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新能力美术教育

2024-09-03

学生创新能力美术教育(精选12篇)

学生创新能力美术教育 篇1

21世纪, 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更是一个人才竞争的世界, 而人才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地理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其独特的优势。

一、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优势

1. 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方面具有优势

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 中学地理教学必须以对地理环境和地理图像的观察为基础, 并积累表象, 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这是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如对“东亚季风的风向转换规律是冬季盛行偏北风, 夏季盛行偏南风”的理解, 只有把这句话同高气压和低气压的气流运动的表象及冷、暖气团移动的表象联系起来, 通过联想和想象, 才能得知冬季风是以边顺时针旋转边向东南方向推进, 夏季风是以边顺时针旋转边向西北方向推进的方式移动。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逻辑思维中, 分析与综合的有机结合可以产生创新性成果。综合性是地理学的特性之一, 地球表面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 既有两个要素 (如大气和海洋) 的相互作用, 又有多个要素 (如聚落、交通、经济、政治) 的相互作用, 还包括地球表面全部要素 (包括自然、经济、社会) 的相互作用。

3. 地理事象的普遍性、更新性, 有利于培养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知识迁移与运用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知识几乎涉及所有地表分布的自然事象、人文事象, 具有贴近日常生活、普遍存在的特点, 同时, 地理事象还具有不断发展、变化、更新的特点, 这个特点对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与运用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创新地理教育的途径

1. 创新型地理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的诸多因素中, 教学目标居支配地位, 它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展开, 其他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教学技能等的设计无不需要以明确地理教学目标为前提。创新地理教学目标, 就要建立以培养创造力为核心的目标体系, 地理教师在制定总的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时, 要考虑到知识及技能技巧的掌握、思想品德的培养、身体素质的发展, 更要考虑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的个性的培养。

2. 创新型地理教学环境

学生的创新性行为与课堂教学气氛密切相关,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产生创新性学习行为, 培养创新型学生的必要条件。创造力的培育, 要求创设民主、平等、自由的学习环境, 营造和谐的精神环境。

首先, 教师要彻底转变教学观念, 发扬教学民主, 切实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挥。要优化教学没计, 使课堂教学以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为主体, 允许学生随时质疑和评价。

其次, 地理教师应该支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想和言论。创造性教育旨在开发全体学生创新的潜能潜质, 教师应该鼓励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 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做一个有独立品格的人, 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掘他们的创新能力。

3. 创新型学生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教会学生学习是教育终身化观念的具体体现, 也是知识经济对人才素质的客观要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各种地理思维方式的训练, 使学生开拓思路, 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如逆向思维训练、求异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等。

4. 创新型地理教学评价

首先, 优化考试制度。考试中应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 多增加考核学生创造力的成分, 尽可能减少标准化试卷, 这在近两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和地理卷中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其次, 坚持评价的多元化。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要允许学生不按课本和教师的讲解去建构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同时教师应以足够的宽容心态给予科学的评价, 以保护学生的心理资源, 培养其创新意识。

5. 创新型地理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 地理教学方法, 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为实现地理教学目的, 根据特定的地理教学内容, 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活动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和。

6. 创新型地理教师能力

创新地理教育, 对地理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地理教师要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首先, 教师应具备设计颇有新意、效果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案的能力, 这里包括确立目标、安排结构、运用方法等一系列环节, 即从学生的特定情况出发, 充分考虑到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接受能力, 把大纲的共性要求与学生丰富的个性特点有机结合, 适当有意识地留出时间空白, 让学生充分的考虑、质疑, 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满堂灌的现象。

其次, 全面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彻底改变那种把教师知识储藏与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之比为“一杯水”与“一碗水”的陈旧观念, 构建新的模式, 彻底诀别“教书匠”角色。同时也应提高自己及时处理信息的能力, 对信息传播基础设施及相关科技知识具有了解和掌握的能力, 从而熟练地从网络的各种载体中获得信息, 并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

综上所述, 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必须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只要我们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同心协力, 求实创新, 经过长期有目的综合的训练与培养,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将会迅速而全面地提高, 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地理人才将会脱颖而出, 从而使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收到实效。

