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认知度

2024-09-30

疾病认知度(共8篇)

疾病认知度 篇1

年轻父母碰上小儿身患疾病时常常束手无策, 他们只凭自己成长的经历, 长辈、朋友介绍的经验以及从书籍、网络中获得的知识来照顾患儿, 从这些途径获取的护理知识往往缺乏科学性和适用性, 也难免存在片面性, 有时还会造成一些误导[1]。科学护理是使患儿尽早康复的关键。因此, 我们对门诊就诊患儿的父母进行小儿常见疾病护理知识认知度的调查, 了解年轻父母对小儿常见疾病护理知识的认知情况, 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小儿常见疾病护理知识的培训教育, 使年轻父母掌握科学的护理方法, 促进患儿尽快康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2010年4~9月在上海市松江区新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门诊就诊患儿的父母100人。患儿多为学龄前儿童, 其中患儿父亲40人, 母亲60人, 年龄20~35岁。大专及以上学历30人, 高中或中专42人, 初中及以下28人。本次调查无医务人员参加问卷。

1.2 调查工具

参考相关文献自行设计调查表, 内容包括3方面: (1) 一般资料, 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等; (2) 小儿常见疾病护理知识认知情况, 共20题, 采用二级评价, 每题5分, 总分100分。得分高者为小儿常见疾病护理知识认知率高, 得分低者为小儿常见疾病护理知识认知率低; (3) 小儿常见疾病护理知识的获得途径。

1.3 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 使用统一调查问卷, 遵循自愿原则, 由护士在父母候诊时、就诊后或在患儿治疗过程中发放给父母, 并向他们讲解填表方法, 要求他们当场完成后交卷。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Excle软件进行百分比、得分统计分析。

2 结果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00份, 收回有效问卷100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

2.1 不同文化程度的年轻父母对小儿常见疾病护理知识的认知情况 (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不同文化程度的年轻父母小儿常见疾病护理知识的认知率有显著性差异, 其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认知率最高, 明显高于另外2组,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认知最差。由此可见, 应加强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年轻父母的小儿常见疾病护理知识的培训教育。

2.2 父母的一般情况与小儿常见疾病护理知识认知情况之间的关系 (见表2)

2.3 年轻父母获取小儿常见疾病护理知识的主要途径

调查显示, 年轻父母获取小儿常见疾病护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分别为:从各种媒介获取者占28%, 从家人、朋友处获取者占40%, 从医务人员处获取者占32%。

3 讨论

3.1 不同性别、居住地、文化程度的年轻父母对小儿常见疾病护理知识的认识程度不同

3.1.1 性别

患儿就诊中以母亲陪同者居多, 由表2可以看出, 女性的认知得分高于男性。由于母婴之间的依从关系, 母亲护理患儿更为多一些, 只有进一步使母亲的护理知识增加, 才能科学地正确护理患儿[2]。但仅仅增加母亲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父亲在本次调查中对20项题目的答对率非常低, 这说明年轻的父亲对这方面的知识是相当欠缺的, 父亲也应该参与到培训中来, 这样才能保证患儿得到科学、正确的护理。

3.1.2 居住地

对居住在城镇及农村的患儿父母的小儿常见疾病护理知识认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 城镇组的认知率明显高于农村组, 居住在城镇的患儿父母, 获取小儿常见疾病护理知识的途径相对较农村的父母多, 城镇的父母喜欢看杂志、读报纸, 多数人都喜欢上网查资料等, 他们对疾病护理知识的了解程度也就较高。因此, 要加强对农村组年轻父母的小儿常见疾病护理知识的培训教育。

3.1.3 文化程度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的认知正确率明显低于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者, 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者又低于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由于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强, 因而知识面较广, 对于小儿常见疾病护理知识的学习意识较高。因此, 在小儿常见疾病护理知识培训中, 应首先强化学习意识教育, 提高年轻父母对小儿常见疾病护理知识的认知水平, 尤其要重视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的强化教育。

3.2 知识来源的不同途径

在对小儿常见疾病护理知识来源途径的调查中, 最多的是来自于家人、朋友, 而最少的是通过各种媒介。通过本次调查可以看出, 医务人员对于年轻父母的护理知识教育是缺乏的, 医务人员本应该是年轻父母获取护理知识的主要来源和途径。由此可见, 要加强医务人员对年轻父母小儿常见疾病护理知识的教育力度, 但由于各种原因临床护士配备不够, 普遍缺编。护理人员少, 工作量大, 在有限的时间内只能完成某些具体的治疗、护理技术操作等工作, 无暇对患儿的父母进行小儿常见疾病护理知识的传授指导和专业教育[3]。对此, 政府要推动医院设立健康教育者, 使患儿父母从医务人员处获取更全面、更科学的小儿常见疾病的护理知识。

3.3 年轻父母普遍缺乏小儿常见疾病的护理知识

3.3.1 年轻父母对小儿发热的认知缺乏系统性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看出, 绝大多数年轻父母都知道小儿正常体温, 但有18%的年轻父母不知“小儿发热需要处理的体温是多少”;有45%的年轻父母不知测量腋温时需要先擦干腋下汗液再测量;有14%的年轻父母认为发热时给小儿捂汗是正确的, 他们凭主观经验都曾经在小儿发热时给予捂汗;有79%的年轻父母在小儿出现高热惊厥时不会急救处理;有78%的年轻父母不知道物理降温有哪些禁忌。这些现象表明有部分年轻父母存在错误认知, 可见要加强对年轻父母这方面知识的培训教育。

3.3.2 年轻父母普遍缺乏药物应用知识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看出, 年轻父母的药物应用知识是非常欠缺的。有些年轻父母对于发热的患儿, 甚至不看温度高低就给患儿服用退烧药;有47%的年轻父母不知道小儿服完咳嗽药后不能立即喝水;有25%的年轻父母在没有医嘱情况下曾给小儿使用过抗生素;有40%的年轻父母认为腹泻、呕吐的患儿需要禁食、禁水, 他们错误的认知可导致患儿脱水更为严重;有77%的年轻父母不知道使用肠道保护剂时不能与抗生素同时使用;有89%的年轻父母认为静脉输液比口服药物效果好。这些现象表明他们缺乏科学、正确的用药知识、护理知识。一旦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腹泻, 年轻父母往往就主动要求医生给小儿输液, 使用抗生素, 认为这样小儿恢复快。殊不知小儿腹泻多由饮食不当或者病毒感染所致, 如果是轮状病毒感染所致的腹泻, 使用抗生素不但无效, 反而会杀死肠道正常菌群, 引起菌群失调加重腹泻, 甚至在输液留观时会发生交叉感染和输液反应等。由此可见, 年轻父母存在药物认知、使用误区, 我们有必要加大力度对年轻父母进行这些方面的宣传教育。

