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

2024-10-05

国民经济(精选12篇)

国民经济 篇1

基于网络经济革命这一背景下, 网络经济迅速席卷全球, 并给社会各领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并促使一众新兴产业随之诞生与实现快速发展。基于网络经济迅猛发展的步伐, 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 以经济学视角对这一影响关系进行分析, 能够为更好的掌握网络经济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 并为我国进一步加快网络经济建设步伐, 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国力奠定基础。

一、网络经济综述

第一, 内涵。当前, 关于网络经济的内涵学术界尚未给出统一界定, 目前能够达成一致认可的阐释如下:从内容上讲, 即是所谓的互联网经济学, 也就是以互联网为媒介来搭建起沟通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桥梁, 此种经济关系下通过相应经济活动的开展并以全新经济形态来实现经济效益的获取。而从狭义上讲, 所谓的网路经济既是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来实现一系列经济活动的开展。第二, 主体。依赖网络空间来实现经济活动的开展, 如网络基础设施行业、设备制造行业、软件开发行业以及应用行业构成, 目前, 我们所熟知的电子商务已成为这一主体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同时, 传统行业因信息网络技术的影响而逐渐呈现出了网络经济的特征, 比如:财务会计信息化、电力信息化等。第三, 所呈现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直接性、持续性、快捷性、全球性、渗透性等。

二、国内网络经济发展的现状

立足于全球网络经济发展进程这一角度, 我国网络建设是从1989年开始的, 而接入网络实现互联是从1994年才正式实现的, 因此, 我国网络经济的诞生与发展也是在此之后逐渐展开的, 起步相对较晚。而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 我国网络经济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并且借助互联网规模的不断拓展, 促使我国网络经济在近几年实现了快速的发展。从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上看, 我国不断加大了对这一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 互联网建设逐渐完善, 并且各相关领域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逐步与信息化接轨;从互联网的普及程度上看, 到2014年底, 据CNNIC统计报告显示, 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6.49亿, 宽带网民与手机网民的数量不断攀升;从网络经济所占GDP比率看,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促使相应市场交易额逐渐攀升, 网络经济时代下促使网络经济所占GDP比率逐渐提升;从企业参与程度上, 借助电子商务的发展, 网络人数逐年增加, 一系列知名企业诞生, 如阿里巴巴、腾讯、聚美、携程等。

三、网络经济对国民经济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1. 创新形式对劳动力市场与总产出的影响

第一, 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这一经济形式的创新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动力, 同时, 从劳动力市场角度看, 增加了就业岗位、加大了就业机会, 一系列与计算机互联网相关产业的诞生与发生, 对新型技术人才提出了新要求, 信息技术产业吸收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与机会。第二, 对总产出的影响。这一形式的创新是信息产业得以诞生与发展的基础与前提, 而这一新兴产业的形成则直接为国民经济的增长贡献出了不可替代的力量, 该产业所占GDP的比率与份额也随之不断提升, 且逐渐超出其他产业, 进而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2. 创新扩散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第一, 对劳动力的影响。立足于劳动力需求这一角度, 在网络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 技术创新的扩散促使对劳动力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技术性产业这一性质, 对于相应人才的需求则偏向于高技术专业能力素养的人才, 相应的接受过高等教育且专业技术水平越高的人群, 相应的薪资水平也就越高。同时, 随着创新的扩散, 也促使商务管理以及信息管理等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随之下降。

第二, 对总产出的影响。表现为质的的提升, 指的是劳动力质量的提升以及资本质量的提升等, 相应生产率随之得到不断的提高, 也正是基于新技术的融入, 加上劳动技能以及管理信息化的实现等, 促使整体生产效率随之提升, 这就进一步加快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

第三, 对国民经济各部分所产生的影响。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的分析:首先, 对家庭的影响。基于网络经济的影响下,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促使网络经济对家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络购物逐渐成为了家庭的一种全新消费方式, 且越来越多的家庭走进了网络购物时代, 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来实现交易的方式, 不仅改变了传统购物模式, 同时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动力与活力。同时, 网络移民以及网络社区的诞生与发展改变了交流的方式, 并且借助网络加速了经济的发展、信息的传递以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等;而网络游戏这一虚拟电游的发展则改变了人们娱乐的方式, 进而促使网游与电游等相关产业在几年来实现了迅猛发展。此外, 网上拍卖、炒股以及教育等形式的诞生与发展则又以全新的交易方式、投资方式以及教育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模式, 进而为基于网络经济下相关产业与行业的发展注入了动力。其次, 对企业的影响。交易范式变革:基于这一变革下, 价值链概念被提出, 与此同时, 企业间的竞争之间转变成价值链的竞争, 而基于这一竞争形势下, 企业采购、物流、营销、生产作业、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技术开发等都因价值链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以提高企业的价值, 进而通过经济效益的提升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为国民经济实现稳健发展奠定基础。从外部价值链上看, 基于市场激烈的竞争形势下, 企业要想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则就需要借助合作的强化来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模式, 进而实现风险的分散, 同时, 转向以客户为核心, 以客户的实际需求来指导生产, 在此背景下CPC诞生, 其是以各企业内部价值增值过程为出发点, 以实现对价值链的不断优化, 进而实现面向产品开发的协同商务, 基于CPC下的技术方案十分的复杂, 需要结合自身合作实际来实现相应CPC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从企业内外部关系的变化上看, 企业在面对国内市场同行业竞争压力的同时, 也面临着国际市场的挑战, 因此, 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言, 基于网络经济时代下, 需要以网络组织形式的搭建来适应网络经济下市场竞争的实际需求, 各个部门需要实现相应网络组织形式的构建, 以适应企业的实际发展之需, 并要基于外部虚拟企业的诞生与发展经验来实现自身组织形式的创新, 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

四、全面推进网络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基于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 以及其对国民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就需要以如下对策的有效落实来推进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步伐:第一, 要进一步实现网络基础建设的深入与拓展, 加大投入力度, 以实现网络的全面覆盖, 提高上网率, 为促进网络经济的发展奠定硬件基础。第二, 实现网络经济发展政策的完善制定, 比如减免上网费用, 减免相关企业的税收等, 以进一步提高网络消费的热情与能力, 促进网络经济企业的稳健发展, 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三, 要进一步加大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 以输出高质量的人才, 来满足当前网络经济时代下, 相关产业对高能力素质人才的实际需求, 进而加大复合型人才输出力度, 为网络经济实现稳健、可持续发展以充分发挥出自身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供软实力基础。

五、总结

综上, 基于网络经济在国内的迅速发展, 其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而为了借助网络经济良好发展势头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动力与活力, 本文针对网络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并为如何进一步推进网络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以确保我国网络经济在实现稳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全面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进而为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国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慧敏, 孙国强.网络组织的经济学分析及其经济优势[J].经济问题, 2015, 04:34-38.

[2]王世波, 赵金楼.网络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15, 05:28-32.

[3]姜巍.网络经济对企业影响的经济学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 2003, 06:51-54.

[4]向蓉美.互联网产业对国民经济影响的投入产出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08, 11:75-77.

[5]冯强, 蔡春红.网络经济对国民经济影响机制和路径分析[J].北方经济, 2008, 14:41-42.

[6]刘宇.互联网对国民经济影响的定量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0, 12:44-49.

国民经济 篇2

关于第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汇报

XX镇坚持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完善提升镇区功能、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工作重点,经济在严冬之后开始逐渐复苏,展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第一季度,我镇精心组织,统筹安排民生工程各项工作,确保工作组织领导有力,工程建设项目推进有效有力,资金发放及时到位,现将该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民生工程资金发放情况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二、工程建设项目推进情况

(一)酒吧餐饮街的强电入地工程,该工程投资400万元,现该项目前期手续已全部完成,等待施工方进场施工。

(二)三、一季度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收入停滞不前。第一季度,XX镇几乎所有涉旅商铺、饭店、宾馆关门歇业,旅游业作为XX镇的支柱产业,对我镇第一季度经济发展影响巨大。

2、第一季度,工程项目都没有进场施工,多数还在办

理前期手续,降低了该季度我镇的固定资产投资水平,阻碍了经济迅速运行。

(二)、主要原因

1.气候严寒阻碍了旅游市场发展,阻碍项目施工建设

XX镇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2980米,是去九寨沟、黄龙和大草原景区的必经之地。第一季度气候严寒,黄龙景区歇业,游客大量减少,导致我镇涉旅商户纷纷关门停业。同时气温很低导致工程项目建设不能达到相应标准,尚不具备开工条件,因此不能开工建设。

