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几点误区(通用10篇)
数学教学中的几点误区 篇1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几点误区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的普遍推行,新课程教学理念也为广大教师所认同,并逐步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但在近数年的观摩学习、实践探讨中,笔者观察到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存在以下几点误区:
一、重视了“综合性”,淡化了“语文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深入人心,经常发现语文教师无意中在引导学生研究其它学科。笔者曾听过一节观摩课《死海不死》,竟有10多分钟由学生画死海地形图,大讲特讲中东历史,甚至如今的以巴冲突等等。无可置疑,让学生多学点知识并不是不可以,但未能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功能和作用。新课标强调,“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设置目的是“加强语文课和其它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课程要进行学科渗透,但更要重视语文学科的特点,即语文要上得有“语文味”。“语文味”是指“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程少堂先生语)新课程强调“大语文观”,重视学科的综合性,最大限度的体现知识整合性,但并不否认每门学科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知识整合决不是学科拼凑,也决不是不分彼此。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语文教学中,若滥用学科渗透,势必会把语文课变成一个“大杂烩”。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语文学科的意识,使一切教学工作都围绕着语文课的需求来展开,对于文本中存在的那些自然科学的知识,我们要把它们作为拓展“语文味”魅力的沃土,使学生认识到许多自然科学知识的表达和阅读也是多么富有语文味。这样,语文课的教学才不会“走题”。
二、热衷信息技术的运用,削弱语言文本的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应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学习工具。”毋庸置疑,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语文教学的视野扩大,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成功运用在辅助教学方面能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可实际教学中却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教师们普遍热衷于图像媒体的应用,往往一节课一‘点’到底,似乎多媒体课件运用得越广泛,就越意味着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其实,以多媒体课件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只能作为一种辅助语言文字教学的高科技工具,而不能取代对语言文本的解读。再说,文学本是语言的艺术,它以文字为媒介,借助文学形象来抒发情感,表达思想,阐明事理。图像化的过分应用,无疑淡化了对文本的研读,文学形象个性化的解读便无从体现,也削弱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久之,会使本已被图像化侵占的文本阅读空间“病入膏肓”。
三、以太多太滥的肯定,替代真正的“赏识教育”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给点阳光就灿烂”,我们“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实践证明,大多数暂时落伍的学生都是在老师的鼓励声中迎头赶上的。泰戈尔说得好:“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能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然而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却矫枉过正,随意一味称好。试想,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师问该向谁学习时,有生语惊四座:“该向骗子学习,因为他们骗术高明,敢向权贵行骗。”难道教师仍会无动于衷吗?如果仅仅为了满足学生求异的愉悦而宁愿扬弃对大是大非的辨识,这可绝不是我们教育者所愿意看到的。作文教师,我们应摈弃这种纵容学生脱离教材去空泛讨论问题的做法,因为这会养成学生错误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忽视根本、追求华而不实的东西,甚至养成哗众取宠的恶习,有百害而无一利。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评价有其独特性,即多角度和开放性。有许多问题是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的,答案可以丰富多彩,但决不等于说,教师不应该给予中肯的评价和正确的引导。为此,课改新理念强调“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即不应该只是敢想敢说,更要追求思维的质量和说的质量。
四、把“讲授法”等同于“满堂灌”、“填鸭式”教学
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公开课、观摩课中,教师普遍忌讳“讲”,尽量少讲或不讲,而是想法设法让学生去讲、去展示,并美其名曰“把课堂还给学生”。笔者认为,作为一种传统教法,“讲授法”自有它的展示舞台。如果课堂上只让学生畅抒己见,而缺少教师的精当讲授,学生的思维难以引向深入;只让学生想象体验,而没有教师的适时点拨,智慧的大门便很难敲开;只让学生诵读感悟,而没有教师缜密的思维和连珠的妙语,语文课便丧失了其独特的魅力„„实践证明,于漪、魏书生等优秀的语文大家都善“讲”。试想,没有于漪老师的“以情激情”,能够唤醒学生的内心情感吗?只不过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和“讲”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绝不是束之高阁、弃之如履。
五、轻视对教材,注重课外资料
在公开课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教材可讲可不讲,过分注重课外阅读的引申。其实,语文教材选文一般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无论从语言、思想、意境、情感各方面都值得我们去挖掘,如摒弃了文本,语文教学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再说,只有理解了教材内容,才能让学生独立阅读时,进行创造性的探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尤其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如何启发学生把所学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叶老的这番话,明确指出了语文教材的性质、地位及具体运用。
六、以为有了“讨论”就是合作性学习
小组讨论是新课标中合作性学习的重要形式,恰当的运用有助于学生思维的碰撞,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但讨论的前提是学生的自主探究,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悟,何谈思维碰撞?实际教学中,往往是学生尚未熟悉文本,教师便要求学生就近围成一团,提几个问题去讨论。几分钟后,又一声令下,学生便发表看法。作为一线教师,也许是都清楚,没有充足的时间,学生的思维就不能充分展开,所谓的“讨论”无疑成了花架子。然而现实中往往发展成无讨论不成课,这便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窥一斑而见全豹”。教学改革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但任重而道远。希望我们在教学中能重视实际效果,少一些哗众取宠,多一些实实在在,为新课标的深入实施做出应有的贡献。
数学教学中的几点误区 篇2
一、创设教学情境不合时宜
