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动员

2024-07-17

国民经济动员(精选10篇)

国民经济动员 篇1

一、国民经济动员的内涵与外延

国民经济动员, 指为维护国家安全和适应战争需要, 有计划有组织地提高国民经济应变力, 将国民经济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国民经济动员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民经济动员的主体即国家。二是国民经济动员的客体, 即被动员的对象, 是国民经济领域中一切要素, 即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部门中的各企业、事业单位;各种产品和劳务等等。三是国民经济动员的目的, 即通过转变国民经济的体制和运行机制, 充分调动国家的经济能力, 为战争前线提供尽可能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维护后方的必要需求, 以保障后方的稳定和安全, 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四是国民经济动员的时限, 一般地讲, 国民经济动员时限从动员令下达、国民经济由平时状态向战时状态转换时开始, 转换完成时结束。五是国民经济动员的空间, 即国民经济动员的范围或领域。六是国民经济动员的方式。

国民经济动员的外延, 是指动员经济资源和要素保障战争和突发事件需要所进行的一切活动。从国民经济动员准备来看, 主要包括编制国民经济动员计划和预案, 建设和保持一定规模的国防经济, 发展经济, 增强国防经济潜力, 开发军事技术和研制新式武器装备, 筹措和储备战略物资, 加强国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制定和完善经济动员法规体系, 组织国民经济动员演习等。从国民经济动员实施来看, 主要包括颁布国民经济动员令, 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制订并实施战时经济计划, 调整国民经济布局;从受威胁地区向战略后方迁移工厂, 转移物资和技术设备;扩大军工生产, 组织民用工业转产军品, 修建新的军工厂和加强基础工业建设;修建新的铁路、航运、邮电等设施并实行军事管制;重新分配劳动力资源, 保证战时各经济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尤其是满足军工生产部门及其相关部门的需要;加速新式武器装备的科研、试制和生产;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筹措战费;发展战时对外关系。积极从国外筹措经费与物资;组织民用品生产和供应, 保障国民基本生活需要。

二、国家层面的国民经济动员的重要性

1. 进行战争的基本前提和有力手段

国民经济动员的这种实战功能, 主要表现在:第一, 国民经济动员不是军队战斗力的构成要素, 却是军队战斗力的生成要素之一。离开了国民经济动员, 军队战斗力就无法扩充、持续作战能力就无法维持。第二, 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的强弱, 决定着对国民经济动员潜力的利用程度, 最终影响着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2. 实现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变的杠杆和途径

国民经济动员的这种转换功能和杠杆作用, 主要表现在:第一, 国民经济动员是平战交替规律作用的产物。和平时期国防建设和战备的需求量较少而战争时期的战争需求量较大。和平时期保持较大规模的国防经济会因需求量较少而形成资源的浪费;如果保持较小规模的国防经济会因战时需求量增大而处于被动地位。平战交替规律的作用, 要求建立和完善国民经济动员机制作为解决上述矛盾的基本途径。第二, 现代战争对国民经济的依赖性不断加深, 往往需要依靠国民经济的整体力量才能进行战争。只有通过国民经济动员, 将平时经济转变为战时经济才能保障战争需要。第三, 国民经济动员作用发挥的程度, 不仅决定着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换的速度和效果, 而且反映着国民经济对战争的适应程度和支持能力。

3. 连接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纽带和调节器

国民经济动员这种连接功能和调节器作用, 具体表现在:第一, 有利于和平时期国防建设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在国家发展战略总目标下, 确定国防建设发展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使之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相适应。第二, 有利于和平时期国防建设的适度发展。国家通过国民经济动员连接功能, 在进行国家经济建设的同时扩大经济动员基础, 充分注意和支持国防建设。第三, 有利于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国家通过国民经济动员的连接作用, 推动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走“军民兼容、平战结合”的道路, 最终有利于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在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之间合理流动, 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平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发展, 战时以战争需要为中心全力支持战争。

4. 维护国家安全的一种威慑力量和安全屏障

国民经济动员的这种威慑功能和安全屏障作用表现在:第一, 有利于贯彻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第二, 有利于军队建设走质量建军道路;第三, 有利于国家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

三、国民经济动员活动的前置性

现代战争爆发的突然性和组织工作复杂性决定了国民经济动员活动的前置性。首先, 现代战争爆发的突然性, 要求在战前必须具备良好的经济动员基础。动员基础好, 临战时实施动员, 才能达成快节奏、高速度, 适应现代战争要求, 否则就会贻误战机, 造成严重的失利和被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现代战争从发现战争征候到战争爆发, 往往时间极其短促、而国民经济动员主客观两方面都需要较长时间的准备, 才能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如军工生产能力的扩大, 民用工厂转产军品, 对战略后方目标的防护, 工厂的搬迁等, 要达到完全适应国民经济动员的需要、没有战前认真有效地准备是不行的。其次, 国民经济动员的组织工作复杂, 没有战前周密的动员准备, 在临战时就会陷入混乱状态。现代国民经济动员规模之大, 涉及面之广, 是空前的。临战时要把全国各个系统、各个领域、各个地区、各种力量都组织起来,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发挥出总体力量的威力, 全面地持续不断地保障战争的需要, 这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只有在战前进行充分的经济动员准备, 战时才有可能使全国形成一部运转灵敏的国民经济动员机器, 卓有成效地保障战争进行。20世纪70年代以来, 高技术局部战争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规模有限, 持续时间短、战争节奏快等特点, 对国民经济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战争爆发后再按部就班地实施经济动员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

四、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管理方式根本性转变

国民经济动员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国家经济实力与潜力、国家安全战略、国民的思想准备、国民经济体制等。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 国民经济体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体制的建立和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末是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体制初建阶段。第二阶段:上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是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体制逐步健全阶段。第三阶段: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是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体制调整阶段。第四阶段:自90年代初以来, 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体制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构建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以实现国民经济动员管理方式根本性转变为目标, 不断推进国民经济动员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自动化。首先, 要实现国民经济动员管理思想的现代化。管理思想的现代化是实现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管理方式转变的灵魂, 它要求管理者摆脱或打破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管理方式所形成的思想禁锢, 逐步确立市场经济新观念和现代管理科学的新观念, 如系统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协同观念、时效观念等。其次, 要实现国民经济动员管理方法的科学化。管理方法科学化是实现国民经济动员管理方式转变的核心, 它要求以最简捷、最经济的方法, 提高管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运用数量统计、线性规划、仿真模拟、投入产出分析等方法, 对国民经济动员量化分析, 提高国民经济动员管理的准确性;运用网络技术、价值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管理技术, 对国民经济动员的各种方案进行分析、比较、论证, 以寻求最佳方案。最后, 要实现国民经济动员管理手段的自动化。管理手段自动化, 是实现国民经济管理方式转变的物质载体。要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信息, 用现代化通信设备传递信息, 用自动化仪器控制信息, 使国民经济动员管理工作准确、及时、经济、高效。

参考文献

[1]陈德第, 库桂生.国民经济动员——基本理论和历史经验的研究[M].北京:长征出版社, 1995.

[2]朱庆林, 等.中国国民经济动员学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5.

