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价值测试

2024-08-01

公共价值测试(共7篇)

公共价值测试 篇1

一、“媒介治理”的兴起与欧洲公共服务广播

近年来,“媒介治理”(media governance)逐渐成为西方传播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从学科话语来看,“治理”一词最早由“管理”演变而来,它是由新制度经济学派首先引入使用,被用来描述一种制度性的规则,即促进不同主体降低交易成本。狭义地看,“管理”(regulation)是指变化中的政体、政治和政策经过绩效、资源分配而达成的一种有序运行模式。[1]“治理”的内涵则更为宽广,是指使目标不同的行为主体之间保持协调和连贯的一种过程,参与“治理”的主体包括政治机构、企业机构、公民团体和跨国机构。

全球治理委员会将“治理”的概念定义为“个人与公私机构管理他们自身事务的各种不同方式之总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多种多样或互相冲突的利益集团可以借此走到一起,找到合作的办法。”[2]由此可见,治理的模式寻求的是一种普遍利益,它以获得广泛支持的解决方案或规章制度为目的。治理模式的制度研究可以追溯到大卫·休谟的理论创建,他通过众多单位的规章制度分析,解释和预测了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运行的“合作模型”。在欧盟,这种合作模型被称为“多层次治理”,它是由个人、群体、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形成的混杂结构,主要来描述和分析不同层次的决策制度与施行者的相互关系。

“媒介治理”这一概念已成为西方主流媒介政策研究的关注焦点。麦奎尔认为,“媒介治理是包括一切限制、指导、鼓励或解释大众传媒的一种手段,它包含了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法规,也包含了媒介主体的自我审查。”[3]弗莱德曼认为,“媒介治理”试图描绘“各个机制的综合,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国家和超国家的,集中和分散的。”[4]在西方传播学者与公共政策制定者 (PPM) 眼中,“媒介治理”并非是一个用来描述新机制的特定领域的术语,而是指涉一种更为宽泛的概念。通过研究媒介治理,媒介管理者与公共政策制定者能够更好描绘、解码、制定媒介政策、法规,充分考虑民间社会主体与大型跨国机构的监督作用。这其中,西欧针对公共服务广播(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的实践便是媒介治理的一个典型案例。

20世纪初,伴随无线电广播的出现,西欧许多国家纷纷设立了公共服务广播。作为一个国家项目,公共服务广播由特定(通常是垄断性)的机构操控,同时受特定调控机制监管,旨在达到国家的文化政策目标。随着社会力量的兴起,公共服务广播的政策与监管越来越受到国家之外力量的直接影响,广播治理呈现出多维势力的博弈局面。这其中,对新兴服务的评估和监控便是媒介治理的一个重要更新。作为一个超国家形式的媒介政策参与者,欧洲委员会(EC)已对迄今为止属于国家领域的公共服务广播法提出了挑战。欧盟竞争理事会认为“公共服务不是自由市场的产物,因此需要定义和评估公共资助项目以保护商业利益”[5]。

截止2010年,在一些欧洲国家已经开始实行对资助媒体的政府机构进行评估。根据欧盟2009广播通讯法(EC's Broadcas ting Com m unication of 2009)的新规定[6]:政府必须对公共服务职权范围进行事先审批;在引入公共服务之前,社会力量需要对其资质进行评估,审查公共服务广播服务是否符合民主、大众以及公共文化的要求,是否充分考虑到其对贸易环境与贸易竞争的影响。

本文以英国、德国和挪威为例分析了三国的公共服务广播的监管程序、价值测试及其差异。这三个国家都拥有强大的公共服务广播机制并且都已开始对公共服务进行事先审批。由于挪威也受欧洲经济区协定(EEA)的相关法规约束,并且逐步加快将欧美政策纳入本国框架的进程中,因此,研究挪威的公共服务广播具有重要意义。在时间跨度上,本文较完整覆盖了公共价值测试的跨度周期,即从最初的公共服务广播公共价值测试到最终确立程序的纵向研究。

二、欧洲公共服务广播“价值测试”的历史与现状

公共服务广播制度在英国已有八十多年历史,在新兴社会服务的开发方面,英国20世纪初就已走在世界前列。“公共服务价值测试”(Public Value Tests)由英国广播公司(BBC)引入广播领域,公共价值测试可以追溯到英国2002年内阁办公室战略文件中所提出的公共部门改革框架提案。”[4]2004年,英国广播公司将该术语以标题形式用于数字媒介时代的战略文件中。此后,公共机制服务逐渐渗透到2006年有英国广播公司最新章程中。

根据规定,英国广播公司有权修正其活动,但任何调整机构公共服务的提议都必须受到公众监督。新兴广播服务能否通过审批取决于该提议的“影响范围”、“资金现状”、“新颖性”和“持续性”。审批还包含两项自主评估,即市场影响评估与公共价值测试(见图1),一项公共服务能否得以批准取决于两项自主评估的综合结果。市场影响评估分析该服务对市面上其他服务的冲击;公共价值测试评估该提议与英国广播公司整体职权的范围关系,即该提议体现的“公共价值”特征。具体说来,公共价值测试主要评估以下四项关键因素:公共服务的范畴、质量、影响力、成本/价值比。事实上,在欧盟2009年出台广播通讯法新规定之前,英国的“公共价值”测试就已经开始实施,但这并不意味着英国的监管机制是孤立的:在英国广播公司国家资助的新兴服务上,英国要遵循欧盟竞争法的有关规定。欧洲电信专家唐德斯认为,“英国在公共广播服务管理上的‘先锋作用’直接促成了欧盟对公共服务进行事前审批的最新要求”[8]。

另一个早于欧盟广播通讯法的案例是德国实施的“三步测试法”(Drei-Stufen-Test)。2008年公布的德国广播电视州际协议是德国广播的主要规范性文件,该协议规定了德国电视一台和电视二台的基本职能。2008年底,对广播服务的监管框架也被纳入到这一协议中,并于2009年五月开始实施。德国广播电视州际协议首先对广播服务范畴进行了界定,要求每一项服务具备“公共性价值”的动机。其次,禁止广告和赞助商的“本地完全覆盖”。此外,每项服务提议还需要满足下列的申请条件[9]:a.遵守基本的职权范围;b.有助于公共竞争;c.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不难发现,德国的“三步测试法”与英国的“价值文化测试”较为相似,两者都把评估公共价值作为首要任务,同时兼顾了公共服务的经济效益。然而,在对市场影响评估中,德国增加了多元化和质量标准。此外,德国的媒介监管环境也与英国有所不同:广播服务必须首先遵循广播电视州际协议,然后才能申请实施“三步测试法”。德国的“三步测试法”是德国监管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考察了现行以及未来的广播服务,其考察范围较之英国测试更为广泛。

挪威是北欧国家公共服务广播评估实践较为典型的个案。2007年5月,挪威政府公布了挪威广播公司章程修订建议的白皮书[10]。白皮书规定,应对潜在的新兴广播服务进行审查,评估其市场价值。继2007年白皮书提出对潜在新兴服务的市场影响进行评估后,挪威文化和宗教事务部(MCCA)于2009年年中提出了修订的具体措施。文化和宗教事务部召开公开听证会,讨论“为推进挪威广播公司新兴服务,开展事前审批程序的提案”[11]。听证会决定,广播的新兴服务提案应分为两步评估过程:根据服务范围、持续时间、市场影响以及运行成本四项因素分析该提议是否需要事前审批;通过事前审批后,要考察其是否符合民主、大众化和社会文化标准这一必要条件。审批委员会还将对提案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模式进行进一步考察。

挪威的公共服务测试与英国、德国的监管机构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流程上更为复杂。挪威采用英国式的普通市场影响测试,同时把德国测试中新增的服务质量标准和多元化标准纳入审查体系。此外,相对于德国的审查范畴,挪威的监管环境比较宽松:与英国一样,挪威明确指出只对现行公共广播服务有重大影响的新兴服务进行评估,而德国的测试在这一点上没有明确说明。

三、欧洲“公共价值测试”的实施:基于英、德、挪的比较分析

英国的公共价值测试由BBC信托机构管理。BBC信托机构是独立于英国广播公司的一个外部机构,它负责媒介监管中的公共价值测试。根据英国广播公司的申请服务,信托机构对其材料进行审查。与此同时,独立的通信监管机构Ofcom(英国通讯传播的主管机关)负责其市场影响的评估,这其中还包括了公众的咨询意见。整个过程为期三个月,信托机构根据两项评估的综合结果批准或拒绝该项服务的申请。