2.项目前期工作受到制约,延缓开工进度

我镇大部分项目尚未完成前期工作,少数项目因群众意

见较大等原因拖延,镇区项目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

四、下一阶段主要工作措施

下一阶段,我们将进一步坚定信心,克难奋进,认真解

决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做到“一季度欠产二季度补”,确保实现“双过半”,为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主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狠抓春耕备产工作,为我镇全年农牧业双丰收奠定坚实基础。气温逐渐回暖,我镇将通过积极引导各村发展特色农业,优质农业,加强对农牧民的技能培训力度,增加农牧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促进农牧

业增产丰收。

2.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对重大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套方案、一个班子、一抓到底”的推进机制,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坚持每月召开项目督查推进会,每月通报各项目建设和审批情况。对制约问题,积极协调,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全力保证项目进度稳步推进。

3.规范旅游市场,增加旅游业收入。一是加快推进具有

“绿色国民经济报告”解读 篇3

谁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7我们7我们的孩子7目前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吗——关键是在政府的问题单子上,哪些问题排序在前。一个对人民负责任的政府自然会把人民的生命、健康问题放在前面

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合作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在近日发布。这是一个仅有数字而又缺乏对比的和专业概念过多的报告。环境的危害到底有多大?它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是什么,对我们的子孙后代的影响是什么——人们可能看不大明白,即使是所谓的报告“公众版”。

然而报告的发布最起码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认知环境污染和生态被破坏的状况的路径。依照报告作者的思路,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包括:一、农村居民健康的损失;二、污染型缺水带来的损失;三、工业用水额外治理成本支付带来的损失;四、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五、因城市生活用水额外治理和防护成本支付带来的损失。

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包括:一、城市居民健康的损失;二、农业减产的损失;三、材料损失。而固体废弃物污染造成的损失则包括了因堆放占用土地等方面的损失。对这些损失做一个简单的概括,就是它降低人(不管是农村人,还是城市人)的生存质量、危及人的健康,甚至是生命,并给人们带来经济损失或迫使人们为了不过多地降低生存质量而不得不支付更多的费用。

循了这种思路,我们可以进一步去探寻造成污染的原因和责任的承担者:应对水污染负责任的主要在造纸、化工、冶金、石化等行业;应对大气污染负责任的主要在电力、非金属矿物制造等行业;应对固体废弃物污染负责任的主要在化工、有色矿采选、非金属矿采选、石化和有色冶金等行业,以及对垃圾处理负有责任者。

两机关联合鳊制报告的做法,改变了过去一些年中环境的事只由政府的环保部门去管的状况,显现了政府的整体的对环境和生态重视的态度。而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政府——尤其是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管理经济的只管招商引资,环境问题能有管环境的说上几句就不错了。这次国家统计局对环境的重视,参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体现了中央强调改变发展思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

报告称其对损失的核算不仅没有包含资源部分,环境部分也不完全,这应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即使是持谨慎的态度,我们也会注意到除报告作者所称的对损失的核算不完全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污染是由非法生产造成的。还有40%的项目,虽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但未经法律规定的环评程序就已经动工或是投产了,这样造成的污染是很难进入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视野的。

另外,环境污染是仅仅因为给发展(经济增长)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才需要政府重视吗?我们并不赞同这种说法。环境污染已经直接威胁了一些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普遍地降低了人们的生存质量,从近日传媒报道的“血铅”事件、砷中毒事件,从过去传媒报道的某些水域的“癌症村”,我们已经能够感知污染作为一种人为的灾害正在向我们步步逼来。

如果我们容忍污染,我们会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呢?有人说,完全治理污染需要很多钱,我们没有那么多的钱。我们要问,目前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还是只是少数人从中得利?改变一种发展模式,是不是我们的生存质量就一定更差?财政的钱来自纳税人,财政的盘子就是那么大,关键是在政府的问题单子上,哪些问题排序在前。一个对人民负责任的政府自然会把民生问题,把.人民的生命、健康问题放在前面。

至于“绿色GDP”能否进入国家的统计和官员的考核指标体系的问题,我觉得这并不是惟一重要的问题。多年来,我们的环境污染治理始终是“末端治理”。在今天,环境问题的解决也不可能靠一套“绿色GDO”指标体系就能解决问题。需要的倒是一种习惯的说法,叫做“综合治理”,但关键是要从说法变成做法。

具体有几件事:一是政府掌握的有关污染的信息要公开,让公众知道威胁自己健康和生命的东西在哪;二是要有公众参与,事实证明:只有政府环境保护部门一家的积极性,没有公众的积极参与,环境问题是解决不好的;三是要有官员问责,官员不尽责,致使因污染而给人民的生命造成损害,须受追究。以上三项有了制度化的保障,中国的环境保护就上路了。

国民经济 篇4

一、网络经济对国民经济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1. 对劳动力和国民产出的影响。

首先,网络经济的创新模式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而且对于劳动力市场带来巨大影响,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催生了很多网络相关的行业和职位,给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技术产业需要大量技术人才,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其次,网络经济的创新也深刻影响了国民产出[1]。网络创新催生了一系列信息产业,这些信息产业为对于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信息产业所占GDP的比率日渐提高逐渐超出传统行业,极大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2. 创新扩散对劳动力和国民产出的影响。

首先,从劳动力需求方面来说,随着网络经济的高速发展,因为信息技术创新扩散劳动力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因为网络经济是技术性产业需要高技术高素质的人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更受到欢迎并且工资待遇也更好。而且,技术创新的不断扩散降低了商务和信息管理方面的劳动力需求;其次,技术创新的扩散给国民产出带来质的飞越,这主要体现在劳动力素质和资本量的巨大飞跃,所以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生产力[2]。因为在生产中引入了信息技术,加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一级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极大的促进了国民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

3. 创新扩散对国民经济不同层面的影响。

首先,影响了千万家庭。网络经济时代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给千万家庭带来深刻影响,更多的家庭选择网购的方式进行消费,网络购物时代全面来临,基于电子商务的购物方式逐渐替代了传统购物,同时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网络社区、网络移民等产品的出现使人们的交流方式出现了根本的变化,并且通过网络加快了信息传播和经济发展的速度[3]。网络游戏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休闲方式,因为具有广泛的大众需求促使网游和手游获得迅猛发展。另外,随着网络拍卖、网络教育、网络炒股的出现人们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投资和教育模式,反过来又促进了网络经济产业的发展。其次,企业深受影响。第一改变了企业的交易模式,交易模式的改变催生了价值链概念,企业竞争最终归结为价值链的竞争,这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固发展。从价值链角度说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追求最大价值必须通过合作共担风向、共享利益,同时最重要的是以客户为主,根据客户需求安排生产。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CPC模式,它是通过优化价值链实现企业内部增值,最终实现产品的协同服务。CPC的技术方案很复杂,需要企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CPC开发和应用策略。从企业与外部环境来看,企业同时面临国内竞争和国际市场的挑战,所以,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需要通过网络搭建适应竞争的需求,企业各部门都要构建相应的网络组织来适应企业发展,并根据虚拟企业发展经验创新企业组织形式,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促进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对策

1. 完善基础网络设施。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网络基础建设全面展开,到今天基本已经覆盖到全国主要的城镇,可以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国民数量大,现在还有10%的地方没有网络。同时,随着我国网民的不断增长,必须配备更大的网络出口宽带,这样才不会影响人们使用网络的效率[4]。所以,我国政府应该不断加大对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为网络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2.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研究分析世界上网络经济繁荣的国家发现,为了确保网络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他们都制定了各种科学的政策和规定,比如美国出台了“信息高速公路”政策,日本有“IT基本法”等,通过政策的引导支持促进网络经济发展。我们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也出台了一些支持网络经济发展的政策,比如“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等”,但是这些政策不太有针对性和操作性。我国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出台的地方性支持政策针对性强,对于当地网络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2103年浙江电商交易额占全省GDP42.5%,几乎占了一半。可见,政策支持对于网络经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国家应该加大对网络经济发展的研究力度,制定实施更多的有利于网络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比如降低上网费用,刺激网络消费等。

三、结束语

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规律,网络经济是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它的历史意义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为了充分利用网络经济带来的良好发展契机,文中分析了网络经济的创新模式对于国民经济各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推动网络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希望对于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姜巍.网络经济对国民经济影响的经济学分析[D].浙江大学,2003.

[2]金裔婕.网络经济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影响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3]蔡宇婷.基于网络经济对国民经济影响的经济学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09(21):201~202.

