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段阅读教学

2024-05-11

小学低年段阅读教学(精选12篇)

小学低年段阅读教学 篇1

海量阅读是近几年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倍受关注的教学形式。海量阅读倡导简单读, 只读不讲, 在量上做要求, 简单易行。作为一名尝试海量阅读三年的低年段语文教师, 我有如下实践与思考。

一、低年段进行海量阅读的重要性

低年段是建立语感的最佳时机。学生的语感状况如何, 直接影响到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 发展语感。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低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许多客观事物, 能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但是, 那仅仅是一些零碎的、不规范的语言。需要通过大量阅读让学生充分接触语言、感受语言, 从而帮助他们学会语言, 欣赏到语言中所蕴含的神韵与声韵, 培养了良好的语感, 为写话打下基础。

二、阅读内容的探索

低年段学生个性活泼, 天真可爱, 喜欢内容活泼生动、富于童趣的韵文、诗歌。所以, 课上适宜选择山东潍坊名师韩兴娥老师的《好妈妈儿歌400首》、薛瑞萍老师的《日有所诵》、朱永新的《晨诵10分钟》以及金子美玲、金波的儿童诗。这些书各有特色。《好妈妈儿歌400首》朗朗上口, 通俗易读, 《日有所诵》与《晨诵10分钟》经典、通俗兼而有之, 金子美玲、金波的儿童诗充满童趣, 想象力丰富。在实验中, 我发现这些书在我班上都很受学生喜欢。

三、阅读形式的探索

低年段的诗歌、文章内容十分浅显, 适合以大量诵读的方式培养语感, 积累语言, 整体感知, 再加上适当写话练习, 不需做过多分析、讲解。在大量的诵读中, 学生既能轻松大量地识字, 又能潜移默化地积累语感, 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韵律美, 这样才能为低年段写话、中年段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韩兴娥老师在《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中也提到语文教学要“至简为上”, 听录音读、模仿读、齐读、开火车读……变换着各种方式进行阅读, 最多提出一个中心性的问题进行交流。课堂虽简单, 但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却随着阅读文本的积累突飞猛进地提高着。我也在如法复制, 发现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之下, 有以下几方面明显进步:

1.学生联系生活或文本、迁移运用的能力突出。

2.对文本的直觉非常准, 理解能力强。

3.课外知识积累丰富, 表达、写作能力突出。班上有两名学生在刚入三年级时的梅花主题课程之后, 竟然能仿写出古香古色的五言诗和宋词, 令许多师生惊叹。

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海量”的阅读中, 相信一定能让学生爱上阅读, 主动地阅读, 与老师共同营造出幸福的“悦读”课堂。

关键词:阅读,语文,生活,小学低年级

小学低年段阅读教学 篇2

一年级学生由于其语文识字量和知识水平的局限,造成他们阅读能力不够。他们常常依赖老师或家长帮助其读题、分析题意,没有自己阅读题目的习惯。我们经常在批改作业中发现,前一次做过的一类题目要求是划出一组题中得数较大的一个算式,这一次再做类似的题型,只不过题目要求变成了在得数较大的算式后面打“√”,许多学生做题时还是按照以前遇到过的要求做题,究其原因是他们在做题之前根本就没有阅读过题目要求,也就根本谈不上按要求正确完成习题了。

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让学生自行读题、独立理解题意。当在学生学完拼音之后,教师可给题目要求注上拼音,让学生独立读题。读题时先要求读出声音来,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眼、耳、口、心并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而且,在读题时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重读需要注意的地方和关键词语。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题义。学生在读了之后还不能正确理解的地方,教师再有针对性地加以讲解。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让学生养成在做题之前要阅读题目要求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步养成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根本上减少并杜绝上述错误情况发生。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理解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或练习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会有稀奇古怪的错误出现,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做题时读题不够完整,往往句子只读一半,就开始动笔做题,这样造成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例如:有这样一道填空题:100个一是()个十。有些学生只看到括号为止,把题目理解为100个一是(),然后就不加思考地在括号里填上100。由于题目没有读完整,学生理解起来就出现了较大的偏差。

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就应教给学生正确、良好的阅读方法,首先题目要读完整再思考,其次对于读了一遍还不能明白意思的题目要多读几遍,最后将答案填写好之后还要再将题目完整地读一读。有许多错误往往通过最后完整地阅读一下,就能发现其中不正确的地方,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养成检查验算的良好习惯。只有教师在平时的练习、作业中经常提醒,注意渗透,低年级学生才能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另外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中,教师还可以经常出一些题组的对比练习,如出示这样两组题目:①5+3=、5×3=、5-3=;②6-2=、6×2=、6+2=;让学生先计算出得数,再观察这两组题目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学生计算后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每组题目的数字都是相同的,但运算符号不同,它们的计算结果也不同。在学生感知到这一点之后,请他们来做做小老师,提醒一下大家在计算时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学生自然而然就说出“计算时先要看清楚计算的符号再进行计算”这一注意点,并且这样由他们自己得出的结论学生能记得特别牢。通过经常做题组练习,就可以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做题之前先仔细阅读题目、正确理解题意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理解习惯。

三、帮助学生学会理解关键词的含义:

低年级学生对于题目含义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浅层的,对于一些比较关键的词语,学生不能抓住,这就造成了理解上的偏差及错误。例如:有这样一道画图题:第一行画5个○,第二行画△,△的个数是○的3倍。让学生先独立完成这道题目时,有好几个学生在第二行还是画的○,并没有按题目要求的那样画△。在讲解时,教师先请学生读题,然后自己把认为比较关键的词语找出来,这样一找,有些画错的学生马上就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并能正确的改正过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我发现让学生在做题之前先找找关键词,把关键的字词圈出来或划出来再完成题目,这样的方法还是比较有效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由于读题所带来的错误。

