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对策

2024-07-27

学校对策(精选12篇)

学校对策 篇1

摘要:学校是重要的公共危机发生地, 按照危机发生的起源这一维度, 可将学校危机分为内源性危机和外源性危机。学校危机具有公众性、社会辐射性更强, 传播更迅速、联系度更高, 不确定性更强和周期更长的特征。学校危机的处置要遵循以人为本、科学正当、高效灵活和公开透明原则。在潜伏期, 学校要做好预防与预警, 消除危机于萌芽之中;在爆发期, 要干预与遏制, 防止危机蔓延、升级;恢复期, 完善与消除, 妥善解决危机遗留;在稳定期, 要反思与总结, 提升危机应对能力。

关键词:公共危机,危机分类,危机对策

学校是重要的公共资源, 承担着教学、科研、为社会持续发展源源不断提供人才支持的重任。在学校环境中, 人员众多且集中, 主要群体学生的年龄偏低, 社会经验匮乏, 自我卫护能力不足, 又加上多数学校对于社会的开放性等因素, 使得学校环境的脆弱性增强, 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乃至各种危机的概率大大提高。而我国学校应对危机能力不足, 在危机巨大的压力之下往往处置不当, 在当前学校事故频发的大背景下, 研究学校应对危机对策, 具有很大现实意义。

一、学校危机的定义、类型

1. 学校危机的定义

学术界尚无统一标准以定义危机。国际著名危机管理理论权威、莱顿大学公共管理系教授罗森塔尔侧重于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威胁来解释危机, 他将危机定义为对社会系统基本价值观念与行为指导框架造成削弱与威胁, 并且需要在短时间内、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情境做出重大决策的事件。斯格则从危机的特性来阐明危机是一种能够带来高度不确定性和高度威胁的、特殊的、不可预测的、非常规的一系列事件。

由二者观点我们可以得出, 危机是突然发生的、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对组织有重大威胁, 并且需要在短时间内予以关键性决断。因此可推出, 学校危机是在学校环境内产生或与高校成员相关的突然发生的、可能严重威胁到学校正常教育秩序或带来其他不良影响的, 且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有效决策的重大事件或重大事件的组合。这里需要提到的是, 不良的影响包括对学校成员安全利益的损害、学校物质条件的破坏以及学校无形声誉的削弱等。

2. 学校危机的类型

学校危机具有多样性, 有些学者把中小学校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件、社会性灾害事件、卫生性灾害事件以及校园暴力伤害事件。也有些学者以危机事件的影响范围和处理方式将危机划分为三个层面:个人层面、学校层面与社会层面。根据当前我国学校表现的危机事件, 本文将其分为两大类, 即外源性危机和内源性危机。

(1) 外源性危机。外源性危机包括由自然灾害造成的危机和社会性灾害造成的危机。自然灾害造成的危机来自于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 如地震、海啸、滑坡、泥石流、台风、暴雨洪涝等。社会性灾害造成的则危机来自于战争、火灾、房屋倒塌、食物中毒、传染性疾病流行等。外源性危机对学校内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健康状况形成伤害, 对教学秩序构成干扰, 也给学校物质资源造成减损。

(2) 内源性危机。内源性危机包括管理决策危机、信誉形象危机和人力资源危机。首先, 管理决策危机主要来自于学校管理者决策失当或管理疏忽, 如学校短期或长期政策出现巨大漏洞而导致学校发生安全事故、学校未制定长远规划以合理保障师生权益而引发教师罢课、学生的集体抗议甚至游行示威等群等。决策失误可能经过长期潜伏积累造成校内矛盾集聚、激化, 酿成起重大危机。其次, 信誉形象危机是指学校信誉和形象遭到直接或间接损害的危机, 可能由学校条件未备而仓促扩招、学校教育升学质量下降, 使得学校丧失社会信任及舆论支持造成, 也可能由学校丑闻出现 (学校管理者贪污受贿、教师乱收费、学生轻生死亡等) 造成。信誉形象危机给学校生存带来致命创伤, 给学校长远发展构成深层次制约。最后, 人力资源危机是指因学校关键管理岗位人员或优秀教职工辞职、伤病甚至死亡而使人力资源流失造成重大影响的危机。这种危机可能导致学校教育质量下降、教师思想波动、学校氛围恶化, 在短期内对学校运行构成阻碍。

二、学校危机的特征

学校危机具有基本危机的隐蔽性、突发性、紧急性、双重效果性、危机处理的非程序性等特点, 也具有自身较为明显的特征。

1. 公众性、社会辐射性更强

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是人力资源的渊薮, 聚集了一大批素质高、社会影响大的学者和众多学子, 这类人群在现实中是公众和媒体的焦点, 他们的举动都会引起社会关注, 因此学校危机“具有更强烈的公众性, 其影响范围更大, 影响程度更深刻”。

2. 传播更迅速、联系度更高

现代通讯手段发达, 传播途径更畅通, 学校中的人员具有更高的信息传播能力, 危机事件发生后信息会以极快速度传播, 使学校人员思想混乱, 带来心理压力。同时, 学校危机有可能在校际传播, 也可能引发次生危机或多种危机, 造成危机的蔓延、升级。

3. 不确定性更强

学校师生众多, 相对集中, 学生尤其是青年学生思想活跃、阅历较浅、情绪不易控制, 做出过激行为的倾向性较大。危机发生后, 局面难以控制, 危机结果更难以预测, 危机处理难度更大。

4. 周期更长

正常化进程缓慢。学校内人员思想性较强, 差异化较大, 对待问题的观点具有更强独特性, 危机处理的过程与结果难以他们得到一致肯定。危机处理的各种评价易在学校继续传播, 对学校形象带来很大损伤, 为学校恢复正常运行制造障碍。

三、应对危机对策

1. 处置原则

学校危机虽然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但也应当遵循一定原则。第一是以人为本原则。学校危机处理应当将师生利益放在首位, 采取切实措施保障相应主体权利, 最基本的是要确保师生的生命安全。这一原则是处理学校危机的核心原则。第二是科学正当原则。学校危机发生时应当秉持科学态度, 在全局统筹行动, 做到协调一致。同时, 也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不在危机处置中造成重大失误。第三是高效灵活原则。学校危机发生时往往事态紧急, 需要快速反应。此时学校应根据已经掌握的信息, 灵活应对, 力争高效处置。第四是公开透明原则。学校危机发生后, 学校要对社会及时公布事故相关情况, 不可故意隐瞒回避。危机信息要透明, 不可夸大或扭曲实际情况。在处理危机的进程中, 学校应当发布最新信息, 让利益相关者及公众了解事件进展。

2. 具体对策

学校危机具有阶段性, 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潜伏期、爆发期、恢复期、稳定期。各个阶段有相应、具体的应对策略。

(1) 潜伏期:预防与预警, 消除危机于萌芽之中。在潜伏期, 首先要增强危机意识、做好危机心理准备。学校管理者应倡导全校树立危机意识, 充分进行危机意识教育。对学生可以专门开设相关危机课程, 对教职工开展危机应对培训。从整体上提升学校的危机心理承受力, 处变不惊。其次, 建立科学的危机应对系统。该系统应包括危机应对专门机构、制度、应急预案。危机应对专门机构应当具有权威性, 其成员具有相当权力, 分工明确, 组织规则严谨, 并且在危机发生时能迅速组织起来。关于危机制度的建设, 应当具有可行性与灵活性。应急预案应尽可能详尽, 明确各种主体在危急时应有的行动举措。最后, 进行危机应对预演, 及时排查隐患。危机应对机制、方案确定后, 应在适当时间依据既定方案进行演练, 使学校成员明确各自分工, 并在演练中修正预案。在学校日常运行中, 及时寻找、发现、排除隐患, 尽可能减少、防止危机发生。

(2) 爆发期:干预与遏制, 防止危机蔓延、升级。在爆发期, 第一, 辨识危机, 启动预案快速反应。危机发生后, 危机应对机构应当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启动预先设定的相应预案, 主要是确定危机发生范围、相关人员, 并预测危机可能后果, 防止危机扩大。第二, 采取具体有效措施进行危机解决。应急预案启动后, 同时应加强危机信息的获取, 掌握更全面的信息, 根据信息制定针对实际有效的措施。同时, 学校应当再在恰当时间及时对社会公布危机相关处理信息, 争取公众理解与支持, 争取媒体的舆论认同。第三, 予以心理支持, 体现人道主义关怀。学校管理者应在危机解决中处于积极领导的地位, 体现领导决心。对于危机中受害人员予以关怀, 保持正确的应对态度, 给予全校师生以强大心理支持。

