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024-09-30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精选12篇)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篇1

开展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探索将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能源、环境因素纳入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之中,建立和维护人与森林资源相对平衡的关系,这是国内外林业经济学界和会计学界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并孜孜探索的世界前沿领域。建国初期,我国形成了传统的森林资源无偿占有和使用的观念,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为了解决森林资源的价值体现和有偿使用问题,构建以 “绿色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我国林业经济学界和会计学界一直不间断地进行着艰辛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取得了可喜成果,但也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回顾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的发展沿革,展望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的前景,是当前我国林业经济学界和会计学界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的意义

森林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财富。长期以来,森林资源不计价值,无偿使用,过度消耗,低水平利用; 片面追求GDP指标,强调经济发展的总量与速度,忽视了森林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过度性采伐,这些破坏自然的做法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全面科学核算森林资源价值,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项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课题。该课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加科学全面地认识森林的功能和价值,而且对深化森林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 一) 科学全面地认识森林的功能和价值

在传统意识中,森林主要是提供木材和相关的产品,而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却往往被忽略。通过开展森林资源核算,可以全面反映森林资源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多种功能。因此,科学核算森林资源价值,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森林功能。

由于长期缺乏科学的价值评估,森林的生态服务价值始终以无偿的方式被利用,甚至被肆意破坏。通过开展森林资源核算,可以对森林及其提供的多种服务价值进行货币化体现。因此,科学核算森林资源价值,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森林价值,促进人们更加自觉地珍爱绿色、保护森林,提高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

( 二) 深化森林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森林资源与水资源、土地资源一样,都是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全面核算森林资源价值,是建立健全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基础。

科学核算森林资源价值,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实现森林资源资产管理的重要途径。全面核算我国森林资源资产的存量和流量及其价值,有助于完善自然资源和生态服务市场价格政策,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改善林区民生、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林业经营管理体制,实现我国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 三) 促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开展森林资源核算,确立量化森林多种功能、多重价值和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理论及方法,构建反映森林资源资产消长和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综合效益的绿色经济评价体系,有利于推动全社会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有助于促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核算森林资源资产的存量和流量,为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提供有益探索,能够推动实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健全自然资源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生态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是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通过开展森林资源核算,可以用资源损耗的具体数据来评价经济发展的质量; 以森林资源的量化指标来推动资源节约和绿色发展,促进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发展方式。

( 四) 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通过开展森林资源核算,科学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和林业政策对森林资源增长、消耗的影响,合理量化森林所提供的多种服务对经济社会的贡献,为探索将森林资源资产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奠定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有利于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二、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的发展沿革

我国的专家学者从20 世纪80 年代末期就开始了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国家林业局与国家统计局等单位也陆续联合组织开展 “中国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绿色GDP研究”项目,开展了森林资源会计核算研究,启动了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工作,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经过了30 多年的发展历程。从专家学者的探讨、课题组的联合攻关、森林资源会计核算的实施和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工作的启动四个方面来分析,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从分散的个体研究,到课题组的集体攻关,而且从理论研究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逐步深入,初步建立了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取得了丰硕成果。

( 一) 专家学者的探讨

国内一些学者从20 世纪80 年代末期开始对森林资源核算进行了一些富有成效的理论探讨。

1989 年,孔繁文、何乃蕙等根据森林资源再生产的基本规律,运用市场经济原理,参照新的SNA体系的方法与表式,在我国首次完成了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该研究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适用性和超前性,研制的方案便于操作。该项研究成果属国内首创。

1991 年, 徐为环在 《林业经济 》 发表了“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的论文,提出了森林资源核算的概念、性质与分类; 森林资源价值的实质及其决定和计算; 森林资源的货币评价; 森林资源资产理论和森林资源核算的基本方法以及森林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思路。

1992 年,李金昌在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发表 “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初步研究”的论文,认为实施资源核算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保障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论述了对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初步研究的基本思路、框架、方法,并以1988 年我国森林资源状况为研究范例,说明了核算方法的具体应用; 提出了对资源核算的基本思路、框架和方法; 制定了资源核算的实施方案,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并通过立法使之规范化。

1993 年孔繁文、何乃蕙在人民中国出版社出版了 《森林资源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论著,分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两篇探讨森林资源核算的目的及意义、森林资源核算的程序、牡丹江林区森林资源核算研究等问题。

2001 年张颖在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方法、实证研究》一书,研究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方法、有关内容和账户,以及国内外森林资源核算的实证研究。

2004 年岳泽军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森林资产核算问题研究》 一书,探讨了森林资产核算的基本理论、森林资产计价方法,并对森林资产会计核算、森林资产统计核算和森林资产综合核算体系进行了研究。

2004 年张颖在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绿色GDP核算的理论与方法》 一书,介绍绿色GDP核算的理论与方法,以及绿色GDP核算和绿色政策。

2007 年,戴广翠等以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和蛟河市为案例,运用FAO - 2004 提供的方法,对林地和林木资产实物量和价值量、林产品及森林环境服务价值流量以及森林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及区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价值进行了核算。

( 二) 课题组的联合攻关

1. 森林资源资产化改革,揭开了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的序幕

1993 年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改革工作开始启动,当时林业部确定了 “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通过试点,逐步推开”的工作方法,积极组织课题研究攻关,研究总结了育林基金、林业基金、林价制度、林木商品化试点等改革的经验教训,集中对 “森林资源资产会计核算试点”、“森林资产评估技术的研究”、“关于生态型森林资产的研究”、 “关于森林资产抵押问题的研究”、 “森林资产产权管理和产权制度改革”五个课题进行攻关,初步建立了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的框架结构。

2. 早期的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项目

中国最早在1998 年,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牵头,与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合作,进行了“自然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课题研究。

2001 年7 月,国家林业局组织了由60 多位两院院士、近300 位研究人员共同参与开展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该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将林业置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紧紧围绕实施六大工程、推进五大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等重大问题全面展开,提出了 “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 “三生态”总体战略思想和 “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战略方针及相关的战略布局,为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林业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揭开了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序幕。

3.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项目的启动

我国自然资源绝大部分为国家所有,进行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核算,也就基本上解决了自然资源核算与宏观经济核算相协调、统一的基本问题,因此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和国家统计局共同制定了 《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总体方案》。根据 《总体方案》的要求和森林资源资产管理的实际,1997 年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国家统计局和林业部制定了 《森林资源资产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点方案》。

为了全面核算森林产品和生态服务的经济生态价值,探讨将森林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方法和途径,推动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构建与运行,在科技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国家林业局与国家统计局决定联合组织开展 “中国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绿色GDP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充分准备,2004 年4 月9日在北京召开了项目启动会,标志着项目研究工作正式开始。这项研究,是继 “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之后,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的又一项重大研究项目,为推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构建与运行,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投入体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中国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绿色GDP研究”项目,经过五年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60 多名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的深入研究,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立足国内外已有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中国森林资源管理及国民经济核算的实践,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中国森林核算方法,在理论方法上取得了较大突破。项目在综合大量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森林核算研究的经验,提出了可指导全国、省( 区) 、市( 县)等不同核算层次开展森林核算的框架,阐明了核算的基本思路、理论与方法,明确了核算范围、内容和技术规程及组织结构,制定了基本核算表式,规范了核算程序,为今后全面、科学地开展省级和区域森林核算提供了重要的技术规范和适用的操作手册。

4. 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项目的再启动

2013 年5 月,国家林业局和国家统计局再次联合,启动了 “中国森林资源核算及绿色经济评价体系研究”。该研究项目已经将触角扩展到包括森林、草原、湿地和海洋在内的整个自然生态领域,这意味着,此项研究特别是绿色经济评价体系的内容,将较为完整地体现 “绿色GDP”的要义,并成为国家统计局 “中国资源环境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研究工作由江泽慧教授领衔,来自北京林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国际竹藤中心、国家林业局经研中心和中国林业科学院等单位的近百位两院院士和知名专家参加。该研究项目包括林地林木资源经济价值核算、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核算、森林社会文化价值评估和林业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四个专题,至今已完成了中国林地林木资源和森林生态服务两个方面的核算,形成了 《中国森林资源核算报告》( 以下简称 《报告》) 。

项目的再启动,研究的内容更全面,参研人员更广泛,核算数据更准确可靠,核算方法更科学合理,核算过程更严密有序,研究工作不断延续和深化。

一是研究的内容更全面。由原来的 “林地林木资源核算”、 “森林生态服务价值核算”扩展到 “森林文化价值评估”和 “林业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共四个部分,其中 “森林生态服务价值核算”增加了 “森林生态连清体系构建”一节。

二是参与的人员由原来的个人分别研究,发展到团队协作探讨攻关,参与研究的人员更广泛和权威。2004 年的项目组是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60 多名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 2008 年重启项目时,成立了由相关学科两院院士和资深专家组成的专家专家指导委员会,组建了跨学科、跨部门的高水平研究团队,成立了5 人项目领导小组,项目参研人员达到50 人,还有16 人组成的项目统稿,以及22 人的项目秘书处。

三是核算数据更准确可靠。核算基础数据主要基于政府部门正式公布的权威数据和科学规范的监测调查资料。

四是核算方法科学合理。既借鉴了国际最新研究成果,又继承发展了原有的研究成果,也符合我国森林资源核算实际。

五是核算过程严密有序,是在经过科学测算和反复认证的基础上取得的。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三) 具体实施与试点

1. 森林资源会计核算的实施

在森林资源核算研究中,会计核算走在前列。我国1993 年正式启动了森林资源资产的会计核算研究,将其作为森林资源资产化的首要内容加以探讨。从1995 年起,先后在福建、黑龙江、浙江、四川等省开展森林资源资产会计核算的研究试点,重点突破林木资产会计核算。探讨的问题涉及林木资产会计核算对象的确定、林木资产的入账计价方法、林木资产成本核算期、林木资本保全制度、林木资产会计核算中实物量和价值量的相互衔接、林木资产会计核算的主要账务处理等诸多方面。

财政部、林业部在1990 年重新修定颁布的《国营林场与苗圃会计制度》 中,正式将林木资产会计核算纳入到国有场圃的会计核算体系,迈出了森林资源会计核算具体实施的第一步。

2.启动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工作

(1)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工作启动

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我国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工作,2013 年11 月12 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决定》提出 “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国家统计局作为编制自然资产负债表这项任务的牵头单位,通过认真研究和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密切沟通,听取意见,于2014 年4 月下旬制定了编制自然资源负债表实施规划。2015年11 月8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进一步提出逐步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制度。方案规定试点工作从2015 年11 月开始到2016 年12 月底结束,并提出修订完善自然资源统计调查制度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案的建议。

