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有效性课堂管理(通用12篇)
探究式有效性课堂管理 篇1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保障教学的正常开展,提高教学效果,数学教师必须要重视课堂管理,要维护好课堂纪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构建和谐课堂.作为教师要能够采用合适的策略,进行课堂管理,要提高学生的纪律意识,促进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从而为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提供保障.
一、维持征程的课堂教学秩序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同时,还需要做好课堂管理工作,维护正常的课堂秩序.如果课堂秩序不好,教学活动是很难深入开展下去的,因此,数学教师要重视课堂秩序的维护.为了维护课堂正常的教学秩序,数学教师需要和学生一起通过民主形式制定课堂学习规范,明确指出,如果学生上课不认真学习要怎么处理,如何学生参与集体讨论的积极性不高要怎样处理,如果学生扰乱课堂秩序要怎样处理等等,通过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
二、通过情趣化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每个学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特点都不同,班级学生情况也不同.数学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科特点,研究学生情况,积极探索课堂有效管理的策略,而不能简单地套用他人的课堂管理模式这样,能够积极创新课堂管理方式,这样,才能促进数学教学的不断发展.针对数学学科而言,通过设置情趣化的问题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课堂的有效管理.
数学学科的逻辑思维性很强,在教学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学生是在不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的.因此,问题教学应该成为数学教学的常态.同样,在数学教学管理中,也需要遵循问题原则,教师要积极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有情趣化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求之欲望,把学生的关注度吸引在课堂上,问题教学不仅可以的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促进学生知识的不断丰富,同时,通过设置情趣化得到问题,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实现课堂的有效管理.
比如,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制造一些矛盾冲突,巧妙设置一些具有困惑性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能够自觉生发出解决问题,挑战自我的欲望,从而积极思考,积极探究,主动投入学习探究中去.比如,对函数进行拓展教学时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设置具有迷惑性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去:
问题1.已知一个正比例函数图像过(1,3),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问题2.已知一个反比例函数图像过(1,3),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问题3.已知一个一次函数图像过(1,3),试求这个函数解析式.
问题4.已知一个二次函数图像过(1,3),试求这个函数解析式.
这个问题组就很具有挑战性和矛盾性,容易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学生感到这种问题设置很困惑,会质疑自己能不能做,在质疑中,学生会生发出挑战一下自己的愿望,学生会有揣测,能不能做?是不是题目出错了?在揣测中学生之间会产生争论,会积极进行解题尝试,这样,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用有意识地利用本节所学的待定系数法进行解题,会探究问题的解法.通过问题设置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在思考中生发疑问,促进学生不断在问题的研究中矫正自己,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有效体验到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快乐和数学的魅力.
三、适当变通教学方式
在数学教育中,我们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纪律差,听课不认真,说话,从事于数学学习无关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如果数学教师,每节课都通过同样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组织课堂练习,长久下去,学生就会厌恶这种教学方式,就会干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因此,适当变通教学方式,对于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维护课堂纪律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每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都要认真设计,不断变化导入方式,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要能适当降低教学的难度,或者是通过一种合适的方式把抽象的数学内容进行形象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设置趣味化的问题,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只要教师重视教学方式的变通和合理选择,就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去,维护整节课的良好纪律.
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这种方式能够化抽象的内容为具体的展示,能够有效减低学生的学习数学的难度,促进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多媒体教学更具有活泼生动的特点,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技能,更要维护好课堂纪律,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探究性学习中去,发挥学生的智力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管理的策略,从维护课堂秩序,设置情趣化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课堂有效管理的策略,对于促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王平平.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2]刘东红.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探究式有效性课堂管理 篇2
无锡外国语学校
李 莉
至从2002一轮课改开始,教材里就提出了“活动与探究”这个栏目。针对“活动与探究” 就需要实施探究式教学。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探究式教学?活动与探究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怎样有效地进行活动探究呢?每节课、每个知识点都要进行探究吗?针对这些问题我今天谈论的话题是《化学课堂中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实施》。
所谓探究式教学指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有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地自由表达、质疑、讨论、探究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最终目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那么教学中如何具体有效地实施探究式教学呢?
一、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目前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近几年来课堂教学改革在各地开展地轰轰烈烈,声势浩大,探究式课堂教学也作为改革的一大亮点代替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受到广大师生的接受。一段时间来在各种课堂教学活动竞赛中似乎不开展“探究”的环节就不能算是好课的现象。但回头认真分析这些“探究”的环节,会发现有些探究式教学在实施时还存在一些误区。1.停留在形式上的探究
目前探究教学中存在的较大问题就是形式上的探究。具体表现为:(1)套用格式化的探究。如部分教师只是简单地认为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反思与评价”这样的环节教学就是在进行探究式的教学。错误的将探究式教学变成固有的环节去套用,对探究式教学的核心要素把握不准,缺乏探究的真正的内涵。(2)明知故探的探究,即不需要探究的过程其实学生已经知道了答案。将探究变成了验
证结论的过程。如:探究干冰的成分是什么?天然气中主要的物质是什么?这样的探究就没有实际意义。(3)教师精心设计刻意安排的探究。如:“引导”学生们“探究”米饭和米到底有什么区别。这种追求形式化的课程教学,导致课堂教学有“为探究而探究”的倾向。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但这些课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这样的教学既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也谈不上综合能力的培养。更何况,对于学生再熟悉不过的米饭和米,有探究的必要吗?此类探究课主要是由教师导演的探究表演课。以上列举的这些探究形式,违背了探究式教学的宗旨,损害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以至当问到什么是探究时,学生会回答“就是假装不知道!”的笑话。
2.缺少深度和思考价值的探究
由于探究教学的不固定的因素多、随意性强,较难控制和把握,使一些教师不敢引发深度思考,生怕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法收场,进而不敢涉足于深层次的探究。例如:在一次《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组学生在探究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错误。在交流汇报时,该组负责小组长说:“老师,我们实验结果是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大于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老师感到意外地说“不相等吗?你们可能弄错了。”敷衍、搪塞过去了事,而不是诊断、纠错,引导学生了解是什么原因引起实验测定前后质量不等,课后该组学生心中仍存质疑。此时教师应留出时间和学生共同探讨找出不等原因。3.学生思维受教师诱导限制的探究
有时教师为了按照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得出正确的探究结论,教师首先将整个探究过程设定在一个较小的范围之内,学生学习过程中只能按照教师预设的思路进行限制性的探究。例如,探究膨化食品包装袋里填充的物质是什么呢? 学生猜想:可能是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氢气等多种气体。此时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多种猜想,不是逐一排查而是轻描淡写的说不可能是稀有气体、氢气,只可能是氮气、二氧化碳。然后通过学生设计实验确定是氮气还是二氧化碳。至于为什么不可能是稀有气体、氢气也不作以解释。诸如此类情况的探究完成后,学生心中还是有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只是重视了学生的正确猜想,对不可能的情况弃之不顾,也不做出应有的合理解释,削弱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打击了学生的求知欲。
针对以上各种情况的案例,我认为在实施探究教学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二、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实施方案 1.利用好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课堂
课堂永远是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而探究性学习贯穿于全书的各个章节及各个栏目中,因此在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中,首先要把教材规定的探究活动做好。由于探究性学习不是以获得知识作为终极目标,更不以“传授”为主要手段,而是注重以已有的知识去“发现”、“猎取”和“洞察”新知识、新技能的一种“主动性发现式教学方式”,通过探究,让学生逐渐养成学、思、悟、用四者相结合的一个互动过程。在课堂上利用专题的探究形式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案例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就是一个很好的专题探究。需要2节课的时间。上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你知道地能产生CO2的反应有哪些呢?
