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方式

2024-06-11

生命的方式(共12篇)

生命的方式 篇1

生命化教育理念引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其根本特质在于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其根本目标在于促进课堂教学的多向生成与学生生命的多元发展,从而引导学生挖掘生命的内涵,体验生活的美好,感受成长的快乐和学习的甜蜜。具有生命化本质的小学数学课堂究竟应当如何行走呢?

一、师生关系由“揽权决策”走向“平等共享”

生命的自由成长必然离不开轻松的环境,和谐的环境是孕育生命的摇篮。具有生命化本质的数学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必须冲破传统陋习的禁锢,由教师的单向“揽权决策”走向师生的双向“平等共享”,教师要下放权利,转变角色,以全新的姿态融合于学生群体之中,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一体的、资源共享的良好教育氛围,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好教师的人格引领功能,从而让师生在生命化课堂上都能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受益者。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我提出这样一项学习任务:小红买了一个7元5角的文具盒和一块3角5分的橡皮,该怎么付钱呢?谁来帮帮她?话音未落,孩子们便忙开了,他们在小组里相互讨论着,并用人民币试验着,有的小组甚至请我当顾问,现场指导。在这样的课堂氛围里,教师巧妙地接纳着、成全着学生的“闹”与“放”,但却换来学生对知识的真切体验,既尊重了学生的权利,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教学内容由“静态文本”走向“动态生活”

生命化的数学课堂要求教师不是“坐享其成”,或“拿来主义”般地利用现成的教材实施教学,而必须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让数学课堂不仅具有浓浓的数学味,还能够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味道。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统计”一课,我由孩子们比较熟悉的课程入手提问:“我们一周里上哪些课?你喜欢上什么课?你能根据同学们喜欢上的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孩子们围绕喜欢课的人数提出很多数学问题。我接着问:“那我们有什么办法算出喜欢这些课的人数呢?”孩子们的方法可多了,举手、贴片、做记号……就这样在我们的“聊”中不知不觉引出了“统计”的概念,学生已经不再陌生,觉得统计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三、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走向“自主建构”

生命化的数学教育贵在对学生的成全,只有充分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成全学生的行走方式,才能在数学课堂上收获异样的精彩与无限的惊喜。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和相交”,我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摆小棒,然后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分类,对于他们的分类结果我并没有作出评价,而是指导他们画延长线进一步观察、比较、分类,孩子们终于发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即平行和相交。这样,学生既有直观操作又有理性比较,既有自主探究又有合作学习,较好地实现了生命思考、完善、优化的目标。

四、课堂评价由“硬性定夺”走向“期待成全”

生命化教育视野中的教学评价呈现多元化方式,关注的是学生多维目标的达成,不仅仅注重知识与技能,更应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因素;不仅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仅关注教师的教学预设,更应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从而体现生命化数学课堂的重要特质,即课堂的发展、变化与生成。数学教师要巧妙地、艺术地发挥好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学会捕捉和转化有利的教育契机与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的数学课堂,要少一些对学生的绝对化评判,多给予学生一些期待和成全,有时学生的成败仅仅在于教师的一念之差。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认位置”,我拿出苹果、梨子、菠萝、香蕉和葡萄的贴片,按中、上、下、左、右的位置在黑板上摆放,然后让小朋友们说说位置,有一位学生总是对左、右辨认不清,遭到其他小朋友的嘲笑,我及时进行现场调控,微笑着示意他伸出左手和右手,以此帮助他再次辨认位置,众人期待中的他终于说对了。我让同学们及时送去了掌声与喝彩。应该说,是教师的智慧和包容成就了生命的愉悦和满足。

总之,具有生命化特质的小学数学课堂必须基于鲜活真实的生命,立足生命的发展,着眼儿童的精神成长和心灵满足,从而走向生命和谐完美的境界。

生命的方式 篇2

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的方式

世界上不能只有一朵花,而应当有多种样式的花。只要它能开放出特色来,它就有生命。一堂课,教师精神饱满,激情飞扬,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气氛民主活跃,师生互动心情愉悦,视共同学习为最大的快乐。这就是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有效课堂。高中语文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才能绽放出生命活力?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导语精妙抓住人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开始,老师用精彩的导语创设情境,这样可以一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着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如我在上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个字谜:“酉时下大雨”,大家试试看,是哪一个字,学生兴趣盎然,一下子课堂就活跃了,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开来,反应较快的同学运用谐音就猜到了是“酒”,我因势利导,继续引导,“酒是一个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尤其我国古代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他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与酒有关的名诗佳句,同学们能否举些例子?”学生记忆的闸门打开了,纷纷举起了手,说了许多与酒有关的诗词名句。我继续引入,“这样看来,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道具,当你举杯的时候,你会想起家乡、父母、欢乐、悲伤……看样子,酒常与某种情感相连,那么李白借酒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今天我们来一同欣赏李白的《将进酒》。”这样导入,就像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

二、运用媒体渲染气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创设语文情景,画面、音乐对渲染情境,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是一种重要手段。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如果能把画面、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第一,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短歌行》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曹操画像,讲述曹操一生的经历,播放《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画面,使学生充分感受形象。借助图片,可以把人物精神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音乐对渲染情境、创造气氛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再播放配乐朗读,又不失时机地把学生带入情境中,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参与表演洞察内涵

新课程的理念,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为他们营造环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全身心地参与。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表演课本剧有时会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上台表演小品。学生想象并模仿焦仲卿、刘兰芝以及焦母和刘兄的神态、动作、语言等,使课文中人物栩栩如生地活跃在全班同学面前,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人物的不同个性。小品的表演促使学生理解课文,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四、课前三分尽展才艺

在每堂语文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或演讲、或朗诵、或高歌一曲,一天一个话题,传学生心声、扬学生鸿志、抒学生情怀、发学生所思。我再做个小结,或评价、或借题发挥、或幽它一默。于所悟、所感、所笑中拉近彼此悬殊的心,让平等与真诚永远回荡在语文教学之中。如最近我们上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每堂课前都有一位学生事先在黑板上写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一上课就像老师一样给大家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上台的同学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其他同学在潜移默化中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了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以趣结尾余音缭绕

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一堂课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束,也就是我们的结语。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啜香茗,令人回味无穷。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如上完《陈情表》我是这样结尾的:《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们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是友情,深深憧憬的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作者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最后,请同学们一起再一次有感情地诵读全文,体会作者催人泪下的真挚情感!

六、教态亲切尊重学生

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心交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鼓励。情感教学是生命课堂的支柱,真诚的微笑是建立融洽和谐师生关系的良药。带着微笑进课堂,学生少了压抑、焦虑;多了乐观、自信。学生就会身心放松心情愉悦地去学习。把心向学生敞开,让每一位学生从老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感受到师爱和鼓励。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就像是一篇流淌着诗情画意的散文诗。讲究营造教学气氛艺术。良好的气氛应当是第一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活力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师运用这种审美化、情感化了的语言去讲课,就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感情,充分显示出教学语言“以情激情”的巨大美感作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每一堂语文课我都会带着微笑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生命教育可以有更好的方式 篇3

生命的可贵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大学生作为国家栋梁之才,理应对生命的价值有理性的认知。然而,近年来,发生在大学校园里的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新生代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诸如大学生轻生事件,不但让家长痛彻心扉,也让高校承担了很大的舆论压力。事件背后,诚然与社会竞争加剧,大学生承受较大心理压力有关,在某种程度上,也与中国学生生命教育缺失有一定关系。

众所周知,今天的孩子着实不易。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中国学生从小就背负了沉重的书包,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让孩子从小就体会到了竞争的残酷。除了考试科目,就连体育这样的课程也大幅缩水,连“革命的本钱”都亏欠,更何谈生命教育。即便大学生,对生命教育也知之甚少。随着大学生恶性事件的发生,关于大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呼声一直不断。

显然,站在生命教育的角度,开展“高校体验生命”活动,让大学生体验生命的意义,初衷是值得肯定的。但设计太平间、让大学生躺进“棺材”的做法则有些欠妥。且不说有些拿“生命”开玩笑的意味,那些“死而复生”的大学生在一笑而过之后,是否真能从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是值得怀疑的。

实际上,开展生命教育并非简单的“生”与“死”,像报道中那样的做法是对生命教育的曲解。生命教育不是空对空,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并且渗透于各种教育当中。比如,教育孩子珍惜生命,可以与感恩教育相联系,试想,但凡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怎么会舍弃含辛茹苦抚养自己的父母而选择轻生呢?对于生命的保护,可以与健康教育相联系,也可以与安全教育相联系。比如,学生的自救能力、逃生本领的学习,懂得保护自己的生命,甚至能挽救别人的生命,怎能说不是生命教育的内容呢?

显然,生命教育内容是活生生的、是丰富多彩的,相应的,其形式也是多样的。反过来,如果一说到生命教育,就想到了坐而论道,弄成一种僵化的教育模式,这样的生命教育无疑是学生难以接受的,效果也是难以保证的。

论生命德育的内涵与实现方式 篇4

一、生命德育的提出

(一) 对传统道德教育的反思

首先, 传统德育目的的理想性和封闭性。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人理想的道德境界是“止于至善”, 认为道德教育就是要培养“哲学王”“圣人”, 这就完全否定了普通人的现实生活, 从而使道德教育陷入“形而上”。进入现代社会, 我国的德育目标更注重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没有从学生个人的主体性需要出发。这种忽视儿童个性的德育目标不仅通过各种学生守则以及德育课程, 甚至通过学科进行渗透, “用政治的标准来塑造青少年儿童的言论、行为和生活, 那不是人的教育所需要的。”[2]

其次, 传统德育内容的单一性与客观性。在科学认识论的引导下传统道德教育倾向于把道德当作绝对的客观知识加以传授, 倾向于把学生当作“木头人”对其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 这使得原本应该进行主体间对话、思考的德育, 变成了对标准化的知识或答案的训练。很显然, 传统的德育内容忽视了学生是具有各种意志与思想的人, 忽视了道德教育不仅是道德知识的灌输, 更是主体间的交流与感受与体验。

再次, 传统道德教育手段的强制性。传统道德教育已沦落为一种压抑自由生命的道德规训:中小学课堂上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统一的品德教材, 为了提高德育进度, 教师对学生进行强制纪律规训。虽然纪律是为了维护共同利益, 但是前提条件必须建立在人性化的基础之上, 通过循循善诱的方法使学生逐渐内化, 但是现实却是“为了达到强制服从的目的, 它可以采用控制、惩罚等反道德的手段, 因此是一种没有道德的纪律。”[3]

