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委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

2024-05-27

鞍山市委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精选5篇)

鞍山市委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 篇1

鞍山市委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

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是实现鞍山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规划。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制定符合鞍山实际、顺应时代要求、体现人民意愿的发展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鞍山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辉煌成就

“十一五”时期,全市始终坚持市委十届四次全会确定的“围绕一个核心,加速两个融入,推进三大任务”的总体要求,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民生,一手抓城市、一手抓农村,一手抓空间、一手抓项目,经济社会始终保持大发展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全面和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

1.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到2010年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2200亿元,年均增长17.2%,人均生产总值94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有望达到180亿元,年均增长26.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500亿元,年均增长36.8%。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以设施农业为重点加速发展现代农业,全市农民实现户均一棚。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大力发展精特钢及钢铁深加工产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及工业自动化、菱镁特色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光电光伏等产业,全市工业由过去钢铁一柱擎天实现五业并举。大力推进服务业集中区、精品路带和城市综合体的建设,现代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5.5:55:39.5调整到2009年的4.3:53.7:42。通过结构调整,鞍山正在实现由生产型城市向科技型、生态型、消费型城市的转变。

3.城乡发展大格局全面形成。城市骨架全面拉开,完成新一轮区划调整,打破了城市环状封闭结构,城区面积由过去624平方公里向800平方公里全面拓展。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道路、排水、供暖、供水、供气、供电等基础设施全面改造建设。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大力推进工业进园区、商业进城区、民居进小区,城市的居住、就业、消费、生态和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加速形成,以腾达通海产业大道为主线加速打造鞍海经济带“一带十区”产业布局,“四城三镇”等新城新市镇建设全面展开。交通大格局全面形成,打造“十横八纵五环十射”道路交通大格局,全面启动沈辽鞍营城际轨道交通鞍山段建设,加速推进贯穿鞍山的东西铁路和高速公路大动脉,高标准建设腾鳌机场,鞍山已成为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4.县域城区经济快速增长。设施农业得到大发展,总面积达到13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3。县域工业全面发展,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县域经济增长速度从2006年开始一举超过全市平均水平,连续五年高速增长。城区经济实现大发展,打开城区发展空间,大力发展服务业,城区已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县域和城区经济总量和增幅均在全省名列前茅。5.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钱从哪来,人往哪去”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通过企业搬迁改造、合资合作和资产重组,利用级差地租等获得收益支付企业改革成本,解决国企和集体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对国有和集体“壳企业”,由政府出资解决“两险一金”等问题。坚持改革与保障并举、改革与就业并举、改革与发展并举,建立完善职工社会保险,实现职工再就业,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按照“发展、就业、改革、保障”八字方针稳妥推进鞍钢附企改革,推进企业职工转企就业,退休职工全部纳入城市合作医疗。积极推进省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试点,在全国率先实施公立医院改革,全面改造城乡重点医院,全域基本药品实行零加价销售,优化医疗卫生布局,形成综合加专科的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市远程会诊信息中心平台,建立居民电子病历档案。大力建设公立幼儿园,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农村率先实现“两免一补”,每个县(市)区都有一所免费高中,整合全市职业教育资源,建设鞍山职教城,推进免费职业教育。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细化实化支农惠农政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政府职能转变有序推进,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入,依法行政逐步规范。加快融入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力度,要素积聚和对外开放吸引力显着增强,资本洼地效应凸显,预计累计引进域外资金2343亿元,增长6.5倍;实际利用外资27.4亿美元,增长10倍以上;完成外贸出口总额101.6亿美元,增长2倍。

6.民生得到切实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14元,年均增速14.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310元,年均增速14.4%,增幅位列全省前茅。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由5.86%降到2%以下,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有就业意愿的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一手抓商品房建设,一手抓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解决好群众住房问题,重点推进回迁房、动迁周转房、廉租房、公租房、军人之家和劳模大厦等六类住房建设,棚户区和危房区得到全面改造。在全国率先创建城市职工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城乡特困群众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全面提高最低工资、最低生活保障金和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累计投入资金100多亿元,为群众办实事取得明显效果。加快社会事业建设,实施以体育中心、文化中心、职教中心、卫生中心、公租房中心、养老中心等六中心为重点的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7.“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鞍山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的重要时期。纵观国际国内环境,机遇大于挑战。国际上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仍是基本趋势;国内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人均收入稳步增加,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中央进一步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我省两大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市上下始终保持旺盛的发展激情,形成了更好更快发展的浓厚氛围,未来五年实现鞍山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的条件完全具备。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自身存在的经济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社会管理社会服务能力亟待提高等矛盾和问题仍较突出。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形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努力实现鞍山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8.“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制定好鞍山“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好新一轮东北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两大国家战略的政策优势,继续按照“围绕一个核心,加速两个融入,推进三大任务”的总体要求,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民生,一手抓城市、一手抓农村,一手抓空间、一手抓项目,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推动工业化、城市化为重点,把鞍山建成世界级精特钢及钢铁深加工产业基地、国家级菱镁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中国温泉城、中国技能人才培训中心和中国东北钢铁物流中心,推动鞍山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十二五”时期鞍山经济社会发展应体现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协调发展,推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加强社会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城市与农村协调,加快优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发展与民生协调,始终坚持用发展造福全市人民。

––坚持共享发展,大力推进居民收入与GDP增长同步,职工收入与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步,社会事业投入增幅高于财政收入增幅,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投入增幅高于财政收入增幅。

––坚持创新发展,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坚持绿色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注重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统筹,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和谐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化解社会矛盾,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发展环境和社会环境,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9.“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围绕经济发展、结构优化、人民生活、社会进步、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提出如下主要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十一五”末翻一番。经济总量进入全国城市前30名行列,综合经济实力位次前移。––结构优化取得新突破。服务业比重提高到48%以上;钢铁深加工率达90%以上;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城乡人均收入与GDP同步翻一番。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保持全省前列。

––社会事业建设全面加强。建立和完善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社会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达到新水平。完成节能减排各项任务,加速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建设省低碳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

三、大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产业竞争力 10.打造世界级精特钢及钢铁深加工产业基地。按照跟踪世界前沿,瞄准终端需求,向产业高端发展的思路,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专业化分工明晰、上下游产品配套的生产体系,促进钢铁产业向精特钢和钢铁深加工转变,努力扩大精特钢产品比重。重点发展精特钢、板材深加工、涂镀层板、钢结构、钢管、钣金加工、紧固件、钢丝钢绳制品、热轧型材深加工、冷弯型材深加工10个产业集群。到“十二五”末,把鞍山建成世界级精特钢及钢铁深加工产业基地。

11.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菱镁特色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和光电光伏产业。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围绕提升装备制造业能级,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和专业化程度,重点发展矿山冶金成套装备、大型输变电装备、大型铸锻件等,实现产品系列化、成套化、大型化。大力发展菱镁特色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以镁金属、镁建材、镁合金为代表的矿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煤焦油深加工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光电光伏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新光源、新热源、新动力及电子元器件等产业集群。

