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国民经济

2024-08-17

计量国民经济(共12篇)

计量国民经济 篇1

前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 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 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 也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我们要充分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节能减排是中国承担联合国气候峰会相关义务的重要举措

发展中国家要么交高昂的碳排放费, 要么购买欧盟生产的碳排放较低的清洁能源, 我们都知道欧盟在清洁能源发展和研制方面遥遥领先于广大发展中国家。中国作为经济快速增长的最大发展中国家, 一定要高度重视节能减排, 减少碳排放, 才能掌握主动, 在与发达国家的讨价还价中处于优势地位。

二、节能减排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要靠资源能源大量消耗进行支撑, 中国又是一个资源能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关于中国的能源家底, 有一种说法是中国富煤、贫油、少气。节能减排完全没有那么重要, 而实际上, 煤炭资源虽然绝对数量庞大, 但1800亿吨左右的可采储量, 只要除以13亿这个庞大的人口基数, 人均资源占有量就会少得可怜。我国还是世界上能源浪费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面对能源、资源有限, 利用浪费严重的现实, 实施节能战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促进节能战略的实施有各种措施, 包括法律强制规定、政策引导、低损耗材料的应用、新型节能设备的推广以及企业技术进步等等。但无论哪种措施的实施, 都离不开准确可靠的计量。没有计量监测作为基础和支撑, 这些措施是难以具体执行和落实的。因此可以说, 能源计量是加强节能管理的核心。

1、加强能源计量是我国节能法律法规的重要内容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节约能源工作, 1986年1月, 国务院发布了《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 《条例》第十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和国家有关计量工作的其他规定, 配备能源计量器具, 加强能源计量管理;1997年11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该法进一步完善了节能标准与限额管理制度。

2、能源计量是节能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节能标准只是规定了节能要求和节能指标, 为节能管理提供基本评判依据。但标准的具体实施却有赖于有效的能源计量手段。建立与节能标准相适应的计量监测手段, 是标准得以实现的前提。没有能源计量手段, 即使节能标准制定的再全面、再完善, 也无法操作和落实。能源计量还是政府和企业开展能源监测和节能评价的基础, 是进行能源消费统计、用能效率和节能效益分析以及能耗考核的手段。只有依靠能源计量监测提供的客观数据, 才能准确分析能源利用状况, 为政府和企业节能管理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

3、能源计量是促进企业加强成本管理和技术进步的动力

能源计量不仅是企业实施节能标准的重要手段, 而且对促进企业加强成本经营管理具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企业与市场之间, 而且体现在企业内部分厂与分厂之间、班组与班组之间。一些能耗管理好的企业, 如济钢、邯钢等, 无不把加强成本计量核算放在重要位置来抓。为了提高产品竞争力, 企业必须降低生产成本和能耗, 根据能源计量监测的结果, 淘汰高耗能的产品和设备,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 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

4、能源计量是引导和推动节能产业发展的动力

节能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精良的节能设备, 而精良的节能设备除了采用低损耗的材料以外, 最重要的就是应用节能新技术和提高能耗监测、控制的准确度, 而这恰恰与能源计量的发展水平有关。凡是能源计量监测、控制准确度提高了, 计量监测指标要求全面了, 节能产品和设备的水平和档次就上去了。因此加强能源计量工作, 对引导和培育节能产品市场, 推动节能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能源计量的对策和手段

1、加强节能宣传, 提高节能意识, 倡导科学发展观和求

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节能是一项全民工程、系统工程, 有赖于政府、企业和社会民众的共同参与。然而, 在以解决温饱为中心的发展阶段, 由于多种原因, 节能问题并没有引起全社会的充分重视。必须大力加强节能宣传, 提高全民节能意识, 教育、培养干部职工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数据指导节能决策、开展节能工作。

2、依法办事, 把《节能法》的有关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1997年11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使我国的节能工作正式走上了法制的轨道。上至国务院, 下到各省 (市) 、地、市、县都设置了专门机构。节能已经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应该看到, 在一些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 节能意识比较淡漠, 能源计量工作得不到重视, 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率和受检率都很低。必须进一步采取措施, 依法加强企业能源计量管理, 对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工作依法实施监督, 使能源计量真正成为推动企业节能降耗和技术进步的基础。

四、积极推动能源计量新产品的推广和应用

节能的过程, 同时也是利用新技术、新经验, 改造旧企业、旧设备的过程;是提高人们科学技术水平的过程;是促进生产现代化的过程。能源计量新产品对于推动节能标准的完善和提高、促进节能产业乃至整个节能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应根据节能标准和企业节能降耗的需求, 积极鼓励、支持和推动能源计量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 组织开展能源计量新产品、新成果的交流、应用和推广。为节能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计量技术保障。

摘要: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社会共识, 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强化能源计量监测是实施节能的重要手段和如何加强能源计量的对策和手段, 在党中央提出“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的新形势下, 能源计量工作的影响越来越大, 其作用也日益凸现, 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能源结构,计量,节能减排

参考文献

[1]马靖、刘建国:《蒲长城副局长强调能源计量工作应做好“两个服务”抓好“三项建设”》, 《中国计量》, 2010年01期。

[2]张素玲、胡涵、苏苒:《浅谈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与器具配置》, 《上海计量测试》, 2010年01期。

[3]李琳:服务民生是计量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访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总工程师张岐云。

计量国民经济 篇2

鲁班整理“2018一建《工程经济》章节习题:计量与支付”,更多关于一级建造师模拟试题,请搜索“鲁班一级建造师考试”或访问鲁班一级建造师考试网。

2018年一级建造师《工程经济》

1Z103000建设工程估价

1Z103080计量与支付

1[多选题]关于工程计量的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按合同文件中约定的方法进行计量

B.按承包人在履行合同义务过程中实际完成的工程量计算

C.对于不符合合同文件要求的工程,承包人超出施工图纸范围或因承包人原因造成返工的工程量,不予计量

D.若发现工程量清单中出现漏项、工程量计算偏差,以及工程变更引起工程量的增减变化,应据实调整,正确计量

E.成本加酬金合同应按总价合同的规定计量

参考答案:A,B,C,D

2[单选题]合同履行期间,因人工、材料、工程设备、机械台班价格波动影响合同价款时,应根据合同约定的方法计算调整合同价款。该方法可以是()。

A.适度调价法

B.价格指数调整法

C.风险规避法

D.分解计量法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合同履行期间,因人工、材料、工程设备、机械台班价格波动影鲁班培训

响合同价款时,应根据合同约定的方法(如价格指数调整法或造价信息差额调整法)计算调整合同价款。故选项B正确。

3[单选题]索赔费用的组成中的人工费,包括增加工作内容的人工费、停工损失费和工作效率降低的损失费等累计,其中增加工作内容的人工费计算应按照()。

A.计日工费

B.平均日工费

C.窝工费

D.平均窝工费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索赔费用的组成与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的组成相似,人工费包括增加工作内容的人工费、停工损失费和工作效率降低的损失费等累计,其中增加工作内容的人工费应按照计日工费计算,而停工损失费和工作效率降低的损失费按窝工费计算,窝工费的标准双方应在合同中约定。故选项A正确。

4[单选题]采用估价法进行工程计量,计算的支付金额公式不包括()。

A.已完成的工程价值

B.清单所列该项的合同金额

C.该项实际完成的金额

D.该项全部仪器设备的总估算价格

参考答案:A

5[多选题]关于工程量偏差引起的合同价款调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因工程量偏差和工程变更等原因导致工程量偏差超过10%时,可进鲁班培训

行调整

B.当工程量增加15%以上时,增加部分的工程量的综合单价应予调低

C.当工程量减少15%以上时,减少后剩余部分的工程量的综合单价应予调高

D.工程量出现超过10%的变化,工程量增加的措施项目费调减

E.工程量出现超过15%的变化,工程量减少的措施项目费调减

参考答案:B,C,E

6[单选题]出现合同价款调减事项后的14天内,发包人应向承包人提交合同价款调减报告并附相关资料。但调减事项不包括()。

A.不可抗力、误期赔偿

B.工程量清单缺项

C.工程量偏差、施工索赔

D.项目特征不符

参考答案:C

7[单选题]某工程项目招标控制价的综合单价为350元,投标报价的综合单价为406元,则工程变更后的综合单价调整为()。

A.402.5元

B.406.0元

C.466.9元

D.470.95元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406÷350=1.16,偏差为16%;P0>P2×(1+15%),该项目的鲁班培训

综合单价按教材式(1Z103082-4):即P1按照P2×(1+15%)调整:350×(1+15%)=402.50元。由于406大于402.50,该项目变更后的综合单价应调整为402.50元。故选项A正确。

8[单选题]施工中发包人如果需要对原工程设计进行变更,应以书面形式向承包人发出变更通知,并应提前()。

A.7天

B.14天

C.21天

D.28天

参考答案:B

9[多选题]关于提前竣工(赶工补偿),赶工费用主要包括()。

A.新增加投人人工的报酬

B.材料提前交货可能增加的费用

C.材料运输费的增加

D.可能增加的管理费

E.可能增加机械设备投入

参考答案:A,B,C,E

10[单选题]某工程项目招标控制价的综合单价为350元,投标报价的综合单价为406元,则工程变更后的综合单价调整为()。

A.402.5元

B.406.0元

C.466.9元 鲁班培训

D.470.95元

参考答案:A

11[单选题]关于计日工,每个支付期末,承包人应按照规范中进度款的相关条款规定向发包人提交本期间所有计日工记录的()。

A.合同价款调整表

B.签证汇总表

C.材料、设备汇总表

D.物价指数表

参考答案:B

12[单选题]《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规定:任一计日工项目持续进行时,承包人应在该项工作实施结束后的一定时间内向发包人提交有计日工记录汇总的现场签证报告一式三份。该时间范围是()小时。