(3) 恢复期:完善与消除, 妥善解决危机遗留。在恢复期, 一方面是相关人员善后与心理干预。对于在危机中遭受伤害的利益相关者, 学校应予以特别关注, 防止“暴民效应”。妥善解决危机中缺失环节所带来的问题, 及时对不到位的措施予以补救, 履行相应义务并给予相关人员补偿。对于在危机中心理受到冲击、创伤的人员予以心理干预, 使之稳定情绪, 摆脱危机阴影。另一方面, 消减影响与形象恢复。在危机恢复期应当努力降低危机事件的影响, 为日后运行创造良好环境。努力争取社会对危机处理的理解支持, 积极引导舆论走向, 营造良好氛围。加大对学校形象维护, 树立学校良好形象, 对在危机中人员体现的杰出事迹、品质予以表彰。

(4) 稳定期;反思与总结, 提升危机应对能力。在危机过后, 学校应积极进行危机反思与总结, 对在危机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例如, 扩大危机监测范围, 完善相关硬件设施, 加强日常管理, 修订应对制度, 提升人员素质。对于长期存在的理念偏差与方法适当, 要及时调整, 充实提高危机应对能力。

学校应对危机的能力是一个长期建设的过程, 要采取适当对策。我国当前学校危机层出不穷, 学校应当加大投入, 防范风险, 及时控制危机, 妥善解决危机, 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切实提高自身应对能力。当然, 最主要的是防微杜渐, 正如奥斯本所倡导的“使用少量钱预防, 而不是花大量的钱治疗”。

参考文献

[1]薛澜, 张强.SARS事件与中国危机管理体系建设[J].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4) .

[2]闫继忠.论高校危机管理的策略[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3) .

[3]李永贤.高校危机管理与和谐校园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7) .

[4]朱晓斌.高校危机管理的策略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4) .

学校对策 篇2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生存和发展。如何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尤为重要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正视目前的教学质量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切实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达到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学校师生基本情况

我校目前有17个教学班,共有学生1039名。在职教师共74人,其中专任教师53人。本科学历

人,占教师总数,大专学历

人,占教师总数。市级骨干教师1名。

二、存在问题与对策

学校质量与同类学校相比虽然有可比性,但不容乐观。在冷静反思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有必要从教师观念、教学管理、师生的教与学情况、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配合等多方面进行深刻剖析,努力寻找存在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以期较有成效地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进行各部门工作分析与反思、教师座谈、学生座谈以及师生、家长问卷等,我们分析了目前影响学校质量的问题并积极地探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主要情况如下:

问题一:对素质教育与教学质量的关系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有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讲质量就是违背素质教育。

情况分析:观念决定行为。素质教育不等于不要质量,但没有质量的教育肯定不是成功的教育。重视质量,必须还要有行政管理人员重视,必须还要绝大多数老师的认同,才能同心协力地提高质量。只有全校上下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正确的质量观,统一思想,才能切实地把提高质量落实到行动中。

对策:1.加强学习,具体做到“四个一”: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每月参加一次政治学习,每周一次进阅览室学习,每周完成一篇学习笔记。通过学习,加强对教育法规、教育理论、新课程理念等的理解,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2.加强校本研究,开设每月一次的专题论坛,对教育中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在交流、切磋中加以正确地引导,对提高质量达到思想上的统一。

3.要建立质量评价系统,对有关数据进行量化,侧重于纵向的发展性评价。

问题二:学校师资,教师工作缺乏内驱力,只求“保底”,不求突破。

情况分析:.学校17个教学班,在编在册教师67名但学校部分学科缺少专职教师,现代技术装备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多数教师在工作上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较多的老师对待教学工作只求完成,不求完美。

对策:学校要以人为本,关心教师。调整师资结构;对专业发展处于瓶颈状态的教师要积极鼓励,多方面地搭建舞台,创造机会,让老师们有所突破。促进学校与外界的交流,更好地“引进走出”,激活校园,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问题三: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成绩悬殊很大,较多的教师往往以客观因素为由,缺少主观上的反思与努力。

情况分析:近年来,家庭教育的不平衡等,造成了学生学习基础上的很大差异,但某些差异不是学生自己造成的。这些学有困难的学生,需要的是更多的帮助和鼓励,而不是训斥与批评。面对他们,我们老师更要有一份爱心与责任心,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扬起信心,让每个学生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都能有所提高。

对策:1.学校工作尽量细致,有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就读年级。

2.老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进行因材施教,建立学困生个案,制定帮困措施,进行跟踪辅导。

3.对于存在困难有共性,比较突出的情况,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部分学生走班学习。

问题四:从质量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同年级同学科之间各班差距较大,我们知道各个班级在客观上是存在着些许差距,但较大的均分差距还是与任课教师有着必然的联系,这些差距反映出的是教师个体之间敬业程度与业务水平之间的差距。

情况分析: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之间缺乏团队精神,少交流与探讨,教师对同伴互助,优势互补不能很好形成风气,对合作共赢缺乏足够的认识。有互不关心,各干各的孤军奋战现象;甚至有排他心理的不良竞争。

对策:1.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提高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2.倡导团队合作的精神,同年级同学科之间加强集体备课,共享智慧与成果。

3.将教师的业绩采用个人量化与年级捆绑两种形式与考核奖直接挂钩。

问题五: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仍然比较陈旧,教学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情况分析:“向45分钟要质量”是我们每个老师都知道的口号,但要真正落实,在观念和行动上还有很大差距。在随堂听课或教研课中,我们发现有的老师上课泛泛而谈,教学目标不明确;“满堂灌”现象依然存在;老师的“讲”占去了学生课堂练习的时间;作业布置机械重复,对练习册盲目依赖,缺少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作业设计……有的甚至错误地认为“向堂课要质量”就是不要课后辅导。

对策:1.要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倡导教师静下心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知识点,把精讲精练落到实处。

2.倡导有个性的作业设计,系统分类的复习指导,在年级组内实现资源共享,反对题海战术。对学生作业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并倡导面批。

3.要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的关系。既要提高课堂效益,也要加强培优补差的个别辅导,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问题六: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的差异造成了学生学习成绩上的较大差异。

情况分析:根据校内调查显示,每个班级不能按要求完成作业的学生占到10.4%,作业质量较差的占37.8%。学生卷面不够整洁,书写不够端正。语文阅读写作能力不强,英语听力较差……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重视理想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有效提高质量。

对策:1.抓养成教育。要关注细节,规范学习行为,从书写工整,格式正确,按时交作业,书本文具勤整理、放规范,上课回答问题先举手等这些细小的习惯抓起。针对学生完成回家作业不理想这一现状,采取“一记二发三查四评”,即学生人人有“作业备忘本”,记下每天的回家作业;每周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对不同基础和能力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数量和质量上提出不同的要求,以良好的作业习惯培养来促进学习的进步。

2.要大力开展好书香校园建设,开放学校阅览室、班级图书箱、流动书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拓宽学生知识面,加强对知识的积累和应用。

3.要创设浓郁的学习氛围,通过加强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各类少先队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等,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参与中提高学习的兴趣,得到多种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问题七:学校地处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淡薄,社会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情况分析:在学校进行的家庭教育调查中显示: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子女的学习关心程度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较多的家长以“我们不懂的,全靠老师您了。” 把对孩子的教育完全推给了学校。在社会教育这一方面,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推进,社区资源也日渐丰富,但学校和社区之间还没有建立相对稳定的机制来开发和利用好社会资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如果仅仅靠学校,这样的教育是不理想的。

对策:我们无法选择学生,也无法选择家长,但我们可以通过学校自身的努力,来弥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不足:

1.通过家访、家校路路通,与家长多进行沟通。

2.举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并通过讲座、、校刊等多种途径向家长传授科学家教的知识,并逐步建立健全活动机制,从而有效地开发利用好社会资源,优化课程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校德育建设问题与对策 篇3