此外,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生能够正确地找到关键词,但由于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的局限,他们没有办法自己进行正确理解。这就需要在学生第一次遇到这类题目时,教师要加强指导作用。例如:在认识人民币之后,书上出现这样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一个足球的价钱是45元,小明付的钱正好,请问他最多付了几张10元的人民币?学生读题之后感到无从下手,找不准解题的关键,不能理解题意。此时,教师就应帮助学生来找出解答这道题目的关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做小明付的钱正好”?学生回答:“就是他付了45元钱。”这样,我们就找到了解答这道问题的一个隐含的、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条件:小明付了45元钱。通过这样的转化,原来的问题就变成了“一个足球的价钱是45元,小明付了45元钱,请问他最多付了几张10元的人民币?”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在以后的练习中再出现这样的题目,学生就学会了自己进行转化,通过这一道题目的讲解,教会了学生理解、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同时,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还蕴涵了数学思想方法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转化的思想,可能通过这一次的练习学生并不可能体会道这一思想,也谈不上在解答其他题目时运用这一思想,但是我相信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渗透,在学生的脑海中会深深留下这一思想的烙印,在今后需要运用时就能灵活运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指出:在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要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只有当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培养学生的相关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就尤为重要。

低年段阅读教学激趣策略浅探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低年段 阅读教学 激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7-050

对于小学低年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阅读生涯才刚刚开始。在该阶段,小学语文教师最主要的工作是引导学生充分感受阅读的乐趣。唯有如此,低年段的学生才可能逐步爱上阅读,并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假如要给低年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定一个基础目标,激趣无疑是当仁不让的。那么,如何有效激发低年段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一、感官激趣

何谓感官激趣呢?感官激趣是教师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充分利用音乐、动画及图画等多种方式来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受到较强的听觉和视觉刺激,进而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时,为激发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新课导入阶段,我首先向学生呈现了一个与本文相关的动画,然后引导:“冬之气息渐浓,天空中飘起了漫天雪花,越下越大。世界转眼间已经银装素裹。大家看,小动物们都来到了雪地上,它们都在做什么呢?”问题提出之后,学生们大声回答说:“小动物们正在雪地里画画呢!”听到这样的回答,我顺势说道:“没错,看来这些小动物都是雪地里的小画家啊!接下来请大家和我一起阅读今天的课文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喜欢。”由于之前受到了强烈的感官刺激,因此在接下来的课文阅读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这一点也让我感到非常欣慰。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在多重感官的刺激之下,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以进一步激发。由此可见,在低年段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开动脑筋,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展开阅读。

二、绘画激趣

绘画、涂鸦是低年级学生的最爱,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很多时候都从绘画开始。基于低年级学生的这一典型特点,语文教师也应对此进行充分把握,利用绘画的方式有效激发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执教《画家乡》一课时,在学生正式对课文展开阅读之前,我这样说道:“我知道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地方,那么你们的家乡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拿出手中的画笔,将自己的家乡画出来。让我们来比一比谁画得更漂亮。”听到我这样说,学生们迅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画笔和纸张,然后“龙飞凤舞”地画了起来。不一会儿的工夫,一幅幅美丽的家乡风景画便呈现出来。当所有学生绘画完毕之后,我还和大家一起对画作进行了点评。这样的绘画活动,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课文阅读兴趣,还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谓是一箭双雕,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绘画是一门艺术,通过绘画激发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可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还可以加深他们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具体的教学实践表明,绘画激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激趣方式,它对于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课文阅读兴趣及理解能力具有双重促进作用。

三、赏识激趣

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说,他们非常需要来自他人的赏识。而教师对于他们的赏识则显得尤为关键。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一个赞赏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可能给予学生极大的鼓舞,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适当采取赏识策略,有效提升低年段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有效激发他们的语文阅读兴趣。

例如,执教《小松鼠找花生》一课的时候,我希望有一名学生能站起来朗读课文,大家都踊跃举手。在众多学生中,我发现一名性格孤僻的小女生也弱弱地举起了小手。看到此种情况,我点了她的名。当我喊到她名字的时候,她似乎受宠若惊,一时间说不出话来。看到她紧张的表现,我决定带她一起朗读。在我的鼓励下,她慢慢地开始大声朗读起来,而我的声音也越来越小。对于这一切,她似乎根本没有发现,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从她的朗读中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她的几分自信。此次之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她每一次均能积极表现、积极参与,她的阅读兴趣似乎也越来越高了。

班级里像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由于我的赏识教育,他们的阅读兴趣越发高涨。这一点也让我感到非常自豪。由此也可以看出,赏识教育对于激发小学低年段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在小学低年段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要注意到这一点,采取更多积极有效的激趣策略,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相信在全体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一定会逐步提升。

小学低年段阅读教学 篇4

关键词:小学低年段,阅读教学,分享

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 学生的智力发展, 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阅读的技能就是掌握知识的技能。儿童时代则是培养人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然而, 根据自身教学经验,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对周围教师的访谈, 发现低年段阅读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基本存在以下问题: (1) 学生的阅读十分被动, 很少进行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常表现为手捧书而眼未看、眼看书而心未想、别人读完我也完等。 (2) 阅读课堂的问题, 都是老师预设的, 然后讲解、疏通、启发, 学生负责回答。这压抑了学生好奇、探究的天性, 使创新、个性成了空谈。 (3) 学生在“整体感知—重点理解—迁移拓展”的教学模式中形成了定式思维, 几乎都是“要孝敬父母”、“要积极动脑筋”、“要爱护环境”等空洞的道理, 缺乏真情实感。这使阅读教学课堂的实效、高效大打折扣, 也不利于学生在三维目标上的真正提升。为了突破这些瓶颈, 我尝试在阅读教学中利用“分享”进行新的探索。“分享”的原义是“与他人分着享受、使用、行使”。任景业老师将“分享式教学”界定为:社会成员间分享智慧、成果, 分享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经验, 实现共同成长, 享受认同与尊重的愉悦过程。

