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存在方式(共12篇)
艺术的存在方式 篇1
0前言
后现代艺术更注重将多种不想关的的艺术进行结合,这种结合一定程度上颠覆覆了纯艺术的概念,它并非单指纯艺术的结结合,而是将设计作品与艺术相结合便于观观赏者通过设计直接看到艺术的表达。后现现代主义艺术受结构主义的影响使得其表表达兼容且怪诞,对观察者的主观感情具有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对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力进行考验。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与探讨后现现代主义艺术存在方式的多元化。
1后现代主义的产生
后现代主义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中, , 是当代西方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思潮,最最近二十年西方理论界研究最重要的课题题便是后现代主义。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逐渐加大,人人为劳动被科技大规模的取代了,人们的认认知方式等也发生了相应地变化,人们的审审美观念也逐渐改变,同时由于二战影响以以及之后的经济萧条,社会大众的心理发生生了极大的变化,由于外界环境变化以及社社会大众内在的变化,这种极端的情绪合力力孕育了后现代主义。
社会的各个方面因为后现代主义的的产生皆进入了一个新的变化,由它所滋滋生的极端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对艺术的偏偏激性产生了相应的影响,资本主义社会潜潜在的诸多矛盾逐渐显现出来,很多人开始始趋向于偏激的思想,人们无法对后现代主主义的影响进行公平地评论,便将它归为混混乱、零散或是叛逆等特征的代表。
现代主义时代的末端新生了后现代代主义,可以说后者的启蒙是建立在前者衰衰亡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思潮带有反历史的的思想,社会大众呈现出对比度较大的矛盾盾状态。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主义推动了后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并为其提供了精神的动动力,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方式是对现代主义义的思想方式的一种改良,也是与现代艺术的一种分离。
2后现代主义艺术特征
现代艺术之后是后现代艺术,因此如果想要真正地了解、认识后现代艺术, 就需要对后现代时期的社会形式进行详细的探究,只有通过此种方式才能将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之间的界限最终明确。 而用最简单、最直观、最易理解的话语来解释后现代艺术,我们可以说它是反现代艺术的。然而,一定程度上后现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思想分离,但同时它也对现代艺术起到了继承和发展的作用,可以说它是现代艺术的延续。纵观以往规律,任何新艺术风格的出现,都要在认识传统艺术的前提下再将其超越。与现代艺术不同的是,后现代艺术更关注现实的真实世界, 这主要取决于社会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 社会大众认知世界的态度以及思维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们关注着世界的变化与发展,并用艺术的视角表现后现代主义艺术,社会的形态特征也是从社会的不同角度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 艺术语言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世界百态,社会的角角落落。更为重要的意义是美丑的再现不再是艺术所要呈现的,艺术更多地被用于社会生活,艺术也是反映社会的一种形态,如果社会充满病态,那么艺术应该承担起治疗的责任。艺术不再被束之高阁,而是走近时代,走入大众生活, 艺术“诉说”着社会百态,社会各种矛盾、 问题,可以说每一个作品都是反映生活的一种心态一种形式。
2.1在创作形式上追求仿像摹仿,内容重复,复制,拼贴
对于传统艺术来说,意义内涵是否深刻是它的核心,而现代艺术以现代特性和创新的想法以及独特的质感作为它的特点,然而后现代主义艺术让人看来,就是无法去感受的简单拼贴而成,一味地模仿,看到的只有不断的重复和复制。呈现的所有都趋向于表面化,而新的画面,简单的复制而成,以《矩形砖阵八》来说,就像一个用一百二十块一样的砖块堆积做成的长方体,看来就是一堆重复的东西, 不去作任何雕琢和粘和,看不到文字和图画,随便一个人都能够简单做到堆砌而成,然而为什么《矩形砖阵八》却被人称为艺术品,其它的就是不行?大概因为《矩形砖阵八》的存在只是为了被欣赏,纯粹的艺术形式的模仿和复制,而没有任何实用性与功用,自然能做到如此。
