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探究性学习(精选12篇)
有效的探究性学习 篇1
我校“十一五”规划课题“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研究”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理念提出的。三年多来, 课题组的老师们在“充分自主、有效合作、有益探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现总结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 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 中学生把课外较多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试题训练上, 课外阅读面比较狭窄, 学生的文学素养普遍降低, 对语文学习普遍不感兴趣。传统语文教学课堂教学形式单一, 教师多以自己为中心, 只强调教师的“教”, 而忽视学生的“学”, 即使采用讨论的形式, 也往往是教师设计问题, 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转, 学生的学习方式受到局限, 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不容易实施。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 个人兴趣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 学习被动, 学习兴趣不高, 激发不出对知识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难以实现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为此, 教学必须适应社会需要, 重视开发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是新一轮课改的重要内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亦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信息渠道,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语文课本, 而向生活延伸,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 探究性学习符合人本主义理念。人本主义认为, 人是现实社会中的人, 具有人的价值和尊严, 具有人的主动性和独特性, 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丰满的人性。实践证明, 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 体验成功的愉悦, 就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强化学习动机, 使他们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探究性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使不同层次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施展各自才能和智慧, 释放自身创造能量, 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 张扬学生个性, 培养创新精神, 提高创新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 探究性学习符合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担任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学习不应该被看成对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 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的活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创造性。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 探究性学习促使教师解放思想, 转变教学观念, 将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 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二) 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
(三) 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敢于创新的精神, 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逐步发展他们与他人交往和经验共享的能力, 增强学生开展语文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四) 探究性学习促使学生学会收集、整理材料, 养成主动探索的语文能力。
四、课题实施情况
(一) 围绕“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这一论题展开探究, 课题组教师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而富有成效的活动。如端午节, 侯庭民老师安排学生收集有关端午的音像资料, 开展“走进端午”的语文实践活动。李翠珍老师在上《晏子使楚》时, 把课文编排成小型课本剧, 让学生表演, 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二)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均有所转变。教学中, 教师能让学生自读、自悟、说真话、抒真情, 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课堂上, 学生互相讨论, 各抒己见, 解人以困, 虚心求教, 平等对话。阅读时, 教师能指导学生围绕课文核心声情并茂地读, 情真意切地说, 设身处地地想, 身体力行地做。教师能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 给他们充分的自学、提问、讨论、读书、作业的时间。并积极尝试小组学习的途径, 在重难点处、语言实践中、反馈评价中合作。教师能精心组织探究性学习, 合理安排探究内容, 给予充分探究空间, 在探究过程中落实语文实践, 培养主动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 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不断提升。 (1) 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断加强。在学习中已不完全依赖老师的讲解, 而是先想办法自己解决。 (2) 合作学习已养成习惯。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 学生在教室里能尽情表现自己, 情趣盎然, 学生学习激情、活力得到迸发。 (3) 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资料。 (4) 学生写作能力不断提升, 写作活动参与度较高。学生在“作文竞赛”、“报刊投稿”、“发表小论文”等方面积极参加, 成效显著。学生的作文水平呈稳步提高的势头。
五、研究结果与分析
探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 立足于学生的学, 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展开教学过程。通过几年实践, 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成功的经验。
(一) 教育科研做到“四个一”。 (1) 一周一小研。每周星期四下午, 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或研讨活动。 (2) 一课一反馈。每节完整课结束, 反思自己教学上的“得”与“失”, 在教案后做好教学反思。 (3) 一期一回顾。每个学期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一份工作总结。 (4) 一阶段一小结。在课题研究三个阶段中, 每个阶段每个课题组成员写出自己本阶段的收获。
(二) 教学中, 师生关系实现“八个转变”。 (1) 教师角色由“一言堂”变对话讨论。 (2) 师生对话由居高临下变平等互动。 (3) 对话语气由命令口吻变商量语气。 (4) 课堂表情由板着脸孔变微笑面对。 (5) 处理学生事件由简单粗暴变心灵沟通。 (6) 对待学生错误由斥责轻视变包容尊重。 (7) 表扬语言由吝啬变大方。 (8) 考虑问题由教师角色变学生角色。
(三) 教学中, 坚持“九个要”。 (1) 课堂氛围要宽松、和谐、愉悦、开放。 (2) 课堂方式要自主、合作、探究。 (3) 课堂评价要民主、客观、公正、及时、激励。 (4) 学生之间要有交流、讨论。 (5) 知识掌握要有质疑、反思。 (6) 能力形成要有练习、反馈。 (7) 课堂学习要有争论、笑声。 (8) 媒体辅助要适度、得力。 (9) 教学思路要清晰、新颖。
(四) 科研效果逐步显现。经过课题组教师的艰辛努力, 学生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与以往相比, 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度明显改变,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应试能力有所提高,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在朗诵会、演讲会、文学社团活动中, 学生的自我展示意识明显增强, 一些文学报刊已成为他们成长、成功的平台。三年多来, 我校学生在《廉洁的种子》、《大湖湾》等杂志上已发表了多篇优秀作文。
六、探索与反思
三年多来的教研实践, 此项课题研究工作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挫折, 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在今后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完善。
(一) 我校教师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学校缺乏在市、县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师;青年教师队伍成长参差不齐;学校管理人员对教师缺少有力指导与引领, 领导方法和管理协调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教书轻育人、重结果轻过程方法、重投入轻科研反思的现象, 都需要在今后课题深入过程中不断完善。
(二) 在课题实验过程中, 组织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措施不力, 有的教师不敢放开胆子尝试, 生怕影响当年学生考试成绩。
(三) 有的教师在选择教学策略上只重形式, 不讲实效, 课堂教学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付出不少, 收效甚微。
(四) 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素质提出较高要求, 老师们的知识面有待拓展。
(五)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 家境差距大, 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如何帮助学习能力较低、学习资料相对匮乏的学生适应探究性学习还有待继续探索。
总之, 通过探究性学习实验, 课题组的教师和实验班的学生都有很大收获。大家共同增长了新知识, 掌握了新方法, 也体验了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欢乐。今后, 我们将继续以更新观念为前提, 以课堂教学为重点, 加强研究, 不断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力争以课题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 把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朱慕菊, 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1.
[2]刘明起.21世纪, 谁来教综合课——谈新课程结构的重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9.