4 对策

4.1 孕妇学校增加科学育儿知识, 进行小儿常见疾病护理教育

年轻母亲是小儿的主要养护者, 提高母亲对小儿常见疾病护理知识的认知, 才能更好地护理患儿, 保证小儿健康成长[4]。6个月后母体给予婴幼儿的免疫因子逐渐减少, 此时小儿往往易患疾病, 年轻母亲缺乏正确护理患儿的知识, 患儿得不到很好的护理, 身体就不能很快康复, 并且加上年轻父母滥用抗生素及不合理使用药物, 易造成反复感染。在产科门诊开设的孕妇学校让准妈妈在围产期保健的同时, 应增加对年轻父母的科学育儿知识宣传与育儿技能培训, 加强小儿常见疾病护理知识的宣教培训。与此同时, 也要加强对父亲的宣教, 使父亲能够同母亲一起参与到培训中来, 提高他们对子女健康的关注程度, 增加他们的育儿知识, 提高其疾病护理技能。

4.2 增加儿童保健科的服务内容

社区儿保工作应加大力度, 扩展儿保工作内容与形式, 应结合目前儿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社会、父母的需求开展儿保工作。根据不同年龄段小儿的生理特点和易患疾病进行护理知识培训教育[5]。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年轻父母对小儿常见疾病护理知识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乏, 尤其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年轻父母, 对此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教育。儿保科应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文化程度较高者, 可简明扼要、有重点、有深度地进行宣教培训, 对文化程度低者要加强培训教育, 在宣教时可深入浅出, 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交流[6], 并增加育儿指导和保健知识的教育。

4.3 开展选择性教育

门诊就诊患儿具有人数多、流动性大、停留时间短等特点, 护士应抓住就诊过程中的时机, 向患儿父母扼要地介绍常见疾病护理知识, 或从患儿就诊叙述中迅速判断其需求内容, 结合具体情况, 有的放矢地给予教育、指导。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时期的疾病, 如春季的上呼吸道感染、秋季的小儿腹泻, 有针对性地灌输护理知识[7]。根据患儿不同情况, 包括病情、年龄、治疗方法等有选择性地对患儿父母进行宣教[8]。

4.4 增加护士的护理职能

现代护理模式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护士不能只注重打针发药, 更应注重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 更应从病人的需求出发去护理病人。小儿身患疾病时, 年轻父母最需要的就是了解如何护理患儿方面的知识, 护士应该多给予有关护理方面的指导。因此, 扩大护士的护理职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增强护士的爱心、责任感, 提高护士的专业知识水平, 让她们给予患儿父母更多的小儿常见疾病护理知识指导培训。医院主导设置护理教育天使, 开设护理知识电话咨询、课堂学习等。

4.5 增加社区卫生服务内容

社区医务人员在产后访视阶段的工作做得很好, 但在小儿出生2个月至学龄前社区缺乏健康教育指导。因此, 非常有必要增加社区卫生服务内容。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对孕妇、小儿出生后至学龄前的健康教育, 建议在社区开展科学育儿知识以及如何护理患儿、正确使用药物等课程, 让年轻父母多渠道地学习护理患儿知识。

4.6 扩展幼儿园的培训教育

4.6.1 先教会幼师护理患儿, 再让幼师培训父母

幼儿园是小儿常见疾病护理知识培训基地, 儿科医务人员选择幼教人员作为宣教、培训首选对象, 然后指导幼教人员对小儿父母开展常见疾病护理知识的宣教、培训, 不仅放在理论知识上, 重点要放在测体温、物理降温等各种操作示教和练习上[9], 还有如何合理用药、服药等。对接受能力强且积极性高的年轻父母可重点训练, 经评价合格后可以让其指导其他年轻父母, 一方面, 可以使这部分年轻父母有成就感, 以带动更多的年轻父母了解并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 同伴教育可以使其他年轻父母树立掌握知识的信心[10]。

4.6.2 幼师教会小儿疾病的自我护理知识, 并让他们教育父母幼师可在课间或在游戏中让小儿学会疾病的自我护理知识, 并让他们回到家里与父母一起分享这方面的知识, 使年轻父母能轻松地处理疾病, 一旦疾病来临, 也会减少焦虑情绪, 并能从容应对疾病。

4.7 多种媒介宣传小儿常见疾病护理知识内容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 杂志、报纸、电视、网络样样俱全, 若在媒体中多增加一些小儿常见疾病的护理知识, 年轻的父母是相当受益的。例如, 哈哈少儿频道是非常受小朋友及年轻父母喜欢的节目, 也有很多的年轻父母参加过“欢乐蹦蹦跳”这档节目。节目组可以编导、制作小儿常见疾病护理知识这方面的节目, 让小朋友和年轻父母在参加节目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小儿常见疾病护理知识, 这也会让电视机前的观众受益匪浅的。

4.8 加强年轻父母的药物应用知识储备

年轻父母对滥用抗生素的危害认识不足, 医务人员应在患儿就诊过程中与其父母进行交流, 宣传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 使年轻父母明白在使用抗生素前应做病原学检查或辅助检查, 根据检查结果选用抗生素。他们对给药途径也存在误区, 在选择给药方式时应根据药效并结合患儿的病情而定, 对于感染严重、病程长及口服困难的患儿才应考虑选择静脉输液的给药方式, 而对于病情较轻的患儿完全可以选择口服给药[11]。医务人员应针对年轻父母的这些误区, 耐心讲解有关知识, 纠正误区, 增强年轻父母对小儿常见疾病护理知识的学习意识, 让他们掌握如何科学、正确地用药和护理患儿。

总之, 对年轻父母进行多渠道的小儿常见疾病护理知识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 把科学、正确的护理知识普及给每位年轻的父母, 使小儿患病后能得到科学护理, 促进其尽快康复。

摘要:目的 通过对年轻父母对小儿常见疾病护理知识的认知度调查, 探讨如何对年轻父母进行小儿常见疾病护理知识的普及教育。方法 对100位儿科门诊就诊患儿的父母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 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小儿常见疾病护理知识认知情况和小儿常见疾病护理知识获得途径。结果 年轻父母普遍缺乏小儿常见疾病护理知识, 整体认知水平较差。不同性别、文化程度的年轻父母对小儿常见疾病护理知识的认知程度不同。母亲对小儿常见疾病护理知识的认知程度高于父亲, 父母文化水平越高, 其对小儿常见疾病护理知识的认知越高。结论 加强对年轻父母进行小儿常见疾病护理知识的培训教育, 通过多渠道增加年轻父母小儿常见疾病的护理知识, 使年轻父母能够对患儿进行正确、科学的护理。

关键词:年轻父母,小儿常见疾病,护理知识认知度

参考文献

[1]刘亦芳, 汪锦萍, 李红.孕妇对儿童保健服务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01, 21 (1) :76.

[2]傅婵容.对儿童家长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3, 17 (2) :90.

[3]董成芝, 郭春红, 刘静彩, 等.影响健康教育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 2008, 14 (13) :108.

[4]容红.儿童保健门诊家长健康教育需求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4, 12 (3) :273.

[5]师晓红, 申树芳.社区婴幼儿家长健康教育需求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 2003, 19 (1) :63.

[6]缪灵敏.儿科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02, 17 (2) :139.

[7]李亚云.儿科门诊患儿家长健康教育需求调查[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 (4) :655.

[8]邓维英.患儿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1) :56~57.

[9]邱贤云, 俞继芳, 周燕.对幼儿家长及其幼教人员小儿发热知识的调查[J].护理研究, 2007, 21 (9) :2463.