2.2在审美展示上给人呈现出平面感,无深度感,意义消失
在我看来,《矩形砖阵八》只是一堆转头整齐地放在一起,顶多还算是一个长方体的形状,是一个基本的图像平面化,意义和深度荡然无存,而对于《蒙娜丽莎》来说,画中她神秘的微笑可以延伸无限的答案,人们欣赏却不会进行深度地想象和思索,仿佛它只是在那摆放着而已,意义没那么重要。碰巧的是,后现代主义就是用此来表达平面感和缺乏深度以及意义。
2.3后现代主义艺术作品从强调主观感情到转向客观世界
往常的作品,都能透露出一定的感情内涵,往往带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主要的对象是放置在自我联系的形成”, 作品给予以人为本的审美以及非常明确的主观情感感受。《自由引导人民》具有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和不同的政治方向, 每一个读者都会试着考虑政治因素背后的历史和文化。相比之下,《矩形砖阵八》 则没有如此,在其眼中,砖阵只是砖阵而已,不去考虑历史和文化,不会带来太多的存在,客观来说就是一砖堆罢了,不会引起太多的主观情感影响,只是为欣赏而欣赏,其他的复杂的什么都不管。
2.4个人主义,浪漫主义
实际上,个人主义以及浪漫主义极度被后现代主义艺术所推崇,后现代不再传统,思维不再固化,作者可以自由地发挥奇思妙想,而没有作何限制,“旧的结构、 模式和交互模式以及依赖统统被炉子融化”,自然而然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随之产生。浪漫主义借助个人主义产生,认为艺术的产生都能由任何的想法和手段转化而成。《矩形砖阵八》推崇简约的艺术, 认为几块不起眼的砖头堆在一起都能看作艺术,如此独特的个人大胆思维使其举世闻名,奠定了一个浪漫主义的基调。
上面只是举出后现代主义艺术特征的几个代表性方面, 然而对后现代主义艺术特征的归纳还不够的完全,还需要不断的深入的研究。
3后现代主义设计及其影响
3.1注重人性化、自由化
后现代主义注重现实生活,排斥现代主义的纯理性及功能主义,对具有国际风格的形式主义尤为反叛。艺术家在设计时通常会秉承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的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设计的人性化、自由化, 人在设计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3.2注重文化内涵,体现个性
马克思主义主张人类用辩证的方法分析、评判问题,因此想要真正地认识后现代主义思潮,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可以深刻地分析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的土壤,对它当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文化氛围、大众心理等深入探究,熟知其发生发展的主要历程,透视其所蕴含的深层价值取向,才能全方位、多层面地正确认识这种思潮,避害趋利为我所用。
3.3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并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受世纪末怀旧思潮的影响,传统的典雅与现代新颖相结合是后现代主义所追求的,在设计中既有传统元素又有现代新元素,达到古典与时尚完美结合的效果。 历史文脉因为后现代主义得以延续,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因它的存在得以继续传承下去。
3.4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矛盾性、复杂性和多元化的统一
后现在主义主要利用了多种设计手段,其中最主要的有非传统的混合以及叠加等设计手段,现代主义主张简洁和单一,而后现在主义和现代主义相反,它主张矛盾性和复杂性。它的目的就是制造出似是而非的紧张感,将有条不紊的设计风格用混乱不堪,杂乱无章所取代,在艺术上,完全主张多元化形式的存在。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社会是一个开放、复杂并多元的体系,也无中心而言,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开放的、平等的关系。
4后现代主义艺术存在方式的多元化
4.1对人性化、自由化的重视
后现代主义也可以称做反现代主义, 是对现代主义的作用性、极简性、单一性、 简单的理性的消除,特别关于反对国际主义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设计,它仍然是以人为基础的设计风格和原则,并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重视人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强调用户体验的重要性,把人性化,自由化作为设计的重点。
