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方式

2024-06-13

教育的方式(精选12篇)

教育的方式 篇1

学习方式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 即学习者在所研究和解决其学习任务时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改革学习方式是人类进步的内在要求。新课程为什么要注重学习方式的变革, 不仅是时代的需要, 而且要放在人类进化的历史长河中去理解, 短视的、功利的应试的教育不可能使学习具有如此深的意义。

学习方式在学习者的生理结构及其机能的基础上, 受到特定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个体自身长期的学习活动而形成。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是无争的事实, 例如:有的学生倾向于借助具体形象进行记忆和思考, 有的偏爱运用概念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有人善于运用视觉通道读与看, 有人倾向于运用听觉通道听讲和听广播, 也有人喜欢运用动觉通道, 动手做一做或自己说一说。有人必须在安静的环境中才能专心学习, 而有的人却喜欢在音乐的陪伴下学习, 还有人能够在嘈杂的环境中有效的工作和学习;有的学生为获得家长许诺的奖励而学习, 有的学生却能够从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 有人喜欢在竞争中学习, 也有人偏爱合作学习。研究发现, 中小学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和他们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有明显的差异。

教师的教学应该承认并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 而不应该消灭他们的差异。教育和教学方式是影响学习方式、完善以及改变的重要因素。中国科学院上海某研究所的一位博士曾用猕猴做过一个实验, 第一天他教五个猴子学习一个动作, 其中三个一学就会, 其他两个怎么教也学不会, 第二天他改用新的方法教, 这两个猴子很快也学会了, 第三天教第二个动作, 第一天一教就会的三个猴子怎么教也学不会, 相反, 另两个猴子一教就会了, 第四天, 把第二个动作没有学会的三个猴子找来补课, 改变了教法, 它们很快也学会了。这位博士的研究结果表明:一是猴子的聪明程度差不多, 二是要教会每一只猴子, 关键要找到适合猴子的学习方法。

学生的学习方式, 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任何一种学习方式既有其优势、长处及有利学习的一面, 又存在劣势和不足或不利于学习的一面。

有效的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发扬学生学习方式的长处与优势, 弥补其劣势和不足。因此, 根据学习方式制定的因材施教策略可分为两类:一是与学习方式的长处或学习者所偏爱的方式相一致的匹配策略, 二是针对学习方式中的短处或劣势采取有意识的错位失配策略加以弥补。例如:偏爱独立学习的学习者, 在独立学习时能够集中注意进行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 学习效率高。如果与他人一起陪伴学习或进行小组学习, 他们却可能因为认知过程受到干扰而降低学习效率, 出现社会干扰现象。而喜欢小组学习的学习者, 在与其他同学一起学习时, 则往往因为受益于相互激励、互相启发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表现出“社会促进作用”或结伴效应。因此教师应该识别并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所偏爱的学习方式, 对于学习方式不同的学生, 教师应该均衡地实施匹配策略, 以使每一位学生均有机会按自己偏爱的方式接受教学的影响, 避免只对一种学生实施过度的匹配而忽视其他学生的需要。同时教师还应该采取有意识的错位失配策略以鼓励学生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学习, 使他们能够适应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情景。例如, 对于偏好独立学习、不善于交际的学生, 教师应该鼓励其积极投入小组学习活动, 学习实践与他人合作、交流与表达。面对那些掌握动作技能或智慧技能为目的的学习任务, 教师应当要求不喜欢动手操作的学生一定要亲自操作, 以确保学习质量。

东西方教学与学习方式存在差异, 东方学生主要是听讲与接受式学习, 靠记忆模仿, 获得书本知识, 取得的是间接的经验, 西方学生主要是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知识, 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精神, 获得的是直接的经验。我们的学习方式有优势, 但也存在问题。优势是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题能力和勤奋与刻苦的学习精神, 我们的问题是:实践能力创造性, 情感体验与自遵自信;人生观与价值观。我们的优势需要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继承与发扬, 我们的不足需要改革和加强;我国在分析了我们优势和不足后提出了这次课程改革在学习方式方法的具体目标;“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硬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智能是解决某一问题或创造某种产品的能力, 而这一问题或这种产品在某一特定文化或特定环境中是被认为有价值的。”人的智力结构至少由七种智力要素组成: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识的智能。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这就是说“学习并非是一个对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以学习者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 是决定学习结果的关键因素。而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 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有意义的建构。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人天生就有寻求真理、探索奥秘和创造的欲望以及自我主动学习的潜能。学习过程就是这种潜能自主发挥的过程。在合适的条件下, 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欲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因此, ⑴必须把学生看作“完整的人” (包括智慧和情感) , 相信学生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相信学生能进行自我教育, 发展自己的潜能, 最终达到“自我实现”。⑵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把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 创设环境, 设法满足学生渴望学习的天性。罗杰斯强调, 只有学生整个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 才最持久、最深刻。“人的心灵深处,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可以说, 探索奥秘是人的天性。因此, 探究学习的教学设计应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 促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活动。在整个探究学习活动中重视学生的自我完善, 自我发展, 充分体现学生的价值。

我们在教学中要切实引导学生体验多样的学习方式, 发展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 使每一位学生都尽可能大的得到发展, 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公民。

教育的方式 篇2

妈妈:我不喜欢你的行为,你走来走去会骚扰其他人的。

妈妈:比利,不要跑!你有两个选择:你可以慢慢行,或者是你可以坐在手推车上。

(采取行动,必要时离开)

不要只是指责及羞辱孩子,给他们正确的指引。

(错误方式)

父母:谁饮牛奶后不放入冰柜内?这么讨厌!

父母:真讨厌!吃完苹果,把心留在床上,像猪一样!

父母:再见你在墙上画图画,我就打你一顿!

教育的方式 篇3

关键词:低声教育;主体;民主;和谐

何为低声教育?低声教育是与教育学生大喊大叫相反的一种教育方式。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常常为教育学生效果不佳而束手无策,总是感觉大声训斥能够威慑学生,使学生不再犯错误。但是不管你是嚷嚷不休的说服教育还是大喊大叫的命令式教育,学生全然不理你。如果你经常对做错事的学生高声斥责,不仅收不到效果,反面对孩子性格养成、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这时候就要考虑改用低声教育的方式了。

一、低声教育的科学依据

心理学家对哪些事情应该使用怎样的声调进行研究,发现处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声调会收到不同的效果。老师批评学生用低声调更容易接受,这是因为:

1.低声调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绪平和一些,也可以使学生抵触、逆反的心理有所松弛,有利于双方沟通。

2.低声批评学生,不仅可以集中对方的听力,而且也可以先发制人,不让孩子使用高声调。生活中常常看到老师高声责骂学生,学生反抗的声音也不低,双方的情绪越来越激动,最后惹得老师一肚子气,学生心里不服气。

3.低声调可以赶走愤怒,在学校班主任教师是学生的主要教育者,教师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最大,遇事暴躁、不冷静,开口大声责骂学生的教师,肯定对学生的性格有不好的作用。

