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创新探究(精选12篇)
教学模式创新探究 篇1
随着课程改革标准的实施和不断深入, 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环节 (导入—示范—生作—小结) 已不能很好地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服务, 但这并不是说它失去了自身价值。经过不断的实践与研究, 我认为传统的教学环节还是可以继续沿用的, 但在方法、方式上必须做一些大胆的创新, 运用一些新的教育理念, 下面我就具体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方法。
一、在师生问好上创新
传统的上课问好形式是上课—起立—学生们好—教师好, 美术课亦是如此。如何设计一种既有趣味性, 又能融美术基础知识于其中的师生问好形式呢?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实践, 我设计了七色花问好的师生互问形式。一上课, 教师说:“小朋友们好!”学生边站起来边说:“站起来, 七色花, 拍拍手, 红黄蓝, 弯弯腰, 红橙黄绿青蓝紫, 七色花说老师好!”在互相问好的过程中同时表演拍手、弯腰的动作,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又把三原色和彩虹的七种颜色融入其中, 为学生掌握色彩基础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效果非常好。
二、在导入上创新
传统的美术课导入方式一般都是几句话简单地带过, 或者根本就没有导入, 一上课教师就直接讲授新课。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 美术教师的导入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这一点的变化是可喜的, 说明了教师的观念在变化, 不再认为上课的唯一目的就是单纯教给学生新知识, 而是越来越关注学生的情感, 关注课堂内外的联系。
我也在美术课的导入方式上做了深入的研究, 发现利用多媒体是非常好的一种形式。小学生对动画片的兴趣非常高, 所以在教授新课时, 我尽可能地设计、制作动画片来导入新课。如在教学小学二年级美术课《储蓄罐》时, 我设计、制作了一个动画片——两只小猫的故事。具体的导入是这样的——一上课, 我就说:“小朋友们, 刚才老师在来上课的路上, 遇到了一位猫妈妈, 她对我说:‘高老师, 我有两个孩子, 一个是小黄猫, 另一个是小蓝猫, 我经常会拿零花钱给他们, 但是这两个孩子的想法和做法是不一样的, 高老师, 你来帮我评一评, 哪个孩子的行为美。’高老师把这个问题交给你们解决, 好吗?”学生很高兴地接受了任务。接着我提出了问题, 要求学生边看动画片边思考: (1) 小黄猫和小蓝猫拿到零花钱后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 (2) 哪只小猫的行为美?美在什么地方?
动画片的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猫妈妈叫小蓝猫和小黄猫过来拿零花钱, 它们拿到零花钱后非常高兴, 小蓝猫想到了要买糖果吃, 小黄猫想到了要买书捐给希望小学, 因为那些孩子太可怜了, 于是小蓝猫跑去买糖果吃了, 小黄猫把钱塞进了自己的储蓄罐存起来。过了一段时间, 小蓝猫因为吃了不卫生的东西住进了医院, 小黄猫用积蓄的零花钱买了书捐给希望小学, 大家都说他是个有爱心的孩子。
看完动画片后, 学生都争着回答问题, 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 紧接着我就问学生:“大家刚才有没有看到小黄猫来积蓄零花钱的储蓄罐, 美不美啊?听猫妈妈说, 这个储蓄罐是小黄猫自己利用废纸盒做的, 大家想不想知道它是怎么做的呢?从这里很自然地揭示了课题, 导入了新课。
三、在示范上创新
传统的示范都是教师操作, 学生观看, 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需要改变, 具体的方法可以有这么几种:一是师生互换角色。示范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让他们分小组讨论该如何画或者如何制作, 讨论后请几个学生来示范。二是利用多媒体示范。教师上课前把示范过程运用电脑制作出来, 在示范时, 就可以请学生直接观看, 这样学生会看得非常清楚, 且因在课件中加入了一些声音和动画小导游, 学生的学习非常主动。如在教学《储蓄罐》这一课时, 我事先做好了电脑课件, 并对学生说:“今天, 老师把小黄猫请来了, 让他给大家介绍一下他是怎么做的好吗?”紧接着我放映课件让学生观看由小黄猫介绍的制作过程。学生边看动画片边进行了学习, 效果非常好。
四、在学生画画或制作时创新
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创作这一环节上一般都是学生单独进行, 新的课程改革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团体协作能力。所以在这一环节上我尽可能地让学生合作:可以同桌合作, 也可以小组合作, 或者全班学生一起搞集体创作, 甚至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这样, 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作业, 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成就感, 真切地体会到了“我能行”, 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动手能力。如《到海底去》这一课, 就可以让全班学生搞集体创作。我把整块黑板设计成一个海底世界, 让学生用彩色卡纸剪鱼、草、珊瑚、潜水艇等, 把它们贴到海底世界中。学生很高兴地跑到黑板前, 把自己的作品贴上, 有的学生都贴了四、五次, 这样很快就把“海底世界”贴满了, 作业效果非常好, 学生很有成就感, 同时也感到了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这个环节上, 还要注意放音乐, 让学生在舒适的环境下创作, 陶冶身心。
五、在小结中创新
以往的美术课在小结时都比较匆忙, 一般是拿几张画或几件作品, 由教师讲哪里好、哪里不好, 以后要注意什么。我在小结这个环节上, 试着让学生自己来评价, 可以评别人的, 也可以评自己的。刚开始时, 学生怕讲错, 不敢讲。我不断地鼓励他们, 要求他们只要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就行了, 只要你说了, 就证明你能行。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及时地给予了肯定,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 学生在这一环节上兴致很高, 都非常想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别人听, 而且都能讲到点子上。
六、创新的设计一些小游戏
一书传统的美术课, 一般都是小结后就下课。而我在上美术课时非常注意在小结后设计一个小游戏, 让全班学生一起参加, 学生又唱又跳、又说又笑, 非常快乐, 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就爱上了美术课。如在教学《到海底去》这一课时, 学生小结后, 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全班学生戴上鱼的头装饰, 学小鱼的游泳动作, 在班上游来游去, 一边游一边唱:“一网不捞鱼, 二网不捞鱼, 三网捞条开心鱼, 我们就是开心鱼”, 学生非常积极, 他们更爱美术课了,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综上所述, 小学美术的教学方法非常多, 只要我们美术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发现、不断创新, 就一定能使学生爱上美术, 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模式创新探究 篇2
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为目标,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特点,以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模式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实施新的学习模式,要注重学生3种能力的提高:一是自主学习能力;二是合作能力;三是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使学生的这些能力得以提高,笔者认为应从5个方面入手。明确实验教学目标,从教学方法的转变入手
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要全面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方面。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要转变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就是活动与探究。它要求教师在教材实验基础上,首先要进行创新设计,包括教具的改进设计、实验层次的安排、问题的设置及解决的方法等。这种设计目的是要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发挥主体作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例如在讲解“焦耳定律”内容时,焦耳定律演示器的演示效果很好,但原来教法是教师必须先把它的原理解释清楚,然后做两个实验:1)通过电流相同时,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大小成正比;2)导体电阻相同时,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现在笔者把课堂设计做了如下改进,就能更好地把学生吸引到实验中来:1)先给学生一段时间观察焦耳定律演示器,然后分组讨论,各组选代表发言,对正确组给予表扬、鼓励;2)出示2个实验目的,让学生自己针对演示器上的3块电阻丝设计出2个不同电路图;3)让学生到讲台上按正确的电路图进行演示。这样转变了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交流设计能力得到培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不管学生个性差异如何,形象、主动的实验可以引起浓厚兴趣和探索欲望,使学生自己观察和动手操作。如在教学“连通器”这节课时,每个学生桌上都放了一个由软胶管连起来的2根直玻璃管,先引导他们观察其特征,指导他们概括得出连通器的概念,再让学生联想在生活和自然界中哪些东西的特征和连通器相似,从而说明为什么要研究连通器。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他们感到生活中确实需要连通器,使学生主动、积极探索以获得新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要从培养学生自信入手
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应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二是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三是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四是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把握。
一次,笔者在教学“光的直线传播”时,一位学生玩世不恭地拿出激光手电,红红的一束光在室内闪动。笔者正想制止,他却大胆地问道:“老师,这束红光是不是红外线?为什么与手电筒发出的光不一样?”由此,笔者表扬了他善于观察,并告诉学生这红光并非红外线,红外线是不可见光,这是由激光器发射出来的一束激光,同时说明了激光的特点。课后,笔者鼓励学生查阅关于激光和红外线应用的书籍。这个学生还建议笔者这种玩具激光手电作为光源进行实验,笔者采纳了他的建议,在教学“光的反射定律”时,就让每组准备了一个这样的手电,一小平面镜,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共同探究反射现象,归纳反射规律。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还使学生体验了主动参与和亲身实验的快乐。引导学生做好探究性实验,要从培养学生勤思入手
新教材增加了不少探究性实验,这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会深入思考问题,并为解决问题提出猜想和设计方案。
例如在教学“探究浮力大小”时,笔者课前要求学生去猜想,并说明猜想的理由,同时要求小组设计出检验猜想正确与否的实验方案。通过深入思考,学生在课上积极参与,有的小组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有的猜想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有的猜想可能与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有的猜想可能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等等。同时都说明猜想的理由,制订验证的实验方案,并且小组按方案在课上进行实验。然后通过交流讨论,归纳出正确的结论。课后写出探究性的实验报告。这样既使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保证实验教学顺利开展,要从补充器材入手