截止2010年1月,英国广播公司信托已经开展实施了四项完整的测试。第一项测试始于2006年9月,首先由英国广播公司董事会提议,然后移交给信托公司处理。测试内容涉及英国广播公司在线视频点播i-Player,信托机构对该提议做了少许修改并于次年四月通过审批。第二项测试始于2007年5月,此次测试的对象为高清电视服务。信托公司提出了一些限制条件并于同年11月通过审批。第三项测试始于2007年7月,公共服务广播机构申请了三种媒介服务,包括电视、电台频道和网站。第三项提案的精简版于2008年1月得以批准。2008年11月,英国广播公司开展了第四项测试,此次测试对象为英国各地以网络为基础的本地视频服务。信托机构于2009年2月驳回该项测试申请,但于同年七月通过了其修订版本。2010年初,第五项服务“帆布项目”(Project Canvas)是由英国广播公司、独立电视台和英国电信联合发布的面向英国家庭的网络电视,该测试提案已经获得初步的、有条件限制的批准。

管窥英国公共服务广播的价值测试不难发现,信托机构对英国广播公司申请的服务提案起到了实际的监管效果:所获批准的服务都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包括精简服务、寻求替代服务以及加强审计程序等。英国的公共服务审核过程漫长,平均一个提议的测试和审核要花费近八个月时间且测试耗资较大。仅在“帆布项目”的申请上,英国广播公司从2008年7月起的一年时间内已经耗资790, 000欧元。此后,该项目还需要经历下一个阶段的咨询评估。

与英国的信托机构评估模式不同,德国的测试管理主要由电视委员会参与,其中德国电视一台的广播委员会和二台的电视委员会是媒介治理的主要参与者。委员会成员由政府、政党和相关社会团体(如宗教团体、工会、民间社会组织)代表组成,委员会对媒介治理政策及相关解释具有最终决定权。德国电视委员会主席汉姆费瑞斯认为“委员会应防止权力滥用和确保平衡各方面的不同意见”[12]。在德国,公共服务广播机构内部委员首先负责开展评估,同时聘请机构外部专家评估服务的潜在市场影响。这样的做法非但没有忽视广播机构本身的作用,在一定程度还奠定了审查评估的基础。

2008年底,在新规定正式出台几个月后德国进行了第一次“三步测试法”。作为德国第一电台的成员,北德意志广播电台委员会批准通过“在线视频点播服务测试” (Nünning, 2009) 。截止2009年上半年,委员会开展的测试多达39项,其中包括审查所有在线或视讯电视服务。新规定要求,在2010年8月之前对电台和电视广播平台上开展所有现有服务进行评估。一般而言,不同的测试由不同的服务测试部门负责。例如,德国电视一台网站boerse.ard.de、西德意志广播电台图文电视服务、德国电视一台、二台联合承办的儿童电视频道kika.de,这三个部门所对应的测试主题就各不相同,电视委员会会为每一类服务聘请外部顾问(如德勤)来评估其成本和价值。

与英德测试相比,挪威的测试体系又显著不同。根据审查程序,挪威广播公司需向挪威媒体管理局提出广播新服务的申请,而媒体管理局又隶属于挪威文化与宗教事务部。因此,挪威监管机构的自治性弱于英国的通信监管机构(Ofcom)。作为媒体管理局的上属机构,挪威文化与宗教事务部有权扭转管理局的决定。一般来说,管理局首先分析并判断某项新兴服务是否需要测试,如果需要再进行整体评估。申请提交后的八周内,管理局需做出咨询陈述并递交文化和宗教事务部,由其做出最终裁定。

尽管挪威的媒体监管局尚未启动任何一项测试,但其公共服务的监管已经显现出它的独特性。首先,媒体管理局的从属地位引发了国家机构与广播公司深层关系的思考。其次,即使与公众参与度较低的德国测试相比,挪威在其监管的透明度方面仍显不足,媒体管理局的专家参与和大规模的民众参与是否能够实现,还需实践检验。第三,较之于英国与德国的经验,挪威设计的评估周期略显仓促。此外,由于其较小的国民经济和广播市场,测试费用所需的公共资金亦是其进一步推广的重要负担。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媒介治理的环境审视,本文分析了公共服务广播治理所蕴含的创新的、跨国的和社会力量的机制。通过英国、德国和挪威三国公共服务广播的对比研究,发现即使在同一个欧洲政策框架下,各国公共服务治理机制的建立、发展和实施过程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新兴媒介治理机制并未取代传统的监管机构,而是对现行制度的一种修改和补充。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新的治理模式的影响,必须对各国特有的历史、政治和文化环境进行考察,并关注媒介治理过程中的路径依赖特征。作为西欧媒介治理的典型个案,公共服务广播的价值测试面临着普遍的两难困境:一方面,监管机构必须确保决策的透明度和广泛的公众参与,另一方面必须提升决策处理速度保证决策效率。

通过案例比较研究可以发现,这三个国家的公共媒介治理测试体现了欧洲公共服务广播管理的共同趋势,即监管公共测试评估,纠偏市场失灵,确保监管的公信力。相比而言,德国和挪威的测试是欧盟政策直接引导的结果,而英国是基于信托的审计制度设计。

英国的媒介政策在总体上强调自我调节。公共服务广播的政策是以媒介自由为基础的,可被认为是新自由主义对国家干预的普遍反对。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提倡公共广播保持政治中立。英国广播公司由专业人士管理,这样的管理模式可以摆脱直接的政治控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监管机制中政治控制的缺失,这种控制可以是间接的,通过某些隐蔽渠道得以实现。总体而言,英国媒介治理的鲜明特点是确立公共价值测试,并由信托机构和英国通信管理局(Ofcom)监管、评估新服务的申请,在形式上与政治利益集团保持了适当的距离(见图2)。

挪威的公共服务广播实践既有公益性诉求,又有其商业化考量。一方面,挪威广播公司把实现社会公平作为其首要目标,另一方面,媒体管理局又批准其商业扩张战略。由于挪威较小的广电市场,挪威媒体向来需要国家机构大量的政府补贴。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挪威媒介发展的这些特征使得该国的公共服务广播治理有别于欧洲其他国家。直到2007年,挪威议会从未就互联网服务的地位问题进行讨论,任由挪威广播公司根据其自身发展规划互联网服务。

在德国,公共服务广播媒介治理已超越政党制度,不同的社会和政治团体均享有监督治理的职权。广播系统的联邦结构意味着各州电台广播机构需根据当地政治环境和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事务。德国各州相互竞争以吸引包括私人广播公司在内的行业投资。汉姆费瑞斯认为,这一传统已有悠久历史,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各州就已开始实行“放松管制的竞争模式”[12]。因此,不同于其他国家,德国的公共服务广播机构不享受国家政府的统一支持。

各国不同的政治和媒介体系的模型有利于了解其在公共服务广播治理发展中的差异。然而,这种常规模型是远远不够的,应当批判地吸收,合理地加以应用。公共服务的案例比较分析具备重大的研究价值。在数字时代,媒介政策和监管实施不会突然发生变化。相反,在很大程度上,新的平台都是在完整的历史框架上建立起来,并受制于每个国家特定的政治文化。正如传播学家道吉斯所言“从新制度主义的观点出发,才能理解媒介和监管机构环境和历史的路径依赖,以及媒介监管如何植根于这些体制之中”[14]。与新制度主义学派不同,汉姆费瑞斯则表达了他的担忧,“国家体制具有持久性,难以进行改变”。因此,媒介治理的改革取决于历史、社会环境、连续性,以及国内政治文化的推动作用,它们共同决定了西欧公共服务广播改革的范围和效果。

摘要:近年来, 西欧公共服务广播公共价值测试 (PVT) 的实践日益成为传播学界“媒介治理” (media gover-nance) 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对英国、德国、挪威的公共服务广播价值测试的比较研究发现, 西欧的价值测试呈现出“多层次”的治理结构, 政府机构、独立机构、企业、社会团体与公民组织对新服务的申请产生不同层次的影响。公共价值测试的多元主体的平衡模型体现了较为典型的“媒介治理”路径。三国的新服务申请都遵循了欧洲委员会 (EC) 的共同政策框架即《欧盟2009年广播通讯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各国公共服务治理机制的建立、发展和实施过程均存在较大的差异, 新兴媒介治理机制并未取代传统的监管机构, 而是对现行制度的一种修改和补充。

关键词:媒介治理,公共服务广播,公共价值测试

参考文献

[1]Benz, Arthur (2003) :Einleitung:Governance-Modebegriffoder nützliches sozialwissenschaftliches Konzept?In:Benz, Arthur u.a.:Governance-Eine Einführung.Polis-Heft.Ha-gen, S.13-33.