教学情境, 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 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但是, 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 就是为情境而情境, 情境与知识不相关或关系不大, 从中提炼不出数学问题, 很多教师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 却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些学生往往因为教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 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怎样适当的设疑, 制造悬念, 能使学生疑惑丛生, 兴趣倍增, 从而把学生引入学习的佳境。比如, 在学习“等腰三角形”一节时, 给学生讲述新农村建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排排整洁漂亮的红瓦房。然后询问学生, 瓦房的框架结构是什么图形?最后引入课题。只要创设形象逼真的教学情境, 必能激起学生真切的情感,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但有些时候就显得不合时宜, 牵强附会, 使学生思维的衔接与知识的过渡不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使课堂教学效果达不到完美。所以, 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 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 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 直接导入新课。
二、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生活动以及主动探求知识过程有待加强
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过程很重要, 但教师从心理上不能完全放下来, 往往怕课时不够, 习题讲少了影响成绩, 而匆忙走过场现象也比较多。在数学课堂上, 我们都可以看到,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有时候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 缺乏实质性的合作, 主要表现在: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 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 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 忽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 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 但只给不到1分钟时间, 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 就草草收场。所以,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 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三、突出知识掌握而忽视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 把“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作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最终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有些教师往住只注重“双基”与重点知识的掌握, 单纯为分数而做题、而教学, 忽视“数学来源于生活, 而还原于生活”的教学理念与能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 数学新教材中有许多地方是要学生自己动手的, 然而有的老师总是怕学生从中学不到知识, 因此在课堂上从来不采用这些方法。而是简单地讲解。具体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哪些内容, 等等, 结果是学生体验不到知识的探索、发现、归纳的这样的一个过程。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记得在一次听课时, 一位教师在讲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这一节时, 只用几分钟就直截了当地把立体图形的展开结果告诉了学生。而实际上, 本节课应该把所有的内容都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最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 剪出各种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学生自己总结出立体图形展开图的几种形式, 然后教师稍加引导, 就很自然地达到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了, 同时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与锻炼。
四、强调合作学习而忽视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广泛被老师们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 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 如那些意见容易出现分歧的、个人无法独立掌握的、开放性及探索性较强的、要进一步引申的等内容比较适合。合作学习要以学生个体独立思考为前提, 而时下不少教师理解片面, 追求所谓小组合作的时髦形式, 动辄就安排四人或六人小组讨论, 有的甚至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 但没围绕主题, 讨论气氛热烈, 却没解决实际问题, 表面上看似热闹, 实际是流于形式, 结果事倍功半, 收效甚微。有的看到一两个小组有了结果就匆匆收场, 完成一次合作。由于多数学生理解不充分、思考不深入, 合作所得结果也是肤浅、片面的。其实, 这样的合作只不过为个别学优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 忽略了“面向全体”的基本要求。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 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总之,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 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 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摘要:传统教学和新课改下教学的对比, 存在的问题是创设教学情境不合时宜, 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突出知识掌握而忽视能力的培养, 合作学习而忽视独立思考。
关键词:创设情境,小组合作,能力培养,独立思考
参考文献
[1]王乐强.刍议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12) .
[2]林丽萍.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J].科教新报 (教育科研) , 2011, (7) .
[3]唐忠成.关于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探讨[J].新课程 (下) , 2011, (3) .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点误区 篇3
【关键词】创设情境;小组合作;能力培养;独立思考
