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

2024-10-15

中国国民(精选12篇)

中国国民 篇1

一、批判视角下的中国国民福利水平测定

1、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例逐步降低。

收入水平是决定福利水平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在初始发展阶段。如果基本的收入保持不住, 那将直接影响国民福利水平。就国民收入而言, 在两个方面严重影响中国国民的福利水平。一是中国个人收入增长仅停留在绝对的数字上, 收入的增长数字意义远远超出了实际意义, 除了数学意义外没有任何经济价值。也就是说个人收入在GDP收入中相对下降。二是就中国的GDP再分配而言, GDP或人均GDP的增长率我们已经很高了, 但是GDP范畴中并不是全是能够用来提高生活水平的, 其中有很大程度上的GDP被消耗掉或者被不断地投资循环, 最终体现在福利水平的部分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这可以由人均收入占人均GDP这个指标来衡量, 图1描绘出了1978—2009年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占人均GDP比重的变化趋势。从图1中可以看出, 无论是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农村人均纯收入所占人均GDP的比重总体上都呈现下降趋势。

2、居民、企业、政府之间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

经济增长的最终成果是需要在经济活动参与者之间进行分配的, 从经济增长中获益的无非是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 经济增长的成果在这三部门中的分配状况实际上体现的是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不同的国民福利的状况。根据1992—2006年国家统计局编制的资金流量表为基础, 分别测算出了企业、政府、住户三部门分别占初次分配、再分配中的比重。为了便于集中考虑实体经济部门, 我们将非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合并为企业部门。具体趋势见表1。由表可知, 在初次分配中, 企业与政府所占比重总体呈现出增加趋势, 两者分别上升了3.33和3.06个百分点, 那么相对应的是住户部门所占比重下降了6.39个百分点, 住户部门所占比重的降低对应的是企业和政府部门相应的增加。这说明中国经过近30年的高速发展, 住户部门总体上所占比重是呈现出逐步下降趋势, 至少说明劳动者在经济活动中的相对地位在下降, 资本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 有利于投资者而不利于劳动者, 有利于生产而不利于消费, 这是福利水平相对下降的重要因素。从再分配环节看, 住户部门相对于初次分配由1992年的净受益方逐渐转变为2002年以后的净损失方, 且净损失逐渐成为趋势;企业部门相对于初次分配是净损失方, 但其净损失在逐渐缩小, 再次分配占比与初次分配占比的差距在逐渐缩小;而只有政府部门相对于初次分配一直是净收益方, 而且其净收益在逐渐扩大。所以, 从各部门通过再分配环节而产生的收入相对变化来看, 唯有政府部门的收入是相对上升的, 而居民部门的收入甚至因再分配而发生了相对下降。就此而言, 政府并没有发挥利用再分配机制去改善全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的作用。这种变化趋势与国际经验恰恰相反。

(注: (1) 为1976年数据, (2) 1988年数据。)

3、收入差距与国民福利畸形增长。

按照庇古的观点, 收入差距也是影响居民整体福利水平的主要因素, 收入差距拉大从一个侧面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分配制度失灵。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 中国在分配问题上, 存在贫富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 主要是城乡居民间、地区间、不同行业职工间、高低收入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社会财富呈现向少数人转移的态势, 收入分配不公平成为当前最突出的社会问题, 具体见表2和表3。

二、影响国民福利提高的因素分析

1、倾向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

中国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靠的是资源的无效率的使用, 消耗了大量的财富流量, 经济增长的绩效较差。所有的高增长经济体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基本上都经历了高投资率, 只有不断的投资才能获得未来的发展能力, 但是当这种投资达到一定程度, 社会产品已经并不那么稀缺, 经济增长应该由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 由外需转向内需, 切实解决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日本、亚洲四小龙等都是成功的典型, 我国目前经济社会结构矛盾凸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发展方式造成的。发展方式决定生活方式, 这种偏重投资的经济增长方式势必不断挤压人民群众的生活空间, 资本尤其是垄断资本愈来愈强, 社会结构不断恶化。图2表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三驾马车”驱动经济的情况。

2、分配制度失灵、缺失。

我国目前的社会福利制度设计某些方面出现了一些冲突性矛盾, 产生了一些有违于社会公平的地方。诸如新老退休人员之间、城镇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特殊群体与一般人员之间、不同地区不同效益水平的企业之间、同一地区的不同企业、不同的个人、城市和乡村之间等等, 社会福利制度设计存在缺陷, 也正因为制度设计缺陷, 直接导致社会福利政策偏离公平, 突出表现在当前按“等级身份”享受不同社会福利待遇的不公平现象, 这已经影响到了一些地方局部的社会稳定, 涉及到对广大普通工人和农民的政治歧视的倾向, 这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不符的。

3、官员考核体制不健全。

GDP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衡量指标。因而长期以来, GDP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考核干部政绩的“硬指标”、显性“政绩”。GDP数字高, 说明干部能力强, 可能升迁;数字低, 就被认为分管官员能力不行, 不但升不了官, 还可能被“末位淘汰”。这样一种制度安排势必促使掌握巨量资源的地方官员寻求自己的政治利益, 经济决策将会注重短期的GDP增长, 而忽略长期的发展, 而GDP不能体现经济发展质量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使得原本民众可能享受到的福利被不断挤压。

三、政策建议

第一, 转变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 财政政策的实施由过去的被动和盲目逐渐走向主动, 这主要是受到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的影响。但是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 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的适应性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 如果盲目的脱离约束条件, 大规模的财政政策将会对经济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长期下去, 会挤出民间需求, 使国民经济丧失活力, 从而不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第二,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加大准公共物品的提供。在公共服务体系内部, 尤其是医疗、教育、住房三大开支所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最大, 如果政府加大对这些公共产品的提供, 将会极大地释放消费能力。第三, 充分发挥转移支付的财政政策。从上文可知, 正是政府主导的“三高”经济增长方式导致我国国民福利提高缓慢, 出口导向战略的过度实施形成的要素价格扭曲是制约国民福利提高的根本因素。因此, 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要转变我们的观念。应该发挥财政政策的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因此, 增加转移支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税、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等应是财政政策积极发挥作用的主导领域。第四, 改变干部考核的制度安排。现行干部考核体系是与经济增长相关指标直接联系到一起的, 而出口额和吸引外资的规模就是其中的主要指标, 这就强化了地方干部在利用外向型战略发展本地经济的时候重数量、轻质量, 过分追求短期利益。结果是只注重经济增长, 却忽视了社会的同步发展, 造成了微观层面的矛盾累积, 最终对宏观经济的内外部失衡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意味着要改变现有的干部考核体系, 从微观层面杜绝地方政府对外部因素的过分依赖。

参考文献

[1]Pigou, Arthur C:the Economics of Welfare[M].London:Macmillan, 1932.

[2]Lionel, Robbins:An Essay on the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Economic Science[M].London:Macmillan, 1932.

[3]Song Byung Nak:The Rise of the Korean Economy[M].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4]郭平、李恒:居民收入分配规范函数及其福利评价——模型及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 2006 (5) .

[5]杨缅昆:国民福利:诺德豪斯-托宾核算模式评析[J].统计研究, 2007 (5) .

[6]林民书、张志民:GDP增长、投资低效与居民福利的提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4) .

[7]霍景东、夏杰长:公共支出与人类发展指数——对中国的实证分析:1990—2002[J].财经论丛, 2005 (7) .

[8]李扬、殷剑峰: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J].经济研究, 2007 (6) .

[9]郭树清:中国经济的内部不平衡与外部不平衡[J].经济研究, 2007 (12) .

中国国民 篇2

1.(新)国民大学外国留学生入学申请书打印本1份

: 照片位置在申请书的左边的申请书上贴照片(一寸), 别用手写,必请打字后打印。

姓名样式:[韩文,中文(简体),英文(汉语拼音)]

例子)

명(Given Name/s): 상지/ 相池 / Xiang Chi

-如果学生们用手写,数字和英文,韩文不太清楚,看他们邮件地址,电话号码等有困难,有事请给学生们不好联系。

-必需要韩文姓名

-不知道自己汉字的韩国发音的同学,请用这个网页的中国词典功能()吧。先用汉字写自己名字,然后右边’검색(探索)’,可以知道汉字的韩国发音

比如,?search=yes&=cn&q=%E5%85%B0&x=28&y=5

2.个人简历

*(形式自由,字数不限,用韩语或者英语写,打字或者手写都可以)

3.护照复印本份

* 复印本上学生的脸得很清楚(如学生的脸都很黑,看不出来长相,不知道谁的护照,这样的复印本不能提出)在韩国用那份护照复印本需要的时候再复印,所以需要学生的脸很清楚的复印本

4.学生自己的居民身份证复印本1份

* 复印本上学生的脸得很清楚(如学生的脸都很黑,看不出来长相,不知道谁的身份证,这样不能提出)

5.在校证明书及成绩单每1份

* ~高中毕业证明书。

6.中国银行存款证明原件1份

这里的中国银中国国境内的任何一家合法银行。每年秋学期选发的(就是下一年春学期来国民大留学的)学生,有效期间至少下一年4~5月份以上 每年春学期选发的(就是当年秋学期来国民大留学的)学生,有效期间至少当年10~11月份以上 存款时间长度1个月以上,D2(交换留学1年, 6个月都):1万美元以上

比如09年春学期选发09年秋学期将派到国民大学的学生,有效期间2009年10~11月份

* 韩国首儿出入国管理事务所说不允许用手写的银行存款证明书,请注意这一点让学生们准备电算化的银行存款

证明书(无论什么银行都必须)

* 请学生们准有效期间,金额。

7.保险证明复印件

有学生名字,年龄,保险契约期间,金额等的证书

提交,不提交都可以

8.户口本复印件及居民身份证所有直系家属

* 户口本里的家里人的居民身份证复印本都得提出。比如户口本里有父亲,可是学生不提出父亲的身份证复印本,无论其他材料都有,韩国出入国事务所不允许提供学生签证号码,学生没法来韩国交换留学。请注意!

