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素质

2024-10-23

国民素质(共12篇)

国民素质 篇1

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们追求民族复兴百年梦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理想的实现。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身上更是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然而,放眼中国当今的大学生,其国民素质的表现确着实让人堪忧,部分大学生存在诸如思想素质不高、心理素质脆弱、道德素质滑坡、身体素质下降等许多问题。胡锦涛同志曾在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会议上说:“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国民素质便成了摆在我们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关键问题。

严复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哲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他在对比了国富民强的西方和风雨飘摇的中国之后,曾提出了从提高国民素质来振兴中华的思想。虽然,严复并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探讨国民素质问题的人,但他的国民素质思想观却在当时乃至当下都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因此,笔者拟借鉴严复的国民素质思想观,提出解决在中国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种种素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大学生国民素质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们的物质文明取得飞跃的同时,我们的精神文明却并没有得到同步的提高和增长。相反,近些年不断出现的负面事件表明中国部分国人的国民素质令人堪忧,这其中也不乏中国未来的栋梁——大学生群体,他们中的部分人所表现出种种国民素质缺陷的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一)道德素质滑坡

国民素质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包括了很多方面。其中,道德素质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虽然,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整体上较强,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表现出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丢乱弃废弃物、在课桌上乱写乱画、破坏公共财物、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缺乏文明行为习惯的问题,考试作弊、拖欠贷款不还、人际交往不诚信、不守信用等缺失诚实守信意识的问题,拜金主义、享受主义、个人主义盛行、养尊处优、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等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问题。

(二)思想素质不高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在2005 年就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通过在高校开设“两课”中来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尽管如此,仍有许多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的所谓自由主义和民主,而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没有正确的政治信仰,缺乏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对政治表现出明显的排斥现象,政治取向上存在实用、功利主义倾向;对当前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没有正确的认识,容易走极端,不相信党的领导。

(三)心理素质脆弱

国民心理素质的整体提升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大学生经过十二载的苦读,虽然能顺利进入高等学校进行深造和学习,但由于他们的心理尚未成熟,情绪不易稳定,不能及时化解诸如无法适应环境、无法承担学业压力、不能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没有形成正确的恋爱观、自我定位模糊、对周围人群不满、心理阴影、容易记仇、人际交往障碍、心态消极悲观等矛盾,从而给自己带来严重的心理危害。

(四)身体素质下降

只有常运动,身体才能常健康。虽然“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然而仍有不少大学生把时间用来学习或无目的的玩耍,很少抽出固定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导致出现身体素质偏弱,易于感冒生病,耐力素质、肺少量指标下降,身体肥胖、怕苦怕累、意志力差等问题,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二、严复的国民素质思想观

谈及国民素质,必定绕不开严复。严复虽不是中国近代史上探讨国民素质问题的第一人,但他在比较了中西方的国民素质及其教育,深刻分析了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原因之后,提出要从提高国民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思维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几个方面入手来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以达到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并最终取得振兴的目的。

(一)国民政治素质

首先,严复要求国民必须首先具备参政的相应素质。只有树立了坚定的民权观念,明确自己在政治中的地位,才能以主人的身份自觉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其次,严复认为国民要努力培养自由的精神,具备自由的政治价值观念。再次,严复认为近代国民的政治素质还应包括民主的观念、平等自由的观念和民主原则。此外,严复认为国民还应对民主制度有最基本的认同,具备一定的政治思维及参与政治管理和公共事务管理的能力。

(二)国民思想道德素质

严复在比较了中西方国民道德素质的差异后,提出要提高中国的国民道德素质,首先要重新塑造国民的人格,形成国家观念和新道德风尚,破除“身奴”和“心奴”,时刻在心中装着祖国,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起来,成为具有独立、尚公、爱国心、热爱真理的新国民。其次,要通过社会、学校等途径传播自由、民主的种子,帮助民众确立新时代的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促进新民德的生长、发育和养成。最后,要有必需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国民思维素质

严复认为,必须要全面开发国民的智慧,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即所谓“开民智”。他说,要“开民智”,就要摒弃只以僵死的书本世界为未知对象的传统,代之以生动的自然为求知对象;要不仅采用重视记诵、训诂的方法,更要通过求知者自身的耳目心思训练,激发其主动了解客观世界的探索精神和发现能力。严复认为,通过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国民素质,还应从培养胸有实学的各种专业人才、普及教育制度、提倡实业教育等目标出发培养新式人才,以有效改变中国积弱积贫的局面。

(四)国民身体素质

开发国民的身体素质即严复所提的“鼓民力”。严复认为国民的手足体力之强是国富民强的根基所在,要从体力教育入手发展体育,提倡医学,禁止吸食鸦片和革除缠足陋习,使国民有强健的身体,否则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体魄,再好的知识和道德教育都将是空谈。为此,他提出,为了增强人民的体质,一是要改变中国一向重文轻武的统统价值观念,发扬尚武强国的精神。二是要通过教育,提供医学,普及卫生知识,革除礼俗积弊,严禁吸食鸦片和女子缠足。三是通过运动来达到健身强身的目的。

三、严复的国民素质思想观对提高大学生国民素质的启示

严复早在19 世纪时就提出要通过“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提高国民的素质,实现国家自强。虽然,严复所构建的现代理想国民模式有一定的空想色彩,但面对当今大学生中出现的种种素质问题,将用何种途径、何种方法来提升大学生的国民素质,严复的国民素质教育思想依然有其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家庭环境是提高大学生国民素质的起始点

严复提出的“新民德”首先就是要提高中国民众的道德素质。家庭是大学生从小到大成长的主要场所,父母和家人承担着向大学生传授伦理道德和礼仪习俗、培养道德品质的重任,其重要性自不言而喻。因此,必须优化家庭良好的育人环境,从起始点开始做好培养大学生国民素质的工作。首先,要用中国延续数千年的礼仪传统培养大学生的文明习惯。中国历来是一个礼仪之邦,有很多为世人所称道的文明举止,是道德素质的基础。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大学生养成诸如谦和有礼、待人诚信、尊老爱幼、谈吐有致等的文明行为。其次,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品格,加强道德约束和自律。最后,要用合理而科学的方法建立大学生的道德自信。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要注意寻求最佳的教育途径,避免因教育方式的粗暴无理而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打击,使其不能正视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及素质低下的种种表现。

(二)学校环境是提高大学生国民素质的核心

学校是帮助大学生“开民智”的第二个主要环境,必须加强学校的主阵地建设。首先,要在重视课堂理论教育的同时,重视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学校不能以大学生应接受家庭道德教育为由,而只重视对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却忽略对其公德意识的培养。相反,学校应将加大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的力度,不仅通过课堂进行教育,还应积极提供实践场所,将其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公德意识,提高道德素质。其次,要改变传统的办学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不尚古、不唯圣、不唯书的治学精神。严复在论述“开民智”时,曾比较过中西在思维素质上的不同。西方人通过求实达到求真,而中国人则经几千年的教化形成尚古、唯圣、唯书的僵化思维模式,不利于学习西方先进而振兴中华。因此,学校必须要破除传统的教学理念,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做到有学有问、有问有学,以达到真正“开民智”的目的。

(三)社会环境是提高大学生国民素质的助推器

大学生是辛苦求学的学生,但也是芸芸众生的一员,社会中的正能量及负能量同样影响着大学生国民素质的养成,所以社会环境是提高大学生国民素质的助推器。首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素质的培养。在大学生的素质培育工作中,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提高大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关于解决问题的实施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要努力形成优秀、先进的社会文化,抵制低俗、落后的社会文化对大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集全社会之力营造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对大学生进行多渠道、多方面的社会教育,使大学生尽早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和理想,成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伟大的“中国梦”。

(四)自身环境是提高大学生国民素质的关键

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最终要落到大学生自身,自身学习、领会、实践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自身国民素质的高低,所以自身环境是提高大学生国民素质的关键。首先,要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形成过硬的心理素质,做一名有责任感、勇于担当的大学生。要能够有选择、有分析地接受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合理成分,不受社会中存在负面因素的影响,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业、生活和情感,用阳光的心情坦然踏上生活的坦途。其次,要有一副强健的体魄。要用严复“鼓民力”的思想时刻提醒自己不忘体育锻炼,以搭建好学习、生活的根基和平台。

摘要:针对当前部分大学生表现出的思想素质不高、心理素质脆弱,道德素质滑坡、身体素质下降等国民素质问题,借鉴严复“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国民素质思想观,提出可以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环境出发提升大学生的国民素质,使其成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己之力。

关键词:严复,大学生,国民素质

国民素质 篇2

许多文人学者,也跟着起哄了。可见国民的素质成了什么样。我认为做人应该要厚道一些的,常言道“用责人之心责已,用恕己之心恕人。”可有几个人做到了呢?一有人造谣余秋雨老师诈捐,大家就跟着起哄,有许多文人学者还跟着落井下石。接着网上评余老师的文章也出来了,恨不得要把人一下子打入地狱不可。世态炎凉也不能达到这种地步吧。我想大家不管是在网上还是现实生活中都要有点责任感吧,要为自己的言行负点责才好吧。有人问:“余老师你真捐款了吗?”其它人就跟着问起来,也不用大脑想一想。人家捐与不捐关你屁事,道是挺有社会责任感的。你却没有把自己的位置摆正,你也不是审计部门。还要人家拿捐款收据,还让人家去交待怎么捐的款。做出这种事情真是损害我们国民的形象。可人家余老师却没有与那些小人一般见识。难道捐款就必须有收据吧,做好事就要去告诉谁吗?必须向某人交待清楚吗?有许多人总是拿自己的小人的心肠去度量别人,真的是让人气忿,让我这个平时少言寡语的人也站出来说话。

我读过余老师的文章,也很欣赏他的才华。我想他做事有他自己的方式,任何一个人都不会让别人无端的指责。本来捐款是件好事,还要受到别人的质疑,就算没有真正捐成也是自有他的原因。为什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对人家进行猜疑,我想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的事,没必要让别人去太多的为人家费心。中国人中有些总是喜欢猜测别人隐私,这很不好;还有一些作者,在网上也开始贬低余老师的文章,还去质疑人家的人品,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好,把自己做好,作一个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们的国家自然就会好了,何必去褒贬人家。这样做也未免不仗义吧。试问问自已,你有资格去质问别人的人品吧。你每天几次反省自身了吗,别人的优点你看齐了吗?也许都没有吧。那为什么不做自己该做的事去呢?而去给别人造一些负面的言论呢?太无聊了吧?

