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探究教学模式

2024-07-13

浅谈化学探究教学模式(通用10篇)

浅谈化学探究教学模式 篇1

浅谈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

内容摘要:化学实验探究型教学是指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科学方法论为依据,把认知科学知识的活动变成主动探究科学问题的一种过程,它要求教师把教学当作一种过程,而不仅仅作为结果来教。本人认为要进行有效的化学实验教学,就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拓展学生的问题空间,增强实验内容的开放性;要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自主性。本文从五个方面谈了一些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化学实验

有效性

科学探究

创造性思维

化学实验探究型教学是指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科学方法论为依据,把认知科学知识的活动变成主动探究科学问题的一种过程,它要求教师把教学当作一种过程,而不仅仅作为结果来教。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利用实验情景,激发好奇心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更要认真思考,大胆创新,积极地改进实验装置和操作,简化复杂的实验过程,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观性,通过不可预测的实验现象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意识,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因此化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验,精心创设化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为此,上好第一节化学课对初中学生而言影响更为深远,因为学生会带着一种好奇的心理步入化学殿堂,期盼着有更神奇的现象映入眼帘,能早日揭开这些神秘的面纱。因此在上第一节课时,用“雨落红花现”、“魔棒点灯”、“瓷盘煎鸡蛋”、“烧不坏的手帕”等小魔术,把学生带入一个神秘的化学世界。”学生急切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此现象?自己能否操作?从此,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特高,兴趣很浓。另外在涉及到物质的性质时我通过小故事、科学史实、实物等情景创设,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性。因为有了好奇心才会有问题,有了问题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有了学习的欲望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自主积极获取知识,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增强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二、让学生参与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教师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依据,合理安排学生做好实验。并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能让学生做的实验尽量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如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成分的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金属的锈蚀的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探究等。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开放性实验,从而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启迪了思维,培养了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一些简单的实验,如:区分棉纤维、羊毛纤维、合成纤维织成的布料”的化学实验;用厨房中的一些物质怎样区分白糖、碱面、食盐等。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

三、创设必要的实验情境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催化剂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动力。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

候。因此化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验,精心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那么探究意识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了。例如:在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我是这样创设实验情境的。【故事情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法西斯军队的几名士兵和一名军官闯进波兰一位化学家的实验室,要求化学家为他们服务,化学家誓死不从。军官恶狠狠地指着桌上的一瓶浓盐酸说“如果不同意就把它喝下去!”化学家从容地拿起浓盐酸倒在一只大烧杯里,说:“反正是死,还是死得更快些吧!”说着又拿过来另一瓶液体也倒了进去,搅拌了几下,一饮而尽,然后躺在地上等死。德国士兵哈哈大笑,扬长而去。他们走后,化学家又站了起来,继续做他的实验。你知道为什么化学家没有死吗?他拿来的另一瓶液体可能是什么?【猜想】学生大胆猜想,畅所欲言。【问题】化学家对药品间的反应把握得非常准,你不能随意效仿,因为你不知道两种药品是否正好完全反应。但是我们借助什么试剂就可以知道酸碱混合时发生了变化呢?什么时候两者正好完全反应呢?【猜想】①用PH试纸测试②用石蕊做指示剂③用酚酞做指示剂④酸碱等体积混合⑤酸碱等质量混合。【学生探究】学生分小组研究制订,教师指导。按自己设计的方案做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反应,探究什么时候两者正好完全反应。【交流与评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和有关的分析说明。

四、注重对比型实验的分析

对比是创新思维的基础。通过对比有助于发现和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在实验教学中运用一些对比性的实验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讲前用石蕊浸泡过的滤纸晾干制作了五朵小花,一朵喷食醋,小花变红;第二朵喷水,小花不变色;第三朵直接放入充满二氧化碳的瓶中,小花也不变色;第四朵先喷水再放入充满二氧化碳的瓶中,小花变成了红色。通过实验对比学生们就会想到水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二氧化碳也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那么喷了水的小花放在充满二氧化碳的瓶中为什会变红?这一问题就会激发学生去思考。老师顺势利导再补做一个实验,将稀盐酸喷在石蕊浸泡过的小花上,小花也变红了。通过对比和补充实验使学生知道了其中的奥秘,原来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利用对比分析使学生对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有了更深刻的记忆,同时也借助实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类比性。

五、增强实验的创新性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许多实验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只是实验的旁观者,结果的接受者,学生的思维往往被牢牢的束缚,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同时,由于思考的被动性,对于部分实验细节无法全面去感知,准确描述。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创新实验,为学生创造实验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促进学生的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大胆质疑,发散思维.。例如:再讲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只做酸和石蕊试液的反应,学生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因为酸溶液中有H+,Cl-、SO42-、NO3-和H2O等粒子,到底是哪种粒子使石蕊试液变红?学生始终处于茫然状态,只是机械的去死记现象。最终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我在讲授这节课时先让学生按课本上的实验做然后提出问题,紧接着给学生提供了下列试剂,H2O和NaCl、K2SO4、AgNO3的溶液、稀硫酸、稀盐酸,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氢离子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变红。通过以上的实验探究,不但能把学生很快从迷惑中解脱出来,更重要的是彰显了化学实验神奇的功能,并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六、注重化学实验在生活中的应用