A.6

B.12

C.18

D.24

参考答案:D 鲁班整理“2018一建《工程经济》章节习题:计量与支付”,更多关于一级建造师模拟试题,请搜索“鲁班一级建造师考试”或访问鲁班一级建造师考试网。

13[多选题]下列属于竣工结算依据的是()。

A.已确认的工程量及其结算的合同价款

B.建设工程设计文件及相关资料 鲁班培训

C.已确认调整后追加(减)的合同价款

D.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

E.工程合同及投标文件

参考答案:A,B,C,E

14[单选题]若发包人认为由于承包人的原因造成额外损失,发包人应在确认索赔事件发生后的28天内向承包人发出索赔通知。承包人应在收到发包人索赔报告后的28天内作出回应,如未向发包人作出答复,则()。

A.发包人应给予提醒

B.视为该索赔报告不被认可

C.承包人可申请延期答复

D.视为该索赔报告已经认可

参考答案:D

15[单选题]若发包人认为由于承包人的原因造成额外损失,发包人应在确认索赔事件发生后的28天内向承包人发出索赔通知。承包人应在收到发包人索赔报告后的28天内作出回应,如未向发包人作出答复,则()。

A.发包人应给予提醒

B.视为该索赔报告不被认可

C.承包人可申请延期答复

D.视为该索赔报告已经认可

参考答案:D

16[单选题]暂估材料或工程设备的单价确定后,在综合单价中只应取代原暂估单价,不应再在综合单价中涉及某些其他费的变动。这些费用是指()。鲁班培训

A.材料和设备费

B.企业管理费

C.企业管理费或利润

D.总包服务费

参考答案:C

17[单选题]进行现场签证时,要关注的问题不包括()。

A.时效性问题

B.重复计算问题

C.合同依据的条款

D.要掌握标书中对计日工的规定

参考答案:C

18[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工程计量依据的是()。

A.企业定额

B.质量合格证书

C.设计图纸

D.《计量规范》和技术规范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计量依据一般有质量合格证书,《计量规范》,技术规范中的“计量支付”条款和设计图纸。也就是说,计量时必须以这些资料为依据。故选项A正确。

19[单选题]某工程合同总额400万元,工程预付款为48万元,主要材料、构件所占比重为60%,则该工程预付款的起扣点是()。鲁班培训

A.48万元

B.320万元

C.240万元

D.400万元

参考答案:B

该工程预付款开始起扣。故选项B正确。

20[单选题]因发包人违约解除合同,发包人应支付价款的原则不包括()。

A.发包人暂停向承包人支付任何价款

B.按照由于不可抗力解除合同的规定向承包人支付各项价款

C.按合同约定核算发包人应支付的违约金

D.给承包人造成损失或损害的索赔金额费用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由于发包人违约解除合同,应依据以下价款结算与支付的原则:发包人除应按照由于不可抗力解除合同的规定向承包人支付各项价款外,还应按合同约定核算发包人应支付的违约金以及给承包人造成损失或损害的索赔金额费用。该笔费用由承包人提出,发包人核实后与承包人协商确定后的7天内向承包人签发支付证书。发承包双方协商不能达成一致的,按照合同约定的争议解决方式处理。故选项A正确。

21[单选题]关于进度款的支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发承包双方应按合同约定,根据工程计量结果,办理期中价款结算,支付进度款

B.进度款支付周期,应与合同约定的工程计量周期一致 鲁班培训

C.工程进度是发包人向承包人支付进度款的前提和依据

D.计量和付款周期可采用分段或按月结算的方式

参考答案:C

22[单选题]竣工结算的编制应区分合同类型,采用相应的编制方法。如果在合同价基础上对设计变更、工程洽商以及工程索赔等合同约定可以调整的内容进行调整,其合同类型应该是()。

A.单价合同

B.固定总价合同

C.总价合同

D.成本加酬金合同

参考答案:C

23[单选题]进行现场签证时,要关注的问题不包括()。

A.时效性问题

B.重复计算问题

C.合同依据的条款

D.要掌握标书中对计日工的规定

参考答案:C

24[单选题]某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因不可抗力造成损失。承包人及时向项目监理机构提出了索赔申请,并附有相关证明材料,要求补偿的经济损失如下:在建工程损失26万元;承包人受伤人员医药费、补偿金4.5万元;施工机具损坏损失12万元;施工机具闲置、施工人员窝工损失5。6万元;工程清理、修复费用3.5万元。项目监理机构应批准的补偿金额为()。鲁班培训

A.29.5万元

B.34万元

C.39.6万元

D.51.6万元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逐项分析如下:在建工程损失26万元的经济损失应补偿给承包人(不可抗力造成工程本身的损失,由发包人承担);承包人为受伤人员支付的医药费、补偿费4.5万元的经济损失不应补偿给承包人(不可抗力造成承发包双方的人员伤亡,分别各自承担);施工机具损坏损失12万元的经济损失不应补偿给承包人(不可抗力造成施工机械设备损坏,由承包人承担);施工机具闲置、施工人员窝工损失5.6万元的经济损失不应补偿给承包人(不可抗力造成承包人机械设备的停工损失,由承包人承担);工程清理、修复费用3.5万元的经济损失应补偿给承包人(不可抗力造成工程所需清理、修复费用,由发包人承担)。因此,项目监理机构应批准的补偿金额:26+3.5=29.5万元。故选项A正确。

鲁班整理“2018一建《工程经济》章节习题:计量与支付”,更多关于一级建造师模拟试题,请搜索“鲁班一级建造师考试”或访问鲁班一级建造师考试网。

25[单选题]竣工结算时,关于质量保证金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发包人应按照合同约定的质量保证金比例从结算款中预留质量保证金

B.承包人未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属于自身责任的工程缺陷修复义务的,发包人有权从质量保证金中扣除用于缺陷修复的各项支出

C.在合同约定的缺陷责任期终止后,发包人应按照合同中最终结清的相关规定,将剩余的质量保证金返还给承包人 鲁班培训

D.剩余质量保证金的返还,可以免除承包人按照合同约定应承担的质量保修责任和应履行的质量保修义务

参考答案:D

26[单选题]因发包人违约解除合同,发包人应支付价款的原则不包括()。

A.发包人暂停向承包人支付任何价款

B.按照由于不可抗力解除合同的规定向承包人支付各项价款

C.按合同约定核算发包人应支付的违约金

D.给承包人造成损失或损害的索赔金额费用

参考答案:A

27[单选题]施工过程中,工程量清单项目的增减变化必然带来合同价款的增减变化。而导致工程量清单缺项的原因不包括()。

A.设计变更

B.工程量清单编制错误

C.施工条件改变

D.工程量偏差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施工过程中,工程量清单项目的增减变化必然带来合同价款的增减变化。而导致工程量清单缺项的原因,一是设计变更,二是施工条件改变,三是工程量清单编制错误。故选项D正确。

28[多选题]采用计日工计价的任何一项变更工作,在该项变更的实施过程中,承包人应按合同约定提交相关报表和有关凭证送发包人复核,相关报表和有关凭证包括()。鲁班培训

A.工作名称、内容和数量

B.投人该工作所有人员的姓名、工种、级别和耗用工时

C.投入该工作的材料名称、类别和数量

D.投入该工作的施工设备型号、台数和耗用台时

E.人、材、机费用分析表

参考答案:A,B,C,D

29[多选题]关于提前竣工(赶工补偿),赶工费用主要包括()。

A.新增加投入人工的报酬

B.材料提前交货可能增加的费用

C.材料运输费的增加

D.可能增加的管理费

E.可能增加机械设备投入

参考答案:A,B,C,E

参考解析:赶工费用主要包括:①人工费的增加,例如新增加投人人工的报酬,不经济使用人工的补贴等;②材料费的增加,例如可能造成不经济使用材料而损耗过大,材料提前交货可能增加的费用、材料运输费的增加等;③机械费的增加,例如可能增加机械设备投入,不经济的使用机械等。故选项A、B、C、E正确。

30[多选题]索赔费用的组成中,人工费包括()。

A.增加的管理人员工资

B.误餐补贴

C.增加工作内容的人工费 鲁班培训

D.停工损失费

E.工作效率降低的损失费

参考答案:C,D,E

参考解析:索赔费用的组成与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的组成相似,其中人工费包括增加工作内容的人工费、停工损失费和工作效率降低的损失费等累计。增加工作内容的人工费应按照计日工费计算,而停工损失费和工作效率降低的损失费按窝工费计算,窝工费的标准双方应在合同中约定。故选项C、D、E正确。

31[多选题]当发生某些事项,发承包双方应当按照合同约定调整合同价款。这些事项包括()。

A.工程变更

B.工程量清单缺项

C.物价变化

D.暂估价

E.劳务市场变化

参考答案:A,B,C,D

参考解析:以下事项发生,发承包双方应当按照合同约定调整合同价款。这些事项包括:法律法规变化;工程变更;项目特征不符;工程量清单缺项;工程量偏差;计日工;物价变化;暂估价;不可抗力;提前竣工(赶工补偿);误期赔偿;索赔;现场签证;暂列金额;发承包双方约定的其他调整事项。故选项A、B、C、D正确。

32[单选题]关于工程计量的原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按合同文件中约定的方法进行计量

B.按承包人签订合同时的工程量计算 鲁班培训

C.对于不符合合同文件要求的工程,承包人超出施工图纸范围的工程量,不予计量

D.若发现工程量清单中出现漏项、工程量计算偏差,应据实调整,正确计量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工程计量的原则:(1)按合同文件中约定的方法进行计量;(2)按承包人在履行合同义务过程中实际完成的工程量计算;(3)对于不符合合同文件要求的工程,承包人超出施工图纸范围或因承包人原因造成返工的工程量,不予计量;(4)若发现工程量清单中出现漏项、工程量计算偏差,以及工程变更引起工程量的增减变化,应据实调整,正确计量。故阐述错误的是选项B。