更有些人更是自以为是,把一篇长得让人不能一口气读不完的诗评为“当今最牛的作文”真不知道这些人当时是怎么想的。然后各家媒体也跟着炒作起来。不知这个“最牛”是谁评价出来的,只是很另类罢了。我看了“在什么什么门口”这篇文章。从诗的角度看只是一般,有些堆砌之感,立意也不是很高,但从高考作文的角度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写出来这样的文章,是不太容易的,从鼓励的角度给个满分也是情理之中的。但称之为“最牛”真的是有点过了,这样对作者本人真是没什么好处,很可能会误人子弟。人家本是一个学生,很好学,而且还酷爱古典文学。让某些人吹捧后,会误认为这样的文章就是国学的经华之作。真是害人不浅啊。我想还是古人说的好“谦受益,满着损”。

从上面的三两件事,我不能不为我们的国民担心了。有时害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有些事我们要多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而不能人云亦云?不是事实的事,不要随便说。道听途说的话不要传。做人要厚道一些才好,对别人不要太苛求责备,对不懂的事情也不要过度评论。

我曾听这么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一介之士,必有密友,密友,不必定是刎颈之交。大率虽千里之遥,皆可相信,而不为浮言所动;闻有谤之者,即多方为之辩析而后已。”我认为做人应该有所信念。不能轻易被浮言所动。我与余老师并非密友,但我喜欢他的作品,受到他的思想文化的感染必会对其有些了解,才会写此文。我并非叶公好龙之辈。做人可不能落井下石,这样并非君子所为。

如何提高我们的国民素质 篇3

恰在此时,法国时尚品牌的“逐客令”再次让国人意识到,我们丢脸早已丢到了国外。听到这样刺耳的声音,我们更应该做的而不是反击和抗议,而是痛定思痛,从“我”做起,以实际行动去争做一个高素质的文明人。因为中国公民文明素质不高并不是作为一名游客的时候才表现出来,只是作为游客表现的格外突出罢了。因此要提高的不是游客素质,而是全体国民的素质。在这点上,同文同种的中国台湾在过去30年里走过的道路很值得今天我们大陆人学习。

台湾经验值得学习

“为了多赚几毛钱,有人把染了菌的针筒再度卖出,把病毒注入健康人的身体里去。为了享受物质,有人制造假的奶粉,明明知道可能害了千百个婴儿的性命。为了逃避责任,有人在肇事之后,回过头来把倒地呻吟的人瞄准了再辗过一次……”不要以为这是在说中国大陆过去几年发生的社会乱象,这其实是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描写的30年前台湾社会的景象。同样是中国人,过去台湾的中国人也和我们大陆的中国人一样有着相同的民族劣根性。

龙应台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一文中写道,当时台湾社会和今天大陆一样,公共场合乱插队,家养宠物狗随地大小便,在旅游景区随意丢弃垃圾,十字路口乱闯红灯……当时许多台湾学者忧心忡忡,表示台湾经济日渐繁荣,台湾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台湾人的素质却并不见提高。用龙应台的话说“台北是我所见最缺乏气质、最丑陋、最杂乱的都市”。然而30年后的今天,台北却成了一座干净整洁的城市。

这一方面是由于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台湾民众越来越多的走到海外,逐渐改变了过去的陋习;另一方面也和政府的推动分不开。如马英九在担任台北市长时期推行的“垃圾不落地”计划,即台北市街头不设垃圾桶,市民必须将垃圾直接交给垃圾车收运,采取定时、定点、定线清运垃圾方式,方便市民将“垃圾分类”、“资源回收”与“垃圾清运”一次完成。垃圾处理费随袋征收,垃圾越多,花钱也越多。这一新规在执行之初也受到了很大的阻力,甚至寸步难行。后来台北政府花大力气进行宣传,环保署也制作了教授垃圾分类知识的短片在电视、公共场所的视频上播放,宣传片简单明了,令人印象深刻。另一方,针对没有依照规定进行垃圾分类的人,市政府也绝不手软,会开出1200-6000元新台币罚单,检举奖金则为罚款的20%;伪造专用垃圾袋者甚至可以判处2~7年徒刑。正是由于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得2000年台北市开始全面实施垃圾费随袋征收后,台北市生活垃圾量减少了65%;资源回收率提高了44%。

除了法律上的震慑,台湾人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推崇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台湾人的礼仪素养。台湾将孔子诞辰日9.28日设为教师节,教师节还要祭孔。今天许多去过台湾的大陆游客都感觉当地人彬彬有礼,和儒家文化对台湾社会的影响以及台湾宗教信仰的发达密不可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但礼仪之邦绝不能自吹自擂,而是应该在大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中,通过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让中国成为真正受人尊敬的礼仪之邦,文明之邦。

短评

尊重他人才能赢得尊重

文本刊记者/邢力

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指出了一条道德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推己及人,克己复礼,尊重他人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法国时尚品牌老总之所以对中国游客如此感冒,就是因为他在生活中接触到的中国游客,太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太不尊重他国的习俗,太过缺乏最基本的文明素质。

核心素养与国民素质 篇4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不是中国本土率先提出的。我们已经有了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学生综合素质、三维目标等提法,再提“核心素养”有无必要?是否洋人有了新提法,我们就要赶“洋时髦”,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尤其是,“素养”这个新说法与“素质”这个老说法有何区别?

我国教育界泡沫很多,赶“洋时髦”也不鲜见,造的新词也不少,许多新词在实质上并无新意,本人也特别反感这种做法。同时,我也认为核心素养与核心素质并没有本质区别,把核心素养叫做核心素质也无不可。而且,如果现在用“核心素质”一词,则可以更好地与我们经常使用的“素质教育”“学生综合素质”等话语更好地对接,争议和迷惑就会少很多。甚至把“素养”“素质”通俗地叫做“本领”“本事”也无不可。

但我们依然要提出核心素养,这不是为了赶“洋时髦”,不是为了走形式,的确出于内在的需要。因为即便国外没有提出核心素养,即便我们不使用核心素养这个提法,我们依然非常有必要深刻反思: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课程改革中,面向21世纪,在林林总总的诸多素质中,到底哪些“关键”素质对于学生的一生发展最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最为重要?

师生的生命有限,教与学的时间有限,学校资源有限,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确需要突出重点素质的培养。关于核心素养,我们最该关心的不应是“素养”的叫法和译法,而应是何为“核心”。现在的讨论和争议有些走偏了。

从国际上看,提出核心素养不是搞概念游戏,而是严肃认真地应对21世纪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1996年经合组织首次使用了“知识经济”概念,1997年发起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欧盟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素养》《面向变化中的世界的核心素养》,以及美国、日本等国的一些相关报告等,都体现出社会变革对于新的人才观、教育质量观的呼唤。

因此,核心素养不是面面俱到的素养“大杂烩”,而是全部素养清单中的“关键素养”,我们甚至可以将其简单界定为“21世纪关键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讲,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等中间的“关键少数”素养,是这些提法的“聚焦版”,随意滥用核心素养一词是不严肃的。这些关键少数素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只有具备这些素养,学生才能成功地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在自我实现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发展。综合各类国际组织与诸多国家的看法,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自我规划与管理等素养。其中,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被高度强调,充分反映了知识经济对创新的强烈要求。

可见,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不是“应试教育”所培养的“低级素养”,如死记硬背(记忆)的素养、题海战术(应对考试)的素养等。核心素养甚至也不是“基础素养”,如身体素质可以视为基础素养,但因为“太基础”了,国外的核心素养框架中几乎都没有将之列入。

目前,我国教育部正在面向社会征求对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意见,该文本认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九大素养,具体表现为25个素养。这里所建构的更像是学生“综合”素质或者素养,所列的素养在数量上偏多,没有充分反映“核心”素质的要旨,建议在修改完善时进一步聚焦于“关键素养”和“核心素养”。如果核心素养清单是不分轻重、面面俱到的,那么,其实质上所提出的就不是“核心素养”了。

提出核心素养,不是只针对学生的,也是针对全民的。核心素养在很多国家也是“最新版”的国民素质清单。这个清单,对于改造国民性也很有借鉴价值。

中国梦与国民素质 篇5

纵观中国发展,我们不乏辉煌的历史,如四大发明、郑和下西洋、张衡发明地动仪、丝绸之路等等,不胜枚举。可是中国近代史却是一部屈辱史: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等等,不堪回首。

痛定思痛,中国迫切需要振兴,复兴成了中国梦!为了这个梦我们也付出许多,也得到了许多。从两弹一星到抗美援朝、从改革开放到加入世贸、从申奥成功到神舟天宫,所有这些,都足以让每一个中国人欣慰。可是,我们富了,可却不强。我们现在还有许多的社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日本揪住我们的痛处钓鱼岛不放,菲律宾也在趁火打劫,其它周边国家也在对我们虎视眈眈。我们能富却不能强,这是为什么?我认为是国人忘记了历史,忘记了强国的根本——提高国民素质。而国人在我们用牺牲资源和环境换来的暂时财富面前把这些都忘记了。

且看——

不久前,在苏黎世到北京的一架航班上有两名中国乘客喝了酒,在飞机上因口角发生纠纷,进而大打出手,甚至还打了来劝架的乘务长,导致飞机被迫返航。人们戏言 “丢人都丢上天了”。

2003年安徽阜阳毒奶粉事件,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2011年双汇瘦肉精,还有现在屡禁不止的地沟油现象,让全世界的人对中国食品和中国人品极为警惕。

2011年10月13日下午,广东佛山,两岁小女孩悦悦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和碾轧。两名路人先后路过,均对倒地的悦悦不理睬,接着悦悦被一辆车再次碾压。之后5分钟往来的十余个路人无一伸援手,直到一位拾荒阿姨看到并救起悦悦,可此时的小悦悦早已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

…………

教师李旋:改革需要提高国民素质 篇6

作为区级优秀班主任,李旋在培养孩子方面很有自己的想法,不过,她和丈夫却选择做丁克一族——结婚十余年没有要孩子。

提及现在的生活,李旋总显得特别满足:“虽然没有孩子,但是我感觉我们两口子一点儿也不孤单。相反多姿多彩的生活偶尔会让自己觉得有些应接不暇。”

李旋的丈夫平时生意还算不错,教师的工资相对也比较可观,加上没有养育后代的压力,夫妻俩的生活过得比较小资。平时喜欢逛大商场购物的李旋对生活质量要求也比较高,有了闲暇时间就去做美容或者拉着老公看电影,有时候还带着自己年迈的爷爷吃必胜客。李旋很喜欢一句话“人生本来短暂,所以要活得精彩”。

工资上涨仍难提高生活水平

《投资者报》:和十年前相比,你觉得自己变得富裕了吗?

