮学生体魄、增强学生体质、提高活动能力;在心理层面培养顽强意志、改变骄躁心理、培养果敢自信、培养进取意识;在社会适应层面增强人际能力、增强合作能力、增强集体意识、团队相互鼓励。

三、改善中学生体育锻炼认知的提升策略

中学生体育锻炼认知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既有来自外界的影响, 也有自身兴趣爱好和接收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从教学的角度上来说, 我们的责任重点是通过创造条件, 营造体育文化氛围, 对中学生加以“感染”, 让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从被动“输入”转为主动“吸入”的过程。首先, 在体育教学中, 我们要加强体育理论知识教育, 让学生对体育、体育锻炼有一个宏观的、较为全面的认识。其次, 在教学实践中, 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努力调整和改善学生体育心理倾向。目前, 在很多中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体育课程被边缘化的情况。使得学生认为, 既然“体育不重要”, 那么“体育锻炼也不重要”, 进而不重视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要改变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 既需要体育教师对体育课、体育教学活动的认真组织, 又需要其他学科老师和学校领导的积极支持。再次, 要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对学校体育工作和教学工作具有系统、坚实的体育理论和专业知识, 熟练掌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各种要求, 科学地制订各种活动方案和计划, 对学校体育工作和教学工作应该具有很强的指导和研究能力。

四、结束语

中学体育教学中, 要重视不断提高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在中学体育教学中, 我们只是一味地强调中学生体育参与而不重视提高中学生体育认知是不够的, 如果体育认知存在偏差, 体育参与只是空壳。提高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有必要增加理论知识的内容, 加强体育思想教育, 让中学生正确认识体育价值, 为学习体育和体育锻炼提供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曾永忠.中学生体育学习中的归因前因研究[J].体育科学, 2004, (2) .

[2]闫金兰.体育与健康教育标准认知现状和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6, (5) .

[3]傅健.体育认知形式与体育学习方式转变[J].体育与科学, 2007, (4) .

体育认知度 篇7

1.研究对象

从湖南省长沙市高职院校中随机抽取10所学校的1000名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问卷调查, 共计发放1000份问卷, 回收问卷980份, 有效问卷950份。

2.研究方法

通过向每位纳入研究的学生发放体育教学认知问卷, 通过逻辑分析法, 整合、归纳得出学生对体育教学认知的结论,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 对上述收集数据进行分类与汇总, 同时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统计与描述。

3.高职学生对体育教学认知现状分析

(1) 关于体育教学重要性认知现状分析。调查数据显示, 950份问卷中, 有230名学生认为体育课程的开设十分重要, 360名学生认为比较重要, 240名学生认为重要性一般, 其余70名学生认为重要性甚微;其中150名男生与80名女生认为体育课程开设很重要, 220名男生与140名女生认为比较重要, 80名男生与160名女生认为重要性一般, 15名男生与55名女生认为重要性较低。表明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 男生相较女生来说, 更喜欢体育课, 对其重要性的认知更明确。

(2) 关于体育课对人体体质健康认知现状分析。在950份问卷中, 有180名学生认为体育课对人体体质健康有很大帮助, 450名学生认为帮助较大, 240名学生认为一般, 其余80名学生认为不太有帮助或基本没有帮助;其中认为有很大帮助学生群体中, 男生120名, 女生60名, 认为帮助较大的学生群中男生280名, 女生170名, 认为一般的学生群体中男生60名, 女生180名, 认为无帮助的学生群中男生12名, 女生68名。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在体育课对人体体质健康的重要性调查中, 男生对体育教育的认可度显著高于女生。

(3) 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主要动机分析。参与本次研究的950名学生, 其中有830名学生认为体育学习主要是为了增强健康、强化体质;有380名学生认为是为了学习及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有302名学生认为是为了运动与娱乐;而有280名学生认为是为了丰富校园生活;200名学生认为是为了健身美体;100名学生认为是发展自我个性的需要;50名学生认为是调节自我心理, 提高比赛裁决能力的需要;48名学生认为是拓宽交友圈, 丰富同学之间交往的桥梁。表明当前体育教学多元化的功能已被部分高职院校学生逐渐认可, 同时也表现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对体育教育多元认知的主要特征。

(4) 学生对影响体育教学内容拓展的因素分析。在950份调查问卷中, 有超过70% 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学受到师资力量、体育器材及场地、课时的限制, 有30% 学生则认为是由于缺少体育经费的投入及受到气温、环境条件的影响。表明体育器材的匮乏、师资力量的有限、经费缺失均是制约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