1.学校教育相当程度上存在着“重成绩,轻品德”的现象

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相互碰撞,人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取向在日益多元化,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多元化,家长、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氛围下,部分学校以升学率高低作为指挥棒指导学校的重点工作,有些学校不得不为了这个目的而忽视了德育,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越来越重,身体素质明显下降。有的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寒暑假安排孩子一天上几个补习班,学生放假里也得不到休息。这些都是应试教育的结果。同时,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主要是看升学率,家庭对学生的评价也是看学生的成绩,在这种大的社会环境中,学校、家庭、社会往往会忽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给青少年的身心成长带来很严重的负面影响。

2.学校管理模式传统化、单一化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完善和更新.新事物层出不穷。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很强,他们对待社会现实问题的看法也趋于理性和成熟,他们有独特的见解和别具一格的思维方式。他们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更新。单纯的知识教育已不能正确地引导他们去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陈旧的教育理念已不能带给他们良好的教育效果,传统的教育模式也不再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已很难被新时期的学生所接受。

学校教育要突破过去的“硬管”“防范”的管理模式,转化到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各种实际能力,要改变那种包办多,管得太死,指令学生行为的模式,建立正确的导向,形成多层次的管理,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构建生动活泼、有效的德育体系。

3.家庭教育没有当好学校教育的助手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家长在物质上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在生活上放纵孩子的行为,很容易使学生形成养尊处优的性格缺陷。有的家长只看重孩子的成绩,成绩高于一切,他们对子女在学习上十分严厉,在生活上过于宽松,教育态度的反差严重影响了孩子的个性心理发展,阻碍了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

现实生活中,单亲子女越来越多。由于复杂的家庭环境,他们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逐步养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学习过程中情绪变化大,遇到挫折很容易意志消沉,丧失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对事物的敏感度过高,也容易酿成悲剧。

当前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进入城市,孩子留在农村由爷爷奶奶照顾或父母亲单方照顾。这些孩子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差和个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这些都给学校的德育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挑战。

4.学校德育工作中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脱节

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觉悟程度、认识能力、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存在着不同层次,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不一样,所追求的目标有差异。他们不愿接受训导式的教育,不喜欢空洞的、机械的说教,不喜欢接受乏味的抽象教育。采用固定模式的德育方式显然是不合适的,也不切实际。因此开全校大会或开主题班会虽然能起到一定的宣传教育作用,通过时事政策的学习也能正确引导一部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这些还不足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忽视了个体学生的差异,就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上的辅导教育工作,就不能全面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应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有目的、有计划、有内容、有形式地开展德育工作,探究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德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德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要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摆正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关系,教书育人同等重要,不能厚此薄彼。同时,不断学习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研究社会形势对青少年的影响,借鉴、探索并总结新的工作方法,打开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2.建立学科渗透德育的教学体系

教学工作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教学不能单纯传授知识,必须与育人结合起来。这要求老师有较高的品德修养,他们自身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对学生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学科教学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老师在课堂中注重把握教材,在教材中渗透思想品德、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学生在民主、开放、互动的课堂氛围中汲取知识,树立理想、信念,塑造美好心灵。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感情,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些老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可能会感染学生,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终身受益,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将是巨大的。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德育活动

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德育途径,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有利于开阔眼界,获取新知,有利于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智力,培养各种能力,使学生的身心得到积极的休息和调节,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的课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活动内容也很广泛,比如在清明节到来时,学校组织为革命烈士扫墓,缅怀革命先烈,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学习;五四青年节,共青团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倡导文明;国庆节来临之际,请英雄模范来校作报告;组织社会公益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积极向上的社会交往能力,爱国图强以及关心他人、回报社会的品德。

还可以进行科技兴趣活动,搞小发明、小创作,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爱科学、肯钻研的优良品德。通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全员参与,教育的目的性明确,教育形式多样化,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下陶冶情操,展现他们的人格魅力。

4.加强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队伍建设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这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和结果,也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有力助手和途径,是班主任精心组织和培养的结果。由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交往、参加各种活动主要在班中进行,因此班级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和主体,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因此班主任工作复杂而重要。

班主任要抓好班级德育工作,应该想方设法建立健全班集体,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班风,组织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班级德育工作往往是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发挥其优势和作用的。班主任可以组织班集体每月开展一次别开生面的主题班会,充分发挥每一个班级成员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班级德育氛围。也可以组织一些有益的班级活动,如歌咏比赛、篮球赛、演讲比赛等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力,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

但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按教育的模式如愿以偿地成长,因此班主任还必须做好个别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特别是留守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个性突出的学生等等,一定要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建立学生档案,不间断地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促使学生向良好的方面发展。

5.家庭、社会配合学校德育工作,扩展学校德育工作平台

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中,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社会发展需要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而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家庭教育的好坏与社会息息相关,是奠定品德的必要基础。学校、家庭、社会是构成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环境,任何一个方面失控,都会导致整个教育出现漏洞,使不良影响有机可乘,危害年轻一代的成长。

现代社会又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要求具有优良素质和各方面才能的人才,而目前的学校教育模式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一种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渠道、多类型的网络式的教育体系,才能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周围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策 篇4

一、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保一方平安的责任和义务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研究学校安全防范工作, 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 制订具体有效的措施, 认真整改。

认真排查涉及学校和师生的各类矛盾纠纷, 梳理并化解一批突出矛盾, 防止矛盾激化。

切实落实重点人员管控措施, 严防发生极端事件。要按照“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住”的原则, 全面摸排可能危害学校治安的重点人员, 密切掌握动向, 落实管控措施, 坚决打击和处理侵害师生人身安全、危害正常教育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 协助有关部门从源头上减少涉校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 为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和良好的治安环境。

加大对校园治安方面的经费、人员、设备等的投入, 提高人防、技防、物防的水平。

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建立“错时巡逻”等机制, 统筹安排, 合理调度人力、物力等资源, 加大上放学等重点时段的安全巡查力度。

另外, 共青团、妇女联合会、工会、青年联合会以及其他有关社会团体, 应该结合本团体的实际, 组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开展义务服务活动, 如建立心理咨询热线、开展“心理咨询进社区”等公益活动, 对于那些心理比较脆弱, 情绪上容易波动的个体, 及时给予心理辅导, 对于情况比较严重的个体要积极开展深入的追踪指导, 有效地防止其走向极端。

二、从执法机关的层面来讲, 要依法严防和严打危害师生人身安全的各类刑事犯罪

坚持预防为主, 加强各项预防性措施。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学生, 年龄小、身体弱、防范意识差、自我保护能力不强, 很容易成为行为失常者侵犯的对象。因此, 相关部门要联合行动, 不断提高防范意识, 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 保护学生的安全。

公安机关及相关执法部门应针对辖区实际情况对巡逻防控力量的部署进行及时调整, 重点在校园周边治安复杂地区设立治安岗亭, 加强对学生上学、放学、晚自习时段校园及其周边的治安防控和交通疏导。

公安机关及相关执法部门应逐一梳理近年来发生的侵害幼儿、中小学生的各类违法犯罪案件 (事件) , 及时收集掌握情报和线索, 开展专项清理整治行动, 切实做好治安管控工作。

除全力以赴指导校园建立健全内部安全保卫机构外, 各相关部门还应进一步要求校园直派保安员积极协助其开展工作, 定期检查学校的安防情况, 健全内部治安防范制度, 落实防范措施, 督促学校严格门卫查验制度, 严防不法分子混入校园。

三、从学校层面来讲, 要做好师生安全的保护和教育工作

加强领导, 健全各项防护制度。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保卫与管理队伍建设, 成立主管校长负责, 保安队员、体育教师、教辅人员为成员的护校队, 在上学、放学时段安排值班教师在校门口值班巡查, 规范学生上下学秩序, 防止校门口大量聚集学生、家长。幼儿园和学前班实行教师和家长手接手接送制度;小学放学形成路队, 并指定教师陪同路队;寄宿制学校在中午、下午、晚自习后等时段, 安排除宿舍管理人员外的教师值班, 建立值班领导、护校队以及学校保安夜间针对重点路段和学生宿舍周围的值班巡逻制度。