一、利用分享, 促使学生主动阅读

低年段的学生都非常希望和同伴一起活动, 在团体中表现自己。分享的课堂为他们提供了活动的平台, 他们有充裕的时间跟同伴对话、进行小团体的交流。当组员之间的交流很轻松、很自由, 大家都兴致勃勃地说起自己在阅读当中“学会了什么”, 包括积累的词语、句子, 发现的标点、语气等, 像是在聊动画、谈游戏一样。这种快乐的氛围, 促使原本不愿意阅读的学生主动捧起书来阅读、思考。同时, 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 必然会出现不同的见解。同伴间一较高下的心理, 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机制, 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欲望, 渴望自己懂得更多的知识, 从而赢得称赞、获得荣耀。这便形成了课堂阅读带动课外阅读, 课外知识丰富课内学习的氛围。比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恐龙的灭绝》中, 学生围绕“蛇有没有皮毛”这个问题展开课外阅读, 并最终收获了更多意想不到的知识。

二、利用分享, 促使学生个性阅读

在小组交流的环节, 分享完“你学会了什么”, 接着就是谈谈“你不明白的是”, 这完全不同于惯有阅读教学模式, 课堂上提问的人不再只是教师。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疑惑, 如此一来, 课堂中充满了各种问题, 完全从学生自己的认知水平出发, 带着学生的个人特色。比如, “急性阑尾炎是什么”, “蜜蜂为什么能引路呢”, “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呀”。这使学生慢慢开始独立思考, 学会提出问题, 学会质疑问难。而且,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这是一个发散思维的问题, 学生可以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可以是词句的积累运用, “我不明白‘巴望’的意思”;可以是对人物、事件的感受, “丑小鸭怎么会变成天鹅呢”;一人的问题, 引起多人思考, 组员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完全不依附于老师, 而是学生自有的, 带有创造性的, 像对“一溜烟似的”的理解, 有的学生讲述字面意义“一长串”, 有的学生根据语境判断“跑的很快”, 有的还试图用动作形容“就是像我这样啊”。在交流中集思广益, 不但收获了知识, 更重要的是多样化思维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从而避免了定式思维。

三、利用分享, 实现课堂高效

传统课堂中常见的问题有“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人?”。然而, 课文大意、人物特点, 对学生而言并非难点, 这从教师提问瞬间就有很多学生举手回答可见。此类问题其实是低效的。分享则打破了常规, 利用“你学会了什么”, 了解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内容。再利用“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通过小组交流, 浅显一点的, 同伴之间解答;小组内解决不了, 全班分享, 利用大家的力量解决。全班都不明白的, 教师进行专门指导。因为低年段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 他们会有涉及不到的知识面。比如, “常常”这个词语, 学生明白意思, 也会运用, 但不会和“往常”进行对比、区别, 这样的知识点就由老师来补充。同时, 学生在分享中也更倾向感性认识, 而不太会融入自身的情感体验。他们说到“种田人很愚蠢, 哪能天天等运气降临”, “列宁知道蜜蜂要回家, 所以找到了养蜂人”等时, 老师就及时引导, “如果是你, 你会怎么做呢?”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样从学生出发, 在个人的问题中找出整体问题, 使课堂的教学更有针对性;而学生的交流和教师的指导交错进行, 也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

四、利用分享, 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

学生在分享中不仅收获了知识, 更实现了人格的完善。在分享中, 有这样的情况, 发言的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自己小组讨论的成果, 这时就需要组员补充、帮助, 只有四个人团结起来, 才能赢得全班的称赞;也会出现两个组为展示的顺序争执的画面, 这时会有同学出谋划策、帮忙协调, 使他们明白争执解决不了问题, 还耽误了大家的时间, 而后懂得秩序, 学会谦让;也有这样的问题, 一个小组展示完了, 别的小组来评价, 有的孩子会说“太小声了, 我都听不清”, 这当然会挫伤别人展示的积极性, 这时老师引导学生表述为“我特别想听清楚你们说的内容, 再大点声好吗”。学生慢慢学会对别人进行友善地肯定和鼓励。因此, 学会团队合作, 遵守活动秩序, 转换评价方式, 包括在分享中的情感体验等, 这些无不使学生在人格发展上得到健全, 也真正提升了新课标所提倡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小学低年段阅读教学 篇5

课题已进行了一年的研究,在课题全体成员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下,取得一定的成效。下面对前一阶段的开展做以下小结:

一、课程实施过程:(一)加强阅读训练,积累词句

对于低段学生来说,写话刚入门,这是一个难点。而积累语言尤为重要。为了丰富孩子的语言储备,我要求学生坚持天天读书,读我们所学的语文书,同步阅读,读适于学生读的课外书,如语文报、故事会、童话系列、优秀作文、连环画……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我也做好了读书统计。在读的过程中积累好词佳句,专门准备一个收集好词佳句的笔记本,如实验班级所做的积累本,采蜜本等等。每个班级每周在阅读课上进行一次交流,为写话打好基础。

(二)变换形式写话,激发兴趣

任何言语交际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围绕着一定的话题展开的。新颖、变化、活泼的学习形式最能诱发学生写作的内驱力。因此,写话时一定要想方设法变换各种教学形式,如:讲故事、续编故事、看图写话、模仿写话等等多种形式的写话内容,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语言情境,提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使写话教学的课堂开放而有活力。我们具体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活动:

1、看图写话

看图写话的前提是观察,低年级学生教师要告诉他们观察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仔细地观察。如观察图中事物的表情、神态、动作等,并能根据观察作出一定的判断。比如:判断季节,判断人物关系等。让学生在观察好的基础上,在内心有一定积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说,这样学生就会言之有物了,而不是天马行空的乱说一通。说好了,说充分了,就可以让学生动手写了。我们组成员专门制定出看图写话册,由刚开始的单幅图到多幅图,学生的写话兴趣,想象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2、模仿写话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模仿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很多时候,学习就是从模仿开始,写话也一样。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抓住有特点的课文,让学生模仿写话。例如学了《假如》后,让孩子模仿写话,有孩子这样写道: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 1

