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方式社会实践(精选11篇)
中职教育方式社会实践 篇1
摘要:本文介绍观察法、参观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法、练习法等六种实验教学方法, 如何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 对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职实验教学,方法探讨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 实验教学尤显重要, 它更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物理、化学实验及体育的技能训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掌握学科知识、培养和训练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 加强道德素养, 都有着很重要作用。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技能课与实验实训联系紧密, 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 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以下介绍教学过程中常用的六种实验方法。
1 观察法 (observer method)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 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观察, 并做出准确、具体、详尽的记录, 全面正确地掌握研究对象的情况。
观察法的步骤为:1) 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 制定观察计划。先对观察的现象作一般的了解, 然后根据研究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 确定观察的目的、内容、重点。如果情况复杂或内容多, 可采取小组分工观察。最后制定整个观察计划, 确定观察过程所须次数、时间、记录用纸、表格以及所采用的仪器, 并考虑如何保持被观察对象的常态等。2) 按计划进行观察。在进行过程中, 要严格按照计划进行, 选择适宜的观察位置, 集中注意力, 记下重点, 不为无关现象扰乱, 观察时可借助仪器, 及时做好记录, 不要事后回忆。3) 及时整理材料。对大量分散材料用统计技术进行汇总加工, 删去一切错误的材料, 对典型材料进行分析, 如有遗漏, 及时纠正, 对反映特殊情况的材料另作处理。
2 参观法 (visit method)
参观法是指根据教学内容需要, 在老师的组织下走出课堂, 对校外教学资源进行感知学习, 获得感性知识的教学方式。参观法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等起着重要作用。
参观法根据知识的掌握过程分为:1) 知识学习前期表象性参观, 建立对事物的总体印象, 以便知识掌握过程更具体、更容易理解。2) 知识掌握过程中的过程性参观, 有的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比较复杂, 通过参观其发生发展过程, 可以使知识得到验证, 还可以将复杂的问题划整为零, 使问题简单化。3) 理论知识学习后的总结性参观, 可以对知识进行验证和巩固, 还可以对知识系统进行改进, 从而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使知识学习得到深化。
采用参观法应当注意:1) 要与学习内容相结合, 不要因为想玩而参观;2) 结合教学内容, 制定目的计划、详细步骤、实施方案。由于是在校外进行, 必须把问题想得更细、更周全。3) 制定周密的安全保卫措施, 如生产环境安全、乘车交通安全、饮食卫生安全。4) 要兼顾学习知识、学习兴趣与客观条件等因素。
3 演示法 (method of demonstration)
演示法是教师陈示实物、教具、进行示范实验, 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 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演示法常配合讲授法、谈话法进行,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随着自然科学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演示的种类和手段日益增多, 可以分为:实物、标本、模型演示;图片、照片、图画、图表、地图演示;实验演示;幻灯、录像、录音、教学影片等多媒体演示。根据演示的方位不同还可分为:事物现象 (表面) 演示、内部 (结构) 演示、 (运动) 变化过程演示等。
运用演示法要求:符合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 有明确的目的性, 使学生能清晰地感知到演示对象;在演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对象的主要特征主要方面或事物的发展过程;要重视陈示的适时性;结合演示进行讲解和谈话, 使演示的事物与书本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
4 实验法 (experimental teaching method)
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 通过控制条件和操作过程, 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 从而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和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实验法一般分为三种, 即单组法、等组法、循环法。单组法:指就一个组或班, 看施加某一个实验因子与不施加实验因子或不同时期施加不同的实验因子在产生的效果上有什么不同。等组法:就各方面相同的两个班或组分别施加不同的实验因子, 再比较其效果的方法。循环法:把几个不同的实验因子按照预定的编排顺序, 分别施加在几个不同的班或组, 然后把每个因子的几次效果加在一起进行比较。
实验法进行的步骤为:1) 决定实验方法, 拟定实验计划;2) 创造实验条件, 准备实验器具。实验进行前, 根据实验目的拟定测验题目、准备教具仪器和记录表格、统一标准拟定记录方法和符号、设法控制实验因素, 使重要因素不变或少变;3) 实验的进行。在实验过程中要准确细致的做好观察、测量、读数, 准确真实记录数据;4) 正确处理实验结果。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 慎重核对实验结论, 尽力排除偶然因素。
5 实习法 (practical method)
实习法又称实习作业法, 学生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 从事一定的实际工作, 借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关的实际知识, 验证间接知识或综合运用知识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实习法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便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有利于学生深入掌握知识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实习法按照实习地点不同, 可以分为:校内实习 (课堂实习、实验园实习等) 和校外生产实习 (工厂实习、农场实习等) ;实习法按照实习时间不同, 可以分为:前期观摩实习、中期生产实习、后期顶岗实习等。
1) 生产实习 (productivce practice) 中、初等专业学校的学生, 在生产现场以工人、管理员、技术员的身份直接参与生产过程, 使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生产实习的重要意义在于: (1) 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好方法; (2) 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好途径; (3) 是检查教学质量的好手段。
2) 顶岗实习 (Be equivalent to post practice) 。“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到生产第一线的具体工作岗位上从事某项劳动, 实习法必须以理论为基础, 在理论指导下进行, 顶岗实习的目的在于: (1) 向企业员工学习爱岗敬业的精神; (2) 向企业员工学习吃苦耐劳的作风; (3) 向企业员工学习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4) 向企业员工学习诚实守信的思想品质; (5) 向企业员工学习企业科学管理技能。在选择实习平台时, 要尽可能地选择企业管理、企业效益、生产生活环境好的企业。实习开始, 教师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 根据实习场所和工作情况做好组织工作, 实习中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 实习结束
作者简介:时对实习活动进行评定和小结, 事后评阅实习作业报告。
6 练习法 (exercise method)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 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 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对巩固知识、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于实际、发展学生能力以及形成学生的思想品德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按照性质和特点来说, 练习法可分为3类:1) 心智技能练习, 如阅读、作文、计算技能练习。2) 动作技能练习, 如专业技能、体育技能、劳动技能的练习。3) 文明行为习惯练习, 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文明习惯、守时习惯等。
运用练习法一般要求:1) 明确练习目的和要求。练习虽然是多次完成某种活动, 但不是简单的重复, 而是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形成和改进学生技能技巧、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2) 精选练习材料。根据练习目的、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学习和生活上的实际需要加以选择, 要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把典型练习、变式练习和创造性练习结合起来, 促进学生技能的积极迁移,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3) 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有的练习材科采用全部练习法, 有的练习材料可采用分段练习法, 即把某种复杂的操作活动, 分为几个部分, 先专门练习其中的一个部分, 然后过渡到综合练习。练习开始教师要讲解和示范, 使学生获得有关练习的方法和实际动作的清晰表象, 然后进行练习, 先要求正确, 后要求熟练。4) 适当分配练习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分量和次数要根据学科的性质、练习的材料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确定, 不是越多越好。练习时间的分配, 一般说, 开始阶段, 练习的次数要多些, 每次间隔时间不宜过长, 然后可逐渐延长练习时距, 每次练习时间略可增加。5) 了解练习结果。每次练习之后, 检查哪些方面有成效, 哪些方面存在缺点和错误, 即时调整下一次练习方案, 当学生出现高原状态时, 要鼓励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鼓励他们突破高原状态, 争取胜利。
以上列举了六种实验教学方法, 每一种方法都有自身的特点, 教学过程中采用哪种方法, 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 学生因素。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思想道德都会影响实验方式的选择。2) 教师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教师要根据各种因素,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 不断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各种教学手段, 不断改善教学环境, 才可能有多种教学实验方式供选择。3) 学校因素。学校应为各种教学实验方法的实施提供必要的物资保证, 由于长期以来, 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差, 办学经费严重不足, 学校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起着决定作用。不管有再先进的方法, 没有物资保证, 也难以实现,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4) 社会因素。参观法、实习法等必须通过社会来实现, 企、事业单位要立足长远, 为培养接班人做贡献。5) 国家教育制度因素。国家对学校的考核、对劳动力市场的控制、对从业人员的要求都会影响实验方式的实施。
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 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 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为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为实现新世纪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职教育方式社会实践 篇2
市场营销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积极的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本文就实践性教学方式在中职市场营销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有效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 者:曹源 詹跃勇 韩秀枝 作者单位:漯河市食品工业学校,河南・漯河462300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20xx “”(4) 分类号:G712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 教学方式 市场营销 应用探讨