随着中国科技、文化、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全国在大力倡导高效课堂。现在我们回顾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结果是教师苦、学生累、效率低、成绩差,教出的学生不是高分低能,就是大部分厌学,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家认识到了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更能意识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教师都能注重创设情境,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以及将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从而改变了过去的教死书、死教书的现象等.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确得到了更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创设教学情境不合时宜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但是,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就是为情境而情境,情境与知识不相关或关系不大,从中提炼不出数学问题,很多教师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却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一些学生往往因为教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怎样适当的设疑,制造悬念,能使学生疑惑丛生,兴趣倍增,从而把学生引入学习的佳境。比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一节时,给学生讲述新农村建设欣欣向荣的景象,一排排整洁漂亮的红瓦房。然后询问学生瓦房的框架结构是什么图形?最后引入课题。只要创设形象逼真的教学情境,必能激起学生真切的情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但有些时候就显得不合时宜,牵强附会,使学生思维的衔接与知识的过渡不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使课堂教学效果达不到完美。所以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
二、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生活动以及主动探求知识过程有待加强
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过程很重要,但教师从心理上不能完全放下来,往往怕课时不够,习题讲少了影响成绩,而匆忙走过场现象也比较多.在数学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时候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忽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所以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三、突出知识掌握而忽视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把“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作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最终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有些教师往住只注重“双基”与重点知识的掌握,单纯为分数而做题、而教学,忽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还原于生活”的教学理念与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数学新教材中有许多地方是要学生自己动手的,然而有的老师总是怕学生从中学不到知识,因此在课堂上从来不采用这些方法。而是简单的讲解。具体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哪些内容等等,结果使学生体验不到知识的探索、发现、归纳的这样的一个过程。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记得在一次听课时,一位教师在讲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这一节时,只用几分钟就直截了当地把立体图形的展开结果告诉了学生。而实际上,本节课应该把所有的内容都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最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剪出各种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学生自己总结出立体图形展开图的几种形式,然后教师稍加引导,就很自然地达到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了,同时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与锻炼。
四、强调合作学习而忽视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广泛被老师们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如那些意见容易出现分歧的、个人无法独立掌握的、开放性及探索性较强的、要进一步引申的等内容比较适合。合作学习要以学生个体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理解片面,追求所谓小组合作的时髦形式,动辄就安排四人或六人小组讨论,有的甚至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表面上看似热闹,实际是流于形式,结果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有的看到一两个小组有了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由于多数学生理解不充分、思考不深入,合作所得结果也是肤浅、片面的。其实,这样的合作只不过为个别学优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忽略了“面向全体”的基本要求。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参考文献:
[1]王乐强.刍议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12期
[2]林丽萍.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07期
[3]唐忠成.关于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探讨[J].新课程(下).2011年03期
浅议阅读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篇4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许多新型的教学模式、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如雨后春笋般纷至沓来,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具体运用时却陷入了误区。
误区之一:乱设情境,适得其反。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在于激发学生兴趣。”许多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精心组织教学,不断创设多种情境。殊不知,情境教学如能恰当运用,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适得其反。
1.设有情境,但无助教学。
有的教师误认为在课堂中设置越多的情境,就越能够使课上得有声有色。笔者曾看见过这样一笔公开课:在一段很悲伤的音乐声中,教师让学生扮演弥留之际的诗人陆游,躺在桌子上用颤抖的声音吟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然后一大群学生蜂拥而上,趴在“陆游”身上哭喊道:“我们一定要统一祖国,为您报仇!”这样的情境设置,看起来似乎很热闹,很有感情,其实却不伦不类,感情是假的,装出来的。它把形式和内容机械地割裂开来,非但未能“披文入境”,反而白白浪费了师生的时间和精力。
2.有助教学,但太过冗繁。
《草原》是一篇优美的讲读课文,一位教师在导入这篇课文时是这样设计的:教师先播放一段《草原之歌》的音乐,然后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感受,想象草原的景象。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孩子们跃跃欲试,纷纷发言:“我看到了蓝天上飘着白云。”“我还看到了白白的羊群。”“还有放牧的.姑娘。”“以前我看过电视,草原上有大雕。”……孩子们思维活跃起来,想法越来越多。为了准确理解课文,教师又安排了一段反映课文内容的草原风光的录像。学生们在这种情境的引导下,仿佛真的置身于那如诗如画的草原中,此时教师才真正开始了这篇课文的教学。令人遗憾的是,此时一节课已近尾声。如果该教师在情境导入时,能避繁从简,省去那些不必要的环节,就能够更好更快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误区之二:滥用提问,信口开河。
1.教师设问,含金量低。