9.父母在职复印本

* 可以不提出父母最后学历证明书

10.系主任的推荐书1份。

形式自由,用韩语或者英语写

11.1寸照片(3x4cm)8张,除了在申请书上贴的照片1张以外,还交7张(在签证申请书上贴的1张,外国登陆证2张,在国民大学网页上登录用的1张,学生证1张,学生宿舍2张)请写在每一张照片后边用韩语清楚地写‘国籍,中国校名,姓名‘

* 请注意照片规格(必3x4cm),中国1寸照片最合适在韩国要求用的3X4cm照片。

*

请把下一年春学期将来国民大学的学生们材料到每年11月第二个星期五发过去。最晚11月第2

请把这一年秋学期将来国民大学的学生们材料到每年5月第二个星期五发过去。最晚5月第2周五前,请让我们受到材料。

地址:

Dept.of International Area Studies,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 Kookmin University,861-1 Jeongneung-Dong, Seongbuk-Gu, Seoul, 136-702, Korea

Assistant of Chinese Studies,Sangji Kim

Phone: 82-2-910-4426, Fax: 82-2-910-4429

谢国民“正大中国”之梦 篇3

谢国民估计是东南亚华人中,最令人羡慕的一位华人了。他除了是那一家闻名东南亚与中国大陆,拥有员工十万,资产百亿的正大集团的当家人之外,他还拥有泰国政府给予他的一系列尊贵荣誉。他是泰王国政府与国会农业委员会顾问、泰国国务院院长顾问、外交部部长经济顾问、财政部部长顾问、国家立法议会议员、上议院议员、国家经济法律调整研究会副主席……,他还有泰国国王普密蓬·阿杜德拉玛九世御赐的尊拉宗诺勋章、大绶勋章、王冠勋章、特级白象勋章。

谢国民,这个出生于1939年的旅泰二代华人,他将父辈留下的一间名不见经传的“正大庄”种子店发展为业务涉及农牧食品、商业零售、金融、房地产、机械制造、制药等多个行业的正大(卜蜂)集团,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泰国,他的作用受到了所在国政府的高度认可。同时,作为一个海外华人,谢国民与他的正大集团,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开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两代华人的 “正大中国”之梦

对我们许多人来说,第一次见到泰国的正大集团或许是20年前中国中央电视台每周日黄金档播出的《正大综艺》节目,当初节目的火爆对许多人而言记忆犹新,据统计观众达3亿人之多。而为我们所熟知的《正大综艺》节目正是由正大集团于1987年于香港组建的正大综艺节目有限公司所制作,寓知识性与娱乐性于一体,赏心悦目的海外素材曾令中国人耳目一新,节目的热播也使正大集团的形象在中国内地的

知名度与日攀升。

而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正大集团,前身与背景究竟又是怎样的呢 ?

86 年前,广东澄海由于台风登陆遭遇毁灭性的打击。出于生计,一位叫谢易初的广东澄海人由此奔赴前往泰国的征途,他的身边除了带着菜籽,什么也没有。来到泰国之后,谢易初依靠出售菜仔为生,随着积蓄的增多,终于在1923年开办了“正大庄”种子店。

1968 年,谢易初将自己创下的家业交给其子谢国民。谢国民是“正、大、中、国”四兄弟中排行最小却也是最受谢易初赏识的一个。这也许就是他后来主舵谢氏家族旗舰的最主要原因。谢国民小时曾随父亲回汕头读书,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潮州话,曾在香港念大学,后来才回泰国。回泰国后,他先在泰国的国营蛋类合作社等单位工作了近5年,整天与菜种、饲料与农民打交道,积累了相当的业务与贸易经验。1963年才进入父亲创办的泰国正大卜蜂集团工作。谢国民用了30多年的时间,最终将“正大庄”从一家小小的种子店发展成为在20多个国家拥有250家公司的跨国跨行业集团。

现为正大集团董事长的谢国民始终忘不了父亲谢易初去世之前的谆谆嘱咐:“不要忘记故土。要为故乡多做贡献,要为中国多办好事……”谢国民说:“我出生在泰国,祖籍是广东澄海,饮水思源,对中国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游子归来 “正大中国”

1978年改革开放、国门敞开,40岁的谢国民身为华裔企业家十分关心中国经济的发展。他没有忘记谢氏家族的故土,更看到了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中国市场。当1979年的深圳还是一片荒凉的小渔村的时候,谢国民首先在深圳建立了中国第一家现代化的家禽与饲料企业,正大集团因此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在华投资的外商集团,正大集团在中国大陆率先投放巨资的举动,令全球企业与华人为之震撼。

1979年第一次重返故土。1982年,正大集团先后在珠海、汕头领取了“001”号外商营业执照,随后正大集团又从中国南疆挺进中原,继而挥师入关,遍地开花。

1987年,谢国民领导的正大集团在香港组建正大综艺节目有限公司,1989年3月正式在内地播出,继而又和中央电视台合作制作《正大综艺》节目,自此正大集团在中国内地的知名度可谓家喻户晓。

在谢国民眼里,机会永远比金钱更重要,“商家最看重的是机会,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我就是有1万个亿也不能跑到美国去做电信,因为他们已经把这方面的事业铺满了,没有机会和空间了。真的有这样一笔钱,为什么不去有空白地的国家投资呢?我了解中国的民情,我了解中国人需要什么!”谢国民如是说。在旁观人眼里,就像一匹快马,“在一个恰当的时机进入到水草丰茂的地方,于是它迅速补充体能,然后以更充沛的精力向更辽阔的天地奔去”。

作为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企业,谢国民强调现代化高技术对于产品的重要性,他说:“正大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从空气中赚钱,这其实指的是先进的农牧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机制。”例如,正大集团在饲养业、种植业方面实行良性循环,用养猪场、养鸭场的畜禽粪养鱼,鱼池的淤泥和猪尿作为玉米的底肥,使猪、鸡、鸭、鱼、玉米互相依存,循环不息,利在其中。

在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机制方面,正大属下的饲料厂选料严格,电脑控制生产程序、检查产品质量,保证出厂词料质优价廉,在市场竞争中占优势。据说谢国民在1986年出任总裁后仍经常卷起衣袖亲自做各种饲料配方的实验,经他实验改良的玉米品种产量比普通玉米高3倍,且营养价值高。他从英国引进和经过进一步改良的北京鸭,只要喂养47天就有3公斤重 ,少脂肪,且不用水养,肉也比改良前的北京鸭更香嫩更好吃……

前景辉煌的中国攻略

1990 年4月7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南海接见了谢国民。当着这位泰籍华人的面,小平同志再次重申,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50年不会变,100年也不变!谢国民从小平同志的话中,获取了一种强大的力量,也就有了更进一步的惊人的举动。截至目前,正大集团在中国大陆投资额近40亿美元,设立企业213家,

遍及青海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员工人数超过80000 人,年销售额超过300亿人民币。

2004 年7月,谢国民在“第三届世界华人论坛”上表示,在未来10年到15年内,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还会加快,增长幅度将相当于建国50多年来的总和。中国将成为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将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龙头。谢国民信心十足地告诫他的下属:“中国的开放政策一定会长久,会使中国越来越富 ,我在中国的投资也会越来越多。”

谢国民屡屡表达对中国经济信心的同时,又是如何规划其中国攻略的呢 ?

谢国民曾表示,正大之所以放弃在泰国本国的零售业务,却相信能在中国取得成功,是因为正大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强大地位将为易初莲花采购到最质优价廉的商品。度过亚洲金融危机的险象环生之后,正大集团在2000年重新登上企业排行榜的首位,成为泰国企业的“大哥大”。时至今日,尽管亚洲商界舞台上财富新贵蹁跹接踵,现年69岁的谢国民无疑仍然是当之无愧的亚洲超级商界大亨。他日前接受《远东经济评论》专访时,描绘了一幅继续在中国投资的宏伟蓝图,在他的规划中,零售和分销成为正大集团中国业务此番扩张的重点。

展望未来,谢国民谈到,要建立拥有数千代理商的全国性分销网络和服务中心,它们将向中国消费者出售从摩托车到电冰箱在内的各种产品。罗兰贝格的行业分析师认为:“正大的优势在于其规模。它拥有覆盖中国农村地区的广泛的营销网络。”而谢国民认为:“在今天的中国,最重要的不是工厂,而是拥有代销网络,而后你就可以出售任何产品了,甚至汽车 ,如果你想那么做的话。”农业综合业务今后仍将是正大在中国的核心业务。谢国民说:“我们一向与农村地区的人打交道。我们向他们出售从种子到家畜在内的各种产品。对于正大,这正是与他们建立零售业务的好机会。最终我们还可以采购他们生产的各种产品。正大可以利用现有经营渠道,而非中间人,来进行运作。”谢国民认为,正大在中国打下的业务基础将给其大型超市易初莲花的供货提供有力支持 ,并可最终通过公司设在农村地区的销售代理商销售产品。

在 2008年1月16日召开的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成立大会上,谢国民正式当选为会长。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是在国务院领导亲自过问下成立的全国性侨商组织。谢国民作为南洋最著名的侨商领袖之一,当选实乃“众望所归”。2008年初,谢国民至少有两件事情令人关注,一是入选“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百人榜”,榜单上这样写道:他是华侨中的商业巨子,他也是商业巨子中的爱国华侨,掌舵着正大集团 ,心系着祖国故乡,他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投资国内的成功企业家。这也许是谢国民的光辉岁月逐渐升华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里程碑,一个社会企业家的形象逐渐清晰。

中国国民心态现状及其塑造 篇4

关键词:国民心态,中国经济发展,国民精神内驱力

从自居为“天朝上国”到积贫积弱的“东亚病夫”,从粉墨登场的“政治试错”到新中国的风雨兼程,从走出“十年浩劫”到今天“和平崛起”的政治宣言和民族抱负,在这近一个半世纪里,中国历史跌宕起伏,险象环生,中国国民心态的振荡幅度也超过了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历史上曾经的光辉和荣耀,曾经的孱弱和屈辱,既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国民摆脱民族心理几度大起大落,走向平和宽容现代大国心态的障碍。

中国目前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虽然存在体制、增长方式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但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是不争的事实。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在世界上所接收和发散的国际影响也在不断扩大,中国人越来越关注中国在国际上的权利和义务,关注外国人对中国的评价,对中国外交的期望值也大大提升。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往往更多地体现在经济、生活水平等“外在的现代化、大国化”上,而“内在的现代化、大国化”如国民素质、国民心态等仍然相对滞后。因而,面对在国际环境风云变幻中正在崛起的中国,作为中国的国民,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正确认识变化、对待变化,在转型和变化的无序中准确定位,以利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并且,从外部环境来说,中国正在崛起,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是一个明显的趋势。但这个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除了内部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之外,中国发展还会引起目前各个发达国家的抑制,有时还容易引起周边小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疑虑。因此,如何处理好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十分重要。这其中,国民心态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健康的国民心态有助于制定更加理性的外交和经济政策,创造尽量好的发展环境。反之,则可能使外交和对外经济关系环境恶化,从而不仅不利于中国本身发展,还不利于世界的整体稳定和发展。总之,健康的国民心态虽然不是中国更好地发展的充分条件,但肯定是一个必要条件。

总之,一方面,一国的国民心态和这个国家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紧密相关。另一方面,一国的国民心态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这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塑造健康的国民心态,不仅有内在的动力,而且有外在的压力,在目前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进入到关键时期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和急迫。笔者试图在下文从国民心态现状、国民心态形成机制、健康国民心态的内容、塑造国民心态的措施等角度阐释中国目前遇到的对外心态问题。

