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音乐(精选12篇)
体验音乐 篇1
音乐是美的产物, 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音乐又是情感的艺术, 能陶冶人的情操。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认为“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音乐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努力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体验音乐美, 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乐趣。那么, 如何让学生体验音乐美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创设舞台, 让学生在律动、舞蹈中体验音乐美
在音乐的课堂中, 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机会, 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 让学生能够尽情地用律动、舞蹈表现音乐, 在律动和舞蹈中全身心地体验音乐带来的美的享受, 把学生的音乐学习与舞蹈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比如, 我在教唱《青春舞曲》这首音调甜美、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新疆民歌时, 先让学生欣赏一遍《青春舞曲》。许多学生听着优美的舞曲, 便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手舞足蹈, 我也走到学生当中, 和他们一起随着音乐跳起了新疆舞, 整个课堂沉浸在音乐的舞蹈世界里。有的男生做起“左右扭脖子”的动作像模像样, 有些男生还和女生跳起来。这样一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在舞蹈之中产生了, 学习氛围也形成了, 在接下来学唱《青春舞曲》时, 学生们很快就学会了, 而且唱得很有感情, 因为他们在跳舞时已经把握了这首新疆民歌的节奏与旋律, 体验到它的美。
二、聆听与想象结合, 让学生体验音乐美
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应该选择适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音乐作品, 让学生理解乐曲带给人们丰富的想象, 引导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想象音乐, 把聆听和想象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聆听、想象中体验音乐美。
启发学生积极地去想象, 是引导学生参与感受和体验音乐美的重要手段。音乐的美, 美在它有不断变化的节奏, 美在它有起伏的旋律, 美在它能把人带进那个奇妙的情境。在那个奇妙的情境中, 我们可以切身体会到快乐与忧伤, 幸福与悲惨, 美与丑, 善与恶……学生在聆听中想象, 很容易就会让自己进入音乐的情境, 体验到音乐的美。例如, 在欣赏《黄河颂》这一课时, 我重点引导学生一边仔细聆听音乐, 一边想象自己站在高山上, 从高处往下看着滚滚的黄河是那样的浩荡, 就像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从内心产生自豪感。而七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声音的表现》属于情节性音乐, 我在教学中就让学生一边仔细聆听音乐, 一边想象自己在球场上奋力踢球的快乐情节, 然后把这种情节与音乐旋律联系起来, 学生在聆听与想象之中体会到了音乐的美。
三、以情传情, 让学生体验音乐美
音乐课堂其实也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情感的交流与融汇。比如歌曲《大海啊, 故乡》是电影《大海的呼唤》的主题曲, 其旋律优美动听;歌词质朴深情, 如叙家常;结构简单, 富有叙事性, 特别是歌曲的最后两句, 情深意长, 表现了主人翁对大海、对故乡、对母亲真挚的感情。在教唱这首歌曲时, 我声情并茂地给学生配乐朗诵了《大海啊, 故乡》的歌词, 而且还配上《大海啊, 故乡》的主旋律给学生朗诵了一篇赞美大海的文章。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体验到大海的宽广雄伟、波澜壮阔, 体验到对大海、对故乡、对母亲挚真的感情, 体验到《大海啊, 故乡》优美的主旋律, 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被教师激发了出来。
四、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让学生体验音乐美
在初中音乐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 运用多媒体创设特定的环境, 营造特定的氛围, 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的美。使用多媒体教学, 把图像、声音、影像等以新颖、直观的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的眼睛、耳朵等感官得到刺激, 学生在多媒体展示下感到耳目一新, 犹如身临其境, 很快就能进入音乐意境中去, 学习音乐的兴趣有所提高, 也提高了对高雅音乐的欣赏水平, 把美妙的音乐带入脑海中, 从而体会到音乐给人们无尽的美的享受。有了多媒体教学平台, 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历史画面。比如, 在教学生《长城谣》这首爱国的歌曲时我发现, 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 在歌曲中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有了多媒体设备, 我们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历史题材的影片,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能充分感受中华儿女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而付出的代价, 就会被其中的伟大精神所感召, 很自然就进入歌曲的音乐意境, 并产生了强烈的学唱愿望。这样一来, 学生的感情被激发出来了, 我们还怕他们唱不好《长城谣》这首歌曲吗?
综上所述, 教学没有固定方法, 音乐教学也与其他学科一样, 需要教师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来巧妙选择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不同音乐作品的特点, 采取灵活多变的体验方法来引导学生感受音乐, 走进音乐, 培养音乐素养。因此, 音乐教师在给学生一片绚丽天空的时候, 也要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成为音乐的主人。
体验音乐 篇2
李易洋
【摘要】所谓音乐素质包括音乐知识、音乐心理、音乐能力和音乐文化素质,对中小学生开展音乐素质教育要从培养兴趣开始,专业与素养相结合,通过科学的理解音乐创新教育,实现审美体验的价值功能。
【关键词】音乐教育 音乐素养审美体验
谈到中小学音乐教育,诸如音乐素质、专业音乐教育、普通音乐教育、音乐创新教育、音乐学习兴趣、音乐审美等都是高频词。然而,在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中,确有一部分教师对这些高频词及内涵熟视无睹、睹而不见、见而不思、思而无获,在工作中无的放矢、盲目施教也就不足为怪了。本文仅就音乐素质内涵等亟待明晰的几个热点问题,做如下的浅释粗议。
1.音乐素质的内涵,学生音乐素质的内涵可概括地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音乐知识素质:即有关读谱及音乐表现要素(音高、音色、建度、力度、节奏、节拍、放律、调式、调性、曲式、和声、体截、题材等),为保证学生参与音乐学习过程及音乐实践活动所必须掌握的简单的基础知识。
(2)、音乐心理素质:即以音乐感受能力为核心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运动觉能力、音乐联想能力、音乐想象能力。
(3)、音乐能力素质:即学生参与听、唱、视、记、奏、创、动等具体音乐实践活动的能力。
(4)、音乐文化素质:即音乐史、音乐常识、音乐作品的涉猎范围,音乐与其它艺术的关系,音乐与艺术以外其它学科的关系,音乐与生活、音乐与社会的认识等方面的综合音乐文化知识结构。音乐同其它基础课程一样,以其特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才成为一种需要传函、研究与发展的学科。音乐教育如不突出它自身的特有属性也就不是音乐教育本身了。音乐教育所有价值,都必须以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发展与提高为载体、为过程、为手段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学生音乐素质的发展与提高,是音乐教育的本位价值。 2.“会”是兴趣的根本古人云:“乐其道,善其事”,其含义不讲自明。迁移到学生学习上来,那就是要先培养学生对所学学科及具体知识的兴趣,首先实现乐其道。这样,学生就会学得积极、主动,学得事半功倍,以便达到善其事。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再来思考这句古话,我认为反之亦然,即善其事,更能乐其道。在生活中,人们总是对自己善长的专业和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也往往是对学得好的学科再投入的更多。一个不懂球规的人不会成为球迷,一个不懂象棋的人,不会在一盘残局前观棋不语两小时。学习的“知难而退”,不正是学不懂、学不会而使兴趣丧失,弃“事”而逃吗?通过调查得知,在 我们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不懂、学不会而没办法学,是学生学习音乐兴趣逐渐降低的一个最本质的原因。所以,学生就是在“乐其道,善其事,更乐其道”的隐性而多次的反复中,其好强、好胜、自尊等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并实现学习兴趣的激发、深化、巩固、升华。因此,“会”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这就要求我们不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音乐教育教学的具体实施,都要始终注意并做到让学生有一个我想学,我会学,我能学会,我能行,我已经学会的良好的学习心理感受,优化学生学习的“心境”。