有的教师在课堂提问时想到什么就问什么,而学生只要在课文中直接找到只言片语就能回答,一点也不需要动脑筋。如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教师问:“故人西辞什么地方?”又问:“烟花几月下扬州?”这种问题真是令人啼笑皆非,不仅没有思考的价值,而且还破坏了诗的艺术性、整体性。在一堂好课中,教师的每一个提问都应该是有目的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而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就是通过一个个有价值、有深度的设问诱导学生学习,打开学生思维空间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学生质疑,漫无边际。
“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质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其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特点、思维能力、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住课文的中心,而提出一些与课文内容无关的问题。例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说说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有的学生说:“世界上还有个卖火柴的小男孩,他叫小珊迪,命运也很悲惨,这小男孩与小女孩有没有关系?”还有一位同学说:“小女孩生活痛苦,却带着微笑离开了人间,这幸福是真的还是假的?”显然,这些问题已经偏离了课文内容,教师若不能很好地加以调控和引导,就会使课堂教学陷入“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局面,无法正常完成教学任务。
误区之三:滥用多媒体得巧成拙。
1.过分花哨,易分散学生注意力。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本身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不考虑内容,盲目地加以使用,效果反而不好。如某老师上《翠鸟》一课时,使用了大量的教学媒体,又是录音,又是幻灯。幻灯片数十张,除了几幅不动的翠鸟图外,都是文字思考题。再加上大小黑板十几块,又是放,又是挂,又是贴,教师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如同看戏一般。表面上热闹非凡,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被太多无关的花哨信息所干扰,感官刺激太多反而抑制了深层思维活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到重点处,尤其是知识的迁移、运用等教学目标往往难以达到。
2.机械呈现,却淡化了读的作用。
电脑能把无声的文字再现为有声有色、具体逼真的情景或画面,但这种“再现”与阅读主体通过联想、想象所获得的形象感受“不可同日而语”。
比如:教巴金的《海上日出》一文,教师竭尽全力,从网上寻来了许多有关海上日出的图片。在教学过程中,仅让学生通过欣赏这些图片来理解课文内容,显然是成效不高的。电脑中显示的景象无论如何都解读不出作者饱含激情的生动描写,就像看电影不能替代读小说一样,电脑提供的“阅读快餐”替代不了夜读华章给人的精神滋养。
“新大纲”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在阅读教学中,“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海上日出》一类课文,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去读书,去体验美,感受美。
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篇5
滨城区旧镇镇王楼联小刘云峰
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姚铭恩先生认为:“顾或疑儿童幼稚,不能自动,安能自作?吾则谓儿童确能自动,而确喜自动,对于自力作文,确能倍增兴味,愈形努力者。活泼进取,根于天性,终日游戏,毫无倦容,或舞蹈,或歌笑,无一息之静止,是皆自动力之发表也。施教育者,能度知其自动力之分量,而令之为适当之自动,鲜有不能者。”崔峦先生认为:“小学生作文是练习,是习作,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就怎么写,无需做太多的加工润色。小学生作文和艺术创作是两回事,不应拿文学创作的标准去要求、衡量小学生作文,要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口,写放胆文’。基于此,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作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明确了作文教学的方向。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一、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是写作教学的重点。要
让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形成“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写作意识,获得在写作的合作和交流中产生的成就感。当学生把写作看作一种需要,作为一种学习的自觉行为,学生的作文就会写好。如进行“介绍我的一位同学”这次作文训练时,我把全班学生的照片都输入电脑。当孩子们看到自己从电脑中出现时,各个兴奋异常,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他们都指点着电脑中的同学,互相议论着。这时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每个孩子说说同学的外貌、爱好、优点或缺点等,教师随时做以指点。小组讨论结束后,提出作文要求:可以写同学,也可以写自己,最重要的是写出来以后,让大家一听就知道写的是谁。孩子们都兴致勃勃地写起来。一节课很快过去了,以前40分钟有不少孩子写不完,现在除一个学困生外,其他学生都完成了。
第二节作文课上,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读着自己的作文,读完后,又互做评价,补充。由此看出,兴趣对小学生作文是最大的动力因素之一,学生只有对所写的东西感兴趣,才会积极地自觉地去表达。
二、鼓励学生自主写作
写作教学应当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让学生自主拟题,自主选材,自主选用表达方式,自主表达思想感情,自主修改,不把教师的个人意愿强加到学生身上,使他们觉得作文是为老师写的,成为一种负担。如:“写一种水果或蔬菜”这次作文训练,课前布置学生带一种自己最爱吃的水果来校。第二天作文课上孩子们都带来了自己爱吃的水果:苹果、橘子、梨、香蕉„„呵,种类可真多!写之前,先让他们尝一尝水果,然后说说水果的样子、颜色、味道。可以用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说的欲望,由说促写,在说的同时也理清了思路。作文要求要自由宽泛:可以写任何一种水果;可以用任何表达方式;几句话行,一段也好;可以写水果的样子、味道、颜色,也可以写水果的生长过程。总之要体现出自主写作的原则,让学生写出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更不是大家的感受,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三、作文和学生生活相结合作文内容是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情,是社会生活、学校生活见闻和想象,是社会生活、学校生活的记实,是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样,学生在作文中就能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如:一次作文课,我正要告诉学生们这次作文的内容和基本要求。这时,突然,一只不知名的小鸟扑楞楞飞进教室。孩子们都兴奋地站起来,几个男生还大声喊着“捉住它,捉住它„„”看到此情景,我灵机一动,将计就计吧!“咱们把这只小鸟捉住吧!”听到我发布了“命令”,课堂上可就热闹了,孩子们欢快地尖叫着,追着小鸟满教室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小鸟捉住了。孩子们把小鸟小心翼翼地放在我手上。“大家静一静,都说一说我们该怎样处理这只小鸟呢?”我用征询的语气问孩子们。“这只小鸟真漂亮!”“老师,咱们养着它好吗?”“你看它吓得直哆嗦,真可怜。”“老师,小鸟好像要流泪了„„”最后,孩子们还是决定把它放回大自然。于是,我要求孩子们就这节课上发生的事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孩子们的作文题目丰富多彩:《小鸟回家》、《教室里来了一位小客人》、《小鸟,我的朋友》„„每篇作文都写得真实感人,写出了对小鸟的喜爱之情。确实作文离不开生活,脱离生活的作文只会是满篇假话、空话。
四、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作文