(二) 社会转型期对德育回归生命的呼唤

首先, 生命丧失现象对生命德育的呼唤。进入21世纪, 中国进入到迅猛发展的工业社会, 这使人自身在社会的洪流中渐渐被埋没,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 个体生命自身的发展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与重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自杀、伤害他人或其他物种的生命丧失现象不得不引发人们的思考, 这种社会暴力后面隐藏的其实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无知与漠视。

其次, 社会转型期多种文化与多元价值观的并存加剧了道德选择的盲从与无措。中国目前正处于急剧发展的社会转型阶段, 外来文化的融入、新的阶层的产生都会带来各种文化与价值观的更新与冲突。由此学校德育也必须做出相应的回应, 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下, 学校德育更应该强调生命本身, 强调生命主体选择的自主性。

传统的道德教育忽视了对生命的了解与尊重, 没有从生命发展的阶段性以及规律性出发, 没有体现出对生命的珍惜与敬畏,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而现今, 教师对学生生命关注意识淡漠以及学生自身生命意义迷失都是学校德育不得不直面的现实与问题。所以, 把生命纳入道德教育, 进行关注生命完整、凸显生命灵动性、张扬生命个性的德育, 既是教育自身的内在要求, 也是时代紧迫性的呼唤。

二、生命德育的可行性

生命是一种独特的现象, 从广义上说, 世界万物皆有生命, 这种生命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生命, 但是否具有生命的事物都有道德性的存在呢?教育是否有必要对某一种植物或者动物进行道德教育, 某种有生命的植物或动物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当然答案是否定的———道德是为人所特有的社会现象。人不仅具有同动物共有的种生命, 更具有自己独特的类生命。“种生命是自然的生命, 是物种所先设定的本能生命, 因此是自在的生命, 它为我们每个生命个体所承载。类生命是自我创生的自为生命, 它是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科学、智慧等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因此它是精神的生命、智慧的生命和价值的生命。”[4]所以, 人作为双重生命的存在, 在客观上决定了人通过自为进行生命德育的基础。

首先, 人是作为一种未特定化的自然生命而存在的。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讲, 生命系统具有个体性、层次性、代谢性、生长性以及开放性, 这是所有生命具有的共有属性。人作为一种复杂的生物系统, 依靠与生俱来的自组织, 即作为生命体的人不是一个被动的反射和反应系统, 而是一个依靠自组织的主动系统, 这些自然属性赋予了生命开放性、互作性和形成性, 人作为生命存在一种复杂性系统, 不仅要求在组织结构上的协调, 更要求在时间上的动态协调。这是生命的存在形式, 是生命自身的特殊性, 这种未确定的自然生命是人能够进行一切活动的自然基础, 而人却处于“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状态, 人本身对生命的存在是陌生的。

其次, 人具有超自然生命的类生命, 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属性。不同于种生命的自在状态, 类生命是人存在的一种自为状态, 其他生命是为自然控制的一种自然生命, 而人却在改造自然之时创造文化, 人是作为文化的存在才得以成为有思想的存在, 才得以不断地超越自我成为超越的存在, 而对于超越性的人来说, 追求的则是生命的意义。

再次, 道德需要重新解读。“对道德的理解必须跳出遗忘仅仅限定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范畴, 而将人与自己的关系纳入道德的范畴。伴随着人类自身的解放, 人类的道德范畴已由中观的社会道德 (人际道德) 向宏观的自然道德 (生态道德) 和微观的自身道德 (个人美好生活) 两个维度拓展”[5]中国社会传统的观点认为道德就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善待他人、但是却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如何善待自己。单纯的认为善恶评价方式、依靠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以及社会舆论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就是道德这种观点是极其片面的。真正的道德不仅要善待他人, 更要意识到人是如何善待自己, 善待自己则是善待他人和社会的基础, 道德教育中自我意识与生命意识的觉醒则是生命道德教育得以进行的理论支撑。

所以, 自然生命使人得以在世上得以存在, 这是人能够进行拥有类生命的自然条件, “人作为人的生物体”却对生命本身的自组织、复杂性知之甚少, 只是生命道德教育进行的外在可能性;而人所具有的不断超越和否定自身的类生命的自为性则是人类所有活动的内在根源, 也是生命道德教育可能进行的根本所在, 而对道德的重新解读则是生命道德教育得以存在的理论基础。

三、生命道德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 简言之就是关于生命道德的教育, 它是德育的根基部分。从广义上来讲, 生命道德教育泛指关爱一切生命、感恩自然, 追求生命意义的教育。从狭义上讲, 生命德育主要是指促进个体生命成为优质自己的教育。本研究比较认同狭义的生命道德教育即努力提升生活质量的能力, 认真追求生命意义, 从而成就优质自己。具体而言, 生命道德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首先, 生命道德教育是以人的生命为本的德育。这主要表现在德育要回归到生命之中, 遵循生命之道, 关注人的情感、需要以及现实的体验。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很多行为都是由冲动支配的, 这种冲动爆发的瞬间理性是无处容身的。而情感和情绪在很多时候则是冲动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 生命道德教育的开端应从对人的情感理解入手, “人对道德信息的接受以情绪的活动为初始线索”[6]41, 杜威曾做过两类知识的区分, 一类是“关于道德知识”, 一类是由道德知识形成的道德观念。前者仅仅是一种公共伦理, 外在与个体的生命;后者因为情感的加入而融入生命, 转化为道德信念, 所以朱小蔓教授认为“动情是德育的关键”。不仅如此, 当代情绪心理学认定情绪过程可以在无意识直觉的情况下和无认知加工的参与下发生, 这与弗洛伊德说的人是有冲动支配的动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 生命道德教育必须关注由生命本能产生的情感和情绪性冲动, 以此为开端, 在宽容、激励、引导的方式下逐步达成生命道德教育。

其次, 生命道德教育必须回归个体生命的遭遇和体验。反思20世纪的学校德育, 最大的问题就是远离现实生活。在这种道德教育模式下, 学生被抽象为理性的客体, 而不是本体的“存在”, 把理性作为惟一的道德判断尺度, 忽视了生活中道德的丰富性与真实性。以往的德育总是以一种道德的理想主义要求学生, 使其陷入一种虚无缥缈的困惑之中, 而生命道德教育则使道德教育回归生活, 以生活为基础寻找德育的范例, 以生活的语言使教师与学生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主体间的交流;承认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以及可能遭受的危机, 从学生现实的生活遭遇或者创造生命道德体验场, 唤醒学生对道德的心灵感应, 使学生体悟到“修德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德行不是自我牺牲而是自我实现”。

再次, 生命道德教育要求关注学生生命的当下需要。生命的发展具有顺序性、非平衡性以及不可预测性。生命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生命个体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需求,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人生在不同的时期要面对不同的危机与矛盾, 生命发展的非平衡性则注定生命既有发展的黄金期也有低潮期, 生命发展的不可预测性则要求人自身更加珍惜当下的时光, 承认自己当下的存在并欣然接受自己当下的存在。所以生命道德教育要帮助生命个体接受自我, 认识当下的主要需求与矛盾, 并处理好当下的需求与矛盾, 进入更好的道德升华阶段。

总而言之, 生命道德教育着眼于生命个体的情感体验, 注重回归个体的生命遭遇和体验, 满足生命个体当下的体验, 是一种以生命为本的的道德教育, 也是一种可行且能够得以推广的道德教育。

四、生命叙事:生命德育的主要方式

对于传统的德育方式, 灌输式的说教是其主要方式, 相对于传统的德育, 生命道德教育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和形态存在也是学者应该探讨的重要问题。而作为一种讲故事的方式的“叙事”却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冯建军认为叙事研究是教育回归生命的一种主要方法。本研究认为, 生命叙事则是生命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方式。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过“抒情诗, 国民幼稚时代之作;叙事诗, 国民盛壮时代之作也”。叙事作为一种古老的的叙述方式, 在文化的传承以及发展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同样, 相对于矫情的说教, 叙事的方式更能以一种平实、完整不加娇柔做作地把生命原本经历的方式向生命个体进行展示。

“所谓生命叙事是指叙事主体表达自己的生命故事。生命故事是指叙事主体在生命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生活和生命的感受、经验、体验和追求。”[6]244虽然其属于叙事范畴, 但是与一般的叙事相比, 生命叙事更加强调叙事中的自我性、日常生活性以及生成性, 这就要求在生命叙事过程中, 叙事主体要根据对自己或他人的生命故事的感悟形成能够表达自己的经验、情感和感受的个性化语言, 而非泛泛而谈;而其日常生活性则是指所叙之事是每个生命生存、成长的相关领域和其从事的主要活动;而生命叙事的生成性则是指其不是对所发生事情的简单再现, 而是通过诗性的语言, 通过丰富的想象, 把时间介入其中通过时间的展开而形成的相互沟通、相互融合的具有唤醒作用的叙事方式。通过这种方式, 有助于个体生命的自我认识及成长, 扩大个体的生命经验, 更能通过情感的互动与共鸣, 唤醒存在于生命个体之内的道德意识, 使他人的生命体验内化为自身的生命体验, 使生命道德真正内化为个体生命的一部分。

五、结语

生命道德教育或生命德育是相对于传统的忽视人作为一种生命存在的客观现象提出来的, 它的提出是生命的呼唤, 也是当今时代的要求, 生命德育本身具有存在的可能性与理论的可行性, 作为一种尊重人的生命本性的一种德育方式, 它能够回归到生命个体的现实遭遇与生活, 注重生命个体当下的需求与各种情感体验, 这是一种全面的以人的生命为本的人性化的道德教育。相对于极端的道德理想主义, 它是一种现实的道德教育, 其以生命叙事为主要存在方式, 也更容易为生命个体所理解与内化。

参考文献

[1]王玄武.比较德育学[M].2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9:2.

[2]郭元祥.生活与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8.

[3]王庆文, 冯建军.道德纪律及其实施[J].中学教育, 2002 (1) .

[4]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7.

[5]刘慧.生命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29.