33[单选题]关于计日工,每个支付期末,承包人应按照规范中进度款的相关条款规定向发包人提交本期间所有计日工记录的()。

A.合同价款调整表

B.签证汇总表

C.材料、设备汇总表

D.物价指数表

参考答案:B

34[单选题]下列不属于竣工结算审查内容的是()。

A.结算的递交程序

B.结算资料的完备性

C.工程款支付证书

D.与结算有关的各项内容

参考答案:C 鲁班培训

参考解析:竣工结算的审查内容:审查结算的递交程序和资料的完备性(①审查结算资料的递交手续、程序的合法性,以及结算资料具有的法律效力;②审查结算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相符性)。审查与结算有关的各项内容(①建设工程发承包合同及其补充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②施工发承包合同范围以外调整的工程价款;③分部分项、措施项目、其他项目工程量及单价;④发包人单独分包工程项目的界面划分和总包人的配合费用;⑤工程变更、索赔、奖励及违约费用;⑥规费、税金、政策性调整以及材料差价计算;⑦实际施工工期与合同工期发生差异的原因和责任,以及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③其他涉及工程造价的内容)。故选项C正确。

35[多选题]合同履行期间,因人工、材料、工程设备、机械台班价格波动影响合同价款时,计算调整合同价款的方法可以是()。

A.价格指数调整法

B.造价信息差额调整法

C.价格指数修正法

D.合同约定的方法

E.暂估价法

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研究 篇3

[关键词] 教育 经济增长 劳动简化法 生产函数法

教育经济效益,从宏观来看,指社会对教育的投入与社会所得到的经济收益之比。计量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方法较多,有劳动简化法、生产函数法、舒尔茨分析法、丹尼逊法、修正的劳动力简化法、多因素分析法等。根据资料的可取性原则,本文对江苏省教育经济效益的计量将采用劳动简化法和生产函数法分别进行测算。

一、劳动简化法

劳动简化法是苏联学者斯特鲁米林提出的。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以及少量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简单劳动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此法用劳动简化系数把复杂劳动化为简单劳动,在此基础上来确定劳动总量中由教育程度提高而增加的劳动量,进而确定在国民收入增长额中由教育程度提高所带来的份额,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t代表报告期,0代表基期,K、L、Y分别表示平均劳动简化系数、劳动力人数和GDP。

为了便于计算,劳动简化法有以下几条基本假定:被计算的社会劳动者所接受的某一级别或年限的教育在概率的意义上是同质的;相同教育程度的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是同质的;社会劳动者因教育程度不同形成的不同劳动复杂程度可以用一定尺度来换算;教育对社会劳动者所造成的无形收入、无形支出以及教育接受的其他影响和教育的其他功效都被视为常数略去不计;把GDP的创造视为全社会劳动者的贡献。

采用劳动简化法测算教育投资社会经济效益的关键,是要把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力以一定尺度简化成基准劳动力或标准劳动力,建立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之间的系数关系。确定劳动力简化系数的方法有四种:以不同教育程度劳动者工资收入差别为尺度;以劳动者受教育年限的长短为尺度;以培养不同教育程度劳动者的教育费用为尺度;以劳动生产率大小为尺度。为收集数据的方便,本文采用教育年限的长短为换算尺度。将劳动者文化程度分为文盲半文盲(教育年限按3年计)、小学(6年)、初中(9年)、高中(12年)、大专及以上(16年)5个层次。以小学文化程度劳动力作为标准劳动力,则文盲半文盲的劳动简化系数为0.5,小学为1,初中为1.5,高中为2,大专及以上为2.66。

要得到社会劳动平均简化系数,还必须获知全社会劳动者的教育程度构成,即不同文化程度劳动者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的比例。而这个资料一般只能从人口普查资料中获取,于是将研究的时间取为1990年至2000年,因为我国在这两年分别进行了第四次和第五次人口普查。通过查阅《江苏省统计年鉴2001年》及相关计算,结果如下表。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6年》,江苏省1990年和2000年社会劳动者人数分别为4225.02万人和4418.14万人,1990年和2000年江苏省GDP分别为1416.50亿元和8553.69亿元,即:,,则根据教育贡献率公式计算得1990年至2000年期间江苏省教育投资贡献率为26.49%,表明在此期间,江苏省GDP增长额中有26.49%是教育投资作用的结果。

二、生产函数法

生产函数是描述因素投入量与结果产出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利用具体类型的生产函数,应用回归分析计算出教育投资社会经济效益,避免单个方法计量结果的片面性。该方法的理论依据是社会财富的生产过程是多种多样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无论何种生产过程,都可以把它看成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和自然条件下,一组要素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过程。生产函数就是在某些前提假设下,描述这一过程的经济数学模型。利用生产函数衡量教育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要在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中,把教育的作用分离出来。

C-D生产函数是最著名的生产函数,其基本形式是,其中Q代表产量,L和K分别代表劳动和资本投入,和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A为技术进步因子。为了更全面的反映各种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变形,引入教育投入因子E,则C-D生产函数变形为为教育投入因子的产出弹性。C-D生产函数,两边取对数变形后为

在实证分析中,假定劳动力投入L是同质的。此外,还必须在可获得的资料范围内对各种产出与投入的描述指标进行选择确定。对于总产出Q,选择GDP较为合适,因为它全面反映了江苏省的经济总量水平,而且数据易取得,具有权威性。对于资本投入水平,一般经济计量学认为最好用固定资产值加流动资产,但由于流动资产统计资料难以取得,此处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代表资本投入。K为劳动力投入,L用社会从业人数表示,教育投入因子E用在校学生数表示。江苏省具体指标数据如下表。

根据数据资料运用SPSS软件,得到江苏省教育投入的弹性系数为1.784,即全省受教育人口数每增加1%,则其GDP将增加1.784%。

要素贡献率=(要素增长率×要素弹性系数)÷GDP增加率×100%

江苏省1990年至2000年期间,GDP年均增长率为19.70%,全省受教育人口数年均增长率为2.47%,则得到教育投资贡献率为22.37%,即江苏省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为22.37%。

三、结论

通过劳动简化法和生产函数法两种方法对江苏省教育经济效益进行测算,其结果分别为26.49%和22.37%,具有一致性,结论是可信的。此两种定量分析表明,江苏省教育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所作的贡献是很显著的,处于较高水平,这与江苏省历年来重视教育投资是分不开的。当然,我们还应当在现有基础上更加注重教育投资水平和经济效益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蒋萍:社会统计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2]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分析[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岳朝龙:教育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统计分析[J].统计教育,2004(4)

中国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模型分析 篇4

一些学者指出,投资驱动型增长是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的显著特征。长达20多年的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是支撑中国宏观经济高增长的主要原因,中国宏观经济的高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的超高增长。同时,从支出法考察,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态势。

1.理论分析

从以上理论可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消费、投资和出口。因此,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最终消费CS,资本形成总额I,出口总额EX作为一个经济系统,检验模型的整体显著性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进而基于检验结论揭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从1982—2012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DP,最终消费CS,资本形成总额I,出口总额EX时序图及其对数时序图可以看出,这几个变量存在稳定增长的趋势。可以建立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2.估计参数

假定模型中随机项满足基本假定,用OLS法估计参数,得出方程:

由此可见,该模型拟合优度很高,回归模型显著。但是,ln EX系数的t检验不显著,且该系数的符号与预期相反,这表明很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3.多重共线性分析

首先,检验GDP,CS,I,EX之间的相关系数。由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相互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解释变量之间确实存在多重共线性。然后,用GDP分别CS,I,EX关于作一元线性回归结果如下表。

由上表知,解释变量的重要程度依次为:CS,I,EX.将各解释变量按以上顺序分别引入基本回归模型中,并用OLS法估计,再将EX引入模型,用GDP关于CS,EX作回归并用OLS法估计时,得出估计方程:

可见,引入E X后,拟合优度有所提高,但E X回归参数的符号不对,所以应把E X从模型中删除。按照上面的方法依次引入C S,I,经过检验均可保留。删去不符合条件的解释变量E X得到G D P关于CS,I的回归结果,得出方程:

结论

本文采用计量经济多元回归模型对消费、投资和出口三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并采用多重共线分析方法对该模型进行检验修正,得出了准确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型。从本文分析可以看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资本投入和最终消费。因此,我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投资和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提高资本形成总额和最终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首先,我国政府应建立高效的资本形成和有效利用机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投资的效率和效益,加快资本的形成和有效利用。同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做好教育、社保、医保等社会保障工作,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从而促进居民消费。

参考文献

[1]李京文,汪同三.中国经济增长的理论与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2]汪同三主编,《数量经济学前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2月;

计量国民经济 篇5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的脚步逐渐加快,但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脚步的逐渐加快随着而来的问题也逐渐的凸显出来。特别是在只注重追求经济效益的时期伴随的自然资源的失衡和自然环境的损害也是日益加剧,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人来在发展的时候也要考虑到未来清洁化的发展战略。与此同时还要改变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世界各国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环境管理会计的作用逐渐受到世界各国和企业的重视。本文主要通过介绍环境管理会计的用途、生态经济效率计量经济的使用以及环境管理会计与生态经济效率计量的关系这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来了解环境管理会计以及生态经济效率计量的重要作用以便能够更好的让企业在实际中进行应用,从而不断的降低企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之中的环境成本。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的脚步逐渐加快,但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脚步的逐渐加快随着而来的问题也逐渐的凸显出来。特别是在只注重追求经济效益的时期伴随的自然资源的失衡和自然环境的损害也是日益加剧,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人来在发展的时候也要考虑到未来清洁化的发展战略。与此同时还要改变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世界各国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环境管理会计的作用逐渐受到世界各国和企业的重视。本文主要通过介绍环境管理会计的用途、生态经济效率计量的使用以及环境管理会计与生态经济效率计量的关系这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来了解环境管理会计以及生态经济效率计量的重要作用以便能够更好的让企业在实际中进行应用,从而不断的降低企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之中的环境成本,为改进企业的环境业绩具有良效。

