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阅读

2024-06-17

国民阅读(共12篇)

国民阅读 篇1

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进步, 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整个社会。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满足着人们日新月异的需要。信息的普遍性、流通性、共享性以及信息革命的不断升级, 引导人类文明急速前进。阅读, 对于一个民族的兴盛与进步, 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推动, 承担着重要责任与使命。而随着媒介技术与信息传播的不断发展, 人们阅读的方式和习惯也已发生变化, 曾经手不释卷、字斟句酌的仔细研读难以为继, 如今快节奏、碎片化的屏幕阅读甚嚣尘上, 甚至只需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轻松阅读。因此可以看出, 媒介无论是对于阅读方式, 还是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 甚至对于整个人类传播史的发展, 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微传播的含义及传播特点

与大众传播相对而言, “微传播”这个概念是伴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产生和普及而衍生出的一个新兴概念。微传播的核心特征就是“微”, 即传播内容、传播体验、传播渠道和传播对象都呈现“微小化”。微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 集合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的特点, 在互联网开放、平等、去中心化的基础上, 融入了即时性、互动性与个性化。与此同时, 我们似乎也迈进了一个处处“式微”的时代。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 微博、微信等媒介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已经超越了许多传统的媒体, 其在信息传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微传播时代, 新媒体拥有共同的传播特点:

(1) 信息传播由单一的线性模式变为多元化。公众本身成为自媒体, 他们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为可以随时发声的信息传播者。公众的舆论监督职能不断凸显, 媒体的公共性日益加强。

(2) 信息内容愈加丰富, 信息量愈加庞大。信息随时产生, 人们随时接收。海量信息包裹在人们的周围, 用户可接触、可阅读的内容越来越多, 阅读内容也变得良莠不齐, 显示出杂乱、琐碎的特征。

(3) 信息内容和形式呈现碎片化。一方面, 新媒体传播的内容注重时效, 追求音频、视频等多触觉通道, 对文字表达要求不高;另一方面, 新媒体传播的内容不仅琐碎, 而且明显缺乏深度, 只能为读者提供浅层次的阅读。信息大量激增, 人们表达意见的形式越来越多元化, 也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1]

二、微传播对国民阅读的挑战

新媒体对传统的传播方式产生了很多影响, 微传播改变了大众传播的模式和内容。信息传播渠道更广, 传播方式更为多样, 内容反馈更为便捷。信息内容纷繁复杂, 从社会时政新闻到家长里短琐事, 各种阅读内容呈现在读者面前。人们可以动动指头在手机上翻阅, 滚动鼠标在电脑上浏览, 生动的文字、绚丽的图片、及时的更新、超大的容量, 使阅读变得轻松、简单、便捷, 这也导致“快餐文化”大行其道, “快餐式”阅读现象随处可见。“快餐式”阅读以一种随意性、懒惰性的浏览, 成为打发无聊时光、填充大脑中空白状态的消遣, 如过眼云烟般, 不留下思考的痕迹。在微传播时代, 阅读这项从古传承至今的活动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 信息碎片化挑战传统阅读形式

“碎片化”原意为完整的东西被破成零片或零块, 在20世纪80年代常见于“后现代主义”的有关研究文献中, 如今, “碎片化”已应用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多个不同领域中。21世纪以后, 我国以黄升民为代表的学者把“碎片化”引入传播学领域的研究中, 并将其概念界定为:社会阶层的多元裂化, 并导致消费者细分, 媒介小众化。[2]在微传播时代, 人们通过互联网接触到快餐式的、条目式的海量信息, 这些信息在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同时也分散了注意力。信息碎片化引发了人们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也让大众群体呈现细分趋势, 整个社会都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趋势。

传统意义上的阅读即读印刷纸质书籍, 而当微传播时代悄然来临, 出现了“电子书”这一全新的形式。由于纸质的印刷书籍略显厚重, 不方便随身携带, 这也就使得人们阅读的时间和地点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电子书不受时空限制, 一部手机就能储存海量书籍,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 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在新媒体时代对阅读的新要求。电子阅读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 能够满足人们学习和阅读的需求。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人们的生活时间和空间被碎片化了, 阅读时空也呈现碎片化趋势。

总的来说, 信息碎片化对阅读方式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阅读变得没有难度, 变得轻盈。由于获取信息变得十分便利, 人们便不再珍视阅读的严谨性。在海量信息面前, 人们更愿意接触和接受那些轻松性、趣味性的东西, 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普遍盛行。另一方面, 信息碎片化让真正有效的阅读变得艰难, 面对汹涌而至的大量信息, 人们需要具备更理性的思维和更高的判断力, 才不至于成为被动的接收机器。碎片化阅读是散乱无序的, 需要读者进行整合, 把信息提升为知识。

(二) 手机阅读的普及挑战传统出版业

在各类新兴媒介中, 手机以其移动性、互动性、便捷性、个性化等众多优势,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媒体, 也是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新媒体, 人们可以随时用手机浏览网页、观看视频、交流信息。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的延伸”, 这句话用来形容手机确实是再恰当不过。随着手机的普及, 手机阅读这一形式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人们不再手持厚重的书籍逐字逐句阅读, 无论是社会热点新闻还是流行文学作品, 人们可以在手机上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之后离线阅读。加之手机比印刷书籍更方便随身携带, 不论在交通工具上还是等待的时间里, 人们都可以拿出手机进行阅读, 移动阅读成为普遍的阅读模式。现代社会活动对信息资讯的需求量很大, 更要求信息来源的范围广、信息的时效性强, 手机移动阅读恰好满足了人们的需要。从而, “低头族”一词应运而生, 专指那些在地铁、公交车里个个都作“低头看屏幕”状, 把碎片化的时间填满的上班族[3]。由此可见手机的普及和影响范围之广。

传统出版业面对电子阅读的冲击, 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 满足读者的需求取代了以往以图书内容和质量为王的市场趋势。数字出版作为一种新的出版模式逐渐兴起。数字出版不仅仅指直接在网上编辑出版内容, 也不仅仅是把传统印刷物进行数字化, 它还涉及版权、发行、支付平台和具体的服务模式, 用数字化的工具进行立体化传播, 进而形成完整的数字出版产业链条。一方面, 数字出版能为人们的阅读需求提供一种更便捷、成本更低的选择;另一方面, 数字出版也为传统出版带来了更大的市场需求及内容供给。

由此可以看出, 手机阅读这种新兴的阅读方式正在以其势如破竹的强劲力量, 挑战着传统出版业和传统阅读形式。我们在开展全民阅读推广活动时, 不能忽略手机这个新媒体的重要作用。

三、微传播环境下大力发展全民阅读

(一) 直面媒介技术发展给阅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媒介技术的发展对阅读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电子阅读、移动阅读成为阅读的新常态, 阅读变得更加方便, 成本更低;同时, 人们对电子媒介的依赖度越来越高, 随时随地即可进行的碎片化阅读让人们更适应并享受“浅阅读快感”。虽然浅阅读从某种角度来说有助于拓展阅读面, 但这种碎片化的阅读缺乏逻辑和系统性, 很难引起读者的深度思考。要推广全民阅读活动, 一方面可以利用先进的媒介技术平台加大对文化书目的宣传, 在实现阅读资源的共享与传播的同时, 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仍然要加强纸质书籍阅读和深度阅读的推广, 培养全民思考与辨析能力, 有效利用新媒介环境下的阅读资源和阅读的便利性, 提升全民阅读的质量。

(二) 关注国民阅读需求及习惯的变化

处于现代化和信息化的社会中, 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 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当技术革新带来的改变实实在在地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当“工作忙”“没时间”等成为借口, 静下心来读书似乎变成一个“奢侈品”, 更不用说去系统、深入地阅读。除了阅读数量不多和阅读方式的碎片化, 国人的阅读质量成为“阅读危机”的焦点。在各种书店“畅销推荐”、网络“热书排行”中, 励志、考试、成功学书籍多占据大半天地。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们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提升自我, 于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可以在短时间内带来实际效用的书籍进行阅读, 即阅读的功利化倾向越来越明显。阅读需要长期的积累, 速成式、功利性的阅读无法关照个人修养与性格塑造。虽然说功利化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知识传播, 拓宽人的知识面, 但过度功利化阅读会导致知识体系构建的缺失, 使文化向单一性方向发展, 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英国《卫报》曾发表评论说, 如果我们停止阅读, 人类的天性也会发生变化, 不再有丰富而细腻的感情, 不再那么善解人意, 不再自我反省, 不再有创造性的思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进步, 更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发展。因此, 我国持续开展的全民阅读推广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 建设学习型社会, 提高国民素质”, 全民阅读正受到越来越多的瞩目。在微传播的时代背景下, 全民阅读的推广必然会面临一系列挑战与困境。全民阅读的推广需要充分考虑“互联网+”浪潮的影响, 将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结合起来, 用科技手段缩小全民阅读的“贫富鸿沟”。

摘要:在微传播时代背景下, 信息量更加庞大, 信息传播更为多元化, 信息内容和形式呈现碎片化, 因此国民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结合国民阅读的发展现状分析, 探讨微传播环境下全民阅读推广的发展趋向。在微传播时代, 要重视数字阅读的影响力, 关注数字阅读的发展趋势, 加强传统出版业与新媒体的合作, 持久推动深度阅读的开展, 培养全民阅读的良好习惯, 推动整个国家、民族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微传播,碎片化,阅读方式

参考文献

[1]施秀芳.“碎片化”时代的手机出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3.