( 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果

2015 年4 月26 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举办了国内首届 “自然资产负债表编制的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并发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与应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在借鉴相关领域国际经验和对不同自然资源资产与负债界定的基础上,设计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结构和报表体系,试编了中国2002 年、2007年、2012 年三年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实物量表和价值量表,取得了可喜成果。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完成了浙江省湖州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并通过了专家组的验收。这是全国第一张比较系统全面的市/县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示范意义,总体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一些省市先后启动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例如贵州省初步完成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理论基础研究、自然资源价值评估研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基本框架研究三个报告,形成了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案、土地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案、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案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案共四个方案。

三、展望

开展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是涉及林业科技、统计、资源、规划、财务等诸多领域的一项公益性、基础性和综合性工作,覆盖面广,系统性强,工作复杂,任务艰巨。况且科学、客观地评价和反映森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森林资源和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直是包括联合国在内的一些国际组织及经济、生态学界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的前瞻性课题,国际上至今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我国森林资源核算虽然取得了可喜成果,初步建立了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方法,但目前仅发布了中国林地林木资源和森林生态服务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森林文化价值评估和林业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两个方面还在研究中,研究的规划内容还没有涉及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其他森林资源。在已发布的成果中,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核算的林地价值有可能低于林地的真实价值。在我国森林资源经营利用实行用途管制的背景下,无论林地租金还是林地市场流转价格,都不能完全反映林地的真实市场价值。而且此次核算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只是在目前技术手段条件下可测量的生态服务,只选择了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森林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游憩等7 类共13 项生态服务指标。应当说,这些指标并不能完全涵盖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所有服务内容,即使是某个单一指标,也不能反映森林生态系统该项服务的全部功能。森林的这些服务功能都真实存在并惠益人类,但受限于目前的技术手段,还无法对这些服务进行全面准确核算。这些都有待于今后深入研究,不断改进监测技术手段,逐步充实,从而全面地反映森林所提供的生态服务。而森林的生态服务价值还远不止这些。在评估指标的选择上,报告选择的尚不能完全涵盖森林生态系统的所有服务内容。同时,森林资源核算的相关技术方法,森林资源资产的存量和流量及其价值量的核算技术方法、生态产品核算的技术方法等尚未形成规范、成熟和普遍认可的方法体系。

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的内容面临着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的问题,也面临着对核算理论方法的改进与完善、相关统计和监测体系的建立运行、与整个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衔接等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开展森林生态功能的划分和界定,以及森林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途径的后续研究,为加快推进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在阐述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的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的发展沿革,展望了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森林资源核算,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参考文献

[1].孔繁文,何乃蕙等.对我国森林资源价值的初步核算[J].林业经济,1990(3).

[2] .徐为环.森林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J].林业经济,1991(5).

[3] .李金昌.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初步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2(2).

[4] .孔繁文,何乃蕙.森林资源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M].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

[5] .张颖.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方法、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6] .岳泽军.森林资产核算问题研究[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4.

[7] .中国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绿色GDP研究项目组.绿色国民经济框架下的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8] .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项目组.生态文明制度构建中的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5.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篇2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是针对经济流量和存量进行核算的一种传统统计方法,在全球内得到应用。然而,随着资源环境面临的考验,其弊端逐渐显现,其核心指标GDP只能反映经济结果,没有计人资源和环境代价,因而不能回答资源、环境能否持续支撑经济发展问题。为此,联合国等5家国际组织共同研发了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框架。

SEEA的基本思想是运用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等理论,在SNA基础上,将资源环境因素纳人核算体系,建立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联系,全面刻画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作为众多资源之一,水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W)正在研究之中;与此类似的还有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的核算体系也在同步研究。

SEEAW将以怎样的指标描述水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核算结果又以怎样的指标简明地向社会展示或颁布,最终形成怎样的指标体系加人到核算体系之中,是目前鱼待探讨的重要内容。

2水资源核算体系(SEEAW)及其核算账户

水资源核算体系(SEEAW)是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的卫星子体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核算体系。SEEAW由5个账户组成,主要包括水的供给使用账户、排放账户、混合经济账户、水资产账户和水质账户。前3个属于“流量”账户,后2个属于“存量”账户。流量账户中的供给使用账户、排放账户,主要描述经济生产过程中,与水有关的实物流量在各个经济体之间的流动情况,如水生产供应业(经济体)向其他经济体―造纸行业(或纺织行业或电力行业)流人了多少水;再如,服务业、建筑业、食品生产业等各个经济体,当年向废污水处理业流入了多少废污水量。水资产账户、水质账户,主要描述特定时间点的实物存量,如核算年的年底地表水存量、地下水存量以及存量的质量等。但是,供给使用账户和排放账户描述的仅仅是实物量,没有经济价值量,而混合经济账户重点反映了价值量。

3、SEEAW的指标体系设置

如上所述,通过5个账户构成SEEAW核算体系的总体框架。但是,框架不能构成完整的核算体系,必须要在框架之下以5个账户为基础,设置一系列必要的指标,才能形成完整的核算体系,并具备实用性。

通过对海河流域试点进行的具体核算,认为SEEAW作为统计核算工具,应该配备由两类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一类是过程性指标,另一类是结论性指标。

3.1过程性指标

过程性指标大都出现在5个账户之中。

所谓过程性指标,是指按照核算基本框架要求,针对5个账户在核算全程中不同环节上所涉及到的各个指标。

供给使用账户的使用表,主要描述水实物的去向。表中所涉及的过程性指标包括:水资源进人农业、渔业、牲畜饲养业、发电业、食品业、服务业各个经济体的数量指标,进人城镇生活、农村生活、城镇环境、农村环境各个部门的水量指标。更细致的指标还包括以上各个经济行业年度使用的河流水量、水库水量、湖泊水量、浅层地下水量、深层地下水量、自来水量、废污水回用量等指标。

供给使用账户的供给表,主要描述水实物的来源。表中所涉及的过程性指标包括:自来水、再生水来源于哪些行业及数量指标。自来水来源于水的生产企业(自来水公司),其指标为年供自来水量。再生水也单一,来源于废污水处理业,指标为年供再生水量。复杂的过程指标是进人环境的废污水,其来源于农业、渔业、牲畜饲养业、发电业、食品业、服务业等,其指标来源于这些经济体多少水量。

排放账户涉及的指标除了水的排放以外,还包括各经济体的COD排放量、氨氮排放量等,还包括以上各类实物排放于水域(内陆水域、海域)指标以及排人污水厂指标和人河量指标等。

混合账户所涉及的指标与供给使用账户类似,不同之处在于供给使用表的指标反映的是实物量,而混合账户指标反映的是经济价值量。

两个存量账户包括资产账户和水质账户。涉及的过程性指标相对于3个流量账户比较简单,包括山区、平原等不同类型区的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也包括河流水、水库水、湖泊水、地下水的水质指标等。

3.2结论性指标

(1)账户内的结论性指标:供给使用账户中的结论性指标包括地表水资源的实物中间使用量、最终使用量和总产出量指标,地下水资源的实物中间使用量、最终使用量和总产出量指标,以及各类水总的实物中间使用量、最终使用量和总产出指标。如,海河流域核算后该类结论性指标的具体数据见表l。

排放账户中的结论性指标包括农业退水量、工业废水排放量、生活污水排放量以及以上3个门类的COD,氨氮排放量等。海河流域20这些指标的具体数值见表2。

混合账户中的结论性指标包含总产出、GDP以及水行业所产生的GDP等指标。比如,年海河流域经济总产出57138亿元,GDP25750亿元。另外,还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产出、GDP指标。从海河流域2005年水行业产生GDP看,数值相对很小,证明水利提供的水产品大部分充当了经济生产过程里的中间投入,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水利工程属于基础设施、水利属于公益性事业的特征。

资产账户和水质账户也存在相应的结论性指标。

(2)账户外的结论性指标:账户外的结论性指标是指在账户核算基础上,进一步计算而得出的概括性指标,目的在于简明地为水资源管理者和经济发展战略决策部门提供技术参考。

3.3指标体系

过程性指标与结论性指标组合在一起可以形成SEEAW的指标体系,过程性指标主要作用是建立水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水资源为纽带,建立各个经济体之间的关系,描述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结论性指标的作用是为决策部门提供综合结论数据。

4、有待于引入的核心指标

正如前面所说,SNA的核心指标GDP不能回答经济是否可持续发展,因此引发了SEEA的诞生和SEEAW的出现。SEEA的宗旨是核算环保型的绿色经济指标,需要从纯经济的GDP中扣除资源减少价值量和环境退化价值量,形成绿色GDP,即EDP。

由GDP推求EDP,不是简单地单一扣减水资源减少价值量和水环境退化价值量,而是要扣除所有自然资源减少价值量和各类环境退化价值量。因而,暂时还不能计算出EDP。只有利用SEEA体系将各类资源和环境统一核算以后,才能得出EDP这一核心指标。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的扣除方法是不同的。水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而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水资源需要扣除的只是地下水超采量、地表水过度开发量的经济价值。

总之,EDP是有待引人的核心指标,具体核算方法还有待于深人研究。当EDP被引人以后,相应的人均EDP等指标也将随之出现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篇3

随着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深入发展,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刚性化、制度化”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企业管理正由刚性向柔性转型,实施柔性管理战略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柔性财务管理更注重灵活性、强调快速反应,一体化管理,更注重外部环境的重要性和人本精神。将柔性财务管理理念融入到班组经济核算体系中,形成全员参与,以经营业绩核算为方法、以降本创效基本原则为目标的虚拟利润中心,集生产、经营、会计于一体的柔性管理会计体系,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不仅能发挥出柔性管理的优势,也能弥补传统管理会计固有的缺陷,增强了企业对外部世界的适应能力。

二、柔性财务管理模式的产生

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当我们以一种现代的眼光和观点去体味其中的含义时,感触则更加深刻。柔性管理日益成为21世纪管理科学的主流,是人本管理和文化管理的一种实现形式,它代表着新技术革命时代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

柔性财务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诱导性力量,从而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把企业的意志转化为大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可见,这是一种更加高级、更加人性化、民主化的财务管理,也是一种更加理性化、科学化的财务管理方式。

财务管理方法的柔性主要表现在改变过去程序化、刚性化的财务管理方法为非程序化、柔性化的财务管理方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对财务活动的组织和财务关系的处理从推进式转变为牵引式;另一方面表现在与牵引式结合的财务关系的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是根据企业的计划去组织财务活动,推进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柔性财务管理强调的是根据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引导企业的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理顺财务关系,从而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可以归结为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企业财务管理引入柔性管理后,组织内部各部门、各岗位工作起来配合更加的协调,激发企业内部员工的潜能,调动企业各相关利益人参与企业经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更加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

三、柔性财务管理实施战略

1.要在柔性财务管理中应当使用泛财务资源。

泛财务资源是指对企业有用或有价值的所有资源的统称。泛财务资源又分为硬财务资源和软财务资源两类。硬财务资源又由自然资源和传统的财务资源构成。软财务资源则是由以智力为基础的资源和无形资产构成,包括知识资源和时间资源等。