著名的制度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曾经说过,任何特定阶段都会受到前一或前几阶段的制约和影响。这就是所谓的“路径依赖”理论。在国民心态问题上,这一规律同样也是适用的。中国历史曾经的辉煌,使部分国民将中国的迅速发展看得过重,产生狂妄自大的想法,过分乐观地认为中国将重新成为世界的中心和领导者,盲目自大。而100多年屈辱外交的历史,使中国在1949年后形成了自尊心态。这种自尊心态有两种表现:一种表现为自强不息和奋斗精神,另一种则表现为过分自尊,对涉及敏感问题出现的一些冲突、矛盾和摩擦,不能冷静面对,往往做出超出需要的强烈反应。这种过分自尊的心态在民间也有相当反应。许多人在观察一些问题时,一有事情就怀疑是否对方在蓄意伤害中国人的感情,危害了中国人的尊严。另外,还有一种心态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经走入了“瓶颈”时期,将来的改革和发展将步履维艰,受到能源资源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巨大挑战。在政治和军事上,陷于各强国的包围和堵截中,国际环境堪忧,对中国的崛起持悲观主义的态度。表现在对外交往中则为定位过低,自信不足,过分强调危机意识和外在挑战,进而削弱了自身的进取心或引发了对外排斥的情绪。这三种心态普遍存在于人们认识中,表现的形式或是在一个个个体身上有这几种心态的混合体,或在不同时期这些心态各自的张扬程度不同。

那么这些国民心态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国民心态形成的根源在于国民的历史记忆与历史经验,这是潜藏在人们脑海深处的意识。无论是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历史给中国人“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还是新中国外交中某些时期不计成本的斗争与友好的极端做法,都应该给后人留下深刻的教诲,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在清冷的历史历练中使民族心理和国民心态慢慢成熟起来。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史不应该成为国民仇外的理由,而应该理性地看待这段历史,并自强不息;同样,因为外国先进而盲目崇拜,抛弃本民族优秀的东西,也是不健康的国民心态。

其次,本国的实际处境也是重要因素。一国的物质实力和国际政治环境等对国民心态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前面列举的过分乐观心态,很大程度上就来源于对我国经济军事实力的不准确评价,盲目自大,过分高估了中国目前的总体实力,而没有全面地分析。在看到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难度和制约,既要保持乐观的态度,又要对困难有准确的估计,谨慎但不失自信。相反,过分悲观的心态则是低估实力,而过分强调困难,也是不可取的。对于过分敏感、自尊的心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国际社会交往中对自身定位不准确,是以往历史经验造成的自卑心理在新时期的激烈反应。改变这种心态,最主要的还是要摆脱原来的思维模式,接受和理解现今情境与以往已截然不同,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对外交往中的事务,与各国平等往来、良性互动。

再次,职业外交人员、国际关系研究人员、新闻媒体对国际环境的认识和解读对普通国民的心理状态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作为一般普通老百姓,人们虽然关心本国的国际关系和国际往来,但相对于个人事务则微不足道。更进一步说,即使是非常关心国际问题的普通民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是极其有限的,绝大多数的认识都得自外交人员、国际关系研究者、新闻媒介等信息来源。因此,这些人群和机构对国际社会和国际关系、对本国的实力和本国在国际交往中所处的地位、本国和各国的国际形象所描绘的图景,从观念层次构建和塑造了人们脑海中的国际社会和国际交往,这有些类似于柏拉图的“观念洞穴”。人们对国际社会和国际关系的认知,很重要的是通过接受大众传播和反馈实现的。这可以通过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等传播效果理论加以阐明。所以,我国的外交实践、国际关系研究,以及大众媒介的成熟程度都构成了国民心态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

结合我国所处的实际环境,当前中国国民所需要的对外心态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信、平等、理性。应该看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并非是特殊的一员。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中,中国首先要维护和扩大中国自身的国家利益。中国不可能期待接受别的国家的特殊恩赐,也不必成为慷慨大方的施舍者。中国人没有必要自卑,也没有必要自大,应该有自知之明,合理定位,不卑不亢,自信从容。中国要力所能及地主持国际公道和国际正义,但也没必要独担天下道义,而要量力而为,与各国沟通和互动,以促进国际社会的有序化。中国政府对国际热点问题的介入也应该主要以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为前提和限度,适当地承担与本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责任和义务。中国人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抵御外侮中,形成了浓厚的民族主义情结,它与外侮的欺凌压迫同生共长,具有强烈的悲情主义成分,体现在国际关系中,就是同情弱者,唾弃国际关系中的以强凌弱行为。这种心态和中国要树立的大国形象是不相称的,因为它带有偏狭性。中国应当记住这样一个事实:同病相怜永远只是弱者的心态,强者对此是不屑一顾的,处理国际事务最基本的一条是保持理智的自信。

二是包容、大度、开放。我们需要对当今世界上一切国家,特别是对别国先进的东西不抱偏见,要善于借鉴和学习一切先进的东西,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所用。承认别国有比我们先进的东西需要勇气,虚心学习别国先进的东西更需要勇气。此外,还应该看到,其他国家及其国民对中国的认识也是有一个过程的,一时可能存在一些误解也是正常的。我们也要有宽容意识,给别的国家及其国民以时间了解中国和正确认识中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相互交往中构建相互理解的桥梁,互动地宽容地接受外国文化和传播中华文化,互通有无,和睦相处。

三是务实、发展。一个国家只有实力壮大和搞好各项内部建设之后,才有可能抵制外部不公平、不合理的干涉,成功地维护自己的主权尊严和国家利益。发展是硬道理,对中国外交来说也同样适用。

塑造健康的对外心态的具体途径首先是教育,尤其是普及性的教育,需要国民对历史、对国家的现实有客观真实的认识。其次是媒体的报道,各种媒体是国民信息的主要来源,因此客观、公正、理性地对本国和世界进行报道就非常重要。再次是学者的研究,学者应该是自己领域最全面、客观地认识的体现,而且对其他知识分子和政府的影响也很大,如果所有学者都能够本着踏实的态度,力求客观研究,而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或者其他目的匆忙下结论,那对塑造良好的国民心态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宽容来自自信,自信来自实力”,中国外交需要的健康国民心态最根本的还是要发展本国实力,这与健康的国民心态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中国国民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努力塑造自身健康的国民心态,使其促进国家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9.

[2]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5.

[3]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4]亨利·基辛格.大外交 (中译本) .海南出版社, 1998.

中国国民 篇5

中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还不稳固,保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在建和新开工项目较多,投资盲目扩张的冲动仍较强;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较高;煤电油运供求关系紧张的矛盾仍然很突出;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还比较严重;部分居民生活仍较困难。

·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16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20万公顷;全年粮食产量46947万吨,比上年增加3877万吨,增产9.0%;全年肉类总产量7260万吨,比上年增长4.7%。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8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0万公顷。

·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62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4805亿元,增长16.7%。产品销售率98.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073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增速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增长27.6%,农村投资增长17.4%。

·国内贸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3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0.2%。·对外经济: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15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其中,出口5934亿美元,增长35.4%;进口5614亿美元,增长36.0%。进出口相抵,顺差32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65亿美元。对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额保持较快增长。

·交通、邮电和旅游: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7777亿元,比上年增长14.9%。

·金融、证券和保险: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5.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6%;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9.6万亿元,增长13.6%;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2.1万亿元,增长8.7%。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5.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3%;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8.9万亿元,增长14.4%。

中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教育和科学技术: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32.6万人,在学研究生82.0万人,毕业生15.1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47.3万人,在校生1333.5万人,毕业生239.1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48.1万人,在校生1367.9万人,毕业生351.0万人。全国普通高中招生821.5万人,在校生2220.4万人,毕业生546.9万人。全国初中招生2078.2万人,在校生6475.0万人,毕业生2070.4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747.0万人,在校生11246.2万人,毕业生2135.2万人。特殊教育招生5.1万人,在校生37.2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084.4万人。·文化、卫生和体育: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599个,文化馆2858个,公共图书馆2710个,博物馆1509个。广播电台282座,电视台314座,教育台60个。全国有线电视用户11470万户,30个城市开展有线数字电视业务,用户122万户。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4.1%;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3%。全年生产故事影片212部,科教、纪录、美术片44部。出版全国性和省级报纸257.7亿份,各类期刊26.9亿册,图书64.4亿册(张)。年末全国共有档案馆3982个,已开放各类档案5626万卷(件)。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29988万人。全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实际增长7.7%。·资源与环境:2004年,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国家加大了对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是,资源消耗高、浪费大,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更加突出,环境保护的压力增大。

中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

《中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抑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较好地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744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72387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43384亿元,增 2 中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长8.3%。第一、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9.2%和29.0%,分别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和2.8个百分点。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9%,其中服务价格上涨2.3%。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6%。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3.1%。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80万人,比预期目标多80万人。全年有510万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609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067亿美元。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年末汇率8.2765元人民币兑1美元,比上年末上升2个基本点。

全年各项税收收入25718亿元(不包括关税和农业税),比上年增加5256亿元,增长25.7%。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达11342亿元,比上年增长38.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还不稳固,保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在建和新开工项目较多,投资盲目扩张的冲动仍较强;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较高;煤电油运供求关系紧张的矛盾仍然很突出;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还比较严重;部分居民生活仍较困难。

二、农业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16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20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569万公顷,增加58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452万公顷,减少47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57万公顷,减少9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767万公顷,减少29万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46947万吨,比上年增加3877万吨,增产9.0%;棉花产量632万吨,增产30.1%;油料产量3057万吨,增产8.8%;糖料产量9528万吨,减产1.2%。蔬菜、水果在扩大优质品种的基础上平稳发展。

全年肉类总产量7260万吨,比上年增长4.7%。其中,牛、羊肉分别增长7.9%和10.6%。全年水产品产量4855万吨,增长3.2%。

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8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0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62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4805亿元,增长16.7%(见表3)。产品销售率98.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全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18.46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5.2%;发电量21870亿千瓦小时,增长14.5%;原煤19.56亿吨,增长17.3%;原油1.75亿吨,增长2.9%。

中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全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6.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2.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分别增长18.2%和19.9%。主要原材料产品中,粗钢产量2.73亿吨,增长22.7%;钢材2.97亿吨,增长23.3%;水泥9.7亿吨,增长12.5%;十种有色金属增长16.4%,硫酸、纯碱、烧碱、乙烯等主要化工产品增长2.4%至18.5%。

全年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2.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17.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4.0%。大中型拖拉机产量增长101.4%,发电设备增长92.9%;汽车产量507.4万辆,增长14.2%,其中轿车231.4万辆,增长11.7%。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3.1%。在高技术产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6.9%,其中光通信设备、程控交换机、移动电话机、微型电子计算机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4.7%至40.3%。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5312亿元,比上年增长42.5%;集体企业实现利润512亿元,增长31.3%;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5448亿元,增长39.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3455亿元,增长25.5%;私营企业实现利润1237亿元,增长40.1%。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957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1%。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621亿元,增长19.5%;上缴税金959亿元,增长26.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073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增速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增长27.6%,农村投资增长17.4%。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40242亿元,比上年增长24.8%;中部地区投资15126亿元,增长30.2%;西部地区投资13749亿元,增长26.6%。