笔,我要给妈妈画一辆电动车。这样劳累的妈妈就不用, 使劲蹬着车子去上班……针对这类模仿写话,我们专门专订成册,编辑成仿写本,让孩子产生成就感。

3、观察写话

有位教育家曾这样说:“对于某一方面的学习,让学生到大自然呆上一天,会比他呆在教室里一周更有效。”叶老也曾经指出:“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低年级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观察能力欠缺,所以必须选取生活中能引起他们兴趣,又比较熟悉的事物指导观察,这样学生才愿说、愿写。比如:春天来了,我给孩子们出了一个题目,在校园里找春天。经过几天的观察,我上了一节以校园里的春天为话题的说写课,有的学生说到校园里的柳树,有的学生说到校园里的山茶花,有的说到操场上从砖缝中刚刚钻出的小草,有的学生说到同学们穿着的变化等等,孩子们说得非常生动,然后把它写下来,成了一段段精美的文字。除了观察大自然外,我还让孩子们观察身边的人,观察身边人的特点。慢慢地,孩子们喜欢观察周围的生活,并愿意讲给大家听,观察也越来越细致,表达也越来越有条理。

4、想象写话

小学生的想象比较丰富、独特,往往不受客观事物的制约,奇思妙想常常涌现。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我们进行了开展了续写和编写故事的训练。如学了《坐井观天》让孩子写写青蛙跳出井口后情景……

教师还可让学生“异想天开”,畅想生活、畅想未来,如未来的交通工具、未来的房屋、未来的学校等,都可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下来,向同学介绍,由于这些都是孩子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学生想象的翅膀一但打开,脑中就会浮现出新颖的、生活的意象,写起来得心应手。

如:陈乐艳老师执教的《圆》,利用圆的形状让孩子发挥想象进行超级变变变,然后让孩子把变成的事物写下来,孩子兴趣极高,又促进了孩子写话能力的提高。

5、亲历写话

低年级儿童生活阅历很浅,亲身经历的事才最真实,说起来才会言之有理。说出自己亲身经历的某件事,不是三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需要一定的表达能力。故 2

此,根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训练的目标也不要定得太高,什么立意深刻,什么情节生动等等,只要能把亲自经历的事说完整,有条理即可。孩子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会选择那些感兴趣的,印象深刻的事情来说,比如:过生日、过春节、假日外出旅游等。有时,孩子还会说出事件过程中自己的内心感受,一件事情说出来再写下来说是一篇小短文。这部分我们让孩子附上生活中的照片,结合照片留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为孩子的成长留下了岁月的足迹。

(三)层次分明,循序渐进

在学生写话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辅助作用,我们把好一个原则:写的要求低于说。由于低年级学生识字有限,不能很好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因此,我们辅导鼓励学生从简单的写起,分开层次逐步提高写话要求。比如:一开始可以写一两句话,然后写一段话,要求句子写通顺,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然后逐步过渡到把意思写具体,写丰富些。最后上升到能加入自己合理的想象就非常不错了。

(四)建立评价机制,体会成功喜悦

我们建立一系列的评价机制,使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写话的成功。在具体操作上做到:

1、随时写,及时交流,及时评价,肯定成功,肯定每一位学生。

2、老师评改重要,学生的交流展示更重要,提倡学生把自己的写话贴出来,组织互相看一看,互相评一评,提出问题,讨论讨论,老师也参与其中。这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3、建立习作档案袋,写话本就是这种档案袋。让学生把自己写出的草稿保留在写话本里,写上“草稿”二字。这样做可以反映学生写话的过程,反映出他努力的情况。

二、课题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以及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

随着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对写话教学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与体会,但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指导不得法

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自己不会写作文。”

语文教师在作文训练中普遍存在重教法,轻学法的倾向。教师只注意研究作文如何出题,如何批改,如何讲评等,对学生不懂观察生活,不会捕捉生活中可以作为写作题材的人和事,对作文存在害怕心理,缺乏写作方法等问题,却很少加以研究。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仍沿用“教师出题——学生作文——老师批改——教师讲评”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由于教师指导不得法,这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抑制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此外,有些教师不善于作文,于是学生也怕作文,造成恶性循环。

2、缺少专家的指导和专门的教学引导,老师们在认识上还存有一些困惑,对低段写话的度上把握不够,加上自身语言素养有待提高。

下阶段研究的思考

1、小学生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但是对现在的小学生特别是农村孩子来说,却显得单调乏味,而丰富学生的生活,又不是简单的一句话,不能光靠组织几次活动,就能提高学生的写话水平。如何引导学生做写话的有心人,提高写话能力。我们还将坚忍不拔地去探索去研究。

2、将写话与学校的新教育(读写绘)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写话素材。

小学语文低年段识字教学经验探讨 篇6

一、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开展识字教学

小学语文低年段最基础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字词,识字、写字教学成为低年段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内容。小学语文老师要做好识字写字教学,应借助现代科技,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激发学生认字、写字和记字的兴趣。老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声音、图片和影像资料,加强学生对汉字与事物间的联系,加速记忆。如“日”字教学,首先,老师展示不同有关太阳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画的共同点。然后让学生画出心中的太阳,并把学生作品展示出来。接着老师写出“日”字,将“日”字与太阳形象对比,从而很好地加强学生对生字的印象。

二、在课堂上增加游戏环节,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低年段的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加上爱玩天性,上课时易心不在焉,老师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应增加游戏环节,从而迎合学生爱玩的天性。这种寓教于乐的游戏教学法能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更多生字。例如,让学生猜谜语。老师出谜语“日月相依猜一字”,引导学生思考,是把日、月画出来还是把日、月两字写在一起。然后老师再把答案告诉学生,从而加深学生对“明”字的认识和记忆。同样“品”“休”等字都可利用谜语进行教学。再如,识字抢答游戏。老师把字写在卡片上,让学生抢答,答对的学生给予红花奖励,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三、开展专题识字教学

没有连贯性的识字教学其教学效率和效果并不好,因此,老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应注意将各个生字有机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因此,老师可在每节课进行不同的专题识字教学。例如水果专题教学,老师先引导学生列举常见的水果,并向学生展示相关图片。然后老师将“苹果、桃子、橙子、西瓜”等水果名字写下来,指导学生朗读和跟写。接着让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图片写下水果名字,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再如,动物专题、汽车专题、衣服专题等,采用同样的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提高识字速度。

受年龄因素影响,低年段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是识字,老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识字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范红.识字写字课堂教学技能有效性探索与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03).