中职教育方式社会实践 篇3
关键词:三合;创新;中职;德育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1.引言
在新世纪,青少年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在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学校、课堂、合作企业当成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完成对学生的"三观"教育。在此过程中,如何更好地革新德育教育的模式和方法,更好地提升德育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非常严肃,而且具有时效性特征。本文从校企融合,加强德育实践,通过课管融合,创设德育平台,突出知行合一,完善德育机制的"三合"方式来创新中职德育教育的模式。
2.中职德育教育模式创新的意义
本文重点研究了校企融合、课管融合以及知行合一可以更好地强化德育实践,创设德育平台,完善德育机制。文章认为,通过这三种方式,德育教育模式和手段充分体现了中职学校的教学特征,考虑了学生的素质和思维水平。贴近了社会、生活,学生、学生的情感,做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及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实践活动中展示和提升职业教育的水平和技能,增强市场公平竞争的意识,确立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
2.1.必要性分析
从当前情况来看,中职学生的德育现状并不乐观,绝大多数学生都出生在上世纪90年代,而且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是在蜜缸里泡大的一代。这些学生经过了普通中学的层层筛选来到中职学校读书,和普通高中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以及素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从很多情况来看,中小学校中过分追求升学率,这种应试教育造成了学生在素质两极的现象日益严重。很多学生也把自身的不良行为带到中职中来,这就加大了中职德育的难度。
社会化环境中有很多不良风气,这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冲击很大。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受到封建思想残余和西方资本主义的腐朽糜烂思想影响,很多青少年受到影视、网络等的巨大影响,造成了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追求拜金、个人享乐等。再加上独生子女多,父母打工的多,孩子缺乏相应的管教,大手大脚、好吃懒做,不能很好地開展独立生活和社会活动。这就给中职教育带来了很大问题,增加了中职教育的难度。从教育来看,培养出适应现代企业需求的人格健全、德技兼优的技能型人才是中职学校的教育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要进一步夯实和创新道德教育,强化道德精神,加强道德教育的生命力。
2.2"三合"方式的内容
依照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要求,将德育内容进行重组,定位为"三合"德育教育,即"校企融合,课管融合,知行合一"。
3.运用"三合"方式创新中职德育教育模式
3.1通过校企融合,加强德育实践
校企融合,即学校教育和企业培养相融合。通过校企融合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德育资源,吸收企业文化中的精华,营造浓郁的德育氛围,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使学生顺利地从学生角色转变为企业员工的角色。
在校企融合中,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习过程中亲身体验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自身的职业意识。从建立完善校企融合办学中的德育竞争机制来看,还要借助竞争机制,来形成良好的"人人都做育人工作,个个都愿意做着育人"的工作氛围和理念。此外,也要进一步完善校企融合办学的德育保障机制。要坚持准确无误的舆论导向,营造恰如其分的社会氛围,在中职德育中形成"大德育"的管理机制,根据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实行书记负责制,在操作过程中,要由各级党团组织、宣传部、学生工作部、组织部、各院、系(部)等党政机构来具体完善,这样就非常适合学校和学生德育工作的要求和现状,按德育要求办事。
3.2通过课管融合,创设德育平台
课管融合,即课堂教学与管理者工作相融合。在课堂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中,要做好日常德育管理和常规的德育教育。例如,可以将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的内容都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德育教育。
从操作层面来看,为了保证德育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要不断地完善学校的德育管理体系。可以筹划建立涵盖了校、处以及班的三级管理网络,而且还要明确每级的德育职责。从校长、德育主任、辅导员以及班主任来构成德育领导小组,这样就实现了从校长到班级的密切联系,而且指挥会灵活,在德育工作中保持一致的步调,尽可能地畅通相关的信息。
在此过程中,教育者要融合了解、教育、服务为一体,根据中职德育的中长期目标,设立可操作的德育规划和目标,把德育渗透到日常的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之中,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还要设立多种激励机制,全方位地提升德育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例如,进一步对专职辅导员的职责、考核等进行补充和完善,提升专职辅导员的相关津贴,做好他们的评职、评先、晋级等方面的倾斜政策。
教师要学会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这就要求教师做好课堂教学,开展相应学科的德育渗透。从这个方面来看,教师要按照学科、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全面地融合教学内容,深度地开发相关的德育内容,为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提供最好的契合点。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做好相关进度,遵照循序渐进的要求,慢慢地强化学生的"三观"教育,在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和塑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3.3突出知行合一,完善德育机制
知行合一,即认知与实践相融合。在德育工作中,要注意德育的知识性和实践性特征。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根据特定的要求,全面地对受教育者开展有计划的、系统的思想、政治以及道德等诸多领域的教育工作。此外,还要求受教育者不断提升自己在德育方面的认知、体验以及践行的意识和能力,使得这些学生养成社会所需的思想品德,学校要设法形成一套从强制性到自觉性的德育实践模式,这样就要求德育工作者根据时代要求,符合实践内容,全面地予以实施。
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在岗位上的实训实习,为其提供了道德实践的情境和场景,有助于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的相互衔接。实现德育的最终目标:使学生融入社会实践,深入生产第一线,践行道德标准,构建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的完整体系,实现"知行合一"。
4.结语
从中职德育的发展要求来看,德育工作者要根据中职生的身心成长以及思想方面的接受能力,坚持循序渐进。从内容、形式以及方法等领域强化德育工作的吸引力以及感染力,这样就要求不断创新,从而形成相应的特色。在此过程中,要根据社会劳动者的高度要求,在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及规律的前提下,做好德育工作中的"以人为本"。将中职学生当成德育工作的主体,从多个方面来大力培养"四有新人"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发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培养建设者以及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文生.让中职生昂首挺胸走向社会--浅论中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J].职业,2011(08)
[2]吴昊.论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实效性的策略[J].山西科技,2010(03)
中职教育方式社会实践 篇4
那么, 中等职业学校应建立怎样的化学课堂教学方式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化学课堂教学应建立开放式的、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就是课堂上的所教所学应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就业岗位实际, 可以由教师对抽象的理论进行讲解引出规律验证教学内容, 也可以结合化学知识联系学生学习的专业对学生开展讲座, 组织学生参观化工企业与动手做实验等。这样就能将课内与课外、课堂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 这样更为实在的行动与空洞的理论讲解相比, 更受到学生的欢迎, 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得到提高。
一、“讲—听—观看”的教学方式
这是针对教师易于用语言讲解、学生易于接受的内容而采用的方法。例如在化学史内容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或化学趣闻的形式介绍给学生, 同时在学生了解知识的基础上给学生播放相关内容的录像或多媒体。又如在环境化学内容的教学中, 可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介绍周边城市环境污染的事例, 然后由学生分析环境污染的产生原因, 同时也可以录制一些有关环境污染的节目播放给学生观看, 让学生分析产生污染的原因与消除污染的措施。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消除“填鸭式”灌输知识的弊病, 使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变为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 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
二、“讲—听—展示”的教学方式
这是针对一些理论性较强、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感性认识较少的知识, 教师可以采用边教授边演示, 学生边听讲边观察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在讲解物质结构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 那往往会出现教师讲得“清清楚楚”, 学生却听得“糊里糊涂”的情况。如果教师在讲解知识时使用多媒体展示出各种晶体不同视角的结构模型, 让学生能具体地认识物质的内部特征, 掌握原子的排布规律, 顺利地形成知识体系并确信理论的真实性,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应用的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比单纯依靠教师讲解、学生听、练的效果更好,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更加牢靠。
三、“自学—自讲—评论”的教学方式
这种方式就是利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对某部分教学内容,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自学要求并指导学生自学, 而后由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解, 最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讲评的授课方式。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功课, 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就是针对学生不读书、怕动脑筋的弱点, 又可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又培养学生在公共场合下不怯场的心理素质。在“讲评”时先让学生对上台讲解的同学发言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教师在此基础上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 并加以指导修正,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思路和方法。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教学证明无机化学信息题和有机化学信息题的教学采用这种方式效果比较好。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遇到一些新题型、新知识再也不束手无策了, 而是细心审题、积极思考、努力寻找快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得到提高。
四、“设计—讨论—归纳”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是针对化学教学中的热点、疑点和难点, 或者是需要重点强调的内容而采用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例如在复习原电池这部分内容时, 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理论知识, 为避免盲目的重复讲练给学生带来厌烦的心理, 可先让学生预习提问提纲: (1) Cu-Zn原电池的正极是 ( ) , 负极是 ( ) ; (2) 原电池正极材料一般选用 ( ) , 负极材料一般选用 ( ) ; (3) 你通过学习Cu-Zn原电池和钢铁表面微型原电池领悟到原电池负极的思路是什么?