二、低声教育的办法

1.批评学生要选择比较安静的环境

安静的环境可以为低声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排除周边各种噪音的干扰,可以舒缓师生的心情,使師生双方都有乐于接受的心理,为下一步教育学生创造必要的环境条件。

2.运用正确的语气和措词

对许多教师来说,控制自己不去大声批评学生是很难的,因此,说话前请三思,运用恰当的语气和措词,效果会更好。比如“有件事想和你商量商量”“我感觉不妥,不知你怎么认为”“想了解你的想法”……这些语言能让学生自己悟出所犯错误,让学生初听起来觉得有思考的空间,稍过一会儿,学生很自然就会明白教师的意思了。

3.把所期望学生要做到的要求解释给他们听

在听取学生发言,让学生有所悟的基础上,教师把学校的规章制度、社会规矩的要求,进而大到国家的法律法规,向学生作出针对性的解释。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在低声教育谈话中做到民主交流,双方和风细语,这样的教育效果使学生最终能够理解并接受。

4.不要使用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语言

就事论事,教育不是发泄不满,不要随意发泄对学生的情绪,不要使用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语言。有的学生年龄虽小,但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和赏识。如果教师在学生犯错误的情况下也能赏识学生,让学生觉得教师是真心期望自己更好地成长,是像家长一样关心自己,是在对自己负责。

三、低声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

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班主任教师是学校中和学生关系最密切的教育者,肩负着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职责。现代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训斥或大声教育中,教师的教育管理往往是一种命令,学生往往是一种被动的服从,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被扼杀。低声教育是一种谈话式的交流,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意见和观点也会表达出来,他们的观点和见解往往也会受到教师的重视和理解,这样的教育管理有利于把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

2.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在学校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学生犯错是常见的现象,根据学生犯错的严重程度不同,也往往决定了教师教育学生的声音的高低。这种大声教育把学生推向了教师的对立面,双方的情绪往往被点燃,教师在训斥学生过程中,有的学生自尊心受到了较严重的伤害。低声教育中双方在平等中进行交流,老师通过说服教育与耐心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深情与厚望,这种教育方式符合中小学生心智不够成熟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成长。

3.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不是靠教师的命令与训斥,而是靠民主平等的交流与对话。低声教育是一种谈话,是一种交流,教师没有把犯错的学生置于对立的位置上,而是让学生感受到是一种教育和关心。这样的教育谈话过后,学生往往会反省自己的错误,有的尺子甚至会把自己内心深处其他的想法说给教师听,久之教师往往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尊重,而这种尊重和信任,会使学生产生自信,是他们前进的重要动力。用低声教育方式能够给学生以自信和尊重,如果在教育学生后感觉效果不佳时,不妨试用低声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关于教育方式的思考 篇4

任何事情都是有个度的。孔子说, 过犹不及。可见适度才好。教育自然也是需要适度的。当我们在思考教育方式的时候, 有必要回到教育的本义上来, 或许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仍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教”在甲骨文里按其符号的意义表示成人拿着鞭子督促孩子学习。这或许跟古代教育内容有很大的关系吧!只要我们想想, 在古代, 特别是三代的时候, 贵族子弟要学习那么多关于祭祀、礼仪及宗教方面的知识, 而那些知识跟他们的生活相隔实在太远了, 他们哪有什么兴趣呢?结果便会用鞭打这种强迫式的方法了。这种教育方法的延续, 使得我们的传统教育强调对学生严格管教, 甚至体罚。然而随着社会的民主化发展, 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传统教育方式的不科学, 那是对学生人性的压抑。于是, 在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下, 我们的教育给了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 更加关注学生的权利。这是教育上的一大进步。但是在学校教育以生为本的思想下, 很多人变得片面崇尚激励、表扬的功效, 甚至是滥用, 而忽视了教育惩戒的功能。有的人甚至把教育惩戒视为教育的高压线, 认为素质教育就不应该有惩戒存在。于是, 我们的教育成了无批评的教育。这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教育理念, 会让未成年的孩子如同生长在温室里的花朵一样, 经受不起任何挫折和打击。那么试想, 当他们离开学校, 进入社会了, 能很好地适应复杂而竞争激烈的环境吗?

其实, 真正的教育既包括正面引导、激励, 也包括批评、惩罚。学记里讲到, 玉不琢, 不成器。这是以玉石经雕琢而成美玉来比喻刚出生的自然人经教育而成为有用的社会人。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人的成长是极为漫长的过程, 要成才更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 失误和犯错是难免的。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 是以不成熟的孩子为教育对象, 是一个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学生在成长期间说错话、办错事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关键是错了之后怎么处理。必要的惩罚是对错误的匡正, 是学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孩子犯错的时候, 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从内心而言, 每个人都是希望向好的方向发展。此时通过教育者的开导、教育, 以及适当的惩罚, 使其明白其中的道理, 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甚至刻骨铭心。教育需要适当的惩戒, 也只有通过惩戒, 才能使犯错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为之负责, 体验到过错给自己带来的后果。如此, 对犯错的学生才有真正有效的教育作用。

惩罚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这既可以体现在精神上, 也可以体现在行为上。前者如批评、操行扣分、警告、记过等, 对严重影响课堂秩序的甚至可以把学生请出教室让其反思过错;后者是某些过失补偿性行为, 比如打扫卫生不认真而罚其重做、损坏东西赔偿、办错事后赔礼道歉, 等等。这些惩罚与尊重学生并不矛盾, 惩罚个别犯错者, 正是对绝大多数人的尊重, 也是对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尊重。但是惩罚学生的前提是尊重。学生首先是个人, 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其次才是受教育者。在学生犯错时, 对其适当惩罚是必要的, 但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维护学生的自尊, 不能给学生难堪。热爱学生是教育的灵魂。教师应该把“爱”作为实施惩罚的出发点, 让学生感受到“不管怎样, 老师都是为我好”。这样即使进行惩罚, 也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对犯错的孩子实施惩罚只是一种手段, 是促进其成长的教育形式。我们需要的是以爱为前提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惩罚, 而不仅仅是为了惩罚而惩罚, 也不是为了维护教师的权威和尊严而施行的惩罚。

不同的教育方式 篇5

冷处理,让孩子体验后果

新西兰 Bernny 儿子2岁半,女儿半岁

在新西兰,打孩子是一种违法行为,因此,父母一般都不会体罚孩子。如果儿子在公共场所闹腾,只要不影响到别人,Bernny一般都会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对待孩子,比如随他闹去。如果影响到别人,Bernny会将孩子抱走,将他放在一个比较开阔而安静的地方,让他继续闹,直到他闹够。Bernny认为,孩子闹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他的某些目的。