4.2对个性和文化内涵的重视
现代主义较为单调、平庸,而且千篇一律,后现代主义设计潮流恰恰与此相反,它推崇个人主义,浪漫主义,崇尚舒适,随性,别具一格的生活态度,突出了设计的文化内涵。
4.3历史文化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后现在主义是把传统的文化和现在文化相结合的现代艺术,它继承的不仅仅有传统的风格(以历史为背景进行主要构思设计),而且它也是极尽的追求现代主义的风格。所以说后现在主义创造了传统文化和现在文化相融的流行设计。
4.4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后现代主义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和现代主义的简单性,单一性形成鲜明的对比,后现代主义用非传统的混合和堆叠设计手段,以错落无序取代横平竖直,主张多元化的统一。
5结束语
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发展,社会各个领域逐渐融入了这类思维理念。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个性自由、浪漫主义以及发散的思维方式,是处于大工业环境笼罩下的人们回归自然的一处庇护所。后现代主义使人类的艺术造诣更加高深,祛除了部分浮躁、单调,与大自然更贴近,与人类生活更贴近,让人们贴切地感受真实的生活。
摘要: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西方的后现代艺术逐渐被引入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美术界最时髦的话题便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主要指的是艺术领域中后现代主义的诠释。本文主要阐述了有关后现代主义艺术存在方式的多元化。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艺术存在方式,多元化
艺术的存在方式 篇2
浅谈批评的艺术方式
批评是教育工作中经常运用的重要手段,是帮助学生增强自控能力,转变学生行为习惯的“特效药”,如果说表扬是给幼苗施肥、浇水,那么批评则是给幼苗整枝除虫。如何实施批评才能起到最佳期的效果,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值得研讨的问题。恰当的批评能使学生心悦诚服,让你的教育得以顺利开展,取得明显的成效。否则,可能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甚至还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激起抵触情绪。因此,我们应慎重采用批评方法,做到态度要诚恳,感情要真挚,必要时,也可以严厉些,但要注意把握批评的角度。要区别批评对象的个性特点,尽量创设批评时的激励情景,讲究批评的艺术。在这里,我简单谈谈这几年教学生涯中的几点见解。
一、鼓励——巧妙的批评
有些学生是自尊心强,爱面子,对于这一类学生不可从正面提出批评。而要婉转地从侧面绕一绕,即寓批评于鼓励励中,采用巧妙地鼓励,在鼓励中饱含信任和期望,在信任中维护其自信和勇气,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码而又不丧失自尊,从而起到预期的批评效果。徐特立说过“对犯错误的学生要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中去批评他们的坏处。“例如,我们班里的一位优秀生,他喜欢上科技课,玩四驱车。上语文课,他也拿起四驱车玩个不停,我找他来谈话:“你热爱科技,喜欢改装四驱车,这是好事,老师也赞赏你。要是你在语文方面也能这样用功,那就更好了,相信你是能做到的……老师没有声色俱厉地直接批评使他很感激,也很渐愧。后来这位学生对语文也下了苦功,写了许多有关科技的小论文,获得了学校一等奖。这样貌似鼓励,实是批评的方法较之训斥和责备,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二、提醒——善意的批评
面对性格倔强的学生,切忌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去训斥和指责。应该以诚恳的态度,热情的关怀去帮助他们,适时地给予提醒,言语要饱含深情,蕴藏期望,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他感到教师的善意批评是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接受批评,改正错误。如:有一位学生,他家庭经济不好,父亲患病,母亲下岗。可是受不良风气影响,却染上打游戏机的习惯,成绩直线下降。找他谈话时,我不直接提出批评,而是先与他拉家常,问他家中父母情况,每月收入,及姐弟的开支,然后说:“你是个懂事的孩子,不像个别同学成绩差而又是不努力 ……你父母对你寄予很大希望,他们培养你,很不容易,够辛苦了!要是你能在生活上多替你父母想想,自觉约束自己,你父母也一定会很欣慰,老师会更高兴。”这位学生惭愧地低下了头,表示一定改正错误。这种适时提醒的批评方法是从善意的立场出发,分清是非,以情感人,使学生容易接受。