李旋:富裕了,教师工资水平大幅度提高,小学教師人均年收入提高到了五万元左右。可是手里的钱虽然多了,但物价飞涨更让人头疼。我记得,刚工作的时候学校食堂最贵的肉菜也就两元一份,基本上两块多钱就够一份午饭了。但是现在,学生们想要吃好的,往往要花上十块钱。

目前,我们平时生活的开销加起来一年怎么也得十万元,光靠自己的工资还是不太够的。还好老公能挣钱,除去花销还能存起来一部分钱。想想1999年刚结婚的时候,我们两口子一年开销都到不了一万元钱。现在涨了这么多,还真挺可怕的。

《投资者报》:中国改革初期提出的口号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你觉得这个目标实现了吗?

李旋:肯定实现了。看看现在贫富差距这么大就了解了。

《投资者报》:你觉得自己是富人吗?你们当地富人的标准是什么?

李旋:我不是富人。以我目前的工资收入,只能保障日常生活开销。还不存在买房、买车、养孩子的问题,如果加上这些,仅靠工资收入远远不够,生活水平还会降低许多。

至于当地富人的标准,我认为有豪车、别墅、保姆、司机,可以周游世界而不必考虑费用问题就算是了。

《投资者报》:您觉得自己会成为富人吗?从你现在的生活条件来看,你知足吗?幸福吗?

李旋:不太可能。教师工作相对于其他工作比较稳定,收入也较稳定,目前我还没有离职改行的打算。虽然工资收入逐年提高,但还是比较少吧,靠这种水平成为富人是不可能的。

不过,今年我家房贷已经还清了,家庭总资产现金不多,房子有两处。相对于别人,我还比较满意现在的生活状态,比较知足。幸福不幸福在我看来不是单纯看财富多少的。我有比较理想的工作,家人感情较好,对我来说,钱不是第一位。

《投资者报》:你对现实社会哪些方面最不满意?

李旋:我最不满意的是政府机构臃肿、官僚主义,办事人员腐败、不作为。整个社会显现出不务实际、浮夸。政府做事不利,疲于应付,计划性差。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现在的社会不可回避的方面。在接触政府机关的时候,总会遇到这样那样自己根本想不到的问题。而相关部门的某些做法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好像他们总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这拖慢了当今社会的发展速度,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改革是一个不变的话题

《投资者报》:你最后一次和周围的朋友谈论改革是几年前?

李旋:我很少关注这些,但我老公经常和朋友谈论改革发展方向、小业主未来何去何从、国家如何扶持等问题,他们比较关注。我感觉,社会对改革这件事的关注似乎越来越少,但实际上仍有许多方面是亟待改革的。中国是我成长、生活的地方,我希望自己的祖国越来越昌盛,国民生活越来越幸福。

《投资者报》:你觉得需要如何改革?

李旋:改革是一个不变的话题,社会需要发展就离不开变革。我认为首先需要改革的是提高国民素质、教育水平。还记得改革之初,国家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经济和精神同时都要抓起来,但事实上,目前经济建设发展迅速,但国民精神文明发展却很落后。其次,我认为应该加大政府工作职能,建立法治化国家体系,以法治国。

对于教育改革,我认为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现在教师职业倦怠比较强烈,在工作中或多或少会影响学生的教育。试想,一名教师总是处于焦虑状态,怎么可能用自己的幸福影响孩子?要加强教师终身教育的力度,引导教师有一定的思想高度,同时,拥有一颗爱心。

其次,教育改革要改革考试体制。过多的、单一的考试让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且引得家长、老师、孩子过于看重分数的高低,毕竟将来高考是笔试试卷,要从小学甚至于幼儿园就需打好基础。教师对孩子的教导少于教学,教师工作职能弱化了教导功能,古话讲“蒙童养正、少年养志”,而现在教师、家长更看重的是学习成绩的好坏。

《投资者报》:如果改革会使社会竞争机会均等,一夜暴富的机会消失,你会选择改革吗?

谈音乐文化与国民素质 篇7

关键词:音乐,文化,素质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撑。音乐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就音乐文化与国民素质谈几点粗浅认识。

1 音乐增进人们的文化知识

中国社会受长期封建社会的影响是极为严重的, 并受过去的锁国政策所致。音乐与国民素质的理论探索比较缺乏。从整个社会来看, 这方面的知识知道的甚少。在社会上把音乐看做是一种玩乐工具的陈腐观念, 是不乏其人的, 包括一些领导者, 甚至一些教育工作者和一些从事音乐文化的人, 也存在着这种陈旧的观念。这种认知对音乐文化本质的认识是一种障碍。

音乐对人能起到内在影响, 它不能直接再现事物, 因此, 要求音乐的社会效能立竿见影的这种纯粹功力主义的态度是极其荒唐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音乐深受人们的热爱, 不在于它是否向听众再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发生的具体事物, 或者用音乐说出了贝多芬自己的民主、自由。平等而是贝多芬音乐能够把听众带入一个新的精神境界, 能使听众从富有哲理内涵的音乐中感受到自己能感受的一切。

音乐艺术, 能增进人们的文化, 人道德的素质。教会人们的欣赏纯洁的享受, 从而它就必然促进人们的自我完善, 发展高尚的道德品质。因为音乐语言毕竟不是其它语言, 它远超过其它语言所能表达的范畴, 音乐凭借着它自身固有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就可以把人们带到一种无意识的然而又是有魄力的心境中去。音乐有道德教化功能, “乐也者、施也”《乐象篇》, “先王之为乐也, 以法治也, 善则行象德矣”《乐施篇》。说明“乐”的作用是对人们施行教化的, “先王”制定“乐”, 就是用来作为治理人民的一种方法, 使用得当就能使人民的行为符合德行的要求。

我国古代哲学家荀子曾说过:“乐者, 治人之盛也。”它能使人“耳目聪明, 血气平和, 移风易俗, 天下皆宁。”可见古代就有人认识到音乐能使人增长知识的道理。你要想真正听到贝多芬所创作的钢琴奏鸣曲《热情》和《暴风雨》, 那你就需要读一下莎士比亚的《暴风雨》。你要想听懂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1972年创作的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 就必然知道我国蒙族少年龙梅和玉荣姐妹俩与暴风雪英勇搏斗、保护羊群的英雄事迹。你想理解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的名作交响诗《死亡岛》, 那最好看瑞士画家勃克林的名画《死亡岛》。因为拉赫玛尼诺夫与1905年在巴黎看到了勃克林的名画《死亡岛》之后, 才得到灵感创作出这部交响诗的。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著名组曲《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中的个别的互不相关的片段和画面创作的。在欣赏这部作品时, 一定得读一读这部闻名世界的民间故事。要想深刻地理解何占豪和陈刚创作的闻名世界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那就要熟悉中国古老动听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要想深刻的理解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就需要熟悉中国古代的楚汉战争的始末。英国作曲家霍尔斯特创作的负有盛名的《行星组曲》是写天体的几个星体, 如第一乐章写的是火星, 第二乐章描绘的是金星, 第三乐章刻画的是水星, 第四乐章塑造的是木星, 第五乐章描绘的是土星, 第六乐章描绘的是天王星, 第七乐章塑造的是海王星。听这部作品除了应广义地去理解它, 那么多少也应该知道一些各行星的一些基本概念。否则你就无法理解作者为什么用火星来象征着战争, 用金星来代表和平者, 用水星来塑造飞行使者, 用木星来刻画老年使者, 用天王星描绘巫师, 用海王星来绘织一幅秘莫可测仙境般的太空景象。从以上例举的古今中外的一些音乐名著来看, 这已经包括了文学、历史、地理、天文等各方面的知识。这就必然能促使音乐工作者, 音乐爱好者的知识更加丰富, 使他们的知识不仅有深度而且有广度。知识渊博对于提高国民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音乐使人聪明

聪明是指人的大脑接受事物的能力、记忆力、解决问题和想象能力, 学习音乐可以使人更加聪明。

有音乐教学经验的教师, 都深刻的体会到音乐在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丰富学生精神生活, 提高学习效果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音乐课和文化课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在现代生理学的研究中认为, 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与运动有密切关系。大脑两半球对学习和语言的识别机能不是均等的。总是一侧占优势, 习惯用右手的人, 左侧大脑半球表现机能优势。这虽与一定的遗传有关, 但主要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因此, 加强左手的活动, 必然有利于大脑左右两半球的潜力开发, 甚至波及到整个大脑。那么什么样的活动能使左右手指都能运动呢?至少通过乐器演奏乐曲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我国著名钢琴家鲍蕙荞说:“我敢肯定地说, 学习钢琴特别是从儿童时期起学习钢琴, 能帮助个人变得更聪明”。达尔文说:“如果一个人不听听音乐, 很可能影响他的智力发展。”