[3]范肇臻.中国军工改革与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国民经济动员 篇2

一、强化融合发展的新理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些单位或领导由于受惯性运转模式和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国防观念弱化,战备意识淡薄,对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对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的作用缺乏深入了解,对市场经济给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带来的影响研究得不够深透,把经济动员工作看成“额外负担”、“软指标”,还在延用计划经济时期和传统作战样式下“以量求胜’、“人海战术”等老旧办法开展经济动员工作,缺乏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一定要坚决反对和克服,牢牢树立军民融合发展的新理念。

要树立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大战略”观念,强化国防和经济建设“一盘棋”的思想,通盘筹划,顶层设计,推进军用与民用双向转化、国民经济动员和国家综合国力资源双向利用、国民经济动员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一体运作。

要树立全民参与的“大国防”观念,深化国民经济动员现代化是国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军事机关共同责任的认识,坚持党委统揽、政府主抓、军地合力、全民参与。

要树立整体协调的“大融合”观念,处理好战争国民经济动员与非战争国民经济动员、军队动员与后备力量动员以及其他专业动员力量之间的关系,确保各种力量建设规模适度、结构合理、优势互补。

二、强化统筹协调的总体思路

从近几年应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实践看,任何闲置机构一旦要突然启动,在短时间内高效运转、发挥作用,其难度很大,组织指挥、人员调动、物资调配等,都需要一个彼此适应和相互磨合的过程。

如果再考虑到个人、企业和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下利益关系调整,就更会增加动员工作的经济成本和时效性,动员效率难以提升。

在国民经济动员领域贯彻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着眼长远、统筹规划、有序推进。

国家和军队有关部门要抓住时机,对贯彻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作出总体规划,明确各级各部门各行业贯彻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的主要职责,为各级推动军民融合提供基本遵循和指导。

国家经济动员部门要把军民融合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动员建设的重要抓手,统筹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动员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明确军民融合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为国民经济动员领域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明确指向和要求。

各级党委、政府要真正重视起来,把国防动员建设真正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将军民融合作为考核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以此引起各级各部门对统筹国防和经济建没的高度重视,增强在经济建设中贯彻国防需求的自觉性。

三、强化领导管理体制

国家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必须要通过强有力的领导管理体制才能真正执行。

国防动员在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在地方层面,应继续完善“党委统管、政府主导、国动委协调、各方配合参与”的领导管理体制。

坚持和完善党管武装、党委议军、双向兼职、第一书记述职等制度,把国防动员建设列入各级地方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确保国防动员建设顺利进行、健康发展。

各级地方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管理本行政区域的国防动员工作,将国防动员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统一部署,将国防动员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逐年递增,将国防动员机构纳入政府机构改革范畴统一编制、配齐人员,将国防动员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评范围统一考核、奖优罚懒,确保各项动员工作落到实处。

通过调整国家和军队有关部门的职能,建立由国务院、中央军委统一领导,由总参和国家国动委归口管理国防动员需求汇总、提报和落实的运行机制。

总参负责汇总军队各大系统、各大单位提出的国防动员需求,论证审核和综合后,适时提报国家国动委。

国家国动委根据总参提出的需求,在组织军地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论证评估后,纳入国家总体建设规划和专项规划,并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逐级分解、逐项抓好落实。

四、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从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实际情况看,这项工作涉及经济社会的多个行业和领域,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军地负责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人员多为兼职,且调整比较频繁,对政策法规、动员规律和组织协调不懂不会、管不了、管不好的问题比较突出,迫切需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专业人才。

要按照平时与战时结合、应急与应战一体的要求,统筹国防动员队伍与政府应急队伍的编成。

各级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应将国防动员队伍纳入政府应急力量体系,与各级国动委办事机构共同研究提出国防动员应急力量的组建规模、结构布局和有关要求。

政府新建的应急队伍尽可能依托国防动员专业队伍组建,做到一队多用、一专多能。

政府组建的道路通信抢修、核生化救援、卫生防疫、水文气象等与作战密切相关的应急队伍,应纳入国防动员力量体系,实现平战结合、平战两用。

要加强军地联训联演,各级应综合利用训练基地、培训中心和训练教学机构等资源,加强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人员的专业训练、协同训练和综合演练。

军事知识与技能训练由军事部门负责,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由专业技术部门负责。

联合演练由国动委和军事机关牵头,党政军警民各方力量参加,根据应急预案突出抓好反恐维稳、抢险救灾、重大事故灾难救援、重大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应对等科目的联合演练,不断提高军地联合协同行动的能力。

五、强化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建设是当前国防经济动员的根本,由于在较长时期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导致我国在国防经济动员硬件设施建设上存在很大缺口。

现阶段就是要紧紧抓住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大好机遇,按照“经济与军事兼容、平时与战时衔接、军需与民用一体”的要求,在国家和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中贯彻国防需求、强化军事功能、实现深度融合。

一是把民兵预备役训练基地、武器装备仓库、学生军训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等,纳入城市建设规划,能改建的不新建,能合建的不单建,做到一地多用、共同使用、发挥其最大功能。

二是结合各地城镇经济圈布局,推进人防工程建设,加强人防指挥、防空阵地、人员掩蔽、物资储备等工程建设,提高综合防护能力。

三是把交通战备设施融入铁路公路、港口码头、隧道涵洞、桥梁机场等项日建设中,完善有关配套设施,满足部队重大型军事装备装载机动通行的需要。

四是飞机、车辆、船舶等军民通用装备制造中应预留武器装备加装接口,计算机、通信网络、光电缆等信息技术产业,应为军事使用预留通道。

五是粮食、油料、建材及各种仓库等储备设施和医院、学校、影剧院等卫生文教设施建设应兼顾预设战场整体布局。

六是与国防密切相关的建设项目,应从立项、审批、设计到生产、施工、验收,都应听取军方意见,贯彻军事需求,实现军民融合。

六、强化配套的政策法规

近年来,国家虽然相继颁发了一些重要法规,但涉及具体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加强。

一些政府部门没有把国民经济动员建设纳入主要议事日程,有的执法部门也没有把国民经济动员法制建设纳入职责范围,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比较突出;对国民经济动员方面的.法律宣传形式单、手段少、范围窄,缺乏普及性和实效性,远没有达到全民性和全社会性的目标要求。

因此,我们要贯彻依法治国要求,不断完善法规政策,推动国民经济动员在法治轨道上有序发展。

1、在政策层面

首先,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国防市场的准入和退出制度。

政府需要进一步放宽国防市场准入,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军品生产和非关键性领域。

其次,要引导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的军工企业,自主地退出武器装备生产,使有科技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民用企业,能够进入武器装备生产领域,彻底改变我国武器装备生产相对封闭的格局。

最后,要抓紧制定并实施国家标准化战略,及时修订和完善军用标准和规范,扩大军品和民品的通用化、标准化和系列化程度,通过国家标准化战略的实施,为“军民融合”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在法规层面

由全国人大或国务院委托,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总部有关单位共同参加,研究制定和补充修改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

主要包括明确国民经济动员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具体内容和范围,相关部门的职责、权利、义务、工作规程和管理体制,对企业贯彻军事需求进行补偿的原则和机制,军民融合项自建设资金的来源与管理办法;在军民融合项目的立项、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和稽查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从而使国民经济动员军民融合式发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 周涛:军民融合经济动员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2] 王加栋:航空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9.

[3] 姚广宁:国有军工企业军民融合研究[D].西北大学,2008.

国民经济动员 篇3

关键词:国家安全威胁;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动员能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各种突发事件爆发的周期越来越短、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在各种突发事件的冲击下,国家安全受到军事、经济、文化、资源、生态和科技等多种威胁。在这一背景下,提高国民经济应变力,形成快速高效的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成为应对多种国家安全威胁的必然选择。

一、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的内涵

国民经济动员是指国家为满足战争和应付突发事件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提高国民经济应变力,将国民经济由平时状态转入非常状态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国民经济动员能力则是指将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转变为国民经济动员实力的本领、组织力。从上述两个概念出发,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可以认为是国家在面临各种突发事件时,有针对性的转变国民经济动员潜力,从而形成国民经济动员实力的本领和组织力。

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的人格化主体是国家。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是国家能力的一种,体现了国家意志,该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依赖于国家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培养和锻炼。第二,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的作用对象是国民经济动员潜力。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只有作用于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才能发挥其功能。第三,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建设的任务不仅是消除国家安全威胁,更重要的是保证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平稳顺利地进行。第四,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的建设目标是提高国民经济应变力,增强国家抵御多种国家安全威胁的能力。因此,本文所论述的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是以应对突发事件为着眼点,以抵御多种国家安全威胁为立足点,以提高国民经济应变力为目标点。

二、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的构成

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是一个整体性概念,是由多种能力集合而成的有机整体。为实现国家在面临多种安全威胁时,国民经济系统能快速反应,解除威胁或减少影响,恢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构成应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多类型资源配置能力

