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生产总值

2024-08-29

国民生产总值(精选9篇)

国民生产总值 篇1

改革开放20多年来, 广西区第三产业一直保持着快速稳定增长, 产业结构得到了不断调整和优化, 第三产业中的新兴行业也迅速崛起与壮大, 使整个第三产业在繁荣广西经济、 扩大就业规模、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是讨论广西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三产业长期的均衡关系, 利用Engle和Granger于1987年提出的协整理论探讨广西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三产业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趋势, 为决策层做出经济指导提供依据。

一、基本原理

(一)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及随机性检验

1.平稳性检验。

对序列的平稳性有两种检验方法, 一种是根据时序图和自相关图显示的特征做出判断的图检验方法;一种是构造检验统计量进行假设检验的方法。

图检验方法是一种操作简便, 运用广泛的平稳性判断方法, 在这里简单介绍两种:一, 时序图检验:所谓时序图就是一个平面二维坐标图, 通常横轴表示时间, 纵轴表示取值。根据平稳时间序列均值, 方差为常数的性质, 平稳序列的时序图应该显示出该序列始终在一个常数值附近随机波动, 而且波动的范围有界的特点。二, 自相关图检验:自相关图是一个平面二维坐标垂线图, 一个坐标轴表示延迟时期数, 另一个坐标轴表示自相关系数。由于平稳序列通常具有短期相关性因此随着延迟期数k的增加, 平稳序列的自相关系数ρk会很快地衰退减向零。反之, 非平稳序列的自相关系数ρk衰退向零地速度通常比较慢。

2.随机性检验。

Barlett证明, 如果一个时间序列是纯随机的, 得到一个观察期数为n地观察序列{xt, t=1, 2, …n}, 那么该序列的延迟非零期的样本自相关系数将近似服从均值为零, 方差为序列观察期数倒数的正态分布, 即undefined

因此我们可以构造检验统计量来检验序列的随机性。

(1) 假设条件。 原假设:延迟期数小于或等于m期的序列值之间相互独立。

备择假设:延迟期数小于或等于m期的序列值之间有相关性。

该假设条件用数学语言描述即为:

H0:undefined

H1:至少存在某个undefined

(2) 检验统计量。

LB统计量:undefined为序列观测期数;m为制定延迟期数。 Box 和Ljung证明LB统计量近似服从自由度为m的卡方分布。

(二) 协整的概念及检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 有些序列自身的变化虽然是非平稳的, 但是序列与序列之间却具有非常密切的长期均衡关系。为了有效的衡量序列之间是否有长期均衡关系, Engle 和Granger于1987年提出了协整的概念。

假设自变量序列为{x1}, …, {xk}响应变量序列为{yt}, 构造回归模型:

undefined

假定回归残差序列{εt}平稳, 我们称响应序列{yt}与自变量序列{x1}, …, {xk}之间具有协整关系。

多元非平稳序列之间能否建立动态回归模型, 关键在于它们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所以要对多元非平稳序列建模必须得进行协整检验, 简称为EG检验。EG检验也称为EG两步骤, 步骤一:建立响应序列于输入序列之间得回归模型:yt=β0+β1x1t+…βxXμtεt, 其中β0, β1, …, βk是最小二乘估计值。

步骤二:对回归残差序列{εt}进行平稳性检验。

二、实证研究

本文收集了1984-2005年广西区的第三产业总值和人均GDP的数据如表1所示, 其中带*的数据为缺省值, 我们在spss中用线性插值的方法对数据进行了补充如下:

拿到一个观察值序列之后, 首先是判断它的平稳性。按照上面讲的方法, 我们首先分别画出两个时序图, 来判断它的稳定性。

从上面的图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来两个序列图都是非平稳的, 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协整的理论建立模型, 用yt, xt分别表示广西区人均GNP和第三产值得:

yt=β0+β1xt+εt

在spss中用 (OLS) 的方法得到β0=355.623, β1=5.324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计算残差, 分析其平稳性, 分别画出时序图和自相关图如下。

从图中可以看出来残差序列{εt}是平稳的, 协整条件成立, 但是残差具有很强的一阶自相关性。因此我们考虑建立一阶自回归的模型:

undefined

其中{vt}是一个白噪音序列。

在spss中计算如下:

Parameter Estimates

其中β0=447.920, β1=5.059, ρ=0.726。

现在模型已经建立, 但这个模型是否有效呢?因此我们必须对模型进行检验, 其实模型的检验就是检验残差序列{vt}是不是一个白噪音序列, 在 spss中检验如下, 可以看出{vt}是一个白噪音序列, 因此此模型拟合有效。

Series: Error for y from AREG, MOD-4

最后我们来一看下该模型的拟合效果如何, 我们将序列的拟合值和序列的观察值以及95%的置信区间联合作图, 通过图示可以直观地看出该模型对序列的拟合良好。

三、结束语

研究表明:1.模型整体效果很好;2.两个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3.两个时间序列具有很好的协整关系;4.两者之间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 且其置信度可达95。这说明广西三产产值存在大突破的可能性, 第三产业总产值对人均GDP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因此建议政府部门应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第三产业中的新兴支柱产业如房地产业、物流服务业、旅游餐饮业等, 进而推动GDP上升, 达到良性循环效果, 让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更快促进经济的增长, 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小斌译.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协整和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3 (12)

[2].王燕.应用时间序列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3].骆振华译.时间序列分析引论 (第二版)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1987

[4].章文波, 陈红艳.实用数据统计分析及spss12.0应用[J].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国民生产总值 篇2

把国民生产总值作为综合经济指标的主要优点在于:第一,它只计算了最终产品的价值,而没有计算中间产品的价值,因而不包括重复计算的部分。第二,它不仅计入了物质生产部门的增加值,而且也计入了所有服务部门的增加值,因而反映了现代产业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教育、科学技术、金融等第三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缺点

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的缺陷是:

第一,不能反映社会成本。

第二,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

第三,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

第四,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

第五,不能反映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状况。

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国民生产总值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可以计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增长率)。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