如果孩子看到自己的闹腾没有效果,他自然会选择放弃。

有段时间,老大总喜欢往花园的鱼池里扔鹅卵石,并且屡教不改。Bernny会对儿子说:“你看看,你把小鱼砸痛了,把水池弄乱了。水池不漂亮了吧?”然后Bernny会要求儿子把水池里的石头捡出来。有的时候,儿子可能也会耍赖,不肯去捡石头。如果儿子耍赖,Bernny一般不会强迫他去,他会自己下去把石头捡出来给儿子看。如果正好碰上儿子闹着要跟爸爸玩,Bernny就会借机对儿子施行教育:“你看看,你把石头扔进水池了,现在我要去捡石头,没有时间陪你玩。”这时候,儿子会体验到他不良行为的后果。于是,他会明白,他真的不能把石头扔进水池。

Bernny认为,孩子并非我们想像的那么不懂事,他只是控制能力差一点而已,因此,Bernny主张父母把孩子当成人看,从孩子小的时候起就教他学会承担责任,学着约束自己。

惩罚有度

加拿大 Paul 儿子2岁半

加拿大也是个不主张体罚孩子的国度。以往时常有家长因为体罚孩子而被警察带走的事情发生。不过最新的加拿大法律规定对2-12岁的孩子可以适度地进行体罚。体罚孩子的程度可重可轻,问题是这个度很难掌握。如果孩子不懂事,在幼儿园向老师告发父母打骂的话,有关部门就会立刻介入。情节严重的,父母甚至会丧失抚养权。Paul的一个朋友就曾经历过这样的事情,虽然最后有惊无险,但毕竟已经在警察局有了案底。

Paul认为惩罚孩子应该制定一个长远目标,并围绕这个长远目标来进行。首先,他会给儿子定一些必须遵守的规矩,让儿子明白自己的底线究竟在哪里,一旦越过这个底线,他就会受到惩罚。前不久,Paul经历了一件让他十分难堪的事情。

那天他们在一家餐厅吃饭。儿子Johnny一坐下就开始玩他的刀叉,并故意将刀叉扔到地上。Paul不动声色从地上捡起刀叉,将刀叉放在原来的位置,并坚定地对Johnny说“No”,但是Johnny继续拿起刀叉往餐桌下扔,并大声而生气地喊叫起来。Paul平静而坚定地将Johnny手中的刀叉拿走,从椅子上站起来,抱着Johnny到了外面。

Paul将Johnny抱进自家的汽车,严肃地对Johnny说:“Johnnie,你把刀叉扔在地上,影响了其他人。我告诉过你不能这样做。因为我爱你,所以我希望你学会服从。现在我要让你明白我说‘不‘究竟什么意思。”Paul在Johnnie的小屁股上以适当的力度拍了五六下。受了惩罚的Johnnie安静下来,并立刻明白Paul并没有跟他闹着玩的意思。

【父母关注】环境能够造就一个孩子

当一个家庭中,布置总是条理清晰,物品归放有序,那么这个孩子以后的.生活一定是有序的,清晰的。

当一个家庭总是处于烦乱之中,这个孩子又怎么会做事清楚呢?

不同人种不同民族的父母惩罚孩子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是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惩罚孩子,惩罚只是爱的一种手段,因此父母的惩罚一定要有度。当孩子的行为让你无法忍受,你恨不得狠狠地揍孩子一顿时,请数到10或者数到100吧。

惩罚教育从小做起

美国 Holly 女儿3岁半

美国父母十分关注孩子个性、创造性、独立性与心理健康等问题,因此,对美国父母来说,惩罚是一件需要慎重对待的事情。一般从孩子一出生开始,父母就会考虑如何惩罚孩子以及怎样掌握惩罚的“度”的问题。当女儿几个月的时候,Holly就开始对她进行惩罚教育了。

某一天,女儿咬了Holly。Holly对女儿说:“哦,你把妈妈咬痛了。”与此同时,Holly将女儿放进她的婴儿床,并离开她一会儿以示惩罚。Holly对小宝贝的惩罚总是善意的,并且她在惩罚孩子的时候也会尽力让孩子体会到她深厚的爱意。美国人从来不打骂孩子,因为他们认为打骂会损害孩子的自尊。

每次女儿有比较过分的举动,Holly都会以很严肃地眼神看着女儿,大多数时候,乖巧的女儿立刻就会明白妈妈的意思,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点。当然女儿也有不乖巧的时候,如果她的错误比较严重,Holly会采取一些措施对女儿进行惩罚,比如取消周末女儿最喜爱的活动等等。

如果不给孩子买个冰淇淋,孩子就拒绝写作业;对孩子学习管得太严格,孩子就产生逆反心理。记者采访中获悉,多数中小学生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指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都遇到过类似的尴尬。教育界人士提醒家长,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引导而不是管束

美国的幼儿园、学校也会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惩罚。他们的惩罚方式是:让犯了错误的孩子一个人到某个角落单独呆上几分钟。当孩子意识到他所犯的错误带给了自己麻烦之后,老师就会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明白自己究竟错在哪里。

如果孩子过分顽劣,幼儿园或学校则会同家长联系,让家长一起参与来改造孩子。严重的甚至会请家长把孩子领回家教育好了再送回幼儿园或者学校。

惩罚--养育智慧的摇篮

英国 Echo 女儿5岁半 儿子2岁

英国父母基本是爱孩子的典范。他们对孩子的爱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又绝对不溺爱孩子。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对孩子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孩子一般也会比较绅士,很少在父母面前撒泼。每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英国父母也会采取一些惩罚措施。但是他们的惩罚十分耐人寻味。

【专家指导】别把孩子当成了“出气筒”

家庭教育,是大家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完全适用于每个孩子的完美办法。但是,它有一些共通的原则,是值得每位家长参考的。

正如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即使是孪生的兄弟姐妹,也往往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

Echo描述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女儿4岁那天,Echo给她买回一只会学多种小动物叫声的特别漂亮的玩具小闹钟。小女孩对那只小闹钟爱不释手,为闹明白闹钟“肚子”里的秘密,她将闹钟拆了个稀巴烂。无法妙手回春的女儿急得大哭起来。

Echo平静地对女儿说:“你把闹钟弄坏了,你可以自己把它修好。如果需要帮助,你可以找妈妈。”小女孩真的动手开始“修理”小闹钟。虽然最终她没有把她的小闹钟修理好,但是整个修闹钟的过程给了她不少很特别的体验与锻炼,并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同时也让她明白了,她必须对她所有的行为负责任的道理。

给孩子留下尊严

日本 TsukuBa 儿子2岁半

对日本家庭来说,父亲是绝对的权威。正是因为习惯了服从,所以日本人才成为最守纪律、最富于集体主义精神的民族。如果孩子犯了错误,日本父母会采取各种措施惩罚孩子。比如取消孩子外出玩的计划,甚至让孩子饿上一顿,或者进行适度的体罚等等。

但是,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犯错,父母一般不会当众处罚孩子。TsukuBa像大多数的日本父母一样,她认为在公共场所处罚孩子是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而且也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因此,她会在回家之后再对孩子的表现进行点评,或者给孩子一些惩罚。

【教子有方】要给孩子一个游戏的童年

最受欢迎的教育方式 篇6

联欢活动历时6天,先后开展了五项活动,其中有一项活动是评选最受欢迎的教育方式。主持者设计了一个问题,要求所有教师都做简单回答,这个问题是:大杰克和小杰克是孪生兄弟,都是14岁,正在学校读书。他们家离学校比较远,家长给他们配了一辆汽车作为交通工具,让他们开车上学、回家。这兄弟俩晚上贪玩,好睡懒觉,经常迟到,虽然多次批评,还是我行我素。有一天上午考试,尽管老师事先警告他们不许迟到,但因在路上玩耍,他们还是迟到了30分钟。老师查问原因,他们谎称汽车在路上爆胎,到修车店补胎误了时间。老师半信半疑,但没有发作,让他们进教室后就悄悄到车库检查他们的汽车,发现四个轮胎都蒙着厚厚的皮尘,没有被拆卸的痕迹。很明显,补胎是他们编出来的谎话。

问:假设你是杰克兄弟俩的老师,你将怎么处理?