加强教育, 不断提高学生的防护意识。通过安全教育, 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可有效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因此学校应邀请公安干警向学生传授自防、自卫、自救方面的技能,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提高青少年的安全防卫能力。

强化防范措施, 加强校园安全的内保工作。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切实落实学校安全防范措施, 全面配备专职保安人员, 并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和登记查验制度。上课时间实行校园封闭管理, 严禁社会无关人员进入校门, 严格审查进入校园车辆, 严禁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品、动物、管制刀具和其他可能危及校园安全的物品进入校园。

加强安全演练, 提高学生的应急能力。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妥善处置各种事端, 针对不同类型的校园安全事件制订应急预案, 适时组织演练, 最大限度降低事件的危害程度。同时, 学校应建立严密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 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 一旦出现校园安全事件, 要在第一时间快速反应、及时报告、及时准确处置, 避免悲剧的发生。

加大投入, 提高人防、技防、物防水平。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要积极争取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的支持, 筹措资金, 结合学校的教学管理系统, 装配校园电子监控系统, 在出入口、宿舍、食堂等处安装视频监控设备, 建立监控室, 配备报警设备, 全方位、全过程地做好监管工作, 不留任何死角, 积极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四、从家庭的层面来讲, 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安全保护和教育

幼儿园或小学的学生家长应该尽最大可能地做好接送孩子的工作, 这是最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也可以采取几个家长轮流接送的办法, 或委托亲友等接送。

对于年龄稍大的学生, 尤其是女生要加强安全教育, 让其结伴同行, 按时上学和放学, 不提前, 不拖后, 不留任何隐患。

如果确实因特殊情况, 学生不能按时上学或放学, 要及时跟教师和家长联系, 采取护送等措施。

要教给学生一些安全防范的方法, 加强自我保护, 确保自身安全。

五、从舆论的角度讲, 各类新闻媒体要大力营造保护校园周边安全的舆论环境

新闻媒体和记者要不断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加强正面宣传报道, 减少负面的和推波助澜的报道, 建立健全应对、引导机制, 正确引导舆论, 坚决避免因境内外网络媒体的不当、恶意炒作误导群众, 引发严重社会问题。要积极引导社会各个方面、各类人群爱护、保护、起码不要加害未成年人, 要使所有的人都能认识到尊重、爱护和保护社会的弱势群体,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伤害未成年人是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任何人都不能容忍的。

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分析及对策 篇5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也是学校中心工作,如何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是每一名教师,更是每一名管理者深感头痛的话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所在的农村学校教育现状,就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与各位同仁商榷,并期方家指正。

一、现状分析

随着学生的减少,许多村级小学面临停办,于是,村级小学撤并到镇中心校后,教学质量令人堪忧,具体现状是:

1、学生基础差,学风差,学习自觉性差,学困生占比重大。

2、教学质量低下,造成中心校教师的劳动事倍功半;绝大部分教师感到身心疲惫,压力巨大,感觉到现在的学生是一年不如一年,一届不如一届,书是越来越难教了,越来越不会教书了。

3、教师的期望与学生的成绩相差甚远,严重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二、原因分析

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秀学生流失严重。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好转,子女可以随父母就近上学,家庭情况稍好和成绩较好的大部分农村学生流入城区学校,这样就导致了我们学校的学生,好的一年一年的转走了,差的留下来了,教师经过努力,好不容易培养了一二个好苗子,到来年又没了。就我校六一班来说,当时在三年级分班时,学生成绩远远高于二班,经过三年,转出十多个学生,这十多个学生各科成绩全部能够及格,有的甚至是班上前几名的学生,而转入的十多个学生中,只有一两个学生各科成绩能够及格,其余三科全部不能及格,有的甚至各科成绩均在30分以下。

(二)、留守儿童多,家庭教育严重滞后。笔者所在的农村,十年九旱,经济基础差,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自外出务工。据不完全统计,父亲在外务工的占三分之二,父母均在外打工的占三分之一,孩子的教育主要依靠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再加上隔代教育的欠缺,孩子回家毫无过问,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对孩子的家庭作业,也只是“作业做完了没有”式的过问,农活繁忙,导致他们对家庭作业无暇顾及,文化水平较

低,导致他们无法督促,学校教育和家族教育难以形成合力。每学期,我们都会召开学生家长会,每次到会的学生家长不及三分之一,且有部分是顶替参加,对学校发放的调查问卷,有部分家长因“不识字”而难以完成。面对此状,老师、学校深感无奈。

(三)、寄宿学生多,管理难度大。笔者所在的学校虽然为乡镇中心小学,一半的学生为寄宿生,但学校没有寄宿条件,全部在校外寄宿。面对此状,学校每学期开学都要和乡综治办、派出所、店主、家长和学生签订责任书,通过《告家长的一封信》加强与家长的管理,并对寄宿学生摸底后实行教师包生负责和学校领导班子包片负责制,包生教师和包片领导不定期对寄宿生进行走访。尽管学校采取了多种方法,但寄宿生的管理仍然让学校焦头烂额、疲于应付。虽然寄宿生大部由家长或哥哥姐姐陪读,但爷爷奶奶因文化水平低而无法完成教育,哥哥姐姐在中学上学,晚上他们上晚自习后无人所管,放任自流。

上级在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上,不顾及校际差异和学生差异,没有采用科学的、发展的评价方式来评价教师和学校的工作,而是把学校放到一个平台上,用一次考试成绩或督导检查中的一次抽样考试衡量教师和学校的全部工作,导致学校部分教师失去教学信心。

三、方法对策

造成我校教学质量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方面的、体制方面的我们无能力去改变,但根据近年来的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我们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上,应该重点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一)、对学生要有信心和爱心。首先教师要有信心,要有把这些学困生传变成优秀生的信心。信心是力量的源泉,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基础。面对大面积基础差,满身毛病的学生,决不能产生失望情绪,决不能不战而败;要满怀热情,积极进取,迎接挑战;要具有:“滴水穿石”、“铁杵磨针”的毅力和信心。一旦教师失望,那学生就更无望,学生的希望来自于教师的必胜信心!其次,对待差生要更富有爱心。所有教师都喜欢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不喜欢学困生,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我们现在面对的不是个别学困生,而是大面积学困生,这些学困生,他们在对老师、对学习本身就有心理障碍,他们饱尝老师的批评、惩罚,甚至于挖苦、讽刺,如果我们还一如既往的这样对待他们,他们的心里障碍将会难以

打开,逆反心里将会更加严重。所以,作为教师,必须要用我们的一颗爱心去融化他们,感染他们,使学生慢慢爱上你,继而爱上你带的学科,喜欢你所讲的课,自觉的去听你的话。正所谓“爱屋及乌”,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二)、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位专家说过:学生之所以远离我们,是我们没有把他们当自己的孩子看待。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要放下架子,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多与他们沟通。在课堂上,教师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着力构建高效课堂,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共同融入教学之中,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

(三)、摸清底子,从基础抓起。面对基础差,学风差的学情,“一口吃个大胖子”是不可能的。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恨铁不在钢,既破坏了师生关系的和谐性,又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适得其反。因而,教学中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有的放矢,坚持“低起点,小步子,勤鼓励,细帮助”的教育策略,从基础入手,每节课做好复习工作,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才能达到逐渐改变,逐步提高的功效。

谈学校“课程空转现象”及对策 篇6

一、学校“课程空转现象”的原因

(一)考核评价机制导向偏差,是学校出现“课程空转现象”的根本原因

考试成绩好,升学率高,社会评价就好,教育主管部门就认为学校办得好,学校、教师在校内外获得的声誉就高。评优选模也以成绩的高低、升学人数的多少为依据,有了成绩就有了一切。考核评价导向的偏差,导致了学校办学方向的偏移,把应试教育的幼苗嫁接在素质教育的枝丫上,素质教育的大树能枝繁叶茂吗?学校、老师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只好千方百计挪用、挤占音体美科目的时间,甚至牺牲周末、假日,把学生当作应试的机器不断进行“灌输”“完善”“训练”,越来越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对学校考核评价的机制不出现根本性的改变,学校升学、考试的压力得不到减轻,“课程空转现象”的趋势就得不到有效遏制。

(二)开设课程与考试科目严重脱节,是学校出现“课程空转现象”的重要原因

新课程标准对音体美有严格规定,但课标太泛太模糊,难以把握操作,课标与教学实际过程脱节。人为因素,把开设课程分为“主课”和“副课”,很多学校和老师不能正确处理好“主课”和“副课”的关系,它们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考试科目殚精竭虑,对考查科目形式主义,有课表、有教案,是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尽管素质教育推行多年,但目前大多数学校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窠臼,“穿新鞋走老路”,由此引发课时不足、课程不齐现象比较突出。加之考核评价机制的导向,“有钢用在刀刃上”,谁愿意出力不讨好?