(1)生产法或称部门法,是从各部门的总产值(收入)中减去中间产品和劳务消耗,得出增加值。各部门增加值的总和就是国民生产总值;

(2)支出法或称最终产品法,即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国内资产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和库存净增或净减)+出口与进口的差额;

(3)收入法或称分配法,是将国民生产总值看作为各种生产要素(资本、土地、劳动)所创造的增加价值总额。因此,它要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资本消耗、间接税净额(即间接税减政府补贴)等形式,在各种生产要素中间进行分配。这样,将全国各部门(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上述各个项目加以汇总,即可计算出国民生总值。

从理论上说,上述3种方式最后统计得出的结果应该是一致的。现在国际上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通行方法为FPA,并将它得出的数据作为标准。

计算公式:Q1·P1+Q2·P2+……+Qn·Pn = 国民生产总值

以品种测度国民幸福总值 篇3

国民幸福总值(GNH)是社会关注热点,其测度上最大的困难在于,难以把握幸福的主观性与收入的客观性之间的关联。选择品种这个指标作为GNH的成分指标,可以非常好地解决这个矛盾。品种本身是客观指标,却可用来显示主观选择。

品种,代表选择。品种与幸福的联系在于,幸福取决于更多的选择;没有选择,就谈不上幸福。

品种与国民幸福的内在联系

1、品种测度是人类发展指数思路的推广

用品种测度幸福,与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学理渊源完全相同,体现的都是“以自由看待发展”的理念,但测度上有改进。

二者都源于阿玛蒂亚·森的能力理论。通俗理解就是“有钱不等于快乐”。能力理论“以自由看待发展”,认为,收入不等于幸福。要从测效用,转向测价值(偏好)。不光要测收入,还要测出同一收入(代表发展),可以用来实现多少种不同的偏好(beings and doings)(代表自由)。学理上,(选择)自由先于(功利主义)幸福。因此对自由的测度可蕴涵幸福的测度。

品种,正好是森说的能力的一种理论抽象,相当于他说的“能力集”(capability set,“‘能力集’包含可供选择的实际生活内容项组合的信息”)。不同于森之处在于,他说的能力,是选择具体目标的能力;品种则把能力,抽象为能力的数量(即一共有多少种可实现的能力)。把能力集,理解为品种的集合。以自由看待发展,在指标上可“变形”处理为,以品种看待GDP。通过测度同一GDP中包含多少种选择,观察人类获得自由的水平。

品种可以反映同一元钱对不同人的不同意义。表现出有钱与快乐之间的关系:同样收入条件下,人的选择越多,实现最贴近本义(满意)的选项的概率越大;人的选择越少,越远离人的本义的实现。例如,全国人民只能选蓝绿两种颜色的衣服,与可选二百种颜色的衣服,满意的概率有客观不同,幸福水平也不可同日而语。

2、与GDP有内在关联,却又独立于GDP

HDI三个具体指标期望寿命、识字率(入学率)、人均GDP,是森参与设计的。相比GDP,加入了社会因素。但测度效果与他的初衷比有相当距离。尤其是人均GDP,没有独立于收入,甚至不如基尼系数敏感。幸福测度由此走向另一极端,偏向主观的满意度测度。同各种经验性的满意测度比,品种测度相当于把满意的“意”(所要满足的意义)抽象为意义的数量(一个品种代表一个质上不同的意义),从而得出一个意义总量(经济范围内人类获得自由的总量)。

如果不求精确,在经济内部,大致可以这样理解:收入是数量与价格之积,幸福是品种与价格之积(选择的总价值量)。总福利含义,从数量与价格之积,变为再乘以品种。GDP与幸福之间存在一目了然的内生关系:同一个GDP,由2万种商品构成,还是2亿种商品构成,对GDP本身来看,没有任何区别(因为设N=1,所有产品同质,数量与价格之积不变),但对人要满足的意义来说,完全不同。每个人认同的意义不同,体现在商品上,表现为选择不同质的产品。价格不变条件下,由较多品种、较少数量构成的等量的总福利,比较少品种、较大数量构成的等量的总福利,将意味着更高的幸福值。

这也符合经验上由托夫勒总结的人类经济发展,由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转向小批量多品种生产的生产趋势;同时符合人类从同质化的物质需求满足,日益向异质化的文化需求满足发展的消费趋势。这个过程,就是人类从较不自由向更加自由转变的过程,是幸福提升的客观基础,与人类发展指数的取向是一致的。可以认为,HDI是品种测度的特例,它相当于品种测度中,同等收入水平下,可以选择的不同的寿命水平、知识水平这类具体的品种大类。而森的本义,是选择越多越好。HDI只取寿命、知识指标等,是受统计指标限制。

品种测度的可行性

迪克西特与斯蒂格里茨1977年提出的D-S模型,在经济学中第一次实现了品种与收入、均衡关系的内生化。由此解决了在均衡水平上计量品种的技术性难题。

均衡条件下,品种不可以通过主观意愿增减。不像满意度那样容易造假或出现样本偏离。因此比满意测度更为客观。原因在于,统计测度的品种,一定是供求平衡,市场结清后的品种,是客观的。人为从供给方增加品种,提供虚假的选择多样性,会受到市场惩罚。同时,供给受生产方式的制约。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一定是发展方式转变的结果。一般规律是,在规模经济条件下,品种多样化会提高生产成本(迪克西特、斯蒂格里茨,1977);在范围经济条件下,品种多样化会降低生产成本(潘泽,1982)。

从需求方看,人们会为差异化产品更多付钱,因为差异化会带来更高的幸福感。但这要受到收入条件的限制。经验规律是,人均收入3000美元-5000美元以上,或总收入中可自由支配收入占到60%之上,是多样化需求开始跃过同质化需求的临界点(这两种需求对应张伯仑的双需求曲线,多样化需求曲线即垄断竞争中为差异化支付溢价的那条需求曲线),特定情况下(如体验经济、成瘾性行为)甚至出现需求曲线向上。