学生会说:“木炭燃烧、碳还原氧化铜、甲烷燃烧、酒精燃烧、蜡烛燃烧、呼吸作用、碳酸钠和稀盐酸等”。
然后让学生讨论哪个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呢?
学生都会说出:用碳酸钠和稀盐酸最好!且分析原因是因为不要加热耗能、所得气体也纯净。并能指出不用其他反应的原因。
然后教师再反问:用碳酸钠和稀盐酸是最好的吗?接下来指导学生做一组对比实验:1)碳酸钠和稀盐酸2)石灰石和稀盐酸3)石灰石和稀硫酸
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观察反应的快慢及能否彻底反应,确定出石灰石和稀盐酸才是最佳的试剂组合。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太快来不及收集反应就停了;而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没有冒几个气泡就不反应了。只有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速率始终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教学过程中不是像书本上一样,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和推理探究得出结论。
确定好反应的药品后,再引导学生依据药品的状态及反应的条件确定出反应的发生装置。
接着进行学生探究实验:根据实验桌上的实验仪器组装发生装置: 学生开心地讨论、动手组装出多种装置。
教师将各种不同的发生装置汇总。让他们指出各套装置的优缺点、及相应的用途。(不对之处教师只需作相应点拨)
整个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才能、动手能力及交流表达能力。达到了探究式教学的真正目的。
案例2: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探究,书本上用的是红磷燃烧法。在一轮复习时,由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已累计到一定的程度,有能力解决较难地问题。故教师可以提出“难道只能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和学生们开始了系统地的探究。学生设计了许多富有创意的实验方案。
案例3:浓盐酸挥发性的探究。在讲述浓盐酸具有强挥发性时,怎样通过实验证明瓶口冒出来的“白雾”就是盐酸的小液滴?学生根据物理学知识和盐酸的化学性质设计了多种连老师都不一定想到的方法。事实证明学生的思维潜力是不可估量的。
案例4:有关CO2 与 NaOH 溶液反应的探究。教材上虽然没有一个明显的演示实验验证CO2 与 NaOH 溶液反应,但由于有了二氧化碳溶于水制汽水这样的生活事实作为基础,且每个学生都喝过碳酸饮料。使得同学们积极的发散思维得以展开,设计的方案着实让教师大开眼界,叹为观止。很多方案体现了理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思想。所以作为教师没有理由不相信学生,课堂上应充分地留出时间给与学生表现的机会。
……
通过课堂专题探究,并进行实验,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又留有思维的空间,并能体现出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水平,尽其能、显其志。学生的一些创意不可谓不新。实际上,所有专题探究的解决的方法,所有设计的每一个方案,无不蕴藏同学们的聪明和睿智。
(要有效地实施探究
再如.铁暴露在空气中会生锈这是人们众所周知的,不知同学们注意了没有,将苹果切开不久或啃过一些的苹果放在那儿,过一会儿果肉上就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的物质,也好象是生了“锈”一样。学生的思维立即被激活,有了探究的浓厚欲望。
从同学们的生活中切入,选择同学们在生活中熟视无睹、但蕴涵着丰富化学知识的苹果生“锈”作为探究的情景,体现了“化学源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的新课标理念,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从化学的视角去观察、去思考,体味“处处留心皆学问”,我想做到这一点,就能真正感受“万变不离其宗”的涵义。
(2)还可以从教材的实验素材中发现探究内容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很多科学方法和实验融合在一起,实验能为学生提供探究、操作、发现、体验和感悟的机会,所以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验内容。例如:在探究教材上“酸雨的危害”时,利用采集的酸雨分别与大理石、铁片和菠菜叶这些熟悉的物质反应;通过对实验的观察,认识到酸雨对环境的危害很大,然后告诉他们:2007一年内无锡的雨水总量中76.4%都是酸雨。学生感到很震惊、心灵受到震撼,体验到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再如学习2单元空气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空气是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生1:(边演示边讲解)把一个空的集气瓶放入盛满水的水槽,向下压,集气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集气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生2:把一个压扁的塑料袋抖开,再将袋口系住,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这可以说明空气的真实存在。
生3:用一个注射器在空气中抽拉一下,再向水中推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针头冒出,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生4:用扇子朝脸扇,感觉有风,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
生5:(望了一眼窗外)你们看,树叶在动,那是因为空气在流动,也是风。生6:用打气筒给车胎打气,就是将空气压入车胎……(以上同学争先恐后,抢着回答。)
从探究活动和生活经验中,学生知道了空气确实真实存在着,不再认为空的玻璃杯没有任何物质。
然后再引导:以上事实说明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
生1:有氧气。物质能在空气中燃烧,就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氧气。
生2:有二氧化碳。石灰水放时间长了会变质,证明空气中确实含有二氧化碳。
植物进行光和作用也证明空气中确实含有二氧化碳。
生3:空气中还有水蒸气,早晨的露珠就是空气的水蒸气冷凝的小水滴。生4:夏天从冰箱里取出一瓶啤酒或饮料,过一会儿,瓶外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开启包装的饼干过几天会变软等等。
通过实验观察和生活经验中,学生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要有效地实施探究 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应坚持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探究问题、采用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计划的科学思维方法。教师在提出了探究问题后,要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假设和猜想。如在探究金属与酸反应时影响该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部分学生会盲目地猜想到与金属和酸的多少有关,此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导,指出金属和酸的多少是决定产生氢气质量的多少,与反应的速率无关。使学生明确猜想的方向,甚至可以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金属和酸的多少不会影响反应的速率。当学生继续猜想出影响金属和酸反应的速率因素分别可能是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酸的浓度以及金属的接触面积后,让学生设计完善的对比实验,通过控制变量法得出相应的结论。由此可见,有探究深度的问题、符合实际的猜想,周密的实验方案,正确的实验操作都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5.及时反馈课堂的探究效果,使探究的有效性最大化
在课堂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中要及时进行反馈和评价,促进师生的互动。这样学生的质疑能及时解决,同时学生也能巩固所学的知识。也便于教师全面掌握课堂动态,利于教师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增加教学的有效性。目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的形式主要采用独立、小组或团体的模式。要保证每个学生的参与、表现以及探究能力的发展尚受到课堂容量和空间的限制。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学生能力的差异也使得课堂探究的空间和机会不再均等,教师对课堂上学生的个体自我评价与自我激励也难以充分关注,更难以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教学。怎样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关注每一位学生真实的学习动态,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的节奏、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又能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与自我激励,使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得到最大发挥呢?那么及时的反思与交流就能够尽可能地让大多数学生参与,缩短个性差异。例如:探究《鸡蛋壳可能含有什么物质》,等学生做完实验后。
