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说课稿

2024-10-04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说课稿(精选12篇)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说课稿 篇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

从教材体系看,第三课讲“企业和经营者”,从微观的层次描述了国民经济的细胞,第四课讲“产业和劳动者”,则要从宏观的层次上剖析国民经济的“经脉”,而本框又是第四课的开篇之作,起到很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看,经济结构调整和新产业格局形成是关键性问题,而结构调整的难点和重点都在农村和农业上,所以学习好本框内容可以得出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刻体悟。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三大产业、农业和乡镇企业的有关知识;通过对我国农业的地位、现状的认识,加强学生对农业的忧患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首位的观念;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农业问题的有效办法。

知识和技能目标: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三大产业、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农业、“两高一优”、乡镇企业。

方法和过程目标:通过指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归纳、观察、发现问题能力和辨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我国农业目前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生自学,对粮食等农产品供给仍然偏紧的事实进行形象、直观的认识,帮助学生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上面的理解,加上学生离农村生活较远,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我把本框的重点确定为让学生体认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引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强烈愿望,难点确立为对如何走高产、优质、高效道路有一定的理解。

二、说教法学法构思

(一)教学设计

根据本框教材理论知识的特点以及学生发展为本的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展开教学,辅之录像、投影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二)学法设计

引导自学,提出疑问。课前组织学生进行预习,自行归纳出本课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并提出疑问。这一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质疑能力,及抓住重点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新课:

曹操有两句名诗:“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凭借着这两句名人的诗句,杜康酒竟得以千年不衰,名扬天下。(学生思考:酒从生产到出售需要哪些环节呢?轻松开场,激发兴趣。)

(二)讲授新课

对于GDP、GNP部分的教学

展示教材98页“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示意图”,并补充美国三大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示意图。我先介绍GDP和GNP的相关知识,可以由“姚明在美国NBA打球的收入”厘清两者关系:姚明的收入应计算在中国的GNP中,或者计算在美国的GDP之中。然后结合图表让学生进行纵横比较,并讨论两个问题:①统计GDP或GNP的意义有那些?

②通过比较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两点结论。(这样便于学生理解,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很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对于农业部分的教学

1、由于这部分知识点多且零散,所以通过呈现“先行组织者”的方式,让学生首先做到心中有数:

①农业的含义和分类;

②农业的作用;

③我国农业的现状(成就和不足);

④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意义;

⑤如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⑥同时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2、农业的含义和分类由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我结合溧阳板栗和螃蟹的生产帮助学生加深对含义的理解,导入农业的作用。

3、让学生分析教材99页第三自然段多农业作用的描述一共讲了几个层次,师生共同探究后概括出农业的四点作用:一个形象比喻,三个方面切入。“一个形象比喻”是指农业是国民经济这座大厦的基石,学生讨论:为什么粮食是基础的基础?(从我国的现实粮食供给来讨论,假设我国有钱去国外购买粮食去分析,“饭”的汉字构造分析)

5、多媒体出示美国农场与中国农田在农忙是的情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国农业技术设备的落后,从而引出应大力发展农业。用民谣“想的是先富快富,盼的是政策稳定,缺的是资金技术,愁的是没有销路”引出如何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然后通过学生讨论、画图表、创设情景等方法,从政策、科技、投入、产业化四个方面启发引导学生掌握这一内容。

6、因为农业的产业化经营问题是目前的新问题,也是学生比较难以明白的内容,事实材料来帮助学生形象地进行认识,这里主要是检查学生的调查报告。并调取相关资料以天目茶场“公司+农户”模式的产业化经营为例加以分析说明。

7、农村经济“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请同学谈谈自己的理解。

四、课堂总结巩固

1、先请同学们总结。

2、教师引导: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刻的理解了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我国农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要知道农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就非常困难,农业社会就难以稳定,农村经济就难以发展.以致于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所以,这些年来党和国家一直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探索农业发展之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总之,“三农”问题的解决,任重道远。

3、布置两道典型题目,当场巩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说课稿 篇2

土地轮作换茬是农业生产中作物布局的中心环节, 是保证农作物高产稳产, 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 根据本人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和认识, 轮作换茬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1. 轮作换茬可培肥地力

①轮作能蓄存土壤中有机质、矿物土质等分解的养分。因为农作物吸收的养分是有机肥和无机肥, 辅助因子是水、土壤、空气和光热条件等, 在辅助因子条件具备的情况下, 作物吸收营养元素后, 就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一般氮、磷、钾等大量元素是靠人为追肥补充, 钙、镁、硫等中量元素是适当补充, 铁、硼、锰、铜、锌、氯等微量元素是靠土壤和土壤中岩石等成土母质风化分解补充, 不需人为追施。不同的农作物吸收营养元素是不一样的, 烤烟对钾需求量大, 玉米对氮的需求量大, 油菜、胡豆等除需求氮、磷、钾外, 还对微量元素硼需求量大, 如果长期连作重复栽培以上作物, 就会对土壤中所需元素过份摄取, 特别是对微量元素的摄取, 而靠土壤风化缓慢分解产生释放出的微量元素, 又供不应求, 年复一年, 就造成农作物因缺某些或某种元素而减产, 例如, 2008年对铅锌镇迎春村作过一次调查, 全村重复种植的烤烟面积占85%左右, 而且55%是连续多年重茬烤烟作物, 其中有一农户有一块地连续种烟8年, 该农户曾自已作过调查, 该地块第一年种烟平均株高2.05m, 第二年为1.95m……最后一年 (2008年) 逐减到1.25m, 而且鲜烟叶重也严重减产, 品种是一样的品种 (云烟85) , 肥料 (农家肥) 年年一样施, 氮、磷、钾等烟草专用肥加倍追施, 投资越来越大, 效益反而降低, 究其原因, 这就是长期单作烤烟作物后, 烤烟对土壤中微量元素过份摄取, 而造成部份微量元素钙、镁等欠缺, 从而导致效益降低。一般按常规栽培农作物技术而言, 大量元素氮、磷、钾是靠补施, 而微量元素无法测定, 也不会补施, 根据作物限制因子律中的桶板原理学说, 农作物生长受作物所需相对最小养分的限制, 从而决定了作物的产量, 影响经济效益, 所以轮作换茬不同的作物, 让土壤中自行缓慢分解释放的营养元素自动还原, 特别是微量元素的还原蓄存, 才能保持土壤的肥力。②轮作能合理利用养分。如稻麦等禾谷类作物能吸收大量的氮、磷元素, 而烟草、马铃薯对钾元素吸收较多, 豆类作物对钙的吸收较多, 如果相互轮作, 合理利用, 可以让部份营养元素缓慢分解出来, 轮流休养生息, 期间蓄存, 从而保持土壤肥力。③实践证明, 作物仅从土壤中摄取为其生活所需的矿物质养份, 由于不断重茬一种作物, 这种摄取势必引起土壤中矿物质养分的消耗, 如果长期不归还这部份养分, 会使土壤变得十分贫瘠, 甚至寸草不生。轮作换茬能够减缓土壤中养分的贫缺和较协调地利用土壤中现存的养分和蓄存养分, 从而增加地力。