国民经济核算论文 篇5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我国农村经营体制开始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同时农村财务管理体制存在和运作的社会基础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该体制所服务的对象由人民公社体制下的集体经济转变为以农户为基础的经济组织。农村财务管理体制因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暴露出一些问题。

关键字:财务管理制度

生产力

双层经济体制

资产流失

一、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制度的历史演变

1、集体经济的含义。集体经济, 即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 是指由部分劳动群体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它是劳动群众根据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的, 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合作经济组织。

2、人民公社时期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制度。人民公社化时期, 在自然乡村的范围内, 由农户自愿联合, 将其所有的生产资料(土地、较大型农具、耕畜等)投入集体所有。集体利用整合的资源优势统一组织农业生产, 农民进行集体劳动。经营方式上, 实行政社合一。这种经营模式虽然强化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行政化管理, 但脱离了当时农村集体经济的性质和规律,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一时期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体制存在的基础是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体制。该体制下土地等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 农产品等经营收入由生产队统一支配, 农户没有生产经营自主权及农产品支配权。与之相适应, 公社、大队、小队逐级设立了附属于行政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农村的财务管理体制是农村社会制度高度集体化、公有化的象征, 是计划经济体制下, 我国农村政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模式。1984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广大农村普遍展开。该经营体制的重要特征就是土地归集体所有的性质不变, 把经营权交给农户。与人民公社时期的不同之处在于由过去的集中经营转变为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家庭经营在双层经营中属于分散经营层次, 但仍属于集体经济的范畴。与此同时, 农村的财务管理体制和运作的社会基础也发生根本的变化。该体系所服务的对象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由原来为人民公社体制下的集体经济服务开始转向服务于以农户为基础的农村经济组织。

二、双层经营体制下的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 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村财务制度执行不严;物资管理手续不全;集体资产与财务账目管理混乱;财务信息披露不准确及集体资产流失严重等。

双层经营体制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以自主经营取得收益来维持基层政权稳定, 履行农村社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双层职能。该特点说明了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及制度与执行层面的复杂性。

1、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开放前, 由于农村集体经济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与之相对应的集体经济财务制度的设置相对比较简单。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推行使得集体经济整体实力大大增强, 但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并没有实现较大的变革。

主要表现在会计科目设置不健全、不规范;总账与明细账, 总账与日记账不分。甚至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村集体连正式的账簿都没有。由于会计科目与账簿设置上出现诸多漏洞, 致使一些集体经济业务无法反映和控制。

2、财会人员设置。每一村级经济组织的会计与出纳等财务人员负有对本村经营活动和收支业务进行真实、全面系统、连续地反映与核算职能, 并对本村的经营活动负有一定的监督权。即会计等财务管理人员在村级这一特殊的管理体制中具有相当重要作用和意义。但就目前总体状况来看, 农村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甚至在一些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落后的村组, 农村财务人员对现行的会计制度和财务处理程序根本不了解。

3、货币资金管理制度。货币资金管理是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的核心和重点。故每一村组包括村民小组都设有会计人员负责管理具体的账务, 出纳人员负责货币资金的收支及其日记账业务。但由于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实施缺乏力度, 以及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在一些村集体经济组织中出现了职责不分;收支不分;会计出纳人员于一身的现象。货币资金管理漏洞百出, 不规范运作方面经常发生, 如多头开户, 多人插手管账,村干部随意坐支, 钱账不分, 出纳人员常年无掌控现金, 而一些村书记、主任甚至是一些村民小组长随意操纵现金收支。

4、村级财务收支预算制度。财务收支预算制度是一个组织进行财务管理与核算的重要制度和原则。但是村级两委一些主要干部特别是村主任或村支书责任心不强, 对各种支出审批不严, 而民主理财、收支预决算制度以及民主议事制度形同虚设。预算决算具体实施时寅吃卯粮现象时有发生。村级财产无法实现基本的保值增值, 还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资产流失现象。

国民经济 篇6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国民经济;增长

房地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是国民经济增长点,国家正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和支持房地产业能够健康的发展。虽然目前我国的房地产业进入到新一轮的调整期,但不可否认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房地产业依然是国内消费的热点,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会有促进作用。

一、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现状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非常深刻,关系着国民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过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房地产税收在我国财政收人中的比重,也随着我国税制调整而逐步增大;房地产业所吸收的就业人口和房地产业所带动相关产业的就业人口也处在一种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产业溢出的社会效益十分明显,正改变着我国国民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房地产行业能否健康发展,关系着国民经济能否健康持续发展。

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起到带动作用,带动了商业、林业、建材、机电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有数据显示,建材在建筑工程中占有的比重有40%以上,特别是由于装饰装修的持续高速发展,使得建材行业较长时期内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另外房地产业对服务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比如物业、养护、绿化、保安、保洁等。可以说,房地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国民经济的总体贡献是不可低估的。

二、房地产经济过热对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

健康的房地产市场应该是基于真实的供求,以消费需求为主的市场,预期也相对平稳。但由于我国房地产投机盛行,住房脱离了其本质的居住属性,转而成为投资品,投机炒作直接推高了房价,价值规律被破坏,房地产市场脱离了基本的供求关系,成为了非理性、不正常的无效市场,严重危害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因为炒作导致房地产价格过高,过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到房地产领域,一方面压缩了居民对其它行业的消费需求,另一面也导致很多企业放弃主业经济,而去参与房地产的投资和投机,这样也就危害了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

当前我国房地产发展偏离经济发展的轨道,造成了房地产市场本身失灵,因此需要政府调控干预,促使住房回归居住属性和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房地产投机过热形成严重的房地产泡沫,造成了社会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对宏观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以及社会稳定都具有重大危害。基于此,政府应当关注房地产经济存在的风险,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使房地产经济进行理性回归,以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三、房地产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措施

房地产业与其它行业的关联度比较高,通过房地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国展经济的增长会有促进作用,但是要保证房地产经济良性发展,以避免产生金融风险。

(一)房地产为的投资要保持合理规模

为了避免房地产投资过热,政府应该加强房地产政策的调整,让房地产投资规模合理化。首先,房地产投资的规模要与投资需求相适应,否则会导致国民经济投资比例失衡,延缓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影响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其次,投资数量要与实际需求量一致,房地产经济发展目的就是要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发展水平,超越需求的投资都是资源的浪费。

(二)要加强房地产业的金融体系监管

房地产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带来的巨大的金融风险也日益显现出来,所以管理和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房地产金融是指银行为房地产业提供资金的筹集、融通、清算等金融服务活动中,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从而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再加上房地产业的特殊性,这种风险会逐步扩散到整个金融体系,最终危机整个国民经济的安全与稳定,这就是“房地产泡沫风险”。基于此,政府应该加强对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健全房地产金融市场的监督管理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最大限度的降低房地产金融风险。

(三)要加强房地产业相关制度的完善

房地产业的制度要不断完善,职能部门不但要准确无误地发出强烈和正确的信号,还要有足够的政策准备。否则,调控难以长期化,不具有可持续性,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在房地产调控上若要取得理想效果,就必须完善相关政策。房地产业关联性、综合性很强,导致房地产业的独立性差,依附性高。政府部门有必要对现行的体制和制度进行合理的改革。

四、小结

房地产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热,会导致房地产泡沫,容易引发金融风险,破坏社会稳定,不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如果房地产业走向萧条,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难以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杰,王庆石.我国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带动作用研究[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1(01).

[2]闫永涛,冯长春,宋增文.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新释——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J].建筑经济,2007(06).

[3]沈悦,刘洪玉.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与GDP的互动关系[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9).