(三)观念的陈旧、认识的错位,是学校出现 “课程空转现象”的主要原因

“学而优则仕”在中国家喻户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几乎是所有家长的普遍心理,希望子女通过良好正规的教育走向成功。由于靠音体美走向成功的路途比较漫长,成功率也往往比较低,加之老师、家长观念的陈旧、认识的错位,大多数老师家长认为学生学习音体美是影响学习,贪玩、“不务正业”,谁愿意拿自己孩子一生的前途当作儿戏?从一开始就给学生灌输好好学习文化课的思想,反对学生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至于假期各种“钢琴补习班”“绘画速成班”,是看到学生身上商机无限,大多数家长是人云亦云,“跟着感觉走”。学生自然是“言不由衷”,苦不堪言。教师也担心放开让学生“自主活动”会导致成绩下降、纪律松懈、误人子弟等等。阻力与“担心”,使学生对音体美可望而不可即。认识的错位,剥夺了孩子活泼好动、天真爱玩的天性。年纪轻轻,失去了对文娱活动的童趣,甚至出现了在音体美课上自己做作业的怪现象。

二、学校“课程空转现象”的危害

1. 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2. 教师工作压力大。

3. 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4.素质教育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三、解决学校“课程空转现象”的对策

(一)改革考试评价机制,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初中阶段,可以将考试分两步走,成绩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步是文化课考试,将语数外等科目列为毕业、升学考试科目,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组织,文化课成绩占总成绩比例的70%。

第二步是综合素质测试,由音体美等科目组成,也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实施,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组织测试或等级评定,作为学生毕业、升学的“硬指标”,成绩记入升学考试总成绩,比例占30%,且在录取中优先。

(二)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激发教育内部活力

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不是应试教育。评价学校的重点应是入学率、巩固率、各学科竞赛的获奖率,是学生学习、成长状况和综合素质形成发展情况,是学校办学条件、育人环境、校风、学风、班风、学校师生的整体精神风貌状况。考试分数、升学率仅仅是学校工作的一个方面。

(三)精心打磨每一节课,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成为活水不断的一眼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参加以校本研究为核心的教研活动,大胆吸纳他人长处,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科前沿最新发展动态,获得新的学科教学理念。守望传统教学的精华,并融入新课程理念,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科学设计教学活动,精心打磨每一节课,讲授、阅读、示范、讨论、实践多种教法交替使用,眼、耳、口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关注个体差异,鼓励主动参与,促进和谐发展。避免打消耗战、体力战,无休止挪用、挤占学生的学习、休息、活动时间。

(四)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秩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严格执行省颁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开好规定课程及课时。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外,还必须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适合学生特点的课外活动。

学校乐队工作的深思及对策 篇7

一、新时期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仍需要乐队艺术

众所周知,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与文化艺术发展是分不开的, 尤其是眼下如火如荼的生态旅游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 更需要高端科技支持、多元素文化搭台, 才能使经济唱戏和发展 (张艺谋等导演的《漓江印象》旅游参观项目, 不仅保存和发展了民歌艺术, 还大力发展了地方经济, 就是一例) 。而这些又都离不开教育的支撑, 各级各类艺术教育又是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艺术界同行和学生家长谈话的焦点, 一是目前课外文化补习班越来越多, 许多机构宣扬“新起点”、“新理念”、某某被名气大的高中提前“录取”, 深受影响的时尚心理, 与心疼本来就不愿苦练“琴”功的独生宝贝的宠爱心理及参加乐队的心理相互矛盾;二是文化课作业“多” (其实是有些学生拖拉或不愿做) 与网络游戏迷及没有时间参加乐队的心理相互矛盾;三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里, 涌现社会、学校、媒体组织大众参与到起哄、搞笑、调侃的活动, 诸如模特比“美体”、主持人比“贫嘴”、各级奥赛和风采赛比“攻垒”等引发的浮躁风气、泡沫经济、“超级”得不想回学校, 使学校乐队工作严重缺“铁”断“流”, 乐队工作受到史无前例的阻碍, 乐队教师组织教学很困难, 招收稳定队员很困难, 想要完成任务、出点成绩就更是难上加难。长期以来, 乐队教师思想压力越来越大, 还受到某些领导的指责和教职工的不信任。但乐队工作和乐队教学排练是学校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这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素养、身心健康、生态文明和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 无疑有着直接作用和深远的重要意义。因此, 笔者断言:新时期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仍需要乐队的艺术和文化。乐队工作, 尤其是学校乐队工作和课堂教学排练, 不仅以往作过贡献, 而且今后更加需要。

二、学校乐队工作的误区

首先, 没有健全的乐队工作领导小组、日常管理制度, 一定会导致乐队工作混乱、无章可循, 有查问而无责任的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其次, 有许多领导干部和教师, 虽然能认识到:一方面乐队工作难做, 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多, 但得到认可少, 出汗多而成果少, 乐器演奏技术难度大, 功夫须深, 一看没有其他课程轻松易出成绩, 不去找或找不到合适方法, 就相互推诿乐队工作;另一方面, 许多学生怕难拣易, 平时滥竽充数, 检查和演出时临阵脱逃, 还有损坏乐器和丢失零件又不敢告诉家长, 不愿赔偿或因学校处理态度、方式不当的学生, 一去无返, 教师再三耐心劝导, 最终招之不归;有的学生、家长和领导误会老师没负责任没认真教;有的理直气壮地说没“兴趣”或兴趣“转移”了, 这种学生进退自由导致乐队结构无法稳定, 效果不佳。

三、学校乐队工作的对策

鉴于以上现状及误区, 笔者认为, 一是学校领导和乐队教师应该主动、积极、反复地向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文体行政主管部门呼吁、建议、要求发文件, 定政策, 抓落实, 促成效, 使全社会认识到乐队特长集艺术与技能技巧于一体、集情感与意志于一身, 是品德、智力、审美能力、合作意识与协作能力的综合体现。演奏水平应该纳入学生成长档案, 可作为升学择优录取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依据, 这样才能持久地发展学校乐队;再者, 在乐队建设方面, 建议学校切实加强乐队教师的职能, 同时提高课时补贴量, 充分调动乐队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从而促进有乐器特长的专职、兼职教师积极参与乐队教学与管理。在纳新的工作中, 一定要注意用婉转的语言、适当的面试项目、恰当的录取程序, 切莫伤害考生学习乐器的艺术要求和参与乐队的热情、积极性;最后, 谈谈乐器使用、维修及赔偿、报废等日常管理策略:乐队领导小组必须建立乐器管理工作流程图, 使乐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依“法”管队。原则上, 乐器由乐队教师专室、分类按架式存放, 保持清洁和适当的温度、湿度, 不让乐器受自然损坏, 不许队员擅自带乐器到指定位置以外的场合, 防止乐器受损, 此外, 乐队教师应对每一件乐器制作标签, 建立乐器使用档案手册, 准确记载乐器的类别、名称、型号、编号等, 建立队员编制手册, 准确记录姓名、使用乐器、入队及离队日期、考勤、批评、表扬等情况。

实践反复证明, 只要这样研究和行动, 才能有利于提高师生乐队水平和排练演出的积极性, 有利于加强师生的责任心, 有利于学校乐队工作的建设和发展, 从而推动社会艺术教育、社会主义公民文化艺术素养和身心健康的提高, 推动生态文明和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 以此引导人类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美好前景。

参考文献

[1]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

[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8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学校德育的重要性、地位、任务总体上是趋于认同的, 但仍存在着社会、家庭与学校认识不同步、不一致现象。从学校内部的管理看, 大多数学校的所谓德育人人有责, 实际上是班主任对方方面面负责。在当代社会变革时期, 如何把教学工作与德育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 需要深入地研究。