实验室是学生实验操作的重要场所,除按教材要求配备仪器和器材,同时应该设法多收集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等,以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只有这样,实验室才能真正成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的地方。
总之,教师只有不断改进物理教学模式,更新教育观念,实施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才能更好地在新课程改革下实施素质教育。■
教学模式创新探究 篇3
一、指导思想
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数学教学应该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理论基础
“探究·合作·创新”教学模式是依据新课程理念,按照初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认知结构以及课程标准的知识结构,借鉴上海青浦经验——“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法”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而构建的。
1.“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法”的基本特点
(1)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尝试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2)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设计尝试内容、及时检验结果等手段起到积极作用;(3)“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法”不是独立的方法,而是作为讲授法的一种补充,弥补讲授法忽视学生个性差异、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的不足,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在他人的帮助下,通过与他人的协作,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利用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不是被动吸收,而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通过思考、亲身参与知识的探究、合作交流,达到知识的获得与创新。
三、课堂教学程序
“探究·合作·创新”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程序上包含四个循序渐进的方面:一是创设情境、启发引导;二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三是巩固应用、求异创新;四是回顾反思、总结提高。
1.创设情境,启发引导
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教师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创设情境,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自然现象等,启发、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例如,《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数怎么不够用了”中负数的引入。教师可以利用第一章的知识出一些练习题,把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搞一个小知识竞赛。记分采用正确加10分、错误减10分的办法。这样一来,在最后核分时,就会出现有的小组因得分少于失分而计算不出结果来。这样问题就出来了:比0分还低的分应当怎样记?数怎么不够用了?很自然的引入了新课“负数”,同样也就把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起来,学生的注意力也都集中到怎样探究负数的问题上来。再比如,《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概率中“游戏公平吗”的引入。教师可以通过列举学生生活实际中的例子,如在电视上看到的博彩游戏为什么输的多赢的少的问题。教师先让学生产生好奇心,然后再通过书中所举的转盘游戏的例子,让学生从游戏中体验游戏是否公平,使学生从好奇到产生兴趣,最后产生探究的欲望。
教师在教学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不要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2)创设情境要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目的;
(3)启发、引导要适度,不可以暗示。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就是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以自己的思维方式,独立思考,主动去探索、研究知识,深入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合作交流必须是教师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创设合作学习情境,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合作学习活动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完善自己的思考结果,在参与合作交流中寻求发展,达到优势互补。例如,前面举的例子“游戏公平吗”这一节。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探究游戏公平性的欲望后,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探究两个转盘的设计对于同一个规则的公平性,分析不公平的原因,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探索结果,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最后分组展示讨论结果,互相补充,共同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转变角色,创设和谐的合作氛围;
(2)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3)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要急于得到结果;
(4)合作中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避免出现“一言堂”,使交流流于形式;
(5腰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3.巩固应用,求异创新
巩固应用就是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运用中理解知识,在运用中掌握知识。求异创新就是在运用知识过程中深化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通过知识的扩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意识。例如,《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树状图”一节。在学生学习了树状图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画树状图,然后把人体染色体配对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问题是:男性染色体为(X,Y),女性染色体为(X,X)。通过树状图,讨论生男、生女的概率各是多少,说出你的看法。让学生画出树状图并计算出生男、生女的概率,从而达到科学地认识生男、生女的问题。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人为地束缚学生的思维;
(2)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去运用知识,大胆地质疑猜想;
(3)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4.回顾反思,总结提高
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通过回顾反思,对本节的学习内容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总结。同时,也让学生思考一下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总结,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一节,在学习全部内容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总结性的问题。如:(1)这节课谁问题回答得最好?好在哪里?(2)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困惑?(3)这节课中你做得最好的一件事是什么?(4)你对这节课的内容还有哪些发现?(5)在生活中你用到本节知识了吗?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进一步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提高。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由学生来整理知识体系,总结知识规律与方法;
(2)要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要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提高与发展。
四、评价要点
1.学生
(1)积极主动性: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积极深入到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形成自己新的知识体系;
(2)合作参与性:参与合作交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阐述自己的理由;
(3)个性差异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采用不同的方法,就会有不同的见解,从而得到不同的发展;
(4)知识的运用性: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求异创新的能力。
2.教师
(1)教学目标:目的明确,重点突出;
(2)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融洽;
(3)课堂氛围:尊重理解,鼓励创新;
(4)活动情况: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3.效果
(1)参与情况: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求异创新;
(2)合作情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知识情况:学生能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品质等方面都有不同发展。
(作者单位:宁安市教师进修学校中学研培部)
《电工基础》创新模式教学探究 篇4
一、教学创新
1. 把知识点归纳小结
《电工基础》的主要内容是分析直流电路、磁与电磁、正弦交流电路、三相正弦交流电路、非正弦周期电路等。由于电路和现象种类繁多,结构各异,解题方法也各不相同,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加以总结,使学生学起来更轻松。
(1)把分析电路归类。
《电工基础》分析的电路简单分就是直流电路和正弦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可以划归正弦交流电,是单相交流电的一种组合。或者说,单相交流电来源于三相交流电的其中一相。非正弦周期电是一个补充,让学生了解,电路不只是稳恒直流电和正弦交流电两类。
直流电路又分为简单直流电路、复杂直流电路。简单直流电可以用串并联知识及欧姆定律解决,复杂直流电路要用基尔霍夫等定律解决。复杂直流电路几种分析方法,可以归结为把复杂电路化为简单电路来解决。
(2)掌握三个元件的特征。
三个元件是指电阻元件、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三个元件在直流电路中是什么角色,在交流电路中是什么角色,两种情况下它们的电压电流关系如何分析。
(3)掌握电磁部分的几个定则及三个定律。