1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产业及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大任务,促进创新战略与经济及社会发展战略的有效对接,最大限度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和结构优化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搭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为集群内企业提供设计研发、中试检测、产品集成等专业科技服务。搭建咨询、信息、物流共享平台,畅通企业对市场及行业信息的获取渠道。搭建人才聚集和培养平台,为集群壮大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实施企业提升科技专项行动,促进产品结构和产业技术升级。培育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

13.大力发展服务业。大力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体制环境,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优先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加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重点抓好中国鞍山钢铁大市场、鞍辽路五金机电大市场等现代服务业集中区。以城市综合体和精品商业路带为依托,以居民集中区为重点,集聚发展购物、餐饮、文化、娱乐、商住等消费型服务业。大力发展以社会福利、社会公益为重点的社会型服务业,加快发展智力型服务业、创意型服务业和金融业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重点建设汤岗中国温泉城和千山文化旅游产业带等“三带三城”。

四、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14.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用现代物质手段武装农业,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扩大设施农业比重,推进现代农业提档升级。按照设施农业、加工园区、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四位一体”,努力把鞍羊线、鞍营线、张庄线、腾南线和沈西工业走廊鞍山通海大道五条设施农业示范带打造成设施农业示范区、精品农业集中区、农牧良种繁育区,建设全国设施农业强市和农民增收示范市。按照“一县一品”的要求,加快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打造海城“”四辣“”、台安鸭鹅、岫岩蘑菇全国强县。15.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大力推进县域工业园区建设,提高投资强度和产业集聚能力,重点推进海城经济开发区、腾鳌经济开发区、台安九股河工业区和岫岩雅河工业区等十六个重点工业园区建设。培育和壮大县域主导产业集群,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海城市重点发展镁合金、镁化工、镁建材、镁铸造等镁制品深加工和化工塑料产业集群,台安县重点发展木业深加工和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岫岩县重点发展特石深加工及保健品产业集群。16.加快推进农村城市化、城镇化。大力实施县城改造,推进三县(市)按照未来发展定位,加速县城扩容改造和人口集聚,海城市区加快建设70万人口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台安县城加快建设20万人口的现代化中小城市,岫岩县城加快建设30万人口的生态宜居型山水园林城市。加快推进达道湾、汤岗、腾鳌、海西新城和牛庄、黄沙、雅河等新城新市镇建设,尽快形成城际连接带上主导产业明晰、现代服务业发达、人口集聚能力强的现代化新城新市镇。

17.创新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城市优质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覆盖,在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建设上,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共享发展,确保财政收入用于农村投入增幅高于财政收入增幅,通过政府加大财政收入的二次分配实现共同富裕,形成共享式财政。推动城乡创新发展,加快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建设,推进农村养老保险,按照失地农民全补偿、失地农民住新房、失地农民有保障、失地农民有工作的“四位一体”办法推进农民市民化,以公立为主体推进养老院、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所、寄宿制学校等建设。推动城乡绿色发展,坚持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并重,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土地复垦绿化和生态恢复,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城乡和谐发展,健全农民利益诉求机制,完善村财乡管等制度,努力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发展环境和社会环境。

五、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全面构建城市发展大格局

18.全面推进城区全域城市化。科学规划空间布局,以区划调整为契机,落实“发展新城,优化主城,突出特色,全面提升”的空间发展战略,加快形成西部工业区、中部生活区、东部生态区和南部新城区的城市布局。明确行政区和经济区发展定位,按照调整后的区划,四城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达道湾新城重点发展精特钢和钢铁深加工产业,鞍山文化旅游开发区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建设汤岗中国温泉城。

19.加快鞍海一体化发展。推进空间连接,加快建设“十横八纵五环十射”道路交通体系,加快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完善鞍海之间交通网络。推进产业连接,提高产业空间集聚度,把鞍海经济带打造成为沈阳经济区城际连接带上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经济增长带、沈阳经济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之间重要的经济隆起带和产业聚集带。推进城乡连接,以新城新市镇建设为抓手,依托主城推进城市化、工业化,促进产业集中度和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主城和周边新城联动发展。

20.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完善城乡道路网络,建设高速铁路客运、货运专线,发展城际轨道交通,协调发展空中交通,建设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加强能源供给建设,全力建设大型热电联产项目,启动岫岩核电前期工作,加大燃气引进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改造提升城市供热管网,积极推动“三网”融合,完善城市供排水及污水处理系统,加强社区道路及地下配套设施改造。完善城市管理体系,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强城市安全系统建设。

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为促进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21.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把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和化解社会矛盾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点,加大政府对县域发展、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实现政府由推动经济发展向推动经济发展和提供公共产品、抓好社会事务管理、提供公共服务转变,以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调节社会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项目,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创造更加良好的软环境。建立规范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落实“三项制度”,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继续支持鞍钢等中省直企业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22.加速“两个融入”。加速融入沈阳经济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加快鞍山与沈阳经济区在交通、产业、空间、基础设施等方面一体化发展,把鞍山打造成沈阳经济区高加工度原材料基地、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打造成沈阳经济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互动发展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把主体功能区作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点区域,与新城新市镇和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与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相结合,形成科学合理的空间开发格局。

23.提高全面开放水平。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坚持通过多种利用外资形式,央企外企民企并重,产业、金融和民间资本并重,推动全方位招商引资,把“投资鞍山”推向新的高度。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引导外资投向五大主导产业、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注重利用外资由引进资金向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兼并重组科技型企业转变,由引进一般企业向引进研发型和高科技企业转变。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积极推行市场多元化战略,减少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大力促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

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提高生态文明水平24.切实加强污染治理及环境保护。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强力推进结构减排和工程减排,最大限度地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和消费等环节降低资源消耗。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按照森林城市、三河流域、东部山区、绿色村庄“四位一体”,实施废弃矿山景观生态恢复区建设等生态保护工程,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完善环境管理机制,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建立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25.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建设再生资源环保产业园,实现生产和生活垃圾等废弃物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大力发展工业再制造,推进煤焦油、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料再生产,推广清洗技术、修复技术和表面处理技术应用,实施工业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理。26.建设省低碳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发展新能源、新光源、新热源、新动力“四新”产业,实施低碳化城市交通体系整合、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等六项低碳经济示范工程。推广低碳技术应用,加快推进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等节能领域的技术开发与应用,积极开发工业固体废物、农作物秸秆高效利用技术。建设低碳社会,倡导低碳生活,推进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低碳化。

八、加强社会建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27.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推进以GDP为主的增长向以GDP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转变。积极推进中低收入人群收入增长,实现共同富裕。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职工收入与劳动生产率同步增长,社会事业投入和农村投入增幅高于财政收入增幅。鼓励增加经营性收入,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努力缩小不同群体、不同地区收入差距。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28.大力促进就业。以就业源建设扩大就业,大力推进工业、服务业项目建设,培育就业增长点,创造就业岗位。以培训带动就业,积极开展普惠制就业培训,继续办好大学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中心、退役士兵职业技术学校、农民工培训基地。以创业促进就业,完善全民创业政策支持体系,进一步改善社会创业环境。以完善服务推进就业,建立健全多层次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29.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铺开,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继续实施政府全额出资为失地农民建立养老保险政策。不断提高低保标准和水平,实现低保标准增幅不低于GDP增幅,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城乡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体的社会救助保障机制。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坚持一手抓商品房建设,一手抓保障性住房建设,重点推进廉租房、公租房、动迁周转房等住房建设,分层次、多渠道满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要。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