联系均衡进行品种测度,有助于克服满意测度的根本局限。多数满意指标,都与均衡无关,与经济只有外在关系,不可能(在初次分配内)通过经济本身的调节作用,与幸福相互作用。实质问题是,幸福等于欲望减去满足。联系均衡,欲望就会受到供给(实质是为获得幸福肯不肯付出劳动)的制约。而不联系均衡,包括满意测度、主观幸福(SWB)测度,难以区分正常欲望(有支付和劳动付出保障)与贪欲(只索取不付出),会鼓励不正常攀比。

品种测度本身也有局限,它只在经济范围有效,不涉及“快乐水车”(hedonic treadmill)等联系于心理、社会因素的现象。如果要超出经济范围测度幸福,就需要有心理类指标(如满意测度、SWB测度)及社会类指标,进行全面分析。但品种测度结果,会为心理、社会测度中的超常欲望,提供一个正常欲望的“自然率”参照系。政策含义是一旦超出自然率,为提高国民幸福总值,就需要考虑采取文化手段(例如印度通过印度教降低欲望水平)、宏观经济手段(例如通过二次分配调节基尼系数)、社会手段(例如“等贵贱、均贫富”)进行调节。而品种测度的直接政策作用,是提供数量信号指示,通过市场手段,利用供求关系,使欲望与满足达到平衡,并在均衡中使幸福值上升(以自由看待发展);通过微观机制,在一次分配中解决幸福问题;仅在市场失灵后,再求诸宏观和社会手段。

国民幸福总值的聚焦问题

选择品种这个指标,可以同时兼顾国民幸福总值指标选择上的四种聚焦的考虑:

——是不是经济指标:国民幸福具有经济和社会双重性,在经济指标外,附加社会指标,无疑是可操作的办法。但这意味GNH外生于经济。容易造成GNH与GDP的对立,排斥幸福的经济内生因素。而品种测度是经济自身指标,它与收入有内生联系。

——是不是事实判断:满意测度与SWB测度诉诸价值判断。品种测度只是事实判断,同HDI一样,客观参照性强。二者可以结合。

——是否是累积性指标:品种测度利于形成时间序列的累积值。而满意测度与SWB测度难以进行时间序列中的基值比较。

国民生产总值 篇4

关键词:铁路运输生产,国民经济

一、我国铁路运输生产现状

从1876年我国第一条营业铁路——淞沪铁路通车至今, 我国共修筑铁路9.1万公里, 营运里程已居亚洲第一。2011年, 我国铁路运输生产的主要指标都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 (见表1) 。

资料来源:铁道部统计中心

二、相关变量选择

(一) 铁路运输旅客周转量

铁路运输的客运指标主要是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从图1中可知, 从2000—2011年我国铁路运输的旅客周转量一直在增长, 2011年我国铁路的旅客周转量为9612.29亿人公里。因此选择旅客周转量作为铁路运输生产中客运的代表性指标是符合现实的。

(二) 铁路运输货运周转量

铁路运输的货运指标主要是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从图2中可知, 铁路运输的货物周转量在最近10年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2011年达到了29465.79亿吨公里, 故确定此作为代表性指标。

三、我国铁路运输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分析

(一) 国民经济的发展为铁路运输生产提供资金

虽然旅客周转量和货物周转量只是衡量铁路运输生产指标中的两个, 但却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两个。一方面, 国民经济的发展为铁路运输生产提供了资金, 能够使有关部门建设新的铁路线和改造旧线, 以增强铁路的运输能力。铁路运输能力的增强, 能够提高旅客周转量和货物周转量。另一方面, 国民经济的发展表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生活质量, 开始考虑温饱之外的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 随着人们旅游意识的增强, 旅游频率的提高, 增加了旅客周转量;同时, 国民经济的发展也表明我国各地区经济的发展, 货物流动量增加, 能提高货物周转量。

(二) 铁路运输生产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铁路运输生产的发展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为货物运输提供了有利条件, 为社会的经济活动提供提供了保证。这些都是计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铁路运输生产的发展, 能够加速货物的流通, 方便对外贸易的进行。

四、统计分析

本文以2000—2011年的数据为样本数据 (表2) , 在Eviews中分别对所选变量进行Granger Causality Test。

检验结果如下:

(一) GDP与LKZZL的关系

从图3中, 0.9254表明拒绝HWZZL不是GDP的原因的概率, 0.7558表明拒绝GDP不是HWZZL的原因的概率。根据Granger Causality Tests的理论, P值都大于0.01, 不能判断GDP与HWZZL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二) GDP与HWZZL的关系

从图4中, 0.6118表明拒绝HWZZL不是GDP的原因的概率, 0.2625表明拒绝GDP不是HWZZL的原因的概率。根据Granger Causality Tests的理论, P值都大于0.01, 说明不能判断GDP与HWZZL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总之, 根据上述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可知铁路运输生产能力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之间并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由于铁路运输能力的衡量指标还有很多, 选取其中的两个指标进行分析可能存在片面性, 但是这一结论还是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因此, 不要片面地认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 铁路运输生产能力一定能够发展。

参考文献

[1]Jose A.Gomez-Ibanez, John R.Meyer.走向民营化——交通运事业民营化的国际经验[M].曹忠勇译.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0.

[2]刘强.中国铁路运输业的民营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06.

[3]李华伟.中国铁路民营化改革与政府管制[D].西南财经大学, 2008.

