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阅读教学论文

2024-06-12

低年级阅读教学论文(精选9篇)

低年级阅读教学论文 篇1

阅读课形式可丰富些,不要一味只让学生在课堂上看书,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朗读自己读到的好文章,也可以让学生朗读他自己读到的好文章,并谈点阅读感想,进行介绍交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低年级阅读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低年级阅读教学反思篇一

一、分析现状:孩子不 悦读 的原因。课外阅读是孩子们求知、启智、奠定良好素质的重要平台,但是广大学生面对课外阅读不是笑逐颜开,积极欢迎,而是愁眉苦脸,消极应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缺乏对课外阅读意义的认识。阅读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种,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对 阅读 这个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误区。他们认为,阅读就是指读好语文书,只要钻透那薄薄的一本语文书,认真上好那短短的一节语文课,做对那无数的练习题,那就算是高枕无忧了。有着这样错误的认识,他们自然对课外阅读是不屑一顾,认为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

2、缺乏阅读的时间和精力。小学生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在 考试猛于虎 的今天,孩子们的时间表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几乎没有一丝儿的闲暇空余:早上至下午都是坐在课堂里上课,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则是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双休日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种培训班在等着他们。孩子不是超人,海绵里的水再挤也是有限的。在这样情况下,试问他们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轻松地 享受 课外阅读的乐趣吗?

3、缺乏读物选择的权利和自由。孩子的课外阅读是关系着孩子文化积累和心灵成长的大问题,但总有一些家长和教师以 影响功课和考试 为借口,认为课外读物是 闲书,有意无意的限制着孩子们阅读的自由。笔者的邻居有个上二年级的小男孩,在父母的要求下,几乎每天早晚都会听到他琅琅的读书声,但是翻来覆去总是语文书上的那几篇。但是再经典的好文章就如同再美味的佳肴一样,若是天天都吃,也会腻味的。薄薄的一册语文书在家长的眼里就是 圣经、宝典,听着那有气无力的声音,我不禁心生同情。如果打开他们书包,你会发现里面充斥着各种教辅用书或是《快速作文》等作文书。面对考试,面对家长所担心的未来竞争,孩子们没有自由选择的阅读权,极具功利性的 课内阅读 正败坏着孩子们的阅读胃口,消耗着他们的阅读热情。

4、缺乏阅读的检测与评价。书海无涯,舟楫安在? 对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而言,什么东西最应该被重视和保护起来?那就是兴趣!而孩子的兴趣又主要依赖于家长和教师的评价。但是目前语文教学的评价中,恰恰就是缺乏对孩子课外阅读情况的评价机制。一学期终结仅有的一张试卷上,基本上都是语文书上的内容,教辅书上的题型,有多少是检查和评价课外阅读的情况的了?单一的测评方式就是对学生一学期语文知识和素养的唯一评定标准和评价依据。这种评价机制忽视了学生的动态发展,严重挫伤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二、解决问题:让孩子真正 悦读 起来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外阅读中真正的 悦读 起来了?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思考,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

双管齐下----消除主客障碍,明确课外阅读的意义。要想让孩子明白课外阅读的意义,从内心里真正爱上课外阅读,笔者认为,需要具备内外两方面的的条件。所谓内部条件,就是指学生自身在主观思想上要了解课外阅读对于自己的语文学习和一生发展的重要性。教师可先利用时间向学生宣传和介绍古往今来众多伟人因爱读书而最终有所成就的轶事,如陈毅吃 墨水,闹市读书等故事,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向他们学习的志向;教师还可利用班会课、文体课等时间给学生讲各种有趣的故事或者组织好书推介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外知识的奇妙与有趣,从而爱上课外阅读。所谓外部条件,就是学生所处的客观环境。只有外部客观环境对学生起着良性的促进作用,学生的课外阅读才会得持续的发展。这里的外部条件又分成两种:一种教师自身要提高对于课外阅读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第二种是指孩子的家庭要充分理解和支持进行课外阅读。父母要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持鼓励、支持的态度。目前绝大多数家长限制甚至于反对孩子进行课外阅读,他们的理由是:影响功课和考试。他们认为孩子的年龄还小,自控能力差,而在升学和就业压力都如此之大的今天,作为家长有责任监督他们在最重要的阶段做最重要的事。对于家长们的担心以及对课外阅读的误解,教师可采取多种手段与之沟通和引导:

1、如以 告家长书 的形式或者是召开家长会的方式与其进交流,介绍课外阅读的好处,列举世界上的一些伟人、名人,无不是从童年大量的阅读引起阅读的兴趣,迁移为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而走向成功的,让他们明白课外阅读对孩子终身发展的重大作用,消除家长将 阅读 和 考试 相互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充分认识到考试只是孩子一个阶段性的人生体验,而课外阅读则会伴随他们一生的发展;

2、如开展 亲子阅读 等家庭阅读活动,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事实证明,家长爱读书的家庭,孩子基本上也爱好读书。号召家长们在家多读书,给孩子以良好的薰陶和感染,甚至和孩子共读同一本书,读后共同交流读后的感受和体会。这种方式不仅会让家长们也感受到书的魅力,而且能增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低年级阅读教学反思篇二

一直以来,我都坚信,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曾经看过这样一幅画:一位小学生手里拿着50分的试卷,垂头丧气,然后,他走进了《三国演义》,当他从书里走出来之后,手里拿着的是100分的试卷,头昂着,脸上满是自信,画的标题是《改变了我的一生》。