4.讨论

调查显示, 第一, 大部分高职院校学校均肯定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认为高职体育教学在强身健体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因而, 高职院校在强化体育教育的理论宣传外, 还需注重对学生健身原理、养身知识、锻炼方法的讲解, 从侧面增加学生的锻炼与参与意识。第二, 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动机较为多元化, 因此, 在强调体育健身功能的同时, 还需从各个学科角度阐释体育锻炼的功能性, 进而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第三, 大部分学生均认为当前体育教学内容比较单一, 不够丰富。因此,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需做到与时俱进, 将新型体育运动项目引入体育教学课堂中,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教学的内涵。第四, 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认为体育课程的安排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课时运动量的设定不科学, 针对这个问题, 教师应该不断探索与研究新的教学方法, 在运动量的安排上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制订合理的运动量。此外, 在课程规划时, 还需注重各个环节之间的配合, 强化课程前后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更易接受与参与, 在体育教学改革方面付诸更多的研究与精力, 进而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效果。另外, 学校方面同样需要在运动场地的建设及经费方面给予体育教学项目一定的支持, 进而排除教学限制因素, 更好地服务高职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姜树超.提高高职学生对体育学习关注度的意义与途径[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 (4) :125—126.

体育认知度 篇8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

人类对隐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在《修辞学》和《诗学》中多处论及了隐喻。亚里士多德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而构成,或者从“属”到“种”,或者从“种”到“属”,或者从“种”到“种”,或者通过类比(转引自姚婵莉,2005)。隐喻是语言使用的一种异化现象,是一种修辞手段。这种传统隐喻修辞观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被完全打破,其标志是1980年美国语言学家Lakoff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出版。该书的最大特点就是从认知角度来研究和理解隐喻,从而引起隐喻研究史上的一场革命,实现了隐喻研究的“认知转向”。从此,隐喻的认知研究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局面。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固然是一种修辞手段,但更重要的是一种认知思维模式;人们的思维定式总是倾向于参照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事物,来认识、思考、体验和处理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隐喻概念在一定文化中又成为一个系统的、一致的整体,即隐喻概念体系,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中起着主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隐喻是人类体验世界和思维以及生活的方式。反过来说,没有隐喻,人类就无从感知和表达世界。一般说来,隐喻的源范畴为具体范畴,而目标范畴是后认知的具体的范畴或抽象范畴,而不是相反。

人的思维过程是隐喻的,其表现形式语言中的隐喻来自人的概念体系中的隐喻。据统计,普通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源于隐喻概念。Lakoff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列举的隐喻大致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

体育新闻标题中隐喻的认知语言学分析

Lakoff把隐喻分为三类,其中方位隐喻指的是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空间方位来源于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概念,如上下、前后、左右、深浅、高低、中心、边缘等。方位概念是人们较早产生的可以直接理解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人们将其他抽象的概念如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投射到这些具体的方位概念上,形成了用表示方位的词语表达抽象概念的语言。举例来说,“王皓心体兼虚状态低”中的“低”字,原义是表示某个实体位置的高低,这里用来表示竞技状态的好坏,是一种隐喻表达。但可以看出,方位隐喻在很多情况下已经内化为语言的一部分,以至于很难再感觉到它们还是隐喻,更多时候我们将其理解为一词多义。鉴于此,本文不再讨论体育新闻标题中的方位隐喻,而主要探讨其中的结构隐喻和实体隐喻。本文的语料主要来自2010年3月9日和11日网易体育、新浪体育和搜狐体育。

体育新闻标题中的结构隐喻。结构隐喻指的是,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词用于谈论另一概念。经过对比,笔者发现体育新闻标题中最大也是最为普遍的结构隐喻是:体育比赛是战争。关于战争的方方面面的词汇都会用于隐喻来认知说明体育比赛的点点滴滴。如交战双方、战场、将帅、士兵、攻伐、防守、谋略、战术、军队、战争类型、胜负,等等。体育新闻中的战争词汇俯拾即是,请看下面这些标题(括号内是笔者加的解释,下同)。