有效的探究性学习 篇2
一、探究的内容宜少不宜多。
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是不确定的,开放的,它富有一定时代性、生活性和变化性。也就是说探究的内容来源是广泛的、灵活的、开放的,既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外的。只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又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际情况出发,都是可以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也许是受上述原因影响,我们有的教师片面的认为“探究的内容越多越好,凡事都喜欢让学生进行探究”正因为如此,导致探究的内容太多,再加上如果每个知识点都要探究到位,势必会造成探究时学生非常费时,以至于造成一些探究课上不完,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者是有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完成任务,蜻蜓点水,面面俱到,其学习的效果是可想而知。因此,笔者认为探究的内容宜少不宜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立足于课本,但不局限于课本,面向全体学生,精心选择一些适合学生的探究内容。
案例:《面积和面积单位》
A教师:把全部的教学内容:(有面积的含义,面积大小比较的一些方法,面积单位的产生、常用的面积单位,以及面积单位的应用等等)按照书本要求,在一个课时内完成,但是由于这堂课的内容都比较多,又比较重要,再加上这些内容又都比较适合作为学生探究的内容。老师把这么多的内容让学生在一堂课中逐一进行探究。结果,探究的效果受时间的影响,目标的达成度不高。教师和学生都被累得心力交瘁,课后又不得不花时间去补。
B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大胆地对教材重新划分,把“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单位”分开,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由于学生探究的时间比较充分,再加上教师的精心设计,让探究的内容变多为少,为实现人人能探究提供了条件。可以这么说,精选探究的内容是探究性学习得以成功的有效保证。
二、探究的情境宜实不宜俏
探究性学习往往伴随着一定的教学情境。因为在探究性学习中,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教师会非常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让学生置身于问题的情境之中。这样做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这样做就导致了部分教师盲目地追求探究情境的花俏、时髦,造成非数学因素太多干扰了学生的正常思维。
案例:《9加几》
A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幅美丽的画面:小桥、流水、人家,一边有9只鸭子在河里嬉戏,另一边有5只鸭子。一位可爱的小朋友在数鸭子。这时,音乐响起,老师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唱起了《数鸭子》,边唱边舞,学生也跟着摇头晃脑,一曲结束,学生仍然沉醉于优美的歌声和绚丽的画面之中,什么问题也没有发现。
B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幅画面:一条小河,左边有9只小鸭,右边有5只小鸭。老师提问;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很快列出算式9+5。
上述教学,A教师是在带着学生“绕圈子”,令他们云里雾里去,虽然说兴趣浓厚,但是这样的探究情境除了有华丽的外表,虚幻的对话外,对于引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并没有多大效果。而B教师则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学生很快地提出了问题,为学生自主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效果非常好。
因此,我们创设探究情境时不能只看表面的花俏,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问题的呈现。而是要用务实的眼光去审视教学情境,削枝留干、精兵简政,简化情境中非数学因素,让探究情境由俏变实,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活动才能更加有的放矢,突出主题,省时增效。
三、探究的空间宜大不宜小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是情感活动的过程,它强调的是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时间和空间。能使学生有比较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替代;学
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互相研究讨论解决。让学生自己摆一摆、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割一割、补一补的方法,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A教师:先在课始讲了一个曹冲称象的故事。然后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计算面积,接着又出现了另外两个图形(如下),让学生想办法计算出它们的面积。一会儿,不少学生想出了办法。只要用剪刀将多的一部分剪下来,补到另一边就是长方形的面积。然后老师用课件示范,有了这么一个过程,学生似乎就有了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当学生从信封中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时,几乎每个人都能很快拿起剪刀,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下来拼到另一边,成了一个长方形。非常顺利地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
B教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让学生想办法去计算它的面积。学生独立探究后进行交流,得出了多种多样的方法。通过交流反馈,学生不但明白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而且知道了为什么这样计算。
上述教学过程,单单从知识获取和技能训练而言,A教师很显然是成功的。细细反思,这样无懈可击的教学。却隐隐另人担忧。弗赖登塔尔曾经这样说过:“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天地,听任各种不同思维不同方法自由发展,决不可对内容作任何限制,更不应对其发现作任何预设的圈套。”我想,这是对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一新课程理念的最好诠释。老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好心的帮助,为学生设置了封闭、狭小的思维通道,他们顺利的进入了老师预设的框架中,得到知识学习的省时和高效。成就了“完美课堂”。其实,恰恰是这样的完美课堂断送和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削弱了探究的能力,长此以往,后果是严重的。而B教师的教学虽说没有这样的严谨和流畅,但由于探究的空间比较大,学习过程却充满挑战,让学生在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惑之后,感受到了豁然开朗,最终体验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这样的课堂正是我们期待的精彩课堂。因此,笔者认为学生探究的空间应该是大一点好(至少应该是适度),而不应该太小,只有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探究空间,我们的学生才能象一棵茁壮成长的禾苗,充分享受自由空间、阳光和雨露,也经历风吹雨打,最终成为硕果累累的禾苗。
四、探究的路径宜直不宜曲
有些老师认为:小学生的探究活动,应该等同与科学家的原始探究活动。以为只有学生付出了与前人大致相同的探究过程,才能算得上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课。这种认识导致了一些教师在设计探究性问题时,无形之中增加了探究的难
度。使学生探究的路径变得弯曲,学生的探究的过程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五、探究的结论宜宽不宜严。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智力水平存在一定差异,探究的成果也往往不是书本上有的一种或两种,其实探究的成果,也就是得到的结论应该是多样的。从这一点说,探究的过程就好比是从一个端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而决不可能是从一个端点出发向指定端点的线段。因此,我们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结论要求应该宽松些,只要能达到说明探究的目的即可。而没有一个完整的模式去要求和规范。如果对结论要求过严,那么,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整齐划一,思维完全预设在老师的框架内。那么,探究性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张扬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又能有什么作用。因此,我们要以一种宽容的心态,看待学生探究,只要是经过学生的努力得到的探究结论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同。
案例5:教学《长方形的周长》
A教师:设计围绕着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展开,以这个结论作为教学的归宿和目的,由于急功近利的思想,课堂教学难免束手束脚,在当学生说出(长+宽)×2时,教师心中的一口气总算放了下去,也满足于此,不再去追寻方法的多样化。
B教师:在学生理解了周长的含义后,老师先让学猜生想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然后进行探究,最终得出了以下几种情况。
①长+宽+长+宽②长+长+宽+宽③长×2+宽+宽
④长+长+宽×2⑤(长+宽)×2⑥长×2+宽×2
有效的探究性学习 篇3
【关键词】探究教学 以学定教 策略优化 提高实效
一、问题缘起
新课程改革提出改变学生单一的接受学习方式,倡导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方式,倡导独立自主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但是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探究的重点和非重点难以分清。首先,探究式教学方法侧重的是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只顾追究发现的问题是为什么,往往会忽视基础知织的学习,忽视知识的总结归纳,忽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其次,每个班级的人数太多,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差异性很大。学生之间探究时间上的差异,使用仪器能力的差异,遇到问题的差异和观察现象的差弄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加大对教学过程的难度。所以一节课下来教学任务完成的并不是很圆满。再有,探究式教学常使课堂上气氛活跃,老师教得情绪高涨,学生学得热热闹闹。看拟忙得不亦乐乎,可是一到做题和考试就凄凄惨惨、可怜兮兮。因此,教师应该深入总结和研究探究策略,扎实开展以学定教,挖掘学生的潜能,进而提高探究教学的实效。
二、优化探究策略,实施以学定教
1.提高教材处理策略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但教学内容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有序的展示,而是在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的重新组织,教师应站在“改组”和“重建”的高度审视教材,而不是站在“执行”、“传递”的角度阅读教材。因此,教师应通过教材处理来精选探究内容,精心设计、制作、组合使教材内容成为有利于知识的构建、情境的创设、多角度的探究和具有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材料。
(1)有机整合内容安排。教材中有些章节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教师无法在一、两节课程中全面展示,此时就可以用探究教学这种方式,既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又可以让学生在自我探究中加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实施新课标教学时,要善于突破高中化学教材编排的局限性,在不超越课程标准和省教学建议的具体要求的基础上,灵活机动地创造性处理教材,有机整合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二度改造,以更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方式呈现各个知识和能力点。以苏教版化学1专题3的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为例,该单元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但又比较浅显,学生容易理解,如果教师只是根据教材的编排按部就班地教,势必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无法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基于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校的教学资源,可以将这单元的内容全部揉合起来,设计成以“奇妙的硅世界”为大主题的4个小主题水泥、玻璃、陶瓷和二氧化硅与信息材料的课堂探究教学。