我觉得这里面并没有夸张的成分,阅读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人们的思维品质,大大地促进智力发展。可以说阅读不仅对提高语文素质而且对人一生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问题不仅在于阅读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引自《给教师的建议》第19条)

基于以上认识,在自己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强化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1、动员每位同学买一些合适的书,宣传鼓动加上一点利诱这一点总算做到了。订了书报之后教学生怎样阅读。如利用《语文报》可以读(好的文章、诗歌可以朗读),可以看,可以摘录,可以剪贴(按相关知识点),可以做(相关练习),还可以整理收藏当作资料以供复习时查找。

2、每周拿出一节课供学生自由阅读。在这节阅读课中,我尽量做到开放、自由,不强加给学生各种限制。不管课时怎样紧,尽量保证每周一节,以形成延续性,逐步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3、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或读书摘录。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想逐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我想我这样做的出发点是好的,应该也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但实际的情形、效果却并不乐观:

1、阅读课上居然有学生看着看着,书本换来换去。这是大大出乎我意料的,他们不是喜欢阅读,要求有阅读课吗?阅读不是一件自由、宽松、惬意的事吗,不是一种很好的精神放松和精神享受吗?怎么会进不了状态呢?

2、阅读课上,鸦雀无声,我也想趁这时机读点自己的书,偶或抬头,发现有同学奋笔疾书,心下甚喜,“嗯,读书进入状态了,感悟颇多,不吐不快了,下去看看他们读的是什么书。”一看吓一跳,他们正在忘我地做作业!

3、从交上来的读书笔记看,三分之二的同学停留在大段大段的摘录上。我甚至怀疑有不少同学仅仅为了应付老师,摘录的东西,抄完就忘,更有甚者,连自己抄什么东西都不知道。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仍有不少同学未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仍然不会阅读,更不会思考、也没有感悟,思想肤浅,感情贫乏。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反思如下:

1、“真正的读书是指与考试无关的与书籍亲密接触。”——薛瑞萍。真正的阅读状态应是在心灵自由,思想放松,环境宽松的情况下进行的。而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失去了进行阅读的宽松的时间、心境,失去了对文学作品进行领略、鉴赏、审美的客观条件。

2、学生的阅读过于功利化。这种功利化的阅读是考试逼出来的,和审美是无缘的,是相背离的。这种缺少美感和情感愉悦体验的阅读使学生失去阅读的动力,甚至于使阅读成为一种负担,因而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所能起到的效果。在这种功利化心态下的阅读,其接受的信息只在脑中过了一遍,而未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学生在阅读中的摘抄整理,也只是为了积累好句好段,积累论据,以期在考试中派上用场,而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提高语文素养的问题。真正的阅读积累应是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的,其作用在写作上体现为信手拈来,左右逢源,而非像现在的学生那样粘贴式的机械引用。

3、由于过分追求给学生阅读的自由与宽松,而造成放羊式的阅读状况。在这种放羊式阅读教学中,教师缺少具体的指导,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这些问题的根子之一是作为教师,本身的阅读面不够宽广,阅读素养不高,不能高屋建瓴地指导学生阅读,未能形成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因而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反思之后,应尽量做好以下几点:

1、作为教师,自己要抓紧读书,拓宽阅读面,提高阅读素养,这样才能站得更高,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高品位的阅读,才能更好地激发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当然,作为老师,由于工作压力大,时间长,也正失去自由阅读的宽松时间和心境,并且这一点正趋恶化,近期要改变是不大可能的,只有靠自己去挤时间了。

2、阅读课形式可丰富些,不要一味只让学生在课堂上看书,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朗读自己读到的好文章,也可以让学生朗读他自己读到的好文章,并谈点阅读感想,进行介绍交流。

3、建设读书型班级。鼓励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藏书库,并在班级书柜进行不定期的交流,以形成“人人有书读”的局面,“人人爱读书”的氛围。

低年级阅读教学反思篇三

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平时爱阅读、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多数学习很轻松,能力强;相反之的学生,情况就截然不同了。所以,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学生的成绩、能力是成正比的。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那么首先就要弄清楚学生现阶段阅读存在的问题。根据自己的教学观察,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阅读范围不广;不能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每天坚持;做不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或者阅读就是单纯的阅读,没有思考、没有知识的积累,这种读书的效果仅仅是“水过地皮湿”。针对这种情况,我思考、查阅资料、和同伴们交流,进行了以下阅读教学尝试,学生阅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具体做法如下:

1、给学生创设平台,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大部分学生朗读时丢字加字,长句子不会断句;看课外书,走马看花,只读不思考,读书时做不到批注。所以从低年级起,就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方面有个良好的开端。比如:认真读书的习惯;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自我评价习惯等等。

2、给学生创设多种形式读书的机会及自我展示机会

学生可以以多种阅读方式,如:自由读,轻声读,默读,大声朗读,分角色读,分组读,吟诵,背诵,表演等等。

3、教会学生积累知识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句话给我们说明了自觉学习、积累课外知识的重要性。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因此,规定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以便今后运用。在上课回答问题或平时交谈中,一旦发现学生运用了课外书或积累本上的新词,立即予以表扬鼓励。学生在作文时运用了所积的好词语我们就加上红圈圈,并在班上朗读。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4、开展实践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创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比如:(1)课前三分钟,轮流朗读。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念一段自己摘抄的优美语段。(2)举办朗读,讲故事比赛。(3)开展“向你介绍一本好书”的读书活动。由学生经过自己筛选后,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