2.广泛培养财务管理人才。

在油田内部,具有专业会计核算知识管理人员还是占少数。一方面,应注重培养生产管理人员的财务核算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对财务管理人员应着重培养其对所学财务知识的丰富程度和灵活运用。财务管理人员所具有的知识含量是日常处理企业财务问题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知识含量,他们开展财务工作进度就很慢,并且很可能会出现与企业财务通则和会计准则相违背的工作失误;与此同时他们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也很重要,因为柔性财务管理的关键就是要对实际财务管理活动中出现的新状况灵活的处理。

3.组建财务管理工作小组

组建跨专业、跨部门、跨组织机构的工作小组取代纵向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固定的各职能部门或分支机构,工作小组更加灵活、机动,有利于部门间的沟通,可随时为解决突出问题而召集在一起。企业可以有效的控制人、财、物、数据这四大要素。避免因劳动分工原理造成的将一个完整的流程分割得支离破碎,四大要素的分配不当。财务管理工作小组的组成人员会从整体上决策,使企业的利益达到最优。

四、目前班组经济核算概况

大庆油田采油生产单位开展班组经济核算主要是以基层队或专业班组为单位,对成本费用消耗进行核算。它是生产现场管理的重要基础,又是组织全员参与降本增效的出发点。班组经济核算,在能够掌握采油队、专业班组各项成本费用消耗情况的同时,也能够掌握其所管理的不同类型的油水井、站所、计量间、设备等费用,是成本对标分析的第一手资料,制定井站消耗定额的重要依据。班组经济核算可以作为财务核算系统的细化和补充,也是实现财务经营管理向生产过程进一步延伸的有效途径,这就使建立有效班组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

班组经济核算已经运行多年,通过基层调研发现,普遍存在四大方面问题:不能准确核算作业设施运行全成本,部分数据基层无法获取;费用数据记录量大、统计难度大,且其真实性和准确性无法保证;无专业核算系统辅助完成班组经济核算,通常以电子表格形式进行记录和计算;随着基层队专管人员的不断替换,目前班组经济核算整体质量不高。

五、如何建立有效的班组核算体系

1.征集合理化建议,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合理化建议是揭露企业安全生产、企业管理、技术和经营等工作的薄弱环节是完善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员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具体表现。开展班组经济核算,必须疏通合理化建议信息渠道,健全合理化建议的管理机构,征集合理化建议提案,组织合理化建议的实施,考核合理化建议的效果,真正挖掘出班组员工自主管理的潜力。

同时为保证班组经济核算工作落到实处,应该修订切合实际的《班组经济核算管理办法》,对核算范围、核算流程、各级专管人员及职责等进行明确要求。通过完善制度,落实责任,真正做到职责清晰,是确保高质量、高效率完成该项工作的前提。

2.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企业上下的高度重视是班组经济核算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因此,必须从战略上、从企业的长远发展上来提高认识,要明确各单位主管人员及组建财务管理小组,明确分工,划清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密切配合,通力协作,使前线小队班组、基层单位、机关部室共同努力,形成工作合力。以高度责任心和强大的执行力来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准确、全面、及时,才能使班组经济核算工作顺利进行。

在制定激励和考核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各层面的职责权限,按照“奖惩体现公平、考核宽严适度、指标科学合理、措施行之有效”的原则,科学制定分级考核标准,真正体现谁创效、谁受益。

3.开发及推广专业化信息系统

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一套能够采集数据、整合数据、提供多种查询和分析功能的班组经济核算专业化信息系统,该系统可以采集多种数据来源,包括目前的A2、A4系统中提取各项数据,通过物资一体化平台提取物料消耗数据,也能够通过前端班组人员录入和采集数据,经过自动或手工分摊落实到最终的消耗点上。

系统开发过程中应紧密与生产管理部门结合,根据调研中各级单位的用户需求,重点设计了数据查询、对比分析以及台账报表管理功能。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系统查询功能,按照费用种类、费用明细、发生时间、消耗地点等相关信息查询任意消耗点的费用消耗情况。并且作为管理部门业务台账的补充,系统定期生成费用消耗台账及相关报表,方便掌握各项费用的结算情况。

4.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班组核算水平

为了保证班组经济核算工作顺利开展,各单位应重视及开展业务培训课程,着重讲解班组经济核算方法及流程,以保证前端录入数据、数据分解等操作的准确、及时、规范。同时在系统应用过程中应加强与生产部门的沟通工作,确保各个生产环节所产生的费用能够准确核算。

六、小结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篇4

过去一段时期内,世界各国都片面追求GDP指标,强调经济发展的总量与速度,忽视了自然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过度性放牧、掠夺性采矿、毁灭性采伐等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随着环境保护运动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兴起,传统的GDP指标因其固在的缺陷而显得不合适宜。一些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提出了要把环境资源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便是绿色GDP。它是用以衡量各国扣除了自然资产 ( 包括资源环境) 损失之后的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是从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价值与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后剩余的国内生产总值。它能够真实地衡量和评价经济增长活动的现实效果,体现经济增长与自然保护的和谐统一,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目前,美国、加拿大、芬兰、挪威等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进行这项研究,墨西哥、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启动了以森林资源核算为主的绿色GDP研究。

1989年我国政府把“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作为经济建设的总方针,建立一个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模式。为了评价这种发展的协调性和持续性,就必须有一个能够全面、客观、、准确地描述和衡量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发展变化全过程的信息系统。世界上现行的两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联合国推荐的国民账户体系,简称SNA体系,和经互会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简称MPS体系,由于它们都没有包括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核算,因而难以满足上述要求。这就提出了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进行核算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

森林资源是环境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专家学者积极开展了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森林资源是林业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对象,如何核算反映森林资源的价值,是林业企业长期探索的主要课题。国家林业局、国家统计局对此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课题组,组建了由相关学科的两院院士和资深专家为成员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带领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多个学科的近百名专家,经过长达10年的持续研究,提出了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方法,核算了我国林地林木以及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取得了初步成果。

研究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意义,回顾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的发展沿革,总结经验,这对于深入开展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的意义

森林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财富。长期以来,森林资源不计价值,无偿使用,过度消耗,低水平利用,导致森林资源的衰退以及环境的恶化。因此全面科学核算森林资源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项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课题,有利于根本改革传统的森林经营模式,有助于人们更加科学全面地认识森林的功能和价值,深化森林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促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有助于人们更加科学全面地认识森林的功能和价值

在传统意识中,森林主要是提供木材和相关的产品。而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却往往被忽略。通过开展森林资源核算,可以全面反映森林资源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多种功能。

由于长期缺乏科学的价值评估,森林的生态服务价值始终以无偿的方式被利用,甚至被肆意破坏。通过开展森林资源核算,可以对森林及其提供的多种服务价值进行货币化体现。

通过开展森林资源核算,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森林资源的功能和价值,促进人们更加自觉地珍爱绿色、保护森林,提高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

2. 有助于深化森林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森林资源与水资源、土地资源一样,都是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全面核算森林资源价值,是建立健全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基础。

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迈向绿色经济》报告强调,森林资源不仅是重要的经济资产,而且是巨大的环境资产。2013年,联合国森林论坛第十届大会呼吁,将森林产品和服务对经济的贡献,以及森林的文化和环境价值对社会的影响,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相关政策与规划之中。全面核算森林资源的价值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是一个大趋势。

全面核算我国森林资源资产的存量和流量及其价值,有助于完善自然资源和生态服务市场价格政策,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改善林区民生、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林业经营管理体制,实现我国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助于深化森林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3. 有助于促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开展森林资源核算,确立量化森林多种功能、多重价值和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理论及方法,构建反映森林资源资产消长和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综合效益的绿色经济评价体系,有利于推动在全社会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

核算森林资源资产的存量和流量,为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提供了有益探索,能够推动实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健全自然资源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生态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通过开展森林资源核算,可以用资源损耗的具体数据,来评价经济发展的质量; 以森林资源的量化指标,来推动资源节约和绿色发展,促进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发展方式。

三、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的发展沿革

从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专家学者就开展了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在科技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国家林业局与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开展了“中国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绿色GDP研究”。目前,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项目取得初步成果,同时启动了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工作。

1. 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的起步

1989年1月 ~ 1993年2月,孔繁文、何乃蕙、高岚、刘世荣、秦文生 、吕永来、关家生、杨树春、陈萌 进行了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在研究森林资源价值、价格、产值、资源市场与交易等林木生产商品化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森林资源产业理论。在完善森林资源实物量统计的基础上提出了森林资源价值量核算的账户、公式及表式; 建立了多层次的森林资源核算体系; 提出了森林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原则方法。

1992年,李金昌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发表“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初步研究 ”,认为实施资源核算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保障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论述了对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初步研究的基本思路、框架、方法,并以1988年我国森林资源状况为研究范例,说明了核算方法的具体应用。

1993年孔繁文、何乃蕙在人民中国出版社出版了“森林资源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论著。提出了森林资源核算的基本思路、框架和方法,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政策、措施。

2001年张颖在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方法、实证研究”,研究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方法、有关内容和账户,以及进行了国内外森林资源核算的实证研究。

2. 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项目的启动

为了全面核算森林产品和生态服务的经济生态价值,探讨将森林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方法和途径,推动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构建与运行,在科技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国家林业局与国家统计局决定联合组织开展“中国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绿色GDP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充分准备,2004年4月9日在北京召开了项目启动会,标志着项目研究工作正式开始。这项研究,是继“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之后,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的又一项重大研究项目,将为推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构建与运行,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投入体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项目将重点从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绿色GDP研究的主题与范围、理论与方法、森林资源的价值、森林纳入绿色GDP研究的途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政策等五个部分,分20多个专题进行研究,系统核算中国森林的林地、林木、涵养水源、土壤保育、固碳释氧、防风固沙、森林游憩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并制定实现绿色GDP相应的保障政策。项目参研人员将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科院、中国林科院、林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等院校,以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国家林业局、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等有关部门。项目研究时间初定两年,分两个阶段实施,到2005年12月完成。

2004年9月15日,根据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和项目工作计划,中国“森林资源纳入绿色GDP的理论研究”和“森林资源纳入绿色GDP的方法研究”两个专题攻关组在两次召开专家研讨会和反复研究讨论的基础上,拟定了“理论”和“方法”两个专题的研究大纲。

2005年, “中国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绿色GDP研究”项目秘书处在北京召开专家研讨会,邀请专家对项目所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初步核算出的我国森林资源林木、林地价值进行讨论和审议。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项目组的汇报,并进行了认真讨论,在对这一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的同时,从进一步完善核算过程和确保核算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出发,也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3. 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项目取得初步成果