[2]文晓欢.浅析以微博为代表的信息传播碎片化——以“新浪微博”为例[J].北方文学, 2011 (6) .

[3]常凌翀.数字视域下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的博弈探析[J].出版发行研究, 2010 (4) .

国民阅读 篇2

①民为一切之本,戏曲艺术亦然。中国戏曲源于民间歌舞,其人民性是与生俱来的。

②中国戏曲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有着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戏剧不同的发展特点。西方的戏剧,随着社会发展,艺术分工越来越细,分化成歌剧、舞剧、话剧等艺术形式,走的是如蘸医分科般越来越细的路;而中国的戏曲则是随着社会发展,艺术综合性加强,融歌、舞、演、技等于一体,走的是如中医综合辩证般的路。为什么同属世界三大古老戏剧的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现在都难有商业演出,而中国戏曲数以百计的剧种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中国戏曲内在的特质是合及和,并能不断吸收消化新的东西而化合成更高级的形态。自原始社会而来的民间歌舞,到奴隶社会与滑稽戏交会,到封建社会佛教传入后,与佛门弟子的说唱艺术交汇融合,并通过遍布市井民间的勾栏瓦肆争奇斗艳,终使中国戏曲生成并定型。

③中国戏曲的人民性还表现在它特别善于利用一切契机,使自身向前发展。元代蒙古族取得中原后,取消科举,许多文人落魄,戏曲得到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加入,立即由量变到质变,趋于成熟。到明代,因文人雅士多钟情戏曲,戏曲又抓住这一机遇,致使传奇剧本文辞典雅,舞台表演婀娜多姿。到清代,因为皇帝从顺治到光绪,无一例外都是戏曲爱好者,戏曲又利用了这个机缘,由“花雅之争”打磨出了能代表中国300多个剧种晟高水平、把唱腔和演技都推到空前阶段的国剧——京剧。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成为举世公认的雅俗共赏的艺术。民国时期,京剧借助大众媒体报纸的平台,评选出“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把国剧明星抬到天上又深入到国民的心里。电灯出现后,照明效果的改变把“听戏”变成真正的“看戏”,视觉艺术属性鲜明突出。没过多久,几乎所有剧种的角色行当都时尚而合情合理地男女演员齐登舞台,群星闪耀,观众赏心悦目。

④优秀的文化,还能抵御社会进化和社会存在对它进行的反辐射。富于人民性的戏曲积聚了历史积淀的足够的正能量,使它能不断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在社会转型、文化多元的`商品经济时代,戏曲的继续存在和发展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前有人说,“电视普及,电影都没市场了,遑论戏曲?”晚近十年,又有人说,“网络时代了,有空就玩手机,谁还去剧场?”

⑤“五四”时期,就有不少人认为方块文字应该取消,但拼音终没有取代汉字。计算机出现后,汉字依然没有像当初有人预料的那样“寿终正寝”,反而流行愈广,影响日深。方块字为什么没有消亡?重要的原因是14亿人在使用它,它具有非凡的人民性。优秀的文化遗产,有优秀的守护者,像计算机开发出了许多汉字软件一样,戏曲也上了电视,上了网络。广播电视上戏曲节目随处可见,不少省市电视台的戏曲节目,收视率都意外地高。最近几天,中央电视台直播的全国少儿京剧大赛,更引发了众人关注。戏曲移步不换形,变生存危机为发展契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庶几可作对今日戏曲的寄语。

⑥虽戏曲的人民性与生俱来,但仍需我们精心守护和鼎力坚持。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年,党和政府采取了不少措施,人民也一直关注着自己的艺术。五个“一”工程、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一个接一个发力。戏曲院团改制寻求发展动力;戏曲院校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有的综合性大学还新设了戏剧学院.借鉴西方大学戏剧学院架构,培养中国戏剧人才。在村镇,在社区,甚至在公园,在田间,我们都能看到戏曲的各种身影。

⑦但其实对于戏曲人民性的呵护和坚持,还有不少方面需要引起注意。比如有些仍在上演的传统剧目,与时代格格不入。比如今天我们怎么处理《琵琶记》“一夫二妻”这样的大团圆结局?秦腔的代表性经典剧目《周仁回府》,其“义”的表现是设计动员他的妻子替朋友的妻子去死,这样的安排,不免使当代人毛骨悚然。有些新编的现代戏,也存在低俗、媚俗现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戏曲要不断适应并有前赡性地引领社会心理,使之成为鲁迅先生所说的“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10月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第②段列举“西方的戏剧”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第③段中画线词“最优秀的知识分子”指的是( )(2分)

A.苏 轼 黄庭坚 秦 观 晁补之

B.关汉卿 郑光祖 白 朴 马致远

C.王 维 孟浩然 韦应物 柳宗元

D.关汉卿 张养浩 乔 吉 王实甫

3.第④段画线词“反辐射”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第⑤段引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3分)

5.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现在都难有商业演出,是因为缺少中国戏曲所有的“合及和”。

B.富于人民性的戏曲积聚历史积淀的足够的正能量,所以能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变化。

C.清朝出现了代表中国剧种最高水平的京剧,使历任皇帝无一例外地更加爱好戏曲。

D.戏曲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所以不能低俗媚俗。

6.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5分)

试题答案:

1.(2分)指出中国戏曲有着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戏剧不同的发展特点。

2.(2分)B

3.(2分)社会进化和社会存在对优秀文化所产生的负面作用。

4.(3分)生动形象地(1分)表达了作者希望并深信具有人民性的戏曲在今日和未来有发展契机。(2分)

5.(3分)B

韩国国民阅读调查分析 篇3

读书率:“一年阅读1册以上图书的读者”——成年人为71.7%,是1994年开展这项调查以来的最低水平。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一学期阅读1册以上图书的高达93.7%。这显示了年龄越小读书率越高的倾向。

读书量:“一年的读书册数”——成年人为10.9册,与2008年的11.9册相比有所减少。学生一学期平均读书16册,与2008年的14册相比有所增加。这个数字也是1994年开展此项调查以来的最高数字。有专家分析指出,这与学校图书馆利用率的提高、学校持续开展“早晨读书运动”取得成效、学校阅读环境的改善等有直接关系。

漫画、杂志的阅读量:成年人阅读漫画平均为7.2册,学生阅读漫画平均为15.8册。成年人阅读杂志平均为2.7册,学生阅读杂志平均为1.5册。漫画、杂志(杂志阅读量不包括学生在内)的阅读量,与2008年相比属于负增长;与1999年相比只相当于那一年一半的水平。漫画、杂志的阅读量与一般图书的阅读量相比,下降趋势非常明显。

报纸阅读率:“纸介质报纸”的阅读率,成年人为62.3%、学生中的初中生为40.5%、高中生为55.8%;“互联网报纸(新闻)”的阅读率,成年人为51.3%、学生中的初中生为72.4%、高中生为81.7%。在每10个成年人或每10个学生当中,平均有2至3人不问报纸形式,但每天都要接触新闻。

读书时间:成年人平时每天平均28分钟、周末平均29分钟,与2008年相比分别减少1分钟,这也是自1994年开展此项调查以来的最短时间。学生平时每天平均45分钟(小学生平均56分钟、中学生平均40分钟、高中生平均38分钟)、周末平均50分钟(小学生平均63分钟、初中生平均49分钟、高中生平均38分钟),与2008年相比增加2至4分钟。

互联网、便携式设备的利用与阅读时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只限于成年人回答。回答“没有变化”的为60.6%,回答“减少”的为31.6%,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近几年都没有太大变化。

利用闲暇与读书:“利用闲暇读书”的比率越来越低。成年人利用闲暇从事的活动,第一是“看电视”,第二是“上互联网”,第三是“参加体育运动”,“读书”排在第七位,仅占4.1%。小学生“利用闲暇读书”排第四位,所占百分比为10.3%,与2008年相比有所提高。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学生,利用闲暇“看电视”都排在第一位。