自从坚持尝试了以上方法后,学生在阅读方面改变真的很大,看到了惊人的成绩,同时学生的整体成绩也提升了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尤其是语文教师,我想:关于阅读的话题我们还要更深的探讨、交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快乐成长。

低年级阅读教学论文 篇2

一、图文并茂让学生想读

如一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动画、音像等。一年级学生处于阅读的起始阶段,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等, 让学生先看图, 跟图上的事物交上朋友, 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说说图上画的什么, 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学生觉得很有趣, 读起来很轻松、很快乐。如在教学《蘑菇该奖给谁》一课时, 我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 再说说插图中介绍了小黑兔和小白兔都和谁参加比赛, 兔妈妈为什么把蘑菇奖给小白兔。由于学生已经预习过, 再加上课文的插图是故事情节的体现, 因此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 且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 看课文是怎样写小黑兔和乌龟, 小白兔和骏马进行比赛的, 他们的态度怎么样, 为什么兔妈妈把蘑菇奖给小白兔。学生感受到了小黑兔由得意、沾沾自喜到茫然若失, 再到恍然大悟的心理变化过程, 体会到了兔妈妈的和蔼可亲, 小白兔的喜出望外, 为朗读作了充分的准备。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 学生怎会不喜欢呢?

二、思维训练让学生悟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该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世界多美呀》一课时, 我就采用了以读代讲, 以读促思, 在读中感悟的方式教学。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 想象小鸡孵化过程中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其次让学生自由讨论小鸡孵化的过程, 以及对周围世界认识的变化。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让大家思考:你相信谁的话?为什么?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小鸡孵化的过程。这样在读中进行思维训练,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特别是在讨论小鸡孵化的过程时, 学生思维异常活跃, 各抒己见。

三、说话训练让孩子乐读

如果说“读”是信息的输入, 那么“说”就应该是信息的输出。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重视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在教学《乌鸦喝水》的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时, 我让学生自由练读后, 指名一学生读, 读后, 我说:“你读得很认真, 只是听了你的朗读, 老师头脑中没有出现乌鸦到处找水喝的情景。大家想象一下, 乌鸦到处找水喝, 如果我们用望远镜看一下, 你会看到什么?”当学生的思维闸门一打开, 他们就涌现出许多奇特、丰富多彩的想象。有的说, 我看见乌鸦找了好多地方;有的说, 我看见乌鸦一会儿飞到树林里找, 一会儿飞到山上去找;有的说, 乌鸦一边找, 还一边说:“渴死了, 哪儿有水呢?”有的说:“水真难找哇!”这样, 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 使他们由“局外人”变成“局内人”, 体会了乌鸦口渴难耐而着急的心情, 这时再让学生读这句话时, 学生读得很投入, 读出了乌鸦非常焦急的心情。将读书、说话、情感陶冶三结合, 真可谓“一石三鸟”。

四、表演训练让学生喜读

喜爱表演是低年级学生的天性。针对这一特点, 教师在创设情境、感情朗读的过程中相机诱导,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体验表演的乐趣, 学生会越读越爱读。如在教学《四季》一课时, 学生提出喜欢读春天, 我就让学生读春天这一节, 学生开始只是平淡地读, 我相机引导:“小朋友, 我有个问题不明白?谁愿意帮帮我?”学生都表示愿意帮忙。我问:“草芽是什么?为什么草芽说我是春天?”学生帮助老师解决了问题, 也就知道春天, 小草芽刚刚从地里钻出来, 很高兴, 很自豪, 应读出既高兴又自豪的语气。学生试着读, 当我发现有的学生边读边做出了草芽尖尖的动作时, 就说:“这个小草芽不仅读出了高兴、自豪的语气, 还加上了动作, 好美呀!哪个小草芽还想读?”又有学生带动作读得很好, 这时许多学生都想边读边演, 于是我就顺水推舟说:“小草芽们一起带动作美美地读一读吧!”此时此刻所有的学生都站起来, 边读边和我一起双手合掌做起了“草芽尖尖”往上钻的动作, 又拍拍胸脯, 竖起了拇指说:“我是春天”。这时的学生好像都成为了小草芽, 已经完全沉浸在快乐之中了, 读书成了学生的一种美妙的享受。读后面两节的内容:“谷穗弯弯, 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雪人大肚子一挺, 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学生又鞠躬, 又鼓肚子, 边读边演, 感情完全融入其中, 兴趣盎然, 简直把人陶醉了。不知不觉中已经全会背这首诗了。表演使学生喜欢上了阅读, 帮助学生积累了语言。

五、画画训练让孩子美读

这里讲“画”有两层意思:一是边读边用笔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及优美句段;二是把理解的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这也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语文学科要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教学《这儿真好》一课时, 我就让学生自读课文, 一边读课文, 一边在脑子里想象画面。读完后, 请六个学生一组共同创作这幅画。老师分发给各组有荒岛背景的画, 并准备各种图片素材, 如:小熊、各种动物、树供学生选用。学生有的贴图画, 有的在图上用彩色笔涂涂画画, 并将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贴在黑板上, 让学生进行评比谁画得最好。有的在荒岛上贴了许多树, 有的在地上画了许多小草, 有的在图上贴了小熊、小鸟、小猴, 有的在图上画了几座房子, 就像小动物的家。我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画。看着这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听着学生的讲解, 我真为学生的理解和想象能力叫好。学生通过这种形式, 把抽象的文字转变成形象的画面, 再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的内容表达出来, 有效地促进了其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 我再让学生拿起书本来读, 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学生读得有声有色, 声情并茂。在读中结合画的训练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 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真可谓是“一箭双雕”。