3.走出域属的误区音乐教育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国民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域属于国民音乐教育。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这种隶属关系却偏偏走进误区,其表现就是忽左忽右,走向极端,要么是正规专业化,听“效果”谁高谁低;要么是谈虎色变,敬而远之避开“专业化”之嫌。凡此种种,都会使中小学音乐教育误入岐途,与真正的音乐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究其原因,就是没能科学地理解中小学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联系与区别。专业音乐教育也好,中小学音乐教育也罢,所教所学的知识与能力本来就同出一脉,又都属于教育的范畴。因此,虽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但这种亲缘关系是客观的,这就是两者之间的本质联系。两者的区别首先在于培养的对象和目标上,专业音乐教育是面向挑选出来了少数人,培养音
乐专业人,中小音乐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提高全体国民的音乐素质。其次是表现在具体的教育过程的诸多要素上,就教学内容而言,专业音乐教育追求全面系统、高难深刻、熟练清湛、身怀绝技等。而中小学音乐教育更注重的是全体教育对象的可接受性,人才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实现美育功能的艺术性,教育过程的愉悦性等等。相对专业音乐教育要浅显、容易、简单得多,但绝不是没有必须掌握的内容,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上,中小学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相比,就不是那么机械、严格、枯燥、求精,而是激发兴趣,轻松愉快,自由解决,学乐交融。基于这种认识,将专业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等同视之,或将两者泾渭分明地对立起来都是不科学的。 4.实现审美体验价值
(1)、音乐的美是以音乐为载体的:音乐的美,就是音乐唱(奏)的形式的美,使音乐现实化的声乐的美,这些声乐所表述的音乐内容的美,这些内容所包含的情感的美。音乐的美是以音乐本身为载体的,离开了音乐,音乐的美就不存在了。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强调音乐性,即在音乐中进行教育,音乐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学生不断地感受、感知、理解、探索、表现及创造音乐的过程。而语文课式的大段讲解与诠释,美术课式的以“画”代“音”,剥夺学生接触音乐的机会和权力,就无从谈到音乐的美。
(2)、音乐素质是基础:再好的佳肴,对于一个正在严重伤风感冒的人来说,也难以吃出什么味道来,原因是味觉功能出了问题。音乐的审美也是如此,是以人们对音乐的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诸音乐要素等表现手段的感受为基础,再对这些感受到的音乐信息进行整合分析,进而品尝到音乐的美。而这种感受,必须凭借一定的音乐素质基础,只有赖以不断提高的音乐素质,学生才能真正地走进神秘音乐殿堂。有了这样的素质,音乐审美才有了通道,有了桥梁,有了可能。否则,就审美而空洞地谈审美,将永远是浅层次而外在的。4.3情感参与是关键: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强调的审美体验,情感体验是主体。在感受、理解、表现、创造音乐的过程中,在美妙的音乐音响形式作用下,学生的情感与音乐旋律共起伏,与节奏同张弛,与音乐同悲、同喜、同欢、同乐。在这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中,学生获得一个新的真善美的世界,感受理解了崇高与伟大,和谐与美好等多种情感,触及到了音乐创作者的美好心灵,为之吸引,为之陶醉,为之同化。在这样的过程中,音乐教育的审美体验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解放学生情感,并调动学生情感的积极参与。 5.科学理解音乐创新教育 就实现创新的条件而言,已有的知识信息和能力是基础,现实的问题启发是前提,创造性思维品质是保障,主动积极的研究探索是过程,首创的结果
把握节奏 体验音乐情感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122-02
德国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活动是人类最自然、最原始的行为。”音乐活动离不开节奏,节奏是音乐的脉博,是组成音乐的重要元素。教师应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节奏的情感,唤起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促进对音乐的感知和节奏感的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其音乐综合学习能力。
一、把握节奏,用心体会
各民族音乐经过不断地发展、积累,形成了许多具有鲜明节奏特征的音响艺术,如朝鲜族著名的长鼓舞是以女性敲击乐器为主的鼓点乐音伴奏,具有女性的飘逸感,展现了柔美的特性,是长鼓舞音乐中的灵魂,其鼓点节奏的转换往往是情绪转换的先声,对情感的行进和渲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又如京剧艺术中鼓声演奏可以渲染气氛、表达情感,是京剧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长鼓舞中的鼓点和京剧中的鼓点所表达的音乐情感和展现的音乐形象各不相同,这反映出了音乐节奏背后的民族文化的不同,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心体验节奏,更好地感知和理解音乐。
(一)把握节奏形象
音乐节奏的美最容易被低年级学生所把握,比如切分节奏,三连音、休止符等。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设计节奏练习外,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感知音乐节奏。比如在“大树妈妈”的课堂教学中,笔者请学生们根据音乐随意做出符合音乐节奏的动作。在第一遍练习时,大家都轻轻地摇晃着自己的身体,感受音乐“轻”“柔”的情绪特点。笔者提示学生:“小朋友可以跟着音乐做出一些动作变化,但要符合音乐的旋律哦!”在第二遍练习时,学生听着第四乐句做出两个轻轻拍小宝宝的动作时,笔者提示道:“仔细观察老师的动作,老师的动作有什么特征?”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笔者随着音乐节奏轻轻地拍,并稍有停顿,动作轻柔。学生经过亲身体验,知道了休止符的演唱要符合歌曲的情感。在平常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休止符的时值问题,却忽略了休止符的本质——没有声音的时间,很多教师会让学生用“空”字来代替休止符所占的时值,这就让休止符失去了音乐的意义。而在上述教学中,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对八分休止符有了情感性的体验,明白了歌曲节奏中蕴涵的感情,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用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并唱出似断非断、似连非连的音乐感。
(二)把握节奏风格特征
音乐是节奏与相关元素互相结合的结果。每一个民族的音乐都是独特、不可复制的,一些固定的节奏类型承载了民族音乐的文化情感,比如在节奏展示中出现蒙古音乐时,多为马蹄声;在军歌中多半是表现军号吹响的号召。又如新疆音乐中以手鼓的乐音切分节奏组合,听到探戈舞曲时联想到阿根廷,这些都是固定节奏型传承民族文化的魅力,形成了不同的音乐风格。比如在教学“巴赫的小裙子”时,教师先介绍巴洛克的代表人物巴赫给小朋友们写了一首《小步舞曲》,乐曲旋律优美、乐句清晰,为单三段结构。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点,教师设计音乐活动时注意结合文化背景,请女孩子做提裙的动作小步走,男孩子做绅士造型和女孩面对面排成两个横排,然后跳起简单的集体舞。在音乐活动中,学生体会到了音乐中隐含约束感、矜持感,体会欧洲宫廷音乐的对称、优雅,但又不失轻松的特点。学生在小小的提裙动作中感受到了音乐的风格特征,促进他们在欣赏音乐时结合音乐进行体验,以深刻地理解节奏的风格特征。
二、把握节奏,“动”之以情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节奏是音乐艺术中最富于活力的要素,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人所具有的内在的心理节奏。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节奏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一)唱节奏,唱出动人情感
节奏与旋律紧密结合,没有节奏的旋律是不存在的。学生在学习旋律的同时也是体验节奏的过程,并且在旋律中学习节奏,更好地感悟节奏情感。如歌曲《雪绒花》第二乐段的附点四分音符起到了推动音乐情感的作用,表现出奥地利人民要奋起反抗德国法西斯的坚定决心。教师要深入分析音乐节奏蕴涵的情感动力,指导学生用歌声准确地表达情感,才能唱出动人心魄的声音,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二)舞节奏,舞出律动韵味
身体是节奏体验的载体。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创造性地提出了“原本性的音乐与舞蹈”作为其音乐教学理论的核心。在体态律动的体验中,节奏、乐器的音响被输入大脑,在经过复杂处理之后用身体将聆听到的音乐表达出来,通过音乐与律动的结合寻找自然感受和表达音乐、学习音乐的途径,达到肢体动作和音乐本体相对应、相融合的境界。如教师可以通过身势语言进行教学,用身体打击乐器和身体律动完美地结合起来,把节奏化为视觉和律动感,帮助学生们“看见”节奏,让情感在律动中得到共鸣,让学生获得感同身受的深刻体验。