国民生产总值 篇5

税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衡量税收分配的相对规模和一国税收负担水平的指标之一。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由于多种原因,税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各不相同,而且,同一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该比重也有很大不同。一般讲,影响税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因素主要有三:一是国家的职能范围,即国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税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会高一些。因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职能是为社会再生产提供外部条件,职能范围狭小,财政分配规模较小,税收作为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手段,其收入规模也较小,税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不可能高。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不仅包括为社会再生产提供外部条件,而且还包括直接组织协调和领导国民经济。反映在国家财政上,它不仅要为国家机器的存在和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证,还要为国家基本建设项目提供大量资金。为此,国家必须借税收等收入手段,取得较多的财政收入,税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就较高。当然,在同一制度下的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由于经济管理体制的不同,国家的职能范围也会有所调整,自然会影响到税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二是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由于其国民生产总值规模较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占有量也较大,无论是经济生活,还是国民承受税收负担的能力都较强,自然可以维持较高的税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国民生产总值总量和人均占有量都小得多,整个社会对税收的承受能力较低,国家也只能维持一个较低的税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是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税收是财政收入的形式之一,在一国的不同历史时期的财政收入构成中,由于种种原因,税收的地位会有过不同。税收收入地位的变化,必然引起税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的变化。

国民生产总值 篇6

从人们最喜欢阅读的图书类别看,与前几次调查结果相比,2005年人们喜欢读的图书种类发生了一些变化。文学类图书继1999年和2001年连续两次居读者最喜爱的读书第一位后,2003年下降到第二位,在2005年则再次回到第一位,喜爱率达到18.0%;2005年读者主要购买的图书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文学类图书,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类图书和综合性图书。读者认为,2005年市场最缺的图书品种是环境科学类图书,其次缺的是综合性图书,第三缺的是农业科学类图书。从2006年读者购书意向上看,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类图书排在首位,文学类图书排在第二位,综合性图书排在第三位,政治、法律类图书和医药、卫生类图书分列第四位和第五位。

从不同类别图书进一步细分看,武侠小说排在读者最喜爱的文学类图书的首位;市场营销类图书排在经济类图书首位;童话故事类图书排在儿童类图书首位;家庭保健类图书排在生活类图书首位;外语工具书排在外语类图书首位;医药卫生类图书排在科技类图书首位。

在杂志方面,文化娱乐、家居生活和文学艺术三类杂志是2005年我国读者经常读的杂志前三类,这反映了目前我国大众读者追求生活情趣化、娱乐化的潮流和趋势。从不同性别读者的阅读趋势看,男性读者偏爱科普军事、学术科技、新闻时政、财经管理、学习辅导、文学艺术类杂志,女性读者则对卡通漫画、时尚消费、旅游休闲、家居生活和文化娱乐类杂志情有独钟。

本次调查还对读者最喜爱的作家、出版社和杂志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读者最喜爱的作家前十名的顺序依次是:金庸、巴金、鲁迅、琼瑶、贾平凹、老舍、古龙、冰心、余秋雨和曹雪芹。从历次调查结果看,鲁迅、巴金、金庸、老舍、琼瑶、古龙、贾平凹已经连续四次名列我国读者心目中最受读者喜爱的作家排行榜。

在读者最喜爱的出版社方面,前八名依次是:人民出版社、新华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北京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从历次调查结果看,人民出版社、新华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接连四次榜上有名。

在读者最喜爱的杂志方面,前十名依次是:《读者》、《知音》、《家庭》、《青年文摘》、《家庭医生》、《女友》、《故事会》、《爱人》、《瑞丽》、《时尚》。

国民生产总值 篇7

1 1987~2005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影响力系数分析

假设A为投入产出表中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那么即为完全需求系数矩阵其中bij为j部门对i部门的完全需求系数,即表示j部门多生产一个单位最终产品完全需求的i部门的产品的数量。由此在投入产出分析中,定义影响力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那么Fj即为j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反映第j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求波及程度。所有部门平均影响力系数为1。

Fj=1时,表明j部门的影响力为各部门平均水平;当Fj<1时,表明j部门的影响力低于平均水平;当Fj>1时,表明j部门的影响力高于平均水平。

利用1987~2005年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计算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影响力系数可以发现,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影响力系数在1987~2005期间均小于1(见图1)。也就是说,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始终小于社会平均值。但是,这并不能完全真实反应出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在社会生产中所处的位置。这是因为,在日常生产和生活用水中,一部分用水由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提供,而其他部分则由生产部门直接取自自然界。这部分水资源提供了生产所必需的原材料,但是仅体现在了占用部分,而没有体现在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产品的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上。

例如,以往农业灌溉直接引用天然水,而部分工业企业也采用“用水直接引取河水,废水直接排入河水”的用水模式,既不利于水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也不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而水资源的零成本使得水资源被大量的浪费。

值得注意的是,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影响力系数从1987年开始始终处于增长态势(见图1),从1987年的0.435 7增长到2005年的0.857 4。这样来看,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在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增加。

水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影响力系数不断增加,可以反映出水资源在生产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他部门对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消耗量也在增加。

2 1987~2005年国民经济各部门对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分析

完全消耗即为生产单位最终产品对总产品的直接和间接消耗之和。假设A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那么令:

B=(Ι-A)-1-Ι(2)

其中B即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矩阵中的元素bij表示j部门对i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即j部门生产单位最终产品需要完全消耗的i部门的产品,这包括所有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表1是根据1987~2005年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计算得到的部分重要部门对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完全消耗系数。

观察相邻年份两表间各部门对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完全消耗系数的增幅,可以发现,2002年各部门对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和1997年各部门对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完全消耗系数相比较均有所减少。在此期间,由于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数据的统计口径上存在较大的变动,该部门的范围缩小,一些行业被划分出去,致使2002年的完全消耗系数出现全面下降。因此,在下面的讨论中,如果一个部门对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在除了1997~2002年阶段的其他时期均处于增长,那么我们将视该部门对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处于不断增长状态。

在1987~2005年可比价投入产出表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及核燃料加工、金融保险业、农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等12个部门的对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完全消耗系数是不断增加的,2005年相对于1987年的增加幅度均超过了100%。在这些完全消耗系数增长幅度较大的部门中,有4个部门是能源及矿产相关部门。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及核燃料加工、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以及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等。

对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全消耗系数下降的部门大多为制造业,在7个完全消耗系数下降的部门中,制造业部门占了其中的5个部门,分别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另外两个非制造业部门为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和房地产业。这些部门共同的特点是一般不直接利用自然水,消耗系数的减少表明水的利用效率的提高。