[2]比埃尔.德.塞纳克伦斯, 治理与国际调节机制的危机[J].冯炳昆, 译.国际社会科学, 1999 (1) :91-103.[Pierre deSenarclens, “governance and the crisis of international regula-tion mechanism”,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1999, Vol.2. (in Chinese) ]

[3]McQuail, D. (2007) .Introduction:The current state of mediagovernance in Europe.InG.Terzis (Ed.) , European media gov-ernance:National and regional dimensions (PP.17-25) .Bristol:Intellect.

[4][7]Freedman, D. (2008) .The politics of media policy.Cam-bridge:Polity Press:pp.14-15.

[5]Donders, K., &Pauwels, C. (2008) .Does EU policy challengethe digital future of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An analysis ofthe Commission's state aid approach to digitization and thepublic service remit of public broadcasting organizations.Cov-ergence, 14 (3) , 295-311.

[6]European Commission (2009) .Communication from thecommi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state aid rules to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OJC 257.

[8]Donders, k., &Pauwels, C. (in press) .European state aid policyand the introduction of an exante evaluation for new mediaservices:Solving public broadcasters'crisis of identity in thedigital age?.

[9]Staatsvertrag für Rundfunk und Telemedien (2008) .Zwlfter Rundfunk?nderungsstaatsvertrag.

[10]Government (2007) .St.meld.nr.30 (2006-2007) Kringkasting ien digital fremtid.

[11]Ministry of Culture and Church Affairs (2009) .HΦring—forslag til regler om en prosedyre for forh覽ndsgodkjenning avnye NRK-tjenester.Retrieved September 18, 2009.

[12][13]Humphreys, P. (1994) .Media and media policy inGermany—The press and broadcasting since 1945.Oxford, UK:Berg.pp142-143.

[14]Donges, P. (2007a)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a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media governance.Communications, 32 (3) , 325-329.

高职公共英语测试改革探讨 篇2

一、高职英语测试现状

目前, 高职学生参加的英语测试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第一种, 学生参加全国性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A级和B级考试。该测试体系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面向高职高专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以及成人大专生, 以“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宗旨, 选择与现实生活极为相似的情景, 或提供交际过程中真实的语言材料, 在测量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巧的同时, 测量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重点考核学生在工作层面使用英语的能力。该测试对高职英语教学起着引导作用, 愈来愈受到高职高专院校和用人单位的重视。第二种, 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该测试面对非英语专业本科大学生, 测试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在国内的影响范围较大, 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学生的通过证书也深受用人单位的重视。该测试侧重于语言技能的测试, 着重于听、说、读、写能力的测试, 有利于检验学生掌握基本语言知识和牢固程度。第三种, 某些高职学院涉外学生参加的托业、托业桥或雅思考试。考试的成绩被涉外院校直接采用, 决定着学生在国外留学时间的长短。这种测试在高职院校中面对特定的群体, 不具备普遍性。但随着高职学生就学和就业的国际化发展, 这种测试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第四种, 校内终结性测试, 即每个学期的期末考试, 通常采用的是“一张试卷”的测试方式, 这是学生最常参加的测试, 也是直接检查教学效果和反馈教学的一种测试。这种测试由校内教师命题。有些学校是由任课的教师出题, 任课教师阅卷;有些学校实行教考分离, 即由校内教师命题编成试题库, 从试题库出题, 并由校内教师阅卷。

二、现行高职英语测试的基础与方向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规定, 高职英语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是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服务的。学生学英语的目的不是为了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性交流, 而是为了提高基本人文素养或从事有关的涉外业务工作。其教学重点有二:一是注重应用能力, 特别是实用能力的培养, 根据“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 组织课程教学和项目训练;二是突出实践环节教学, 让学生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 根据就业岗位的需要, 开展英语交际能力的实践训练。因此, 要全面、系统、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就要从考核内容、考核形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 设计出一套相对完整、切实可行的能充分发挥考核功能及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目的的考核制度。

三、高职英语测试的评分改革

在上述基本原则的指导下, 我们确定了详细的评分标准, 将平时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平时评价, 适当加大平时评价的成绩比重, 平时评价包含基础训练与能力拓展两部分的评价内容, 各占50%;采用自评 (20%) 、组评 (30%) 、师评 (50%) 三维度的评价方式 (见过程性评价评分表) ;终结性评价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 以评价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 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共有主题汇报、编排英语戏剧剧目、英语演讲、影视配音四种类型的评价内容, 具体考核内容由任课教师针对不同班级特点任选一项;采用自评 (20%) 、组评 (30%) 、师评 (50%) 三维度的评价方式 (见终结性评价评分表) 。

从改革的初步成果看, 我们的理念和方向是正确的、可行的, 对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进行了改革, 突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特征, 充分发挥了考试的积极功能。科学全面的评价可以为教学的改进提供可靠的反馈信息和质量监控的导向, 更可以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诊断、鼓励和强化的作用, 同时也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促进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摘要:高职英语测试研究要在测量高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为高职学生就业提供依据的同时, 为贯彻高职英语教学目标服务。本文报告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高职英语团队近年来测试制度改革的理念、措施和初步成果。此次改革的目的是从考核内容、考核形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 并结合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 设计出一套相对完整、切实可行的能充分发挥考核功能、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目的, 以及全面、系统、公正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制度。

关键词:高职英语应用能力,公共英语,测试,改革

参考文献

[1]桂诗春.标准化考试:理论, 原理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

[2]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制订组.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和样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4]刘润清, 韩宝成.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5]刘润清, 胡壮麟.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6]王汉澜.教育统计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公共价值测试 篇3

1 测试改革意义

1.1 理论意义

1) 通过形势多样的测试方式,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 改变学生只为“混文凭”的学习现状。

2) 测试改革在教学中的反拨作用, 必将给英语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客观上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 改变部分教师“跟学生一起混到毕业”的不良思想。

3) 探索符合和高职教育的英语测试方法, 从而影响英语教学安排和教学方法向有益的方向发展, 推动符合中国国情的素质教育理念的探索, 促进教育测试制度的完善。

4)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培养健康的学习氛围, 为以社区教育提供有益的和必要地参考。促进文明和谐社会的建设

1.2 实践意义

改革后的测试内容和方法更加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 是解决当前学生厌学, 教师厌教, 考试作弊严重等诸多问题的当务之急。

1) 改变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学习被动, 学不能致用, 考试作弊严重的现象。

2) 改变家长对老师不满, 对学校不满所产生的负面作用影响学校声誉和招生的状况。

3) 改变教师教学质量不高, 教学心情郁闷, 工作没有成就感的现状。

4) 改变学校教务人员组考困难、监场头疼, 与学生发生冲突的现状。

2 测试改革的类型、方法和过程

2.1 测试类型

从测试的类型看, 不外乎以下几种:

潜能测试:旨在了解学生学习某一课程的能力;

成绩测试:旨在考查学生某一学习训练阶段或终结阶段的成功程度;

诊断性测试:旨在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及其原因;

水平测试:旨在考查学生一般的英语运用能力;

结业性测试:形成正规的考试, 可决定学生能否达到课程标准要求。

信度和效度是评判测试质量优劣的两项重要指标。目前, 大多数高职高专英语测试制度沿用了多年来的常规测试体系——结业性测试, 影响了测试的信度和效度。在实际的课程测试组织过程中, 由于测试覆盖面不够全面, 测试题型选择不够科学, 测试内容定位不够准确。反应在学生学习上, 就是学生不再重视课堂知识的全面掌握, 不注重语言的运用和灵活输出, 听说读写能力极差, 以至在考场上作弊现象严重。由于学生及格率太低, 教师往往不得不提前划定“考试范围”, 造成教、学、测的恶性循环。

2.2 测试方法

国内高职英语教学测试大多沿用传统的测试方法。近年来, 为保证生员数量而不断降分扩招, 导致学生质量大幅滑坡, 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普遍较差, 各校大多在教材、课时、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一些改革来应对这种局面, 很少在测试改革上下功夫。另外, 教师对于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认识不够, 所以, 在测试方面, 改革的范围和力度都很小。只局限于期末的书面考试, 原有期末测试题型也很传统, 包括:1) 短语的英汉互译 (占20%) , 2) 句子的英汉互译 (占30%) , 3) 语法知识选择 (占20%) , 4) 阅读理解选择 (占30%) 。改革后的公共英语测试新体系与原有体系的不同体现在两个方面:1) 增加听力、口语的测试。此部分作为形成性考试, 分配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共6次, 每两周一次, 每次满分5分, 按学生实际表现如实记分, 占期末总成绩的30%。2) 测试题型和分值比例的变化。减少选择题的比例, 增加主观题的比例。题型为:A:句子的英汉互译 (占20%) , B:语法词汇选择 (占20%) , C:短文英汉互译 (40%) , 此部分为开卷考试, 学生可以查阅字典。D:阅读理解选择 (占20%) , 比原来减少了10%的分值比例。卷面分值数占期末总成绩的30%。3) 平时考勤及作业占期末总成绩的20%。