30.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立幼儿园,促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推进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职教城同大专院校联合办学,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坚持实行基本药品零加价,推进城市优良医疗资源重点向农村倾斜,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进一步发展养老机构,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建立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全面完成“一场五馆”建设,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承办好第十二届全运会比赛项目。

31.积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形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服务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中国冶铁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突破性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注重将创意产业与我市制造业的传统优势相结合,将制造业和新科技与时尚消费、动漫等相结合,大力发展工业创意、建筑设计、科技研发、网游、动漫等新兴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积极挖掘利用好历史文化遗存。

32.创新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强化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舒适感。以民生民意作为重要导向,做到民生民意有所呼、党委政府积极办。以社区作为重要窗口,及时了解和掌握民情民意,使群众利益诉求得到迅速解决。以县域城区作为工作重心,下放管理权限,推进街道由以经济发展为主向以社会管理服务为主转变。以社会资源信息化作为重要手段,以低保信息、房屋产权信息、社会保障信息、户籍信息、企业信息、就业信息和健康信息“七网合一”为重点,实现信息共享。以基层社会组织作为重要载体,大力发展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造福民生的重要作用。以社会事业作为重要基础,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文化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为重要内涵,继续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社会信用奖惩联动机制,全力打造“信用鞍山”。33.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加大源头治理力度,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把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由过去的抓硬稳定转向抓软稳定,由事后抓稳定转向事前抓稳定,在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建立群众利益诉求应诉办公室。完善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强化平安鞍山、安全鞍山、法治鞍山建设,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的基层基础建设,建设覆盖全城区的公共管理监控系统,构建完善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努力争创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市。创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让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有尊严、更有安全感、更有保障。

九、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

34.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组织、作风保障。以推进七项改革为重点,加快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扩大党的基层组织覆盖面,把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到实处。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重点抓好“三个一”工程,全面实行“四项回避”,建设“五大系统”。全市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明确责任,统筹协调,确保中央和省、市委的方针政策、各项重大部署的贯彻落实。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各族各界在鞍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发展基层民主,畅通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形成推动“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

35.建设人才强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着力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开发、选拔使用、引才聚才、激励保障机制。坚持人才标准以能为本、人才发展以用为本、人才评价以效为本,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突出引进、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优秀人才集聚高地。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和服务政策,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支持人才的社会环境,平等公开、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

36.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市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始终保持奋发进取、昂扬向上的工作热情,甘于奉献、勇挑重担,积极投身创先争优活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推动鞍山经济社会大发展快发展。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动鞍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勇于开拓,万众一心,奋力拼搏,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而努力奋斗!

鞍山市委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 篇2

《规划》提出的目标包括:产业规模平稳较快增长、确保基本药物供应、技术创新能力增强、质量安全上水平、产业集中度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节能减排取得成效。“十二五”期间, 将力争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

《规划》提出, 将建立健全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重点骨干企业研发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 创新能力明显提高;获得新药证书的原创药物达到30个以上, 开发30个以上通用名药物新品种, 完成200个医药大品种的改造升级, 开发50个以上掌握核心技术的医疗器械品种。在确保基本药物供应方面, 将推动基本药物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集约化水平提高, 临床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主要品种销量前20位企业占80%以上市场份额。

《规划》提出, 将推动医药企业加快国际认证, 200个以上原料药品种通过美国FDA检查或获得欧盟COS证书、80家以上制剂企业通过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或WHO的GMP认证;促进产业集中度提高, 到2015年, 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的企业达到5个以上, 超过100亿元企业达到100个以上, 前100位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50%以上。在增强国际竞争力方面, 确保医药出口额年均增长20%以上, 出口结构改善, 200个以上通用名药物制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注册和销售, 制剂出口比重达到10%以上, 50家以上企业在境外建立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

鞍山市委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 篇3

2010-11-19 08:47:58

来源:无锡日报

无锡市委关于制定无锡市“十二五”规划的建议11月18日正式通过,为无锡未来五年经济社会的发展定下了基调和方向。

1.7万余字的规划建议,没有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GDP增长目标,却反复提到了“战略转型”、“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创新”、“幸福”„„这些词也成为与会代表热议的焦点。

建议中提出,要大力提升无锡在长三角和全国城市中的战略地位,与此对应,“全面确立竞争优势”、“具有独特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等,成为无锡在发展新阶段的城市新定位和新追求。立足于超越历史、超越先进,无锡站在新的战略起点上。迎接她的,既有美好的前景,也有严峻的考验。

【核心】

在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加快转型发展上求突破,全面进入战略转型新阶段,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新目标

必须把“推动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建设创新无锡幸福无锡”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题

必须把加快转型发展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

精心组织实施加快转型发展的重点策略,全力以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积极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增长新方式,奋力开拓“生活幸福、生产先进、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建设新路子,全面确立竞争优势,全面进入战略转型新阶段

经过全市人民五年的努力奋斗,推动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加快转型发展取得更大突破,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新目标„„

———摘自《建议》

[会场实录]

“过去我们谈转型,都是在讲怎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怎样从投资拉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资源依赖转向科技依托、从加工制造转向设计创造„„而我们现在的转型,则包含了产业、城乡、社会、政府四大方面,因此,这是一种更加全面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转型。”市委研究室主任王安岭如是说。王安岭提醒我们注意一个事实: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没有出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样的字眼,取而代之的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意味着什么?”王安岭说,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发展的重点就要做适当的调整。今后的转型之路,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注重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最现实的利益。因此,加快转型这条主线必须牢牢抓住,用转型来推动科学发展率先发展,才能既做到“强市”又做到“富民”。“市委关于制定无锡市‘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对于无锡这样的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来说,就是要用转型来促进结构优化升级,这样才能形成独特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在市政府秘书长吴峰枫心目中,150平方公里的太湖新城就是未来承载无锡转型发展的“主战场”,肩负重要使命。“转型,意味着拥有什么样的载体,就有什么样的产业,也就有什么样的城市品位。”吴峰枫说,加快转型,太湖新城首当其冲。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战略转变,需要大力培育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兴产业,太湖新城将致力成为一座“感知新城”、“智慧新城”,在“十二五”期间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新优势。

【核心】

在增强经济竞争力上求突破,致力加快以科技创新创业为核心的创新型经济发展

坚持把科技创新创业作为第一驱动力,大力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和高效规模化现代农业,全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建设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推动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为主导向服务经济为主导转变

大力集聚创新创业人才

大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

大力实施服务业超越计划

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提升发展

大力推动现代农业融合发展„„

———摘自《建议》

[会场实录]