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由上年下降19.6%转为增长20.3%;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8.3%,增速比上年回落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1.6%,回落0.5个百分点。

在城镇500万元以上项目中,钢铁投资比上年增长32.3%,增速比上年回落63.9个百分点;铝业投资由上年增长86.6%转为下降1.8%;水泥投资增长43.3%,增速比上年回落70.1个百分点;汽车投资增长53.5%,回落24.3个百分点;纺织投资增长30.3%,回落56.4个百分点。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3158亿元,比上年增长28.1%;商品房销售额10376亿元,增长30.0%,其中销售给个人增长30.4%,所占比重为93.3%。

主要生产能力继续增加

长江三峡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114亿元,累计投产11台发电机组,累计新增发电机组容量770万千瓦;青藏铁路累计完成投资198亿元,累计正线铺轨743公里;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年底全线正式商业运营;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同时开工建设,5项单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1亿元。在中央政府投资支持下,累计改造县 4 中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际和农村公路15万公里,解决了农村5020万人的饮水困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累计完成项目163个,国家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体系1296个项目基本竣工。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3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0.2%。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5573亿元,增长14.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8377亿元,增长10.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44840亿元,增长12.5%;餐饮业零售额7486亿元,增长21.6%;其他行业零售额1624亿元,增长1.5%。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2.7%,通讯器材类增长41.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3.7%,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7.1%,家具类增长21.8%,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7.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8.7%,汽车类增长23.4%,石油及制品类增长45.9%。

六、对外经济

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15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其中,出口5934亿美元,增长35.4%;进口5614亿美元,增长36.0%。进出口相抵,顺差32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65亿美元。

对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额保持较快增长。

全年批准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43664个,比上年增长6.3%;合同外资金额1535亿美元,增长33.4%;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606亿美元,增长13.3%(见表9)。

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75亿美元,增长26.0%;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38亿美元,增长13.4%。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7777亿元,比上年增长14.9%。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6669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3.8%。其中,铁路19289亿吨公里,增长11.8%;公路7596亿吨公里,增长7.0%;水运38973亿吨公里,增长35.7%;民航72亿吨公里,增长24.0%;管道768亿吨公里,增长3.9%。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16324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8.2%。其中,铁路5712亿人公里,增长19.3%;公路8765亿人公里,增长13.9%;水运65亿人公里,增长3.3%;民航1782亿人公里,增长41.1%。

全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40亿吨,比上年增长21.3%。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1.5亿吨,增长18.4%。集装箱吞吐量6150万标箱。

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2742万辆,比上年增长15.0%。其中私人汽车1365万辆,中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增长12.0%。民用轿车保有量达到920万辆,其中私人轿车600万辆。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791亿元,比上年增长34.9%。其中,邮政业务总量566亿元,增长4.4%;电信业务总量9225亿元,增长37.4%。全年新增局用交换机7020万门,总容量达到4.2亿门。新增固定电话用户4970万户,年末达到31244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1085万户,乡村电话用户10159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6487万户,年末达到33483万户。年末全国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64727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1457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51部/百人。

全年入境的旅游、商务、探亲等人数109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0%。其中,外国人1693万人次,增长48.5%;港、澳、台同胞9211万人次,增长14.8%。在入境旅游者中,过夜人数4176万人次,增长26.7%。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57亿美元,增长47.9%。全年国内出境人数达2885万人次,增长42.7%。其中因私出境2298万人次,增长55.2%,占出境人数的79.7%。全年国内旅游出游人数达11亿人次,增长26.6%;旅游总收入4711亿元,增长36.9%。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5.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6%;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9.6万亿元,增长13.6%;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2.1万亿元,增长8.7%。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5.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3%;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8.9万亿元,增长14.4%。

全国农村信用社人民币贷款余额1.9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532亿元。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2万亿元,增加4327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6万亿元,增加4073亿元。

全年证券市场通过发行、配售股票共筹集资金1511亿元,比上年增加153亿元。其中,发行A股(包括增发及可转债)123只,配股23只,筹集资金836亿元,增加16亿元;发行B股、H股共28只,筹集资金675亿元,增加137亿元。年末境内上市公司(A、B股)数量由上年末的1287家增加到1377家,市价总值37056亿元,比上年末减少12.7%。

全年内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4318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寿险保费收入2851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377亿元;财产险保费收入1090亿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004亿元,其中寿险业务给付308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款及给付129亿元;财产险赔款568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32.6万人,在学研究生82.0万人,毕业生15.1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47.3万人,在校生1333.5万人,毕业生239.1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48.1万人,在校生1367.9万人,毕业生351.0万人。全国普通高中招生821.5万人,在校生2220.4万人,毕业生546.9万人。全国初中招生2078.2万人,在校生6475.0万人,毕业生2070.4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747.0万人,在校生11246.2万人,毕业生2135.2万人。特殊教育招生5.1万人,在校生37.2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084.4万人。

全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843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5%,其中基础研究经费102亿元。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716.3万人。全年国家安排了824项科技攻关计划课题和1071项“863”计划课题,新安排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333项,新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0个,安排国家重点实验室改造项目40项,择优支持53家企业技术中心进行创新能力建设,累计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32家。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1万项。全年受理国内外专利申请35.4万件,授权专利19万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4.7%和4.4%。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26.5万项,技术合同 中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成交金额1334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全年成功发射卫星8次。

年末全国共有产品检测实验室18983个,其中国家检测中心263个。全国现有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机构169个,已累计完成对3.1万个企业的产品认证。全国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4098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3400万台(件)。全年制定、修订国家标准893项,其中新制定458项。全国共有天气雷达观测站点255个,卫星云图接收站点382个。全国共有地震台站1253个,地震遥测台网30个。全国共有2706个海洋观测、监测站点。测绘部门公开出版地图1767种,测绘图书430种。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599个,文化馆2858个,公共图书馆2710个,博物馆1509个。广播电台282座,电视台314座,教育台60个。全国有线电视用户11470万户,30个城市开展有线数字电视业务,用户122万户。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4.1%;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3%。全年生产故事影片212部,科教、纪录、美术片44部。出版全国性和省级报纸257.7亿份,各类期刊26.9亿册,图书64.4亿册(张)。年末全国共有档案馆3982个,已开放各类档案5626万卷(件)。

年末全国共有卫生机构27.7万个,其中医院、卫生院6.2万个,妇幼保健院(所、站)3000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718个。医院和卫生院床位300.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434.3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89.2万人,注册护士128.6万人。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3590个,卫生技术人员16万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270个,卫生技术人员2.7万人。乡镇卫生院4.4万个,床位67.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89.8万人。全国共有333个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约覆盖10691万农村人口,实际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8040万人。

全年我国运动健儿在27个项目中共获得了106个世界冠军,7人2队16次创16项世界纪录。在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共获得金牌32块,银牌17块,铜牌14块,金牌数和奖牌总数均居世界第二位。在雅典残疾人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共获得金牌63块,银牌46块,铜牌32块,金牌数和奖牌总数均列第一位,创造历史最好成绩。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29988万人(见表11)。全年全国出生人口1593万人,出生率为12.29‰;死亡人口832万人,死亡率为6.42‰;全年净增人口761万人,自然增长率为5.87‰,比上年下降0.14个千分点。

全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实际增长7.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7.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7%。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68元的标准,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261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90万人;按年人均纯收入669―924元的标准,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97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640万人。

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6342万人,比上年增加836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2242万人,参保的离退休人员4100万人。全国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0584万人,增加 中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211万人。全国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2386万人,增加1484万人。其中参保职工9033万人,参保退休人员3353万人。年末全国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3770万人,全部实现了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年末仍有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53万人,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全部按时足额领到了基本生活费,并由中心代缴了社会保险费;年末全国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419万人,与上年末基本持平;全国共有2201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比上年减少46万人。

年末全国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33万张,收养各类人员102.3万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7.4万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9888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26.4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79.2亿元,直接接收社会捐赠款14.2亿元。

十二、资源与环境

2004年,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国家加大了对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是,资源消耗高、浪费大,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更加突出,环境保护的压力增大。

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取得成效。通过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查出往年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14.8万公顷。全年实际建设占用耕地14.5万公顷,比上年减少37.0%。灾毁耕地6.3万公顷。生态退耕73.3万公顷,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20.5万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4.6万公顷。当年净减少耕地80.0万公顷。

当年人均水资源2040立方米,比上年下降4.0%。全年平均降水量620毫米,下降2.8%。年末全国422座大型水库蓄水总量1758亿立方米,增加70亿立方米。全年总用水量550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3.4%。其中,生活用水增长2.2%,工业用水增长2.8%,农业用水增长3.8%。全国人均用水量为423立方米,增长3.0%。全国有79个城市缺水,有2340万人口、1300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

根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99―2003年)结果,全国森林面积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8.21%。活立木总蓄积量136.2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为124.6亿立方米。

国土资源调查及地质勘查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205处,其中,能源矿产地24处,金属矿产地66处,非金属矿产地113处,水气矿产地2处。有56种矿产新增查明资源储量,其中,石油10.98亿吨,天然气3802亿立方米,原煤96.54亿吨。

初步测算,全年能源消费总量19.7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煤炭消费量18.7亿吨,增长14.4%;原油2.9亿吨,增长16.8%;天然气415亿立方米,增长18.5%;水电3280亿千瓦小时,增长15.6%;核电501亿千瓦小时,增长15.6%。主要原材料消费中,钢材3.1亿吨,增长15.1%;氧化铝1284万吨,增长9.7%;水泥9.6亿吨,增长12.4%。万元GDP能耗1.58吨标准煤,上升5.3%。

七大水系的413个水质监测断面中,有41.6%的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3类标准,比上年上升3.5个百分点;30.5%的断面为4―5类水质,下降1.7个百分点;超过5类水质的断面比 中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例占27.9%,下降1.8个百分点。珠江、长江水质较好,海河、辽河、黄河、淮河、松花江水质较差。

全国近岸海域246个海水水质监测点中,达到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监测点占49.6%,与上年基本持平;三类海水占15.4%,比上年下降4.4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占35.0%,比上年上升5.0个百分点。全国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16.9万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19.0%,其中,严重污染海域面积约为3.2万平方公里。对15个海洋生态监控区监测表明,主要海湾、河口及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

全年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7402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1.7%;集中供热面积20.5亿平方米,增长8.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2.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43.6%,提高1.2个百分点。在监测的319个城市中,有132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占监测城市数的41.4%,与上年持平;有119个城市为三级,占37.3%,比上年增加5.5个百分点;有68个城市为劣三级,占21.3%,比上年减少5.5个百分点。在328个城市的道路噪声监测中,噪声污染严重的占2.1%,中度污染的占5.2%,轻度污染的占9.1%。

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推进,黄河连续5年实现不断流,塔里木河连续3年实施向下游台特玛湖应急输水,黑河连续6次将水输送到东居延海。全年完成营造林面积716.7万公顷。全国共批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66个,自然保护区达到2194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6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4822.6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4.8%。国家地质公园达85个,新建地质遗迹保护区27个。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9万平方公里,实施水土流失地区封育保护面积11万平方公里。