2.3 测试过程

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 对于这个特殊的高校群体, 教师不能按照教育普通高校学生的方法来要求他们, 否则就会出现上述教、学、测的恶性循环结果。教师在进行与教学相关的一切活动时, 都从“以人为本”的宗旨出发, 遵循“有教无类”的原则, 把他们看成需要帮助的孩子或自己的弟弟妹妹。教师可以在第一节课的前二十分钟合理安排一些朗读、听力、对话等测试内容, 作为对按时到校学生的一种奖励, 既保证了课堂出勤率, 又保证了由于正常原因迟到的学生听到新内容;有的学生不擅长学习语言, 有的学生工作中的确用不到英语, 教师要承认学生存在“个体差异”, 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 对于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按不同标准要求, 只要学生有进步, 就给予表扬、鼓励;期末的书面测试结果, 只计算期末总成绩的30%, 避免一张试卷定乾坤的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 作者对该校的英语测试进行了改革。首先, 把测试内容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在学生课堂学习中进行, 作为形成性考试, 占期末总成绩的50%;另一部分是期末进行的书面考试, 占期末总成绩的30%。其次, 在测试方法上有所改变。在日常教学中增加对学生听力、口语的测试, 以满足和促进爱好英语或在工作中使用英语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3 测试改革的结果

作者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 并分别进行了相关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 事实证明, 改革后的测试信度和效度较改革前大大提高。

3.1 学生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1) 75%的学生希望提高英语水平, 2) 80%的学生对改革后的测试方式和内容感到满意, 3) 78%的学生对于课前小测验和增加听力、口语的课堂测试满意, 4) 7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英语听、说、读、写基本功上有所提高, 5) 90%的学生认为测试改革体现了老师“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对学生更理解, 更加为学生着想, 更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英语的需求。

3.2 教师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1) 85%的老师认为学生希望提高英语水平, 2) 90%的老师对改革后的测试方式和内容感到满意, 3) 82%的老师对于课前小测验和增加听力、口语的课堂测试满意, 4) 95%的老师认为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基本功上有所提高, 5) 86%的老师认为测试改革使教学过程轻松愉快, 工作有成就感, 有助于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

3.3 结果分析

通过对课堂测试的分析, 可以发现, 老师带有感情的理解、鼓励和赞扬, 使学生出勤率得到保证, 迟到、早退的现象有所减少;学生逐渐敢于在课堂上张口读英语、说英语, 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他们在英语基本功上有了很大进步。改革虽然增加了老师备课难度, 但是学生的进步, 使他们享受到工作的成就感。

通过对书面测试的分析, 可以发现, 学生测试成绩普遍提高。句子的英汉互译可以检查学生对教材每章节中语言点的掌握, 正确率为70%;语法词汇选择可以促进学生平常注重英语词汇积累, 正确率为60%;短文英汉互译可以考察学生书面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正确率为65%, 此部分为开卷考试, 学生可以查阅字典, 考察学生的翻译能力;阅读理解选择可以考察学生对于语言的理解能力, 正确率为70%。学生期末总评成绩大幅提高, 不及格率大大降低, 师生矛盾得到缓解, 学、考、评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

4 结束语

实践证明, 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测试改革, 是促进英语教学质量提高, 推进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

测试改革的内容和方式还可以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 比如形成性测试部分可以增加英语口语比赛, 英语歌曲比赛、英语短剧比赛等多种形式;书面考试方式可以逐渐发展为以考察综合能力题型为主的全开卷形式。作者在实践中进一步探讨、改进, 使英语课程测试更适合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特点。

摘要:提高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效果, 一直是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一大难题, 而英语测试改革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公共英语,测试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崇爱.后现代主义视域中传统课堂教学的缺失及其改革走向[J].当代教育论坛, 2005 (5) .

[2]曾水兵.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教育的解构和重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 (4) .

[3]吴维宁.二十世纪西方教育思潮述评[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5, 21 (1) .

公共价值评估框架研究 篇4

关键词:公共价值,评估主体,评估标准,评估客体,评估指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 “加强社会建设,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提高政府保障能力,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 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这些政策下的中国需要充分考虑公共价值, 不断进行公共价值创造;坚持以人为本, 发挥公共资产能力因素的作用, 最大范围的满足公众利益。为了让政府以及管理者明确政府基本的公共价值创造, 建立符合公共价值创造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是当务之急。

一、政府角色与公共价值

美国的总统里根说过:政府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政府本身就是问题所在。政府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明确自身存在的价值, 确定自己的角色。

在过去, 政府被看作为“守夜人”。认为政府就是保障社会秩序, 解决社会纠纷的机构。但是随着政府开始不断花费资金, 行使权利进行政府活动, 公民开始逐渐承认政府作为公共价值生产者的角色。并且由于功利思想的影响, 公民更多强调的是政府行为所改变社会的结果, 因此此时政府创造的公共价值在于不计成本的达到公共价值产出值, 政府的角色从守夜人开始转变为生产更多公共价值生产者的角色。

随后, 由于政府存在是在为了保障公平这一新理念的提出, 政府的公共价值目标开始转变, 政府的角色也随之改变。所谓的公平就是政府在基本运作, 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保证公平性, 在任何情况下, 尊重每一个公民的权利, 这同时也是自由主义的基本基础, 此时公共价值在于保障社会公平。

由于上述情况的发生, 加之民主社会对公民权利的保护, 导致公民开始不断尝试加强自己的权利, 并且认为自己有权利与责任去判定与追求价值, 提高自己的生活。于是, 公民开始希望有一个公共机构能够明确表达出自己的期望, 并且采取相应行动来完成目标。此时政府作为一个公共机构, 当之无愧的成为最好的选择。政府此时的角色是通过政府活动完成公民全体意愿的公共机构, 政府需要生产公民期望的公共价值。政府不仅仅要在面向重大问题时集中决策, 也应该有定期的讨论, 不断地发现当地问题, 提出最佳解决方案。私企会随着消费者意愿来指导公司的生产活动, 因此, 持有对政府意见的公民也能够在不同方面指导政府生产不同价值水平, 帮助社会了解自己需要创造的价值。

通过对政府角色的讨论, 我们发现公共价值一直在影响着政府的定位。政府只有明确的定位好自己的角色, 才能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但是当政府遇到应该如何为公民更好的创造价值这类问题时, 政府开始在不同情况下随着公民期望的改变而产生不同的价值, 因此政府创造价值的结果与方法是不断变化的。因此需要对公共价值的评估框架进行总体的研究。

目前, 我国政府正积极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这是运用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创造公共价值, 并体现其自身公共性的一种政府模式安排。而公共价值绩效评估作为政府治理工具, 体现了现代治理内涵和民主行政的趋势。服务型政府与公共价值绩效评估两者存在着共同的理论意蕴和价值追求。公共价值绩效评估体系是一个体多元、指标合理、标准适当、方法科学的有机体系, 其各个要素要体现了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取向和体制秉性, 即在主体安排、评估标准、评估客体和指标构建均等方面能区别于传统管制型政府模式下的效率评估和责任考核, 整个体系必须以增进公共利益、提高公众满意度为根本目标选择。

二、公共价值评估主体

在私营部门中, 确定商品服务价值与公司活动的人是能够做出资金运用方面决策的个体, 也就是私营部门价值的评估主体。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国家, 只有明确了价值评估主体才能够明确需要生产的价值, 并且对公共价值进行有效准确的评估。

总体来说关于公共价值评估主体有两种:一种是个体公民, 他们自愿对各种公共价值的相关观点做出努力, 使用的是公民力量;另一种是由全体公民与人民代表组成, 人民代表能够决策出政府的公共资产如何使用, 评估政府的公共价值。这两类公民都是认为价值是由公民评估的。

公共价值作为评估对象, 不仅仅关注于个体的实质利益, 也包括公平对待每个个体。公共价值是利他无私的, 是在保障政治与公民权利的基础上, 追求经济利益。总之, 公共价值是从民主决策中产生的合法表示的价值, 并且规定了政府在使用资金与权力时, 应该达成的目的, 并且要求其提出最佳方案。然而, 民主决策有时会引发一些政治争论, 尤其是在个体公民会对相关观点有不同的意见时。但是, 通过这些争论行为, 公众能够发现过去忽视的但是却能够提高社会绩效的相关问题。民主决策的结果能够促使市民自愿直接的利用公共资产创造公共价值。同时, 也能够成为政府政策的政治保障, 产生新的价值观点与政府活动方案。