低年级阅读教学 篇3

一、 运用朗读体悟文本

从阅读教学自身的特点看,读是进行语文训练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教师领着学生读,最适用于低年级。如教《乌鸦和狐狸》一文时,教师通过动听的领读,使学生感知狐狸阿谀奉承、狡猾、馋的模样。运用这种朗读形式,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朗读技巧,纠正朗读中不良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学生在一起有目标、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全身心投入地读,能从中获得阅读的快乐,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 合理利用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自然,读者从接受的信息中产生的内驱力强弱、有无,对其内在阅读兴趣和积极性的有无或强弱起着关键作用,对其阅读行为是否进行和怎样进行产生重要影响。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若缺乏审美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教师应适当地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其学习的欲望,引发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在期待中完成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三、 插上想象的翅膀

儿童与成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所有事物都带着好奇心,并且怀有美丽的想象。有了想象力就能在脑海中再现各种事物形象,就能在记忆表层的基础上创造种种新形象,就能提高阅读能力。如教学《这儿真好》一课时,我让学生想象种满绿树的小岛与之前的荒岛有什么不同,一个学生说:“这里有美丽的鲜花,还有新鲜的空气。”说这话的时候,他还情不自禁地深吸了一口气,那模样仿佛真的来到了美丽的小岛。另一个学生说:“岛上有许多的小动物,它们在一起做游戏、唱歌,可开心啦!”看来,他们已经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快乐,并在想象当中理解了文本主题,让自己的身心随着想象翱翔。

四、 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是语文学习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如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当小记者,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轮流练习当小记者,对别的同学进行采访。在小组模拟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总结:怎样采访才能获得成功,当记者应当注意些什么,并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学生在当小记者的过程中,充分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受到了教育,同时也开阔了视野,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

五、 沟通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

没有课内语文阅读的基础,就谈不上课外阅读的发展。学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阅读者,是阅读行为的主体,应该让学生直接与作品进行对话,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阅读,教师将指导的形式由直接明示转为间接暗示,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尊重学生新鲜的阅读感受,并且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初始反应,珍爱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和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对各种观点进行批判、质疑的精神。对作品的解读,不要去追求唯一答案。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学生对鲤鱼妈妈这个角色有不同的评议:有的认为它是真的不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认为它知识狭隘;有的持不同的意见,他们从图中看出,从文中读出,认为鲤鱼妈妈是因为给自己的孩子喂食而无暇顾及小蝌蚪。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感受,教师都应予以理解。有了这种态度的支持,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就能灵活运用,不会受到“唯一答案”的约束。

学生们刚开始接触语文,就充满了美好的感情。我相信,只要坚持让他们快乐阅读,他们就能继续喜爱语文,并且会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作为教师,在低年级就应着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犹如架构好了国家体育馆“鸟巢”的钢结构,就能支撑整个体育馆一样,相信持之以恒的训练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他们以后的作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苗区低年级数学阅读教学 篇4

低年级数学阅读教学

通过十几年的数学实践,我感受到数学充满魅力。数学语言虽然平淡,但言简意赅,逻辑性强。怎样提高低年级数学阅读能力呢?

一、改变教师观念

阅读并非语文的“专利”,《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低年级学生识字能力不多,阅读能力较差,而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学生弄懂题意,完成练习,只注重自己细致讲解,让学生在自己讲解下理解题意,完成练习。无意间便忽视了学生的阅读,放弃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便养成依赖教师,依赖他人的习惯。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读题,学生便会做。让学生独立完成,一做就错。长此以往,学生难以独立学习,难以摆脱对老师的依赖。现代心里学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着自主构建的过程。因此,一个好的数学老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激励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学生没有自己阅读的意识,就会丧失自学的能力,所以,教师要从低年级入手,培养学生以阅读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

二、注重课堂培养

1、培养学生读数学的习惯

要使学生有读的意识,养成读的习惯。在教学中起我经常发现有些学生对题目只是粗略地看一眼,然后就想当然地做起来。例如题目是要把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由于不仔细读题,学生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答案自然不对,因此,要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可先从一句话开始,由易到难,逐步发展到较复杂的题目。

2、教会学生读数学的方法

数学应该如何去“读”?既不能单纯地“认”,也不能机械地“念”。读数学应该具有数学特色,应根据不同的数学内容采取适宜的阅读方法,读出数学特色来。比如读题目,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识字不多。独立读题有困难,这就要教师范读或领读,或给生字注音,在老师的帮助下读题。在数的组成的学习中,有这样的一道题目,问“与15相邻的两个数是什么?”孩子们不认识“相邻”一词,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先教孩子们认识这个词,引导他们理解相邻的意思就是邻居,就像你的座位前后离你最近的同学和你就是邻居的关系,孩子们一听就明白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在数学课堂上以凝导读