读书倾向:成年人的读书倾向与以往的调查相同,喜欢“文学书”的占41.3%、喜欢“实用书/趣味书”的占23.2%、喜欢“教养书”的占15.3%。在“文学书”中,按喜欢的顺序又分为“一般小说书”“随笔书/冥想书”“推理书”“经济书/经营书”和“财产书/不动产书”等。

喜爱的作家:喜欢的本国(韩国)作家,排名靠前的分别是孔枝泳、李文烈、李外秀、朴景利、申京淑、黄晳瑛、金洪信、朴椀绪、赵廷来、金辰明等。与2008年相比,读者所喜爱作家的位次变化不大。喜欢的外国作家,排名第一的是贝尔纳尔·伯贝伯拉,排名第二的是托尔斯泰,排名第三的是村上春树。

图书信息源:“本人在书店挑选图书”的最多。排第二位的是“通过畅销书目录获取图书信息”。在其他方式中,“通过朋友或职场同事的介绍获取图书信息”的比较多。在小学生中,有“通过老师的推荐/课程的指定”获取图书信息的,也有“通过父母/兄长的推荐”获取图书信息的;而初中生或高中生,则多是“通过朋友的推荐”或“翻阅畅销书目录”获取图书信息的。从总体上看,从“报纸”“电视”获取图书信息的时候比较多。

图书获取的路径:以“一般图书”为例,成年人的购买率为51.1%,与2008年相比提高10%。与此相对,租借率为37.2%,与2008年相比也有提高。这表明公共图书馆的图书比较充实。“漫画书”从租赁店借阅的比例为41.9%。与2008年相比持平。

对各种图书形态的喜好:图书形态一直在发生变化。喜欢“纸介质图书”的最多,占57.6%;之后依次是“用耳朵聽录音图书”,占17.2%;“使用PC画面阅读电子图书”,占16.8%;“使用便携式设备阅读电子图书”,占8.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越是读书量大的读者,越是倾向于阅读“纸介质图书”。

互联网书店的利用率以及利用的理由:利用率:成年人为29.9%,学生为44.4%。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学生,其利用率均超过2002年的两倍。不难判断,利用互联网书店的读者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利用互联网的理由: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学生,都有相同的三个理由:依次是“节约时间和经费”“可以获取图书信息”和“价格可以打折”。

国民阅读 篇4

一、新媒体时代国民阅读对象的广泛性与图书馆工作

新媒体时代阅读的对象是异常丰富的, 丰富得让我们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文本、作者、读者都在其间。阅读除了图书、报刊外, 还有电脑网络、手机动漫、电视、影像等多文本和载体, 它们都是人类重要的智慧资源。今后作为主流载体的电子资源, 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因为现在有相当多的知识一开始就是以数字化形式出现的, 数字化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智慧财富。我们应该把所有书写的、印刷的和电子的资源都看作是承载人类文明的重要的信息资源, 都应该好好地阅读, 因为所有阅读都互相呼应。我们必须学会新媒体时代的阅读, 不论是精读、深读, 还是泛读、浅读, 不论是读书、读报, 还是读图、读网, 各种讯息、知识, 随时都在供应, 我们随时都在阅读。“阅读是一个民族的希望, 是一个民族文明传承和文化发展的希望, 更是图书馆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1]新媒体时代的阅读不再是仅仅为了寻求知识, 还追求寻找知识的方法, 加强知识的管理和应用。如今图书馆已远远超出了它传统的以保存为主的功能, 正在成为当今知识社会的推进器, 它是一个高效益、高产出的知识服务机构, 它无论是在过去、现在和将来, 都将继续发挥人类文明遗产保护和传播的重要功能。图书馆员, 特别是学科馆员, 应能尽量让读者知道资源现状和了解读者的需求, 要摆脱旧的知识体系, 努力学习新知识, 与专业性读者站在同一水平线, 同一知识层次, 进行相互影响的交流, 成为拥有丰富经验的信息指导师。通过与读者交往, 指导信息空间完成职责。图书馆作为服务机构, 应该改变目前“借、阅、藏”的现状, 重视资源开发与研究。图书馆有责任开展和推荐阅读, 通过阅读接受信息。

二、新媒体时代国民阅读方式的整体性与图书馆工作

新媒体时代的阅读正在以整体化阅读的方式引领着整个时代的变动和走向。新媒体自身的丰富性, 加上读者的参与, 就使得分散的、零碎的、原子化的东西被整合在一起, 扫进读者的脑海中。新媒体时代的阅读很注重技术的组合, 它的声、色、图、影的效果是其他的阅读无法相比的。它还可以进行互动阅读, 互动游戏, 点击互动广告, 自动下载等。所有的阅读不再是单独存在的, 它们之间彼此互相呼应。因此, 这就要求读者掌握丰富的比较全面的知识。如对声音、图像、动画等要有进一步的认识, 对艺术、美学要有较多的了解和体会, 要能纵观历史。这样的阅读, 才能帮助读者构建充实而高尚的精神境界, 塑造健全的人格, 净化心灵空间, 丰富思想情感, 发展创造性思维, 培养科学精神。新媒体时代的阅读将文本、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技术融为一体, 它的储藏载体也相当丰富, 有光盘、录音带以及各种类型的数字化、电子化装置, 它通过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等技术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手段, 向读者展示各种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信息。文字、图片、图像、影像、色彩、声音等都成为网络阅读的对象。这样, 文字的、图片的、声音的、静态的、动态的超文本, 形成一个变化无穷, 丰富多彩的新文本世界。它充满了对外界的吸引力, 带给人们多重的感官刺激和更真切、更形象的阅读体验, 借助网络阅读可以把信息检索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世界。新媒体带来的阅读载体和阅读方式, 刺激着人们的视觉、听觉和神经, 对传统生活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感观运用、情感交往、思维方式、信息获取等各个方面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新媒体阅读实际上已成为一种多媒体的互动的立体化阅读, 读者真正成了阅读的中心, 想读什么就读什么, 爱怎么读就怎么读。读者的主动性、选择性及对作品形成和修正的参与性, 成为阅读领域新的景观。阅读是追求一种动态的阅读和综合性的理解。这种整体化阅读也给图书馆的服务带来了新的启示, 图书馆员们应更加努力学习, 掌握新媒体阅读的特点和技术, 帮助读者进行信息检索、信息搜集、信息发布, 利用超文本连接, 使全球的网上图书馆、网上报刊杂志、网上书店、网上数据库、信息资料、资料中心等链接成庞大的多媒体信息库, 供读者按感兴趣的路径或线索来进行阅读。

三、新媒体时代国民阅读主体的选择性与图书馆工作

新媒体时代国民阅读应该是有选择性的。因为当今社会信息载体很多, 大众媒体渗透于社会各个角落, 各种娱乐休闲活动非常丰富, 但新的媒体有的提供的甚至是垃圾信息, 人们在娱乐的同时必须被动地接受。有的阅读内容中充斥着低级重复。由声、光、电所构成的知识在快速打动读者, 而这些知识却难以构成系统的逻辑体系在头脑中留下长久的记忆, 造成人们的知识增长缓慢, 联想、思维的能力不断衰退。网络上的内容也只是满足人们一般的了解和浅层的需求, 这些对于必须通过思考、想象、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获得知识的阅读者无疑是一种冲击。因此, 我国国民阅读必须在五光十色、绚烂多彩中进行合适的选择, 猎取信息和知识的营养补给精神需要, 同时也要避免信息毒素和知识毒素对人的精神的侵害, 以致导致外在和内在的各种错误。

此外, 国民阅读也受年龄、生理、民族、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等的影响。阅读的主体是有选择性的, 国民各自选择自己需要的知识进行阅读, 阅读自己擅长的专业;取他人之长, 补自己之短。因为阅读是有目标的, 有目标才不会盲目和混乱。这种阅读主体的选择性是十分必要的, 它促使国民阅读向前发展, 提高国民的思想文化素养, 推动各行业、各部门的工作, 使国民真正获得创造性劳动的能力。

我们的阅读是在领会历史的风貌、文明的演进和社会的变迁, 能体现阅读的含义, 能承托和展示历史、文明和社会诸内容的载体和平台, 便成为阅读的对象。社会是活跃的、跳动的, 甚至是支离破碎似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因此阅读要随着文本的跳动而飞翔, 这样才能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我们要顺应时代的发展, 摸索出新的阅读之道, 选择合适的形式和内容进行阅读, 从阅读中提取思想, 或进行文化创造, 或实现精神的互动。图书馆员要能指导读者选择需要的信息, 在众多信息中辨析有用的信息, 在电脑上归类, 编辑、储存, 成为拥有丰富经验的信息指导师。

