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保护

2024-08-01

国民保护(精选5篇)

国民保护 篇1

一、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意义及紧迫性

1、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意义

(1) 为了促进民族文化发展与文化多样性的需要

具有中国特色的唐装、旗袍、中国结, 海内外的华人都把它们当作自己的一种标志。这便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和传统。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民族文化是一种生于斯长于斯、长期文化心理积淀的价值取向, 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作为其独特的精神财富是产生文化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和世界文化发展的基础, 各民族的民族文化就体现在其民间文学艺术宝库当中。

(2) 为了保护民间文学艺术创造者精神感情与尊严的需要

民间文学艺术是“真正活生生的并且仍然处于发展之中的传统东西, 而不是过去的记忆”。某些民间文学艺术被其所属群体视为他们自己权利内容的神圣化或者集中反映自己群体利益的秘密, 不愿为他人所用。

所以对民间文学艺术掠夺式的开发使用, 常会给其所属群体带来深层次的文化心理上的伤害。更严重后果是:玷污文化的真实性, 伤害民间文学艺术创造者的精神感情和尊严。

(3) 平衡民间文学艺术创造者与使用者利益的需要

多彩的民俗、绚丽的民间文学艺术是吸引游客的法宝、为地方开发旅游的商人掘到了大桶大桶的黄金, 而其创造者——当地的群众却获得很少甚至没有收益。本文认为, 从以上的问题可以看出, 对“民间文学艺术保护”不仅要保护其流传、发扬, 更重要的是解决作为资源的创造者、提供者与资源使用者的利益分配问题。

2、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紧迫性

(1) 大量民间文学艺术流失、灭失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对民间文学艺术采取法律保护, 致使本国的民间文学艺术大量地流向国外, 这对国家来说是一种文化和经济上的损失。

陕西省千阳县民间小戏“碗子”如今只有几个老年人才会演唱, 历史上山陕两省曾经拥有的百余小剧种, 如今平均四五年就会有一个剧种不再上演, 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普查的结果相比已经有三分之二的剧种从舞台上永远消逝了。中国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面临断层, 文化物种在消逝。

(2) 中国增强文化软实力对抗发达国家的必然选择

迪斯尼公司曾推出的动画大片《花木兰》 (“Mulan”) , 该片为迪斯尼公司创造了超过5亿美元的票房收入。迪斯尼将中国古代民间文学故事变为当代流行的电影与娱乐文化的化身。众所周知, 我国有《木兰从军》的民间传说, 有语文课本上学习的北朝民歌《木兰行》, 以及以豫剧形式表现花木兰的戏曲和以评书大鼓表现的同一故事的形式。

动画片《花木兰》的成功, 为迪斯尼创造出可观的财富, 但花木兰原型来自于我国民间文学, 却不曾为我国带来任何经济利益。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若想引进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 必须付出高额的引进费用。在这种情况下, 对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就成为在知识产权中对抗发达国家, 为自己赢得应有利益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二、现有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模式

1、国际条约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

(1) 《伯尔尼公约》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

1967年斯德哥尔摩外交会议在修订《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期间, 就对“在公约中哪里规定保护民间文学作品最合适”展开讨论, 并最后通过将民间文学作品作为“无作者作品”的一种特例来处理。

(2) 《示范法条》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条约 (草案) 》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于1982年提出《保护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形式, 防止不正当利用及其他损害性行为国内示范法条》 (以下简称示范发条) 在该示范法所称的民间文学艺术的表达形式是指“由社会或个人通过反映这个社会中传统艺术表现形式, 发展和保存下来的传统艺术遗产组成的产品”。

在《示范法条》的基础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组织有关专家起草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条约 (草案) 》, 为建立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国际保护体系前进了一大步。

2、我国对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现状

(1) 相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方面的保护

我国最早对民间文学艺术给与法律保护的法律性文件应属1984年文化部颁发的《图书、期刊版权保护试行条例》。1990年我国制定《著作权法》时, 人们曾就著作权保护的课题要不要包括“民间文学艺术”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 最终在1990年9月7日通过的《著作权法》第六条中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2001年10月27日重新修订的《著作权法》第十条仍保留了该条款的规定。

(2) 地方性法规、条例保护

云南省2000年9月1日起施行《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地方性法规。2001年3月10日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第十二届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东巴文化保护条例》;2001年6月28日安徽省淮南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安徽省淮南市保护和发展花鼓灯艺术条例》;2002年7月30日贵州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贵州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2004年5月18日苏州市人民政府第2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苏州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办法》, 同时抓紧制定《苏州市昆曲遗产保护办法》以形成有利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保障体系;2006年5月27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草案) 》己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同意, 即将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三、对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保护措施建议