[10]陈继路.气道异物阻塞在儿科健康教育中必要性及方法[J].中国基层医药, 2007, 14 (10) :1747.

[11]宗青, 陈正珊, 钟淑珍, 等.儿科患儿家长抗生素应用相关知识及健康教育需求调查[J].护理学报, 2008, 15 (7) :17.

疾病认知度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2012年4月—8月在我社区服务中心参加辖区农民健康体检对象、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符合入选条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为问卷研究对象。

1.2 调查方法 采用由调查人员向社区糖尿病患者发放统一自行设计的糖尿病运动治疗知识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空腹及餐后血糖、血压、体重。针对患者存在的运动治疗误区,对患者实施 体化教育,给每位患者发放一本糖尿病基本知识教育手册供阅读,除实施饮食、药物治疗,监测、自我管理等常规糖尿病知识教育外,增加运动教育与指导,做身体评估,指导患者选择合适的运动方法如:快走、慢跑、跳舞、体操、太极拳、游泳等。运动时间控制在半小时至一小时之间。和医师、患者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运动计划,鼓励患者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以运动后有微汗, 身体有发热感,感到轻松愉快,稍感乏力但是休息后即可恢复,患者感到对运动感兴趣,血糖下降,不感到疲劳为准。4周后予以相同的问卷来评价患者对运动知识的掌握程度。

2 结果

发放调查问卷60份,收回60份(100%),其中有效问卷60份。调查对象中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龄60±12岁。文化程度:初中及初中以下46例(76.7%),高中12例(20%),大学及以上2例(3.3%)。病程中位 为6.5年。采用胰岛素治疗13例,口服药治疗47例。通过个体化教育,100%的糖尿病患者清楚运动治疗的重要性,100%的患者在自己的努力或家屬的帮助下对运动项目的选择、时间控制、低血糖反应的表现及预防处理措施能够掌握。较以往的没有良好的运动或是对运动的根本不重视有积极的纠正作用。

3 讨论

声乐教学中嗓音疾病认知及预防 篇3

一、常见的嗓音疾病前兆及处理方法

声带充血及水肿是嗓音疾病中最常见的,任何原因引起的声音嘶哑,几乎都伴有声带及周围组织的充血、肿痛。引起声带充血肿胀的原因非常多:(一)感冒。感冒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导致声带充血的情况很普遍,学生大多感觉咽喉肿痛,发音吃力,这时应尽量避免用嗓,用嗓只会加重充血,导致声音嘶哑。(二)激烈的运动。激烈的运动会憋气用力,冲击声带,也容易引起声带充血水肿,所以如果在学生剧烈运动后,如上过体育课后进行声乐训练的话,最好在上课前让学生适当休息,使声带肌肉调理放松后,再做练习。

二、青少年变声期嗓音疾病及处理方法

这里要特别提醒声乐教师的是,在学生变声期要注意对嗓音的保护。青少年变声期大多是在12—16岁期间,因为喉头、声带增长而伴随的声音嘶哑、音域狭窄、发音疲劳、局部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从而导致说话、唱歌时的声音与儿童时代不同,并持续半年至一年的时期,个别变声期时间会更长。这时的声带异常娇贵,学生一不注意就会出现充血、水肿,轻者导致发音疲倦无力、音调改变,严重的出现声音嘶哑甚至呼吸困难不能说话。教师应根据变声期特征,调整呼吸方法来满足学生喉头和声带的需要,有节制地使用嗓子。变声期学生的嗓子极易充血,如果用嗓过度,就会使声带极度疲劳,造成声音失调,就容易使学生嗓音产生各种病变。

三、女生经期引起的嗓音疾病及处理方法

另外声乐教师应当注意在女生月经期间对嗓子的保护,大多数女性在经前1周左右或月经期间,嗓音都会发生改变,如变得低沉、沙哑、干涩等,只不过是有人变音明显,有人不太明显罢了。出现这种情况,是女性月经期体内雌激素的变化影响到了声带的缘故。在月经期,女性的盆腔会充血,而且影响到咽喉部、声带、气管的黏膜也出现一定程度的充血。充血轻微者,会使嗓音发生轻微的改变;充血严重者,就会出现嗓音沙哑、咽部疼痛等现象。所以要让学生在月经期尽量少用嗓子,若充血严重的,应停止练声,多休息,待经期过了,声带充血消退后再进行正常声乐训练。有个别学生会觉得在经期时嗓音特别好用,音色也比平时亮,千万不要被这种现象误导了,就在经期无节制用嗓,其实那是因为学生声带上本来就有闭合不紧等缺陷,在经期声带充血肿胀,反而使本身的缺陷得到了弥补,显得音色比平时亮、好。这时若用嗓无度,同样容易引起声带撕裂,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教师在平时训练学生的过程中,应注意适度,若学生感觉不适,咽喉疼痛,则有可能已经声带血管扩张充血,这时教师应该意识到是否用嗓过度或者方法不正确,需及时做调整。一般学生轻微的声带充血只需休息便可恢复,严重者要禁声,去医院检查治疗。有的学生有清嗓的毛病,这样很不好,因为这种动作会使气流猛烈地震动声带,声带瞬间严重拉紧充血,从而受到损伤。

四、声带小结的预防与治疗

声带充血是很多嗓音疾病的前期,若是没有引起重视,严重了会变成声带撕裂,引起声带小结等嗓音疾病。

声带小结是慢性喉炎的一种,又称结节性喉炎或歌唱者小结,是声带局部运动过度而发生的机械性外伤性组织反应,充血、水肿、发炎及结缔组织增生是造成声带小结的原因,表现为双侧声带前中部有两个对称性的小突起,呈灰白色半透明或淡红色外观,表面光滑。声带小结比较容易发生在声带前三分之一及中部三分之一交接处的游离边缘,因为在声带发声时只有声带前三分之二的部分产生有效的振动,后三分之一起拉紧和稳定声带的作用,发声时声带中部受到的振动最剧烈,振幅最宽,受到的机械损伤也最大,血液循环阻滞,使纤维变性、水肿、细胞聚集、纤维素变性,所以声带小结基本就发生在这个部位,这种嗓音疾病在学生中是比较常见的。长期用嗓过度,发声方法不科学,以及各种慢性咽炎都有可能引起这种病变。

声带小结的症状比较明显,主要是声音嘶哑,在早期程度比较轻时,声音稍粗或者基本正常,仅仅在用声多的时候感觉疲劳,时好时坏,呈间歇性,而且在发高音的时候极易破裂,发低音则无变化。以后随病情逐渐加重,发展成为多数音破裂而嘶哑,在发高音时则有显著的声音嘶哑,从间歇性的时好时坏发展成为持续性的声音嘶哑,这时候学生不能唱歌,严重的甚至稍大点声音说话都不能。所以声带小结可谓声乐教师最不愿意自己学生患上的疾病之一。

治疗声带小结不能怠慢,得了声带小结后要马上进行治疗。治疗及时会有所挽救,否则将导致失声或者声音再也回不到原先的状态。早期的小结,充分禁声和休息就能够消失。恢复后,教师要训练学生正确科学的发音,发音训练主要是改变原来用声的错误习惯,提高发音技巧,否则这种疾病容易复发。对病情较重的学生,教师应积极配合治疗,控制发音,让学生限制烟酒和对辛辣食物的刺激,可让学生进行药物保守治疗,若保守治疗无效,就有可能需要手术了。