磁与电磁的两手定则,是指右手螺旋定则、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三个定律是指磁路欧姆定律、楞次定律和电磁感应定律。要把几个定则进行比较,不能混淆。磁路欧姆定律是定性分析磁路的依据,楞次定律是判断线圈产生感应电流方向的依据,电磁感应定律是确定感应电动势大小的依据。
(4)等效变换是整个学科最常用到的方法。有电阻等效变换,电源等效变换,星三角等效变换,电路等效简化(叠加原理等)。
(5)掌握分析线性电阻电路的三大类方法。
由线性电阻、独立电源组成的电路叫线性电阻电路。分析线性电阻电路有三大类方法:等效变换法、网络方程法、网络定理法,这三大类方法同样适用于正弦交流电路、三相正弦交流电路、非正弦周期电路。
等效变换法就是利用等效网络的互换,将电路简化来分析计算。
网络方程法就是选择一些未知量为未知数,列出方程组进行求解,包括节点法、网孔法和支路法。
网络定理法就是应用叠加定理和戴维宁定理来解题。
2. 教法创新,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电工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如何使学生获得这些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分析能力、运算能力和创新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层次进行教学创新。
(1)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引导学生在主体活动中发展创新思维。
教师是创新教育的操作者,必须树立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自主探索学习能力的教学观念,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素质的持续协调全面发展。在《电工基础》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师在作教学设计时,对教学内容安排既要源于教材,又要不囿于教材,强化教学内容的可研究性,注重充实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增强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
如我在设计研究“楞次定律”教学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并通过猜想提出自己的观点,逐步引导学生,电路产生感生电动势、感应电流的条件,独自进行验证并评价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教学手段创新,将多媒体计算机引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认识。
教学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原有的教学手段诸如挂图、幻灯片、录像等曾经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由于它能够实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的结合,使原来抽象、乏味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从而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去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培养创新认识,特别在认知微观世界方面,它能发挥非常巨大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比如在“电磁感应现象”这一节教学中,可以用FLASH动画效果逼真地让学生感到导体切割磁力线时,电流产生的动态情景,比光用语言或挂图描述,效果要好得多,加深了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真实理解。
(3)进行教学管理创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激活创新思维。
在《电工基础》绪论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主探究。做到启发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在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中相互学习,与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建立直接的联系,从思维辨别中感悟学习。以思维训练为目的,提倡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能够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激活自己的创新思维。
(4)进行教学评价创新,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非智力因素的评价。
我在教学中,以课堂教学在多大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了个性行为发展和思维能力发展为评估依据,发挥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在做学科成绩评价时,将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协作学习时的行为表现、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是否积极完成作业等作出定性评价,按照一定的比例纳入考试总成绩,作为平时学生学习行为表现成绩分数,以解除一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心理上的后顾之忧,改变原来的“辛勤耕耘者未必有好收获”为“辛勤耕耘者一定有好回报”。
二、培养创新型学生
1. 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培养创新人格。
培养创新人格的首要条件是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法气氛,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由此可见培养完善人格的重要性。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营造平等的气氛。
平等相处,做到使学生不仅是“教育的主体”,而且是“积极和创造性”的主体。如我在教授《戴维南定理》一节时,对于负载如何划定,为让分析过程更简单,让同学们先自己总结,再根据回答的情况及时鼓励、纠正、表扬,很快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学们围绕电路开动脑筋,在这种课堂氛围中思维活跃,不但很好地接受了课本知识,而且在课本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提出了一些新思路。在自然地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和能力。
(2)充分信任学生。
职业高中学生进校成绩较差,这只能表明他们自身潜力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出来。本着这一思想,我在教授《电阻的混联》一节等效电阻计算时,尊重学生思路,珍惜他们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对学生提出的某些“怪”想法延迟评价,让他们在以后的实践中验证其可行性,做到不压抑、不嘲讽,以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爱护学生创造性的幼苗。
2.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实践证明,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注意力的重要因素。为此,在《电工基础》教学中运用巧设问题、创设情境、多媒体等有效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你不想学习,我逼迫你学;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为“你不想学习,我来引导你学;你不会学习,我来吸引你学”。
3. 创造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孔子曰:“疑思之始,学之端。”疑是学生乐学的思想源泉。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有利于成功,当学生在学习上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突破了一道又一道难题:获取了某些知识,懂得了某种道理,心理上就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劲头就越高,思维也就更加活跃。教学中,通过层层设疑,不断刺激其兴奋点,使学生从一种兴奋状态进入另一种兴奋状态,求知欲在不停顿的探究心理中得到满足,人的体力和精力就比较充沛,思维能力也就比较灵活。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欲之间设置一种悬念或者设置一个“包袱”,把学生引入一种与悬念相关的情况中,从而使学生注意力、思维力都凝聚到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总之,在创新教育理念下的《电工基础》课堂教学中必须树立这样一种意识: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既要让学生把该课程的知识掌握好,又要让学生学得轻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创新上下工夫。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把培养出具有创新品格的学生作为最重要的目标,而不仅仅为了学生在对口单招中能取得好成绩。
摘要:创新是人类发展的动力。在目前社会发展形势下, 教师要勇于投身创新教学, 培养出创新型学生。在《电工基础》创新教学实践中, 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培养。
大学英语项目化教学创新模式探究 篇5
【摘要】在高等院校的教育中,需要在不断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秉承优良的教育水平,根据在教学过程中不妥之处加以修改。现有的大学英语项目化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同时这种模式的创新在高校教学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本文中,我们就大学英语项目化教学的创新方式进行研究,在仔细分析项目化的设计方案后,从老师和学生不同的角度来提供相关的教学模式。同时在使用这样创新方案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解决,目的是将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在不断的改变当中变得更加完善。
【关键词】大学英语 项目教学 创新模式 整体设计
一、背景研究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06年明确了《高等院校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其中详细的列出了英语课程在教学中的作用和目的,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将英语作为今后职场中交流沟通的工具,这就很明确英语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英语学习的过程将作为一项优势资源,能在竞争当中发挥很大的优势地位。
针对教学相关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了项目化的教学方法,这套方法完全是在现有教学思路上的一种创新模式,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合作和努力,旨在将学生在今后就业中的竞争力有所提升,保证大学中的教育能够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都能用到,甚至以完成一种受用一生的要求。项目化教学是老师根据课程的安排来设定具体的教学任务,包含有教学内容的展示,以及后期的教学成果分享交流。学生参与的过程主要是在通过自主的方式来收集信息,并根据信息的内容确定设计方案的主题,最后通过方案的研究总结出一系列的学习心得。
在论文网站中,近10年里,有关于英语学习方法的论文中,主要是有教学的方法和学习的技巧,但是涉及到英语项目化的教学模式的论文少之又少,可见,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鉴于英语项目化教学的创新方案的使用可以在教学中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生各项综合能力等特点,不断的发展这项模式也是未来教学的一种趋势。通过在全国部分高校中使用这项技术进行试点,也得到了很大的收获,同时也累积了很多经验。