作文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作文教学中,应当在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等能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让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从创新的角度看,小学生作文就是一种练笔,让学生明白一点就是:写作就是玩,把玩的经历记下来,就是作文。如:“看图编故事”这项训练目的是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展开联想甚至幻想,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我首先让孩子们扮演其中的小动物,创设情景,打开他们的思路。引导他们任选几种动物,想象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不要提过高要求,鼓励学生放开手脚,大胆想象。小组里互相演一演,评评表演的像不像,再把自己故事写下来。学生们在玩中完成了作文任务,写得各有特色,各种动物或弱小或强悍,学生的创造思维充分表现出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在一定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光靠一周两节作
《电力拖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篇6
摘要:文章介绍了《电力拖动》这门课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从元件教学、基本电路原理教学、安装实训教学、维修实训教学、机床电路教学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元件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总结了电路原理教学中的技巧,安装实训教学中的教学思路,提高维修技能的方法,机床教学中“提出要求→设计简单电路→组合成复杂电路”这一推理过程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电力拖动
教学
体会
《电力拖动》是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核心职业能力课程,集专业理论和技能训练于一体,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很强的实践性。其主要功能是学会常用低压电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掌握电动机基本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安装、调试与检修,了解基本电路在机床等常用电气设备中的应用,并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职业能力,激发创造潜能,为毕业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电力拖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按“元件、基本电路、机床电路”的顺序安排教学,使学生一开始便长时间进入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元件教学中,往往感到不知在学什么,学这有什么用,元件还没学完,兴趣却已荡然无存。学习基本电路时也常常感到所学的内容离自己太遥远,难度太大,挫伤学习的积极性。等到了机床控制电路部分,因为基础没打好,那些复杂的机床电路在学生看来已成了天书。在本人多年教学实践中,通过反复思考和不断实践,逐渐摈弃这种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改变了这一现状。
一、元件教学
元件教学是学习电力拖动控制电路的基础。对中职学生来说,电力拖动电路中的常用元件大多不熟悉甚至没听说过。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对电气元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和使用方法进行讲解,然后进行拆装实习操作,以加深理解。但实际上,多数学生经过这些过程后并不能达到教学要求,听讲时听得似是而非,实习时也只是机械的的操作,对其工作原理并不能深刻理解。在教学中,我增加了一些必要的实验,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例如,对于按钮来说,因为受电视机、收音机等生活电器的影响,学生往往存在按钮应该是按一下闭合、再按一下断开的思维定势,特别是对常闭按钮更是感到陌生。在按钮教学中,我增加了学生分组实验,用按钮,电池、小灯泡组成电路,让学生去按动按钮并观察小灯泡的亮灭,使学生首先获得感性认识,对常开、常闭的概念马上有了清晰的理解。再如,时间继电器往往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往往对延时触点,瞬时触点,延时闭合、瞬时断开等分不清楚。在教学中我通过采用两个小灯泡、电池与时间继电器组成电路的实验进行比较,使学生理清了思路,突破了难点。
二、电路原理教学
这一步是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是获得专业技能的开始。因为图纸是工程技术的语言,在工作过程中,所有电气原理都是通过图形表达的,一切都要按图施工、按图检查、按图验收。图纸是工程技术工作的依据,只有掌握了这一技术语言,才能了解工作的内容及要求,所以要求学生首先必须从识图的基本功做起。对读电气原理图、电气接线图要把握诀窍,掌握以下规律:①认清线路中每个图符是何物、居何态、有何功能;②区别按钮或手动电器的动作顺序、谁先谁后;③确定各种继电器如接触器、电压和电流继电器等线圈的得电顺序;④明白各继电器触头动作的先后顺序;⑤按钮或继电器,在动作时常闭触头先分断,常开触头后闭合;复原时常开触头先断开,常闭触头后闭合;⑥一个电器动作后,如有若干个触头同时被通断时,观察它们控制哪些电路、引起哪些反应、为哪条电路准备创造了条件;⑦反过来又能通过实物接线去理解图形的表示形式,最终以逻辑推理办法读知其
全图。
三、安装实训教学
抓好基本功技能训练,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按电气接线图进行规范化的接线,从简单的安装接线开始就要养成良好习惯,练好安装接线的基本功。如在安装“电动机自锁控制线路”时,老师首先对线路中各电气元件进行解体,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其内部的结构、线路的工作原理,然后着重分析线路能实现自锁的特点,使学生了解电机“点动”与“自锁”控制线路的区别,掌握电机控制线路的基本环节,为各种控制线路的组合安装打下基础。
通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练习,可以使学生掌握控制线路的三种关系。一是通断关系,一个控制电器通电即吸合,断电即释放,如点动线路;二是先后关系,即动作的先与后,如正反转控制线路;三是条件关系,如互锁、联锁,即按钮互锁和线圈联锁。通过认识三种关系,要真正了解控制线路图中每一个元件的作用以及不同的连接方式所反映出来的不同的动作过程,从而能从根本上学会每一种控制原理。
在安装“双重联锁控制线路的作业过程中,老师重点讲解利用两个控制电器的常闭触头分别动作(接触器常闭触头、按钮常闭触头)使正转控制线路工作时,反转控制线路绝对不能工作的相互制约的性能,以及对线路所起的双重联锁的保护作用;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如果线路失去了联锁作用将产生何种故障,使学生在掌握了按图正确安装线路的基础上,逐步对线路故障的产生有直观的了解和感性认识,为下一步处理线路故障打下基础。
四、维修实训教学
电气线路故障不是千篇一律的,不同的故障会产生相同的现象,而相同的故障其现象却不尽相同,所以在维修时不可生搬硬套。维修主要是靠经验,而经验则在于积累,但是在学校课堂化的实习教学的有限空间里,如何培养学生具有处理故障的能力呢?只有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熟悉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
2、掌握正确的检查方法,培养分析判断的能力。
3、掌握正确的维修方法。
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处理故障的技巧,把前两阶段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第三阶段中。如电机不能启动,引起此现象的故障有可能是由于电源、交流接触器、按钮、熔断器、热继电器、电动机等元件或线路的故障,如何尽快准确地找出故障点,并进行排除呢?对于这一故障可采用“逻辑分析法”来缩小故障范围:
1、如按下SB1,KM线圈不吸合,故障范围:电源、控制线路和元件故障。
2、如按下SB1,KM线圈吸合,电机不转,故障范围:可缩小到主电路部分。
根据现象分析判断故障范围后,可进行测量检查,采用“分组淘汰法”找出故障点。如现象1可采用以下的测量检查方法:
1、停电检查:用万用表欧姆档(R×100)表笔分别搭接在:
(1)U11~3→零欧姆:上述线路无故障。
(2)V11~4→KM线圈阻值:上述线路无故障。