(三)敲节奏,敲出和谐音响
奥尔夫描述其器乐创造过程道:“我追求的是通过要学生自己奏乐,就是即兴演奏并创造自己的音乐,以达到学习的主动性。”简单又好听的打击乐器给学习带来创作的快乐。学生们通过实践明白了,只要能够敲击发出声响的都可以作为乐器使用。如钥匙发出的叮叮声,铅笔敲击桌椅的笃笃声,都可以成为节奏打击乐的声音。教师要在教学中寻找“原本性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体验中取之自然、回归自然的乐趣。
三、把握节奏,品味涵义
聆听音乐是听多种音乐元素的结合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而节奏是其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比如《命运交响曲》如果没有了三连音,就没有了命运的宿命感;《国歌》没有了三连音,就没了号召全国人民反抗侵略与压迫的动力。因此,我们聆听音乐,要从音乐本体出发,通过个体的感悟、理解、酝酿、升华达到与作品的情感共鸣。在音乐作品中,节奏形态(包括节拍、节奏型、速度等)的变化往往是造成音乐意味变化的一种最简单而有效的变奏手法,同一作品也可能以各种变奏的形式出现,从而形成不同的音乐形象。比如在《红旗颂》的音乐体验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主题在第一次呈现时是以4/4拍、二分、四分和八分音符组合为主,展现了庄严、肃穆的音乐形象;当主题以2/4拍、附点八分音符节奏呈现时,音乐就以进行曲的风格出现,把学生带入到了战争的“炮火”中,在音乐中接受战争与和平的洗礼。可见,音乐通过节奏的变化带来情感的变化,学生只有听懂了节奏的内涵,才能听懂音乐的意涵。
俗话说:“懂得音乐的形式不算懂得音乐,懂得音乐的情感才是真正的懂音乐。”学生的音乐感是音乐创作的灵魂,学生通过对节奏的学习积累了节奏经验,就会有自己创作节奏的冲动。教师给学生一个创作的途径,让学生获得释放冲动、进行创作的机会。学生通过创作拉近与音乐的距离,和音乐更亲近,把对音乐的感受用音乐表达出来。教师可以把即兴创作融入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即兴创作,激发学生主动掌握音乐技术,为提升音乐感而服务。节奏不仅仅是一种技能,音乐情感的积累依赖于学生的个体体验,教师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学生通过把握节奏体验音乐情感,学生通过节奏的学习获得情感的体验,深入体会音乐的情感,丰富人的精神,就能从中获得个体体验。
论音乐审美体验中的音乐行为 篇4
一、概述
1. 音乐审美体验定义
艺术的审美体验既是音乐艺术创作的动力, 也是音乐艺术欣赏、批评与传达的纽带和条件, 没有审美体验就不会有音乐艺术创作等相关音乐的所有活动, 它是贯穿于音乐创作、音乐欣赏、音乐传播过程中的精神活动, 是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对象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应, 有着被感应和精神需求, 具有内省性及反思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或心理活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是作为审美对象的音乐艺术作品;二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人。
再具些品味音乐审美体验的内涵, 则可见:音乐体验是我们对音乐的感应, 即音乐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一个对表现生命力的品性进行观察和反应, 从而获得对生命力的体验的动态过程。音乐体验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能称为审美体验, 这三个条件就是:其一要有表现生命力的品性或任何标识性的素材;其二要通过观察和反应的手段;其三要分享感觉意识。在审美体验的三个条件中, 观察和反应是必要的手段。但将审美体验的发生作为一个动态过程理解时, 观察和反应应当是这一动态过程中发生的必要音乐行为。因为审美体验不仅具有内在、淡然、疏远等特点, 而且还具有参与、外向、易感动等特点, 所以, 复杂的体验过程所伴随的音乐行为也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2. 音乐行为
音乐审美体验中的音乐行为既表现于音乐欣赏者又表现于音乐创作者, 而联接二者的桥梁是音乐传播者。音乐欣赏者的音乐行为为音乐创作者提供创作音乐的动力, 包括音乐创作的形式和内容;音乐创作者的创作动力及其音乐的形式和内容既来自于音乐欣赏者对自己所创造的作品的审美体验的反馈, 亦来自于自身的音乐创作品位和造诣;音乐传播者以自己的传播方式刺激音乐欣赏者和音乐创作者, 甚至于影响音乐市场的导向。无论是音乐欣赏者还是音乐创作者再或是音乐传播者, 其审美体验决定着其音乐行为, 也即音乐审美感受力是三者间都要作用于音乐的物质。音乐审美感受力就是通过观察和反应所获得的审美体验能力。这种审美能力的获得过程是由可识别且可改进到正在发展的行为组成的, 这些行为是伴随审美体验而存在的, 是在审美体验过程中发生的音乐行为。音乐行为按照在审美体验中的不同作用, 可分为观察和反应的目的音乐行为, 创作、概念化、分析、评估手段的音乐行为, 珍视结果的音乐行为, 以及听赏、表演、作曲等从属音乐行为。其中欣赏音乐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为音乐的理解和反应等审美体验都是通过欣赏发生的, 人们通过最基本的音乐行为来与音乐相互作用, 从而体验并欣赏音乐。
二、音乐审美体验中的目的音乐行为与手段音乐行为
1. 目的音乐行为
目的音乐行为从哪里来?首先从审美观察中来。审美观察是一种由诸多音乐附着行为组成的主动且外向的复杂音乐行为。它能使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所观察到的事物的表现性, 在参与音乐作品内在表现性的过程中, 会将认识、回顾、联系、识别、区分、组合、归纳、比较、排除、综合等诸多行为联系在一起, 从而实现对音乐体验的复杂感性整合。音乐作品在音乐审美体验过程中, 因具有音乐性而被观察到, 并因此而产生了审美反应, 实现了音乐审美体验的目的。这种体验是一种审美观察和审美反应间的相互作用, 它的完成是经由审美感性结构实现的。这种音乐反应可以分为音乐反应、非音乐反应和前音乐反应。另外, 音乐反应还可以分为感性反应、知觉反应和创造反应。在这三种反应类型中, 感性反应通常起主导性作用, 而知觉反应的延伸则是创造反应。创造反应不仅包括对具有表现力的音乐作品进行观察并根据观察到的表现力做出反应, 还包括对音乐作品的回顾和预想。感性反应、知觉反应和创造反应三者作为衡量音乐体验程度的主要尺度, 不仅相互依存, 而且缺一不可。
审美反应是通过审美观察而实现的, 审美反应是审美观察的一个组成部分。审美反应主要通过观察可产生反应的表现力或条件而实现。审美观察和审美反应之间通过审美感性结构相互作用, 两者不仅同时发生, 而且相互依存。审美观察行为和审美反应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艺术创作中观察和反应二者的相互作用相同, 审美观察不能脱离于审美反应而单独存在, 只有二者相互结合才能称之为审美体验。
2. 手段音乐行为
在音乐教育中, 听赏是最为重要的音乐教育任务。能够让人更接近音乐创造性的三个基本途径其中之一就是听赏, 因此, 听赏行为与创作行为密切相关。对音乐作品进行听赏, 可以使听赏者富有创造性地主动参与到音乐作品的表现力展现中来, 从而使听众在与音乐的互动过程中提高创造性。由此可见, 听赏是创造性音乐体验的重要手段。
内在创造性是音乐听赏的重要特点, 其使得可以对音乐开展创造性体验, 听赏是音乐审美体验的必要手段, 而且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地位。音乐创作不仅与音乐审美体验相互依存, 而且关系极为密切。艺术作品的特点有别于自然物体和人造物体, 主要在于对展现出来的表现性进行捕捉。音乐审美体验包含听赏、表演和作曲三种手段, 三者在不同类型的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比如:在普通音乐课程中, 听赏是主要手段, 而作曲和表演只是一般性的手段;而在音乐表演课程中, 表演是主要手段, 而作曲和听赏的存在只是在于给表演增加有用的维度;但在作曲课中, 听赏和表演并不是重要手段。由此可见, 三种手段各有其自身优势, 在不同的运用环境中, 必须把握其间的特殊平衡。
欣赏、创作、概念化、分析、评估是几种重要的手段音乐行为。其中, 评估作为认知行为模式, 等同于评价活动中的判断音乐行为。评估是一种对音乐曲目及其表演质量进行判断的概念化模式, 是音乐审美体验的必要手段, 主要包括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事实判断可以反映客体的属性和规律, 主要原则为尽量排除主体的主观因素, 而追求客体取向的普适性和客观性。价值判断是主体和客体价值关系的体现, 通常以客体需求为出发点, 而主观因素不可缺少。事实判断具有一元性属性, 主要关注客体的音乐作品的属性。而价值判断主要体现人的主体性, 强调主体和对象之间的价值关系。除音乐反应之外, 每一种音乐行为都是可以进行评估的, 进而还可以进行度量。
3. 音乐传播和教育
音乐传播与音乐欣赏和音乐创作处于音乐审美体验和音乐行为的同一链条中, 通过推广优秀音乐作品, 帮助人们更便捷有效地接触、认识、体验、审美、传承和弘扬音乐的美、人性的美, 提升全社会公众的综合文化素质, 充分发挥音乐的积极社会功能, 促进音乐创作的健康发展, 提升音乐生产的质量。但囿于音乐创作、音乐传播和教育、音乐审美者之间的重重隔膜必定会造成三者关系的不和谐。有学者提出的:找出能在人们的各个主客体间更好沟通照应、并能促成其相互间产生有益互动和共同进步的方法或桥梁;系列化地创作一批新颖的音乐电视 (MTV) 供公共音乐传播和音乐教育使用的解决对策无疑是有益的。这一方面需要在音乐作品的形式与内涵间架起能使二者产生互为阐释关系的桥梁, 以帮助人们在理解音乐作品的现象与本质的关联中, 感悟和体验二者的美;另一方面, 还需要在音乐创作者、音乐传播者、音乐教育者、音乐审美者、音乐审美学习者之间, 架起一种能帮助彼此间就相关问题有本质上沟通交流的条件或桥梁, 使相关的人和事之间能有一种相互关照和联动。
摘要:人的审美体验是按照一定的衡量标准对艺术体验过程中所发生的音乐行为进行评价, 从而促进音乐创作主体做出艺术创作的决定, 在追求更好地实现审美体验目的基础上, 提高艺术创作的质量。欣赏音乐行为既适合作为目标音乐行为, 也适合作为手段音乐行为, 而且无论作为哪种音乐行为都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音乐审美体验,目的音乐行为,手段音乐行为
参考文献
[1]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7.