网易体育标题:刘翔最差状态出征室内世锦赛(在多哈举行);韦伯向队友下战书;亨利已遭瓜帅(西甲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教练瓜迪奥拉)彻底弃用。新浪体育标题:易建联缺阵篮网负;火箭两大伤兵同时复出;曼联决战米兰遭遇争议主裁;当红英国脚炮轰曼城;德意志精神让橙衣军团稳定;骑士坚称詹姆斯休战跟伤病无关;河南辽宁会师WCBA总决赛。搜狐体育标题:火箭新MM组合剑指冠军;米兰选枪两4000万先生选一。

隐喻涉及两个范畴领域,即源范畴(source)和目标范畴(target),分别记为S和T。那么上面这些例子的隐喻可以依次记为:S出征→T参加比赛;S战书→T宣称比试;S帅→T教练;S阵→T比赛队形;S兵→T队员;S决战→T比赛;S炮轰→T严厉批评;S军团→T足球队;S休战→T停赛;S会师→T球队比赛;S剑指→T努力争取;S枪→T队员。

战争和比赛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但新闻作品的作者却使用战争这个概念结构内的一切可能的词语,来表达说明比赛这个概念结构内一切可能的内容。传统认为,这是新闻作品的作者使用隐喻这个修辞手段来使新闻报道更加有形有色,更加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而认知语言学认为,事情并不仅仅是这样简单,新闻作品的作者之所以使用这种“体育比赛即战争”结构隐喻,是因为这是作者大脑对体育比赛进行感知和认识的结果。作者看到体育比赛与战争的诸多相似点,如两者都很激烈,两者都要有胜败,队员像兵、教练像帅、场地像阵地,等等。并且,战争这个概念也极为人们所熟悉,就使用人们熟知的战争来说明报道比赛,是把战争概念投射到比赛概念,所以隐喻不仅是修辞,更是认知和思维方式。

体育新闻标题中的实体隐喻。所谓实体隐喻就是人们将抽象的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成具体的有形的实体来进行谈论、量化、交流和识别等,看下面的例子。

网易体育:德国赛鲍春来完胜湛龙成功卫冕;前国少主帅否认被警方带走,被质疑竞聘存猫腻;阿森纳5∶0屠波尔图晋级;C罗发威6场7球难救主;莱昂纳多昏庸愧对小贝(莱昂纳多是意甲AC米兰足球俱乐部教练),万人迷不该一人成配角。搜狐体育:教练第一季不完美谢幕;火箭希尔寒碜座驾遭到耻笑;王皓靠吃老本太不努力。

这些例子中隐喻的源范畴和目标范畴标记依次为:S卫冕→T再次夺得第一名;S猫腻→T不合法利益;S屠→T胜;S发威→T进球多;S主→T西甲皇家马德里足球俱乐部;S昏庸→T没有思路;S万人迷→T贝克汉姆;S配角→T贝克汉姆在欧洲冠军联赛对阵曼联比赛中没有首发,到第64分钟才被替换上场;S垫底→T倒数第一;S谢幕→T结束赛程;S座驾→T汽车;S吃老本→T依靠老技术,不学习新东西。

综上所述,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这些实体隐喻并非单纯是修辞手段,也是作者对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认识和感知,是对这些事和人进行思维的结果。发现源范畴与目标范畴的相似点,然后用人们更为熟悉的实体来表达。例如在“S万人迷→T贝克汉姆”这个实体比喻中,贝克汉姆是英国足球运动员,曾效力过英超曼联和西甲皇马等著名的顶尖俱乐部,具有不俗的球技,如名闻遐迩的“贝氏弧线”,又拥有一张人见人爱特别是让女球迷喜欢的英俊的明星脸,所到之处备受人们的关注和青睐,与“万人迷”共享太多的相似之处,是个彻头彻尾的“万人迷”。作者这里就是用人们熟悉的“万人迷”来暗指贝克汉姆,是对贝克汉姆身上特性的认知方式和思考结果。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隐喻与其说是一种修辞方式,不如说是人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途径,隐喻出现在人们语言中的各个方面。这说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为理解和认识体育新闻标题中的隐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新闻作品的作者使用隐喻不仅是修辞,也是他们对新闻事件与人物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及结果。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使人们对新闻标题隐喻的认识更加丰富和丰满。