小学低年段阅读教学 篇7

一、通过绘本阅读形成小学生积极的自我评价与体验

(一)通过绘本阅读形成积极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自我认知中的一个方面,小学生的自我评价特点主要包括:评价主体从他人转变为自身独立进行评价;评价对象从外部行为转变为内心品质;评价标准从笼统评价转变为细致评价;评价性质从主观评价转变为客观评价。小学生在经历以上几个方面的认知过渡的期间,通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阻碍等。在进行绘本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对故事情节的讨论引导小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例如在《糟糕,身上找条纹了》的绘本中,卡米拉由于他人的言行或评价而对自己的言行形成的误解或者抑制,这也是很多小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中存在的误区。教师可以利用卡米拉的故事对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评价状况进行了解,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发现自身的优点与长处。

(二)通过绘本阅读形成积极的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随着自我认知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其核心内容包括自尊与自信方面。小学生自尊与自信的特点为自尊发展较为迟缓, 而自信又存在不足。通过积极的自我体验能够将自我认知转化为自我需求,从而对小学生的行动实现引导与维持。教师在绘本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点帮助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体验。例如小学生做了别的同学不喜欢的事情,通过这个假设点对小学生进行引导,有时候自己喜欢的事情不一定别人都喜欢,但是一定要相信自己,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开心与满意。

二、通过绘本阅读引导小学生尊重自我意识的独特性

(一)做最真实的自己

个体的自我认知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小学生的自我认知同样如此。随着小学生的不断成长,在与周围其他人进行互动的过程中会更加注重对他人的态度、评价、判断等进行留意与观察,同时将这些内容整合成为自己的心理模式,将其作为自身行为的评价标准与改善标准。在自我认知不断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中,小学生自身的心理模式与他人的评价标准之间必然会出现一些差异与矛盾,小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将会面临选择,形成内心的冲突与矛盾。因此,需要让小学生真正了解与坚持自己内心的想法,尊重自己内心的意愿, 做最真实的自己。例如在《糟糕,身上找条纹了》的绘本中,卡米拉身上的条纹越来越严重了,主要的原因就是她太在意别人的评价, 总希望改变自己来迎合他人。教师在进行绘本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小学生进行讨论,让小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一起探讨如果面对需要改变的事情时,让小学生明白如果做某件事不开心的话, 就一定要做自己。

(二)让小学生学会悦纳自己

在小学生自我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小学生首先需要获得他人积极的关注,之后则需要自己的积极关注,需要自己对自己的行为持有肯定的态度。小学生个体的自我认知处于懵懂期,在自我认知方面通常需要依赖于他人才能够完成,如果他人对小学生持有不良态度,很容易让小学生形成自我怀疑或者自我否定的心理,进而对小学生的人格成长造成不良影响。教师在进行绘本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小学生对自己进行悦纳,即使遇到他人的非议或否定,小学生也会相信自己,并积极证实自己的价值与实力,在自我建塑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接纳。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与经历,让小学生学会告诉自己“即使其他人不喜欢 ……,我依旧喜欢……,我觉得这样挺好的,我喜欢这样的自己。” 通过这种方式让小学生逐渐地学会悦纳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三、结语

小学低年段阅读教学 篇8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在新时期如何按照课改精神、课程理念、课标要求上好阅读课,也就成了广大基层教师研究的重点。我很赞成人民教育出版社孟令全老师对阅读教学的观点:“小学生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阅读。”教师怎样在儿童初学语文的起始阶段就帮助他们阅读,让他们爱上读书,在此谈几点我的看法。

一、抓住孩子心理特点,激发阅读兴趣

对于刚入学的学生,首先要让他们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因为他们刚入学,认识的字也不多,如果此时就给他们规定要读多少书,那样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应引导他们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是哪些读物,做到心中有数。低年级的老师此时充当的角色便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但要“引”而且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让他们品尝到阅读的快乐。我一般采取以下方法:

1. 故事引趣———感受书的神奇。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要培养他们从小就爱看书,老师首先就要利用每天的夕会或者每周的班队活动课的时间,有计划地坚持每天讲一个小故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故事会在无形中令学生受到感染,学生就会觉得书是那样神奇,慢慢地就会觉得书里有很多故事在等着他,可以这么说,故事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一种学习课外阅读的方法之一。

2. 剪报增趣———品尝读书带来的快乐。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还鼓励学生进行剪报,当个小小编辑家,我并不限制剪报范围,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哪怕是一则笑话、一句名言都可以。这样,学生就很轻松地加入剪贴行列,他们将自己喜欢的内容剪下来,贴在我事先发给他们的纸上,并在空白处勾勒上漂亮的花边,点缀上可爱的卡通粘纸。看着自己亲手剪贴的小报,学生初尝成功的喜悦,阅读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油然而生。

3. 设疑激趣———调动读书的欲望。

老师在讲故事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些疑问,这样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我给学生讲12生肖的故事时,提问:为什么老鼠能排在第一位,它那么小,还怕猫?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这时我说,想不想知道结果呢?学生纷纷要我讲,我却故作神秘地说,想要知道答案,《十二生肖的寓言故事》里有,这时我就发给他们拼音版的故事阅读,他们读得津津有味,很起劲。

4. 表演生趣———体会人物情感。

当学生阅读一些寓言或神话故事时,老师可以利用班队活动课的时间,进行表演训练。这样既锻炼了孩子表演的能力,又促使孩子认真阅读书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样子。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格林童话》是我给孩子们讲得最多的。童话故事能给低年级的孩子充分的幻想,让他们在动人的故事中懂得美与丑、是与非的区别。如我讲《猫和老鼠》时,学生演猫三次偷吃猪油,最后连好朋友老鼠也没逃脱它的嘴的情景还记忆犹新。孩子们演得惟妙惟肖,在一阵阵笑声中他们快乐极了,也尝到了书籍带给他们的欢乐。

二、进行阅读指导,注重学习的实效性

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就必须重视学生读书的有效性。

1. 制定好一学期的阅读计划。

指导学生阅读前,老师要心中有数,要求孩子们一学期读哪些书,阅读量要达到多少,要开展什么样的读书活动。教师心中有了全学期的阅读计划,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2. 教给读书方法。