本文认为, 有特定作者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属于带有民间文学艺术特征的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 享受著作权法的保护, 因而在此无需特别讨论。任何对民间文学艺术的“记录”都只能是该文学艺术的一种“版本”, 而不可能是其全部。更重要的是, 这种“版本”应属于著作权法上的“整理作品”, 而不是民间文学艺术, 在此讨论传统意义上的非物质形态的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

1、建立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非官方主体

谁来保护民间文学艺术在国际上同样未取得一致意见。由于民间文学艺术是由特定地域或民族创造并共同拥有的, 没有特定的个体得理所当然地出面主张权利, 本文认为承担其保护职能的应该是某种“组织”。

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 民间文学艺术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并将与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战略密切结合在一起。所以本文建议成立民间文学艺术保护协会, 在这种组织中, 成员由特定地区民间文学艺术传承人组成, 他们有权自由利用其传统知识, 并在一定意义上负有传承传统知识的义务。而群体之外的其他人利用相关传统知识时, 则应依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征得许可并支付相应的费用。此项费用应由该非官方机构统一支配, 并专门使用于其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2、建立完善保护民间文学艺术地方法规保护

云南省、贵州省、江苏省以及一些民族县和具有当地传统民间文学艺术的县市已经分别制定了保护当地民间文学艺术的法规条例, 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 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 而我国现行以地方法规条例对其中的一小部分进行了保护, 还有很多地区在这方面的立法是空白。本文建议各个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应尽快发掘收集自己特定地区的民间文学艺术, 并根据所得资料制定相应的保护民间文学艺术法规条例。

3、鼓励创作民间文学艺术再创作作品

鼓励公民特别是民间文学艺术传承人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再创作, 使民间文学艺术形成有特定作者、固定形式的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 受著作权法保护, 就成为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不再流失、被不当利用的最有效手段, 就不会出现国外随意利用我国的民间文学资源而不必为此付出任何经济补偿的现象。

另外, 发达国家将创新成果经过企业的专利管理部门和专利代理人的撰写技巧, 一件创新成果会衍生出很多专利, 一件专利会有最大的权利要求范围, 进一步扩大专利保护范围。在这样的过程中“创造”出比原本价值高出许多的“权利资源”。我国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再创作行为时也可以参考发达国家对专利的经济利用战略, 使民间文学艺术创造出更多经济价值。

4、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建立惠益分享机制

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引入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领域, 在对民间文学艺术等传统文化产业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 不能忽视保护这些传统文化资源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人文和自然环境, 合理的审视“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比如对民间歌舞、手工艺进行保护, 可以建立旅游文化村, 这样既可以使这种文艺形式不脱离原生态环境的保留和传承。另一方面建立了对民间文学艺术的认定、管理的固定性, 使民间文学艺术的开发使用者不能盲目盗用, 民间文学艺术的权力主体可以在自己的权限内, 与民间文学艺术的开发使用者订立合同, 使双方在合理开发的基础上双方获益。

参考文献

[1]韦之, 凌华.传统知识保护的若干基本思路[M].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2.

[2]王鹤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立法模式思索[M].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2.

[3]张辰.论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M].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2.

[4]郭蓓薇.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法律保护初探[J].新疆社会科学, 1996 (4) .

[5]卡迈尔·普里.民间文学艺术表现形式的保存与维护[J].高凌瀚, 译.版权公报中文版, 1998 (4) .

[6]刘华, 胡武艳.民间文学艺术及其特别保护体系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3) .

[7]朱文辉.民间文学艺术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法学院法律学系, 2006:6-10.

国民女神与国民女王 篇2

希拉里这句话用在美剧《纸牌屋》里的新总统夫人克莱尔身上何其应景:克莱尔绝不仅仅配得上一半军功章,她应获得整枚军功章;克莱尔绝不仅仅是温暖的避风港,而是与丈夫并肩戰斗的战友——在帮助丈夫实现总统梦的过程中,她不断实现自我。

在韩剧《来自星星的你》里,千颂伊与都教授一边吃着拉面一边畅想婚后的生活,如果说她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国民女神,那么,辅助丈夫成功上位的克莱尔就是当之无愧的国民女王。

《纸牌屋》里,弗兰克对太太克莱尔说:“如果你要的是幸福,如果你要的是一大堆孩子,那你就不必选择我。但是,我可以给你永不无聊的未来。”千颂伊要的所有东西几乎都是克莱尔不要的:灯下的浪漫接吻、大捧的玫瑰、山顶情人餐、儿孙绕膝。克莱尔要的是一张进入政治世界的入场券,在那里可以施展她的所有抱负、才华与魅力。甚至她的出轨,也只是一个强大女性偶尔疲惫时的短暂休假,而绝不是情感的归属。