(2)适当运用探究教学。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探究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这一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这种教学目的是非常好的,但对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要求比较高。对于基础比较差,学习习惯并不是太优秀的学生来说,有些问题的解决是不适合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因此,教师要善于选取那些最有探究价值的,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可以探究的核心内容进行探究。比如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2教材中特别适宜于在课堂上开展探究性教学的有问题解决、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等版块。其中在必修1教材中,涉及问题解决的有7处,观察与思考的有12处,活动与探究的有13处。在必修2教材中,涉及问题解决的有13处,观察与思考的有13处,活动与探究的有14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地筛选、挖掘一些教材内容,设计改编成四类探究“课题”,提供给学生:
①元素化合物类知识探究式课堂教学:例如金属钠的性质、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氯气的化学性质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质、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互滴现象的不同、二价铁与三价铁的相互转变、苯的结构的探究、苯酚的化学性质、葡萄糖的结构等。
②概念原理类知识探究式课堂教学:比如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强弱的探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探究、物质的量、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利用课本数据探究,巩固元素周期律)、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一般规律的探究、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盐溶液的酸碱性、胶体的概念及性质等。例如探究元素周期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金属性的递变规律,通过阅读教材总结出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同时学生自己还会总结出在探究过程中分别用的是什么反应类型。由于学生有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知识为基础;实验简单易行,时间短,现象明显;老师引导适当,因而探究较为成功。
③化学实验类知识和技能探究式课堂教学:比如氯气做喷泉实验的研究、氯离子的检验原理和方法的探究、氨与氧反应实验的研究等。
④化学计算类技能探究式课堂教学:例如如何测定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混合物中碳酸氢钠的含量、食醋中乙酸含量的测定等。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材当成一种教学资源,善于处理和运用,依据实际情况适当地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或是科学探究式教学方法,切不可盲目乱用或走向极端。
2.优化创设情境策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学应多途径、多角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起求知欲和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可以用实验创设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探究。例如在“原电池的原理及其应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实验设疑:演示“番茄原电池”(用铜片、锌片、导线、音乐卡和西红柿组成)趣味实验,设问:这个简单构造为什么能使音乐卡发出声音?从而激发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探究。创设探究情景的方法和手段很多,但是必须注意紧扣探究目标、适配学习内容,增强针对性,力求情景创设的新颖和多样性。
3.贯彻质疑问难策略
质疑问难不但是我国教学中的优良传统,而且也是当今世界教学中值得提倡,推广的重要教学方法。在探究教学中质疑既可活跃课堂气氛,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材中看似无疑而大可质疑的例子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重点地选择某些内容,提供素材,展示科学家的研究背景和研究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研究过程进行探索,体验科学家研究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例如学习了氯气的性质后,大多数学生还最想探索的问题是:①怎样验证氯、溴、碘单质的活泼性?②怎样检验Cl-、Br-、I-?③还没有更简单、更方便的制取氯气的方法?探究性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浅处深问,“无中生有”,不畏权威,突破思维定势,尽量发散学生的思维,至于学生认识的正误,教师不立即给予评价反馈,只让它作为一种观点存在,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品质,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实现思维的创新。学生在通过自己的实践和与同学的交流后自然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4.实施管理调控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就在于能够控制和调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与变量,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和调控对于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极为重要的,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和保证。①针对学生的特点,创造性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随时观察学生的注意力、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变化,以此来调节教学的节奏和各个环节的变换;②教学活动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课堂中随时都可能发生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处理的问题,教师应对这种偶发事件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不致使教学中断或造成不良的影响;③不同的学生所采用的学习路径、所遇到的困难也不相同,教师需针对不同情况做出适时反馈;④学生面对丰富的信息资源易出现学习行为与学习目标相偏离的情况,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设置关键点,规范学生学习,促进其反思、升华所学知识。⑤有效开展合作探究,提高探究实效。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又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实践证明,学生对在合作中学习到的知识的掌握情况非常好。下面的“未知物的检验”探究教学实例之所以取得探究成功,就是较好地发挥了合作学习的互助性优势,也与教师有效的组织管理和调控分不开。
5.加强归创新策略
(1)师生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创新能力外显化。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认识,最后形成知识结构,师生共同总结是我们经验。但要注意时机问题,应在学生得出初步结论的基础上进行,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走,帮助学生进一步推论,而不是硬拉着学生跟自己的思路走,这是使学生将知识内化的检验,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增强变式训练,迁移创新。变式训练是对学到的新知识,从不同角度进行灵活应用的一种训练。常常是一组由浅入深的题组,也有时是一节课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应用。其作用是通过训练,使知识纳入学生的认知系统,形成知识结构,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深入开展化学探究教学的思考
1.有机整合接受式与探究式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素质
探究性学习毕竟只是一种教学方式,若在教学中完全采用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站在问题起点的视角上研究和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势必浪费许多宝贵时间,而且对掌握知识和广度和深度都有一定影响。各种传统教学法也是前人不断总经得出的经典教学法,与探究式教学法相比无所谓谁优谁劣,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和“物质的量”的内容,理论性强,笔者以接受式教学为主,而“氯、溴、碘及其化合物”、“钠、镁及其化合物”中,有许多与生活相关的知识,笔者从学生的认识出发,采用探究式教学。这样,学生既改变了单纯的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又培养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保证学生学习知识的系统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归纳和运用方面多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方式,问题式教学法。在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老师要多注重师生的互动和学生的主动参与过程。例如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归纳知识点、利用教材中的思考与交流、学与问,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也可以安排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或与老师配合完成,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自己说出现象,作出结论。还可以就某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进行随堂练习:如电子式的书写过程可以这样来安排:先教会学生写一个简单的,然后让学生模仿一个同类的、很容易的,学生的积极性就比较高;再让学生写一个不同类的,有的学生会写错的,老师纠错之后再让他模仿式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从一开始的成功到体验了失败,最后又在失败中走向了成功,学生会有很大的成就感。
2.优化探究性学习过需要教师、学生、环境三者的默契融合
优化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就是每个环节的优化与整体上的有序。每个环节的优化,都需要教师、学生、环境三者的默契融合。比如高三复习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且高考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理科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高考形势,我对总复习的方式做了许多改进,并将探究性学习也渗透到了高三总复习中。例如在复习完基本化学实验以后,笔者选择了一个探究学习的课题:未知物的检验。
(1)选题意义:该课题综合体现了高中化学实验内容,涉及到常见物质的体验和常见仪器的使用,也体现了高考考题综合性、使用性的趋势。
(2)具体研究内容:①用化学方式鉴别甲酸、乙酸、乙醇、乙醛四种无色溶液。②有一种白色粉末可能含有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多种,试用化学方法鉴定。③用化学方法证明工业盐中含有亚硝酸钠。
(3)具体要求:①全班40人全部参加,每四人一组,共分十个小组。②每个小组拿出一份检验方案,要求列出所用的仪器、试剂及检验步骤,并预测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4)课堂实施过程:①讨论、交流、确定实验方案。②各组在25分钟内按照可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③讨论、分析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发现了许多做习题时无法体现出来的问题。例如:第一组未知液的鉴别,同学们按照原来的设想用新制的氢氧化铜即可完成实验,而事实上只有三组同学鉴别出甲酸和乙酸,完成该组实验。同学们很疑惑,通过课后查阅书刊得知鉴别甲酸和乙酸须先加过量氢氧化钠,将其转化成羧酸盐后,再用新制的氢氧化铜鉴别即可。于是许多同学再次实验,结果有发现用此法虽然可以区分出甲酸和乙酸,但现象仍然不明显。于是有的同学又开始设想更好的鉴别方法……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经过思考,分析和实践、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总之,优化探究策略,有效实施以学定教,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协作能力。因此,改善教育环境,寻找经济的、符合本校实际的运作方式来实施探究性学习是当务之急。学校应该利用现有条件,通过改进课程的设置,增加图书馆图书容量和延长开放时间,开放理科实验室,充分利用网络资料等各种手段,促进探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 李培启. 探究式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 化学教育,2003(5).