对于刚入学的孩子,如果老师只是让孩子阅读,不教他们怎样读,他们会无所适从,因此,老师的指导很有必要。一年级学生主要的学习任务是识字,所以,刚开始我们要求孩子边读书边认字,在阅读时遇到不会的字请教同学或家长,让孩子在阅读中既巩固了课内的生字,同时又借助课外阅读帮助孩子认识了更多的生字。进入下学期,我们让孩子在阅读中在自己认为好的词句上做记号,初步去欣赏语言文字,为二年级读写打好基础。

3. 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鼓励他们多读好书。

开学初,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孩子喜欢阅读的内容,然后到书店查阅书目,整理好,向学生下发推荐书目,鼓励孩子广泛阅读好书。

三、课内课外相结合,感受读书之乐

当学生有了阅读的冲动,老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有效时间渗透一些读书的方法。针对低年级的孩子,教师可以采用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方法。例如,教一些朗朗上口的课文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唱游地读,还有一些诗词也可以用此种方法,让他们记得牢。当遇到一些生动的句子时,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来激发他们背诵。课堂上教学生读读,画画,还可以在书上写写喜欢人物或动物。另外,老师可以有计划、有目标地配合教科书选择一些孩子们喜欢的书籍,制定每期的读书目标,安排他们有充足的时间阅读,利用周边有利的环境,如书店、超市的书柜、网络或者学校的读书馆、班上的读书角,营造读书氛围,让学生从入学起就感受到校园的书香气息。还可以在同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交流会,让他们讲讲各自的读书趣闻,谈谈各自的读书方法,这样在他们拿到书的时候就可以用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来自行阅读。当学生找到了打开阅读的钥匙,推开阅读这扇神奇的门时,便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那么他就会爱上书籍,从而就会自觉地去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感受读书的乐趣。

小学低年段阅读教学 篇9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一些现象:不分年级阶段,一味追求深度,侧重分析,千头万绪都要抓,结果学生进不了门,连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也没有培养好。根据新课标,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应该重视激发阅读的兴趣,培养朗读的能力,落实字词句的训练,重视语言的积累。总之,应该从学习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具备最起码的阅读能力抓起,来抓好阅读教学的起步。

一、激发情趣地读,让学生产生阅读欲望

新课标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重要。小学与幼儿园不同,感悟快乐与乐趣的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游戏,他们的求知欲望日益强烈,好奇心不断被激发,需要加强自己的各种能力。而阅读恰恰能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一座认识、感知世界的桥梁,通过阅读,学生的视野不断开拓,想象能力被激发,同时,精神生活也能丰富多彩。所以,要激发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兴趣,就要根据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为他们所学习的材料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他们通过配图理解、表演、游戏、角色体验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学习。如学习《水乡歌》一课,可先询问学生有无去过水乡,水乡带给你什么样的印象?然后相机播放关于水乡的画面,配上悠悠的水乡歌曲,就会瞬间带着学生一起穿梭到烟雨中的江南水乡,引发学生对它的美好遐想,以此产生向往之情。

二、加强训练地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朗读

朗读是学习语文最有效也是最常用的手段和方法。低年级朗读的重点是读正确、读流利,有的课文还要读出语气。对低年级孩子来说,他们刚从口语表达步入书面交流,这是一个进阶性跳跃的起步阶段。他们从认读一个个汉字开始,逐步向认读词语、句子发展,最后才能熟练地一行一行扫读课文。要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必须经过不断地学习、训练,帮助他们切实过好认读关。低年级的课文字体较大,间距合理,且都标注拼音,这样,拼音、识字与阅读三者间的联系就加强了,有利于学生进行“双行认读”,达到识字与阅读的双重功效。所以从接触课文一开始,我就着力训练学生“一目两行”的本领,指导学生如何初读课文,根据拼音,由字到词,细细朗读,最终能不加、不减、不断,做到读准确、读流利,且能大致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文章脉络形成初步印象。当然,在训练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学生语感较好,自己试读三至五遍就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了。对这一类学生,要鼓励他们读出语气,增强训练的力度,提高他们的信心,帮助他们过好朗读关。

三、满怀情感地读,使学生品味语言之美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朗读指导则对培养语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低年级更是如此。因而,在进行低年级阅读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精心指导,注重朗读,并要求能抓关键字词,带动学生认知感悟。

1.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意思。

如《世界多美呀》第二段中“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学生对“蓝湛湛”、“绿荫茵”、“碧澄澄”等词语不太懂。可先让学生说说这些词语都表示什么,然后想想“蓝湛湛”和什么颜色相似?相机出示多媒体:“蓝湛湛”的天空位于上面,底下是淡蓝、蓝、深蓝,颜色不一的大海。接着,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还看到过什么东西是蓝湛湛的。这样学生激活了已有经验,调动了大脑里相关的知识储备,发现了已有知识经验与课文内容之间的相似性和衔接点,帮助他们借助已知了解未知,形成自主的学习意识,积极、能动地进入阅读。

2. 展开想象,融入课文体验情感。

在阅读时,我们需要指导学生透过文字,品悟到语言的魅力。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通过展开想象,对文章所描述的内容有所理解,也可借助课文插图或教师提供的图片材料,有效把握文章的意境,并能代入角色,融入课文,正确体会中心思想。如教学《小鹰学飞》中小鹰第三次学飞时,便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抬头看天空,你看到了什么?小鹰一边飞一边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通过创设情境,学生“看”到了,“听”到了,自然会被小鹰坚持不懈,学无止境的精神感染。乐学、乐思,文字背后的情感由此被领悟,阅读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不拘形式地读,使学生内化语言之意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重,对课文中的很多事都会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感受,我们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全面欣赏课文,内化语言。无论是自由鉴赏、听读结合,还是看图吟诵、配乐和读,甚至多感官参与,让语言、语境、画面、情感等多方结合,均能有助于学生把握文本主体,加强记忆。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然能通过声情并茂的自由朗读,将内心感受与独特体验表达出来,诵读积累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如《蘑菇该奖给谁》、《陈毅探母》等课文,都比较适合进行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充分融入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心理、情感。此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课本剧表演等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多角度多渠道阅读,加强学生内化语言之意的能力。