208位教师认真思考,积极作答,都在规定的半小时内交上了答卷。主持人经过认真分析整理,从208份答卷中归纳出25种处理方式。其中主要的方式如下:

中国式的处理方法是:一是当面进行严肃批评,责令写出检讨;二是取消他们参加当年各种先进评比的资格;三是报告家长。

美国式的处理方法是:幽他一默——对兄弟说:“假设今天上午不是考试而是吃冰淇淋和热狗,你们的车就不会在路上爆胎。”

日本式的处理方法是:把兄弟俩分开询问,对坦白者给予赞扬奖励,对坚持谎言者严厉处罚。

英国式的处理方法是:小事一件,置之不理。

韩国式的处理方法是:把真相告诉家长和全体学生,请家长对孩子严加监督,让全班学生讨论,引以为戒。

新加坡式的处理方法是:让他们自己打自己的嘴巴10下。

俄罗斯式的处理方法是:给兄弟俩讲一个关于说谎有害的故事,然后再问他们:近来有没有说过谎?

埃及式的处理方法是:让他们向真主写信,向真主叙述事情的真相。

巴西式的处理方法是:半年内不准他们在学校踢足球。

教育的方式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我院住院分娩的产妇640例,按是否自愿参加孕妇学校分为对照组456例及试验组184例。对照组孕37~41周,平均38.6±2.1周,年龄21~43岁,平均25.6±2.4岁;试验组孕38~41周,平均39.3±2.2周,年龄21~43岁,平均25.6±2.4岁;两组产妇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无剖宫产指征及既往心理疾病等,两组产妇孕周、年龄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自愿参加孕妇学校健康教育,包括向孕妇讲解有关分娩的知识,安排孕妇参观产房,观看分娩录像,医生、老师向孕妇讲解经阴道分娩的好处以及剖宫产的利弊,消除孕妇的恐惧心理;指导孕妇分娩时的呼吸技巧练习、孕妇母乳喂养技巧以及躯体放松方法。对照组未参加孕妇学校健康教育。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两组孕妇的分娩方式及产后喂养情况。分娩方式包括经阴道自然分娩、剖宫产;喂养方式包括纯母乳喂养等母乳喂养方式,纯母乳喂养是指除母乳外不添加任何辅助食品、饮料及水,可在医学指征允许下添加少量维生素。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对照组剖宫产251例,占55.04%,经阴道分娩205例,占44.96%;试验组剖宫产76例,占41.30%,经阴道分娩108例,占58.70%;两组产妇分娩方式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1)P<0.01

对照组6个月内母乳喂养362例,占79.39%,其中273例为纯母乳喂养,占59.87%;试验组6个月内母乳喂养166例,占90.22%,其中136例为纯母乳喂养,占73.91%;两组6个月内母乳喂养方式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

3 讨论

孕妇分娩是自然现象,但分娩带来的恐惧、期待、不安等情绪影响孕妇的心情,给分娩造成一定不良影响[3]。开展孕妇学校健康教育可以消除孕妇对分娩的恐惧以及不安,促使产妇保持精神愉快,做好心理、生理准备,降低剖宫产率。孕妇学校采用实例结合模拟操作的授课方式以及通俗易懂的授课语言实施健康知识教育,便于孕妇接受和效仿,因此孕妇学校是孕妇备孕期间了解产科相关知识的最好途径[4,5]。实施健康教育可以让孕妇提前了解分娩方式以及喂养方式对母婴的影响,部分产妇惧怕经阴道分娩疼痛,学校健康教育可以增加分娩镇痛技术内容,促使产妇了解分娩镇痛技术的相关知识,增强产妇自然分娩的信心,降低剖宫产率。或增加医生授课或电视播放录像等方式,让产妇提前了解分娩过程[6,7]。

此研究表明,参加孕妇学校健康教育的试验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目前剖宫产率过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孕妇学校健康教育指导产妇掌握孕期保健、产时以及产后健康知识,减轻产妇心理负担,提高其经阴道分娩的信心,促进自然分娩;还可以降低外界环境对产妇的影响,纠正剖宫产以及自然分娩的认识误区,减轻孕妇心理应激,从而有效降低剖宫产率。孕妇分娩后6个月内试验足母乳喂养率及纯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母乳含有大量免疫物质以及生物活性物质,可充分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从而有效改善婴儿的健康状况。学校健康教育可以提前指导孕妇进行母乳喂养的方法,提高孕妇对母乳喂养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有效提高母乳喂养率。

综上所述,孕妇学校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降低剖宫产率,提高经阴道分娩率及产后母乳喂养率。孕妇学校健康教育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孕妇学校健康教育对分娩方式及喂养方式的影响。方法:我院640例住院分娩产妇按是否自愿参加孕妇学校分为对照组456例及试验组184例,对照组未参加孕妇学校的健康教育,试验组自愿参加孕妇学校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分娩方式以及喂养方式。结果:两组产妇分娩方式及6个月内母乳喂养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孕妇参加学校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孕妇的自然分娩率及产后母乳喂养率,降低剖宫产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健康教育,孕妇学校,自然分娩,母乳喂养

参考文献

[1]罗淑媛,宋伟峰,关北平.孕晚期孕妇接受孕妇学校健康教青对分娩方式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7):232.

[2]刘红军,季秀娟,李岩,等.孕产期知识教育对孕妇分娩方式及产后母乳喂养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25(6):856-857.

[3]颜玲,陶水英,朱兰英.孕妇学校健康教育对分娩方式的影响[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4,28(7):78-79.

[4]徐群芳,丁晓芬,沈建芬.孕产妇围产期保健状况调查和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4,11:1357-1359.

[5]辛奇芳.孕妇分娩认知及其分娩意愿的调查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22:3315-3316.

[6]王朋.产前个体化健康教育对初产妇产程及分娩方式的影响[J].湖南中医杂志,2014,10:109-110.