[2]黄妮丽.音乐美学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关注小学音乐走“体验”之路 篇5
摘要: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社会“生活体”,有着巨大的学习潜能,只待教师的开启。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要引导学生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去展示自我、发展潜能、培养情感。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研究音乐课堂教学,落实音乐课堂教学素质化要求,再次确立音乐学习走“体验”之路的研究课题,让每一位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音乐课堂不再是蒙受“压力”的课堂。
关键词:音乐课堂体验学习
正文:如何优化音乐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自动参与学习活动,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每个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共同课题。古今中外一些教育家有的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有的则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现实的教学中又常常存在着教师和学生“双被动”问题,学生还是接受知识技能的“容器”,成为被动的学习者,音乐课堂教学素质化难以落实。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社会“生活体”,有着巨大的学习潜能,只待教师的开启。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要引导学生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去展示自我、发展潜能、培养情感。这就是课堂的“体验”。
“体验”一词在我们当今教育的改革中并不陌生,它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材内容内化后,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内心反省、内在反应或内在感受。体验学习就是在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符合学生心理认知、成长规律,符合新课改思想要求的有效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音乐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音乐的力量。”不难看出这段话的核心是要让学生实现音乐学习的亲历性,使音乐学习成为学生智能成长的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试图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研究音乐课堂教学,落实音乐课堂教学素质化要求,从而确立音乐课堂学习的体验的研究课题。
一、对音乐课堂学习体验的内涵理解
王旭教授在《音乐教育论坛》一书中指出:音乐教学“关键在于体验”。确实音乐课堂教学犹如水渠,只有“活”的体验才会学有所乐,才会出成果。因此,要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高质量地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与活动能力,就要让音乐课教学的体验过程“活”起来,使整个音乐课堂充满活力。而教法、学生、教师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三大要素,这就决定了只有拥有了“活”的教法,“活”的学生和“活”的教师,音乐课堂才能真正鲜活起来。
现代教学认为: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客体是学习材料,师生共为主体,是认知活动的决定因素。只有在主体交往中,个体之间才能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调动个体与集体的学习相互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促进外在的知识技能结构向学生内在的认识结构转化。
现代哲学认为:世界充满着矛盾,也正因为充满矛盾,世界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课堂教学也和世界一样充满着矛盾,教育必须充分重视和利用矛盾及其冲突,灵活诱发学生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强调对立双方的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和相互转化,从而使学生基本素质得到最优发展。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主体结构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它由认知系统和情感系统组成。认知系统的功能主要是主体承担对知识技能的接收、贮存和转化任务,起反映作用。情感系统的功能主要是承担对学生行为的启动、调节、维持、定向的任务,起动力作用。因而在”激活”学生和发展学生认知系统的同时,必须重视情感系统,才能使学生具备完整的主体性,也才能使师生成为活生生的主体。
二、具体策略
如何更有效保持学生的互动参与体验意识并形成习惯,从而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呢?本人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创设情境,体验引导
创设最佳的音乐情境,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而教师的体验引导则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音乐老师可以不漂亮,但一定要活泼大方;音乐老师不一定热情奔放,但一个赞许的眼神就能让学生久久陶醉。而学生心目中的音乐老师应该是能歌善舞,亲切可爱的。因此,老师在音乐课上要以体验的情绪感染学生,以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话语,深深地打动学生,拉近师生的距离。
作为音乐教师,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除了有体验的心境,还必须丢弃单一乏味的教学方法,精心创设最佳的音乐情境。所谓创设情境,就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把景物、事件具体地描绘出来,通过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获得生动鲜明的形象感受,以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设计为做游戏、音乐剧、播放CAI课件、投影等,都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二年级课本中的《小雪花》一课,可以把课堂变成一个冬天的操场,学习的内容是一个大雪人,把知识点设计成雪人身体的每一个部分,知识学会了才能进一步堆雪人。歌曲的节奏练习、歌词教学、演唱力度的指导以及律动都是在老师和学生一起堆雪人这个游戏中完成的。学生学得既高兴又轻松,知识掌握得既快又牢固。
(二)音画结合,体验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年龄小,经验有限,生活中的形象再现得越明显、越具体,对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现代信息技术因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势,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进入了音乐课堂,使课堂教学内容有了全新的感觉,为学生的思维搭设了阶梯,帮助学生更加理解音乐、感受音乐。比如:我在教《守株待兔》这首歌时,由于学生所学字词有限,首先我选择用多媒体播放根据歌曲改编的音乐剧《守株待兔》,伴随音乐剧,学生们看到农夫因为一次偶然捡到兔子后,就天天守在田边不干农活,感受到了农夫的懒惰,加深了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然后再教唱此歌,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之中,学得非常认真,有的同学还能伴着音乐进行模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无论是在培养学生的技能方面还是审美方面,只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才能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就象学游泳一样,必须让孩子下水,如果只是在岸上把游泳的技术要领背得滚瓜烂熟,招式模仿的有模有样,不下水,“旱鸭子” 也永远不可能变成“浪里白条”。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在体验的心情中让学生接触并体验音乐活动,使学生不仅能在身心方面协调成长,陶冶了心灵,也能让他们的各种能力得到确实的发展。
在教学《小蜻蜓》这一课时,活泼可爱的一年级小朋友在唱完歌曲后纷纷表示他们好喜欢那个捕蚊的小英雄啊,以后一定不再捕杀益虫。于是我就让小朋友们
再找一找生活中常见的益虫,说说他们的英雄事迹。孩子们说得可多了,我把他们说的益虫分组分类,小组合作进行歌词的创编,然后我再请同学修改补充,大家一起唱一唱,同学之间互相取长补短,用歌声倾吐自己的心声,这样既起到了思想教育的作用,又让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了锻炼;再如,在教学《洗手绢》这一课时,好多孩子很自豪地告诉我“我会洗手绢的”,“那除了洗手绢,你还会干哪些家务事呢?”我不失时机地引导。“我会扫地”“我会擦窗子”“我会洗衣服”„„“你能唱出来吗?”“能”学生齐刷刷的回答,于是在一番“操练”之后,学生纷纷上台表演,连平时胆小内向的几位学生受到影响也勇敢站起来表演了,课堂气氛相当地活跃。
奥尔夫认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才是目的。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以极其自然巧妙的方式将学生引进音乐的殿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对音乐着迷。
(三)发挥想象,体验创新
想像是人的一种潜能,也是创造的基础,而音乐能够培养人的想像力。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教学的发展作用。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还特别注意学生智力的发展,把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放在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我认为,创新在音乐课上显得尤为重要,一堂循规蹈矩的音乐课会让人感到压抑,死气沉沉,提不起精神来。小学阶段,创新教育的主旨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地体验地去发现一些新知识、新方法、新事物。要使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发挥,创新才能得到培养和发挥,就必须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新歌教学时,利用游戏认识音乐符号;利用节奏读歌谱打破过去教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的旧模式,即练习了节奏又熟悉的歌谱;利用讲故事进行音乐分析及理解;还充分发挥器乐班的优势让乐器进入课堂,利用已学音乐知识即兴吹奏,以先奏后唱等形式进行歌曲教学,做到唱、奏、演融为一体,丰富课堂的表现形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学唱的自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正处于好动的年龄,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歌曲的内容编成简单优美的动作,让学、唱、记同步进行,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编自演,让学生边听边用动作来表
现音乐形象,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在引导学生学习《金孔雀轻轻跳》时,就先让学生欣赏傣族孔雀舞,感知舞蹈特点,再随伴奏音乐师生一起配乐舞蹈,感知歌曲的音乐风格特点,让体态语言唤起人的本能,触发他们的自由联想,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理解音乐的能力。在这种欢乐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展示学生的表演创新能力。
(四)激发兴趣,体验互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尤其是中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的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学习的效果,为此,我们要千方百计地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音乐事例,让学生感兴趣使其成为一个学习的热情者和主动者。
例如,我在给五年级学生讲解枯燥无味的音乐知识,音符和休止符时,讲到时值比例时,恰好与数学的意义相结合,我形象的把一个成熟的大西瓜放在桌上,同学都争着大眼看,一定要想吃一口又甜又起沙的大西瓜。我问:“大西瓜与咱们将要学的音符时值有什么联系?如何划分?”小组互相讨论,交流意见和看法。即把大西瓜分成四等份,以一等份四分音符“5”(一拍)看成单位“1”。二分音符“5-”(二拍),全音符“5---”(四拍),然后把西瓜分给每小组,看如果再切分结果将如何?,这样有趣味的课堂教学既加深了音符时值,学生又复习了数学知识。在这样的启发下,学生既记牢知识点又开发了智力。再如,讲解“休止符”这个常用概念时,我又对同学们说“0”虽然不能唱出,不是一个音符,但是这种符号起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就如我们每个人的讲话不带标点符号,致使无法换气。通过这幽默风趣讲解与表达使学生领悟了所讲解的知识,又增添了学生学习的乐趣。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创设使学生轻松愉快,情趣高昂的愉悦氛围,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体验式教学是在音乐课上的一系列教与学活动中,通过给学生创设丰富的课堂情境,让学生亲自参与,教会学生怎样去体验地学习,使他们上课的时候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积极思维,并在体验的学习中获得知识,发展智力、锻炼能力。活跃的课堂气氛、体验的教学过程,是每位音乐教师所向往和追求的,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探索吧!