其他部门,主要是第三产业部门及轻工业部门,这些部门完全消耗系数数值较小,并且变化也较小。

以下是对3个代表性的部门做出的分析:

a. 农业。该部门的对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并不大,但是农业部门作为我国用水量最大的部门,用水量接近全国总用水量的70%,并且该部门对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呈快速上升趋势。2005年该部门对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完全消耗系数较之1987年增加了2.5倍。因此讨论该部门的消耗系数变化对我国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有重大影响[6]。

b. 水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本身在所有部门中是对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完全消耗系数最大的部门,2005年其完全消耗系数达到了0.048 76,远大于其他部门。并且,其对自身的完全消耗系数的增长速度在所有部门中也仅次于石油及核燃料加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005年相对于1987年增长了615%。

c.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该部门对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全消耗系数呈波动状态,也是对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消耗系数较大的部门之一,但直接消耗系数呈下降趋势。由于我国的电力生产结构,该部门在生产过程中对水的直接消耗量很大。结合讨论该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及直接消耗系数对研究该部门的用水情况有一定帮助。

3 农业用水分析

农业是我国用水总量最大的部门。在1987~2005年的可比价投入产出表中可以看到,农业部门对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完全消耗系数从1987年的0.000 54增加到了2005年的0.001 89(见图2)。一方面是因为对水资源统计和管理工作的加强,以往大部分农业灌溉用水中直接引自河水等天然水资源,而没有统计到用水量中,现在重新统计到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对农业的供水量中。另一方面是因为单位农产品对水资源的消耗量有所增加,近年来由于蔬菜、水果、花卉、淡水产品出口量和本国消费量较往年增多,这些产品在农业中的种植和养殖比例比往年增加很多。如淡水产品,2005年产量比2000年增长了30.4%,同期粮食仅增加了4.5%[7]。而这些产品的耗水量比传统的农业种植耗水量大的多。

尽管自“九五”(1996~2000年)时期开始,节水灌溉技术不断推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1997年开始到2005年,我国农田实灌用水量在不断的减少。1997年我国农田实灌用水量为7 380 m3/hm2,而2005年为6 720 m3/hm2,减少了8.94%。但是,由于多年来采取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目前我国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仅为45%左右,远低于欧洲等发达国家70%至80%的水平(引自中国农业信息网)。作为我国用水大户,农业用水约占70%,目前我国年灌溉用水量约为3 100多亿m3。在全国每年缺水量中约有3/4是农业缺水。因此,农业节水是提高用水效率、建立节水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我国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差,大型灌区骨干建筑物损坏率达到40%,约40%的大中型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隐患,全国渠道输水损失占整个灌溉用水损失的80%以上。北方地区由于蓄水和保水设施不足,农田对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只有56%左右。因此,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建设是我国农业节水的重要保证。

另外,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业收入的同时,要考虑水资源量的约束。在我国水资源的现有承载能力下,大力发展创汇高但耗水低的农业。

4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用水分析

作为对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全消耗系数最大的部门,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对自身的投入体现在了对水制品的进一步加工方面。1987年以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作为对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自身完全消耗系数最大的部门,消耗系数提升幅度也相当大(见表1)。较之1987年的0.006 8;2005年水生产部门对自身的完全消耗已经达到了0.048 8;提升幅度达到了615%。一般来说,在利用其他部门产品、技术等不变的情况下,水生产部门对自身产品的消耗越高,可以认为水的加工程度越高,这里的加工包括水的净化、消毒及其他处理等。

从表1可以发现,从1987年到1997年完全消耗系数大幅上涨,而过了1997年之后有所下降,而2002年之后继续上涨。但是从1987~2005的32部门投入产出表可以看到,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自身的总产出在1997年到2002年间的变化趋势并不同于完全消耗系数(见图3)。可以看到,1997年之前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自身的完全消耗系数大幅上涨,这表明随着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对自身产品再加工的比例提高,与此同时其本身的总产出也增加,这是由于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对自身产品的深加工导致了其对本部门产品的消耗增加。以饮用水为例,以前城市饮用水多半是从自来水公司直接净化消毒后接入家庭,然后由居民自行煮沸饮用,很多农村地区直接饮用河水或井水;现在自来水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基本普及,农村的改水收益人群也逐步扩大。1991年,全国城市范围内,自来水普及率为61.51%(按2002年以后标准),自来水用水人口为1.560 31亿人,到2005年,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了88.3%,用水人口达到2.912 50亿人(见表2)。1991年,我国农村自来水饮用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30%,而到了2001年,这个比例达到了50%。此外,在我国农村改水收益人口数方面,1987年,我国农村改水受益人口数为5.099 3亿,占农村人口的60%;到1993年,全国农村改水累计受益人口已达7.6亿人,占农村人口的82.87%;到2003年底,全国农村改水受益人口累计达到8.8亿,占农村人口的92.38%,其中饮用自来水的人口达5.26亿。

此外,各种经过深加工的纯净水、矿泉水的销售量也日益增加。这些饮用水加大了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对自身产品的消耗。而对水的处理程度的加深,是饮水安全的重要保证。

饮用水加工发展情况如图4~图6所示。

从图4~图6可以看到水的生产过程逐渐复杂化,尤其是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在逐步提高。从最初的水源直接使用,到自来水生产的多个步骤,再到纯净水生产过程中对自来水的再加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在生产过程中对本部门产品的中间使用量不断加大。饮用水处理的发展体现了社会发展对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产品的需求,体现在投入产出表中即是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对自身产品的消耗增加。

1997年后完全消耗系数下降,2002年完全消耗系数比1997年降低了0.031,但是值得注意的是,2002年的总产出仅仅比1997年略有下降,而2005年,在完全消耗系数小幅上涨的情况下,总产出却大幅上涨。除了上面提到的统计方面的原因外,主要原因是,1997年以后,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消耗其他部门产品的比例增大,相应的,消耗本部门产品的比例增长速度减缓,因此对本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的增长幅度远小于总产出的增长幅度。