刍议小学低年段写话教学 篇10

一、努力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 使之自由开放地写

“新课程”把兴趣放在第一位。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上, 让孩子愿意写作, 热爱写作,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首先让学生爱上日记。想写日记, 不把日记当作是一种负担。让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表达出来。而后, 向学生明确日记的要求, 同时交给学生日记的格式, 从而逐渐消除学生对日记的陌生感和压力感。让学生在日记中发自心灵的真诚倾吐是培养写话兴趣的有效途径。如学完 (美丽的武夷山) 一文后, 我让学生说说武夷山美吗?然后, 让学生自己也画一幅家乡的景色, 然后给这幅画配上一段优美的话, 学生兴趣十足, 有的还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 并在小组内欣赏、评价。

二、巧妙利用阅读之所得, 积极多维地写话

为学生增加文化积淀, 打好人生“底色”, 教师应知道学生通过大量阅读积累语言, 努力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练笔, 或填补空白, 或续编故事, 或畅谈体会, 或模拟写话, 使学生有内容可写, 有范式可仿, 在迁移性的练习中, 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 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表现手法。

低年级课文内容生动有趣, 表现手法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欣赏其中的妙处, 进而开展写话练习。如学完《杨树之歌》“唱给学步的小宝宝, 伴他和蝴蝶追迷藏……”后, 问学生, 你听过大叶杨唱歌吗?它在歌中唱了什么?它还会唱给谁听呢?你还能模仿着编编儿歌吗?学生的思维一下活跃起来。充分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表现手法,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编出生动、有趣的儿歌。如唱给白发的老奶奶, 陪她在树下聊家常, 唱给下棋的老爷爷, 陪他悠闲度时光……然后请他们把这精彩的儿歌写下来。学生兴趣一下子高涨, 真正达到激活学生思维、我手写我口的境界, 在这种状态下的表达、写话是多么富有真情实感。

另外, 借助阅读中的空白, 激发儿童的想象和幻想, 拓展儿童的生命体验, 引导学生纵向、横向、逆向思维, 广辟思路, 以写想象中的事物来提高写话的能力。如学生学习《一片树叶》一文后, 问学生:小猴子回来后看见小椿树一片叶子也不剩了会说些什么呢?他们会怎么做呢?学生个抒己见,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一个学生写到:“小椿树在微风中轻轻的哭泣着, 她伤心的说:你们好, 我是小椿树, 我非常感谢小黄牛帮我把家按在了小山坡上, 我多么喜欢这里呀!春风中我欢快的抖动, 阳光下我茁壮的成长……小动物们听了都难过的低下了头……”多么富有童趣的想象啊!

三、注重题材的多向结合, 大胆创新地写话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 无材可写的根源是学生不善于观察, 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做生活的主人,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 主动获取写作的素材。一是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让学生中美的内容、美的形象滋润孩子的心田, 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一幅幅美的画卷。二是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组织班内学生开展种植花草, 扶老助残活动,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课余爱好, 交流家务心得。三是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 去看、去听、去触、去闻、去想、去感受、去体验, 去发现自己没有发现的东西。比如, 有一节口语交际课, 我将学生带到公园的水池边, 并让学生观察池塘里有什么, 怎样用一句话把池塘里的景物描述下来。同学们都说池塘里有几条小鱼在游。然后我让学生说说鱼儿怎样游, 那情景是怎样的, 这时他们会说小鱼在河里快活地游来游去。就这样, 让学生想, 自己说, 自己写。学会了写话的方法, 达到了锻炼写作能力的目的, 为以后高年级的说话、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陶行知先生说:“解放儿童的头脑, 使学生可以想, 解放儿童的双手, 使他可以玩, 可以干, 解放儿童的时间, 使他们的生命不会被稻草塞满, 解放儿童的空间, 使他们的歌声可以在宇宙中飘荡。”孩子的创作才能只有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才能正常发挥, 让我们为孩子营造一方自由的空间, 让他们张开创作的翅膀自由翱翔。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 注重小学写话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低年级写话教学要充分体现新的理念, 培养兴趣, 教给方法, 广泛积累, 为孩子们提供写作的自由空间, 激发写作热情, 本文对小学低年段写话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低年段,写话教学,学生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周毅.放真飞———小学语文第一学段写话教学浅感.

小学低年段实施开放式教学探析 篇11

低年段的课程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是最基础、最简单的知识,很多孩子在入学前都进行了学前教育,一二年级的部分内容对大部分孩子来说都是简单、已知的知识。学生容易出现如下几种现象:课上不愿意倾听,忽略知识的形成过程,等等。因此,为了让低年段孩子更感兴趣,在低年段实施开放式课堂教学是有必要的,而且在低年段实施开放式课堂教学可以缓解学生已知学习内容而不愿学习的矛盾冲突。

一、安排开放式的教学内容,解学生的心头疑惑

如在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认识图形”这一内容,关于钉子板能否围出圆这一问题,当学生觉得在钉子板的背面沿着钉子围成的图形就是圆时,教师该如何处理呢?因为在学生眼中钉子板背面围成的就是一个圆,但是老师又无法说服他们。因此,教师大多采取的方式是回避,直接告诉学生不是圆。然而为什么不是圆呢?如果教师不做出准确的解释,学生心中的谜团依然存在。教师可以在屏幕上依次出示由8个钉子、16个钉子、32个钉子、64个钉子、无数个钉子围成的图形,通过这样逐步增加点的个数,一次次地刺激学生的思维,渗透了极限思想,让学生慢慢体会、感悟钉子板上的“圆”其实是一个像圆的图形,而不是真正的圆。

这样的课堂让教师从回避变正视,直入学生疑难处,解学生心头之惑。教学内容的开放让教师不再受教材的束缚,根据课堂上学生出现的疑惑而做相应的内容调整,尽管不能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理解,但是这样的开放说不定就在一些孩子的心里种下了钻研的种子,促使他们去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