二、环境管理会计

目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带来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逐渐加剧,使得世界各国政府、企业及公众等对环境的关注度逐渐提高。这种情况下是环境管理会计发展的大好时机。环境管理会计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计量企业发展过程之中的环境成本,评估企业的环境业绩,通过这种方式来改进企业发展过程之中不利于环境发展的决策,以便降低企业发展过程之中的环境成本,提高企业履行社会和环境责任能力的信息系统。而生态经济效率计量则为环境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计量工具。

三、生态经济效率

一般而言生态效率就是指产出与投入的比值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产出所产生的价值就是指一个企业或者生产商生产产品的附加值是多少;而“投入”则是指企业生产或经济体消耗的资源和能源及它们所造成的环境负荷。在既定的投入下产出越多效率越高,换言之就是在特定的产出下一、投入的越少效率越高。由此可见效率就是产出和投入之间的比率,因此生态环境效率就可以简明的用产出和环境影响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即:生态效率=产出/环境影响增加值。而生态经济效率则是生态和经济范畴交叉的效率,这个就是表示在生产一个产品的时候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失的比值是多少来衡量的。

四、管理会计中生态经济效率计量分析

环境管理会计的实现需要依托生态经济效率计量分析来实现。而任何生态经济效率的计量都需要财务信息来计算分子,需要实物信息来计算分母。为了计算这个比值到底是多少和准确性,就要把传统性质的利润和现在的生态损失相比较所得出的结果相对应,在这种情况下统一起来的科学化的数量标准是大家所承认和认可的。这样也可以为改进措施找到科学的改正方式。例如,将资本回报/环境影响增加值加入到现场管理者评价他们负责的现场;把考查收益/环境影响增加值增加到高层管理者的一年业绩评估之中;以净现值/环境影响增加值为项目管理者评价投资项目的标准等。

将生态经济效率纳入环境管理会计之中的重要意义。首先现今传统的管理会计和环境管理会计都不止关注于企业的效率,也关注一些其他重要问题,例如社会公平、代际权益和效率。但是,目前而言将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变成企业增加利润的一种有效的增长方式是否具有可行性仍然备受争议。而这种将企业经营之中对环境的影响情况形成的环境报告的方式受到了环保团体的高度认可。因为环境报告将企业生产和发展的过程之中的环境问题进行清晰的体现不仅有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对环境的改善提供了更好地保障。虽然目前存在的环境报告与理想报告还存在很大差距。但是,环境报告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取得了显著的成功。它成为企业对环境管理会计产生兴趣的一个重要动因,包括收集对环境有益的行为信息、货币化行为底线和隐含的企业社会责任。所以在这样的方式基础之上做出的经济行为对于自然环境来说是可以承受和接受的。也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未来商业模式决定企业架构

★ 优秀个人和团体颁奖词

★ 申论 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 生态 范文

★ 循环经济理念在生态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 企业循环经济审计工作总结材料

★ app宣传范文

★ 9种孩子性格介绍

★ 河南党课app

★ app创业计划书

贵州省经济增长因素的计量分析 篇6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资本要素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139-03

一、研究背景

2011年,贵州省提出“工业强省”的口号,意图与全国同步在2020年达到“全面小康”。但是,经济增长理论的不断发展使我们认识到仅仅实行工业化是不足以让贵州省达到这个目标的。工业化仅是一种单一产业结构上的优化,而经济增长的动力除了源于不可积累的经济结构的多样优化,还源于人力资本、知识(技术)等可积累性生产要素存量的增长。本文针对贵州经济的增长历程,进行实证分析,希望可以找出贵州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从而为贵州经济发展提出好的建议。

二、模型的建立

经济增长一般被简单地概括为总产出的持续增长,而总产出的数理与计量分析的基本范式一般都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模型(C-D生产函数):

Yt=AKtαLtβ

式中Yt代表t年的产出,Kt和Lt代表t年的资本和劳动力,α和β分别是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出弹性,α+β为规模报酬系数。传统的C-D模型只强调了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贡献。

由于实际应用的复杂化,C-D模型的基本范式可以根据需要和条件进行扩展。一般的扩展有基于生产要素变量的处理和模型形式的变化,还有一种是体现在分析变量的丰富、分析范围的扩大以及分析的深刻程度上。对于C-D函数的第一种扩展有巴洛和马丁(2000)的规模报酬不变的函数:

Y=AKαH1-α

该模型强调了人力资本H对总产出的贡献。对于C-D函数的第二种扩展有Griliches对模型的改进,他将知识资本存量作为一个单独的生产要素放到模型

中,从而扩大了方程的变量、分析范围且深刻了对问题的分析:

其中Y是总产出,D是知识存量,一般用R&D表示,L是劳动投入,K是资本投入,t表示时间,A是常数,μ代表了时间趋势,该模型认为全要素生产率(TEF)为,从而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

而本文也试图按这两种方式对基本的C-D函数进行扩展。首先如以上两个扩展模型所认为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这两种要素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在建立计量模型时,将它们包含进去,得到:

Y=AKαHβDγ

假设规模报酬不变,则α+β+γ=1,α、β、γ∈(0,1)。这是总量表示的形式,改写成人均形式,求对数得:

lny=lnA+αlnk+βlnh+γlnd

式中,所有变量均为人均拥有量,均为对应总量除以L,其中,假设L为简单同质劳动力数量。

但同时,对于人力资本的测量,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根据数据的可得性以及合理性,本文采用的是沈坤荣(2008)使用的计算方法。假设人力资本由下式定义:

H=eλEL

其中:E是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λ表示人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时,人均人力资本h的增量,即为人均人力资本对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弹性系数。把这个表达式除以L后代入前一个表达式可得:

lny=lnA+αlnk+βλE+γlnd

本文认为除了以上可积累性的要素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之外,还有市场化程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等不可积累的制度性因素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而我国学者沈坤荣(2008)基于1978—2003年的全国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的分析表明,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得到了几乎所有经济学家的认可,这种实证研究,可以追溯至上个世纪的库兹涅茨和赛尔奎,再加上结构主义学派认为经济结构的变革能够加速经济的增长。因此对于上述因素,本文都纳入模型进行分析。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可以建立计量模型如下:

lnyt=c0+c1lnkt+c2Et+c3lndt+c4CZ+c5GY+c6GC+c7GYU+c8CY+μt

式中,t代表时间,c0是常数项,μt表示随机项,是未能观察到的偶然因素,ci(i=1…8)分别表示各个解释变量对GRP增长的贡献率。

三、变量数据的搜集及说明

人均产出y人均产出是贵州省历年的以可比价格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除以对应的省内劳动力总量的值。《贵州经济社会发展60年研究》中提供了按可比价格计算(按1952年价格)的1950—2008年贵州省GRP的数据。而对于劳动力总量,本文理解为实际参与劳动的劳动力,这样能比较客观的衡量每位劳动力的实际贡献。因此,本文用就业人数来代表劳动力总量,直接采用《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列出的历年贵州省就业人数这一数据。

人均资本k人均资本是用按可比价格计算的资本存量除以就业人数。测算资本存量的基本方法是由戈德史密斯(1951)开创的永续盘存法,其基本公式为:Kt=It+(1-δt)Kt-1.其中,Kt、Kt-1表示第t年、t-1年的资本存量,δt表示第t年的折旧率,It表示第t年的投资。但是由于统计资料的缺乏和统计口径的不同,所以测算资本存量的具体方法细节上又有很大的差别。对资本存量的计算方法主要有积累法和净投资法。而關于贵州的资本存量计算,龚晓宽(2009)在戴文的基础上,应用净投资法补充测算了2006—2008年以及应用隐含的资本产出比测算1950—1951年的贵州资本存量,并提供了很详细的测算结果。本文认为,龚晓宽(2009)的测算综合考虑了前人的研究结果并且对数据的估算很严谨,所以,本文直接使用其估算结果。

人均人力资本E历年劳动力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关于人均人力资本的估算,本文选择用受教育年限来对其量化。龚晓宽(2009)按照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理论,即劳动投入的差别可以表现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劳动力的边际产出的差别,用下面的式子来计算由于劳动者文化程度的差异引起的劳动投入量的变化:

式中DC表示劳动投入量(包括劳动者教育年限和劳动力数量)的变化,αi表示第i种文化程度的劳动者除以小学文化劳动者的相对收入(设后者收入为100),Wi为对应该种收入的劳动者人数,W是1952年的劳动投入量。并将文化程度分为6个等级,最后得出相对于1952年的1950—2008年贵州劳动投入量。本文利用其计算出来的劳动投入量除以教育程度为小学时对应的基准收入100,再除以历年相对于1952年的劳动力指数,所得商即为相对于小学教育年限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也就是本文使用的人均受教育年限。

人均知识资本d对于人均知识资本的研究,Griliches用R&D代表知识资本存量,并得出结论:R&D资本存量每增加1%,产出将上升0.05%—0.1%。我

国学者沈坤荣(2008)在做完全国各省市的面板数据分析后,发现该变量的估计参数很不显著,并给以剔除。而本文考虑到贵州省的实际情况以及该变量样本数据的可得性和前人的谨慎研究结论,也决定对该变量不予单独考虑,将其纳入到随机波动项中,使其在残差项中得到体现。

城镇化率CZ历年的城镇化率,城镇化的主要特征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在空间上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或者城镇。本文利用《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汇总的历年贵州省城镇人口数除以总人口,即得到贵州省历年的城镇化水平。

工业化水平GY工业化水平,工业化是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趋提高,并取得主导地位的过程。本文采用工业增加值占三次产业全部增加值的比重来度量工业化水平,即用历年贵州省工业增加值除以对应地区生产总值。