有人说《来自星星的你》之所以走红,是因为爱情与浪漫。我看到的却是,这世道能挡得住富二代的就只有外星人了。

千颂伊之所以成为国民女神,说白了,她是男性国民的意淫对象,因为她在外是国民女神,在内是邻家女生。国民女王克莱尔在干吗?为了实现自己与丈夫最大的人生价值,她3次堕胎;面对钟情她多年的摄影艺术家不是不动心,但从不让身体的冲动遮蔽理智;面对暗恋她到死的贴身保镖,深知那只是爱慕而不是理解;面对被强奸的往事,没有隐瞒,更没有让丈夫利用副总统的职权为其报仇,而是选择自己在媒体前大胆承认,想通过《军队性侵害保护法案》,实现自己的政治梦想,但在丈夫最危难的时刻,她顾全大局,放弃自己的提案。当然克莱尔也有心狠手辣、行事诡异之处,她与丈夫各自有外遇,双方了然于心但绝不影响夫妻感情。

有人说这不是真爱,真爱必得像千颂伊、都教授那样初雪时有炸鸡与啤酒,双方温暖相依。可是在现实的人生道路上,一位亲密的战友要远比一位因荷尔蒙而冲动的恋爱对象难找得多,克莱尔与弗兰克就是战友,是真正的伴侣。

爱,意味着深知你的价值。让千颂伊最糟心的不就是都教授有一张不老容颜而自己已经年方二十八即将成为过期蛋糕吗?克莱尔呢,已经遭遇更年期综合征,但谁能否认她的性感与魅力?因为那是一份智慧、勇敢与坚忍。当然,克莱尔当不了国民女神,因为除了要当总统的,大概大多数男人,只愿意带千颂伊回家,至于克莱尔,一般人谁hold得住啊!如果男人是一辆汽车,千颂伊好比劳斯莱斯的车标;而克莱尔就是赛车引擎,甚至根本就是与你并道而驰且毫不逊色的另一辆跑车。

这依然是古老的话题,东方女性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外表年轻美貌、内心柔弱温顺;西方的女性,就像《冰雪奇缘》里的姐姐,不知道什么是害怕,也不做传统的“好女孩”。什么国民女神,随她去吧,要做就做国民女王!

论突发事件中的海外国民保护方式 篇3

一、突发事件中海外国民保护的特点

(一) 突然性

突然性, 也可以称为缺乏可预测性, 是指危害海外国民的事件往往事发突然, 事先并没有明显的征兆和相关迹象。此类事件除了在长期政治动乱或战争等不稳定的情形下一般很难预测甚至想象不到。例如2010年8月23号我22名香港游客在菲律宾马尼拉市遭歹徒劫持的事件就是突然性的典型代表。在此劫持事件发生之前没有人会预测到其发生, 因而更不会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再如近来利比亚国内局势突然动荡, 我在利比亚国民在中国政府的组织和帮助下及时安全撤离的事件也具有代表性。

(二) 紧迫性

突然性引发紧迫性。紧迫性是指由于事发突然, 需要在短时间内建立应急机制和采取应急措施以保护遭受危害和威胁的本国国民。由于这些突发事件对本国国民具有极大的危害和危险因而迫切需要本国政府紧急行动, 否则一旦行动迟缓便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而事件发生前由于缺乏足够的可预测和可辨别性, 在应对机制和措施方面往往准备不充分甚至没有准备便使得保护行动更具紧迫性。紧迫性可以理解为所给予的时间相对较短与所保护的利益重大之间的矛盾, 甚至可以用迫在眉睫加以形容。

(三) 复杂性

复杂性是指在处理此类事件时涉及到各方面多领域的事项, 包括内政与外交之间的关系问题, 所在国、本国以及第三国之间的关系问题, 外交途径与非外交途径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各种措施和方法之间的关系问题等等。例如截止到2011年3月5日为止的我国从利比亚撤侨行动在运输方式上涉及到海陆空三种方式的联动配合, 在外交领域既涉及到与所在国利比亚的关系也涉及到与第三国例如埃及、突尼斯、希腊等国的关系, 在整个过程中既涉及到国内组织动员也涉及到国际协调。

二、突发事件中海外国民保护的方式

正如前者所述, 在突发事件中海外国民保护具有突然性、紧迫性以及复杂性的特点, 其中复杂性对于海外国民保护方式的影响最大。在此将保护方式分为两类:其一, 外交方式;其二, 武力方式。

(一) 外交方式

1、外交方式的定义及种类。

所谓外交方式是指通过外交途径保护本国海外国民。具体而言也可以分为两类:第一, 与所在国之间的外交行为, 可称之为直接的外交方式;其二, 与第三国或其他国际组织的交往, 可以称之为间接外交方式。

(1) 直接外交方式

直接外交方式就是指本国政府直接与所在国政府或者有关权力机关进行交涉以保护本国在外国民利益。这些交涉包括通过外交谈判、请求、照会以及通牒等外交表达方式要求所在国政府或相应权力机关为本国国民提供安全保护、为本国国民撤出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和协助。