2013年5月,国家林业局和国家统计局再次联合,启动新一轮“中国森林资源核算及绿色经济评价体系研究”,主要包括“林地林木资源核算”、“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核算”、“森林社会与文化价值核算”和“林业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四个部分的内容。经过国家林业局和国家统计局有关司局单位、北京林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专家的共同努力,2014年取得了重要成果,四个部分研究内容中已完成了中国林地林木资源和森林生态服务两个方面的核算,形成了《中国森林资源核算报告》 ( 以下简称《报告》) 。

报告借鉴联合国、欧盟、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合组织、世界银行共同发布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 ( 2012) 》的有关内容,并结合我国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国家森林资源清查现状,重点核算了森林资源存量中的林地林木资源和森林产出中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

报告建立了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方法。为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作了有益探索。森林资源核算研究采纳了当前国际上最前沿的综合环境经济核算基本框架和方法,同时紧密结合我国森林资源调查统计实际,提出了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方法,在国内外该领域都具有明显的先进性、适用性,也为完善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提供了重要参考。

4. 启动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工作

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不断增长,严守林业生态红线、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任务十分艰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 “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这无疑成为督促各级政府积极实施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政策的“紧箍咒”。目前,我国林业已经建立了科学、系统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制度体系,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森林资源资产核算研究,建立了森林资源核算的理论和方法,为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技术基础,为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积累了宝贵经验,为考量各级政府生态红线保护履职、审计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责任提供了重要依据。建议由国家林业局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先行开展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工作,完善并推行生态问责制度,通过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鞭策各级领导干部践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不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条件。

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工作,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改革部署,国家统计局作为这项改革任务的牵头单位,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2014年年初,通过认真研究和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密切沟通,听取意见,于4月下旬制定了改革实施规划。目前,国家统计局正在按照规划明确的目标、路径及时间表,扎实推进相关工作。

2014年4月18日上午,国家林业局经研中心组织召开了林业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研究项目交流会。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刘东生出席,经研中心副主任戴广翠主持会议。

北京林业大学刘俊昌教授介绍了国内外关于自然资源与森林资源的资产负债表编制情况和我国林业资产负债表编制基础,提出了林业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评价指标等初步研究方案。项目组成员对森林资源、湿地资源、荒漠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资源的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具体指标和框架进行了深入讨论。

经过半年卓有成效的工作,贵州省完成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理论基础研究、自然资源价值评估研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基本框架研究三个报告,形成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案、土地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案、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案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案共四个方案。这标志着贵州省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工作从理论向实践迈出重要一步,取得重大进展,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

为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林业总体布局,划定生态红线,确定指标体系,结合“尽责圆梦———推进生态文明与美丽内蒙古建设”主题实践活动,内蒙古林业厅财务审计处立足财务本职工作,深入基层,多方面、多层次调查研究,为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确定翁牛特旗为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森林资源试点旗县,确定克什克腾旗为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湿地资源试点旗县。

中国会计学会林业分会2014年11月25日在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召开国有林区片学术研讨会,征求对编制自然资源负债表的意见和建议。

四、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的展望

通过回顾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的发展沿革,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特别是在理论研究方面,基本建立了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方法,在国内外该领域都具有明显的先进性、适用性,也为完善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提供了重要参考。林地林木资产核算账户框架实现了与国际接轨。在林地林木资源资产核算账户框架设计上,既结合了我国现行森林资源清查统计制度,又与《SEEA ( 2012) 》的林地林木资产实物账户结构基本保持一致。

但森林资源具有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又具有动态、复杂、多样性等鲜明特点。开展森林资源核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森林资源核算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森林资源与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要准确地量化这种作用和影响存在较大的难度; 二是对森林资源不同功能的估价是世界性难题。鉴于森林重要组成复杂、类型繁多、服务功能多样,国际上至今也尚未建立一套全面系统且普遍通行的森林资源科学评估方法和完善的基础数据采集体系。因此森林资源核算纷繁复杂,需要研究的东西很多,如何科学评价这些服务功能和效益,一直是世界各国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到目前为止,在国内外都还没有形成一套非常完善的方法体系。森林资源核算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并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我国的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可以说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还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探讨,研究的范围有待扩大,研究的内容有待深入,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的实务运用正在起步。

1. 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理论研究有待深入

国家林业局和国家统计局再次启动的新一轮“中国森林资源核算及绿色经济评价体系研究”,主要包括“林地林木资源核算”、“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核算”、“森林社会与文化价值核算”和“林业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四个部分的内容。目前只完成了“林地林木资源核算”和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核算”两个方面的研究。具有新意和难度的“森林社会与文化价值核算”和“林业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还在研究中,尚未取得成果。同时,对于森林资源中的微生物资产、野生动植物资产还没有进行研究,处于一片空白; 森林资源核算有许多难题需要攻克。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评估技术的不断进步,评估的内容、指标也将不断充实和丰富,森林资源核算的研究范围必将逐步扩大。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核算”综合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依据目前科学研究水平、技术手段和数据的可获得性,选择了森林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森林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游憩等7类13项服务指标的物质量、价值量及变动情况进行了研究。这7类13项指标,只是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主要服务。还有很多服务由于基础数据、评估技术手段等限制,目前还无法量化和货币化核算。也就是说,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服务比目前提供的核算结果要更多、更大。另外,即使目前评估的某些单项指标,也没有对其全部服务进行评估。例如,森林的防护功能,不仅仅体现在农田防护和防风固沙方面,沿海防护林对农田、房屋、道路、动物栖息地等都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森林除了能够净化大气环境外,还能够改变小气候、降低噪音,吸滞雾霾等。森林的这些功能都真实存在并惠益人类,但由于监测、计量方法学等问题的限制,目前还无法进行准确评估,还处于理论研究探讨阶段。

2. 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的实务运用正在起步

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要纳入实务运用,还要面临许多难题。例如我国在林木资产会计核算的理论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建立了林木资产会计核算体系,又在试点中取得了经验,但在林业企业具体林木资产会计核算的实施中遇到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又退出了会计核算。林地资产的会计理论研究也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林地评估技术也获得了重大突破,但很多林业企业并没有纳入会计核算。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务运用也将面临同样的问题。

目前正在启动的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工作,是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继续,也是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理论研究的实务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是空白。国家林业局从2014年才启动了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研究项目,成立了课题组,研究了国内外关于自然资源与森林资源的资产负债表编制情况和我国林业资产负债表编制基础,提出了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评价指标等初步研究方案。对森林资源、湿地资源、荒漠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资源的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具体指标和框架进行了深入讨论。同时在贵州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开始了试点工作,经过半年卓有成效的工作,初步完成了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理论基础研究、森林资源价值评估研究和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基本框架研究,形成了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案、土地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案、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案和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案等,这标志着探索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工作从理论向实践迈出重要一步。但这仅仅是研究试点阶段,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还处于探索中,应该设置哪些指标体系还在研究中,没有形成科学的制度体系。不像一些课题项目是先拿出基本框架结构,再通过试点进一步完善提高,提高可行性。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作为一项新的核算制度,不仅存在着与传统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不接轨从而统计数据收集分析的困难,而且由于庞大的、涉及众多部门的第一手数据收集的要求,推行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工作还有许多难题需要我们去攻坚。

回顾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研究取得的成果,总结经验,继续深入开展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研究,确立量化森林多种功能、多重价值和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理论及方法,建立综合反映森林资源资产消长和林业生态、社会、文化综合效益的绿色经济评价体系,有助于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林业企业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创造生态文明的新的制度模式。

摘要:探讨研究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意义。回顾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的发展沿革,总结经验。深入开展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有利于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设计案例 篇5

http://

邓为民 2003-3-27

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是企业决策信息化的一部分,本文提供了一个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作业成本核算体系设计的案例。案例表明,在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设计中,作业数量可以很多,并且数据采集不是难点。

某集团公司外贸生产中心是一个独立核算的经营实体,主要承担外贸零件的转包生产,年生产额约为300万美元。外贸加工中心主要生产喷气发动机的回转体零件,零件精度要求高,加工过程容易变形;产品品种多,批量小,是典型的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模式,自实行外贸转包生产以来,外贸加工中心由于注重生产质量,与外方合作在不断扩大,生产任务相当饱满。外贸加工中心下属包括一个粗加工车间(简称一工段)和精加工车间(简称二工段)和其他附属的辅助部门,一工段主要负责毛坯加工,主要设备是普通的机加设备,二工段主要负责零件的半精加工和精加工任务,设备都是数控设备。此外,外贸加工中心还包括一个工具室、工艺室、检验室,工具室主要管理工具工装,兼管理原材料和产成品(这方面的管理工作很少);工艺室负责车间的工艺设计与修改,检验室负责所有的检验,由于生产任务重,产品质量要求高,实行全检,检验室任务繁重。此外还有调度室、主任办公室等,工作人员少,多是综合性任务。没有设备管理部门,设备管理有集团公司负责。

外贸加工中心生产原料由外方根据生产进度运来,产成品完工后直接发往外方,有可能做短暂存放。

虽然外贸加工中心生产的零件品种多,但是都是回转体零件,具有大致相同的工艺流程,一般的零件的工艺是:从总体上,零件加工可以划分成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三个阶段。同时在粗加工阶段后安排热处理工序,热处理工序需要外协。在重要工序或者加工阶段完成之后,安排进行辅助工序,辅助工序包括纤维组织检验、磁力探伤、荧光检验、腐蚀检验等各种检验措施和洗涤去毛刺等辅助工序。在这些专项检验之外,外贸加工中心还对每一道工序之后的加工零件进行检验,以保证产品质量。

1999年外贸加工中心实施CIMS工程,CIMS工程包括三个分系统:工程设计制造分系统(EDMS)、管理信息分系统(MIS)和网络数据库分系统(DB/NET)。工程设计制造分系统主要包括CAD/CAPP/CAM集成,管理信息分系统包括生产计划、调度管理,设备管理,工艺管理,工具管理、订单管理和人员出勤管理等模块,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分系统作为系统总体的支撑,其中MIS系统通过工艺管理系统实现和EDMS系统的集成。在一期CIMS工程成功实施的基础上,决定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作业成本法应用试点。

成本管理现状

外贸加工中心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目前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是品种法,月末核算各种不同产品的成本,企业成本管理存在以下不足:

1.目前的成本核算工作主要划分成两块:一是生产统计,主要是统计材料领料情况和工时消耗,二是成本核算,计算出最终产品成本。对于成本信息的分析和成本控制工作几乎没有开展;

2.由于公司直接和外商承包生产。产品成本是制定转包生产价格的重要依据,现有的成本核算核算口径只局限于生产过程,不仅低估了成本,而且由于外贸加工中心的设备先进技术含量高,制造费用数额较大,使得产品成本信息的正确性值得怀疑。