政府预算内支出水平GC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体制下,政府支出水平反映了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程度,也间接的反映了市场自由程度。因此这是一个逆指标,政府支出水平越高,市场自由度就越低。本文用贵州省政府的历年预算内支出水平除以按照1952年计算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而换算成以1952年为基期的可比数据。

国有工业产值比重GYU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国有工业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国家对市场和资源的垄断。本文选取该变量主要是用来反映市场的开放程度,这是一个逆指标,该变量越小,市场越开放。本文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及《贵州统计年鉴》中搜集数据,用历年的国有工业产值除以对应的全部工业总产值,即为历年GYU。

产业结构CY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会逐渐先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而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发现,在发展过程中,几乎所有国家的服务业的劳动力比重和国民收入的比重都是上升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体现了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因而,本文选择第三产业占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来衡量贵州省的产业结构。即用历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除以对应的GRP。

综上所述,计量模型经过调整之后如下:

lnyt=c0+c1lnkt+c2Et+c3CZ+c4GY+c5GC+c6GYU+c7CY+μt

考虑到模型的简洁性以及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只是纳入以上变量进行分析。同时,为了对比不同时间段各个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以1978年为分界线,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进行分析。

四、计量模型的估计和检验

用前文所提的经过加工了的数据,对建立的方程进行回归估计分析。本文采用逐步回归法,对人均产出模型进行估计,并检验每一个变量的显著性,找出对贵州省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性作用的变量。逐步回归法主要分为两步进行操作,它可以有效的避免多变量方程中容易出现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是一种比较好的线性回归方法。

以下是对1950-1978年和1979-2008年两个阶段数据进行的回归分析,所用的方法是最小二乘法。

注:表中系数栏对应的数字分别为估计参数、D-W统计量、R2、F统计量,而t栏是对应的估计参数的t统计量;***、**、*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在下文中的方程也是如此。

以上这个表就是分时段对各个解释变量进行回归的结果。在两个阶段中,对单个变量进行回归时,每个回归方程都存在严重的自相关问题,并且对最后的回归方程进行LM检验,发现存在二阶自相关问题,因此,在方程中加入该回归方程的滞后两期的残差项AR(1)、AR(2)作为解释变量。可以发现自相关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D-W统计量大大增加)。同时对两个最终回归方程进行White(不含交叉项)检验,发现加了滞后项的两个方程均不存在显著的异方差问题。所以得到1950—1978年的回归方程为:

lny=2.7***+0.08****GC+3.12****CY-0.6***K+1.38***GYU+0.63***E

D-W=1.3;Ad.R2=0.86;F-stat=35.7

lny=2.98***+0.06****GC+3.57****CY-0.43***K+0.92***GYU+0.48***E+0.74****AR(1)-0.57****AR(2)

D-W=2.26;Ad.R2=0.87;F-stat=25.2

同样可以得到1979—2008年的回归方程为:

lny=1.08+0.73****K+1.45**CY-0.76**GYU

D-W=0.37;Ad.R2=0.98;F-stat=393.2

lny=1.38+0.79****K-0.68*CY-0.16*GYU+1.1****AR(1)-0.14*AR(2)

D-W=1.55;Ad.R2=0.997;F-stat=1897.9

五、贵州省不同阶段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由上表中的回归检验结果可知,在1950—1978年这一阶段,对贵州省经济增长具有显著贡献率的有:市场自由程度、产业结构、人均存量资本、人均受教育年限、市场开放程度。从回归结果得出:这时期政府的干预活动对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该时期的中国经济是处于政府绝对控制下的落后经济,政府的很多活动都会对经济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并不能凭此认为市场的自由和开放程度对经济有消极作用,也许是讨论侧重点的不同或者特定时期的体制所造成。与此同时,贵州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三产业比重增加)也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正向的推动作用。这时期对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主要有“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不仅使得贵州工业化程度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并极大的改善了服务业的基础设施,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此期间的人均受教育年限的上升也对贵州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然而比较令人意外的是资本存量却对这段时期的贵州经济产生了消极影响,至于真实具体的原因,则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外。

改革开放后,贵州经济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名义GRP年均增速达到15%以上。在1979—2008年之间,推动贵州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人均资本存量和产业结构变动。从回归方程可以得见,人均资本存量的上升对贵州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0.73,这时期影响贵州人均资本存量的一个重要事件是“西部大开发”。据统计:仅2001—2006年,贵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就达到4997.5亿元。因此可见,该时期的经济增长与西部大开发有着紧密联系。还有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产业结构变动,这时期第三产业占比的迅速增长是维护并推动贵州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经过对比发現在1950—1978年这一阶段中对经济增长有显著作用的因素在1979—2008年这一阶段中作用并不完全依旧。比如,上阶段中政府实际预算内支出水平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而此阶段则不明显了。所以通过对比发现,不同阶段,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是不同的。有些因素是可以人为推动的,如西部大开发,但是其前提是不能违背市场运行的规律(表中回归结果表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一直有益的),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而产业结构因素在两个阶段都对贵州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积极作用,这表明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长期显著的。

六、对现阶段贵州经济发展的启示

在现阶段,贵州省提出“工业强省”的口号,希望通过工业化来推动贵州经济增长。经过前面的分析可知,不同阶段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并不相同。工业在世界范围被公认为是落后地区发展经济的良药,我国的发展经历也证明了这个结论,而且改革开放至今,工业化并没有对贵州经济产生重要的推动力量,这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工业规模较小,增长较缓慢,因此,工业强省的方向在现阶段是正确的。但是各阶段推动贵州经济增长的原因往往不止一个,因此贵州在实行“工业强省”的同时,还要继续巩固“西部大开发”的成就,加强基础设施的建立,推动科学技术、教育水平的发展,同时产业结构的优化趋势仍需保持,并维护好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作者单位:徐冕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罗恒荣 江西财经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M].天津:南开出版社.2007.

[3]龚晓宽.贵州经济社会发展60年研究1949-200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4]沈坤荣.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增长:1978-2008年的经验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陈光潮等.经济增长分析范式扩展解析—以广东为例[J].暨南学报.2010,1.

绿色经济下林木资产会计计量 篇7

(一) 林木资产的生物资产属性

《森林法实施条例》第2条规定:“森林资源, 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林木, 包括树木和竹子。”林木是林地上没有被伐倒的活着的立木, 是森林资源的最主要的部分。要将林木纳入会计核算必须将林木认定为资产, 依据资产的定义, 林木资产是指企业在过去的交易、事项中形成的, 其价值能够用货币进行计量的, 由一定经济实体所拥有和控制的, 其预期经济利益能够流入经济实体的林木资源。由于林木资产是活立木, 属于生物资产, 相应地可将其分为消耗性林木资产、生产性林木资产和公益性林木资产, 因而, 其计量可参考《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的相关规定。

(二) 林木资产计量的特殊性

林木资产是一种特殊的资产, 除了具有资产的一般特性之外, 还有自身的特殊性。林木资产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计量的特殊要求。 (1) 林木资产具有生长的长周期性, 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无法准确反映其价值。林木资产生长一般要经过育苗、造林、抚育、成熟、管护、收获等几个阶段, 因而生长周期比较长, 短则几年, 长则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而且在其整个生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投入资金, 给其价值的累计和计量带来很大的难度, 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根本无法准确反映其价值。 (2) 林木资产自然作用的时间长, 具有自然增值性, 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无法体现价值的相关性。林木资产价值的形成是人力和自然力相互结合的产物, 这其中自然力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是不断增值的。而这些自然增值信息按照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要到其生产消耗或销售时才予以确认和披露, 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无法体现价值的相关性。 (3) 林木资产经营效益呈现多样性, 采用历史成本法是无法衡量其带来的生态和社会效益。林木资产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木材、林副产品等实物产品, 因而创造了巨大的商品价值, 同时, 林木资产还可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群体效应带来不可估量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采用历史成本法是无法衡量其带来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二、林木资产的会计计量

(一) 林木资产按历史成本计量

历史成本计量是有关单位按照林木资产在形成过程中所耗费的培育和维护管理成本或者是从外部取得的林木成本登记入账。历史成本有其自身的优越性, 这也是支持历史成本计量的理由。首先, 历史成本具有可靠性。这主要体现在其客观性和可验证性上, 历史成本是为了取得、培育和经营管理林木资产所消耗的实际支出, 它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林木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因为, 这里的“实际支出”是林木交易双方在公平、自愿的条件下形成的。同时, 这些支出的发生都有相应的原始凭证作为依据, 相关的会计人员也是根据这些发生的凭证来记账的, 因此, 这些会计信息又是可验证的。其次, 历史成本具有可操作性。这体现在其取得会计依据和后续计量上, 因为历史成本是按营造和外购林木资产实际发生额的原始凭证来记账的, 因此, 历史成本信息的取得相对容易, 且代价较小。同时, 由于林木资产的价值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我国还缺乏公开、活跃的市场, 采用历史成本来核算将更为简单易懂。

然而, 由于林木资产自身的特性, 决定了采用历史成本法计量也会出现很多不足的地方。首先, 采用历史成本法林木资产的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会有很大差异。林木资产具有自然增值性, 即使没有人工投入, 其价值也会逐渐增加, 而其账面价值只是其历年林木经营的成本累计, 故二者必然存在差异。其次, 采用历史成本法不符合会计信息相关性。因为林木资产自身的生物特性使其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出现不一致, 而历史成本法又导致这部分自然增值不予确认、计量和披露, 最终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地反映林木资产的价值, 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相关性较差。尽管如此, 以历史成本为计量依据是一种广泛采用的会计惯例, 而且我国最新的会计准则中规定, 我国生物资产仍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二) 林木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