参考文献:
【1】200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音乐教学科学化探索》第5期
【2】2006年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小学教学研究》第3期
体验小学音乐娱乐式教学 篇6
一、构建音乐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完善的方案构思,是音乐游戏教学成功开展的基本前提。音乐游戏的构建,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情况来决定,构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能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参与度且有益的音乐游戏。
例如,苏少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第二课时的主题是“八孔竖笛”。关于该课时的学习,由其教学目标即学习八孔竖笛的演奏方法而构建音乐游戏……不同的演奏方法带来不同的演奏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在原有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改进,激发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让学生能够在艺术的带领下感受更健康、更美好的生活。音乐能让人从繁重的压力中解放出来,也能让学生的艺术细胞激活起来,音乐游戏教学给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并且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也更加懂得生活的乐趣。
二、实施音乐游戏,完善学生综合能力
实施音乐游戏,是音乐游戏方案开展的核心步骤。在音乐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制订音乐游戏计划之后,就需要根据这一计划进行音乐游戏方案的实施。教师在音乐游戏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掌握游戏的需求、指导思想,并结合学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特点,合理展开音乐游戏教学,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激情,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
例如,苏少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第一课时的主题是“鼓乐传情”。鼓乐让人觉得慷慨激昂,精神振奋。鼓乐体现了我国人民豪放勇敢的奋斗精神以及不畏艰难的刻苦精神。在进行该单元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带着小木鼓敲击出完整的《将军令》,让学生感受到鼓乐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主题——游戏音乐教学《敲起我的小木鼓》。给学生配备4个小木鼓,并将学生分组,进行鼓乐学习的竞赛。在小组长进行鼓乐的敲击过程中,小组队员进行音乐的演唱,并配合音乐的节奏风格,掌握音乐想表达的思想感情,伴随一定的动作和表演,让学生在欢快的、娱乐的、竞赛式的教学中,不断地感受民族鼓乐的魅力。
根据此次音乐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民族鼓乐与非洲鼓乐的差异,并能分辨前十六与后十六节奏的不同,掌握歌曲中鼓乐的节奏,制定出音乐游戏——说、唱、敲式集于一体的鼓乐游戏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并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学到知识。
三、体会音乐游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音乐是一门艺术,是表达人类情感的形式之一。通过音乐,我们能够传达出对祖国的热爱,对身边亲人的敬爱,对朋友的关怀,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怀念等等。体会音乐游戏是在音乐实施的过程中,慢慢欣赏音乐中的思想感情和旋律所代表的情感,通过细细品味音乐游戏带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感受,提升学生的鉴别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例如,苏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音乐课程第二课时的学习内容是唱《甜甜的秘密》、听《妈妈的红头巾》。引导学生对这两首歌进行演唱教学之后,由学生进行试唱游戏。首先配以多媒体教学视频,将收集到的关于带着红头巾的妈妈勤劳工作主题的视频进行播放,并且将《妈妈的红头巾》这首歌曲作为配乐。让学生融入自己的感情,感受天下的妈妈无私的奉献精神。在进行小组分角色的演唱训练时,由分成一个小组的小朋友担任妈妈,另一个担任小朋友,配上各自的表情和动作,表演《妈妈的红头巾》这首歌曲。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进行细细品味,感受歌曲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
四、分析音乐游戏,打造学生满意课堂
学而不思则罔,音乐学习也是一样。对于小学音乐教学,在游戏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或者开展过程后,教师都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和反思,不管是基本的发音、唱法练习方面,还是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方面,都要经过总结和归纳,引导学生获得自身对音乐艺术的独特见解。
例如,在苏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音乐课程中,关于《七个小兄弟》的课时教学,是一个有趣的过程。首先观看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电影片段,设问:刚才的歌曲同学们有没有接触过?这一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它的演唱形式是如何变化的呢?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分析,教师进行总结。教学的整个过程由“听、唱、议、演”来表现,并且最终可以让学生们总结“do re mi fa so la si”这七个小兄弟表现不同感情的节奏有哪些。通过总结分析,让学生们获得知识的真谛。
在音乐的世界中,它应该是带给人快乐感受的一门欣赏艺术。小学音乐教学,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更要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不断创新和实践,让学生在游戏式的快乐学习生活中,不断增长知识,提升自己。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海军小学 )
体验音乐 篇7
一、欧美电影音乐赏析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欧美电影音乐赏析课程实践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等。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与学生们在进行课程选修时呈现的热情形成了巨大反差。通过不断地分析发现,造成这样的局面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在开展欧美电影音乐赏析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教学内容也略显陈旧。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对参与欧美电影音乐赏析失去兴趣。第二,由于一部分老师在音乐教学素材的选择上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形成了一定的差距,无法让学生通过音乐赏析来形成共鸣与关注。第三,由于欧美电影音乐赏析课是一门选修课程,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放松了自我要求,在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
二、革新教学内容增强音乐教学新体验
(一)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在开展音乐赏析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采用的教学形式通常以讲解为主,然后进行音乐欣赏,最后再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来完成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时,老师通常会选择一些经典影片的音乐作品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对于具有个性化要求的学生而言相对较为固定,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热情,无法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选择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影片或者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影片素材来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充满阳光、青春气息的影片中寻找到学习的方向。此外,在开展音乐教学时,应该打破教材的限制,不要只把重点放在好莱坞作品上。可以借助音乐赏析的教学机会,让学生能够了解到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比如:我们在以神话主题开展音乐教学时,可以为学生播放来自不同国家的一些神话电影片段,同时也要向学生展示我国的一些神话电影来增强学生对影片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相同电影题材所采用的不同音乐表达方式。
(二)借助影片中的古典音乐来渲染学习氛围
在一些欧美影片中,经常会出现古典音乐,尤其是电影内容涉及到某位音乐家时,在影片中会更多地使用古典音乐作品。比如:《一曲难忘》中所刻画的主角就是肖帮与乔治,在《不朽的情人》这部影片中所讲述的就是贝多芬的情感经历等。这些影片所呈现出来的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音乐都是在讲述每一位音乐家的成长经历,以及他们在演奏音乐时的技巧和内心变化。学生在观看这类型的电影时,会受到故事内容和音乐作品的双重感染,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到音乐赏析教学活动当中,利于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借助影片中的现代音乐来增强音乐的时代感
现代音乐在电影中的应用,不仅具有感情抒发和渲染氛围的作用,同时还能在开展音乐赏析教学时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通过让学生观看一些具有现代音乐元素的影片,来增添课堂的活泼性,可打破传统音乐赏析教学过程中的沉闷局面。比如:让学生观看美国灾难大片《龙卷风》,在这部影片中,大量地采用了摇滚元素的音乐,让学生在听到这样的音乐时精神一振,从而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
三、个性化教学模式加深学生的艺术感受
(一)个性化教学的内涵
所谓的个性化教学指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分析来判断学生的学习需求,再通过老师的精心设计为学生量身定制相应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音乐这门艺术,本身就具有十足的个性化,换言之,个性就是艺术的生命。虽然在针对非艺术专业学生开展欧美音乐赏析音乐教学时,不需要以艺术专业的知识学习目标来要求学生,但是同样要在赏析过程中达到艺术教学应该具有的情感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目的。
(二)个性化教学的步骤
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以开放式的教学理念来涵养学生的艺术感情。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够充分地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作热情。比如:在讲解电影音乐对影片中人物情感的表达功能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来为影片片断创作音乐。老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片没有配乐的影片,让学生通过观看来分析影片中主要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当时的情绪。然后老师再分析给出多组不同情绪的音乐作品提供给学生进行选择。让学生选择其中适合于这个片断人物情绪表达的音乐类型。比如:愉快的、悲伤的、雄壮的、古典的、激动的等等。在这个音乐教学环节中,每个学生对于影片片断的理解都不尽相同,因此会有不同的创作理念,老师要针对学生所做出的选择给予一定的肯定,否则会给学生造成打击,失去音乐学习的信心。当学生选择完之后,老师把学生所选择的音乐分别加入到影片当中,让学生进行赏析。最后老师结合影片的发展以及人物情绪,针对学生所选择的音乐作品进行节奏、音乐等全方位的点评。
(三)个性化教学的效果