化学来源于生活,而又为生活服务。化学知识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贴近生活,探究生活,创设生活化学实验新模式也是化学实验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到实验室外作实验,在生活中学化学”,就是要注重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延伸和拓展,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生活化学实验,家庭小实验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独立创新;譬如在完成“金属”的教学后我设计了如下的探究活动:

【问题】

1、小新拿来一片黄色的金属向同学们炫耀说他捡到了黄金.小宝说他曾在网上看到过,有一种铜锌合金外观和黄金相似,常被误认为是黄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和他们一起探究,这块黄色的金属是黄金?还是铜锌合金?学生就会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提供实验仪器和药品。通过学生的自我参与知道了怎样用简单的方法来鉴别市场出售的假黄金。从而维护了自身的权益。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教师立足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终于教育而不忠与教材,这样才能充分挖掘现有教材中的类似课题,从而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中学化学创新实验,(王祖浩,王程杰),广西教育出版社

浅谈化学探究教学模式 篇2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运用实验探究进行学习, 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提高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传统的实验教学相比, 探究性实验教学在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评价观上均体现了独特的内涵。

二、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结构

根据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 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一般分为六个阶段:

创设问题情景→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实验结论讨论与交流→反思与评价

1. 创设问题情景。

科学探究过程是围绕所探究的问题展开的, 教师向学生呈现探究问题的相关背景资料, 引导学生提出一系列有可能进行探究的问题。在实际过程中, 学生往往还会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 对此, 教师应当加以鼓励, 必要时还要给予帮助, 以强化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将不断地提出问题变成学生的一种自觉的行为。

2.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是指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储备, 设想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 对未知的事物及其变化规律做出的一种推理和判断。学生围绕产生问题的可能的原因, 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猜想, 提出假设, 并通过对各种猜想进行评价, 确定探究的方向。

3.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的制定是整个实验探究的关键步骤。根据实验对象进行分析, 正确运用实验原理, 选择适当的仪器, 明确实验步骤。

4. 实施实验方案。

根据所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首先, 根据实验方案准备实验试剂、实验设备、仪器、材料等;其次, 在实验前启发学生多方面想问题, 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 引导学生对实验多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 养成独立实验的观念。

5. 实验结论讨论与交流。

组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论证, 对其产生的原因作出说明, 得出探究的结果。实验的设计和实施不同, 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实验结果。因此, 组织讨论, 让学生交流在实验中的不同见解, 哪怕是一知半解, 都可能是学生在实验中的真正所得, 从而达到在交流中增长知识和能力的目的。

6. 反思与评价。

教师指导学生对探究问题的表述是否科学、提出的猜想与假设是否被事实与证据所证实、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给出的结论是否正确等进行反思与评价。这种反思与评价需要学生从全面的角度来认识和思考问题, 这将促进学生用严谨的态度来进行实验探究。

三、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策略

1. 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探究实验的能力。

化学新课程中所倡导的化学实验问题应有“探究价值”。所谓探究价值, 是指化学实验问题一定要满足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需要, 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所以, 教师在设计实验探究问题时主要要考虑化学实验教学的主体——学生的需要, 还要考虑学校是否具有实验探究的条件。

例如: (1) 食盐能否溶解于水中? (2) 食盐能否无限制地溶解于水中? (3) 食盐能否溶解于其他溶剂 (如酒精、汽油、苯等) ?

很显然, 问题 (1) 过于容易,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 不具有探究价值。问题 (2) 、 (3) , 很多学生并没有考虑过一定量的水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食盐能否溶于其他溶剂, 如果用酒精、汽油等生活中常见物质, 对所有学生都有探究价值;如果要用苯等生活中不太常用的溶剂, 那这个问题, 对于不具备实验条件的学校的学生来说, 就不需进行探究。

2.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资源,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教材是化学知识的集合体, 这些知识大多设计了实验证明, 但并不是把知识的生成过程还原为科学发现的过程, 这为我们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源。

例如, 在铁钉与Cu SO4溶液置换反应实验后增加两个探究实验: (1) Na与Cu SO4溶液反应可否置换出Cu? (2) Na与Fe SO4溶液反应有何现象?学生在已知铁钉和Cu SO4溶液反应现象的思维定势下, 对实验 (1) 很容易得出生成Na2SO4和Cu的结论, 而实际上有蓝色絮状物生成, 同时有大量气体产生, 却无Cu析出。对实验 (2) 学生也容易误认为与实验 (1) 的现象一样, 而实验的结果却多了白色Fe (OH) 2沉淀转变为红棕色Fe (OH) 3的现象。实验出现的现象一次又一次否定了学生前面的猜测, 学生的思维会异常活跃, 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实验的探究兴趣。