选择一种表达生命的方式美文摘抄 篇5

因此,我时常在思考一个问题:人之于生活,最大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谋生。谋生之道,必然建立在职业之上。故而谋一份稳定、体面的职业,成了我们入世之初的头等大事。为此,我们通常要花近20年,也就是1/4的人生去准备和铺垫。从幼儿园开始,然后小学、中学、大学,说白了,几十年寒窗苦读就为了谋职这桩事。

时过境迁,驻步回首而思:难道谋取一份职业的终极目的仅仅是为了谋生吗?显然不是。如果仅为谋生,那么干什么行当不是一样谋生吗,为何非得和千万人抢过“独木桥”呢?更无人会为“考研”、“考公务员”、“竞聘”而“鞠躬尽瘁”。实际上,履行职业应有两大目的:一是获取生活资料,也就是所谓的糊口、谋生,这是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另外一个目的,便是选择一种表达生命的方式,换言之就是寻找一个体现自身生命价值的渠道。

大学毕业后,我被学校分配到一所县级医院实习。这算是我人生中第一份职业,只是没有薪水而已。可是进入医院工作不到两个月,我就已逐渐从大失所望发展到了心灰意冷。每当夜深人静独自面对自己时,潜意识中有一个清晰的声音告诉我:医生的生活并非是我想要的生活。

由于我所在的医院是一个小县城的中医院,医院的建筑、设施等都非常落后,来这看病的人也非常少。那些和我一起共事的医生,每天为打发无聊,就集体躲到一个空病房里打牌。医院里有编制的医生,每月可以领到1200元的固定薪水。这或许满足了他们谋生的愿望,不过仅此而已。面对这种状况,我毅然决定放弃所学专业,到其他领域寻求发展。

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中,我虽曾多次跳槽,但最终还是幸运地找到了自己喜爱的职业。这份工作虽然薪资不高,但它足以刺激我的神经,让我激情饱满地参与其中。它可以让我兴奋,让我充实,让我有成就感、认同感;它可以让我充分张扬我的个性、发挥我的潜能。

其实,仔细想想,职业对于我们来说到底是什么?战场、舞台,还是一个谋生地?与其这样,倒不如说它是一种表达我们生命价值的方式。我们选择不同的工作,谋取不同的职业,不过是选择不同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生命价值罢了。从事一份让我们厌恶的工作,通常会使我们感到痛苦、彷徨,因为这种工作无法完美地表达我们生命的价值,甚至会逐渐扭曲我们的灵魂。而从事一份自己喜欢的职业,我们通常会精神抖擞,那是因为这种符合我们兴趣的工作,可以充分发掘我们的潜力,从而演绎出我们生命的精彩。

罗大佑刚出道时,也曾为选择从医还是从艺而挣扎、痛苦、彷徨多年,最终他毅然放弃了自己“修行”多年的医学专业,选择了挚爱的音乐道路。经过多年的打拼,最终在音乐道路上建树颇丰,甚至被音乐界尊称为一代“音乐教父”。这一切充分地证明,罗大佑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虽然他舍弃了自己的专业,但他选择了一种更契合自己兴趣和生命特征的方式,来演绎自己的人生。

生命的方式 篇6

(编 者)

作家档案

斯妤,福建厦门人。当代作家,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1980年开始写作,著有散文集、小说集二十多部,著有散文集《两种生活》《某年某月》《风妖》《斯妤散文精选》,小说集《出售哈欠的女人》《寻访乔里亚》,长篇小说《竖琴的影子》及《斯妤文集》(4卷)等。斯妤曾在1993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8年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同年10月获“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奖”,并曾获国内多种散文奖。其散文既先锋又典雅,既绮丽又深情,有评论称,斯妤的散文具有“宁静的力量”。小说则奇谲诡异,灵动饱满,熔沉重与幽默,悲剧与荒诞,现实与幻想为一炉,令人耳目一新,深受青年读者欢迎,并被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介绍到国外。现居北京专业写作。

作品选读

斯 妤

外祖母的家紧挨着港湾。那是闽南海边的一个普通小镇。鳞次栉比的一排“竹篙厝”里,有我魂牵梦绕了三十年的家。我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矮小瘦削的外婆把这个家建成了我的乐园。楼上楼下是我疯跑的场所,二楼平台上有我开辟的菜畴,天窗里流泻下来的月光,我把它当成宝石来欣赏,虔诚地一跪就是半天。屋后的葡萄架下,每到夏夜便是老祖母略带沙哑的嗓音,一遍遍地讲述神秘故事,连星星也受了吸引,探出身子来倾听。虽然大门上的铜环里常常有绳子伸展下来,拦腰拴住我的弟弟和妹妹,外祖母却始终对我网开一面,任自由和欢乐无边无际地覆盖我。

接下来是天灾人祸争相肆虐的三个年头。三年里家中少了笑声,多了嚼菜根、喝清汤的叹息声。老人们饿得连皱眉头都没力气。孩子们饿得天天嘬着手指在阳光下发呆。我背着书包有气无力地往家走。刚拐过横街,隔着港湾便看见外婆站在屋后的土台上,用手遮着前额朝这边眺望。饿得腰已直不起来的外婆终于看见我了,嘴角绽出灿烂的微笑。她有些诡谲地朝我摆手,示意我别走大门,沿邻居家后院的小路直接到厨房。我走进厨房,外婆已把厨房的门掩上,正从冒着热气的锅里端出一碗绿油油的食物来。我顾不上道谢也顾不上看碗里是什么,三口两口便将食物倒进肚里。

吃完后才知道碗里装的是番薯叶心。

那一阵全家的口粮是番薯叶,又苦又涩难以下咽,外婆心疼我,将嫩绿的番薯叶心一片片挑出来,拌点油(珍贵无比的油!)拌点盐藏起来给我吃。

拌了油的番薯叶心比清水煮的又老又涩的番薯叶好吃二十倍,外婆天天支走小舅小姨给我开小灶。每次吃完后看着外婆那憔悴的面容佝偻的腰,我尚不省事的心里也会涌起阵阵涟漪:家多么好,亲人多么好呵!

父母亲的家搬离老屋,迁到母亲学校的宿舍时,家便成了一个狭小又鼓鼓囊囊的口袋。一间教室用竹帘一隔两半,里面是父母和小弟的卧室,外面是饭厅兼妹妹和我的闺房。有客来访,饭厅与闺房又变成了会客室,床板与矮凳同样供客人落座。碰上饶舌的访客,几杯安溪茶落肚更是谈兴遄飞,无意告辞,我和妹妹只得恨得在里屋跺脚。事后向父亲抗议,父母总是温和地一笑:“是旧日的学生,好些年不见了。”不过家虽狭小,温情却如空气一样弥漫。下班回来,母亲总是不停地忙碌,不是呆在厨房里研究菜谱,为家人烧制可口的饭莱,便是埋头案前,裁布料,做衣服,精心装扮每一个家庭成员。母亲的烹调、缝纫技术堪称一流,便时常有父亲的同事来要酒席吃,有母亲的同事来求裁衣做衣。父亲不堪烦扰,时常皱眉。母亲却一概来者不拒。我时常纳闷母亲那样瘦弱的身体,如何有那样充沛的精力。每次都是我们一睁眼,便看见母亲忙碌的背影,夜里醒来时,母亲的房里总还亮着灯。我们姐妹时常戏称母亲是铁打的身子豆腐的心。而且至今我们仍常遗憾母亲那充足的精力没有传给我们(我们姐妹都是懒散的人),而母亲如今已六十出头了,仍旧天天不停地操劳,似乎从没有感觉疲倦的时候。

母亲里里外外操持的时候,父亲总是静静地在里屋看书。父亲早年即是闽中地下党成员,他介绍入党的人里有的早已在省里身居要职,父亲却从土改后自愿转到教育界起便始终留在教育界,而且渐渐从正职当成了副职。父亲的许多学生为父亲不平,因为他们深知父亲热爱教育爱惜学生,也深知父亲的才学与清正不阿,父亲却始终泰然。我常常觉得父亲身上有种大智慧,他认为结果就行为(不媚上欺下,不蝇营狗苟,不与官场周旋)来说十分公平。或许他想要的就是这种适心怡性、不扭曲自己,以及随之而来的淡泊与安静?总之,父亲在家的时候(此时正是“文革”盛期,打斗吵闹甚嚣尘上,父亲作为走资派下台后,因历来爱惜学生,在师生中口碑好,故蒙两派学生默许,回家逍遥),他捧在手里的书,他透过眼睛流露出来的目光,甚至父亲床头那盏橘黄色的灯,总是令家中弥漫着一股恬淡、安然的气氛。这气氛我至今一闭上眼仍能真切地感受。告别父母亲的家,独自踏上自己的人生旅途至今已近二十年了,二十年里说不上腥风苦雨,也常常有忍不住要放声痛哭的时候。每次痛苦要淹没我的时候,母亲坚忍的背影、父亲泰然的目光常常会蓦地涌进心里,使我顿时猛醒,顿时收束起眼泪,并为刚才的泪下如雨羞愧。由此我常想,一个温馨、慈爱、智慧的家对于生长中的心灵、漂游中的心灵是多么重要,多么不可或缺啊,但愿我也能为儿子营造一个这样的家。

某年某月

斯 妤

隔壁的慌乱传出来的时候,记得是在夜半。那天我患着失眠症,正异常清醒地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我感觉疲惫极了怠倦极了,但纷乱的大脑却依然清晰亢奋如同白昼。我没有意识到这是那个有着粗重呼吸的老妇人临终前的神秘刹那。但很快我听见隔壁的门打开了,里面的人进进出出传出一片骚动与慌乱。

第二天尚在睡梦中便听见楼下有人仓促地唤人。我顿时想起昨夜隔壁传出来的慌乱来。我想那有着男人般粗重呼吸的老妇人难道她已离开?

她最后离开的时候我本来可以去送行。因为她是在上午十点左右才被几个年轻力壮的男子抬出家门的。想象那一夜之间僵硬了的高大躯体在几个小伙儿肩上多么沉重伟岸。被抬出家门的一刹那,老妇人会再次扶住门框,粗重而沉缓地呻吟起来吗?