通过个性化教学模式,学生会了解到自己选择的音乐作品在与影片进行搭配后,有哪些不足之处,是否出现了节奏不一致的问题,画面与音乐之间是否和谐等等。让学生充分地意识到,电影音乐只能在节奏、音色、旋律等多个方面与电影画面形成统一时,才是一个非常好的电影配乐。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而且在很大程度中激发出了学生进行音乐创作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艺术观,实现音乐艺术的教学目标。个性化教学,可以有效地在音乐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进行渗透。我们应该有效地把电影作为一个载体,把音乐作为一个媒介,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来了解音乐的美,加深对音乐艺术的印象,提高对音乐艺术的理解与感悟。
四、营造教学氛围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90 后甚至00 后,这个年龄层的学生由于时代的变化,而更加具有个性化。因此,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将无法让学生完全融入到教学当中。我们应该改革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互动的教学环境,让其能够在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满足自我的学习需求。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来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通常采用的老师播放、学生观赏、老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模式,要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其能够更好地溶入到整个音乐赏析教学氛围当中。比如:在讲解音乐节奏必须要与影片的画画节奏保持一致时,老师应该采用多媒体技术,把一段影片的片段展示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节奏的打击。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感受到了音乐的节奏以及律动,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来进行节奏打击,让学生更加充分地理解节奏要素对音乐表现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非常容易地就能够掌握音乐节奏以及节拍方面的知识点,有效地提高了音乐赏析课程的教学质量。
五、运用电影音乐审美特征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感知力
(一)运用电影音乐来唤起学生的情感
传统的音乐创作,是创作者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绪。对于电影音乐而言,创作者需要顾及到的内容很多,这给电影音乐的创作增添了一定的难度。比如:电影音乐作品更多地还需要考虑音色、人物情绪、画面节奏、故事情节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音乐作品能否把这些因素表现得恰如其分,决定其是否能够成为优秀的电影音乐。所以说电影音乐作品不具备音乐的独立性,应该更多地考虑到与电影艺术所要传播的意图相结合。如果学生按照传统的音乐接受方式来理解电影音乐,有可能会无法真正意义上地对电影内容以及音乐作品的艺术性达到更深入地理解与感悟。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好电影音乐具有的非独立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让这个特征来唤起学生的情感意识,让其能够更好地对音乐艺术进行深入地探索与理解,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感受。
(二)借助电影的音画结合特征培养学生的审美思考能力
虽然欧美音乐赏析课是一门选修课程,却具有独特的音乐教育功用。因为电影音乐的审美方式有所不同,需要更多地考虑电影中画面、人物情绪、音色等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到电影音乐所要表达出来的情绪和内容。音乐是通过声音的传递来进行形态呈现的,但是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音乐记忆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完成。因此,我们借助电影的音画结合的特征,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通过画面的清晰表达,把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诠释,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且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音乐归纳能力以及音乐想象能力。让学生通过画面来对音乐进行联想,从而延伸到用心去体会音乐的艺术魅力,让学生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电影以及音乐艺术享受当中,有效地提高了音乐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思考能力。
五、结语
体验音乐 篇8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音乐教材, 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的十条新的教学理念。新的《音乐课程标准》, 新的音乐教材, 新的综合艺术实践活动无疑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创新, 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音乐剧的作用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活动与小学音乐教材有机结合, 使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传统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的音乐教学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全过程。”音乐课程结构的综合化要求教学形式的多元化, 不断创造新的教学形式, 寻找在自身形式与内容上能体现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作为教学载体。音乐剧的构成要素几乎囊括了文学、戏剧、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到幽默艺术。主要涉及音乐 (声乐、器乐、音效) 、舞蹈 (中外、民族、现代) 、美术 (图画、布景、道具、服装、化妆、制作) 、戏剧 (表演、道白、情节、矛盾、冲突) 、文学 (剧本、语言、朗诵) 、曲艺、笑话等学科领域。
音乐剧将不同的美学范畴, 不同的审美方式, 不同艺术魅力的艺术门类高度综合起来, 从而使自己具有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表情艺术与造型艺术的一切优势和一切魅力。它没有固定僵硬的模式, 所以它永远给欣赏者创作者有足够的创造空间。音乐剧的发展进程与人类的文化发展进程有着内在的同步性。音乐剧诞生本身就是种文化现象, 经典的音乐剧作品更是影响着一定人文背景下的人们。音乐剧以讲故事的形式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诸要素构成情节, 用以展开冲突, 塑造人物形象, 最终还是要表现一定的人物主题, 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让音乐剧自然的融入课堂教学, 以便学生充分吸收其文化养分, 是能够充分体现综合艺术课人文特点的。
好看的音乐剧不一定是经典的, 而经典的必定是好看的, 是不断发掘出新的价值, 是具有生命力的, 是永恒的。它不仅是给人单纯的生理感官刺激, 更能激发人的心理共鸣。就拿经典剧目《猫》来说, 它就能帮助观众找回真实的自我。通过看音乐剧《猫》———它能帮助人们忘却固有的文化桎梏的束缚, 进入到无拘无束的自由态, 这是种难得的幸福。经典的音乐剧作品带给人们的启示是广博的, 是深远的。它已经远远超出了艺术的范围, 而深入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经典剧目本身所赋予的深远的启示性对于孩子们是大有裨益的。让他们多多接触经典剧作品无疑是能在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的同时启迪他们各个方面的思维, 有助于他们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音乐剧应用于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
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一个普遍的怪现象“孩子们喜欢音乐, 但是不喜欢上音乐课”。探索小学音乐教学方式、方法的实效性;正确掌握小学音乐学科的教学规律, 有效地由传统单纯的技术传授, 转向小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由孤立的学科、封闭的系统转向艺术学科的融合和沟通。儿童音乐剧综合艺术实践活动有效地与学生情感、社会、生活、科学、自然、文化相关联。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探索性、实践性、反思性、创造性、自主性的学习能力, 有效地体现教师的组织、主导作用, 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主体作用;有效地体现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 体现“人文价值”主题, 发展了学生的健全人格、高尚情操、开拓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使教学寓教于乐, 学生知情达理。学生通过欣赏一部音乐剧, 可以获得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多方面的艺术熏陶, 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综合艺术的审美能力, 防止了那种由各门艺术课程简单拼凑而成的课程给学生造成的零乱的艺术体验, 更好的体现艺术新课程的综合性要求。
课堂“儿童音乐剧”的生成过程依次是:创设故事、编辑剧本、搜集素材、分组分工、道具制作、排练表演、综合评价。操作要求是:创设“人文主题”, 突出音乐形象;剧本要符合戏剧的要求, 应有“起始、发展、矛盾、斗争、高潮、结局”;设立场次, 确定简单的“标题”, 如:第一场《一天清晨》、第二场《池塘边上》、第三场《与狼争斗》、第四场《欢庆胜利》。任务分组:导演创作组、舞美道具组、角色表演组、综合评价组、舞蹈组、伴唱组、伴奏组、音效组。音乐材料的选择要恰当, 要突出人物艺术形象;声音效果的配合要即兴、紧密, 要源于生活, 具有现场立体感。音乐要短小, 道白要精练, 要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提倡教师同台参与节目表演, 展现教师风采, 拉近师生距离。发挥集体参与创作, 学生自导、自编、自演、自评;鼓励自制布景、道具, 因陋就简。注意音量匹配, 多媒体课件要有效配合, 演出、道白要面向观众;学生情感要真实、投入, 不要笑场, 不要太随意;提醒试演反面角色的学生不要语言粗俗、浅薄、低级, 以免造成不良影响。在音乐剧的创作和表演的实践过程中, 学生的合作能力会得到提高, 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都会得到适当的发挥。
新理念、新方式带来音乐课堂的新变化
我们施教对象是年龄在6~19岁的中小学生,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在心理很难接受与他们的生活相隔甚远的艺术形式, “儿童音乐剧”引入音乐课堂是以《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为导向, 创新小学音乐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新尝试, 学校领导们感到“音乐课变样了, 不像老传统, 活跃多了!”老师们感到学生“听话了”“好教了”“同学们兴趣可大了!”教研员们感到“这才是符合我们目标、要求的新音乐课!”现在听到学生的声音是“老师, 我们喜欢您这样给我们上课, 下节课您还这么上!”经常围着老师争先恐后地说:“老师, 您下次叫我演小乌龟!”“老师, 叫我演大灰狼!”“老师, 我演的比他好!”……
新理念、新方式带来了音乐课堂的新变化,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浓厚, 教学手段、评价都发生了变化;音乐学习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学生音乐、艺术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展现;知识、技能与音乐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学以致用。通过小组式、开放式、探究式学习, 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形体、语言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为学生有效学习, 教师能力充分施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鲜明的“人文主题”在学生自主性学习中得以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技能、道德素养、创造能力、信心勇气、团结合作等诸方面发展相得益彰, 教师、学生、家长反映热烈。