二、选择开放式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这一单元,学生在学习完第一课时《2、3、4的乘法口诀》之后,学生对于如何编出乘法口诀以及对每一句口诀如何理解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在新授5~9的乘法口诀时,笔者没有一句一句带着学生去编口诀、理解口诀,而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自己想编、会编的口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口诀的理解。

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全是在愉悦、宽松、和谐、有激情的气氛中进行,减轻了学生的压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使他们能主动地去探究,轻松地去理解和自主地获得知识,使教与学、师与生、生与生的关系更加和谐。教师不再是一味地“教”“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渐渐改变。

三、利用开放式的评价模式,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

开放式的评价还应从对学生知识层面的评价转变成对学生能力是否得以提高方面的评价。在信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知识的数量已经大大地超越了人类记忆的极限,知识更新又是如此之快,人们不得不终身学习。已经掌握的知识会很快地过时,自己需要的知识不仅可以通过听教师讲课,更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己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寻找、挑选甚至挖掘。搜集、整理数据,提取出有用信息,学习新知识才是立足于高科技信息时代的根本。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层面是否能达到要求,还应该注意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所提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与人合作、探索交流的能力有所提高。

四、创造开放式的作业,拓展学生的学科能力

传统的学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内容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而开放式的作业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从一年级开始,笔者在所教班级尝试着让孩子做数学剪贴本,目前做过的主题有《生活中的数》《10元能买哪些物品》《我喜欢的立体图形》《年月日·时分秒》……孩子们每次做的剪贴本内容都特别丰富,通过课上的交流,他们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有了更多的认识,让数学知识更加立体、更加丰富,而且孩子们发现原来数学就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还发现数学和其他学科也有联系,对数学的兴趣也更加浓厚,觉得数学很有意思。这样的开放式作业,不仅让孩子们耳目一新,更是让学生愿意学数学,乐于学数学,并且意识到数学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具有社会性。

小学低年段美术简笔画教学分析 篇12

一、培养学生简笔画的基本技巧

在简笔画教学中,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简笔画绘画的基本技巧, 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简笔画作画方式, 掌握短线和长线的绘制方式, 掌握曲线的绘制方式。

在指导学生进行直线练习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绘制一些生活中的以短直线为主的事物, 比如画梳子、画文具盒等等, 在学生把握短直线绘制的技巧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一些长直线, 进行长直线练习, 在这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比如一条线能够变成什么, 一个简单的三角形能够变成什么等等, 逐渐由直线到图形, 引导学生由一个图形, 探究其变化, 变成另一个图形, 不断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创造能力。

另外, 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曲线练习, 通过曲线练习, 培养学生把握物体高宽比例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比如, 引导学生画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 苹果、香蕉、梨, 使学生对具体事物进行临摹, 通过这个环节, 使学生对物体的高、宽的比例由大致的认识, 通过绘制生活中简单的事物, 培养学生把握物体大概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掌握了曲线的绘制, 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把握事物形体特点的能力都能得到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于小学低年段的学生而言, 他们最善于表现自己的个性和情感, 渴望能够多认识外部世界, 他们对事物都有自己的认识, 对绘画充满兴趣。教师在简笔画教学中, 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 积极引导学生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 表现生活, 激发学生的变现欲望和表达的热情。另外, 对于低年段学生而言, 他们的反应较慢, 绘画能力不高, 在简笔画教学中, 教师要降低对学生的要求, 能够引导学生积极观察生活, 观察生活与大自然中的事物, 能够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表现客观事物, 如果学生的绘画水平不好, 教师也不能责备他们, 要知道鼓励学生积极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鼓励学生把自己眼中看到的事物表达出来才是最重要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观察事物, 认真观察事物, 鼓励学生把客观事物的特征概括出现, 这是简笔画作画的基础。

三、探究低年段简笔画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简笔画的时候, 要认真了解学生的实际作画水平, 通过第一次检查学生的美术作品把握学生的美术绘画水平, 要能够在尊重学生作画能力作画水平的基础上, 探究适合学生的简笔画教学方式, 有针对性的开展简笔画教学。对于小学低年段的学生而言的, 他们的美术基础骄差, 因此, 在简笔画教学中, 教师就要教授学生最简单的简笔画图案。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临摹, 分类临摹再到创造的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 提高学生观察事物, 概括事物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简笔画学习自信。

另外, 在小学低年段简笔画教学中, 很多学生都存在着思维不活跃, 定向的问题, 他们的简笔画作品图示化现象严重, 所有学生的学生的画面基本一样, 背景基本一样, 绘画缺乏创意, 教师要认识到这种问题, 能够积极鼓励学生进行不同的绘画表现。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种类物品, 比如, 各种不同的树, 各种不同的花, 使学生留心观察这些种类物品, 不断丰富学生的视野, 拓展学生的思维, 要通过多种物品刺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引导学生应用点、线、面等多样化的元素进行绘画创造。

四、重视对学生作品的评价

对于地年段学生而言, 他们都渴望自己的作品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 如果学生绘制一幅简笔画, 教师对他们的作品不作任何评价, 学生就会丧失对绘画的兴趣, 因此, 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绘画评价是很重要的。在评价中,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绘画技巧的评价, 比如, 线段的应用情况, 曲线的应用情况, 着色情况, 空间布局情况等等, 教师都需要针对当节课的重点对学生进行评价, 要通过评价使学生对美术的基本知识和简笔画的作画技巧有较为深厚的认识, 不断提升学生应用简笔画创造的积极性, 为学生的今后的美术学习奠定基础, 要通过合理积极性评价, 培养学生的简笔画兴趣, 美术兴趣, 使美术课堂更为生动, 充满活力。

总之, 简笔画教学是小学低年段美术教学的基础, 教师要认真对待简笔画教学, 能够根据低年段学生的特点和绘画水平选择简笔画教学的方式, 能够积极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客观事物, 利用简笔画技巧进行个性化的创造, 教师积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以促进学生简笔画水平的不断提升, 为学生进一步的美术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于书新.浅谈简笔画在儿童教学中的应用[J].青年文学家, 2014年17期.

上一篇:财务档案信息化管理论文下一篇:文化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