因此, 公共价值的评估主体是那些能够决定出政府生产的重要价值的公民。当个体公民代替其他公民自愿进行价值创造活动或者持有个人观点时, 那么, 他就在进行公共价值评估。或者, 当公民使用集体权利完成既定目标时, 也可以认为他们在评估与创造公共价值。当使用公共资产生产公共价值时最重要的价值评估者就是为民主政府活动就需要达成的价值提出指导意见, 并且能够影响政府机构的公民。

三、公共价值评估标准

在私有企业中, 价值创造的结果能够通过利润进行有效的衡量。这种收支数字是一种价值的评估标准, 因为消费者是价值评估主体, 精确的价格作为评估的标准能够使消费者进行明确的评估活动。在公共部门, 政府与私企一样, 需要有一个精确的评估公共价值的标准。公民作为公共价值的评估主体, 产生不同的公共价值评估维度, 政府根据评估主体对公共价值的不同需求创造公共价值, 只有归纳总结出不同公民的公共价值评估标准, 才能够使政府明确创造公共价值的理论基础。

在政治哲学中, 主要有两种重要的哲学思想, 即功利主义与公平主义, 前者注重政府的完善绩效, 后者注重政府的公平。这两种哲学思想可以作为公共价值的评估标准。首先, 公共价值概念的本身就代表着功利主义。通过公共价值概念促使政府为公民与纳税者创造公共价值。政府本身是有价值的, 因为他给公民创造价值。因此, 政府存在于功利主义哲学框架中。然而公民在评价政府更多注重的却是公平性, 即要求的公平主义。这主要是因为公民一直将政府作为一种司法机构, 旨在处理私有个体与公共机构的平衡关系。政府的工作就是平等对待每一个公民, 保障他们的平等的权利, 此时, 政府存在于公平主义哲学框架中。

公民作为评估主体评估政府创造的公共价值时总是同时运用这两个观点。关于这两种哲学思想的讨论是对公共价值进行评估的关键。原因是因为政府在使用资金与权力达成既定目标的同时, 不可避免的涉及了这两种哲学思想。功利主义规范资金的使用, 公平主义规范权利的使用。但是, 有时功利主义也能够应用于权利的使用过程中, 而公平主义也可以应用于功利主义。两者哲学思想均是公民确定价值的理论基础, 评估价值的具体标准。

四、公共价值评估客体

政府为了改变社会状况而进行政府行为并且创造公共价值时, 需要消耗财政资金、公益精神和公共权力。财政资金是由纳税筹集, 公益精神受政府领导力影响, 公共权力要求私人努力代表公共价值。在民主社会中, 政府最重要的是需要证明自己能够生产公众期望的公共价值, 那么就需要明确公民作为评估主体, 依照评估标准评估公共价值评估客体。

通过对公共价值评估标准的讨论发现, 公民不仅关注成本也关注公平, 即是功利主义也是公平主义, 那么对公共价值衡量时应该关注产出还是生产过程。近期关于政府绩效的评估导致政府不关注生产过程, 认为过程只是达成预期目标的方法, 政府更加关注绩效结果即公共价值产出, 因为它能够表示出政府已经进行价值创造, 并且受到公共价值评估主体的肯定。然而, 政府通过使用特定的方法将公共资产作为投入转化成价值产出, 完成既定目标, 这是政府生产公共价值的流程。只是衡量政府绩效产出就违背了这样的基础。将政府投入, 生产过程以及产出作为公共价值评估客体是对过去政府核算方法的纠正。过去的方法不能真正的回答是否产生了公共价值, 因为他只是在政府活动的最后一个点, 即产出值。过去只将公共价值产出值作为评估客体的思想将公共组织禁锢于已经存在的生产计划目标的方法, 使组织无法检验生产过程的有效性, 也无法创造出更加有效高效的方法。

新的评估客体强调了生产价值链, 即对生产过程进行衡量。从功利主义出发, 公民将对这类方法感兴趣。原因在于它能够明确政府活动的成本与产出值之间的关系。如果政府成功的生产出了净公共价值, 那么未来政府将开始关注现在方法的效率与效益。为了明确政府当前的绩效并且研究如何提高绩效, 那么政府需要拥有可靠衡量当前生产过程的方法。在私企中, 商人关注最终利润, 但他也明白提高利润的方法在于同时明确自己当期的生产过程与绩效水平。政府也是一样的, 在实用主义中, 我们不仅需要关注产出的衡量也要衡量生产过程, 那样才能反映出生产过程的特点, 并且进行相应的调整。

从公平主义出发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公民期望生产过程能够有效高效的同时保证公平, 并且生产过程能够反映政府与公民权利的关系。生产过程之所以重要的原因不在于政府通过生产过程完成公共价值生产目标, 而是它本身某些特定的方面是有价值的。生产过程是创造价值还是减少价值在于它自己, 不在于它最终是否完成了公共价值目标。

通过同时将生产过程与实际产出值作为公共价值评估客体能够帮助评估主体明确评估对象, 有效高效的对公共价值进行评估, 并且促使政府管理者研究出新的能够完成既定目标的方法, 产生更多的公共价值。

五、公共价值评估指标

通过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衡量, 从生产开始到结果产出, 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公共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方向。

1. 通过公共价值账户模型创造指标

Mark H.Moore以私有企业中利润表为模型, 提出了公共价值账户模型。这个模型涵盖了公共价值账户体系的主要概念分类, 可以为政府组织创造一个利润等价物。因为公共价值不会通过市场进行货币流通, 既不能以现有的财务测量体系衡量, 也不能很容易的变为货币。但是公共价值的评估主体可以通过公共价值账户对公共价值进行分类总结, 并且做出政策性的反应。账户的右边说明与计量企业活动产生积极价值影响, 并且确定生产的公共价值。另一边说明和计量生产净公共价值所必须花费的各类成本。作为基本的公共价值账户, 主要如表1所示:

通过公共价值账户模型可以建立一个大致的指标体系。这主要是依据账户的右侧内容。作为公共价值评估指标出发点的公共机构任务是公民期望一个特定公共机构产出的主要公共价值。公共机构任务除了包括完成公民赋予的任务, 也包括完成任务过程中对成本的削减。作为纳税者的公民更会要求生产公共价值的成本降低。

客户满意度作为一种评估指标建立依据, 代表社会公众对公共机构产出的公共价值所持态度与评价。这就意味着政府需要保障公民的权益, 在提高了客户满意度的同时也生产了公共价值。公平性作为第三个公共价值评估指标基础, 要求政府创造公共价值行为过程的公平性, 这也在高效达成既定目标与客户满意度起着重要的作用。

2. 通过战略三角与平衡计分卡连接创造指标

“三圈”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公共行政案例教学中的一种分析工具。Moore认为战略三角“价值-能量-支持”可随管理者需求不同和不同领域需要, 重塑其实用性与价值。因此, 战略三角发展得更有弹性。

1992年有哈佛大学名师罗伯特·卡普兰及大卫·诺顿首度提出其与平衡计分卡的财政、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的四大视角, 是各国政府作为政策制定绩效评估指标的理论依据。平衡计分卡的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与Mark H.Moore提出的V.C.S.价值、能量、支持与授权等战略三角等理念可以相结合, 且其理论架构亦有异曲同工之处。 (见图1)

平衡记分卡作为一项战略性的管理制度, 促进公司或政府机关之战略及愿景能具体地达成目标, 将原本属于管理者才能订定的战略、愿景, 转化为人民可以实际感受到的公共价值衡量指标, 形成共识, 并与其他相关制度相配合, 发挥集体力量, 将之与战略相连接, 运用各目标间的因果关系等, 合并为组织的战略目标管理, 战略行动架构具体成形, 创造多赢的境地。

六、结论

公共管理中服务价值探讨 篇5

当前在我国公共管理中, 虽然服务价值有所实现, 可它仍然处于边缘化状态, 并没有凌驾于其它价值之上, 并没有占据核心地位。主要有三个方面能体现服务价值在我国公共管理中的非核心地位。

1、公仆意识淡化

作为党和人民对公职人员的一种职业诉求, 公仆意识包含了公职人员要视公共利益价值至高无上, 是一种不惜牺牲个人利益而成全公共利益的价值理念。在现实的公共管理中, 公仆意识的淡化就是公职人员的贪污腐败问题没有被制止, 在其位不谋其政者屡见不鲜, 官僚主义作风问题不胜枚举, 在公共部门,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甚为推崇。从一定程度上来看, 服务价值核心地位的确立是以公仆意识的确立为基础的, 然而由于公仆意识的淡化, 很多公职人员严重偏离甚至违背了“人民公仆”的身份诉求, 这样服务价值在公共管理中核心地位的确立也就缺少了其思想基础, 所以只能是一种非核心的地位。