3 音乐启迪人们想象与幻想的思维

想象与幻想能力的培养往往来自于音乐。因为音乐特别强调创作, 不仅从作曲、演唱、演奏……都必须出新, 不出新就没有生命, 就无出路。音乐界常认为作曲是“一度创作”, 演唱或演奏是“二度创作”。李斯特说:“一般看来, 纯交响乐的作者往往把人引入到一个理想的境界, 并让人发挥自己的幻想。”欣赏音乐的听众各有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所以有人认为欣赏音乐也是“三度创作”。一句话, 听音乐需要联想和幻想才能把人们带入音乐作品所刻画的特定的情绪里。舒曼说:“音乐家的想象力越是丰富, 对事物的感受力越是灵敏。他的作品就越来越能鼓舞人、吸引人。”这是因为想象和幻想是音乐家的重要因素。当我们知道了音乐美感的内涵, 我们起码会懂得音乐可以增强人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想象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 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最好的伙伴。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一把开心的钥匙, 可以打开心灵的门锁, 使他的灵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人脑不仅能反思过去经历过、感知过的事物。可以说想象是在人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特别是创造的想象, 即在新技术发明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是很大的, 缺乏想象的科学家可以积累经验事实, 但走不出事实经验的圈子, 发现不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新规律。不可能成为科学中新东西的创造者, 所以说想象是创造的基础。

文化建设与国民文化素质 篇8

国民文化素质要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相称

我国的国民文化素质教育问题曾长期受到人们的忽视。以高等教育为例, 1952年, 我国模仿苏联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 全面实施全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 开始“文理分家, 重理轻文”。之后很多年, 这都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观念。真正的大学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是使人成为高素质公民的教育, 而不是使人成为工具的教育。我很认同“知识不如思想重要, 思想不如教养重要, 教养不如情趣重要, 情趣不如情怀重要, 情怀不如信仰重要”这样的说法, 因为知识只有升华为人的思想、教养、情趣、情怀、信仰, 才可能有很大的价值。很多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就是在实践中把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著名新儒家学者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提出并解释了一个发人深省的现象, 即美国很多一流大学的校长都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方面的专家, 而我国大学的校长 (特别是重点大学的校长) 大多是由学理工科的人担任的。面向21世纪, 如果我们不能发展文化能力, 不能发挥伦理价值, 不能发展精神文明、精神价值, 只发展科技和经济, 那么将来在复杂的现代化过程中就没有办法稳步前进。直到1999年, 我国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把人的文化素质教育问题提高到了战略的高度, 提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是提高民族素质, 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 我国大学才开始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去年, 我们透过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看到了中华民族良好的国民文化素质。在地震中, 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精诚团结, 向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显出无私的爱。其实, “仁爱”一直就在人们的心灵和情感深处。我们不会忘记, 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奔赴灾区参与救灾;我们更不会忘记, 那个刚刚从废墟下救出的孩子躺在担架上还艰难地举起手向人们敬礼, 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在这些最普通的中国人身上, 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 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素质。而这, 才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只有提高文化素质, 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思想文化成果, 其中一个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不是“以民为本”, 也不是通常所说的“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是指每一个人都不再是别人、社会、国家、民族的工具, 而是自由发展的人, 每一个人都与生俱来地拥有追求快乐和幸福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利, 而国家、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为每一个人获得快乐和幸福以及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条件。《共产党宣言》中说, 共产主义社会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中国, “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是一件伟大的事情, 它使我们的思想回归到马克思主义和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的基点上。反观历史, 从1921年至1949年, 我们是“以革命为本”;从1949年至1979年, 我们是“以政治为本”;在1979年后, 我们是“以经济为本”;而后, 我国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只有以人为本, 我们才能够有效抵抗多年来造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关系的恶化。例如:中国远洋集团所属的大连船务集团坚持“员工的生命高于一切”。作为大型国有企业, 它率先做好农民工工作, 使集团的4万多名农民工享有与其他员工同等的权利与尊严, 这就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

然而, 要很好地践行“以人为本”的思想, 我们就必须努力提高文化素质。只有国民素质提高了, 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才能拥有充分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诚如鲁迅先生所说, “凡是愚弱的国民, 即使体格如何健全, 如何茁壮, 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他说, “我们的第一要著, 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只有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取得的另一个重要的思想文化成果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确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 是中国现代化历史的主旋律。我们很清楚, 中国仍将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这一时期, 最能凝聚中华民族的意志和力量、最能调动中国人民的聪明与才智的旗帜, 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 中国与英国订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未遇的大变局, 它给中国人带来了难以磨灭的民族耻辱感。从那时起, 中国人的心底便生出了一个理想, 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一些人发起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先驱们认为, 中华文化很优秀, 中国的政治制度也没有问题, 因此, 他们主张“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场运动并没有使中华民族真正走向复兴。而后,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代表的一些人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他们认为, 要使中华民族走出贫弱与耻辱, 就必须在坚守中华文化本位的同时, 适当地进行政治体制的改良与维新。但是, 这场维新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进入20世纪, 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一些人发起了辛亥革命, 打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建立民国, 平均地权”的旗帜, 推翻了清朝统治, 结束了千年帝制, 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创建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然而, 辛亥革命仍然没有能引导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的道路。辛亥革命的失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清醒地认识到, 欧美列强之所以强大不仅因为它们进行了工业革命, 而且在于它们进行了诸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之类的思想文化革命, 极大地改良和提升了它们国民的文化素质。先进的社会制度, 如果是建立在较低的国民文化素质的基础上, 也只能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因此, 新文化运动先驱们杜鹃啼血似的呼唤民主、科学, 极力主张在积极建设新制度的同时, 努力推进“新民”“立人”“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文化建设。客观地看, 新文化运动尽管存在着某种偏颇, 但是它仍然不失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运动, 它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想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唐德刚先生曾以一个学者的历史敏感预言, 中国将在21世纪40年代走出“历史的三峡”,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认为, 中国将在21世纪40年代完成社会转型, 汇入人类文明的主流, 成为一个经济自由、政治民主、文化发达的国家。邓小平同志也曾以一个政治家的历史敏感预言, 中国到21世纪中叶将成为世界中等发达国家,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成为世界中等发达国家, 这将对整个世界发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成就这个梦想, 就需要全国人民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更积极地提高文化素质。目前, 我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机遇, 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在各种各样的机遇中, “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是最大的机遇;在各种各样的危机中, “国民文化素质的危机”则是最大的危机。我国还有一个人数不少的被称为“文化沙漠”的文盲群体。就是在知识人群中, 也有许多人是有智商没智慧、有知识没思想、有学历没教养、有青春没热血、有个性没品行、有前途没志气、有理想没实践的。在科学工作者中, 我们还缺少像牛顿、帕斯卡、爱因斯坦这样具有深厚人文精神和哲学头脑的伟大科学家。在诗人、作家、学者中, 我们也很少有像普希金、歌德、莎士比亚、洛克、卢梭、萨特、马克斯·韦伯这样的具有卓越的人文思想和超凡的精神气质的伟人。

国民素质 篇9

关键词:国民精神素质,经济增长,民族综合实力,关系

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强大,不仅仅取决于物质资源、地理环境、科技水平、资金等方面,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与国民精神素质密切相关。在当今的世界发展形势下,我国国民精神素质已经成为了经济增长的瓶颈,迫切地需要得到提高。

本文以国民精神素质为切入点,通过深入地探讨国民精神素质,以及经济增长和国民精神素质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寻求实现经济有效增长的科学方法和途径。

1 国民精神素质概述

1.1 国民精神素质的定义

对国民精神素质的外延的定义,理论界尚无明确的定论。学者们的研究重点也有所不同,概括起来,目前的相关论述主要包括人的精神素质、民族精神素质,人的综合素质等。

(1)国民精神素质概念的相关界定。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有关国民精神素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民精神素质的概念、内容、作用等方面。目前理论界对“国民精神素质”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国民精神素质是一种普遍认同和共同拥有的品质。

国民精神素质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社会成员普遍拥有的思想品质、价值取向、心理特征、思维方式等的综合体现。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地区来说,国民精神素质是一国国民所遵循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性格特征的总和,是一国国民区别于其他国家民众的精神特质。

第二,国民精神素质是一种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

国民精神素质是维系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力量。它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属于观念形态范畴。综合国力的提高,经济高速发展,对国民精神素质的提高作用重大。同时,国民精神素质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国民精神素质是社会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社会改革的先决条件和精神力量。

第三,国民精神素质是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范畴。

从时间上看,有传统国民精神素质和当代国民精神素质之分。前者是一国国民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并依然起积极作用的国民精神素质;后者是一国国民为适应当代的社会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国民精神素质。从空间上看,分为广义的国民精神素质和狭义的国民精神素质。广义的国民精神素质是世界各国国民共同具有的、普遍认同的思维、心理、文化等内容的总和;狭义的国民精神素质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成员特有的,为实现该国自我发展而形成的国民精神素质。

(2)国民精神素质的定义。

从国民精神素质与国民素质的关系分析,国民精神素质是国民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素质按形成阶段分,可以分为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按类型分,则可以分为人格、精神、道德、文化、科学、职业、健康和审美等八种素质,每种素质又可以分为若干项”[1]。其中,健康素质、文化素质是国民素质的基础,而人格素质、道德素质、职业素质、精神素质是国民素质的深层次要素。一方面,健康素质、文化素质是国民素质的基石;另一方面,国民素质的关键是人格素质、道德素质、精神素质构成的深层次的国民素质。可以说,国民精神素质就是深层次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

从国民精神素质的构成要素分析,国民精神素质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反映。从微观上看,是对人的理想、意志、节操、理性思维、发散思维、求实思维、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世界意识等的综合反映,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系统体现。从宏观上看,国民精神素质决定并代表一个民族的精神品质,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的总和。

综上所述,我认为,国民精神素质就是一国国民价值理想、精神追求、思维方式、国民意识等多方面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是一国国民在特定的社会环境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和遵从的精神内核。

1.2 我国国民精神素质的特征

国民精神素质的特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自然条件、农业基础和文化影响的基础上,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精神、文化等在国民精神素质中的积淀。

(1)我国国民精神素质特征生成的条件。

国民精神素质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研究国民精神素质特征的生成条件就必须考虑各种基础性因素。以便从本源上揭示我国国民精神素质的特征。