我没有去为她送行。我说不清为什么终于没有去送行。但我明白我心里是真切地浸满了悲哀的。

她生前的呻吟至今仍旧清晰地留在我的耳畔。她的呻吟沉缓而且粗重。我第一次谛听时我以为那是一个老头儿。她那些天常常大声呻吟着从底层一步一步爬上楼来。我被那粗重的高声呻吟所吸引,曾经长久地贴在窥视孔前像守候日出一样守候他出现。他出现得十分缓慢。但我听到那粗重沉缓的呻吟沿着楼梯一级一级缓慢地升上来。

他出现在窥视孔前时我大吃一惊。他竟是一个高大的裹着头帕的老妇人。她脸上皮肤粗糙得如同千年老树。她并且有着一张丑陋男人的苍老面孔。她在窥视孔前发出沉重的呻吟时我感觉自己浑身一颤。

那天欣赏那本素描集时我也感觉浑身一颤。那个手摇转经筒的藏族老人发出来的目光刹那间穿透我的五脏六腑。他淡淡地坐着,眼中满是沧桑,满是悲悯。那沉重、睿智、犀利的目光静静投射着。我看见它穿透历史,穿透现在,也沉郁久远地刺向未来。

激情竟然在对虚无的穿透中诞生。为此我感到深深的迷惘。

老妇人张嘴说话时每次都露出一口雪白的虎牙。她虽然苍老但她的牙齿和年轻人一样结实雪白。她的体形和她的呻吟一样酷似男人。而她的皮肤,不止一次令我想到历尽沧桑的老树皮。

老妇人有一次到我书房来静静地坐了一会儿。她什么话也不说,只是淡淡地、毫无表情地坐着。

她告辞的时候我看见她趔趄了一下。但她伸手扶住门框,粗重而沉缓地呻吟起来。

似乎不止一次想到那神秘的刹那。那个片刻越来越美丽,越来越迷人,但那绝不仅仅因为它的神秘。它一定还有某种东西我不明了,但令我不由自主一再向往。有一阵我很想弄清楚它究竟是什么,但现在我放弃了这种努力。因为我知道这努力一定是徒劳。

三毛却在这时候令所有中国人心灵震颤。她在做完手术得知并非患绝症时,将丝袜一只只连接起来,然后将自己斜挂在浴室洁白光滑的天花板上。

她是远离芸芸众生的孤独灵魂吗?她是超越芸芸众生的独特灵魂?

隔壁的哀声是在第二天上午十时左右传出来的。男性的哀号有词有调空前嘹亮,但我听来却像一片干涸滞闷年久失修的老河床。我听着听着突然听到了老妇人那一串串粗重沉缓的呻吟。

真正的老头儿是中午出现的。他披着黑色老棉袄从乡村走来,步履蹒跚声音踉跄。他的脸也和老树根一样凹凸不平,并且比老妇人多了许多肮脏。

他很少出现在隔壁是因为他原来只是一个晚年的继父。他走进隔壁的时候我听见他很凶地咳嗽起来。

哀声渐尽的时候老妇人的遗物被堆到楼道里的垃圾箱下,那是一件她常穿的褪了色的又重叠着补丁的黑色老棉袄,还有同样褪了色显着脏的黑色老棉鞋。遗物里似乎还有手套帽子等杂物。它们被草草打成一个小包,静静地呆在垃圾箱下,冷眼看过往行人。几天后隔壁的门敞开了大音量地放起音乐来。披着老棉袄步履蹒跚的老头儿拎着老妇人的遗物,沿着飘满了煤灰的狭长胡同慢慢朝家乡走去。

珍藏的版画里有一幅《小藏孩》。雪地上两个正在嬉戏的孩子生机盎然蓬勃璀璨。画家对生命的礼赞与珍惜透过孩子纯真而丰富的面孔铺满纸上。

我不知为什么始终没把这幅可爱的画陈挂起来,虽然我赞叹这幅画就仿佛画家赞叹那新鲜美丽的生命。我书房墙上一直静静地放射着那手摇转经筒的老人大悲悯的目光。觉得这目光已经融进我的血液。

我每回抬头看见他时都感到苦涩。

但常常慢慢我就平静下来。

超级链接

斯妤:写作是我最好的生命方式

——资深记者石一宁对斯妤女士的采访节选

石一宁:我很欣赏博尔赫斯的一段话:“我写作,是为了我自己和我的朋友们;我写作,是为了让光阴的流逝使我心安。”我发现你也很喜欢这段话。但这是否是你写作的全部动机?

斯 妤:我曾经引用过博尔赫斯的一段话:“时间是构成我的物质,时间是一条从我这儿攫取东西的河,而我就是这条河;时间是一团消耗我生命的火,而我就是这团火。”我觉得它表达了一直充塞在我心里但从没被明确表达过的想法。的确,促使我提笔的最初原因正是对于时光流逝的恐惧,而后来,当思想渐趋成熟后,我发现它仍然是我写作的主要动机。说主要是因为,还有别的东西,比如对语言的迷恋,比如写作时被语言所激活而进入的美妙的创造状态,这些同样是驱使我们提笔的重要因素。我相信,一个真正的写作人是天生的,这种天生不仅仅指才情,同时也指他对于语言魅力毫无二心的臣服,指他对于内心舒展、精神皈依的重视。这份臣服和重视远胜于常人,足以抵御浮华喧嚣的物质世界的侵扰和诱惑。

石一宁:你认为自己是一个纯粹的作家吗?我指的是把写作视为生命的人?

斯 妤:我不能说我就是一个纯粹的作家,但我是那种固执地把写作视为我最好的生命方式的人。只有在阅读与书写的时候,我们才感到心安,感到愉悦。是的,灵动饱满、富于张力充满表现力的语言总是使我们心旷神怡。

石一宁:你认为对创作来说,生活体验和想象力何者更重要?

斯 妤:缺一不可。当然对我来说,生活体验包括内心体验,而且某种程度上,内心体验比外部经历更重要。两个人经历了完全相同的事,但由于性格、气质、敏感度的不同,这些事在他们心里留下的可能截然不同,或轻或重,或强或弱,完全依各人气质而定。所以,我总觉得,对作家艺术家来说,内心触觉相当重要,不能想象一个不敏感的人,一个对痛苦和欢乐缺乏强烈反应的人,一个对细节和幽微缺乏足够烛照力的人,能是一个好作家。想象力同样至关重要,缺乏想象力的作家当然不可能是好作家。

石一宁:在今天这个市场经济时代,生存问题已越来越突出,加上影视对文字的挤占日渐严重,有的作家在写小说时便已考虑到改编电视剧的问题。对此你怎么看?生存压力是否有可能改变你的写作态度乃至风格?

斯 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就我来说,我首先想的是把小说写好,毕竟小说首先是语言的艺术,它的优长在于语言,而不是画面。但有的小说的确可以改编成电影电视剧,那也不是坏事,毕竟可以有更多的人看。但我不会事先就兼顾两者。纯文学作品稿酬肯定不会高,但如果我们对生活要求不高,心境可能就不同。事实上我很知足,虽然生活简单一些,但此生可以做你喜欢的事,有时间读书,有心境有能力欣赏自然的美,艺术的美,我相当庆幸了。

生活太现实了,灵魂会感到痛苦,这,也许就是我们选择艺术的全部理由。我们沉浸于文学,美术,音乐中,以此抵御平庸,功利和琐碎。虽然这种浸泡既不是无限的也不是全能的,短暂的陶醉后,我们还得回到现实中,但如果没有这种浸泡,没有艺术之光的美妙辐射,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我们在现实中所能达到的穿刺和超越,恐怕都会大打折扣。无论如何,艺术使我们在丑陋中看到美,在黑暗中看到光,在绝望中心存期待。我从来不后悔此生选择文学,哪怕它带给我们的除了美妙的愉悦外还有辛劳和清贫。

生命的方式 篇7

1生命教育语境下实施体育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1.1体育教学需要生命教育予以辅助

体育教学与生命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唯有将二者有机结合,其功能的发挥才会更为有效。体育教学功能繁复,可以针对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调研数据表明,学生的需要是以金字塔的模式显现的,在底层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向更高层级的需要层次过渡, 所以就形成了体育教学活动,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伴随体育教学的迅速进步,生命教育渗透也开始逐步进行,体育教学与生命教育语境下彰显功能的时机已经出现。生命教育与体育教学均以学校教育为媒介,唯一区别是生命教育以讲授为模式,而体育教学则以讲授与课堂外活动为重要载体。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能够强健体魄、健全心智,引进生命教育的体育教学能够提升其教学质量,也是构建健全的教学系统的重要一环。教科书的针对性的提升,教学管理系统的健全、教学目标的明确,业已形成一套教学机制,一部分新式的教学观念得以被用于指导体育教学实践。

1.2体育教学工作是生命教育实施的“土壤”

体育教学目前正位于动态发展时期。体育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的关键性不言自明,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从最为先进的教育理论研讨成果来说,教育是生命的关键载体,是生命质量的外部体现, 也是生命教育的实际需求。

而且,体育教学是生命教育的入门类科目,探讨生命教育,通过体育教学,让其与生命教育交叉互融,健全学生的身心。继承体育教学与生命教育的先进理论成果,让生命教育的定义更为宽泛, 拓宽生命教育的范围。体育教学与生命教育的交叉互融又能够推动体育教学的进步,其是相互促进、互为依托的。

1.3生命教育语境下的体育教学是改革的源动力

体育教学改革是势所必然,为满足我国新阶段对体育教学的需要,以及全球对竞技体育的规范需求,体育教学在生命教育语境下完成改革,能够体现出我国体育教学的创造性。

目前,全球大部分国度都极为关注体育教学是否能可持续发展,因为体育教学能够让我国民众更为健康、心智更为健全。在我国,唯有民众拥有健康的体魄以及成熟的心智,方能谈到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目前,体育教学要秉承创新性的思维以及观念,凭借新课程改革的“东风”,尽心竭力,为老师的教学效率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出谋划策;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推动体育教学改革,全方位践行体育教学新课程改革理念,参考国际国内的前卫模式,完成教学改革。在生命教育语境下的体育教学,应融合改革的目的进行课程设立,归纳经验,面对困难,并探讨化解矛盾的措施,使用种类繁多的教学资源,让生命教育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试金石。

2生命教育语境下的体育教学的实现方式研究

2.1秉承“人本位”的观念,加速构建体育教学系统

自始至终秉承“人本位”的理念,在体育教学教程设计阶段,逐渐渗透生命教育观念,将生命教育的进化和体育教学的教学目的、 教学模式、教学考评等有机融合,让生命教育彰显出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生命的永恒探索的理念,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领悟生命的真谛,让学生在平日的生活中关怀生命、认识生命,让学生的人格更为独立,审美趣味更为高尚,达成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应强调热爱生命的关键性,这亦是任意一门科目开设的初衷,让学生领会生命教育的真谛,让生命的品质得以提高。 在体育教学阶段,应引导学生关爱生命,这是生命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学生全方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以学生身体强健为目标, 让学生的活动与生命教育、体育教学目标更为接近;另外,在体育教学阶段,以体育教学的教程目标、领域目标以及水平目标为核心,形成体育教学与生命健康教程交叉互融的态势。关键是应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体质以及体能,让学生对生命教育以及体育教学不再排斥,培育学生高雅的生活趣味以及健康的生活理念,让学生在身心两方面得到熏陶。