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重点讨论第三个问题, 学生通过讨论, 归纳了多种判断构成原电池的正负极的方法, 教师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整理, 使其知识网络化、体系化。这样通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使学生能系统深入地领悟原电池的结构特征, 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达到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
五、“讲解要点—动手实验—分析结果”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是最见实效的教学方式。在讲授物质化学性质时可采用这种方式。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信息。“讲解要点”就是教师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简明扼要地将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说明一下, 然后由学生按照教师讲解的要点“动手实验”, 要求学生在实验之前应认真思考, 力求快速准确地完成实验, 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同时做好实验记录。在实验的基础上, 由师生共同“分析结果”, 讨论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现象, 归纳整理出该物质发生某一化学反应的特征以及反应的原理, 最后导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而既达到对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 又能使学生深刻领悟教学的内容。
总之, 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授课方式, 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同时又可以弥补学校教学条件中的不足。当然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 既没有绝对好的教学方式, 也没有绝对差的方式, 也就是我们大家常说的“教学有法而没有定法”。重要的是要依据教学内容的难易、授课对象的知识水平的差异和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不同, 对各种教学方式进行合理组合, 以取得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就必须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素质,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该具有以下施教的素质: (1) 紧跟时代的素质教育观念。正确的素质观念应该包含以下内容:首先必须搞清楚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化学课堂教学素质化不是单纯灌输现成的化学知识, 而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现有的化学知识, 用来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其次, 应该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学生的心理特征或行为特征中哪些与创造力密切相关;化学知识中哪些与创造力密切相关;课堂教学中哪些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 广博的知识结构。化学教师应该具有本学科比较渊博的理论知识, 熟悉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熟知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了解各章节在整个化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明确每个知识点对能力培养的作用。化学教师还应具备化学以外其他学科的一般知识, 了解化学学科在人的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相互关系。这样化学教师就具备了“一桶水”, 在给学生“一杯水”时就会感到游刃有余了。 (3) 灵活有序的组织才能。从表面上看, 化学课是将已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重复前人已经做过无数次的化学实验。许多教师正是这样让学生“模仿”, 或者通过解题来“应用”。这种训练培养的是一种比照式的线性思维, 教出来的学生虽具有较强的“复制”能力, 却缺乏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只负责创设情景, 让学生利用教师所给的材料做出假设, 由学生设计各种实验来检验假设, 并能对检验过程中涉及的其他问题展开讨论, 让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创造的学习环境, 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力, 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围绕着“模拟”的科研过程进行质疑, 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科学结论, 使学生“会学”、“乐学”, 进而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新知识的探索者。 (4) 教育技术的熟练运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 更是一个观念问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要求教师必须对自己已经熟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套路进行全面彻底的反省, 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重新考虑上课思路和教学环节。也要求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紧跟信息技术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王雨全.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J].教育研究, 2008, (5) .
[2]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中职教育方式社会实践 篇5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方式职业特征《职业道德与法律》作为中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双重任务。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坚持“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指导方针,秉承“以培养职业素质”为主线的职教思想,注重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营造情趣充盈、活泼生动的教学氛围。以期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在未来的求职就业大潮中占得先机。
一、采取互动讨论的教学方式
互动讨论是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融汇与沟通,是现代职教理念大力倡导的教学方式。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设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通过围绕教学内容的互动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思考,集中听课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一种属于自己的思考程序,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也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发现学生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师“填鸭式”“一言堂”授课模式,加强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和交流。例如,在讲到“良好道德推进社会和谐发展”时,我们组织开展“高尚道德为什么能够推进社会和谐”的主旨讨论。按不同的角色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主要围绕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依不同的论述方向有重点地发言。通过讨论,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和掌握了我国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有哪些,明晰了提高公共职业素养和现代人文素养对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进而把道德规范幻化为学生内心的律令,使道德活动成为学生完善自身的精神追求。
二、采取突出职业特征的教学方式
中等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服务是各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职业道德与法律》必须适应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知识结构,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对于“遵守职业道德是从业之本”的教学,我们一方面要给学生讲清楚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是否顺利,是否成功,既取决于个人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取决于个人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同时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特点,以不同的事例论证说明。对于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以我校优秀毕业生自强不息、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案例,告诉学生:岗位上的我,是企业的一分子,“我”不仅仅是代表自己,更重要的是代表企业发展的未来和潜力。要通过自己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懈追求,去展示新一代技能型劳动者的别样风采和良好形象。对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制定的“畜牧兽医执业道德”,让学生明确执业兽医是高度专业化的职业,它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不但要有精湛的技术,更要有团结协作精神,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三、采取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教学方式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中职学生心理发育尚不够成熟,教学形式是否具有感官反射性对其注意力和理解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许多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传统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低。因此,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明确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形声结合,声画并茂,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感性材料的优势,以教学内容为本,图画、视频配上音乐为辅助,使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直观媒体资料交互传输,从而化抽象为直观,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思路变得开阔。在学习“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一章时,我们利用网络多媒体给学生播放PPT《公民权利与义务》,动态展示我们生活、学习中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突出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原则。学生看得仔细,想得认真,积极思索,踊跃发言。教师在此基础上巧妙点拨,让学生凭借获得的感性认识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实现认识上的飞跃。
四、采取实践性教学方式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仅仅帮助学生掌握职业道德与法律的相关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性教学,有组织地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有目的性地去接触了解社会,参与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在社会实践中得到践行和提高。课下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开展法律宣传和法律咨询,到法院旁听庭审,确定相关的主题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学法、守法、用法大家谈”演讲比赛。丰富多彩的实践性教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学习感受,让学生在掌握和应用相关知识的同时体验到职业道德修养、法律修养与生活、工作的息息相关。
要使《职业道德与法律》成为中职生“真心喜欢,受益终生”的一门课,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面向社会、面向岗位的客观需要,结合课程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强化各种有益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努力引领学生在系统把握职业道德与法律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独到的见解、独特的个性,切实推动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罗静.浅谈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改革.广东教育,2013,(01).
[2]赵丽娜.论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改革.新课程,2013,(06).