第一,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对我国国民精神素质特征的生成具有自然基础的影响。我国先民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相对与世界其他地区确实有鲜明的特征。对外而言,中国是一个封闭的大陆;对内而言,是一个开放的天地。由于受这种地理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各民族之间相互交往,取长补短,逐步形成了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同向发展态势,为国民精神素质的形成提供了社会文化条件。可以说,我国独特的地理环境是国民精神素质特征生成的源头。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尤其是气候、土壤等,对于人的精神气质和内心感情具有自然性影响。班固《汉书·地理志》载:“秦地人好稼穑务本业;河南人性刚好侵夺,薄于恩礼;晋人沉思俭随;周人巧伪趋利;晋北戎狄人多慷慨但好奸巧;齐人舒迂奢侈;鲜卑人尚礼义重廉耻;宋人宽厚多君子;卫人刚武;楚人懦怯;吴越人好勇轻死”[2]。由此可见,地理及其他自然条件对国民精神素质特征的生成具有基础性作用。

第二,农业经济是生成国民精神素质特征的经济基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的产生,促使了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发展,促使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新的变化。土地成了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为人们提供了安定的生活环境和稳定的经济来源,从而形成了人们遇事忍让、和平相处、勤俭、艰苦奋斗等精神观点。可见,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是我国国民精神素质特征生成的经济基础。

第三,原始文化和精神活动是我国国民精神素质的源头,也是其特征的源头。我们对文化和精神活动进行归纳和简述,有助于我们发掘原始人类内心深处的秘密,揭示其精神,找出民族精神的源头。先人的文化和精神活动主要包括:图腾崇拜活动、鬼神信仰活动、占卜巫术活动、丧葬婚姻活动、禁忌礼仪活动、风水活动等[3]。这些文化和精神活动是建立在自然基础之上,带有民族意识特征,记录了精神的原始形态。我国国民精神素质的组成部分,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思想品格等都部分源于原始文化和精神活动。可见,原始文化和精神活动是国民精神素质特征的生成根本。

(2)我国国民精神素质的特征。

第一,我国国民精神素质具有民族性特征。

国民精神素质是一个民族悠久的历史沉淀,优秀品质的升华,是一个民族遵循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理想信念、性格特征的体现。这就决定了我国国民精神素质具有民族性特征,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即使存在与其他民族共同的精神素质,但是这个民族也会存在相对突出的一方面。

第二,我国国民精神素质具有时代性特征。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国民精神素质提出的要求就不一样。同时,国民精神素质是对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因此,国民精神素质在社会历史过程中产生,又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发展。每个民族在其自身的发展进程中都会产生与时代相适应的,具有鲜明特征的精神素质。可以这样理解,国民精神素质是随着社会历史向前发展,对以往的精神素质进行扬弃,保留了其中合理的要素,又依据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增添了新的内容。

第三,我国国民精神素质具有多元性特征。

国民精神素质包含极其丰富的文化内容和构成要素,诸如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理想信仰、文学艺术等。这些构成要素只有成为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的精神追求,得到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才能内化为一个民族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素质。

第四,我国国民精神素质具有意识形态性特征。

国民精神素质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心理状况的构成要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4]。由此可见,在阶级社会里,国民精神素质会因阶级的不同而出现差异,因而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2 我国国民精神素质的现状

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文明建设成就显著。但是我国国民的精神素质与经济的发展并不相适应。

2.1 我国国民精神素质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我国社会现实来看,由于社会处于转型阶段,原有的相对稳定的国民精神素质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新体系的构建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各种不良思想趁虚而入,造成从社会到个人的精神素质出现种种问题。

(1)我国国民精神素质存在的整体性问题。

我国社会确实存在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精神素质倒退和下滑现象。从大处来讲,出现了信任危机、价值错位、道德滑坡、腐败蔓延等现象。从小处来讲,各种违规、违纪、违法行为有所增加。

以贪污腐败为例,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检察机关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反腐败斗争的总体部署,查办了一大批贪污贿赂犯罪案件,查处了一些严重腐败的省部级官员,通过办案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217.76亿元。2006年初,中央部署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充分发挥反贪侦查职能作用。2006年至今年7月,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涉及国家工作人员的商业贿赂犯罪案件16691件,涉案总金额23亿余元。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国民精神素质,尤其是领导者的精神素质依然存在很大问题。

国民精神素质的水平影响人的道德水平的高低。英国著名经济学家A·森对人和道德的关系有这样的理论描述:道德像氧气,当它存在的时候,人们往往忽视它,只有缺少它时,我们才会注意它[5]。而现在,道德滑坡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道德滑坡,使得市场经济出现各种欺诈和投机取巧行为,日常生活中诚信度降低、缺乏社会公德、无视职业道德的现象增多。这些都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相当严重的影响。

(2)我国国民精神素质存在的具体问题。

第一,思想意识滞后。

在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但是,对于一个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社会思想影响的民族来说,在短时间内完成全民族思想意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由本土经济向全球经济的转变,难度可想而知。我们必须承认现阶段的思想意识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存在差距。落后的思想意识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障碍,有碍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第二,道德观念落后。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社会发展中曾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如仁爱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勤劳节俭精神。但是,社会的飞速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社会转型,使传统道德受到了考验。社会的发展要求我国国民具备敬业、合作、诚实守信、奉献等品质,这些精神被称为“国民精神资本”。而只有通过教化、感化、和有效的道德约束形成的道德观念才能够与经济运行相适应。

第三,心理素质不完善。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形成了封闭、散漫、保守、平庸等心理素质,妨碍了人的思想开放和精神解放。虽然这种心理素质由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有所改变,但是在不同领域、不同时期仍然具有消极影响。例如,改革开放后,一些人通过合法劳动先富起来,出现贫富差距扩大现象。对此,部分人产生了嫉妒、怨恨等心理。又如,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出现了不正当竞争或对竞争对手进行报复的行为,商业犯罪不断增加。如此的心理素质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大度、宽厚、平和的心理素质相距甚远。

第四,思维方式有待改善。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这种反应具有非直接性、概括性、预测性三个特征。我国国民在思维方式上普遍存在小农意识严重、主体能动性差、缺乏科学和创新精神等不足。但是作为现代的中国人必须具有用现代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新型思维方式,具有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不依赖于他人或单位。只有这样才能把人的行为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进行独立的附和社会要求的判断和选择。

第五,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差。

我国国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科学态度,即科学素质,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基础。与我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相比,公众的科学素质明显的发展滞后。虽然我国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职业性教育突飞猛进,高等教育发展飞快,社会中的文盲、科盲比重不断减少。但是,农村地区的教育状况仍不令人满意,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依然很低。此外,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有限。马克思说:“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6]。从我国的情况看,科研部门、科研工作者的数量不少,但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不高,科研成果更多的停留在理论上,没有得到实际应用。

2.2 制约我国国民精神素质的因素

(1)市场经济的“负面力”对我国国民精神素质的制约。

在市场经济的旗帜下,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会在一定程度上变成精神裂变的内驱力,从而导致人们在思想、行为、观念上的变异。这就是经济活动对精神素质提高的“负面力”。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体现在多个角度。

第一,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对我国国民精神素质的制约。

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效益性促使所有参与市场活动的生产者、经营者,都力图以最小的投入,求得最大的产出,这是市场经济的一条客观规律。由于市场参与者的自身原因,或者是片面理解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效益性常常会衍生出逐利性,从而诱使少数人不择手段追逐私利。这就与我国国民应有的精神素质发生了偏差,不利于国民精神素质的培养。

第二,市场经济多元化的价值观对我国国民精神素质的制约。

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特征,是一种开放经济。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正是市场开放性的必然结果。在开放的经济体系下,生产要素和资源,即资本、物资、人员处于交换和交流的状态中。而物质的交换和交流,必定带来文化观念,包括价值观念的交流。改革开放条件下,一些腐朽的价值观念随着先进的现代理念进入我国国民的生活中,很容易对国民的精神产生影响,甚至是产生负面影响。

(2)我国国民精神素质的低起点制约国民精神素质水平。

我国的国民精神素质一直以来都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回顾历史,我国虽然在经济上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国民精神素质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精神贫穷”一直是困扰我国的问题。原有的水平低下的国民精神素质成为了必须面对的问题。

第一,原有精神素质中的负面因素的恶性膨胀。

诸如,迷信、狭隘、自私、等因素,在新的社会情况下依然存在,并且消极影响在扩大。在现实社会中,我国国民表现缺乏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不强、自主性差等现象,这些都是原有精神素质中的负面因素在起作用。

第二,当前的社会环境折射的负面精神素质。

诸如,厌倦、压抑、恐惧等精神状态,是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在变化的社会情况下,表现出来的消极的国民精神素质。这些原本就存在的我国国民精神素质的消极方面,由于社会转型、经济体制调整、竞争压力过大等原因突显出来,并且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大。

3 我国国民精神素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1 国民精神素质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联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和精神具有内在的关联性,经济增长和精神素质同样存在不可分割的关联性。这样的关联性具体表现在二者主体的统一、目标的一致以及二者运行的互动平衡。

(1)我国国民精神素质与经济增长主体的统一性。

第一,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决定了经济主体和精神素质主体的统一。

社会主义最大的特征是人民当家作主,绝大多数人民依法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权利。可以说,人民既是参政议政的“政治人”,也是参与市场经济、获取利益的“经济人”,同时也是进行精神活动的主体。人民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享有者。我国国民精神素质与经济增长的主体的一致性是由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二者的主体都是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

第二,经济增长的实现需要经济主体与精神主体的统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就要求有明确的经济主体,鼓励主体求得利益,主张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数的利益,崇尚竞争和开拓创新。但是经济主体为了完成经济行为、实现经济利益,必须以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为前提,就是说经济主体必须在治智力、体力,包括精神素质方面达到特定的要求,才能从事相关经济活动,实现经济目标。所以说,经济增长的实现要求经济主体和精神素质的主体的统一。

(2)我国国民精神素质与经济增长的目标的一致性。

为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为实现社会主义提供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社会主义提供人文环境和精神条件。所以,要把经济增长的目标和国民精神素质的目标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考虑,二者都是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在化建设的需要,我国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邓小平提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四有”是对社会主义现代人的精神素质的高度概括。正如十六大报告指出的,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融合,在综合国立可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从中可见,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必须把经济增长和我国国民精神素质统一起来,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3.2 我国国民精神素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经济增长是一种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现象,它涉及到社会系统的多方面因素。如,教育和国民精神素质,经济、政治和法律制度,物质资本,技术,劳动人口等。其中,经济增长和国民精神素质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1)我国国民精神素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一,我国国民精神素质对生产力的影响。