五、声带息肉

所谓声带息肉,顾名思义,即在声带边缘黏膜组织长出不同程度大小的团块,而妨碍声带正常闭合、振动,出现声音异常的情况。与小结的表现不一样,小结是两侧声带内侧前1/3的黏膜上皮局限性棘细胞增生,其病变只涉及表皮层。而声带息肉病变是发生于一侧声带的前中部边缘的灰白色、表面光滑的息肉样组织,多为一侧单发或多发,蒂或广基,常呈灰白色半透明样,或为红色小突起,有蒂者常随呼吸上下移动,大者可阻塞声门发生呼吸困难,影响发音。位置多位于声带前中三分之一交界处,涉及声带黏膜上皮层及浅固有层两个层面的病变,这种局限性突出的病变妨碍声带黏膜振动发声,所以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尤其是有蒂息肉。病因也是多为发声不当或过度发声所致,也可为一次强烈发声之后所引起,或者是上呼吸道感染、慢性喉炎的各种病因,特别是长期用声过度,或用声不当,有着极其重要的激发因素。

这种嗓音疾病症状主要表现为较长时间声嘶其程度和息肉大小及部位有关通常息肉大的声音嘶哑严重,反之嘶哑轻微。息肉长在声带游离缘处声嘶明显,长在声带上表面对发声的影响小,广基大息肉可引起失声。声带息肉大者可以堵塞声门引起吸气性喉喘鸣和呼吸困难。

有学生若得此疾病,应积极治疗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避免过度用嗓子,在患有急性咽喉炎和月经期间尤其注意;举重用力时,切勿屏气过猛过久,以免声带过于紧张用力;早期患者应严格禁声2-3周,手术治疗后应严格禁声1周,创口恢复后应立即进行发声训练,矫正不正确的发声方法,防止复发。

六、声带肥厚

另一种常见的嗓音疾病是声带肥厚。声带肥厚,又称慢性肥厚性声带炎或称慢性增生性声带炎,是指由于种种因素,声带发生广泛性或局部性体积增大。原因多为发声不当及发声过度,用近于吼喊的方式歌唱,发音时双侧声带内收接触过度而受损,时间稍久,受损部位发生组织增生而肥厚。根据物理学原理,发声时声带振动触碰主要在声带中部,故声带因发声不当及发声过度而发生的声带受损导致组织增生和形态肥厚多在声带中部,最多在声带游离缘。

声带肥厚主要表现为声嘶。初期为毛、涩,以后发展为沙、嘶;初期为间歇性,继而发展为持续性。除声嘶外,喉常有各种不适感,如异物感、痒感、干燥感、灼热感、疼痛感及梗卡感等异常感觉,并有干咳、吭咯现象。在喉镜下,声带粘膜在病变初期呈充血状态,色红、肿胀、无光泽,可见分泌物。在病变后期,声带粘膜粗糙、干燥,色泽为灰蓝色或灰黄色,声带中部或中前部游离缘呈形态规,弧形隆起或广基性锥形突起,多双侧声带同时发生,呈现双侧隆起或突起。慢性声带肥厚通过医院的治疗肥厚组织1个月左右就可以消退了。

以上列举的嗓音疾病都是声乐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遇见的,教师对于这些嗓音疾病不仅要了解认识,还要提醒学生有效预防。如用嗓应量力而行,避免用嗓过度,出现轻度嗓音疲劳就应当声休;在嗓音疲劳时尤其要注意冷暖气候变化,多锻炼身体,预防频繁的感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口腔清洁;用嗓后宜饮热茶,忌冷饮,亦忌辛辣或过咸的饮食;避免烟酒的刺激;女生重视在经期里对嗓子的保护,等等。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应关注着学生嗓音的变化,一旦有异,就应及时纠正或调整方法,对于声带已经病变的学生,应尽量找适合该学生的方法练声,及时让学生就诊,才能不担误学生的学习。

摘要:各种嗓音疾病是声乐学习者的障碍, 本文列举了几种常见的嗓音疾病, 对其发生的原因、治疗方法及如何预防进行了阐述。

疾病认知度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选取住院患者72例, 年龄在65~75岁, 心功能Ⅰ~Ⅱ级 (NYHA) , 择期行中等普外或骨科手术的患者;手术时间2~3h;ASA为I~Ⅱ级 (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 制定的麻醉风险评估标准)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发病时间均在5年以上, 且服药控制良好, 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120~140/70~90mm Hg, 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5~8mmol/L, 冠心病患者近一年无心绞痛发生, 癌症患者发病时间在3个月内, 未手术治疗。均无其他并发症。已告知本人或法定监护人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文盲;NMSE<23;中枢神经系统病史;听力或视力残障;酒精或药物依赖;经常服用抗抑郁药或苯二氮卓类药物;有心脏外科或神经外科手术史;术后一周死亡或提前出院。

1.2 方法

手术前一天由受过培训的专人访视患者, 填写调查表包括一般情况、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癌症病史、用药治疗、病情控制情况及是否发生并发症等, 评估患者术前全身状况, 包括精神状况、心功能状况、系统性疾病等, 并做记录。通过神经测试量表进行测试并记录。告知其本人及家属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及临床研究同意书。

全麻患者采用静吸复合全麻, 患者入手术室后连接全导联心电监护 (PHILIP监护仪) , 给予面罩吸氧6L/min, Allen试验后行右桡动脉穿刺置管接压力传感器 (美国BD公司) 测动脉血压 (ABP) , 并记录心率 (HR) 、平均动脉压 (MABP) 、血氧饱和度 (SPO2) 及脑电双频指数BIS。

全麻诱导给予咪达唑仑1~2mg, 舒芬太尼1~2μg/kg诱导, 丙泊酚1~2mg/kg, 患者入睡后给予罗库溴铵0.6mg/kg, 随即面罩加压给氧, 进行气管插管后接DatexOhmeda Aestiva/5型麻醉机 (Ohmeda公司, 美国) , 采取容量控制机械通气, 呼吸频率10~12次/min, 潮气量8~10m L/kg, 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35~40mm Hg (1mm Hg=0.133k Pa) , 氧流量为2L/min。麻醉维持以静脉持续输注丙泊酚 (效应室浓度为1~2μg/ml) 、瑞芬太尼0.1~0.2μg/ (kg·h) , 哌库溴铵0.1mg/ (kg·h) , 同时吸入七氟烷1%~2%, 麻醉期间维持BIS值于40~50。术后待病人清醒后拔除气管导管, 进入麻醉恢复室观察1小时, 患者无麻醉并发症发生, 送回病房。

术后第1、2天进行随访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围术期并发症。术前1天及术后第7天行神经功能测试。POCD诊断标准采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修订的ISPOCD神经心理学测试方法[2]和“z计分模型 (z’score model) ”综合评价方法[3,4]。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或百分比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PSS11.0软件。