国民经济 篇7

1 来源及含义

1.1 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

“循环经济”一词并非国际通用术语, 在学术界尚存争议, 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 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用社会生产投入自然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1.2 绿色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绿色经济”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在经济学界, 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分配、绿色技术此起彼伏, 使绿色经济成为经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命题。但直到目前对绿色经济的内涵、外延以及特征等方面都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 相关理论正处于不断探讨和完善之中。

绿色经济的“绿色”, 不是人们感知意义上的颜色, 而是一种象征性用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 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或经济发展形态。

1.3 生态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末, 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他的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使用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术语, 成为生态经济学学科的最早倡导者。他在该书中倡导用市场经济体制控制人口的增长、环境污染和协调消费品的分配、资源的开发利用。此后, 生态经济学在西方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

毫无疑问, 生态经济学就是以生态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应该指出的是, 尽管国内外的生态经济学家对生态经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但是, 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第一,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 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 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 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 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第二, 生态经济是让整个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 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 使生产系统自持, 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是理想化阶段, 在知识经济的后期才有可能做到。目前, 各个国家生态经济的发展仅仅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趋势。

2 相同的理念和支撑点

2.1 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

新的价值观念包括:在考虑自然资源时, 不仅视为可利用的资源, 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 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 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 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 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 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的消费观念摈弃过渡浪费和奢侈之风, 提倡绿色消费, 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在日常生活中, 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 减少一次性消费。而且是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 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2.2 支撑点是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以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为支撑点。

绿色科技是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 因而又称之为生态科技, 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的功能及社会作用而言的, 它涉及到科技伦理和科技价值问题。绿色科学技术或者生态科学技术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 目的是促使人与自然协同演进、共同发展, 是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 受生态意识支配和生态伦理、生态价值约束的科学技术, 这种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科学技术越是发展, 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越融洽,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优化也就越有保障。自然性和人类性是绿色科技的显著特征。

生态经济伦理是适应当代人类发展的生态经济的新时代需要而产生一种新经济伦理。生态经济伦理的深刻内涵是:生态经济伦理强调环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生态经济伦理追求平衡、和谐的道德境界;生态经济伦理的根本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

3 不同的侧重点、突破口和核心

3.1 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 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3R”原则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绿色经济关爱生命, 鼓励创造, 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 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生态经济则吸收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 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 以太阳能或氢能为基础, 要求产品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密闭循环, 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而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洁能源, 以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缓和温室气候, 使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 碳排放量比较低的经济形态。

3.2 解决危机的突破口不同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都是以人为本, 解决人类生存危机, 但是它们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各异。循环经济是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来体现的;绿色经济实施绿色分配, 如保证最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消费和费用支出;生态经济则将人类看成是具有最高级智慧的生物, 通过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创造、依存和协同进化的关系达到人类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通过减少碳排放量, 使得地球大气层中温室气体 (CO2) 浓度不再发生深刻的变化, 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和气候条件。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将引起现代经济发展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支撑这场变革的重要条件:绿色科技的进步, 市场机制的建立, 价值观念、消费模式的改变, 生态经济伦理形成都需要时间。我国也面临着从传统的资源依赖过量消耗型、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用循环型、集约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们应理性的对待, 清醒地认识我国当前的国情, 克服盲目地不切实际地攀高。因此, 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 (下转第107页) (上接第137页) 济转型。也就是说, 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 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S

摘要: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是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产生后, 相继出现的几种经济形态, 旨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们有相同的理念, 内容有交叉, 极易产生混淆, 却又在研究的侧重点、突破口和研究核心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它们都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完成这一转变需要相关条件。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 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 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钟建平.生态伦理与绿色经济[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报, 2003 (6) .

[2]韩锦芳.试论绿色经济的发展[J].山西能源与节能, 2005 (4) .

[3]王育德, 步秀君, 贾东水.绿色经济论[J].经济论坛, 2004 (16) .

国民经济 篇8

1 生态、循环、低碳与绿色经济的异同及不足之处

1.1 生态、循环、低碳与绿色经济的异同

(1) 解决的主要问题, 焦点不同。生态经济主要解决由于大规模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要求在保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积极按照生态发展规律去构建经济发展体系, 发展环保性产业, 减少环境污染, 加强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则是考虑按照生态学产业生态食物链的法则, 构建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的体系, 提高利用效率, 减少废弃物排放;低碳经济则是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优化能源利用结构,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绿色经济是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 保障人类社会发展的健康、公平、和谐, 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 实施绿色发展[1]。

(2) 价值取向不同。生态经济的价值取向是有效控制污染, 倡导发展环境友好产业, 实施清洁生产, 建立环境与生态重建保护体系;循环经济则倡导建立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 让资源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循环利用, 实现废弃物的低排放、零排放;低碳经济则是要求优化能源利用结构, 多利用可再生能源, 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绿色经济则是强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实施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 让人类与自然实现共同发展。

(3) 理论基础的侧重点不同。生态经济侧重于将生态学与经济学经合起来, 以生态学的有关理论来指导构建经济发展体系, 以期实现经济发展体系与生态发展体系的共振;循环经济侧重于利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 运用生态物质循环的基础理论 (食物链理论) 来指导建立闭合循环的产业生态食物链, 构建资源在生产体系内部循环利用的闭合系统;低碳经济侧重于将能源经济学应用与产业发展的能源利用结构调整, 着重于优化能源利用结构;绿色经济侧重于将环境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经济发展, 使得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人类生存环境。

(4) 本质内涵表述相同。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 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内涵表达, 都倡导发展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体系、提倡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社会进步的统一。四者都是从结构和机制入手, 以新思维、新办法解决日渐明显的全球性资源环境劣化和气候变化问题的新举措, 针对的问题均是相对于传统的落后经济发展模式。

(5) 最终的发展目标相同。即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从而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

1.2 生态、循环、低碳与绿色经济的不足之处

每种经济形态都是为解决针对性问题, 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产生的, 也就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的狭隘性、内涵目标的重复性以及实践发展的模糊性三个方面。

(1) 研究视角的狭隘性。纵观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 提出的背景不同, 理论基础不同, 解决问题不同, 但是本质内涵和发展目标确是相同的。这些经济形态都是随着发展问题的出现而出现的, 存在“时效性”。几种经济形态总体上是针对不同问题产生, 实质上则是解决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统一性问题。不同的形态从不同角度去表述, 去提出解决这一主要问题的措施。所以, 研究视角是存在狭隘性的。

(2) 内涵与目标的重复性。一是都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人类依赖于生存的自然环境, 这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本条件;二是都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益, 特别是稀缺性资源;三是都要求以生态学相关理论与方法构建经济发展体系, 使得经济发展的废弃物排放在生态环境的自我溶解能力范围, 以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四是都要求经济发展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实现人类发展健康与生态发展健康的相统一。

(3) 实践发展的模糊性。由于内涵与目标的重复性表述导致实践中存在模糊性发展问题。严格说来, 几种经济形态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同渠道、不同程度。但是, 实践中管理者往往找不到具体的方向, 而没有真正实现某种经济形态的发展, 实质上, 无论发展哪一种经济, 都可以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的持续化发展这一共同目标。经济发展实践需要统一的发展理论, 这种理论能够有效反应不同经济形态的具体内涵、原则与目标, 又能实现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统一性。

2 超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

2.1 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 (Hyper cycle) 理论是曼弗雷德·艾根 (Manfred Eigen, 1927-) 结合分子生物学、信息论、进化论、非平衡热力学的成果而提出的, 与耗散结构理论、突变理论、协同论齐名的关于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艾根侧重考察了生物化学中的各种循环现象, 他把循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反应循环。即在反应循环过程中, 存在反应物S, 通过催化物E的作用, 生成了产物P。在反应过程中, 催化物E先与反应物S形成中间产物ES, 然后进一步反应后转化为产物EP, 最后催化物分离出来, 剩下产物P;这样一个循环称为反应循环。第二层次:催化循环。作为比反应循环更高一级的循环, 化要求反应循环过程中至少存在一个环节是自催化反应, 即至少有一个中间产物是自催化剂, 而自催化系统或者说是简单的自我复制单元的循环, 就是一种催化循环。第三层次:超循环, 即由小循环构成的大循环。简单的说, 由反应循环耦合而成的催化循环就是超循环。在这个超循环组织中, 每个单元既能够自我复制, 也能够催化其他单元的自我复制[2]。

总之, 超循环理论认为, 反应循环是一个自我再生的过程, 催化剂经过一个循环过程又再生出来;催化循环是一个自我复制的过程, 产物自身作为催化剂又指导反应物再生出产物来;超循环不仅是自我再生、自我复制, 还能自我选择、自我优化, 从而向更高的复杂循环形态进化。超循环理论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适用, 也适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因此, 艾根将“超循环”作为其理论名称, 认为是“一个自然界里的自组织原理”[3]。

2.2 超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超循环理论有三个层次: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和超循环, 每个层次都是严格有机的联系着, 是相对独立又有机统一的整体。由此,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基本要求, 提出超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超循环经济就是以超循环理论为依据, 以高效、互动、健康、和谐为价值取向, 合理调控人与自然的复合矛盾运动, 科学规划、组织和管理生产、流通、消费和排放的循环活动, 持续满足人与自然健康发展需要的经济发展模式。

2.3 超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

包括三个层次的循环:内循环、中循环、超循环。

(1) 经济内循环。即反应循环, 指经济生产体系中将资源、土地、设备、人力、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运作, 进而产生产品, 作为催化剂的要素如设备、土地、人力等投入又转化出来, 即催化剂本身不实际进入产品, 完成一个经济内循环。农户、企业的独立生产过程即是规范的经济内循环。这一相对独立的生产过程是超循环理论的反应循环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循环本质与超循环理论广泛的应用性及强大的生命力。在经济内循环中, 完成产品从生产、流通、消费到还原的整个过程, 每个过程都能够实现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产出、高效率、高健康的目标, 也严格按照“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再创新”的“4R原则”组织生产 (图1) 。