师:有哪些同学没有看到玻璃片上的石灰水变浑浊?请分别说一说你们是怎么做的,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生1:我用的是浓盐酸,可能是挥发出的氯化氢将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中和了。生2:我所取用的石灰水可能已变质,因为盛装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有很多的白色物质。
生3:我放的鸡蛋壳太少,可能产生的气体太少,影响实验现象。
生4:我用的盐酸浓度可能太低,没看到有气泡冒出。生5:我在盖玻璃片时没放好,大量的气体向空气中散逸。………
接着教师给与肯定说:各位同学分析得都非常好。下面请同学总结保证该实验成功的注意事项。
学生总结结束后,教师继续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设计实验验证刚才提出的几种可能的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通过这种行之有效的探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更开阔、更敏捷,解决学习问题的手段也变得更多、更灵活。可见,反思和交流是整个探究活动中不可少有的环节,是知识、能力升华的阶段,也是丰富和完善思想的必要过程,这一环节的缺失,会造成整个探究活动有效性急剧损失。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为此环节留下足够多的时间。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和可操作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在“做化学”(即探究)中学习化学,与传统的“听化学”、“读化学”的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教材不可能用过多的文字讨论什么是科学探究,怎样进行科学探究,只能在各个单元中结合课题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相应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探究活动中充分体验。同时在探究式教学的模式中也能充分地体现出教师的优良素质和智慧,我们努力的方向是:不求问题过大,只求内容真实;不求问题过多,只求问题解决精准;不求浮于表面,只求实事求是。
课堂提问有效性探究 篇3
一、基于教学文本巧妙切入问题,实现提问的有效性
所谓有效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好教学重点和难点后,精心设置教学情景,提出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能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能主动参与探究,并能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方式。因此可以说,教师提问水平对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具有重大的作用。
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也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具有极高的课堂提问艺术。
问题的设置要选择在文章的重点部分,重点的部分即是教学的重点,学习的重点,也是考核的重点,此处设问对全文的教学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需要教师在教学前精心挖掘教材的内容,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反映巧妙地提问,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授《荆轲刺秦王》一文时,当文中写到太子丹“不忍”时,有什么用意?教师在此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在理顺荆轲献计的背景以及所选的时机后,就可以明白其用意是:反衬荆轲智谋的非凡。教师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荆轲在私见樊於期的时候采用了什么的策略使樊於期慷慨献身?”再度引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思考,让学生的注意力再次集中到课堂听课中,通过仔细的思考,学生得出问题的答案:首先荆轲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依次晓之以情,进行初探,其次从“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晓之以义,引而不发,当樊将军急于想知道的情况下,荆轲才和盘托出,可以说选择了最佳的时机。通过这样的提问,不仅能让学生对文章的人物的智谋有了清晰的理解,还提高了学生思辨的水平,提高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李商隱《锦瑟》的课文教学中,“庄生、梦”此三字在《庄子》中本来就有,但李商隐加了“晓”和“迷”二字,此句的感觉完全被改变了。“晓”意思是破晓,天快亮了,“晓梦”说明这个梦很短暂,将要醒来,梦中美好的一切将不复存在,随露水一同蒸发。“迷”字既可以说蝴蝶轻轻飞舞起来的姿态很迷人,是十分美丽的一种形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痴迷”,梦到蝴蝶的时候完全沉浸在如痴如醉的情境之中。不管作为哪种解释,它都是梦中的幻影,都是“晓梦”。一切皆成虚幻的梦境,瑟声的如梦似幻,令人迷惘。本联下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杜宇啼春,这与锦瑟又有什么关联呢?就可以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二、在细节处设问进行合理的延伸,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
高中课文中的每一文章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对于每一个主题、每一处语言描写、每一个字的描写都是作者精心锤炼过的,在对人物的描写中,对于表情的变化、心理活动的微动、情绪的转变等都是作者细心揣摩的,隐含着深刻的内涵。教师可以在能够表达作者用意而又容易被学生忽视的地方进行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对文章细节的注意,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例如,在教授《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由于文章的通篇借助作者的游踪来进行描述,很容易给学生营造一种看得见的写作明线,而对于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则很容易被学生忽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蒋介石叛变革命以后,当时的中国处于一遍黑暗,作者无法疏解心中的苦闷,即彷徨又看不到希望,借此希望能找到一个地方,疏解自己的心情,做一个自由人。于是选择了荷塘这个地点,以明暗两条写作思路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诠释作者内心的情感。文章写到“月光照在荷叶荷花上散发出一些香气”时,教师提问:“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其写作的意图是什么?”学生遵循作者暗含的情感写作路线来进行思考,很快就能得出答案。教师在文章中的细节处设问不仅能启发学生对文字背后的写作意图进行思考,还能给学生传递这种写作手法的精妙之处,让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灵活地运用。
三、问题设置具有启发性,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知识和复习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中,复习旧的知识引出新的知识,通常是教师采用的课堂教学导入教学方式,通过新旧知识的交替,让学生顺利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缩短新知识与学生理解之间的距离。因此,教师在讲授新授课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与新知识有关联的旧知识进行提问,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展开对新知识的探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学习新授课《鸿门宴》一文时,首先教师通过“荆轲刺秦王”这会篇文章来进行预热,这两篇文章都是叙事名篇,属于历史的散文,都是通过叙事来刻画人物的形象,此时教师就通过提问来帮助学生回顾旧的知识:“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作者是如何来刻画人物的形象的?都采用了哪些手法?”教师选择与新知识有关联的地方进行设问,有助于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当学生回答出教师的问题后,教师就顺利的让学生来学习新文章《鸿门宴》中又发生了哪些事情,这篇文章又是怎样描绘人物的形象的?