二、大学英语项目化教学创新方案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定义下,教学主要是通过老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这就有着教学的被动观念在里面。现有的英语项目化教学的模式只要是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了学习的实践能力,以及今后的运用能力。在具体的情景学习中模拟发生的环境来给学生提前适应不同类型的交际环境的目的。构建起来的教学模式体系是一种探索式的发展趋势,强调了发展过程中的活动性质,对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要求的比较具体,通过不断的发现问题,再利用合理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意识构建下,形成学生对于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掌握与提升。
作为项目化教学方式的创意方案中,在现实与虚拟的环境中,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资源交流平台,利用各种能够使用的资源,在自我亲自工作的情况下,来完成一项特定的任务。任务的难度可以设定的不相同,也可以将一项大的任务具体的分配成若干个小的任务板块,通过“闯关”式的任务完成方式,最终到达终点。其中有的学生在做任务中不能在最后的时候顺利完成,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任务的设置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而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亲手实践的目的,而未能很好的完成任务的事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上面提到的利用各种能够使用的资源,这是一项非常考验学生能力的任务。在社会资源如此丰富的时代,如何甄别和使用对自己最为有用的资源是一项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在活动的开展中,资源的整合方式需要学生自己来完成,老师要起到相应的协助工作。这样也能够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能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在今后的职场工作中,交流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智商水平,情商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在虚拟和现实的结合中,利用环境不变化和任务的不同来起到项目教学创新的方案,在协作、学习和总结中,让学生体会到更多的实用知识的重要,更重要的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大学英语项目化教学创新具体实践过程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国内学者从工作过程、市场需求、工学结合等不同角度探讨了英语项目化教学的特征,并介绍了具体的设计方法,如包括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的“六步法”。同时,还有“五步法”和“七步法”。综合来看,三种方法均包括项目准备、项目实施和项目汇报三个阶段。此外,国内学者提供了具体案例,如金融保险项目化英语教学案例。
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英语项目化整体设计、项目化单元设计等内容,如机电英语项目化的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均渗透了技能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知识目标主要和英语词汇、句法、翻译技巧有关,技能目标主要和运用英语词汇、句法、翻译技巧的能力有关,素质目标主要和基本职业素养、积累技术资料、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有关。
根据多次走访发现,大学机电装备制造类学生的第一份工作目标大多是一线机床操作员工。因此,教师根据现有的加工设备,结合英语项目化教学整体目标,进行了单元项目化设计。具体包括技能训练项目名称、技能目标、主要支撑知识和训练方式。1.分组收集机床用途/构成,特色/操作注意事项的20~30个词汇和简单句和较复杂句句型;分组收集机床用途/构成,特色/操作注意事项等的词义的选择、增词、数量、倍数技巧等5个例句。2.分组总结机床用途/构成/特色/操作注意事项的100个词汇和简单句和较复杂句句型;分组总结机床用途/构成/特色/操作注意事项等的词义的选择、增词、数量、倍数技巧等共10个例句。3.通过看图解说、看实物解说等方式介绍机床用途/构成,特色/操作注意事项等 在项目化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参与信息收集、实施方案设计和评价方式设计。以单元设计为例,学生也提供了具体的六步实施方案。
四、结束语
在不断的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发现,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和“被动”的教育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下的社会发展,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特点,需求更多的教育方面的创新思路。在本文中,我们就大学英语的项目化教学的创新模式进行说明,以相关的机电方面的英语教育作为平台,讨论了项目化教学的具体实践方式,以及教学实践内容,以一种正确的英语改革方式来提高大学的教学质量。
从老师的角度来说,项目化教学的方式改变以往的固定教学模式,给老师的授课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这同时也是全新的挑战。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新的教学模式,在题材和形式上有了更多的创新,参与性更强了,使得学生的星期也更加浓厚。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大学英语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方式在实践使用中的成效,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的引进这种方式,使得大学的教学质量不断的提升,同时学生的各项能力也可以得到很大的帮助提高。
参考文献:
小学作文教学创新探究 篇6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因此,作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语文教改中的重中之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写作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是造就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开启创造力的钥匙。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在一步步革新。本文从打破常规,内容创新;走出课堂,形式创新;多种媒介,思维创新;重视主体,方法创新四个方面对作文教学创新进行探究。
关键词:作文;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27-01
小学阶段,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在考试成绩中也占有较大的比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写作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是造就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开启创造力的钥匙。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在一步步革新。
一、打破常规,内容创新
以往的作文教学,过分关注结果,也就是在考场上能拿到一个稳定的分数,有些老师会让同学们尽量选择一个常规的角度,限定一些常规的范围,这样学生写起来比较顺手,不需要花太多时间构思。只要结构完整,语句通顺,错别字少,书写公正就能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所以教师将作文的重点落在写作技巧的训练上,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引导到研究文章结构、语法系统、材料安排等方面,忽略了作文本身的表情达意,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这一个体,写出来的文章都是千篇一律的。如《我的妈妈》往往都写生病了妈妈如何照顾我,如何冒着雨雪送我上医院,或者雨中送伞……
《新课程》对学生作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小学作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现阶段语文教学,更多的应该打破常规,让学生有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可写。在作文训练方面,应鼓励学生用新内容和新材料,尤其是重视作文的选题,关注时事,与时俱进,选择那些比较新颖的作文题材,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尽量避免用一些全命题作文,给学生留下一定的选择空间,让学生去选择和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创作,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从新的视角进行立意,即使是一些老的题目,也尽量讓它长出“新芽”。
二、走出课堂,形式创新
作文应该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回归生活,没有生活的作文就像无源之水,根本无法立足。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进行内容上的创新外,还要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造力,所以课堂形式的创新也显得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开放性的课堂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把作文教学的阵地转移到大自然。例如:写春天的作文。如果在教室里坐着,老师传统的讲,学生“认真地听”,那学生写出来的春天会显得死气沉沉,缺乏生机,离我们很远。如果孩子们能够走出教室,到操场转一转,就会发现春天就在我们的身边,小树吐露新芽,小花绽开笑脸,蜜蜂忙碌的身影,树叶筛下的日影……学生自然有话可说。
作文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而是和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走出课堂,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教师也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及时记录;制作读书卡,把好词好句及时记录;读书交流会,把奇思妙想,人生感悟进行分享……最大优化我们的课堂,让作文就在我们身边。
三、多种媒介,思维创新。
苏东坡曾说:“文章最忌随人后”。陆游也曾发出:“文章最忌百家衣”的感慨。但是现阶段,有些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低;有些小学生没有组织和驾驭语言能力,内容空洞,条理不清,有些学生作文千篇一律,写了又写。都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自然没有两个相同的思维,如何在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创新思维必不可少。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作文创新首先要做到思维创新。扩宽课外阅读渠道,作文思维创新,才能使文章思想独到、新颖而深刻。
科技的进步正在慢慢改变着课堂。从以前的三尺讲台,一身粉笔,变成了多谋体,电子白板……多种媒介进入课堂,也为作文教学提供了新的便利。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氛围变得丰富。教师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而且可以下载图片、视频,让学生更全面、多角度的了解写作对象,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突破思维定势,对同一问题探求不同甚至是奇异答案的思维方法,对于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重视主体,方法创新