(临沂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学生创新能力美术教育 篇2

立足美术课堂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立足美术课堂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全民族原创新素质,已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任。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鼓励学生敢想敢画,大胆探索,不断进取。笔者就美术课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谈几点做法。一、营造氛围 诱发好奇心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人们积极探索新奇事物的倾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根据这一心理特征,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合理的手段、恰当的措施,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诱发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低年级美术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小小魔术师”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参加趣味想象画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使学生敢于创新,产生创新见解,表现了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营造出了你争我赶、争做“小小魔术师”的良好氛围。有一次,我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圆,让学生自由组合、想象添加,同学们运用学过的知识,大胆创新:有“鸟妈妈喂食”、“大鱼和小鱼”、“彩色太阳镜”、“大西瓜”。。。。。。。,真是千姿百态、新颖别致,一个个稚气、巧妙的造型充满着灵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都想戴上“魔术师“的帽子。二、突破定势 鼓励发散没有发散就无所谓创新,定势心理制约着人的发散思维。学生从刚刚入学我就发现,大部分的孩子接受的学前美术教育基本上以临摹或学习简单绘画技法为主。他们所画的房子就是一个长方形加上三角形屋顶,再加一个田字形窗户。树画得像蘑菇,甚至连太阳的位置都差不多,存在思维上的定势。如果不打破这些定势,思维就不会活跃,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创新意识。所以我在教学中,特别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一个事物,力求学生从全方面、多角度地去表现它。如:画树,通过让学生事先观察树,我带领学生分析树的结构、外形及一年四季的变化,再让学生欣赏不同的树。最后让学生自由画一幅有关树的画,许多同学都大胆创新,画出不同季节、不同姿态的树,以及花草、小动物、小鸟等,有的还画出了晚上的树林,真美!我想这就是创新,就是在原有模式上的新突破、新拓展。三、启发想象 培养创造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学习创新方法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美术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利用各种方法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创造能力。 1、添画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自由想象,在教师事先准备的范画上添画东西。如: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根香蕉,让学生上台添画。同学们兴趣盎然,各显神通,一个个争着上台添画,结果有的添了盘子,有的添了其它水果,有的`添了一只猴子,正在往嘴里送香蕉。。。。。。让人忍俊不禁,意犹未尽。2、课文想象画让学生给学过的课文画插图。既是对课文的复习巩固,更是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与创造力的检验。如:学了《乌鸦喝水》一文,根据课文的描写和图画,我让学生想象乌鸦有没有别的方法喝水,或者是又发生了什么新情况等等,并把它创作成画。学生想象奇异:《新乌鸦喝水》、《五只乌鸦找水喝》、《城里的乌鸦》。。。。。。等。作品风格独特,充分体现了个性与丰富的想象力。 3、画科学幻想画这是儿童最喜欢的绘画形式,也是想象与创造力的最佳表现方式。孩子爱看科幻动画片,听科幻故事,甚至做梦都是科幻世界。什么星球大战、恐龙时代、未来世界、发明创造。。。。。。头脑里对科学的幻想比较感性,画起来也就得心应手,教师在表现技法上略加辅导即可。 除了以上三种训练形式,还有很多,如把局部变完整,画诗歌、换背景等等。这些做法可以使学生大脑活动起来,开发右半脑,发展智力,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大有益处。学生的美术作品一定会洋溢着创新的灵气,闪烁着创新智慧的火花。

学生创新能力美术教育 篇3

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社会创新能力的大小决定了其进步的快慢程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决定了其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的作用和地位。

人是创新的主体,历史上凡是取得卓越成就的人,无不是敢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敢于创新和善于创新,是一种极其宝贵的精神,是人类才能的最高表现形式。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

要培养足够多、有层次、有深度的创新型人才,离不开创新教育。因此,推行并且重视创新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什么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应该强调的是,创新是存在着层次区分的,我们提出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创新”。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学生创新能力美术教育 篇4

为了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标, 校外美术教育需要从四个方面的教育工作入手:

第一, 将多样性、多角度、有目的地安排美术技能和技巧的教学与启发学生的思维相结合。要借助美术学科语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首先研究如何让学生掌握和使用最基本的美术表现语言, 为复杂、高级的创新活动提供能量储备。而构图、形状、色彩、材料、质感、构造、肌理等等很多的基础性的语言因素的学习和认识, 一定要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引导学生的想象相结合, 这一点对于校外美术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同时由于校外美术教育机构本身组织结构的灵活性的特点, 相对来说它更容易实现这个目标。学生对各种美术元素语言的了解和认识不断深入, 对多种美术形式元素语言的自我把握会大大加强, 同时, 学生的思维道路会慢慢呈现多元化的方式, 学生自己的个性想法出现的机会也会逐渐增加。基本知识和技巧技能的学习绝不能单纯隔离思维的训练而进行, 为知识而知识的教育是灌输性、无智慧的方式, 它将扼杀学生的创造灵感和创新火花, 久而久之, 学生的创新灵性将泯灭殆尽。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 美术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和不同空间的创新和创造, 校外美术教育不可能按部就班地形成几种模式, 形成模式本身就是与创新背道而驰的, 而校外美术教育自身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方法, 可以从横向和纵向来解构和剖析不同创造程度和创新空间的教育方向, 因材施教地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质, 实现其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第二, 研究和设置多种趣味横生的课题内容, 引导学生多方向思维和想象。休谟认为:“当心灵由一个对象的观念或印象推到另一个对象的观念或信息的时候, 它并不是被理性所决定的, 而是被联结这些对象的观念并在想象中加以结合的某些原则所决定的。”整个校外美术教育而言, 对学生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培养是针对有意想象而进行的, 校外美术教学尽可能研究和设置认知、理解、联想、逻辑等的冲突, 如在课题创意中, 对于抽象的东西进行叠加进而用递进式具象内容表现, 在具象表现的同时启发学生对抽象化元素的组织、想象、提炼以及具体表现等;再如, 互相置换不同熟悉作品的色彩和色调练习, 对于同一名作色彩的打散构成训练, 常态下和非常态下的色彩本身的置换练习等课题, 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趣味横生的美术课题内容需要思考问题和问题矛盾的巧妙设置, 对于学生来说在问题空间不明确的情形中, 迅速地寻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性原则和中介环节, 很显然, 这对于创造、创新、发明、发现的产生至关重要, 通过各种美术形式的课题内容的设计, 使学生逐渐养成思考解决问题方式的意识, 养成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矛盾的思维方式, 学生的多向思维和想象力将通过形式多样的课题作业活动中展现出来。