2. 轮作换茬能改良土壤的结构性和理化性

①水稻等需水作物由于是淹水栽培, 在嫌气条件下, 土壤中腐殖质较易积累, 但易造成土壤酸化板结粘重, 结构不良。如果与小麦、胡豆等水旱轮作, 更可调节土壤的通气状况, 特别是隔年水旱轮作效果更好, 而且轮作期越长越好, 土壤的理化性能越好, 如水稻—胡豆→烤烟—苕类→玉米—豌豆→水稻—小麦, 是二熟地区4年轮作。②由于不同作物根系分布在不同的土层吸收养分, 可使土层养分得到有效和充分利用, 如高杆作物与低杆作物相互轮作, 须根作物与直根作物相互轮作, 可以使土层上下远近营养得到利用, 另一方面, 根系残存在不同的土层中, 也可以改善土壤结构。③烟草、稻类作物与绿肥作物轮作, 通过绿肥作物还田, 可增加土壤中有机质, 改善土壤结构, 使土壤团粒结构良好, 毛管水活跃, 通气性增强, 达到最佳物理性状。④有计划地轮作换茬, 可以季节性深耕翻土, 合理安排使用劳畜力, 充分利用农机具设备, 及时合理补充有机肥和无机化学肥料, 从而提高土壤的理化性质。

3. 轮作换茬可以合理地利用土壤中大量的氮肥

①如禾谷类和棉花等作物需消耗土壤中大量的氮肥, 而绿肥、豆科作物、牧草等能在土壤中积累大量的有机物质和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素, 增加土壤含氮量, 二者可相互轮作利用养分。②烟草、马铃薯会大量消耗磷、钾元素, 而十字花科作物的根部分泌物能分解土壤中难溶解的磷, 提高土壤有效磷的含量, 二者可相互轮作利用养分。③不同作物吸收养分能力也不同, 如小麦、甜菜只能利用土壤中易溶性磷化物, 而燕麦、马铃薯、荞麦及豆科、十字花科作物对利用土壤中难溶性磷化物能力较强, 二者可相互轮用利用养分。④不同作物对土壤水份的利用和要求也有很大差异, 如小麦、棉花的蒸腾系数大, 高粱等浅根作物的蒸腾系数小, 大豆较芝麻耐涝, 芝麻较大豆抗旱, 高梁的抗旱能力比玉米强, 所以因地制宜, 合理轮作, 可有效地, 均衡地利用土壤水分。

4. 轮作换茬可防除病虫和杂草

①不同作物主要病害与虫害往往不同, 有的病虫源是潜伏在作物残茬和土壤中, 条件适宜就猖獗为害农作物, 如水稻螟虫卵, 小麦锈病孢子等在稻茬、农肥中越冬, 第二年条件适宜后繁殖为害农作物。所以同一作物如果连作, 会导致病虫绵延不绝, 周期繁殖, 病虫加重, 如果不同作物轮作, 将破坏其病虫适应环境, 斩断其繁殖链条, 抑制其病虫害繁殖。②在田间常有一些拌生杂草, 如果长期连作一种作物, 恰恰创造了其生长的条件, 如水稻稗草、麦田看麦娘、过江龙等杂草, 还有大豆地的兔丝子等寄生杂草, 如果轮作, 特别是水旱轮作, 将改变其杂草生存环境, 抑制杂草繁殖, 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二、搞好土地轮作换茬技术推广

要想使轮作换茬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推广和应用, 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1. 政府应高度重视

政府在抓农业生产的同时应注重轮作换茬技术环节, 并且应配套相应的经费投入, 搞好作物轮作换茬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 树立典型示范, 以点带面, 辐射发展。

2. 合理轮作换茬

政府部门在抓烤烟, 甘蔗等示范片的同时, 应考虑轮作换茬的因素, 不能年年局限在一点、一片上, 对无科学依据的面子工程, 只能给老百姓带来损失。

3. 加大宣传力度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宣传力度, 首先应让领导明白, 得到领导支持, 其次应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指导工作, 再者应走多渠道宣传的路子, 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板报等宣传资料的作用, 在干部会、群众会上进行宣传, 强化其科技知识, 改变传统种植观念, 提高种植水平。

三、农作物轮作换茬的意义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篇3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说说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第二节课。第一节课《听听声音》已经对声音有了一定的认识,引发了学生对声音问题的思考,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感受到声音的不同,并进行描述,为本课做好了铺垫。

本课首先通过让学生“制造声音”,然后了解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建立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初步感性认识。

2.教学、知识目标: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消失,声音消失”。

能力目标: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能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操作。

情感目标:培养小组之间合作进行研究活动的习惯;体验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3.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教学难点:理解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

二、教学方法

1.由扶到放,凸现探究过程

在探究活动中分两步走。

先指导学生敲击音叉,将音叉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实验现象;再设计了贴近静止状态的乒乓球,然后指导学生敲击,触及音叉找感觉,让学生说出三项实验的共同特征,初步形成物体不发声时处于平静状态,物体发声时处于动态,感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而后放手让学生合作自主进行自带发声物体的实验,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得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

从扶到放,过程清晰明了,有层次性,符合认知规律。

2.创新教学方式,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理解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为了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在探究的基础上,又设计了这一环节,积极创新教学方式,通过怎样让发出声音的铜锣立即停止发声这一教学活动,以一种逆向思维验证了学生的探究结果,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满足了好奇心,更深刻理解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3.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学生纷乱的分组实验一直是困惑教师的一个问题。良好的实验习惯一直是我追求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中,我将学生分成九组,每组四个学生。学生以组长为核心,成员积极配合、分工、合作,教学井然有序。

此外,还要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如学生将音叉轻轻靠近水中,观察实验现象。学生用抹布将音叉擦拭干净,在下课前留一分钟时间让学生整理实验桌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与实验品格。