“多动”儿童的教育方式探讨 篇8

本文中的“多动”不同于多动症, 多动症是儿童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冲动性和延迟满足困难等一系列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总称。多动症儿童在行为评定量表、注意划消测验、本德尔视觉运动格式塔测验、本统视觉保持测验及智力测验等心理评定项目中, 与正常儿童有着明显的差异。对多动症儿童的研究表明, 多动症儿童的智商较正常幼儿偏低。本文中的“多动”儿童行行也常伴有过激行为, 不良行为明显高于一般儿童, 症状类似于多动症儿童, 但并未接受正式的鉴别与诊断, 且其智商正常, 从笔者观察以及主配班教师反映的情况来看, 行行甚至较一般的儿童更为聪明。5岁半的行行读幼儿园大班, 父母都是知识分子, 工作有点忙, 行行主要由奶奶照顾。在幼儿园时, 行行从早到晚动个不停, 不好好吃饭, 以至于营养缺乏, 身体素质比较差, 容易生病, 经常因为生病而旷课。

二、“多动”儿童的教育案例及分析

[案例]英语课上, 当英语老师手拿卡通图片、头戴卡通头饰, 给小朋友们讲英语游戏规则时, 大家都端端正正地坐在小板凳上仔细听着, 饶有兴趣。而这时的行行管不住自己, 他手拿手工课上的材料毛线球, 将毛线拉得老长, 在英语老师讲课的中心位置玩耍, 只见毛线眼看就要绊倒英语老师了, 他却傻傻地乐着, 大家都为他捏了一把汗。笔者刚准备上前去制止他这种扰乱课堂的行为, 已经来不及了, 英语老师发怒了, 把他关在了教室门外。

笔者全程观察了行行, 当他激怒英语老师时, 露出了呆住的表情, 似乎不懂老师为何生气;当他被英语老师赶出门外时, 他开始愤怒、狂躁起来, 嘴巴里也乱骂脏话, 一边骂一边哭一边用脚使劲踢门。

[分析]英语老师这种粗暴的解决问题方式也许对一般儿童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对于行行这个多动到无法管住自己, 又天真到不怕任何权威的儿童来说, 则起到了相反作用。不仅未能使行行弄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何在, 甚至将行行逼成失控的状态, 也严重破坏了师生关系。当然, 笔者理解这位英语老师, 他不容许任何儿童无视他的威信。毕竟是行行搞破坏在先, 如果教师不加以制止, 接下来行行会更加肆无忌惮。“多动”儿童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也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 表现出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当他们犯了错误受到老师批评之后, 其实也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只是由于内心已滋生出叛逆的情绪, 不容许他们低头认错。这时, 教师应采取软化的教育方式来诱导他们, 用爱心感化他们,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同时感受到自己在被关心。这才是解决问题的上上策。

三、教育建议

据笔者观察, 由于行行好动、对事物缺乏持久的注意力, 往往会扰乱课程秩序。教师不恰当的批评、惩罚或放纵使得“多动”儿童丧失自尊而自暴自弃, 容易形成或强化不良行为, 如违纪、攻击等行为。因此, 必须为“多动”儿童提供一个外部秩序, 以弥补其内部秩序的不稳定。但是, 教师要采取灵活的教育策略。本文中的“多动”儿童行行的最大兴趣爱好是玩植物大战僵尸, 在幼儿园里, 小朋友们不和他玩, 在家里, 家长又不准他玩。

教师可以针对性地用“代币强化”法来干预和矫正行行的消极行为。“代币强化”是在20世纪60年代心理治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 小星星、盖章、卡通贴纸等都可以作为代币。当儿童做出教师所期待的积极行为后, 就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一段时间后, 儿童可以用一定数量的代币兑换他所喜欢的奖励物或活动。适合行行的奖励是给予他玩植物大战僵尸游戏的机会。笔者建议教师与其家长沟通, 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 利用代币强化法来逐渐矫正行行的违纪行为, 慢慢培养其自制力和纪律性。强化的频率最初可以是固定比率强化, 比如, 只要行行表现出了教师指定的3种良好行为, 就和其家长协商, 准许其在家玩植物大战僵尸1小时, 逐次递增。

笔者观察发现, 行行和同伴之间的相处是有规律可循的。行行喜欢欺负男孩, 从不欺负小女孩, 甚至经常帮助、保护小女孩, 玩玩具时也会让着小女孩。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行行的这一个性特点, 在安排座位和分小组时, 将行行和小女孩们分到一个组, 这个组的位置最好离教师近一些。这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行行表现出更多教师期待的良好行为。

教师还可借鉴融合教育的理念来促进其他小朋友积极接纳“多动”儿童。融合教育的核心是加强人际融合。人际融合在幼儿园里主要指师幼之间、幼幼之间的有效接纳和彼此认同。实现人际融合离不开人际交往。要注意的是, 教师一定要贯彻平等原则。针对“多动”儿童的融合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把“多动”儿童安排在普通班里, 只有当“多动”儿童能够在班级中得到教师的赏识和同学的接纳, 才算真正的融合。针对班里的“多动”儿童, 教师要了解他们的人格特点, 真正使他们在班级产生安全感、能够被教师和同伴尊重和接受, 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 教师应该从理解的角度看待“多动”儿童, 弄清他们在课堂中的各种表现以及奖励、惩罚对他们行为的影响, 制订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并从关爱的角度来对待他们。

参考文献

[1]陈伟伟.多动与多动症的鉴别:由一个多动症案例引发的思考[J].心灵港湾, 2009.

[2]晖亮.怎样识别孩子是否患多动症[J].医疗保健, 2004.

[3]许莉娟.请不要漠视我:关注课堂中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J].基础教育月刊, 2008.

[4]辛涛.儿童多动症的矫正模式[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4.

[5]张瑶, 宋维真, 崔秋耕.多动症儿童的心理评定和家庭因素的关系[J].心理学报, 1986.

[6]杨凌燕.她为什么放弃了小文:一个多动症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04.

[7]董奇.论儿童多动症的几个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3.

[8]石茂林.情绪障碍儿童的融合教育[J].长江大学学报, 2011.

浅谈温和的教育方式 篇9

家长满以为这次肯定能把孩子管过来。没想到, 在一次周五放学后, 很晚都没有孩子的身影, 向附近同学打听, 得知他又去了网吧。家长将孩子从网吧拎了出来。回到家后, 又是一顿毒打, 周六家长要加班, 怕他又去网吧, 于是就把孩子锁在家中。谁知等家长下班回来, 发现孩子竟打碎了窗玻璃, 逃了出去, 又去了网吧。

为了为儿子戒掉“网瘾”, 这位家长可谓绞尽脑汁, 煞费苦心, 但结果孩子变本加厉越发不可收拾。这位家长无可奈何的叹息:每次孩子犯了错误, 我都认真地对待和教育了, 问题到底出在哪呢?