作文,归根结底是学生主观能动性、内心感受的一种外在表达,是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对于自身、生活、社会的主观感受。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在整个课堂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教师的喜好决定了作文的分数,学生为了迎合老师,有时候会违背心意写出老师满意的文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主人”,自然学生也是作文教学的主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会压抑学生的个性,也会让学生失去作文的兴趣。
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应该让授课形式摆脱过去讲评式授课,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写作方法也得到创新。如故事式,老师提出一个题目,或者一句话开头,让全班学生进行故事讲述,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也锻炼到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采访式,对身边的人或事进行采访,根据采访到的第一素材写成文章;调查式,成立调查组,撰写调查报告,最后形成作文……让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体,并鼓励他们采用更多创新的方法,能够使学生更愿意上作文课,真正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因此,作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语文教改中的重中之重。《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的根在生活中,但要让作文开得灿烂,开得迷人,开得与众不同,还需要创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初中作文教学创新探究 篇7
一、当前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初中作文教学难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学生学得非常艰难, 教师教得也很辛苦。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要么干瘪生硬,要么无病呻吟,教师在作文教学效率方面也处于停滞不前状态。对这样的现状进行分析,主要和以下四个方面有关。
一是学生缺乏真实丰富素材,写作成为无米之炊。不可否认,当代初中生与社会接触面较少,他们眼睛一睁上学校、顶着星星赶回家,大部分学习与生活时间都在校园内。由于和社会生活感知脱节,学生也很难获得更加丰富的写作素材,具体写作时要么搜肠刮肚寻找一些范文中的内容, 要么胡拼乱凑带有明显的捏造痕迹, 缺乏了丰富素材的作文,显然无法成为一篇高质量的文章。
二是学生写作技巧掌握不足,创作之中无从下笔。写作不仅需要素材,还需要技巧。丰富的写作技巧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而许多学生写作中缺乏深厚的技巧,甚至有些教师在小学阶段为了提高学生作文应试水平,对照可能考查的作文类型,要求学生对照每种类型写作甚至背诵一到两篇范文,这样卷面上表现出来的文章并非学生真实的写作水平。进入初中以后,学生在写作技巧方面明显滞后,跟不上教学要求,遇到较为开放性、拓展性的命题甚至无从下笔。
三是教师作文指导空洞苍白,缺乏形象有效支撑。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没有深入研究,满足于提出要求、提示要点,然后让学生自主进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初中生的作文指导必须要生动形象,尤其是处于当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期,学生作文写作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要求教师在提高作文指导形象性方面下功夫。教师如果还是沿用空洞苍白的作前导方式,对学生作文实际能力的培养无法形成有效的支撑,久而久之, 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也就无法得到更高更大的进步。
四是作文教学空间资源受限,无法打造生动教学。作文教学应当不拘一格,教学时间上、教学空间上、教学形式上可以灵活多变,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安排灵活进行。但是有些教师缺乏创新的理念,将作文教学完全局限于课堂之中,教师禁锢了学生思维的飞跃,学校的围墙挡住了学生感悟自然、感悟生活的脚步,作文教学的空间没有得到拓展,对作文教学有着较大帮助的资源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使初中作文教学活动停滞不前。
二、以创新为动力,扎实有效推进初中作文教学改革
针对当前初中作文教学中出现 的一系列问题,广大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研究,既要认真领悟分析新课改要求,同时也要借鉴其他教师成功的教学经验,还要分析研究学生作文 学习现状 , 包括写作 基础 、 写作能力、写作情感等等,制定更加周密的教学计划与方案,提高作文教学创新效果。笔者在教学中重点抓住六个方面。
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获得源源不绝的写作素材。初中生涉世不深,加上封闭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无法广泛汲取生活中的素材。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做关注生活的青少年,从社会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写作素材。如家庭生活条件边好了,社会风气变得向善了等等, 既要认真观察细心体会这些变化,同时要善于从这些表面的变化发掘出本质的内涵,发掘出有深度的思想内容,这才是关注生活的最高境界,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能够获得更多的写作素材。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关注人民生活等等,只有放眼社会、放眼世界才能够获得更多的素材,站在更高的层面、更广的角度才能够让初中生的作文创作活动更加有利。
2、开展读写专题活动,拓宽学生阅读的数量范畴。造成初中生写作过程中语句干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缺乏阅读的深厚积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广泛的阅读能够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文学积累,这对于提高作文创作质量具有重要的帮助。笔者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开展了读写专题训练,帮助学生拟定读书计划, 开展读书活动。要求学生按照进度有效开展阅读,同时对阅读成果还要进行积累,通过读后感、读书笔记、手抄小报以及各类征文竞赛等形式,展示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的收获。读写专题活动的组织与语文教学可以有机融合起来,体现对学生读写训练的强化与巩固,体现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要求。
3、结合课堂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深刻地感悟技法。对学生强化作文写作技巧训练,不仅要重视专门的作前指导,还要重视日常阅读教学的渗透熏陶。阅读教学中开展写作技巧渗透,是阅读与写作教学结合的重要契机。 《济南的冬天》 中有许多技巧激发是学生需要深入研究和感悟的,笔者抓住这一点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把握写作的技巧技法,并拓展延伸开去鼓励学生回顾自己的家乡,哪些季节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共同探讨可以运用什么样的手法来进行描写, 这一篇文章可以采用什么样的结构进行构思等等。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技巧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并转化为创作技巧。教师可以结合阅读教学进行仿写续写,通过行之有效的融合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作文写作水平提升。
4、实施下水作文示范,增强作文指导教学直观性。笔者在教学中以下水作文为抓手,更加形象直观地开展作前指导。例如以写人的训练为例,笔者事先安排学生创作了一到两篇高质量的人物描写文章,在课堂上投影出来进行交流,结合这一类型文章写作要求,让全班学生分析评价这篇文章与习作要求相比有哪些成功之处、哪些不足。这样的拓展性讨论活动可以让学生打开话匣子畅所欲言, 大家既重视了对这一篇文章优点的发掘,同时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指出文章存在不足,以及自己的构思。在学生充分酝酿、热烈讨论的基础上,笔者组织学生对这一篇文章的可圈可点之处进行梳理总结,总结过程中结合文章具体描写内容进行点评,实际上这是对学生进行技巧指导的生动过程,同时也对文章可以改进的地方进行了点评,避免学生在接下来的创作中出现类似的问题。这样的下水作文教学内容来自于学生自己,下水文讨论的过程也是取长补短的过程,更是教师进行写作技巧方法渗透的过程, 整个作前指导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了较高效果。
5、带领学生感悟生活,现场指导写作提高趣味性。初中作文教学指导既可以在教室内进行,由可以到生活中开展。教师要善于打破常规,将作文教学课堂搬到社区、搬到工厂, 搬到一些模范单位等等,通过现场观察、现场指导的方式,学生掌握的效果更加明显。例如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景物描写的顺序和特点,笔者带领学生深入果林园,边观察欣赏美丽的景色,边对照写作的要求选择观察的顺序,细致观察景观的特点。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身心得到了放松,观察的景物也更加细致。笔者现场开展指导,学生踊跃发言,并对如何确定写作的顺序、如何表达和描写景物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民主热烈的氛围是作文教学成效得以提升的基础。笔者以这样的活动为抓手, 现场观察、现场指导、现场总结,较好地提高了作文指导的有效性。笔者还带领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先进人物, 走进这些人物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听他们讲述自己是怎样立足岗位成长成才的,讲述的事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既是思想教育的过程, 也能够提高素材积累效果,写出来的文章有血有肉、丰富生动。
6、开展各类延伸活动,激发学生作文写作的兴趣。教师要结合教学活动组织各类竞赛,为学生提供展示作文写作成果的平台,以及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竞赛活动、征文活动,到更广阔的天地比一比、赛一赛,这也是提高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重要路径。笔者经常组织类似的竞赛活动,如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之后,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创作,评选出优秀的文章在班级园地栏目进行展览。这样的竞赛活动较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竞争的氛围有助于学生作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创作出来的作品较之以往有了明显的提高。笔者还组织开展过读书笔记展览活动,学生摘录或是提纲撰写较好的进行展览,让学生看到同学优秀的读书笔记,以此为榜样进行学习,也学到了技巧与方法。
三、对创新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中写作教学创新探究 篇8
一、审视现阶段写作教育的不足
1. 模式固定化, 学生不能表达自己
现在高中语文写作课堂上, 老师指导学生写作的目的主要是能够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比较好的成绩, 要求学生按照某些优秀范文进行写作, 使写作变得程式化且没有新意。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表达自身情感和灵活写作, 影响了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性。写作本身就是一种表达情绪、生活的方式。发挥这种作用能让学生把写作当成一种爱好与习惯。
2. 存在局限性, 写作主题单一
现在的写作都是基于一个给定的题目或材料来进行的。这种方式增加了可操作性, 却不能让学生在一个自由的空间里进行写作, 不能实现学生的自身特长和风格的发展。学生可以自由表达的方式或是按照主旨尝试进行练习。
二、创新给高中语文教学写作带来滋养和契机
1. 注重教学与生活的结合