结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 必须努力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是知识创新、科技进步的内因和动力。国家和社会需要向国民提供较好的阅读条件, 通过阅读改善国民的知识结构, 促进人的发展, 改变整个民族的文化品格。图书馆有责任向国民提供阅读服务, 应充分利用其所蕴藏的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 引导国民正确的阅读, 自觉地接受人文思想的熏陶, 养成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通过阅读获得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获得改造自然、适应社会的能力, 获得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 提高国家的创造力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杨卫民.读者的大阅读[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9, (1)

[2]王群, 敬卿.阅读与人生[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9, (1)

我国国民阅读量调查报告 篇5

一直以来,“中国国民阅读情况”都是热门话题。今年,“倡导全民阅读”更是第三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足见国家对其的重视程度。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主要成果,综合考察国民对图书期刊价格的承受力、数字化阅读介质等方面,对国民阅读情况进行分析。其中、纸质图阅读量等议题受到广泛关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指出,从调查成果来看,国民阅读率整体全面上升,虽然纸质图书阅读量没有明显增加,但它与电子书阅读未来都存有增长余地,“纸质书也永远不会消亡”。

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较去年略升 报刊阅读率下跌

在这次公布的全民阅读调查成果中,纸质图书阅读量是一个颇受瞩目的焦点。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76期(份)和4.91期(份),电子书阅读量为3.26本。与年相比,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略有上升,纸质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此外,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3.26本,较2014年的3.22本略有增加。此外,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合计阅读量为7.84本,较2014年纸质图书和电子书合计阅读量7.78本上升了0.06本。

“这次的调查方法与以往相同,成果具有可比性和连续性,调查对象则为中国全年龄段人口。”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候表示,“分析数据可以发现,报纸、期刊的阅读情况都不太好,出现明显下滑。相较而言,数字化阅读明显超过了传统的图书阅读”。

近年来,报纸、杂志屡屡传出停业消息,报刊阅读率下跌也并非意料之外。魏玉山说,2015年,报纸、期刊的多项指标如印数、销售数、收入均下滑,“这跟阅读率下降有直接关系”。

数字化阅读成亮点 超半数国民进行过微信阅读

与纸质图书阅读率相比,2015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连续七年上升,首次超过60%。魏玉山认为,这可以证明,数字化阅读是阅读领域的一个亮点,“其中,手机阅读增长较快”。

魏玉山介绍,从图表来看,数字化阅读呈现为一条上升的直线,“,我们首次将数字化阅读纳入调查范围时,当时只有24.6%的人有数字化阅读行为;同样,成年国民上网率在为3.7%,去年则为70%。这也是数字化阅读率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从阅读方式来讲,超半数国民进行过微信阅读,具体数字比例为51.9%,而在手机阅读接触者中,超过八成的人进行过微信阅读。魏玉山介绍,同时,微信阅读的时长增加了,“微信阅读接触群体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44.24分钟”。

“微信阅读的主要内容是查看朋友圈状态、聊天、收发文字、阅读分享文章等等。”魏玉山强调,虽然以阅读媒介衡量,纸质报纸期刊阅读时长、阅读量等均有所下滑,但从调查来看,去年中国国民对电子报、电子期刊的阅读率却有了不同程度增长。

的确,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成年国民电子报阅读率较去年增长2.0个百分点;电子期刊阅读率则较2014年上升了1.4个百分点,总体呈上升趋势。魏玉山认为,这表明传统书报刊的内容资源是优质的,“应该成为数字化阅读的主体”。

点评:开展全民阅读面临良好机遇 纸质书永远不会消亡

综合分析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主要数据,魏玉山认为,从调查成果来看,国民阅读率整体呈上升态势,其中数字化阅读、纸质书、电子书主要阅读指标均全面上涨,“可以说,全民阅读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这也是阅读推广活动的一个重要成果”。

“从介质来说,数字阅读尤其是手机阅读也在持续快速发展,这说明,移动阅读、社交阅读正成为国民阅读一种新方式或说新趋势。”魏玉山指出,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超四成国民认为自己阅读量很少或比较少,“国民的阅读需求日益旺盛,开展‘全民阅读’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尽管如此,但多年以来,随着电子书的发展,纸质书出版、阅读率一直是各界颇为担忧的问题,甚至曾有人表示“纸质书必死”。魏玉山认为,纸质书永远不会消亡,“电子书与纸质书各有优势。根据我们的调查,电子书阅读器阅读情况增长出现在与,之后也在下降”。

“未来,电子书、纸质书阅读都还有增长余地。中国人口较多,想大幅度提高人均阅读量,速度会比较慢。但相信经过不懈努力,这个目标是可以达到的。”魏玉山称,“2015年虽然国民纸质图书的阅读量没有明显增加,但阅读时长却明显增长,说明读书人数量基本稳定”。

国民阅读 篇6

一、差异性

由于地理环境、经济水平、教育理念、家庭教育、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差距,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市和乡村、学优生和学困生,在阅读率与阅读量上,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根据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从城乡分布的角度分析发现,在图书阅读率相当的前提下,城市未成年人年均图书阅读量显著高于农村,且差距较大。具体对比来看,城市14—17周岁人群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2.16本,比农村该年龄人群的人均图书阅读量多出3本以上。同时,笔者发现,在同一个班上,学优生轻松、及时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后,有大量的课外阅读时间,而学困生往往在这个时候,仍然在为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焦头烂额,何以谈得上课外阅读。有意思的是,2010年,我国14—17周岁的农村青少年手机阅读接触率高于城市,手机阅读在丰富农村青少年阅读方面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多元性

如今,各种数字媒体的介入, 阅读逐渐被淡化,没有了良好的阅读环境,很难养成阅读习惯。其中,电视成了“第二上帝”,传媒成为“第四权力”(前三位是立法、行政、司法)。有专家就曾发表文章论电视的破坏力,它将学校、图书馆、博物馆都排挤到了次要地位。现在大多数中小学生对名著或者大部头之类的书,只会在电视剧、电影中收获一点感性认识,对原书知之甚少。大多数学生都是通过在网上下载来完成老师布置的读书笔记、材料摘抄等作业。网络正在侵蚀着孩子们的读书心态,年轻人不再步入读书馆,习惯于在网上读书看报,读书成了一种“泛读”现象,很少有人精读。“这没有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我们的教育者对此不管不问,装聋作哑。”

三、功利性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的禁锢下,学习之外的书籍都被斥之为“闲书”,认为阅读“闲书”对课内“正书”的学习会带来一定的干扰,学业直接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家长都不倡导学生读课外书,久而久之,课外阅读活动就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淡出了。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像一根指挥棒,剥夺了中小学生可以让心灵闲逛的阅读时间,有限的课外阅读时间被引向了对具有学习功能的书籍的阅读。作文写不好,就多购买几本作文辅导用书;数学学不好,就多看几本数学辅导教材……细细观察我们周边的环境,“缺啥补啥”的功利性阅读成了中小学教育对孩子阅读的要求。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2010年,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整体较高,其中9—13周岁未成年人阅读率最高,达92.1%。14—17周岁未成年人人均阅读量最大,人均阅读课外书量接近10本,而对阅读状况不满的比例却远远高出满意的比例”。

四、无序性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课外必读及选读书目,但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做到定期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教师为数不多,大部分教师很少指导,甚至是不指导,这种对学生阅读放任自流的态度,让学生感觉上阅读课就是普通的语文课,他们缺乏完整的阅读时间,读书的乐趣无法体会,读完后产生心灵共鸣就更别提了。当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指导;二是许多教师自身缺乏儿童文学的修养,对如何指导也心存疑惑;三是对考试成绩的片面追求,使许多教师采取短视行为。课外阅读作为阅读的一个主干,从一定程度上比课内阅读更为重要。有专家表示,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而学校、家庭应该做的就是创造条件为孩子们开启一扇阅读的窗口。

五、盲目性

一些家长和教师时常会感叹当代中小学生阅读趣味低下,他们不愿意去读那些公认的名著,而宁愿沉迷于“口袋书”和武侠、言情、卡通漫画。有些中学生在网络论坛上发表感言:“读名著原本是件很享受的事情,但老师们会规定我们在一定时间里读几本书,写多少篇读后感。这种被程式化了的读书方式,让我们心生厌恶。”随着漫画类与卡通类作品的风行,中小学生的阅读活动正在涌现轻读文重读图的倾向,他们课外阅读的主流是娱乐、消遣类和休闲类等“轻阅读”读物。这一方面着实反映出了学生的孩童心理——形象的画面、跌宕的情节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轻松的阅读可以缓解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所带来的沉重压力,可以短时的追求个性、放松自我,找到心灵的慰藉。但由于这些内容大多远离启迪思想、关注社会、思索人生等主题,他们很少关注那些洋溢着人文主义色彩的名篇、名著,要领略文字世界的高深实属一个难题。