参考文献

[1].陈家旭:《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外语教学》,2006(5)。

[2].程浩:《汉英体育语言中隐喻认知的对比研究》,《外语研究》,2005(6)。

[3].冯觉华:《从修辞现象到认知现象——谈隐喻的两大类型》,《学术交流》,2006(7)。

[4].姚婵莉:《三种隐喻观的比较》,《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第29卷。

体育认知度 篇9

体育课程的属性和功能能够满足学生认知内容发展的需要, 这包含两方面的涵义:其一学生认知内容发展是一种客观需要;其二体育课程本身内含增进学生认知内容发展的属性和功能。从不同视角看, 心理学从健康的视角对认知内容的定义进行了归纳。我们将认知内容理解为个体在心理维度的最佳功能状态或完善状态。认知内容教育遂成为基于现实的、学生的客观需要。然而学校的认知内容教育有别于社会, 是发展性的认知内容教育, 这是由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因此, 从认知内容教育实施的模式来看, 中学认知内容教育应是教育发展模式。这样, 学校认知内容教育就有两种目标, 其消极的目标是预防和治疗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 仅针对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 积极的、更重要的目标是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

二、认知内容在中学体育课程中的价值

1. 注意内容在中学体育课程的价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是保证主体能清晰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极其重要的心理因素”。

若想保证体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必须拥有一定的注意心理品质, 一些运动项目具有注意力集中的心理品质, 如标枪、举重、短跑以及短游、短时耐力等, 其中, 射击等准确性项目和体操、艺术体操、武术等唯美性项目以及羽毛球、网球等对抗性项目则要求有意注意高度集中。由于中学生已经通过较长时间的体育课程项目学习, 注意品质有了很大的提升。首先, 从注意的范围或广度来看, 活动场域较大的集体性项目如足球、三门球、蓝球等, 相对于活动场域较小或个人项目如乒乓球单打、投掷等需要有较广泛的注意范围, 而击剑、射击项目要求的注意范围更窄, 集中注意的对象更少。其次, 从注意的稳定性来看, 不同项目对注意的稳定性要求不同。射击项目要求注意稳定性高, 而体操、艺术体操、球类等则要求注意稳定稍低, 灵活性较大。再次, 从注意的分配来看, 一般地说, 在体育活动中, 要求学生能把注意集中在不同的对象上, 既注意外界环境的信息, 又注意自身的动作, 这在竞技能力中战术起决定性作用的球类项目 (隔网或同场) 中非常重要, 如在篮球比赛时, 持球者既要注意自己运球、传球、防御或进攻等动作, 又要注意本队队员的位置变化, 对方队员的位置及阻截方式等。最后, 从注意的转移来看, 在体育活动中, 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要求, 注意的转移可能是在狭窄的注意与广阔的注意之间的相互转移;也可能是在狭窄的注意 (某一部位) 与狭窄的注意 (另一部位) 之间的相互转移, 或者是在广阔的注意 (某一方面) 与广阔的注意 (另一方面) 之间的相互转移。篮球、排球、足球、手球等项目对注意的转移有锻炼价值, 因为这些运动项目要求运动者必须与场上瞬息万变的运动情势相适应。

2. 知觉内容在中学体育课程中的价值

感知觉是体育运动中认知活动的起点, 这是因为感觉、知觉同属认识过程的感性认识阶段, 感知觉是紧密联系的。在知觉中必然包含着各种感觉材料, 因此, 我们只选取了知觉作为中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论证。在各种具体知觉中, 存在着共同的知觉形式———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因为运动知觉对于体育课程内容具有一般的意义, 故我们从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两个内容上研究体育课程价值论证。在空间知觉中, 首先, “方位知觉是对物体或动作在空间所处的位置和方向的知觉”。其次, 球类运动需要有良好的距离知觉, 无论篮球、排球、足球的传球或跑位均需要精确地判定传球者与接球者之间的距离:田径中的400米跨栏跑对距离知觉的要求也较高, 在一定的身体、技术条件下, 只有成功地预判方能保持稳定的栏间节奏。其次大小知觉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安全性有一定作用, 它是对物体或动作幅度大小的知觉。研究发现, 受过训练的足球守门员由于积累了频频发生空间位置变化与球的 (或人体动作) 大小结合起来的知觉, 在改变身体位置 (侧卧、倒立) 时, 对运动物体 (球) 或人体的大小知觉比非训练者能保持较大的恒常性。在时间知觉中, 有时间节奏感、时刻知觉和时间估计三个下级内容。时间节奏感“是指人脑对客观上恒定的各种时间间隔的反映”。不同的运动项目对时间节奏的要求不同, 因此对学生的时间节奏感的培养也有不同的特点。周期性运动项目如跑步、游泳、自行车、可以培养学生稳定的动作节奏和加速度的节奏;非周期性运动项目如田径中的跳跃、投掷及体操、武术可以培养不同的节奏感, 像跳跃的助跑与起跳、投掷的助跑与最后用力中的由慢到快的时间节奏特点、体操的旋转和武术的拧转、俯仰、收放、折叠等。所谓时刻知觉, 是指准确地抓住适宜的一瞬间的知觉。以准确时间的估计来决定开始助跑、起跳的时机使排球的扣球时间准确, 跳高时人在身体腾空末端在空中适时地做出竿上的背弓动作以及拳击、击剑等项目最后出手一瞬的时机等, 都对时刻知觉有较高的要求, 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这方面的知觉得到锻炼。所谓时间估计, 就是对时间长短的判断。耐力性项运动项目中的如800米、1500米、3000米跑以及200米、400米游泳等, 要求对时间感觉灵敏的心理品质。因此, 这些项目的实施从理论上讲对学生的时间估计知觉应有良好改善。