三、教学过程

1.乐曲导入,引趣激情

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提出一个发散性的问题:你最想研究的问题。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提出问题的习惯,从问题中筛选出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将学生思维引向本课的教学目标。

2.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这个环节首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经历声音产生的过程。第一个实验简单,用时间短,只是让学生制造声音,感受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

学生汇报过程,有特别多的方法,这时要适时提出“要发出声音是不是给一个力就可以了?”来造成认识冲突。学生开始疑惑思考。让有不同意见的学生举出反例。教师总结,将学生思维更深层次地引向本课的目标。

在这时,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提出原因假设。学生想弄清楚到底谁的假设正确,很自然地布置第二个实验,并总结发声物体有什么共同点。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环节,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检验自己提出的预测,要锻炼学生用语言描述实验的整个过程,并进行分析,归类得出声音发声时是在振动。这个实验要给多一点时间,仔细观察物体不振动什么样,振动什么样,有什么区别。

在交流中分享各组的观察、互补经验的不足,达到重复观察的效果,突出科学的本质特征。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对观察实验所获得的事实进行概括整理,突显本环节的教学目的。

3.思维延伸,深化理解

学生已经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师马上提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将思维纵向延伸,教师演示音叉发声轻触水面实验,学生观察到了水波纹以及水花。又加了一个课本上没有的实验:发声的音叉轻触悬挂的乒乓球,学生看到弹起的乒乓球,更加惊喜,深化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理解。

接着提出“人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引导学生把手指放在咽喉处,发声感受声带的振动,告诉学生要保护好声带,注意用嗓。

4.归纳总结,求实评价

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点明本课的知识重点,然后对各个小组实验中的表现作评价。

四、板书设计

设计力求简洁。只把今天要讲的重点呈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2 篇4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这一课题选自《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三单元第一节当中的一个内容。本课时主要讲述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俗话说“无农不稳”。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因此,农业在整个国家的稳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本课题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另外,关于“农业区位”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第二、第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2、教学三维目标

本课题依据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的要求是: 知识与技能方面:

第一、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及其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第二、利用图表分析法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学习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和农业区位论让学生掌握地理的综合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目标确定之后,依据课程标准,学生的情况我将教学的重点确定为“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将教学难点确定为“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将此确定为难点的原因是这个知识点较为抽象,学生部易理解。

教法

那么如何突破重难点? 下面我将说一下教法。

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思想指导下,我将利用活动、案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直观的启发学生。主要教法为图导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讨论式教学法、讲授法等多种方法的结合。力图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学法

在学习方法指导方面:

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首任。

引导学生进行读图分析、案例分析、小组探究讨论学习、总结归纳等多种学习方法的结合。

下面我说一下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利用多媒体导入两幅图,一幅是硕果累累的芭蕉树,一幅是没结果的芭蕉树,提出问题:为何同是芭蕉树,长在罗平八大河这边的就会结果,长在马街这边的就不结果?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导入课程。

然后组织学生看课本上57-58页上的内容并发放导学案。在此期间我书写板书: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农业:

农业生产的特征: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条件: 2.社会经济条件: 3.技术条件:

写完之后,讲述农业的定义和农业生产的特征。并把农业生产的特征写在黑板上。然后举例分析农业生产的三个特征: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

讲完之后过度到下一个内容。播放PPT图片

请一名同学回答,图中呈现这种,东耕西牧,南稻北麦的农业格局的原因? 引导学生回答,是因为自然条件的限制。

然后具体讲述:自然条件当中的气候、水源、土壤、地形等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讲完自然条件之后,讲述社会经济条件:市场(最终决定农业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市场范围,农产品销售)、政府政策(推行技术、增减面积、调整布局和结构)、劳动力、土地价格、资金、管理等。最后在讲述技术条件:冷藏、良种、化肥、机械 并把相应内容在黑板上写下来。

1.自然条件:气候、水源、土壤、地形

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最终决定农业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市场范围,农产品销售)、政府政策(推行技术、增减面积、调整布局和结构)、劳动力、土地价格、资金、管理等。

3.技术条件:冷藏、良种、化肥、机械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所以我组织了几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加深对本节课重难点的理解和应用。

首先将学生分为六个组,接着分配任务,然后给学生时间进行小组探究讨论。时间到后分享结果,然后让他们自评和小组间的互评,组织互评的原因是防止他们只关心自己讨论的问题而忽视了其他组的问题。让学生对整个课题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最后是教师的点评:在点评的过程中药给学生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指出不足。在课堂内容结束后腰进行课堂小结,主要是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难点。

最后让学生做导学案上的反馈练习。

一堂课就完整结束 我的说课完毕

谢谢各位老师 祝老师们 生活愉快 万事如意!

《水稻种植业》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水稻种植业》这一课题选自《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三单元第一节当中的一个内容。本课时主要讲述水稻种植业的分布、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优势和特点。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的基础上, 进一步应用区位因素分析方法,对水稻种植业做出具体分析, 在本章中起着延伸、承接的作用,通过本节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的一般方法,并能够运用该方法自主学习《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三维目标

本课题依据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的要求是: 知识与技能方面:

1.学生能在未标注的世界地图上,指出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区

2.总结出亚洲水稻种植业生产特点,综合分析亚洲成为世界最大水稻产区的区位因素

过程和方法方面:

通过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的思想观念,正确认识相对稳定的自然条件及多变的社会经济条件,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农业生产。

目标确定之后,依据课程标准,学生的情况我将教学的重点确定为“水稻种植业的分布、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和特点”。将教学难点确定为“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将此确定为难点的原因是这个知识点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

教法

那么如何突破重难点? 下面我将说一下教法。

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思想指导下,我将利用活动、案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直观的启发学生。主要教法为图导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讲授法等多种方法的结合。力图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学法

在学习方法指导方面:

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首任。

引导学生进行读图分析、小组探究讨论学习、总结归纳等多种学习方法的结合。

下面我说一下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利用多媒体导入三幅图,三幅图均是在种植水稻,提出问题:图中人们在做什么?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导入课程。

然后组织学生看课本上60-61页上的内容并发放导学案。在此期间我书写板书:

水稻种植业

探究一 水稻种植业的分布:

探究二 影响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

探究三 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

写完后组织探究活动

首先将学生分为六个组,接着分配任务:一组二组讨论探究一、三组四组讨论探究二,四组五组讨论探究三。

然后给学生时间进行小组探究讨论。时间到后分享结果,然后让他们自评和小组间的互评,组织互评的原因是防止他们只关心自己讨论的问题而忽视了其他组的问题。让学生对整个课题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最后是教师的点评:在点评的过程中要给学生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指出不足,同时再讲述知识点。

具体为:

[教师] 播放世界水稻种植业分布的图

图3-1-6世界水稻种植业分布

从图中可以看出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板书] 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过渡]世界水稻种植大部分分布在亚洲,为什么亚洲成为世界上的水稻主要分布区。

[教师] 播放并讲解图表

[板书] 雨热同期、地势较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过渡]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种植分布区,除了有其自身区位优势外,还有其

自身的特点。[教师]播放图片

从图中可以看出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亚洲的水稻种植业主要是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三是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板书] 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在课堂内容结束后腰进行课堂小结,主要是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让学生做导学案上的反馈练习。一堂课就完整结束 我的说课完毕

谢谢各位老师 祝老师们 生活愉快 万事如意!