总之,谈到当代的教育和青少年阅读现状,笔者认为,我们只有更科学地了解和更切实地实践儿童的成长规律,更通透地认识和把握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我们的孩子才真正能去张开双手拥抱属于童年的生命与岁月,他们才有可能进入一种常态化的健康阅读生活。

(责编 张亚莎)

国民阅读 篇7

严复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哲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他在对比了国富民强的西方和风雨飘摇的中国之后,曾提出了从提高国民素质来振兴中华的思想。虽然,严复并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探讨国民素质问题的人,但他的国民素质思想观却在当时乃至当下都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因此,笔者拟借鉴严复的国民素质思想观,提出解决在中国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种种素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大学生国民素质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们的物质文明取得飞跃的同时,我们的精神文明却并没有得到同步的提高和增长。相反,近些年不断出现的负面事件表明中国部分国人的国民素质令人堪忧,这其中也不乏中国未来的栋梁——大学生群体,他们中的部分人所表现出种种国民素质缺陷的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一)道德素质滑坡

国民素质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包括了很多方面。其中,道德素质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虽然,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整体上较强,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表现出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丢乱弃废弃物、在课桌上乱写乱画、破坏公共财物、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缺乏文明行为习惯的问题,考试作弊、拖欠贷款不还、人际交往不诚信、不守信用等缺失诚实守信意识的问题,拜金主义、享受主义、个人主义盛行、养尊处优、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等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问题。

(二)思想素质不高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在2005 年就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通过在高校开设“两课”中来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尽管如此,仍有许多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的所谓自由主义和民主,而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没有正确的政治信仰,缺乏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对政治表现出明显的排斥现象,政治取向上存在实用、功利主义倾向;对当前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没有正确的认识,容易走极端,不相信党的领导。

(三)心理素质脆弱

国民心理素质的整体提升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大学生经过十二载的苦读,虽然能顺利进入高等学校进行深造和学习,但由于他们的心理尚未成熟,情绪不易稳定,不能及时化解诸如无法适应环境、无法承担学业压力、不能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没有形成正确的恋爱观、自我定位模糊、对周围人群不满、心理阴影、容易记仇、人际交往障碍、心态消极悲观等矛盾,从而给自己带来严重的心理危害。

(四)身体素质下降

只有常运动,身体才能常健康。虽然“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然而仍有不少大学生把时间用来学习或无目的的玩耍,很少抽出固定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导致出现身体素质偏弱,易于感冒生病,耐力素质、肺少量指标下降,身体肥胖、怕苦怕累、意志力差等问题,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二、严复的国民素质思想观

谈及国民素质,必定绕不开严复。严复虽不是中国近代史上探讨国民素质问题的第一人,但他在比较了中西方的国民素质及其教育,深刻分析了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原因之后,提出要从提高国民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思维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几个方面入手来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以达到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并最终取得振兴的目的。

(一)国民政治素质

首先,严复要求国民必须首先具备参政的相应素质。只有树立了坚定的民权观念,明确自己在政治中的地位,才能以主人的身份自觉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其次,严复认为国民要努力培养自由的精神,具备自由的政治价值观念。再次,严复认为近代国民的政治素质还应包括民主的观念、平等自由的观念和民主原则。此外,严复认为国民还应对民主制度有最基本的认同,具备一定的政治思维及参与政治管理和公共事务管理的能力。

(二)国民思想道德素质

严复在比较了中西方国民道德素质的差异后,提出要提高中国的国民道德素质,首先要重新塑造国民的人格,形成国家观念和新道德风尚,破除“身奴”和“心奴”,时刻在心中装着祖国,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起来,成为具有独立、尚公、爱国心、热爱真理的新国民。其次,要通过社会、学校等途径传播自由、民主的种子,帮助民众确立新时代的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促进新民德的生长、发育和养成。最后,要有必需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国民思维素质

严复认为,必须要全面开发国民的智慧,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即所谓“开民智”。他说,要“开民智”,就要摒弃只以僵死的书本世界为未知对象的传统,代之以生动的自然为求知对象;要不仅采用重视记诵、训诂的方法,更要通过求知者自身的耳目心思训练,激发其主动了解客观世界的探索精神和发现能力。严复认为,通过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国民素质,还应从培养胸有实学的各种专业人才、普及教育制度、提倡实业教育等目标出发培养新式人才,以有效改变中国积弱积贫的局面。

(四)国民身体素质

开发国民的身体素质即严复所提的“鼓民力”。严复认为国民的手足体力之强是国富民强的根基所在,要从体力教育入手发展体育,提倡医学,禁止吸食鸦片和革除缠足陋习,使国民有强健的身体,否则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体魄,再好的知识和道德教育都将是空谈。为此,他提出,为了增强人民的体质,一是要改变中国一向重文轻武的统统价值观念,发扬尚武强国的精神。二是要通过教育,提供医学,普及卫生知识,革除礼俗积弊,严禁吸食鸦片和女子缠足。三是通过运动来达到健身强身的目的。

三、严复的国民素质思想观对提高大学生国民素质的启示

严复早在19 世纪时就提出要通过“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提高国民的素质,实现国家自强。虽然,严复所构建的现代理想国民模式有一定的空想色彩,但面对当今大学生中出现的种种素质问题,将用何种途径、何种方法来提升大学生的国民素质,严复的国民素质教育思想依然有其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家庭环境是提高大学生国民素质的起始点

严复提出的“新民德”首先就是要提高中国民众的道德素质。家庭是大学生从小到大成长的主要场所,父母和家人承担着向大学生传授伦理道德和礼仪习俗、培养道德品质的重任,其重要性自不言而喻。因此,必须优化家庭良好的育人环境,从起始点开始做好培养大学生国民素质的工作。首先,要用中国延续数千年的礼仪传统培养大学生的文明习惯。中国历来是一个礼仪之邦,有很多为世人所称道的文明举止,是道德素质的基础。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大学生养成诸如谦和有礼、待人诚信、尊老爱幼、谈吐有致等的文明行为。其次,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品格,加强道德约束和自律。最后,要用合理而科学的方法建立大学生的道德自信。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要注意寻求最佳的教育途径,避免因教育方式的粗暴无理而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打击,使其不能正视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及素质低下的种种表现。

(二)学校环境是提高大学生国民素质的核心

学校是帮助大学生“开民智”的第二个主要环境,必须加强学校的主阵地建设。首先,要在重视课堂理论教育的同时,重视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学校不能以大学生应接受家庭道德教育为由,而只重视对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却忽略对其公德意识的培养。相反,学校应将加大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的力度,不仅通过课堂进行教育,还应积极提供实践场所,将其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公德意识,提高道德素质。其次,要改变传统的办学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不尚古、不唯圣、不唯书的治学精神。严复在论述“开民智”时,曾比较过中西在思维素质上的不同。西方人通过求实达到求真,而中国人则经几千年的教化形成尚古、唯圣、唯书的僵化思维模式,不利于学习西方先进而振兴中华。因此,学校必须要破除传统的教学理念,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做到有学有问、有问有学,以达到真正“开民智”的目的。

(三)社会环境是提高大学生国民素质的助推器

大学生是辛苦求学的学生,但也是芸芸众生的一员,社会中的正能量及负能量同样影响着大学生国民素质的养成,所以社会环境是提高大学生国民素质的助推器。首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素质的培养。在大学生的素质培育工作中,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提高大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关于解决问题的实施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要努力形成优秀、先进的社会文化,抵制低俗、落后的社会文化对大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集全社会之力营造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对大学生进行多渠道、多方面的社会教育,使大学生尽早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和理想,成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伟大的“中国梦”。

(四)自身环境是提高大学生国民素质的关键

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最终要落到大学生自身,自身学习、领会、实践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自身国民素质的高低,所以自身环境是提高大学生国民素质的关键。首先,要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形成过硬的心理素质,做一名有责任感、勇于担当的大学生。要能够有选择、有分析地接受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合理成分,不受社会中存在负面因素的影响,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业、生活和情感,用阳光的心情坦然踏上生活的坦途。其次,要有一副强健的体魄。要用严复“鼓民力”的思想时刻提醒自己不忘体育锻炼,以搭建好学习、生活的根基和平台。

摘要:针对当前部分大学生表现出的思想素质不高、心理素质脆弱,道德素质滑坡、身体素质下降等国民素质问题,借鉴严复“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国民素质思想观,提出可以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环境出发提升大学生的国民素质,使其成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己之力。

风范大国民 篇8

亲爱的邻居们:

今天我过生日,偶有噪音,请你们原谅。

感谢你们的理解。

多尼娅

原来我的邻居多尼娅女士今天要过生日,她请了几个朋友来庆贺,因为害怕不小心吵着大家,便写了两张纸条,希望得到大家的理解与宽容。后来我发现,事实上,那天晚上她家没有传出一点喧闹的声音。这只是日常生活中平常的一幕。当晚,我坐在塞纳河边上,很难为情———以中国人的风格情操,多半是要“与民同乐”的。然而,这种“同乐”多半都是建立在扰民的基础之上。别说结婚时的吹吹打打,即使温文尔雅的求爱,也不免会变成高音喇叭里的“安红,我爱你”!