(3)3~4线端。①按SB1→阻值无穷大:故障在SB1上。②用手按下KM常开辅助触头→阻值无穷大:故障在KM常开辅助触头.2、带电检查:用校验灯或万用表交流电压档测量,如万用表交流电压挡,将两表笔分别搭在:
(1)(1~0)、(2~0)、(3~0)线端上→万用表显示380V,说明KH、SB2元件良好。
(2)(0~4)线端上→在SB1未按下时,万用表显示0V,在SB1按下时,万用表显示仍然是0V,说明故障在SB1上。
可通过在模拟控制线路上设置人为的故障,让学生在老师的监护下,进行独立的排除故障操作练习。在此过程中,老师主要采用启发性的指导,帮助学生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灵活处理方法,仔细地观察、分析故障现象,准确地判断故障范围,迅速地排除故障。
五、机床电路教学
我们通常这样来分析机床电路:先了解该机床的用途及其使用方法,根据需要将每个电动机的控制线路单独设计出来,然后合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复杂的机床控制线路。那么,我们在授课时是不是也能这样来进行呢?我采用了“提出要求→设计简单电路→组合成复杂电路”这一推理过程的教学方法。
浅谈语文课改中的几点误区 篇7
关键词:语文,新课改,误区,合作学习,多媒体
1 合作学习中的误区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了“积极倡导资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但对于什么是合作学习,实践中还存在如下误区:
(1)合作学习泛滥。在教学中,尤其在一些公开课中,一些老师不分问题是否合适都让学生进行讨论,于是学生便迅速前后座讨论起来,教室里气氛十分热烈。这样的小组讨论没有明确的团体目标,呈现极大的随意性。其实有的合作任务很简单,更适合自主学习,完全没必要合作学习,如生字生词,作家作品的掌握,完全可以安排课前预习;有的问题学生意见基本一致,也不需要共同探讨。频繁、无价值的合作不但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容易使学生养成遇到问题浅尝辄止,一味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使合作学习由一种先进的学习方法,沦为一种“表演”形式。
(2)一切交给学生。现在的合作学习有这样一种趋向:老师说得越少越好,这就证明学生自主学习了。“将一切交给学生”,似乎这就是课改的最大成绩了。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往往站在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或在小组间走动,待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听的过程中,基本都是“很好”“不错”这样简单的评语,学生讨论的问题往往没有得到任何结论或是教师的指导,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这是矫枉过正的极端的做法。课堂上让学生唱主角,这是对的,但是要弄清“唱主角”的内涵,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2)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3)不能简单地以形式和占用时间的多少来衡量,还要看动机和效果。这样的合作学习事实上只是一种形式,它违背了:“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在教师的主导下,群体协作,研讨交流,知识技能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4)这一指导思想。
(3)没有明确分工。改革纲要中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明确的分工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没有分工就谈不上合作,但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分工,学生做的工作只是一个意见交流,最后找一个善于表达或积极发言的同学来汇报即可。记得一节优秀课上,老师很明显做了充足的课前准备,一切都进行得很流畅,到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时,学生发言的效果也非常好,但我仔细观察发现了一个问题:全班发言就集中在五六个人,其他同学基本不参与,有的拿书装装样子,有的根本没参与合作,或者说他没有任务,那这样的合作学习意义又何在呢?只是提升了每个组个别同学的能力,多数同学成了“陪客”,根本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这也就失去了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
2 多媒体使用的误区
2.1 使用的泛滥
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化、形象化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喜爱。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真切,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可用“泛滥”来形容,仿佛没有多媒体就上不成课。例如,《巴东三峡》,《济南的冬天》等课的教学,教师们往往习惯于制作,放映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这些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多感官的兴奋刺激,一些教师为了追求课件界面的美观或结构的新颖,不惜花费大量的创作时间,添加很多精美的修饰,但其占用的课堂时间过长,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或运思动笔的时间,最终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最终目的还是为文本的学习服务的,否则,那将是本末倒置!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最有效的,很多课文,只是几张卡片,一面小黑板,常常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何必动辄多媒体呢!
2.2 教学的拼凑
多媒体的使用会优化课堂结构,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但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做课件,更多的时候是下载现成的课件,稍加修改进行使用,这样我们完全能接受;但有一部分教师,拿来就用,不认真备课并对课件的教学思路进行研究:读读课文,讨论讨论大屏上的问题,学生之间交流交流,一堂课就草草结束了。例如,语文教材的教参,附带一个光盘,里面为每一课都配了一个课件,许多教师不是认真研究借鉴,而是成了马虎完成教学的一个“法宝”,上课必用。表面上课堂热闹了,教师省精力了,但长此以往,空洞的教学,将大大降低语文课堂的魅力,学生也会在精彩的课件中迷失方向,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2.3 空白的板书
系统、优美、规范的板书可以让学生明确了解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哪些需要准确掌握,哪些作为了解,一目了然,他在传统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将教学的内容全打到课件上,上课时就让学生看大屏幕,而黑板上往往只板书一个课题甚至一个字也不写,直到下课都是一片空白。这样做,教师好像省力了,但学生却是一片茫然,时间长了,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2.4 情感的缺失
语文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交流的过程,教师课堂上使用的语言,一些是设计好的,如开课时的导入语,而多数语言是随着教学的进行而随时生成的,他们带有浓厚的情感,例如一个点头,一个赞许……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谓“亲其师,信其道。”但多媒体的大量使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影响了师生间的交流,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语文课文里有很多篇优美的文章,它的美需要去领悟去感受,例如《再别康桥》,是一篇历来被文人墨客称道的文章,可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与体会,但如果教师完全通过多媒体归纳出来,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感悟;同时,在教学中经常会有突发状况,而教师为了课件的演示,往往忽略了对意力就是把学生搞得顾此失彼,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实践的工作,它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时刻心中装有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不盲目追求形式——最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就是最好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著.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