3.成本管理还主要停留在成本核算阶段,对于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进行比较少,无法根据成本信息对车间成本进行控制,简单的控制也只是事后的控制。

4.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计算速度慢,不能及时提供成本信息。准确度差,工作量大,计算效率低。5.企业的成本没有与个人的绩效挂钩,是无法开展成本控制措施的主要原因,无法应用成本信息对企业的员工进行考核。

设计目的

根据企业面临的问题,以及企业生产特点,采用作业成本法能够较好的解决外贸加工中心在成本管理方面面临的问题,同时由于成功实施CIMS一期工程,能够提供较为详细的基础数据,有利于作业成本法的实施。针对企业当前的成本管理情况,外贸加工中心确定了实施作业成本法的目的: 1.加强主要生产过程的成本核算,正确计算产品成本。

2.利用成本信息加强对企业人员的考核,把成本与员工的效益挂钩,加强全员的成本意识,加强企业的成本控制。

3.充分利用成本信息,加强企业的成本分析控制和考核,加强企业的定价决策以及其他相关的管理决策。

4.作业成本管理系统与已经运行的管理信息系统集成,直接进行数据采集。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设计

成本核算范围:包括外贸加工中心所有的生产管理成本。外贸加工中心可以看成是一个纯制造单位,没有相关的销售与市场部门,对外的交往由集团负责。外贸加工中心所有发生的成本都应该记入产品成本。

会计期间:与现在实行的会计期间不变,遵循企业会计制度统一规定的会计期间,以日历年度为会计年度,辅助的会计期间包括季度和月份,遵循日历季度和月份。

组织结构:组织结构见表6.1所示,由于外贸加工中心比较小,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是扁平的关系,车间主任直接领导各个室的工作,没有组织结构之间的层次关系。组织结构的确定与管理信息系统中结构的一致,同时也是成本控制的责任对象。

表6.1外贸加工中心组织结构

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是作业成本核算体系设计的核心。作业设计必须以实施作业成本法的目的为指导。作业设计应该避免两个极端:作业数量太多:这样不仅不能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而且造成实施困难,引起分析的紊乱;作业数量太少:难以揭示作业改进的机会,不能满足企业实施ABC考核与分析的目标。

对于工作内容较少的各个室,以该组织的核心工作任务为作业,对于一工段和二工段,以工作中心的加工任务为作业。同时,在MIS系统的计划调度中,对于车间的加工能力按照工作中心进行计量、调度和派工。工作中心划分的基础是具有相同的加工内容。以工作中心的工作作为作业能方便考核,并能实现从管理信息系统数据获取。另外,各个工作中心与员工关系比较固定以及以各个室的任务为作业,都方便对于员工业绩的评估考核。

根据作业成本的组织结构,确定整个组织和管理系统的作业:作业与组织机构的对应关系如表6.2所示:

表6.2作业定义

非加工作业是根据工序需要进行的下料、标记、清洗、油封等作业。加工作业按照工作中心划分成更详细的作业,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实施目标,可以正确计算产品成本,二是可以对各加工中心的人员进行考核,实施CIMS工程后,作业执行以及成本动因相关的数据能够采集获取,在计算上也不存在问题,故这样设计。在生产领域成本控制主要是控制废品产生,在非生产领域成本节约是成本管理重点。

检验作业是与检验相关的作业的总称,都是检验室的工作。因为单检、批量检验和专项检验都没有直接的组织机构,检验作业直接针对检验室,便于考核分析检验方面的成本。根据三种作业在检验工作中的比重把检验作业的成本分配到三种单检、批量检验、专项检验作业。工艺作业也采取同样的处理方法。

公立医院成本核算体系构建初探 篇6

关键词:医院;成本核算;实施框架;准备工作;成本软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医疗服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卫生事业的发展模式正在由过去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向优质、低耗、高效的集约型转变,医院要适应市场,在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除了利用技术优势和提供优质的服务之外,还必须加强医疗经济的核算,对医院实行成本核算。这样,才能提高竞争力,促进医院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构建成本核算的实施框架

由于医院成本核算涉及大量的数据收集及处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在全面实施成本核算之前,应制定出医院成本核算的基本框架,以此作为医院成本核算体系构建的思想和行动指南。

根据目前大部分公立医院管理的现状,医院成本核算实施框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成本核算系统组织架构;成本核算数据的归集原则及成本分摊的原则;核算单元主要分类及设置的原则;完善物流管理流程及相关数据的核算的原则,财产清查的原则;基础工作完成的时间表和各项工作负责人。

1成本核算组织架构。由于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涉及到包括临床、医技、医辅、管理等各个部门,因此,成本核算体系在医院内部全面推行必须成立一个以院长为领导、各相关科室人员组成的专门小组,负责这项工作的统筹和协调工作。

2成本核算数据归集及成本分摊的原则。由于成本核算的数据以整个医院各个系统的数据为基础数据,如何将医院各个信息系统的数据整合并使之与成本核算软件对接是成本核算全面实施的关键。同时,成本核算是一个成本数据的归集并分配的过程,因此合理地分摊成本使成本核算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有用性是成本核算方案的核心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这个原则的确定也就确定了医院成本核算制度。

成本核算上目前大部分公立医院成本核算设计以五类科室四级分摊为成本核算的主要模式。五类科室是指将医院所有科室按照工作特点分为临床、医技、医疗辅助、管理和教学科研五类科室。四级分摊模式主要是指全院公共成本分摊到五类科室,将管理类科室分摊到其它四类科室、医疗辅助科室成本分摊到剩下三类科室、医技科室成本分摊至临床科室,最终形成所有收入和成本全部计人临床类科室和科研教学类科学的结果,以此核算医院收入产出的比率及各个核算单元的成本状况。

3确定核算单元及分类的标准。成本核算系统核算单元的分类必须适应医院经营管理与各个单元工作特点的需要。目前医院的成本核算单元分为管理、医辅、医技、临床、科研五类核算单元。

4完善物流管理流程及相关数据核算的原则。在公立医院目前涉及物流管理的物资主要是指材料的购、领、用的流程。物流管理必须根据成本核算单元重新规范其工作及核算,以保证其数据能符合医院核算的需要。

5财产清查的原则。财产清查是成本核算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决定着核算的效果,因此在成本核算实施框架中必须制定财产清查的原则和规范以作为相关人员工作的蓝本,确保财产清查结果符合成本核算的要求。

二、根据成本核算框架开展各项准备工作

成本核算的准备工作必须在工作小组的指导下进行,主要是通过科室及人员核查、资产清查、内部价格制定等一系列工作,产出成本核算所必须的基础数据。主要工作包括:

1以成本核算为准统一各个信息系统核算单元,保证核算口径一致。

2对医院成本构成进行搜查,根据成本项目属性分类收集相关数据。必须形成以下数据:(1)各核算单元房屋面积、固定资产清册。(2)各核算单元人员清单。(3)供应室及后勤各项服务内部服务价格。

三、根据医院经营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软件

成本核算是一个数据归集及分配的过程,必须依靠系统软件完成,因此根据医院自身成本核算的目标及思路选择一套合适的成本软件是医院成本核算顺利推行的有力保障。

一套合适医院使用的成本核算软件必定是能与医院各个信息软件相对接的软件,并且能够满足管理需要具有拓展性的软件。一般而言,医院选择成本核算软件必须注重以下几点:

1软件设计思路是否与医院成本核算的思路一致。

2软件是否具有能与医院其它信息系统数据自动对接的功能,自动提取成本核算所需的数据。

3成本核算软件具有可拓展性,其核算结果是否能够为医院绩效考核及全面预算管理提供数据基础,为医院整体发展奠定核算基础。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篇7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意义

现行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为对象的宏观核算, 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国民经济运行或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计算、测定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 是整个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在理论与方法研究、制度建设、数据提供上取得了许多业绩, 为社会繁荣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宏观经济方面, 国民经济核算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算原则、核算方法、核算指标来描述国民经济运行过程, 提供了关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系统、详细的数据, 为党和政府提供了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在国际关系方面, 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是裁定我国应该承担的国际义务和应享受的优惠待遇的重要参考标准;在企业决策方面, 国民经济核算为企业选择投资方向、进行投资决策提供了导向作用;在社会生活方面, 国民经济核算反映了居民生活的数量和质量水平, 也为居民进行生产、消费和投资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缺陷

虽然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取得了较好的业绩, 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不可否认, 随着现实经济社会生活的演进, 现行国民经济核算还存在着许多新问题, 有些地方仍然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朱之鑫曾在全国统计局长会议上用“三个不适应”来概括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局限:一是不适应党政领导部门的决策需要;二是不适应社会公众了解国情、认识形势的需要;三是不适应对外交流的需要。这些不适应是由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局限性造成的。

(一) 忽视对环境和自然资源因素的核算

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主要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是以市场化的产出来衡量经济增长和进步程度的。因为从现行的GDP中只能看出经济产出总量或经济总收入的情况, 未体现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生态造成污染的代价, 因此, GDP核算法的数据就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情况。在这样的体系中,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都是“免费商品”, 自然资源耗减和环境质量的下降不但不会减少GDP, 治理污染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收益反而计入GDP, 即污染也成为了GDP的增长点, 造成GDP的虚增。

(二) 忽视对人力资本的核算

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人体中的知识与技能的存量总和。人力资源构成一国可利用的人力生产力的总体, 它具有资本的基本属性, 是投资的结果, 能够带来收益。而且对于现代经济来说, 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但现行国民经济核算只将教育支出中用于校舍等固定资产的部分作为投资, 而将用在教师工资、图书购置等方面的开支不作资本处理;此外, 人们用于健康等方面的支出, 也未计为人力资本投资。因此, 在有关经济增长因素的核算与分析中, 人力资本作用与贡献的核算也就成为未来国民核算领域有待进一步加强的新内容。

(三) 忽视对科技因素的核算

全社会科技投入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科技活动状况的重要标志, 是制定国家和地方科技政策和发展规划、进行宏观管理的基本依据, 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与日俱增。对我国科技投入与产出进行科学、准确的测定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具有紧迫性和新颖性。但传统国民经济核算除了在R&D核算及科技成果产出的直接核算方面取得进展外, 在诸如如何深入描述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间的内在关系与规律, 以及如何准确测度知识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方面难以满足政府决策分析的需要。

(四) 忽视对地下经济的核算

地下经济又称隐性经济, 目前经济学界尚未对其概念及核算范围形成公认的解释, 一般认为地下经济是指以盈利为目的的、非法的、逃避纳税和政府监督的经济行为。联合国于1993年推出新SNA时, 正式提出各国应尽可能将地下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范围之内。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 地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成分已在逐渐上升, 地下经济已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 成为我国较为棘手的经济问题之一, 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将逐渐扩大。虽然近几年我国一些经济和统计工作者已经开始涉足于这一领域, 但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 地下经济核算领域尚属空白。在资金流量核算方面, 忽视对金融虚拟经济的核算。