全年因洪涝和干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975亿元,比上年减少50.0%;因洪水和沿海风暴潮死亡人口1282人。全年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3710.6万公顷,比上年下降31.8%。其中,绝收436万公顷,下降49.0%。全年因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54亿元,比上年降低32.6%。全年发现赤潮96次,比上年减少23次;累计赤潮面积约26630平方公里,比上年上升83.0%。全年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15954起,共造成697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0.6亿元。全年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22次,共造成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9.5亿元。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56.8万起,造成9.9万人死亡、45.2万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27.7亿元。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各项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3.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4.表2中的水果产量含果用瓜。

5.钢材产量及消费量数据中含部分使用钢材加工成其他钢材的重复计算因素。中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6.表5中固定资产投资按地区分类,东、中、西相加不等于总数是因为有部分不分地区的投资未计算在内。

7.电话普及率的计算含接入用户交换机的话机数。

8.邮电业务总量完成额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

国民共进:未来中国特有竞争力 篇6

根据8月27日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今年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6785亿元,同比下降2.7%。我国工业企业利润逐月累计数值持续在同比负增长区间。分析认为,由于出厂价格下跌拖累销售收入增长,企业盈利可能在三季度进一步恶化。

实际上,去年年底以来,我国经济形势就很不理想。要想摆脱这种困境,各类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其中一个主张拥趸者甚众,那就是:中国下一个经济增长机会在国企改革。其逻辑是:要想中国保持下一轮的高速增长,必须改变扭曲的资源配置,而要改变资源扭曲,必须进行国企改革,因为国企是资源扭曲的罪魁祸首。这些人甚至还不满足于国企数量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只占30%的状况,主张要将国企数量缩减到10%以内,以让民营企业大幅进入。

按照这部分人的说法,好像只有国有企业式微了,民营企业才能发展,民营企业发达了,中国的经济才有重新出头之日。我们反对这种此消彼长、零和博弈的改革逻辑。相反地,我们认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希望在于国民共进、国民合作。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深度合作才是未来中国的特有竞争力。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比较起来,国有企业具有规模大、管理规范、技术创新能力强、人才多的优势,而民营企业则具有机制灵活、决策快等优势。他们都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关系并非是相互对立、此消彼长,而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历史证明,正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共同发展,才保证了中国经济的高速、稳定、健康增长。在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特有发展速度也证明了这一点。

对于二者的关系,经济学家胡鞍钢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在市场竞争中,国有企业更像是精锐的野战军,拥有资源密集、资本密集、科技密集等重型武器。它们的核心任务就是要与顶尖的如世界500强企业开展竞争,不仅要在其中占一席之地,而且要迅速崛起,成为行业中的领军企业。而民营企业就像是地方部队,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够有效地帮助各地方发展,同时也能够在一些领域甚至是国际竞争中崭露头角。

综合二者之间的特点和优势,可以发现,国有企业和民营经济各自担负不同的使命和任务,相应采取的发展模式也有所不同,二者在一些领域存在着竞争关系,但是携手合作发展的空间更大。二者的潜力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必会形成1+1>2的结果。

当然,目前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合作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民营企业面临进入难、门槛高的难题。但我国已经在2005年出台了“非公经济36条”,保障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法律上的平等地位、经济上的平等竞争。随后2010年国务院又出台了“新36条”。今年以来,国务院责令各部委上半年内出台“新36条”具体实施意见,以保证放宽市场准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截至目前,已有22个部委出台了相关实施意见,

相信在实施细则的指引下,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关系会更加健康、有序、和谐。随着我国民营企业的不断壮大和国有企业的不断市场化,二者也会在合作上更加深入,在竞争上更加有序。这样,中国经济的“两个车轮”才会形成合力,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向前。

我们须深知,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他们的结合与互补才是中国的竞争力所在,在未来,这种模式将是中国增长的基础所在。

准入前国民待遇的中国模式 篇7

借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东风, 国际投资自由化也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高水平的外资待遇标准日趋被接受。世界范围内推动投资自由化的最积极力量当属美国, 美国的双边投资协定范本运用了“三位一体”的方式, 将“宽泛投资定义”、“准入前+准入后国民待遇”以及“否定清单”三者有机结合, 不仅指导其国内立法而且在对外签署双边条约时也采用该标准。这种高水平的外资待遇标准虽然在20世纪一度令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无法接受, 但进入21世纪以来却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并适用该标准, 这其中不仅包含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而且包含印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

目前虽然国际间调整投资关系的法律形式仍以双边投资协定为主, 但鉴于双边投资协定在调整对象上的局限性和投资自由化的高涨呼声, 达成一个统一的多边投资协定法律框架只是时间的早晚问题。之前由美国主导的MAI谈判最终流产的阴霾日前已被新一轮的TPP投资协定谈判涤荡, 该协定涉及二十多个经济形态迥异的国家, 在谈判过程中各国会基于自身的立场提出有关投资待遇的意见, 最终达成的协议必然是各国力量博弈的结果, 而这一博弈过程也是国际社会制定新一轮投资规则的过程。

二、准入前国民待遇登陆中国的必要性

现阶段在国际投资领域提到投资自由化必然与投资者待遇问题相勾连。投资自由化是放松投资准入的限制, 包括对投资准入领域和条件的限制, 即在准入前实行开放, 给予外国投资者以国民待遇。[1]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 继续保持经济稳步增长的驱动力之一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合理利用外资, 大力推进“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从现阶段的国内外形势来看, 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 我国都面临与准入前国民待遇接轨的境况。

长久以来, 我国对内外资的管理采用双轨制, 二者在准入环节的待遇差别极大。首先, 外资的准入要根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所做出的鼓励、限制和禁止的分类来确定可进入的领域;其次, 国际投资者要查明一系列复杂的相关信息, 比如与企业规模对应的审批权限、出资比例和出资规模限定等;再次, 外资的准入要经历发改委核准、商务部或其他机构审批登记等复杂程序。[2]相比之下, 内资的设立完全不涉及上述问题, 这样的双轨模式既不透明又信息不对称, 给外资的准入设立了高门槛, 势必会打击外资流入的积极性和通过率。若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 将内外资纳入一元管理模式中, 不仅会掀起新一轮的来华投资热还会激发竞争效应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随着中国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 许多企业希冀能够绕开贸易壁垒直接到外国本土进行投资, 然而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之路却并不顺畅。据统计,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功率仅为30% (西方国家为60%) , 大多数并购案在竞标评估的准入阶段即遭拒绝。究其原因, 最根本的内心动因是“中国威胁论”的影响, 再加之金融危机的阴霾导致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抬头更是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我国要扭转这一局面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制度层面确立准入前国民待遇标准, 通过签署双边投资协议的方式发挥其双向保护作用。这样, 我国企业在进军海外市场之时便有了制度保障, 东道国不能再借由莫须有的托词实行准入阶段的歧视待遇。

三、我国应对准入前国民待遇的措施对接

新型外资准入制度在运转的过程中要涉及一系列的相关措施对接问题,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略作分析:第一, 在未来的立法模式上可以借鉴美国经验制定一部适合中国的BIT范本, 用以指导国内立法和对外签署国际条约, 将准入前国民待遇统一适用于国内法和国际条约, 加速法制改革进程;第二, 全面整合《公司法》明确其效力层级, 在涉及有关公司的法律规定时, 内外资可以统一适用, 不再采取双重标准;第三, 在确定负面清单之时应全面梳理产业部门, 将涉及国家安全、公共职能和维护社会稳定职能的相关产业排除开放领域, 但是为了实现“以开放促开放”则可以有针对性的开放某些敏感领域来换取长远利益;第四, 由于我国经济形态的发展并不成熟, 对于制定负面清单时尚不存在的领域和部门要提出保留制定不符措施的权利, 以防止无法预估的风险存在;第五, 承认原则上不增加负面清单的不符程度, 但遇到“根本安全”等重大例外之时可以慎重的、有条件的扩大负面清单;第六, 将措辞模糊、含义不清的一些概念如“国防安全”、“关键行业”、“核心资源”等归入重大安全例外条款, 并肯定重大安全例外责任。

四、结论

国际投资体制不可逆转的向着自由化的方向迈进, 准入前国民待遇这种高水平的外资待遇标准虽然尚未在世界范围普遍建立, 但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该标准乃是大势所趋, 为了防止出现被动接受业已形成国际标准的尴尬局面, 我国有必要在游戏规则尚未全面建立之时以积极的姿态加入其中, 尽早获得话语权, 努力在国际舞台中让代表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发音能够掷地有声。

全面扩大开放领域, 对外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 将内外资拉齐在一个标准之上必然要求各类所有制的内资首先实现待遇平等, 形成开放倒逼改革的局面。这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有积极意义, 保证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竞争, 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有效减少行政措施的微观干预。然而, 释放市场活力意味着缩减行政管理范围, 放开准入门槛意味着解除政府的事前监督, 将开放的风险全部转嫁到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之中, 这对政府的行政能力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摘要:目前, 国际投资体制呈现日趋自由化趋势, 准入前国民待遇作为一项保障公平基础上最大限度激活外资流动的待遇标准倍受青睐。我国的引进来走出去战略需要准入前国民待遇的配合以实现外资的高效利用。从制度层面确定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外资管理模式有利于我国深化改革, 但在相应的制度对接上还需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

参考文献

[1]余劲松.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外资准入阶段国民待遇问题[J].法学家, 2004 (6) .