数学教学中的几点误区 篇8
一、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几点误区
(1)师生交流仅仅停留于课堂之中。部分体育教师在任教初中体育学科的过程中,与学生之间缺乏更多的交流,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没有其他方式与途径的交流,对于学生的身心特点、学习状态了解不够全面,没有做到全面掌握学生的特点。
(2)体育教学之中忽视多媒体作用。多媒体手段是近年来推广力度最大的信息化手段,为教学成效提高发挥了明显作用,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认为多媒体对于体育学科作用不大,没有能够将其作用发挥出来,甚至还存在抵触情绪,导致多媒体手段在教学设计与活动组织中难觅身影,其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3)教学过程没有得到优化与改进。许多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没有能够及时地对教学模式方法进行改革,还是沿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这样的单调训练模式,导致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的项目训练过程枯燥,实际成效没有达到规定要求。
(4)体育教学资源整合有待于强化。作为一门开放性与拓展性较强的学科,体育教学中有许多资源能够进行整合与利用,部分教师缺乏这样的敏锐目光和有效手段,将体育教学活动局限于单纯的课堂,没有将课内外的资源有机整合起来,进而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对体育教学存在误区的突破建议
(1)强化师生交流,创设良好关系,为体育教学有效开展奠定情感基础。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青春期,他们强烈渴望得到尊重,心理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教学中一定要兼顾到学生的身心特点,尤其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充满积极情感,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笔者在教学中,首先加大学生沟通交流的频率,定期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对体育学习的需求、意见或者建议等,掌握学生心态,准确定位教学活动和制定教学方案。其次,笔者在教学中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对于学生在体育锻炼以及生活中遇到的难题,都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解决,密切师生之间关系,让学生乐于接近老师,热爱体育学习。第三,笔者在体育教学中还经常激励学生,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感受到成功,感受到快乐,充满积极的情感,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体育学习活动之中。
(2)运用现代手段,丰富教学过程,为体育教学有效开展提供设备保障。无论哪一门学科都离不开必要的教学手段辅助,而多媒体手段是信息化教学设备中最为方便有效的手段,在体育教学中要将其优势与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补充教学信息,如体育运动的起源、体育明星、体育赛事知识等,运用多媒体手段能够从网络中快捷地下载到相关的信息,在教学中方便灵活地向学生进行展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其次,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疑难复杂动作的模拟演示,尤其是对于难度较大、模仿较为困难的教学动作,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模拟演示或者训练片段慢动作回放等形式,让学生对于动作的每一个要点环节都直观地掌握,便于学生在室外课训练中感悟体会,有效把握动作要领。第三,教师在体育训练中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放松学生的身心,以舒缓的轻音乐配合舞蹈动作,让学生的身心调节到最佳状态。
(3)创新教育理念,体现师生互动,为体育教学有效开展构建生动过程教学模式改革是体育教学成效提升的核心环节,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创新理念,师生之间开展有效互动,通过生动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成效。首先,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可以在动作示范之后,挑选一些动作比较规范到位的学生充当教师的小助手,分配到每一个小组进行示范指导,提高学生指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训练的积极性能够被有效激发出来。其次,教师可以对一些枯燥的训练活动进行优化,如将机械枯燥的体育动作训练设计为游戏形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开展体育动作训练,提高学生的训练效果。教师也可以将体育项目训练设计为竞赛形式,激发学生内心的竞争欲望,以积极向上的状态开展体育动作训练,从而有效提高训练成效。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将学生的意见建议吸纳进教学设计,以及结合学生的日常娱乐游戏活动加以改造,使之有效运用于体育游戏活动,让体育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更具实效性。
(4)拓展教学空间,开展课外活动,为体育教学有效开展整合优质资源。作为新时期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一定不能局限于单纯的课堂模式,还要善于将课内外资源充分融合起来。首先,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组建体育兴趣小组,指导学生开展兴趣活动,满足学生的爱好,许多教师将体育兴趣小组与学校的运动团队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为学校输送体育业余人才,也是较好的培养方式之一。其次,教师要注重体育特长生培养,对于身体素质较好、具有运动潜能的学生,要在征求各方意见的前提下,开展针对性培养活动,让学生的身体潜能得到开发,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第三,教师还要利用体育教学强化对学生的健康卫生保健知识传授,让学生知晓科学锻炼、营养搭配、卫生急救等方面的内容,提高生活质量。教师还可以结合体育教学向学生传授防身招数,提高学生应对不法侵害时的自我保护能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发挥保障作用。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篇9
德江县第三小学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是主导,每个学生既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个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孩子天真无邪的心灵,需要教师用心触摸,灵活掌握,才能把握时机,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下面谈一下自己在数学教学中是如何调动、激发学生愉快的吸收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的几点体会:
一、以爱育情,调动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门,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才不会把您当成一个偶然闯入他们那个童话世界大门的人,当成一个守卫这个世界里面发生的一切都无动于衷的看守人。”这段话启示我们,作为一个教师要思学生所思,爱学生所学,需学生所需,和学生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教育的实践证明:在你的心中有学生,在学生的心中就有了你。因此,我们要爱学生,要把教师的爱洒向学生。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篇10