(2) 间接外交方式。间接外交方式是指本国政府为保护驻外国民利益在特殊情况下与所在国之外的第三国或相关国际组织而不是所在国交涉。此种情况发生于下列情形下:

第一, 所在国处于动乱或者战争状态政府丧失对管理国家事务的实际控制权, 或者处于无政府状态。

第二, 所在国政府与本国政府尚未建立或者已经断绝外交关系, 或者两国处于战争状态。

第三, 第三国或者相关国际组织的参与能更好地保护本国国民利益。

在间接外交方式下, 第三国或者例如联合国、国际红十字会等国际组织起到了沟通各方的桥梁作用, 并且由于国际组织的专业性其在保护本国国民利益时往往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 两种方式的融合。突发事件中对海外国民的保护行动的最终目的是保护本国国民利益, 因而无论是直接外交方式还是间接外交方式只要能最大程度的保护本国国民利益就应该采取, 而在现实中两种方式的结合恰恰能够实现这个目的。在采取保护本国国民行动时, 全方位、多途径的综合方式应尤其值得注意采用。

2、外交方式的特点

(1) 优点。外交方式的最大优点在于方式的和平性。相较于采取军事或者武力行动外交方式以较为和平的方式进行, 一般不会侵犯他国尤其是所在国的主权, 因而避免国际争端和国际责任的产生。在呼吁和渴望和平的世界潮流下, 外交方式更具有其显著的国际意义和示范作用。

(2) 不足。虽然“用尽当地救济是基本途径”, 但相较于军事行动, 外交方式的不足在于在某些特殊情形下无法达成保护本国国民之目的。首先, 由于外交方式要达成其目的需要所在国或者第三国或者相关国际组织的作为, 而本国对其作为与否没有控制力, 换句换说是否作为在于所在国、第三国或者国际组织自己的意愿, 而本国无法强迫。这就使得外交方式先天地缺乏“强制执行力”。其次, 在某些情况下, 例如恐怖组织绑架本国国民, 为保护本国国民需要当机立断而毫不迟疑的迅速采取行动, 若有延迟则达不成保护本国国民之目的, 而外交交涉有既定的程序和规则其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但在此类行动中反应时间是最为宝贵的资源。

(二) 武力方式

1、武力方式的定义及种类。

所谓武力方式是指动用军事力量本国以保护海外国民的方式。具体而言笔者分为两种类型:第一, 政府名义的武力解决, 或曰直接武力方式;第二, 私人名义的武力解决, 或曰间接武力方式。

(1) 直接武力方式。直接武力方式是指以国家的名义派出军队及其他正规武装力量于所在国以执行保护本国国民的行动。这些武装力量包括正规军、预备役军队、特殊类型的志愿军队、警察部队或者驻国际组织 (例如联合国) 的维和部队等。这些军事力量以国家名义行动, 行动后果由本国承担。

(2) 间接武力方式。间接武力方式是指以武力方式保护本国国民利益, 而实施武力的军事力量非以本国名义行动其行动后果也不由本国承担的方式。间接武力方式的具体实施主体由名义上的民间力量组成, 包括承担国际保安业务的保安公司 (例如美国的黑水公司) 、特定形式的雇佣军乃至非组织性质的个人及团体。这些主体以一定方式与本国政府进行联系而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动自己承担后果及责任。当然, 直接武力与间接武力两种方式可以而且有时也非常有必要合并使用, 与直接外交与间接外交方式相同, 在此不再赘述。

2、武力方式的特点

(1) 优点。与外交方式相比武力方式的优点在于主动向。前述外交方式目的的实现依赖于他方的作为, 遇有他方不作为的情形则很可能导致本国国民利益受损, 而武力方式可以不依赖他方作为与否而径直依靠自身行为保护国民利益。也可以说武力方式是保护国民利益最强劲的和最具“执行力”的保障方式。

(2) 缺点。首先, 由于在他国之行军事行动, 尽管以保护本国国民为目的, 但是这仍难免侵犯所在国主权。并且军事行动还会引发国际摩擦和国际责任甚至有可能引发战争危害各国和平, 这势必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其次, 军事行动往往成本较高和极易造成人员伤亡, 而外交方式一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尤其对人员伤亡而言。最后, 在当今大背景下军事行动不但可能会违反国际法有关内容并且可能对国家形象造成巨大损坏以及破坏国际气氛。

(三) 总结

外交方式与武力方式各有其优点和不足, 但两者在实际解决海外国民保护问题时并不是彼此孤立的, 相反是相辅相成综合使用的。在两者关系方面最重要问题就是以何种方式将两者结合起来以发挥最有效作用。结合方式以具体情况不同而不同, 很难说有一种既定的模式和规律,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仅是注意两者的合理搭配使用以应对千变万化的现实情况。