水的深加工及精加工对我国的饮水安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饮水安全,是指居民能够及时、方便的获得足量、卫生、负担得起的生活饮用水。在我国,饮水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村。我国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广大农村,与城市居民相比,居住分散,经济和技术力量薄弱;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季节性缺水、区域性缺水严重,随着干旱的不断发生,用水量、农药化肥施用量和污废水排放量的不断增大,地下水位下降和河道断流严重、水源污染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国土总面积的70%为山丘区,山丘区农村,水源条件差,缺乏水源或取水困难,供水工程建设难度大;受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部分地下水有害矿物成分高,如氟、砷、铁、锰或含盐量超标等。受上述条件制约,我国农村许多地方历史上就存在严重的饮水困难问题。1949年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在解决农村饮水困难方面作了很大努力,到目前为止,全国累计解决了近2.7亿人的饮水问题,尤其“十五”期间,国家共下达了98亿元国债资金,解决了近5 7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成绩[9]。

但我国农村供水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到目前为止,自来水普及率仍然较低,仍以分散供水为主。多数农村或农户的供水设施简陋,普遍缺乏必要的水处理措施,管理落后,供水设施不可持续利用,用水不方便,饮用水水质不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季节性缺水问题依然严重。

以往的农村供水,建设标准较低,以解决有水吃为主,科技投入少、技术含量不高。随着饮水安全受到广泛重视,农村供水工作的不断深入,其重点已开始转向保障饮水安全上来。农村供水工程应因地制宜地科学规划和建设,水质、水量并重,提倡建设适度规模集中式供水工程并供水到户,加强建后管理,确保供水质量、工程良性运营和可持续利用,逐步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从投入产出表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自身消耗系数的变化上可以发现,饮水安全正在得到进一步的重视。而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投入以及基础建设投入,确保我国人民的饮水安全,应该继续成为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今后的工作重点。

5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用水分析

电力热力生产部门对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中间使用较大,因此该部门的用水变化,对整个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影响也比较大。观察该部门对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可以发现自1992年后,直接消耗系数一直呈下降的趋势,相比于1992年的0.00502,2005年的直接消耗系数下降了45%(见图7)。这表明,电力热力生产部门单位产品消耗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产品减少,也就是说,该部门单位产出的耗水量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从电力部门对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完全消耗系数上看,变化并不规律。从图7中可以看到,完全消耗系数变化波动。原因在于完全消耗系数是包括了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两部分。由于节水技术、政策的推行等原因,该部门生产直接耗水减少。另一方面,电力部门在生产中大量消耗煤,石油等原材料,也就是说消耗了煤矿开采和石油开采部门的产品。而这两个部门从1987年到2005年间对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处于一个上升的态势。因此,直接消耗的减少和间接消耗的增加使得电力部门对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完全消耗系数产生波动。

我国电力生产的80%左右是火力发电,火力发电是利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热能来加热水,使水变成高温、高压水蒸气,然后再由水蒸气推动发电机来发电的方式的总称。我国的火电厂以燃煤为主,火力发电需要大量的水。通常,发电的汽轮机选用水作为冷却介质,一座1 GW火力发电厂用水冷的情况下每日的耗水量约为10万t。发电厂冷却消耗掉了大量的水,而汽轮机的冷却是发电节水的重要部分。针对这一点,各种各样的节水技术应运而生。在北方缺水地区,现阶段一种普遍使用的汽轮机冷却手段是空冷,也就是利用空气来冷却。这种冷却方式能够节约大量的水。另外,由于空冷的冷却效果受气温的影响较大。有人提出了干湿联合冷却的概念,这种设计既提高了冷却效率,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水。这些节水发电新技术的推广,大大地减少了发电用水,在我国“富煤缺水”地区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0]。随着这些新技术的使用,节水发电不断深入,电力热力生产部门对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将会继续减小,总消耗量也会减小。

目前,我国发电用水,特别是火电用水量仍然很大。另外,火力发电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应该在发展火力发电节水技术的同时,大力发展其他污染小,节约不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方式,例如水力发电和风力发电等。尽可能的降低火力发电造成的水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6 结 语

水资源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重要的作用,而水资源又是有限的。由于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对水资源的利用和分配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对整个经济系统的拉动作用正逐渐增大。1987~2005年国民经济各部门对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变动趋势各有不同。本文重点分析了农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电力热力生产业等部门对水的生产和供应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研究的计算和分析结果对我国节水规划的制定有重要参考价值。

摘要:针对水的生产和供应部门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应用1987~2005年5张32部门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分析了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影响力系数变化的趋势及原因,并且重点分析了农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电力热力生产业等部门对水的生产和供应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的变化,发现水的生产和供应部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正逐步增大,供用水正向合理化发展。

关键词: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影响力系数,完全消耗系数,投入产出,国民经济

参考文献

[1]许强,盛宁.西安市用水量预测模型研究[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8(1):62-65.

[2]张国珍,李毅华.兰州市水资源价值计算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4):108-112.

[3]张洪波,黄强.黄河水资源分配模型与方法探讨[J].人民黄河,2006,28(1):49-51.

[4]林一.唐山市水源保护和水资源优化分配问题的探讨[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6(4):28-29.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1987~2005年32部门投入产出表[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

[6]钟锲夫,陈锡康.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

[7]何静,陈锡康.中国9大流域动态水资源影子价格计算研究[J].水利经济,2005,23(1):14-19.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R].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9]陈锡康,李景华.长江流域片水利投资后向效应经济分析[J].水利经济,2003,21(2):45-48.

国民生产总值 篇8

1.1 生态效益

生态是指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 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依靠与媒介, 如果没有了健康的生态环境, 那就谈不上人类的发展, 甚至连生存都会面临威胁。林业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从最基本的净化空气、制造氧气, 为人类提供生存的基本条件, 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 保护人们的生存环境, 再到可以蓄水、促进降雨, 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 甚至到可以防风固沙、保护物种多样性、调节气温、缓解由于“温室效应”带来的各种问题等等, 都显示出了林业在生态环境中所表现出的巨大生态效益。