[2] 王卫东. 化学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方法初探[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12).
[3] 孔祥连. 化学教学探究式学习的尝试[J]. 吉林教育,2011(35).
[4] 黄玲玲. 浅谈高中化学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J]. 数理化学习,2011 (10).
有效的探究性学习 篇4
在了解探究性学习重要性之前,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探究性学习。顾名思义, 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以一种探究的精神去发现数学世界中的奥妙。“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的教授性而提出的另外一种更加适合当今教学的方法。探究性学习的本质就是需要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 然后自主地去查找各种资料, 从而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性活动中, 学生不仅获得了应该掌握的知识, 更加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学生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对小学生还说, 或许比课堂上获得的那些浅显的知识还要重要, 这将会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
再者说, 被动的学习获得的知识容易被遗忘, 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探究的活动, 才能更好地消化知识, 从而使之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探究性学习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 创设一种和科学探究很相似的一种情境性学习, 让学生通过自主地收集、分析和处理来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并不是什么无比恐怖的事, 与此同时, 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 就会更加积极地学习。探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更是一种无比重要的学习观。它反对之前那种被动的学习方式。
2.加强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1) 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过:“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没错, 只有学生自主地参与其中才能更好地掌握, 对于学习数学来说, 学生需要构建一种知识的框架, 这种框架并不是学生单纯地死记硬背就能获得的, 而是需要学生反复地练习和强化。
(2) 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要想更好地加强探究性学习, 教师应该学会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如果老师都十分严肃, 好像教室是他自己一个人的舞台, 那么学生怎么敢提出自己的问题, 然后大家一起来探究呢?因此, 教师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敢说、敢做, 这样才能保证探究性学习的正常进行。例如, 我们在教“三角形的面积”这一节时, 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用两个不同的三角形进行拼凑, 再让学生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进行拼凑, 让学生在比较和探究中认识到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出正方形和长方形或是平行四边形。这时, 再让学生探究如何来求这些图形的面积。在这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的角色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才是这堂课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积极引导, 多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 这也是他们进行活动的一个动力, 小学生喜欢夸奖, 一夸奖, 就会有学习的激情, 自然而然就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3) 小组合作交流。现代人应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等基本素质。学生应该善于合作, 在合作中进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将学生分为若干组, 然后每一组负责一个课题, 让学生自主探究, 最后将他们小组的探究成果在课堂上向同学展示, 老师进行讲评。例如, 在教“圆的周长”这个课题时, 如何才能知道圆的周长, 老师可以让学生在本小组内自由讨论, 分享他们的独特方法, 然后, 让他们来讲他们的方法以及如何想到这个方法的, 这样才能让课堂活起来, 之前的传统课堂总是老师一个人在黑板上讲书上提到的方法, 而学生的头脑并没有动起来,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 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开发他们的大脑。进行这类的小组合作交流, 可以发现除了传统的公式法以外, 还有其他方法, 有一些虽然不是很合理, 但也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 我们也一样地鼓励支持。
(4) 探究性学习要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探究性学习是一个群体的活动, 因此, 教师应该学会调动班级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都参与到探究的活动中。我们不能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被孤立了, 小学生的内心是很脆弱的, 对一些平时比较腼腆, 不爱讲话的学生, 我们更应该给予他们更大的鼓励。
教师在教数学的过程中, 要让每位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发挥他们的想象, 展开数学思维方法, 进行交流。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 要想更好地加强小学数学的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不仅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还需要开展活动, 让课堂更加富有趣味性, 让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地参与其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学生培养成创造型人才。
摘要:现如今,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角色应该转换, 不能再以老师为中心, 而是应该以学生作为主体进行教学的一系列的活动, 在探究性的课堂中, 教师需要充分地尊重每位学生的差异。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需要让课堂充满活力, 充满对学习数学的渴望, 自然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就成了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趣味性,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丽华.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开发[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0.
有效的探究性学习 篇5
摘要:近年来,“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使得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取得进步,课堂的高效化,自主化成为我国教育新时期的主要教学模式。初中物理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以现实现象为参考逐步掌握理性的知识。以实验为主的物理教学,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何改善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从学生自身的情绪兴趣出发,基于探究性实验和生活现象有机的结合,提升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掌握能力是现代物理教学的一大重点。如何优化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改善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本文将要分析的重点。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
在新课标的前提下,初中物理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实践,自主学习的能力,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顺应“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的发展,让学生自主实验,并以小组形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达到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目标。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可以使初中物理教学质量最优化。但是教育模式的传统化,教育资源的落后化等客观因素,使得我国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远远不及国外物理教学水平。因此我国初中物理教学还要继续,真正改善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有效性。
一、探究式实验教学的含义及在初中物理中的重要性
探究性实验教学主要是以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总结探究的学习步骤,从而达成学生逐步的自我提升,自主学习的教学目标。这种具有探究性的学习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摆脱了传统课堂的生硬死板,不仅生动形象的向学生展示了实际的物理现象,提升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跃迁、自主实践等能力。
这样的实验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在实验的背景下,培养了学生对理性知识的认知,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学习,使得学生在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观察力,动手能力。除此之外,通过实验探究学习,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及创造意识,物理学科以力、光、电、磁、热、声以及运动形态等多种复杂的现象组成,探究性实验极大程度的弱化了这些概念的抽象性,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抽象化的概念。通过实验现象及自我联想,进一步对物理事实有明确的理解认知,逐步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
二、如何提升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改变教学态度,提升实验教学层次。
虽然初中物理教育水平随着新课标的推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是部分教师依旧以传统乏味的教学模式为主进行教学,以简单的演示实验代替探究性实验教学,使得探究性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名无份”,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转换实验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率,只有这样才能让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真正实现其价值及教学效果。
(二)建立有效的实验教学模式
将传统课堂讲授的知识作为实验教学的基础,使得探究性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初中物理教育的核心。通过对抽象物理知识的初步了解和认知,再进行探究性实验课的开展,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进行独立的实验探究,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自己对实验现象的总结,也极大程度的提升了学生对抽象化知识的理解认知。
(三)创设客观情景,增强师生互动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直接进行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有可能使学生受到突然性的冲击,从而盲目,手足无措,继而对探究性实验教学产生朦胧感。因而,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之前,要以传统课堂中已经得到的知识为基础,创设一个客观的情景,引导学生,提升学生对于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兴趣。期间教师可以增加更多关于课程的感性材料,例如利用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提出生活周边的相关知识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达成研究性实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四)注重分组实验,注意实验收尾
分组进行探究性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针对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讨论探究,在讨论产生分歧,并在实验中找到答案,使得学生自我纠正错误理解,达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教学效果。同时,要注意实验的收尾工作,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实验的收尾,不是为了达成实验现象而实验,而是为了总结实验内容而实验,以充分的讨论内容,直观的实验现象为基础,进行整体实验的总结,更大程度的提升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结语:
随着教育设施的不断完善及发展,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已不是理论范畴,教育设施的完善,使得探究性实验教学成为初中物理教学的主导模式,作为教师更应该顺应教育发展的潮流,积极探索研究探究式实验教学,增强其有效性,完善其缺点,使得探究式实验教学在初中教学的舞台上真正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及价值。
参考文献:
有效的探究性学习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探究性学习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023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有效学习方式,它的本质是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自我探索学习。探索性学习相对传统的学习方式来说,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因而探索性学习在当今新课改背景下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倡导,成为现阶段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学生普遍应用的一种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呢?笔者对此问题的认识如下。
一、要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浓厚兴趣
探究性学习先要有问题,然后才能围绕问题探究。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每个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发表,敢于展示,从而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探究欲望,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电教、实物、挂图、游戏等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选用学生能接受到的实际例子来引课,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探究的学习心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参与欲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兴趣,自主探索,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树立学习信心,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一课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用一根绳子把羊拴到草地中的木桩上,羊边吃草边走。提问:你看了这幅图想提问什么问题?有的学生提出:羊走了一圈有多长?还有的学生提出: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是多少?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学习起来就特别有兴趣。
二、要从优化教学方法着手,培养学生善于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的优化,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与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时注意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及解题策略等,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课堂教学中,要有计划地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形成自己的看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知识形成和发生、发展点将就对知识加以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对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多题归一的探究意识,进而指导学生主动探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例如:例如,在“角的认识”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来认识角的: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物品上有角?折一折,请你用一张纸折出不同形状的角。摸一摸,角是什么形状的?让学生感受到角的特点,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画一画,尝试画角,并说说你的发现。
三、要从巧妙设计探究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就是说,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恰到好处。恰到好处是指提出的问题必须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的兴趣,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但不是轻易就知道结论,问题的大小也要适度,既不能一步就解决,也不能过于笼统、涉及面过大。这就需要从实际出发,可以直接提出课堂教学的终极性目标,也可以分阶段提出几个阶段性目标,最终探索出终极性目标,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去主动探究。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完全一样的梯形,上面印有一平方厘米的小方格,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它的面积,并根据自己的算法尝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探究讨论,得出以下方法:方法一:数方格。方法二:将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方法三:是将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方法四: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方法五:从梯形的中位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方法六:将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四、要从密切联系生活落脚,提高学生探究实际问题的能力
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探究性学习非常强调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的重要性,客观真实的问题解决的探索性与开放性,以及学习情境中丰富的体验性。也就是强调数学教学要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为此,教师要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根据生活中的事物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使学生体验到用数学解决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与快乐,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布置一些贴近教材内容,贴近学生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独自去探究各种解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可以组织学生到操场、花园里去实际测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在学完《统计》之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收集和整理有关信息进行统计。有的调查班级同学生日的,有的调查同学喜欢做什么的,喜欢吃什么等等。这些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知道了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促使了学生的实践意识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有效进行探究性学习 篇7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究欲望
实施探究性学习, 首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现实有趣的、富有挑战的, 并能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问题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在探究学习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教材的特点, 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设疑激思, 引导学生收集与教学相关的信息, 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探究性学习。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 我是这样引入的:讲台上放着3个透明杯子, 里面分别放了10克、20克和50克的水, 教师用汤勺分别向3个杯子里加入2克、3克和5克的糖。接着, 教师出示问题:如果不许用嘴尝, 你知道哪个杯子中的水更甜一些吗?你用什么办法来判别?这样的导入, 使学生处于一个个极具吸引力的问题情境中, 不仅激发了探究欲望, 使学生的学习渐入佳境, 而且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为自主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在生动、愉悦、民主的氛围中开始新知识的学习。
二、挖掘可探究内容, 突出探究的重点
就一节课的内容而言, 有没有可让学生探究的知识, 哪些知识值得探究, 有几个探究点, 哪个点可作为探究的重点, 从教材、教参中是难以找到答案的。这是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出发点, 也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它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 反复琢磨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把握好。如教学《平移与旋转》一课, 学生通过学习要获取的新知识有两点:感知“平移与旋转”的特征, 并能正确分辨这两种运动方式;能数出图形平移的距离。第一个知识点属于陈述性知识, 第二个知识点属于程序性知识, 且是学生认知上的难点。当然这两个知识点的教学, 可以都采用接受性的学习方式, 也可以都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但从教学要求和知识特点来看, 感知“平移与旋转”的特征, 用体验性的学习方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用接受式, 学生或许也能很好地掌握计算图形平移的距离, 但是如果有策略性知识, 采用探究性学习更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
实践证明, 一节课有1至3个探究点较为适宜, 且在这几个点中, 要有一个探究的重点, 并从设计上和实施中突出、保证, 这样可为学生提供比较充分的探究时空, 让学生比较真实地经历探究过程, 使探究的有效性得到保证。
三、明确探究目标, 把准探究要求
探究教学中, 要让学生能探究而且探究有效, 就必须让他们明确探究的目标, 并把准探究的要求。探究的要求应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像《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一课, 经过实践反思后的反复推敲, 我把探究的目标定为: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方法, 借助提供的学习材料去验证“小数点右移一位、二位, 原数是不是扩大10倍、100倍”。而如何把教师确定的探究目标转化为学生的探究目标呢?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 先帮学生扫清探究的障碍, 为学生铺设探究之路, 即为学生搭好探究学习的“脚手架”。通过移一移、说一说, 使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点可向哪些方向移动, 怎样观察确定小数点移动的位数, 小数点移动中出现位数不够时怎么办。第二, 引导探究。这节课的探究内容, 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 学生如果没有探究学习的基础, 那就更难了。所以, 组织引导学生探究时, 除了让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外, 还要帮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通过课件辅助、板书引导等, 让学生明确探究什么、验证什么。探究目标要明确、合适、可操作性强。另外, 学生的探究不能仅满足于交流时个别学生的正确回答, 而应追求学生实实在在地参与、经历探究的过程。
四、选择探究方式, 经历探究过程
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一般有三种:个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全班探究。个人独立探究比较适合所探究的问题较为容易, 即凭学生个体的能力基本可以解决;小组合作探究则是所探究的问题有一定难度, 需小组相互启发、共同讨论才能解决;全班探究通常是探究的问题难度较大, 依靠小组同伴间的互助合作不能很好解决, 需要直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探究方式的选用直接决定学生的参与率及参与的质量。如何根据所探究问题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实际, 选择相应的探究方式, 从而确保学生能真正经历探究过程呢?请看《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片断:
1. 明确要求。
师: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用什么办法可知道? (验证)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请看要求: (1) 动手量一量。 (每组有4个不同的长方形, 每人用方格纸或小正方形测量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由组长分工) (2) 汇报、填表。 (每人把测量的结果向组长汇报, 由组长填写) (3) 思考并讨论:每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2. 小组探究。
3. 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学生汇报, 屏幕显示, 表格略)
生: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师:这是你们组的发现, 其他组有不同意见吗?