2.2秉承创新调适的观念,让生命教育与体育教学完美互融

根据体育教学的教程的统筹规划,合理创设生命教育语境下的体育教学教程,利用多元化、实用性强的教学模式,体现体育教学的方案化以及流程化。秉承教程设立的整体化、一体化,将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模式等相互融合。教程的设立以及编纂,应依照学生身心特征,建设并健全体育教学系统。一部分专业人士指出:生命教育语境下的体育教学与学生的进步需求必须吻合,创建新式的体育练习模式,让体育教学更为先进,让学生在体育教学阶段体会到运动的乐趣,调整身心,舒缓压力。体育教学中杂糅进创新理念,可以让生命教育语境下的体育教学完成转型升级,让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被激发,推动学生全方面发展。

2.3秉承动态生成的观念,将生命教育的精华与体育教学内容互融

学生的活动种类繁多,生命教育语境下的体育教学同样适用于这一定律,其教学活动必须借助常规的运动模式予以实现。一般来说,教学的流程亦是体育教学的核心元素。从教育实际情况来看,体育教学是在生命教育语境下对教学目的的明确以及实现过程,在保障学生理解体育基本常识的前提下,在卓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中践行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流程通常包含学习的时间、学年、课时等元素,学生在任意学习阶段、学年或学期,均要完成相异的体育技能练习、体育理论的学习,是学生进行集体学习的平台,并能够完善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获得快乐,从而强健体魄、健全心智。在感染性强的体育教学中,学生会明确生命发展与体质锻炼的双向功效,并将课堂行为表现作为体育学习的关键表现形态。课堂教学是体育教学的基础以及媒介,老师与相关教育工作者应打造谐和但不失热烈的课堂气氛,维系生命的完整性、需要性以及相似性。

而在学生与体育老师的共同成长阶段,践行生命教育的自由目标,达成动态生长的目标极为关键。应着力于将学生的生活价值观与体育课程紧密结合,更为重视学生的生命价值,激励并诱导学生强化对体育教学的探寻力度,让学生能够有更充裕的时间以及更广阔的空间来完成体育学习。

2.4秉承评价推动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热情

体育教学的对象就是学生,这种教学更需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学习体育课程的热情,应权衡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全面的教学活动。通过评价等模式,让教学质量的价值判断能够完成。教学的内容以及目标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而教学的模式也并非不可变更,要形成一致的评价准则还存在一定难度。

一部分专业人士指出:应将体育教学评价在体育教学的整体流程以及各个版块中一以贯之,在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学的有效组织等各个流程或版块中引入评价推动模式,保证在体育教学中产生的困难能够被第一时间化解, 最后让教学资源得到最优分配。而且,评价推动不单是一类制约制度,亦是一类保证举措。在体育教学阶段,可以对体育教学进行科学的诱导。

体育教学不能单独为应试教育服务,而要成为平等教育的“前哨站”,为学生制定与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相吻合的教学目标任务, 让每一名学生的热情都能被有效调动。应秉承多视角、多层级的教学准则,依照学生的智力情况、天赋、解读技能等层面的差别,制定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案;并且在评价推动中融入人性化的元素或观念,全方位评估学生的运动能力、身体状况等等。如此才是将生命教育的理念完全融入了体育教学中。

3结语

生命教育之所以被叫做教育的基石,是因为人类的生命是一切事物得以创造的前提和基础。生命教育的广为传播以及运用,让教学的内容更为丰满,人类教育的范畴得以扩宽,是人类生命价值与人类教育的最优结合,是提高人类生命品质的高效教育模式。而与体育教学的结合,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是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

摘要:生命教育是近段时间以来新“崛起”的新式教育模式,体育教学在生命教育语境下功能发挥更为充分,而生命教育语境下,怎样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是未来一段时期相关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该文将从体育教学在生命教育语境下的必要性以及相关对策两方面对体育教学的实现方式进行探讨,希望在生命教育语境下,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生命教育,体育教学,实现模式,研讨

参考文献

[1]陈玮.生命教育视野下的体育教学——评《体育教学世界的生命回归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15(10):69.

[2]方全心,陈祥岩,于振华.生命历程视角下我国优秀残疾人运动员从事竞技体育的动因研究——以参加第十四届残奥会径赛运动员为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32(4):47-50.

[3]《教师》编辑部.让生命在阳光下奔跑——江苏省海门市三厂镇中心小学体育特色掠影[J].教师,2015(18):5-7.

[4]郝娟.生命压倒一切,安全重于泰山--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安全意识[J].速读(上旬),2015(7):1-2.

[5]许惠玲.体育文化特色阅读的实践与启迪——以广州体育学院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6):120-121.

[6]李瑞芬.弘扬个性健体明智奠基人生--张家口市建国路小学“让生命充满阳光”体育大课间纪实[J].教育界,2013(13):155.

生命的方式 篇8

关键词:养老机构,老年人生命教育,策略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超1 亿,并以每年3%的速度快速增长。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重视和养老观念的变化,很多老年人选择了机构养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养老机构是入住老人院的老人们生命的最后一程。对待生命看法的如何,往往影响着养老机构老人们最后的生命质量。本文即从养老机构的现实需求出发,探讨社工在养老机构如何开展老年人的生命教育。

一、在养老机构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一)老年人身体因素的需要

因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老人家选择入住老人院,多因身体原因家人无法照顾。养老机构的老人,多数都高龄、多病,需要介护。养老机构几乎就成为这些老人生命的最后一程。从年龄和身体因素来看,死亡的话题是养老机构的老人最常面对和最难回避的问题。

(二)心理的需要

养老机构是老人聚居之地,老年人经常要面对死亡的话题和死亡事件。如老人们讨论身后事的准备、遗产的处理等等;同机构其他老人的离世往往对在世的老人形成直观而深刻的冲击,离世老人离世前的生活、离世时的状况,往往都会成为在院其他老人的讨论议题,对老人们的生死观念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冲击。

(三)养老机构社会支持体系建立的需要

从养老机构的机构设置和人员构成来看,养老机构不仅仅是老人们养老的地方,因其对老人衣食住行全方位的安排,是一个小型的老人社区,老人们在此因居住房间、兴趣爱好等等形成不同的相互支持关系网络。如居住在同一楼层的人常常一起串门、聊天,形成地缘联系;因共同兴趣爱好组成兴趣小组常一起活动的老人群体;这些支持关系网络养老机构老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为了满足老人生活的需要,养老机构要促进这些网络的建立和正常运行。而一起死亡事件,往往会对他/ 她所在的支持关系网络的老人产生影响。所以,势必要对老人的生死观进行适当的引导。

(四)老人灵性的需要

灵性需要,可以理解为老人们对生命理解的需要。老人可以通过宗教信仰或是自己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来定义自己的灵性需要。而贯穿这些方式的核心,是对于生死观念的理解。生死观如何,直接影响到老人灵性需要的满足程度。

二、养老机构老年人生命教育的内容

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生命教育的内容,与非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的生命教育的内容,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但是生命教育内容的设计,要结合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特点及机构的人员、资源情况来进行,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了解生老病死的生理过程,正确地理解生死

老年人对于死亡的恐惧,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对于生命过程、衰老的过程、疾病的预防与病情的发展以及死亡的过程等等。因此,生命教育的内容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开展。如邀请医护人员为老人普及生理成长基础知识,衰老过程的内容,教授养生保健知识;开展疾病讲座,让老人了解常见老年病的特征、识别与预防,甚至让老人直接了解人死亡后身体方面会发生哪些变化等等。

(二)了解人面对死亡的心理过程,正确地对待心理变化

心理健康是影响老年人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养老机构老人的心理健康是影响老人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维护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是从促进老人长寿、健康的重要内容。而一个人在面对死亡时的心理状况如何,很多时候甚至能直接影响生命时间的长短。因此,让老人了解到人在生命最后阶段的心理变化,有利于老人正确地了解生命的进程。临终心理五阶段理论很好地将人临终时的心理变化分为了五个阶段:(1)否认期。拒绝接受事实。(2)愤怒期。临终患者将愤怒的情绪向接近他的人发泄,以弥补内心的不平。(3)协议期。临终患者接受事实。(4)忧郁期。临终患者产生强烈的失落感,情绪低落。(5)接受期。临终患者接受即将到来的死亡。了解到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也有利于老人提前做好准备,将来真正到了临终阶段而不至于惊慌失措。了解临终期心理变化的另一层重要意义是,让老人正确地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遇到问题时知道如何寻求帮助,而不是独自面对。

(三)了解身后事的内容、流程,做好身后事安排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身后事的安排圆满与否,直接影响到最后的生命质量。因此,可以鼓励老年人参与到身后事的安排中来,以免因为身后事的安排不周而影响到生命的质量。在养老机构的服务中,就遇到过老人因为没有提前做好财产的安排,而在离世后给子女继承遗产带来了麻烦,这也是老人所不愿意见到的局面。因此,生命教育的内容可以围绕这一方面,让老人了解到诸如墓地的选择、下葬方式的选择、追悼会的举行方式、遗嘱的订立、遗产的处理等等方面内容普及。

(四)探寻生命的意义,领悟生命的含义

对于生命意义的探寻,是老人灵性需求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宗教的形式来探寻,也可以结合自己及他人的生活经历,甚至对自然、生命万物的思考来探寻和领悟。所以,生命教育的内容,可以包括不同宗教在生命意义方面的内容,也可以结合老人的人生经历、风俗习惯来设计,更可以包括自然界的生命规律、现象等内容。

三、生命教育的方式

养老机构因其老人居住集中,资源相对集中,因此,生命教育的开展形式可以多样化。

(一)利用老年大学课堂,设置生命教育课

在养老机构的老年大学中,根据老年人生命教育内容特点,编排涉及各专业的内容的生命教育课体系,邀请医生、护理人员、社工、宗教人士等开展生命教育课,甚至可以邀请老人担任教师来讲授生命教育课。在生命教育课的形式,可以进行各方面知识普及,也可以以讲生命故事的形式引发大家讨论,可以观看有关生死讨论的电影,可以去组织大家去大体博物馆参观,甚至也可以让老人担任生命教育课的教师,组织关于生命意义的讨论。

(二)开展生命教育讲座

可以针对老年人的需求,开设有针对性的讲座,如“临终遗嘱的预立”“临终遗产处理的法律问题”“临终阶段心理”等专题讲座。

(三)开展生命教育小组活动

可将养老机构的老人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别、有同质性需求的老人开展社工专业的生命教育小组活动,如“丧偶老人生命教育小组”“同房老人离世后的生命教育小组”等等。