多类型资源配置能力是指国民经济动员体系要针对不同国家安全威胁,调整资源配置模式,形成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资源配置方案的能力。国家安全在受到不同威胁时,其应对资源的需求结构与数量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必须具备多类型资源配置能力。以突发事件为例,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不同类型突发事件所需资源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客观上要求形成多类型资源配置能力。形成多类型资源配置能力的关键是科学评估资源需求结构和数量,按照资源共享度1的不同,在动员准备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的将不同类型的专用性资源与通用性资源有效整合,通过动员预案规范和落实,从而形成应对不同程度威胁时所需要的多种资源配置和使用方案。

(二)多区域资源聚焦能力

多区域资源聚焦能力是指通过国民经济应急动员,将国家资源向多个目标区域定向释放的能力。由于我国的特殊情况,国民经济动员一直关注于重点区域和重点方向,但随着国家安全威胁的多样化,威胁发生的地点和时间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国民经济应急动员必须具备在不同时间或同一时间向多个区域聚焦资源的能力。一方面,国民经济动员就是将国家资源由“面”向“点”汇集的过程,正是由于这种聚焦能力才使得国家综合国力能够向某一地区域定向释放,从而集一国之力应对国家安全威胁。另一方面,突发事件发生地点和时间的不确定性要求这种聚焦能力必须面向全国,并且具备在同一时间向多个区域聚焦的能力。

(三)多部门综合协调能力

多部门综合协调能力是指国民经济动员体系为应对国家安全威胁需要,协同各部门资源,最大限度发挥部门专长,从而形成应对合力的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不同地区和社会领域的联系愈加密切,一种国家安全威胁必将迅速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正是这种巨大破坏性和快速扩散性,导致应对多种国家安全威胁必然涉及到多个部门。因此,多部门综合协调能力是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多部门协调能力包括水平协调能力与垂直协调能力两方面。水平协调能力是指协调同一层次上的各个部门,建立各部门间的沟通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协同机制。垂直协调能力是指在各不同层次部门间的协调能力,保证各种指令和信息在部门间上传下达的高效有序,减少中间环节对资源使用的浪费与时滞。

(四)多维度运输动员能力

多维度运输动员能力是指国民经济动员体系要进行水、陆、空三维立体式的运输动员,从而保证国家资源定向释放现实途径畅通的能力。无论是应对何种国家安全威胁,便捷的运输系统是能否迅速应对的基础。以南方冰雪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为例,突发事件对交通运输造成严重的破坏,各种物资、装备和人员如何投送至目标区域成为首要问题。多维度运输动员能力要以陆地交通动员为基础,以水上、空中运输为发展方向,特别是加强空中运输动员,从而形成三维立体式运输体系,保证国家资源能够快速向目标区域集结。

(五)多渠道信息传输能力

多渠道信息传输能力是指国民经济动员体系要具备太空卫星信息传输、空中无线信息传输、地面有线信息传输及传统信息传输等多种渠道获取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变革对全球产生了巨大影响,信息网络系统已成为国家神经系统,信息安全也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证信息传输的通畅是应对多种国家安全威胁的基本前提。多渠道信息传输能力要加速推进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拓展卫星传输、无线和有线传输渠道,在非常情况下,甚至要开辟人力、畜力等传统传输渠道,保证信息传输畅通。

三、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的基本特征

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的核心功能就是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需要,保障国家稳定和社会经济正常发展。正是由于功能上的区别,使得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与应战动员能力在表现特征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一)常备性

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我国国家安全隐患依然存在,藏独分子和东突分子活动猖獗,各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也对我国国家发展造成一定威胁。国家安全威胁的长期存在,要求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必须长期培养,表现出常备性特征。一是要从宏观上整体规划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建设,将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纳入国民经济建设之中。二是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使国民经济应急动员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是要形成国民经济应急动员长效机制,理顺国民经济应急动员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时效性

美国“911”事件作为人们对国家安全威胁多样化思考的导火索,其发生是突然的,而其影响力却是巨大的。国家安全威胁从潜态到爆发在时间节点上的突然性及其影响的快速扩散性,要求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实施必须具备快速反应的能力,表现出很高的时效性。一是在应急资源利用上,注重常备型经济动员资源和预备型经济动员资源的利用。二是在应急动员能力建设上注重集成式建设,实现应急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无缝隙配置,在运行机制和体制方面的无障碍配置。三是在应急动员制度上,形成联动式国民经济应急动员机制2。

(三)综合性

国家安全威胁的多样化,一方面使得其应对部门多元,需要综合多个部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共同应对;另一方面使得其应对资源涉及到社会资源的各个方面,不仅包括一般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对专业设备设施、尖端科学技术和高技术人才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应对国家安全威胁的复杂性,导致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表现出综合性特征。一是要对多个部门进行综合协调,减少体制机制上的阻碍,实现协同效应。二是要对社会资源进行全面综合性动员,形成集物资动员、财政动员、人才动员、信息动员、科技动员为一体的综合应急动员能力。三是要扩展经济动员潜力调查范围,掌握各类资源的生产和消耗信息。

四、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建设的现实基础

(一)综合国力的快速提高为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维护国家安全的力量源泉在于综合国力,联系综合国力与国家安全的渠道就是国民经济动员体系。通过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可以使综合国力的能量定向释放,利用综合国力来应对多种国家安全威胁,打一场经济上的全民战争。综合国力决定国民经济动员能力,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的大小及国民经济动员实施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综合国力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的快速提高必然为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建设奠定更为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二)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为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随着近年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我国加强了针对突发事件的立法工作,相继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突发事件应对法》等多部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为形成应对多种国家安全威胁的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撑。

(三)近年来国民经济动员系统成功应对突发事件为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建设积累了实践经验

在近年发生的几次重大突发事件中,国民经济动员系统都积极参与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应对突发事件和恢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一过程中,国民经济动员系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实践是孕育真理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建设正是实践对国民经济动员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建设也只能在实践中汲取经验教训,从而不断进步发展。

(四)西方大国国民经济应急动员为我国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建设提供了借鉴

从国际经验看,为应对多种国家安全威胁,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建立权威统一的国防动员组织协调机构,例如美国的“联邦紧急动员与准备委员会”、英国的“国防与海外政策委员会”等,这些机构作为国民经济动员系统具有战时应战和急时应急双重职能,实现了战争动员和非战争动员一体化。西方各国国民经济应急动员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体制科学,机制顺畅,为我国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建设提供了良好借鉴。

五、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建设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一)政府应急管理体制与经济动员体制之间的衔接机制

尽管国民经济动员的应战功能和应急功能的概念早己被提出,但我国的国民经济动员体制主要还是为应战服务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基本上由国家及地方的应急管理部门负责。国民经济动员机构设置与国家应急管理体制之间缺乏衔接机制,不利于国民经济动员应战资源与应急资源的互补和协调,造成资源浪费,降低了国家组织机构的工作效率。陈时宝曾提出,有必要将国防动员体制与公共安全危机处理体制合而为一,构建综合性的国家紧急事务处理机制。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体制的调整难度较大,建立政府应急管理体制与经济动员体制之间的衔接机制是更为可行的选择。

(二)国民经济应急动员法律法规建设

在现有的各类国家应急法规中,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防洪法》、《防震减灾法》等,都尚未涉及国民经济动员参与各类突发事件或进行相应资源建设过程中实现衔接和互补的相应法律规范。由于政府应急管理体制与国民经济动员体制之间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必将导致国民经济动员参与政府应急管理过程中出现协调政府各部门之间关系及政府与相关动员企业之间关系的矛盾。另外,应急动员资源的组织与调配程序等也需要进行法律规范和界定。因此,应当建立健全相互协调、相互衔接的应急动员法律体系,实现依法实施国民经济应急动员。

(三)应急信息系统与经济动员信息系统的有效对接

目前,用于应急与国民经济动员的信息网络系统缺乏对接能力,预警系统、指挥决策系统、物资保障系统及专业化保障队伍等方而都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这是发挥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功能的最大障碍。由于网络不能互通、信息不能共享,造成国民经济动员机构和政府应急管理机构之间协调难度增大,降低了资源使用效率。

(四)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建设的资金来源

由于我国国民经济动员领域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动员资产市场流动性差,造成我国动员费的绝对数量和相对规模基本呈下降态势。从1980年起,动员费占国防费的比例一直在3%以下。国民经济应急动员能力建设资金投入的不足必然会制约其发展。在考虑适当增加国家财政投入的情况下,能否利用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多元化融资是拓展国民经济应急动员建设资金来源的可行方案。

参考文献:

[1]朱庆林.国民经济动员学教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

[2]朱庆林.中国国民经济应变力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

[3]孔昭君.国家安全与国民经济动员[J].科技导报,2004,(4).