3. 思维内容在体育课程中的价值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与感觉、知觉和表象相比, 是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 属于认识过程的理性阶段, 也是区别人与动物心理发展水平的主要特征。”

体育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离不开思维的参与。思维能力的发展, 不仅有助于运动技能的发展, 而且有助于学生整个心理调控和智力的发展, 如跳跃与唯美性项目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但体育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过程是以操作思维为主要形式的, 是反映肌肉动作和操作对象的规律及相互关系的思维, 这种思维对于改进技术, 提高运动水准有重要作用, 尤其是在对抗赛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实验结果显示, 作用优劣依次是篮球、武术、体操、游泳。这说明对抗性项目要求较强的思维能力, 长期从事这些项目的练习对发展操作思维有益。还有研究证明, 游泳在失重的状态下需要右大脑同时支配身体的左右两侧运动, 能够有效发展大脑右半球功能, 而人脑右半球有利于促进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从而展示了游泳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4. 记忆内容在体育课程中的价值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是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记忆的要求不同, 田径中的投掷项目和唯美性运动项目以及武术等在这方面的要求较高, 因此对人的记忆锻炼作用相对较大。标枪因在逐渐加速的动作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完成复杂的引枪动作, 进入投掷步阶段, 还要与后继的最后用力动作紧密相联的技术特征而增强了对学生记忆的训练;体操对人的形象记忆有一定要求;而健美操和武术项目则因成套动作和套路的技术特点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5. 想象内容在体育课程中的价值

“想象是在外界现实刺激物的影响下, 人在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从而形成或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它也可以看作是个体按新的方式把头脑中各种感性形象的信息结合起来的过程。”

体育课程丰富多彩、动感的学习内容为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因此, 体育课程内容在想象价值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当然, 体操运动比排球运动更需要有动作图像和意象的综合能力。这里的图像即指表象, 意象是指动作的目的、意识特点。而表象又是想象的基础, 说明了体操运动对想象的需求更高, 更具目的性和意识性, 因而, 进行体操练习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有好处。

通过对体育课程知识、技能、技巧与认知内容的阐述分析与论证, 我们认为新时期中学体育课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并在认知内容基础上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技巧, 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祝蓓里.体育心理学新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2]祝蓓里, 季浏.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田菁, 杨金田, 贾文彤等.体育本质实践论.体育学刊, 2007 (1) .

体育认知度 篇10

[关键词] 元认知训练法;体育教学;运动技能;影响

【中图分类号】 G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260-1

随着我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大多数体育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关注教学方法的改进,忽视被施教者的主体地位与身心发展。只知道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完成教学任务即可,忽视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变。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通过体育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同时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作为体育课的课程目标之一,可见当前体育教育工作者应重新审视初中体育课程的规划安排,让初中体育课与时俱进地符合当今教学发展目标。将元认知理论运用于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大大促使学生产生“爱学”的态度、“乐学”的情绪、“会学”的技巧和“自学”的能力。根据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终生体育观念,那么培养学生的体育元认知能力十分常重要的。

一、元认知的理论基础

认知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种新思潮、新范式和新的研究取向。传统观点把人的认知活动机械地区分为知觉、记忆、思维、言语等范畴,而元认知概念强调人的各种心理过程之间是具有联系的,它有助于将传统研究中各认知领域的成分重新整合,更有助于将个体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加以讨论与研究。一个人如何能够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过程进行调节与控制,则属于更高一级的认知活动,元认知是针对后一种认知活动的能力而提出的概念。我国心理学者根据对元认知表述的理解,大多数学者将元认知视为个体对自我意识的控制和调节功能的一种新的表述。我国心理研究者对国外的元认知观点进行了整合,将元认知分为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方面。