师:是这样吗?大家一起来检验一下。
本片断主要引导学生探究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探究时,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 让学生按照“用面积单位测量长方形的面积”——“填写测量的数据”——“观察发现面积与长、宽的关系”这一思路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这样, 每个学生都从自己已有的数学事实出发, 经历了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多种研究方式交替使用、有机融合, 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探究效果。
联系生活实际、广泛收集各类信息也是有效探究性学习所应遵循的一条重要的原则。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理解, 而广泛收集各类信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更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 从而为培养学生利用信息进行探究性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形成一定的、不可忽视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下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篇8
关键词:探究,教学,语文,效率
本世纪初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学生独立发现问题, 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它需要学生有强烈的探究意识有良好的探究习惯, 从而提升其创新能力。探究性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体现有多种方式, 并不断的革新。它既可体现在教学的某个环节又可体现在整个课堂教学里。比如之前山东杜郎口中学的“先学后教”模式就是典型的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近一年兴起的“翻转课堂”更是把探究性学习方式发挥到一个新的高度, 课堂教学教什么由课前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成果来决定,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巨大的体现。但是, 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同时我们必须考虑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保证, 再新颖多样的学习方式如果不能真正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只是妄谈。那么, 探究性学习和课堂教学有效性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可以这样说, 真正的恰当的探究性学习一定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相反, 如果探究性的学习拉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那它一定是伪探究性学习。笔者认为, 在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目标下, 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去思考:
一、平衡教师的预设与探究性学习下的课堂生成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文本教材的自行内化建构与认识。它集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是课堂教学中生成教学内容, 提升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探究性学习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学生在思考探究的基础上自行提出来的, 主要是动态生成的而不是教师预设的。那么教师的预设在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微乎其微了。可是, 教师的预设也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 没有对课堂教学的预先设计就好比进行一场毫无准备的战斗。没有预设, 课堂教学就难以形成体系, 难以完成教学计划, 语文学习就会陷入散乱无序的状态中, 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低效的。所以, 我们只有把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有机统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在预设的基础上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的大框架, 在这个大框架下抓住课堂教学的生发点, 适时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将学习内容引入更广更深处, 拓展学生的思维, 开启它们的创造力。让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互为依靠, 成为鸟的双翼, 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提出问题的策略。探究性学习第一步是问题的提出, 问题意识是探究的基础。而这些问题主要是学生在阅读教材、观察生活等基础上思考提出的, 当然问题也可以来自教师, 由教师指导学生选择探究的课题。教师在这个阶段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学会抓住阅读过程中新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识结构的矛盾点, 学会将自己的质疑形成为适宜的、可供学习探究的具体的问题。教师应在此环节发挥激励、引导的关键作用。
收集运用信息的策略。确定了探究学习的具体对象, 学生就要在收集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当然, 这一过程可以在课下也可以在课堂中, 学生可以通过研究语文教材、研读学习内容相关资料、浏览网络信息、制作调查问卷、实地采访记录等方式收集信息, 并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将信息灵活运用到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
推论解释的策略。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得出结论需要一个复杂的艰难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对信息收集整理的基础上, 根据逻辑关系推理论证, 得出对问题解释。他们的解释和观点必须与收集整理的信息材料相一致, 必须尊重事实尊重规律, 同时又应发挥想象创造能力, 大胆推论, 以开放的态度面对批评, 学会运用归类、分析、推论、预测方法。将观察思考的结果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 形成超越原有认知的新的理解。
评价反思的策略。形成探究性学习的结论并不是其终点, 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不只是针对这一问题本身, 它还包括在探究性学习过程里学生的其他收获。因此, 得出问题的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后,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评价自己在这一学习过程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了哪些提升, 有哪些不足需要改进, 而不只是看结论本身。
三、提升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一种探究。怎样的教学内容适宜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 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如何做好探究性学习后期的总结收束工作都是对教师语文教育教学素养的考验。教师的语文素养、教育教学素养没有一定的层次是很难进行有效的探究性学习的指导的, 如果教师的语文素养缺失, 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就极易成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徒有其表的空架子, 除了浪费时间精力之外教学的有效性可想而知了。所以, 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语文素养, 这是发挥语文教师指导作用的根基;其次要把握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内涵, 将它内化为自我的教育意识, 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将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 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有效的探究性学习 篇9
一、找准探究点, 激发学生的思维
探究点的选择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并不是所有的化学知识内容都需要探究。化学知识涉及“是什么”的概念性的知识如:化学用语, 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用途, 对理论的外延及内涵的认识都很难设计出精彩的探究活动, 所以用“接受性学习方式”最佳。涉及物质的性质、结构, 即一些生产流程的知识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但仅仅是教师演示教材“活动与探究”的相关实验, 学生按照教师、教材给出的步骤做实验, 这些活动都还不能称之为探究。探究式学习的选题或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新颖性, 否则就没有探究的价值。教师所选择的探究课题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通过探究能够有所获。
如:苏教版必修一“氯气的性质”一节, 有的教师将氯气与金属钠、铁、铜及与非金属单质氢气反应的实验称之为探究式学习。这些教学活动难度不大, 即使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会做这些实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仅充当了“看客”, 只需要观察实验现象并记下来就行, 不能称之为探究式学习。有的教师则设计为根据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氯气应该具有哪些性质?这个问题对学生又太难, 无从下手。还有的教师则选取氯水成分的检验作为探究式学习内容, 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检测氯水的成分, 根据氯水的颜色分析氯水中含有氯气分子, 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氯水中可能有Cl-、H+等微粒, 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对上述结论进行验证, 经过讨论设计出如下方案:用蓝色石蕊试纸或者Na2CO3粉末或者锌粒检验H+;用AgNO3溶液检验Cl-;用淀粉KI试纸检验氯气。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发现石蕊试纸先变红又褪色的反常现象, 此时趁热打铁引出氯水还含有一种具有漂白性的物质HCIO。本案例中前两位教师选取的探究点均不具有探究的价值, 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而最后一位教师选取“氯水成分的检验”作为探究点就比较合适, 学生经过实验和思考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可以解决大多数的问题, 同时又发现了新的问题。
探究点的选择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 针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出具有探究价值的探究活动。不要为了探究而探究, 有探究之名而无探究之实。
二、设计开放性学生实验, 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长期以来在化学教学中, 实验往往异化为一种形式, 沦为知识灌输的附庸及点缀。实验教学呈现出低效甚至无效的状态。其主要原因是教师用讲实验来代替做实验, 以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实验, 教师做实验过程中缺少学生的思维, 忽略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学生实验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学生能够近距离的观察实验现象, 具有演示实验无法替代的功能。有些教师在上公开课时也设计了学生实验, 但多数都具有功利性, 教学过程热闹非凡, 但含金量不够, 并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有意识地设计开放性学生实验, 无疑会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现化学实验教学的真正价值。
如:在上苏教版“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这节课时设计开放性实验。斯达舒是我们熟悉的胃药, 它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铝, 请大家设计制备胃药斯达舒的实验方案。有些学生将NaOH滴入到AlCl3或Al2 (SO4) 3中, 有些将AlCl3或Al2 (SO4) 3滴入到NaOH中, 有些将氨水滴入到AlCl3或Al2 (SO4) 3中, 有些将AlCl3或Al2 (SO4) 3滴入到氨水中, 有些学生用盐酸和偏铝酸钠制得了氢氧化铝有些却没有得到。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实验方案, 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很好奇为什么相同的药品滴加顺序不同结果会不同呢?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学生就此展开讨论, 课堂气氛异常热烈。本案例中教师以我们熟悉的胃药斯达舒为载体设计开放性实验,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进一步解决问题, 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又如:在上苏教版必修一“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内容时, 醋酸和盐酸是两种常见的酸, 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电离程度有无差异?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你的猜想。