(五) 投入产出核算表核算难度大

中国现行的基本生产统计单位是企业, 而不是产业活动单位, 中国采用直接分解法编制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但是采用直接分解法企业的负担太重。而且现在企业越来越不愿意承担按产品部门分解企业投入成本费用这样繁重的工作成本, 配合程度逐渐下降。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实际情况, 减轻企业的负担, 需要调整利用直接分解法编制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的方式, 逐步采用多数国家所采用的方法, 即先编制供给表和使用表, 然后以这两张表为基础推导出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这样做需要将基本生产统计单位由企业调整为产业活动单位, 但是这需要对所有专业生产统计制度进行调整, 难度较大。

三、现行国民经济核算的改革与创新

面对上述挑战, 国民经济核算有必要进行变革, 在理论、方法和实践上做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在现行的国民核算体系中引入绿色GDP核算概念

针对现行的国民核算中未考虑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损耗, 以及未考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需要引入绿色GDP核算概念。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又称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 它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 是在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 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 即将经济活动中自然资源的耗减成本和环境污染代价予以扣除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 使绿色GDP核算成为能够描述资源环境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 能够提供资源环境核算数据的核算体系。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并且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合作与努力, 但它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背景下的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个重要指标, 其核算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 逐步建立分季度和分地区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解决国民经济核算的及时性问题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坚持及时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求及时收集核算信息;二是要求对核算信息及时进行加工处理, 及时编制报表;三是要求及时传递核算信息, 将编制的报表传递给使用者。为此, 需要逐步建立分季度和分地区核算国民经济体系。分季度GDP核算体系的建立需要逐步建立相应的分季度专业统计制度, 特别是分季度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分季度价格指数统计制度, 从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分季度GDP核算。分地区国民核算体系是指国家统计局打算在资料来源比较健全的时候, 改革地区GDP的核算模式, 采取地区GDP下算一级的制度, 即国家统计局直接计算或组织部分省区市统计局统一计算各地区GDP数据, 改变目前省区市统计局计算本地区GDP数据的做法, 减少地区GDP数据人为因素的干扰, 并及时地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发布和宣传。

(三) 健全不变价核算方法、健全核算体系、统一核算口径

不变价核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服务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存在缺口。中国目前没有编制服务业生产者价格指数, 许多服务业不变价增加值计算采用的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对应的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但是, 有些服务其服务对象往往不是居民住户, 因此, 这些服务业不变价增加值计算实际上没有对应的价格指数。在这种情况下, 只能用有关价格指数做替代, 这将影响到不变价增加值计算的准确性。二是缺乏服务贸易价格指数。中国目前还没有编制服务贸易价格指数, 服务进出口的不变价计算只能参考货物贸易价格指数和国内外相关的服务价格指数, 这将影响到服务进出口不变价数据的准确性。为了解决不变价计算存在的价格指数缺口问题, 需要研究编制有关服务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和服务贸易价格指数。同时, 解决可比性还需要细化产业部门分类和支出项目分类;改革和完善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际标准, 借鉴外国的先进方法等。

摘要:首先回顾了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发展以及对我国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其次在理论与实践上总结现在国民经济核算面临的问题与缺陷, 最后针对以上部分的缺陷, 提出未来国民经济核算的改革与创新的方向。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缺陷,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关于我国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的变革[Z].国家统计局文件 (国统字70号) .

[2]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调查制度[Z].国家统计局文件, 2003.

[3]国家统计局.年度GDP历史数据修订方法[Z].国家统计局文件 (国统字2号) , 2006.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篇8

关键词:经济发展,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实现国民经济分析与落实政策的重要手段。自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 我国很多专家学者及各地政府部门已从理论为出发点, 根据各地的实际发展情况, 不断与实际联系, 加快开拓创新, 推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理论与方法的快速发展。以下将对我国当前全新经济发展背景下, 各地区开展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具体对策进行分析:

一、注重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在我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 强调“以人为本”, 无论是制度体系、法律体系、科技体系还是公众参与体系, 都需要通过人来建立, 并最终服务于人。可以说, 以人为本关系到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每一个企业, 甚至每一个家庭, 是与地球上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发展战略。而实现各地可持续发展, 同样也是对我国人民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实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 人既是目标主体, 同时也是行为主体、决策主体, 人的思想、观念、行为贯穿于整个核算体系过程中, 并且公众的参与意识、参与觉悟等也是落实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根本保障。因此, 在《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中, 已经明确提出能力建设中的全民参与。那么, 在各地开展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构建中, 加入公众参与体系十分必要, 可发挥各团体及公民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不断完善落实各项制度, 让每一个公民树立经济核算发展新观念, 并转换为实际行动, 切实履行自身责任和义务。同时, 也要在制度上, 确保公众积极参与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决策和具体实施过程中。

二、营造良好的国民经济核算环境

长期以来, 我国会计核算主要是根据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需要而制定, 统计核算则是为了适应“指令性计划”而建立, 缺乏整体性的设计和统一规划, 存在各部门不兼容问题。自我国实施全新核算体系、执行新的财务会计制度以来, 一些问题逐步改善,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有所衔接, 协调发展。在全新经济发展背景下,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出了“集中统一”和“专业化”的管理原则, 实现组织分工。这就需要各地政府统计部门及时收集、分析、整理各项宏观经济信息, 由业务主管部门加强对行业内信息的统计与分析, 有条件的部门还可建立财务收支统计, 做到条块结合、各有所重。这样, 政府综合统计部门不再需要重复性工作, 无需大包大揽, 根据新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实行分工合作、信息共享, 极大提高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促进我国在“十二五”发展中创造更多辉煌。

三、加快战略型新兴产业建设

由于产业的竞争优势不断转变, 我国城镇化水平日益提高, 再加上国家产业结构的政策不断调整。在“十二五”期间,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进一步实现优化。第一产业所占比率将进一步下降, 将在“十二五”的发展末期, 仅剩8%左右;第二产业将会持续增长, 将在“十二五”的发展末期, 占据约47%的比重, 但是与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相比仍有所降低;第三产业将会加快发展脚步, 将在“十二五”的发展末期, 占据约45%的比重, 与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相比有了大幅度提升。另外, 节能环保、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也会加快发展, 尤其在电动汽车、芯片制造等领域将占据世界先进水平, 甚至在某些区域形成全新产业集群, 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

四、不断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经济持续增长, 但是由于经济持续增长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人口的增长等, 造成我国在成为经济大国的同时, 也成为一个高耗能、高污染的大国, 这必将制约我国经济的进一步持续、稳定、健康增长。因此,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各地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 也应加入循环经济理念, 由此体现循环经济带来的节约能源、资源, 减少环境污染等作用, 通过经济价值核算促进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这也是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的关键问题所在, 是今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的重要方向。

由上可见, 随着新经济发展时代的到来,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越来越复杂, 但它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加快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 应把握从制度到体系的创新思路, 慎重选择国民经济核算方法, 为国民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然后再有规划、有步骤地开展各项实践工作, 积累丰富经验, 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朱启贵.科学发展观与国民经济核算创新[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16) 1.朱启贵.科学发展观与国民经济核算创新[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16)

[2].朱昌延.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成功转型[J].纪念统计学会成立三十周年暨第十五次全国统计科学讨论会.20092.朱昌延.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成功转型[J].纪念统计学会成立三十周年暨第十五次全国统计科学讨论会.2009

[3].彭涛、吴文良.绿色GDP低碳发展背景下的再研究与再讨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 (12) 3.彭涛、吴文良.绿色GDP低碳发展背景下的再研究与再讨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 (12)

[4].张裕民.对改革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 (11) 4.张裕民.对改革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 (11)

循环经济下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 篇9

一、循环经济会计的国际借鉴

循环经济是一种对环境的危害和破坏最小的新型经济。循环经济会计究其本质是生态会计、 环境会计。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部分专家学者开始了对循环经济会计的专门研究,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会议也开始讨论和研究环境会计和环境信息披露问题。进入90年代,循环经济会计研究取得了新进展 ,有关的专门书籍相继出版,国际会计专业组织也对环境会计和报告事项提出了基本框架,循环经济会计基本形成。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从1989年起,为配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指定工作小组专门研究环境事项的会计处理 ,并很快提出 “EITF89- 13石棉消除成本会计” 和 “EITF90 - 8污染处理费用的资本化”两份文件。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也在90年代发表了一系列环境会计的调研报告,1993年公布了 《环境会计—环境成本与环境负债》,1995年发布了 《环境活动报告》,1997年发表了 《基于环境视野的完全成本会计》。日本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与核算可以说在世界各国的环境管理会计中居于领先地位。1999 - 2001年,日本环境厅发行了三本指南和官方报告,从理论上和实务上为树立环境意识和开展环境成本核算提供了指导。值得注意的是 ,英国管理会计师协会出版的 《环境会计: 实务指南》 被送予 《伦敦金融时报》 指数前位100位的大公司财务主管和资深财务人员参考 。指南提供了详细步骤,指引公司开展外部成本估算系统,可以评估公司是否具备持续发展和保持获利的能力。已经有部分公司应用该指南公布了其完整的外部成本。

二、循环经济会计建立的理论依据

循环经济会计建立的理论依据是 “受托责任”。何谓 “受托责任”,即由于委托关系的建立而发生的责任。作为受托人,就要以最大的善意、 最经济有效的办法、最严格地按照当事人的意志来完成委托人所托付的任务。受托人在完成任务之后,向委托人提出报告,经过委托人同意之后, 责任才能解除。从会计发展史看,受托责任每拓展一次,就会产生新的会计分支学科。如它由人造资源延伸到社会领域后,相应地出现了社会责任会计; 又如,它从有形资产延伸至无形资产领域后,与之相对应地诞生了无形资产会计。应强调的是,受托责任的扩展并不只是催生新的会计分支学科,还对会计概念框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促使其在许多重要理论层面上有所突破。如其由实物资本延伸到人力资本领域,就引发了对货币计量假设的突破 ( 改为货币计量与其他计量并用) ,便是佐证。

从受托责任理论的发展进程分析,虽然它对受托人责任履行情况,反映质量的要求是恒定的, 但其范围是可以根据客观现实需要加以调整的。 循环经济下的受托责任因客观环境变化而引发新的拓展,也自然为循环经济会计的诞生提供了客观的需求,而这一需求又因受托责任内涵的丰富化,表现在对会计反映范围要求上则是更加全面。 那么,企业循环经济受托责任到底包括哪些内容? 笔者以为: 一是自然资源的减量化使用、再利用和再循环; 二是企业的精细化和清洁生产; 三是生态环境的污染控制与保护; 四是对国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 五是循环经济环境下企业的信息报告责任。不难看出,伴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受托责任已由经济和环境领域进一步拓展到自然资源领域、企业或产业间领域和消费领域。