[4]常相全,孔昭君.加强国民经济应急动员功能的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10).

[5]陈时宝.构建平战一体的国家应急机制[N].人民日报,2004-3-8(8).

[6]宋菲.国民经济应急功能研究[J].军事经济研究,2007,(8).

[7]张笑.国民经济动员建设中融资多元化问题探讨[J].军事经济研究,2007,(8).

国外国民经济动员研究综述 篇4

一、经济动员

国家经济杂志[1] (1941) 对美国和德国的经济动员分别做了扼要的介绍。指出在当时的美国, 使用4M-Mobilization策略, 包括对器械、原料、人员、经济资源的管理与调整;在德国, 1934~1937年是该国经济动员的形成阶段, 德国经济随着军事策略的变化而变化, 有严格的组织控制资本和劳动力。并指出, 在动员理念上, 美国不仅考虑军事和居民需求并且考虑战后经济恢复问题, 而德国只考虑如何谋取战争胜利。

L.C.Hunter博士[2] (1955) 以美国南北战争为例, 引出工业化经济在这次战争中的重要基础作用。他在之后的《全国安全经济学》一文中, 指出在和平环境中, 国民动员已经从战争动员转换为经济动员, 要大力发展交通运输、航运、农业、零售和批发销售等工业经济, 以为战争准备足够的资源, 达到军队生产积极准备状态。John E.Bokel[3] (1993) 以冷战后美国如何应对苏联威胁为背景, 指出美国制定防务政策中需要重组, 即重建联合国战斗力的过程, 针对不断变化的战略形势, 在保持现有优势经验的前提下, 不断调整改变现有的动员体制, 以保证国家安全, 减少全球风险, 确保有能力扩大现有的准备资源, 提高国民动员应急能力。何奇松, 程群[4] (2000) 从军工体制、文官领导制度、国家投资、政策调控、科学技术研究等五个侧面, 比较全面地评价了美国经济动员的基本特点。Yann Fournis[5] (2007) 提出了布列塔尼经济动员理论的异质性。1950~1980年的特点是集体无为和政治异化;1990~2000年的特点是经济国际化与集体行动的断层。

二、国防与军事动员

国防与军事动员, 主要是指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 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下应对传统与新型的战争威胁。

Hugh W.Stephens (1988) 从军事动员的港口准备来研究动员问题。军事动员的港口准备是指商业港口在遇到大规模战争时转化成军事力量和军事供给的能力。这种港口准备在当今国家安全和制定防御策略中备受忽视。Irene Kyriakopoulos&Donald L.Losman (2003) 从经济学视角, 指出动员是为了国防目的而分配资源的过程。动员影响所有物资利用和分配的方式和速度, 国家资源从平民到军事部门的配置比率, 为国防动员提供了静态测量指标, 国家物资资源比率越小, 该国国防动员的能力相应越低。

三、应急动员

应急动员, 是指如何预防以及突发的自然灾害或人为事故发生之后政府等相关机构如何做出反应, 减少损失。

Paul Lawrence, Ian Littman (2000) 在研究报告中概述了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 (FEMA) 在转变政府应急管理职能中的经验和教训, 指出了当前和未来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的转变路径。为了更好的履行其使命, 联邦紧急措施署进行了广泛的重组。Sharon S.Dawes, Thomas Birkland等学者 (2004) 借鉴美国“9·11”世界贸易中心 (WTC) 危机的经验教训, 指出国家应急管理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固有思维模式, 更重要的是利用现代信息条件, 有效应对紧急危机事件。美国能源部 (2005) 指出美国要建立综合全面的应急管理体系, 满足应对紧急情况和组织恢复活动的要求等, 需要美国能源部 (DOE) 或国家核安全管理局 (NNSA) 的援助, 确保高效应对能源业务紧急情况, 保护工人、公众、环境和国家安全。

四、小结

无论是在战时还是和平年代,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一国的国民经济动员能力和其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直接相关。我们要针对国内外形势和我国具体情况, 结合已有国民动员建设基础, 借鉴国外经验扬长避短: (一) 发展经济, 提升国际地位, 增强动员能力的物质基础; (二) 不断完善各领域动员理论创新和体系建设, 准备充分, 提高快速动员反应能力; (三) 国民动员建设已经由战争时经济动员转化为工业型经济动员, 现在高技术密集化趋势, 要求我们及时向科技信息型经济动员过渡。

摘要:本文通过对历年来国外国民经济动员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类, 从经济动员、国防与军事动员、战争动员和应急动员等主要研究领域, 对国民经济动员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系统的综述, 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各个领域国外国民经济动员研究的特点。

关键词:国民经济动员,国外,综述

参考文献

[1]Essence of unlimited emergency[N].Nation's Business, 1941, 7, 29.

[2]Dr.L.C.Hunter, Industrial College of the Armed Forces[M].Washington, D.C, Aug, 1955.

[3]Dr.John E.Bokel, Reconstruction:Panacea or palliative for mobilization[R].The Industrial College of the Armed Forces,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Fort McNair, Washington, D.C, 1993.

[4]何奇松, 程群.二战中的美国经济动员特点[J].军事经济研究, 2000 (11) .

国民经济动员 篇5

2012年在自治州发改委经济动员办直接领导下,在自治区发改委经济动员办的业务指导和工作部署下,按“战时应战,急时应急,平时服务”的功能要求,遵循“平战结合,军民兼容,快速转换,持续高效”的原则和“军队提需求,国动搞协调,政府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正常开展国民经济动员各项工作,较好完成国民经济动员各项任务,不断推进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上新台阶。

一、2012年工作情况

1、委领导高度重视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调查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动员职能及责任意识,狠抓工作落实,全面推动我县经济动员工作再上新台阶。充实和完善了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安排专人负责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调查工作。在历年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我县国民经济潜力调查工作。深入各企事业单位实地开展了军用物资应急采购供应商推荐调查工作。通过认真调查了解全县各企事业单位基本情况和生产情况,把符合条件的各企事业单位纳入调查范围,做到不漏报。按要求认真做好调查表的填报工作,做到信息准确、详细。

国民经济动员 篇6

关键词: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功能,衔接,应急管理

当前, 理论界对国民经济动员参与发挥“应急功能”有两种思路:一是打破现有国民经济动员体制和政府应急体制界限, 将二者有机整合起来, 形成应战应急一体化的综合体制。另一种思路是依托现有国民经济动员体制和应急体制, 从相互衔接而不是相互替代的角度来构建国民经济联合动员制度。上述两种思路各有利弊, 但从我国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和应急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 后一种思路比较切合实际。一方面, 从国民经济动员自身建设来看, 应战功能仍是国民经济动员体系的主要功能。目前, 经济动员系统仍未完成与军队新军事变革相适应的信息化转型, 在应战功能尚未完全健全的情况下过分注重应急功能必然影响国民经济动员应战能力, 出现舍本逐末的现象。另一方面, 我国的应急体系经过长期建设, 已经形成了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完整体系, 短期内进行体制变革的难度较大。

一、注重职能衔接, 促进分工合作

从工作职能上对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和国民经济动员体系进行区分是实现两个体系衔接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二者职能一致, 重复建设, 那就谈不上相互衔接, 正因为在职能上可以互补, 衔接才成为现实的需要, 才有可能实现。区分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和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工作职能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按照应对对象的不同适度进行区分;二是按照应对的不同阶段来进行区分。

1、根据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区分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和政府应急管理体系职能