1.2 经济效益

农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系着社稷民生, 关系着经济稳定, 广义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五大类, 而林业排在第二位, 可见林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此外, 前一段时期过于注重经济发展、忽略环境保护所带来的恶果也警告人们:在保护好环境, 特别是保护好林业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当地的经济发展, 是单纯的只顾经济不顾生态所不能比的:如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重视环境的保护, 那么在发展之后还要花更大的精力来进行环境的修复, 所花费的人力物力, 甚至是由此造成的环境恶化, 是经济发展无法弥补的。反之, 如果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对于环境的保护, 或者从事生态建设, 就可以带动当地的旅游业、服务业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能更好地进行环境的整治, 这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对于环境、经济的健康发展可谓是“双赢”, 由此足可见林业在经济发展中所显示的重大经济效益。

1.3 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是指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社会上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效益模式, 笔者认为, “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 简单地说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林业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 如果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使用“可持续发展”, 可以带动科技科研的发展, 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带动当地生产力的发展, 同时林业的健康发展也可以为当地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比如养生场地、旅游基地、科研教育基地等等。另外, 树林也可以满足人们陶冶情操、锻炼身体的需要, 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业对于环境的重要作用也使得当地环境质量相对较好, 为当地提供了更多发展的契机。

2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2.1 科技兴林

早在20世纪80年代, 伟大的社会主义领导人邓小平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 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 同样, 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 也要坚持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 由原来的粗放型的林业增长方式转为集约型的增长方式, 以便更好地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当然这个过程需要很多的统计器材、实验设备、测量仪器等等, 这就需要上级部门的足够重视, 配发相关的设备、器材, 并安排实验场地、设施, 同时也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严格要求自己, 多学习、多总结,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 以便在工作中能够得以及时运用, 提高工作效率;此外, 还可以利用当前的远程教育, 学习其他地方的先进技术和产业结构, 同时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予以运用, 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科技兴林。

2.2 联合兴林

我国的林业资源主要分为国有林、集体所有林、个人所有林三种产权类别, 为了更好地进行林业资源的养护、发展, 2007年平坝县全面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勾绘林地7796宗, 将集体林通过不同的形式落实到农户手中, 采取“公司+农户”、“协会+农户”或“基地+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 充分融合社会资金, 为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销售和技术支持, 为林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既减轻了相关部门的工作压力, 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实现了森林面积、森林蓄积、森林覆盖率3个同步增长, 生态环境得到了切实改善, 为建设绿色平坝、秀美平坝奠定了坚实基础。实践证明:在该县采取“联合兴林”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方式是科学的, 是值得推广实行的, 相信在其他地方也可以推广试行。

2.3 林农结合

在国家“退耕还林”的号召下, 很多地方将原来的耕田弃之不用, 改为林地, 在笔者看来, 这是一种不理性的处理方式, 虽然扩大了林业面积, 提高了绿化率, 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 采取“林农结合”的方式, 既可提高绿化率, 又可促进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 比如采用果林建设, 特别是在平坝县, 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因素, 发展果林是比较好的“林农结合”方式;此外还可以采用“林药间作”、“林草间作”、“林间食品”的种植采集等等, 在不影响林业发展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提高地方的经济收入。

2.4 做好维护

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或者产业规划的原因, 还有诸如非法垦荒、非法砍伐等一些其他因素, 导致林业维护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压力, 所以, 做好林业的维护工作也显得十分重要。在笔者看来, 首先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 做到林业保护的有法可依;其次要加强林业资源管理机构的建设, 做到林业保护的有人管理;还要注重监测、审批, 对于非法砍伐的一律从严处理, 从行动上做好维护工作;此外还要加强民众的森林防火意识, 避免人为导致的林业损失;也要关注林业的病虫害问题, 及时发现、及时治理, 做好林业的维护工作。

摘要:指出了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要素, 对于国家经济、文化、生态、建设的健康稳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做好林业保护工作、规划好林业生产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 需要认真对待。就数年来的一些基层工作经验以及学习心得, 从林业的重要意义出发, 简要探讨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为林业的健康发展、高效生产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效益,可持续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杨礼旦.天然林保护工程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以贵州省台江县为例[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4 (2) :158~163.

[2]杨德勇.贵州省湄潭县林业发展刍义[J].云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 2000 (2) :45~47.

国民生产总值 篇9

严复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哲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他在对比了国富民强的西方和风雨飘摇的中国之后,曾提出了从提高国民素质来振兴中华的思想。虽然,严复并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探讨国民素质问题的人,但他的国民素质思想观却在当时乃至当下都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因此,笔者拟借鉴严复的国民素质思想观,提出解决在中国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种种素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大学生国民素质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们的物质文明取得飞跃的同时,我们的精神文明却并没有得到同步的提高和增长。相反,近些年不断出现的负面事件表明中国部分国人的国民素质令人堪忧,这其中也不乏中国未来的栋梁——大学生群体,他们中的部分人所表现出种种国民素质缺陷的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一)道德素质滑坡

国民素质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包括了很多方面。其中,道德素质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虽然,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整体上较强,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表现出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丢乱弃废弃物、在课桌上乱写乱画、破坏公共财物、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缺乏文明行为习惯的问题,考试作弊、拖欠贷款不还、人际交往不诚信、不守信用等缺失诚实守信意识的问题,拜金主义、享受主义、个人主义盛行、养尊处优、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等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问题。

(二)思想素质不高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在2005 年就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通过在高校开设“两课”中来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尽管如此,仍有许多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的所谓自由主义和民主,而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没有正确的政治信仰,缺乏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对政治表现出明显的排斥现象,政治取向上存在实用、功利主义倾向;对当前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没有正确的认识,容易走极端,不相信党的领导。

(三)心理素质脆弱

国民心理素质的整体提升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大学生经过十二载的苦读,虽然能顺利进入高等学校进行深造和学习,但由于他们的心理尚未成熟,情绪不易稳定,不能及时化解诸如无法适应环境、无法承担学业压力、不能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没有形成正确的恋爱观、自我定位模糊、对周围人群不满、心理阴影、容易记仇、人际交往障碍、心态消极悲观等矛盾,从而给自己带来严重的心理危害。

(四)身体素质下降

只有常运动,身体才能常健康。虽然“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然而仍有不少大学生把时间用来学习或无目的的玩耍,很少抽出固定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导致出现身体素质偏弱,易于感冒生病,耐力素质、肺少量指标下降,身体肥胖、怕苦怕累、意志力差等问题,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二、严复的国民素质思想观