(2) 经济中循环。即催化循环, 根据定义催化循环是若干反应循环构成的, 反应循环本身不仅能够实现自我催化的循环, 还能够实现催化其他循环体, 即反应循环本身又是催化剂。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 经济中循环可表述为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经济体, 在实现自我生产型循环的同时, 作为其他经济体的催化物, 引起其他经济体的自我循环性生产。表现为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园区) 的发展, 不同区域的经济体由于功能划分不同, 形成集聚效应, 资源共享、互为影响, 经济体之间形成上下游的产业生态食物链关系 (图2) 。

(3) 经济超循环。即超循环, 在超循环理论中指由反应循环耦合而成的催化循环。那么, 在超循环经济理论中, 指由经济内循环耦合而成的经济中循环, 即经济超循环。在现实中, 经济超循环主要体现为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循环问题, 在经济超循环中, 则重点是三个系统之间建立起来的物质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循环问题。由于三大系统不断的矛盾循环运动, 使得三个系统有向着良性互动、共生繁荣发展的可能性与趋势性。从超循环经济的内涵来看, 可调控生产、流通、消费和还原几个阶段的具体行为, 在制度、技术与环境的合理安排下, 实现三大系统的良性互动和健康协调发展 (图3) 。

2.4 超循环经济运行的原则与特征

2.4.1 超循环经济发展遵循的“4R”原则

超循环经济具有“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基本原则, 除此之外, 还有“再创新”的特殊原则。第一原则:减量化 (Reduce) 。从传统的、自经济活动源头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理念, 扩展到降低人对物质产品的需求, 使之合理化;第二原则:再利用 (Reuse) 。从传统的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一物多用的理念, 扩展到基础设施与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以他处废弃物为原料的“再制造”产业、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替代短缺资源。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当代留给下一代不少于自己的可利用资源, 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原则:再循环 (Recycle) 。从传统的生产中的废物被利用为生产原料的理念, 扩展到把传统工业经济提取原料———制造产品———排出废物的开放链孤立产业体系, 改造为提取原料———制造产品———排出废物———变为另一种产业的原料的循环产业体系;第四原则:再创新 (Reinnovation) 。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组织创新, 往往可以使资源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要求。一是对投入物能耗、效率和环保性质的再思考再创新;二是对循环过程的效率作用进行再思考再创新;三是对循环结果 (产品) 品质、健康水平、产出水平的再思考再创新;四是对废弃物水平、品质的再思考再创新。总体上看, 经过多次内循环、中循环到大循环系统往复循环利用的废弃物, 理论上应该“刚好”处于生态系统融解能力范围。超循环经济完全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互动、繁荣发展。

2.4.2 超循环经济系统运行特征

(1) 超循环经济发展突显的“两低一高”特征。在运行中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两低一高”是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超循环经济也具有这一特点。实际运行中, 特别是处于经济内循环、经济中循环两个阶段, 两低一高特征表现尤为突出。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效率 (是经济学概念上的核心内涵) 表现在经济内循环和经济中循环过程上, 要求投入物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尽量少使用化石能源, 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尽量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效益, 同时尽量多次循环使用资源, 建立“资源1-废弃物1-资源2-废弃物2-……资源n-废弃物n”的产业生态食物链, 多次使用、多次循环、多次创新, 最后排放到生态环境中的废弃物实现最小化、生态化、绿色化。

(2) 超循环经济发展的系统性特征。系统性特征是超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从超级循环经济的内容包含经济内循环、经济中循环、经济超循环三个层次, 并且小层次内容经过耦合催化而形成相对高级的层次内容。可以看出, 超循环经济体系是系统性、有机性、整体性极强的概念;内循环耦合而成中循环, 中循环耦合而成超循环;三个层次的循环又不断进步发展, 从低一层次向高一层次进步。超循环经济的几个层次不仅反应经济过程, 也反应社会过程和生态过程, 需要实现经济过程、社会过程与生态过程的循环健康发展的态势, 以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全面进步 (图4) 。

(3) 超循环经济发展路径的突变性特征。超循环经济体系具有极强的系统性、有机性和整体性, 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发展实体。在一定技术和制度环境下, 超级循环经济体是相对稳定的, 由低层次循环体构成高层次循环体, 稳定循环下去;但是, 当外界条件改变的时候, 必然会引起某一层次循环体发展路径的改变, 进而产生循环式改变, 形成超循环经济体的整体突变。这种改变可以是漫长的, 也可以的短期突变。关键在于引起变化的因素作用力的强弱。作用力较强, 则突变时间短, 反之, 突变时间长 (图5) 。

超循环经济路径的螺旋性特征。超循环经济三个层次的循环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相互之间紧密联系着, 低层次的循环会影响中高级层次循环发展, 三个层次的循环具有相对独立性, 相互之间影响且联系, 并有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能量流的流动, 但是各层次的循环不断转化:即内循环、中循环、超循环只能从一个级别上升到另一个级别, 但是循环类型不能相互转化。根据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经济是呈螺旋形状发展升级的 (图6) 。每个超循环经济系统中, 包含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 三个系统复合而成超循环经济系统,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螺旋式共生、繁荣、发展。

3 超循环经济的实现途径:三个层面推进超循环经济体系建设

3.1 超循环经济的空间结构

超循环经济系统开始于企业内部的生态化、清洁化生产行为, 然后扩大开来发展到较高一层次的超循环经济园区以及超循环经济网络, 进而可建立最高层次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一体化的复合循环系统。超循环经济系统是生态化的发展系统, 由企业、超循环园区、区域性超循环经济网络和广域超循环系统 (包括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 构成;循环空间由小到大、循环层次逐渐提升, 总体上是由企业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复合、循环、矛盾运动。

第一空间, 由企业组成的经济内循环系统。这一空间发展的实践路径是要求实施清洁化生产, 这是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清洁生产的实施程度应该达到“无公害产品”的初级清洁水平、“绿色产业”的中级清洁水平, 进而实现高级清洁化生产水平, 如“有机农业”。但是, 鉴于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 在这一经济发展阶段, 清洁生产是在满足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实施的[4];第二空间, 由区域经济中循环园区构成。其发展实现路径是建设生态化超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可部分地要求园区进行技术改造、试点超循环经济产业园, 也可构建新的超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按照“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再创新”的原则, 在“W模式、G模式、H模式”[5]的指导下, 构建符合现代发展要求的产业园区;第三空间, 广域性超循环系统构成, 包括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复合循环系统。这一空间的发展要求三大系统构建复合式循环机制, 保证三个系统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循环往复, 最大限度的发挥系统和耦合功能、循环功能。实现超循环经济系统“两高一低”的运行标准, 满足人类社会与生态健康的互动发展需求。

3.2经济内循环模式及形成路径:企业的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实现生态化的必然选择, 也是从源头、过程来解决环境污染的一个根本性途径, 同时清洁生产是超循环经济实现的载体。农业领域的清洁生产还处于起步阶段, 还属于较新的课题。本质上讲, 农业领域的生产行为对农业环境存在污染, 其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对人身健康的影响都不亚于工业污染, 甚至在某些方面会超过工业[6]。清洁生产则是解决面源污染、环境破坏的有效途径, 是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根本保障, 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3.3 经济中循环模式及形成路径:超循环产业园区建设

作为超循环经济系统的第二层空间构成内容, 产业园区的循环发展路径是改造现行 (传统) 园区为超循环产业经济园区, 按照新标准建设超循环产业园区。产业园区是由企业加工商 (生产者:企业组织) 和服务业构成的一种企业化社区。在这个社区之中, 各成员通过共同管理环境有关事宜和经济事宜, 来取得更大更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获得整体大于个体的规模效益。对于超循环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 要遵循链结性、区域性、高效性和循环性原则, 包括主体选择、系统集成设计、配套服务三个方面。1明确园区的主体类型。要明确园区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还原者) , 及其在园区中的作用与位置;2选定关键种企业, 按照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信息流最大化原则, 确定中心地位的关键种企业, 位于产业生态链的核心, 发挥着稳定园区的重要作用;3构建产业生态食物链。按照产业生态学中的有关理论, 根据物质流、能量流、信息物、资金流的流动关系, 构建产业生态食物链, 使物质在系统中最大限度的循环流动与使用, 让废弃物最大限度的资源化、增值化、无害化。