(1) 传统的道德与现代道德脱节。旧的房子拆了, 新的房子外表漂亮, 但就是感觉太空, 不实在, 从而使国人出现“信仰危机”的尴尬局面。

(2) 道德内容过于空泛、远大, 不切实际。德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 是叫人如何更好地学会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因此, 做人的工作是使人学会做人。但综观我国德育内容, 理论完善, 要求太高, 缺少一套具体的实施细则, 太高的要求使学生感到可望而不可即, 从而理所当然地认为道德教育是“镜中花、水中月”。其实, 各国的德育从目标的界定到内容的选择, 一般都站在适当的高度并为之未来着想, 而实际施行时却运用“小步子”的原则, 既没有为了追求德育理论的纯正与永恒而任意拔高对现时的希冀与要求, 也没有只顾眼前利益而损伤或冲淡未来的长远与崇高。在“现实”与“应该”之间的关系上, 各国的德育显然恪守着“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原则。

(3) 德育方法过于单一, 是“塞进去”。我国德育视学生为容器, 把社会要求罗列为一套道德规范, 想方设法“塞进去”。这种“塞”的方法, 必然带来以下问题: (1) 从根本上影响了德育目标和内容的相对稳定性, 因此把易变的社会要求作为制定德育目标和内容的依据; (2) 把学生视为受纳的主体, 这就必然灌输作为德育的主要方法; (3) 置学生的实际于脑后, 即使觉察到学生的变化, 也只会按照抽象的社会需求而不会依据实情灵活地作出变革。

二、对策:德育工作要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

(1) 变单一型为多元型, 实现德育模式的时代化。要善于把握时代脉搏, 着力于德育内容的扩充和开发, 在继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的同时, 充实公民道德教育如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祖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近现代史教育等。但要力求简明、浅显、通俗, 采用现代教育手段, 注重质的收获, 而不是量的增加。在此基础上, 为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健全的现代人, 学校还应注重养成教育、个性特长教育, 在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方面下工夫,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热爱集体、助人为乐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勇于竞争、不怕挫折以及自信、坚韧、果断、机敏、谨慎、热情等个性品质, 培养学生“学有专长”的素质, 增强学生在技能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逐步达到自立、自育, 以迎接竞争时代的挑战。

(2) 变封闭为开放型, 以迎接德育模式的社会化。首先要建立健全德育基地, 强化德育实践。学校要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 因地制宜地开辟校外德育基地, 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军事训练基地、劳动锻炼基地等。学校可采取组织学生调查、参观、讲座、报告、劳动等多种形式, 充分利用这些基地开展活动, 走出德育单纯依靠灌输的狭窄天地。教师要引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负面因素, 通过社会热点问题讲座和讨论等形式, 提高学生的社会免疫能力。其次,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新时期的德育工作不能局限于学校的范围, 必须纳入社会大体系。动员全社会力量, 重视、关心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通过弘扬社会正气, 振奋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为学校的德育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精神氛围。学校在某些方面抓好自身德育网络建设的同时, 要主动联络社会、家庭的力量, 有效地推进德育的社会化进程。

农村中职学校的困境及其对策 篇9

一、当前主要的困境

1.生源少,学生对专业情况陌生。

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都是以初中毕业生为招生对象,本处于同一水平线,但由于受升学观念的影响,家长的选择顺序是:先普高后职中,先城市后农村。从而使留在本地读中职都是学生或是家长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的选择。农村中职校为了能保证达到规定的招生名额和入学率,往往每年在中考前就拉开了抢夺生源大战的序幕,预约录取,降低录取分数线,从而使入学门槛降低甚至是没有门槛,变成了“有生必进,逢生必录”,使生源质量不能保证,很多学生知识基础薄弱,道德素质较低,学习积极性不高,学校整体学习氛围不浓,打架、斗殴等违纪现象较多,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在对本校100名高一新生的随机调查中发现,在专业选择上,32%由家长选择,20%由老师选择,18%由自己选择,9%受周边选择的影响,21%是因为区域优势(与上海无锡等地联合办学)。在对专业的了解上,完全了解的为2%,有所了解的为13%,其余的85%根本不了解或是未想过要去了解。可以看出,学生入学很多都是由家长一手包办,而自己学什么,怎么学,学了以后做什么都不知道。

2.家长认识和管理不到位。

家长的教育缺失是学生形成不良习惯的主要原因。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现在进入社会不合适,在学校里玩几年再出去,孩子想上学就上,不想上学就帮着编理由请假,任由孩子玩闹;有的是认为孩子在学校就是让老师教育管理的,对孩子不管不问疏于教育;有的家长则只顾眼前利益,有合适的工作就让孩子辍学去上班,从而使每年的寒暑假都变成流生形成高峰期。这些思想都由家长传递给了自己的子女,从而使学生也没能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

3.周边依托薄弱,教育投入少。

由于地处农村,周边的工业资源有限,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流动性较大,无法提供企业内培训等服务。学生往往作为廉价劳动力在工厂一线实习或工作,多为机械性重复工作,职位上升空间不大,发展空间较小,使学生缺乏继续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并且很多时候学生感觉,上了学跟没有上学的一样,做同样的工作,拿相同的工资,都是从事最基础的一线操作工作,从而导致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有失偏颇。同时,职业教育又是一个需要大投入的行业。资金不足,使很多农村职中的教学往往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学生动手能力差,进入企业后还需要重新学习操作技能。用人单位感叹没有好的职校生,而学生则感觉在校期间什么都没有学到。

二、改变现状的对策

1.专业设置灵活,依托区域优势。

根据企业乡镇的特色,加强特色人才的培养。现在很多乡镇都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如三厂常乐镇的现代农业园,三星叠石桥的绣品加工,海门的建筑业等等,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都已颇具规模,从业人员众多,在群众中拥有广泛基础和较大影响力。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灵活设置相应专业或课程,从而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基础专业知识后,在进军相应领域时就掌握了先机,使入行和成功的几率变大。周边有环境,实习有场地,入行有人带,成功有范例,相信不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会乐于选择中职校的。

2.加强就业导向,力求做专做精。

现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就业期望高,实际收入低,就业持续性差的现状。针对这一情况,在平时的教育和就业指导中,就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以电工高级技师为例,中职毕业取得中级电工证,考高级工需要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考技师再需5年,技师到高级技师再要3年。这12年是一个沉淀和积累的过程,在学校学到的内容有限,还需要自己在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总结,才能有所成长,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学生在从事相关工作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确定成长规划,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使自己稳步前进,而不会盲目跟风跳槽,随机更换职业,错失成为专业人才的良好时机。同时,紧跟政府发展规划,关注政策的动向,根据市场和企业有针对性地预先进行专业设置,适时调整专业及专业内容,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才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根本途径。

3.加大宣传,灵活服务。

时代不断在进步,思想不断在变化,我们对于知识的认知也在不断被突破。因此要改变现有办学困境,提高在当地民众心目中的认知度,就必须要利用一切必要的手段加大宣传,树立“行行出状元”的正确观念,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发展特色专业,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全面推进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学校校园网现状及对策 篇10

一、学校校园网发展现状

伴随着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发展, 校园网络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 由老校区单一化网络结构, 发展为层次化的网络结构; (2) 由老校区仅有五十多台办公用计算机发展为一百五十多台办公用计算机; (3) 计算机机房由老校区的8个发展到11个; (4) 上网带宽由512K发展到5M (1024K=1M) , 上网速度提高了1000多倍; (5) 网络服务也由原来老校区的仅有邮件服务、文件共享服务增加了IP电话、网上预定设备等多项服务。 (见图1)

1. 学校校园网现有网络结构的特点

(1) 现有校园内部网络采用了标准的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三层网络结构, 便于网络管理。为教学区域、机房区域、实验室区域和办公区域分别设施了不同的VLAN (一种网络上进行区域划分的技术) , 通过这种技术可以在保证各个区域能够正常通讯的前提下, 提高网络的性能和安全性。网络设备比原校区也有了较大的增加, 现有核心层交换机Dlink-6300一台, 汇聚层交换机Dlink-3226s五台, 接入层交换机Dlink-EDS2626三十一台, 机房交换机现有二十台 (以后还将增加) 。