谈及国民素质,必定绕不开严复。严复虽不是中国近代史上探讨国民素质问题的第一人,但他在比较了中西方的国民素质及其教育,深刻分析了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原因之后,提出要从提高国民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思维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几个方面入手来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以达到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并最终取得振兴的目的。

(一)国民政治素质

首先,严复要求国民必须首先具备参政的相应素质。只有树立了坚定的民权观念,明确自己在政治中的地位,才能以主人的身份自觉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其次,严复认为国民要努力培养自由的精神,具备自由的政治价值观念。再次,严复认为近代国民的政治素质还应包括民主的观念、平等自由的观念和民主原则。此外,严复认为国民还应对民主制度有最基本的认同,具备一定的政治思维及参与政治管理和公共事务管理的能力。

(二)国民思想道德素质

严复在比较了中西方国民道德素质的差异后,提出要提高中国的国民道德素质,首先要重新塑造国民的人格,形成国家观念和新道德风尚,破除“身奴”和“心奴”,时刻在心中装着祖国,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起来,成为具有独立、尚公、爱国心、热爱真理的新国民。其次,要通过社会、学校等途径传播自由、民主的种子,帮助民众确立新时代的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促进新民德的生长、发育和养成。最后,要有必需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国民思维素质

严复认为,必须要全面开发国民的智慧,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即所谓“开民智”。他说,要“开民智”,就要摒弃只以僵死的书本世界为未知对象的传统,代之以生动的自然为求知对象;要不仅采用重视记诵、训诂的方法,更要通过求知者自身的耳目心思训练,激发其主动了解客观世界的探索精神和发现能力。严复认为,通过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国民素质,还应从培养胸有实学的各种专业人才、普及教育制度、提倡实业教育等目标出发培养新式人才,以有效改变中国积弱积贫的局面。

(四)国民身体素质

开发国民的身体素质即严复所提的“鼓民力”。严复认为国民的手足体力之强是国富民强的根基所在,要从体力教育入手发展体育,提倡医学,禁止吸食鸦片和革除缠足陋习,使国民有强健的身体,否则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体魄,再好的知识和道德教育都将是空谈。为此,他提出,为了增强人民的体质,一是要改变中国一向重文轻武的统统价值观念,发扬尚武强国的精神。二是要通过教育,提供医学,普及卫生知识,革除礼俗积弊,严禁吸食鸦片和女子缠足。三是通过运动来达到健身强身的目的。

三、严复的国民素质思想观对提高大学生国民素质的启示

严复早在19 世纪时就提出要通过“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提高国民的素质,实现国家自强。虽然,严复所构建的现代理想国民模式有一定的空想色彩,但面对当今大学生中出现的种种素质问题,将用何种途径、何种方法来提升大学生的国民素质,严复的国民素质教育思想依然有其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家庭环境是提高大学生国民素质的起始点

严复提出的“新民德”首先就是要提高中国民众的道德素质。家庭是大学生从小到大成长的主要场所,父母和家人承担着向大学生传授伦理道德和礼仪习俗、培养道德品质的重任,其重要性自不言而喻。因此,必须优化家庭良好的育人环境,从起始点开始做好培养大学生国民素质的工作。首先,要用中国延续数千年的礼仪传统培养大学生的文明习惯。中国历来是一个礼仪之邦,有很多为世人所称道的文明举止,是道德素质的基础。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大学生养成诸如谦和有礼、待人诚信、尊老爱幼、谈吐有致等的文明行为。其次,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品格,加强道德约束和自律。最后,要用合理而科学的方法建立大学生的道德自信。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要注意寻求最佳的教育途径,避免因教育方式的粗暴无理而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打击,使其不能正视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及素质低下的种种表现。

(二)学校环境是提高大学生国民素质的核心

学校是帮助大学生“开民智”的第二个主要环境,必须加强学校的主阵地建设。首先,要在重视课堂理论教育的同时,重视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学校不能以大学生应接受家庭道德教育为由,而只重视对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却忽略对其公德意识的培养。相反,学校应将加大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的力度,不仅通过课堂进行教育,还应积极提供实践场所,将其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公德意识,提高道德素质。其次,要改变传统的办学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不尚古、不唯圣、不唯书的治学精神。严复在论述“开民智”时,曾比较过中西在思维素质上的不同。西方人通过求实达到求真,而中国人则经几千年的教化形成尚古、唯圣、唯书的僵化思维模式,不利于学习西方先进而振兴中华。因此,学校必须要破除传统的教学理念,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做到有学有问、有问有学,以达到真正“开民智”的目的。

(三)社会环境是提高大学生国民素质的助推器

大学生是辛苦求学的学生,但也是芸芸众生的一员,社会中的正能量及负能量同样影响着大学生国民素质的养成,所以社会环境是提高大学生国民素质的助推器。首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素质的培养。在大学生的素质培育工作中,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提高大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关于解决问题的实施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要努力形成优秀、先进的社会文化,抵制低俗、落后的社会文化对大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集全社会之力营造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对大学生进行多渠道、多方面的社会教育,使大学生尽早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和理想,成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伟大的“中国梦”。

(四)自身环境是提高大学生国民素质的关键

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最终要落到大学生自身,自身学习、领会、实践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自身国民素质的高低,所以自身环境是提高大学生国民素质的关键。首先,要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形成过硬的心理素质,做一名有责任感、勇于担当的大学生。要能够有选择、有分析地接受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合理成分,不受社会中存在负面因素的影响,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业、生活和情感,用阳光的心情坦然踏上生活的坦途。其次,要有一副强健的体魄。要用严复“鼓民力”的思想时刻提醒自己不忘体育锻炼,以搭建好学习、生活的根基和平台。

摘要:针对当前部分大学生表现出的思想素质不高、心理素质脆弱,道德素质滑坡、身体素质下降等国民素质问题,借鉴严复“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国民素质思想观,提出可以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环境出发提升大学生的国民素质,使其成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己之力。

上一篇:馆员职业素养下一篇:可控电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