第三, 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 加强学科间相互渗透的教学方式。校外美术综合课除了着眼于学科知识的整合以外, 更多考虑的是学科与学科之间、学科与知识外的大空间的有机联系, 旨在突破学科界限, 拓展学生的视野范围, 帮助学生形成创造性和发散性的思维, 培养学生运用智慧驾驭知识的综合创新能力, 通过校外美术多学科间相互结合的教育, 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思考与美术相关联的问题, 在探寻解决问题方法时, 主动地融汇不同学科的内容, 使各种知识与技能互相融通, 彼此联系, 使学生真正获得全面的创新能力。校外美术综合课有两种方式:其一, 以美术为主题联合其它学科内容的综合美术教学, 它是站在艺术美的角度, 将艺术性的思维和处理事情的艺术手段, 渗透到各个学科知识和知识以外的空间之中, 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其二, 美术学科和其它学科平分秋色或以其它学科为主美术为辅, 学科之间强力糅合, 美术的学科手段变得更为纯粹, 通过学科之间灵活巧妙的结合着力感染学生, 让活用知识的思维定位逐渐成为学生个体的惯性思维方式, 使得知识以外的各方面的能力也能够得到充分的教育, 提高学生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

第四, 创建适应学生创新活动所需要的交流与沟通的校外学习环境。校外美术学习中, 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学习环境, 有利于学生的创造灵感和创新火花的产生, 当然也离不开一般生活接触与交往中具体的生活情景, 美术教学需要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氛围, 对于宽松自由的交流与沟通的校外学习环境, 首先要求教师与学生交流与沟通时, 给自己的心理态度进行定位, 师生之间平等地交流和沟通是创建良好学习环境的关键, 这种环境具有信息化、审美化、开放性、新奇性等特点, 如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 与学生一齐研究、探讨和讨论, 建立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互信的平等交流与沟通的多种途径;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各种需求信息;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与思考, 通过交流、研究、讨论、沟通, 合作完成美术活动和共同解决问题矛盾, 鼓励学生大胆评价他人作品, 倾听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利用校外机构特殊的条件轮流发表和展览学生的作品;组织开展由美术元素构成的各种活动;不定时学生角色的互换等等, 这些都有助于创新教学环境的形成, 校外美术教育更多的是学生热衷于活动本身的参与和自身表现的需要。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下成人教育论文 篇5

一、职业和成人教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1创新教育观念,构建创新教育模式

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主发展。学校要开展创新性活动,给予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学校要对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如建立学生创新基金的科研竞赛,对立项的项目给予基金资助以及提供奖励授予证书。学校要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改变用学业考试成绩的高低评价和管理学生的评价体系。要提高创新型人才,必须改变死板的理论考试模式,建立新的考核标准和新的考试模式。学校应该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的教学体系,在考试的设置中,降低理论考试所占的比重,侧重于考核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要不断引导学生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学理念,肩负起重任,为国家、为社会不断地输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2创新教学方法,真正发挥教学主渠道作用

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实行启发式、讨论式、调研式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教给职成学生知识创造的规律、发现与获取知识的能力,这就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性”。教师应给学生更多发表意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推断,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题,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教学中着重对学生进行强化技能训练,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技能型人才打基础。

3优化师资队伍,真正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教师在观念上要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散创造性思维,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允许学生在教学中结合自己的不同经历,站在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不同的理解、感受、体会和看法。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要一味地照本宣科,要不断地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把繁杂的内容简单化、生动化。教师的授课形式要多样化,而且要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主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教师要从自身认识到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学生,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结语

培养学生美术创新能力的心得 篇6

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及途径,美术实践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可以激发人们的创新精神,美术 实践在发展动手能力和开发潜能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美术课是公认的对培养创造力最优成效的课程之一。

一、因材施教、及时启发、促进创新

尊重和保护学生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教 师和蔼可亲的态度,平等温和的语言,诚恳热情的指导,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学生在这种民主、温 馨、平等的环境下,将非常有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为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完善其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积极引导学生发展创造思维和培养观察能力。创造想象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也是学生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室内、外写 生、社会实践等,正是以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为主要教学目的的。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 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要引导培养学生具有一双画家的眼睛,善于观察,提高创造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水平。