中职教育方式社会实践 篇6
1 明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任务, 确立创业教育的理念
我们都知道, 就业是民生之本, 创业是民富之路。要想实施创业教育就要坚持以富民为主题, 服务为宗旨, 就业为导向, 能力为本位的职教办学方向, 有毅力地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以培养高素质技能的人才为目标, 让所有学校的学生能成人、成才、成功。成人应是成为合格的公民以及高素质的职业劳动者。成才应是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专业特长甚至有一门精湛的手艺, 在社会中能够得到极大的发挥。创业教育的内涵, 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在这个的基础上, 职业学校的创业教育应着重抓好这几个方面的环节:
1. 1 应树立创业理念。鼓励创业, 以创业拉动经济增长, 促进就业已经成为世界的共识。学校应该把创业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胆识和创业能力, 引导学生树立起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自我理想, 在提高学生自主创业、自我就业能力同时, 让他们具备为他人创造就业机会的意识与能力。
1. 2 应开发创业课程。开发创业课程, 充分地发挥课程的教育主渠道作用, 构建了具有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结构。创业教育课程应在传统职业教育课程基础上立足专业, 突出创业。在课程目标中, 以全新的创业型人才质量标准和培养目标为导向, 同时, 加强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的改革, 努力培养既能够就业又能创业的复合型、实用型、创业型人才。
1. 3 应孵化创业项目。学校应结合专业教育资源积极地开发成本少、操作容易、风险小、立足实际生活的创业项目, 每个项目应该提供创业策划方案, 其中包括市场状况、前景分析、开店技巧、店面设计、运作方式、经营管理、进货渠道等等, 并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与现实相结合, 应建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与创业成果孵化基地, 设立创业项目, 可以充分利用职业教育的行业、职业背景以及实习实训基地, 搭建创业平台。
1. 4 应建设创业载体。加强校内外创业基地建设, 各校需要结合专业建设创办小工厂、小园艺场、小农场、小养殖场等创业基地, 把基地办成教师教学示范的地方、学生动手实践阵地和创造经济效益实体。学校也可以利用校办企业和产业实体吸收学生参与生产、销售、管理与经营, 让学生在创业服务体系的支持条件下边学习边创业。
1. 5 应开展创业实践。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的培养着重在于实践。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环境和条件, 让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磨炼创业意志、培养创业能力, 得到创业技能的训练。所以, 学校要需要组织学生去调查一些小企业, 参与 “做人”与 “做事”、“会学习”与 “会做事”高度的统一, 从而实现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协调发展, 努力地实现积极地面对问题、理性地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做到素质与能力的全面的提升。
2 应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敏锐性。
创业人才在思维特点上表现出不被陈规旧俗束缚, 能够随机应变, 充分发挥创造性, 能适应变化着的外部条件, 能够摆脱惯性, 改变定势; 还能够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那些与众不同的、与基础知识不同的东西。努力地追寻可能的世界, 探索未知是创业人应具有的品质。
3 应培养学生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品质。
浙江温州人则把事业成功的经验总结为了 “四千精神”: 走遍千山万水, 历尽千辛万苦, 说尽千言万语, 想尽千方百计。这些则告诉我们, 创业不是一蹴而就得, 没有人可以不劳而获, 有一首歌曾唱过, 不经历风雨, 怎么间彩虹, 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但只要坚持, 不怕失败。即使失败一百次, 也要一百零一次站起, 相信自己, 总有一天, 会春暖花开。
4 应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
我国正逐步走向法制社会, 法律体系也日趋完。然而作为创业者, 从事经济活动则需要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 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我们平常所学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书中讲授了宪法、民法、劳动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税法、经济合同法等内容, 也可以再具体化一点, 通过自己查资料, 浏览网站来补充一些如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内容。
成功的创业教育, 可有效转变职校生的就业观念, 增强学生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大力地开展创业教育, 努力地摆脱底层教育、脱贫教育和弱势教育的传统模式, 努力地培养学生由打工者向创业者的转变, 把被动就业变为主动创业, 通过创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并填补社会服务的空白领域, 从而加快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守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制度研究[J].教育研究, 2012 (07) .
[2]刘福军, 成文章.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科学出版社, 2007.
中职教育方式社会实践 篇7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改革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主要教学过程, 在培养化学化工类专业人才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工学生初步涉足实践环节、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化工职业基本素养初步形成阶段, 这一时期的实践实训主要培养学生规范、科学的使用常规化学仪器设备的能力, 为专业能力的形成打好基础。
传统的无机化学教育模式更侧重理论知识的讲授, 以教师为主体, 实验内容也多是传统验证性实验, 理论与实践尤其是与生产实际结合得很少, 已不能满足中职培养要求, 学生毕业后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 我们课题组成员对无机化学实验的实践方式和内容开展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让学生更好地获得从事相关职业所需的知识和实际技能, 以适合用人单位需求。
一、以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为目标, 整合无机化学实验内容
在原先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计划中,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制定的实验内容如下:1.仪器的认领、洗涤和基本操作2.天平的使用及试剂的使用3.溶液的配制4.氯化钠的提纯5.卤素6.氧7.硫8.氮、磷9.锡、铝、锑、鉍10.铁、钴、镍11.铬、锰12.铜、银、锌、镉、汞13.硫酸亚铁铵的制备
我们不难发现这13个实验中8个 (实验5-12) 均为元素性质的验证性实验。不可否认, 验证性实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实验形式, 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数据处理能力等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 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记忆现有理论知识是相对有效的, 但总体上存在创新点欠缺, 难于调动实验者的主动思维、不利于学生综合创新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并难以使学生真正地、高效的掌握实验知识和技巧。
我们课题组结合企业用人、社会用人需求, 以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综合水平为本位, 以实验教学质量为中心, 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须、够用”为准则, 重新整合无机化学实验内容。我们遵循由少到多, 由简单到复杂, 由局部到整体技能训练的原则, 按教学规律及学生能力结构现状和发展情况, 设置了一系列的不同层次的实验项目。重写编排的无机化学实验内容如下:
考虑到学生的实验基础较薄弱, 我们首先安排一些基本操作实验, 即项目一中仪器的洗涤与干燥、试剂的取用、台秤和电子天平的使用、搅拌、过滤、结晶等。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对于学生没有使用过或操作不熟练的仪器先让他们反复练习, 直到熟练掌握后才能允许进行综合实验。学生认识到这些基本操作的重要性后就会认真练习, 然后将其运用到综合性实验中。比如“溶液的配制”、“粗盐的提纯”实验中就包含了天平的使用、溶解、搅拌、结晶、过滤等基本操作。把单独的基本操作糅合在综合性实验中, 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后普遍都觉得很有成就感。这样一来, 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激发了他们做实验的兴趣和热情, 并为后来实验的开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经过前一阶段的训练, 学生掌握了基本操作技术, 胆子也大了, 这时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动手, 如安排一些元素性质验证实验。要达到培养学生实验研究能力这个目的, 即便是验证性实验, 也同样要求学生树立研究性意识, 端正实验态度。因为教学中的现成知识, 对于学生来说仍然可认为是未知的。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带有科学探究时的一些思维活动, 那么通过实验教学就不单是使他们懂得一些知识, 而要使他们懂得怎样获得知识, 因而在实验中就要克服“照方抓药”的缺点, 变被动为主动。根据学生必须、够用的理论知识, 我们适当开设了几个探究性的验证实验, 如“氯气的制备及性质的检验”、“盐的水解及应用”等。教师在实验过程中, 要不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结构、性质、溶液浓度、加药顺序、反应条件等实验内容, 通过查资料———看教材———逻辑思考———实验验证过程, 提出疑问、探索新知。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学生的能力结构有所拓展, 所以项目三的实验中开设了部分设计性实验, 如“以废铜为原料制备硫酸铜”、“硫酸铜结晶水的测定”, 旨在培养学生文献调研、综合运用知识、科研及创新能力。在整个实验过程中,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 通过综合设计实验使思维系统化, 让学生在牢固掌握实验技能技巧的同时具有科学的实验思路, 不仅知道如何操作某一个实验, 还懂得如何设计成组实验, 为以后更好地从事生产工作并具有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以学生为主体, 改革无机化学实验实践方式
1.变“演示”为“互动”, 营造轻松实验氛围
在开始的无机化学的基本操作与技能实验中, 要使学生在认识实验仪器的基础上, 逐步做到实验规范化、熟练化、标准化, 需要教师进行规范的“演示”。这时很容易形成教师在讲台上自做自说, 津津乐道, 学生被动听课, 参与意识不强的“尴尬”场景。我们在演示的过程中, 尽量与学生互动起来, 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如在项目一的“物质的称量、量取”实验中, 教师可了解学生初中学习情况, 让一些学生主动操作天平, 然后指出其错误之处;让已会正确操作天平的学生能在台上一展身手, 自有一股成就感, 增强了自信心;不会操作天平的学生就能虚心请教, 认真学习, 这种“互助”式的教学方法极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实验操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2. 变“灌输”为“启发”, 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出发点,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把实验室变成学生实练的场所而非教师的教坛。教师可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是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 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 不仅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还能提高了智力技能。
实验操作技能表现为学生完成化学实验的实际专业操作技能, 即运用化学仪器和药品完成实验的操作能力, 其内容包括:使用仪器的技能, 使用药品的技能等内容。传统无机实验教学中, 仪器、药品的使用都是由教师作介绍, 并再三强调注意事项, 然而教学效果并不好。我们尝试在严格教学和考核要求下,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去摸索, 由学生从设备药品说明书中去找答案, 迫使学生学会面对陌生的仪器、药品, 尽快地掌握仪器装置和药品用途, 并很好地去完成实验。
智力技能则是指将已掌握的知识运用于原先学习情境类似或完全不同的新情境中,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智力技能的内容包括实验过程中除实验操作技能以外的其他技能, 如实验设计的技能等。如项目二的元素性质验证实验 (实训6、7) , 让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实验项目, 实验要求, 通过小组合作拟出具体实验方案, 并付诸实践, 通过实验使学生更深地理解理论知识, 并发现设计的成功与不足。这样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操作能力、实验习惯、团队协作能力、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与处理、实验报告的完成等方面得到不断地训练并提高。
3. 变“封闭”为“开放”, 开展“工学结合”实验, 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开展“工学结合”实验是结合企业生产实际, 在实验室给学生提供相似的小型实验区, 使学生在锻炼操作技能的同时, 接触工厂的生产实际, 激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早期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例如项目三中, “电解饱和食盐水”是氯碱工业的实验原理, 氯碱也是我们泰兴化工开发区的新浦化学 (泰兴) 有限公司的产品之一。该公司是我们学校校企合作单位之一, 我们每年的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会到新浦工作, 所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了解企业相关项目是必要的。为了更好地了解氯碱工业, 我们设置了系列实验:
氯气的性质与实验室制备→粗盐的提纯→电解饱食盐水
在电解饱食盐水的实验中, 采取一下流程
实践证明, 对中职无机化学实验的实践内容和实践方式的改革的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 (1) “互动”、“启发”、“开放”式实验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智力技能。 (2) 实验综合能力较好的学生能够参与到一些老师的小试实验项目中。 (3) 学生在各项化学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今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 我们化工专业获得三个一等奖;在省技能大赛中, 获得一个二等奖;在泰州市技能大赛中, 获得一等奖。 (4) 毕业学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胜任岗位工作, 收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总之, 如何改进实验教学, 充分发挥化学实验教学在促使学生知识内化,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方面的优势, 是我们每一个化工专业教师面对的实际问题, 如何在实验之前、实验中、实验后优化实验教学, 发挥实验教育功能, 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勇, 曹可名, 严敏.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北京:化学试剂.2009年12期
[2].王后雄, 陈光辉.谈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的融合[J].哈尔滨:教育探索.2006 (12)
中职教育方式社会实践 篇8
近年来, 面对日渐严峻的招生问题, 中职学校已由“优生教育”变为“剩生教育”。老师要做出巨大的努力, 让这些“剩生”进得来、留得下、学得好。同时中职教育需要家校结合。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成为连接学校与学生家长的重要桥梁与纽带。也只有班主任与家长的良好沟通, 才能让学生在无形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那么, 如何与家长沟通呢?如何架起家校之间的桥梁呢?以下就与来自农村孩子和来自城市孩子的家长不同的沟通方式做具体的分析:
一、与来自农村孩子家长的沟通
(一) 沟通渠道。
来自农村的孩子, 离家较远, 让家长来学校参加“家长会”较不方便, 因此, 我主要采取电话、短信或信息平台的方式沟通。报告学生的进步、询问学生没按时到校的原因或是否已回家, 或者问候生病在家的学生等情况, 这些方式, 既便捷, 又宜于与离学校较远的家长们维系情感。
(二) 沟通方法
1、与家长沟通要善于倾听。
来自农村孩子的家长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 但对孩子的要求却相当高, 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学知识不要像他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在与他们沟通时, 因为表达能力有限, 所以首先要先做好一名听众, 听听他们对孩子的看法, 这样能减免双方产生互相埋怨的情绪。
2、尊重家长、善待家长。
农村孩子的家长自尊心较重, 班主任与其谈话时, 要尊重家长, 不能一见面就告状, 这样容易使家长采取暴力手段打骂学生, 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与教师对着干。更不能埋怨数落家长, 让家长觉得孩子在这里受委屈了, 产生护短心理。
(三) 沟通策略。
由于农村孩子的家长文化程度有限, 且“恨铁不成钢”, 学生一出现毛病, 他们也不加分析就拳脚相向。与这样的家长沟通要特别讲究方式方法, 谨慎行事。
二、与来自城市孩子家长的沟通
(一) 沟通渠道。
来自城市的孩子, 离家较近, 和家长沟通起来较便利, 因此除采取电话、短信或信息平台的方式沟通外, 还要定期召开“家长会”, 和家长近距离交流。报告学生是否进步、询问学生是否按时回家、是否真的因生病迟到或早退等等。
(二) 沟通方法
1、召开家长会。
召开家长会, 除了选时要恰当, 能够争取绝大多数家长来参加以外, 目的、要求也一定要明确。开家长会一定要有内容, 要经过充分的准备, 要让家长了解班主任的治班方针, 使家长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保持一致性, 形成“统一战线”, 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 班主任的教育工作等于成功了一半。
2、要正确地评价学生。
来自城市孩子的家长一般文化水平较高, 虽然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但中职学校的学生就恰恰反映了这一问题:家长容易走进家庭教育的误区, 典型的误区有娇宠型或放任型。针对这类家长, 首先要对孩子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 要肯定学生的长处, 对学生的良好表现给予真挚的赞赏和表扬, 然后适当的指出学生的不足, 充分尊重学生家长的感情, 肯定家长热爱子女的正确性, 让对方在心理上能接纳你的意见, 同时也用恳切的语言指出溺爱对孩子成长的危害, 耐心热情的帮助和说服家长采取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三) 沟通策略。