李埝中学
张海宁
摘要: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教师要有其自己独到的一面,要有自己的见解和体会,要找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要不断尝试新的教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英语学习的要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关键词:学习兴趣
体会
学习要点
As we all know,it is important to learn English well。学好英语是重要的。但是对我们农村中学的大多数学生来说,想学好英语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学生底子薄,基础差,教学设施落后等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条件,让学生想学,乐学,学好英语一直是我不断思考的问题。我工作已六年,在这六年里,我渐渐地在教学中成长起来,取得一点成绩,获得一点心得体会。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和发展能使学生有高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转化为学习动机,而且也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1、明确学习目的,在运用中增强学习兴趣
中学生年龄小,阅历少,对学习英语的目的往往不十分清楚。他们把英语只看作升学考试中要通过的一个考试科目。对于难记的单词,语法和发音感到枯燥乏味。要使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除了从道理上宣传英语的重要性,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让他们在运用中学到乐趣。如开展一些情景对话,值日生每天用英语汇报情况,在学习中组织一些游戏等。还要尽量组织好第二课堂活动,如英语朗诵会,各种英语竞赛,学唱英文歌曲等。2、不断变换教学形式有利于保持兴趣
一种美味如反复食用会让人倒胃口,同理,一种好的教学形式连续使用也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生理上讲,单一的形式容易导致大脑刺激的单调,使兴奋转化为抑制,降低学习效率。而从心理上讲,中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喜欢变换的时间,再好的教学形式和练习形式,如简单重复太多,学生也会兴趣锐减。因此,中学英语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等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采用多种形式,如游戏,讲故事,听录音,进行有趣的比赛和角色扮演等。二、一丝不苟,严谨治学
1、教师要备好课,先备好教材。要把每单元的内容吃透。先从整体上把握重难点,在细到局部。讲解要透彻,重难点一定要突出,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学会把学过的内容前后贯穿起来,适时地加以补充。
2、备学生。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一定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生状况,学习态度。常找同学谈话,了解学生最近学习上是否有困难,及时帮助解决。千万不要认为这是班主任的事。曾有人说过:教师应该有四重身份,是教师又是学生,是父母有是朋友。在教师这四重身份中受益的是学生,也是教师自己。“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会油然而生。良好的教与学的心境也会油然而生。师生的关系是和谐的,学生的发展也是和谐的。师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体验。过一段时间要给学生做做思想工作,帮他们鼓鼓劲,打打气。毕竟他们还是孩子,还是很贪玩的。因此,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也很重要。
3、上好课,也就是注意教学方法,抓住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成绩。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一定要认真听讲,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学生能在课堂上记住、掌握的内容,一定让他们当场掌握。还要讲练结合,巩固所学知识。教学方法不能单一乏味、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善于调动课堂气氛。
三、重视英语学习中的五大项 1、记忆词汇是关键
词汇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没有足够的词汇就无从谈起听、说、读、写。目前在中考题中对词汇在语境中运用能力的考查比重越来越大。因此词汇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学生英语水平的高度。可是很多学生都不会快速,有效地记单词,都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背。结果记的慢、忘的快。记单词的方法有很多,按音标的拼度规则记单词;按词性的变化规则记单词;按同音词记忆单词,按反义词记忆单词等。更重要的是要勤奋,要认真。做到眼、脑、口、手并用。常复习,温故而知新。2、语法规则不能淡
虽然说在新课标的旗帜下要求“淡化语法”。但是没有人会否认语法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应该说语法是学好英语的基础,他是掌握英语的工具。可是对学生来讲却是难点。老师一讲,他们也能懂,可一做题就会错。原因在于没有彻底弄懂或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一定要多讲多练,以后碰到类似的题目就基本可以杜绝错误的发生。我国著名的英语教授,语法专家张道真在《实用英语语法》书中这样写到:“学语法可以帮助更快地积累词汇,提高语言学习的自觉性,不论是加强语言理解力或使用能力,语法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语法学习是学好英语的重要环节。3、口语还要听、说练
为了更好地体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在用中学,在学中用。”针对牛津教材的特点,首先我们在上课时可充分利用老师的日常教学用语,学生每天上课的daily report进行听力的训练。其次,每个单元的Intergrated Skills是典型的听力综合技能训练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另外,还通过训练speak up学生日常口语的交际能力。部分的磁带播放,以及上课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的积极回答也不失为课堂练习听力和口语的好方法材料。4、阅读理解重拓展
北京市特级教师王英民说过:“不会阅读就不会学英语,阅读是基础,没有阅读就不会有很好的听力,没有阅读就更谈不上工作。”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提倡精读和泛读相结合,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要学会阅读的技巧,明确阅读任务,确定阅读策略,带着问题阅读,把握主旨结构,注重关键细节,结合常识推理,仔细核对答案,速度效率并举。5、书面表达靠点拨
书面表达是学习英语的难点。是我们学生的薄弱项。但在考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满分15分,有好多同学只得2、3分。最大的问题是句子不准确,“中文式”英语多,句子结构不完整,语法错误多。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只能多练,多评讲。而且要学会写作文的步骤,也要像写汉语作文一样,审题,列提纲,围绕提纲,紧扣主题,提高写作效率。最后还要检查、修改。每一课Main task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数学教学中的几点误区】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见解12-23
数学课堂中的几点体会12-15
作文教学中的几个误区01-04
教学中的几点尝试11-27
教学中的几点体会01-03
声乐教学中的几点体会06-02
化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08-04
课改教学中的几点体会08-13
作文教学中的几点策略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