法国的日常生活,留给我印象深刻的事还有很多。比如说,在进出门厅的时候,走在你前面的人会用手挡着门扉等你进,虽然你们并不相识,也可能你们相距有十米的距离。这些细节,让人觉得生活在其中十分温暖。又比如说,在电视里,当主持人出现口误的时候,他会在纠正字词的同时向观众表示歉意。这是一种对观众表示尊重的职业素养。如果你只是急着纠正发音,并不代表你因为你的错误向观众表达了歉意。既然没有这种歉意表达,口误者就会时常想着蒙混过关。在法国,如果播音员在电视里说错了话而不向公众道歉,只会让人觉得他没有教养,而不只是职业道德的问题。在日常生活里,这种“对不起”文化是随处可见的。甚至可以说,许多场合,不经意的歉意表达已经成为西方忏悔文化的一部分。1793年10月16日,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特瓦纳特被判处死刑。走上断头台时,玛丽王后不小心踩到了刽子手的脚,她因此留下了一生中最后也是最让所有法国人至今都脸红心疼的一句话:“先生,我请求您的原谅,我不是有意的。”

十几年前,《泰坦尼克号》中国电影院里掀起了眼泪风暴。最让我感动的镜头,不是爱情,而是生死,是人们怎样有序地上救生艇,是竟然没有一人喊出“让领导同志先走”的口号。在巨轮即将沉没之时,许多人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既是人道主义的,也是出于对秩序的尊重。所以最早知道要沉船、最有条件逃生的船长愿与船同沉;牧师也不忙着逃生,而是为人们朗诵《圣经》;让人感动的还有乐队,在死神逼近的时候,以琴声温暖人心……同样是电影,在没有秩序的年代,我们看到的只是《滚滚红尘》里被拥挤的人群冲散的一双痴男怨女。如果说当时人们不讲秩序是因为战乱,那么现在中国人日常生活里不讲秩序该拿什么当替罪羊?

鸦片战争以降,中国人做梦都想自己国家变得强大。李叔同26岁时曾写《祖国歌》述怀:“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呜呼,大国民!呜呼,唯我大国民!幸生珍世界,琳琅十倍增声价。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谁与我仗剑挥刀?呜呼,大国民!谁与我鼓吹庆升平?”字里行间,甚至还有些刀光之气。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国力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问如何胜任做大国公民,这是中国人集体理性上升的一个标志。然而,大家所谈多是“不让狂热的民族主义引火烧身”式的警告。笔者以为,除了民族、国家这些大词之外,塑造大国公民,应该从情结走向细节。政治文明之外,更有生活文明。所谓生活文明,可以理解为一种对人尊重、对秩序尊重的文化,它是一切政治文明的摇篮。没有人本主义与秩序文明的根基,幸福会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美丽浪漫却不在我们身边,而自由随时会摇身一变,成为一根驱赶他者生活安宁的鞭子。

国民阅读 篇9

国民经济动员, 指为维护国家安全和适应战争需要, 有计划有组织地提高国民经济应变力, 将国民经济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国民经济动员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民经济动员的主体即国家。二是国民经济动员的客体, 即被动员的对象, 是国民经济领域中一切要素, 即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部门中的各企业、事业单位;各种产品和劳务等等。三是国民经济动员的目的, 即通过转变国民经济的体制和运行机制, 充分调动国家的经济能力, 为战争前线提供尽可能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维护后方的必要需求, 以保障后方的稳定和安全, 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四是国民经济动员的时限, 一般地讲, 国民经济动员时限从动员令下达、国民经济由平时状态向战时状态转换时开始, 转换完成时结束。五是国民经济动员的空间, 即国民经济动员的范围或领域。六是国民经济动员的方式。

国民经济动员的外延, 是指动员经济资源和要素保障战争和突发事件需要所进行的一切活动。从国民经济动员准备来看, 主要包括编制国民经济动员计划和预案, 建设和保持一定规模的国防经济, 发展经济, 增强国防经济潜力, 开发军事技术和研制新式武器装备, 筹措和储备战略物资, 加强国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制定和完善经济动员法规体系, 组织国民经济动员演习等。从国民经济动员实施来看, 主要包括颁布国民经济动员令, 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制订并实施战时经济计划, 调整国民经济布局;从受威胁地区向战略后方迁移工厂, 转移物资和技术设备;扩大军工生产, 组织民用工业转产军品, 修建新的军工厂和加强基础工业建设;修建新的铁路、航运、邮电等设施并实行军事管制;重新分配劳动力资源, 保证战时各经济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尤其是满足军工生产部门及其相关部门的需要;加速新式武器装备的科研、试制和生产;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筹措战费;发展战时对外关系。积极从国外筹措经费与物资;组织民用品生产和供应, 保障国民基本生活需要。

二、国家层面的国民经济动员的重要性

1. 进行战争的基本前提和有力手段

国民经济动员的这种实战功能, 主要表现在:第一, 国民经济动员不是军队战斗力的构成要素, 却是军队战斗力的生成要素之一。离开了国民经济动员, 军队战斗力就无法扩充、持续作战能力就无法维持。第二, 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的强弱, 决定着对国民经济动员潜力的利用程度, 最终影响着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2. 实现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变的杠杆和途径

国民经济动员的这种转换功能和杠杆作用, 主要表现在:第一, 国民经济动员是平战交替规律作用的产物。和平时期国防建设和战备的需求量较少而战争时期的战争需求量较大。和平时期保持较大规模的国防经济会因需求量较少而形成资源的浪费;如果保持较小规模的国防经济会因战时需求量增大而处于被动地位。平战交替规律的作用, 要求建立和完善国民经济动员机制作为解决上述矛盾的基本途径。第二, 现代战争对国民经济的依赖性不断加深, 往往需要依靠国民经济的整体力量才能进行战争。只有通过国民经济动员, 将平时经济转变为战时经济才能保障战争需要。第三, 国民经济动员作用发挥的程度, 不仅决定着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换的速度和效果, 而且反映着国民经济对战争的适应程度和支持能力。

3. 连接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纽带和调节器

国民经济动员这种连接功能和调节器作用, 具体表现在:第一, 有利于和平时期国防建设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在国家发展战略总目标下, 确定国防建设发展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使之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相适应。第二, 有利于和平时期国防建设的适度发展。国家通过国民经济动员连接功能, 在进行国家经济建设的同时扩大经济动员基础, 充分注意和支持国防建设。第三, 有利于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国家通过国民经济动员的连接作用, 推动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走“军民兼容、平战结合”的道路, 最终有利于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在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之间合理流动, 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平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发展, 战时以战争需要为中心全力支持战争。

4. 维护国家安全的一种威慑力量和安全屏障

国民经济动员的这种威慑功能和安全屏障作用表现在:第一, 有利于贯彻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第二, 有利于军队建设走质量建军道路;第三, 有利于国家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

三、国民经济动员活动的前置性

现代战争爆发的突然性和组织工作复杂性决定了国民经济动员活动的前置性。首先, 现代战争爆发的突然性, 要求在战前必须具备良好的经济动员基础。动员基础好, 临战时实施动员, 才能达成快节奏、高速度, 适应现代战争要求, 否则就会贻误战机, 造成严重的失利和被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现代战争从发现战争征候到战争爆发, 往往时间极其短促、而国民经济动员主客观两方面都需要较长时间的准备, 才能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如军工生产能力的扩大, 民用工厂转产军品, 对战略后方目标的防护, 工厂的搬迁等, 要达到完全适应国民经济动员的需要、没有战前认真有效地准备是不行的。其次, 国民经济动员的组织工作复杂, 没有战前周密的动员准备, 在临战时就会陷入混乱状态。现代国民经济动员规模之大, 涉及面之广, 是空前的。临战时要把全国各个系统、各个领域、各个地区、各种力量都组织起来,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发挥出总体力量的威力, 全面地持续不断地保障战争的需要, 这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只有在战前进行充分的经济动员准备, 战时才有可能使全国形成一部运转灵敏的国民经济动员机器, 卓有成效地保障战争进行。20世纪70年代以来, 高技术局部战争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规模有限, 持续时间短、战争节奏快等特点, 对国民经济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战争爆发后再按部就班地实施经济动员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