2、缺乏良好的服务能力

对于服务价值来说, 它不只是公职人员的一种心态, 而且是公共管理者在诸多观念指引下的现实服务行为。公共管理主体缺少良好的服务能力主要体现为:从归纳概括能力角度看, 部分公共管理者对社会的利益诉求不能很好地吸纳, 导致很多公共部门提供的服务与社会需要不相符;从组织协调能力角度看, 部分公共管理者对各种人力、物力资源无能为力, 不能有效地进行整合, 尚无法为社会提供优良的产品和服务;从利益整合能力角度看, 部分公共管理者不能很好地分析和归纳各种利益诉求, 整理出的这些利益诉求过于表面性, 与背后的实质性统一差异很大[1]。综上所述, 由于公共管理主体三种能力的弱势状态, 导致服务价值的实现严重缺乏能力基础, 所以必将处于非核心的境地。

3、公民在服务价值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旁落

从某种意义上讲, 公共管理主体提供的服务是否满足社会需要, 已达到何种程度, 这都需要有一定的评价主体来进行评价。我们的社会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所以该评价主体当仁不让就是接受这种服务的民众。然而作为执掌公权力的服务提供主体, 公共部门是可以以一种“价值的权威性分配”[2]方式来进行社会资源分配的, 甚至偏离或背弃社会利益诉求。所以对于政府所掌握的资源, 不管是采取何种类型的服务, 为何人提供服务, 都不再只是社会主体说了算, 而是掌权的公共管理主体更有话语权。这样, 原本属于社会的话语权却转移到了公共管理部门, 同样很难再维持公民对服务价值评价的主体地位。

二、确立国公共管理中服务价值核心地位的建议

在当今社会, 公共管理中服务价值核心地位的确立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利于提高政府执政的合法性, 促进公共部门与社会之间的良性发展, 从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公共管理中服务价值核心地位的确立。

1、以服务价值的从属价值确立

从属价值对核心价值起到支撑和维护的作用, 它处于核心价值周围。所有核心价值确立的前提条件是它的从属价值的确立和巩固, 所以, 核心价值的确立关键要看从属价值的确立。从公共管理服务价值角度来看, 公共管理主体的服务行为有必要从所认定的德行转向为责任义务行为。德行是道德评价主体对行为主体某些行为的称赞, 它是人的德性的外显。责任义务行为有别于德行, 它是一种不可选择的外在强制行为, 是基于某些外在压力的迫使, 某一主体必须做出的行为。德行和责任义务行为是有本质区别的。假如公共管理主体能够树立这样一种服务供给的义务观, 那么其服务供给使命感的确立就指日可待了, 他们也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服务价值承担者。然而服务供给义务观的确立离不开公共管理主体的自我反省, 也需要有良好的监督制约机制及系统的教育培训机制。

2、以宪政建设促进确立

要想确立公共管理中服务价值的核心地位, 必须以构建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为前提。而只有在宪政的支撑下, 才能创建出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作为一种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己任的价值, 服务价值其实同宪政的价值内核是相通的。宪政和服务所具有的公正性及合法性是宪政价值同服务价值之间相通所在[3]。大力推进宪政建设, 不但能从理念上确立公共管理中服务价值的核心地位, 还能从制度层面上为其核心地位的确立提供强劲支持和保障。加强宪政建设速度, 不但要加快立法速度, 确保法律体系的健全;还要加强宪政精神的传播和落实, 培养民众的法制观念;与此同时更要对司法体制进行改革完善, 确保有法必依。

3、以服务价值评价体系的型塑促进确立

因为公共部门是针对社会提供各种服务的, 也可以说社会即是公共服务的接受者, 也是公共服务的享用者, 所以对服务价值进行评价时, 必须由服务的接受者和享用者即社会民众担任评价主体。民众对服务价值的评价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的, 通过亲身接受并享用公共服务的真实感受对公共部门所提供的服务进行评价, 看其服务是否能够满足自身需求及满足的程度。加强评价服务价值的制度建设是公共服务价值评价体系的关键所在, 而构建评价制度的目标是利用这一评价制度, 民众将自身对服务价值的感受进行最真实、最准确的反映。

三、结语

从整体上看公共管理获取了服务价值, 而从公共管理主体看, 他们确实是将全部精力放到了服务价值的确立当中。公共管理价值体系的核心是服务, 服务是其他所有价值的根本, 没有服务这一价值就没有其他一切价值。意识到这一点很重要, 因为不管是对于公共管理制度的建设、公共管理体系的确立, 还是对公共管理者的自我完善都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摘要:公共管理服务价值可以理解为一种精神状态和现实行为, 是公共管理主体运用其所掌控的资源向社会提供服务, 通过提供服务不断满足价值评价主体即民众的需要。本文主要围绕当前我国公共管理中服务价值的现状及核心地位的确立展开探讨。

关键词:公共管理,服务价值,核心地位

参考文献

[1]张康之:《论组织的转型:从控制到合作》, 《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02) :23-24。

[2]韩志明:合作治理的空间化构想——评《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一书, 《学海》, 2010 (02) :77-78。

公共价值测试 篇6

关键词: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口语测试,信度,效度

口语测试理论是语言测试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应用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领域,即外语口语理论在外语口语教学测试方面的实际应用。国内对于口语考试的效度和信度的研究很少,对于公共英语等级考试口语测试的效度和信度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推出的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是一种非学历性的英语等级考试,包括笔试和口试两部分。其口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属主观性测试。口语考试正是由于其主观性,评分的最大难度在于其公正性和一致性。PETS口试近十年来,是否真实地反映了考生的口语水平呢?其效度和信度如何?笔者以语言测试学和口语语言学理论为指导,根据多年的口语教学和测试经验,以山东某高校考点2008年下半年PETS口试结果进行研究,从信度和效度两个方面来分析该口语测试的质量。

1. 全国英语等级考试口语测试简介

PETS口试通常包括三部分,旨在考查考生的口头交际能力:

A节:考查考生提供个人信息、回答有关他们日常生活、家乡、家庭、工作、学习等问题的能力。

B节:考查考生就信息卡上的图片或文字讨论有关问题的能力。

C节:要求考生就信息卡上的图片或文字作简短描述,之后与另一考生就同一话题阐述个人观点。口试按5分制计分,3分以上为合格。

2. 全国英语等级考试口语测试的信度

信度指测试的稳定性。信度和效度有密切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却是单方面的。Alderson等认为,作为科学的语言测试,最关键的就是信度和效度,尤其是信度,没有信度就谈不上效度。[1]信度差则效度差,但效度差不一定信度也差。[2]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只有PETS口试具有高信度,才能为它的高效度提供保障。

2.1 施测信度

所谓施测信度,是指测试的准备形式和测试过程是否具有可靠性。在这方面,PETS口试具有很高的信度。首先,该测试在统一时间进行,考生在语言实验室同时考,同时录音,保证了测试的公平与保密。其次,每个考点的口语考官都要接受培训,保证考试的顺利进行。

2.2 内容信度

影响内容信度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内容的长度、难度与区分度。[3]就长度而言,从理论上来讲,测试的内容题目越多,覆盖面越大,长度越长,其信度越高。有一定长度的口语测试不仅提供了充足的语言使用范例,还有助于尽量减少评卷人偏见的影响。从这一点来看,PETS口试的信度值得信赖。该测试的时间(不包括说明及监考人员分发、收回磁带的时间)大约是15分钟,基本满足了长度要求。当然,如果时间能达到20~30分钟,其信度会更高。就难度与区分度而言,无论测试是过易还是过难,都会影响区分度。所以高信度的测试应该是有难有易,先易后难。而PETS口试的难度和区分度掌握得很好。前边两部分的内容简单些,第三项内容则稍难,而且从学生成绩的分布也体现了区分度。

2.3 评分信度

首先,评分信度取决于评分标准。评分标准是否具体、准确、便于操作,直接决定了评分的信度。PETS口试的评分标准非常具体。PETS的口试评分采用分项评分法(Analytic scoring)和总体评分法(Global scoring)相结合的标准,保证了其标准信度有很高的可靠性。PETS口试采取两名口试教师和两名考生的形式。一名口试教师(assessor)不参与交谈,专事判分,负责打出各分项分;另一名口试教师(interlocutor)主持口试,同时与考生交谈并负责评定总体印象分(Impression-based score)。PETS一级和二级的能力分项包括语法与词汇、语音语调和交际互动三方面。PETS三级至五级的能力分项则包括语法与词汇、话语运用、语音语调和交际互动四方面。每分项有五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有详细的文字描述。总体分和分项分各有0-5分六个等级,3分为及格。考生分数由总体分和分项分组成,按照以下公式合成口试成绩:考生实际得分=(interlocutor给分×2+accessor给分)÷6。