3. 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 用探究性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现实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现象和问题, 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 培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从而增强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意识至关重要。例如, 为什么在雪地里撒一些氯化纳, 雪就不容易结冰?为什么白醋能除去衣服上的某些果渍?液化气的主要成分是无气味的烃类, 而家庭用的液化气为什么有臭味?像这样一些生活中会遇见的问题能使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探究、讨论与合作。

四、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优点

1. 探究学习过程是一个建构的、社会化的综合体验过程。

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 就在于学生不再是一味听教师讲、看教师做, 而是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由自己来确定时间的分配, 进行方案设计并进行实验操作, 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做出结论, 它把学习视为一个学习者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探究性教学还把学生学习的过程看作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十分注重发挥学习小组的社会性。因此, 探究教学又强调成员间的彼此协作, 提倡团队精神。

2. 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 学生被认为是很不成熟的个体, 他们不足以承担发现知识和创新知识的重任。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 让他们在成功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愉悦情绪下, 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思维更加活跃。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中, 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和验证, 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 从中就会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灵感。如果坚持不断地加以训练, 就十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要求,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活动。总之, 化学教师应顺应时代的发展, 积极探索新的课程要求下化学教学的方向, 多挖掘探究性实验内容,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蔡亚萍.中学化学实验设计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5.

浅谈化学探究教学模式 篇3

一、精心导入,激发兴趣

歌德提出:“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化学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合理设计课堂设问的系列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和分析问题,正确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化学问题,灵活运用延伸扩展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获取理论验证的探究途径,切实减少人为编造的繁难重复操作性简单训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应精心创设一种良好的导入方法,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感染、激励,从而唤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促使其主动参与学习。如在教学“氮的循环”新课时,我把PPT的封面用开心农场的一幅画来设置,学生一看到立马笑了起来,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菜为什么会长的这么好呢,学生说要给它施肥,学生说氮肥,由此我点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若渴的心理要求,从而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二、多方诱导,启迪思维

“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学生只有善于质疑、提出问题,才能形成善于动手和动脑的好习惯。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和条件。如在学习实验室制氨气时,要求学生不能仅停留在会做这个实验,还要明确每步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这样做行不行?这个实验与初中已学过的实验室制气体的装置有何不同?这样的设问,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使他们提出不少问题:①为什么要求用固体氯化铵?硝酸铵可以吗?②集气瓶扣为什么要塞团棉花呢?③怎么检验有没有收集满呢等一系列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会做该实验,而且弄清了实验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掌握了制取有毒或对环境有污染的气体,必须对尾气作处理这一新的实验装置和原理。

教材中有很多素材可以挖掘,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给学生留一方质疑问难的天地,让他们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见解,久而久之,不但使学生养成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推陈出新的独立性品格,而且还大大活化了他们的思维方法,激发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创造能力。

三、教师精讲,点拔贯通

通过讨论讨论,学生掌握了部分知识,还有一些知识没有掌握或者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可能还比较零乱,条理性比较差,加之为了照顾后进生,教师有必要对本节内容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精讲,给予适当的点拔,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形成认知结构,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四、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化学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不但能促使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促进基本能力的形成,良好思维的发展。而且也是了解、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为了达到教学的目的要求,就必须提高课堂

总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索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教师应给学生一个怎样的支点呢?我想这个支点应该是一个思考的空间,一个探究与体验的空间!让学生在诱思中探究在实践中体验!

浅谈高中化学探究性学习论文 篇4

新课程突出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学生具体的探究活动来实现。因此,科学探究成为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而且也是学科课程的重要内容。教材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课程目标得以体现并最终实现的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而且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资源与工具。因此,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挖掘适合的内容,有计划地为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提出要求和创造条件、引导他们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

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时,教师主要起组织、指导、促进和评估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影视资料,调查研究、上网下载、查看阅读资料等,寻求广泛的新知识,以解决自己探究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活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目前在我们生活中化学物质、化工产品无处不在,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化学污染,这就为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性;而教材的一些化学实验设计的可行性和严密性存在的疑问和争议,化学课堂的有限性就为进行探究性学习提共了必要性。在化学学科教学中开设探究性学习,应分为课堂探究性学习和课外探究性学习两种。

一、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要做到以下几点:

1、确定课堂上学生的主 地位。这个探究活动就是“提出(发现)问题——探究活动——收集证据——科学抽象——结论(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先创设问题情境,在学生的心里制造悬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正所谓有思则明,明则通,通能应变。

2、设置悬念让学生去探究。例:高一化学中讲到“环境保护”方面问题的时候就不用像以前那样只是把环境污染方面该记的展示给学生,可以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给学生提供多个关于环保的研究课题,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做成课件,在课堂上给大家展示,看看哪个组做得最好,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结果我惊奇地发现学生都能做得不错,所要了解的知识基本不漏,可见学生是完全有能力的。