“市委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突出了转型发展的主线。展望‘十二五’,新区必须谋划新的战略和转型思路,关键是走创新驱动之路”。市委常委、新区党工委书记许刚表示,新区的科技创新一直走在全省全市前列,但跨入新的发展阶段,将面临新的要求,从微观层面,围绕人才、科技,新区将在继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上,着重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尽快产业化,得到市场和社会的认可。同时,将进一步形成两个“群”的集聚。一是包括科技创业企业和外资研发中心在内的研发企业群;二是建立上市企业群,培育和推动科技型、创业型企业走中小板、创业板上市之路,实现产业化之后的裂变发展和规范管理。通过推动科技发展、创新发展,建设一个国际化、创新型、服务型、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科技新城。

科技创新,开发区责无旁贷。江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孙小虎说,过去5年中,江阴开发区已步入以科技创新为特征的创新型经济发展轨道,“十二五”期间将围绕产业转型、提升、培育,进一步做好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传统优势产业要提升集聚水平、做大规模、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同时重点培育生物医药、物联网、文化创意、软件与服务外包四大新兴产业,引进人才、项目“种子”,建好促其裂变发展的加速器“苗圃”,最后育成产业化“森林”,规划建成4个百亿级、4个国家级产业基地。未来5年,江阴开发区将每年引进领军型人才100名,每年新建“三创”载体50万平方米,强化与国内外顶尖科研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尽快培育成功科技型、创新型企业上市公司,涌现出更多像远景能源这样的龙头企业。

【核心】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城市现代化上求突破,致力加快以中心城市为带动的区域城市化发展

坚持融入上海和中心城市带动,大力提升中心城市辐射能级和城乡集约化开发建设水平,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开辟新型城市化道路,营造高品质人居环境,努力建设一体两翼特色城市,推动城乡建设由注重城市形态建设向注重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转变

积极放大锡沪“同城效应”

积极优化市域发展空间布局

积极强化中心城市的主导功能

积极加快新型卫星城建设

积极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摘自《建议》

[会场实录]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强调要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这为未来5年的城乡建设指明了方向。”市建设局局长夏正兴坦言,“十一五”期间,全市重点建设投入相对偏重于城市,不过供电、供水、公交等公共服务已开始覆盖城乡大地,而农村发展的短腿主要就是道路畅达、污水处理等综合服务功能的缺失。城乡一体化需清晰界定城与乡的差别,一方面要以“两置换一转化”、万顷良田建设等载体大力推进农村城市化,另一方面要按照村镇总体规划,对保留村庄进行立面美化以及河道清洁、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等环境综合整治,达到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水准。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政府公共服务的阳光要普照农村,建议各级政府不断增加对农村的投入。

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城市现代化,加快以中心城市为带动的区域城市化发展。对于“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这一目标,市规划局副局长尤志斌表示,关键是落实,要以做强、做精、做实的高标准来开辟新型城市化道路。譬如正在建设的太湖新城,将是无锡新的市中心,大剧院、金融第一街区、国际会展中心等功能载体,太科园、太湖城等科技创新载体汇聚于此,目的都是为了做强这个未来的中心城区。没有产业的城市是一座“空城”,要以创新型经济为导向做精产业,实现差别化、特色化发展,城市布局也要做精,彰显山水湖滨和历史文化特色。以前城市发展摊得很大,“像趴在地上”,今后每个区域都要做得实实在在,进一步提高集约用地水平,新建建筑都要争取多留赞叹、少留遗憾。

【核心】

在提升资源环境支撑力上求突破,致力加快以低碳、绿色为特征的区域可持续发展

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大力完善生态发展体系,着力构筑生态文明体系,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先驱城市,推动由环境保护为主向全面建设生态系统转变

着力建设低碳城市

着力加强污染综合治理

着力构建绿色宜居城市生态系统„„

———摘自《建议》

[会场实录]

无锡的生态环境治理在“十一五”期间取得重大突破,开创了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新路子。“十二五”,无锡将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期。市环保局局长刘亚民用五个“并重”概括了今后五年的工作重点:由点线为主转向点线面治理并重,由工业污染、生活污染治理为主转向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污染治理并重,由城镇污染治理为主转向城镇、农村并重,由控源截污为主转向控源截污和生态修复并重,由治理为主转向治理和加强环境监测监控并重。他表示,就环境体系而言,今后五年,将更加突出治水,以太湖新城“清水流域”示范工程为典范,带动其他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治气,切实加大工业废气、建设工地扬尘、机动车尾气等污染源的控制和治理力度,开征扬尘排污费、淘汰黄标车、实施区域限行等都将在明年推开;拓展领域,加强对土壤治理、危险废弃物的整治,提升污染防治的水平。

作为无锡未来城市新形象的代表,滨湖的发展尤其引人注目。滨湖区委书记朱渭平说,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在自然山水优化美化的基础上,有着更高端的定位。倡导绿色的生活生产方式,并通过积极的措施、先进的技术达到低碳环保的效果,便是题中之义。对于滨湖而言,建设城市文明和生态文明要共同发展,而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很高。通过控源截污,大力改造水环境,建设山清水绿的生态美景,长广溪湿地继一期之后,明年将启动二期建设,污水管网明年上半年也将全部铺设到位,全面完成控源截污任务。滨湖将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在山水之间发展新兴产业、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并向高端产业进军;传统产业则将全面提升,淘汰落后工艺,通过改造实现升级。

【核心】

在促进发展成果普惠上求突破,致力加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努力建设幸福安康首善城市,推动发展由注重经济增长向更加关注民生转变

全力实施劳动者报酬和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全力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全力发展社会事业

全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全力加强社会管理„„

———摘自《建议》

[会场实录]

“寓强于富、普惠于民。”何以富民?如何让人幸福?与会者们展开了热烈讨论,认为要通过产业调整、人口素质的提升等措施来大幅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也要通过一些实在的举措帮扶困难群体,大幅度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其中,困难群体与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指数,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十分重要。市民政局局长毛建新认为,过去五年,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领域已经开始向“普惠于民”发展,下一个五年要把提升“普惠”的水平放到议事日程。对困难群体的救助层次将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因人施助提升幸福感。对老年人而言,未来五年的老年生活将更为便捷与舒适,推动“生存型”养老向“幸福型”养老转变。“十二五”期末老年人口将达到114万,而五年期间无锡将实现“每个社区都设立居家养老服务点”。

在各类惠民工程的推进、公共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普惠水平提升的同时,服务水准也直接影响到“普惠于民”的力度。市社保中心主任杨乔良表示,《建议》对“民生”给予了很重的笔墨,“普惠于民”需要优质的公共服务。“十二五”期间社保经办服务机构

将从现有的“三级网络”拓展到“四级网络”,拓展到社区、村,到时无锡人在家门口就能报销医药费。事实上,许多事关民生的服务网络都开始把触角延伸到社区、村,“十二五”期间更多民生服务将走进无锡人的家门。未来五年中,无论身处城市还是乡村,“十五分钟生活圈”里,服务会日渐丰富。