四、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管理方式根本性转变

国民经济动员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国家经济实力与潜力、国家安全战略、国民的思想准备、国民经济体制等。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 国民经济体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体制的建立和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末是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体制初建阶段。第二阶段:上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是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体制逐步健全阶段。第三阶段: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是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体制调整阶段。第四阶段:自90年代初以来, 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体制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构建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以实现国民经济动员管理方式根本性转变为目标, 不断推进国民经济动员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自动化。首先, 要实现国民经济动员管理思想的现代化。管理思想的现代化是实现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管理方式转变的灵魂, 它要求管理者摆脱或打破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管理方式所形成的思想禁锢, 逐步确立市场经济新观念和现代管理科学的新观念, 如系统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协同观念、时效观念等。其次, 要实现国民经济动员管理方法的科学化。管理方法科学化是实现国民经济动员管理方式转变的核心, 它要求以最简捷、最经济的方法, 提高管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运用数量统计、线性规划、仿真模拟、投入产出分析等方法, 对国民经济动员量化分析, 提高国民经济动员管理的准确性;运用网络技术、价值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管理技术, 对国民经济动员的各种方案进行分析、比较、论证, 以寻求最佳方案。最后, 要实现国民经济动员管理手段的自动化。管理手段自动化, 是实现国民经济管理方式转变的物质载体。要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信息, 用现代化通信设备传递信息, 用自动化仪器控制信息, 使国民经济动员管理工作准确、及时、经济、高效。

参考文献

[1]陈德第, 库桂生.国民经济动员——基本理论和历史经验的研究[M].北京:长征出版社, 1995.

[2]朱庆林, 等.中国国民经济动员学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5.

国民性与动物 篇10

人们常说美国人具有鹰的性格。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美国的国徽图案就是一只鹰。美国人自认为是世界老大与警察, 盛气凌人。这就如同老鹰在空中展翅翱翔, 一旦发现猎物便会立刻发动袭击。

德国人具有马的性格。他们会一边确认目标, 一边谨慎地飞奔前行, 绝不会马失前蹄。人们常说,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严谨的精神, 德国人才会创造出奔驰于全世界的“奔驰”车。

英国人具有大象的性格。他们是平稳厚重的绅士, 展现给世界的始终是一种高贵典雅的形象。

法国人具有鹿的性格。他们不但常常东奔西跑, 而且还喜欢浪漫。为了引人注目, 或者说为了那美丽的鹿角———虚荣心, 他们可以不惜拼上自己的性命。

阿拉伯人具有骆驼的性格。即使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当中, 他们也会不紧不慢、坚忍地勤奋工作。

印度人具有狗的性格, 据说因为印度人极富忠诚心。

俄罗斯人具有北极熊的性格。他们看似愚笨无比, 实则精明能干, 但有时也会为了某个目标而丧失另一个重要的东西。

那么日本人像什么动物呢?

有人说, 日本人像鸭子。或许你会觉得意外, 然而笔者认为这种说法确切地道出了日本人的社会性格。在一群鸭子中间, 只要有一只鸭子先开始嘎嘎嘎地叫, 其他鸭子便都会跟着叫, 同时都会老老实实地跟在最先叫的那只鸭子后面。这其实说的就是日本人的集体主义。此外, 更加有趣的是, 任何一只鸭子一旦从队伍中掉队的话, 便会立刻变得惊慌失措, 四处张望, 不知如何是好。

从某种意义上说, 或许日本人真的具有世界上最高度发达的集体意识, 而这就是日本人的国民性。日本人只有在自己所属的集团中, 才能够有安全感和存在感。他们先是将个人作为集体的一员, 然后考虑问题的意识就非常强。日本人即使是在个人层面上的自我介绍中, 也总爱说:我是某某公司的某某。他们认为, 首先应该强调的是自己的所属单位, 其次才是作为其中一员的自己, 这是理所当然的。中国人与西方人则正好和日本人相反, 他们首先介绍的是自己的姓名, 其次才是自己的所属单位。

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自下而上的日本人, 一旦脱离了集体和组织, 就会像离开父母的孩子一样, 成为一只迷途羔羊。一般来说, 在一对一的商业谈判、竞争甚至是吵架的时候, 输的那一方往往都是日本人。

即使是将日本人与中国人或韩国人相比, 也都会形成鲜明对照。中国人和韩国人虽然将自己放在组织当中, 但喜欢强调自我与个人, 而日本人则完全相反, 为了组织可以忽视个人, 可以埋没自我。

比起劳动的过程本身, 中国人会首先考虑劳动结果如何。中国人的这种倾向是很强的。日本人重过程, 中国人重结果。因此日本人一旦工作起来会认认真真、一丝不苟, 而中国人相比之下则要显得懒散得多。有人说, 两者之所以有如此差异, 原因在于血型, 一般来说, 中国人B型血型的人较多, 而日本人里A型血型的人比较多。

从血型上找原因, 当然不无道理, 然而, 最根本的区别还是在于, 由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体验而塑造出来的国民性与文化上的差异。

从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谈起 篇11

本文依据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梳理了十余年间国民阅读的状况、变化及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阅读需要大力倡导,阅读还需要专家学者的帮助,阅读更需弥久的坚持。

关键词:

阅读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经典 流行

一、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基本情况

“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是为了解全国国民阅读倾向发展趋势与文化消费现状而进行的一项连续性、大规模的基础性国家工程,这个调查项目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实施。从1999年到目前为止已经持续开展了8次。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是出版物市场调查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许多发达国家都有类似的调查,通过全面的读者调查,可以了解国民的阅读与购买兴趣、偏好、方式、需求、行为等基本状况和变动情况,分析、总结国民阅读与购买图书、杂志、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从而为国家新闻出版管理机关制定有关出版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为出版单位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有针对性地制定选题计划、组织营销等提供市场参考。[1]

我国公布的8次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十几年间图书阅读率增幅不大。尽管如此,意义却不小,特别是2010年图书阅读率的上升扭转了2005~2008年的下滑趋势。2009~2011年图书阅读率的上升得益于近几年来国家对全民阅读活动高度重视和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继2000年深圳读书月创办之后,读书月模式开始向全国辐射。许多城市的政府部门设立阅读月、阅读周,以培育文明建设、构建精神高地、打造书香社会、建设和谐城市为主旨,加强对全民阅读活动的组织领导和协调,丰富活动的内容和手段,在全社会形成了“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舆论氛围和文明风尚。“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以及新闻出版产业的发展,为全民阅读提供了保障。随着出版业的现代化、大众传媒的普及和网络通讯的发展,纸介质阅读不再一花独秀,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便捷,阅读方式多元,阅读内容丰富,阅读时空广阔,阅读环境开放,阅读视角扩大。除纸介质形式的文本形态阅读,还有借助现代技术媒介的“读图”“读网”“读屏”等方式的数字化阅读。