三、沉默——无声的批评
在一定的场合,教育者有意识地沉默也是一种有效的批评方法,但实施这种批评,一定要创造一种紧张、严肃的气氛,批评者表情要严肃、眼神要专注,使学生在沉静、严肃的气氛中感觉到教师的不满和责备,产生一种心理压力,并在自我反省和检查中领悟到自己的不足或过错,从而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有一次,班级闹哄哄,我一进教室,用严厉的目光盯着大家,沉默了一会儿,全班同学一眼就发现我对班级纪律的不满意,从而自觉悟地安静下来,并坐好。当然这种无声的批评方式要把握时间的长短,适可而止。
四、遣责——严厉的批评
学生中有个别平时表现极坏,而且屡教不改,甚至有个别犯了严重错误,影响较坏,对他们则不能采取轻松、委婉的批评方法,更不能一味地迁就他们或放任自由,而应该不失时机地予以严厉的批评,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批评的态度要严肃认真,语言切忌含糊其辞,目标不明,但也不能威胁鄙夷,讽刺挖苦,更不能嬉皮笑脸,漫不经心,要让犯错误的学生及旁人都有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理解和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记得所教班级里有一位学生常常去爬校围墙,在上面走着玩,认为这游戏玩得刺激过隐,像表演“猴子走钢丝”,精彩极了。我多次提醒他,可他还是老样子。一次,我再也忍不住了,把他找来,生气地吼道:“老师已多次告诉你不能这样做,你还不知道悔改。这样做,摔下来的后果,你知道会怎样吗?一次没摔下来,两次没摔下来……,你能保证一百次都不会摔下来吗?一千次都不会摔下来吗?要是你爸妈知道了,该多伤心,多生气呢?”他见我发这样大的脾气,都呆了。接着,我语气缓和下来,诚恳而又耐心地说:“你要知道,你这样做,不仅伤害了老师对你的关心,对你的信任,还伤害了父母对你的爱,如果你摔下来,他们会怎样呢?你还会觉得高兴?觉得刺激吗?你忘了老师对你的多次劝告,一而再,再而三地做这种事,实在让老师难以原谅你?我感到痛心,希望不要再出现这种事。”这种严厉的批评,言辞诚恳,刚中有柔,柔中有刚。从那以后,班里再也没有出现这种事了。
探析艺术展示方式的拓展 篇3
艺术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虽然艺术是属于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但它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产力,也就是间接地反映出经济基础。简而言之,艺术属于人类的精神文明的范畴,而精神文明建立在物质文明之上,所以艺术是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因此,艺术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纵观艺术发展史,艺术从原始的记录工具,到装饰品,再到奢侈品,从“精英文化”扩展到“大众文化” 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发现艺术的革新是建立在人们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工业革命以后的现代社会是个经济科学飞速发展的社会,也是个神话一一破灭传统逐渐颠覆的时代。现代社会中没有了精英阶层对高雅艺术的垄断。大众艺术的兴起使得艺术的受众面极大的面向了普通阶层。而消费社会的日益扩大更是促进了大众艺术的流行与繁荣。当代的艺术是以消费文化为核心,大眾审美为风向标的艺术。科学和经济的发展使得展示的方式不断推陈出新,而艺术机构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现代艺术本身是以反传统、反理性的姿态出现的。技术革命的冲击使得艺术家们必须寻求创作的突破口,例如去除绘画的写实功能,一幅画不再是某种现实事物的复制,它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赤果果地直面观众;比如将完整的形象解构,使得形象之下的情绪得以更强烈、直接地表达出来,毕加索是其中的代表;舍弃表面的美感和理性,用粗糙、原始甚至是丑陋的形象来表现人的存在,使观者获得更加强烈和持久的体验;增加表达渠道,从平面、静止发展到立体、动态,是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上引导观众进行主动、自由的理解,如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