二、精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创造力

要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在美术教学中,提倡发挥学生的 主动性,可采用一个问题多种答案或多种解释的做法;允许学生自由表现,同时鼓励敢想勤思;培养创造性思维首先因该解放学 生思想,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定式并且对新思维给予及时肯定、鼓励和正确引导。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美术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标,针对这一目标而言,头脑风暴是可以采用的教育方式。在美术教学活 动中,头脑风暴法的运用较广,可以针对一个问题采用头脑风暴法,暂时抛弃可能与不可能、现实与非现实、正常与荒诞的思维 判断的约束,不要在进行的过程中对一个想法进行评价和批评,只有做到这样,才会取得理想。

艺术创新与艺术欣赏又是不可分的,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欣赏本身就是艺术创造的一部分,是观者对艺术作品进行的再创 造。

三、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丰富的想像力:

传统美术教育多是围绕"看画"或"临画"为主要内容展开的,最终都是大同小异。想像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如我在教《五彩缤纷》时,让大家尽量敞开心扉,大胆想象,大胆着笔,画出自己最想画的、最喜欢画的一切。这里的大胆想象最为重要,想象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儿童心目中的天空五彩缤纷,五花八门,内容丰富。

四、注重调动学生综合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创新能力美术教育 篇7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激发创新精神

没有学习目标的学生, 就像一艘失去航向的船, 随波逐流, 对自己就不会有高要求。因此, 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 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如何才能学好数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家的故事、教材知识产生背景等材料, 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 创设教学情景, 为传授新知识做好准备。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树立长远目标, 明确数学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重大作用, 又要让学生了解教材各节内容在现实中的实际应用,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并将长远目标与近期意向结合起来, 使其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鼓舞下, 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创新动机, 树立创新目标, 激起创新热情, 激发创新精神, 充分发挥创新潜力。

二、诱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

传统数学教学有过分注重形式化的倾向, 重演绎、轻归纳, 使得学生习惯于证明现有的命题, 却不知这些命题是如何被发现的, 缺乏这种能力的学生势必缺乏创造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成绩当然不好, 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 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其进一步转化为学习动机, 激发他们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从而使学习数学的兴趣成为打开数学大门的金钥匙。

三、训练数学创新思维, 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些教师用统一的答案去要求不同的学生, 把一个个富有鲜明个性但又不乏创造性的答案扼杀在萌芽状态, 这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 窒息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因此, 我们必须精心研究, 改进教学方法, 养成“合作、自主、探究”的教风和学风, 致力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美术教育 篇8

美在生活中。《新标》这样指出过: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 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 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1) 现在当今社会要求美术课以开放性的教学形式, 让学生在自然、社会中进行实践活动, 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去探寻、发觉和了解学生所接受的教育。美术教育可以利用自己独特的先决条件和利用生活来达到所想要的表现效果, 从而发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所以我们要从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生活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影响有多大;我们如何利用生活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第一生活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人从刚出身就开始学习, 而学习的素材都是来自于生活。人的周围都是生活形态。学生对周围生活充满了期望、新奇、兴趣、疑惑等, 他们愿意在生活中享受大自然、社会给予他们的精神世界, 他们喜欢在大自然中学习、玩耍, 他们认为这些活动是一种高兴、快乐、舒服、愉悦的生活状态, 学生愿意在这种情况下绽放自己的纯朴童真和自己的精神状态, 抛开内心的紧张和不适的心理状况。

美术其实也是一种视觉艺术, 学生利用眼睛来观察、欣赏大自然和社会的千态万状、绰约多姿, 然后再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感觉体会, 利用美术材料表现自己感触和领悟所达到生活情趣。所以美术教育运用于生活, 赞扬于生活, 体现于生活, 并给予学生思想上的启发和鼓励。美术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 它是一种文化生活学习。美术教育的精神内涵来自于生活, 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与喜、怒、哀、乐。而这些精神内涵有助于学生表现特有的审美品性。学生在观赏大自然和社会之后, 愿意用自己的美术材料表现所看见的景象, 虽然他们不能够把自己的所看到实在的物体确切的在美术材料中表现, 但是他们可以借助自己手中的材料表现自己内心的精神状态和自己想表达的心理情绪。

人在生活中不断发现美的存在, 每一个学生他们的视觉的角度、内心的情感都是不一样的, 他们表现的东西也是不同的。他们对大自然和社会的了解还不够深刻, 有时无法体会大自然所给予的能量, 这是当今人们心理状态所决定的。所以要让学生走进生活, 亲自去与大自然和社会接触, 让他们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社会给予他们的审美个性。他们在大自然和社会中玩耍、学习, 这样是可以更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学生在玩中不仅可以领会所表现物体的内涵, 还能够更容易记住。当今社会要求美术教育结合各种条件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而生活可以给予学生的精神世界, 所以美术教育可以从生活来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二如何从生活出发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能力