三、对我国处理突发事件海外国民保护的建议

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我国在突发事件中保护本国国民的经历并不算多。虽然在前不久的利比亚撤侨行动中我国政府表现出了非常高的效率和水平并得到国内外一致好评, 但是随着与外界交流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我国在外利益的不断增多海外国民的保护问题应该继续值得注意和重视。当然, 这有赖于中国外交理念的变化和发展。当前, 中国对外政策的理念正由“外交为国”到“外交为民”转变, 并且国家主权的内涵也在从“权力主权”向“责任主权”发生转变。正是在此背景下海外国民保护才更具政策和操作上的现实性。然而我国目前在海外国民保护问题上还存在诸多不足, 包括有关部门责任意识和人权意识不够强、专项基金和保险措施不到位、在外公民法律意识缺乏以及国际主体间合作不够密切等。为解决以上弊端, 笔者在此给出以下建议:

第一, 建立突发事件中保护海外国民的长效机制, 包括设立或者确立专门的机构及人员, 针对各种可能的情况拟定相应的反应和行动预案, 总结以往的经验并改进不足。

第二, 在具体行动中注重各种方式之间的有效结合, 包括外交方式与武力方式的结合, 不同的外交方式之间的结合, 不同的武力方式之间的结合等。

第三, 有可能的建立海外情况预警机制。这主要是针对战乱和不稳定地区和国家以及其他特殊区域, 当这些国家或者地区有发生突发事件风险时国家应尽可能尽快通知在该区域的本国国民并同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第四, 加强国内立法工作使保护海外国民的行动首先做到有国内法可依, 其次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沟通、接洽尽快促成相关国际法律规范、习惯以及惯例等共识的产生使行动也做到有国际规范可依。

参考文献

[1]、王秀梅、吴殿朝.非传统安全背景下的海外中国公民保护问题初探[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第20卷第5期, 2009年9月。1、王秀梅、吴殿朝.非传统安全背景下的海外中国公民保护问题初探[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第20卷第5期, 2009年9月。

[2]、孙小霞.海外中国国民权益保护的国际法思考[J].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年11月。2、孙小霞.海外中国国民权益保护的国际法思考[J].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年11月。

[3]、唐贤兴.海外利益的保护与中国对外政策的变化[J].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6期。3、唐贤兴.海外利益的保护与中国对外政策的变化[J].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6期。

国民保护 篇4

1 武术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样界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展现、表达、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间。”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特定的族群或特定的区域的人群所传承的,反映了该族群的生存历史、生活习俗、心理特征以及宗教信仰等多种内容的文化表现形式的总和,而不是单一的文化现象。群体性和区域性、民俗性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武术的存在方式是通过具体的人群或个体的动作行为过程被人感知的,是一种“身体文化”和“活态的人文遗产”,如武术的练功方法、武术技法、技能、武术拳种套路等,这些是武术最主要的行为传承,也是进行武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其次,围绕武术文化遗产最本质的行为传承内容,与这些内容紧密相关的文化遗产,如武术练功遗址、武术器械、武术服装、武术典籍、武术拳谱、文物遗迹、民俗武风等,这些都应该包含在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内容之列。

2 民间武术文化遗产保护遇到的挑战

2.1 对民间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缺乏认识深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之根,它自身包含着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宇宙、自然、人事,都是无限的,是人的知识理性和科学无法穷其究竟的。民间武术集佛、道、儒三教之精义,融汇了周易八卦、阴阳五行之妙法。由于中国农村长期的封建思想的禁锢,很多就把民间文化特别是其中属于民间信仰范围的种种文化事物和现象,统统归为封建迷信、巫术,缺乏对民间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的认识。民间武术文化底蕴深泓,内涵异常丰富,但我们向国家申报的版本不敢、也不能谈民间武术的根源,不能谈民间武术的信仰,不能写民间武术的文场,更要回避“香理妙法”,甚至现在有些地方仍把民间武术视为具有“会道门”性质的民间“拳会”。轻者说是搞封建迷信,重者说是有碍社会安定。于是民间武术得到保护的文化就只有套路和功法了,人为地把一个系统的、深邃的、厚重的文化撕裂、支解。当然,由于民间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众多的传承谱系,传承人的素质与信仰诉求也不尽相同,所以难免有杂质和糟粕混杂其内;也有人故意把民间武术的“香理妙法”引入诡秘、神化的极端。但这丝毫也掩盖不住民间武术文化的光辉。只要随着时代的前进,把它融入现代科学社会里去检验,便会去伪存真、完善发展。

2.2 经济大潮的冲击压缩了民间武术的文化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受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在民间武术赖以生存的广大农村,青少年不是上学就是外出打工,原有的不少拳场分崩离析、土崩瓦解,根本聚集不起拳民。分散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打工者,劳动强度大、生活水平底下,散兵游勇,没有习练的基本条件。中小学学生,应试教育的体制,升学压力之大难以言表。大学生没有毕业就受到失业的严重威胁,天天为自己的前途命运东跑西颠。练拳的人数锐减,民间武术的文化空间大大缩小。