3.4 经济超循环模式及形成路径:产业超循环园区网

作为超循环经济的第三空间结构, 产业超循环经济网层面的循环发展路径实质是建立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共生、共荣、和谐的关系。总体上看, 产业超循环经济网是以经济、社会和生态为背景, 按照产业生态学有关理论与方法, 合理界定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以资源 (原材料、副产品、信息、资金、人才等) 的消费纽带形成具有“资源———产品———消费———废弃物———资源———废弃物 (无害化) ”的发展共同体, 由一条条仿真的“生态食物链”组成, 实现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在三个系统间的循环流动, 实现三个系统的共生繁荣、互动发展。一般来说, 产业超循环经济网有两种形式来组建, 一是区域性产业超循环经济网, 二是广域性产业超循环经济网[6]。

(1) 区域性产业超循环园区网。这种组建模式不同于一般的产业超循环经济园区, 也不同于一般性副产品交换。而是将一个园区视为一个企业 (或者不动产) 来开发并加以运作, 与其他资源 (产品、废弃物) 互补性、替代性园区一起, 寻求更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个或几个园区可加入一个网, 一个网也可能包含传统园区、一般企业和新建的产业超循环经济园区, 网内成员相互合作, 可增强其绩效并表现创建共享的服务与设施 (图7) 。

由图7 所示, 独立的企业、现代园区和传统园区共同构成了区域性产业超循环经济网, 在这个网中, 一个企业的废弃物可能被另一个企业利用为生产资料, 而这个企业的废弃物又被其他企业利用, 就实现企业之间的副产品交换, 极大减少环境污染, 最后实现废弃物的最大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2) 广域性产业超循环园区网.广域性产业超循环经济网是指导按照产业生产区域、发展区域的实际情况, 根据产业发展的优势、特色, 和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关系建立起大组团、大特色、大分工的园区发展模式。各大组团的园区之间又存在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动的交换, 以取得更大范围、更多程度、更大可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这种模式一般要求产业特色互补、交通便利、按照生产、流通、消费、还原的功能进行组团式发展。各园区组团也是形成共荣、共生、互动和谐发展的格局。同时, 广域性水循环、大气循环都带有极大的外部性, 小区域的产业循环经济网络很难实现良好改变, 必然借助大范围、大区域、大合作的模式下, 有较强的融合协同能力, 才能在一定时间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摘要:系统研究了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几种经济类型的异同与缺陷, 认为几种经济形态存在视角狭隘、目标内涵的重复性表述、实践指导性不足、发展界限模糊等问题;结合超循环理论中的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和超循环概念, 提出了超循环经济的概念模型、内涵特征、系统结构、运行原则, 从经济内循环、经济中循环与经济超循环三个层面, 提出了“实施企业清洁生产、构建超循环经济园区和区域性超循环经济园区网”的三大实现途径。超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 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规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超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

参考文献

[1]杨运星.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之辨析[J].前沿2011 (8) :94-97.

[2]沈小峰, 曾国屏.超循环理论的哲学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 1989 (4) :185-194.

[3]艾根·舒斯特著.曾国屏, 沈小峰, 译.超循环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4]方淑荣, 游珍, 蒋慧, 等.生态化: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 31 (1) :43-46.

[5]朱玉林, 何冰妮, 李佳.我国产业集群生态化的路径与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 2007 (4) :48-50.

国民经济 篇9

关键词:体育经济,经济利益,作用

一、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体现

(一) 体育经济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体育经济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活力的一部分, 它满足了人民对国民经济发展多样化的追求, 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起到的缓解的作用, 随着自身经济价值被开发利用, 带动了一系行业的发展, 为社会很多人员提供了就业职位, 在一定程度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体育经济的发展符合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水平, 它既符合第三产业自身的利益, 又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当前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下, 各国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更为重视, 体育经济自身的文化价值更是为其发展提供了条件, 当前经济的发展急需新的产业来注入新的血液, 在发达国家中, 体育产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重视, 体育产业为这些发达国家创造出来的价值是及其可观的。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为体育经济的发展开拓了更广的空间。而如今, 体育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二) 体育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体育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我们不难看出, 世界各国中经济越发达的国家, 它的体育产业越发达, 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 它们的体育产业占GDP的比重大致是1%-3%, 最高的是瑞士占3。74%,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体育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具有生气的一个产业之一了。尽管我们国家发展比较缓慢一点, 但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们体育经济的反正可以说是突飞猛进的, 根据相关部分的统计, 从1997年--2000年以后我国体育用品出口创汇总额分别是38.8亿美元、45亿美元、53.97亿美元、70亿美元, 与1990年之前的相比增加的10倍以上。体育经济这么迅速的发展离不开国民经济的大力支持, 国民经济是体育经济发展的基础, 而体育经济的不断壮大发展对国民经济也起着很大的推到作用。

(三) 体育经济自身的价值

从体育经济自身的性质及发展趋势来看, 它的的繁荣发展意味着国民经济的兴旺发达, 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从体育产业本身的性质来看, 它的主要产品是体育服务产品, 体育经济现在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看出, 体育产业所提供的服务性产品越来越能满足人们对日常生活的需求, 极大的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一方面公共体设施的增加, 很多人可以在闲暇时间就近锻炼, 方便省时, 也可以增进邻里之前的感情, 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另一方面带动一系类体育行业的发展, 例如各类体育产品, 健身器材, 以及健身行业的兴起, 从体育经济的飞快发展, 证明的人们体育意识及消费水平在不断的提高, 体育经济飞速发展为国民经济注入新鲜的血液。

二、体育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及影响

(一) 体育经济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分布来看, 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日益减少, 第二产业的比较虽然目前还是有一些增长, 但总体看来是会逐步回落的, 而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正是呈现出蒸蒸日上的画面, 体育产业在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占据了很大的优势的。而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情势来看, 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从而拉动整体经济的回升。纵观全球经济的发展情况, 我们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对体育经济的支持和投入比例的非常大的, 而事实也证明体育产业投资的回报率明显高于其他社会产业投资的回报率, 当体育经济创造出了如此丰盈的利润时, 各国加大对其的投资也就成了必然趋势了。我国在其他产业发展遇到的瓶颈的时候, 体育经济的壮大发展可以说是为其注入了新的力量, 虽然现在相比发达国家, 我们体育产业的发展还不是很快, 但从其发展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在对健身、竞技表演已经运气器材的热情是很高的, 因此体育经济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潜力股。

(二) 体育经济的发展带动相关行业的兴起, 扩大就业岗位

体育经济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国民经济的支持, 而其自身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 以奥运会的举办为例, 2008的北京奥运会的举办,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吸引了全世界各地的人来到北京, 带动消费, 奥运会带来的收益包括各赞助商的赞助、奥运会门票和奥运纪念品、各个电视台转播的收入, 间接性为旅游行业、广告行业、饮食住房等行业带来可观的收入, 潜移默化中也为各国的交流合作起到铺垫性作用。根据相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 从2002年到2007年以来每年平均新增30多万个就业岗位, 累计增加190多万个新岗位。其中新增的岗位包括建筑行业、制造生产行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社会服务行业、文化体育产业等。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就业压力逐年递增, 体育经济带动发展起来的相关行业, 在一定程度上为缓解就业压力, 解决民生问题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分布来看, 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日益减少, 第二产业的比较虽然目前还是有一些增长, 但总体看来是会逐步回落的, 而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正是呈现出蒸蒸日上的画面, 体育产业在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占据了很大的优势的。而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情势来看, 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从而拉动整体经济的回升。纵观全球经济的发展情况, 我们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对体育经济的支持和投入比例的非常大的, 而事实也证明体育产业投资的回报率明显高于其他社会产业投资的回报率,

(三) 体育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国民素质, 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发展

国际奥委会在《奥林匹克宪章》中“奥林匹克主义的原则”条款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 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 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这个就是奥林匹克精神, 也是体育爱好者的精神。我们可以从这句话看出, 体育它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竞技场上的名次, 更是在享受体育运动给彼此带来的那种成就感、集体感、荣誉感, 有句话常常可以听到“比赛第二, 友谊第一”, 不要因为比赛伤了和气, 这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而体育经济的发展, 更是在潜移默化中传播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体育文化与我们生活极为相近, 生命在于运动, 我相信只要愿意, 每一个人都是可以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的, 我们时常会被运动场上的运动员们的拼搏进取、勇于挑战、坚持不懈以及顽强的毅力所感动, 而这些品格其实在我们被感动的同时也深深的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文化的传播对人的影响是一种量变的过程, 当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样的, 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需要一个过程, 体育文化带给我们精神上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所以我们更应支持关注体育经济的发展, 它对提高我们国民整体素质以及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起着积极推进的作用。