在写作教学中启发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运用于文章之中, 注意培养他们去感受周围的人、事、物, 促使他们心灵的成长、成熟。《荷塘月色》里作者写了一段自己夜里观荷赏月时的所见所感, 通过文字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散文通篇体现着当时景色的清澈寂静, 亦能使读者感觉到作者那时那刻的情绪。
通过语言表达自身感受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得的, 需要在目标的指引之下, 经过长时间的练习, 才会日益精进。因此我们在闲暇时可将自己的感受诉诸于笔端, 既表达了自己又得到文学上的成就感。
2. 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写作是综合素质的体现, 因此除了学习语文知识外, 历史地理等文化课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老师要注重教导学生,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促使学生人格的完善。学生在人生经历中成熟, 才能在写作中体现阳光、健康的人性之美和生活之美。
三、以兴趣主导, 强化写作教学
很多学生不喜欢写作文的一个原因是对写作没有兴趣, 把写作当成是一种学习任务。兴趣是人们以积极的态度做某件事情的内在动因。养成写作兴趣最好的途径是获得成功的写作体验, 比如老师的表扬、他人的肯定与奖励, 都是很好的诱因, 这样学生便想写、敢写并走上一个良性的轨道。
四、强化语文教学的可操作性
1. 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是老师读取别人已经完成的文章, 有目的选取其中的优秀作品让学生阅读, 吸取前人的成果, 借鉴其写作手法、文体特征和个人风格, 使学生在学习别人的过程中发现自身写作的长处并逐渐形成个人的风格。
2. 强化老师在写作课堂的作用
在写作课堂上老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经过指导老师的写作要求以及关于题材和主旨的分析建议, 学生完成当次的写作任务。在一定时期的写作学习中, 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向老师所要求的方向发展, 这种影响有时是长期的。指导老师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比如坚持表达切身感受, 写出对生活人生的理解。
3. 强化分类教学方法的运用
可以对写作能力进行分类训练。可练习比喻、夸张等写作手法, 还可熟练掌握议论、散文、记叙等文体。扎实基本功的练习使学生写作能力稳步提升。
五、注重学生写作思维培养
写作思维是抽象的但却真实存在于写作过程中, 具体体现在拿到作文题目时对文章的构思立意、对素材和结构的布置上。写作思维是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通过自己的摸索逐步构建、完善成熟的一种思维活动。写作是思维的载体和体现, 老师应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注意锻炼思维。总结培养写作思维将对写作提供大的推动力。
六、提升学生与文学相关的素养
音乐、美术属于艺术的范畴, 很多好的诗歌散文都蕴含着艺术美, 能够写出好文章的作者不可能不具有这方面的一些素养。所以要在写作中体现艺术美, 就要让学生建立对美欣赏、评价的理念, 体会音乐节奏美、身临其境的图画美, 并学会在写作中用文章体现灵性之美。
七、从大自然中汲取写作的营养
大自然充满神奇、千变万化, 写作和其有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深入自然, 体会它、感受它, 从中提取素材和养料, 使文章体现自然之美。大自然可以给我们广阔的视野, 亲近自然使我们感受阳光和雨露, 将自然体现于文章之中。这能在写作的过程中愉悦身心, 促进心灵的自然成长。“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从自然中感受世界、领悟人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从小学就开始的, 学生在升入高中以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对于写作的认识与能力。高中阶段的教学要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使学习写作延续下去, 综合提升学生的思维、语言运用能力。
电工基础教学创新探究 篇9
高职教育的法律地位、根本任务得以确立, 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得以梳理。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基本特征归纳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二、专业课课堂教学创新是时代的要求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 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职业学校培养大批的创新性人才, 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是国家振兴的需要, 也是个人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 专业课教学必须与时代相适应, 专业课教学创新是时代的要求。
教学创新要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生存, 学会做人, 因此课程教学需要创新, 而且要将教学创新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1、教学中要始终贯彻思想教育, 教学离不开教育
教学中始终贯彻爱国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 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体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结合。
2、教学内容上要实现手段创新激发学生兴趣, 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加强直观教学, 重视教学实践, 激发学生兴趣, 电工基础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教师要根据这一特点, 利用直观教具和实验教学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3、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创设良好教学情景
结合教学内容, 设置研究课题, 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结合学科特点, 设置研究课题, 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结合评价体系的改革, 充分突现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克服传统教育评价存在的弊端, 把评价看作是促进教师改善教学, 促进学生改善学习手段, 使评价完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即从“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出发, 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重过程而轻结果, 通过学生平时的“所作所为”来综合评价学生。
4、运用比喻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
力和记忆能力, 拓展学生的思路, 调动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积极性。比喻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增强学生的记忆;比喻使枯燥乏味的知识趣味化, 生活化, 活跃课堂气氛。教学中适当运用比喻,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喜好, 启发学生的思维, 使死板呆滞的教学内容变活;比喻使深奥的理论形象化, 降低教学难度。
5、利用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 将多媒体应用到电工基础的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提高课堂效率;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优化电工基础的实验实训, 避免操作事故;利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创设问题情境, 实现教学最优化。
三、加强电工实验实训课的创新改革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应用型的新世纪人才, 实践教学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电工实训教学现状的研究, 分析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在现有条件下, 通过完善教学管理、利用教学资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等手段来达到提高电工实训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结语
中学作文教学创新探究 篇10
一、中学作文教学创新是时代的要求
19世纪50年代, 世界上就掀起了一个教育思想大转变的浪潮, 涌现出了如布鲁纳的“学科结构”与“发现法”原理、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等一大批代表现代教育思想的流派和学说。[1]这些理论的共同点是: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教育过程的民主化和创新化放在中心的地位。在历史的推动下, 中学作文教学要着眼于创新, 实践于创新。
二、中学作文教学创新是改变语文现状的需要
叶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 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 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 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 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分内的责任。”[2]因而, 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语文义不容辞。语文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学会阅读文章, 准确地获取信息;学会写作, 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让作文教学中的“应试教学”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进而取得创新。也只有使作文教学走上创新之路,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现状。可见, 要改变中学语文的现状, 离不开作文教学的创新。
三、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
中学作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长期困扰着广大师生。究其主要原因, 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 学生主体性缺失。
1. 不爱写。
这是写作学习中常见的一种消极心态, 即缺乏写作的能动性。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在1200名城乡高中、初中各年级学生中, 热爱写作的仅占21%, 有57%以上的学生害怕和讨厌写作文。这是一个不小的比例。因为对写作缺乏热情, 缺乏灵感, 不少学生在作文训练中采取了或应付、或拖延、或逃避的态度。
2. 不会写。
不会写是学生没有能力去写好作文, 即缺乏写作的自主性。每次作文训练命题后, 总有不少学生连呼“这个题目我们不会写”。于是教师开始对本次作文进行指导, 从审题说到立意, 从取材说到构思, 从文体说到语言, 方方面面似乎都讲到了, 但不少学生仍是一脸茫然。
3. 写不好。
写不好的关键是作文没有新意, 即缺乏了创造性, 没有创新意识。我们从学生的作文中, 看不到灵气, 看不到个性, 看不到思想的火花, 看不到智慧的色彩。看到的只是千篇一律的人云亦云、众口一词的陈词滥调。可以说, 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最大的缺失是人的精神的缺失、品格的缺失和情感的缺失。
(二) 教师主体性缺失。
1. 教学无趣。
学生对写作任务的拖沓和逃避, 使语文老师深感头痛, 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体会不到快乐和幸福。一学期七八次的作文训练成了一些教师苦不堪言的差事, 而繁重的作文批改任务尤其令教师感到压力巨大, 这样的作文教学, 教师的心情怎么能够舒畅, 工作怎么能够愉快呢?