国民精神素质即人的精神素质,在经济生产过程中集中的体现为劳动者的精神素质。劳动者是构成生产力要素的重要部分,是生产力的首要能动因素。可以说,劳动者精神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条件。

从劳动对象的角度看,劳动者精神素质提高以后,会对各种物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能开拓和发展劳动对象的新用途,发现和创造新的劳动对象,从而提高了人类控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为创造社会财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与生产结合,使得社会的各个领域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劳动者的精神素质与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较高的精神素质可以为劳动者提供更加正确的认识方法,提高劳动者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劳动者的精神素质提高了,才能为科学技术提供合格的载体,发挥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从管理的角度看,管理是进行社会化大生产不可缺少的条件,要实现生产力系统功能的最优化,科学管理是发展生产力的可靠保证。因为,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必须借助管理人才才能发挥作用,管理人才是只有具备较高精神素质的人才能胜任的。虽然,管理本身并不能直接产出知识产品和物质产品,但是管理却决定生产力的大小和经济的发展水平。

从上可以看出,劳动者的精神素质会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根本影响。

第二,我国国民精神素质对经济秩序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参与市场活动的经验的日益丰富,现在人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缺乏秩序的市场经济会是灾难的经济。因此,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我国的市场经济主要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和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所主持和控制的法律、政策以及市场中介组织进行调控。而国民精神素质的作用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较高的国民精神素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道德不仅是保持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最基本的调控力量或本质需要,而且也是确立和实现包括法律调控在内的其他非市场控制的价值基础和社会基础。可以说,我国国民精神素质水平对经济的有序且有效运行,是极为重要的。

在我国国民精神素质的重要作用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决定。首先,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不能为市场自身的有效运行提供必要的秩序条件,市场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其次,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所主持、操作的正式规则不能完全满足市场有效运行的秩序要求,它们存在特定的作用范围。最后,政府所主持操作的法律和政策,需要有一定的道德基础的支持。这些都要求在市场和政府之外,充分认识和发挥国民精神素质的作用。

第三,我国国民精神素质对经济增长系统的影响。

我国一直采用的是高增长、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物质资本的投入和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这种经济增长系统缺乏精神要素的支持,经济发展的成果不明显,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迫切地要求建立一个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完整经济增长系统。

“假设在没有任何关于交换的知识和经验的情况下,同一民族的人在文化品味、技术知识以及消费品、生产物品的最初存量方面都是相同的。这时,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方法,才能达到最大可能的经济福利目标”[7]。从中可见,个人的经济行为包括精神素质对经济增长体系的影响。在经济增长体系中国民精神素质由于支配性的影响力而处于首要地位,是解释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核心要素。国民精神素质通过制度环境,决策水平和行政效率影响经济增长系统。

首先,我国国民精神素质低下会导致制度落后。教育的发展和国民精神素质的提高对制度的进步作用重大。良好的国民精神素质,可以使国民认识并有能力发明创造出好的制度,也利于制度趋向于公正。

其次,决策水平和行政效率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我国国民精神素的提高,可以提高政治的民主化程度,提高官员的素质,减少决策失误造成的经济损失,为经济的增长制造一个廉洁高效的政治环境。

(2)经济增长对我国国民精神素质的影响。

第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我国国民精神素质的水平。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物质资料生产能力的增强,人的精神素质也在增强。尤其是20世纪以后,人类发展呈现出一种成熟状态。经济突飞猛进的增长,为人类精神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更加充足的空间。我国也一样,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而且,我国解决现阶段所有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发展经济,国民精神素质的提高同样也离不开经济的发展。

第二,社会生产方式决定我国国民精神素质。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制约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占有重要地位。在社会主义中国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国家发展经济是为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人们的生产目的就不一样,国民的精神素质就会产生差别。

4 提高我国国民精神素质,推动经济增长

在经济社会里,我国国民精神素质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国家的振兴、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要求我国提高国民的精神素质。只有不断地提高我国国民精神素质,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提供保障。

4.1 我国国民应具备的精神素质

为了实现把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就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提升我国国民的精神素质。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我国国民应该具备多方面的基本精神素质。

(1)符合时代要求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保守性的文化道德传统在思维方式变现出来的就是封闭性。这种封闭性,在改革开放长期的影响比较有限,但是现在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如果,不具备开放的思维方式,就不能打破旧的思维方式和惯性,就不能摆脱旧观念旧教条的束缚。所以,我国国民的思维方式应该实现由封闭狭隘的思维方式向开放发散的思维方式的转变,由传统割裂的思维方式向系统整体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开放的思维方式,可以是人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经验,对于外部世界的变迁保持新鲜感,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从而形成深厚的“国际感”和“世界意识”。

此外,我国国民还应该具备理性、发散、求实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人们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出发点,原则和方法的总和,是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度统一的具体体现。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认识和行为的结果也会不同。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保证正确的认识和分析事物,并采取正确的行为对策。理性、发散、求实的思维方式都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如果不重视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会使社会和个人失去发展的潜力。

(2)完善的智力结构。

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普及,绝大多数公民已经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智力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同社会高速发展的客观要求相比,我国国民的智力结构还存在明显的不合理的方面。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国家应该继续加大力度发展教育事业。例如,应该加快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增开符合社会要求的教育内容,采取新颖高效的教育方法,完善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各类人才的智力结构。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缩小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培养出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

(3)健全的民族心理。

民族心理是重要的社会心理,包括民族气质、民族性格、民族感情、习俗等。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传统的社会结构同时发生的深刻的变化,暴露出了众多的问题。如,嫉贤妒能、盲目认同、麻木、狭隘等心理和气质问题。这些情况在当下的社会中显得极为不协调。

因此,我国应该针对社会的现实,引导广大的民众在科学基础上进行正常的心理活动,培养适应时代和社会要求的民族心理,培养自立自强的民族气质,以健康的民族心理和气质面对社会新的变化,最终形成健全的全民族的共同心理。

(4)合理的国民意识。

我国国民精神素质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自省意识、世界意识等四种国民意识。这些是国民精神素质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推动经济增长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第一,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是不断萌发新的概念、新的思想、新的意识,是不重复前人的思维。江泽民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同样对于一个人来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十六大报告提出,我国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培养创新意识,可以为我国国民的精神素质和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第二,自省意识:

自省意识就是自己反省自己的意识。表面上自省反省的是自己的言行,实质上反省的是自己的思想。对于一个人来说,自省意识是理性成熟的标志。一个民族能自觉地做群体自省,是这个民族理性成熟的标志。所以,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时时自我反省,自我批判。

第三,世界意识:

世界意识就是全球化的观念。全球化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政治现象。在培养世界意识的过程中,要求培养出其他重要的精神素质,如开放意识、信息意识、正确的爱国意识等。面对全球化的趋势,我国国民只有树立世界意识,勇于学习一切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才能拥有不竭的发展动力。

第四,竞争意识:

竞争通常是一种激发自我提高的活动形式。竞争意识就是乐于、敢于参与竞争的意识。长期以来,我国国民的竞争意识处于被压抑,被扼杀的状态。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参与者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强烈的竞争意识赋予国民压力和动力,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国民发展的潜能,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使参与者在竞争中,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水平,发现自己的局限性。竞争意识,对社会和经济的推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4.2 提高我国国民精神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1)国家提高国民精神素质的途径。

第一,我国应该树立社会主义的国民精神素质标准。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兴起,使得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一方面增进了个国家和民族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合作。另一方面也加快了西方的腐朽思想品质、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对我国的渗透。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倡导一系列有利于我国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国民精神素质要素。如,党在思想文化领域号召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体系就要求我国国民坚持马克思主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共同主义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为我国的国民精神素质的提高指明了方向。

第二,做好全面、系统、完整的规划,是提高国民精神素质不可缺少的条件。提高我国国民精神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能放任自流,必须要有一个全面,系统、完整,由高到低,由点到面,循序渐进,切实可行的规划。例如,早在2001年我国就颁布了《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文件中明确了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切实的实施方法等。这也为我国的国民精神素质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指导,是提高国民精神素质的伟大工程变得切实可行。

第三,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群体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工作,是切实提高国民精神素质的有效途径。我国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群体的国民精神你素质差距较大,其程度参差不齐,如果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肯定会事倍功半,收不到理想效果。这种方法,可以是我们找到工作重点,下大力去提高偏远地区,和低素质人口的精神素质,既节约了资源,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采取分地区、分人群的方法可以切实的提高我国国民精神素。

第四,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可以作为提高公民精神素质的最佳手段。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及时地宣传倡导涌现出来的新事物、新典型。要利用群众喜爱的名牌栏目,加强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道德热点问题的引导。要积极开展舆论监督,有力地批评背离社会主义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是提高国民精神素质的新阵地。要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和管理工作的力度,鼓励发布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防止反动、迷信、淫秽、庸俗等不良内容通过网络传播。

第五,提高我国国民精神素质,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各级政府机关、各种民间组织都应该担负起提高国民精神素质的职责,各尽其责,相互配合,把精神素质工作与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制定规划,完善措施,扎实推进,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改进和创新,把国民精神素质提高到新的层次。

(2)我国国民提高自身精神素质的方法。

“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也是自我完善的过程”[1]。我们所处的时代,是被现代化大潮推动的时代。一个人想要实现自己的现代化,不被时代淘汰,只有依靠自我完善。因此,自我完善是每个人探索的主题。

第一,培养我国国民的主动意识。

积极的主体意识是“现代人”的标志之一,要求我们不再盲目的以世代相传的行为规范为指导,要把一切建立在自己的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独立的判断和选择。努力培养自己的主动意识,准确地认识自我价值,在工作中要勇于承担责任,主动为自己设定工作目标,并不断改进方式和方法,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现实的生活。

第二,培养我国国民的自律意识。

自律指的是自我控制和自我调整的能力,要在自我教育中,勇于解剖自己。一个人的精神素质的高低取决于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无偏差,思想觉悟、法纪观念和自律意识的高低强弱。我国社会的监督机制有待完善,为了提高自身的精神素质,就要从自身做起,加强自律意识。

第三,培养较高的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不仅表现在政治立场、观念方面的远见和洞察力,还表现为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敏锐性,对国家宏观政策的预测把握能力及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修养。较强的政治素质,可以反映精神素质的高低,也保证了拥有较高精神素质的国民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我国国民精神素质的提高,是现阶段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国民精神素质,可以为经济的增长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和动力,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解思忠.国民素质读本[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1):2,85,5.