利用生活环境给学生们上课, 这样不仅让学生可以体会所表达事物的内涵, 还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作为美术老师, 我们有时上课会让学生临摹一些好的作品, 但这些只能表面上让学生了解一些物体的美感, 不能够让学生深刻的理解物体的内涵和作者想表达的精神世界, 这就需要老师带领学生走进生活, 从生活中作画, 体会出自己周围事物的美感和所临摹作品作者的精神内涵, 画出周围事物给自己带来的一种意境。学生走进生活时, 让他们自己亲自去观察周围环境, 去讨论自己感觉到好奇不理解的事物, 这样就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他们在观察和讨论中就会积累经验和情感, 为以后对事物的表现效果奠定了美术基础。如:画花草, 就带学生一起去公园看花草, 让他们仔细观察花草的外型, 不同的花草, 有着不同的轮廓, 让学生自己亲自去用手触摸, 感受一下花草轮廓到底是怎样的。不同的季节, 花草又是不一样的。让学生观察四季花草变化, 这样他们笔下的花草千姿百态。学生在绘画创作时也是一样的。学生在创作之前, 去观看和学习不同的创作。不同的创作, 他们的形式、方法、技巧都是不一样的。然后学生再走进大自然和社会, 去观察周围的环境, 如:广场、学校、工地、街道等, 这样学生接触的东西多了, 视野和思路就宽了。加上老师在学生创作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去尝试不同的创作技巧和结合自己想表达的精神内涵来创作出艺术效果不同的作品。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创作出好的作品,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 在美术课上, 如果想要学生画出或者做出自己所想表达的事物的丰富内涵, 这需要老师和家长带学生走进生活, 让他们亲自感受周围的事物。这样学生积累大量的感性素材, 学生在创作时就会在画面上体现出自己的情感世界, 作品也会很有创作性, 这样也培养的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生活的环境, 给了我们在美术创作时的素材, 在美术学习中让学生利用这些生活给予的素材、吸收大自然给予的营养, 开阔自己的想象空间, 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生活能提高创造力的发展, 而创造力的产生的过程是一种心理现象, 他需要外面世界的信号输入才能进行, 可见, 美术教育的创作力的培养离不开环境生活。所以教师在美术教育中可以利用生活启发和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美术及其教育》尹少淳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年

[2].《中国美术教育》杂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

[3].《美术学科教育学》常锐伦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学生创新能力美术教育 篇9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国间的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创新能力是国家取得竞争优势的前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各国人才培养的热点。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高等学校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随着我国于2010年6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来,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就显得更加迫切[1,2]。

1 创新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的分析

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建设者,其创新能力对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等四个方面,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1]。目前,我国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创新教育缺失和创新实践不足等问题[3,4],导致我国大学生创新素质普遍较低,创新能力不足。

首先,创新教育的长期缺失,导致大学生创新意识淡漠。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创新教育极其不足。中国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较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分数,而极少关注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中、小学校由于受制于应试教育束缚,只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对其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在高校教育中,教师也因为体制和其他的限制,没有注意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生学习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因此,大学生创新意识淡漠,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实现。

其次,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少,导致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我国过去长时间以来,大学生缺乏缺少创新实践的训练、创新环境以及资金扶助,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阻碍。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他们往往缺少认识问题、分析分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近年来倡导建设创新型国家,各高校普遍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然而,这些活动却存在着场所、仪器设备、经费等方面的不足,且缺乏有效的指导、管理和评价机制。这些问题也导致大学生难以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很多有价值的创新想法无法实现。

最后,大学生创新人格有缺陷,创新能力不足。创新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其中个人品质(如恒心、信心、自我调节能力和团队精神等)在创新活动中往往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创新实践活动往往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艰辛的劳动,而当代大学生过多关注个人的实际利益,他们不愿意付出艰苦的劳动,对创新活动缺乏兴趣,认为创新是科学家的工作,与自己没有关系。另外,由于创新能力不足,也导致他们缺乏创新实践的勇气,不能正确面对创新实践中的挫折,遇到挫折容易丧失信心,放弃努力。这些因素,造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

2 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非天生的,而是通过教育得到的。因此,高校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调整教学内容,组建创新型教师队伍,从而实现创新型大学生的教育目标[4]。

2.1 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涵盖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四个方面[1],创新型人才既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需要具备优秀的个人品质。因此,高校需要根据大学生创新教育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建立多样化教育模式和评价机制,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大学生可以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了解专业前沿,这些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提高人文素质,增强自身的意志力、自信心、团队精神和自我激励能力等。随着人文素质的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得到有效地引导和调节,并得到不断地强化,这将大大促进大学生的创新活动。

大学生的创新教育不仅仅需要通过课堂教育来实现,还必须通过大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来进一步完成和提高。在大学生的创新教育中,图书馆往往起着不可或缺的主要作用。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信息资源、安静浓厚的学习气氛,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图书馆教育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素质,也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5]。

2.2 深化教学改革,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们采用新思维和新方法,进行开拓性的实践而取得创新成果的能力,包含了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学习实践能力和信息能力等。因此,高校需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