(四) 体育经济是增进国际间友谊合作发展的基础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分布中可以说体育产业都是占有很大的比例的, 奥运会、残奥会、国际马拉松等运动会的举办, 让世界各地的人聚在同一个地方比赛, 在比赛的过程中相互间传播各国优秀的文化, 在相互交流中合作实现共赢的局面, 可以说这是体育本身的魅力, 是其本身蕴含的价值所在,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 各国间相互合作发展, 在彼此合作中相互了解相互学习, 促进各国人们友谊和团结, 为推动世界和平做贡献。而这也正是体育文化所以传达的思想, 从而增进国际友谊合作创造各国共赢的局面。

(五) 体育经济的发展对GNP增长做了贡献

GNP即国民生产总值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 是指一个国家所在常驻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体育产业在创造经济利益主要是通过这些途径的:如派遣教练或者优秀运动员到其他国家教学, 通过出售电视转播权和代言相关体育产品, 通过体育与旅游相结合, 还有就是出口体育产品等方式实现创汇的, 这些相关行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是十分丰硕的, 1997年我国体育用品出口创汇额高达38.18亿美元, 1998年为45亿美元, 近16&的年增长率, 大约是同期GNP增长率的2倍。而现在的发展更加快速, 为我国的GNP的增长真的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总结

总体来说, 体育经济发展是伴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而开始的, 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水平来看, 体育经济的发展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产业之一, 虽然目前发展还达不到发达国家发展的水平, 但是只要我们解决了发展中遇到的一些困难, 体育产业发展的空间是非常大的。在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也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学习他们的方法, 不断的探索创新, 为人们提供更好的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 为我国国民经济提供新的经济力量, 促进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礼群.中国社会全面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6

[2]韩京.关于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J].生产力研究, 2007 (9) :105-106

国外国民经济动员研究综述 篇10

一、经济动员

国家经济杂志[1] (1941) 对美国和德国的经济动员分别做了扼要的介绍。指出在当时的美国, 使用4M-Mobilization策略, 包括对器械、原料、人员、经济资源的管理与调整;在德国, 1934~1937年是该国经济动员的形成阶段, 德国经济随着军事策略的变化而变化, 有严格的组织控制资本和劳动力。并指出, 在动员理念上, 美国不仅考虑军事和居民需求并且考虑战后经济恢复问题, 而德国只考虑如何谋取战争胜利。

L.C.Hunter博士[2] (1955) 以美国南北战争为例, 引出工业化经济在这次战争中的重要基础作用。他在之后的《全国安全经济学》一文中, 指出在和平环境中, 国民动员已经从战争动员转换为经济动员, 要大力发展交通运输、航运、农业、零售和批发销售等工业经济, 以为战争准备足够的资源, 达到军队生产积极准备状态。John E.Bokel[3] (1993) 以冷战后美国如何应对苏联威胁为背景, 指出美国制定防务政策中需要重组, 即重建联合国战斗力的过程, 针对不断变化的战略形势, 在保持现有优势经验的前提下, 不断调整改变现有的动员体制, 以保证国家安全, 减少全球风险, 确保有能力扩大现有的准备资源, 提高国民动员应急能力。何奇松, 程群[4] (2000) 从军工体制、文官领导制度、国家投资、政策调控、科学技术研究等五个侧面, 比较全面地评价了美国经济动员的基本特点。Yann Fournis[5] (2007) 提出了布列塔尼经济动员理论的异质性。1950~1980年的特点是集体无为和政治异化;1990~2000年的特点是经济国际化与集体行动的断层。

二、国防与军事动员

国防与军事动员, 主要是指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 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下应对传统与新型的战争威胁。

Hugh W.Stephens (1988) 从军事动员的港口准备来研究动员问题。军事动员的港口准备是指商业港口在遇到大规模战争时转化成军事力量和军事供给的能力。这种港口准备在当今国家安全和制定防御策略中备受忽视。Irene Kyriakopoulos&Donald L.Losman (2003) 从经济学视角, 指出动员是为了国防目的而分配资源的过程。动员影响所有物资利用和分配的方式和速度, 国家资源从平民到军事部门的配置比率, 为国防动员提供了静态测量指标, 国家物资资源比率越小, 该国国防动员的能力相应越低。

三、应急动员

应急动员, 是指如何预防以及突发的自然灾害或人为事故发生之后政府等相关机构如何做出反应, 减少损失。

Paul Lawrence, Ian Littman (2000) 在研究报告中概述了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 (FEMA) 在转变政府应急管理职能中的经验和教训, 指出了当前和未来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的转变路径。为了更好的履行其使命, 联邦紧急措施署进行了广泛的重组。Sharon S.Dawes, Thomas Birkland等学者 (2004) 借鉴美国“9·11”世界贸易中心 (WTC) 危机的经验教训, 指出国家应急管理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固有思维模式, 更重要的是利用现代信息条件, 有效应对紧急危机事件。美国能源部 (2005) 指出美国要建立综合全面的应急管理体系, 满足应对紧急情况和组织恢复活动的要求等, 需要美国能源部 (DOE) 或国家核安全管理局 (NNSA) 的援助, 确保高效应对能源业务紧急情况, 保护工人、公众、环境和国家安全。

四、小结

无论是在战时还是和平年代,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一国的国民经济动员能力和其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直接相关。我们要针对国内外形势和我国具体情况, 结合已有国民动员建设基础, 借鉴国外经验扬长避短: (一) 发展经济, 提升国际地位, 增强动员能力的物质基础; (二) 不断完善各领域动员理论创新和体系建设, 准备充分, 提高快速动员反应能力; (三) 国民动员建设已经由战争时经济动员转化为工业型经济动员, 现在高技术密集化趋势, 要求我们及时向科技信息型经济动员过渡。

摘要:本文通过对历年来国外国民经济动员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类, 从经济动员、国防与军事动员、战争动员和应急动员等主要研究领域, 对国民经济动员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系统的综述, 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各个领域国外国民经济动员研究的特点。

关键词:国民经济动员,国外,综述

参考文献

[1]Essence of unlimited emergency[N].Nation's Business, 1941, 7, 29.

[2]Dr.L.C.Hunter, Industrial College of the Armed Forces[M].Washington, D.C, Aug, 1955.

[3]Dr.John E.Bokel, Reconstruction:Panacea or palliative for mobilization[R].The Industrial College of the Armed Forces,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Fort McNair, Washington, D.C, 1993.

[4]何奇松, 程群.二战中的美国经济动员特点[J].军事经济研究, 2000 (11) .

平稳、快速,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 篇11

随着我国公路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并在春节、黄金周、暑期等假日运输的有力拉动下,2004年的道路旅客运输消除了2003年“非典”疫情造成的负增长局面,呈现出恢复性快速发展势头。全年道路旅客运输业共完成客运量1 62.45亿人、旅客周转量8748.40亿人公里,比2003年分别增长11.0%和13.7%,与“非典”前的2002年相比,分别增长10.1%和12.1%。受居民出行方式出现结构性变化、运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因素影响,2004年道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占比重略有所下降,与2003年相比分别降低0.33和2.08个百分点,为91.9%和53.6%,但仍居于主导地位。

2003年农村客运网络化试点工程启动,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客运班线的发展。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开通客运班线15.51万条,同比增长7.5%,其中开通跨省班线2.90万条,同比增长7.2%,增速提高3.7个百分点。2004年班车平均日发班次137.02万班次,同比增长22.9%,增速提高达16.1个百分点。

2004年各项道路客运运力结构调整政策和措施的实施,进一步推动道路客运经营主体集约化水平的提高。道路旅客运输业户拥有平均客位数从2003年的44位提高到2004年的60位。其中,道路旅游客运的规模化经营发展最为显著,从事旅游的道路客运业户拥有平均车位数从2003年的429位提高到2004年的487位:道路班线客运业户拥有的平均客位数从2003年的101位提高到2004年的11 6位;道路出租客运业户拥有的平均客位数从2003年的19位提高到2004年的20位。

2004年,全国营运客车运力总量较快增长,特别是中高级营运载客汽车仍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在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从事道路旅客运输的营运车辆达到153.23万辆、1879.5万客位,同比分别增长2.5%和3.2%。其中,高级营运载客汽车车辆数和客位数分别达到12.93万辆和289.70万客位,同比分别增长27.0%和32.6%;中级营运载客汽车车辆数和客位数分别达到35.96万辆和498.51万客位,同比分别增长4.9%和10.5%。

自2003年3月起,交通部全面启动“农村客运网络化示范工程”,分别从东、中、西部选择7省14县(市、区)作为试点,有效推进了农村客运健康发展。2004年新增农村客运班车8500余辆,又有286个乡镇、28424个行政村新开通了班车。