四、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性,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要想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的设置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是核心,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问题思考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中,注重问题面向对象的全体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进行来,打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时,通过文章中语言的描述能够体现出贾府的气势显赫,门禁森严。此时教师通过问题:“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小心翼翼以及引荐的各种礼数都影射了什么?”学生在仔细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就能得出答案,而且这种礼数上的规矩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关,学生容易对其产生兴趣,思考以及回答的空间比较大,有助于提高学生听课的成效。
总而言之,问题的设置不仅能激发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因此,一堂高效而精彩的语文课不是教师扮演的独角戏,而是教师立足文本,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解文章内容的情感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生活和做人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数学课堂有效性探究 篇4
一、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师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 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我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我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过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 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教师更要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教师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教师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四、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每上一节课,我们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反思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究 篇5
(一)提问形式过于单一
单一提问形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是最常见的。这种提问形式通常以教师为教学主导,教师授课讲到某一知识点时,以即兴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回答完成后继续授课。教师对学生的答案大多限定于“正确”与“不正确”两个模块当中,其他学生既未对教师的问题提出质疑,也未对被提问学生的答案进行深入的思考,更未思考是否还有其它的解答思路。其次,问题的提出通常以学科内容为主,极少能延伸至课外知识,问题设计的单一性,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等都未起到促进作用。
(二)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通常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以正确与否对答案进行判断,而对答案是否有其它更科学合理的解答方案,教师与学生都未作出关注。这种单一的问题评价方式,仅以答案的正确性为评价标准,不能做到针对问题引发的一系列分析,使问题的设定缺乏针对性。其次,数学教师课前准备不足,问题的提出过于表面与空洞,缺乏深度与延伸性,都使课堂教学中提问有效性不强。
二、探讨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一)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问题的提出,是否能启发学生对某一知识点进行着重记忆,是问题设定中应当重点关注的。在课堂教学的关键处或知识的转折处,教师通过问题的设定,以实现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生对图形进行学习时,针对小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乐于学习这一特点,可以通过进行剪纸活动,进行直观的操作。教师提问,纸是什么形状的?回答是长方形。那么如何将长方形的纸剪成一个圆形,再将剪成圆形的纸又变为正方形?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剪纸,通过图形的变化,启发学生认识到各个图形之间的联系。还可提问教室内各个物品是什么形状的,例如橡皮擦,学生会发现既有长方形也有圆形的。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学到新知识,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学会主动的去探究发现,同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提问应通俗易懂、具有趣味性
小学生群体大都活泼好动,乐于发现。小学数学问题的设定应符合小学生这一群体特点,在问题的设定上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具有趣味性。例如在“时、分、秒”的教学时,对问题的设定,应将抽象的“时、分、秒”设定的通俗易懂。数学教师可以设定问题,钟先生有三位儿子,时钟、分钟、秒钟三兄弟,他们高矮不同,胖瘦不同,所以走路的速度也不同。秒钟个高、细长所以走得快,他走完一圈以后,分钟才走一步,时钟比分钟胖和矮,分钟走了一圈,时钟才走完了一步。那么时钟走二步,分钟要走多少圈?通过一系列趣味性的问题设定后,教师可以自然的引导学生怎样认识钟。趣味性的问题,使课堂氛围也因此更生动,学生也因此对知识点有了更深的记忆。
(三)提问应有层次性
问题的提出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种层层递进的提问形式,能够引领学生的思维不断的提升与进步。具有层次性的提问首先应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能力,以最基础的知识点为台阶,引导学生一级一级的往上攀登。其次,提问过程应符合小学生整体学习能力,使学生在问题的提出与回答过程中,不会有一头雾水的挫败感,也能享受到回答出正确答案的喜悦。环环相扣的提问才能带动学生循序渐进,使知识的梳理更具有条理性。
(四)提问方式应科学合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应进行充分的备课,才能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环节,以简要的语言,紧扣知识点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问题的设定上不能太空洞,也不应在教学过程中频繁的提出问题。而应尽量在提问中涉及到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突出教学过程中应当重点记忆的知识点。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科学适当的进行提问,能对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进行提升。提问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点名某位学生回答,还可采用小组代表回答,自由抢答等方式,促进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其他学生在听完答案后积极开动脑筋,是否还有其它思路,说出自己的看法。如此一来,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新思维都得到有效提高。总而言之,课堂提问环节的有效性,对教师教学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应当认识到当前课堂提问中的不足,通过加强备课、在问题的设定,提问过程与评价等细节上,逐渐掌握与应用提问的方法及艺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使课堂提问在数学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者:李秀花 单位:威县侯贯学区
看过“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究”的还看了: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探究 篇6
一、回归原点——课堂价值
1.明确目标前提牢固树立三维目标意识。
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即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针对不同的课堂特点,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析教学疑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知识感悟和方法体验。如过去的《故乡》的教学目标有如下两点:①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的苦难及其根源。②背诵课文的最后两段,理解议论在文章中的作用。现在在制定具体课时目标时,尽量避免使用“理解”、“领会”这样一些不可测的词汇,而把它们分解为几个小目标。本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的目标:①读通读懂课文,说出课文的主要人物,熟读最后四段。②记住作者、作品及一些字词。第二课时:①读课文并找出文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他们的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②找出文中议论性的文字,说说其含义和作用。
2.充分发挥教师“导游”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让学生体验探索之乐。①预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第一步。教师通过预习题的设置可以使学生正确的有效入门,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从而为课堂中探讨做铺垫,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学习文本的激情。②课堂中精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在仔细品味课文的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对此予以点拨,再引导学生自学,面对学生模糊而又提不出疑问的地方,教师应旁敲侧击地引导学生再读重点语段,启发学生自己没有发现或提不出的问题。