《人口分布》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口分布》这一课题选自《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一单元第三节当中的一个内容。本课时主要讲述世界人口分布趋势、中国的人口分布规律。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在第一第二节学习了“人口的增长和迁移”为本节课的奠定了基础,本课程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展开的。本节课的内容“人口分布”是人类对地理环境施加影响的最基本方面。人口分布的地理特征,既反映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口变动的约束和限制,也反映了人口变化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可以说,人口分布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为后续学习《城市与地理环境》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学三维目标

本课题依据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的要求是: 知识与技能方面:

说明世界和中国人口分布趋势。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图表,培养学生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资源的有限性,理解我国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

1.目标确定之后,依据课程标准,学生的情况我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为“世界和中国人口分布的趋势”。将其确定为重点是因为课标上做了要求,将其定为难点是因为高一学生本身就具备初步的人口知识,但仅是表面现象的认知,对人口分布缺乏整体的认识,尤其是世界人口分布趋势。另外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较弱,课外知识积累很少,而本课题较多内容是通过图表反应出来的。教法

那么如何突破重难点? 下面我将说一下教法。

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思想指导下,我将利用活动、案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直观的启发学生。主要教法为图导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讲授法等多种方法的结合。力图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学法

在学习方法指导方面:

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首任。

引导学生进行读图分析、小组探究讨论学习、总结归纳等多种学习方法的结合。

下面我说一下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图,这是我国两个地区人口分布情况,一个地区人口密集,而另外一个地区人口却非常稀少,两地存在极大地差异,以此来导入课程。

然后组织探究活动,将学生分为四组,并发放导学案。任务分配

一组分析课本16页图1-3-1 二组分析表1-3-1 三组分析表1-3-2 四组分析表1-3-3 然后给学生时间进行小组探究讨论。在此期间我写板书:

一、人口分布

1.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的联系与区别(1)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 人口密度=总人口数÷总面积

(2)人口密度不能反映人口分布格局 2.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 3.我国的人口密度 4.我国的人口分布规律

时间到后分享结果,然后让他们自评和小组间的互评,组织互评的原因是防止他们只关心自己讨论的问题而忽视了其他组的问题。让学生对整个课题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最后是教师的点评:在点评的过程中要给学生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指出不足,同时再讲述知识点。具体为:

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人口密度=总人口数÷总面积,从图中可以看出,两地的人口密度是相同的,但人口分布格局却不同,左图的人口分布比较集中,右图的人口分布相对分散。

从表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纬度分布趋势是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距海岸线200千米范围内的地区。

世界人口垂直分布的趋势是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播放图片

图1-3-2 世界人口密度

[教师]从这幅图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世界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形平坦的地区。如东亚、南亚、西欧、北美洲美国、加拿大的五大湖区和大西洋沿岸地区。

[过渡]这是世界的人口分布趋势,那么我们国家的人口分布又是如何的呢? [教师]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结果,我国总人口为12.5亿,约占世界人口的2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0多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之一。请同学们看图,一会我请同学回答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图1-3-3 中国人口分布

[教师]谢谢这位同学,他回答得很完整。我国人口分布的总体趋势是东多西少;平原多,山地、高原少;发达地区多,落后地区少;汉族集中区多,少数民族区少。[板书] 我国的人口分布规律:东多西少;平原多,山地、高原少;发达地区多,落后地区少;汉族集中区多,少数民族区少。

在课堂内容结束后腰进行课堂小结,主要是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让学生做导学案上的反馈练习。一堂课就完整结束 我的说课完毕

信息技术基础说课稿 篇5

课程名称:第四章信息的管理 4.2数据库系统(第一课时) 教材版本:浙江教育出版社

一、教材分析 1. 课表要求

《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是:通过对简单数据库的解剖分析,了解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2.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感性认识数据库的四个相关概念,并掌握数据表中记录的基本操作。 难点:对数据库相关概念的理解以及对数据表记录操作的落实与评价。 3. 教学内容分析与选择 该课时内容为教材:第四章信息的管理第二节数据库系统第一课时的内容,包括数据库概念、字段类型及Access简介。

本节课主要以了解数据库基本概念、认识数据库基本结构为主,整体上学生接触的新概念比较多,需要教师介绍的内容也稍显过多。通过对简单数据库的剖析,可以使学生了解数据库管理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初步掌握简单的数据库基本操作,为将来学习选修模块“数据管理技术”作知识和技能的准备。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可能会碰到两个问题:一是对数据库四个基本概念(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的理解与区别(对于从未真正接触过数据库的学生来说,要在短时间内理解这几个非常陌生的专业术语确实存在较大的困难,教师尽可能通过通俗的语言以及学生容易联想的生活例子进行解释和类比,以帮助学生理解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二是如果学生对Excel的学习不够深入或是遗忘较多,那么在认识数据表的记录和字段以及对记录进行操作时也会碰到一些理解上的困难(通过对电子表格和数据表进行对比教学以及让学生凭借以往对Excel的操作经验自行尝试Access操作的方法使学生自然地接受Access和数据表。)。