中国国民 篇8

2009年8月12日, 世界贸易组织 (WTO) 争端解决机构发布了一项针对中国文化市场的裁决报告。2007年4月, 美国以中国违反《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向WTO争端解决小组提出申诉, 指责中国对纸质和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影及网络音乐服务的进口和分销只能通过官方机构或国有企业, 这令美国业界损失严重, 且违反了WTO两项最重要协定——GATT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和GATS (服务贸易总协定) ——中的“国民待遇”原则。

WTO专家组的报告认为中国政府对阅读出版物、家庭娱乐影音制品 (DVD) 、音乐制品 (CD) 和影院电影的进口限制, 违反了《中国加入WTO议定书》的相关规定;对读物、DVD、音乐制品的外资经销商的限制措施, 违反了WTO《服务贸易总协定》;对上述进口产品在本国市场实施了歧视性措施, 违反了《1994年关贸总协定》。因此WTO专家组裁令中国放宽影音产品和杂志的进口限制, 要求中国取消强制美国知识产权所有者只能与中国国营或政府批准企业交易的做法, 同时还要求中国允许外国企业通过互联网渠道销售音乐。

当然, WTO允许中国保留两家国有电影发行公司的进口权, 并保护了中国政府对外国电影进行一定程度审查的权利。好莱坞方称这份裁决振奋人心, 因为他们能以更便宜的价格和更好的渠道出售自己的作品。中国影音市场曾被美国人形容为“不只是座金矿, 简直就是未开发的钻石矿”。

WTO裁决有失公允

包括影音产品在内的文化产业是美国第一大出口产业, 也是美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看来, 音像出版是一般性贸易。但事实上,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国产片、进口片市场份额问题。电影所承载的东西, 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文化产业是一种特殊产业, 文化产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它不仅具有商业价值, 而且对一个国家在公共道德、社会凝聚力和民族文化独立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即使WTO也承认, 影像制品不是一般的贸易商品, 需要特殊对待。关贸总协定第四条款明确指出影像制品具有特殊性质, 将其纳入第三条款 (“国民待遇”) 的例外范畴, 允许成员国使用影片银幕时间配额制度 (screen time quota, 该制度已被广泛应用于法国、西班牙、墨西哥、韩国等国) 。此外, 总协定第二十条也指出文化领域适用一般例外条款, 比如在宗教、习俗、风土人情、艺术、历史、考古等方面, 一个国家应该予以特别尊重和保护。

服务贸易总协定对文化产品贸易的态度是“允许存在不同意见”的原则。根据GATS第十七条, 成员国可根据自身不同的情况, 制定适用“国民待遇”的“产品种类清单”。本案涉及的影像制品属于“电影、录像带的生产和分销服务”类别, 只有美国等少数几个国家将此类产品划入“国民待遇产品清单”, 中国、加拿大和包括法国、英国、德国在内的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未对此类产品进行“国民待遇”承诺。

WTO这份裁决也违背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文化公约”的精神。UNESCO“文化公约”在序言中特别强调采取“保护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措施的必要性。“文化公约”不仅肯定了各国制定并实施文化政策、采取相关措施保护并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的主权权利, 还力图修正阻碍此项权利行使的其他国际贸易条款。所谓阻碍此项权利行使的其他国际贸易条款正是指WTO框架。“文化公约”也不仅仅是项“声明”或“建议”, 而是大多数欧盟国家予以签署的具有法律效应的国际条约,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于2007年批准了此项条约。

针对美国的文化侵略, 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抗争。上世纪90年代, 当法国在关贸总协定谈判中首次公开指责美国好莱坞“文化侵略”、反对将文化产品纳入贸易谈判范围时, 被美国称为砸场子的“极端分子” (lunatic fringe) 。但是近年来, 好莱坞占世界电影市场的份额已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占全球票房收入的85%。这引发了多国文化危机感, 国际舆论也逐渐偏向法国。加拿大随后加入了“反美阵营”, 并且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NAFTA) 中援引“文化例外”条款抵制来自好莱坞的压力。加拿大文化政策毫不掩饰地表明:“我们需要把加拿大的文化制品从自由贸易体系下无约束的竞争中隔离出来。”如今, “法国-加拿大”联盟已经发展壮大为全球性的反好莱坞联盟。

为抵挡好莱坞的渗透, 许多国家都采取过程度不同的措施来限制美国影音产品的自由输入, 并为本国的文化产业提供大量的补贴。在法国, 曾有本土影星冲进影院抢出《侏罗纪公园》拷贝当街焚烧。韩国实施进口电影的“配额制”。这些努力在2005年10月达到了高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以148票对2票的悬殊比例通过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 (简称“文化公约”) 。美国和其小兄弟以色列投了反对票。

中国现在怎么办?

针对WTO关于中国影像制品进口的裁定, 我国新闻发言人姚坚8月13日表示遗憾, 中方将认真评估报告, 不排除上诉的可能性。商务部于17日进一步表态, 中国计划对WTO的裁决提起上诉。同时, 还强调中国加入WTO以后, 在出版物包括音像制品市场准入方面一直履行相关的义务。中国现在每年按承诺进口20部分账电影, 约50万份各种类型的出版物和无数来自不同产地的音像制品。中国电影等文化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有高额的逆差, 在国际市场竞争力还比较弱。在这种背景下, 中方采取符合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的一些恰当的管理措施, 是正当和合理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现代化进程、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 中国市场将进一步开放。

根据WTO的有关规定, 在报告公布的60天内, 任意一方可以向WTO上诉机构提起上诉, 最后裁决将在3个月内产生。中国是否应该上诉呢?笔者认为当然应该, 中国有权捍卫自己的文化安全。中华文化也需要受到保护, 以抵御来自好莱坞的“侵略”。鉴于此, 笔者建议中国可在以下两个方面开展“自卫反击战”。

首先, 在WTO方面, 中国应该充分利用GATT第四条, 争取对进口电影银幕时间配额 (screen time quota) 作广义的法律解释。于1947年起草的第四条款意在限制进口电影的放映时间, 保护国内文化产业。但在DVD随处可见的21世纪, 电影消费不只是在电影院了。因此, 限制进口电影的放映时间就应当拓展到DVD领域, 也就是限制进口电影DVD的市场份额。

其次, 中国可以与法国、加拿大合作, 将UNESCO推进为替代WTO处理文化产品贸易问题的平台。加拿大已公开宣布, 在新的关于文化产品贸易的国际协议被采纳之前, 加拿大将参照“文化公约”, 不做出任何关于放宽影像制品贸易自由化的承诺。“文化公约”第二十条虽然并未与WTO条约冲突或欲取代现有的贸易规定, 但其目的按法国人的说法就是要增加法国、加拿大等国在GATS框架下的谈判优势。中国应当充分利用“文化公约”这个国际平台。

实际上, 在某种层面上说, 此次裁决也是在鞭策中国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让进口片的引进和发行更加成熟有序, 让进口片先进的制作经验推动国产片更好地创作。扶植本国影音产业的政策固然是必需的, 但这种扶植只有建立在强身壮体的基础上, 才可能有效。被动防御只会日渐被动, “以攻为守”方能摆脱困境。所以, 我们除了费尽周折地进行外交和贸易谈判之外, 归根到底还是要做好自己民族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

浅析中国房地产与国民经济 篇9

一、房地产经营对国民经济的刺激作用

凡经济发达国家, 房地产业不是支柱产业也是发达的产业, 其经济发展与发达房地产业对经济拉动相关。房地产业的拉动或波及效应特强, 主要由于以下原因:

1. 房地产业发展需要国民经济中许多部门和行业提供物质资料, 与之配合发展

我国建筑成本中70%是材料消耗, 由其他部门和行业出售产品配合的。发展房地产业需要国民经济中的建材、设备、机械、冶金、陶瓷、仪表、森工、化塑、玻璃、五金、燃料动力等许多物资生产部门和服务行业的产品生产和劳务提供相配合, 从而波及、拉动其发展。

2. 房地产业发展结果的房地产产品, 为国民经济许多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场所

开发商营建出了房屋, 能为商业、家具业、家用电器业、房屋装修业、园林花木业、家庭通讯业、搬家公司、房屋金融保险业、物业管理业、家庭特约服务业、房屋买卖中介业等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发展场所。第三次产业的主要生产资料是房屋, 有了房屋为其发展提供了前提, 促进其发展。

3. 房地产品消费特别是住房消费是综合性消费、波及和带动吃、穿、用、住、行、娱乐、健身、学习、社交、享受、发展等人们生活方方面面

正因为房地产业发展有强烈的波及效应, 有多方面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所以国际上对发展房地产业有如下的统计和记录:工业发达国家房地产值增加1个单位, 带动相关产业产值增加l.5单位到2个单位。据上海社会科学院1981年对我国投入产出表的研究表明, 我国住宅业每投入增加1亿元, 其他23个相关产业增加1.479亿元的投资, 其中建材、冶金、农林业、机械工业等四部门增加投入0.70亿元。有学者估计发展房地产业直接间接可带动60多个部门和行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房地产业的三次重大发展均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的近20年, 每次都呈现6年~8年的周期性规律。第一次高涨期来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 改革开放带来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财富迅速增加, 农业及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国有企业在短缺经济中购销两旺。第二次高涨期起始于1988年《宪法》和《土地管理法》修改之后, 土地使用权可以有偿转让, 使房地产作为商品流通有了法律依据, 这股蕴藏的住房需求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爆发出来。当时房地产热点地区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南部沿海城市, 例如, 海南、广州、珠海、北海等, 而房地产类型也集中于写字楼、宾馆、酒店及别墅, 其销售对象主要是当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各类公司和旅游度假等社会需求。这一特殊的高涨阶段由于盲目圈地、盲目开发、盲目投资、价格炒作, 而于1993年上半年落下帷幕。第三个高涨期起始于1998年国家住房制度改革。停止福利分配住房实行货币化住房补贴, 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住房消费观念, 有效拉动了社会需求。

二、房地产价格攀升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自2004年以来, 中国的房价节节攀升, 其增幅速度远远超出国民经济增速, 在个别地区可以用“飞速”来形容。表面上看, 房价上涨是房地产业发展的必然, 可以使房地产业更加繁荣;而房地产业越繁荣, 国民经济增长就越快, 国家就更富强。到2009年, 种种迹象表明, 如今中国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高到普通民众难以承受的地步, 而二三线的城市房价也在逐步攀升, “买房难”是现在老百姓时常挂在嘴边的话题。那么, 处于高价位运行的中国房地产, 对于国民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1. 高房价抑制了消费者的刚性需求, 直接打击了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的房地产一直不缺乏市场, 每年因结婚、改善住房条件等而需要置房的消费者 (刚性消费) 数目庞大, 由这些刚性需求消费者构成的群体才是房地产业的主要买家。由刚性需求支撑的楼市发展是健康良性的, 也符合我们城市化进程发展的大背景。但是房价过高, 导致了刚性需求与购买力不足的矛盾, 只有炒房的投资者买房, 而迫切需要置房的群体只能“望房兴叹”。结果只能是房子越积越多, 却卖不出去。

2. 高房价降低大众购买力, 从而迟滞其他行业发展

按照目前主流的购房模式, 即商业贷款按揭买房, 大多购房者在付出巨额首付买了高价房后, 还要承担十年乃至三十年的还款, 这对收入水平本就不高的大众群体来说, 无疑是巨大的压力;大众的购买力一但被高房价“套牢”, 那么可以预见其他行业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总量是一定的, 那么在大众手中流通的货币被大部分吸入到高房价的房地产业, 其他需要大众消费才能养活的各行各业就会处于“通货紧缩”的尴尬境地;这样即使房地产业再繁荣, 整体的经济还是一潭死水。

由此可见, 房地产业对于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房地产业的适度发展, 可以为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开辟一条新径, 并能以多角度的拉动效应, 为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但对“度”的掌握至关重要, 不能危及全局稳定和金融的安全。

国民收入与中国汽车普及化 篇10

关键词:汽车产业,普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

1 前 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历了连续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随着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民众消费能力的增强, 中国迎来了一轮汽车普及化的浪潮。随之而来的是中国汽车产业连续20多年的快速发展。

然而, 2007年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产生的“蝴蝶效应”在滞后了一年以后, 终于将这场美国国内的金融危机演化成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并波及我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汽车产业正遭遇新世纪以来最严峻的形势。