《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指出: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对于一般和较大级别的突发事件而言, 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一般有能力独自处理, 不需要国民经济动员体系的协助, 除非政府应急管理体系提出要求, 国民经济动员体系不需要响应。对于重大和特别重大的突发事件, 为尽早控制事件, 消除突发事件的不利影响, 国民经济动员应该启动响应机制, 协助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应对突发事件。因此, 根据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 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以应对一般和较大突发事件为主, 而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则以应对重大和特别重大的突发事件为主。

2、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阶段区分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和政府应急管理体系职能

关于应急管理的阶段划分, 在应急管理理论中有多种划分方式, 较有代表性的有三种。芬克的四阶段模型:征兆期、发作期、延续期、痊愈期;米特罗夫的五阶段模型:信号侦测、探测和预防、控制损害、恢复阶段和学习阶段;伯奇和古斯的三队段模型:危机前、危机和危机后。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将突发事件的应对分为四个阶段:预防与准备、监督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本文的分析采取《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的划分方式。

根据不同的阶段来区分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和国民经济动员体系职能, 就是将不同阶段中的主要工作进行分类, 并依照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和国民经济动员体系的不同特点和优势来进行分工。在预防与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有: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危险源和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检查和监控;成立应急救援队伍并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演练;购买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和器材;加强应急教育, 培养群众安全意识;完善应急储备;建立健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开发研究应对突发事件的设施设备等。该阶段国民经济动员体系的主要工作是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完善应急储备体系和进行应急演练, 其他的工作应该由政府应急管理体系来完成。在监督与预警阶段, 主要工作有相关信息的收集与报告;根据不同突发事件的种类和特点, 建立信息数据库, 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监测;根据突发事件的预警级别进行预警。该阶段的主要工作应该都由政府应急管理体系来承担。在应急处置与救援阶段的主要工作对两个体系而言没有多大差别, 应该由两部门合作完成。在事后恢复与重建阶段的主要工作有:损失评估;灾区重建;救助补偿、抚慰抚恤等安置善后工作;总结经验教训, 制定改进措施等。这一阶段国民经济动员的主要任务是总结经验教训, 制定改进措施。

通过上述对应急各个阶段工作的分析, 可以发现, 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主要工作表现在预防与准备阶段和应急与处置阶段。从职能上看, 国民经济动员在应急中应重点加强的职能是进行应急准备 (主要是制定预案、完善储备、加强演练) 和应急处置。而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应重点加强的职能是应急预防、应急监测、应急预警、应急评估和善后安置。针对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和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不同特点, 将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进行区分, 可以强化各自优势, 减少资源的重复配置, 提高应急效率。

二、注重制度衔接, 强化沟通协调

1、联席会议制度

联席会议制度的本质是构建国民经济动员与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之间的共同决策指挥机制。当前, 我国为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需要, 已经成立了自成体系的政府应急管理体系, 并建立健全了一整套独有的组织体制、工作方法和工作程序。这就使得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在与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共同应急时, 存在较大的体制阻力。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从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和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中选择相关领导共同决策和指挥应急工作, 可以综合考虑两个系统的不同情况, 减少阻力, 最大程度形成应对合力。召开联席会议的主要工作是:平时研究国民经济动员的有关重大问题, 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动员战略规划, 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的整体资源;非常时期协调调动一切动员资源保障应对战争和突发事件需要。

2、信息共享制度

信息共享制度是指国民经济动员体系与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在各自拥有信息资源上的交流与沟通。信息共享是整合各类资源信息, 实现精确有效动员的必要条件。在信息时代, 如何从信息海洋中收集、处理和甄别有效信息是任何组织生存发展所面临的重要事务。但是, 面对日益增加的海量信息, 任何组织都不可能拥有所有信息, 信息总是不完备的。国民经济动员与政府应急管理同属于国民经济应变力的范畴, 都是应对国家危机 (包括突发事件和战争) , 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重要力量。因此, 对二者来说, 信息共享显得尤为重要。依托信息网络技术, 改变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应急信息系统与动员信息系统的现状, 建立共享互通的信息网络通道, 是实现信息共享制度的关键。要继续加快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 做好软件总体规划和标准化工作, 建立互相兼容的信息操作平台, 预留与应急信息系统的对接接口, 真正实现系统互连、数据兼容。

3、资源共用制度

资源共用制度的实质是国民经济动员体系与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在应战和应急过程中可以相互使用对方物质资源。为满足各自工作所需, 国民经济动员体系与政府应急管理体系都各自成立了物资储备体系。在应对危机过程中, 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时, 单凭一方的物资储备可能难以在品种和数量上满足应对需要, 客观上要求整合两个部门的物资储备体系, 共同应对危机和突发事件需要。实现资源共用必须了解资源的分布状况和结构特点, 还涉及到生产、筹措、运输等问题, 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资源共用制度就是要从制度上规范相关的职责权限、运作程序、工作方法等, 为国民经济动员系统与应急系统共同使用资源创造条件。

三、注重预案衔接, 形成应对合力

近年来, 根据军事斗争准备需要, 各级经济动员机构组织拟制了国民经济动员综合预案、专业预案和企业预案。为应付突发事件, 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 分别制定了各种应急预案, 形成了较为全面、完备的应急预案体系。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 应战预案与应急预案自成体系。因此, 将国民经济动员应战预案与应急预案衔接起来, 形成配套体系, 是提高国民经济动员应急能力的当务之急。一是在完善国民经济动员预案体系中增加国民经济动员应急预案。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现实需要, 分类、分级形成综合配套的国民经济动员应急预案, 使得国民经济动员预案体系不仅能够保障应战需要, 而且能够保障应急需要。二是在国民经济动员现有预案中增加服务应急需要的内容。主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国民经济动员机构与应急机构协调的方法和程序;国民经济动员能力 (包括动员储备、国民经济动员中心、专业保障队伍、综合保障基地) 应急使用的方法和程序;国民经济动员系统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的方法和程序。

参考文献

[1]朱庆林:中国国民经济动员应变力研究[M].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7.

[2]朱庆林:纳入机制模式:新世纪中国国民经济动员建设的必然选择[J].军事经济研究, 2002 (2) .

[3]张洪瑞:推进国防动员应急机制与国家应急管理机制的有效衔接[N].中国国防报, 2009-01-05.

国民经济动员 篇7

关键词:国民经济动员,地理信息系统,路径分析,预警分析

国民经济动员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商业物资、科学技术、财政金融和劳动力等经济部门的动员。而这些部门又有各自的具体的动员内容。

一、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的建设背景

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可确保动员信息, 如各类物资、装备和资源的需求量、需求结构、生产能力、储备情况、交通运输等的迅速、准确传递, 经过迅速统计、分析、形成多种动员预案, 以便处理突发事件, 这样可大大缩短动员时间、提高动员工作效率、提高辅助决策能力。

二、国民经济动员系统的需求

分析和关键技术

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的建立, 首先要有支撑其存在的系统需求分析及相应的技术, 也包括各数据点的数据采集更新。关键技术包括分布式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最短路径分析等等。

(一) 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的用户需求是:一是真实准确的数据需求, 系统要能提供全省各地预备役人员准确数量;二是快速查询需求, 系统要能提供对全省各地预备役可动员数量的多方式、便捷查询;三是地理信息查询和分析需求, 系统要提供预备役征集的最佳调集方式和路径;四是辅助决策支持需求, 在科学的预备役征集模型支持下, 系统要自动分配各地动员人数, 供领导决策参考;五是联网需求, 支持数据的网络传输。

(二) 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

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包括了地理信息系统 (GIS) 、Mapinfo、Map X、Oracle等软件, 在本系统中, 使用VC++作为开发语言, 采用了Map X+Mapinfo作为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布平台, 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都存储在Oracle数据库中。

本系统采用Mapinfo作为支持平台。Map Info是由美国Map Info公司推出的一个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能提供大量常用地分析、查询功能, 能将结果以图形或表格的方式显示出来。它提供与一些常用数据库的接口, 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与这些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

在VC等可视化开发环境中, 只需在设计阶段将Map X和Map Objects控件放入窗体中, 并对其进行编程, 设置属性或调用方法或相应事件, 即可实现数据可视化、专题分析、地理查询、地理编码等丰富的地图信息系统功能。