开放性实验是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的教学活动。教师设计开放性实验无疑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热情, 进而激发学生的思维。
三、整合课程资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论认为, 教材不再是预先设定好等待学生去学习的教学内容, 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开发有价值的课程资源, 不宜过分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随意扩宽教学内容, 应当及时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事件, 化学研究成果,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 尽可能将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 工农业生产紧密结合, 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 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苏教版选修实验化学“镀锌铁皮镀锌层厚度的测定”这样导入:据估算全世界因为铁生锈每年造成400亿损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经常在铁外面披层外衣 (引出镀锌铁和镀锡铁) , 分析两种铁镀层破坏后铁生锈的难易程度, 回顾原电池的基本知识。船舶镀锌的质量的好坏由镀层的厚度衡量, 如果你是检测人员你将如何测量?根据提供的资料卡, 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将镀锌铁放入H2SO4中观察气泡产生的快慢程度, 当气泡慢时立即拿出;将镀锌铁放入到FeSO4中;将镀锌铁放入NaOH中, 收集气体量出气体的体积;将镀锌铁与石墨、导线构成原电池, 测量氢气的量。实验验证方案的合理性。本案例中教师从学生身边的化学“钢铁的腐蚀”导入, 学生真切的体会到钢铁生锈的严重性, 顺理成章的引入到镀锌铁和镀锡铁。又以“如果你是检测人员你将如何测量?”入手, 让学生立即转换身份, 学以致用, 通过自主探究体验到获得成功的愉悦感。
又如:苏教版选修有机化学基础中“苯”一节这样导入:苯的发现距今185年, 今天让我们沿着科学家们曾经走过的足迹, 重新踏上“苯的发现之旅”。教师和学生一起沿着科学家的足迹, 从19世纪初苯的发现到1866年苯的结构的得出进行思辨和实验探究。学生真正当了一次科学家, 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和成功后的幸福感。化学史的教学在中学一直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地位, 通常作为“花絮”点缀在化学教学中, 只侧重介绍有重大意义的化学理论的发现年代及化学家的简单生平, 它所蕴含的极具价值的教育资源则被人们所忽略。本案例中教师再现了苯的结构的发现历程, 将历史人物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培养了学生诚实质朴的科学品质、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课堂资源是丰富多彩的, 教师不能只拘泥于教材, 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课程资源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产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四、重视课堂生成,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设计要整合各方面的教学资源精心设计, 但再完美的教学预设与课堂实施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教师需要充分发挥教学机智, 随时捕捉课堂中的闪光点, 使课堂出彩。关注课堂生成可以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 同时教师对生成性资源的处理效果, 也彰显出教师的智慧和专业素养。
如:在做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时, 发现比钠在水中反应剧烈, 让学生推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根据钠与水和酸反应的实质推测可能是由于硫酸铜溶液中含有H+, 用PH试纸检验, 的确硫酸铜溶液是呈酸性的。也有些教师过分重视教学设计, 缺乏教学机智, 面对课堂中出现的变化无所适从, 只能自圆其说。如:在做淀粉溶液中加入碘水的实验时出现的是紫色而不是蓝色, 教师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只能说可能是淀粉溶液变质了。
课堂生成性资源处理得当, 往往可以成为点睛之笔, 使课堂出彩。
探究方式不能拘泥于一种, 不同的内容可以采取不同的探究方式: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在初中已有初步认识, 可以设计开放性的实验方案及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 对某种出现反常实验现象的原因进行探究;对有机物化合物如苯、乙醇、葡萄糖等的结构进行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验的探究过程;对工业流程的合理性及改进方案进行探究。探究形式也可以多样化, 分组讨论, 分组实验、课前的调查研究等。
有效的探究性学习 篇10
一、高中英语探究式学习特征
高中英语探究式学习的第一个特征就是自主性,学生能够自主去学习英语,把学习当做是一种享受和快乐,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课外实践,学生都需要主动参与。第二个特征是开放性,开放性学习是高中英语探究式学习的内在要求,涉及范围比较广,偏重实现,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特长。开放性可以使多学科进行交叉学习,高中英语教师可以研究其他学科来发展新的教学模式或方法,同时还应该重视师生交流,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都开放。最后就是实践性,以高中生的亲身试验为主,使高中生在学习英语时,亲自探究,在实践中获取英语知识。研究性学习比较重视教材理论与现实生活只见到联系,高中英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具体的社会生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长见闻和知识,从生活实践中发掘学习重点和掌握英语知识。
二、高中英语探究式学习模式
1.自主性探究学习模式。在高中英语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由于一切学习过程基本上都是以学生为主导,学生自己安排、参与和学习,英语教师是引导者和协助者。例如,在高中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把《英语学习报》作为素材,然后提出一个主题,可以选择作文题目为对象,然后让学生们把多期的《英语学习报》综合到一块,单独研究作文题目,自主创建一期“英语作文学习报”,通过学生搜集素材,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性,还能够提升英语文章写作能力。在整个过程中,如果在学生需要帮助时,英语教师要及时提供帮助,在恰当时机说出正确的意见或观点,并且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还起到监督作用,帮助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学生自主学习结束之后,英语教师给出中肯的评价,学生能够在自主的实践中学习到英语知识。
2.开放性探究学习模式。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开放式探究学习模式包含内容较多,包括课前预习讨论、教材理解、表述、角色扮演与交际能力等,高中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材资料,在英语课堂中从这几方面进行。第一,高中英语教师在讲解新课之前,要适当的对学生进行自主性引导,提出与学习内容有关的重要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去学习新知识,这样能够抓住学习重点。第二,高中英语教师引导工作完成之后,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合作探讨,共同学习,学生在谈论问题是,以不同的参考物为根据,从各个方面锻炼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学生在进行共同探讨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组,按组讨论和学习,采用小团队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除了掌握英语知识之外,还能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最后,高中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否真正掌握知识核心和重点。例如,学生在学习具体课文时,可以扮演文章里面的角色,让学习在亲身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3.实践性探究学习模式。在高中英语学习过程中,实践性学习十分重要,其重点在于要求学生亲自实践,在实践中学习。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办黑板学习报,引导学生利用课间时间进行英语口语对话,充分学习英语知识。高中英语教师在组织学生办黑板学习报过程中,要起到协助和指导作用,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素材与知识重点,在确定好重点之后,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按组分重点进行讨论,每个小组分几个重点进行探讨与研究,把结果汇集至组长,然后再交给教师审核,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知识的掌握进行评价,或者对结果进行改进,重点还是提示学生英语成绩,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英语知识。
三、总结
有效的探究性学习 篇11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在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一、创设适当情景,引发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提出能引起强烈探究欲望的问题,打开探究之门。
探究性学习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在这些要素中核心要素是“提出问题”,而问题可来自于教师、学习材料或社会实践等,问题的提出适合学生与否及其科学性、实践性都会直接影响探究性学习的成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并通过引导,整理、集中学生的问题,使得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也将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得到锻炼提高。
比如在做蜡烛燃烧实验时,让学生尝试在火焰内焰处放一直角玻璃弯管,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管口,有白烟冒出,若将导管下端置于焰心处,管壁出现黑色物质,并有缕缕黑烟冒出,不由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学生情不自禁问道,这是为什么呢?有学生问,白烟、黑烟(成分)各是什么呢?问题情景,除可在演示实验中创设,往往还可通过借助实物、图片,展示与化学知识冲突的日常生活常识、教材的挖掘处理等进行创设。
通过与同行交流,现如今初中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积极性普遍不高,这需要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自身树立科学探究意识,营造良好积极的质疑氛围,同时加强学生提出问题的专项训练,让学生结合身边生活,结合教材内容,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自主创新。
当然真正作为探究的问题,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优化,让探究问题值得探究,有探究的价值,能激发较多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再次,问题要有一定梯度难度,能让学生在自身知识基础上解决、解释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分析、理解教学内容,并对学生进行后续探究有一定的预见性。
二、强调自主设计方案,分组合作,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在确保学生能安全操作的基础上,强调学生自主参与,分小组制定设计方案,教师审阅时,尽量尊重学生所设计的方案,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允许学生尝试错误,尝试失败,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科学上的每次研究成果都是在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上而获得的,借此锻炼学生肯吃苦的意志,学习体验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
在探究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也是中学阶段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而掌握知识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