美国次贷危机及全球金融风暴至今已有两年多的时间, 目前主流经济预期已逐渐转向乐观。虽然谈金融危机已然过去为时过早, 但危机孕育的新的希望已经出现。在这样的经济前景下, 本文将着重从金融危机背景下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化来探讨我国汽车普及化进程。

2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近十年中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除2008年以外, 产销量增长率均超过10%, 十年年均增长率达到19%, 超过人均GDP年均增长13%。下表显示了最近十年我国产销量变化及其增长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注:2009年为预测数据。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注:2009年为预测数据。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注:2009年为预测数据。

从表格和图可以明显看出, 最近十年, 包括金融危机的两年, 我国汽车产销量维持较高增长, 任何年份都有增加, 2008年销量达到938.05万辆将近1000万辆的规模, 预计2009年将突破1000万辆。受金融危机影响, 2009年1月中国汽车销量达到73.55万辆, 美国为65.9万辆, 首次单月销量超过美国, 成为世界第一。2009年前四个月销量总和也超过美国, 累计超出多达78万辆, 排名世界第一。

销售增长率上, 我国汽车销售呈现较明显的周期性, 但一直维持两位数以上增长。2003年达到顶峰的41%的增长, 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增长率仅为6%, 但这一数据已远远超出欧美国家的负增长。

因此, 得益于我国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 国民收入的稳定提高, 我国汽车工业维持了金融危机环境下的持续高增长, 成为全球性危机下阴霾的耀眼的亮点。

3 中国人均收入的变化

表2列出中国近十年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的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注:汇率按2009年7月2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6.8324人民币/美元计算。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最近十年, 包括金融危机的2008年, 我国人均GDP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 在金融危机的2008年, 人均GDP继续保持高达19%的增长率, 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7年的17%减少为2008年的14%, 有较明显的回落。GDP增长率由2007年的11.9%下降为2008年的9%, 也出现了明显回落。

由此可见, 金融危机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影响并不算大, 我国宏观经济平稳, 仍然保持了较高增长, 仅是增长率略有下降。然而金融危机的2008年, 我国国民收入增长率下降仍旧比较明显。所以金融危机仅仅是放缓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 并没有实质性地打击我国国民经济。

综上所述, 金融危机对我国汽车产业和我国国民收入都没有造成重大影响, 但确实放缓了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步伐, 也会减慢中国汽车普及化的进程。

4 我国国民收入变化与汽车普及化

4.1 中国汽车普及化状况的简要分析

毋庸置疑,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我国国民收入和生产力水平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汽车工业和发达国家相比, 不管在技术上、管理上、制度上都不够完善。中国的汽车普及率远远及不上发达国家水平。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注:汽车销售率=汽车年度销量/人口。

截至2007年, 我国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6.06辆, 这一数字表明中国汽车普及率极低。全球汽车普及率最高的美国, 平均每1.3人1辆汽车, 每1.8人1辆轿车, 发达工业国家, 如日本, 每1.9人1辆汽车, 2.9人1辆轿车, 瑞典每2.1人1辆汽车, 2.3人1辆轿车, 汽车拥有率均高达40%以上, 而我国汽车拥有率不足2%, 所以, 我国离汽车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然而, 较高的私家车拥有率增长率也是不争的事实。

4.2 收入变化与汽车普及化

正式的汽车普及化的界限据说是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 (铃木峻《亚洲经济评论》, 1996年) 。此外, 湊清之在其论文《亚洲的汽车普及化》 (《JARI调查杂志》2000年7月) 中, 根据人均GDP将汽车普及化的进展分为4个阶段:①1000美元;②1000~3000美元;③3000~5000美元;④10000美元。

下面将这4个阶段改为五个阶段, 根据收入加以分析。

(1) 第一阶段:

人均GDP小于1000美元。收入提高所带来的汽车拥有水平的提高速度相当缓慢, 基本上只有一部分高收入阶层拥有汽车, 一般民众主要利用公共汽车和卡车。

(2) 第二阶段:

人均GDP介于1000~3000美元。一般民众的收入有一定的提高, 拥有汽车的比例急速增加。其水平是每1000人拥有20~30辆汽车。

(3) 第三阶段:

人均GDP介于3000~5000美元。从高收入阶层向中间阶层的普及有了进展, 个人拥有汽车数量开始增加。

(4) 第四阶段:

人均GDP介于5000~10000美元。大部分中间阶层拥有汽车。

(5) 第五阶段:

人均GDP在10000美元以上。汽车向民众的普及取得进展。中间阶层扩大, 个人拥有汽车的比例进一步提高。

由于中国的长期持续高速增长以及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影响, 中国的人均GDP在2008年刚刚进入3000美元大关, 即上述所提及的第三阶段。中国的私家车消费开始从高收入群体转向中间阶层, 个人拥有汽车的数量快速发展, 急剧增加。

在未来五年内, 中国人均GDP将很可能突破5000美元, 中国私家车拥有量会急剧增加, 汽车普及率进入第四阶段, 中间阶层的一大部分将拥有汽车。

4.3 中国的汽车普及速度有多快

中国的汽车普及速度可以参考汽车销售率的指标, 汽车销售率指明了每年每百人新增汽车的数量。表4是中国汽车销售率与主要国家的对比。

数据来源:各国国家统计局、汽车工业协会、世界银行。注:汽车销售率=汽车年度销量/人口。

中国汽车销售率远低于其他三个发达或准发达国家。美国由于深受金融危机影响, 汽车销售率大幅降低, 仅仅略高于中国。而韩国和日本由于国家工业化水平较高, 汽车产业较发达, 国民收入水平远高于我国, 它们的汽车销售率数值均在2以上。所以实际上中国的汽车普及速度仍及不上美、日、韩、欧等发达工业国家。

4.4 未来中国汽车普及率的简单估算

金融危机在中国甚至全球已经出现明显好转迹象。如果全球经济在一年内能够明显复苏, 依照我国过去十年人均GDP年均增长13%的状况, 那么我们便有理由作如下的估计:考虑人民币兑美元持续升值的影响, 假如中国的人均名义GDP以每年平均13%的增长速度, 表5列出了未来20年我国人均GDP的预计数值。

过去十年是中国发展的黄金十年, 未来十年如果不发生重大变故, 中国经济仍将保持黄金发展时期。过去十年中国的GDP增长率约为9.5%, 而中国的人口增长率大约维持在5%~7%, 均小于GDP增长率, 故1999—2008年中国人均GDP增长率为13.5%。如果美元持续贬值, 以美元计的GDP增长率将大于13.5%, 然而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经济增长放缓将使人均GDP增长率下降。又由于中国人口增长率将持续维持缓慢下降的趋势, 所以保守估计, 中国未来十年人均GDP增长率为12%。

中国继续保持未来15年的人均名义GDP每年12%的增长是一个值得相信的估计。如果按照这个估计, 中国的汽车普及率在最近十年内将大幅提高。中国的汽车普及, 五年内将进入第四阶段, 即大部分中间阶层拥有汽车。十年后, 中国人均GDP将突破1万美元, 这时, 中国的大多数中间阶层将拥有汽车, 并开始向普通民众普及。中间阶层的规模将逐步扩大。所以大胆估计, 五年内, 即到2013年, 中国的汽车拥有率可能达到5%以上, 即5%的人口拥有私人汽车。十年内, 即到2018年, 中国的汽车普及率将有望达到20%以上, 即每5个人拥有1辆汽车, 每两个家庭拥有1辆汽车。

5 总 结

今天的各项宏观数据和理性分析表明, 金融危机在短期内并没有给中国的宏观经济和汽车产业带来太大的影响, 长期的影响力还有待观察。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中国今天受到美国金融风暴的波及而使汽车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遭受了有限程度的打击, 但危机何尝不是机遇?从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上看, 中国甚至受益于金融危机的影响, 比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收入普遍减少, 中国人的相对收入实际上上升了。但是差距还很大, 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仅仅是韩国的1/8, 日本的1/15, 美国的1/20, 国家复兴产业复兴的道路还很长很长。

幸运的是, 中国的汽车产业在2009年已经呈现明显的复苏迹象。危机和机遇总是并存的。正当国外汽车巨头面临困境的时候, 正是中国汽车产业迎头赶上的大好时机。中国的汽车企业该如何抓住机会?中国汽车产业目前面对危机, 还是困难重重, 而重中之重的是要加大技术投入, 加快产业升级, 在新能源技术领域有所作为, 还要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 包括销售、产品、人力资源的结构调整, 注重自主品牌发展和自主创新培育, 政府也应该加大汽车产业的扶持力度。在企业、政府的共同努力下, 相信当前的危机对中国汽车产业来说, 不仅仅是机遇, 更是重大转折点。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和信心期待, 中间阶层在五年内, 普通民众在十年内都能开上私家车。

参考文献

[1]湊清之.亚洲的汽车普及化[J].日本:JAR I调查, 2000 (7) :31-34.

[2]刘小稚.汽车社会的欧美经验与中国状况[J].汽车文化, 2007 (9) :25-29.

[3]林雷.渠道变革观[J].汽车商业评论, 2008 (1) :14-17.

[4]刘宏玉.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N].世界汽车报, 2007 (6) .

[5]黄建康.产业集群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林语堂:中国人的国民性 篇11

中国向来称为老大帝国。这老大二字有深意存焉,就是即老又大。老字易知,大字就费解而难明了。所谓老者第一义就是年老之老。今日小学生无不知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这实在是我们可以自负的。无论这五千年中是怎样混法,但是五千年的的确确被我们混过去了。一个国家能混过上下五千年,无论如何是值得敬仰的。国家和人一样,总是贪生想活,与其聪明而早死,不如糊涂而长寿。中国向来提倡敬老之道,老人有什么可敬呢?是敬他生理上一种成功,抵抗力之坚强;别人都死了,而他偏还活着。这百年中,他的同辈早已逝世,或死于水,或死于火,或死于病,或死于匪,灾旱寒暑攻其外,喜怒忧乐侵其中,而他能保身养生,终是胜利者。这是敬老之真义。敬老的真谛,不在他德高望重,福气大,子孙多,倘使你遇到道旁一个老丐,看见他寒穷,无子孙,德不高望不重,遂不敬他,这不能算为真正敬老的精神。

所以敬老是敬他的寿考而已。对于一个国家也是这样。中国有五千年连绵的历史,这五千年中多少国度相继兴亡,而他仍存在;这五千年中,他经过多少的旱灾水患,外敌的侵凌,兵匪的蹂躏,还有更可怕的文明的病毒,假使在于神经较敏锐的异族,或者早已灭亡,而中国今日仍存在,这不能不使我们赞叹的。这种地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同时老字还有旁义。就是“老气横秋”,“脸皮老”之老。人越老,脸皮总是越厚。中国这个国家,年龄总比人家大,脸皮也比人家厚。年纪一大,也就倚老卖老,荣辱祸福都已置之度外,不甚为意。张山来说得好:“少年人须有老成人之识见,老成人须有少年人之襟怀;”就是少年识见不如老辈,而老辈襟怀不如少年。少年人志高气扬,鹏程万里,不如老马之伏枥就羁。所以孔子是非常反对老年人之状况的。一则曰“不知老之将至”,再则曰“老而不死是为贼”,三则曰“及其老也,戒之在得”。戒之在得是骂老人之贪财,容易患了晚年失节之过。俗语说“鸨儿爱钞,姐儿爱俏”,就是孔子的意思。姐儿是讲理想主义者,鸨儿是讲现实主义者。