二、学情分析

本课对学生学习基础的要求是:已经较为熟练地掌握了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并体验过网上数据检索的强大优势。由于学生已经掌握Excel的基本操作,因此,可以通过与Excel进行对比自然地过渡到Access,此外,凭借以前对Excel的学习经验,学生对以表格形式来组织和管理数据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在理解数据库的基本结构方面应该不存在什么困难。学习该节内容的前提是学生已经初步感受过利用数据库存储、管理大量数据并实现高效检索的优势,但学生只知道是数据库在起着关键的作用,而真正的数据库却并没有接触过,因此,对于“数据库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数据库是怎么形成的”、“数据库是如何管理数据的”充满好奇,而这些疑问正好可以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得以解决。综上所述,学生对Excel的掌握程度以及网上检索的体验经历将对本节课的各个环节能否顺利开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由于本课的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学习,如小组讨论互助、对比联想、技能迁移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成就动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简单认识数据表的结构,并初步掌握数据表中浏览、添加、删除、修改记录的基本操作。 2、过程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触类旁通、总结归纳的学习能力,并灵活运用自学、探究、讨论、交流、对比、互助等多种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合理使用信息和保护信息的习惯与意识。

四、主要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对比演示、体验探究、任务驱动、小组互助

简述设计创新之处及特色(300)

篮球基础理论说课稿 篇6

篮球是一项深受广大群众喜欢的运动项目,四年级的学生身体素质已经达到打篮球的要求,他们很喜欢亲身参与,同时也经常有机会欣赏一些精彩的篮球比赛,比如通过电视观看NBA、CBA和奥运会、世锦赛等,但他们很多不懂规则,所以迫切的需要学习篮球相关的理论知识,因此通过本课《篮球基础理论》,让学生初步了解篮球比赛的定义和一些简单规则,以便能在欣赏篮球和亲身参与篮球中运用和遵守规则,培养他们对篮球运动的兴趣,为树立终身体育观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篮球的作用、起源、场地和比赛方法等理论知识。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

2、培养学生对篮球的兴趣及树立终身体育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以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

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课的设计到评价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

2、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由于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等方面有个别差异,在教学中结合实际、由浅入深的内容设计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篮球运动的好处和乐趣。

3、每个学生都有自由想象的创造空间,让其大胆创造、发挥。教学中设计了多处空间让学生通过想象创造分析完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课堂的效果。

四、教学方法的运用

针对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遵循“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终身体育观”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自主教学:给学生以自由、自主的活动和想象空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2、启发教学: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实践分析,来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团体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小团体比赛互相促进提高,加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助于学生形成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集体意识。

五、教学过程分析和处理

1、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的家长平时有看篮球比赛或者自己亲身参与篮球运动吗?”引出课题《篮球基础理论》,课件展示。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篮球有哪些好处吗?”引出“篮球的作用”内容。

3、讲解篮球的起源和场地相关理论。

4、讲解篮球的比赛方法:(包括比赛人数、位置、得分、时间和定义)

(1)小组讨论篮球比赛的人数,并派代表发言。师评价总结。

(2)生自由发言篮球比赛的位置,师评价总结,讲解各位置时,让学生先举例,师评价,再播放该位置代表人物的视频,以利于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这些位置。

(3)小组讨论篮球比赛的得分,并派代表发言。师评价总结。

(4)生结合实际,举手发言篮球比赛的时间。师评价总结。

《数学是我们的朋友》说课稿 篇7

【学情分析】

(1)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已了解和掌握了数与形方面的初步知识,但只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的思维能力还不具备;

(2)学生个性活泼,对初中生活充满好奇,学习积极性高。

2、教学目标设置

【知识目标】

(1)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

(2)再借助于趣题解答和活动参与让学生再次回顾小学的知识方法,并对初中数学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块内容进行初步的感受和了解。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动手试验的过程,引导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和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发求知的欲望,从数学的重要性和数学家的故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教学策略

(1)教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引导思考”为核心,边启发、边分析、边观察、边总结,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与数学交朋友;

(2)学法——采用知识内容的趣味化形式,吸引学生乐学,用问题的生活化情境,让每个学生都有感而发,再用类比、猜想、验证、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引导学生会学;

(3)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更好的展示数学的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成为课堂的主人。

5、重难点分析(放在后面说)

【教学重点】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很重要、很有用,虽然有点难,但它很有趣,并能很好的锻炼一个人的思维。这节课就是要设法改变学生以往对数学的印象,化枯燥为趣味、化理论为实用、化复杂为简单,让学生真正的爱上数学。

【教学难点】突破方式是通过问题点化、课件点拨、动手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地思考和自主的探索。

4、教学过程与方法

由于本节课没有专门的知识点和特别要学生掌握的方法,所以教学过程主要采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

设 计 意 图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1、给出英国数学家克莱茵形容数学的名言:

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而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

2、、问题:数学是什么?

让同学们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描绘数学在自己眼中留下的印象,联系生活、讨论交流

3、问题引出“数学超市”内容,根据往届学生的答案,事先设置好十个不同板块,用课件展示出来:测量、想像力、真有趣、有点难、拼折图、数学家、运用广泛、开发思维、有挑战性、其乐无穷

了解数学家眼中的数学是具有神奇力量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一种向往。

从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创造机会让学生交流、讨论,消除彼此间的陌生感,同时通过老师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教态消除学生对中学老师的惧怕心理,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

每个四人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点击“我眼中的数学”不同板块,全班同学根据板块所对应的内容,展开讨论和提出方案,进入本节课的互动环节。

互动环节

让每个小组随意点击“数学超市”的不同板块,根据板块对应的内容,让全班同学或参与设置的活动;或进行相应的游戏;或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或合作交流、相互启发;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不同角度体验数学的思维方法。

所有板块都是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方面提供的素材,目的是让学生对今后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感受。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 篇8

以“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基本理念。在设计中注重营造氛围激发感情,让学生在老师富有启发的语言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探究中发展自己。《课标》中对第一学段提出了“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的要求,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在自己的朗读实践中读懂课文,积累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

材料说明:

这是新版《新课标实验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它以两幅清晰的画面,朴实的四段文字,讲述了“一个种葫芦的人,不知道叶子与果实的关系,只盯着葫芦,却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葫芦都落了。”这样一个故事,让学生明白要全面看问题和虚心听取意见的道理。这篇文章语言生动,是一篇有助于学生朗读、语感、理解从中明白道理的文章。

教学目标:

1、会认读本课的生字,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词、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明白本课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图一)师述: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面长满了绿叶,可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可爱的小葫芦哇!那人后来得到了葫芦吗?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4课《我要的是葫芦》。

2、板书,读题。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得的字可以借助汉语拼音,或者问同学。

2、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分段读课文

小结:从刚才的检查中,老师知道同学们个个都是聪明好学的孩子,很快就能与这么多的生词、新词交上朋友,我相信在后面的学习中,同学们表现得会更棒。

三、自主合作,朗读感悟:

学习第一段:

1、(出示图一)师:刚开始那葫芦长得怎么样呢?自由的朗读第一自然段。

2、出示句子:“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葫芦长得好?理解“长满”“谢”“挂”。

生:从“长满”、“绿”、“挂”可以看出葫芦长得好。

生:从“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也可以看出葫芦长得好。

3、你欢这些可爱的小葫芦吗?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4、指名读。

5、这么可爱的小葫芦,大家都非常喜欢。从哪里能看出种葫芦的人喜欢呢?