【核心】

在深化改革开放上求突破,致力加快建立符合市场化取向、有力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必须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上创新突破,实施融入世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努力建设体制机制活力城市,推动改革由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向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转变、开放由“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转变

探索建立人才发展的特别导向、特别政策、特别机制、特别环境,大力建设“人才特区”。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优化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的激情和活力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继续深化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以及管办分离等体制改革,理顺职能分工„„

———摘自《建议》

[会场实录]

最近几年来,无锡以“建设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为引领,大力引进科技创新领军型人才,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无锡率先转型依然面临着高级要素的巨大缺口。”上海市社科院研究员浦再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他认为,如果说无锡第一次转型主要靠吸纳资金和中低端人才,那么,第二次战略转型的关键就是解决好技术资本和人才资本这两大高级要素的缺口问题。市人保局局长张立军认为,什么样的产业决定了能吸引什么样的人才,人才结构的优化,一是靠个人的努力,二是靠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而后者,往往更具有全局性和决定性。

鞍山市委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 篇4

赵正永

我受省委常委会的委托,对《关于制定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作几点说明。

一、关于《建议》的形成过程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建设西部强省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迈向中等发达省份的重要时期。制定一个顺应时代要求、符合省情实际、凝聚各方面力量的“十二五”规划,对于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至关重要。

《建议》是在省委高度重视、直接领导下形成的。早在去年12月,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就提出尽早考虑和安排“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今年5月,省政府召开“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对需要把握的若干重大问题提出了要求。8月份,省委决定由省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开始起草《建议》。乐际同志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多次听取汇报,就《建议》的指导思想、把握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等讲了重要意见。《建议》初稿形成后,省委多次召开常委会研究讨论,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后,在传达学习中央《建议》和胡锦涛、温家宝同志重要讲话的同时,又要求起草组对我省的《建议》进行了认真修改。12月13日,省委常委会原则通过了《建议》。

《建议》是在认真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省情的基础上形成的。从今年2月开始,省委常委、省人大和省政协有关领导、副省长分别组织省级有关部门,就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城乡统筹、加强社会建设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课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11月1日至2日,省委利用两天时间交流调研成果,在涉及“十二五”和今后长远发展若干重大问题上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为《建议》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建议》是在集中全省智慧、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基础上形成的。省发改委从去年6月开始,就“十二五”发展的8个方面、41个重大课题,向社会公开招标,300多位省内外专家学者参与研究。《建议》起草过程中,省委、省政府领导分别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省人大代表,企业负责人,科技教育界人士的意见。11月10日,《建议》下发各地各部门征求意见,先后有2200多人参加讨论,提出修改意见320条。同时,利用媒体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谱写建设西部强省新篇章——我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对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都尽可能地予以吸收和采纳。

可以说,《建议》的形成过程,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过程,是深刻把握陕西发展阶段性特征的过程,是不断统一思想科学确定发展目标的过程。

二、关于“十一五”规划的执行情况

“十一五”的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在遭遇汶川地震、陕南洪灾这样难以预料的重大灾害,经受国际金融危机这样前所未有严峻考验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大多提前两年或一年实现,许多指标达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的最好水平。

一是综合实力大幅提升。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7%,比2005年翻一番多,占全国的比重由2.1%提高到2.5%,人均GDP3600美元以上,由全国平均水平的74.7%提高到84.8%。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6%以上,今年可达175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在全国的占比由1.82%提高到2.25%。

二是重大项目建设突飞猛进。五年投资总额达2.6万亿元,相当于“十五”的3.9倍,兴建了一批多年想建却没有能力建设的大项目。新增电力装机1228万千瓦、原煤产能9432万吨、煤制甲醇296万吨、原油1000万吨,还新增汽车产能45万辆,建设基本农田290万亩。特别是通达便捷的立体交通网日趋完善,新建铁路2600公里,高速公路达3458公里,位居西部第一,长期困扰发展的交通短板正在成为竞争新优势。

三是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农业产业化程度明显提升,县域工业增加值已占全省经济的25.8%,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旅游等优势特色产业的支柱作用不断增强,物流、文化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速成长,科技创新对结构调整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从4家增加到20家,其中延长集团突破千亿元大关,陕西煤化集团超过500亿元。

四是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转变。以秦岭保护、渭河治理、退耕还林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建设和节能减排强力推进,全省森林覆盖率由37.26%提高到41.42%,万元GDP能耗由1.42吨标准煤下降到1.13吨标准煤,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同比削减15.4%和11.9%,各市城区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连年超过300天,绿色已成为三秦大地的主色调。

五是区域竞相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全面实施,陕南连续两年增长速度高于全省,陕北成为又一强劲增长极,11个县跻身西部百强,3个县跨入全国百强行列,出台了支持西安率先发展、榆林跨越发展的政策,制定了鼓励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和支持延安率先实现城乡统筹的政策措施,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全省城镇化率五年提高7.8个百分点。

六是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基本完成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和政策性破产任务,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由43%提高到49.5%,提前一年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任务,医药卫生和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五年累计引进外资70亿美元、省外资金5340亿元,在陕投资和设立分支机构的外企超过4000家,其中世界500强45家。

七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明显加大。这五年,财政对民生方面的支出是“十五”的6.8倍,其中今年达1668亿元,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大大缩短了我省公共服务赶超全国水平的进程。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十五”末的1.7倍。

事实充分说明,过去的五年,是我省经济增长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陕西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坚信,“十二五”时期陕西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关于《建议》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建议》从立足当前看陕西、立足全国看陕西、立足未来看陕西三个角度,对我省发展环境作出了深入分析和科学判断,提出了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破解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三大难题,着力构建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现代农业四大产业体系,着力实施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科技创新、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深化改革开放五大任务,全面推进富民强省十大工程,建设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的西部强省,建设绿色、现代、开放、和谐、奋进的新陕西,为实现全面小康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这一指导思想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把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作为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陕西特色,它要求我们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体现在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和创新发展上。把加快发展摆在首位是经过认真研究的。因为,对陕西来讲,欠发达仍然是基本省情,发展不足仍然是突出矛盾,实施赶超仍然是基本战略,加快发展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对此,全省上下务必保持清醒的认识。

加快发展必须走转型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和创新发展之路,以提高发展的包容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建议》明确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完全符合我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体现。“十一五”期间,我们在调整结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过分倚重投资拉动,第三产业比重较低,现代农业基础薄弱,科技成果转化不足,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的状况尚未根本缓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十二五”期间,尽管投资拉动的作用仍不会下降,以能源化工为主的资源开发的特色不会改变,但着力扩大消费,保持存量调结构、增量优结构的基本取向将主导经济发展的大势。因此,必须把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建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综合实力、转变发展方式、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事业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五个方面。在总结“十一五”发展时,大家认为,“十一五”规划好就好在对省情的准确分析和把握上,弱就弱在对发展趋势和优势发挥上估计不足。因此,在确定“十二五”发展指标时,《建议》充分考虑了国际与国内环境、现实条件与潜在优势、发展需要与实现可能,力求做到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的有机统一,既为编制规划提供依据,也为难以预料的情况留有空间。下面主要就三个指标作以说明。