2004年道路货物运输

2004年国民经济高位平稳运行,对能源、主要原材料的运输需求强劲,原煤、原油、钢材产量比上年分别增长17.3%、2.9%和23.3%,这些重要物资的区际调运为道路运输提供了充足的货源,全年道路货物运输生产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04年,全社会完成道路货运量124.5亿吨,货物周转量7840.9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7.3%和10.4%,增幅分别提高3.4个和5.7个百分点。道路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到73.0%和11.3%,受运输市场结构性调整等因素影响,道路货运所占比重与上年相比有所下降,但其在综合运输体系中仍发挥着主导作用。

2004年全国营运载货汽车总量增长迅速,总量达到552.31万辆、2078.927吨位,分别同比增长8.1%和19.4%,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其中,专用载货汽车运力持续较快增长。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有营运专用载货汽车20 457辆、207.857吨位,增速分别达到11.1%和39.1%。

交通部等八部委从2004年6月起在全国范围内对超限超载、“大吨小标”和非法改装等不法运输行为进行集中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车辆严重超限超载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超限超载车辆从治理前的80%以上下降到10%左右。二是因超限超载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明显下降,2004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起数比2003年下降22.4%,直接财产损失下降29%。三是运力结构调整加快。2004年底,全国民用车辆中,重型载货汽车保有量为65.O万辆,集装箱车5.6万辆,比上年末分别增长35.9%和37.0%。四是通行效率提高,运输量增长较快。2004年下半年的道路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比2003年同期分别增长5.3%和8.2%。

2005年道路运输展望

2005年是完成“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的关键一年。从国际环境看,2005年全球经济仍处于温和增长阶段,整体国际经济环境较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达到4.3%,世界贸易量将增长7.2%,明显高于2000—2003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从国内环境看,虽然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着投资反弹、资源约束矛盾短期内还难以根本缓解等困难和问题,但总体上看,2005年经济运行中的有利因素仍居主导地位。据初步预计,2005年我国经济增长有望在8%以上,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国内外有利的经济环境为2005年道路运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国民经济高位运行、城市化不断推进、私车拥有量稳定增长、旅游市场持续升温等因素的推动下,2004年的道路客货运输实现了较快增长。2005年,这些主要的支撑因素将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从2004年消费加快增长的趋势来看,零售贸易2005年有望继续呈现快速发展势头,这将对以中短距离为主要对象的道路运输注入利好因素。2004年,交通部门加大了农村公路网络建设的力度,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增长显著,2005年将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路的投入,继续实施“通达”和“通畅”工程,这将大大加速城乡间农产品和制成品的贸易运输和人员流动。另外,2005年经济增速稳中趋缓,投资过快增长势头得到进一步遏制,将使交通运输紧张压力有所缓解。

同时,一些不利因素将对道路运输生产带来负面影响:一是油价上升的滞后效应,国际油价高位运行及国内成品油价上调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影响运输成本;二是投资反弹压力依然存在,地方投资热情仍然高涨,在客观上将会引发煤电油运瓶颈加剧等问题。

综合各方面因素,并考虑近年来道路运输增长的趋势,预计2005年道路运输仍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全年完成客运量和货运量分别为171亿人和130亿吨,比2004年分别增长5%和4%;旅客周转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实现9370亿人公里和8490亿吨公里,比2004年增长7%和8%。

国民经济 篇12

国民经济重要的构成成分便是房地产经济。国民经济各部门波动会造成国民经济波动, 同时国民经济波动也是各部门的经济波动和增长的汇总。经济因素变化会对房地产经济增长产生极大影响, 其中最为重要的经济因素就包括支出、收入、生产、需求等环节, 这些环节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因素, 它们彼此之间的波动是独立的, 可经由对这四个因素彼此间变动关系来影响经济波动, 也就是相互变动关系。这四个因素彼此之间的因果内在关系共同形成了相互关系因果链, 即经济体系核心。如下便是经济连锁相关特点:

(一) 四种经济因素彼此紧密联系

无论哪个环节产生变化都会对整体造成影响。而其中, 每个经济因素又会包含一些子因素, 比如, 通常情况系啊, 需求因素中会包含消费需求因素和投资要求因素, 而生产因素里面又会包含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因素。所以, 核心因果关系彼此之间又形成了相互连接的一个网络系统, 并且系统中各因素间的联系又会通过核心因果关系特点而长时间存在。

(二) 因果链运行的过程便是自我积累过程

作为自我积累的一个过程, 因果链运行也是自我放大的过程。比如, 某需求扩张必然会造成消费和投资需求的扩张, 从而使生产也大范围扩张。而中间产品和消费品生产扩张又是投资品扩张造成的, 前两者扩张又会造成后者扩张, 支出增加也会受收入增加影响, 而支出增加又会造成需求的进一步扩张。在扩张中, 将会对经济活动活跃程度加以调节。但初始扩张会造成因果链中的积累扩展, 也就是原本的初始扩张并没那么大, 但在其向下传递中常常会受其他因素影响进而扩大几个倍数。

(三) 因果链中自我的转折性

在因果链运行过程中, 经由自我的不断积累而形成扩张行为过程会在被某些因素所阻碍。当这些因素发展至某种程度时, 便会遇到瓶颈, 从而阻碍此种扩张行为继续扩张。而这当中造成扩张受阻碍的因素就包括扩张行为本身和外界行为, 在运行达到某种程度时, 便会形成一种自然阻力, 造成扩张必须停止并进行转折。下面就对扩展行为造成阻碍的因素进行简单论述:

1、核心因果链的自身结构变化

经济发展中, 因果链是由各环节发展扩张而共同形成的, 各环节会彼此影响和制约, 每个环节发展都会受其他环节的影响, 因此这是一个合理有序的连接过程。因果链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各环节中的作用力都是根据一定比例来分配的, 每个环节的自身承受能力是不同的, 当此种承受力超出自身承载范围之时, 便会出现逆反的情况。因此, 在发展因果链时, 假如作用在某环节中的比例不在范围内, 便会造成此种比例失调, 进而将因果链里的平衡协调关系打破, 从而让整个因果链不能再继续扩展发展, 这便是因果链自身的结构特点对其形成的阻碍作用。

2、在因果链扩张过程中会出现恶性循环现象

在经济周期波动中期和初期, 生产结构和资源供给情况都呈有序化发展, 但在波动后期, 伴随资源供给不断的恶化, 导致生产结构失调, 进而在某种程度上使各部门之间的资源竞争程度加大, 并在某种程度上使资源供给恶化程度增大。从上述分析可知, 因果链运行会导致经济周期基本和内在的核心波动, 从而造成收缩和扩张交替进行。每次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都是不同的, 通过支出、生产、需求等环节来对因果链基本波动形成影响。

二、对国民经济与房地产经济波动产生影响的政治因素

在对国民经济和房地产经济波动加以总结之时, 可看出经济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受政策倾向影响。房地产经济波动和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政策的影响, 所以, 政府各项政策全都具有一定的加强波动和抑制波动的作用。如下为政策影响及其具体对策。

(一) 政策波动所产生影响

在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 有时会对国家政策进行相应调整, 并且在进行政策调整之时通常调整都是不规则的, 但经济发展却是有规则性的, 因此房地产经济和国民经济波动极容易会受政策变化影响。

(二) 目标多级性和一致性为我国的行政干预特点

所谓的目标一致指的是中央政府在将具体政策下达至各政府部门以后, 各部门的行动非常活跃, 因为纵向调节特殊性便在于上级的指令下级始终要服从。然而在无价调整和市场管理以及经济结构管理和经济增长等基本问题方面, 所有政府部门的行为都是同步的。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一来, 我国的经济便呈逐步上升的趋势, 并且房地产经济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快, 只在九二年一年之内其产业增加便超过三倍。造成此种状况形成最为主要的原因便在于政府的纵向行政干预结果。中央政府不仅要对国民经济整体进行协调, 同时还要对国有的大中型企业进行直接干预, 干预的内容包括生产、分配、投资等所有的环节, 而这当中甚至还有来自部门、行业的干预。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 房地产经济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并且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强大的支撑力, 正因为房地产行业非常重要, 所以我们要对影响国民经济和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因素加以了解, 进而有效控制房地产汗液发展, 让我国房地产行业可以始终平衡的发展, 从而提升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罗辉.房地产经济与国民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 2012;04

[2]姬建朝.房地产经济与国民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探讨[J].时代金融, 2012;47

[3]边东.房地产经济与国民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3;23

上一篇:脂微球化前列地尔下一篇:血压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