其次,评分信度取决于评分依据。为防止考官对考生先入为主的印象,或者由于疲劳忽略部分内容,评分先松后紧或先紧后松等现象的发生,该考点对PETS口试采用录音的方式。为考生的复议和今后的复查提供了客观依据,同时这对考官也可以起到监督作用,保持考官自身评分的一致性(intra-rater consistency),提高评分效度。

再次,评分信度取决于评分人。要实现评分人的客观评分,必须做到以下两点:1)评分人要用分析法;2)评分人应该经过训练。[2]PETS口试在评分过程中的确采用了分析法。例如,第二部分的看图说话和第三部分的个人陈述,评分者从语音、语法、用词、交际能力等方面进行评定。PETS口试由两位评分人同时评分后进行合成计算。而且评分人在评分前都接受了培训,这就保证了评分人之间的评分一致性(inter-rater consistency) 。

综上所述,PETS口试具有很高的评分信度。

2.4 公式法对PETS口试信度的检验

检验测试的信度,可以利用重测法、重评法等。但是因为学生只参加一次考试,所以采用重测法是不实际的。而重评法也只能在评卷中心进行。因此,本文采用公式法。公式法利用公式求出试题的可靠系数,如果可靠系数小于0.4,则试题的信度偏低。

说明:N指测试项目总数;m指所有考生的平均分数;x指标准差(s.d.)。

:d指每个考生的分数与平均分数的差。[4]

利用上面的公式,通过对2008年下半年PETS考生口语测试成绩进行分析,1-5级口试的可靠系数为2.33、2.12、1.65、2.21、2.31,均超过了可靠系数最低值0.4。这一数据表明,PETS口试具有高信度。

3. PETS口语测试的效度

所谓效度,是指根据测试成绩得出的具体推断是否合理、有意义、有作用[5]。根据Bachman和刘润清的著述,笔者将效度分为内容效度、表面效度、标准效度(预示效度和共时效度)和理论效度。[2][3]

3.1 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是最重要的一项。它包括两方面:内容的相关性和覆盖面。

在内容的相关性方面,Popham (1978)指出应包含三个因素:测试的目的是什么;赋予应试者的刺激的属性;应试者可能提出的答案的性质。[6]

PETS各级口试评价目标如下:

PETS 1该级考生应能在熟悉的情景中进行简单信息交流,例如询问或传递基本的事实性信息,能适当运用基础的语法知识。

PETS 2该级考生应能在熟悉的情景中进行简单对话,例如询问或传递基本的事实性信息,应能提供或是要求得到更清楚的阐述,同时口才也能表达简单的观点和态度,能适当运用基本的语法知识。

PETS 3该级考生应能在生活和工作的多数情景中进行对话,不仅能够询问事实,还能询问抽象的信息,应能提供或是要求得到更清楚的阐述,同时口才也能表达简单的观点和态度,能适当运用基本的语法知识。

PETS 4该级考生应能参与一般性或专业学术话题的讨论,不仅能够询问事实,还能询问抽象的信息,能够就某一观点的正确与否进行争论,详细说明一个问题、一个过程或一个事件。此外还能就某个一般性问题或所熟悉领域的问题进行阐述,能适当运用基本的语法知识。

PETS 5该水平的英语也能满足他们在国内外从事专业和管理工作的基本需要。该级考生应能就各种话题自如地进行对话与讨论。能就其工作的多方面与他人进行深入广泛的交流,并能进行有效辩论,清楚地阐述自己的需求,能适当运用基本的语法知识。[7]

PETS口语测试就是依据该目标要求设计了三项测试内容。从测试目的上看,该测试体现了对正确表达思想,语音、语调自然,无重大语法错误,语言基本得体等方面的考查。在刺激的属性方面,PETS口试的测试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而且绝大多数题目的选材范围合理。

在内容的覆盖面方面,PETS口试采用了多个题目以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口语水平,并能考虑到语言的文化因素。另外,在语言的得体性方面,PETS口试的设计应该更完善。语言要得体,应试者就要注意符合场景中的角色、身份、话题的要求,注意和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实际相结合。

3.2 表面效度

表面效度是指一个测试至少要从表面上看来是合适的。第一部分日常会话,目的是给考生创造一个友好的考生气氛,降低其考试焦虑,使考生的口语水平发挥更有保障。另外两部分都是按照考试要求,模拟现实生活会话,能够很好地检测考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因此,PETS口试具有很好的表面效度。

3.3 标准效度

标准效度包括预示效度和共时效度。预示效度是指一次测试与后来的测试相比较所得的系数;共时效度是指一次测试与另一次时间较为接近的测试结果比较得出的系数。通过实践,笔者得出PETS各级别的口试的两个系数都在+1.00和-1.00之间,由此可以得出结论:PETS口试具有标准效度。

3.4 理论效度

理论效度是指测试是否有理论依据。在这方面,笔者认为关于“口语”的概念值得考虑。早在19世纪英国语言学家H Sweet就开始了对口语的研究。他在1890年出版的《英语口语初步》(A Primer of Spoken English)中提出英语口语是“受过教育的英国人的口语”这一概念。20世纪5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H Palmer撰写了许多关于口语和口语教学的书籍,在《英语口语语法》中提出“英语口语是受过教育的人(特别在英国的南部)在日常会话或给亲密的朋友的信件中所使用的那种英语”。[8]综上所述,“口语是操标准语的人,主要用口头形式(对话或独白),在非正式场合使用的、无准备、无拘束的言语”。[8]

基于这一概念,PETS口试中有几个问题仍值得商榷:1)口试的内容是否体现了口语概念的界定?真正的口语水平应该是在无准备的状态下体现的。在PETS口试符合这个条件,可以被称作是在自然的交际状态下进行的。但是在第一部分中,虽然没有准备时间,但所考内容考生完全可以凭经验,就所考查的话题提前准备好,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考试的效度。所以,在PETS口试中,命题者应该对该部分进行必要的改革。2) 考生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词汇;口语化的、不正式的还是书面语化的、正式的?PETS口试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说明,因此,考生所用的语言没有明显地体现出口语与书面语体的不同。3) 有关言语的其它理论如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在最后一部分对话任务中有所体现,但是汉语和英语在这方面的差异,如量的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应该被考虑进来。

4. 结语

综上所述,PETS口试无论是在内容、施测还是评分方面都具有很高的信度,这一点已得到了公式法的检验。这反映了出题者的精心设计。从效度来看,PETS口试具有很高的标准效度;在内容效度和表面效度方面有很多值得肯定的方面,当然也有许多地方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理论效度方面还需加强。

另外,还有三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其一,PETS口试的第一项,虽然在评分时强调如果是背诵现成的文章即扣分,但这个尺度毕竟不好把握。因此,PETS口试可以考虑把文化知识揉和进去,这样考生的口语水平会得到更真实的体现。

其二,PETS口试采用交换评分人的做法,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评分信度。同一名考生在不同的评分人评分时会造成很大的差异。例如:对于考生C,考官A给他2分,考官B给他3分,如果轮换评分,则该生成绩分别为:(2×2+3×4)/6=2.67; (3×2+2×4)/6=2.33。如果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仅仅因为轮换考官就会造成考生一次合格、一次不合格的巨大差异。

其三,PETS口试采取直接面试的形式,考官培训及与逐个考生进行交流费时费力;另外,考官对考生来讲,也会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影响考生的正常发挥。

PETS口试推广近十年来,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学生的口语水平,在信度和效度上达到了较好的平衡。但对于如何提高PETS口试的效度和信度仍旧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研究,是其真正成为高水平的口语测试。

参考文献

[1]Alderson, J.C., Clapham, C., Wall., D.LanguageTest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2]刘润清.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1.

[3]Bachman, L.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4]蔡整莹.口语课程测试的可靠性与有效性[C]∥语言文化教学研究集刊 (第三辑) .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1999.

[5]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Testing[M].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985.

[6]Popham, W.J.Criterion-Referenced Measurement[M].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1978.