一是发展速度。《建议》提出经济总量大幅提升,人均生产总值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我省“十一五”年均增长14.7%,从总体上看,“十二五”期间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依然存在,机遇大于挑战的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变,加之“十一五”大量投资的后滞效应,完全有条件保持较快发展态势。但考虑到转变发展方式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加之明年国家统计制度将有一些改革,所以提出经济增长保持“十一五”的势头,这是一个与转型发展相适应,经过努力完全能够实现的目标。

二是居民收入。我省城乡居民收入比较低,经过“十一五”的努力,缩小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但仍有距离,尤其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较大,且城乡收入差距达4.1:1。下大力气扭转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收入较低、差距较大的局面,是未来五年的重要任务。《建议》提出,采取超常措施,切实做到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用数字来说,就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保持在15%和16%左右。按常规理解,这是比较高的增速,但由于“十二五”国家采取的收入增长措施和我省关于农民增收的一系列政策效应叠加,这样,到“十二五”末,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比达到3.6:1,这个目标有望达到。

三是节能减排。“十二五”时期国家的节能减排指标,除继续保留万元GDP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外,还要新增氮氧化物和氨氮两项,另外还增加了耕地保有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森林蓄积量等资源环境指标,这些都是约束性指标,直接关系着实现可持续发展。陕西产业结构的特殊性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节能减排、节约土地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因此,我们既需要下决心在既有的环境容量上淘汰落后产能,腾出发展空间,又需要在增量上下决心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切实做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水耗持续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减少,土地增加,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总之,“十二五”的发展目标,是自我加压、又留有一定余地的目标,是必须达到而且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是与我省“三步走”战略目标相衔接,并根据新形势进一步发展完善了的目标。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各方面都表示赞同。

四、关于“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建议》从十二个方面提出了我省“十二五”的主要任务,这里,对一些重点问题作以说明。

(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投资是拉动我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近年来的贡献率基本保持在60%。“十二五”期间,这种格局不会有大的变化,为此,《建议》提出,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形成国有、民间、外商多元化投资稳定增长格局。同时,为增强拉动增长的协调性,提出了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若干措施,以促进消费成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动力。《建议》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提出了实现关中创新发展、陕北持续发展、陕南循环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战略新目标。针对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快的现状,《建议》提出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其壮大规模和转型升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二)继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发展保障能力。“十二五”仍然是我们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促进基础设施大改善、大提升的关键时期。《建议》为此提出,要继续加快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建设“两纵五横八辐射一城际”铁路网、“两环三纵七横六辐射”高速公路网和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为枢纽的航空运输网,形成支撑省内、辐射周边、服务全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二是构建城乡供水安全、农业高效灌溉和综合防洪减灾三大体系,尤其要加快渭河全线治理、引汉济渭等重点项目建设,增强水资源保障和防洪减灾能力。三是搞好大能力电网建设,全力推进“陕电外送”,基本实现农村电气化。四是加快发展高速信息网,促进三网融合,建设“数字陕西”,使我省信息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五是完善城市综合交通设施,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缓解城市拥堵状况。

(三)夯实农业基础,加快新农村建设。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几年自然灾害频发、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的严峻形势再次提醒我们,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强,仍然是现代化建设的瓶颈。“十二五”时期,必须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程度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议》分别提出了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大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等方面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尤其是明确要求创新扶贫机制,按照建设小城镇、发展现代农业和扶贫搬迁三位一体的扶贫思路,对秦巴山区、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等集中连片地区实施整体搬迁和避灾搬迁,实现扶贫工作重心由贫困县向贫困村户转变,逐步消除贫困县。

(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优势特色产业体系。这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提高增长质量与效益的战略重点。《建议》按照调存量、优增量的思路,对此进行了全面部署。一是坚持水电、风电和光伏发电等清洁高效能源与传统能源同步发展,煤电、煤化、油炼化、煤炭生产与煤机制造协同发展,做大做强现代能源化工产业。到“十二五”末,清洁高效能源占比达到10%,新型煤化工占比达到50%。二是按照传统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变、骨干企业由单机制造向系统集成转变的要求,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三是以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汽车为重点,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发展的制高点。四是综合运用技术、经济等手段,引导企业推进技术进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五是增加总量,提高比重,提升档次,加快发展服务业。六是坚持大项目支撑、大集团引领、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建成20个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上千亿的大型企业集团,实现“陕西配套”向“陕西制造”、“陕西创造”的转变。

(五)加快城镇化步伐,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还是富裕农民的重要举措。《建议》提出,以建设西咸新区为切入点,加快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建设关中城市群和南北交通干线、陕北长城沿线、陕南汉江沿岸城镇带。同时,着力加强县城和重点镇建设,推进有条件的县撤乡并镇、撤县设区设市,建设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水电路气房网配套的小城镇和卫星城镇。《建议》特别提出,要全力推进城乡统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以就业增收为目标,引导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力争五年转移户籍农民600万人。大力实施以依法自愿为基础的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推进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来自土地的收入。省委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用足用活用好政策,通过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从根本上解决群众收入偏低问题。《建议》还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从我省实际出发,明确了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各项要求。

(六)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关于这项任务的必要性和对于我省的特殊意义,在解释节能减排指标时已经讲清楚了。“十二五”期间,关键要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二是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三是加强环境整治与保护,四是扎实推进生态建设。我省已被国家确定为低碳示范省,铜川被列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汉中循环经济聚集区进入了国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还有41个县被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我们要抓住机遇,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方面迈出更大步伐,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对社会建设也加大了投入,但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十二五”时期,要顺应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下最大气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公共服务水平与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相适应,使全省人民享受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生活得更有尊严。《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了部署:一是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施收入倍增计划,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完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农村优抚对象、生活困难群众的补助标准,积极创造条件解决特殊群体的收入问题。二是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和劳动维权“三位一体”机制,促进全民创业、家庭创业、自主创业,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进城落户农村居民、农村退伍军人和城镇失业人员的就业工作。三是以提高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为重点,加快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做到各类群体应保尽保。四是加大力度建立健全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体系,搞好采煤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妥善解决低收入和特殊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五是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六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平安陕西建设,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完善应急管理机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八)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才支撑,加快建设创新型区域。国际金融危机中,我省受冲击最大的是工业,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建议》围绕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科技、人才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点任务。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尤其要解决好学前教育资源不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顺、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亟需同步提升等突出问题,大幅度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是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坚持自主创新、重点突破、支撑跨越、引领未来的方针,把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搞好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有效整合中央与地方、军工与民用、高校院所与企业的科技资源,促进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把我省的科技教育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三是加强人才强省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以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聚集人才,为加快建设西部强省提供智力支撑。