大是伟大之义。中国人谁想中国真伟大啊!其实称人伟大,就是不懂之意。以前有黑人进去听教师讲道,人家问他意见如何,他说“伟大啊”。人家问他怎样伟大,他说“一个字也听不懂”。不懂时就伟大,而同时伟大就是不可懂。你看路上一个同胞,或是洗衣匠,或是裁缝,或是黄包车夫,形容并不怎样令人起敬起畏。然而试想想他的国度曾经有五千年历史,希腊罗马早已亡了,而他巍然获存。他所代表的中国,虽然有点昏沉老耄,国势不振,但是他有绵长的历史,有古远的文化,有一种处世的人生哲学,有文学,美术,书画,建筑足以西方媲美。别人的种族,经过几百年文明,总是腐化,中国的民族还能把河南犹太民族吸引同化。这是西洋民族所未有的事。中国的历史比他国有更长的不断的经过,中国的文化也比他国能够传遍较大的领域。据实用主义的标准讲,他在优胜劣败的战场上是胜利者,所以这文化,虽然有许多弱点,也有竞存的效果。所以你越想越不懂,而因为不懂,所以你越想中国越伟大起来了。

老实讲,中国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在生理上也有相当的腐化,文明生活总是不利于民族的。中国人经过五千年的叩头请揖让跪拜,五千年说“不错,不错,”所以下巴也缩小了,脸庞也圆滑了。一个民族五千年中专说“啊!是的,是的,不错,不错,”脸庞非圆起来不可。江南为文化之区,所以江南也多小白脸。最容易看出的是毛发与皮肤。中国女人比西洋妇人皮肤嫩,毛孔细,少腋臭,这是谁都承认的。

还有一层,中国民族所以生存到现在,也一半靠外族血脉的输入,不然今日恐尚不止此颓唐萎靡之势。今日看看北方人与南方人体格便知此中的分别。(南人不必高兴,北人不必着慌,因为所谓“纯粹种族”在人类学上承认“神话”,今日国中就没人能指出谁是“纯粹中国人”。)中国历史,每八百年必有王者兴,其实不是因为王者,是因为新血之加入。世界没有国家经过五百年以上而不变乱的;其变乱之源就是因为太平了四五百年,民族就腐化,户口就稠密,经济就穷窘,一穷就盗贼瘟疫相继而至,非革命不可。所以每八百年的周期中,首四五百年是太平的,后二三百年就是内乱兵匪,由兵匪起而朝代灭亡,始而分裂,继而迁都,南北分立,终而为外族所克服,克服之后,有了新血脉然后又统一,文化又昌盛起来。周朝八百年是如此。先统一后分裂,再后楚并诸侯南方独立,再后灭于秦。

由秦至隋也是约八百年一期,汉晋是比较统一,到了东晋便五胡乱华,到隋才又统一。由隋至明也是约八百年,始而太平,国势大振,到南宋而渐微,到元而灭。由明到清也是一期,太平五百年已过,我们只能希望此后变乱的三百年不要开始,这曾经有人做过很详细的统计。总而言之,北方人种多受外族的混合,所以有北方之强,为南人所无。你看历代建朝帝王都是出于长江以北,没有一个出于长江以南。所以中国人有句话,叫做,吃面的可以做皇帝,而吃米的不能做皇帝。曾国藩不幸生于长江以南,又是湖南产米之区,米吃得太多,不然早已做皇帝了。再精细考究,除了周武王秦始皇及唐太祖生于西北陇西以外,历朝开国皇帝都在陇海路附近,安徽之东,山东之西,江苏之北,河北之南。汉高祖生于江北,晋武帝生于河南,宋太祖出河北,明太祖出河南。所以江淮盗贼之薮,就是皇帝发祥之地。你们谁有女儿,要求女婿或是要学吕不韦找邯郸姬生个皇帝儿,求之陇海路上之三等车中,可也。考之近日武人,山东出了吴佩孚,张宗昌,孙传芳,卢永祥。河北出了齐燮元,李景琳,强之江,鹿钟麟。河南出一袁世凯,险些儿就登了龙座,安徽也出了冯玉祥,段祺瑞。江南向来没有产过名将,只出了几个很好的茶房。

但是虽有此南北之分,与外族对立而言,中国民族尚不失为有共同的特殊个性。这个国民性之来由,有的由于民种,有的由于文化,有的是由于经济环境得来的。中国民族也有优点,也有劣处,若俭朴,若爱自然,若勤俭,若幽默,好的且不谈,谈其坏的。为国与为人一样,当就坏处着想,勿专谈己长,才能振作。有人要谈民族文学也可以,但是夸张轻狂,不自检省,终必灭亡。最要紧是研究我们的弱点何在,及其弱点之来源。

我们姑先就这三个弱点:忍耐性,散慢性及老猾性,研究一下,并考其来源。我相信这些都是一种特殊文化及特殊环境的结果,不是上天生就华人,就是这样忍辱含垢,这样不能团结,这样老猾奸诈。这有一方法可以证明,就是人人在他自己的经历,可以体会出来。本来人家说屁话,我就反对;现在人家说屁话,我点头称善曰:“是啊,不错不错。”由此度量日宏而福泽日深。由他人看来,说是我的修养工夫进步。不但在我如此,其实人人如此。到了中年的人,若肯诚实反省,都有这样修养的进步。二十岁青年都是热心国事,三十岁的人都是“国事管他娘”。我们要问,何以中国社会使人发生忍耐,莫谈国事,及八面玲珑的态度呢?我想含忍是由家庭制度而来,散慢放逸是由于人权没有保障,而老猾敷衍是由于道家思想。自然各病不只一源,而且其中各有互相关系;但为讲解得清楚便利,可以这样暂时分个源流。

忍耐,和平,本来也是美德之一。但是过犹不及;在中国忍辱含垢,唾面自干已变成君子之德。这忍耐之德也就成为国民之专长。所以西人来华传教,别的犹可,若是白种人要教黄种人忍耐和平无抵抗,这简直是太不自量而发热昏了。在中国,逆来顺受已成为至理名言,弱肉强食,也几乎等于天理。贫民遭人欺负,也叫忍耐,四川人民预缴三十年课税,结果还是忍耐。因此忍耐乃成为东亚文明之特征。然而越“安排吃苦”越有苦可吃。若如中国百姓不肯这样地吃苦,也就没有这么许多苦吃。所以在中国贪官剥削小百姓,如大鱼吃小鱼,可以张开嘴等小鱼自己游进去,不但毫不费力,而且甚合天理。俄国有个寓言,说一日有小鱼反对大鱼的歼灭同类,就对大鱼反抗,说“你为什么吃我?”大鱼说:“那么,请你试试看。我让你吃,你吃得下去么?”这大鱼的观点就是中国人的哲学,叫做守己安分。小鱼退避大鱼谓之“守己”,退避不及游入大鱼腹中谓之“安分”。这也是吴稚晖先生所谓“相安为国”,你忍我,我忍你,国家就太平无事了。

这种忍耐的态度,我想是由大家庭生活学来的。一人要忍耐,必先把脾气炼好,脾气好就忍耐下去。中国的大家庭生活,天赋给我们练习忍耐的机会,因为在大家庭中,子忍其父,弟忍其兄,妹忍其姊,侄忍叔,妇忍姑,妯娌忍其妯娌,自然成为五代同堂团圆局面。这种日常生活磨练影响之大,是不可忽略的。这并不是我造谣。以前张公艺九代同堂,唐高宗到他家问何诀。张公艺只请纸连写一百个“忍”字。这是张公艺的幽默,是对大家庭制度最深刻的批评。后人不察,反拿百忍当传家宝训。自然这也有道理。其原因是人口太多,聚在一起,若不相容,就无处翻身,在家在国,同一道理。能这样相忍为家者,自然也能相安为国。

在历史上,我们也可证明中国人明哲保身莫谈国事决非天性。魏晋清谈,人家骂为误国。那时的文人,不是隐逸,便是浮华,或者对酒赋诗,或者炼丹谈玄,而结果有永嘉之乱,这算是中国人最消极最漠视国事之一时期,然而何以养成此普遍清谈之风呢?历史的事实,可以为我们明鉴。东汉之末,子大夫并不是如此的。太学生三万人常常批评时政,是谈国事,不是不谈的。然而因为没有法律的保障,清议之权威抵不过宦官的势力,终于有党锢之祸。清议之士,大遭屠杀,或流或刑,或夷其家族,杀了一次又一次。于是清议之风断,而清谈之风成,聪明的人或故为放逸浮夸,或沉湎酒色,而达到酒德颂的时期。有的避入山中,蛰居子屋,由窗户传食。有的化为樵夫,求其亲友不要来访问,以避耳目。竹林七贤出,而大家以诗酒为命。刘伶出门带一壶酒,叫一人带一铁锹,对他说“死便埋我”,而时人称贤。贤就是聪明,因为他能佯狂,而得善终。时人佩服他,如小龟佩服大龟的龟壳的坚实。

所以要中国人民变散慢为团结,化消极为积极,必先改此明哲保身的态度,而要改明哲保身的态度,非几句空言所能济事,必改造使人不得不明哲保身的社会环境,就是给中国人民以公道法律的保障,使人人在法律范围之内,可以各开其口,各做其事,各展其才,各行其志。不但扫雪,并且管霜。换句话说,要中国人不象一盘散沙,根本要着,在给与宪法人权之保障。但是今日能注意到这一点道理,真正参悟这人权保障与我们处世态度互相关系的人,真寥如晨星了。

中国国民 篇12

消息称, 该协议的签署向外界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 即中国和东盟各国愿同舟共济, 携手抗击金融危机, 继续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 为东亚地区和全球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投资协议》包括27个条款。该协议通过双方相互给予投资者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和投资公平公正待遇, 提高投资相关法律法规的透明度, 为双方投资者创造一个自由、便利、透明及公平的投资环境, 并为双方的投资者提供充分的法律保护, 从而进一步促进双方投资便利化和逐步自由化。

近年来,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步伐的加快, 中国与东盟相互投资不断扩大。截至2008年底, 东盟国家来华实际投资520亿美元, 占我吸引外资的6.08%。同时, 中国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对东盟的投资也出现了快速增长态势。2008年我对东盟直接投资达21.8亿美元, 同比增长125%, 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东盟国家作为主要投资目的地。

上一篇:转换设计下一篇:数形结合思想渗透路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