二、回归原点——课堂价值
在新课程实施之始,语文教学曾出现过一些误区。在课堂上,一味地求新求变,结果使语文偏离了“语言”这一本色,成了不伦不类的大杂烩,反而忽视了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曾经有位老师这样设计了一节古诗诵读课:演一演、唱一唱、画一画、说一说,大约占近三十分钟时间,整个课堂气氛十分热闹,学生也非常积极地参与。但是一节课下来,学生既不会背诵,也不会写,对诗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表面,对于内涵并不深刻了解。所以在课堂上,不能为调动学生兴趣而冲淡语言学习的氛围,不能光为了活动而活动,一定不能失去语文训练这条主线。
在这里,我把每一篇课文的语文学习理解为三个层面:1.完成语言积累,即掌握生字的音形义,理解和应用生字新词,熟悉和应用有关句式语法,积累优美的段落和篇章。2.利用课文建立语言形象,培养语感,训练思维。能在大脑中还原文本语言描绘的事物面貌;能利用文本惊醒合情合理的想象、推理、判断、归纳;能处理好文本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联想,完成能力的迁移。3.通过对课文的反复品读、同学之间的讨论、师生之间的对话,解读出文本的思想意义,陶冶情操,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三、回归落点——学生发展
苏霍姆林斯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应该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鼓励创新,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体现课堂的开放性。
1.开场白精彩激发。开端引起的方式除“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的趣味性。
2.引入竞争机制和相互质疑的方法。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分层,比一比谁读书读得又流畅又有感情,谁回答问题准确又全面,谁的想象最有创意,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互相质疑。
3.以情激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发展。语文教学本来就是充满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自身有感情地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的思想与认同同生活联系在一起,产生情感的共鸣。还可以通过挂图、实物、多媒体等创设学习文本的情境。
4.教师应学会倾听学生的个性的“声音”。如《甜甜的泥土》文章结尾说:“不想一夜之间的温回开,冰雪消融了,糖浆和雪水混在一起,渗入大地。”这一结尾重在表现“人间的至亲至爱”的宽广厚实的大地无处不在,但有的学生认为与小说开头“虽已立春了,天还是很冷”,还有文中之小亮亲妈妈把糖放在大衣棉袄口袋里也没有融化前后矛盾,这样的回答也是可以理解的。小说的结尾确实有些夸张,教师并不能否定学生这样的观点。
总之,打造一个有效的课堂,必须使“教”、“学”这两条线平衡发展,融会贯通,教学中贯穿“以生为本、以文为本”的理念,做到学情清楚,目标明确,方法适宜,顺学而导。最终实现课堂价值,落实语文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三个终极回归点。
科学课堂实验有效性探究 篇7
一、了解科学实验基本要求
1.了解实验教学目的。在科学课教学中, 做实验前, 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中做此项实验的目的、任务, 才能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实验上, 细致观察实验并认真去做。因此, 了解实验的目的对于学生上好实验课是至关重要的, 它能让学生明白本节课中的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内容而设置的。
2.理解实验操作过程。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一样, 实验的成功与否, 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及操作过程的把握程度, 还有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学生由于年纪小, 观察事物时总是杂乱无章, 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 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 有时常常偏离实验的主要目标。他们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 经常颠倒操作程序, 少做漏做, 导致实验失败甚至发生危险事故等, 所以在实验前要让学生认真了解操作过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热对流》实验时, 先让学生自由讨论, 尝试设计操作过程, 然后汇报, 其余学生讨论补充。教师还可以把影响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先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认真学习了解, 从而避免实验时的盲目性和危险性。
3.了解实验观察任务。科学实验是用眼、耳、口、鼻、手等感官去观察和感知实验过程中的形态和特征的变化过程。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感知每一个细微的地方和细小的变化。只有让学生明确了实验前的观察任务, 才能在实验过程中达到预期效果。如教学三年级下册《观察植物的种子》时, 课前要求学生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 (10 种植物的种子, 甚至更多) , 仔细观察各种植物种子的外形, 不同的植物种子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如黄豆和豌豆的种子形状、大小、颜色极其相似, 但细看会发现有明显的区别。
4.明确实验探究结果。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 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客观地去判断, 才能学到更多知识。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磁铁》单元, 首先以带电的气球 (静电实验) , 让学生明白有一种特殊的力和电一样, 磁也是看不到摸不着也感觉不到的, 可是它的作用力却处处可见。然后给出提示:古代的指南针就是根据磁铁的这一特性发明的。还有谁想到在日常生活中有关于磁铁的更多方面的知识呢?如大部分学生都会想到教师在上课时黑板擦没地方放或容易掉下来, 现在用上了磁性黑板, 教师擦完黑板后就把黑板擦随手贴在黑板上也不会掉到地上是什么原因呢?通过推测实验结果得出, 黑板擦背面部分的磁铁与黑板互相吸引。教师通过提问, 引导学生推测实验结果, 增强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中一些科学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学生学习运用科学原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拓展科学实验空间
1.精心组织实验。小学科学课的实验场所不能只局限于学校里的实验室, 实验教师应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及教学内容等把实验场所搬出实验室, 搬到田间地头、学生自己的家里、学校操场上等一些室外场所。如教学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一课时, 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留意观察房屋建筑的材料、零食包装的材料、家用电器材料等。学生通过自己选材, 自己观察, 把自己的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 以了解材料的名称和使用方法等。通过这些活动, 可使学生获得更多与学习相关的材料。
2.就地选择材料。农村学校周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可以根据实验的需要就地取材, 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实验材料的选择。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探索食物中的淀粉》时, 课前安排学生从家里带来实验材料:米饭、面条、面粉、土豆、苹果等食物, 这样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以便学生更好地进行实验。
3.让多媒体走进科学实验。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 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 但有些活动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 如三年级下册《探究植物根和茎的作用》实验时, 反复讲解理论学生很难理解, 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 虚实互补, 让学生“看到”植物根部的水向植物茎、叶脉输送时缓缓流动的过程, 再在重点处加以点拨, 难点就解决了。
三、玩中体验, 乐于探究
1.“玩”出科学实验的乐境。传统教学方式中主要用到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进行教学, 学生兴趣不浓。科学实验兴趣的培养, 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使科学课堂变得生动、形象、直观, 提高学生浓厚兴趣。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寻访小动物》一课时, 在学生观察了小动物以后, 训练学生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小动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时可以在电子白板上出示“送小动物回家”的题目, 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头戴动物头饰”找到自己的家, 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强化了知识面, 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科学实验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主动参与,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器材, 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2.给足自主探究空间。科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减少知识点, 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更大的空间, 让学生在互相研究中学习。如在教学“物体的导电性能”时, 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任务后, 让学生对所给实验材料进行猜想和判断, 学生就会提出:“铁制品能导电吗?”“塑料制品能导电吗?”“水和大地能导电吗?”之后由学生自主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由于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 在探究时他们也会格外认真、积极。通过这样的训练, 学生会逐步由不愿提问题向愿意提问题过渡。在这种既有独立研究又有合作交流的氛围中, 学生的能力会得到提高, 心智得到提升, 能愉快地掌握科学知识。