(九)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我省历史文化资源丰厚,近几年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日益显现。《建议》围绕建设文化强省目标,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的四项任务。一是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是政府履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群众基本文化需要和权益的重要责任。二是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陕西文化软实力。三是弘扬主旋律,提倡多元化,推动文化创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四是提高全民文明素质,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塑造勤劳质朴、开放包容、尚德重礼、务实进取的陕西人新形象。

(十)深化改革开放,建设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改革不够、开放不足,特别是经济外向度低是制约我省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十分重要而紧迫。“十二五”期间,必须以更大的勇气深化改革,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以更大的气魄扩大开放,全面提升陕西经济外向度。《建议》通篇体现了改革开放的理念和要求,其基本精神是:以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制度环境为目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推进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领域的改革,着力消除有碍于体现公平正义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以加快建设法制型、责任型、服务型政府为目标,进一步转变职能,搞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为突破扩大进出口规模,以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为抓手拓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范围,“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全方位推进对内对外开放。

鞍山市委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 篇5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2]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八、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九、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十、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一、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十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

编辑本段规划进展

综述

2008年11月6日国家发改委召开了新闻通气会,规划司司长李守信介绍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工作的有关考虑。李守信主要从三方面作了介绍。

前期研究意义

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在即。充分和扎实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搞好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中国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因此,“十二五”规划将是中国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五年规划,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民主参与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对重大问题形成共识,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对“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进行公开选聘研究单位。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

内容要求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为了做好“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公开选聘研究单位工作,发展改革委在课题内容安排上作了改进。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总体部署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充分讨论和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包含8个领域39个题目的《十二五”规划前期

重大问题选题指南》,供大家申请课题时参考。《指南》选取的这些题目,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研究,发展目标研究等;另一方面是关于需要推动解决的制约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等,研究重点是寻找破解这些问题路径、方向,提出具体可行的政策举措。项目单位在申报课题时,可以依据自己的研究优势,直接用《研究指南》列出题目,也可以围绕《研究指南》确定的领域,自行确定研究题目,但是一定要围绕规划编制工作需要,突出关系全局发展的问题,突出战略发展的问题,突出宏观性、政策性方面的问题。要能直接为提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思路、起草“十二五”规划《纲要》服务,从国家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把问题分析透彻,把解决思路梳理清楚,并提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政策措施。工作安排

公开选聘工作的有关安排:

具体安排大家可以参考国家发展改革委《“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公告》或登陆发展改革委门户网站查询。目前,发展改革委课题申请对象仅限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行业协会及国际组织,以及其他经审查符合条件的机构或组织,不面向个人。请有意申请课题的单位,一定要在规定日期前报送课题申请书,以免错过评审。发展改革委将主要依据申请单位选题是否准确,针对性如何;课题方案思路是否清晰,可操作性如何;研究方法是否科学,是否适合选题要求;以及研究单位的资质、研究人员的素质和以往的研究成果等,来确定最终入选课题。为进一步将课题研究与规划编制工作结合起来,增强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实用性,发展改革委将在研究期间,组织有关专家听取2-3次课题成果汇报,请各课题负责人能够带头做好研究工作,按要求进行汇报。希望各单位能够继续本着为国家未来发展出谋划策的意愿出发,并撰写出有思想、有深度、有实际可操作性的研究报告,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研究任务。

编辑本段规划特色

综述

“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据悉已经开启,中国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近日透露了“十二五”规划的5条思路,其中,结构调整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富民任务

须明确提出“富民”任务

做为统领未来5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总体规划,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应明确提出“富民”的目标和任务。

中国每个五年计划或规划都有一个相对明确的主题。所谓主题,也就是未来5年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当然,问题最后能否解决或解决的程度如何,取决于诸多因素,但在编制规划的时候,总有个相对集中的主题。具体到“十二五”规划,之所以应将“富民”做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提出来,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十二五”规划是新中国60年后的一次再出发。中国刚刚隆重庆祝了60岁生日,进入下一个甲子,应该有一个新的发展思路。

其次,“十二五”规划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而此次金融危机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提出了一些新的命题。

第三,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目前中国人均GDP首次达到3200美元,按照国际标准,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便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这一时期的发展思路肯定与过去不同。

上述三点决定了“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十一个规划有着本质的差别。这个差别就是,过去的十一个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这当然不是说,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30年来百姓的生活没有提高,而是指相对于GDP的增长,作为整体的民众的富

裕程度没有GDP增长快。何况,按照联合国的贫困标准,中国至少还有一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

另外,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都跟贫富差距和民众的普遍不富裕有着直接的关系。如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问题、消费和内需不足的问题,乃至一些群体性事件,都有着贫富分化的影子。贫富分化甚至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的稳定。

所以,“十二五”规划政策的着力点应该转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富裕人民群众作为全新思路和战略,围绕着如何“富民”问题,制定行动路线图。而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今天的经济实力也已经为解决“富民”问题提供了物质基础。

民乃国之本。对于“民富与国强”的关系,是先有民富而后才有国强,而不是相反。事实上,多少国家兴衰的历史也告诉人们,民富虽然不必然等于国强,但民不富,国家必然不强;即使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强,也只能是外强中干。只有建立在普遍民富基础上的强大,才是根本性的强大。因此,中国政府需要更新观念,在政策上,把“富民”作为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这就有必要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制定一个长期的提高福利的战略规划,这个战略规划的目的,是为建立一个有竞争力和公平正义的福利国家打下基础。结构失衡根源在于政府主导经济

“富民”虽然是一个经济问题,但经济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政治。事实上,改革以来贫富差距的形成和拉大本身就有政治因素在内。为什么经济高速增长但人民的生活水平却得不到同步提升?症结就在于蛋糕的分配不合理。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成果的最大收益者不是普通群众,而是政府及其与公权力有关联的利益群体,以及资本利益集团和垄断国企的经理层与员工等。而政府之所以能够抽走国民收入的大头,并随心所欲地支配财富而不受监督,资本之所以能够压制众多的劳动力,原因又在于政府的权力过大。

中国传统上本就是一个大政府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民众,心中都存在一个大政府观念。所以,要在政府权力过大的情形下改变收入分配不合理状况,须将之作为一个政治问题来看待,否则,仅仅视之为一个经济问题,解决起来很难。

另一方面,尽管“富民”问题在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非常重要,但毕竟不是事物的全部,不能代替其他问题的解决。正如本文开头所说,在官方看来,“十二五”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等诸种结构构成的结构难题。结构问题在中国来说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十二五”规划还是把它列为必须优先解决的头等大事,这说明,结构问题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造成的危害不能再延续下去。

现在的情况是,虽然高层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要解决起来相当困难,否则,它也不会积累到今天这个程度。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的不当干预造成的。众所周知,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是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该增长方式的特点是,以追求GDP为主要目标,以扩大投资规模为主要任务,以重化工业项目和热衷批租土地为主要途径,以行政推动和行政干预为主要手段。

在这样一种增长方式下,经济越是高速发展,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获利就越大。原因很简单,政府掌握着切蛋糕的刀,他当然会把最大的一块留给自己。而利益一旦累积,要改变起来就非常难。这也是调整结构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喊了多少年却一直进展不大的根源。不但如此,当遇到外部的危机时,就像本次金融危机一样,为了保增长,还会进一步强化结构失衡和政府对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导。