首先,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1]。在创新教育中,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一方面,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其在校期间掌握了丰富的基础理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培养其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当今的科技发展迅猛,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其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继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跟上时代的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课堂引导和训练,大学生也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进行自主学习,充实和完善专业知识,掌握最新科学进展,提高创新能力。而大学图书馆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大学生创新教育中,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图书馆资源,凭借自身的信息资源和专业人才的优势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研究提供信息服务,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5,6,7]。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大学生只有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科技信息才能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的信息能力决定了其获取信息的效果直接影响其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新实践活动的效果,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网络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的培养。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针对性强,任何其他课程都无法替代,对于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图书馆需要与教学主管部门协同做好“信息检索”的教学工作,以课程教学、培训班、讲座、网上咨询、网上图书馆利用指南等各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作为教学目标,理论教学结合实际操作,培养大学生获取、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培养大学生利用信息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本馆的馆藏特色和资源优势,建立馆藏特色数据库,开发网络信息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的国内外信息资料。

最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重要的专业技能及其将来独立工作的基础。实践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抓好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的教育,培养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国内高校普遍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实验室创新项目,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出一条有益的途径。高校鼓励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组成研究团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申请具有学术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的科研项目,并进行研究活动[7]。高校图书馆则开展信息需求的调研,跟踪本校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进展,为大学生的创新研究提供检索、定题、文献传递和参考咨询等服务。这些措施有力地调动了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创新实践能力[8]。

2.3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外部环境

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受到校园文化和社会外部环境的影响。高校不仅需要通过在课堂上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也需要进行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营造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主动性。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熏陶下,才能不断增长知识和才干,更好地培养创新精神[1,2,3]。

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其中可能存在着失败的风险。高校需要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不以创新活动的成败作为考核标准,而是以科技创新活动对大学生能力的提高、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形成所起到的作用作为考核标准,并对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做出贡献的指导教师进行激励。高校只有具有“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校园文化,打造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学术环境,才能形成催人奋进的机制,培育出敢于创新的人才。

许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资助体系,鼓励大学生创建自主团队和学科性公司,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创业教育不仅推动了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还可更好地培养其创业意识、创新精神。

总之,高等学校需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现状,树立创新教育和终生教育的指导思想,以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调整教学计划,将创新教育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活动等环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3 结论

创新型人才是国家的科技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基地。大学生是高校创新教育的主体,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提高素质为核心,以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最终目标。大学生应该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积极地学习掌握现代科技文化知识,把自己培养成为“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创业人才”。高校需要通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学校和大学生双方的努力,高校就能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摘要: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而我国高校由于创新教育和创新实践的限制,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较差。高校需要转变教育观念,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才能培养出创新型大学生人才。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巧芝.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综合评价与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1(3):90-93.

[2]孙波,杨欣.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1):35-37.

[3]王树才.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素质要求[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17-120.

[4]鲍晓萍.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策略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33(2):193-194.

[5]田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图书馆教育[J].现代情报2003(8):158-160.

[6]张磊.创新教育与高校图书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6):92-94.

[7]宁淑华.高校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情报科学,2003,21(5):516-518.

数学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0

1. 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 在数学教学中, 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 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 掌握其一般规律, 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 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

2. 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 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 如小制作、小发明等, 或者是借助问题, 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 说得离奇, 便是创新, 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 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 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所以, 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 了解更多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做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 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努力提高创新能力, 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 不断探索和创新, 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二、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强化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在教学数学知识时, 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 说明数学在科学展中的作用, 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 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这样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同时, 形成推崇创新, 追求创新, 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2. 启发诱导, 在课本例习题的变式训练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深刻性。在初中平面几何的教学中, 对课本上的例题或习题中的典型图形进行一图多变的训练, 有利于同学们加深对原题的理解与领会,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启迪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 启迪联想, 在开放题的探索中,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灵活性。开放题为学生的探索学习提供了更大的思考维数和思考自由度, 拓宽了学习空间, 在我讲完边角边公理, 角边角公理及角角边定理后, 为了更好的灵活运用这三种判定方法, 我设计了下面三道开放题:

( 1) 已知, 在△ABC和△A'B'C'中, ∠B = ∠B', BC = BC, 当两三角形再满足一个什么条件时, △ABC≌△A'B'C'?

( 2) 已知, 在△ABC和△A'B'C中, ∠A = ∠A', ∠B = ∠B', 当两三角形再满足一个什么条件时, △ABC≌△A'B'C'?

( 3) 已知: 如图, AB = AC, AD= AE, ∠1 = ∠2, 当△ACE绕点A旋转任意角度时, △ABD和△ACE是否全等?