2. 教学无序。
中学作文至今没有专门的教材, 甚至没有比较稳定的训练体系。即使是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语文教材, 作文目标体系也是零散的、非系统的。图书馆中“语文教学法”之类的专业书籍倒是不少, 但涉及“作文教学法”的却少之又少。对于作文训练的目的, 专家们的意见也不尽一致, 有的强调写作的实用功能, 有的强调它的陶冶功能, 莫衷一是, 令一线教师无所适从。
3. 教学无方。
怎样进行作文教学?在课堂上如何操作?要怎样做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此类问题, 恐怕没有几个语文教师能够说得清、道得明。常见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命题—指导—写作。其中, 教师能对学生施加影响的就只有“指导”这一个环节。但这种“指导”往往是随机的、零散的, 因为写有作文教案的教师并不多。不“指导”, 一些学生还有一点自己的想法;一经“指导”, 不少学生连自己那点想法都没有了。剩下的就是教师教授的“技法”了。这样就很难见到标新立异的习作。
4. 教学无效。
提高写作水平和能力, 牵涉的东西太多了。如学生的生活经历、人文素养、认识水平、逻辑思维、语言积累等, 无论哪一个方面的发展跟不上, 都会导致整个作文水平的层次难以上去。即便做教师的花费九牛二虎之力, 也未必能见大的成效。繁重的语文教学任务又使不少语文老师疲于应付, 根本没有更多的精力提高自身素养和研究教法。而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得师生双发都看不到作文教学的美好前景, 从而导致师生双方都对作文产生一种失落感。
四、中学作文教学创新应采取的对策
要从根本上解决作文教学的问题, 必须改变作文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体性, 从“人”的研究入手, 并最终落实到“人”的发展上去, 做到创新教学方法, 使作文从根本上有一些改变。
(一)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作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 有了兴趣, 才能自主参与写作的训练并养成习惯。
1. 重视学生的口语发展。
教师应提供学生与同伴或成人交往的机会和场所, 如开展咨询、购物、问路、接待客人、介绍名胜古迹等形式的活动, 或组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讲演比赛、辩论赛等, 训练学生使用语言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2. 亲近自然。
教师应努力唤起学生对自然的感情, 引导学生用眼睛去看, 用耳朵去听, 用手去触摸, 用心去感受去联想。
3. 开展活动。
教师还应开展一系列写作活动, 如编写手抄报, 编印优秀作文选, 开展生活笔记封面活动, 组织春游、故事会、演讲会, 成立文学社, 参加各级各类作文竞赛, 积极向各报刊推荐优秀作文, 等等。在这些活动氛围的熏陶下, 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创新能力都会得到显著提高, 从而让自己的写作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二) 注重感情, 融入激情。
学生作文没有情感, 就缺乏伴随着激情而产生的灵感火花、创造之光。郭沫若这样回忆自己写诗的灵感:“在晚上行将就寝的时候, 诗的后半部分的意趣袭来了, 伏在枕头上用着铅笔, 只是火速地写, 全身都有点作寒作冷, 连牙关都在打战, 就那样把奇情的诗写出来了。”[5]学生作文虽不像文学创作那样“惊心动魄”, 但也要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波澜和涌动。因此, 中学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要多给学生创设一些情境, 让激情驱动他们。这样写出来的文章, 才能抛开平常固有的面孔, 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比如要求学生写一篇以《父亲》为题的作文, 老师可以先选取一两篇佳作 (如朱自清的《背影》) 录好音, 并配以音乐, 让学生先进入一种亲情包围的氛围, 然后教师趁机进行激情的引导, 使学生沉浸在激情的回忆中, 自然作文中流露的情感就比以往丰富真实得多了。
(三) 实施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 使作文教学更有创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作为一种生命活动, “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在这一过程中, 学习主体通过学习语言, 品味语言, 积累语言。逐渐形成语感, 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 发展自己的个性、人情、人格、人品, 汲取优秀的文化营养, 形成自己的文化, 为终身发展打下精神底子。毫无疑问, 这些“语言积累”, 这些“情感体验”, 这些“文化营养”, 对学生的写作确实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有了课外阅读, 学生就可以自由地与书中的各种人物进行“对话”和精神沟通。
(四) 培养学生自我批改作文的意识。
1. 让学生明白自我批改的意义。
批阅文章的过程, 不仅是一个提高自身鉴赏能力的过程, 而且是一个情感交流、借鉴学习的过程;修改文章的过程, 不仅是一个提高作文质量的过程, 而且是一个锻炼思维、完善思维的过程。一个人如果只会写文章而不会批阅修改文章, 他的写作就不可能达到最高境界。所以在让学生学习写作的同时, 教师也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
2. 让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自主批改作文。
自信并不是每个人天生都具备的, 它来自后天的培养, 却也是成功的关键。写作文与改作文是一对孪生兄弟, 能写作就一定会批改。批改作文需要精力充沛、思维活跃, 而青少年在这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然而, 批改作文需要较强的鉴赏能力和较高文字水平, 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没那方面的能力, 从心里面胆怯去修改作文, 然而他却不知道这一切都可以通过努力学习不断获得。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信方面应多给学生鼓励。
3. 让学生意识到批改作文是一项十分愉快的活动。
在这一问题上, 要让学生的意识从被动的“被批判者”变成主动的“批判者”, 产生一种“我的作文我做主”的强烈快感。这样学生的思想、观点、情感就能得到交流, 自我风采、个性、自由就能得到张扬, 作文的批改就不再是一种“练习”, 而是一种充满情趣的活动。
(五)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作文的创新需要创新思维, 这不仅是个性集中的体现, 而且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 将创新引入作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其目的就是告诉他们创造性思维对解决作文问题是多么重要。为此, 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引导。
1. 通过“一题多做”“一事多写”, 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
在写作教学中, 要随时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 并帮助学生选好思维切入点, 使之“心游万仞”。在具体的作文指导过程中, 可采取由易到难的办法, 先提供一些触发学生思维的材料, 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训练、提高。
2. 通过“寻找联系”“举一反三”, 训练创造性思维的变通性。
著名教授许国泰说:“思维就是找联系。”这话十分精辟。我们常说的创造性思维, 其实就是四通八达的联系, 就是打开思路, 让思维的触角与无限丰富的其他事物产生碰撞, 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例如我们学习了中学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很自然地就联想到《召公谏厉王止谤》。由齐威王下令求谏联想到周厉王防民之口, 进而联想到阿Q听到人说他头上癞疮疤就怒目而视, 联想到惯于给提意见者小鞋穿的某些领导, 联想到谏难, 纳谏尤难, 等等, 对认识事物本质、深化文章主题起着巨大作用。
3. 通过“换元思维”和“逆向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
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因素按一定顺序排列而成的, 这就是事物的多元性。事物的多元性决定了思维的多元性。对于写作来说, 它要求写作者不人云亦云, 敢于发表与前人、众人不同的意见和设想。例如“酒香也怕巷子深”和“忠言不必逆耳, 良药未必苦口”这些逆向思维所得出的结论令人耳目一新。总之, 只有通过中学作文教学的创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重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培养, 让教学方法从根本上得到创新, 才能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 把写作观念从“被动写作”转变为“主动写作”;才能改变学生以“应试文章”为主的写作方法, 让文章变得更加优美;才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写作更加个性化、独特化。
参考文献
[1]王寿山.中学主体性作文教学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6-7.
[2]李正阳.尽快改进语文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 2009, (2) :6.
[3]冯莉.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06-17 (12) :8.
[4]龚琦.浅析作文教学方法[J].黑河教育, 2001, (6) :12-13.
[5]韦钰.个性化创新作文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9, (2) :2-3.
[6]袁翠娥.论作文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N].科技创新导报, 2009-09-03, (18) .
[7]朱威.创新作文教学与研究[J].作文教学研究, 2009, (5) :2.