2 结果

72例患者入选本研究, 其中POCD的发生率在29.2% (21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教育程度、NYHA分级等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合并慢性病术后POCD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表1) 。两组患者术毕清醒, 安返病房, 围手术期没有出现麻醉并发症。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本研究使用采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修订的ISPOCD神经心理学测试方法[2]和“z计分模型 (z’score model) ”综合评价方法[3,4]评价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变化, 与国际POCD研究小组的研究方法相同, 本结果与其研究小组报导的25.8%[5]相似。其可靠性较高。

近年来慢性疾病对术后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 其中有研究表明高血压[6]、胰岛素抵抗[7]等与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有关。高血压患者脑血管弹性较差, 在麻醉后容易引起灌注不足和脑缺氧, 有研究认为脑缺氧产生的炎症因子[8]使神经元乙酰胆碱转移酶活性下降, 加之老年人中枢胆碱能神经系统功能减退, 导致术后容易发生一过性POCD。本研究中选入的病人高血压病均服药控制平稳, 血压控制在140/90mm Hg以下, 且未发生脑梗及脑出血等其他高血压并发症, 对于脑血管的影响较小, 因此术后POCD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同。

糖尿病患者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功能减弱, 以往研究发现脑组织中胰岛素及其受体影响认知功能密切相关的皮层, 如边缘系统、嗅球、海马、下丘脑等部位[9]。胰岛素是脑组织物质转运和能量代谢的重要激素, 同时在脑内发挥着神经营养作用。糖尿病人脑组织有氧代谢细胞功能下降, 可造成患者学习记忆功能障碍。本研究中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较为稳定, 可以看出有效控制糖尿病对于老年人术后POCD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冠心病是POCD患者的另一大危险因素。冠心病患者常常伴有颈动脉和脑血管狭窄易导致低血压低灌注, 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下降, 术中对于低血压的耐受性降低, 加之老年人血管弹性减退, 术中更容易出现血压波动, 造成一过性脑缺血缺氧。本例中冠心病病人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近半年内没有发生心绞痛及心肌梗死, 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根据文献报道POCD的影响因素还包括年龄、文化程度、手术类型、麻醉方式等等。老年患者POCD出现在术后1W, 大多数逐渐缓解, 但是仍有15%患者受影响至术后3个月[10,11]。本研究排除其他各种影响因素, 得出控制良好慢性疾病与老年患者POCD的发生没有相关性。因此可看出合并有慢性病的老年患者, 术前应该积极治疗慢性疾病, 这不仅降低手术和麻醉意外和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防止术后POCD的发生也有一定作用。

POCD的影响因素和发生机制还不完全清楚, 本研究只是从控制良好的慢性疾病入手, 观察POCD的发生率是否不同。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应该继续探索慢性疾病发展的各个阶段对于POCD发病率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Bittner EA, Yue Y, Xie Z.Brief review:anesthetic neurotoxicity in the elderly, cognitive dysfunction and Alzheimer’s disease.Can J Anaesth, 2011;58 (2) :216~223

[2] Zhang B, Tian M, Zhen Y, et al.The effects of isoflurane and desflurane on cognitive function in humans.Anesth Analg, 2012;114 (2) :410~415

[3] Moller JT, Cluitmans P, Rasmussen LS, et al.International Study of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Lancet, 1998;351 (9106) :857~861

[4] Steinmetz J, Christensen KB, Lund T, et al.Long-term consequences of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Anesthesiology, 2009;110 (3) :548~555

[5] 郭玉良, 孙永兴, 林娜, 等.麻醉对术后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刊, 2010;12 (8) :1290~1291

[6] Obisesan TO.Hypertensinon and cognitive function.Clin Geriatr Med, 2009;25:259 ~288

[7] Cole GM, Frautschy SA.The role of insulin and neurotrophic fanctor singnaling in brain aging and Alzheimer’s desease.Exp Gerontol, 2007;42:10~21

[8] Hu Z, Ou Y, Duan K, et al.Inflammation:a bridge between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and Alzheimer’s disease.Med Hypotheses, 2010;74 (4) :722 ~724

[9] 董亚贤, 石红婷, 钟高贤, 等.2型糖尿病患者游离脂肪酸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16 (5) :456~458

[10] Newman S, Stygall J, Hirani S, et al.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after noncardial surgery:a systematic review.Anesthesiology, 2007;106 (3) :572~590

疾病认知度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1年3~11月在我院呼吸科住院的COPD患者90例。其中,男79例,女11例;年龄41~82岁,平均(65.26±8.47)岁;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占55.56%,高中及以上占44.44%;就业状态:离退休职工占70.00%,在职占13.33%,无职业者占13.33%,丧失劳动力者占3.33%;医疗费来源:职工医保占70%,城镇居民医保占17.78%,新农合医保占12.22%个人经济收入:收入﹤1 500元/月者占60%,≥1 500元/月者占40%;吸烟情况:82.22%的患者有吸烟史,其中31.11%已戒烟,51.11%仍吸烟;确诊COPD 1年以上者占72.22%,本次住院首次诊断COPD者占27.78%;住院次数:1~2次/年者占53.33%,≥3次/年者占18.89%;家庭对患者的健康需求:66.67%能满足,8.89%不能满足,24.44%被忽视;有33.33%的患者处于焦虑状态。

1.2 纳入标准

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标准[1]:年龄在40岁及以上,具备小学以上文化,意识清醒并具有一般交流能力,无严重心脏病及其他限制活动的致残性疾病。排除标准:排除严重的心肺疾病急性发病期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文盲、精神病史、肢体严重残疾者。所有研究对象均为自愿参加本研究。

1.3 方法

问卷是在参考有关文献和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自行设计的。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一般资料,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文化水平、吸烟史、就业状态、经济收入、家庭对患者的支持及医疗费来源等;第二部分为4个方面的COPD疾病知识,包括基本知识9条、治疗知识8条、自我护理知识9条、肺康复锻炼知识9条,共计35个条目。以Likert 5级评分,从“极不了解”到“非常了解”计1~5分,量表总分35~175分。得分越高表明对COPD的认知水平越高。将认知水平分为高(4~5分者)、中(3分者)、低(2分及以下者)三个层次。问卷由统一培训的研究人员发放,讲解问卷目的和填写要求,发放问卷90份,收回9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90份,有效率为100%。问卷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2 结果

2.1 COPD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得分

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总得分为(67.40±24.65)分。其中基本知识得分为(17.62±7.26)分,治疗知识得分为(15.68±6.27)分,自我护理得分为(18.99±6.50)分,肺康复知识得分为(15.11±6.15)分。每个条目平均分在2分以下,说明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程度低。4个方面的疾病知识得分不同,对治疗知识和肺康复锻炼知识得分最低。

2.2 COPD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水平分级

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总体认知处于中高水平者只有22.22%,认知处于低水平者占77.78%,说明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水平低,其中87.78%的患者对肺康复锻炼的认知处于低水平。结果见表1。