当艺术发生内在变化的同时,展式方式与之产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展示方式的变化与艺术的发展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当代艺术被称为适应高端人群的"精英文化",而现在逐步转变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大众文化”。艺术的展示方式变得越来越开放,改变了以前“封闭式”的状态。当代艺术更多的表现对社会、历史、人性等问题的关注与思考,所面对的观众也不再局限于艺术圈中,而是更广泛的社会大众。这就要求当代艺术拓展展示方式,以更加开放的形态呈现出来。因此,博物馆之类的展示场地已经不能满足一些当代艺术作品的展示需求。艺术已经变成了一种开放的大众文化。艺术的发展和演变是与历史时代以及相关领域的发展相关联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很多创新的手段,材料运用上也有了许多变化。艺术家们纷纷尝试使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作品,这些材料很多来自新兴工业中的技术和概念。尤其是在影像声音等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艺术家和广大的受众都对这种新型的声光装置产生的效果非常着迷。由于艺术品本身就来自于人们的生活,所以艺术品已经不再需要人们隔着玻璃橱窗观赏。当代艺术品的价值不在观赏价值,而在于那些超出作品以外的影响人们自身意识的价值。展示也从“为了展示而展示”转变为“为了意识而展示”。艺术的发展使艺术创作的形式及材料也得到了创新,艺术的变革使展示也随之拓展,因而走出场馆的展示形式是发展的必然。艺术家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来表现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使人们在艺术作品中进行自我反思。与现代主义艺术相比,艺术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而艺术的变革都使得展示形式随之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
我们发现艺术品的展示绝对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条件,它与艺术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而艺术的发展又与科学技术,政治环境,自然因素都社会相关性是不可分割的。当代艺术不在再拘泥于场馆中展示,其拓展为公共空间的呈现。艺术品展示方式的拓展是艺术本身发展所造就的结果。因此,在这里我们究其展示与艺术的相关性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我们可以为艺术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土壤。不同的展示场所可以有不同的语境,塑造不同的艺术作品。在特定的语境中,不论是“现成品”或任意形式都有成为艺术的可能。因此语境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当代艺术创作随着全球化信息的爆炸,尤其是在眼下价值取向倾向虚无,并在创作过程中大多趋于商业化和模式化的时段,如何在当代语境下深层次地创造出属于自己特有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这应该是值得当下艺术从业者深度思考的现实问题。
互动装置艺术的建构方式 篇4
1 互动装置的概述
在装置艺术范畴中, 互动装置艺术作为一个分支, 属于新媒体艺术。互动装置艺术是装置艺术与高科技不断融合的艺术形式, 是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 它是多学科的综合体。其表达方式比较直观, 侧重于观众的互动性, 凭借独特的语言形式创造出视觉幻境, 将全新的感知方式与审美体验呈现在观众面前。尤其是近几年来, 互动装置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逐渐成为国际上颇具活力的艺术形式。本文希望通过对当代优秀互动装置艺术作品的收集、整理、分析, 结合个人的艺术创作实践, 从文化情景的角度对它的高新技术的建构方式进行集中探析。
通过上述分析, 互动装置侧重艺术作品本身的制作方式, 与艺术性效果紧密联系。通过研究分析对互动装置艺术, 互动装置艺术作品与传统的艺术作品存在很大的差异, 互动装置艺术作品更多地是彰显艺术形式, 技术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2 互动装置对现实进行虚拟
在本文中虚拟现实是互动装置艺术中的一种建构方式, 也是一种最基本的互动形式。
受研究角度的影响, 虚拟现实的含义有所差异, 有人认为虚拟现实是“由交互式计算机通过仿真构成的一种媒体, 借助各种交互设备它能够感知参与者的位置和动作,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感官反馈, 从而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精神沉浸和身体沉浸, 这是一种数字化的人机接口技术。”[2]也有人认为“借助技术和设备通过对现实模拟出一个可交互的三维空间场景, 让参与者获得一个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与现实一样的感觉场景。”[2]