2.3 民间武术文化遗产不断在湮没

在文化大革命中,民间武术的许多经文、资料被当成“四旧”收缴焚烧,民间武术宝贵的历史文物被破坏,伴随着一些老拳师的相继谢世,一些民间武术的文化遗产不断湮没、流失,而且这种湮没和流失没有可逆性,失传之后无法恢复。

3 加强民间武术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3.1 加快对民间武术文化的挖掘与整理

1983年原国家体委组织全国武术工作者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最后初步整理出中国境内现存“源流有序、拳理清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129种拳种。每一个拳种都是一个活化石,它活生生的记载了此拳种的历史,反映了拳种原创作者的技击思想以及在拳种的传承之中形成的某种传统。优良传统必然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并在不断的提炼与升华之中形成。这种传统正是我们后人继承和发扬的主旨,同时也是保护武术遗产的意义所在。民间武术虽然是载入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民间武术内部又有不同的分支,不同的分支又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如果属于民间武术的分支,都要对它的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使不同风格派别的民间武术取长补短,共容共生,展现民间武术百花争艳的盛景。

3.2 对民间武术的传世经文典籍进行抢救性保护

民间武术文献资料是民间武术文化传播的载体,然而现在大部分民间武术的传世文物、文献、资料尚在拳民自己手里存放,十分分散。同时受民间武术传统规矩的影响,又往往秘而不宣,并且存放条件简陋,环境安全隐患很大,使孤本武学文献不仅受到风化、霉变、虫蛀等侵害,而且随时都有绝本的危险。一旦损坏、丢失,就无法再现。要在政府的支持下,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对在民间流传的民间武术的传世文物、经文、典籍、资料将尽快收集起来,因为这是历史的记忆和符号。

3.3 建立中国民间武术博物馆,形成武术文化保护、研究、传播中心

由于经济力量的限制,民间武术博物馆可以与民间武术档案馆、图书馆等合建在一起,使民间武术的文化遗产获得国家有效的收藏与保护。以民间武术博物馆为基地,发挥民间武术文物、档案、资料、图书等作用。建立中国民间武术博物馆,形成武术文化保护、研究、传播中心,促进民间武术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研究、继承、发展。创建民间武术学术会刊,为民间武术文化的研究、交流、传播提供平台。

3.4 以农村为重点,对民间武术传统技艺进行再挖掘,对不同流派的传人进行重点保护

武术的“师徒传承”与“口传心授”是武术传播的主要方式。从“择徒拜师”到“登堂入室”,实践着人们对武术的追求与人生的体悟。武术依附于传承者,既展现了活生生的人体攻防技术,同时还内隐了传承者对武术技艺的理解与创造,同样的武术内容会在不同的人的传承中产生不同的风格与特征。传承人是技艺的载体,传承人就是活着的遗产。保护民间武术的传承人是保护民间武术文化遗产的根本任务。首先,要配合文化主管部门对民间武术各个分支的传承人,分别进行认定,对其身怀的绝技、套路、拳法不仅要形成文字的记录,而且要用现代科技手段拍摄下来,以动态性、直观性、真实性收藏历史遗存的拳术技艺;记录这些不同分支、不同门派的民间武术传承到当今的发展状况;展示出不同分支、不同门派的民间武术中有代表性的技法、技能和风格特点。

3.5 加强民间武术拳术的普及,培养年轻传承人

为了使民间武术传统武术后继有人、长盛不衰、永葆青春,必须加大普及力度,在政府的支持下,恢复一些历史悠久的民间武术场。对认定的传承人要进行保护,解决他们生活、活动上存在的困难,鼓励他们多带徒,宣传他们德艺双馨的高风亮节。民间武术界有为拳师立功德碑、德教碑的传统,政府应予支持,提供方便。办好民间武术武馆、武校、俱乐部。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办了一些民间武术学校,笔者虽然没有作详细的调查,但总的感觉成功的不多。需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树立正确的习武价值观,吸引青少年爱武、习武。以城镇的文化广场活动为载体,组织广大群众习练民间武术。现在城市里练习太极拳的人很多,这固然与太极拳的风格特点有关,但不是说民间武术就无所作为。关键是要有热爱民间武术事业,具有奉献精神的传人。

4 结语

民间武术文化遗产极为丰厚,对民间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归根到底就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保护。我们对民间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既要保护它的“过去”,又要立足于他的“现在”,并思考它的“未来”发展和走向。因此,对于中华文化遗产的保护应采取全方位、多层次和整体性的保护原则。保护应从武术遗产的活态文化入手,通过历史文献资料立档留存,开展学术性研究,建立教育、宣传、传播的保存机制,形成三大系列保护板块。

参考文献

[1]郭玉成.跆拳道、空手道、柔道传播对武术传播的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

[2]江胜信.孙家正:不竭的文化思考者[J].新华文摘,2006(20).