3 讨论

COPD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已成为全球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1]。研究表明,COPD很可能在疾病给人类带来的负担排名从1990年的第12位上升到2020年的第5位[2]。2000年我国统计数据显示,COPD在中国的主要致死病因中排第三位,仍是危害我国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3]。目前COPD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用抗生素和支气管扩张剂来控制临床症状,而系统的健康教育,患者对疾病的自我认知和肺的康复治疗是减轻症状、延缓疾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的一种有效方法[4]。本次调查结果显示:COPD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水平低,特别是对肺康复锻炼的认知处于低水平者达87.78%。分析原因为:一方面本组患者年龄大,文化水平与经济收入偏低,所以对疾病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差,对疾病的危害性及威胁性认识不足,虽然有72.22%的患者确诊COPD在1年以上,但仍有51.11%的患者在吸烟。另一方面,目前大部分医院医护人员工作繁忙、人力资源不足、教育观念与方法陈旧,使健康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再一方面因疾病久治不愈、反复发作使部分家庭对患者的健康需求忽视或不能满足,患者出院回家后没有家人的关心、鼓励和支持,心理处于焦虑状态,导致患者对健康行为的依从性差,不能坚持肺康复锻炼。因此,在对COPD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前,首先应加强对医护人员健康教育方法的培训,更新健康教育观念[5],取得患者家属的信任和配合,建立医、护、患及患者家属共同参与的健康教育管理体系,建立COPD教育管理的长期目标,提高COPD的防治水平[6]。其次应针对患者情况制订出规范、系统的健康教育计划,充分认识教育管理中的难点。在对患者进行教育时,医护人员要有充分的耐心,因人而异地进行多形式健康教育,如“一对一”个案讲解、呼吸功能锻炼示教与反示教、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的集体授课、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及观看录像等。将教育管理贯穿于各种医疗活动中,循序渐进,不断强化。同时要多与患者沟通,关心患者,及时解决患者遇到的困难,解除焦虑心理。召开患者间的经验交流分享会,发挥患者的角色榜样作用,矫正患者的负性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信念。通过教育使患者了解COPD的系统知识,认识COPD的危害性、严重性及对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影响,知晓掌握疾病知识对维持病情稳定、提高生活质量的意义,从而使患者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达到延缓病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的目的。

摘要:目的 了解本地区COPD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状况,以便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与管理。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2011年3~11月在我院呼吸科住院的90例COPD患者进行疾病知识的认知调查。结果 COPD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总得分为(67.40±24.65)分;认知处于低水平的患者占77.78%。结论 COPD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水平低。应加强健康教育管理,采取多形式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认知,健康教育与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2]Monninkhof E,van der Valk P,van der Palen J,et al.Self-managementeducation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 sys-tematic review[J].Thorax,2003,58(5):394-398.

[3]钟南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中国[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31(5):321-322.

[4]刘丽萍,赵庆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1):43-44.

[5]李晓新,张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1例疾病相关知识了解情况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4):52-54.

疾病认知度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大连大学目前共有在校生14 860人, 分别以30%抽样比例选取大连大学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等非医学专业大一至大三的在校本科生共计2 968人进行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 910份, 有效率为98.05%, 其中男生1 609名 (55.29%) , 女生1 301名 (44.71%) 。年龄为17~23岁。

1.2 方法

进行自填问卷式调查, 问卷由调查者参考相关文献自行设计[3,4], 选取现今发病率较高、对人们的健康影响较大的病种如高血压、冠心病、肺炎、肺结核、胃溃疡、胃癌、肝炎、肾炎、糖尿病、肺癌、贫血等, 从疾病的发生因素、临床表现以及防治知识3方面调查学生对这些临床常见疾病的了解程度。每一方面分别设计12项内容, 每项1分, 答对得1分, 不作答或错误计0分, 并在调查时填写其相关知识的获得途径、是否希望进一步了解常见疾病相关知识以及迫切程度。为保证调查的信度和效度, 所有调查组成员都参加了本项目的培训, 调查在2个月内完成。结果分为4个等级:0~3分为基本不了解, 4~6分为部分了解, 7~9分为比较了解, 10~12分为非常了解[5,6]。

1.3 统计分析

使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3。

2.1 认知度

大学生对不同疾病相关因素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 283.92, P<0.01) 。大学生对常见疾病临床表现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 801.48, P<0.01) 。大学生对不同疾病相关防治知识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 593.00, P<0.01) 。

注: () 内数字为构成比/%。

注: () 内数字为构成比/%。

注: () 内数字为构成比/%。

2.2 学生希望获得相关知识迫切程度

调查显示, 91.48% (2 662/2 910) 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想了解, 8.52% (248/2 910) 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2.3 疾病知识来源途径

调查显示, 学校30.79% (896/2 910) , 媒体或互联网64.09% (1 865/2 910) , 家长20.41% (594/2 910) , 亲戚朋友26.84% (781/2 910) 。

3 讨论

由调查结果可见, 学生们对于临床常见疾病的认识相当有限, 说明接受医学健康教育的力度不够。很多学生的疾病知识结构单一, 如不知道高血压的界定标准, 胃溃疡只知胃疼, 肺炎只知咳嗽等。关于引起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竟有137人得分为0分, 有32.47%的学生得分在3分以下;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冠心病, 但其主要包含哪些疾病、有什么样的症状等, 相当多的学生并不了解, 有81.13%的学生基本没有冠心病的防治知识, 相当多的学生认为冠心病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 而据报道, 现在中国人患冠心病的年龄已经越来越年轻[7];84.36%的学生对结核病的防治知识基本不了解, 有13名学生竟然没有听说过肺结核病, 而事实上仅大连大学近几年每年均有结核病新发病例发生。防治知识的缺乏必将导致感染几率的增加。我国胃溃疡的发病率约为10%, 因其为癌前病变, 故该病在临床上非常受重视, 了解胃溃疡相关发病因素、掌握防治知识对于预防该病的发生非常重要, 遗憾的是学生们对于这方面的知识较为欠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在我国一直居高不下, 因此关于肿瘤的信息渠道较多, 学生们都知道肿瘤的治疗方法有手术、化疗和放疗, 但其他关于肿瘤的医学知识就非常少了。我国是肝炎高发国家, 降低肝炎的发病率是保障国民健康的大事, 但由本次调查可见, 对于肝炎知识的普及性教育不够, 如部分学生分不清乙型肝炎与细菌还是与病毒感染有关, 关于肝炎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传染途径等知识匮乏;其他如肾炎、贫血、糖尿病等相关知识的掌握也不乐观。

通过调查发现, 那些对某项疾病知道较多的人往往是自己或亲戚朋友患有该病从而对其有所了解。多数学生通过媒体或互联网获得疾病知识, 缺乏对疾病知识的系统掌握, 理解也有限, 而且不易记、遗忘快, 因此建议除报纸网络的宣传之外, 学校应承担起主要责任, 尤其是高校;随着高校扩招, 大量青少年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 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8]。学生们缺乏预防疾病的意识和知识, 但非常渴望了解临床常见的疾病, 说明在大学本科阶段开设常见疾病健康教育课程非常必要, 应充分利用高校健康教育这一重要渠道, 系统地向大学生普及疾病相关知识, 使学生对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预后有初步的了解, 并且普及疾病预防的概念和措施。授课时应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如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有条件的话带领学生亲自到医院见习常见病例的诊治过程或采取上课时给学生放录像等方式, 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疾病观念、普及卫生保健常识、并应将健康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生活及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提高教育的效果。

我国人口众多, 医疗资源不足, 开展常见疾病的健康教育, 从宏观上看是一项投资少、效益高的保健措施[9,10,11]。因此, 加强对大学生的指导, 使他们具有较强的获取相关知识并形成正确态度与行为的能力, 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的医学素质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宗鲁, 主编.大学生健康教育教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5.