生: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6、练习用“每天”造句。

师:这颗葫芦长得这么好,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一定会结出大葫芦,实际上是这样吗?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这是为什么呢?

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出示思考题:

1、看到叶子上长了蚜虫,种葫芦的人是怎么做的?

2、说说小葫芦为什么会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3小组练读种葫芦的人与邻居的话,看谁读得最好。

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1、指名回答

2、随机指导朗读

⑴ 那个人眼睛只盯着小葫芦,此时他心里会怎么想?理解:“盯着”“自言自语”,反复朗读体会此时种葫芦人的高兴心情。

生:他心里想我的葫芦长得多好呀。

生:我的葫芦又长大了一些了,你快长吧。

生:他想我很快就可以收到这么多葫芦了。

⑵ 邻居提醒他要治一治叶子上的蚜虫,他却不以为然满不在乎。这时他心里又想些什么?

生:他想我不要叶子,要的是葫芦,所以叶子有虫没关系。

生:叶子跟葫芦没关系,我要的是葫芦。

生:我要葫芦又不要叶子,叶子上有虫有什么关系。

⑶ 角色朗读(邻居:劝说,种葫芦的人:奇怪,不以为然)

3、补充:(绿色加工厂)

(叶子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植物通过叶子吸收太阳光和二氧化碳,再与根部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成为植物的营养。)

4、填空,明白原因:

因为叶子出了( ),叶子被虫( )就( ),没有叶子,不能把充足的养料送给小葫芦,小葫芦缺( )所以都( )。

齐读第四段

1、种葫芦的人见到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2、学了这个故事让你明白了什么?

四、拓展练习,发展语言

1、假如让你来劝说那个种葫芦的人,你将怎么样来说服他呢?

2、读编故事:

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颗葫芦。

五、回归课题,总结延伸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 篇9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我要的是葫芦》。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做简要的说明。【说教材】

本单元围绕“思维方式”这个主题编排了3篇课文。《我要的是葫芦》告诉我们看问题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本单元的重点是“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可利用课后题,思考种葫芦的人一个葫芦都没得到的原因,促进对事物之间联系的理解,初步获得思考问题的一些方法。

“感受和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学习表达”也是本单元重点学习的内容。通过课后第二题,可体会同一意思可以用感叹句或陈述句、反问句或陈述句来表达,不同的语气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说学情】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第一次接触反问句,既要读好反问句,又要对其表达的意思有所感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说学习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语言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我确定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会写“治、怪2个生字,积累文中描写葫芦生长的语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本课教学重点)

3.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之间的关系,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道理。(本课教学难点)

【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基于“生本智慧课堂”的教学理念,我才用情景教学、问题教学、多维互动、角色体验等教学方法。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依托下,采用质疑、讨论、想象等学习方式。【说教学过程】

基于这样的理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板块的教学。

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上课伊使,学生自由读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利用插图,对比质疑。

课文的两幅插图对应的是课文开头和结尾的内容。

1.出示第一幅图,引导学生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然后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进行理解感悟。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①通过观察图片、研读课文进行填空()葫芦藤

()小花

()绿叶

()小葫芦(板书:细长藤

绿叶

雪白花 小葫芦)

②语文园地五中的仿照例子在括号中加上合适的词语,()天空飘着()气球

()池塘开满()荷花

③指导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满、挂”用词的准确,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葫芦生长的句子。

2.出示第二幅图:可结果呢?为什么没过几天,那可爱的小葫芦会慢慢变黄,一个一个落下来了呢?(板书:变黄落下)

(设计意图:通过利用插图,首尾对比,设置悬念的方法,可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因此走进课文的第二、三段,深究原因。原来是叶子上长了蚜虫啊!)

三、体会揣摩,朗读感悟

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感叹句,读出种葫芦的人满不在乎的语气。①学生自由读,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几个虫子不可怕。②对比读,感受感叹句、陈述句在语气上的不同。

③做动作“盯”,学生可以感受到这个人眼中只有葫芦进而指导学生读好感叹句

④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第三自然段是一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要指导学生读好反问句,学生初次接触反问句,要让学生有所感悟,且不增加难度,在不脱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角色体验,对反问句所表达的语气有所感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读好人物对话,激发读书兴趣。为了更好的突破重点,我将从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①同桌分角色自由读

②学生汇报,师生在情境中平等对话 与邻居的对话:你想对种葫芦的人说什么啊? 指导全体学生朗读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你们都是他的好邻居,快来劝劝他吧!教师与种葫芦的人对话:你这样回答,想告诉我们什么呀!

(先出示)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后出示)叶子上的虫不用治。③学生表演展示

学生可以加上表情、动作,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可能会仰着小脸说:什么?还用治?这样学生通过表演就会把反问句语气的朗读融于表演当中,这样读好反问句就水到渠成了。

四、拓展延伸,领悟道理

再次朗读课文,想一想: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为什么最后却一个也没得到? 小组讨论汇报:正是由于他对叶子上的虫子不管,也不治,不听别人的劝告,所以才导致小葫芦一个个都落了的下场。(板书:不管 不治)教师点名寓意:看事情不要只看表面,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续编故事: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学习课文的结尾,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新的语言情景,“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故事,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又有机会对课文第一自然段的语言积累加以运用。

五、认真观察,学写汉字(如时间不够略讲)

识字与写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课上应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踏踏实实写字。

1.先观察后写字

观察汉字结构、压线笔、起始笔,书空笔顺 2.强调写字和握笔姿势 3.教师示范并指导写字

4.评价:自评、同桌互评、教师评、全班评

【说板书设计】

变 黄内容,文中蕴涵的道理显而易见。

落【说板书设计】收集几个成语或故事送给文中的那个人,告诉他要注意事物之间的下 《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主要采用 “图文式”板书。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我要的是葫芦》的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个寓言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讲述了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可是在葫芦长蚜虫后不听取邻居的建议,最后葫芦都掉落了的故事。从而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简短的故事里不仅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底蕴,即看待问题的眼光和和谐的邻里情。同时还有丰富的语言句式典范,如感叹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反问句“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等,这是对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和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具体落实。也是课程标准中“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的具体表现。