3.在实验中积累知识。农村学校周围有丰富的资源, 能为学生科学学习提供较好的学习资源。农村学校的周围有山川、田野、河流, 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就近取到一些自然资源, 可随时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各种动植物、地貌等。让学生们在蓝天碧水间学到自然、地理、生物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四、准确评价, 深化探究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探究 篇8
1. 明确目标前提牢固树立三维目标意识。
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即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 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针对不同的课堂特点, 抓住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解析教学疑点, 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知识感悟和方法体验。如过去的《故乡》的教学目标有如下两点: (1) 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的苦难及其根源。 (2) 背诵课文的最后两段, 理解议论在文章中的作用。现在在制定具体课时目标时, 尽量避免使用“理解”、“领会”这样一些不可测的词汇, 而把它们分解为几个小目标。本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的目标: (1) 读通读懂课文, 说出课文的主要人物, 熟读最后四段。 (2) 记住作者、作品及一些字词。第二课时: (1) 读课文并找出文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他们的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 找出文中议论性的文字, 说说其含义和作用。
2. 充分发挥教师“导游”的主导地位, 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 让学生体验探索之乐。
(1) 预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第一步。教师通过预习题的设置可以使学生正确的有效入门, 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从而为课堂中探讨做铺垫, 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学习文本的激情。 (2) 课堂中精读课文, 引导学生质疑。在仔细品味课文的内容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对此予以点拨, 再引导学生自学, 面对学生模糊而又提不出疑问的地方, 教师应旁敲侧击地引导学生再读重点语段, 启发学生自己没有发现或提不出的问题。
二、回归原点———课堂价值
在新课程实施之始, 语文教学曾出现过一些误区。在课堂上, 一味地求新求变, 结果使语文偏离了“语言”这一本色, 成了不伦不类的大杂烩, 反而忽视了字、词、句、段、篇的训练, 忽视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曾经有位老师这样设计了一节古诗诵读课:演一演、唱一唱、画一画、说一说, 大约占近三十分钟时间, 整个课堂气氛十分热闹, 学生也非常积极地参与。但是一节课下来, 学生既不会背诵, 也不会写, 对诗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表面, 对于内涵并不深刻了解。所以在课堂上, 不能为调动学生兴趣而冲淡语言学习的氛围, 不能光为了活动而活动, 一定不能失去语文训练这条主线。
在这里, 我把每一篇课文的语文学习理解为三个层面:1.完成语言积累, 即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理解和应用生字新词, 熟悉和应用有关句式语法, 积累优美的段落和篇章。2.利用课文建立语言形象, 培养语感, 训练思维。能在大脑中还原文本语言描绘的事物面貌;能利用文本惊醒合情合理的想象、推理、判断、归纳;能处理好文本与生活的联系, 产生联想, 完成能力的迁移。3.通过对课文的反复品读、同学之间的讨论、师生之间的对话, 解读出文本的思想意义, 陶冶情操, 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三、回归落点———学生发展
苏霍姆林斯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 探索者。”因此, 教师应该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人为本, 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 鼓励创新, 保护学生的求知欲, 体现课堂的开放性。
1. 开场白精彩激发。
开端引起的方式除“设疑”以外, 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的趣味性。
2. 引入竞争机制和相互质疑的方法。
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 分层, 比一比谁读书读得又流畅又有感情, 谁回答问题准确又全面, 谁的想象最有创意, 除此之外, 还可以让学生互相质疑。
3. 以情激情,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探索发展。
语文教学本来就是充满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自身有感情地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使学生的思想与认同同生活联系在一起, 产生情感的共鸣。还可以通过挂图、实物、多媒体等创设学习文本的情境。
4. 教师应学会倾听学生的个性的“声音”。
如《甜甜的泥土》文章结尾说:“不想一夜之间的温回开, 冰雪消融了, 糖浆和雪水混在一起, 渗入大地。”这一结尾重在表现“人间的至亲至爱”的宽广厚实的大地无处不在, 但有的学生认为与小说开头“虽已立春了, 天还是很冷”, 还有文中之小亮亲妈妈把糖放在大衣棉袄口袋里也没有融化前后矛盾, 这样的回答也是可以理解的。小说的结尾确实有些夸张, 教师并不能否定学生这样的观点。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篇9
一 创设环境, 提升新课教学的有效性
1. 创设环境, 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 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例如在讲解“轴对称图形”的内容时, 我让学生提前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几种三角形的纸片, 让学生试做每个图形的对折, 使图形在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后发现, 有些图形能完全重合, 有些图形不能完全重合。这样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 并提出疑问找到解决的方法, 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设计, 不但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兴趣, 而且为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创造了条件。
2. 创设情境,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 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情境创设中要目的明确, 要有助于学生学习, 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 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 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设置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 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例如:教学“百分数的运用”, 我创设了中国在第25届至第29届奥运会获得金牌的统计表的情境, 出示25届16枚, 26届16枚, 27届28枚, 28届32枚, 29届51枚。要求学生根据统计表, 用所学的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 创设环境, 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成功体验
有效导入, 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 教师应该努力从日常生活入手, 从客观实际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方程的意义”时, 我首先把直尺平衡放在手指上, 再让学生把自己的铅笔放在手指上, 做一做实验, 想一想,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铅笔才能平衡放稳。学生兴奋地做起实验, 最终总结出不处于平衡状态时, 说明在左右两边也轻重不一样。于是因势利导, 简介天平, 创设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使其积极参加学习活动, 从而为有效地完成这一节课的学习任务,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效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 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 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用自己的观点充分讨论、研究, 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例如, 在方程的意义这一课中, 利用天平给学生演示一组实验, 得到了一组等式与不等式:40+20=60;60+ () =80;60+ () <80;60+ () >80;340- (x) =100;340- (y) =1;2x=272;272/x=2。
让学生细心观察以上式子有什么共同特点, 从而得出方程的意义, 找到方程与等式的异同点, 在此过程中我只是一个旁听者, 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方程的概念, 但需要注意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点播和引导, 从而为他们提供探究活动和展现自我的空间。