[2]陆再英, 钟南山, 主编.内科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

[3]叶蔚云, 高永清, 尹章汉, 等.广州市大学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7 (10) :847-848.

[4]王红, 邓胜平, 戴晓婧, 等.多维度健康教育对颈脊髓病患者认知及行为分析的影响.护理学杂志, 2007, 22 (4) :51-53.

[5]申小青, 李爽.慢性鼻窦炎患儿家长疾病知识认知度调查.现代护理, 2006, 12 (29) :784-785.

[6]路娟, 张明, 江汀.广州200名医学生对艾滋病及《艾滋病防治条例》认知度的调查.中国健康教育, 2007, 23 (4) :275-276.

[7]朱国斌, 唐文恒.260例年轻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2005, 14 (1) :11-12.

[8]楔志平, 王玲.某高校大学生用药知识与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7 (8) :656-657.

[9]李军, 刘小燕, 郭辉, 等.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与膳食行为的调查.中国临床康复, 2004, 8 (6) :1028-1029.

[10]孙翔云, 王运良.大学生健康教育状况调查.中国健康教育, 2006, 22 (6) :442-444.

疾病认知度 篇7

1 认知功能障碍

认知功能是一系列的大脑活动,包括感知、储存、检索、使用信息等过程。它由多个认知领域组成,包括记忆、计算、时空间定向、结构能力、执行能力、语言理解、表达及应用等方面[4]。认知功能障碍,又称认知功能衰退、认知功能缺损或认知残疾,泛指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从轻度认知功能(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损害到痴呆。临床上可通过多种神经心理学检查和测量可以量化评估个体的总体认知功能和认知区域情况,还可发现一些日常生化较难察觉的认知功能损害[5]。

2 COPD与认知功能障碍

VILLENEUVE等[6]通过对45名中到重度COPD和5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其结果发现COPD组患者出现MCI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36%vs 12%,P=0.007)。THAKUR等[7]通过对1 202名COPD和304名无COPD患者进行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测试,发现COPD组患者认知障碍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5%vs 2.0%,P=0.0051);同时在多变量分析中,控制年龄、性别、吸烟史、种族、教育水平等影响因素后,结果仍表明COPD可以增加认知障碍风险(OR=2.42,95%CI=1.043~6.64)。SINGH等[8]研究中纳入1 927名患者,年龄均在70~89岁之间,其中288名为COPD患者,结果发现,COPD患者MCI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7.1%vs 14.6%,P<0.001);亚组分型后,COPD组遗忘型与非遗忘型MCI的患病率仍明显高于对照组(19.1%vs 10.6%,P<0.001;8%vs 4%P=0.003)。

目前,国内外均有文献报道COPD患者可伴发认知功能障碍,但在各研究中其患病率存在一定差异,与以下原因相关:①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种族、吸烟史、教育水平、经济水平存在一定差异。②研究者对认知能力观察方面、认知测试方法及认知功能障碍评判标准有差异。③COPD诊断及严重程度判断标准不统一,同时COPD的病程、治疗过程及并发症情况不详。④研究所纳入样本量的大小不一。

3 COPD导致认知功能障碍主要的相关危险因素

目前COPD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考虑以下多方面原因可能会增加COP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

3.1 低氧血症

缺氧是COPD出现认知障碍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缺氧时全身组织器官氧供减少,可通过诱导自由基生成、炎症介导神经毒素作用、氧依赖酶功能障碍、神经胶质细胞活化等来调节神经损伤导致认知功能障碍[9]。GRANT和STUSS等[10,11]研究发现伴低氧血症的COPD患者比不伴有低氧血症的COPD患者有更加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高宝银[12]对135例COPD进行研究发现,Pa O2≥60 mm Hg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评分(<26分为认知功能障碍)明显高于Pa O2<60 mm H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8±3.82)vs(20.53±3.41),P<0.05],提示低氧血症可明显增加认知功能损害程度。NEGRO等[13]对长期氧疗的73名和未长期氧疗的73名COPD患者研究发现,长期氧疗的COPD患者认知障碍的患病率较低,且长期氧疗的COPD患者的连线测验A(TMT-A)和B(TMT-B)的时间明显短于未长期氧疗的COPD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指出氧疗可改善认知功能和预防认知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3.2 高碳酸血症

高碳酸血症可诱导氧自由基和氧依赖酶产生,进而导致神经受损。OZGE[14]等用Blessed痴呆量表评估COPD患者的认知功能,发现高碳酸血症与认知障碍明显相关(CC:0.28,P=0.03),主要表现在记忆力、注意力、信息处理能力、专注度、方向感等方面,并指出COPD是否存在认知功能障碍与缺氧无关,而与二氧化碳潴留的严重程度有关。KLEINA等[15]研究发现,COPD患者Pa CO2升高也与反应时间和逻辑思维等方面认知功能损害有关(r=0.22,P=0.043;r=0.331,P=0.048)。此外,PAREKH等[16]研究结果表明,Pa CO2越低,患者执行功能、记忆、注意力等方面的功能越好。

3.3 吸烟

吸烟是COPD和其他肺部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可通过促进脑动脉粥样硬化、缺氧、影响其他疾病(如冠心病)发生或与遗传因素如载脂蛋白E基因相互作用而增加认知障碍发生风险[17,18,19,20,4]。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在语言、学习能力、记忆力、注意力、执行能力、信息处理速度及视觉搜索速度等方面的认知功能均下降[21]。ANSTEY等[22]的研究也表明,吸烟可以增加痴呆发生,或引起认知功能下降。

3.4 炎症

许多炎症细胞、介质、酶参与了COPD病理生理过程。C反应蛋白可通过直接神经毒素作用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等导致认知功能损害。另外,其他炎性介质如IL-6、IL-1、肿瘤坏死因子和α1-抗胰凝乳蛋白酶等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而长期的炎症刺激可导致患者认知功能缺损和精神情绪恶化[4、23]。

3.5 急性加重

COPD分为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COPD急性加重可加重认知障碍风险,这与低氧血症及系统性炎症增加相关[4]。DODD等[24]研究表明,与COPD稳定期患者对比,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在言语记忆、视觉空间能力、工作记忆、加工速度等认知方面下降更明显,其结果与缺氧、血管危险因素、COPD严重程度及吸烟时间等因素无关。CRISAN等[25]通过对COPD稳定期、急性加重期及健康对照组患者进行Mo CA测试,结果发现急性加重期患者Mo CA分数显著低于稳定期及健康对照组[(14.6±3.4)vs(20.2±2.4),(14.6±3.4)vs(24.2±5.8),P<0.001)],指出COPD急性加重患者在语言、抽象、注意力、延迟回忆等方面的认知功能损害程度更明显。

3.6 病情程度

COPD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I~IV级。LI等[26]用MMSE(小于24分为MCI)评价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发现轻中度及重度COPD患者MMSE评分均比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24.7±1.89)vs(27.5±2.89),(22.9±2.70)vs(27.5±2.89),P<0.01)],且重度COPD患者的MMSE评分下降更明显(P<0.01)。此外,CHANG等[27]研究发现,随着COPD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认知障碍比例亦逐渐增加(轻度COPD占3.9%,中度COPD占5.7%,重度COPD占7.7%)。