通过上述三道开放题的探索, 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了三角形全等的三种判定方法,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的灵活性。

4. 引导观察, 在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应用中,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敏捷性。

如图, 可以用两根钢条AA'和BB', 在中点O处连在一起做成的工具 ( 卡钳) 测量工件内槽的宽, 按照图写出“已知”“求证”, 并证明AA' = BB'。

此题, 用没有刻度的卡钳测量内槽的宽度, 显然不能直接读出, 但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观察, 可以把此问题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的全等, 即证明△AOB≌△A'O'B', 从而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等到AB =AB。能以此题只要测量出A'B' 的长度, 就可得到AB即工件内槽的宽。

此种类型的题目, 中考题出现颇多, 在此不一一列举。只要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引导, 并让学生多注意观察分析, 就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敏捷性的目的。

5. 师导生演, 在某一题目解决的讨论训练中,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创性。

如解方程组: { x/3 + 3y = 19①y/3 + 3x = 11②

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讨论, 得出以下三种解决法:

( 1) 原方程组化简得: { x + 9y = 57③y + 9x = 33④再用代入法解;

( 2) 在思路 ( 1) 的基础上进行整体相加得: 10 ( X + Y) = 90, 即X + Y = 9, 再作整体代入④得9 + 8X = 33, 解得X = 3, 下略。

( 3) ① + ②得10X/3 + 10Y/3 = 30, X + Y = 9⑤。① - ②得:8X /3 - 8Y /3 = - 8, X - Y = - 3⑥, 由⑤⑥可得X = 3, Y = 6。

显然, ( 1) 是常规解法, 达到了数学中认识目标的要求: 思路 ( 2) 具有整体思想和思维的灵活性; 思路 ( 3) 具有知识的迁移和联想能力, 具有思维的深刻性。通过这种讨论方式, 学生心理愉快, 兴趣盎然, 思路开阔。由于教师的因势利导, 大大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的独创性。

学生创新能力美术教育 篇11

关键词:陶瓷艺术 创新思维 实践能力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030-01

在职业教育进行深化改革的今天,素质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改革创新能力也提上了日程,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尤为重要,这是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的教育应该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学生在情感、意志、能力和认知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学校所在地是龙山黑陶发源地,当地有很多黑陶艺术家和产业人士,我们学校又与黑陶人士合作,使龙山黑陶这一传统工艺走进了校园。陶艺教育注重动手、动脑,能创造一种轻松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求知欲,激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寓教于乐;并且充分具备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非智力因素创新能力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功能优势。

结合自己参加“黑陶文化进校园/校企合作”活动的实践,谈几点认识,希望能有更多的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

1 充分发挥陶艺教育中所蕴含的创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与态度。它决定着人们愿不愿意创新、敢不敢创新的欲望与倾向性,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动力。它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

创新意识是一种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超常规地解决问题的态度与意愿,创新意识强的人,总是能够从超常规的独特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十分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可贵的创新勇气。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作冲动。在陶艺教育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陶艺自身具有的创新因素,利用陶艺创作过程的千变万化的发散性思维理念,鼓动、启发和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多联想,不畏失败,积极解决问题,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来自人的内在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由人们内部需要而引发的动机,外在动机则是来自外部的奖励而产生的。陶艺教育的内涵,我认为是从无到有,它最能激发一种轻松活泼的环境,教师应精心设计和组织好丰富多彩而又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让学生能自发地融入到陶艺的创作中,实现自我鼓励,提高创造的积极性,树立创新精神。也可以奖励学生一个自己满足的陶艺作品作为纪念。

2 发挥陶艺教育手脑并用特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陶艺教育的核心是创造,学生亲自动手,手脑并用,把无形的泥巴变成有形的造型,只有学生亲自操作才能实现。作品的成功始终是手脑互动的全过程,重视动手能力而忽视创新思维能力,或反之,都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在陶艺教学中,教师应一方面进行技法的传授;一方面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要鼓励学生自己异于课本,不用于他人的方法来创造自己想要表现的意识。手脑在创作过程中是时刻变化处于动态应变状态的,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应变性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针对上述特点,教师要积极诱导学生运用知识,去创造,使学生逐步养成对新知识、新思维能力的渴求,完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

陶艺教育另一个典型特点就是它能充分体现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在创造活动中被认为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它有助于推陈出新,产生大量的奇特构想。陶艺教育还能促进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敏锐洞察,直接理解和整体判断,是一种灵感的迸发和认识的顿悟,被认为是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如陶艺材料概念的认识,我了解到,近年来陶艺界对泥的运用已大大地拓宽,已经摆脱了传统的“高岭”、“二氧化硅”泥料常规概念的束缚,只要是能经过高温煅烧的材料,其实都可用于陶艺制作。所以,陶艺教育中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最好办法。

3 发挥陶艺教育综合功能,培养学生创新艺术品质

陶艺学科内涵十分丰富,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可以说涉及力学、热工学、化学,甚至哲学、美学等。它的创作过程,还存在很大的非智力因素,与常规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它在创意时结合美学、哲学思维形式;在成型中必须考虑力学的运用;在烧制时,又必须掌握热工学、化学知识。陶艺教育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动脑、动手的主动精神,而且还要提高他们的美学审美层次。鉴于陶艺包容的内涵,我认为它是开放的,是课内外相结合的,能促使学生广泛的吸纳更多的学科知识,特别是美学知识,因此,在陶艺的创作和教育过程中包含了再认识、再创造,而且循环往复的过程,对人的创新艺术品质的提高能产生重大影响。