摘要:音乐剧诞生本身就是种文化现象, 经典的音乐剧作品更是影响着一定人文背景下的人们。音乐剧以讲故事的形式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诸要素构成情节, 用以展开冲突, 塑造人物形象, 最终还是要表现一定的人物主题, 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让音乐剧自然的融入课堂教学, 以便学生充分吸收其文化养分, 是能够充分体现综合艺术课人文特点的。儿童音乐剧综合艺术实践活动有效地与学生情感、社会、生活、科学、自然、文化相关联。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探索性、实践性、反思性、创造性、自主性的学习能力, 有效地体现教师的组织、主导作用, 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主体作用;有效地体现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 体现“人文价值”主题, 发展了学生的健全人格、高尚情操、开拓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使教学寓教于乐, 学生知情达理。
情感——欣赏音乐的内心体验 篇9
一、激活参与意识, 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 我们往往只注重从旋律、技巧、主题或艺术特色等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等因素的培养。所以, 在中职音乐教学中, 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 用欣赏的语气鼓励学生, 用激情的表现感染他们,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培养他们的多元化理解与对音乐情感审美的态度, 让学生能通过欣赏音乐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并把自身对生活的理解和经验、对事物的认识和热情交融在一起。这样, 让音乐强烈的感情色彩与艺术感染力熏陶学生。例如, 在欣赏《感恩的心》这首乐曲时, 我们就通过打手语的演唱方式让学生去体会乐曲凄婉的旋律, 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主旨, 催人奋进。学生在充分感知音乐情感的基础上, 可以体悟到在今天社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多么重要, 在和谐社会中, 离不开一颗感恩的心, 从而让情感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二、通过情感体验, 完善学生的内心世界
中职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青春时期, 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在心理发展水平上逐步走向独立, 是一个人开始独立决定自己生活道路的时期。其心理活动的特点是:情感日益丰富, 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有热情、有理想、重感情等。这些特征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会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情感体验的机会。例如, 在欣赏《梁祝》这首乐曲时, 就先讲述创作背景, 后分段落欣赏, 最后再完整地欣赏全曲, 学生被优美的音乐感染得一片“静寂”, 优美的音符在他们的心中跳跃。此时,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所学的音乐激活了, 听觉、视觉、感觉、知觉全部被打通, 达到了情境交融的地步, 这就是我们语文修辞中的“通感”。音乐是强烈表达情感的艺术, 不管一个人是否热爱音乐, 音乐都会毫无保留地传送给他。音乐结束了, 声音消失了, 但它留在每个人的心中那真挚的情感, 正是我们需要追求的心灵体验。
三、注重唱歌教学, 增加学生的情感投入
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优秀的音乐作品总让人感到心情愉悦, 是精神的享受, 让人的心灵震撼。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 随着学生欣赏能力的日渐丰富, 让情感体验更加的深刻, 从而更加的热爱生活, 进而对生活的真善美更加向往。现代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很多, 我们要善于运用调动学生情感投入的教学方法, 寓情于教, 用教师真挚的情感去感染熏陶学生, 促进学生增加情感的投入。和学生一起参与演唱、演奏、表演等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领略音乐的生活真谛、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例如, 在学唱《荡秋千》这首歌时, 我就去扮演一次“导游”, 学生就是“音乐山庄”的“游客”, 一起进入到音乐表演中, 这样, 学生就会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其中。当活动中遇到困难时, 就做一个尽心尽力的推秋千人, 让所有学生坐在秋千中快乐地荡起。这样, 教师的参与既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还让教师带有角色的表演感染了学生, 大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情感投入, 让学生的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四、加强情感交流, 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课改倡导开展积极的课堂交流活动。每一部音乐作品在学生欣赏之后, 学生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内心体验。我们应该经常组织全体学生参与对音乐作品体验的讨论交流, 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谈自己的亲身体会。教学中发现, 学生对有些体会是表达不出来的, 所以, 教师有感情地通过模仿、演唱、表演等多种不同的方式, 让学生体验音乐作品中的内在感情。情感体验后更应进一步再通过音乐作用于自己的情感世界, 同时, 要回归现实把受到音乐净化的心灵联系现实生活, 从而对事物的价值取向形成更新的认识。情感体验是中职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的关键。在音乐欣赏过程中, 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 都要紧紧扣住“情感”二字, 让音乐的美感与人的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它们水乳交融。这样, 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的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启迪思维的功能。教师应该努力的研究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 引导并帮助学生自主地去体验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如何让学生体验音乐美 篇10
第一,讲解音乐创作的社会背景。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但是离开了对相关音乐背景的了解,美感体验就要大打折扣。对于教师来说,创设出的情景一定要生动,时间和空间必须具体,情感悬念必须强烈。例如,在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个乐曲起伏颇大,包含着人生的起落悲喜,并且和贝多芬本人的生活经历、情感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就应该着重介绍贝多芬的性格、生活处境、历经的坎坷,还应该结合当时资产阶级大革命的风起云涌,让学生感受乐曲诞生的时代大背景。这种背景介绍是音乐教学的重要部分,只有启发学生的情感悬念,才能使学生在聆听时进入音乐情境。
第二,播放音乐的课件要完美。完美的音乐聆听环境,需要从硬件和软件这两个方面来完成。良好的音响设备,是演绎音乐最好的载体。人声的纯净与秀美,会自然而然地传递到每个人的心中,不需要教师的夸夸其谈;音乐之美,不是教师的讲述能够强加给学生的,优美的音乐效果,只能靠聆听,只能靠学生自己感受才能获得。如果在常规教学中,学生欣赏到的都不是最优美的音乐,那长此以往,学生对音乐就开始持怀疑态度,不再认同音乐的感人魅力了。因此,我对某些教材中的配套音像资料颇有意见,那就是,这些CD和磁带的灌制质量并不高,原本优美的《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在我们进行课堂播放的时候,由于CD的质量不好,多次出现卡带和尖叫的情况,不仅不能让学生感受到美,还让很多学生发出欷歔的不满之声,这样的音乐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听,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所以,音乐需要教师选取最优美的资料,用好的音响效果呈现出来给学生聆听,并且,一定要长期坚持,日积月累,给学生一种完美的音乐感受。
第三,多听、精讲、重体会。在音乐面前,教师介绍的知识,都是教师的个人感受,这种感受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要想让学生认同,还不如教师稍微提示一两句,然后拿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听,让学生自己感受。
首先是完整地听。教师应该提示学生尽量静下心来闭目聆听。完整的音乐形象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经历第一遍完整的聆听,学生其实有很多感受,但是,有的学生并不会用语言描述出来,教师也不应该追求在这个过程之后,有多少个学生说出了自己听音乐的体验。这种说出来的体验是表象上的,更深层的体验其实在心里,教师只需要注意学生是不是对这个音乐明显有了兴趣,明显沉浸到了音乐中,如果事实如此,那就意味着成功了。
其次再反复聆听。在反复聆听中,学生熟悉了音乐旋律,有了自己关注的片段,并且喜欢跟唱。这就是学生喜爱上了这个音乐的表现,也是音乐的魅力吸引住了学生的表现,单靠教师讲述想纠正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偏好根本不可能,但只要在课堂上反复地听,学生在耳熟能详的基础上,自然能感悟到好坏,然后有所取舍。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语文教学中的“美读”这一方法——多读,自然能感受文字之美;多听多唱,自然可以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学生喜欢听演唱,不喜欢教师讲得过多。我曾经做过实验,把学生最不感兴趣的歌曲,拿到课堂上用大部分的时间让他们听,到了下课时间,他们竟然都不自觉地哼唱起来。这让我感受到,我们音乐教师其实并没有正视过音乐本身的魅力,而是太迷信自己的讲述。
教师的升华和提炼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贵在画龙点睛;如果整堂课让学生去聆听,这样也并不可取。所以,教师可以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和知识介绍。例如,介绍欧洲音乐时,很多教师将欧洲建筑和文化简要地说了一遍,给学生一个印象,这样做当然有助学生理解欧洲音乐的风格。可是,为什么不能将这些文化建筑图片在音乐播放的过程中作为一种辅助的视觉效果呈现给学生呢?这样完全可以不打断音乐的连续性,不影响音乐的聆听。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是可以同时进行的,所以,这些人文风景的介入完全合理。
课堂中,对音乐技巧和知识的传授,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这样做,教材中的知识才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传授给学生。例如在聆听奏鸣曲时,教师可以将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呈现在屏幕上,再加一个简单的讲解,学生就能够理解了。当然,这样做的目的,更多的是让学生能在聆听的过程中对曲式加以区别。应该注意的是,教师要节约知识讲解的时间,否则,音乐的魅力便荡然无存。
音乐课堂,音乐体验一定是第一位的,唱谱等技能训练,都是为完整的音乐体验做铺垫的;唱歌课中,发声方法的教授等等,也是为学生能优美完整地演唱做准备的。教师只有将聆听放在重要的位置来进行课堂设计,一个有完整音乐体验的课堂才能够诞生。
用心聆听,感受体验音乐新体系 篇11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欣赏;聆听;新体系
一、培养中小学生聆听能力的重要性
所谓音乐的“聆听”,即是指用心地集中精力地欣赏音乐,在这个过程中,听音乐的人会与音乐达成一种十分和谐的、融洽的关系,从而对音乐有深刻的体验与理解。聆听建立在声音的基础之上,但是又升华于声音,因为它是被赋予了人的感情色彩的,同时也是被赋予了人的感性和理性思考的。从另一个角度讲,聆听是人类理解世界和融入感知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学会聆听至关重要。
聆听是有层次结构的,也就是说聆听的技巧是由浅入深的,程度不同,总结起来,音乐聆听有低、中、高三个等级。中小学生属于少年群体,他们的聆听技巧需要教师用心培养塑造,少年时期正是聆听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因此,教师要多加关注,用心培育。
二、目前音乐聆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从我国目前的音乐教学情况来看,中小学的音乐欣赏教学还存在很多缺陷,而聆听问题又是其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前面已经说过聆听的重要性,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聆听教学游离于音乐教学之外呢?