(四)将生命教育与离世老人追思会相结合

在养老机构的老人离世后,可为离世老人举办追思会,共同回忆老人的人生过往,舒缓在院老人的悲伤情绪。可以将人生意义的探讨结合离世老人的人生、临终的过程等进行,这也是非常形象、生动的生命教育形式,很容易引起老人共鸣。

(五)人生历程回顾的方式

每个人的人生历程都是一本非常好的生命教育书,当中有正面的事例,也有反面的故事,梳理的过程,既是对自己人生的回顾,更是一个反思自己生命意义,从过往经历中找寻面对困难、对抗挫折经验的重要过程。养老机构老人的人生历程回顾,可以由社工来进行,也可以由经过社工培训过的义工来进行。人生历程回顾后整理的资料,更是为老人的家人、朋友、社会留下了真实而生动的“生命教育书”。

四、开展生命教育的整体策略

为老人开展生命教育,尤其是为养老机构的老人开展生命教育是具有一定难度。机构老人普遍高龄,因此,开展养老机构老人生命教育应讲究一定策略。

(一)适度引导,避免说教

与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不同,老年人人生阅历丰富,具有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想加以改变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养老机构的社工大多年轻、阅历浅,在老人面前说教,往往适得其反。所以,老年人的生命教育应以引导为主,引导老人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自己去领悟、体会生命的意义,而不能简单地说教。

笔者曾经接触过一位患有癌症的老人,起初她非常抗拒谈论死亡,甚至在院舍的宣传栏看到有关生死的人生哲言都接受不了,社工在和老人接触的过程中,发现老人是一位老党员,曾经久经沙场,人生经历十分精彩,其中不乏和死亡接触的经历。社工从老人的人生经历入手,引导老人谈论自己过往经历,与死亡接触时的内心想法,并引导老人自己分析能够平安度过的正向意义。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进,老人变得不再特别抵触谈论死亡,对待自己的病情也不再异常抵触,而是平静接受。社工这种引导的方式,不仅适用于临终的老人,也同样适用于其他的老人,引导的过程,其实就是用老人自己真实的、正向的经历进行生命教育,从而对当下的生活产生影响。

(二)以老人带动老人,以生命影响生命

在养老机构,老人们朝夕相处,这些老伙伴之间的影响是巨大的。有些老人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在生死观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我们可以让这些老人在生命教育活动中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如邀请这些老人担任“人生导师”,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带动其他老人一起从中探寻生命的意义,从而达到以生命影响生命的效果。笔者所在的养老机构就有这样的几位老人,他们对人生有着特别的理解,对生命、死亡有着独特而正向的见解,并且常常用这些见解去开导、劝解恐惧死亡的老人,我们也邀请了这几位老人在老年大学为老人上生命教育课,用自己的经历、见解去影响其他老人,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在“人生导师”的影响下,有几位老人甚至签订了“志愿捐赠遗体协议书”,希望自己的生命在死亡以后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参考文献

[1]库伯勒·罗丝.论死亡和濒临死亡[M].伦敦:麦克米伦出版社,1969.

生命的方式 篇9

一、“学讲方式”的基本内涵

“学讲方式”是学习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变革, 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 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 以“学进去”、“讲出来”、“教别人”为学生学习导向和基本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作为教学方式, “学进去”指通过自主学、合作学、质疑学等学习方式调动学的积极性, 强调达成“学进去”的结果;“讲出来”指通过同伴互助的“做、讲、练、教”方式, 用所学知识帮助同伴解疑释难、解决问题, 强调在“讲出来”、“教别人”的过程中, 达到复习、强化所学知识, 发展自身综合素质的结果 (1) 。

二、“学讲方式”课堂片断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下列问题。 (要求: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形成结论、交流展示)

(2011江苏高考T2315分) 近代世界史上, 英国在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方面远远走在其他国家前列, 由此成为现代化潮流的“领头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 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七世纪时, 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从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起, 一直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 ……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刘成等《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材料三1796年时, 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 占下院总人数的21%, 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 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 二者加在一起, 超过全院人数的70%。

———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

材料四 (英国) 开始了产业革命, 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了……1830年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 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 (5分)

(2) 材料二中“保守主义的政治”是如何建立的?依据材料三, 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该时期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 (4分)

(3) 材料四中“一次新的斗争”指什么?依据材料四, 概括这次斗争的原因。 (4分)

(4) 综合上述材料, 谈谈现代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分)

学生分析第一个问题时首先把“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转化为“工业革命首先爆发在英国的条件”这一熟悉的问题, 然后根据材料一中“十七世纪时, 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这段有效信息分析得出“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为工业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政治基础”这一结论, 再联系课本相关知识点得出英国工业革命爆发的市场条件、资金条件、自由劳动力条件和技术条件。学生分析第二个问题时首先根据“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这一时间判断出“保守主义的政治”是君主立宪制, 然后再联系课本相关知识点得出“英国君主立宪制是通过1689年《权利法案》建立的”这一结论。根据材料三“1796年时, 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 占下院总人数的21%, 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 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 二者加在一起, 超过全院人数的70%”分析得出“贵族控制了下议院”这一结论, 然后再联系君主立宪制课本相关知识点可得出“国王统而不治、无实权, 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内阁由议会选举产生, 对议会负责, 受议会监督”等结论。分析第三个问题时学生首先根据“1830年”和“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 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 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等有效信息可判断出“一次新的斗争”是“1832年议会改革”, 然后再根据材料四内容分析得出“工业革命的推动;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增强;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更多的政治权利”等结论。分析第四问时, 有的学生首先根据现代化史观明确现代化的要素是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和思想文化的现代, 然后根据材料一分析得出“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这一结论, 再根据材料四分析得出“经济发展促进政治变革”, 最后得出经济与政治两者之间的关系———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 经济发展促进政治变革。有的同学则抓住“英国在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方面远远走在其他国家前列”中的关键词“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 指出几则材料涉及的都是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然后分析材料一得出“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这一结论, 再分析材料四得出“经济发展促进政治变革”, 最后得出经济与政治两者之间的关系———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 经济发展促进政治变革。

三、感触和体会

1. 舞台有多大, 学生潜能就有多大。

由于学生的潜能是内隐的———看不见、摸不着, 因此我一直以为学生的潜能是有一定限度的, 提升的空间是有限的。但经过一段时间“学讲方式”的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 我的思想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只要提供给学生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与空间, 学生的潜力是不可限量的, 潜能提升空间是无限度的。克莱恩说:“孩子们所拥有的潜力比目前的教育体制所能启发他们的多得多。你必须从旁协助他们。” (2)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指出:“人的潜能无限, 在于人是一个可以自我激励的系统。如果你有了成功的表现, 你又受到激励, 你就会走向更大的成功。而这种激励更多的不是来自外部, 而是来自自己。心理学家奥托说了他的一则经验, 是自我承认法。” (3)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 教育应以学习者为中心, 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具有发展的潜能, 只要具备了合适的条件, 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通过这一段时间“学讲方式“的教学活动, 个人发现的确如此。如学生在分析以上材料解析题第二问时, 能够意识到要解决“保守主义的政治”是如何建立的, 首先必须确定什么是“保守主义的政治”, 然后学生能够根据“从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起, 一直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这一时间判断出“保守主义的政治”是君主立宪制, 再分析材料三得出“贵族控制了议会”, 然后再联系君主立宪制课本相关知识点可得出“国王统而不治、无实权, 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内阁由议会选举产生, 对议会负责, 受议会监督”等结论。同样学生在分析第四问“谈谈现代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时, 能够首先确定现代化包括哪些要素, 然后根据平时掌握的知识判断现代化的要素有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思想文化的科学化、理性化, 再根据材料分析得出经济与政治的关系———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 经济发展促进政治变革。这些事实和事例无不说明我们提供给学生的舞台有多大, 学生的潜能就有多大。

2.“我的课堂, 我做主”———“生本课堂”。

“学讲方式”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真正回归, 构建了原生态课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主张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的任务是促进学习者学习和成长, 为学习者提供适当的环境, 激发学习动机, 从而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教育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 教育教学的终端是学生, 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学讲方式“的课堂学习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分析问题、查找资料、明确思路、调动知识、讨论研究和解决问题, 无不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教育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学讲方式”不仅注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内化所学知识, 而且倡导学生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结论通过多种形式当堂展示反馈出来, 学以致用, 解决问题。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夯实, 思路方法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同时教师做到了教学相长, 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了回归, 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充满成就感和幸福感, 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构建了原生态课堂。

3. 教师升级为“导师”, 由重教转变为重导。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程标准 (实验) 》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把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与主动发展、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学讲方式”作为新课改的产物, 必然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主张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同时必然要求教师教学组织方式发生与之相应的转变。教师满堂灌、题海训练、演独角戏、唯我独尊、独霸课堂等传统方法, 早已不适应学生的成长、教育教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了。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要尽可能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 营造和谐良好的多边交流的学习环境, 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如学生在讨论总结完本文材料题中的第一问时, 教师及时引导总结, 让学生把问题转化为平时学过的熟悉的知识。又如学生分析讨论第二问时, 教师适时点出学生要关注时间这一关键信息词。再如学生在讨论分析完第四问后, 教师及时归纳点拨学生学会运用史观、哲学原理等指导分析问题。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活动, 笔者深切体会到“学讲方式”进一步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改善了课堂教学生态, 真正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教学效果更佳。

摘要:“学讲方式”是学习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变革, 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 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 以“学进去”、“讲出来”、“教别人”为学生学习导向和基本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学讲方式”进一步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构建了原生态课堂。教师升级为“导师”, 由重教转变为重导。

关键词:学讲方式,主体地位,自主学习

注释

1徐州市教育局制定.“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行动计划, 徐州教育科研, 2013.

2[美]彼得·克莱恩著.吴运如等译.天天·天才——重视你与孩子本来的学习乐趣.远方出版社1998:11.

3郭思乐著.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49.