3、满足学生探究的愿望。要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提出验证自己结论的实验方案,学校有条件的话提供场所给学生完成实验验证。例:学生在做习题的时候发现生鸡蛋放到稀盐酸中现象不同于平常放到水中的情景,他就想亲自做一次,我同意了,实验室给他提供盐酸和仪器,结果他生的熟的蛋都拿来了,实验后也找出了现象的本质。从此他也更加喜欢学化学。

二、鼓励学生课外进行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包括帮助学生确定研究课题,指导学生查找、收集、整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拟定相关的验证实验,指导学生写总结论文,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等。

1、指导确定探究性学习课题。拟定探究性学习课题应以所学的化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身边的生活和生产实际,而且还一定要接近学生知识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可行性。探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涉及化学知识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化学角度对些生活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例如:开平市的一些厂家怎样进行合理的管理,做到发展生产的同时又能保护好环境,是中学生所应关注的、我们把这个观点告诉学生后。就有不少同学申报了“开平城区大气污染的调查”、“如何保护潭江水源”、“酸雨的形成”等相关课题。

2、对探究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探究性学习,着重点是改变以前“接受型”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解决问题和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学习方式。但高中生对于怎样从事课题研究,怎样查找和整理资料,怎样撰写总结等等,都需要教师及时给予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是主角,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而教师则起着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3、积极评价学生的活动。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离开了课堂,利用课余时间走向社会进行学习,由个体学习转向了团体合作探究学习;由学习单学科知识的学习转向了利用综合的学科知识去研究实际问题的学习。因此对这种学习的评价不应只是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学科知识的运用深度与广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哪方面的能力;学生的协作能力有没有得到提高;学生有了哪些创造性的见解;同时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了怎样的变化。要充分尊重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我们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成绩评定可从学生活动记录、活动出勤、收集整理的资料、总结报告、成果展示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评定。

化学实验探究教学反思 篇5

化学实验探究题已成为中考化学学科的重要题型之一。实验探究题既考察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考察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题要求较高,区分度也很好。成为近年中考题的热点,这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上好实验课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为了省事,在讲到实验时,仅停留于“纸上谈兵”,“讲”实验,“画”实验。有时实验“画”都懒的画,直接用课本投影或让学生看课本图示。这就使得学生是索然无味“听”实验,“背”实验。对实验中提出的问题,不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回答问题。而是听老师“说”现象,记现象,得结论。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上好实验课非常重要。我们尽量将实验课放到实验室进行,边做实验边讲解。必要时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问题让学生自己提。让他们自己从实验中寻找答案。这样效果会很好。这既体现现代学生的特点,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借助实验可以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验能力。

二、遵循课程标准但是不拘泥于教材,对教材中的探究性进行创新。

中考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化学学科考试内容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编制试题,活而不偏,适度开放。加强以实验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考查。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好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由于教材中的化学探究性实验内容的时间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探究性实验内容有所侧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验重点突破并有时创新。

三、联系现实生活

生活中,处处是化学,留心身边的生活现象,把教学研究的视角延伸到生活当中去,丰富多彩的生活为课题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近年来的中考题注重体现化学学科的实际应用研值和学科特点,体现化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在教学实际中,要立足于学生发展和实际需要,将生活实际与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探究,从而获得化学知识与经验。

高中化学探究教学研究 篇6

一、高中化学实行探究教学的意义

所谓探究性教学主要指教师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引领学生通过对相关的资料、问题进行思考、探究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运用科学的思想理念,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式来完成知识的获取和积累。探究性学习的宗旨是让学生善于观察我们身边的生活,从我们身边的生活中发现科学现象问题,并能提出科学性的假设,进而会去进行实验验证,从而对这一现象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当前化学新课标的推行,提高了对学生的要求,不再是让学生简单地掌握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也是高中化学教师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只有进行探究性教学才能将理论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往往学生的化学灵感都是观察生活中的某个现象所产生的,在学生产生化学灵感之后就会同学生交流,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新的思想火花,探究出一些新的解决方案,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对学生创新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这种能力正是现在高中生所缺少的,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高中化学的学习主要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化学试验教学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最近几年,化学试题特别灵活,越来越趋向于探究性,可见探究性能力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不要一味地以题海战术为主,要多进行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这不仅能满足新时期课改的要求,同时还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新时期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的有效方式

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首先要根据教材内容来确定需要探究的课题,并且还要对学生和教材要有深入的了解。确定探究性课题需要注意的几点:

(1)要以化学教学的大纲为标准;

(2)探究性课题的设计要在考查范围之内;

(3)探究性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控制好其难度;

(4)在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之上设计探究性课题,再进行课题的延伸。教师在设计探究性课题时,首先可以选取一些较为简单的课题,先让学生对探究性课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对探究性课题有所了解,其次再设计一些有难度的课题,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高中化学知识点比较多,而且复杂,虽然有一些记忆性的知识,但如果只是纯粹地记忆,学生虽然记住了知识,但不能理解掌握,更不能完全吸收,达不到考试的标准。所以,教师要加强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找到化学与生活的衔接点,多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将所学的知识实践于生活,这就满足了学生的需求,达到了教学的目标,也提升了我国高中化学的教学质量。