二、体育教学中运用元认知效果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学习元认知就是指学生对体育学习过程认知的认知,也就是学生对自己认知体育学习过程的认知能力。目前,在体育学习领域内的元认知研究还及其贫乏,有关元认知的研究报告尚不多见,但体育运动中的元认知又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领域。近年来在体育教学的元认知研究上,大多数研究者利用了实验的研究方法,在很多不同的体育项目上进行了实验分析。刘娜,胡效芳在《健美操教学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一文中,对学习健美操的学生进行元认知培养和训练进行了探索,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元认知能力来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在该文中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元认知知识的相关训练,对照组依旧按照原来的授课方式进行练习。从实际效果看,经过四个月的培养训练,实验组的元认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P<0.05)这表明采用元认知训练对培养大学生提高元认知能力是行之有效的。依据主体性教育和策略性学习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练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体育教学中运用元认知训练的实验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促进了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技术发展。有些研究人员经过实践研究,提出了元认知—反馈强化体育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一个技术动作的完成,是学生主体从输入、处理、存贮、输出信息到反馈信息的完整加工过程。学生的学习不是有了刺激就有反应,不是一个直线式的连续积累的过程,反应与刺激也不成比例,而是要经过学生的思维加工,编码、存贮等中介环节的一连串心理转化活动即元认知训练,来填补教学中的时间和空间,才能有反应。对于一定刺激的反应如何,主要看刺激是作用在什么样的个体上(不同的个体元认知水平不同),没有学生主体的连续积极的参与,教学本身就失去存在的意义。可见,加强元认知训练是提高体育运动技能学习的关键。

四、小结

随着义务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观念要求学生具备“终生学习”的思想意识和自学能力。体育课作为义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目标不仅是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尤为重要。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运用元认知训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促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既能提高学生体育方面的思维和学习能力,也能使学生自觉地调控体育活动,顺利地达到学习和健身的目的,教会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方法,这是元认知理论的最终目标,而且也是体育教学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突破口,这一点对体育教学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是十分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何鹏.元认知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7,(01).

[2]王长生.运动元认知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及在运动情境中实验研究的设想[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9).

[3]李静,苏煜.元认知训练对大学生游泳教学效果影响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2,(12).

[4]张邵礼.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策略的实验报告[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1).

[5]李琳.元认知能力与新课程标准[J].中国学校体育,2004,(3).

[6]冯传诚,翟华楠.元认知能力对运动技能学习影响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6).

体育认知度 篇11

1 认知心理学维度上的体育知识分类

现代心理学对知识进行了划分: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对于不同知识类型,这种划分同时指导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对教师教学方法的采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知识学习和教学应用的结合促成了认知心理学知识的分类,从这个角度出发,陈述性体育知识和程序性体育知识构成了体育知识的综合,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体育基础理论的知识,主要包括一些体育概念以及一些相关的体育规律,学生通过记忆并储存于大脑,实践中只要能通过回忆并提取出准确信息,即代表学生已经掌握了体育的陈述性知识,而体育的程序性知识是对陈述性知识的实际应用。根据体育程序性知识的特征,我们把它分为三类:运动技能;心智技能;体育认知。运动技能从属于动作技能,与遗传无关,是学习者通过体育知识学习,提升体育能力的后天行为,同时也是体育教学目标的体现。体育知识与体育能力的转化过程的达成主要依赖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体育课程教学设计应该从认识体育知识的分类入手,通过知识的认识进而锻炼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是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要想使体育教学方法具有实效性,就必须在认识体育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

2 认知心理学维度上的体育能力

2 . 1 体育能力的涵义和内容

认知心理学维度的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除了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还包括创造能力,它属于明显的心理特征范畴,主要体现为对人的行为效率产生影响的同时保证行为的顺利进行。体育能力的体现是,学生的变化源于体育教学,学生在体育专业领域内的学习能力逐步成长提高。

2 . 2 认知心理学维度上体育能力的本质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和能力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系,知识是构成能力的基本要素,掌握的知识越多,能力就越强。所以知识同样可以促进体育能力的提高。