循环经济会计既是传统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 又是循环经济制度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它是在循环经济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以自然资源效率、 生态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三者的最大化为目标, 以企业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为对象,有选择地运用会计学基本原理及方法,对其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反映和管理的系统。 需要指出的是,循环经济会计之所以是传统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是因为它不只是继承了传统会计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还在其概念框架的许多重要方面有所创新。循环经济会计是循环经济整体制度安排的一个子系统,这就决定了它在理念上和指导思想上与循环经济是一脉相通的,因而, 也就自然地继承了循环经济的许多本质特征。

三、循环经济会计模式的构建思路

1.关于循环经济会计核算体系的选择

目前学术界有两种思路: 一是将循环经济会计纳入现行企业财务会计体系 ,与现行企业财务会计融合; 二是建立独立的企业循环经济会计体系 。由于两种模式的会计操作差异较大,所以必须先作出一个合理易行的选择 ,才能再具体研究会计实务问题。

目前,世界各国企业绝大多数是将循环经济会计事项统一纳入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当中 , 编制综合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这种融合方式, 一般需要对各类会计要素所涉及的环境项目开设环境核算的明细账户 ,遵循现行会计准则和制度,对环境会计要素进行归纳、分类核算,以便在编制财务报告时可以顺利生成环境财务信息, 便于环境财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建立独立的循环经济会计核算体系,是很多学者和会计实务工作者的努力方向,并且已经作了很多尝试,但总的来看,理论研究较多,实施起来操作难度很大。

因此从会计实践的现实考虑 ,笔者认为,将循环经济会计问题纳入现行企业财务会计之中, 改进完善现行会计核算体系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2.关于循环资源的会计确认

循环经济中极为强调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责任。因而,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必然会涉及到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的会计确认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国内外各种观点差异较大,对环境资产范围的界定大到广义的自然资源 、生态环境资源,小到企业环保用资产和环保费用的资本化,有的甚至仅包括相应的流动性环保资产。笔者认为,环境资产应该仅限于通过企业会计可以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资产。从循环资源的角度来看,可为企业提供各种资源的渠道有很多,如自然生态环境、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等,但在企业没有购买或通过法律程序取得其所有权、控制权或使用权之前,仅仅是一种可选择经济资源,不可能构成企业资产。 在进行会计实务处理时,可以在现有会计账户体系内,考虑环境会计要素的功能与现行会计要素的对应关系,设立二级明细账户进行核算。对于通过交易或授权经营而获取的循环资源可以计算其取得成本,并可以按取得成本进行计量与核算。 比较难处理的是以自然生态环境状态存在的资源, 特别是不通过交易或授权而是自我积累形成的生态环境资源。但是这类资源如果要作为企业账面反映的资产,一定会发生维护成本。因此,可以在一个限定的时期内,逐年累积维护成本,然后将成本予以资本化,最终形成资产的价值。

3.关于循环负债的会计确认

在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具有环境保护责任的主体,到底要承担多大的环境责任,这些责任最终形成多大数额的环境负债,并不是企业自身能够决定的,它取决于自然界的承载能力和净化能力的强弱、社会环境意识水平、所在区域的环境要求和环境法律的完备程度、社会管理机构的监督与制约能力等。企业的环境负债有些是确定性的,而有些则因为其形成的复杂性不易确定。确定性的环境负债,如违法违规罚款、环保赔款等直接根据环境执法机构的罚款金额或法院裁定的金额进行计量即可,一般计入 “营业外支出”科目。非确定性的环境负债,也称为或有负债,是指由于企业过去生产经营行为引起的具有不确定性的环境责任。对于这类负债,在原有的实务会计处理中,人们很少关注这种潜在的负债, 只有在切实承受处罚和赔款时,才作为一项营业外支出处理。这种处理方式缺乏稳健性,所提供的信息也是不完整的。笔者认为,如果一项环境负债虽然没有发生,但如果可以合理地予以估计, 那么就应该采用预提的方式计量。如果无法估计,只是处于可能状态,则可以不预提,但应在会计报告的补充资料中予以披露。如果该项负债发生的概率非常低,那么也可以不必披露。

4.关于循环经济会计信息的披露

为了提高循环经济会计信息的可利用性,除了加强信息生成与管理的质量外,还有必要提高其披露方式的科学性、合理性。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是财务信息的主要载体,所以循环经济模式带来的改变也应当在其中充分地予以披露。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是涉及企业经营行为和环境工作及其财务影响的信息。其形式具有多样化,既有定性的信息也有定量的信息,既有货币信息也有非货币信息 。目前,对于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模式的披露主要有四种选择: 第一,在企业传统的信息披露方式下将环境信息融入的合并报送方式; 第二,设立较为独立的环境信息报告段落; 第三, 编制独立的会计报告; 第四,独立编制环境报告。 这四种方式在各国企业中均有采用 。但笔者认为我国对循环经济会计信息的披露,可以财务报告为基础,利用财务报表、报表附注以及财务情况说明书来提示因资源 、环境引发的财务问题,对于特别重要的事项,可以编制专门的 “环境影响责任报告书 ”等来披露企业的循环资源利用情况及履行环境保护责任情况。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选择哪种披露方式,都要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循环经济会计信息的披露应当是全方位的披露; 二是应当针对不同性质的企业实施不同的环境信息披露方式。

摘要:为了解决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这一世界难题,各国都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发展需要会计提供价值信息支撑,由此产生了循环经济会计。本文通过分析循环经济对会计行业的影响,就如何构建和完善现行会计核算体系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篇10

随着可持续发展和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观念的提出,人们对于循环经济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同时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下,对会计核算体系有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已经无法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因此,如何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下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会计核算体系是现代经济学者们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 循环经济下的会计核算体系现状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以及自然资源的逐渐短缺,人们越来越依赖于循环经济的发展[1]。但是在循环经济下的会计核算体系却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没有将自然资源、环境资产等纳入核算的内容中,同时对企业发展中有关环境问题的支出与收益加入会计的核算中,导致会计核算内容的不全面,影响整个的核算结果,进而影响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循环经济下对企业会计进行核算时,不仅仅要将企业的经济业务反映出来,也要把经济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反映出来,将企业在保护环境方面投入的资金进行合理、科学的核算,将企业真实的环境活动情况以及环境保护的资金运转情况和经济效果反馈出来,才能对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有一个全方面的了解。

第二,在会计核算体系中,我国一般采用货币计量作为会计计量的方式。但是在循环经济的背景下,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而不是利益的追求,因此使用货币计量方式无法对影响环境的因素,如:污染面积、单位浓度以及排放量等进行准确、合理的测量,影响对环境质量信息的采集,不能将环境状况充分、客观地反映出来,进而影响循环经济下对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

第三,当前企业主要是通过财务报表的形式将企业的会计信息公布出来。在制作财务报表的过程中通常是使用图表的方式加以说明,并配以文字进行具体的讲解,但是循环经济下的财务信息的公布却要求有非常多的实物信息以及非量化的信息。在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下,环境问题已经对企业的经营生产活动以及财务运转状态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企业的财务人员在制作财务报表时应该将环境信息放入其中,让企业领导者可以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经济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从而做出既能带来经济效益又能带来环境效益的科学决策。

3 循环经济下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

在循环经济背景下构建的会计核算体系必须遵循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以及再循环的3R原则,才能使建立出来的会计核算体系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更好地为循环经济服务,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2]。

3.1 减量化的资源会计

所谓资源会计,是在循环经济减量化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资源会计是管理资源经济的循环过程以及结果的一种活动。使用资源会计可以对资源经济循环过程中的各种投入信息进行统计,能够对资源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一个清晰、准确的预算,同时使用一些会计专业独有的算法来整理、加工会计信息。为企业领导者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开发、利用资源的情况,帮助决策者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用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基于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提出了物料流转成本会计。它是对原材料及其他生产资料在产品的制作过程中的流动状态有一个清晰的跟踪控制,进而对其进行管理与核算。它主要是将环境成本的核算与传统物料成本的核算相结合,用来达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最优化的经营目的[3]。它不仅仅关注企业产品及副产品对物料的消耗程度,同时也关注没有成为最终产品的物料消耗情况,将物流的流动以及使用情况有一个清晰而准确的记录。

构建资源会计与物料流转会计将会减轻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同时也会减少经济活动过程中对环境保护投入的资金,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因此资源会计和物料流转成本会计能够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以及资源的浪费的一种有效的会计核算方法。

3.2 废物再利用会计

废物再利用会计是循环经济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循环经济的视角下,废物再利用会计是反映和披露废物再利用过程中所有的财务方面的数据信息,它主要用于核算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废物再利用对于环境的影响以及经营生产活动所产生的价值,有利于企业领导者对废弃物的成本投入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从而对废弃物的成本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同时在利用废物再利用会计时要注意将废弃物的成本核算与其他的成本核算分开,建立一个独立的废弃物成本核算账户[4]。

3.3 再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会计

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代社会的发展目标,而可持续发展会计是在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将环境经济学、社会科学依据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融入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中,然后确认、计量和反映出经济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程度,将准确、有效的信息提供给会计工作者,帮助他们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促进社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共同发展进步。

根据再循环原则不仅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会计,同时也提出了环境成本内对会计的核算。环境成本就是企业在进行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对于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影响,并将这些影响转换成会计信息,计算到会计成本的核算中。虽然将这一项成本放入会计成本的核算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成本投入,但是在循环经济的视野下,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环境成本会计的构建有利于循环经济的长远发展,有利于企业在未来的经济活动中自觉地进行环境的保护,减少环境的污染。

利用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原则不仅要构建出可持续发展会计、环境成本会计还有对社会责任会计的构建。所谓的社会责任会计是指对企业进行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社会贡献以及对社会、环境的危害用会计的计算方法进行研究、计量。它主要是对企业所履行的社会责任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社会成本及效益进行核算,从而使企业经营者依据核算的数据做出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

4 循环经济下构建会计核算体系的意义

在循环经济下对会计的核算体系进行构建,有利于会计工作者全面、科学、系统地对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进行评估,从而使企业领导者依据这些分析评估的数据做出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在不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前提下,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更好地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5 结论

在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下,要从资源会计、物料流转成本会计、废物再利用会计、可持续发展会计、环境成本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等方面入手构建会计核算体系,这样才能全面、科学、系统地对循环经济下企业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经济与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进而保证环境与经济的最优化,实现我国循环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鞠秋云.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

[2]郑玲.基于生态设计的资源价值流转会计研究[D].武汉:中南大学,2012.