[3]郭玉成.中国民间武术的传承特征、当代价值与发展方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2).

国民保护 篇5

1.1基地历史背景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东营区在民国时期为国民政府行政院所在地。国民政府行政院是国民党政府五院之一,“五权分立”是孙中山借鉴欧美宪法,在“三权”的基础上加进他所认为的中国旧体制中独有的“考试权”及“监察权”所构成。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后,蒋介石决定按照孙中山遗训开始实施五院制。国民政府行政院与其它“四院”一起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成立。本项目基地——现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所在地在1937年之前为国民政府铁道部所在地,1945年后国民政府行政院迁入,1949年后为部队所用。

院内有多栋优秀的民国建筑,其中南部“一”字形办公楼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为我国早期著名建筑师赵琛、范文照设计,1930年竣工,其风格为中国传统宫殿式。院内北端还有花园式别墅一幢,孙科曾在此住过。在整个学院营区内还散落多栋灰砖青瓦的民国建筑。

1.2基地现状

学院东南部现存的“一”字形行政院办公楼,保存完好。并且其周围区域植被茂密,保留了较为完整的民国历史环境氛围。然而学院北部环境则呈现出了一种杂交状态,有精致的近代民国建筑,也有大批量建造的住宅。各类建筑风格迥异,体量也相差很大。此次新建住宅楼项目的基地正是坐落在这里。

1.3建造任务

由于建造年代久远,北部的多层民用住宅楼已经不能满足居住者的生活需要,学院希望新建一座能够容纳六十户的住宅楼,建造基地选在学院北部一块梯形地带内。其设计任务将面临以下难点:

基地形状复杂——建设基地地处三角地带,可用的建设用地异常狭小,地带中部实际可用场地总面宽仅为46米;

建筑高度的控制——新建住宅楼将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为文保区营造和谐的空间视线走廊,以确保从主要城市干道边缘最不利点处看行政院办公楼时,不会看到新建建筑。

建筑形体的约束——甲方要求所有户型相同。户型相同的要求在建设用地宽裕的情况下较容易实现,但在复杂的地形条件下,不规则或不对称的建筑形体更能适应地形的要求。

调和复杂建造环境——新建住宅楼周围呈现了一种杂交式的状态,有散落的民国建筑,还有17层的高层住宅楼。历史上不同的建筑形态在这里交接,环境有待整合。

二、设计原则

2.1积极利用新元素的介入,整合环境

项目所在基地——国民政府行政院(现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的整体规划框架以及主要的建筑物的风格都体现出独特的民国特征,这一切对于见证南京所特有的民国历史尤为珍贵。但是这所学院并不是博物馆中的文物,为了保留原有特色,而将自己与发展着的社会完全隔离起来。它是一个在当代有着实实在在社会职能的主体,为了实现自己的职能,它需要发展,因此它的环境也会受到由发展所带来的新元素的干扰。这些元素不可避免的留下了自己时代的特征,影响着学院风貌。总的来说,改革开放前学院的建设工程还都控制在民国时期所打下的校园肌理中,建筑的体量较小,建筑层数大多不超过四层。由于是军事院校,建筑风格也很朴实。但是近三十年中国整个社会都在经历转型,这所学院也受到冲击。学院的快速发展壮大迫使它在自己校区的东北角盖起了高层住宅。这个大体量在学院后部,显得有些突兀,对学院内部原有的肌理和环境氛围造成了影响。现在学院后部又需要新建一座住宅楼。面对这样一个建造任务,建筑设计人员应该积极主动利用的这个新介入元素调和环境中的不协调因素,并且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即保护历史环境肌理,又为学院在新时代的发展造就空间。

2.2大环境在各个层次上都要和谐完整

每一个成功的环境不但在总体视觉上完整,在各个层次上也是完整和谐的。以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为例,整个广场上的建筑从属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但是它们所造就的广场总体环境却是无可挑剔的,被誉为欧洲的会客厅。追寻原因:一是在整体层面上做到了和谐完整,二是整体下属的层面——单体建筑层面做到了精致完美。这样一来环境具有了层次美感,这种美要更耐看,更有深度。为此我们在做这栋新建住宅楼时也是秉着同样的原则:大环境在视觉上完整统一,单体建筑也要精致完美。

三、处理策略3.1总体规划

3.1.1高度控制

为了保证从主要的街道看向国家级文物——民国政府行政院办公楼时,其背景干净完整,不被其它建筑干扰,我们首先进行了基地可建造极限高度分析——拟建住宅楼只要在50米以下,在城市主要干道上最不利点望向国宝建筑——行政院办公楼时,都不会望见这座住宅楼。