二、说学情

本文的语言描述浅显易懂,加上第一课时对课文的生字词和内容都有大致的了解,所以本节课引导孩子探究葫芦落了的原因就相对容易,但故事隐含的深刻寓意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还需要老师着重指导。

三、说目标

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个人对教材的理解,考虑到学生的学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借助以往写字的经验,端正地书写“盯、治”等生字。

2. 联系上下文,体会种葫芦人的想法,通过朗读体会反问句、陈述句、感叹句的不同语气。

3.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其中,联系上下文,体会种葫芦人的想法,通过朗读体会反问句、陈述句、感叹句的不同语气,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要尊重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情境创设法、朗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等教学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增强,也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五、说学法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体验和感悟的过程。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试图通过引导学生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等方法让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探究。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 复习旧知,质疑激趣

这一环节安排了两个内容,首先在开课伊始出示一道填空练习,通过这道填空练习,回顾了葫芦的可爱,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准备,同时又进行了说话练习,起到了内化语言,积累语言的作用。然后再通过课后第一题“这么可爱的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落了”这一问题的抛出,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激发孩子们的探究兴趣。

(二) 探究原因,对话文本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分了两步展开教学。

第一步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让孩子们对比读,体会感叹句、陈述句、反问句的不同语气;通过“盯”和“自言自语”两个词语去品悟种葫芦人对叶子上的虫并不放在心上,感受他“一心只想要葫芦”,不听别人劝告的固执。同时利用形声字的规律等指导学生书写。

第二步在孩子们了解了种葫芦人的心理活动后,相机补充葫芦的生长过程的资料,让孩子们懂得叶和果之间是有联系的。

(三) 发展思维,内化语言

在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两个语言训练:

1.说一说:如果你是那个人的邻居,你看见叶子上有小蚜虫,你会怎么劝呢?

2.写一写:第二年春天,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他会怎么做呢?

这样内化了课文语言,对孩子进行人文教育,锻炼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为此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要求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的灵魂,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板书设计将以学生课堂生成为准。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说课稿 篇11

●课标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解读:

本节主要目的是根据地形和气候特点,让学生分析出大牧场放牧业和畜牧业的的形成原因、特点和区位因素,让学生理解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但是科技、交通等人文条件越来越明显地可以改变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二、说教材

● 首先谈一下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1、本节在前面学习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和“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之后,学习这节课。本节与上一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在内容的安排上是并列关系。从宏观上看,本节既是《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加深和升华,又是与上节知识的对比和参照。

2、“乳畜业”在老教材中是以小字展示的。在新教材中,本节与“大牧场放牧业”并列,在教材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另外,我认为,这种农业类型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让同学们学习了解,是很有必要的。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

2、通过学习大牧场放牧业,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3、掌握大牧场放牧业在经营方式、商品化、专业化、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特点。

4、了解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利用地图、数据表格、文字等资料,学会归纳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的区位条件。

2、把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作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人类必须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地和谐”。

2、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等人文条件越来越明显地可以改变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1、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类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2、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

教学难点:

西欧乳畜业与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的比较。

●设置重难点的依据:在地理学中,区域差异是绝对的。让学生学会分析农业也分布的区位因素,对农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比较,突出差异,让学生理解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实现人地和谐,对学生来说有难度。

三、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运用谈话法、启发引导教学法和诱思探究教学法相结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分析、讨论并给予总结与评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结论。在学生分析过程中遇到难题的时候,注重对学习方法的引导和点拨。要求学生在上课时主动探究,自主得出结论。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建立知识体系。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在世界上有些地方,由于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原因,人们并不从事种植业, 那么他们到底从事哪一种农业劳动呢?

下面我们先看一组图片,请大家认真观看,图片里反映的是什么农业类型。

教师提问:以上图片内容反映了什么农业类型?

生:畜牧业。

师:很好。在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中,我们就将认识两种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

教学过程

● 大牧场放牧业

(谈话法)和学生一起分析新疆、内蒙古发展畜牧业的原因(干旱、半干旱的气候,地广人稀、草场质量好等)提出悬念:这些地方为什么没有发展成大牧场畜牧业呢?

(过渡) 什么是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哪里?有什么特点以及形成的区位条件是什么呢?

讲述: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将这些国家落实在地图上,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师:上述国家在放牧牲畜的种类上有什么差别呢?

生:美国、阿根廷以牧牛为主;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羊为主。

请大家阅读案例4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结论)

提问: 1、为什么这些国家可以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呢?

2、大牧场放牧业有什么特点?

3、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条件是什么?

P52(让学生思考、分析)

1、 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例子,归纳大牧场放牧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

2、大牧场入牧业在经营方式、商品化、经济效益、科技应用等方面有什么特点?

●挖掘教材:

①比较阿根廷牧牛业和澳大利亚牧羊业在这些方面的相同点 (结合课本46页)

②探究:学过政治,我们都知道,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总根源是殖民侵略。分析:殖民统治的利与弊。

(重在引导,组织辩论)——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3、 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区能否采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刚开始我们已经谈到了内蒙古、新疆等地具有发展畜牧业的优越条件,这些地方可以发展成为大牧场放牧业吗?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提出你的建议)(让学生自由发言)——前后呼应。

● 乳畜业

1、紧扣概念,让学生理解乳畜业是属于市场指向型。

2、通过自学弄清楚乳畜业为什么必须要接近市场?(因为乳畜业的生产对象是奶牛,产品是牛奶及制品。产品不耐储藏,且运输不方便)

3、乳畜业应该布局的位置和生产经营的特点:大城市周边以生产牛奶为主,离城市较远的地区以生产乳制品为主。

探究:内蒙古、新疆等地的畜牧业,能不能发展成乳畜业?为什么?