我耐心地听完后, 首先肯定家长是一个负责的好家长, 然后感谢家长如此信任老师。之后我给家长分析指出, 教育就像治水一样, 宜疏不宜堵, 应该改变教育方法。

于是家长按我的建议, 首先和孩子促膝交谈, 约法三章:放学得马上回家, 回到家就写作业, 写完作业以后可以和小伙伴在院子里玩一会儿。以上条款做到, 周六可以玩游戏。

此后, 家长起初每天接孩子放学, 一个月后隔天接孩子放学, 又过了半个月, 我建议家长让孩子自己放学回家, 家长则在孩子放学的路上暗中跟踪一段时间。这期间, 我意识到孩子步入高年级后, 生活圈子和社交圈子逐渐扩大, 心理也在悄悄发生变化, 再不是老师和家长一言堂能解决得了的了。

这个学生身上发生的事不是个例, 具有普遍性。于是我下意识在班里利用班会和相关课文, 和学生畅谈理想, 让他们知道:成天沉湎于游戏, 理想只是空想;同时, 我将家里的图书拿出来, 在班里建立了图书角, 引导孩子们多读书。我和学生还畅谈网络, 一有机会就让学生在学校亲自上网查资料, 同时教会学生上网、建邮箱, 上飞信, 和学生课余时间网上互动。尤其特别关注有“网瘾”的这个孩子, 只要是有上机的机会, 我首选让他尝试。据那位家长反映, 孩子后来再也没有去过网吧, 回到家就写作业, 看书, 那个聪明懂事的娃娃又重新回来了。家长为了奖励孩子, 干脆给孩子买了一台电脑。现在, 这位学生不在沉沦在电脑游戏、网络游戏中, 而是将电脑完全变成了学习的辅助工具。

渐渐的, 班里的孩子们也在悄悄变化着:谈论的话题由电脑游戏转到了怎样利用搜索引擎, 课间的说骂逗笑被一本本有营养的课外书取而代之。

案例分析: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北风与南风打赌, 看谁的力量更强大, 他们决定比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先试, 无论怎样猛烈地吹, 行人只会将衣服越裹越紧;而南风只是轻轻拂动, 人们就热得敞开了大衣……

我发现这位家长先前教育孩子的方式与“北风”有着惊人的相似, 北风一上场就采用非常粗鲁的方式, 猛施淫威, 企图将人们身上的衣服强行吹掉, 结果事与愿违:因为寒冷, 反而将衣服裹得越紧——强迫的方式非但没有起到丝毫作用, 反而令人有了更多的防御和抵抗。

回到先前的例子, 孩子做错了事, 大人一味采取强硬的方式迫使孩子就范, 结果孩子表面服气, 心里却是不服, 一转身可能就会把大人的话忘得一干二净了。在长期的暴力下, 孩子更可能产生逆反和抵触心理, 你不让我做, 我偏要这样做。教育的结果适得其反。

这位家长后来采取了南风方式。尽管南风只是轻轻地吹, 但他的温暖却令人无法抗拒, 让人不自觉得主动脱掉了身上的衣服。对孩子也应如此:采取和缓一点的方式, 既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又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如果能以大海般的胸怀容纳孩子的无知, 以春风化雨般的温暖感动孩子的心灵, 让他们在无形中主动摘取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多采用南风效应, 或许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郭永.班主任需要教育智慧.中国民族教育, 2011, (1) .

[2]段丽丽.心桥.河北教育 (综合) , 2010, (5) .

[3]“我该怎么办”栏目2010年讨论题预告.班主任, 2010, (9) .

[4]董建华.对几类特殊性格学生的管理秘诀.班主任, 2010, (12) .

[5]邢海艳.只要正确引导就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新课程学习 (学术教育) , 2010.

教育的方式 篇10

1 同伴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

同伴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 它可以在任意场所进行, 如工厂、社区、教室、宿舍, 甚至街头巷尾各种人们觉得方便的场所。教育对象不分职业, 工人、农民、学生、公务员等都可以同伴教育者或被教育者的身份交流信息, 并且可以互换角色。它由其中一人或数人 (有时经过培训) 向同伴讲述自己的经历和体会, 以引起共鸣, 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这样就使每一个人都参与了进来, 提高了获取知识的积极性。

传统教育一般是正面的、严肃的, 多数教师居高临下, 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 这种方式是不平等的。教师在上, 学生在下, 教师告诉你什么是正确的, 什么是不正确的;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知识的传递过程变成了你说我听 (必须听、只得听、只能听) 的被动过程, 这种方式有没有效?确实也是有效的, 但它并不是最佳的教育方式。比如对性的教育, 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影响极深, 易“谈性色变”, 公开讨论性对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一件令人尴尬的事。青少年很难与教师或家长就性、毒品以及其他敏感话题进行谈论, 在面对这些问题时, 青少年更愿意向自己要好的同龄人去讲, 以寻求支持。因此我们就想到既然青少年获取性信息的主要来源是他们的伙伴, 那么, 我们能否用一种方式在既定人群中充分利用一些成员的力量来有效改变同一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行为呢?其实这就是同伴教育产生的最初想法。

2 同伴教育的优点

有学者认为, 同伴教育具有文化适宜性 (能提供符合某一人群文化特征的信息) 、可接受性 (同伴间容易沟通, 交流更为自然) 、经济性 (花费少而提供有效服务) 的优点[1]。在开展同伴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同伴教育有利于接近隐秘人群, 他们在年龄、职业、兴趣、爱好等方面有共同之处, 比较容易沟通和进行情感交流, 有利于深入展开针对性的讨论, 尤其对一些敏感话题, 同伴之间交流更为自然, 相互之间不会感到有压力, 甚至某个同伴还可以起现身说法的作用。行为科学研究表明, 如果信息的传达者和接受者的经历相似, 并且两者关心的事情、面临的问题相同, 接受者就更容易接受信息, 从而使相关态度、信念和行为发生改变。同伴教育正是利用同伴之间的这种共同性和相似性, 通过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 使同伴更好地接受信息, 对同伴施加影响。这种教育形式的优越性已经在国内外的青春期性教育、艾滋病教育和健康教育中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3 同伴教育的组织

3.1 同伴教育者的产生

同伴教育者是由他/她所在的团体所公认或推举的、具有某种领导潜质的、并愿意帮助别人的人, 其在同伴教育中承担主持人角色, 起引导作用, 其一般应具备以下素质。

3.1.1 有思想、有主见

同伴教育是由其中一人或数人 (有时经过培训) 向同伴讲述自己的经历和体会, 以引起共鸣, 达到最佳教育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要求同伴教育者在谈到自身经历和体会时要有思想, 有主见, 不能人云亦云, 这样才能使其他成员在讨论中针对自己所提出的论点进行讨论, 畅所欲言。

3.1.2 有关爱之心

关怀应当是深入灵魂的, 否则就是做秀。同伴教育的特点是通过一方改变另一方的认知、态度、信念或行为来实现个人水平上的有效干预。要达到改变他人行为和认知的目的, 没有乐于助人的坚定信念, 没有持之以恒的行为, 所取得的成果必然有限。

3.1.3 好的听众

同伴教育者所起的作用是引导作用, 目的是让每一位被教育者都能积极参与到本次活动中来, 这就要求同伴教育者必须注意聆听他人的意见和心声, 及时总结, 保证引导方向的正确性, 使同伴压力向积极方向发展, 否则在引导的过程中必然会失败。