[2]林语堂.中国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33.

[3]单培勇.论中国国民素质的基本特征.黄河科技大学学报[J].2003,(8):4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82.

[5]龙兴海.论道德与市场经济秩序[J].道德与文明,2000,(6):3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372.

探讨大学国民性艺术教育的素质性 篇10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根本目标是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涵养, 提高生命质量。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通过学习艺术理论、鉴赏艺术作品、参加实践活动等, 树立正确向上的审美观念, 培养高尚的美感观念以及创新精神。总之, 在大学阶段接受艺术教育十分有利于提高受教育人的人文素养, 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学艺术教育一般分为专业艺术教育和国民艺术教育两种类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部门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 我国大学专业艺术教育得以全面发展, 现代大学教育体系中已经设立了不少培育相关艺术专业人才的院系和教学教育机构;完整的学科构架、专业的师资队伍已经初具规模, 这一切就对各艺术门类的独立形成、发展以及专业性艺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相较之下, 国民艺术教育作为以美术、书法和音乐为主要教学手段和内容的教育模式, 以培养大学生接近美的基本能力,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艺术知识水平的提高为目的的素质教育, 目前在大学教育中的发展相对滞后。

二、国民性艺术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在大学教育中强调国民性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就是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让全体受教育者获得艺术的熏陶和文化的洗礼, 使得心灵更美好健康, 感情更加丰富充实。

1、普及性

大学国民性艺术教育着重强调对全体大学生进行普及性的艺术教育, 这是社会的需要, 也是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大学国民性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习关于美的理论知识并掌握艺术的创造、欣赏的基本要求, 从这种程度上来说, 国民性艺术教育就是一种极具普及性和普及要求的教育模式。

2、综合性

众所周知, 艺术的学科的分类很多, 而且每一门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 在具体的学科下又包括相对独立的课程。大学阶段是专业人才培育的阶段, 大学生除了自己的专业课学习任务之外, 除非个别有某种艺术特长的之外, 大部分学生无法也不可能深入相对独立的艺术学科的门类之中去。因此, 国民性艺术教育的综合性是大学艺术教育所需要强调的特性之一。在进行大学国民性艺术教育过程中, 对艺术门类、艺术知识的综合性认识、了解和学习, 在微观上了解和掌握艺术的技能、技巧和基本特征, 从宏观上认识和把握艺术的特征与规律, 从而具备对美的欣赏能力。

3、艺术性

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 通过学习艺术理论知识, 培养和提高他们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并使之转移到自身人格的优化上来。其本质在于贯彻落实素质教育中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所以, 大学国民性艺术教育必须强调其艺术性, 这是相对于其他非艺术专业来说的理性认知。

三、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加强国民性艺术教育力度的建议

要改变艺术教育的现状, 使国民性艺术教育在改革中发展, 就应当统筹兼顾, 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 妥善处理各方面的突出矛盾、使国民性艺术教育事业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充分利用民族艺术形式的优厚资源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文化财富, 也是我们当今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根基, 更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所以, 要发展国民性艺术教育, 就应该鼓励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教育资源, 如民间相声、坊间戏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精品补充到教材中去, 并鼓励课堂上的学生走出校园开阔学习视野, 不断挖掘地方文化资源, 达到真正实现艺术的实用性的目的。从无限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可能性中创造灵感。

2、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 提倡国民性艺术教育

艺术的表现形式产生于劳动, 艺术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 其成果也必将服务于大众。通过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 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国民性艺术教育环境, 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艺术教育体系和谐化的必然需求。例如, 城市中的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基础文化设施, 都可以作为艺术教育的场所和教材。在网络上, 各类网站更是要注意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精心策划选题和传播网络资讯, 编纂、出版并推荐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强的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文化艺术读物。总之, 要积极传播先进文化艺术、倡导文明的健康的艺术观念。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活跃文化气氛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国民性艺术素质, 必须注重大学校园的文化艺术氛围的营造。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受教育群体是文化层次高, 知识丰富的青年大学生。这就决定了生活在大学校园的他们, 对校园的文化艺术氛围有一定的要求。我们可以通过组织校园艺术节、成立艺术社团以及组织学生欣赏艺术演出等形式达到这个目的。

四、结语

人类文明的传承离不开教育, 艺术教育是教育的高层次。教育者在着手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关注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以及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这样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可靠的基础,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的传承做出更大贡献。虽然目前我国国民性艺术教育的发展与专业性艺术教育的发展相比相对滞后, 但是各高校的专业性艺术教育的发展无疑也能够带动国民性艺术教育的发展, 所以其发展前景也很客观。

摘要:国民性艺术教育是一种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和艺术知识水平全面提高为目标的素质教育, 其中包括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形式的教育内容, 以培养大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基本能力为目的。眼下, 大学扩招幅度的进一步扩大化, 大学课程中的国民性艺术教育课程设置陷入了着相对滞后的困境。笔者认为, 针对这个情况, 大学国民性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和科目可暂时设置在美术、音乐和书法等艺术学科之中。

关键词:国民性,艺术教育,大学校园,社会主义文化

参考文献

[1]布朗科赞尼克, 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国民素质 篇11

近年来中国人在国外的众多不文明现象层出不穷,比如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文物上用中文刻上“xxx到此一游”,在卢浮宫前面广场的水池泡脚,在泰航FD9101航班上侮辱空姐致使航班被迫返航……这些不文明行为,直接影响着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在国内不文明现象更是随处可见,不看红绿灯随意横穿马路、任意践踏草坪,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打闹,乱扔垃圾,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国国民素质日益低下呢?教育的缺失和偏差是其主要原因。

作为一名教师,我常常思考,教育的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呢?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偏重于文化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品质的培养。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的价值目标偏重物质化、功利化,导致了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和个人追求也偏向庸俗化、肤浅化。一个国家想要立于世界竞争的不败之地,依靠的是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和高水准的国民素质,努力提高国民素质是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而提高国民素质依靠的又是教育。我们的教育首先是要培养全体学生成为具有社会公德的、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较高的素质,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美好的人类社会,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语文学科以其独特的母语地位,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把提高国民素质作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我们语文教师应有的远大目光。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我们学习语文,不只是学习语言知识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古人有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的“道”就是思想品德,就是做人的道理。思想品质是人的灵魂,我们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正是强调了教育应把培养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放在首位。而思想道德品质又是国民素质的核心部分。所以只有我们教师明确了提高国民素质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这一教育理念,才能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最终实现提高国民素质这一艰巨任务。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个人素质,言传身教来感染学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如果一名教师衣冠不整,言语粗鄙,随地吐痰,自私狭隘……又如何来要求学生尊重别人,彬彬有礼,遵守公德,心胸宽广?可见,欲塑人先塑己。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内容,甚至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只有我们教师具备了较高的素质和良好的个人修养,才能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言传身教地去影响和感化学生,可谓“润物细无声”,久而久之,学生也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人格品质,努力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才能在实现提高国民素质这一目标中担当好教育者的角色。

三、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美好品质。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文章大多数是名家名篇,饱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它们或热情纯真,或优美典雅,或令人感动,或启迪人生。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文章中渗透的思想感情作为重点。例如在教学周敦颐的《爱莲说》一课时,让学生体会“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种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榜样,并以此来激励学生学习,懂得为人处事要像莲花一样具有君子的风范,这样才能“香远益清”“美名远扬”,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净化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人格,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所以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赏析文章的同时,学习和体会各种不同的情感与品质,促其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举行各种语文竞赛,针对社会中的时事热点、不良现象、英雄事迹等进行辩论赛,在辩论中学生各抒己见,注意匡正学生某些不良思想和不健康的心理,防止不健全人格的形成。組织学生参加爱护环境、关爱弱者、捐助灾民、规范文明行为等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切身感受到真善美、假丑恶,学会理解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学会宽容,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一个讲文明懂礼貌、有爱心守法则的孩子,也会督促父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行为处事,从而扩展到整个社会。可以说课外实践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教学方式,发挥它的优势,最终促使整个国民的素质有所提高。

国民素质 篇12

体育教学的任务是增强国民身体素质, 增强国民体质, 并且对国民体质的技能加以训练。

曾经李鹏总理在全国体委主任会议过程中与会人员说过:对于体育政策, 其核心问题便是将体育的工作的重心切实的向增强人民体质上转移。

近几年,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而一个国家能力的强弱与否是由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所决定的,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类人才的数量及质量, 因此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及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 体育教学质量的高低, 国民身体素质成为全社会都关心的一个问题, 那身体素质到底是什么。由《体育词典》我们可以知道, 所谓身体素质具体指的是人体活动的能力, 是在生活、劳动和运动中人们所反映出的柔韧、力量、耐力与速度等人体机能能力。

所以, 对身体素质的内涵与概念加以全面且科学的把握, 同时有针对性的在体育实践中进行锻炼, 才能借助于身体素质的发展得到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体育教学主要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与合理的体育教学结合的过程来增强国民的体制健康, 目前国民体能下降、肺活量下降以及肥胖比例不断提高的问题普遍存在, 所以要正确看待体育教学与国民身体素质的相辅相成。

然而, 在现代社会中,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开始转入知识经济时代, 从而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竟日逐渐激烈。从整体上来分析, 在我国教育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基础内容, 国力强大与否主要取决劳动者自身所具有的素质, 同时也和人才的质量以及数量有紧密的关联, 因此对于进入21世纪的人们来说, 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提出更为迫切要求。想要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地位, 那么就必须要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 主要包含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由此看来, 体育教学质量的好坏, 会影响到新时代劳动者是否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而当前学校体育是社会各界都关注非常关注的教育阵地。