迈恩·柯尤格 (Myron Krueger) 在《人工现实》 (Artificial Reality) 一书中宣称:“设计人性化的科技如同工程技术一样”是一个美学问题。在设计人性化科技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意识到:是否能够理解和选择所造成的结果。”[3]
虚拟现实技术从软件技术的角度进行分析, 根据建模以及绘制方法的差异, 分为基于图像的虚拟现实技术和基于图形的虚拟现实技术两种。所谓基于图象的虚拟现实技术是通过采集离散图形和视频, 获取一系列的图片, 再将图片拼成全景图象, 进而组装成虚拟全景空间。这种软件技术的优点是易制作, 速度快, 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强。
对于图形虚拟现实技术是通过各种方式对真实世界进行抽象、建模、输出 (转换) 、构造出虚拟场景, 为增强场景的真实感, 在场景中使用纹理、材质、灯光和声音等。
将真实物体进行虚拟化处理在虚拟画册、虚拟博物馆、虚拟文化遗产展示等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通过这种方式对真实物体进行处理,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展示的费用以及制作成本, 进而对文物或文化遗产起到了保护的作用。
3 互动装置与网络链接和远程交互
随着科技的进步, 电子资讯媒体和网络科技得到迅猛发展, 网络空间为艺术的发展营造了宽广的舞台。凭借独特的观察力和艺术视角互动装置艺术家把网络纳入到他们的作品中, 将不同的话题、空间、时间进行相互的派生, 以网络为平台创造了远程信息交互的建构模式。
基于网络链接为平台的远程信息交互方式比较复杂, 在互动装置艺术创作的软硬件为前提的基础上, 加上局域网或广域网, 使得作品不仅可以在一个展场进行展示。观者可以自由选择时间和地域进行人机交互, 而且互动的层次不断提高。
本文认为这是一种较为简单的建构方式, 也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建构方式。艺术家借助各种信息采集设备, 采集空间的数据信息, 并将数据信息输入计算机, 经计算机处理, 进而得到随机的图形、图像, 以及音效等。
作品经上述处理后, 逐渐显示了作品的独特魅力。这些生成的图形、图像或音效具有随机性, 进而展示了作品的不确定性, 并且作品与人的交互效果也是不可预测的。只要观者不断地与作品进行互动, 每次都会出现异样的画面效果, 其观赏性、娱乐性都比较强。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充分体现艺术家的创作思想, 进而将互动艺术的特色发挥到极致。
4 结论
随着技术的发展, 我们在尊重技术的同时需要作出思考:如何将艺术形式以新的观念、审美经验、表达逻辑与技术进行融合。
艺术作品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有关, 由观念驱使的创作是艺术性的创作, 而借助技术进行创作就不能称为艺术创作。[4]同时, 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士都遵守赋予科学技术以哲学思维这一艺术法则。正如白南准所言:“科学技术的议题不是制作另一个科学玩具, 而是在于如何将急速变化的科学与电子媒介人性化。[2]
参考文献
[1]杨华, 任丙忠, 高明武.新媒体艺术之互动影像装置艺术[M].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9.
[2]王荔.新媒体·新观念·新生活——2008全国新媒体艺术系主任 (院长) 论坛[M].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8 (10) .
[3]童芳.新媒体艺术[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艺术的存在方式 篇5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对“固定Do唱名法”与“流动Do唱名法”在音乐感知方式上的不同比较与论述说明:在专业的音乐教学中,不要将两种唱名法截然分开,形成单打一,或者以为流动Do唱名法是一种简单而麻烦的、非专业的、不科学的方法而将其冷落。而应该是在因人略有所别、略有侧重的情况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关键词:唱名法 感知音乐的方式 比较 教学
人对音乐的感知方式与观念是有所不同的。不同的唱名法,正是这种差异性的反映。
鉴于语言与历史传统的不同,因此世界各地所通行的唱名法有所不同。目前,包括专业的音乐教学在内,被广泛应用的唱名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固定Do唱名法”(简称“固定唱名法”);另一种是“流动Do唱名法”(即习惯称谓的“首调唱名法”。在此,笔者以为使用“流动do唱名法”更为恰当) 。这两种唱名“法”的唱名,都是Do、Re、Mi、Fa、Sol、La、Si(或Ti),而其本质的区别,全在于唱名固定对应的指向的不同。