3.1.2场地规划

在竖向高度控制明确的情况下,我们的设计重点转向了水平向的场地规划。

(1)分散布置:将六十户住宅分成两幢楼处理,一栋在原基地,另一栋置于基地东北的地块B,但是地块B周围也有众多民国建筑,其中就包括孙科别墅,基地B上现有教职工食堂一座,如果将来拆除这座食堂,这片区域将成为一片完整的民国建筑区域。为了保护区域的完整性,最终我们放弃此方案,将新建住宅集中在一座楼上。

(2)“L”形处理方案:此方案中为每层五户,总层数十二层,但是由于基地的形状限制,此方案将会随地形呈现出L形,这样从住宅楼将会有一个较长的西南立面,无疑此方案沿道路所产生的体量感将会比薄板楼的大出许多。并且增长的西南立面还会引起西晒问题。

(3)“一”字形方案:经过分析,我们决定将所有住宅集中在每层四户,共15层的一字形板楼上,此方案可以使每户人家拥有三间最佳朝向的房间。并且能够退让出足够的场地,方便下阶段结合老建筑作室外环境设计。

3.2单体设计

下面单体设计的工作重点将围绕立面处理展开,试图运用设计手法使新建住宅楼在整合基地环境方面做出贡献。

3.2.1材质协调处理

新建住宅楼场地周围的建筑主要分为两种,一是灰色青砖外墙的近代民国保护建筑,两层高;另一是已建高层民用住宅楼,十七层高,其下部三层为了和低矮的灰砖墙面建筑做协调,采用了灰色石材外墙,上部12层采用和行政院办公楼同色的浅红陶砖贴面。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对新建住宅楼做了三段处理:最上部为灰色涂料墙面,中部用浅红色陶砖贴面,下部三层近人高度范围内选用灰色系的石材贴面。于是这座新建住宅楼和已建成高层住宅楼在上部空间形成呼应关系,人在较远范围张望学院后部住宅区时,看到不再是一栋突兀的浅红色高层住宅楼伫立在一片低矮的灰砖建筑群之中,而是有了一定群体同构感的高层住宅片区。这个片区上部空间为柔和的暖色空间,下部为掩映在绿树丛中的谦逊的灰砖墙世界。新建住宅楼通过自身的材质搭配,为周围本来具有冲突性质的环境架起了融合沟通的桥梁。

3.2.2风格协调处理

由于民国政府行政院特殊的人文环境,各个时期的建筑杂糅在了一起,既有民国时期的中式宫殿式建筑,欧式别墅,也有建国后的折中主义风格建筑。虽然建筑风格迥异,但是整个区域内的城市肌理尚保存完好,民国时代遗留的典雅,内敛的氛围尚在。为了和这种氛围相协调,我们对住宅楼做了新中式古典立面的处理,严格控制立面各部分比例,利用线脚划分体量,使得新住宅楼能够很好的融入周围的民国历史环境氛围之中,不张扬,但同时也有自己的精彩。

3.2.3分散空间体量

新建住宅通过立面上窗的竖向肌理以及建筑外墙的逐层内收,将建筑体量作了分散处理。于是从透视的角度观察新建住宅时,部分空间体量会因透视角度的因素而被隐藏起来,这样一来又大大减少了住宅主体对周围环境的压迫。

四、总结

在历史环境中插建新建建筑时,我们要全面考虑新旧结合当中的各方面关系。从发展的层面看:既要保留历史特色,也要为其留出发展更新的空间;从操作层面看:新的要素介入历史地块,并不只是给历史环境的保护带来负面效应,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用新元素来调和旧环境中的不和谐因素;从环境整合层面看:既要着眼于整体的环境协调,也要注重各个层面上的和谐完整,既不要因为新建筑的突兀表现破坏历史环境氛围,也不要因为历史建筑的主体地位,而牺牲新建建筑的美学价值。

附注

原国民政府行政院(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住宅楼方案设计参与人

业主: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

设计单位: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顾问:刘先觉

项目负责人:周琦

摘要:现代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文物保护与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迥异历史时空下的建筑将不可避免地交织在一起,它们具有完全不同的构成特征,呈现出了建筑语汇的断裂与冲突。本文通过具体设计案例的分析总结,着重探讨了两个问题:借助新建筑来调和旧有环境中的不利因素,以及新建建筑怎样在不丧失自己特色的前提下从属于整个历史环境氛围。

关键词:新建筑,历史保护区,环境整合

参考文献

[1]周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的建筑分类与保护措施,2002,城市规划.

[2]齐康,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38.

[3]徐明前,城市的文脉——上海中心城旧住区发展方式新论,学林出版社,2004.

[4]阳建强,吴明伟,现代城市更新,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8:65.

[5]柯林·罗,拼贴城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布伦特·e·布罗林,建筑与文脉——新老建筑的配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上一篇:中学物理教师教学语言下一篇:公共价值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