二、从八次调查中看国民阅读之现状与变化

1. 2000年国民阅读状况:(1)在了解国内外新闻、掌握社会时尚及流行趋势方面,人们选择的主要媒介是电视和报纸;在了解与工作、学习有关的信息时,人们选择的主要是电视和图书;在获得专业知识方面,人们选择的也主要是电视和图书;在放松心情和娱乐消遣方面,人们选择的主要是电视和VCD。(2)从闲暇时间对媒介的利用看,人们首选电视,其次是报纸、杂志、图书和广播,再次为录音、录像及计算机。休息日人们对媒介接触机会少于工作日,但长时间利用媒介的人增多。上网的人数虽不多,但上网时间远高于对纸质媒体的使用。(3)从年龄看,年轻人是杂志的主要阅读者,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杂志的人在减少。(4)从文化程度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是杂志的主要阅读者。2. 2001~2002年国民阅读状况: 我国图书消费已由公费为主转为自费为主。国民阅读目的的实用性、功利性走强。调查显示,与1999年相比,人们最喜欢读的图书种类排在前两位的仍然是文学类和综合性图书,但经济类图书的喜爱率从1999年的第八位跃居第三位。当时读者购书意向,综合性图书列首位,文学类图书排第二,政治法律类第三,经济类图书第四,艺术类和医药卫生类图书并列第五。品牌已深入人心,出版业品牌价值开始凸显。电视、图书、报纸是对读者影响最大的三大媒体。3. 2003~2004年国民阅读状况:阅读目的功利性、实用性继续走强,知识性减弱,消遣娱乐性凸显。即使在农村,居民读书目的的实用性也明显增强。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崛起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影响并逐渐改变了媒体的格局和人们的阅读习惯。生活节奏加快和媒体多元化成为国民阅读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的重要原因。在2003年读者最喜爱和已购买的图书种类的调查中,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类图书均排在了第一位。4. 2005~2006年国国民阅读状况:这次令人关注的一个调查结果是,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走低,有一半的人不爱看书。与前几次调查结果相比较,读者认同“读书越来越重要”的比例降到1999年以来的最低点。与此相反则是网上阅读率迅速增长,超过10%的国民有网上阅读习惯。我国读者最喜爱的作家是金庸、巴金、鲁迅、琼瑶、贾平凹、老舍、古龙、冰心、余秋雨和曹雪芹。5. 2007~2008年国民阅读状况: 在图书的读者中,对读书目的选择最多的是增加知识、开阔视野,其次是休闲消遣,第三位是满足兴趣爱好。报纸以73.8%的阅读率高居我国国民阅读率首位,杂志以58.4%阅读率位列第二,互联网阅读率大幅攀升,表明新一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互联网阅读率以44.9%位列第四。纸质读物的“浅阅读”趋向愈加明显。6. 2008~2009年国民阅读状况:金庸、鲁迅、琼瑶、古龙、曹雪芹是读者喜爱的五大作家。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只有不到四成成年人(38.6%)对自己的阅读状况表示满意。超过六成(61.2%)的人对自己阅读的情况表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另外,有65.1%的人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少或很少。7. 2009~2010年国民阅读状况:图书阅读率微弱增长, 五成读者接受下载阅读,人均阅读时长减少,三成读者不满现状, 新华书店成买书主渠道, 四大名著占最爱图书榜首, 读者最喜爱的作家前十位分别是金庸、鲁迅、琼瑶、曹雪芹、古龙、巴金、郭敬明、老舍、冰心、罗贯中。8. 2010~2011年国民阅读状况:2010年我国18~70周岁人群对阅读作用的认知程度较高,国民综合阅读率达77.1%,传统纸质媒体阅读率稳健增长,数字阅读接触率强劲增长。读者最喜爱的作家前十位分别是金庸、鲁迅、琼瑶、郭敬明、韩寒、曹雪芹、老舍、古龙、冰心、三毛。(三大作家稳居前三位,“80后”作家跻身前五名)。手机阅读的国民超过半数是农村居民,六成以上国民希望当地举办阅读活动,未成年人年均图书阅读量超过成年人,0岁~8周岁儿童的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2.78分钟陪孩子读书等。[2]

不难发现,十余年间我国国民在阅读主体方面、阅读媒介、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认知与价值取向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总的来看,青年读者仍是阅读主体,但素质参差不齐。图书、杂志、报纸阅读率较平稳,仍不失为获取相关信息的主要媒介之一,人们阅读图书、杂志、报纸,有的是为增加知识、开阔视野,有的是休闲消遣,有的是满足兴趣爱好等。数字化阅读强劲增长,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对传统阅读方式的颠覆。知识和书写不再被固定于纸媒,即时、分享、互动、便捷、环保等新鲜感受纷至沓来,阅读概念在无限拓展。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超越几代几世人的经典作品虽仍受读者喜爱,但流行阅读、浅阅读备受崇尚;注重用快速浏览方式获取信息,功利阅读取向明显;读书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在分析十余年间国民图书阅读率增幅不大及阅读行为发生变化的原因时,互联网等多元媒介的冲击,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加,阅读功利性、实用性增强等因素成为许多研究者的共识。当然,也有研究者慧眼独具,认为“现在多数专家学者要么埋首书斋,做自己的精神‘孤旅’;要么就是将自己专业领域内的研究成果‘贩卖’出去。很少有人能结合当前形势及自己的阅读经验,告诉读者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阅读”。[3]

三、几点思考

1. 发展智力最重要的手段是阅读。基于先天因素,人在智力方面会有一些差异,但通过教育等手段塑造智力的空间也很大。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发展智力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阅读,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与其阅读量呈正比,阅读可拓宽视野并获得超越日常生活的知识。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就没有人的精神发育。人的智慧、思想没有办法从父母那里通过基因来拷贝、遗传,可人类能够超越其他动物的地方,就是因为人类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这个精神的世界是离不开阅读的。[4]一个国家阅读能力的稳健提升,会直接助推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强劲动力。2. 关于经典与流行。《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经典”的解释有三项:一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二是泛指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三是指著作具有权威性。通常所说的经典当指第一种,泛指传统的、经过历史选择的,具有优良品质和良好声誉的文学作品、文化著作。其中优良品质和良好声誉铸就了经典的权威性,显示其从问世至今一直具有很高的文学或文化价值,对人们的精神世界有长久的良好的影响力。巴金道:“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美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5]对于“流行”《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传播很广;盛行。在阅读范围内,当指时下创作并传播很广且盛行一时的文学作品或文化著作。可见,经典与流行最根本的不同在于是否经受过历史的考验:前者是“过去的”,经过时光的大浪淘沙,留下的大都是真金;后者是“现在的”,未经过历史淘洗,鱼龙混杂。如此来看,流行的文学、文化价值是不确定状态,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未经历史的论证,更是处于不确定之中。但有一点应引起重视,那就是现在及以后一段时间里,流行会很受人们的喜爱,甚至追捧。经典名著创作于较为久远的过去,语言难懂,思想内容深,选编重复,缺乏时代感,难以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一方面,要有足够的相关背景知识并努力解读之;另一方面,又需专家的帮助,需“深阅读”。流行是创作于当下又盛行于当下,人们都较为熟悉其所处的时代,相关背景知识就在眼前且可随时与周围人交流,“浅阅读”就够了。阅读经典难度大,需慢节奏反复读;而阅读流行较容易,往往只需快节奏地翻阅。在多元化的今天,社会上还远没有形成对阅读重要性的共识。阅读心态的浮躁、阅读内涵的肤浅、阅读质量的下降、阅读兴趣的减退、读书功利化等等,不一而足。有学者一针见血指出:“有些人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追求真理;有些人是为了增进能力,改善生活;有些人是为了应付考试,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和社会地位;有些人是为了消遣,打发时光或怡享晚年;有些人是为了成名,为了一顶学术权威的帽子;有些人是为了做官。”[6]《博览群书》杂志社主编陈品高在第八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后指出:不管是电脑阅读、手机阅读,还是手持阅读器阅读,不能只停留在以了解、获取信息为主的浏览式、快餐式的浅阅读上。数字化阅读不一定会导致阅读肤浅化,无论是纸质还是数字化阅读,所读内容还是要放在好书、经典图书上。[7]3. 阅读的倡导与帮助。一些语文教育专家参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阅读需要也分为五个层次:消遣需要,一般修养需要,专业发展需要,审美创造需要,远大志向需要。不论是哪一个层次的阅读,其功能都不可能强大到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2011年4月21日《中国教育报》公布了朱永新及他的研究团队精心研究、开列的“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旨在为中国的少年儿童打下人生的底色,实实在在地诠释了阅读是生命活力和思想升华的精神食粮及助推剂。这是一项动用国家力量中的精英团队保障全民阅读的基础工作,我们的教育需要这样的帮助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刘伟见.新突破 新成果 新趋势——余敏谈“第二届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J].出版参考,2002(11):8-9.

[2]“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十大结论[EB/OL].2011-04 -24.http://news.xinhuanet.com.

[3] 周慧虹.“点”击国民阅读[J].山西老年,2008(6)

[4] 朱永新.阅读改变我们的一切[J].教育旬刊上,2010(6):37.

[5] 钱理群.用文学经典滋养下一代[J].语文新圃,2008.

[6] 尹星凡,黄承烈,孙增霖.读书的境界[J].南昌大学学报,2008(11):46-49.

[7] 王光明.阅读是否“回暖”量量深圳温度[N].深圳商报,2011-06-03(C01).

[8] 未来“书”的模样[EB/OL].2011-03-02.http://www.guancha.cc.

[9] 杨为民.读者的大阅读———新媒体时代的大众新阅读观[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1):14-17.

《全球变暖和国民财富》 篇12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11月1日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日益显现,物种灭绝、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生态平衡破坏、很多地方不再宜居,等等。面对这些后果,首当其冲的不是过度消耗能源的发达国家,而是相对不发达的贫穷国家。在富国咄咄逼迫穷国偿还毫无合理性可言的金融债务时,它们过度消耗能源积欠穷国的生态债务,该怎么算?而生态环境才是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

【国民阅读】推荐阅读:

中国国民10-15

国民心理06-21

国民保护08-01

国民发展08-21

国民运动08-21

国民建设09-07

国民素质10-23

国民教育10-29

国民体育11-03

国民政治11-15

上一篇:传动设计下一篇:班主任工作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