Map X的空间数据结构是基于空间实体和空间索引相结合的。空间实体是地理图形的抽象数据模型, 主要包括点、线、面三种类型。空间索引是查询空间实体的一种机制, 通过空间索引, 能够以尽快的速度查询到给定坐标范围内的空间实体及其所对应的数据。

本系统中采用最短路径算法解决物资调运的最短路径问题, 在系统中求一个图中全部的最短路, 以每个点为源调用一次Dijkstra算法。最简单的实现方法就是, 在每次循环中, 再用一个循环找距离最短的点, 然后用任意的方法更新与其相邻的边, 时间复杂度显然为O (n 2) (4) 。

三、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的设计

(一) 数据库体系结构

从实用、经济和将来兼容角度考虑, 国民经济数据库系统选用了美国Map Info公司的Map X 5.02作为GIS软件平台, Oracle 9i作为数据库软件平台, 将项目所需要的相关数据全部纳入数据库中, 并考虑到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 数据的可修改和更新等, 建立具有拓扑关系的国民经济动员信息数据库, 每一地物都有其唯一的标识编码与属性对应, 便于数据的查询、检索、分析、更新和维护, 从而为国民经济动员系统管理提供高层次的空间统计、分析和查询结果。

(二) 数据库内容

本系统采用关系数据库结构, 将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都存储在Oracle数据库中。就数据结构而言, 属性数据采用Oracle关系数据库平台, 对空间数据采用拓扑数据模型, 数据格式是矢量数据, 为Map Info的图层, 通过Mapinfo自带的工具导入oracle spatial中, 这些图层均已进行拓扑并通过编码的关键字段与属性库相关联。

(三) 数据库的建立

国民经济动员数据包括空间数据和基础属性数据两部分。其中, 空间数据是指描述图面上有关空间对象的形态及位置的数据, 如, 点的位置坐标、线的坐标数据列等, 空间对象通常称为空间特征;而基础属性信息是指国民经济动员专题信息, 也是与空间数据有关的具体属性信息, 如图面上的多边形代表建筑物, 则建筑物名称、用途等信息就是属性信息。

四、系统设计中的难点

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是基于GIS的信息管理系, 难点在于空间数据的管理、基于实际道路状况的最短路径分析、数据库的性能优化和任务分析模型的建立。

(一) 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存储与管理问题

在本系统中Map Info提供了一整套功能强大的工具来进行复杂的地图制作、数据可视化以及GIS分析功能。可以帮助用户在不同的数据之间建立关联, 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获取各种信息, 并揭示数据之间的关系, 从而作出快速有效的决策, 提高运作效率。本身可在局域网上运行, 通过简单的文件共享方式来访问数据。Map Basic作为二次开发接口, 在Map Info上开发应用系统。通过动态数据交换 (DDE) 或OLE技术, 建立Map Info与综合管网模型之间的快速通讯。同时提供组件式二次开发工具Map X。相比之下优势在于:a) 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强, 用户界面友好, 数据与地图有机地结合, 实现数据的可视化、思维的可视化, 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决策支持方式。b) 利用数据库的空间数据管理组件Spatial存取、管理空间数据, 真正实现数据的唯一性, 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二) 最短路径分析问题

本系统路径分析采用优化后的快速搜索算法原理为:采用编号不同的FIFO队列存放所有临时标记结点的权值 (可以定义为两种, 考虑道路交通状况变化的加权长度值, 或者用通过该路段的时间T表示, 且T为整数值) 。其中, 队列编号依据结点权值的大小 (如按0, 1, 2, 3, ……编号) 。则队列i中存放权值为i的结点。这样第一个非空的队列一定存放的是当前权值最小的临时结点。由于以Dijkstra算法是一个径的算法, 所以在对队列编号进行初始化的时候, 需设定一个索引编号值Min (初始为0) , 所有权值f<Min的队列都为空, 该索引编号Min的值在算法搜索过程中做相应的修改。这样下次只需从编号为Min的队列中搜索结点, 如果该队列为空, 则将Min+1, 继续搜索直到找到一个临时标记结点或者目标结点。在算法搜索过程中如果一个结点的权值和状态 (每个结点有三种状态:未标记状态、临时标记状态、永久标记状态) 发生改变, 则要改变该结点在队列中的位置。比如:一个权值为W (i) 的临时标记结点i, 如果权值变成w (j) , 则要将它从队列w (1) 中移到新的队列w (j) 中;如果结点i变成永久标记结点, 则要从队列W (i) 中删除。

(三) 空间数据库的性能优化

在本系统中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数据库性能的优化:

1. 尽量减少数据源个数

多个数据源使用一个工作空间来管理, 在打开的时候需要多次连接数据库, 速度会比较慢, 在多用户并发的时候, 由于数据库本身的连接数也有限制, 数据源过多也可能导致数据源连接失败。所以在本系统中, 尽量减少数据源个数。

2. 采用合适的编码方式存储矢量和栅格数据

采用合适的编码方式存储数据可以大大缩减数据的存储空间, 不仅可以节省硬盘空间, 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网络传输量, 是一个很好的优化数据库访问性能的办法。对于矢量数据, 可以采用S D C、S W C两种编码方式, 使用S D C编码方式存储矢量数据可将存储空间压缩为原始空间的1/2, 使用SWC编码方式存储矢量数据可将存储空间压缩为原始空间的1/4。

3. 选择合适的空间索引

对于矢量数据的管理, 选择合适的空间索引对于性能的优化是最关键的工作。在数据需要经常变动的应用中, 比如财政金融、加油站等项目, 比较适合使用四叉树索引, 这种索引在编辑数据的时候维护成本比较低, 比较不容易出现由于索引不完整导致空间数据无法正常显示的问题。对不需要经常变动的数据, 如国土面积等行业的项目, 其空间数据基本属于静态数据, 比较适合使用R树索引, 这种索引的访问效率比四叉树索引高。对于大数据量的数据, 可以按照字段或者范围来索引,

4. 网络带宽很低的情况下访问大数据量

网络带宽比较低的情况下, 为了减少网络传输量, 可以将一些静态的不需要经常变动的数据使用本地缓存的方式管理。

五、结语

本系统在国民经济动员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在国防动员信息化领域, 经济动员的信息化工作一直走在前列。本项目作为安徽省经济动员信息化工作的重点项目, 在开发初期就对用户需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系统各项功能均符合国民经济动员实际工作的需要。在我国国防动员领域大力推进信息化的背景下, 国防动员信息管理应用软件的需求空间十分巨大。

参考文献

[1]陈正江, 汤国安, 任晓东.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M].科学出版社.2005

[2]范维澄, 袁宏永.我国应急平台建设现状分析.信息化建设.2006

新形势下经济动员潜力调查研究 篇8

关键词:潜力调查,信息化,经济动员

信息化条件下, “应对多种安全威胁, 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是我军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也从深层次上引发了经济动员需求的变化。经济动员潜力调查是和平时期开展经济动员准备的重要活动, 是摸清经济动员潜力状况的基本手段, 是评价敌对双方国防和战争政策的基本途径。潜力调查质量直接影响经济动员准备和实施的质量和效益, 在经济动员建设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现阶段经济动员潜力调查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 随着时代的发展, 国民经济组成成分日趋复杂, 并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 经济动员潜力调查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新问题, 主要概括为:

一是经济动员潜力资源信息更新速度加快, 周期大大缩短。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此外, 我国科技水平也得到了高速发展, 这就造成了我国社会上的各种资源的存在状况极快的变化, 地区间人员的流动也进一步加快, 各类科学技术的更新发展日新月异, 使得许多装备设施不断地进行着性能的改进与更新, 作为市场经济主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资产重组、公司合并甚至破产等情形每天都在发生, 社会资源的配置情况几乎每天都在不同程度的发生着变化。

二是经济动员潜力资源的需求关系日趋复杂, 矛盾更趋明显。我们处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时代, 经济发展不仅重视速度还重视质量, 经济的发展使得军队对社会资源的动员需求不断变大, 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军、地之间关系的复杂。同时, 军队内部各军兵种、部门的差异也造成了对社会资源的动员需求关系的复杂, 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经济动员的研究。同时, 信息化战争是未来面临主要战争形态, 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潮流下, 各种高科技运用到广阔的军事领域, 未来一段时间, 我国依然面临着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威胁。新的历史条件下, 为应对多种安全威胁下, 经济动员面临的需求更加复杂化、多元化。