三、多组织学生参加合作交流活动

探究性课题研究结论的总结和交流是最后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进行思想的交流,并进行思想的摩擦,很容易产生一些新的思想,不仅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甚至可以得出多个结论,这个环节是提升学生知识水平的关键环节。具体的做法应该是教师在探究课题结束后,开展交流活动,让学生谈谈自身的观点,以及自己对探究课题的看法,进行思想的整合,理清探究的思路。教师也可以以一个小组为单位,将一个有难度的探究性课题分成多个小的探究性课题,让每个小组进行一个课题的`探究,最后让全班学生进行大课题的探究,利用各个小组所探究的试验结论以及探究的数据,进行整个课题的探究,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分析试验数据,并指出各个小组所探究课题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各个小组探究的过程进行完善,这不仅节约了探究的时间,而且还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思想,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做好了充分准备。

总的来说,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就是一个化学环境,身边时刻都在发生着化学反应,所以说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现在化学试题变得更加灵活,考查的不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更是考查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所以说新课标所推行的探究性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在此过程中不仅加快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更有益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本文重在强调高中化学探究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探究教学的有效途径,希望对我国高中化学教学的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夏宏宇,祝贻林。银镜反应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化学教学,(01)。

[2]周继敏。中学化学探索性实验的设计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03)。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篇7

探究性试题的大量出现, 恰恰反映了我国实施高中新课程的意图, 也反映出了“探究性”学习已被正式列入课程计划,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笔者就从自己的教学中出发,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 谈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一、在实验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 探究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在中学化学新教材中, 几乎所有的理论知识都配有实验验证, 这为探究性教学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确定实验原理、选择实验仪器、制订实验方案、探求未知结论。其目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培养学生严谨作风和团结协作精神。

作为化学探究性课题的探索性实验主要有六个方面: (1) 对实验中反常现象的探索; (2) 对反应机理的探索; (3) 对最佳反应条件的探索; (4) 对最佳反应装置的探索; (5) 对反应产物的探索; (6) 对最佳反应步骤的探索等。这些实验所用的方法都是自然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能培养学生象科学家那样去学习、探究、探索事物规律, 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培养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二、在现实生活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1、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在探究性学习中,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 从教学的需要出发, 坚持面向现实, 围绕教学重点、社会热点、突出事例, 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对某一问题、现象的深入探究来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环境污染既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 也是一个大政方针问题, 如教师能以此确立探究专题, 积极引导学生从化学、物理、生物, 乃至经济、政治等不同角度进行探讨, 会明显增强学生的亲近感和认同感,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教学过程中, 如环境污染这一节, 就可以采取亲近大自然, 让学生去发现, 去解决, 将学生分成以下几个探究性学习小组:第一组:到学校外去收集那些情况可以引起环境污染 (建立发现问题的途径) ;第二组:到学校电子阅览室去查阅资料, 了解当今最受关注的环境问题, 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去解决 (了解问题, 关注生活, 参与社会) ;第三组:很多学生喜欢吃鱼, 可通过哪些方法辨别鱼是新鲜的, 没有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 希望第三组同学通过父母等方式能告诉其他同学买新鲜鱼的一些方法 (激发兴趣, 了解生活) 。

通过上述的调查和探究, 一方面可系统梳理有关知识, 另一方面又可运用教材中的知识和课外收集到的有关信息, 进一步加深对这一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增强学生认识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开发家庭小实验,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做家庭小实验时, 需要独立思考, 去想象、去钻探问题, 在不同程度上自主性地运用知识, 这就有助于学生智力与创造才能的发展。

总之, 基础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阶段, 中学教师肩负着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任。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化学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主, 这种教学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此,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 随着教育工作者深入的理论探究和实践, 随着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和推广, 将使我们的教育改革更加充满活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浅谈中职化学探究式教学实 篇8

[关键词]2009年中职化学教学大纲探究式教学

长期以来,学校的科学教育只是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科学知识、概念和原理。这种传统的中职化学教学,“过于偏重知识教育,忘记了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生活态度和对待事物方式的教育”,其局限性和弊端日益明显地暴露在人们的面前。《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中职化学“探究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一、中职化学探究式教学提出的必要性

1.传统教学方式在中职化学教育中的弊端。①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强。传统化学教学重结论的获得,轻视得出知识的探索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任务基本是理解和记忆,缺少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常常会表现出思维能力的薄弱。②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较差。由于过分强调化学教材的权威性和课本知识的绝对性,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教学活动成为知识的搬运,学生的头脑中不断地被塞进一个个的结论。③学生掌握知识缺乏系统性。学生的学习只是接受定论,而教学又把知识做了过于简单化的处理,知识被分割为一个个的小要点,离开了整体任务和相应的问题,这些小要点常常显得没有意义。学生不知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④学生的知识处于低层次水平。学习者只能具体分析眼前的问题。而对建构起解决问题的思路,我们的学生就常常显得束手无策了。