3.1.4 诚实、可信赖

同伴教育多涉及敏感问题, 因此同伴教育者的人格、道德等品质应良好, 只有让被教育者信赖, 才能进行话题的深入探讨。

3.1.5 受人尊敬

选择同伴教育者最好的方法是让被教育者自己去选择。只有那些受到他们尊敬的人成为同伴教育者, 他们才能放心地积极参与活动。

3.1.6 不评判

同伴教育者对同伴讨论的问题 (包括谈到的人物) 只能用陈述或引导的语言, 不能评判其对错, 评论同伴的品德。

3.2 同伴教育的目的

3.2.1 促进青少年形成负责、理性的生活态度, 实现积极的行为转变

非营利公益组织玛丽斯特普中国代表处从2003年开始, 在人大、北大、清华等8所大学开展青少年性健康的同伴教育, 提供性与生殖健康方面的服务和信息, 培养了大约200名学生同伴教育者。该机构项目官员崔麒说, 同伴教育的特点是尊重、平等、形式活泼和参与性强, 其核心是交流, 目的不是要教会别人什么, 而是在彼此讨论之后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改变态度。“它不是讲座, 也不是学术探讨, 而是游戏, ”她说:“灵活轻松的游戏和自由深入的讨论能使学生坦然面对来自爱情、性、成长的各种挑战, 在性和生殖健康方面做出安全的、负责任的决定, 并在以后向其他同龄人传播所学到的信息。”

3.2.2 提高青少年在交流、生活技能等方面的能力

据北京大学医学院健康教育教研室的常青副教授介绍, 同伴教育在使人们形成正确的认知、态度等方面发挥着十分有效的作用。同伴教育的本质特征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友好、有信任感的同龄伙伴关系, 而非师生关系, 因而便于通过人际交流与反馈, 相互分享生活中有用的经验和信息, 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3.2.3 增加和增强青少年性健康与生殖健康的知识和技能

从1988年澳大利亚生殖健康专家R·V·Short教授首先将同伴教育应用于医学生预防艾滋病、性病及安全性行为教育后, 1998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12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上, 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向全世界介绍了同伴教育在生殖健康教育和预防艾滋病领域的研究经验。从目前来看, 同伴教育正在指导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少年了解性知识, 它将在我国大学生中得到广泛开展和推广, 应用于生殖健康、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和吸毒、自杀、酗酒、性别歧视和妇女问题等社会领域。

3.2.4 增加对PLWA (People Living With AIDS) 的支持和关心

从1981年美国首次报道艾滋病案例到现在, 全世界已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3 320万人, 2007年死于艾滋病的患者全球达210万人, 艾滋病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同伴教育从诞生之日起所针对的最主要对象就是艾滋病与性病患者, 经过20年的发展, 现在它已成为全世界抗击和预防艾滋病的最主要方法之一。

3.2.5 培养平等、尊重、负责任的态度, 采取安全健康的行为方式

同伴教育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平等的伙伴关系, 他们具有相同的背景、共同的经历、同等的社会地位、年龄相当, 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在心理上没有距离。因此, 他们的观点更容易被对方认同。同伴教育正是利用了同伴压力的积极因素, 通过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 使同伴更好地接受信息, 培养其平等、尊重、负责任的行事态度和安全健康的日常行为方式。

3.3 同伴教育的类型

依据同伴教育的目的、活动方式和涉及人数的多少可将同伴教育分为3种类型。

3.3.1 同伴传播

通常针对较大的群体进行一次性传播活动, 如散发宣传小册子及传单、编排表演节目等, 也可以和志愿者的活动结合在一起, 进入到社区去开展。

3.3.2 同伴教育

这是同伴教育的狭义形式, 它主要是进行有组织的常规教育活动, 如讲课、小组讨论、游戏活动、讲故事等。这种活动方式可持续一段时间, 主要针对一小部分人群, 也可以在社区中开展。这种活动方式活泼多样, 容易被一些学生或同龄的青少年喜爱并在快乐中获得知识。所以这种参与式的教育方法让他们都参与了进来, 这样他们才能对性和有关的一些疾病防治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 产生兴趣, 这样在他们接受了同伴教育后, 才会把这些知识告诉他的朋友及家人, 也就达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教育目的。

3.3.3 同伴咨询

就是通过聊天的方式, 同伴之间进行一对一的咨询活动。这种活动可针对个体解决特殊问题, 方式比较随意, 谈话内容的保密性较强, 是很多难以公开话题的首选方式。

总之, 同伴教育是一种比较容易沟通和让人接受的新兴的教育方式。国内已有很多组织在开展, 但是总体来说同伴教育在中国还刚刚起步, 需要社会同仁的密切关注, 让我们共同努力, 为青少年教育找到最佳途径。

摘要:同伴教育是发达国家较为流行的一种性教育方式, 它利用青少年的趋众倾向、同伴压力的积极因素对青少年进行教育, 内容多是一些敏感问题, 如性、吸毒、吸烟、意外伤害等。

关键词:青少年,性教育,新方式,同伴教育

参考文献

摭谈柔性的品德教育方式 篇11

一、品德高尚,品德影响学生

以身作则,教师通过自身高尚的品德来引导和影响学生,是最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方式。技术知识需要高尚的品德来引导,国家和民族的品德也引导着国家的进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该作为小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通过自身高尚的品德来引导学生、影响学生。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的当下关怀,让学生知道适者生存,也要重视对学生的终极关怀,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价值与尊严。

如何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这就需要教师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正确的知识性传输。除了在教学、宣传、考试等形式进行正确的知识引导和讲解,在教学过程中,宣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思想,并教育学生知识对人生的重要性,而品德对于完善人生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第二,教师纯洁品德、言行的影响。所谓近朱者赤,教师需要首先塑造自身纯洁的品德,通过高尚的思想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点滴的善做起,教师与学生共同实践和感悟,通过实践纯洁品德的思想和行为,促进学生完善自身品德。

二、思想深刻,思想启迪学生

小学思品教育教学工作者,首先需要自身具有深刻的思想,这样才能启迪和塑造小学生健康的思想,引导他们健康的行为。思想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很容易被人所忽略,而其实思想是决定行为的关键因素,它属于精神层面上的事物。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除了书本上知识的传授外,还需要从思想上去启迪学生,教师培育自身健康、深刻的思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思路、观察问题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作为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学生思想的端正对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教师需要从塑造自身思想深度出发,用自己的思想去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困惑,引导学生洞察事物的真相、追求思想的完美、提升自身的价值和品味。借助柔性的思想来引导和启迪学生,而不是单纯的说教和严厉的批评。高效的思想教育方式,是将学生内心灵魂的杂质去除,通过内在的引导,塑造健康人才。

三、宽容之心,有效包容学生

教师通过宽阔的胸怀包容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爱,感受到“水”一般柔性的教育,使得他们渐趋完美。小学生处于性格、思想极为不稳定的阶段,他们的思想是动态的,在进行教育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很多不同的问题,实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但是教师需要具有胸怀上的宽阔,通过宽容之心包容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爱与责任,更好的自立自强。