在音乐课堂上,有一部分教师总是在给学生放音乐,看视频,这是最普通的上课方法,没有把音乐真正地当做一门知识来深入传授,这种做法是十分不可取的。还有一部分教师一直在给学生讲解乐谱知识、音乐发展史和音乐历史名人,这种做法只是单纯地把音乐知识的传授作为课堂的主要内容,教学过于单一死板,也需要做极大的变化。在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进步,视频音乐的使用率和地位日益提升,聆听有被看轻的趋势,逐渐地受到了轻视,因此,教师应当想办法让音乐欣赏逐渐地回归到聆听中来,让学生真正地感受音乐、喜爱音乐,建立起对音乐的兴趣。经过笔者的实践和调查,发掘出了一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一些音乐教师对于音乐课堂的准备不充分
音乐欣赏课是一门十分复杂而且具有艺术性的课程,这门课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唱歌,更是要让学生学会欣赏歌曲、欣赏音乐,进而陶冶情操,帮助他们构建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因而对于这门课,教师需要多多关注。除了教师的自身因素之外,还有客观的因素,就是音乐聆听课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比较难以掌握,教师需要深入地进行研究,并且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透彻的、及时的交流,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
2.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略显呆板
他们教学的方法是从书本上生搬硬套的,这些经验在一些地方适合,在自己的课堂上却不一定适合,因此教师需要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做出适当的改变,使自己的音乐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3.有些教室的音响设备不过关
音响设备对于音乐课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如果音响不符合要求,那么连原本的音乐都不能完整地传达给学生,何谈欣赏与聆听呢。因此,笔者建议音响设备比较差的学校可以加大在音乐教学方面的投资,为学生购进合适的硬件设备,让学生能够有完美的音乐体验。
4.音乐课堂的秩序较差
青少年自我控制力比较差,精力比较旺盛,课堂上比较爱调皮捣蛋,大部分精力都不在课堂上,说话比较多,导致教室环境比较嘈杂,教学工作难以进行,影响了音乐欣赏教学质量,所以教师要尽力维持课堂秩序,为学生营造一个安静、和谐的音乐欣赏环境。
三、音乐聆听的有效教学方法
1.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
教师需要深刻地意识到,所谓音乐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相加,而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只有把这两者正确地把握与运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听音乐是欣赏音乐的第一步,实践表明,聆听能力达不到要求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现在的中小学生没有养成很好的聆听习惯,这个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是需要长期坚持的,这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加上教师的努力引导和指点。只有培养了聆听意识,学生的音乐素养才会愈加提高,音乐欣赏聆听也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2.教师需要告知学生,聆听是一门艺术
这是很重要的,教师传递给学生审美观念,学生自然就会努力地发现美,发现艺术。中小学生的世界观还不是很完善,教师传递给学生的观念至关重要,因此,教师需要谨慎小心,不要传递给学生消极的、负面的理念。
3.教师需要传授给学生如何聆听音响特征
例如,在《义勇军进行曲中》豪迈向前、热血无畏的精神,《动物狂欢节水族馆》中的钢琴表现出的灵动欢快,《大象》中的沉稳与厚重。这种理念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一部曲子,一首音乐的灵魂所在,体现出了作者的心情,学生通过聆听也能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境,得到一种美妙的体会。
4.教师应当教导学生将音乐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音乐属于艺术,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而音乐也是一种来源于生活但是又有所升华的产物,这种艺术是日常生活的再现,也是生活感悟的一种总结。通过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学生不但可以对于音乐聆听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对于生活也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例如,当某段时间流行一部很优秀的动画片时,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上播放动画片的主题曲,这可以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同时也更加有利于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也会有大幅度的提升,自然而然地,聆听也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综上所述,本文以小学生音乐教学的聆听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十分深入地探讨了音乐聆听的重要性以及当前我国聆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法。聆听在中小学生的成长中是至关重要的,培养良好的聆听习惯,用心聆听音乐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多多关注学生,帮助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曹丽,裴芳.与名师同行:中国中小学音乐名师教学科研成果荟萃[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体验音乐 篇12
一、创设音乐情境,引发体验兴趣
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求。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体验式教学因照顾到了学生的情绪领域而得到关注。此外,运用此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避免走上毫无吸引力和空洞乏力的教学道路。特别是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创设与之相符的音乐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体验兴趣。例如,在学习小学六年级音乐“五指山歌”一课时,教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今天我们学习的歌曲与孙悟空当年被压在的五指山一样吗?学生被教师的提问吸引住了。在学生的探讨声下,教师并未揭开答案,而是利用多媒体呈现一组“海南风情”图片,刺激学生眼球;同时,也让学生跟着图片,了解黎族文化,引发体验兴趣。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师在播放图片时,播放黎族音乐,让学生初步感受黎族音乐的魅力。教师随即切入《五指山歌》的学习。由此可见,引发学生的体验兴趣尤为关键。作为教师,要多思考学生的兴趣所需,综合设计导入。
二、丰富体验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1.鼓励参与,体验音乐情感
音乐中饱含情感,学生不融入其中,很难体会到其中的情感。当学生了解和体验音乐中的情感后,教师再渗透在表现音乐中融入情感的技巧,以让音乐更具魅力。因此,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参与体验,体会出音乐的情感。例如,在学习小学四年级音乐“水乡歌儿多”一课时,笔者在进行教学时,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课堂,体验音乐的情感。“哟啰喂”在其中反复出现,表现的情感、情绪略有不同。为了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一起唱衬词“哟啰喂”,以不断变化的形式唱,让学生体验和感受衬词在歌曲中的作用。随着一声声“哟啰喂”,课堂氛围逐渐浓厚,学生开心地参与课堂,也体验了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为了拓宽课堂教学,教师设计了一次主题分享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江南水乡。学生可以从文化、诗词、刺绣、印染等方面分享。举办这一活动主要是加深学生对江南水乡的认识,然后深化对江南水乡之歌的了解,以更好地融入感情去歌唱。
2.搭建平台,展现音乐魅力
小学生有爱表现的心理,教师可以紧抓这一点,搭建平台,激励学生参与,展现音乐魅力。教师可以多举办“班级小歌手”之类的活动,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音乐,根据音乐风格,大胆发挥,尽量以不同的方式演绎歌曲。学生通过参与这类活动,得到深刻体验,促进自身音乐能力的提高。在举办这类活动时,教师还应该设计好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教师以“难忘的歌”为演唱活动主题,举办音乐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选择一首最让自己难忘的歌,尽量融入感情去演绎,展现音乐魅力,抒发情感。学生演唱完毕后,教师增加一个环节:这首歌为什么让你难忘?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由此,从演唱到互动,活动效果非常好。学生在平台上展示音乐才华,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从而更加投入地学习音乐。
三、引导发挥想象,鼓励体验创新
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音乐学科本身也是能够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的学科。因此,教师可以抓住这点,结合音乐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鼓励学生体验创新。例如,在学习“木瓜恰恰恰”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制的乐器为歌曲伴奏。学生在准确了解歌曲情绪、情感、基调的基础上,用自制的乐器为歌曲伴奏,形成不一样的音乐,让音乐更具魅力。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就可以创新制作乐器,创新伴奏,从而得到独特的创新体验。又如,在“脚铃舞曲”一课时,笔者启发学生尽情想象音乐所描述的情景,然后随着音乐创编舞蹈。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提前安排学生准备好小铃,以在随着音乐创编舞蹈时,系上脚踝处,真正体验全新的《脚铃舞曲》。在女生创编舞蹈时,其他学生可以自己制作乐器,为歌曲伴奏,共同协作,努力演奏。这样的体验创新活动赢得了学生的“芳心”,因而课堂教学效率极高。
【体验音乐】推荐阅读:
音乐审美体验11-04
音乐体验幼儿教育09-12
音乐欣赏与情感体验06-06
体验学习之音乐教育10-11
从音乐美学角度论对音乐鉴赏体验的对策05-14
音乐教学中的角色体验06-06
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08-02
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08-28
体验式音乐欣赏教学在大学音乐中的应用分析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