创新阅读教学 探究学习合作 篇11
一、重视个性评价导向,让学生敢于合作探究
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读同一篇课文,因学生生活阅历的不同、理解分析能力的差异等,他们对文章的感悟也会多种多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点也不错。我们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学生毕竟还是个孩子,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我们不要求全责备他们,要学会欣赏他们的错误。他们也希望得到老师的好评。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该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评价,特别是对后进生的评价要格外慎重,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信任、鼓励,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他们才敢于探究,不怕出现错误和闹笑话。在课堂教学中,那些基础比较差、合作探究时又心不在焉的学生时常会提出一些幼稚的问题或答非所问,这会招来其他同学的嘲笑。这时,我们老师一定要给他以鼓励,保护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多鼓励,少批评,学生才敢于合作探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关注情感共鸣,让学生善于合作探究
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他们不仅指学习兴趣、态度、价值、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这必须有机地渗透到阅读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之成为阅读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而一篇篇文情并茂的课文,都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此,我们要注重情感因素,让学生善于主动体验。
巧借生活之“情”,激发学生的感情共鸣。巧用学生生活体验感受较多的情感,引导学生与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主动体验课文的效果,为合作探究铺下基石。妙借情境之“感”,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文是人文学科,是诉诸丰富情感的一门功课,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需要,重视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学生的合作探究做好准备。一堂课的开始如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一种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教学就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这样会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使其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爱莲说》一文时,引导学生从“濯清涟而不妖”联想到谚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谚语和莲花的品质,我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展开辩论。这就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达到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注重教学方法,让学生乐于合作探究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现阶段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品格,作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就应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为核心。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本人在阅读教学中,避免以往教学经验的束缚,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合作探究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享受到合作探究带来的愉悦。
1.自主阅读,发现问题
在新课程里,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实现了由承纳知识的容器向“学习发展”的主体的角色的转变,通过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获得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的愉悦,从而促使学生精神境界、个体品德、语文水准得到完整的提升。我们教师要正确把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质。如果教师事先设计好几个问题,然后分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答案,这实际上还是问答式教学的延伸,仍把学生能否出色回答好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目的,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语文探究性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其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兴趣、炽热的情感,养成發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
2.合作探究,适时指导
学生之间合作探究,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从而发挥他们的自主意识,提高学习效率。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要教师放任自流,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探究过程的向导,因而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如在文言文教学中,本人先让学生合作探究疏通课文,然后就内容和写作特点等方面提出问题。在探究合作过程中,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学生靠他们自己的探究能力,在探究活动中负主要责任。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与学生“对话”,这种对话不是教师居高临下的“传道授业解惑”,也不是几名尖子生围绕老师的提问作一番“应答”,而是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发表看法,有时也提醒学生换一换思考的角度。这种师生的合作,能使教师与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激发学生探究合作的兴趣。
“学无定法”,教学也没有固定不变的规律,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创阅读教学崭新的局面,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走进语文新课程。
(作者单位 辽宁省铁岭市调兵山市职教中心)
论高中物理创新教学模式探究 篇12
一、高中物理创新教学模式提出的意义
对于提出要创新高中物理的教学模式, 就是因为首先必须得了解到物理这门学科不同于其他一类仅限于事实与理论上就可以大做文章的学科, 其还是有一个不断探索研究的过程的学科。随着社会在不断的发展, 在如今瞬息万变的年代, 过往的滞后教学方式在人才培养中渐渐的暴露出不少的弊端,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面对新世纪越来越激烈的挑战与竞争局面, 一套符合时代发展的教学模式是提高社会人才资源的关键因素, 学会自主探究的学习是如今社会中人才的必备条件。
高中物理创新教学的模式所秉承的宗旨就是要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素质, 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学会循序渐进的探究更深层面的知识内涵。高中物理创新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己获取信息的技能, 让学生能切身处地的了解探究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帮助学生大大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创新教学模式中的实践教学更加有效的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能使得学生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会结合实践加以论证。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仅会实现培养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物理实践中能力, 还会全方面的培养起学生主动参加到课堂中来, 促进和推动教师与学生课堂中的互动, 真正能架起一座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生活的宏伟桥梁。
二、高中物理创新教学模式的类型
根据高中物理这本学科本身的特性, 再加上其教学中的特点, 在创新的教学模式时结合以上两种性质提出了符合现在时代教学要求的几种教学新模式的类型:
1、高中物理是一个重实验教学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很对的
理论都需要用实验对其进行推到, 论证, 分析和证明, 在这实验创新教学模式的类型中学生能通过实验的探究自己动手对很多老师指导灌输的理论进行验证,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理论结合实践, 知识联系实际是学习中的关键, 实践性
创新教学模式类型, 让学生在课堂的理论知识中解放出来, 在实践研究探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学会尝试用自己的办法解决问题, 不再局限于依赖老师的帮助。
3、相似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就是文献创新教学模式类型,
其根据教学中的大纲内容在老师完成其基本教学的前提之下, 让学生再去自行查阅相关知识的有关文献资料等吗, 提高学生对各种知识资料的处理分析和归纳总结, 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
4、还有一种类型就是讨论创新教学模式类型, 学生学会应
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与别人分享与讨论, 在这过程中即加深对自己知识的掌握又能在别的同学中获取自己未曾了解的新知识。
三、创新教学离不开的几点关系
在创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 应该做到取传统模式的精华和摈弃弊端的效果, 明白创新本身就是一个传承与发展的过程, 在创新的同时不能忘记根本, 若是本末倒置, 那创新也会变得毫无意义可言了。
1、在创新改变的过程中不能丢掉创新与基础知识之间的关
系, 过于重书本的基础知识是一种传统陈旧甚至是落后的教学模式, 但是只谈创新而忽略基础知识又是一种过于片面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模式必须是在完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前提条件之下, 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的改变与创新。创新过程中不应该对过去较为传统落后的接受式教学模式过于全盘的否定, 学会利用传统教学的独到之处, 在传统和创新中寻找一结合点, 实现两者的整合, 使创新的教学能不忘本, 这样就会使得教学效果在得到改变的同时也能发挥更大的效益。
2、以往的教学模式将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倒置了, 仅仅使用
接受和灌输似的教学方式将问题的答案结果传递给学生, 而忽视了学生对于问题探讨的过程。创新的教学模式就是要让学生能学会自主的探讨问题, 通过合作或是于老师的交流辩解的来得到解决问题的灵感思路。
3、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容易一味的把老师完全当作是探究教学
中的主体, 教师在这过程中完全充当了一主导地位。但在创新的教学模式之下就会轻易的发现, 其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老师和学生都应该是知识学习的主体, 把握好突出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同时不忽视老师的主导作用, 这就是创新教学模式的真正意义所在。
四、探究合适的创新教学模式
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和技巧是创新教学模式的关键, 首先分清楚在高中物理中像是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类说明事实本身的说明性的陈述类问题, 以及如几何光学中全反射的条件和加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讨的程序类知识。因为知识类型的不同选择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也就有所不同, 在了解清楚知识内容的类型然后再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会使得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陈述型的知识主要都是靠理解和记忆的获取的, 相对而言它就像是一种被激活后才呈现的静态知识。而程序类的知识是要通过实践活动, 实际的操作训练, 必须是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参与才能获取的知识, 是一种被激活后信息能转换迁移的动态知识。
对于不同的知识类型探究出合适的创新教学模式, 对于提高学生学习高中物理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个合适的教学模式能大大提升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
五、结语
高中物理创新的教学模式是相对与以往的灌输式的乏味教学方式提出改变的, 通过本文的探究论述创新的教学模式充分的尊重了每位学生不同的个性, 很好的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自主合作学习的平台, 不仅激发了每位学生的知欲, 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也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物理知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在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过程全方面的获取基本的, 内在的, 个性的和可持续发展等等相符相关的知识, 摆脱以往墨守成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为每位学生造就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发挥了学生思考和创造的能力, 给予了学生敢于质疑的机会。使学生一方面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还会养成知识收集处理, 活用知识与交流信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龚勇.论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应用[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03) .
【教学模式创新探究】推荐阅读:
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之学生自主探究11-03
探究型教学模式09-18
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06-08
初中语文探究教学模式06-15
美国探究教学模式述评07-0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08-13
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11-14
浅谈化学探究教学模式07-13
“自主―探究―体验―合作”教学模式11-08
深化探究创新式教学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