3.7 病程

有学者认为,相比于呼吸衰竭的严重程度,COPD病程长短对认知功能损害更大[28],与COPD病程较长的患者更容易大脑缺氧,导致自由基产生、炎症、神经损伤、神经胶质激活有关[8]。国外有研究发现,COPD病程和MCI之间存在量效关系,指出病程5年以下的COPD患者MCI的优势比分别为1.60(97%CI=0.97~2.57)和1.11(95%CI=0.70~1.74),病程5年以上的COPD患者MCI优势比分别为2.10(95%CI=1.38~3.14)、1.58(95%CI=1.04~2.40)[8,29]。

3.8 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是一种涉及慢性动脉壁炎和组织缺氧的进展性疾病,其可以用于评估血管功能,并可较为准确地预测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COPD可通过氧化应激、缺氧、系统性炎症等促进大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30],而大脑动脉粥样硬化又可引起大脑血管部分或完全闭塞,使得闭塞处大脑细胞缺血缺氧,导致大脑功能下降甚至大脑细胞死亡,进而损害认知功能[4]。

3.9 抑郁状态

COPD患者普遍存在抑郁状态,而抑郁症与执行功能、记忆力、信息处理速度等认知功能损害相关。FRITZSCHE等[31]通过对不伴有抑郁情绪和伴抑郁情绪的COPD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伴发抑郁的COPD患者表现出更明显的认知缺陷。王昱等[32]的研究发现,稳定期COPD患者伴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且相比非抑郁患者存在广泛的认知功能损害。

3.1 0 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改善记忆力、注意力及执行能力等方面的认知能力。随着疾病的进展,COPD患者活动耐量呈进行性下降,缺乏锻炼可以增加认知障碍发生的风险[7]。反之,认知功能障碍发生后又影响身体活动能力,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可进一步增加认知障碍风险。

3.1 1 睡眠

睡眠对于学习能力、注意力及记忆力等认知功能方面有重要的改善作用。BUDHIRAJA等[33]的研究发现,不受吸烟、负面情绪、氧疗等影响,COPD患者普遍存在失眠。部分COPD患者可伴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到重度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能与认知功能受损有关,主要表现在警惕性和执行能力方面[34]。

4 结语

COPD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其疾病本身存在多种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临床医生应该对可干预因素进行控制,预防和减少认知功能损害风险,从而更加全面地管理、评估和治疗COPD,提高患者预后,减少住院率及死亡率。

作者声明 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在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一种肺部疾病,但最新研究认为COPD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影响COPD患者自我管理和治疗依从性,从而影响COPD患者的预后。目前COPD致认知功能障碍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了解COPD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可能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尽早对其进行干预,对降低认知功能损害和提高COPD治疗疗效有着重要意义。作者主要就COPD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综述。

疾病认知度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2年10月—2013年3月邵阳医专附属医院70例符合WHO诊断标准的糖尿病患者, 男41例, 女29例, 年龄40岁~78岁, 平均年龄62岁。文化程度:大专及大专以上28.6%, 高中及中专17.1%, 初中25.7%, 小学17.2%, 文盲11.4%。

1.2 调查方法

患者入院次日由调查人员发放问卷, 首先讲解问卷中的各项内容和要求, 使患者理解后逐项填写完成, 由患者或家属填写, 现场收回。发放问卷70份, 收回70份, 回收率100%。

2 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较低, 50%左右的患者不知道糖尿病病因及运动知识, 60%左右的患者不知道正常血糖值及其并发症, 见表1。患者对正确用药的知识需求最强烈, 高达88.6%, 80%左右的患者对饮食知识和血糖监测有强烈需求, 然而仅有40%的患者对心理疏导有强烈需求, 见表2。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途径选择情况见表3, 从表中可以看出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途径选择表现出多样化。

例 (%)

例 (%)

3 讨论

3.1 加强健康教育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 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很低, 尤其是对正常血糖值及糖尿病并发症的认知, 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 对疾病保健知识的学习愿望也越来越强烈。针对这种现象, 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健康教育, 使人们了解更多的糖尿病相关知识, 才能有效地控制病情,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延长生命。而患者对正确用药的指导需求排名首位, 由此可见, 患者过分依赖药物治疗, 医务人员应该加强患者对饮食治疗、运动锻炼、自我监测的重视。指导患者控制总热量, 严格限制各种甜食, 如食糖、水果、甜点心、饼干等;多食含维生素高的食物, 如豆类、蔬菜、粗谷物等。运动锻炼以有氧运动为主, 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太极拳、球类活动等, 每日活动20 min~30 min, 以不出现不适为宜。运动时不宜在空腹时进行, 防止低血糖的发生。仅有40%的患者对心理疏导有强烈需求, 这并不代表患者不担心自己的疾病及预后, 恰恰更加说明患者没有去主动寻找释放压力的意愿。所以医务人员及其家属应该做好心理护理, 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 使其正确认识及对待疾病。

3.2 提高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能力

调查显示出患者获取疾病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医生、护士的口头宣教, 可见, 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医生、护士是主力军。这就要求宣教的医生、护士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 能准确评估患者的状况, 安排恰如其分的方式, 让患者最大限度地接受知识, 同时注意医技护的紧密结合。例如, 护士应该教会患者正确注射胰岛素的方法并告知正常的血糖值, 以便患者在家能自我监测。在进行健康教育过程中, 医务人员应该注意交流沟通的方法, 例如宣教时间、宣教语言以及神态等, 以达到既让患者获得知识又增进了医患、护患之间的感情。患者对获得健康知识的途径有了新的要求, 例如宣传小册、录像播放、知识讲座、病友之间的交流等。所以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患者的群体特征和个体差异, 对患者进行分层次、分阶段的宣教, 提倡多形式、系统性的宣教方式。定期为糖尿病患者举行通俗易懂的糖尿病教育讲座, 介绍糖尿病病因、临床表现、监测要点、综合治疗手段及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诱因及其预防。所以医生、护士很有必要不断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并且广泛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工作, 加强对糖尿病教育的组织、宣传、管理及研究, 加大普及糖尿病宣传教育的力度。

3.3 加强疾病监控及其患者的自我监护

患者在住院期间, 由于医护人员的监督, 能较好地控制血糖和并发症。然而回到家中, 由于各种原因, 在饮食、运动、治疗、心理各方面未能很好地自我监控, 可能导致血糖时高时低不稳或病情恶化, 因此, 完善疾病监控体系尤为重要。应建立糖尿病社区服务组织, 致力于糖尿病知识普及, 运用各种方式加强知识宣传。医院要定期组织出院患者的医护家访、电话咨询, 使医院、社区、家庭、个人组成一个完善的疾病监控体系[2]。家属对患者疾病的了解和对患者的态度, 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行为, 健康教育对象应包括家属。使家属配合和督促患者进行血糖监测与治疗, 同时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经济支持,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坚持规则、终身的医疗保健。

参考文献

[1]方蕾.老年糖尿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2) :276.

上一篇:普采技术下一篇:国民经济核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