来自城市孩子的家长, 尤其是城市“剩生”的家长, 一般都是“娇宠型”和“放任型”, 只有少部分是“配合型”。对于“娇宠型”的家长, 要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 做父母的不能太溺爱孩子, 须知温室中长不出参天树, 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对于“放任型”的家长, 建议他们多与自己的孩子交流, 试着去了解自己的孩子, 更重要的是要想办法让家长能够坐下来去倾听自己孩子的心声, 真正的走进孩子的内心, 去了解自己的孩子, 从思想上改变自己的想法, 同老师、孩子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四) 沟通案例。
小明是我们班的走读生, 家离学校仅有三站地, 但平时经常迟到早退, 旷课, 批评他几次以后, 不但不改, 反而变本加厉, 在教学楼里吸烟, 在操场上和同学大打出手, 给家长打了几次电话都无人接听, 于是我决定亲自到小明家去看一看。这一决定吓坏了小明, 央求着我说:“好老师, 我知道错了, 下次一定改, 不、不、不、绝没有下次了!”“不行!要不就上报学生科严厉处分你!”我假装态度非常坚决。大约沉默三分钟后, 我厉声说:“把你妈妈电话告诉我!”这回小明给了我妈妈的另一个电话。然后沉默了……
给小明妈妈的电话一下就通了, 当我告诉她我是谁, 为什么打电话时, 妈妈竟然放声大哭。原来, 小明的爸爸妈妈在小明3岁时就离婚了, 现在两人又都再婚, 小明和爷爷奶奶过。爸爸妈妈都因为爱小明一直都没有再生育子女, 小明可谓三个家庭的掌上明珠。因此, 平日不但对小明宠爱有加, 更是放任自由。
后来, 我把小明的爸爸妈妈都请到了学校, 首先肯定了小明的聪明、有天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有过人之处。之后又汇报了小明的纪律性较差, 易怒、易冲动等缺点。最后, 就听听家长们对发生这一系列事情的看法。经过一系列的谈话之后, 小明的父母终于明白自己对小明关心的太少而过于娇宠、放任, 今后一定不再回避孩子的教育问题, 不再逃避孩子的缺点, 积极配合老师教育好小明。
中职教育方式社会实践 篇9
一、从人道主义思想中看合作教育学的落实
人道主义是合作教育学理论实践的重要前提。它反对教育工作中的强制执行性, 主张以人道的方式教育学生, 以人道主义思想作为贯穿整个教育活动的主线。其代表人物阿莫纳什维利提出了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与人道主义教学方针相互依存的理论, 认为只有将师生交往的整个过程看成是人道主义的教育过程, 才是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学习积极性发挥最大作用的过程。简而言之, 真正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教育观念, 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 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 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渴望,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的教育观念。基于这种认识, 合作教育学者们力图从人道的角度出发, 以建立起人道的师生、生生关系为导向, 形成一个人道的教育世界。合作教育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想贯穿于整个的教育改革措施当中, 如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 重视学生的人格尊严, 以鼓励的方式管理学生等等。由此, 不难看出, 这些措施和思想都是建立于人道主义教育的基础之上的, 是合作教育学人道主义思想的践行之处。
二、从合作教育学中解读师生关系的理论
合作教育学的理念在教学中如何具体实施, 师生关系是其重要的落实之处。其实所谓的合作, 最基本的就是师生间的合作。合作教育学的践行者非常重视师生关系, 认为师生关系是学校顺利开展行政工作、形成良好学习风气的决定因素。在这里对合作教育学的师生关系理论的三个方面做具体的介绍, 这三个方面分别是学生观、教师观和师生合作论。
1. 合作教育学的学生观。
合作教育学者认为学生是具有完整人格的个体, 是具有个性的发展潜质的个体。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 是有其主导性和主动意义的。他们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受教育者, 而是独立存在的个人, 具有发展的、创造的一面。合作教育学者主张教育是学生自主的一种成长性的需要, 所以学校所承当的整个教育过程必须环绕着儿童的种种需要和对全部生活的渴望来进行。在合作教育学的学生观中, 学生是自主的, 是具有内在的积极性的个体, 也同样是可以克服一切困难的人。学生偶尔表现出来的惰性, 只是由于不恰当的教育影响的施加, 使得他们的能力被强制的束缚了, 而这种束缚的根源是教师不合理的师生观念与传统的教学形式。合作教育学者认为, 学生不仅具有主动性, 而且有着光彩夺目的内心世界。可以说, 合作教育学的学生观, 是人道主义的学生观, 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前提, 以打破以往的教学强制性与教师“掌权”性的学生观。
2. 合作教育学的教师观。
在教师问题上, 合作教育学者也有他们自己对教师的理解。在他们的眼中, 教师并不是单纯的教育者, 他们同学生一样, 是主体性和创造性协同作用的发展个体。他们与学生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 教师在学校与学生所从属的性质不同, 学生是学习的对象, 而他们是教育工作者。但是, 这种教育工作者的定义, 并不代表他们就是一味的“高高在上”, 一味的以施加给学生教育影响为主要目的。作为教师, 应当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 发挥自身的个性, 实现不断的自我更新, 在自我更新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影响。这种自我更新也是两方面的, 一是学校外部环境的自我更新, 需要学校整体形成人道主义的教育观, 以保障教师的权益为前提, 实施民主化的管理与新型的教师评价体系;二是教师的自我更新。在肯定了教师创新作用的基础上, 也要求教师不断的实现自我超越, 不断的完善自身的教学能力。合作教育学的教师观还特别强调, 需要教师摒弃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视学生为合作人, 与学生共同成为教育过程的主人。
3. 师生合作论。
基于对学生和教师的新的认识, 基于对以上的学生观和儿童观的具体论述, 合作教育学者们提出了师生合作这一师生关系理论。在以合作教育学为基准的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们发现, 不融洽、相互抵触的师生关系是导致整个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系统的教育工作不能够正常运行的根源。只有改变教师的主导性, 才能使学校的教学工作发生质的变化。教师应领会到教育学中的主张一致的原则, 这种一致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强调老师与学生的一致, 一致地朝着良性教育发展的方向努力, 这也正是师生合作观念的体现。应强调师生是教育过程的共同主体, 是平等的教育伙伴。师生合作, 就是要求教师和学生均发挥各自个性的力量, 积极进行个性交往的活动。也就可以将师生合作说成是师生合作学习, 共同进步, 共同负责教学活动, 形成真正的平等协作的合作关系。并且, 在合作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当中也提到了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方面。在合作教育学中, 学生个性的发展包括个性内容的发展和个性品质的发展两个方面。第一, 教师必须在关注自身道德素养、文化传扬的基础上, 在学生的道德、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给予学生最优化的教育;第二,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发展, 这里提到的个性品质包括, 责任感、自由感、主动发掘、自我完善等等。个性发展主要体现的既是人道主义的教育又是重视发展个性的教育的原则。这是个性内容与个性品质的统一, 是人的潜能与创造性、情绪情感与行为习惯的有机结合。作为教师, 也应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方方面面, 以此为前提促进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
三、从合作教育学的师生关系理论中反思中职学校的师生关系
作为中职学校的一名在校教育者, 笔者认为, 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实现与学生的良性互动是使学生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与潜能的关键因素。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 在学生方面, 对学生应采用具有人道主义儿童观的尊重之法, 应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与关注;在自身的发展方面, 应关注实现自身在无论是教学能力与技能, 抑或是心理品质与情感各个方面的自我创新;应重视师生双方均作为教学主体力量的促进功能的协调共进;应学会实现教育角色上的真正转变。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视自己为合作者而非教育者, 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合作对象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教师, 这才是实现教育效能最大化的核心理念与根本途径。
总之, 在合作教育学工作的开展中, 师生合作是合作教育学的基点。作为长期实践于中职学校学生教育工作的教师而言, 尊重与信任, 适时对自身工作的理性审查并追求最终的师生平等与协调创新的实现是值得我们思考与关注的。这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工作中, 依据对合作教育学的深刻认识反复论证, 才能够使其发挥真正的效用。
摘要:合作教育学理论以人道主义思想为基础, 涉及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本文通过对合作教育学中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与师生合作论的简要介绍, 初步总结出中职学校师生关系理论的处理方式, 以期实现对具体的教育实践工作的指导。
关键词:合作教育学理论,中职学校师生关系,处理方式
参考文献
[1]阿莫纳什维利, 等.到新学校去[J].外国教育资料, 1989, (1) .
[2]阿莫纳什维利.游戏在小学生认识活动中的作用[J].全球教育展望, 1987, (02) .