公允价值是指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其在国际会计中的运用较为普遍, 尤其是在美国, 会计准则将相关性放在第一位, 强调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在我国, 2006年才在财政部颁布的最新会计准则中正式提出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但公允价值的应用有其极为严格的规定。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 从会计信息相关性角度看, 有其自身的优点。由于林木资产具有生物转化功能和自然增值的特性, 利用历史成本计量林木资产往往不能对其自然增值进行确认, 从而难以客观真实地对林木资产的价值进行反映, 也就无法给相关信息需求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影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公允价值恰好能够将林木资产的自然增值给予合理的估计, 进而能够真实反映林木资产的价值, 这样也就解决了历史成本在变动价值计量方面的不足, 同时, 采用公允价值能够将不同的林木资产进行比较, 从而能够确定双方的交换价值。

近年来, 虽然公允价值的提出得到了国内外许多会计界人士的青睐, 在一些国家已经得到广泛的采用, 但这并不能说明其很完美, 公允价值的运用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 主要表现在:首先,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差。由于可供选择的公允价值计量形式多种多样, 而且受会计环境和交易资产的限制, 很容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即使是同一林木资产, 不同的评估者采用这一计量属性, 得出的结果也会不同。其次, 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条件苛刻。公允价值的应用必须有成熟的林木要素和资产的交易市场, 同时要有一支既懂财务又擅长评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目前尚达不到要求。再次,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要面临大量的信息收集、处理成本以及今后的审计成本, 不符合成本与效益的原则。

三、林木资产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一) 公允价值是林木资产计量的理想选择

从目前的国情和林情来看,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起来, 虽然受到林木资源开发体制、政策和传统等因素的影响, 没有形成完全活跃的林木市场, 但我国许多林木产品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活跃的市场。同时, 近年来我国不断强化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水平,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尤其是近年来林权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 为我国公允价值的实施提供了一个融洽的操作氛围。即使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 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在林木计量方面也并不是完全符合公允价值的计量标准, 但他们的生物资产会计准则是极力提倡公允价值的, 这主要归因于公允价值在提供会计信息质量方面更适合现代会计核算的要求, 以公允价值模式对林木资产进行计量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基于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不能等所有的条件都完全符合公允价值的计量标准才去应用, 这样只会导致我国林木资产计量方面的落后, 而应该将其在实务应用中不断改善, 从而逐渐确立公允价值在林木资产核算中的地位。

(二) 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设想

在资产价值计量方面, 林木资产与其他资产一样, 都存在着初始计量、年期末计量和转让、出售计量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最终是以公允价值来核算的, 但不同环节的具体计量形式不一样, 过程如图1。

(1) 在初始计量阶段, 仍旧以“历史成本”来计量林木资产的价值。具体来说:外购林木资产的价值, 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该资产的相关费用。自行营造林木资产的价值, 包括郁闭前 (或达到生产目的前) 发生的调查设计费、良种试验费、营林设施费、造林及抚育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之所以可以这样做是因为只要参与林木市场交易的双方是在客观、公允的基础上自愿达成的交易价格就是公允价格。即, 在初始计量阶段支付或收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数额 (也就是历史成本或收入) 可视为公允价值。而且这样做也完全符合我国生物资产准则的要求——初始计量采用历史成本法。

(2) 在期末计量方面, 按照评估价值调整林木资产的价值。由于林木资产的特性, 即使不对其进行相关的资金投入, 其价值也处于变化之中, 此时再用历史成本将无法确定其真实价值, 也就不能满足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要求。企业可以考虑借助评估机构对林木资产进行估价, 但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 每年期末通过专业的资产评估机构来计量林木资产的价值, 取得会计信息的成本就会很高, 对于很多林木经营者来说很难实施。因此, 笔者认为, 可以请相关专家、学者根据其掌握的较准确的数据, 建立起适应不同林种的林木资产模糊估价模型 (模型的相关参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林木类企业每年期末可按照估价模型对相关林木资产进行估价, 并将评估价值与账面价值进行比较, 将其差额计入相关的账户中, 同时在其会计报告中予以披露。

(3) 在转让、出售计量方面, 参考专业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的评估价, 以实际交易价为公允价值。森林资源评估的目的是为交易双方寻求一个客观、公正的参考价格。近几年, 国家出台了很多相关森林评估法规, 意在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 加快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师制度和评估制度, 规范评估行为, 维护交易各方合法权益, 因此, 在未来林木资产交易过程中, 资产评估机构的作用将充分凸显。在评估价的基础上, 基于双方的讨价还价最终会形成一个实际交易价, 此实际交易价即林木转让、出售时的公允价值。当林业企业及其他机构需要处置其所拥有的林木资产时, 可以借助专业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利用专业评估手段对其将要出售或转让的林木资产进行估计, 这样能够真正反映林木资产的真实价值, 使交易双方能以公正的方式顺利实施交易。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 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关键。从林木资产会计计量的角度将林木资产纳入会计核算中去, 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资源利用观, 从价值核算角度支持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虽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确立了历史成本在林木资产计量上的地位, 但从我国林业的长远发展考虑, 选择历史成本是缺乏前瞻性的, 不利于更好推动林业经济发展。而公允价值的使用在提供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将更适合现代会计核算的要求, 以公允价值模式对林木资产进行计量将成为未来核算的趋势。因此, 在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设想方面, 初始计量环节, 以“历史成本”来计量林木资产的价值;年期末计量环节, 按照评估模型不断调整林木资产的价值;在转让、出售计量方面, 参考专业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的评估价来确定实际交易价, 这将有待实务应用的验证, 从而更好地修改其中的细节, 真正地将公允价值贯彻到林木计量中去。

参考文献

[1]郑淘:《会计准则对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影响分析》, 《财会通讯》 (综合·上) 2007年第3期。

计量国民经济 篇8

计量与科学技术

计量是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和手段。科学研究要依靠先进的计量测试手段和准确的实验数据, 事实上, 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测量的过程, 科学实验的数据最终也都是以量值来表述。实践证明, 通过测量活动对某个量有了新的认识, 能够帮助我们发现用已有的知识不能解释的新现象, 从而成为开创科研新领域的先导。测量的结果是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依据, 测量的质量往往成为科学实验成败的重要因素。当前, 测量的对象已突破物理量, 扩大到化学量、工程量、生物量、心理量等新领域, 尤其需要重视科技创新,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计量已成为各个学科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 加速发展计量科学技术已成为当前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推动技术进步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项紧迫任务。

计量与生产

生产的发展, 经营管理的改善, 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都与计量息息相关。计量是工业生产的“眼睛”, 是农业生产的“参谋”。计量器具是否准确, 能否正确使用, 关系到生产能否有序进行, 能否提高生产效率。就工业企业来说, 计量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没有准确的计量, 就没有可靠的数据, 也就根本谈不上高质量的产品。国外工业发达国家把计量检测、原材料和工艺装备列为现代化工业生产的三大支柱, 足以看出计量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计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计量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如选种、育种、施肥、土壤成分化验、作物营养成分分析、农药剂量与效果及残留物分析、农业标准化过程中的检测、农资产品参数指标的检测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 都离不开计量。计量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促进了我国工农业生产水平的大幅提升。

计量与社会经济秩序

计量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计量具有法制性。《计量法》规定, 我国采用国际单位制, 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 废除非法定计量单位。科学统一计量单位制度, 是社会经济秩序得以维持的必要条件。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计量纠纷也日益增多, 在商品流通中, 不法分子利用计量器具有意作弊, 克扣群众, 有的定量包装商品分量不足, 侵犯了消费者利益。医疗卫生、安全防护、环境监测用计量器具的失准失修, 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财产的安全。为此, 《计量法》规定, 对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工作计量器具, 由政府实施强制管理, 必须经检定合格才允许使用。鉴于计量器具在保证量值统一和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方面所处的特殊地位, 《计量法》规定, 对计量器具新产品要经定型才能投产, 对制造、修理计量器具的企业, 进口、销售计量器具的各个环节实施法制管理。这些措施都极大地维护了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计量与贸易

计量是贸易赖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 可以说, 现代贸易若无计量保证是难以想象的。计量是把好贸易中商品数量关的重要手段, 贸易中很多商品都是根据商品的量来结算的, 而商品的量必须借助计量器具来确定。计量器具量值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买卖双方的经济利益, 尤其是大宗物料的贸易, 影响就更为突出。计量也是把好贸易中商品质量关的重要保证, 任何一种商品的质量, 总是以若干个参数指标来评价, 而商品参数指标的科学测量都是依靠计量测试来完成的。通过把好计量商品的质量关, 还能增加商品的竞争能力。

随着贸易的全球化, 国际贸易的发展迅速, 计量显得更为重要。在世界市场上成功的交易, 越来越需要复杂的测量、合格评定符合性试验、标准及标准物质。不相容的标准或者缺乏准确一致的计量, 都可能阻碍商品进入市场。全球市场贸易要求这些测量必须可溯源至国家计量基准, 并且量值与国际一致。计量随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发展, 为了打破国外的技术壁垒, 要求商品的测量数据和检验结果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和接受, 这就必须有准确可靠的计量保障, 具有相互接受的一致的测量。在国际贸易中, 由于中国经济的崛起, 我国各行各业的大小企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 正在按国际标准推行质量管理体系, 计量职能和测量的质量保证是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也正在按照国际标准推行对校准实验室和检测实验室的认可, 开展合格评定和国际互认。而这一切的基础是现代测量能力, 一个实验室与另一个实验室、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的测量可比性, 这是建立互认和相互接受的基础。由于存在技术壁垒阻碍贸易, 有些商品不能进入外国市场, 其部分原因是国家测量技术和标准不符合贸易伙伴的要求, 而测量和标准的改进与发展正是克服这些技术壁垒的关键。测量方法和手段不完善, 量值缺乏可比性、溯源性, 将影响国际贸易的进行。