2.2.1 学生的体育能力本质上是一种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体育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体育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体育能力培养的三个主要特征:目标指向性;子目标的分解;解决方式的选择。我国学者周登嵩对此做了深入研究,他通过对比分析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与问题解决过程的关系,指出学生的体育能力是体育问题解决的关键,从而论证了上述观点。

2.2.2 体育能力是学生后天习得的劳动成果

巴甫洛夫在他的条件反射学说论述中指出,“运动技能实际上是指人体完成特定动作的能力,是一种复杂并带有本体感受的运动条件反射,来自于后天习得,并带有连锁性”。还有人认为运动技能的学习是运动主体对操作性知识进行的有意识的认知活动。运动技能的形成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转化过程,技能的发展从简单到复杂,到高水准的专项运动能力的形成,从刚刚涉及到发展为自动化的动力定型。运动技能的习得是以运动者自身为劳动对象的劳动成果的取得,而劳动资料既包含运动主体自身的自然资源,又包含运动所需的社会资源。相对于一个现代人而言,劳动就是他的生活活动,不过这种劳动不包括人的本能和享乐活动,也不包括人的消费和休闲活动,从这方面来看,体育能力就是学生通过学习运动技能,从而获得提高运动能力的“劳动成果”。

3 体育知识分类理论下体育教学方法改革分析

体育教学方法运用的指导方针是体育知识的学习,这既包括程序性的体育知识,又包括陈述性体育知识,由于获取体育知识的类型不同,内部机制与外部条件也不尽相同,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体育教师必须对体育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学生体育能力的转化需要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通过研究得知,教学方法的制定首先应遵从学生的认知心理的特征与规律。

3 . 1 认知心理学维度上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的心理因素

3.1.1 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思想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体育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要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情感发展的基础上,传授学生运动技术方面的知识,也就是说,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要对学生进行两方面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体育知识的同时,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他们的体育能力,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需求都应该作为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

3.1.2 高校体育课程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共同构成了高效体育课程目标,《新课标》明确了体育教学的五大体育课程,它既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归宿点,所以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一是体育教学目标;二是认知心理学维度上的心理因素。体育教学目标形成的多元化特征体现了现代社会体育的需求方向,(1)体育教学要向学生传授广博的体育知识;(2)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3)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动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社会的适应能力,这三点当中第三点尤为重要。

采用什么样的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与体育知识类型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它也是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的指向灯。前面讲过体育知识类型主要包括认知形态与操作形态,从教学方法的选择来看,前者的体育教学方法应以语言为主,而后者只能选择采用语言作为辅助手段的体育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3.1.3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注重学生主体性是体育教学改革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必须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有在学习兴趣的指导下,才会对知识进行理解和运用。不同的学生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教师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发现乐趣,寻找学习价值,在培养自身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同时,进行自身运动能力的训练。

3 . 2 认知心理学维度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3.2.1 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认知心理维度来看是体育教育实践的新方式

它的实施目的是为了从根本上弥补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缺陷,它的主要出发点是知识类型的不同,以及学生主体性的需求,它的指导思想是现代体育教学思想。

3.2.2 教学改革主要目的是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彻底的改变

教学要从学生的主题需求出发,脱离讲授式,即单纯的单向知识技能传递运动技能的培养方式,在实际教学中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注重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坚强的意志力。体育教学改革要想从根本上适应现代教学发展形式,不但要改革传统体育教学的思想内容、目标对象,还应该从教学的层次性、可操作性以及教学的综合性和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改革。

3.2.3 认识认知心理学维度在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作用

体育教育要以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为出发点,它的教学内容体系要以素质培养为目标。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到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认真研究认知心理学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并侧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进行必要的改变,为学生创设体育教学情境,降低体育教学的技术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整体上提高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

3.2.4 从国家人才发展的需求出发,同时还要遵循体育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体育知识体系在不断地更新,教学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体育教学的改革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首先要从国家人才发展的需求出发,同时还要遵循体育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4 结语

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是现代体育教育的基本要求,采取哪种措施来改变高校学生的体育素质,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广为关注的话题。在当前,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进行高校体育改革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教育工作者应该基于本校实际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并施行。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学的质量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改革高校体育教学的方法也就成为学者们研究的主要课题。他们的研究大多从认知心理学体育知识分类的角度入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运用逻辑法对体育能力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另外还从认知心理学维度出发,针对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基于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目的的论点进行了论述,为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上一篇:医院绩效管理研究下一篇:语文教师提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