以凝导读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老师在提出要求之前,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读,在读的过程中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凝问去读,读完后再一起来解决问题。学生只有在明白了读的原因后,才会带着目的去读,有意识地在读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数学课堂阅读和教学应与动手、动脑相结合,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不明确,但形象思维非常清楚。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凝难,可动手实验、动笔画一画等形式“架桥铺路以便顺利阅读,教师教育学生根据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语义转换和语句分析,学会断句。

三、培养学生语言转换

数学阅读常要求大脑建起灵活的语言转换机制。低年级学生只有反复阅读、反复思考,才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转换。如在教一年级下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弄清楚谁与谁比较。同时让学生把阅读、交流的内容转换为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语言理清在语言使用上要把握住一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使他们逐步形成”在读的过程中思考“的良好习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学习,也不是乏味的数学符号的组合,它可以变得充满生机和富有韵味。

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思维的过程通过语言的表达来体现。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语言教师耐心地培养学习习惯。老师在教学中。把学生的眼、口、手、脑有机的结合起来,逐步培养学生读数学的习惯,让学生从读数学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以及数学描述中渗透的情感。

低年级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5

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或者在相似的虚拟情境中学习是一种理想的学习境界。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情需要,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把学生引进课文,引发自主,引向成功。

低年级阅读教学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而文字符号本身较为抽象,它不像图画、实物可以直接引起视觉快感。这就给六、七岁的孩子的学习带来一些困难,因此,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至关重要。

教材所选的课文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富有现代气息。体裁多样,有儿歌、故事、童话、韵文等,很有情趣,深受学生喜爱。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感染力,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喜欢读书,主动读书,把读书视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处在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他们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这是需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学生的心情舒畅了,求知欲才能旺盛,思维才会活跃、流畅。这样,学生的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

浅谈如何进行低年级阅读教学 篇6

营山县柏坪小学校 刘良波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能够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作为学习主导者的老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营造出轻松、活跃、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参与探究学习的兴趣。因此,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与习惯养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如手。

一、创设情境或设下疑点,激发阅读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学生学习主要是凭兴趣,只有他们感兴趣的课文才会积极去阅读,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探究,最终完成学习任务。为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借助一定的教学资源,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必要的情境创设或设疑,来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可从课题处设疑:

1、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呢?

2、小蝌蚪的妈妈究竟去了哪里呢?

3、最后小蝌蚪找到了妈妈吗?怎么找的?利于这些新奇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

二、加强阅读的指导。

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阅读教学一般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的了解,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深入阅读课文。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要加强阅读的指导。根据 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不指读,不破句,不唱读,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注意让学生倾听,及时的纠错、评价,必要时,教师可领读、范读。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但这种感情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自悟。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

三、读演结合,帮助理解。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对难以理解的句子、段落,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把表演引进阅读教学中。利用表演的直观性、形象性等特点,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如:二年级上册《酸的和甜的》一文,让学生边读边表演:狐狸站在葡萄架下望着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想吃而又吃不着,急得团团转,非常着急的情景,为解决课后问题设下伏笔。

四、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相当重要的。如何做到适当评价而又挫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一)、诱导评价,让学生爱读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不高,在朗读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小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如添个字、漏个字、停句,断句不恰当、读不出疑问语气,或是对朗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等等。老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尽量多用激励性语言。如“你读得真棒!”、“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得非常好!”。

(二)、个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

由于自身的素质、家庭条件、生活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感悟的角度不同,对朗读的处理也各有千秋。我们在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感受。施以个性化的评价,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促使每位学生全力投入,尽情发挥,取得进步。

五、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将阅读教学与认识世界,体验情感、感受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新 形式下的教学仍不能忽视生活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百科全书”,应将我们的语文学习生活化,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理解、运用、巩固语文知识。

1、根据儿童特点和兴趣推荐书籍。例如《白雪公主》、《丑小鸭》等大众读物。

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篇7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更多使用的是情趣教学。情趣教学理论提出教学中要以情感为依托, 以体验学习为途径, 让学习过程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充分调动与激发具有多元智能学生的求知欲望, 挖掘其智慧潜能, 使有着个体差异的学生都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并在教师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诱导下, 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趣味中获知, 在求知中得趣, 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为了促进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在选择教学策略时旨在实现乐学与会学的统一, 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激发学生乐学的情趣和兴趣, 激发认知冲突, 形成情境, 发挥引趣启智的功能, 我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总结了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一、以画引趣, 理解感悟

这是一种用图片或简笔画的形式引发学生乐学的兴趣,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反复进行图文对照朗读, 从而自主理解关键词语, 不待教师教的一种教学策略。

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夕阳真美》第二自然段这几句时 (太阳已经西斜, 收起了刺眼的光芒。天空一片深蓝。连绵起伏的西山, 披着夕阳的余晖, 显得十分壮丽。) , 我没有过多的提问, 而是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默读课文后, 我请学生评论我在黑板上画的图, (我故意把太阳画得光芒四射, 只画了一座山, 也没有披上夕阳的余晖。) 我说:“老师画的和课文里写的一样吧?”有的学生读书很仔细, 发现了其中一两处错误, 我便鼓励学生说:“看来这幅画有好几处问题, 不着急说, 再读读课文, 找出画上的错误, 说说原因。”一听说要给老师找错误, 学生们一下子来了兴趣, 他们有了阅读的冲动, 并通过自己反复阅读、图文对照, 关注到了课文里的重点词语。从“收起了刺眼的光芒”能体会出夕阳西下时, 太阳光芒是柔和的。从“连绵起伏”能体会出西山的样子是:许多座山有起有落、高低不一、一座连着一座。起初, 学生用语言表述不清楚, 我便给学生降低难度, 让他们用手势比划, 再把手势转化为语言文字, 这样形象化的教学, 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词语的意思。有了前面的指导, 学生便更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了, 也能自主理解“披着夕阳的余晖”了。