(2) 网络布线虽然采用了千兆光纤主干连接, 但是大多数网络设备仅支持百兆。办公室、教室和实验室网络设备支持千兆, 机房虽然与核心采用千兆光纤连接, 但是设备仅支持百兆连接, 所以机房与核心层为百兆连接。

(3) 使用路由器和防火墙作为网络的接入设备, 保证了网络接入的安全性。接入设备为思科公司的网络设备 (Cisco3725和PIX525R) , 具有较强的网络安全性和较大的网络数据吞吐量, 在保证网络数据安全传输的情况下又保证了网络的传输速度。

(4) 网络接入带宽为5M, 基本保证了教学和办公对网络带宽的需求。采用的Inernet接入方式是电信通公司的5M光纤连接, 光纤连接的好处在于数据的上传和下载速度均为5M, 且为独享带宽, 不会因为其他单位的数据流量大而影响我院的上网速度。因为光纤的最大传输速度为1000M, 致使光纤带宽的升级也非常方便。

2. 学校校园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现有校园网络核心层设备和汇聚层设备性能已经不能应付日益增长的网络应用对带宽的需求。同时校园网络的连接方式存在很多不合理处, 在很多能够使用千兆连接的机房网络, 只采用了百兆连接。教学区域的设备存在严重的带宽瓶颈和设备散热问题。

(1) 我院网络布线虽然采用了千兆光纤主干连接, 但是大多数网络设备仅支持百兆, 特别是机房的网络设备, 所以我校网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千兆为主干, 百兆桌面网络, 这是一个致命的缺陷。

(2) 核心层网络交换机性能较差, 现有核心层交换机Dlink-6300背板带宽仅为30G, 而目前流行的核心层网络交换机背板带宽为120G, 所以Dlink-6300不适合作为校园网主干设备。同时核心网络设备不具备冗余功能, 核心网络设备一旦损坏, 网络立刻瘫痪, 不能适应24小时不间断的新的教学环境对网络提出的严格要求。

(3) 汇聚层 (竖井) 交换机性能较差, 特别是教学区域B段三层竖井2号, 连接了学校大部分的一线工作教师和学生学习的教室, 网络流量极大, 存在严重的带宽瓶颈, 现有设备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应用对带宽的需求, 同时该竖井设备较多, 散热也是一个较大问题。

(4) 机房的交换机与核心交换机使用百兆设备连接, 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不能满足机房对网络带宽的需求。同时由于我院对学生上网有着严格的限制, 而机房交换机均是不可网管交换机, 不能实现对网络的控制, 为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5) 现有校园网络不具备较强的控制、监控和管理功能, 对病毒和黑客的入侵不能做出及时反映。虽然我院已经购置了网络版金山杀毒软件, 但是它并不能完全阻止病毒和黑客的入侵。由于没有较强的网络监控功能, 不能对发生的网络攻击进行及时的记录, 达到网络取证的目的, 这将导致对可能发生的网络黑客攻击不能进行有效的网络取证。

二、学校校园网改造方案的对策

现有的网络环境虽然具备了校园网络的特点, 但是我们还是应该看到我院的校园网络存在很多问题, 特别是在我院即将应用的各种网络服务中, 这些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网络应用的同时应充分意识到网络存在的问题, 防患于未然。

1. 网络改造的几点原则

(1) 网络的改造不是意味替换下来的设备废弃不用, 应充分利用设备的特点, 将淘汰下来的设备放在其他可以使用的地方。如将更新的网络核心交换机与原有网络核心交换机组成环状核心网络, 提高网络主干设备的冗余, 增强核心层网络性能。

(2) 网络改造应当人性化, 以减少网络管理工作量、提高网络管理效率、提高网络带宽为目的。网络改造的目的在于提高网络的带宽和性能, 对于设备的购买不能一味追求价格便宜或品牌效应, 对于那些要求较高的设备, 如核心层设备应当选用安全稳定、性能好的品牌设备, 对于一些接入层的设备可以选择一些性能价格比较高的产品。设备的购买还应当充分考虑到设备的维护量和后期资金的投入。

(3) 制定相应的网络使用规则, 在能够用行政办法解决的问题不使用技术手段解决。网络管理有一个经典的说法:“网络管理是三分技术, 七分管理”, 我院现在网络接入带宽虽然达到了5M, 但是如果有个别教师或学生在进行大量的数据下载, 那么上网速度也不会很快, 甚至很慢。这样的情况可以通过购置高昂的网络管理设备来予以控制, 但是代价是巨大的。所以如果通过行政手段能加以控制就会减少在网络管理设备的投入。制定完善的网络使用规则, 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对上网有正确认识, 不但可以减少设备的投入, 也可以提高网络效率和安全性。

(4) 改造后的网络应当具有一定的抵御病毒和黑客攻击的能力, 并具有对网络监控和证据收集能力, 能够在某个设备损坏的情况下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2. 网络改造的实施

建议我校网络改造的实施采用三步走战略, 因为这种方式既可以防止学校在网络改造中一次性资金的投入量过大, 也可以减少网络实施对教学工作的影响, 同时还可以根据实施的具体情况对网络改造计划进行合理的修改。改造后的网络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

第一阶段:

网络改造:重点解决校园网络瓶颈问题, 设备的工作环境散热问题。如更换B楼接入层交换机, 加装通风降温系统。

网络存在的问题: (1) B段教师和教室较多, 使得B段网络存在严重的带宽瓶颈; (2) B段三层竖井二的设备有十二台交换机, 设备的工作环境散热问题较为严重。

网络改造的目的: (1) 提高该段教师和教室的带宽, (2) 减少该竖井的设备数, 增加设备散热空间, 减少安全隐患。

第二阶段:

网络改造:改造各主干线路, 针对网络接口作相应的调整, 可以增加一台汇聚层千兆主干交换设备, 用以改善网络拥挤状况。

网络存在的问题:机房与网管中心都是通过百兆光纤连接, 影响机房网络的性能。

网络改造的目的: (1) 在网管中心增加全光交换机, 增加核心的光纤交换能力 (2) 更换机房交换机, 增强机房的网络性能。

第三阶段:

网络改造:采用背板交换能力更为卓越的核心交换机, 具有潜在的万兆升级能力, 原有的D-LINK DES-6300可与之形成环链结, DES-6300专注为计算机教室提供稳定的网络服务。

网络存在的问题: (1) 网管中心核心交换机性能较差, 导致校园网络不能达到千兆主干的效果, 影响网络的服务质量; (2) 校内网络不具备冗余设备, 一旦设备损坏, 整个网络瘫痪。

网络改造的目的: (1) 采用背板交换能力更为卓越的核心交换机, 并具有潜在的万兆升级能力; (2) 与原有设备形成环链结, 保证网络核心的冗余。

现代的教育教学离不开网络, 网络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支撑。近几年, 我国对教育的投入日益增大, 实验室建设如雨后春笋, 多媒体教室越建越多, 这些都是依靠网络来运行的。很多时候大家都看到了使用设备的好处, 却很少有人去关心支撑这些设备所需要的条件。现代教育赋予了网络更多的使命, 对网络的带宽、吞吐量、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网络能不能适应网络应用的需求, 这是校园网络建设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网络精髓—实用与理论Michael J.martin著归元计算机工作室译.