中职教育方式社会实践 篇10
关键词:检校共建;心育管理;心育栏目
一、缘起:双方需求,共建互助
1.学校需求
(1)心理疏导的群体需求
作为一所中职学校,我校每年都会对在校生进行心理健康的SCL-90量表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从测试结果的数据分析看出,是令人担忧的是,学生中筛选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占比不少。以12届学生的量表测试结果数据分析为例(见表1,表2),筛选出可能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占到了总人数的49.36%,各因子的筛选最高达到了35.1%(强迫症状)。
表1 各因子筛选阳性情况
表2 各因子得分情况表
究其原因,其中不乏学困生,因为学业成绩不理想而带来的自卑感;有新生面对专业课程、面对前途的迷茫和失措;有青春期成长阶段特有的叛逆心理;还有贫困学生出现的敌对、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等,甚至有个别学生出现心理偏差因没有得到及时疏导与干预而发展为强迫症、抑郁症,遗憾离开校园,现实中学生因心理问题发生自虐、自杀、反社会行为等严重的心理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如果我们能及早伸出援手、及时预防、积极疏导、有效干预,也许就能减少或避免悲剧的发生。
因此,创建健康向上的校园心育生态环境,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健全人格,切实承担起心育工作的职责应当成为我们每一位中职教育工作者亟待思索和付诸行动的问题。
(2)供不应求的师资配备
我校心理教师的师资配备中,只有2名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其中1名为毕业于浙江理工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1名为主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另外9名均为兼职心理辅导老师。因此面对学生群体的心理辅导需求,一方面我校心理师资配备人数匮乏,另一方面,心理辅导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有待提升。所以为了更好地开展“以心育德”的辅导工作,我校还需借助社会力量来满足学生对心理辅导数量与质量的诉求。
2.检察院需求
(1)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
2012年初,在建设“和谐萧山”的政府工作指导思想的引领下,为切实加强青少年维权工作,着力构建和谐校园,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增强未成年人法制观念、法律意识,区检察院与共青团区委、区教育局决定共同携手,开展“检校共建”活动。
(2)防患于未然的职责意识
检察院发挥自身优势,将社会服务职能延伸至学校,进一步拓展自身服务领域。依托他们多年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司法实践,结合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技能开展相关活动。活动由检察院未检科指派专人到学校开展心理辅导、法制宣传教育、师生维权等工作,推行“检校共建”联络员、联席会议制度。检察机关运用专业心理知识,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及时矫治行为有偏差的学生,积极构建预防犯罪体系,尽可能从源头上遏制校园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
基于双方的共同需求,2012年4月我校携手区人民检察院,成立了“检校共建”学生心理关护中心。这也是我省首家检校合作的学生心理关护中心。由此,开启了“检校联手、共建共管”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新模式。
检察官工作室开放时间:每周二、四下午3:00—4:30
二、实践: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在检校共建的两年多里,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点滴的心育实践中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创设起学校心育的新途徑、新平台。
1.成立“检察官”心育工作室
2012年在我校成立“检察官心育工作室”,共建活动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检察官工作室每周二、四下午向学生开放,由未检科经验丰富的检察官来校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及时矫治行为有偏差和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帮助他们摆脱困境,重塑阳光心态。同年由检察院未检科检察官担任管理员,创设了“阳光心理QQ群”。在节假日与学生线上互动,并定期上传典型案例、法律、心理健康知识等内容,供学生随时查阅学习。同时邀请阳光学子共同担任群管理员,以此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证明,阳光心理QQ群是一个实施生命心育的有效途径。
2.开展“模拟体验”心育活动
根据当代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知识面广等特点,寻求学生易接受的方法和途径,寻找和学生的共同话题,缩短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关护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双方共同围绕“和谐校园,检校共建”主题开展了体验性较强的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警示等心育活动。如2012年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由学生担任审判长、公诉人、辩护人、被告人的角色,使学生真实体会法庭审判活动,树立法律意识,提高法律信仰。2013年组织学生到萧山区看守所参观,与未成年犯人面对面交流,在学生心中构筑起一道远离犯罪的心理防线。2014年合作拍摄微电影《不忘初心》,使学生从被动的心理辅导对象转变为主动的心理健康自我教育及宣传参与者。
3.培养“持证上岗”心育委员
在检察官的专业指导下,我校的每个班级还设有一名心理委员,并在检察官指导下进行了“岗前培训”,培训合格的心理委员才能得到一张“上岗许可证”。这些同学都是乐观、开朗,心理状况良好,善于与人沟通,同时也对心理学知识比较感兴趣,乐于帮助同学的人。让他们成为班主任、同学之间的纽带,及时将班级出现的问题向心理中心反馈,以便对可能出现的心理个案做到及早发现、及时预防、积极疏导、有效干预。
4.制做“量身定制”心育手册
区检察院时刻关注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动态,关注我校学生的群体心理特征。2012年为我校学生量身编写了《青少年心理关护手册》《你好,刑法》等心育手册,结合我校学情帮助广大同学了解并运用心理学知识,在中职生活中认识自我,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健全人格,全新的心育方式受到了学生的热捧,反响热烈。检校双方自2013年起结合学生实际,利用检方资源优势,在原有心理校刊的基础上,深入合作,共同开发编印了《一职心语》《心理健康小报汇编》等心育校本课程读本。
5.开辟“在线答疑”心育栏目
学校还借助校声之韵广播站平台开设了润泽学生心灵的校园广播栏目“心灵下午茶”,定期向学生播放有关心理知识、法律知识、心理小故事和学生心理感悟的内容。同时还邀请检察官于周一傍晚做客校园广播栏目“心灵下午茶”,制作各种访谈节目,与学生互动,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实现心理润泽。
附例:身穿制服的女检察官樊雪莲,带着笑容走进广播站,本次与她一起做节目还有一名因多次违反班规陷入苦恼的高一新生,话题是:“班规是否必要?”整个咨询、辅导过程作为“心灵下午茶”的一个内容通过校园广播进行了全程直播。她通过设问的辅导方式,结合身边的犯罪案例适当穿插规则、秩序、法律法规等在日常管理中的重要性,让来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在一边帮助分析制定班规的目的。最终,来访的男生点点头说:“我觉得班规还是需要的,至少可以约束大家的行为。”
6.推进“向阳花”心育工程
2014年,区检察院又将我校的基地工作纳入其“向阳花”未成年人观护工程,双方的共建活动稳步向纵深推进。检察院专门为关护中心设立读书角,订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园心理》《心理医生》等多种杂志,供师生借阅读;通过定期开设“向阳花”课堂,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向师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借力新媒体,设心灵驿站微信公众号,通过在微信平台推送法律与心理学典型案例、常识,进行个别交流与跟踪辅导,与学生线上线下齐互动。关注每一个有心理帮扶需求的学生并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及时做好心理帮扶个案档案记录,并对帮扶对象进行持续跟踪,努力帮助心困生正确认识自我、调整自我、接纳自我。
学校携手区人民检察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完善学生心理关护中心,是我校积极创新心育管理的新平台,这也为学校心育的品牌特色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成效:以心育德,向阳花开
两年多来的“检校共建”工作,于检察院而言,共建活动是其发挥专业资源优势、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于学校而言,逐步形成了和谐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心育校园文化氛围,构建起了契合学情的校园心育文化体系,打造了一个检校合作“向阳花”心育基地,并业已成为我校的特色心育品牌,我校“从心育德”管理方式初显成效。
1.健全心育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德育副校长主持,检校共创的学生关护中心全面负责,检察院未检科和我校相关处室部门(学生处、教学处、教科室、校团委、各专业部、德育教研组)内外结合,学校心理辅导老师、检察院检察官、班主任、任课教师全面参与,形成对学生心理健康帮扶的合力。推行“检校共建”联络员、联席会议制度,构建预防犯罪体系,最大限度地增加校园和谐因素。
2.丰富心育活动方式
检校共建从根本上改变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式过于单一、活动次数及受益学生较少、专业能力不高,效益低下的现状,在他们的帮助下我校的心育活动逐步向共建化、专业化、多样化方向迈进。“心理关护中心”成立以来,累计开展大型心育活动40余次,约有7800余人次接受心理健康教育,170余人次接受检察官的一对一心理辅导。每年年初检校双方根据实际需要携手制订主题为“阳光心灵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年活动计划,积极发挥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职能,构筑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坚持以人为本,在群体辅导的基础上开展以沟通、理解、帮助为特征的个别教育,实施以走进课堂、走进学生、走进校园、走进社会为主的活动方式,有效推进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形式多样、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而深受学生喜爱。
检校携手开展的心育工作最大的赢家当属学生,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真切地感受到心育的阳光,内心困惑得到疏导,不良情绪得到排解,行为、心理上有偏差的学生得到矫治,法制观念得到加强,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融洽和谐,校风学风进一步转好,校内违纪违规现象大幅减少,学校连续多年零违法犯罪率。
3.完善了心育文化体系
自开展共建活动以来,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路和做法: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面向学生开展分层次、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逐步形成了和谐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校园文化氛围。我们的辅导站越办越好,心育之路也越走越有特色。
(1)打造出检校共建德育模式
对我校而言,检校共建是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程中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推进我校法制建设、净化校园环境、提高学校管理水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重大作用。共建基地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现已成为我校乃至地区范围内心育特色工作的典范。学校充分利用检察院业务精湛的心理专家队伍、对青少年犯罪心理行为的全面研究等优势,把学校的法制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探索出具有一职特色的检校合作教育模式。近年来学校获得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实验基地学校、杭州市文明单位、杭州市平安示范校园、杭州市心理辅导优秀站、萧山区德育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足以说明这一检校共建德育模式在推进学校建设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
对检察院而言,共建活动也是其加强青少年维权工作、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有益探索,更是发挥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职能和开展心理健康、法制教育的资源优势,集中检校双方的智慧和力量,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
(2)形成了检校共建特色科研
在与检察院合作共建的过程中,教师受到鼓舞和启发,积极投身心育实践,以具體问题为定向目标,不断与检察官们研讨与探索,取长补短,在思考与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心育科研成果。这也为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和班主任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
总之,“检校共建”的心育管理方式虽然仍处于继续探索的阶段,但是两年来的取得的这些成效,已让我校深深感受到了借力我们共建的“心理关护中心”呵护着我们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是一件神圣而骄傲的工作。而最大的赢家,当属学生。我们的学生逐渐树立起阳光心态,能更正确地认识自我、调整自我、接纳自我,培育自己健康的心灵——向阳花开,春满校园。
参考文献:
[1]许思安,严标宾,曾保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物.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05.