二 自主合作探究, 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人人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具有探究意识, 作为教者, 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安排合作学习, 并加以细致有效的指导, 帮助学生把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结合起来, 增强了学生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教学中, 我采取合作交流主动探究质疑的教学方法, 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开放式的探索活动, 学生的思维在交流合作中碰撞, 并一次次的得到深化。在教学图形时, 我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图, 从图中获得信息, 提出问题, 接着让学生独立思索解决问题的初步想法, 最后与前后的同学合作交流, 使他们从中体会到快乐。这就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很好地处理了独立思考与交流合作的关系。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学会了交流, 并增强了合作意识, 让学生明确了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让他们体验到了合作的愉快、学习的愉悦。
小学数学课堂评价有效性探究 篇10
一、运用个性丰富的评价手段,恰当地对学生做出评价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使他们在进一步学习时能认清方向,积极地进行探究,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收获。在进行评价时,教师不能采用千篇一律的评价方式和评价语言,而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他们取得的成绩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使学生产生学习内动力,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对学生评价时,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评价要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
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智力发育和学习能力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也不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获得教师的肯定,激励他们积极地学习。在评价时,教师要清楚地说出学生哪方面进步了,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不断提高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在运用评价时,一些教师容易针对学生的进步做出“你真棒!”的评语,让学生搞不清楚自己哪方面有了进步,找不到继续努力的方向。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评价,让学生真正得到教师的关注,激发他们探究数学知识的动力。
2. 运用多样化的语言进行评价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时,经常会采用:“你真棒!”“真聪明!”的评价。单一的评价方式,时间一长,会让人产生免疫力,感受不到评价的激励作用。随着创新教学的开展,教师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中,同样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多样化的评价,让学生在不同的评价语言中得到不同的动力,引导他们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通过分析和思考,使他们的数学思维获得发展。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多样化的评价,如“你的知识真丰富!”“你的方法很有新颖性,不错!”“你的想法真不错,其他学生听明白了吗?”在多样化的评价中,学生感受到了强大的动力,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使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 评价的语言要中肯适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不是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一味的表扬,忽视他们的缺点和存在的问题。这样的评价成为了形式主义,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鼓励和关注,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在进行课堂评价时,教师要实事求是,用中肯、适度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真正发挥课堂评价的促进作用,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找准时机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选择合适的时机,使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使他们保持高涨的学习状态,积极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中。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进行评价。通过评价,让学生及时获得学习上的鼓励和肯定,使他们产生进一步深入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始终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不仅进行了语言交流,还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他们积极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并为了获得教师的再次肯定进行积极的学习。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时,教师要给他们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这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需要延时,不及时对他们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而是鼓励他们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延时评价的过程中,学生成为了评价学习效果的评价者,他们在讨论中获得新的发现,使他们的创新思维获得了发展。
三、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保证评价的全面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做出的评价,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内动力,还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让他们充满兴趣地进行知识探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习行为的评价并不是教师的专权,教师要让学生敢于发表对自己、对同伴、对教师的评价。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学习行为除了在意教师的肯定与赞赏外,其同伴的肯定与表扬也占有极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发挥其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自省作用,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评价体系,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事实上,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关注与激励,特别是学习相对较弱的学生,他们更加渴望得到教师的鼓励。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发展的目光对待学生的任何一个方面的进步,哪怕是极小的一个进步,教师都应通过评价加以肯定,鼓励其不断进步,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探究物理课堂有效性教学 篇11
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是判断我们的教学成功与否的最重要依据。有效性课堂教学就是“教学有效果、讲效率、有效益。”让每一个学生不失业不待业,学有所思,学有所得。结合物理学科的一些特点,在打造物理有效课堂方面,下面一些是我的做法。
一、教师深钻教材、优化备课、选择合适的教法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根据大纲钻研教材可以使自己明确教学方向,钻研教材不仅是对教材的理解、领会,还包括对教材的加工处理,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实验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注意知识、技能的相互联系和前后呼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习新知识时,还要注意为以后学习作好铺垫。教师在备课时,选择最优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尽可能使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比如我在刚开学时候讲解质点这一小节时候,问什么情况下能将一个物体看成一个质点?书本上的知识是,忽略形状大小而且整体平动时。可是有的同学就是不能理解,具体什么时候可以讲物体看成质点。我在课堂上用蔡彦琪同学举例,我说当研究他身高、体重比时候,能视为质点么?这时学生注意力马上就提升上来,集体回答不能。我又会接着反问,那什么时候可以将他视为质点?此时学生便能举一反三,正确理解这个问题。还有合力质量加速度的关系,我就会问,我同样的力,推梁昕宇和推于意夫,谁的加速度大?他们就一起喊,梁昕宇。反问为啥?他们便很自然的回答因为和质量成反比。当有那个学生不认真时候,我就会问,我轻轻拍王俊祥一下,和狠狠地砸他一顿,那种情况下加速度大?他们会笑着大声回答,狠狠地砸他加速度大,反问为啥,便会很自然的回答,加速度和力成正比。这种方法虽然看起来很幼稚,但是确实能让学生印象深刻。尤其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学习物理也不是那么枯燥无味,时间长了,他们还甚至自己能把身边的小事情用物理知识调侃起来。
二、切实了解学生实际,分层分类教学
学生个体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性,对于平时学习方法、习惯、成绩都好的学生,一般只在具体问题上给予指导,并适当增大训练难度,提出新问题以保持他们学习物理的持久热情,如单独给这批学生布置作业外的难点训练,要求尽量用多种方法解题,鼓励他们创新思维。对于学习态度端正、勤奋,但成绩一般的学生,一般侧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定期检查他们的学习笔记,增强对概念的领悟,以此帮助他们拓宽解题思路。对于智力较好,但随意性强,学习不努力的学生,着重在学习品质上对他们进行教育、调整,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去负责完成某项任务,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培养其认真学习、认真做事的态度。