生命的方式 篇10

1991年我国原国家科委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中规定高科技企业认定标准有4个:高科技企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具有大专学历的人员占企业总人数的30%以上, 且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技人员占企业总人数的10%;用于高科技产品研究与开发费用应占总收入的3%以上;技术性收入和高科技产品产值的总和应占企业总收入的50%以上。不管高科技企业如何界定, 唯有“创新”才是其根本标志。高科技企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所面临的主要困难不同, 融资方式也自然不同。

一般而言, 高科技企业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5个阶段: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扩张期、成熟期、衰退期。在种子期, 企业只是一个思路或构想, 需要继续研发形成样品、样机和完整的工业生产方案。商业上的可行性, 企业的前景始终笼罩在巨大的风险之中。企业若不在种子期内突破技术上的难关, 将构想中的产品开发出来, 取得雏形产品, 就会面临夭折的命运。企业资金用途主要是创业者们的工资和开发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原材料。在初创期, 企业已掌握了新产品的样品、样机或较为完善的生产工艺路线和工业生产方案, 但还需要在许多方面进行改进, 尤其需要在与市场相结合的过程中加以完善, 使新产品成为市场乐于接受的定型产品, 为工业化生产和应用作好准备。由于企业刚刚成立不久, 还没有销售收入, 而且企业需要购置大量的设备用于产品生产与销售, 所以资金缺口很大, 大约是种子期所需资金的10倍以上。在成长期, 产品已经上市, 且在市场上形成了一定的营销基础, 但仍需开发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加大开发市场力度, 扩大市场占有率, 资金需求旺盛。在扩张期, 高科技企业已经具备了批量生产的能力, 但还需快速完善销售渠道, 树立和巩固企业品牌, 确立企业在业界的主导地位。企业为了扩充设备, 拓展产品市场, 以求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所需资金大约是初创期的10倍以上。在成熟期, 高技术企业在产品质量、顾客服务等方面具有了较强的优势, 企业的经营管理团队亦趋于成熟。资产运用效率高, 资金充足, 企业主要产品已在其目标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 已具备较为固定的分销渠道和恰当的促销方式, 销售收入保持稳定或持续增长, 经营状况达到企业的历史最好水平。但是在这一阶段会出现产品技术过时的风险, 即旧技术整体上或局部性地被新技术取代, 企业若无法进行有效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 将出现产品市场恶化、企业盈利滑坡与现象, 从而改变产业竞争态势的情况。在衰退期, 企业面临其他新技术、新产品的严峻挑战, 产品逐渐被消费者遗弃, 市场份额不断下降, 此时企业以资金已回收为主, 出售、转产, 准备撤离。

二、高科技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融资方式

1. 种子期和成长期。

在这两个阶段, 由于未来的发展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一般民间资金冒很大风险去支持这一阶段的创业是有困难的。因此, 处于这两个阶段的高科技企业, 其融资方式只能是国家直接出资或由天使投资。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建立了专项创新基金缓解科技型企业创业早期的资金短缺问题。1999年, 我国也启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简称创新基金) , 通过无偿拨款和贷款贴息两种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政府创新基金可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科研项目相衔接, 因而既可以更好地利用这方面的资源, 又能保证较高的成功率;另一方面, 政府资金的支持填补了风险投资运作的空白, 为风险投资提供了源头活水, 将带动和发展风险投资事业。天使投资者通常是社会中的富裕阶层, 有时天使投资也称为非正式的风险投资。在1946年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成立之前, 美国的风险资金主要是由富有家族和个人提供的。天使投资者一般是企业创办人的亲戚、朋友和商业伙伴。有些天使投资者就是以前的创业者, 受到风险投资的支持而从自己创办的风险企业上市中, 获得巨大回报, 他们用这些资金来投资同行业或相关行业的其他创业者, 这些投资者更大程度上是对技术和创业有强烈的兴趣。他们通过自己的职业经历积累了足够的财富, 可以用于支持一些小型的创业项目, 而且他们具有一定的资本运作和企业管理的经验, 能够为创业者提供经营上的建议和意见, 而不仅仅只是提供一笔资金, 这对于创业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天使投资者基于对创业者的信任, 愿意在风险企业业务远未开展之前, 就向企业注入大笔资金, 以帮助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但是由于天使投资者只是利用了自己的积蓄, 资金实力有限, 显然不足以支持较大规模的资金需要。我国富裕阶层已经基本形成, 他们中一些人已经开始涉足天使投资。我国天使投资由于受富裕阶层自身素质和观念的限制, 在近期内资金数量不会很大, 但仍旧是我国风险投资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天使投资的存在对完善我国风险投资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正规的风险投资公司在运作上十分规范和严格, 不能满足各种不同创业企业和项目的投资需要;同时随着风险投资资金供应量的增加, 小型项目容易受到忽视, 但这些项目往往也具有较好的增长潜力。天使投资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个空缺。

2. 成长期。

在这个阶段, 风险投资成为高科技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风险投资公司大致有3种类型:小企业投资公司 (Small Business Investment Companies, SBICs) ;风险投资合伙企业 (Venture Capital Partnership) ;以及大公司所属的风险投资组织。这3类中, 以风险投资合伙公司最为普遍。其合伙人分为两大类:有限合伙人 (Limited Partnership, LP) ;普通合伙人 (General Partnership, GP) 。有限合伙人是风险投资的真正投资人, 他们提供了风险投资公司的基本投资来源。有限合伙人包括:富有家庭和个人、养老金、捐赠基金、银行持股公司、投资银行、其他非金融公司, 等等。而风险投资家则是普通合伙人。普通合伙人又是资金的经理人员, 他们运筹帷幄, 掌握着风险投资的命脉, 决定着风险投资的成败。他们筹集资金, 筛选并决定投资对象, 参加投资对象公司的经营管理, 负责将所得利润在合伙人之间分配。有限合伙人投资一般占风险投资资金总额的99%, 构成风险投资公司的基本资金来源。而普通合伙人仅占1%。普通合伙人投入的主要是科技知识、管理经验、金融专长。我国的风险投资公司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 “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为我国第一家专营新技术的风险投资公司,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我国风险投资公司的数量和规模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目前风险资本的主要来源仍然是财政科技拨款和银行科技开发贷款。由于国家财力有限, 拨款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逐步下降, 银行因控制风险也始终把科技开发货款控制在较小规模, 使得风险资本增长缓慢。另外目前我国缺少真正的风险投资家, 缺乏对风险投资家的激励与监督机制, 风险投资的运作极不规范, 潜藏的风险很大。

3. 扩张期与成熟期。

在这个阶段, 风险投资、银行贷款、证券市场融资都纷纷向科技企业伸出援助之手。

目前风险投资的来源主要有:大企业投资形成的附属风险机构、以社会资金为主的商业型风险机构和金融附属风险机构。大企业附属的风险投资公司具有资金来源比较有保障、投资方向比较明确、组建成本较低、操作比较简便以及可以依附公司的技术平台进行项目搜寻和筛选等优势。企业进行风险投资是为企业自身的战略目标服务的, 具体来说, 企业进行风险投资, 目的是为了利用中小企业在高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 或者通过小企业的产品扩大他们自己的主流产品, 或者是消灭潜在的竞争对手。最近国内一些已经建立了相对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大企业 (尤其是一些良好的上市企业) , 纷纷挺进风险投资领域, 并组建风险投资公司。如2000年上半年成立的联想集团创业投资公司。商业型风险投资机构是指资金来源主要以社会资本为主, 采取专业管理, 并以赢利为目的的各种形式的风险投资机构。其资金组成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政府投入一定的资金, 吸收其他资金包括投资机构、大企业或大公司等入股;另一种是纯粹的商业资本之间的自由组合。金融机构附属的风险投资机构, 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将风险投资与其他业务结合起来。如商业银行从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中寻找合适的风险投资对象, 另一方面又可以将接受其风险投资的企业发展成银行未来各种业务的客户。投资银行通过风险投资来物色好的融资、上市承销、兼并收购的企业, 参与风险投资可以减少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 从而挖掘到一批可以长期合作的优质客户, 为各项业务的开展奠定基础。对企业来说, 在股票上市之前, 为了增加企业的价值, 可能需要一笔资金对企业加以美化包装。而对于金融机构附属的风险投资机构而言, 其投资经理人往往缺乏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的经验, 缺少对新企业经营的判断和监控能力。因此, 为发挥他们的服务优势, 金融机构附属的风险投资机构往往投资于后期乃至过渡期的企业。这样, 一方面可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 另一方面也避免他们对早期企业的管理和行业技术不熟悉的缺陷。

在扩张期与成熟期, 商业银行除了投资风险机构以外, 还直接对高科技企业贷款。从目前银行的经营效益来看, 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商业银行基本都赢利, 是银行效益的高成长区, 与当前银行整体经济效益下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商业银行由卖方市场逐渐走向完全的买方市场, 激烈的竞争使得商业银行在传统业务领域的收益率下降, 严峻的现实将促使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 寻求新的收益增长点。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板运行了一年多, 累计为50家上市公司融资了近百亿元, 为我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2007年中小盘股板块上市的条件较成熟的企业有数百家, 半数以上属于高新技术行业, 净资产收益率在10%以上的将近70%。以此为平台, 有条件选择一批有业绩支撑、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的企业打造未来创业板主体。这种循序渐进的做法, 更易于投资者理性看待创业板的启动, 消除对现有市场受冲击的疑虑, 坚定人们对推出创业板的信心。

三、高科技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融资方式的演变原因探析

一般而言, 企业的融资方式可分为股权式融资和债务式融资, 股权资金来源可分为自有资本、天使基金、风险投资、公众股权 (发行股票或公开上市) ;债务资金来源可分为私人借贷、商业信贷、金融机构短期和长期贷款。还有一种相对于传统证券化的融资方式来说, 但不计入企业资产负债平衡表的表外融资科目———金融资产证券化, 即把经过评估后的金融资产以证券的形式进行再发行, 并销售给公众投资者以实现资金筹集的一种企业融资方式。而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其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性决定了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有着不同于一般企业的融资方式 (见图1) 。

高科技企业的融资方式演变实质上是资本追求利润与规避风险天性使然。当高科技企业处于高度不确定的种子期或初创期时, 银行资本很难观测企业的盈利能力, 企业也没有足够实物作抵押, 所以早期的风险投入只能是企业自筹、财政拨款和风险投资。企业自筹的资金量总是有限的, 大多数创业者不可能仅凭自筹解决困难, 于是向政府、风险投资公司寻求援助就成为必然。政府出于发展国家创新能力的考虑, 会无偿地拿出一部分资金来支持, 但数量也不会太大。剩下最主要的融资者就只能是风险投资机构了。风险投资机构在仔细考察了企业融资项目后, 以股权的形式分阶段向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同时还派出人员进驻风险企业参与管理。这种融资方式作到了追求高利润的同时严密地对风险进行控制, 以股权的形式拥有了对未来高收益的索取权, 直接派驻人员降低了信息不对称, 分阶段的资金投入给风险企业带来了经营压力, 作出了随时撤资止损的准备, 以此来规避风险。当高科技企业发展壮大后, 高度不确定因素减少, 银行贷款、资本市场融资迅速跟进。高科技企业的生命周期就是由各种不同资本相继连接而成的, 风险与收入对应, 每种资本都在自己的位置上以适合自己安全增值的方式完成着资本循环。