4、(自主学习)弄清乳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出示世界地图,将这些国家落实是地图上。

5、分析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因素。

(1)展示图3、19和图3、20 表3、1(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教师引导和点拨)

西欧地形平坦,多平原;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这种气候适宜发展奶牛饲养业,形成了欧洲人以肉奶等高脂肪、高热量食品为主的饮食习惯。随着经济发展,欧洲的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居民的奶类消费需求大。

6、把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条件,与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作一比较。

(表格见教案)(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7、最后通过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以“基塘”农业为主的问题拓展,教会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也使学生进一步意识到学地理的重要性。

● 课堂小结。

● 作业布置。

五、板书设计

一、大牧场放牧业

(1)主要分布地区

(2)主要农产品

(3)区位条件

(4)主要生产特点

二、乳畜业

(1)主要分布地区

(2)主要农产品

(3)区位条件

《诚信是金》说课稿 篇12

一、教材特点。

《诚信是金》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让诚信伴随着我》的第二课。诚信,是人际交往中重要的道德品质,在人的品德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也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第三阶段的目标之一。本章节的设计理念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关注每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农村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具有初步的是非观念,但在一些问题上辨别能力还比较薄弱。对诸如诚实守信等中华传统美德还缺少具体的认识,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农村孩子有着纯朴善良的品质,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人与事,大多都是诚实守信的好典范,但我们同时也应当看到,许多农村孩子为留守儿童,这部分孩子因为缺少父母的正确引导与教育,很容易受社会上一些不讲诚信等不良风气的影响,由此产生行为与认知上的困惑。而这部分孩子的认知又会影响到他身边的其他孩子,进而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就整体而言,他们对诚信的认识还比较粗浅。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既要顾全大局,同时也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三、活动目标。

针对年级情况,我为本课设立了以下活动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增强感受事物的能力,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处处需要诚信。

(2)、在行为习惯方面:引导学生从小就树立起做人要诚实、讲信用的观念。从自己做起,从今天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个诚实守信、实事求是、言行一致的文明人。

(3)、在情感与态度方面: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唤起学生切身的体验,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儿童的生活体验,理解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人无信不立”的道理。

(4)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通过品味故事,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调查周围人等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体会和深悟到:在生活中,一旦失去了诚信,不仅给当事人造成直接的伤害,而且也使整个社会失去安全感,人与人失去最起码的信任,受伤害的是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

四、教学准备:

为了实现本课的活动目标,我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其内容包括:

1、课内故事《哪个更重要》、《留学生的故事》、《曾子杀猪》。

2、课外故事《狼来了》。

3、从生活、报纸、电视、书籍中了解人们讲诚信的现象。

4、活动《采摘诚信果》。

五、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章节我将运用多维互动、小组交流讨论、情境思维教学等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间、同学间的交流沟通,以达到相互启发、补充的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融会贯通。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一共设计了五个教学活动,包括四个课内外故事和一个游戏,都是以诚信为主题,层层推进,为的是让诚信的意识深深的融入学生的言行中。

(一)活动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感知诚信

通过情境导入,让学生阅读教材第8页《哪个更重要》的故事,同时引导学生交流探讨:

A、什么是诚信?

B、假如让你必须抛弃其中的一项,你会不会选择诚信?为什么? C、诚信可以扔掉吗?这个青年扔掉了诚信会怎么样呢?

通过这一故事,让学生初步认知诚信,感受诚信在众多的“背囊”中的重要性,明白诚信是不能扔掉的。

设计理念:本环节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让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通过阅读体验带动思维;同时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使学生真切感受诚信对于人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的内驱力。

(二)、活动

二、品味典故、深入认识诚信 播放故事《狼来了》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1、当小男孩真的遇到狼时,为什么没人去救他呢?

2、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做人不能说谎,说谎的次数多了,人们就不再相信,就像这个放羊的孩子一样因为欺骗别人而自食恶果。所以做人应该诚实守信。

设计理念:《狼来了》的故事情节符合儿童的心理,故事中孩子的行为也与部分学生喜欢恶作剧的心态想吻合,因此,让同学们从这个故事看到不诚实带来的后果,也让他们更深一步的体会到诚信对于人们是多么重要的一种品质,同时对孩子的言行上也会取到一定的教育作用。

(三)活动三:欣赏故事,感受生活——懂得“人无信不立”的道理

这一环节以小组学习为主,回忆生活中大家经历过的、看见过的、听说过的关于诚信的故事,续而导入教材中《留学生的故事》

学生阅读故事,讨论、思考:

1.仅仅三次逃票的记录使故事中成绩优异、精明能干的留学生失去了什么? 2.这些公司为什么把诚信看得这么重要?

3、故事总结:

诚信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的美德,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人一旦失去诚信就会像这个留学生一样,即使有着聪明的头脑、出众的才能也不会被社会认可,更不能在社会上立足。正如孔子所说:人无信不立。

设计理念:本环节紧跟上一个故事,旨在使学生明白:不讲诚信,就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更无法立足于社会的道理,以此强化学生讲诚信的意识。

(四)、活动四:反思换位体验,引导思考:假如没有诚信——诚信的具体体现

1.学生阅读书上第10、11页的内容谈谈看法。课件展示:假如没有诚信

(1)、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

(2)、便民伞的丢失带来的不方面。

(3)、旅游时,游客不守时回来。(4)、月饼长白毛,超市不道歉。

说一说:我们身边还有那些不诚信的行为?同时展示课件:生活中的不诚信行为。

2、想一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身上的诚信是否一直跟着我们?诚信有没有曾悄悄离开自己的时候?

3、为什么要讲诚信?

4、诚信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5、哪些属于诚信行为?——诚信树上摘果子。

通过摘苹果的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区分哪些属于诚信行为,那些不是诚信行为。

设计理念:本环节目的在于引领孩子们深入生活,反思自我。同时更为具体的认识诚信,学会区分哪些是诚信行为,哪些不是诚信行为。只有当学生对诚信有了更为具体的认识后,才能更好的实践于生活中。

(五)活动五:深化导行(故事与思考)——做一个诚信的人 通过让学生阅读《曾子杀猪》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曾子为了履行一句本来不经意的承诺而杀了一头猪,这是为什么呢? 故事总结:曾子用自己的诚信行为来教育他的孩子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希望别人对我们诚实守信,都希望生活在诚信的环境中,那么就从现在做起,从我们做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设计理念:本环节在学生对诚信有了深切的认识后,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深入引导学生把诚信的理念外化到日常行为之中。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互动、主动思考、探索为主,把诚信从一个抽象的概念通过一个个故事和学生们身边一件件真实的事件具体而活生生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助使学生把曾经模糊笼统的诚信活化为具体的、可一一实施的行为。

七、教学反思

教育大师李吉林老师认为,学校的教学活动,尽可能与儿童生活沟通,与应用相联系。学生的良好品德习惯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可以使有目的的教学行为,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活动,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得到实现。

上一篇:开办学校餐厅的申请报告下一篇:美丽无处不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