计量与环境保护

从20世纪80年代起, 我国政府就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环境对我们至关重要, 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努力控制环境污染, 防止环境质量恶化, 才能保障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多项环境保护措施中, 对环境的监测是重要环节。通过监测环境的变化, 确定这些变化对未来生态系统的影响, 获取准确可靠的数据, 成为有效地保护环境质量的关键。

水是生命之源, 海洋、河流、冰川、湖泊的水质条件对我们都很重要, 必须有规律地对水源进行测量, 监测温度、酸碱度、盐度和重金属含量。为了保护我们呼吸的新鲜空气, 防止有害的太阳辐射, 必须有规律地测量空气、监测温室气体以及汽车和工业废气的排放量;监测太阳辐射能的变化, 追踪天气、海洋温度和极地冰川融化速度的长期变化。土壤是食品生产的基地, 优良的土壤有利于提高食物的质量和数量, 保护植物和动物的多样性, 必须持续地检测土壤, 保证农作物最佳生长所需的土壤结构、酸碱度和肥沃度。声音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但某些声音由于它的强度和持续性可能会损害环境, 危害人们的健康, 必须有规律地监测噪声污染, 预防听力损伤;记录声波还常用来监测可能发生的地震和海啸。必须有规律地监测对放射性矿物资源的开采、冶炼和加工过程中的核辐射对人的污染和影响, 以保护人们的健康和安全。当前我国正在对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开展全国环境污染源普查活动, 政府提出要严把普查数据质量关。在环境监测活动中, 存在着大量的测量活动, 而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 正是通过国家基准、标准直至计量器具的量值传递和溯源来保证的。我国《计量法》规定, 对用于环境监测且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实施强制检定。计量在保护环境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知识经济对会计计量的影响 篇9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定义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 其主要特征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基础, 以信息和通讯技术为条件, 以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为首要生产要素, 知识将在社会生产和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主体作用, 并为创造出巨大的财富。主要特征有:

(一) 知识成为核心的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是产业经济形成的基础, 生产要素的转换是一切产业经济变化的根源。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知识将成为核心的生产要素。就一个经济组织而言, 知识就是它所拥有的各种经营权、专利权、商标权、管理能力等的统称。知识作为智力劳动的成果, 是具有价值的。

(二) 新技术产业是主要的产业, 不同的产业支柱决定了产业经济的性质。知识经济是智能经济, 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实现的是低耗高效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知识含量越来越高, 技术更新将是经济发展的源泉,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 随着我国科技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利用网络可以有效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使人们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无阻。并且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沟通时可以有效的提升办事效率, 更好地完成布置的任务, 提高效益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经济水平。

二、知识经济对会计计量的冲击

(一) 计量对象的扩大。

1. 我们知道传统的计量也没有把智力资产纳入到计量范围。对智力资产, 国际流行的观点是:①人力资本, 指企业员工的知识水平、经验以及为客户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包括员工知识更新、共享公司的知识和经验的能力以及员工对公司的态度等。②结构资本。指企业的组织结构、制度规范、企业文化、信息技术系统、企业形象、知识产权等, 还有企业特有的能力系统。③客户资本。指企业拥有的与市场相关的无形资产潜力, 包括品牌、长期客户关系、公司信誉、营销渠道、专利及专营合同等。

2. 对于某些收益来说也应该纳入到计量的范围内。由于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 人们对决策信息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 使得很多的经济学家不仅主张以现实重置成本对资产计价, 而且还主张以产出价值而不是历史投入价值计价。这不仅需要对资产的价格进行估价, 而且还需要测算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并且对于在未来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未来, 无形资产在社会、企业的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来大的同时, 无形资产的摊销在各个会计期间如何分配, 往往缺乏精确的标准, 使之在配比计算过程中存在相当大的任意性。所以说旧的计量系统缺乏对企业某些损失 (负的收益) 的确认计量, 企业的损失包括显性损失 (经济损失) 和非显性损失 (智力资产损失、时间损失等) ,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传统会计无法对非显性损失进行合理计量。这些在知识经济时代显然是不妥的, 把他们纳入到资产收益核算范围是这个时代的要求, 那么就要从计量对象上将其纳入。

(二) 对会计观念引发新的思考。在传统会计观念中, 是利用数量来确定事物之间的关系和意义, 知识经济对这种传统会计计量观念有了一定的新的改变, 使得现阶段在知识经济下的会计观念更适合现阶段的核算任务, 可以有效率有质量的完成相应的工作部署, 并且可以更好的推动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三) 传统会计计量理论无法满足现阶段社会的需要。会计计量是指利用货币或者其他度量单位来对所发生的经济业务的衡量, 在利用传统的会计计量进行衡量的过程中, 通过数字的表达可以明确经济业务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的会计计量的这种理论下, 经济业务的衡量更加方便效率也会更高。但是在知识经济中, 传统会计计量理论已经无法全面的对发生的所有的经济业务进行价值衡量, 传统会计计量更多的时候是基于劳动力理论进行的, 但是随着经济业务的多样性, 传统会计计量理论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社会的需要, 因此造成对于传统会计计量理论的冲击。

三、会计计量在知识经济推动下的完善方向

(一) 对资产进行全面的计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 现阶段资产的类型也逐渐增多, 并且在无形资产中的项目类型也各种各样, 因此应该跟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对无形资产划分的范围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扩大, 以确保在进行资产的计量过程中可以更加全面完善。

(二)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面临损失和收益的问题, 在对收益资产进行核算的时候应该更加全面的同时, 在对企业资产损失也应该更加全面的进行核算。因为在企业进行项目经营的过程中, 会计计量对于企业的收益和损失有着一定程度上的衡量和判断, 而在对会计计量进行修正的过程中, 应该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认识, 并且对企业内部存在的损失进行全面计量。

(三) 会计计量的改革应该基于成本理论之上。由于成本理论在进行会计计量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漏洞, 这些漏洞也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 而造成了成本理论不能满足现阶段知识经济的需求, 而本身成本理论中也存在着很多有价值的内容。所以在进行会计计量的完善的过程中, 也应该参考原有的成本理论的内容, 确保会计计量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总之,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与发展给了会计的计量环境以极大的影响, 必将要求我们在整个会计计量体系的设计、运用过程中以一个积极创新的态度来进行探讨、研究。

摘要:知识经济已经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会计生存的经济环境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从其对会计计量的观念、对象、理论基础上给与讨论。

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计量,会计计量观念

参考文献

[1]陈玉荣.知识经济与会计计量创新浅探[J].财会月刊, 2002.6.

计量国民经济 篇10

关键词: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经济适用房,人均可支配收入

一、文献综述

张红、潘琦、郑思奇 (2002) 对北京商品住宅市场进行回归分析, 说明住宅实际建造成本和实际生产总值对住宅价格有着显著的影响, 而人口数和所有者实际资本成本的影响作用则不明显。张燃、林春阳、胡岷、周薇 (2009) 研究结果显示:除深圳外, 其他一线城市实际房价收入比都要远高于理论房价收入比, 表明这些城市的居民户对当地普通住宅的支付能力很差。肖晋、汪宝平、方俊 (2009) 认为, 经济适用房解决的是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 而商品房市场主要是为中等收入或高收入群体改善居住条件提供资源, 两者在目标客户群上有明显的不同。经济适用住房虽然会对附近商品房价格产生一定影响, 但不会对全市整体房价造成很大冲击。

二、房价增长理论模型的设定

本文选取2000~2008年间北京商品房屋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以各时期的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Price。影响房屋销售价格的因素很多, 考虑到实证研究的需要和数据的可获得性, 本文选取以下几个被解释变量作为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的影响因素:

(一) 按可比价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数 (上期=100) gdp。

代表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与房价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理论上, 一个地区经济越发达, 房屋销售的价格越高, 因而两者之间应该存在正相关。

(二) 年末常住 (居住半年以上) 人口数 (万人) num。

代表参与当地生产、消费的人数, 人数越多, 购买力越强, 需求越旺盛, 而且会对房地产决策层的定价策略产生影响, 进而拉动房屋价格的上涨。理论上, 两者之间应该存在正相关。

(三) 按可比价计算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i ncome。

代表当地人民的经济实力, 人均可支配收入越多, 提高生活质量的欲望和能力就越强。本文采用的是经过扣除价格变动因素之后的数据,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理论上与房屋价格之间存在正相关。

(四) 经济适用房销售面积占房屋销售面积的比例 (%) pr op。

代表当地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程度。如果单纯以经济适用房的销售面积来计量分析不具有可比性。因为土地是稀缺资源, 每年的房屋供应量不同, 经济适用房的供应量也会相应改变。所以, 应以经济适用房销售面积占房屋销售面积的比例来计量。经济适用房是住房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以保障相对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经济适用房销售面积占住房销售面积的比例对房价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理论上与房价存在负相关。

根据以上分析, 设定计量经济模型如下:

三、房价上涨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一) 样本数据的选取。

由于各种统计数据的统计时间跨度不一, 为了便于比较, 本文选取了2000~2008年间的9组数据。 (表1)

(二) 模型估计。

运用EViews6.0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 得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三) 模型检验

1、显著性检验。

F检验, 对于给定的显著水平α=0.05, 可由F分布表查得临界值Fα=6.39, 则F>Fα, 即原线性回归方程线性关系显著。t检验, 对解释变量gdp、num、income、prop的显著性分别进行t检验, 取α=0.05时, 查t分布表得t0.025 (9-4-1) =2.776, 由估计结果可知, gdp、num、income、prop的t统计值分别为1.6278、-3.1994、3.7240、-4.5052, 则有num、income、prop的t检验是显著的。按照统计检验程序, 先剔除t统计值最小的变量 (即gdp) 而重新建立模型, 得出线性回归方程:

进行t检验, 取α=0.05时, 查t分布表得t0.025 (9-3-1) =2.571, 由估计结果可知, num、income、prop的t统计值分别为-2.4113、2.9044、-4.4598, 则有income、prop的t检验是显著的。按照统计检验程序, 再剔除t统计值最小的变量 (即num) 而重新建立模型, 得出线性回归方程:

再进行t检验, 取α=0.05时, 查t分布表得t0.025 (9-2-1) =2.447, 由估计结果可知, income、prop的t统计值分别为3.2946、-3.4617, 则有income、prop的t检验是显著的。最终得出回归方程:

2、异方差检验。

由怀特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取显著水平α=0.05, 由于nR2=4.9068<χ20.05 (5) =11.071, 所以不存在异方差性。

3、自相关检验。

(1) D-W检验。n=9, k=2, 取显著水平α=0.05时, 查表得d L=0.629, dU=1.699, 而d U

四、房价模型的现实意义

由以上分析可知, 北京房价与解释变量的回归方程应为:

可见, 北京房价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年末常住人口数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而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呈正相关关系, 与经济适用房销售面积占房屋销售面积的比例呈负相关关系。

(一)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i ncome的系数为0.001, 虽然呈正相关性, 但是影响有限。可见, 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加不是房价上涨的主要诱因。房屋属于耐用商品, 而且价格偏高, 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不足以支撑对高价商品房的大量消费。但是, 不排除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一定年限之后会对房价的上升产生更大的影响, 因为国人有储蓄的习惯, 当储蓄到一定时间之后便有购买高价商品房的能力, 前提是商品房价格涨幅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涨幅。总之, 购买力增强不是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二) 经济适用房销售面积占房屋销售面积的比例pr op的系数为-0.501, 呈负相关, 而且影响较大。经济适用房销售面积占房屋销售面积的比例prop每增加1个百分点, 对房价指数就会有至少0.5个百分点的影响, 可见经济适用房对抑制房价过快增长有较大的作用。

五、政策建议

(一) 增加居民收入, 藏富于民。

有观点说, 房价上涨是居民的收入增加, 使其有能力购买高价商品房, 房地产开发商的定价行为是顺应经济规律的市场行为。用数据分析出来的结果也确实是这样, 居民的收入每增加1元, 房价指数上涨0.001元, 有影响, 但这种影响微乎其微。国家应该调整收入的分配体系, 适当增加二次分配的比例, 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提高居民的收入, 真正做到藏富于民。

(二) 大力发展经济适用房, 健全住房保障体系。

经济适用房作为现阶段的国家住房建设政策, 旨在通过某种政策倾斜, 如用地划拨、税费减免等优惠措施, 来达到扩大住房供给、调节房地产投资结构和启动市场有效需求的目的, 它是基于我国目前特殊的房地产市场和住房市场发展阶段的一种政策选择。要明确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收入标准, 确定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收入标准;明确住房标准, 确定经适房的档次、建筑面积等。

综上所述, 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对房价上涨产生的作用极小, 不是房价上涨的主要推手, 经济适用房的大量建设可以抑制房价的过快增长, 因此一方面应设法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扩大内需;另一方面应加快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力度, 在保障中低收入群体利益的同时抑制房价的高速增长。

参考文献

[1]赵卫亚.计量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2]陈伯庚, 顾志敏, 陆开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3]印坤华.住宅:跨世纪发展热点聚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1999.

[4]张燃, 林春阳, 胡岷, 周薇.预期收入增长与城镇居民购房能力[J].南方金融, 2009.5.

计量国民经济 篇11

关键词:多元线性回归;异方差;多重共线性

一、模型的假定

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理论,消费函数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实际消费与实际收入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第二,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第三,平均消费伴随着收入的上升而下降。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绝对收入假说的中心是消费取决于绝对收入水平,以及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本文便以此理论为基础,在解释变量中加入各地的失业率,建立模型并进行回归分析。

二、本文选取的是2012年全国26个省市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全年消费支出,以及各地区的失业率见表一

由检验的结果可知,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和自相关。

实验结论:

由东部地区消费和可支配收入模型可知,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年人均消费支出增加0.4367个单位;由西部地区消费和可支配收入模型可知,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年人均消费支出增加0.5391个单位。由截距项可知,东部地区的截距项为5500.839,而西部地区的截距项为-132.890,表明东西部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西部地区的消费起点明显低于东部地区,但消费的潜力比东部地区大。

总之,东西部消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主要是西部地区的消费水平低于东部地区的消费水平,因此使得全国的消费水平有所下降。因此,为了缩小东西部的差异,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加大对西部的基本建设投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西部大中城市的工业力量;加强对西部教育的投资,提高人力资本等等。通过这些措施,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可支配收入,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潘俊峰,周志刚.我国东西部发展差异的主成分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3(1):65-68

计量国民经济 篇12

一、金融生态环境的含义

金融生态概念是一个仿生概念, 现任央行行长周小川最早将生态学概念系统地引申到金融领域, 并强调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考察金融发展的问题[1]。但是对于金融生态环境的定义, 学术界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标准。比如韩平认为, 金融生态是指影响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它既包括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的政治、经济、法律、信用环境等因素, 又包括金融体系内部各要素, 如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业、金融产品, 通过资金链条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本文倾向于这样的定义:金融生态环境金融机构所处的微观层面的外部金融环境, 包括与金融机构实现利益和规避风险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客户企业改革、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2]。

二、广西金融生态环境研究的理论依据

戈德史密斯 (Goldsmith, 1969) 用35个国家从1860~1963年间的有关数据得出的分析结论是: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是同步进行的, 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一般都伴随着金融的超水平发展。20世纪60年代后期,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奈丁 (Kenneth.Boulding) , 对利用市场机制控制人口和调节消费品的分配、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污染以及用国民生产总值衡量人类福利的缺陷等作了有创见性的论述。清华大学教授宁逢明认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能够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反过来又能够有力地支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内生增长理论的提出, 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表明, 很多情况下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关于金融生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金融生态的内涵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规范性分析上。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在2005年发布了《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报告, 这一报告是我国目前对金融生态研究得到的比较权威的成果。

三、指标设计、数据来源与分析

(一) 指标设计及数据来源

本文的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主要由20个具体指标构成。指标分为三类:第一类反映经济增长的情况, 包括地区生产总值 (DQSCZZ)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RJDQSZ) 、第一产业值 (DY-CYZ) 、第二产业值 (DECYZ) 、第三产业值 (DSCYZ) 、社会消费品总额 (SHXFPZ) 、工业增加值 (GYZJZ) 、财政收入 (CZSR) 、外资利用 (WZLY)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JMXFJG) ;第二类反映生产性投入, 包括固定资产投资 (GDZCTZ) 、能源消耗 (NYXH) 、存款余额 (CKYE) 、贷款余额 (DKYE)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CXJMCX) ;第三类反映非生产性投资, 包括学校数 (XXS) 、教师数 (JSS) 、卫生机构数 (WSJGS) 、人口数量 (RKSL) 、在职职工人数 (ZZZGRS) [3]。上述选取的指标都是从广西统计年鉴中获取的。

(二) 实证分析

本文借助因子分析法从简易性、精确性角度出发来解决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问题。应用因子分析法不但可避免信息量的重复, 还能克服权重确定的主观性, 并且能将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的众多原始指标所负载的信息浓缩并转存到因子中, 同时根据实际问题所要求的精度, 通过对因子数目的控制, 调控转存信息量的大小。其数学模型如下。

假设原始数据中有n个样品, 每个样品中有p项变量 (指标) , 记为X1, X2, ……Xn, 则因子分析的一般数学模型为:

简写为X=AF+ε (F与ε不相关) , 其中F= (F1, F2, ……, Fm) T为公共因子, 起系数A=[aij] (i=1, 2, ……, p;j=1, 2, ……, m) 称为载荷矩阵, 其中m≤p。aij为第i个变量在第j个公共因子上的载荷, 简称因子载荷, 是不可观测的潜在因子。ε= (ε1, ε2, ……, εm) T是特殊因子, 是不能被前m个公共因子包含的部分[4]。

(三) 广西经济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

本文采用了定量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方法, 主要对上述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 以降低多项指标之间相关造成的复杂性。针对2008年广西的金融原始数据, 经过标准化筛选后运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因子分析, 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 运用相关系数矩阵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对原始数据变量进行线形变换, 使成分负载向0和1两极分化。经过正交旋转后, 取特征值大于1为标准, 最后得出了三个公因子。

如表3所示, 根据分析结果得到的这三个因子特征值分别为11.134、1.838、0.504, 累计方差贡献率已达到96.261%, 即表示三个公因子保留了原有指标96.261%的信息, 其累计贡献率已超过90%, 可满足较高的精确度要求, 因此用它们可以代替原始的20个指标的信息。

从表4可以得出, 对于第一因子, 在其上负载值大于0.85的指标有:在职职工人数、城乡居民存款储蓄余额、第三产业值、社会消费品总额、地区生产总值、存款余额、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贷款余额、教师数。综合来看, 我们可以认为这一因子为经济发展水平因子, 其权重最大, 约为79.5%, 对广西金融生态环境总体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子。对于第二因子, 在其上载荷值大于0.8的指标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这项指标反映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水平, 其权重为13.131%, 是第二位公因子。就第三因子负载值来看, 各指标的负载值大于0.5的指标有:卫生机构数, 这一公因子反映出社会保障水平。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 经济发展水平与金融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且广西的金融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广西生态金融环境的改善很大程度上还得依赖于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强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法制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对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具有极大的推动力。

摘要:文章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广西金融生态环境的指标体系进行深入分析, 得出广西金融生态环境在不断提高, 但是广西金融生态环境的完善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经济发展。

关键词:金融生态,经济发展,因子分析,广西

参考文献

[1]辛波, 等.金融生态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山东经济, 2007, (11) .

[2]徐诺金.金融生态论:对传统金融理论的挑战[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

[3]解春苓, 等.廊坊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及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 2009, (5) .

上一篇:早期训练与体育游戏下一篇:美育之花尽情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