[2]刘维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与管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08.
[3]谢华.SCL-90量表品质及其在我国心理健康测量中的应用评价.江西师范大学,2011(5).
[4]周文霞.职高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西北医学教育,2013(10).
[5]高婕.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学校教务管理中的思考与探索.新一代月刊,2013(7).
[6]周广瑞.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管理观察,2009(30).
[7]张伟花.中职学校心育活动课的主要内容.新课程·中旬,2013(1).
中职教育方式社会实践 篇11
1 改革前存在的问题
1.1 笔试为主, 形式单一
传统的考试一般都采取“一卷定乾坤”的笔试形式, 单纯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情况。考核内容主要针对“可摘局部义齿”和“全口义齿”相关理论知识, 而对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的考核不足。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忽视了对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 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1]。一些多次笔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 甚至还会产生厌学情绪。
1.2 期末考试为主, 过于片面
该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 即便是平时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只要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 也有可能考试不及格;可只要理论知识复习到位、扎实, 期末考试成绩高, 就算平时技能考核成绩较差也不会对总成绩有太大影响。因此, 这种以期末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 对技能与操作性都非常强的课程来说, 是很不合理的。
1.3 技能考核成绩比例偏低
该课程技能考核成绩只占总成绩的20%, 导致学生只注重期末考试, 忽视平时的实践操作。这样一来, 不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没有优势, 打击了其学习积极性, 而且也无法体现出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 更是违背了中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2 改革实践举措
2.1 加强技能考核, 提高综合素养
可摘义齿修复工艺技术课程教学目标是运用义齿修复工艺理论和技能, 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口腔工艺技术职业能力, 较熟练地掌握义齿加工、制作技能[2]。因此, 应加强对学生操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加大技能考核成绩比例。如第一学期中“支架弯制”和“可摘局部义齿 (RPD) 的完成”两部分技能考核成绩原来只占总成绩的20%, 改革后占到了50% (见表1) 。这样一来, 不仅突显了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 也激发了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学生在做中学, 学中做, 理论、实践两不误, 综合素养有所提升的同时总成绩也有所提高, 一举两得。
2.2 加强课堂考核, 注重平时积累
课堂教学是一项需要师生配合的教学活动, 任何形式的课堂考核都会激励学生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该课程采取课堂提问、课堂参与互动活动、课堂小测验等考核方式,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经常采用多样的课堂考核形式, 会让学生更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而不是只关注最终的考试。
2.3 变换考核方式, 培养学习兴趣
2.3.1将闭卷笔试改为开卷考试或半开卷半闭卷笔试
以往该课程笔试通常以闭卷为主, 主要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情况, 不能体现其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及创新能力。因此, 对于小测验可适当采取开卷或半开卷半闭卷考试形式, 同时也能考查学生对教材的检索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及理论知识融会贯通能力。
2.3.2举办技能比赛, 将成绩计入期末总成绩
本课程主要内容是“卡环的弯制”和“全口义齿排牙”, 可针对这两项内容举办班级操作技能比赛, 将最终获奖名次换算成相应加分项计入期末总成绩。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提高了其考核成绩。
3 改革成效
3.1 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在第一次上课时, 就将本课程教学目标和考核形式明确告知学生, 让学生对课程要求和学习目标有一个整体认识, 带着明确的目标进行学习, 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对于教师也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教学效果也更为理想。
3.2 学生更注重平时知识积累
改革前的考核总是“一考定成绩”, 导致学生只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 只重视理论而轻视技能。对于改革后的考核形式, 学生反映更加公正、全面, 不仅促使学生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也使其更加重视技能操作, 注重学习过程和平时知识积累。
3.3 学生综合能力整体提升
技能考核比例加大, 极大地鼓舞了平时动手能力强但理论掌握欠佳的学生, 为了得高分, 他们反而更加努力钻研相关理论知识, 最终提高总成绩。另外, 多样的考核形式也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使其在毕业后更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
4 改革反思
4.1 对技能考核过程重视不足
实验和实习主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同样也应注重过程考核[3]。改革后的技能考核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 即以学生最终的成果来评定成绩, 忽视了对学生在器材安全、规范操作、卫生清理及实验过程中创新能力的评价, 而这些都属于综合能力。
如在对“卡环弯制”内容进行考核时, 主要对弯制的“卡环”进行评分, 而忽视了操作过程中学生对弯制工具的使用是否正确及是否达到相应弯制要求。教师也忽视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点滴进步, 不能给予及时的鼓励, 从而错失了增强学生信心的良机。
4.2 学生参与度不够
改革后的考核形式虽然体现了多样化, 但考核主要由教师进行, 容易使评价带有一定主观性、片面性[4]。因此, 应改变单纯以教师为主、单边考核的状况, 提倡学生参与考核, 互考互评, 在考评中提高对知识的判断能力[3]。
如“RPD蜡型”中的蜡牙雕刻, 是前一学期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内容, 通过眼观目测就能进行评价, 故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参与考核。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 使学生在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自我评价方面得到训练, 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得到一定锻炼[5]。
4.3 对考核结果缺少分析与反思
虽然每次考试结束后教师会对考核结果 (试卷、实验作品等) 进行分析, 但对教学过程反思不足。长此以往, 会出现“原地踏步”、“老问题”依旧存在的状况。考核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评估, 也是对学生知识与技术掌握状况的评价[6]。因此, 及时对学生的考核结果进行分析, 才能更好地反思教学中的问题, 寻找更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总结教学经验, 形成课程考核与建设的良性循环。
5 小结
可摘义齿修复工艺技术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目的就是“以岗位需求为目标, 突出实践教学, 培养技能型人才, 实现学生早日就业”。通过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以考促学、以考促教, 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为其将来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要求打下坚实基础。作为任课教师, 应该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培育职业人才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实践, 从而使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培养出真正具备扎实动手能力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摘要:可摘义齿修复工艺技术课程作为中职口腔修复工艺专业的主干课程, 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均应加强对学生操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这就要求考核方式灵活、多样, 有助于培养真正具备动手能力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中职,可摘义齿修复工艺技术,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斌, 周亚平.《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建议[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0 (1) :85-88.
[2]米新峰, 农一浪.可摘义齿修复工艺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3]刘润田.中职课程考核改革要强调“三重”与“三结合”[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8) :38-39.
[4]成春燕, 冯钢.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考试改革实践[J].新课程研究, 2012 (11) :43-45.
[5]邓益民, 吴星.高职课程考核改革与实践[J].职业时空, 2012, 8 (1)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