一开始,学生对探究性学习概念十分模糊,从学习形式上只是感觉好奇,与通常的学习方式有新鲜之处,只注重热闹而不知如何进行探究的学生必然会存在,应引导学生清楚探究的步骤,了解探究的一般方法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观察、调查、动手制作以及有目的的收集资料,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重视小组合作、交流,有必要積极引导学生学会准确描述、解释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不同观点,有选择地学习不同的探究思路,审视、改进自己的方案,在主动参与中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与互动。
三、选择合适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增强探究的可行性、趣味性、实效性。
探究时将会有哪些设计方案,实际操作中的安全性,以及用品用具是否易于满足,在确定探究内容之前,教师要有一定的预见。教师首先应选择保证学生安全和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同时尽可能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事例挖掘探究性内容。
明确教材中演示实验目的,采用多种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在学习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可将演示实验设计为小组自主探究内容。先引导学生复习有关氧气的两种实验室制法在实验装置上有什么不同,同时提出为什么会有此不同呢?通过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把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叙述出来,学生马上能认识到制取该气体所用的方法,然后教师要让学生继续大胆地想像制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并让他们自己练习画出简图。
教材中的章节标题,实质就是一个课题的主要学习内容,我们可将标题变为所要探究的问题,灵活采用多种途径,进行探究、验证,或将某些知识点细化设计成探究实验,当学生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起来的时候,他们也是最兴奋的,也更会认识到化学知识、成果的重要性。
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中,我在布置家庭作业时,提供给学生如下信息: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白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醋酸与稀盐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对鸡蛋放入白醋的现象进行探究。
学生课下果然兴味盎然,对现象提出了多种问题:鸡蛋为什么过一会儿上浮,一会儿又下沉呢?鸡蛋外壳除了碳酸钙外还有一层较软很有韧性的物质是什么呢?许多小组记录了操作过程,对现象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大多数小组还就问题查阅了资料,结合其它学科及生活实际展开了讨论,说出了他们的见解。这些与课本内容密切联系的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也拓展了探究的空间。
探究性学习过程特别是实验设计生活化、简单化、微型化,应该成为我们引导、把握学生选择探究内容的一个原则。
四,注重全程体验,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包括知识产生的背景、知识的价值和应用、知识的未来和发展等;同时让学生熟悉探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如资料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问题的解决和验证等。
探究性学习活动,也是学生的创新过程。通过由浅入深的探究,使学生养成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学生是探究性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分层次设计,分层次推进,充分调动组内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团结协作,按照方案设计有步骤进行,有目的的收集资料,实验验证。鼓励、肯定学生在探究中的灵感迸发,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如探究蜡烛燃烧的现象时,引导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先探究蜡烛在点燃前的现象,即主要是蜡烛的物理性质,再慢慢深入探究蜡烛燃烧的生成物(注意引导生成物验证方法的材料收集),最后拓展性地探究熄灭后白烟产生的原因以及白烟的成分。实质上将蜡烛燃烧的探究分为几个小实验:蜡烛的物理性质的探究、蜡烛的燃烧(分层现象探究)、生成产物的探究、熄灭后白烟的探究。让学生讨论——设计方案——合作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首先体验、知道什么是探究式学习,注意合作,加强交流,由现象推导结论,学习掌握探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五、注重探究性学习后的反思与评价。
引导学生对本组探究性学习进行反思,反思计划方案是否得到了彻底的实施,探究中所运用的方法是否适当,是否还有更适宜的方法,反思探究的结果是否可靠,是否实现了探究目标,反思出现失误时是否采取了适当的补救措施,反思探究成败的原因等。引导学生能用口头、书面等方式比较明确地表达探究过程和结果,并能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和讨论。以口头的语言、图表、图示等一系列方式、方法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表达与交流,目的不只是让其他人知道自己的想法,而且也帮助理清自己的思路;与他人交流讨论时,既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也是一门充满艺术与个性化的探索过程,既有一定的预设性,又存在一定的创新性,是将研究性的思想方法融入整个学习过程,是学习和研究的有机结合。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辅助、释疑的作用,有些问题是否有必要让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去探究以及探究情景的创设,对初中生来说多数情况下还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其实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广大教师也只有积极探索,持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细化教学过程,树立化学教学生活化的意识,才能使化学探究性学习更有效,更有价值。
有效的探究性学习 篇12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有效性
长期以来, 在传统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模式中, 基本上是以教材为中心, 按教学大纲和教材上陈列的知识点进行的“填鸭式”教学, “讲什么, 学什么, 听什么”, 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中学思想政治课新教材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设计还是呈现方式的设计上, 均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特点,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拓展、延伸的平台。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即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 使学生在老师引导下, 从学习、生活及社会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在使用中学思想政治新教材教学的实践中, 我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构建了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表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 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确立探究性教学新观念, 熟练掌握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评价学习的教学方法, 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一、自主学习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兴趣,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是中学思想政治新教材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发展或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授给人, 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 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获得。”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课堂上变被动地听讲为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 学而有思, 思而后疑, 疑有所问, 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一个人一生中获得的知识绝大部分是靠自学获得的。“和谐教学法”创始人王敏勤教授研究表明, 80%的学生能够通过自学弄懂80%的课本内容。有些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我探索是可以明白的, 教师没必要运用很长的时间来讲解, 压制学生自悟潜能的发挥。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浅层次问题均可在自学探究中解决, 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需要采用合作交流的形式加以解决。所谓合作交流, 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研究的基础上, 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 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 相互讨论分析, 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如同科学研究群体攻关一样, 教学中的探究也需要以合作的形式进行。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学会互相帮助, 互相促进, 增强合作意识, 共同提高, 激活思维, 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评价学习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通过评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 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还可以使教师及时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 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 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正确的教学评价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 增强自信心, 获得成就感, 培养合作精神, 有利于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学习的积极参与者。我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评价不断发现自己教学中的得失、疑问, 并不断进行研究创新,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有效性。当然,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评价有得也有失, 也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评价的方式还比较单一, 有时评价还不够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研究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评价方式的新颖别致, 在课堂上使用评价方式的恰到好处, 以及课堂上评价的公平准确性和简单易操作性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可钦.确立现代教育观念.构建主体性发展教学系统.2001. (7) .
[2].张向葵, 吴晓义.课堂教学监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45) .
[3].张宏.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文学教育.下半月.2008, (4) .
【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推荐阅读:
数学有效探究性教学11-03
怎样的问题让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更有效07-17
小学语文有效作业的探究10-05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探究与思考07-30
有效策略探究11-04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探究05-08
有效设计探究活动05-17
有效性探究11-02
探究性学习的误区08-01
有效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的策略探究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