参考文献

[1]北京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风险投资与新经济[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

转变学习方式 打造生命课堂 篇11

一、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绽放生命的独特

新课程倡导: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和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如果没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一定不会有独特见解,更不会有独特感受和体验。自主学习,旨在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因此,要打造生命课堂,首先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只有自主,才有自我,才有个性化的独特体验,才会有生命个性,离开了自主,张扬生命个性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自主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张扬个性。当学生自觉地根据自己的能力、学习的任务,积极主动的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对为什么学,能否学,学什么,怎么学,产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和反应,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生命个性才能得到张扬,而个性得到张扬的时候,生命个体的创新潜能也才能得到开发,生命的独特性也才能得到体现。一般来说,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独立自主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的欲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才能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独特的个性化过程。因此,只有尊重生命个性,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中绽放出生命的独特。

二、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验生命的相悦

课程标准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提示教师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要组织他们合作学习。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合作交流,实现师生、生生互动,互相沟通,相互影响,相互启发,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虽然知识的获得是主体内部的自我建构,但这种内部建构不是封闭的,而是在班集体中进行的,是生命个体通过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完成的。

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发展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相互交往与生命相互悦纳的过程。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是一种多向交往,它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还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欣赏他人,悦纳他人,还能提升学生的生命水平,因为人的成长并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精神与灵魂的成熟和提升。因此,不能不说合作交往的过程就是一个生命个体相互悦纳的过程。

教师要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充分利用学生间的智力差异,将不同智力的学生分为一组,让他们在组内参与讨论,实现互补,使不同智力的学生在组内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释放出不同的生命能量,使自己的生命在相互学习、相互倾听,相互沟通中得以提升,并在提升认知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之间的相互悦纳。

三、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提升生命的价值

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小组合作学习,最终都要让其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交流的内容一是认知与技能方面;二是过程与方法方面;三是情感与价值观方面。交流展示的目的是要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让自己的生命价值得到发展,通过展示提升各自的生命价值。展示是多向的沟通,彼此的给予,最终要达到共同拥有。展示就是给学生表现自我价值、分享生命成果搭建一个平台。表现是学生实现发展的途径之一,学生就是在一系列行为表现的基础上获得发展的,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而表现则是个人实现社会化的台阶。让学生获得主动表现的机会,他们的生命激情就会被调动起来,各种精彩的创新也才能萌发出来。因此,课堂不应该仅仅是教师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更应该是学生展示自我发展的空间。

教师应努力点燃学生展示的激情,让他们在充分展示自学所得、合作所得中共享智慧的成果,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舒展自己的生命。同时交流展示过程常常能够激活知识的生命状态,使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相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相沟通、与发展知识的生命个体相沟通,因此,通过交流展示可以在分享生命个体学习成果的同时,使学生个体生命的厚度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限度地增加。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以有效地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有以“帮助生命正常发展”为宗旨,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强盛活力。

生命的方式 篇12

一、专题讨论的组织和实施

(一) 专题选题的筛选与确定

在生命科学概论的遗传学教学中, 以前期的基本知识为基础, 了解学生在中学阶段文理科的基本情况以及对生命科学的感兴趣话题, 收集社会和网络上与遗传学相关的热点问题, 确定专题讨论的题目。专题题目需要符合以下几个要求:首先, 紧扣教材, 不能脱离遗传学的范畴。其次, 结合实际, 与时俱进, 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另外, 专题难度要适中, 不超出学生的学习范围, 以免影响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向教师提出专题选题。

例如, 学生可以在这一课程教学中筛选出多个能进行讨论的专题题目:衰老与遗传、医学与遗传、转基因与食品安全、不孕不育与优生优育、性别决定与同性恋、罕见遗传病探讨、转基因食品的理性思考、人类常见遗传病知识、遗传与优生、遗传与环境———谁决定性格、遗传病的认识与防治、红绿色盲的遗传、人类左右撇子性状及其遗传机制分析、人类性别决定和性别鉴定研究进展、先天性唇裂的原因与预防等。从这些题目可以看出, 学生比较关注自身、社会和网络热点问题。因此,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可根据学生选题的实际情况, 挑选感兴趣的内容, 拟定5~6个题目, 进行准备和讨论。

(二) 讨论形式与过程

讨论可分小组和班级讨论两种方式。一般8~10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 每组学生可自行选择专题, 推举一名小组长, 对组员进行分工合作, 如在收集资料、分类与整理资料、PPT制作等方面进行详细分工, 并在组内通过邮件、QQ等方式进行内部讨论交流, 推举一名同学进行全班讨论与交流, 时间控制在10分钟之内。为了体现探究式学习模式, 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专题应按照文献综述“前言—正文—总结—参考文献”的格式撰写, 强调参考文献特别是英文文献的阅读和使用。

全班专题讨论时间一般安排在课程结束前的2~3周, 成绩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 计入期末总成绩中, 用3个课时实施专题讨论。讨论开始前, 拟定1名学生作为主持人, 告知大家本次讨论的题目、顺序、汇报人。在学生进行交流汇报时, 应首先介绍本组成员, 以及每位成员在本次交流的贡献。汇报结束后, 展开讨论答辩, 依据讨论的热烈程度, 可适当延长时间。讨论后, 教师要对汇报人的汇报内容、讨论内容等做点评。

总之, 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 汇报演讲人要控制好时间, 而讨论时间则可适当延长。教师应尽可能地不打断学生的热烈讨论, 当时间较长时提醒课后再接着讨论。

(三) 专题讨论总结

每位学生汇报与讨论结束后, 教师应对汇报人的题目新颖性、PPT制作、文献查阅、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及学生讨论问题进行点评。由于每组学生在讨论题目、PPT制作、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差异, 导致汇报讨论后的反应大不一样, 教师要指出其优缺点, 增强较弱小组学生的自信心, 不吝惜鼓励, 也要委婉地指出问题。例如, 在“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知识”的汇报中, 演讲人对常见遗传病的分类、名称进行介绍, 但没有对一些常见遗传病的定义进行详细解释, PPT的制作更像课件而非专题汇报形式。汇报结束后, 教师应委婉地指出存在的问题, 如应就实际问题以及更能引起大家兴趣的方面做更多的努力, 这既指出缺点, 也会照顾学生的情绪。在每位学生的专题汇报讨论结束后, 班上其他同学要依据合适的评分标准进行打分, 最后由专人进行统分、公示, 将其作为平时成绩。讨论结束后, 按照讨论的意见和建议, 对专题电子文稿和PPT文稿进行修改, 提供给每位学生, 让所有的学生能主动地参与教学, 获得更多的知识, 比单纯教师讲授的效果要好。

专题讨论式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 也不可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专题讨论式教学虽然把课堂交给学生, 但教师不能对学生放任, 而是全程对学生负责, 不可掉以轻心, 否则很难达到初衷。不过, 这对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组织能力、工作责任心等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专题讨论的优势和特点

作为非生物类专业的大学生, 学习生命科学的目的是拓展知识面, 加强学科交叉, 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 培养正确的生命观, 珍惜生命和热爱生命[1,2]。有学者认为, 自主讨论式的学习模式,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3,5]。张羽在遗传学的教学中, 认为差异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的方法可取得较好的效果[6]。专题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体现自主式、探究式和合作式的特点。学生在准备专题内容时, 能够分工合作又相互合作, 不仅大大拓展教材内容, 增加知识面, 还可培养独立思考、探究和创新能力。

有调查研究表明, 现在大学生毕业后, 所从事的职业与大学所学专业的关系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而生命科学与人类和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 非生物类大学生在学习生命科学知识的他同时, 应学会独立思考, 掌握不断学习的能力, 紧跟科技发展步伐。而专题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对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判断能力、外文应用能力等, 有很大的帮助。

在生命科学概论的遗传学教学中, 采用专题讨论式教学方法, 会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 让其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发挥能力、应变能力等得到锻炼。而且, 很多学生也很喜欢这种教学方式, 期望能够多开展一些这样的教学活动。

三、专题讨论的不足和解决思路

(一) 存在的不足

生命科学概论作为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的课程, 根据学生对象, 在该教学方式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特别是不同专业和年级的教学班, 在专题讨论组织方面比较困难。例如, 有学生说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专题, 而小组式分工协作容易使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偷懒, 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 最后专题形成与讨论仅仅依靠小组内几位学习认真、有兴趣的学生来完成。一些学生在引用文献时过多引用英文二次或三次文献, 没有较好地阅读原文献, 容易造成引用偏差。还有, 其评价方式有待细化和科学化等。

(二) 解决思路

了解学生的兴趣与态度, 拟定的专题讨论应贴近需要、实用, 增加讨论热情等。在兴趣的指引下, 学生才不会觉得这是一种学习压力, 而会主动积极去获取相关专题知识。

针对学生英文文献阅读能力较弱现象, 教师在平时上课过程中可根据授课内容, 用较短的时间增加英文文献的阅读与讲解, 并让学生试着翻译文献, 布置英文文献阅读任务, 以读书笔记的形式间接提高学生英文文献的阅读时间和能力。

针对评价方式与标准, 征求其他学科教师和学生的意见, 以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师范技能, 设置更为合理的标准。

摘要:生命科学领域涵盖广泛, 生命科学概论的教学内容繁多, 而遗传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生命科学概论的遗传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采用专题讨论的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拓展知识面, 成为传统讲授式教学的有益补充。本文就专题讨论教学在生命科学概论的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优点和存在问题等进行阐述。

关键词:生命科学概论,遗传学,专题讨论,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曹阳, 张霞, 高捷, 等.通识教育中生命科学素养教育初探[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 (电子版) , 2011, 1 (1) :30-31.

[2]魏俊杰.生命科学类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2) :89-90.

[3]明凤, 常芳, 李捷.互动式的“教与学”——“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授课方法初探[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 (电子版) , 2013, 3 (4) :10-13.

[4]邢万金, 莫日根, 苏慧敏.遗传学教学内容中与其他课程重叠部分的处理[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 (电子版) , 2011, 1 (2) :10-13.

[5]唐建军, 吴敏, 陈欣, 等.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通识课程开设讨论课的探索[J].2014, 4 (1) :12-16.

上一篇:城市化下一篇:竞赛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