2.中职化学探究式教学提出的必要性。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大纲》提出:“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力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将促进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为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使素质教育在中职学校得以落实。开展具有职业特色的探究实验和实践活动,有利于指导学生学习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协作互助的工作作风,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力的保障,满足企业对人才的现实要求。

二、中职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1.加强学生自学探究。自学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自行探索,去获取知识和技能、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尝试活动。这是化学课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在学习氨气的化学性质时,笔者特意设计了“空瓶生烟”的实验,学生被这个生动、新颖、有趣的实验所吸引,学习兴趣大增,并因兴趣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接着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两个空瓶口对口即产生大量的白烟?”“两个空瓶子里面究竟含有什么物质?”“产生的大量白烟究竟是什么物质?”“为什么经过一段时间,大量的白烟不见了,而在瓶底有一层薄薄的白色固体物质?”等等。此时,不能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学教材,积极思考,结合观察去寻找相关的资料,通过自主学习、自行探索,去获得问题的答案。

2.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大班集体探究等合作探究形式,以获取知识和技能、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尝试活动。例如,电子云的概念,是化学教学中高度抽象、不易掌握的部分,学生学习时有一定的困难。笔者就引导学生于课前寻找相关资料,对比教材中相关内容,然后通过小组探究的形式让他们展开想象、自己举例来理解电子云的概念,结果许多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列举了许多不同的例子如投篮、射箭等,来说明和理解电子云的概念,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3.突出学生实践探究。实践探究是一种学生以实践活动为主、直接接触客观实际、亲身体验感受探究过程的尝试活动。目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基本上依靠书本材料,实践机会较少,无法亲身体验探究过程,对探究式课堂教学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活动、探究。

4.倡导学生课外探究。探究式教学需要大量的时间,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足够的时间开展探究式教学,更好地具体运用课堂教学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应积极提倡学生课外探究。可多组织化学课外活动,让化学兴趣小组自主选题,独立完成设计方案和操作,自行获取和分析实验数据;还可组织学生到污水处理厂(或环保局)进行认识性实习,通过测定水中的污染组分及含量,了解水处理中的化学反应的作用。

三、中职化学探究式教学实践的实施要点

1.提出问题的数量要适中。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为主的教学,每个学生都要学会提问题,立足于通过问题表达自我。但如果在教学中一味地追求问题的多而杂、参与人数的广泛而脱离实际,则容易演变成走过场,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目标。一般来说,语言表达好、思维敏捷的学生发言较多,而不善于言谈的学生则容易失去发言表达的机会,这样就剥夺了一部分学生发言的权利,更谈不上学生之间的分享与贡献。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不应只注重问题的数量,更应注重问题的质量,尽量与周边企业生产遇到的问题相关联,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学习,使其科学素养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2.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探究式教学中,谁努力思考谁就有收获,谁积极参与谁的收获就大。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及时给予不同的参与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之中,进而使学生体会到蕴藏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平等交流对话的真正魅力。

3.倡导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观念。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由主角变成了配角,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师教育的对象,更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是教师的挑战者,还是教学艺术的欣赏者、参与者、合作者、审查者和评价者。教学中要挖掘和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使他们各尽所能。

4.提高教师自身科学素养。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求实精神,敢于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改变不适合新形势的传统思想,积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意识,引导他们走上自主学习的道路。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不再单纯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而应该是教书育人、研究创新的学者;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对中职化学探究式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学生只有在丰富多彩的情景素材里,用多元的学习方式整合知识,才会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受益匪浅。

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篇9

作者 彭剑锋 陕西省勉县第五中学教师 邮编 724200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分子和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及合成、应用开发为研究范畴的基础学科。高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法可使学生亲自感受和经历科学研究过程,初步探索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高中化学教材中选配了大量的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为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因材施教,视教学班级类别学生层次差异不同,不应完全将其简单视为一般性验证实验,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的基础上重于引导,大胆推理、合理想象、精心设计、善于观察,根据实验现象,依照科学逻辑分析其成因,进而得出正确结论。这样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育信心、体验成就感。

示例

一、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

在研究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时,可做两个对比实验:首先将少量过氧化钠粉末包裹于脱脂棉花中,用滴管滴上几滴水,几秒钟后便立即燃烧。分析燃烧应同时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二是须与氧气充分接触。由现象推理可知,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的热并释放出氧气。第二个实验是将少许过氧化钠粉末臵于试管底部,再滴入少量的水,观察到反应剧烈有大量的气泡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臵于管口发现立即复燃并用手触摸试管外壁感觉较烫,由此证明前面的推理是正确的。随后往试管中再加少许水并充分振荡,待反应静止后,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立即变红。由此说明,该反应还有氢氧化钠生成,其反应过程一般可表示为: Na2O2 +2 H2O == 4 NaOH + O2↑Na2O2 +2 H2O == 4 Na+ + 4 OH-+ O2↑