三是传统的潜力调查方法和技术落后, 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条件下潜力调查的需要。潜力调查是一项科学性、广泛性的工作, 传统的潜力调查方式是:经济动员委员会牵头, 结合政府相关统计部门和相关军事部门, 组织专业调查人员, 实地开展调查工作。潜力调查往往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并且由于军队需求不明, 政府协调不强, 企业配合参与不足等问题, 经济动员潜力调查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

二、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经济动员潜力调查能力的对策建议

伴随着我国未来信息化程度加快, 国家法制化步伐的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改革与建设的进一步加深, 信息化条件下经济动员潜力调查应适应国家宏观规划建设, 加速推进调查实施手段由行政手段向法律手段转变, 调查内容由实物型为主向能力型为主转变, 潜力调查管理方式由静态管理方式向动态管理方式转变, 潜力调查方法由传统手工方式向信息技术方式转变。

(一) 转变经济动员潜力调查实施手段

以前, 经济动员潜力调查是政府部门为主导, 依据现行的统计系统, 联合军地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具体实施。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经济主体多元化导致利益关系更加复杂, 以行政区划和行政手段为主要调控方法的动员机制与现代社会经济体制已经不相适应, 政府部门和职能部门已经不能像过去那样通过制定和实施计划来直接配置资源, 也不能用简单的行政命令来完成经济动员潜力调查任务。《经济动员法》的出台, 是我国经济动员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标志着我国经济动员建设进入了法制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 同时, 也为经济动员潜力调查提供了强大的法律依据。经济动员潜力调查工作在落实“军队部门提需求, 动员部门搞协调, 政府部门抓落实”的方针的基础上, 各级政府应该根据《经济动员法》出台相关潜力调查地方性法规政策, 明确调查的领导方式、任务要求、程序办法、协调机制、保障措施, 推动潜力调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法规化轨道, 实现经济动员潜力调查由行政手段向法律手段转变。

(二) 转变经济动员潜力调查内容

战争需求是经济动员准备和实施的方向和目标, 也是经济动员潜力调查的前提和条件。现代战争是信息化局部战争, 它一改以往全面战争大多旷日持久的面目, 对动员资源保障的需求呈现出较强的随机性。传统机械化战争拼的是人和物资数量的堆积, 依靠的主要是人力密集型军队, 因而经济动员侧重于对一般意义上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量的动员。而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则是知识、智力、技术和管理等“隐形”资源的对抗, 因而经济动员就侧重于对科技、信息和具有特殊技能人力及特种物力资源等的需求, 这对社会各种隐性资源的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应准确把握未来信息化战争军队对各类“隐型”资源的需求, 在紧迫程度、质量高低、数量多少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判断, 将潜力调查的主要内容由适应过去机械化战争的传统规模型向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求牵引型转变为战时实现快速、高效动员打好基础。

(三) 转变经济动员潜力调查管理方式

一个地区可供动员使用的人力、物力、财力是一个随时变化的量。因此, 为确保动员决策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我们需要时刻利用信息技术跟踪并更新一个地区的经济潜力数据。应采用信息技术对经济动员潜力进行自动化管理, 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调查效果。可充分利用现有的政府办公网和军事机关指挥自动化网, 构建上下左右皆连接贯通的的经济动员潜力调查数据库, 运用计算机对潜力数据进行自动化管理, 并实现科学评估、合理预测和辅助决策, 为动员准备和动员决策提供依据;此外, 不断加强经济动员的潜力数据分析与管理, 及时升级管理手段, 在管理中不断完善相应的措施, 从而实现信息化的数据管理、制度化的更新核对程序、规范化的安全保密手段, 从而解决目前潜力数据管理不正规, 潜力资料积压成堆, 管理人员变动频繁, 安全防护措施不力, 失泄密隐患较多等问题。

(四) 转变经济动员潜力调查方法

伴随着世界信息革命时代的到来, 我国开展了富有成效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当前, 高速光纤通信、量子通信、高速巨型计算系统、“云”计算服务、电子商务等高新信息技术和服务产业不断发展应用。面对便利、快捷、高速的计算机和通信网络, 我们必须逐渐摈弃传统费时费力、低效落后的手工潜力调查方式, 逐渐向信息技术方式转变。首先, 加大潜力数据分析、决策、管理等软件开发力度, 建立一套完整、科学、实用潜力数据软件系统。其次, 依托现有的军队指挥通信网、地方企事业网以及因特网, 实现军地, 地方各级、企事业之间信息互通, 资源共享。第三, 完善系统和网络信息安全, 通过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数字签名技术等, 确保潜力资源数据安全。

参考文献

[1]邹云松等.国民经济动员“逆向”潜力调查模式初探, 军事经济研究[J], 2010年第7期第31卷第284期.

国民经济动员 篇9

经济动员能力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包括经济实力、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生产力等硬要素, 也包括经济动员的体制、机制、管理和协调能力等软要素。下面分别从经济动员能力的硬软两方面因素对湖南省的经济动员能力进行评估。

(1)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实力是经济动员能力的关键因素, 是动员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2006年, 湖南省生产总值为7493.17亿元, 增长12.1%, 比上年快0.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31.31亿元, 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3123.46亿元, 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3038.4亿元, 增长12.4%。按常住人口计算, 人均生产总值为11830元, 增长10.5%。全省生产总值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增长12%、12.2%和12%, 连续12个季度保持了11%以上的增长, 且波动幅度较小。企业效益提高,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264.75亿元, 增长39.4%。对经济动员能力影响较大的主业产品增长较快, 优势产业的相对优势进一步得到巩固, 为经济动员能力的发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 财政金融运行健康平稳,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

财政金融动员是经济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施经济动员效果的主要参考指标。据有关数据显示, 2006年湖南省省财政总收入891.16亿元, 增长19.3%,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75.3亿元, 增长20.3%。各类社会资金的动员潜力显着增强, 能够为国民经济动员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湖南省较为雄厚的财政金融实力为夯实国民经济动员基础, 提高经济支持能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力地增强了经济动员能力的发展后劲, 将对今后国民经济动员发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对经济动员成本有较大影响, 是提高经济动员能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 湖南省优势地区继续发挥带动作用, 以2006年统计数据来看, 长株潭三市生产总值达2818亿元, 增长14.1%, 比全省平均快2个百分点;“一点一线”地区生产总值为4770.15亿元, 增长12.9%。大湘西地区开发稳步推进, 生产总值为814.24亿元, 增长11.6%。“3+5”地区生产总值为5644.98亿元, 增长13.2%。虽然大湘西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但受交通等基础建设的限制, 其经济动员能力的发挥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经济动员能力的发挥更多的要倚重“一点一线”地区便利的交通和强大的经济实力。

(4) 高新科技产业发展迅速。

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动员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提高经济动员能力的贡献越来越大。长沙、株洲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湘潭、衡阳、岳阳、益阳和郴州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动员能力的主要形成地。湖南的高新技术领域集中在电子与信息、生物医药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及高效节能、环境保护、航空航天等几大领域, 相关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有很强的科研实力, 产学研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近年来对高新技术产业投入的持续加大和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高新技术产业对于提高湖南省综合实力和劳动生产率, 增强经济动员能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5) 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取得了显着的成绩。

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的宣传教育是经济动员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乘法器, 加强和改善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究的指导和管理, 整合研究力量, 拓宽研究领域, 开阔研究视野, 在国民经济动员理论和实际的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湖南省各级各部门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国民经济动员培训工作, 通过“走出去”的办法学习借鉴省内外国民经济动员的先进思想和成功做法, 结合湖南省自身的特点和在应急作战中的地位, 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手段加强国民经济动员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了社会大众对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认知度、认同度, 参与意识, 使民众逐渐意识到国民经济动员真正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事业。