2 体育教学和国民身体素质存在的问题

2.1 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体育教学过分注重国民体育情感的体验, 淡化了对艰苦意志等精神的培养;体育教学片面强调国民体育能力的培养, 忽略了对运动技能等学习的锻炼;体育教学注重评价国民体育锻炼的过程遗漏了对运动锻炼等结果的检验;体育教学过分注重国民体育个体的差异, 忽视了对其体育基本能力的培养。

以上因素的存在, 使国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基本体能、身体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都受到一定影响, 体育教学必须寻求相应的方法来推动国民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2.2 国民身体素质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自新中国成立之后, 我国的体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这样一来, 使得我国国民的身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人的平均寿命由最初的35岁增加到70岁, 这是和现代经济较发达国家水平基本是持平的。然而, 当前国民身体素质中依然存在大量的问题, 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农民身体健康情况不佳。我国农民绝大多数的身体素质指标诸如身体技能、身体素质和身体形态过低, 并且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农民长期以来一直是各种传染病、心血管疾病乃至癌症的高发人群。

(2) 中小学生的体质有待加强。近些年以来, 虽然我国国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但是农村营养不良的学生和城市的肥胖儿童比例依然在不断的增长, 同时, 大学生营养不良和大学生体重也在不断增长, 与10年前相比较可知, 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的幅度不容乐观。

(3) 中老年人体制状况堪忧。我国体育总局的相关专家明确的表示, 我国国民于2010年与《国民体制监测报告》中的“合格”标准相符合的人数比例不足90%, 与2005年相比有1.7个百分点的增长。与此同时, 专家指出有些单项监测指标呈现出不断下降的不良趋势, 必须将科学的建设加强, 促进健身效果的提高。根据大量的统计, 我国成年人的身体素质在2010年, 其坐位体前屈、背力、握力等诸多指标明显的比2005年要低, 并且老年人力量素质也有所降低。

3 体育教学如何提升国民的身体素质

3.1 加强国民积极宣传体育锻炼, 使意识深入民心

2011年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上, 总局副局长冯建中指出, 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把参与健身活动变成甚或的必须内容, 建立一个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利用电视、电台、网络、手机等新媒体, 任何时期都有动员国民积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中, 广泛的传播科学理念, 充分的考虑实效性、可行性及安全性。防止误导、误传, 强化安全意识, 在指导运动健身者时, 应当是全方位与多角度的, 同时要为运动健身者提供必要的帮助, 况且体育学是集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等于一体的复杂科学, 在此类状况下, 媒体中互相矛盾、鱼目混珠及只言片语的“科普知识”极易误导人们, 使人们产生运动性多度疲劳、锻炼收效低微和盲目跟从心理, 更严重的会出现更多的健康安全隐患者, 需要社会提起广泛的关注和高度的重视。全社会应当将传播科学运动知识的力度加大, 最大限度的探寻可行的手段和措施, 提供科学化的指导给形式不一的运动健身者, 进行科学选项由于锻炼参与者的目的各有不同, 选项必须与目的相结合。

3.2 推动国民采取科学有效资源, 使运动得以改善

3.2.1 国家政策资源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群体研究中心主任江崇民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搬运重物、徒手使用劳动工具的机会大大减少, 绝对力量和爆发力自然会有所下降。然而, 全民健身中缺乏科学的安排和指导, 也是导致这些指标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各地应重视将体制测定数据与科学健身结合起来, 加强对群众科学健身指导, 提高群众科学运动效果。

3.2.2 社会群体资源

近年来, 随着全民体育运动锻炼意识的加强, 参与全民建设的队伍规模随之越来越壮大。在全国各地组织一系列健身操、长跑和登山等健身活动, 群众的有氧能力得到了提高, 例如两大运动群体日益凸显 (1) “服务式”群体, 即以会员的身份加入运动健身俱乐部或者体育组织, 在教练员的正确指导下开展健身运动的群体你; (2“自助式”群体, 即利用自然环境和公共体育设施开展自主运动健身的群体。虽然以上两种方式是不尽相同的, 然而均有着相同的价值观和认识, 也就是提升生活品质及健康指数, 群体数量的增加将推进我国国民体质健康状况向前发展。

3.2.3 根据自身选择

身体状态不好的要经过医学检查, 看身体条件是否许可。根据运动强度、运动量看是否适合本人自身的体力支持;根据选择体育运动项目, 看是否存在自身感兴趣的项目;运动锻炼环境要选择是否适合自己行动方便、是否适宜;运动锻炼自身所在场所, 查看设备、器具是否全部齐全;若自身运动, 最好是结伴进行锻炼, 可以相互监督鼓励;如果对自身身体状态不熟悉, 最好有专业健身指导人员。

3.2.4 根据年龄选择

6~18岁:这段期间是少儿骨骼成长发育时期, 要符合他们在生长发育阶段的特点。这段期间的小孩子的骨骼富于弹性容易弯曲变形, 关节伸展范围较大, 但牢固性不好, 肌肉富有弹性水分很多, 少儿在运动上力量会较弱, 出现缺乏耐力的状况, 因此选择体育运动项目要注意负荷小、时间短、速度快, 如跳绳、打球、踢毽、游泳等。

19~40岁:这段期间是青年身体发育成熟完善, 处于人生中的高峰期, 这对身体体育运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这个年龄期间运动锻炼的人很多, 适合的体育运动项目也很广泛, 运动也很活跃, 但还是要注意适度, 注意身体的健康发展。

41~80岁:这段期间是步入中老年时期, 人们的身体状况生理因素都呈下降趋势, 骨骼、肌肉等都慢慢出现一些问题, 身体会出现各种状况, 严重者会出现很多疾病, 所以要慎重, 注意身体健康倘若运动不宜到人多的地方锻炼, 选择项目宜以气功、太极拳、步行、慢跑、上下楼等有氧耐力性锻炼。

3.2.5 注意事项

(1) 运动应逐步渐进:因为刚接触某项不熟悉的运动, 运动量要由小到大慢慢提高, 运动难道由简单到复杂, 难度慢慢加大, 负荷应逐渐地提高, 人体内脏器官系统的功能本身是具有一定的惰性所以在身体从相对安静状态进入运动状态时, 要有个逐步渐进的过程。

(2) 运动系统性计划:人们在体育锻炼中, 要有个明确的系统性计划, 不管你是初练者还是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人, 都应该按照自身的计划步骤坚持地进行锻炼, 合理安排。这样才能保证自己有个良好的运动锻炼效果, 可以在系统性计划中不断提高运动锻炼水平, 也会不断发现自己的进步, 身体素质也会提高很多, 效果也会表明的很明显。

(3) 运动全面性调整:人体是在大脑皮层统一调节下的一个有机整体, 人体各器官、各部位、各种身心素质和活动能力是相互联系的, 所以要多注重心肺功能和适应能力的锻炼, 身体形态、机能和适应能力的都会得到提高, 追求身体素质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首要目标, 正确选择和搭配运动项目来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3.3 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培养锻炼的兴趣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实践过程当中, 我们应当尽快的将以往强调运动技术及体质的缺点克服, 高度的重视国民对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 帮助他们养成独立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并且逐渐的形成终身锻炼身体的态度与意识。此外, 还应当将有意义的运动消遣方式及手段提供给国民, 尽可能满足人们运动娱乐和运动精神上的享受和追求, 应当按照自身确立的远期锻炼目标和近期锻炼目标, 有计划持续, 要想获得理想的锻炼效果, 就要养成好的习惯。

3.4 始终坚持以整体观开展体育教学工作

可以说, 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在教学过程中, 要将课内和课外内容进行结合在一起, 确保学生每天至少都有1~2h的锻炼时间;同时, 还要坚持将普及和提高紧密结合, 这样一来, 可以促进群众性体育获得的顺利开展。此外, 始终坚持将体育教学和卫生保健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 采用更为科学的锻炼方式, 进而建立更为完善的医务监管体系。从而确保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3.5 要把学校的体育工作的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

学校的体育教育是当前现代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 这既要在学龄阶段应该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 从而确保学生在健康的状态下, 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完成教学任务当中, 并且在学生毕业之后也可以结合具体主观情况的不断变化, 不间断的从事科学、合理的锻炼, 提高人们的终身体育的意识, 这是人们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内容。除此之外, 学校体育不仅要追求阶段效益, 而且又要将阶段性效益和长远效益紧密结合在一起。

4 体育教学对国民身体素质提高的重要意义

身体素质是民族素质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民族素质的优劣及民族体质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民族乃至国家的存亡与兴衰。体育教学的加强, 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 这种发展不光是智力和体力的强弱, 还有身体各部分协同配合的能力。体育教学深化体育锻炼在国民心中意义, 可以强身健体、减少疾病、提高身体免疫力, 身体是一切的本钱。有—个好的身体, 才可能有充足的精力工作。人们至少应每天锻炼一小时, 持之以恒, 就养成好的习惯, 长久坚持下来, 将会受益无穷。体育教育不仅要增强人们的体能,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坚强的品格。所以培养运动锻炼可以让自己锻炼承受能力。

5 结语

总体来说, 体育教学是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必须要从根本上有效解决国民体质问题。在目前我国国民身体素质普遍下滑的情况下, 及时更新现代体育教学的观念, 通过科学正确的体育运动锻炼, 可促进人体正常生长发育, 同时, 又可以将人们从繁忙的学习以及工作当中解救出来。对于国民身体素质也会得以提高, 只有让国民体质加强, 体质、心智、素质各个方面都会得到相应的发展, 这对于个人是进步, 对于社会是进步, 对于国家更是进步, 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由此看来, 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及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够认清当前国民身体素质存在的诸多问题, 并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王萍.抓好学习体育提高国民身体素质[J].铜仁师专学报 (综合版) , 2011, 3 (1) .

[2]新华网[EB/OL].http://sports.163.com/11/1121/15/7JD43QN D00051CA Q.html, 2011-11-01.

[3]陈华.再谈科学运动健身[J].黑河学刊, 2012 (2) .

[4]刘敬群.改进体育课程提高健身效益[J].成人教育, 2004 (3) .

上一篇:轻描淡写下一篇:溶解氧分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