根据Na2O2所含O22-离子结构可知,氧元素氧化数为-1,Na2O2与水必发生歧化,分为两个反应步骤,分别表示如下:

Na2O2 + H2O == 2 NaOH + H2O2

H2O2不稳定,在有杂质(此处为NaOH)催化下缓慢分解产生出更具氧化性的活性氧原子,多数原子氧相互结合为氧分子。H2O2 == 2 H2O + O2↑

分析氧化还原过程:O22--2e-→O2↑(氧化反应)O22-+ 2e-→2O2-(还原反应)

待分析完该歧化反应过程后,细心的学生会发现原本试管内红色溶液已褪至无色!这是为什么呢?这要从溶液组成和性质及酚酞的结构谈起。资料查证:酚酞结构其变色原理

酚酞分子式:C20H14O4,结构为右图所示。其分子结构中含有两个酚羟基和一个内酯基,我们知道酚羟基具有一定的弱酸性和还原性,而酯基在较强的碱性溶液中能够水解。酚酞是一种弱有机酸,在0<pH<8.2的溶液里为无色的内酯式结构,当8.2<pH<12.0时为红色的醌式结构,这种酚酞的醌式或醌式酸盐,在碱性介质中不稳定,它会慢慢地转化成无色羧酸盐式;当遇到较浓的碱液即pH>12时,会立即转变成无色的羧酸盐式。所以,酚酞试剂滴入浓碱液时,酚酞开始变红,很快红色退去变成无色。从酚酞的变色范围是8.2~10.0可知,酚酞只能在稀溶液中检验碱而不能检验酸。下图是酚酞溶液在不同酸碱环境下的结构及变色情况,由此可知,酚酞结构从强碱到强酸环境,越来越质子化,但是只有在强酸环境与碱性环境显现出颜色。

强酸 酸性~近中性 碱性 强碱

橘红色 无色 粉红~紫红 无色

这是因为在这两种环境下中心的碳原子为sp2杂化,所有碳原子在同一平面,形成整个分子的大离域π键。由此可知,存在大共轭体系的分子其溶液容易表现出颜色。这是由于大共轭体系中的自由电子可以吸收特定波长的电磁波,从而显现出颜色。

推理与验证:依据前述对酚酞变色原理的认识,酚酞褪色与此时试管内溶液具有浓热的强碱性、强氧化性有直接关系,导致内酯式二元酚羟基结构很容易被破坏。而并不是碱被酚酞中和、水解而耗完所致,若此时再往试管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仍不变红,即可说明。

为证明上述推测的合理性,特设计个对比实验,在较稀Na2O2水溶液中滴入酚酞前先加入少量的MnO2粉末,充分振荡使H2O2迅速完全分解,待悬浊液沉降静止后再往上层清夜中滴入酚酞试液,观察到变红的溶液许久并无褪色。

可见,在具有氧化性的碱液中,使酚酞褪色的原因是,当碱液较浓时(pH> 12)其强碱性对酚酞褪色发挥主导作用;当为稀碱液时,其强氧化性对酚酞褪色发挥主导作用。

示例

二、氯气通入含酚酞的NaOH红色溶液中褪色原理的研究 在证明氯气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中,有人试图滴入酚酞用红色氢氧化钠褪色来指示该反应的发生进程。殊不知氯气更易和酚酞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才使氢氧化钠溶液因缺乏指示剂而褪色。该结论可以通过以下实验的到证实:

把氯气使含酚酞的红色氢氧化钠溶液褪至无色的溶液分装两支试管,往其中一支试管中再滴入几滴氢氧化钠,观察溶液并未见变红,说明原溶液中没有了酚酞;再往另一支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观察到溶液立即变红。说明了氯气并没有首先和氢氧化钠反应。再通过另一个实验说明我们的推理的科学性:往用酒精水溶液配制的酚酞试液中先滴入几滴氯水或H2O2溶液,充分振荡,观察到溶液先变成乳白色浑浊稍后变成褐色澄清溶液,之后再滴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并未发现溶液变红。

其实氯气能与碱反应可解释为氯气先和水作用产生两种酸,在碱性条件下两可逆反应平衡均向右移动,发生酸碱中和的结果。

Cl2+H2O ⇌ H++Cl-+HClO, HClO ⇌ H++ClO-, H++OH-= H2O 若滴入还原性的酸性酚酞指示液,只能首先被氯水中次氯酸氧化而破坏。

浅谈化学探究教学模式 篇10

高中化学论文:探究新课程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河南省许昌县第二高级中学 张改莲

【摘要】创新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创新。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研究教育教学理念,研究自己的学生,研究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努力构建适合自己教学环境的、新颖的化学教育教学策略,从日常的每一堂课起,每一次的教学活动做起,进行教学创新。

【关键词】探究教学;启发思维;自主创新;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12-0012-02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激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求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是当今教育教学的核心问题。