[3]张小有.森林碳汇视角下林业企业碳会计核算与实践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篇11

关键词:高职教育 生均培养成本 成本核算

课 题: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职学院生均成本核算体系研究(09YBB134)。

一、学生培养成本核算问题的提出

经过十年的发展,高职教育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以2012年为例,普通高校共招生688万人,其中高职学院招生人数为314万人,占46%。但我国的高职院校有80%由中专升格而成,经过十年的发展,规模得到大幅扩张,但管理水平却没有同步提升,管理模式的单一,管理水平的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国高职教育纵深发展的瓶颈。

在高职院校管理的众多问题当中,学生培养成本的核算显得尤为突出。200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明令所有高校的学费、住宿费不得高于2006年标准。此后七年间,中国高校的学费确实做到了“不准涨”的要求。与此同时,随着教育经费要达到GDP的4%的宏观政策要求,高职从财政取得的投入在不断增长,这部分增长初步解决了高职的基本建设投入、培养成本提升、物价上涨等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公共财政政策日趋完善,教育投入不会无限期地不断增长,高职院校自身如何加强自身财务管理,认真核算生均培养成本将是解决高职财务管理问题的核心与出发点。

生均成本从字面理解,就是学校一年的培养成本总和除以学生数而得到的成本数。但按此方法计算出的成本数是没有什么指导意义的。一是无法区别各专业的实际成本,不利于确定专业发展规划;二是无法找到成本控制的着力点;三是无法甄别哪些是合理成本,哪些是不合理成本。这种不合理的生均成本计算方式,当前恰恰是我们应用最广泛的方式。如何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高职生均成本核算体系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二、确立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制度

根据教育部和财政部 1998 年发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高校实行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制度。这一制度能够核算学校的收支,却无法按权责发生制归集相关成本,是核算生均成本的最大瓶颈。一是收付实现制度只能统计收支,核算收支,而开支是否合理和必要,很少有人问津。学校是非营利单位,不需要考虑办学的效益,通常认为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获取尽可能多的资金来发展,而成本核算则可有可无。

为合理制定高校的学费标准,提高教育收费决策的科学性,国家发改委于2005年颁布了《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在总则中明确三条核算原则。一是权责发生制原则。凡是本期成本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支付,均应计入本期成本;凡是不属于本期成本应负担的费用,即使款项已经支付,也不能计入本期成本。二是相关性原则。凡与高校教育无关的收支活动,一律不能计入教育成本。三是分类核算原则。高校教育培养成本按学校性质分类核算,并逐步过渡到按专业分类进行核算。

这一办法基本明确了高职生均成本核算原则,但这一原则没有得到贯彻,迄今为止,尚无一所高校公开过按此原则核算的数据。

为改变这一现状,2009年财政部公布了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新制度中,再次明确了高校的核算原则将由收付实现制转变到权责发生制。虽然大家对这一制度充满期待,但这一制度仍没有正式出台,即使正式出台,如何督促落实好这一制度仍然是个难题。

三、确立以专业为核心的成本中心

要提高成本核算的实效性与准确性,就必须要划分成本核算单位,也称之为成本归集中心。传统的成本核算理论是将所有费用分为生产成本与制造成本,生产成本以车间为单位归集,制造成本相当于管理部门的费用,在期未时将制造成本分摊到各生产车间。但这种成熟的方法在高职实施尚存在较大困难。

高校有其特殊性,学生本身并不是产品,学生只是享受着专业教育和服务,专业或课程才能称之为产品,学生只是购买了课程或专业。核算生均成本,实际上是核算生均购买或消费的课程或专业的服务费用。为此,归集成本必须以专业或课程为单位。

最为合理与准确的成本信息应该以课程为中心来核算,但一般高职均有600~1000门左右的课程,犹如企业的零件,种类太多,如按此方法来归集成本,会耗费太多的精力,得不偿失。因此,以专业为单位来归集成本是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择。首先是一般的高职只有30个左右的专业,财务人员能够掌控与核算;其次是专业教研室是高职的最小行政单位,基本具备了人、财、物的管理职责与能力,有内容进行核算。

但如何以专业为中心归集成本,在高职仍然是一大难题。由于资源有限,高职学院绝大多数实行财务统管。以湖南省为例,在72所高职学院中,只有13所学院部分实行了院系两级管理,只占到高职总数的18%。如果以专业为成本归集中心,必须适当下放学院的财权,推行院系两级管理。两级管理能充分调动系(部)的积极性,将系(部)建成责、权、利相结合的实体,能有效推进教研、教改的深入。这种管理体制虽然会削弱学院的统筹能力,但从长远看,利大于弊。从成本核算的角度出发,只有实行了院系两级管理,才能有效地以专业为中心归集直接成本,成本核算的数据才能发挥有价值的作用,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效才能显现。

四、研究标准成本

教育部2004年1月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的通知》(教发[2004]2号),该通知对生师比、专任教师、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教学科研仪器、生均图书、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宿舍面积等基本办学的指标做了具体的规定。胡汉祥、杨海芬、王红敏根据此标准测算出高职生的生均培养成本为8830元。2012年,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韦光莉、李刊宏根据该院成本统计数据,分析测算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生均培养成本为8052元。

他们从标准生均成本与实际生均成本两个不同角度对高职生均成本进行了估算。标准生均成本是培养一个合乎一定教学质量标准的学生,在一定的会计期间所必须发生的,平均用于学生的直接支出和应计费用的总和。实际生均成本是利用现成的教育经费统计数据资料或抽样调查资料,经过适当调整而得到的生均教育成本。

在过去的五年间,我们更多地探讨了如何对现有成本进行归集与分配,但这些成本是否合理,是否足够,我们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

2012年11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发布了18个大类的410个专业教学标准,这些标准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首次明确了专业办学基本条件。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假定以40人为一班,在校生200人左右计算,需要专职教师10人,兼职教师30人,实训场地面积1000平方米,设备价格约2000万元。按此标准计算,生均最低培养成本达到了21000元。

这一数据与实际统计计算的数据有较大差距,一是成本统计不规范,尚有部分费用未计算进成本;另一个更大的原因是高职学院办学条件存在欠缺,没有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学生培养的设施设备或师资存在较大不足。

参考文献:

[1]王芳,张大联.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的若干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11).

[2]董欢.高等教育学费定价应以标准生均成本为基础[J].财会月刊,2010(10).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篇12

1 循环经济理论在煤炭经济发展中应用的重要性

当前能源问题已经成世界性话题, 我国能源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其他国家, 可见能源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要想解决这一问题, 就应该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 从能源角度来说, 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将煤炭资源进行合理、科学、高效利用, 那么对于缓解我国能源紧张问题将产生重要作用。从节约型社会角度来说, 发展煤炭循环经济也有重要的作用, 在新的形势下, 其已经成为我国工作的重点。就目前来看, 我国煤炭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在开采的过程中常开采容易开采的, 而放弃不容易开采的煤矿, 再加上煤矿开采工艺未达到先进水平, 在加工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深浅不一的状况, 使一些可以加工的煤炭资源被浪费。我国在煤炭开发利用的过程中, 常常受设备技术与水平的限制, 不能更好地发挥煤炭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煤炭企业更应该促进煤炭循环经济的发展。只有这样, 才能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创造条件。

2 煤炭经济发展现状

原来的煤炭经济增长方式是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 这种模式不仅不能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还会增加企业环境治理的成本。就目前来看。我国每年洗煤矸4 500万吨, 洗煤所用的废水达4 000万吨, 因此而产生的煤泥达200万立方米, 但是这些都未得到充分的利用, 只能被当成废物遗弃, 不仅浪费大量的资源, 还会增加企业的成本, 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造成环境污染。这种粗放的经营方式与可持续发展原则背道而驰, 与建立节约型社会目标相差甚远。只有对煤炭生产经营中所产生的废物进行综合利用, 才能将其内在的潜质发挥出来。如晋煤集团通过引进世界上先进的机器设备建成了煤矸石煤烧结砖生产线, 将大量的煤炭生产剩余物制成煤砖, 这样不仅能减少煤炭剩余物, 节约大量的耕地, 还能增加企业利润。由此可见煤炭循环经济的重要性。此外, 要想保证煤炭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还要不断地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只有在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下, 才能更好地发展循环经济。

3 完善会计核算体系, 促进煤炭循环经济的发展

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是以利润为基础对煤炭企业进行业绩考核的, 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形式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这种条件下, 不能对煤炭的成本以及环境污染的防治、开发、利用等环节的成本费用进行计量。由此可见, 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对煤炭循环经济的发展是没有太大作用的。要想促进煤炭循环经济的发展, 就应该不断地完善会计核算体系。

(1) 循环经济是以循环效益为基础的, 而企业决策者在考核的过程中, 片面地认为经济指标高, 业绩就高, 就会根据相应的情况任用一些人, 这是与煤炭循环经济背道而驰的。要想更好地满足煤炭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 就应该将以利润为目标的经济考核方法改成以综合评析法为主的考核方法。这种考核方法不仅能正确地反映企业经济价值, 还能综合反映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如选择废气与烟尘排放达标率、废水排放达标率、土地复垦率、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综合治理达标率等指标。这种方法是从企业长远利益出发的, 不仅计算合理, 也能反映出环境效益。

(2) 以前对环境计量的方式主要以货币为主, 无法更好地体现环境、能源的消耗情况。新的环境计量方式, 弥补了这一不足之处。现在的计量方式是在货币计量的基础上, 辅以实物计量、指标计量, 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相对是比较大的, 特别是对矿区的地质储量及可存储量是比较重要的。此外, 要想使煤炭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还应该扩大煤炭企业成本核算的范围。不仅要对煤炭资源消耗成本进行核算, 还要对环境保护成本进行核算。以市场为前提, 对我国煤炭企业进行相应的分析, 不仅能促进煤炭企业竞争方式的改变, 还能使煤炭企业对自己进行有效的规范。要对环境保护成本进行分析, 使环境的投资和运转费用能产生更大的效益。

煤炭循环经济的发展, 为解决能源问题提供必要的条件。要想保证其快速发展, 还需要合理的会计体系作保证。然而, 现有的会计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 不利于煤炭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想更好地促进煤炭循环经济的发展, 还需要企业领导的支持和员工的参与。只有这样, 才能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现状。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煤炭企业原有的会计核算体系, 已经不能更好地满足新时期煤炭经济的发展需要, 应该改变原有的会计核算体系, 采用新型的煤炭经济模式, 以便更好地促进煤炭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对循环经济理论在煤炭经济发展中应用的重要性、煤炭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完善会计核算体系, 促进煤炭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具体论述。

关键词:会计核算体系,煤炭,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张斌.甘肃省农业循环产业经营模式研究——以宏丰公司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 2006 (11) .

[2]董玉瑛, 刘静言, 鲍雅静.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8) .

[3]秦瑞, 王小容, 刘德光.循环经济下财务管理目标:良性企业财富最大化[J].财会通讯, 2010 (20) .

上一篇:疾病认知度下一篇:最优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