政府变革

以外部力量促进政府变革

所以,要转变增长方式,推进各种结构调整,关键在于变革政府的治理方式。政府若不放弃对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导权,不将自身对经济运行的干预建立在市场基础上,要转变发展方式只能是一句空话。

但在政府成为市场最大获利群体的情况下,要政府放弃自身利益,主动改革,谈何容易?这个时候,就需要靠非政府的外部力量去促使政府变革。外部的力量可以通过立法等手段对行政权力进行修正性、补充性的约束和重新界定,或者以严格的程序防止行政权力的过度使用,或者通过加强社会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从而迫使政府做到:

(一)转变和缩减政府的行政职能,限制行政权力;

(二)规范行政行为,控制行政权;

(三)加强社会自治,将一部分行政权转化为社会的权力,使公民参与到国家事务的管理和监督。以此建立起政府的公共治理结构。

应该说,在目前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博弈成为基本现实的背景下,依靠包括经济主体的市场力量在内的广泛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促进政府变革,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已越来越大。总之,要减少政府对经济的不当干预,须使政府形成一个稳定和完善的权力运作机制和框架。当政府用一种比较规范的方式来行使公权力时,经济主体自会在市场的作用下,自然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型,而无须政府劳神费力。就此而言,“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能否如期完成,取决于政府变革的程度。

编辑本段相关报道

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定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会议主要议程之一。

7月22日和9月28日召开的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别确定了此次会议的主要议程和日期,并讨论了拟提请全会审议的文件。

中央政治局会议传递明确信号

中央全会在党的历史上通常都有重要标识意义。近年来,通过定期的政治局会议和中央全会的平台,党先后讨论和作出了包括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具体决策部署。比如,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社会和谐部署,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决定。十七届五中全会有关“十二五”规划建议,将勾勒出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9月2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会议强调,制定“十二五”规划,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媒体分析指出,中央政治局会议的有关表述,传递出明确的信号――即将启程的“十二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迈出更大的步伐,迈向更广的领域,将为中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十二五”规划将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提出重大改革任务。

地方业绩考核淡化GDP目标

其一,定调“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其二,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十二五”关注度密集加温9月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等九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密集赴各地考察调研,广东、新疆、黑龙江、宁夏„„足迹遍及东部、西部和中部不同类型的省区,考察调研内容涉及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民生改善、重点领域改革等多个方面。分析认为,在五中全会前夕高层密集下基层,了解实际情况和民众所需,将有助宏观决策。同时,也凸显出中央高层对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高度重视,对制定好十二五规划、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决心和信心。

近期,中国主流媒体也纷纷推出系列报道,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新华社的文章指出,“十一五”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间,中国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汶川地震等一系列历史罕见的严峻挑战,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结构调整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中新社报道说,五年前,“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类的表述,就已出现在“十一五”规划中。如今,在“十二五”期间完成这一转变已变得更为迫切。事实上,要取得突破性进展,仍然面临巨大的困难,甚至更严峻的挑战。观察家们普遍认为,中国正步入1950年代社会制度转型和1980年代以来经济体制转型之后的第三次社会转型。

港台地区近期也显示出对“十二五”的高度关注。台湾舆论对“十二五规划”多有期许。《工商时报》日前发表社论指出,站在台湾的立场,我们期盼大陆经济得以在未来5年内全面转型更新,因为那将为两岸经贸合作的深化与提升带来新的契机。

《联合报》从10月4日到8日开辟“十二五新方向”专题,连载5篇文章分析大陆经济转型契机、两岸新产业合作等。文章说,大陆“十二五”期间将加速经济结构改变,从“世界工厂”转型为“世界市场”。台湾产业如能掌握大陆转型契机,利用两岸互补优势,培育国际化品牌,自是商机无限。

进入10月,香港各界对于“十二五”的关注度日益升温,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10月13日在《施政报告》记者会上表达了香港对“十二五”充满期望。

曾荫权说,香港参与“十二五”规划的工作已经开始很久,已邀请了发改委的专家来香港实地研究几次,也在北京商讨了多次,今年也跟内地的专家、广东省以及港澳办商讨这件事。

曾荫权说,最重要是利用“十二五”清楚介绍香港将来发展的定位,特别是香港作为国际性的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的地位,并讲清楚香港与上海等国内的金融中心的分工问题,以及把粤港合作、特别是融合香港作为区域发展财务中心的工作更清楚地写出来,这样香港就可以放心“先行先试”。[3]

编辑本段解读建议

建议公布

日前,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建议全文首次公布。十二五规划建议称,十二五规划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十二五规划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的工作生活都有怎样的提示作用?[4] 对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综合处石象斌认为,粗放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建议将经济转型作为主线,以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新特征。对国家提出的“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专家们认为,这将有利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

局面。[3]

城市发展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刚刚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提出:“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 “如今,我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城市化脱节的问题。”北京中原三级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认为,农村人口直接进入“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直接导致一线城市人口密度过大,而二三线城市人口密度不足、发展较为缓慢。

“城市发展要一步一步来,此次《建议》提出的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主要针对的是我国的二三线城市。”王珏林表示,目前大量的中小城市存在着人口密度不足的问题,而从节约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以及完善城市功能的角度出发,这一现状亟须改变。

“这从最近的楼市宏观调控政策中也可窥见一斑。”张大伟分析,系列楼市调控政策主要着力点是房价上涨较快的一线城市而非二三线城市。“可以预见,在‘十二五’规划指导下,二三线城市将迎来一轮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新机会。”[5]

推进物联网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昨日出席2010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博览会时表示,国家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提出,要发展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的应用。他介绍说,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围绕物联网的技术、标准、应用示范等内容做相关的推进工作。报告建议,为推进中国物联网健康发展,在发展策略层面,国家应统筹规划,加快构建产业链。通过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引导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加快融合,重点加强芯片设计制造、设备制造、运营、解决方案、系统集成等环节的产业链构建、整合和优化,尽快形成完整、贯通的产业链。相关省、市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差异化优势,有所侧重地发展物联网产业,并与本地原有的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实现产业的协同放大效应。[6]水电未冷落

如果要达到中国已经定下的减排目标,以及极富进取心的清洁能源发展目标,积极发展水电和核电成为最便捷的道路。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就提出,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

关于“十二五”期间中国水电的布局,曾参与“十二五”规划制定的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王民浩透露,“十二五”期间新开工水电将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预计建设投产的都是装机容量较大的水电项目;从我国常规水电发展布局来看,我国水电投产规模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的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澜沧江和黄河上游,其他中型水电和小水电分布较为分散。

王民浩表示,由于水电工程建设周期长,如金沙江的溪洛渡、向家坝等“十二五”期间投产的水电项目基本上都已经开工建设,按照他的估计,均可以在“十二五”期间顺利投产。

上一篇:点石成金打一成语下一篇:第七次村委换届选举阶段性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