学生是一种物质的存在,也是社会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如果没有心与心的沟通,没有真诚与包容的感化,很难得到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宽容就是尊重、鼓励、欣赏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先听完学生的思想再给意见,用耐心、细心和热心去感染和包容学生。

四、满腔热情,诚挚感染学生

有的教师满腹经纶却无法与学生拉近距离,在课堂上形成教师讲解,学生各行其是的局面。这不是教学工作者希望看到的现象。而真正的有活力的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课堂。这就需要教师具备真正的热情,用诚挚的态度来感染学生,让学生领会到自身渊博的知识,也让学生欣赏教师,领悟教师传递的感情与知识。只有真正教师对学生的爱才能感化学生,才能达到学生深处,用心和生命去教育,是深入学生心田的关键策略。大爱无声,教师欣赏的眼神、尊重的态度、鼓励的微笑等,都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唯有真心和热情才能感染和塑造学生,也是奠定水的柔性教育的基础。

总之,水的柔性教育更多的关注品德塑造、思想启迪、胸怀包容、热情感染。通过教师的爱与责任,打造完美柔性教育,让学生在貌似无声而胜有声的教育策略下,更好地发现自我行为的过失,更好地塑造自身言行、态度、思想,也更好地健全学生自身人格。宽容之心收获爱,热情之心得到回应,思想启迪塑造健全人才,借助柔的教育,深入到学生内心,让学生自我反思、完善和觉醒,最终使心与心靠得更近,获得春风细雨,成就桃李满园。■

教育研究方式转变的思考 篇12

一、实施教育研究方式转变的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在当今社会发展和对人才各方面都有着很高的要求的情况下。学校的教育就成了很重要的一环, 对教育的质量要求也渐渐提高了。但是我们的教育还不能完全的跟上国家经济变化的步伐, 在我们的大部分地区教育的观念比较落后, 所教授的内容和授课的方式比较陈旧。而且中小学的学生课业比较繁重。教学的体制不够完善, 学校办学活力不足, 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 部分的贫困山区的教学停滞不前。

虽然经过了现代化的教育改革, 使它的教育方式有了很大的提升, 但是总体的水平还是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 这些从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上就能看出来。这些问题的产生, 与当前的教育研究方式的理性化程度严重不足有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 在教育研究领域上没有提供足够的专业支持, 而且没有足够的材料, 也没有足够的力度去支持。另一个方面, 教育界的决策者和教育的实践者对教育研究不够重视, 也没有让它成为一种习惯, 形成一种意识。

如果要促进教育研究的理性发展和科学发展, 仅仅靠规模的扩张, 资金和硬件的投入来改变现状, 是达不到我们理想中的目标的, 我们应该要找到合理的教育方式, 来促进教育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教育研究方式与科学的方法相结合, 来制定教育的方式, 促进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当下教育方式所显露的问题

1. 缺乏正规的管理和规划

在我国的各地方都建立了基本的教育科学规划机构, 虽然也开展了一系列的规划管理课程, 但还是无法满足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 如果不能优化教育研究机构, 就会导致教育机构的缺陷越来越明显。

在中国大部分的教育研究的成果都是集中在科学知识领域, 很多都是对国外的理论直接进行翻译, 然而我国实际的教育创新的成果不多, 如哪些有着自己国家特色的教育理论成果, 能够造成很大影响实际上就更少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教育科学研究整体的规划已经成了当下的教育研究方式的问题漏洞所在。

2. 教育研究得成果质量粗糙, 内容单一

现阶段, 我们国家的教育研究人员一共分为三个部分:高校的教育研究专员、教育的行政管理人员、各地中小学的校长及所有的任课老师。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从研究成果上就可以看出鲜明的队伍层次性。

不同的人, 不同的思想, 当然就有着不同的教育研究方法, 这些教育研究人员都是以理论为主, 并没有与实际接轨, 也无法与国际接轨, 这就削弱了学术的影响力。当行政人员提供给教育机构资源的时候, 往往会干预他们的教育研究方向。而我们的中小学的校长及教师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而缺少理论性的理念, 否则一定会对教育研究产生影响。总的来说, 这是三个个体, 有着自己的研究方式, 但是综合的素养不高, 导致无法突破。

3. 评价机制制约了教育研究的发展

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中有写道, “注重理论创新和实际应用价值的质量评价导向有待进一步强化;科学的、合理的、公正公平的评价制度还不够健全;注重数量上的递增, 轻视了质量上的把关, 越来越注重形式, 从而忽视了内容, 这种情况有待扭转;讲究的是人情世故, 注重的是关系的亲疏, 有着门户之见等等, 这些不良的现象不能有效的阻止”。这些是对当前教育研究得弊端进行了深度的解剖。

有的规定只有在某些期刊上发表才算是文章有效, 往往这些期刊主要以纯理论为主, 对实践领域的问题没有指导意义, 或是研究很少。这就导致了当前教育研究成果对实践教育影响的局限性。

三、改变当前教育方法的有效办法

1. 途径1:完善教育机构

如何完善教育机构呢?我认为, 首先, 需要大力的发展职业教育, 培养大批技能型的人才, 其次, 调整教育的分部布局, 用来解决区域间教育分部不平均的问题,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扩大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规模, 开设中西部地区急需的、实用性强的和新兴的学科和专业缩小区域间的知识差距。

2. 途径2:改变教学模式

加强教师培训和教育研究是为了向教学模式的改变提供资源, 也为教育模式的改革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打下的基础, 是实现了“人才强教”和“科研兴教”的关键, 是提高教学的质量, 是促进教学的发展的支柱。改变教学的模式, 必须从整体上改变。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增加教育人员的内部交流。可以整理出一套的教育研究的系统, 慢慢的改造现在的教学模式, 让教育的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让教师乐教, 会教, 让学生也乐学, 好学。

3. 途径3:改变管理方式

为了提升教学质量, 改变教学模式。在教师和学校, 不同层级政府这三方面上都负有不同的任务, 这就需要建立起一个公平的评价制度, 这个制度包含了对教师教育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责任态度。在教学中, 不能单纯的以成绩分数或升学率来衡量, 要本着全面衡量教育结果的原则, 把学生的德、智、体、美各个方面都囊括到成绩单中。

四、结论

为了我国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我们必须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在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 我们应该以新的社会要求, 来转变我们的教育方式, 用科学明智的办法来解决我们所遇到的问题, 不断的在教育研究这条路上前进, 不断的更新教育模式, 促进教育的持续发展。

摘要:现阶段我国教学在新课改下的影响下, 原有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现在改革后的教学需求了。所以必须改变教育研究方式, 来全面提升教育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显得很有必要。这篇文章是以当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为背景展开讨论, 并最后提了些改变的办法。

关键词:教育研究方式,转变,思考,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孙金鑫, 王晓玲.关于教育研究方式转变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 2012, 03:15-18.

上一篇:生物课堂中的德育下一篇:幼儿园音乐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