德国教育思想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就不能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经验,不能深刻的理解知识的内涵。知识的获得是囫囵吞枣,甚至如鲠在喉,吸收理解尚不能达到,更不用说学以致用。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主动的知识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使学生能够独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气氛,尽可能安排各种富于发现的机会,提出一些具有诱发性的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

一、落实教育理念,强化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各种能力的提高,没有一定能力是不行的。只靠“题海战术”而不重视质量和效益,很难达到整个课堂教学的精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牢牢把握新时期,生产、生活知识的需要,让学生在新思想、新方法、新内容、新技术和新信息中汲取养料,获取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求知能力,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好学生。在教学中激起学生的共鸣和高度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积极向上的人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使整个课堂教学高效化。

如:在酸、碱、盐的学习中,向学生介绍,在生活中,我们厨房食用的食醋、食盐、纯碱;建筑上用到的生石灰、石灰水,石子和沙子;洗衣用到的洗衣粉、洗涤剂等等,都与我们学习的化学知识有关。并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亚硝酸盐对人体的极大危害,让学生注意平时饮食卫生;(化学教学论文 )并向学生介绍电池中汞盐、铅盐等重金属对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让学生注意环境保护。联系到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化学,能够更好地提高生活,能够更好地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必要性,感受到自我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亦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探索课堂教学,培养自主创新

学生学习的结果,主要取决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老师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设置场景,创造自主参与各种学习活动的机会,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活动,在教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下,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生内心体验和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因为设计实验费力,而放弃利用它训练学生思维的机会,而要努力设计更好、更佳的相关联系,激发学生思维。

在学习完O2、H2、CO2等气体的制取后,向学生介绍我们身边生活中,做饭燃烧用到的沼气、“西气东输”工程输送的天然气,主要成分都是CH4。教师可提出实验室制取CH4的原料及反应原理,让学生搜集相关知识了解CH4的性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关内容,通过合理类比、推断制取CH4气体的实验装置和收集方法。

这样,用已有的化学知识解决新问题,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独立自主地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三、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

探究式学习的核心,就是将科学探究引入化学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创设问题的情景中,教师应收集、整理大量的素材,采用各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帮助他们提升科学的态度和思维方式。

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们必然会遇到不少他们尚未学过的新知识。而解决问题的愿望可使他们产生激烈的求知愿望,启发学生的求知思维。在问题尚未出现之前,老师可先向学生输出前馈信息,指出学生容易犯、经常犯的错误,在师生共同活动中,分散难点,把难点分散成若干个问题,就可以降低难点和难度,这样学生容易理解,能够和自己掌握的知识联系,从而解决问题。

如:在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可创设如下问题情景:

(1)加热KCIO3融化后才开始缓慢放出O2,若使用催化剂时,实验室里无MnO2,还可加入什么物质使KCIO3迅速放出O2?

(2)用KCIO3和MnO2制取O2,混合加热反应后所得的混合物,用什么办法可以将它们分开?

(3)用H2O2和MnO2制取O2时,能否用长颈漏斗代替分液漏斗?

(4)若将MnO2放在隔板上,是不是可以随时控制反应?

问题的提出,可使学生跃跃欲试,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各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各种各样,妙趣横生,一些想法也许是老师都没有想到的。其效果当然肯定比老师干巴巴地讲述,或让学生死记课本知识要好得多,这样对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大有裨益。

四、灵活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英国物理学家贝尔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拦才能的发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选择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做耐心细致的.调查研究,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的类型、难度、大纲要求等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水平,作出科学的选择和判断。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无论多好的教学方法,反复多次的使用,都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及时变换教学方法,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会不断提高。

如:每一节课的提问方式,我都想尽了各种办法,让学生能够达到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愿望。有时让学生口头回答,有时让学生演板,或让一个学生独自回答,或让几个学生依次回答,看哪位同学回答的问题更好,更完整,来激发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时,我把要提问的问题写在一张张小纸条上,喊出几名学生,让学生随机抽选,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回答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有时也会让其他学生指出他们回答中存在的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旧知识点的整理中。也会根据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不同状况,让学生及时整理知识,在知识点的梳理中,尽快的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中。

五、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勇于探索

对学生的评价以前主要集中在书本知识的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体验和协作能力、创新精神的考量。学生评价要多元化,可以有成绩第一名,也可以有进步第一名,还可以有参与化学实验小冠军等等。

评价应更注重学生在化学学习探究的参与过程,要根据学生的个性气质特征,对学生进行激励和评价,真正的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总之,社会的进步、家长的期望、学生的要求,均期盼我们教师有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通过读书、质疑、探究、思考等自己取得知识解决问题的途径,以逐渐形成理想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要指导学生自己会学。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育,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要设计过程去探讨。要引导学生在树立远大目标和扎实学习的同时,探索适合自己的科学学习方法。针对化学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掌握一般规律中有特殊,以掌握精髓,灵活运用,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蜀晋,探究教学论析 化学教育 (4)

上一篇:姜家山党建现场会汇报下一篇:关于村书记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