对于少数学习和表现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也不要头疼。一般采用不刺激、低要求、慢教化的策略,以维护课堂的良好纪律。有时候我也会小小的惩罚他们。比如我在讲惯性的时候,提到质量是惯性的唯一量度。但是有时候学生不是很能理解这句话,经常和受力大小和速度大小联系起来。当有学生捣乱时,我会走过去,轻轻地掐他一下,问,我掐你时候质量变没变?集体回答没变,我说那惯性变了没变?他们又回答没变,进而理解惯性只和质量有关,和受力大小无关。
我还会接着问,当韩宇航同学在运动会上英姿飒爽奔跑时候和坐着溜号想美事儿不学习的时候,质量变没?惯性变没?他们这样一点一点的,就会慢慢理解惯性和速度大小无关。有时候这类调皮的学生更容易举出来反例,胡新宇就曾经自己提出过,老师,我在月球上和地球上,是不是惯性也一样?注重课堂的整体性,关注每一个学生,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和做相应的练习。
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具有民主气氛和科学气息的课堂教学环境,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过程中的差异。
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课堂上鼓励他们提问发言,允许他们交流讨论,给他们机会发表不同的观点或表达某种见解,教师应有意识地抓住学生的反馈信息,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相应的,教师的表扬和鼓励,会增进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正面影响,整个教学过程会因此而变得亲切、自然、愉快、顺畅,课堂气氛活而不乱。
由于今年我的任务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学业水平测试,对物理知识点的要求是知识面比较广,但是难度不大。所以我的教学任务就是使他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听懂每一个知识点并且能积极主动的进行相应的练习。尤其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他们依然可以积极地思考问题。虽然我所使用的很多方法看起来很幼稚、很简单,但是只要是能调动他们能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能将知识点牢牢的记在心里,完成这节课的任务,那么这就算是一节有效地课堂。
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策略探究 篇12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就如何处理教学环节中的各个要素, 我做了一些关于有效性策略的探究。
一、渗透情感, 端正思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把握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契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认知、价值态度、是非能力教育。比如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课, 文章中爸爸对女儿严厉管教中又不失爱心, 抓着这一点让学生联想到父母对自己的一片苦心, 学生们受到极大的感染。
二、激趣为先, 触发内驱
兴趣是一种动力, 是成才的起点。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 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 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学习活动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
在教学中, 我采用语言激趣, 创设情景, 知识抢答, 正反辩论等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如教学《伟大的悲剧》一课时, 我借助知识抢答的形式把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安排进去, 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如: (1) 这支探险队共有几个人?分别是谁? (2) 斯科特到达南极点后, 看见了什么?是什么心情? (3) 斯科特探险队返回基地的途中他们遇到的主要危险是什么?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抢答欲望, 争先恐后抢答, 既活跃了气氛, 又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走入文本。既满足了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又触发了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三、学法核心, 促进有效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某学生学习极其用功, 在学校学, 回家也学, 但成绩却总上不去。好比学一样东西, 有人练几次就会了, 而有人则需练很多次, 这其中就存在一个效率的问题。
听课如何有效呢?我认为, 第一, 课前要预习, 这是至关重要的。教师有必要花大力气培养学生掌握预习的基本方法。第二, 合理分配时间。上课时认真听课当然是必须的, 但任何人也无法一节课集中精力不走神, 所以上课期间也有一个时间分配的问题, 老师讲有些很熟悉的东西时, 可以适当地放松一下。第三, 课堂笔记, 要有的放矢。记笔记也会妨碍听课效率, 有时一节课就忙着抄笔记了, 这样做, 会忽略一些很重要的东西, 上课笔记学生不必全记, 书上有的知识不要记, 书上没有的典型题例与答题技巧才记。如见啥记啥, 只不过做了一台速记机, 势必影响课堂学习的效率, 得不偿失。
四、领悟思想, 品味语言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 “语言与思想是同时成就的, 思想是实体, 语言是投影。语言有了完整的形式, 思想决不会都是模糊不清的”。所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首先让学生从语言入手, 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 然后再体会作者表达主题的语言技巧, 并能灵活运用语言。
“空言无实, 不济事。” (朱熹) 先有语, 后有文。因此,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恪守语文姓“语”不动摇, 对文本中那些该抓的词句, 要旗帜鲜明地抓;该品味的地方, 要引导学生细细地咀嚼品味, 让文本语言哺育学生。
我认为落实“语言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比较揣摩。如《土地的誓言》中“泛滥”一词, 原意是“江河湖泊的水溢出”, 又比喻“坏的思想、事物到处扩散”, 一般用于水灾和社会生活中值得警惕和防范的思想言行, 属贬义。但端木蕻良在《土地的誓言》中别出心裁, 这样的活用:“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 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 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作者不用“澎湃”、“涌动”等常见词语而用“泛滥”, 属“易色”辞格中的贬词褒用。这样用的匠心在于, 既能使读者感悟作者思乡爱国之情的深与广, 又能使读者联想到关东原野的广漠和东北汉子的粗犷, 感悟到一种难以驾驭的情感的磅礴之美。
五.学生主体, 调控课堂
(一) 强调自主性, 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 淡化预设与讲授。要求把课堂交给学生, 于是出现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 一切让学生说了算, 学生“想读哪儿就读哪儿”, “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其终结是:甲不错, 乙很好, 丙真棒。不过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何谈有效。因此, 要使课堂有效, 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
(二) 提倡合作探究, 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实施合作学习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如果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 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 一堂课下来, 收效甚微。究其原因, 就是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让课堂变得低效。
3.倡导探究性学习, 但不能无度开放。课堂上探究性学习必需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不能只重视发散思维, 忽略整合与优化, 开放无度, 天马行空。否则远离文本, 喧宾夺主, 将语文课上成了“资料课”、“实践课”。
六、融洽关系, 多元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引进了“对话理论”, “对话”是一种教学方式, 更是一种师生关系, 是对话主体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对话式教学要避免几种现象:一是课堂上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 一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奴隶;二是注重语言展示, 忽视倾听和交流;三是不重读文本, 只重对话。点缀式的阅读, 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四是对话到底, 方式单一。一个讨论接着一个讨论, 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 学生读、思、写的时间被挤掉, 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 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 时常反思, 讲究策略, 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走进新课程, 让语文课有效, 有趣, 有语文味儿。
摘要:在农村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 仍存在着无效、低效的状况, 为此, 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本文就语文课堂有效性策略进行了一些探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改革,有效性策略,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探究式有效性课堂管理】推荐阅读:
地理有效教学课堂问题设计策略探究06-08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设计实效性探究07-09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08-03
有效性探究11-02
探究式翻转课堂06-07
探究式数学课堂07-26
探究式生物课堂10-01
中职学校实践课堂教学管理方法探究论文07-14
有效策略探究11-04
课堂的探究式教学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