[7]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指南——评价目标[DB/OL]http://www.pets12345.com/exam/dt_3307.asp

公共价值测试 篇7

1 项目概况

舟山市岱山县行政中心主楼中央空调系统采用3台美国特灵螺杆式水冷机组,2台国产贝隆燃气无压热水锅炉,水循环系统采用3台30kW冷冻水泵、3台45kW冷却水泵、3台15kW热水循环泵,5.5kW冷却塔风机3组(每组各含2个风机),三类水泵均两用一备。整个制冷系统包括主机、冷却水泵、冷冻水泵、冷却塔风机,冷却塔风机另外单独安装电能计量表。根据往年的能耗数据统计,该中央空调的能耗巨大,空调系统电力消耗水平平均在50%以上,与目前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不相吻合。另外,该中央空调的维护、维修成本较高,给业主带来的经济压力较大。业主要求对中央空调系统冷源系统的冷冻泵及冷却泵和热水系统的热水二次的循环泵进行优化控制,在满足空调系统制热/制热量及工艺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智能节能技术调节循环水流量,达到节能目的。综合节能率节能指标要求在原中央空调总能耗的基础上达到或超过5%的节能率,单项水泵节能率在20%以上。

2 高能耗问题分析

通常,中央空调系统设计时必须按天气最热、冷负荷最大时设计,且留有10~20%左右的设计余量。然而实际上,在早、晚或者在过渡季节这部分时间空调不会在满负荷状态下运行,如果没有自控系统,中央空调系统则不能随着负荷的变化而变化,最多只能人工控制运行台数。这样,冷冻水、冷却水系统在低负荷运行情况下,只能相当于风机三速控制那样进行高、中、低流量控制,总是“定流量”运行,系统长期处于低效率运行状态,造成能量的浪费。而空调自控系统则能随着不同季节、气候及负荷的变化而进行自动无级调节,在保证办公舒适的环境要求前提下,可达到高效、合理的节能效果。

在我们对业主冷冻站实际调研工作中发现,冷冻/冷却水泵系统在系统设计时,都是按照空调机组要求额定流量进行设计,但在实际运行中,中央空调机组长期运行在部分负荷,而冷冻/冷却泵在设计时并没采用流量自动调节方式,这就导致了水系统能源不必要的浪费。

以我们对某一空调主机的实际调研为例:其冷却水进、出水温差只有3℃左右(设计温差为5℃),温差过小说明实际冷却水流量大于额定流量,这就造成了水系统输送的能源浪费;冷冻水的进、出水温差也只有3℃左右(设计温差为5℃),同样说明冷冻水的实际流量比设计流量偏大很多,只有设法保证供/回水主管的压力波动范围,冷冻水系统才能有很大的节能空间。

3 整体设计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中央空调节能优化方案。该系统主要由MCGS人机界面、Siemens S7-200系列PLC控制器、ABB ACS510系列变频器以及众多知名品牌压力、温度传感器等电气元件组合而成,功能强大,它具有超出同类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稳定性。系统程序中包含了位逻辑、计数器、定时器、复杂数学运算以及与其他智能模块通讯等指令内容,从而使它能够监视输入状态,改变输出状态以达到其控制目的,灵活的配置加上人机系统超前的技术优势、超强的动画功能、超大的存贮容量、超酷的视觉效果、超高的可靠性能、超低的功率损耗、超快的运行速度和强大的PLC指令集使它成为各种控制应用理想的解决方案,满足了节能优化控制需求。

4 节能优化控制方案

(1)空调热水系统二次循环水采用3台15kW循环水泵,当空调系统负荷变化时,采用压差旁通阀来平衡热水系统供回水压差,在负荷较小时,水泵的输出流量过剩较大,造成能源上的浪费。方案根据空调热水系统的压差及空调热水出水压力,对热水泵的投入数量及转速进行调节,最大限度地达到节能目的。

(2)空调冷冻水系统循环水采用3台30kW循环水泵,当空调系统负荷变化时,采用压差旁通阀来平衡冷水系统供回水压差,在负荷较小时,水泵的输出流量过剩较大,造成能源上的浪费。方案根据空调冷水系统的压差及冷冻水供水压力对冷冻水泵的投入数量及转速进行调节,最大限度地达到节能目的。

(3)空调冷却水系统循环水采用3台45kW循环水泵,当空调系统负荷变化时,根据回水温度手动调节泵的开停数量,在负荷较小时,水泵的输出流量过剩较大,造成能源上的浪费。方案根据空调冷却水回水温度对冷却水泵的投入数量及转速进行调节,最大限度地达到节能目的。

本方案对三类循环泵分别采用PLC控制器进行控制,并采用触摸屏作为人机界面进行操作和设备。除了对水泵进行节能控制外,还可以对设备状态进行监测和故障报警,同时对运行数据进行记录,采用列表和趋势图的形式以供操作者查阅。

5 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大型公共建筑对中央空调的运行对可靠性有严格的要求,设备一旦运行失效或者频繁故障,会大范围造成恶劣的影响,中央空调能耗优化控制系统在设计初期就充分考虑到了系统节能的同时不能牺牲系统的可靠性,系统核心部件做了缜密的设计,实现了容灾以及报警功能,具体包括:

(1)人机界面:主要用于用户操作、管理、显示和监控系统的运行状态,MCGS触摸屏在业内广泛使用,嵌入式架构,稳定可靠。

(2) PLC控制器:主要用于接收末端传感器采集反馈的压差与温差的模拟信号、结合内部已设定的程序对变频器的运行/停止、调速范围进行合理的控制与管理;PLC控制器采用Siemens国际品牌,嵌入式设计架构,运行成熟的自控软件,数据保存稳定可靠。本系统采用1台PLC同时控制3台30kW变频器,采用轮替方式开启变频器。

(3)变频器:采用ABB国际品牌,设备可靠性高,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MTBF为13万小时。具体控制模式有自动控制和手动控制模式。自动控制模式下,根据PLC指令集给出的指令信号,自动调节自身的频率范围来控制冷冻/冷却/热水泵的运行速度,从而达到系统的节能效果;手动控制模式下,系统可切换至手动控制,手动调节变频器的运转频率点,以保证系统的使用要求(变频器采取一对一控制,两用一备)。

(4)故障容灾应对:设备故障时互备用(两用一备):当运行的冷冻/冷却/热水泵出现故障时,未使用的冷冻/冷却/热水泵将自动投入使用,满足系统的使用要求;当运行的变频器出现故障时,未使用的变频器也将自动投入使用,满足系统的使用要求;当运行的PLC出现故障时,可切换至手动控制,手动调节变频器的频率,保证了系统的使用要求。

(5)故障报警功能:当冷冻/冷却/热水泵出现故障,或冷冻/冷却/热水压力或温度不正常时,自控系统发出声光报警提醒设备管理人员进行维护,同时,未使用的设备将自动投入使用。而且触摸屏会记录下报警时间及内容,以供设备管理人员查阅。

6 节能测试

节能测试是本项目的核心验收环节,首先以制冷期中央空调能耗的节能率为主要依据。中央空调能耗优化控制系统完成调试后,在制冷周期内根据室外气温的情况任意抽取1个气温作为评测验收标准,气温30~32℃、33~35℃、36~39℃之间由业主任意选定,在同等温度的情况下(以当地气象预报为准,测试对比气温小于1℃的温差内)工频运行,1天节能优化模式运行1天,空调运行时间相等的情况下进行能耗比较;同时由业主指定任意一个区域风口进行空调出风温度监测。节能率的多少以下述公式为准:(工频运行能耗一节能优化模式运行能耗)/工频运行能耗=节能率,节能率要求大于5%。其次,空调节能不能影响空调出风温度,即节能优化模式运行时,指定位置的空调风口出风温度与工频运行时一致,节能测试验收时以制冷期间达到节能率的同时要求节能优化模式运行风口出风温度不得超过工频运行风口出风温度0.5℃以上。沿空调冷冻水输送管道,从近到远,选择一定数量的典型出风口进行检查,合格率需达到85%以上。

经过4天(室外温度为33~35℃)的节能对比测试,真实、准确地记录了能耗数据(见表1)及房间出风口温度数据(见表2),从系统运行及测试数据分析发现,中央空调水泵控制节能系统运行后,与原系统的工频运行相比,大幅度降低了能耗,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中央空调总节能率为26.43%,中央空调冷却泵节能率为58.49%,中央空调冷冻泵节能率为62.18%,达到并超过业主的节能指标要求。

7 结论

大型公共建筑中的中央空调节能是建筑节能突破的重点,按照最高负荷进行空调设计的起始方案给后来的节能改造留下了一定的空间。通过此项目的节能改造,中央空调能耗优化控制系统很好地结合设备运行现状以及业主的节能以及设备可靠性要求,对中央空调主机、水泵系统、末端的运行效率进行了整体平衡和优化,通过实用的控制逻辑和高可靠性设计使系统运行在最佳工况,并在节能测试中证明了系统的高节能率,全面降低了系统能耗,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邵兴.浅析动态变流量空调节能控制系统在中央空调中的应用.中国科技财富,2011(03)

上一篇:国民保护下一篇:汽车出口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