可见, 以“给画找错误”为切入点, “以画引趣, 理解感悟”这种情趣教学策略, 能大大激发学生反复阅读的兴趣, 学生在阅读中渐渐树立了要关注重点词语, 仔细品味揣摩词义的意识。

二、以演动情, 体验领会

“以演动情, 体验领会”是以表演为主线构筑对话的流程, 将学生置于生动的情境中, 使其在教学过程中体味到学习的情趣, 体验领会课文内容的策略。

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台湾的蝴蝶谷》一课第二自然段重点句时 (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 飞过花丛, 穿过树林, 越过小溪, 赶到山谷里来聚会。) , 我首先请学生边默读边圈出描写蝴蝶动作的词语, 交流圈画的词语后, 我对学生说:“要是能把这欢乐的场景表演出来就好了, 要表演得生动、逼真, 还得静下心来再仔仔细细地读一读第二句, 边读边想, 试试吧。”学生很投入地反复读着这一重点句, 读后我设计了一个活动:“选演员”, 以选“一只蝴蝶”为切入点, 激励学生认真读书, 抓准词语“一群群”, 体会蝴蝶数量的多;通过让学生选不同的颜色扮演, 体会到“色彩斑斓”这个词的意思, 同时又进行了成语的积累。这样, 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就很容易了。又通过“表演蝴蝶的飞行历程”体会到“飞过”、“穿过”、“越过”、“赶到”这几个动词使用之精妙。

运用了“以演动情, 体验领会”策略, 既加深了对“飞过”、“穿过”、“越过”、“赶到”这些动词的理解, 使学生体会到五个动词的不同含义和用词的精妙, 又感受到蝴蝶跋山涉水的情景, 使他们自然体味到蝴蝶像人一样, 在春天到来时就要聚会, 它们五彩缤纷, 充满了生命活力。

三、以换促思, 比较揣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有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文章后能展开想象,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优美, 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并乐于与人交流。”我认为这其实是一种语感的初步培养。语感能力培养是提高学生语言素质和发展学生学习情趣的必然选择。在低年级课堂上教师应该适当抓住一两个语言文字训练点, 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而不应该片面地认为培养语感是中、高年级的事。当然, 在培养学生语感时的方法要顺应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以换促思, 比较揣摩”就是一种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

例如, 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课第二自然段重点句时, (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 飞过花丛, 穿过树林, 越过小溪, 赶到山谷里来聚会。) 我认为本文中“赶到”就是一个重要的语感训练点。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 我在朗读这句话时, 故意将“赶到”读成“来到”。并问学生:“我读得挺好吧?”学生发现我读错了。我又紧追一句:“‘赶到’和‘来到’差不多吧?”学生立即反驳:“不一样, ‘赶到’能表现出小蝴蝶很着急到蝴蝶谷去, 而‘来到’表现不出来着急的样子。”“因为小蝴蝶在路上克服了那么多困难, 所以要用‘赶到’。”“我也觉得小蝴蝶很想快点到蝴蝶谷, 所以要用‘赶到’。”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被激活了, 其实这就是一种最初始化的指导, 学生进行词语比较、揣摩的方法。在学生理解词语, 融入意境时, 我又跟近朗读指导:“你看, 作者用词多妙啊!我们把他们迫不及待的心情读出来吧!”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

“以换促思, 比较揣摩”这种情趣教学策略, 使学生在比较中体味美, 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自主学习, 使知识是浸润着感情的知识, 过程是流淌着情感的过程, 在趣味中发现、研读、品味, 真正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理解内容、感悟形象、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以读悟情, 陶冶品位

要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充分的朗读是必不可少的。反复的朗读不是呆读, 傻读, 要有重点的读, 有层次的读, 有个性的读。有重点的读, 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有层次的读, 可以揭开文本表层, 使学生体验情感;有个性的读, 能够使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优美的课文, 只有多读, 才能真正领悟到文中之意, 体会到文中之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 打动学生的是情, 震撼学生的也是情。用心朗读, 体悟感情, 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学生品位语言的能力, 我称这种情趣教学策略为“以读悟情, 陶冶品位”。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欣赏、想象, 可以使学生走进课文描述的画面之中, 有身临其境之感, 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学情境营造需要增强氛围, 需要熏陶感染, 手段不光有声像, 还可以是教师富有激情的语言渲染。在学生朗读后进行及时的评价, 适时的鼓励、点拨、赞许、提示, 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 还要注意处理好个别读和全体读之间的关系, 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在听、评中有所提高。

五、以说激趣, 积累运用

“读”的训练并不是孤立的, “读”与“说”应该紧紧地结合起来。开始的时候, 读是为说服务的, 通过初读, 会对文字有整体感知, 进而开始表达, 这是读与说的第一次结合;学生通过反复朗读, 理解了文本, 渐渐走入了本文描绘的情境, 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便会受到熏陶感染, 当学生谈出自己感受后, 说又可以为读服务, 学生的朗读会有质的飞跃, 这是读和说的第二次结合。这就是“以说激趣, 积累运用”这种教学策略的生成原因。

例如, 教学《夕阳真美》时, 我启发学生说话:“夕阳真像是位画家, 把身边的云朵染成了哪些颜色?”“只有这几种颜色?再读读课文。” (引导学生关注省略号) “可能还会有……”“谁能只用一个词就把这么多颜色说进去?”“想看看夕阳这位画家是怎样画画的吗?” (出动画) “真奇妙!这么多颜色真丰富啊!挤在一起真是绚丽多姿啊!谁能美美地读读这段?” (比赛读) “夕阳不光把身边的云染成了……还把……染成了……” (出课件) (欣赏图片后说话。) “原来小小的省略号里藏了这么多东西, 引起了我们这么多遐想!就带着想象再读读课文吧!”