还有主要的一点,陶艺有其他美术的共性,更有着区别于其他美术的质的规定性,因为无论什么陶艺都是材料的质地、工艺手段和艺术表现形式三者的统一,是科学和美学的综合体现的有机统一。因此,陶艺教育的导入,是进行审美教育、创新教育和动手能力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陶瓷艺术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我们的骄傲。将其引入教学,以它独有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注重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中,学生的身心得到了放松,自我价值得到了实现,同时,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及潜能。总之,我将充分利用黑陶文化进校园这一契机,充分发挥陶艺教育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职教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唐殿强.创新能力教程[M].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

[2]何流.创新能力自我训练[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3]崔义忠.创意学教程[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学生创新能力美术教育 篇12

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相互观摩相结合

在学生的创作中, 职高生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但也并不意味让他们一直埋头于自己的作品, 课堂上不防偶尔停止一下画画, 让学生相互走动一下, 这样一方面可以从别人的作品中激发出自己的灵感, 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感想。另外在创作中也可以对学生的作品提出两个“不一样”的要求, 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挥, 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个方面:一是自己的作品要和别人的不一样。就是要学生不要模仿别人的作品, 包括教材上的和老师讲的一些范例, 要自己另辟蹊径;二是目前的作品要和以往的作品不一样。要敢于探索一条新路, 不要重复已经走过的路, 即使失败了也值得, 因为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已经得到充分发挥。

二、欣赏与创作相结合

在学生进行创作之前安排一些相关的欣赏活动, 能够启发学生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但是老师所选的欣赏一定要具有针对性, 能够使学生集中精力解决一个问题。例如让学生为自己的母亲设计一件裙子的创作课, 在课前可以运用多媒体放映一些时装秀短片, 结果有的学生设计出古典美的长裙, 有的学生设计出浪漫时尚的短裙。这些作品反映了学生在欣赏这些时装秀之后, 结合自己母亲的风格, 发挥创新思维将所欣赏到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 美术欣赏是一种精神食量的飨宴, 欣赏是一种逆向的再创作, 创作是欣赏后的表现。

三、在学习过程中使观察、写生与创作三者结合起来

教师在教授职高生写生的过程中, 要鼓励学生充分运用想象力, 用于创新, 而不是教会学生只会客观、忠实地描绘对象。例如在辅导学生画台灯的过程中, 教师把台灯放在教桌上供大家描绘, 有的学生只画好了灯座没有画上面的内容;有的学生注重画可爱的灯管而没有画其他的部分。我们不难理解这些学生的作品, 因为他们只用心于画他们认为美丽的部位, 而忽略了对其他部位的观察, 所以作品中才会出现这种“缺零件”现象, 所以这种富于创造性的表现不应该受到批评, 而是鼓励,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发现美、发挥发散性思维能力进行创新。正如阿因海姆所讲: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 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因此在教学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边写生, 边创作, 在写生中创作, 在创作中写生。

四、在学习过程中使观察、写生与创作三者结合起来

教师在教授职高生写生过程中, 要鼓励学生充分运用想象力, 勇于创新, 而不是教学生只会客观、忠实地描绘对象。例如在辅导学生画台灯的过程中, 教师把台灯放在教桌上供大家描绘, 有的学生只画好了灯座没有画上面的内容;有的学生注重画可爱的灯管而没有画其他的部分。我们不难理解这些学生的作品, 因为他们只用心于画他们认为美丽的部位, 而忽略了对其他部位的观察, 所以作品中才会出现这种“缺零件”现象, 所以这种富于创造性的表现不应该受到批评, 而是鼓励,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发现美、发挥发散性思维能力进行创新。正如阿因海姆所讲: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 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因此在教学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边写生, 边创作, 在写生中创作, 在创作中写生。

五、平面绘画与立面设计相结合

职高生仅有平面的感官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加之以立面设计创作才是完整的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立体设计能力, 可以从一些简单的造型开始, 如苹果、魔方等。然后再慢慢通过一些复杂的造型来启发学生立面设计的能力。学生通过这些立体的造型, 能够增加对空间、结构、造型的一些新的认识, 这些又会新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在这个培养过程中要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 使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理解去完成自己的作品设计, 这样激发他们的探索的积极性。

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 结合一些教材中的内容, 教师有意强调一些图画中的不完整现象, 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进而引发学生的探究的思考, 依据心理学的研究知识, 当一些不完整形象呈现于眼前时, 会在视觉中引起一种强烈的追求完整、对称和和谐的倾向。学生如何通过不完整形状来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的完整形状, 就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在这个探究的过程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 而这种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就是任何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所特有的状态。

七、仔细评阅学生的作品

职高生的价值观念相对成熟。职高生的作品大都反应了他们对世界、社会的思考以及自身的个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仔细评阅他们的作品。

上一篇:土壤养分状况下一篇:国际石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