(6) 湖南省宏观经济调控机制日趋完善。

宏观调控能力的增强为提高政府实施经济动员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能力,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进, 也为优化国民经济动员体制和运行机制, 构建了科学的框架, 为从制度层面上将国民经济动员纳入国民经济体系创造了条件, 也为提高经济动员能力实现的速度和效率, 提供了有效的政策工具和调控手段。湖南省在处理非典、地质灾害及冰冻雨雪灾害的过程中, 反应迅速、准备充分、决策周全、时机恰当、落实有力, 实现了由运用单一调控工具向多种调控工具并用的转变, 体现了较强的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宏观调控紧扣经济运行的脉博, 实现了被动型调控向主动型调控的转变, 适应市场经济主体多元化的实际情况, 将宏观调控对象由以企业、单位和个人为主, 转到以调控市场为主。同时, 宏观调控坚持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宏观经济调控坚持扩大内需的政策取向, 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 一方面推动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增长, 另一方面增加了国防经济实力, 提高了经济动员能力。

(7) 国民经济动员体制建设逐步适应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要求。

湖南省各地在机构改革中进一步完善地市级国民经济动员机构, 国家、省 (自治区、直辖市) 和地市三级经济动员机构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湖南省动员机构体系结构进一步优化, 重点地区、行业、基层单位的国民经济动员管理机构和工作队伍得到了加强, 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战略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各地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适应军事斗争准备各项工作和未来军事斗争的要求, 认真总结近年来启动国民经济动员机制, 参与抢险救灾等处理应急事件的成功经验和现实要求, 使国民经济动员体制建设能够较好地实现保障军事行动与保障非战争军事行动、处置重大突发事件接轨, 与抢险救灾等紧急情况处置接轨, 既能为保卫国家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 也能为促进湖南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增强湖南经济动员能力的对策思路

2.1贯彻国民经济动员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方针

湖南省要抓住战略机遇期, 加快经济发展, 国民经济动员要继续服从服务于地区经济建设大局。要树立大局意识, 在服从大局的前提下, 推进国民经济动员准备, 立足现实, 在尽可能减少资源占用和消耗的情况下开展动员准备工作, 将国民经济动员的工作融合到地区的经济建设中去, 适应国家安全和国防安全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以及湖南经济发展与改革呈现出的特点, 总结近年来湖南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成功经验, 借鉴国内外的成功做法, 进一步解放思想, 树立大经济动员的观念, 加大国民经济动员的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民众的国防动员意识和水平。努力提高军民结合、寓民于民的水平, 增强国民经济应变能力, 提高国民经济对应急事件的支持保障能力, 实现“小实力, 大潜力”的支持保障能力。

2.2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经济实力是经济动员能力的基础和重要保证, 只有经济实力的大幅度提高才能带来经济动员能力的提升, 否则经济动员始终是“无水之源, 无本之木”, 要紧紧依靠经济发展带动动员能力的提高。本世纪的前几年湖南已有了较快速度的发展, 但是总体还是偏于落后, 湖南省要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有利时机, 搭上国家快速发展的快车道, 迎头赶超,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实现跨越式发展, 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靠前的第一梯队成员。同时, 在加快发展速度的同时, 还要注意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减少单位GDP的能源消耗, 减少环境污染, 形成社会和谐、经济快速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创新型经济区。

2.3加快湖南省国民经济动员的信息化建设

首先, 运用信息技术术改造动员对象, 实现国民经济动员资源数字化。信息化战争首先要求国民经济动员资源成为信息技术可以利用的信息。加强湖南省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库建设, 在依托国家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上, 形成指标规范、统一、齐全, 信息更新及时、可靠、准确, 信息查询方便、快速、保密的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库。

其次, 建设湖南省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的决策平台, 形成国民经济动员组织和控制的可视化。建立能够为决策部门及时准确地提供有关武器装备、军需物资研制和生产的技术设备、基础设施、人员、原材料、能源及相关技术资料的名称、位置、数量、状况特征等信息的技术平台。根据军事斗争准备的要求, 从湖南省实际出发, 有重点的研究关键动员能力的可视化问题。

最后, 构建湖南省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通道, 形成快速、安全的国民经济动员信息传递网络。建立覆盖省、市、县的三级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网络体系, 制定相关政策措施, 逐步解决现有的不同部门、不同系统之间信息网络的技术差异、信息遮避等问题, 为实现国民经济动员信息传递网络化创造有利条件。

2.4完善湖南省国民经济动员的组织机构

积极推进和加强国民经济动员的组织机构建设, 建立健全办事高效、运转协调的经济动员运行机制。在国家设立的各级经济动员组织机构的基础上, 可结合湖南省自身优势, 建立各个不同部门的动员办公室, 各部门经济动员组织机构, 各类型 (决策、执行、监督) 经济动员组织机构要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付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要高度重视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在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提高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效率, 积极探索依托现有的政府组织机构、法律法规体系和科技工业基础, 开展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 提高国民经济的应变能力。要结合湖南省地区和本部门的工作实际, 探索国民经济动员准备的特点和规律, 建立健全科学、民主、规范的经济动员决策机制,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 规范经济动员机构的职能, 坚持依法行政, 提高经济动员的效率与速度。同时, 要开展经济动员机构和经济动员工作规范化大检查, 及时总结经验, 查找差距, 使动员机制不断完善, 动员能力不断增强。

3结语

国民经济动员归根结底是资源的重新组合与配置, 提高经济动员能力建设就是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实现产业生产能力的提高, 对湖南省经济动员能力的综合评估, 一方面可以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应急作战的经济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动员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有力对策。另一方面, 还可以加强应急与应战机制的整合, 实现了平战结合, 提高湖南省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摘要:首先从“软”和“硬”两个方面的因素对湖南省经济动员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估, 然后, 结合湖南省的实际, 对如何提高湖南省国民经济动员能力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动员,综合评估,对策

参考文献

[1]朱庆林.国民经济动员学教程 (第二版) [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7, (5) .

国民经济动员 篇10

省委副书记、省长鹿心社对全省经济工作会议进行总结, 并就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我省扶贫开发工作进行动员部署。黄跃金等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同志, 省法院、省检察院主要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强卫指出,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进一步宣示了我们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决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 从战略和全局高度, 深刻阐述了脱贫攻坚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 向全党全国全社会发出了齐心协力脱贫攻坚的动员令, 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针对性, 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

强卫强调, 打赢脱贫攻坚三大攻坚战, 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关键在于强化责任、完善机制、狠抓落实。

——要完善责任体系, 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 层层压实责任、传导压力。各级党政一把手是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 要带头安排部署、驻点联系、调查研究、检查督办、接受考评;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在县级, 各县 ( 市、区) 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深化细化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扎实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革命老区和连片特困地区等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 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 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深入推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工作, 提高定点帮扶的精准度和有效性;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广泛参与, 培育多元社会参与主体, 不断汇聚壮大社会扶贫力量。

——要完善考核体系, 充分发挥考核的引导作用。要深入落实《江西省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 ( 试行) 》, 引导各级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把主要精力和各类资源放在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上来。要强化日常考核, 坚持自评与重点抽查、交叉检查与平时各项工作相结合, 积极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 健全完善群众参与扶贫评价的具体办法, 提高考核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要用好考核成果, 坚持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锻炼培养干部、选拔任用干部;建立完善机关干部到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乡、贫困村交流任职工作机制, 加大选派优秀年轻干部特别是后备干部到贫困地区工作的力度。

——要完善保障体系, 动员方方面面合力攻坚。要加大政策投入, 把脱贫攻坚作为各级“十三五”规划重点任务, 推动惠民政策、项目和工程最大限度地向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要加大金融扶贫力度, 鼓励和引导商业性、政策性、开发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要强化顶层设计, 夯实组织保障, 统筹协调目标确定、项目下达、资金投放、组织动员、检查指导等工作。要牢固树立“党建+”理念, 深入推进“连心、强基、模范”三大工程, 加强贫困地区领导班子建设。要确保资金安全, 强化社会监督, 加强监督检查, 坚决防止扶贫资金“跑、冒、滴、漏”现象, 坚决守住纪律的底线、法律的底线、道德的底线。

上一篇:家教指导下一篇: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