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11

一、目前德育状况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1. 对金钱和物质缺乏正确引导

当今社会是经济时代,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人们更多地关注于如何赚钱。部分家长急功近利,这样的孩子从小就处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环境,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思想意识受到了严重的腐蚀。在优越的生活中,他们过分讲究吃穿玩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也就伴随滋生。

2. 社会公德慢慢淡化

为我服务者有之,为己所图者有之,为别人作想者为数甚微。在公共场合自觉让座的少了,主动助残的人少了,总之社会的爱心少了。随着公德慢慢淡化,学生的公德意识也逐渐淡薄,以个人为中心、缺少爱心和同情心、只求索取不讲奉献的现象越来越多,影响了心理的健康发展。

3. 社会不良之风日渐盛行

在社会环境多元化的背景下,滋生在各个领域的不正之风毒害着社会,侵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比如黄赌毒、封建迷信活动、贪污腐败等不良风气直接影响了学生心理。学生成长时代鉴别是非的能力、自制力都较弱,容易经不住利诱而走上歧途。

4. 家庭教育走进误区

目前,部分家庭还坚持着“养儿不读书,官从何处来”的所谓古训,对孩子的成绩过问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关心少。孩子学习成绩稍不理想,家长就对孩子大加责骂。家庭关系逐渐紧张,孩子出现厌学情绪,有的甚至自暴自弃,离家出走。

二、加强学校德育的基本对策

1. 更新学校德育内容,使其更具层次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1)对学校德育内容进行分类和分层,使之循序渐进、相互连接。一方面是对不同层次的个体采用不同的教育主题。中小学阶段主要进行道德教育,着重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和行为训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选择。大学阶段主要通过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帮助学生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把握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即使同一教育主题,根据人的认识发展不同阶段,其内容与形式应相互连接又有所不同。如爱国主义,小学讲故事,中学讲历史,大学讲理论,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符合教育对象的认识规律,也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

(2)加强道德规则的教育,改变以往那种“理想泛道,规则贫乏”的局面。学校德育内容存在道德理想教育、道德原则教育、道德规则教育三个不同层次,每个层次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具有不同的规范功能。道德理想教育主要起激励作用,道德原则教育主要起指导作用,道德规则教育主要起约束作用。学校德育应提倡高尚的道德风尚,高举理想主义旗帜,把高标准和低起点结合起来,体现层次性和可操作性,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德育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人际交往。

2. 优化德育形式,注重德育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和有效化

(1)价值澄清法。它强调道德观或价值观不是靠灌输获得的,而是经过自由选择、反省和行动澄清逐渐形成的。价值澄清法主要分为五个步骤:就某个道德问题或社会问题,列出多种发展可能或解决方案,以供选择;评估各种方案的利弊;做出理性选择;公开表明自己的立场,并解释选择的理由;根据自己的选择采取行动。

(2)道德认知发展法。主要是通过讲座讨论道德两难的问题,了解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情况,并将学生的道德认知提高到一个新层次。在教学上,采用道德两难困境的讨论,促使学生多方面考虑,提出解决的方法,并听取、参考其他同学的意见,以便和自己的想法相比较,然后做出选择。其特点是通过讨论刺激学生认知结构的改变,提升道德认知层次,以增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活动教学法。该方法常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中,通过讲故事、做游戏、问题讨论、情景角色扮演等方式,把呆板的灌输变为学生的有趣参与,因而深受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教师本着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的原则,将课程所讲的相关德育内容与学生可接受的各种生活、故事、游戏结合起来,引发学生兴趣,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参与活动领悟所学习的内容,并从实际体验中受到教育。

(4)情景陶冶法。这是一种隐性的德育方法,表面上“无言、无形、无求”,但实际上却通过渗透,构成揭示各种道德内容的直观课程,且效果颇佳。如各级学校通过转变管理作风,推行民主治校;转变教风,强化教书育人;加强制度建设,树立文明的校风;建设美丽整洁的校园等。

农村学校教研现状、成因及对策 篇12

一、现状

1.教师课程重,头绪多,缺乏精力。教师因精力不济而不愿意开展教研活动。例:我校(农村中心小学)紧邻城区,学生650 人,教职工31 人,课程最少的也有三四门,多的10 门,教师筋疲力尽。

2.骨干引领成空话,角色缺位

教研组长多数是经验型、教学责任心强,理论水平、组织能力偏低。各级骨干参加了远程培训、短训,理论水平并没有多少提高,自身缺底气,角色意识差,很少能真正发挥作用。“组长编计划、活动时写记录、期末交总结”这是多数农村学校教研的真实写照,教研形同虚设。

3.形式单一,效率低下

送课下乡、听课交流、专家点评,含金量高,但次数太少,一个乡镇10 年也难有一次。同时旁听教师名额有限难以普遍受益。校内教研、相互听课交流,形式灵活,含金量却不高。主管部门(教科所、督导室)规定了听课任务,但是抄教案代替听课的现象非常普遍,就连校领导的听课任务也因杂务干扰太多,基本完不成。

4.“两多两少”,不“研”了之

教研活动应落实到“研”,事实上却经常开成了工作例会,布置任务多、研究教学少,研究发言跑题多,实质研究少。

二、成因

1.科研指导不力

校领导穷于应付事务性俗务、各类报表、迎接检查,教研上分心,了解指导课堂教学少。负有教育教学指导义务的相关部门也因各种原因下基层少,做“传声筒”多。

2.能力不济,角色缺位

学校是个“小圈子”,很难真正落实“任人唯贤”的干部选任机制,导致不能胜任,角色缺位。

3.遭遇发展“天花板”,缺乏动力

很多教师在35 岁前非常敬业,内心中充满着对前途的憧憬。可是学校校级干部职位、高级岗位就几个,一旦没有得到所向往的前途,就会产生惰性,工作缺乏动力。

4.教育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

教学科研要花大量的精力,要长期学习积累。出成绩非易事,成长为“专家”,更难。教师得到的回报缓慢,甚至感觉不到。社会评价学校、教师多看成绩,学校绩效考核、评先评优、评职晋级大多也与成绩挂钩,在教育科研上很少体现,导致教师没有积极性。

三、对策

1.知人善任,疏通发展“瓶颈”,激发参与热情

首先要打破用人藩篱,真正做到“骨干引领科研”。把责任心强、肯学习、有组织能力的人提拔到中层干部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等的位置上来,让他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理论水平,引领好学校的教研工作。其次,落实待遇、荣誉激励。对每类岗位,都要制订岗位职责,在履行岗位职责的前提下,享受相应待遇。让中层干部不因遭遇向上发展的“瓶颈”而泄气。让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即使不为向上发展,也有成就感。对于全体老师,要把教育科研与学期考核、评职晋级结合,激发每个人积极参与教研的热情。

2.破除神秘感,增强教育科研意识

教育科研,有人觉得很神秘,离自己很遥远。其实,我们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分析学情、研究教法,本身就是教育科研,只不过老师不善于总结、积累而已。“中小学教育科研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思路开始,把一串串的‘珍珠’用教育理论串起来,那就是一条美丽的项链”。开展基础研究,反思升华,上升到理论,对提升教育质量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3.校本教研要在“实”上下功夫

“早”。早规划有的放矢。教导处要召开教师座谈会,研究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搜集不同层次老师对教研的需求。早安排明确主题,努力避免“教研事前无准备,发言观点漫天飞”的现象。

“实”。“以骨干为引领,以课题为主线,以实例(教材内容、课堂教学)为载体”,重点研究“教材、课堂结构、教法”。活动要就“实”避“虚”。

“分层要求,研有提高”。提出教研差异化目标:新老师注重研究教材、课堂结构、控班能力,探讨不同类型特点教材的基本教法。有经验的老师追求多样化,侧重抓实、抓好教材教法的探讨和研究,探索教学规律,改进教法。

开展好集体备课。“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集体备课是发挥集体智慧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群体的提高。重点是理解课程标准、把握教材,研究合适的教学方法。要抓好备课流程管理,个人独立钻研是基础,集体研讨是核心。备课必须要有专题,专题源于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不要不着边际;遵循“以小见大”的原则,切忌空洞。例:(1)如何确定课时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2)如何创设教学情境;(3)如何设计层次性练习题;(4)怎样处理讲和练的关系。这些问题,都要以实际教材为载体,切忌脱离教材空谈。

重视积累,理论上提升。集中与自学结合,规定每期学习经验文章数量,写学习笔记、教研后记。通过实实在在的活动,督促教师在理论水平上得到提升。

4.职能部门“沉下去”

常举办送课下乡、专题讲座活动,结合具体教材,从分析教材、把握课堂结构、选择教法、习题设计等具体教学环节上指导教师提高,这是基层教师最渴望,也最有效的教研方式。

摘要:教师缺乏教研参与热情、骨干引领成空话,角色缺位,教研形式主义效率低,严重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疏通发展瓶颈,增强教研意识,就“实”避“虚”,送教“沉下去”,是提升农村学校教研水平的切实可行的途径。

关键词:教研现状,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上一篇:螺纹加工中问题处理下一篇:语文隐性知识的学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