读说结合拉近了文本与孩子的距离, 孩子在说的时候, 思维又是联系着自己的生活实际的, 从而进一步理解了文本的情。在读和说的过程中把文本中的“情”挖掘出来了, 所以学生就读得更好, 说得更好, 学生的情感也就愈加强烈, 在这个过程中也积累了语言。

六、以写抒情, 拓展延伸

在实施“以写抒情, 拓展延伸”这个策略时要注意抓准教材中的读写结合点。为学生创设情境, 提供写作的时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大胆想象。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 去想, 去感受, 去体验。

例如, 学习了《猴子种果树》, 可以让学生写写:猴哥到头来, 什么树也没有种成, 那么你想对它说什么呢?学习了《沉香救母》让学生想象写话:小沉香刻苦习武, 就是为了早一天见到自己的母亲, 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母亲, 现在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华山脚下, 他会对妈妈说什么?妈妈呢?在学习了《一株紫丁香》, 进行拓展:书上的小朋友用优美的诗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感谢, 你们还知道哪些赞美老师的诗句?写在小卡片上送给老师, 也可以写写自己的心里话。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探究 篇8

一、加强阅读教学的薄弱环节。这一环节教学我主要通过以下方面进行的。

(1)加强个性化阅读:

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文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学了这课后,你认为这只小青蛙是怎样的一只青蛙?这时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说:这只小青蛙是一只笨青蛙,有的同学说:这只小青蛙就是生活在井里的,它挺可怜的;有的同学说:我认为小鸟应该帮助小青蛙跳出井口,带小青蛙飞向蓝天……

(2)加强读书、背诵环节教学,培养学生积累意识、方法和习惯:

我们都知道,造高楼大厦,光研究房屋式样,而缺乏必要的建筑材料,那样即使有再好的图纸设计也造不出像样的房子来,同样,在语文教学中,再精妙的思想,如果没有丰富的语言,也是茶壶煮饺子一一倒不出来。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思维工具。难以想像,一个语言贫乏的人,他的思维会得到高度发展。认识到了这一点.又根据低年级儿童记性好,模仿力强的特点,我特别重视了通过阅读积累这一积累方法的运用。

例如:在学习《日月潭》一文时,我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描写日月潭风光秀丽的好词佳句划出来,收集到自己的好词佳句本中,并用自己喜欢的好词说一句或几句描写家乡景色的话。如此的训练几乎贯穿于每堂课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地提高。

(3)加强朗读、诵读训练:

低年级儿童,尤其是一年级的儿童,常常出现唱读的现象.这时候,我充分注意到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作用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笋芽儿》一文,学生读“笋芽儿扭动着身子,一个劲儿往上钻”时,学生只是没有感情的唱读出来,根本就不能体会出文中之意.这时我抓住时机点拨并带动作范读,使学生明确把“一个劲儿”重读,笋芽儿奋发向上的精神就可通过读体现出来了。

二、树立与文本对话的理念,在对话活动中体现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由教师教阅读转变为“学生学阅读”:

在阅读的独立性和个体性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是不能代替的,教师要注意学生自读自悟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品、去画、去体验。如在学习《找春天》一文时,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后,再交流读懂了什么,学到了哪些好词好句,画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使学生在读、说、画中就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2)加强教师指导,当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

低年级自主阅读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教师的导要体现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文本中。为此,我始终把自己看成是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大朋友,注意体现大朋友的引导作用,在语言中发现阅读的方法。例如:学习《日月潭》一文,为了让学生能把日月潭清晨雾的特点读出来,我让几个学生起来读,然后,我再范读,让學生评价谁读的好,为什么?学生通过对比评价,明白了要体现雾的特点,必须把“薄薄”一词突出读出来。这样一点拨,学生读后面描写晴天、雨天景色部分时,就读的有声有色了。

三、重视阅读教学思路的设计

思路转变的关键是变教本为学本。为此,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教学思路的设计:

(1)创设教学情境,引发阅读的兴趣:

只有创设一个好的情境,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求知识,提高自主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采出不同的办法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学习《三个儿子》一文,我这样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的妈妈好不好?有一首歌是《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讲的是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事。那么,《三个儿子》这课课文讲的是什么呢?这样一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立刻被激发出来。再如,学习《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一文,我先通过故事形式让学生对男孩产生好感,然后,让学生带着敬佩之情学课文,学生很快就把课文的意思理解掌握了。除此之外,采用语言描述、对话交流、图画引入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均是我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2)朗读激情 品读感悟:

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就是让学生读出所感、所思、所悟、所疑,读出语感。例如:教学《泉水》一文,我这样指导,泉水唱着歌,一路跑着,泉水流到那就帮助那的人,泉水帮助了别人后,非常快乐,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和泉水一起快乐吧!另外,利用与学生对读.接读等方式均是我常用的指导方法。另外我还通过引导学生读出问题,带着问题读;采取多样的形式读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三重积累 拓展实践:

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为此,我总是尽量让学生在积累运用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

例如,学习《找春天》一文,我引导学生这样积累词语,这一课描写春天的词语特别好,我想把他抄下来。学了《我为你骄傲》一文后,我问: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假如你遇到这种事,你会怎样做?如此的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词语的能力均得以提高。

低年级阅读教学论文 篇9

一年级是学生学习的起步,可谓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孩子许多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在此时。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有待于我们教师去引导、去发现,才能勾画出宏伟的蓝图。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需求――用兴趣引领学生;丰富读书活动――用情趣感染学生;及时评价――用成果鼓励学生。

低年级学生阅读教学兴趣情趣成果“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一年级是学生学习的起步,可谓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孩子许多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在此时。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有待于我们教师去引导、去发现,才能勾画出宏伟的蓝图。由刚刚入学时a、o、e都不认识的孩子,到一学期后,既能读书又能写字甚至都能写小文章的小学生,一年级老师的功劳可谓大。

我国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曾经谈到这样一种情况,少数读写能力强的学生无一不是“课外阅读”的有心人,他们谈学习经验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通过持续而广泛的阅读,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的积累就会越来越深厚,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发展提高。所以,一年级的课外阅读是有质和量的要求。

一、关注需求――用兴趣引领学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在条件。阅读兴趣的产生,先必须激发学生有阅读的需要。

1.由“听”入手,撩起阅读欲望

读书由“听”书开始。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精彩有趣的童话故事不仅给孩子们一片幻想的天地,也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还为孩子们走进知识的殿堂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一年级刚入学的儿童,识字极少,拼读还不熟练,因此不能自主地阅读课外读物。要想引导学生读书就得依靠老师或家长的帮忙。“听”给了孩子一个世界。通过听读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优美文字带来的愉悦,体验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教师便可以诱导学生早读书、多读书。

2.课内搭桥,激起阅读需求

教师重视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学生自然会多读课外书。而课外阅读的兴趣,以及得益的多少往往源自于课内阅读的点滴渗透。教师适当地把握课堂阅读教学的契机,渗透课外读物的知识点,便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增强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一年级的孩子一旦过了拼音关,他们即可借助拼音工具,自主地进行阅读。例如,在教学“温暖的家”这一单元时,为了进一步探究亲情的秘密,教师便引导学生在《三字经》朗朗上口的基础上大声地读。之后让学生阅读后交流:你还了解了哪些知识?孩子们一旦有所收获,便会乐此不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课文的难点,对课外相关知识点的辐射,已经悄然激发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间接兴趣,自觉地迈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二、丰富读书活动――用情趣感染学生

一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应该选用内容浅显、活泼有趣的童话、寓言、故事、古诗和儿歌,这些内容不仅适合一年级学生阅读,而且短小精悍,利于组织活动。常用的活动主要有:

1.朗诵会。朗诵包括朗读和背诵,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习普通话,提高朗读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对诗歌等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教师定期组织“朗诵会”,让学生将阅读情况进行展示,孩子们非常喜欢。一次,班级开展“小小故事朗诵会”,孩子情绪高涨,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早早地从课外书里选出相关诗歌,反反复复练,绘声绘色地读,结果活动非常精彩。这就是课外阅读的魅力。

2.故事会。教师利用每天早读课时间,让孩子们轮流上台把课外阅读中看到的童话、寓言、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使全班的孩子每天都有一个新的故事听。这不仅要求孩子们在家要认真读故事,还要学如何运用语言把故事讲生动,以吸引他人。

3.亲子共读。一年级一部分学生爱读课外书,懂得了不少的知识;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障碍,只是看看画面,不读文字,收效不大。此时教师建议父母亲跟孩子共同选看一本书,共同探讨书本中的一个简单话题,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大大降低了孩子的阅读难度,保护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对课外阅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当然,教师指导家长选择图书,向家长传授和探讨读书经也必不可少。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及时评价――用成果鼓励学生

少年儿童的好胜心、荣誉感极强。及时地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不仅对已经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是个鼓励,对于还没养成习惯的学生也是一种促进。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评价采用“成长记录袋”的方式进行。班级创建了“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

1.填写《课外阅读记录卡》。《课外阅读记录卡》记录学生每天课外阅读的相关信息,但每学期内容各不相同。第一学期要求记录时间、书名或文章名、字数;第二学期要求有所提高,要求每周积累两三个词语或背诵一首古诗。使用前给家长发一封告家长书,让家长明确《课外阅读记录卡》的意义,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协助学生如实进行填写。

2.每周评选“阅读之星”

每周班级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记录卡》进行检查和统计,凡周内阅读字数在两千字以上的同学就将评为本周的“阅读之星”,每次有90%以上孩子获得。再将“阅读之星”的名单公布到班级博客上。孩子经常缠着父母看班级博客,心里有抑制不住的喜悦。

3.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让学生展示自己一个阶段以来的读书清单,介绍自己最喜欢、收获最大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对学生的阅读效果作出及时、合理的评价,使学生的劳动得到认可,能够增加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继续阅读。

上一篇:凭良知做人倾忠诚做事下一篇:镇“三八”妇女维权周活动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