“固定Do唱名法”,就是将唱名“Do”固定指向基本音级C所在的音位,而Re、Mi、Fa、Sol、La、Si(或Ti)六个唱名则随后固定指向于D、E、F、G、A、B六个基本音级所在的音位上的一种唱名法。这种唱名法的唱名指向,不会因为谱号和调式的主音音高的变化而变化。
谱例1:唱名Do固定指向基本音级C所在的音位,Re、Mi、Fa、Sol、La、Si六个唱名则随后固定指向D、E、F、G、A、B六个基本音级所在的音位上。
谱例2 :下例是以基本音级E为调式主音、并按一定的音程关系建立起来的E和声大调音阶,请注意其固定的唱名指向,它不会因为谱号和调式主音音高的变化而改变。
采用“固定Do唱名法”时,在乐音体系中的七个基本音级C、D、E、F、G、A、B及其变化音级的任何一个音,均可以作为主音,从而分别按照一定的调式特征和音程关系,构成包括西洋大、小调音阶、欧洲中古调式音阶、近现代的人工调式,等等。因此,固定Do唱名法,实际上就是以绝对音高听觉(包括内心听觉)作为直接对应的标准,用以读、写和衡量一切旋律音程、和声音程、和弦,以至听、写调式与调性多变的旋律等。同理,可用唱名Do、Re、Mi、Sol、La来对应按音的高低顺序排列的宫、商、角、徵、羽五声所构成的中国五声调式音阶、以及以此五声为基础,增添以Fa对应清角(F)、以升Fa对应变徵(#F)、以降Si对应闰(bB)、以Si对应变宫(B)等偏音,所分别构成的中华民族七声音阶:即雅乐音阶(又称正声音阶或古音阶)、清乐音阶(又称下徵音阶或新音阶)、清商音阶(又称燕乐音阶或俗乐音阶),等等。
谱例3 :由于十二平均律的关系而产生的同音异名所构成的音程,以及大小调式中的和声调式产生的`特征音程,还有每一个唱名在音高上都可能出现本音、升、降、重升、重降等音高变化,这给听觉和记谱增加了难度。下列为#F旋律小调的上、下行音阶。同样是唱名固定对应于基本音级的原则不变。
谱例4 :下例是青海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它含有变徵(#F)和变宫(B)两个偏音,但仍以五正声为骨架,F与A构成了宫-角大三度的关系,属中国传统雅乐(又正声或古乐)七声音阶“D”羽调式。以唱名对应其“绝对音高”歌唱就是 La DoReDo SiLa DoRe -La DoDo SiLa ─
谱例5 :下例是一首吉尔吉民歌,它是以C为调式主音的欧洲中古混合利底亚调式。采用固定Do唱名法时,总是将唱名Do固定指向基本音级C,于是下例便唱成Sol Sol Do Da La b S i LaSol …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固定Do唱名法”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建立在绝对音高概念上的唱名法。它是与基本音级的绝对音高相关联的,所以必须以“绝对音高听觉”为基础,也只有以“绝对音高听觉”支持的“固定Do唱名法”,才是真正的“固定唱名法”。从理论上讲,这种“绝对音高听觉”,是人对音乐的一种条件反射机能。采用这种唱名法的人,通过听觉接受的音高和内心听觉,从而产生音高概念。它要求人能够直接、快速地感知乐音的绝对音高,这对于学习音乐无疑是很有利的,尤其是对专业性的音乐学习就更显得重要了。然而,固定唱名法只有七个唱名固定对应七个基本音级,但实际上这七个唱名除了对应七个基本音级之外,还要承担以七个基本音级为基础的变化音级的唱名,以致每个唱名必须承担在理论上最多五种(即本位、升、降、重升、重降)不同音高的重负。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对于相同音高的不同唱名有清楚的、迅速的、准确的反应。这是理解和掌握“固定Do唱名法”的关键。难,也就难在这里了。于是,运用这种唱名法,由于在听辨与构唱上的难度,往往需要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才可能掌握,因此常被认为这是一种“专业的”方法,甚而认为是难以高攀的“最高级”的一种唱名法。
而“流动Do唱名法”,是以调式音级作为依据的,即每一个唱名与确定调式的各个音级固定对应的一种唱名法。也就是说:在大、小调体系中,“Do”可以固定指向于作为大调调式主音的任何一个音级上,“Do”是随着调的高低变化而“流动”的;而“La”可以固定指向于作为小调调式主音的任何一个音级上。同理,“Do”同样可以固定指向欧洲中古调式常用的七个调式主音、中国五声调式的“宫”、以五个正声为基础的七声调式的“宫”,而后,每一个唱名与确定调式的各个音级固定对应。由于在一个确定的调式中,音级之间的音程关系是固定的,因此每个唱名之间的音高也是确定的,如果调式主音的音高改变了,其他所有音级的音高也会随之有规律地改变,而各音级之间,也就是各唱名之间的相对音高关系则是固定不变的。反过来说,如果其他调式音级的音高改变了,调式主音的音高也会随之改变,然而其相对的音高关系仍然不变。这就是“流动Do唱名法”的基本内容。
谱例6 :下例是从无升降号的调到7个升、降号的大调,以及这些大调的平行小调,一共30个调。所有每一个调的上方音为该大调式的主音,唱名一律为“Do”,下方音为该平行小调式的主音,唱名一概为“La”。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种唱名法虽然同样都有“固定”的含义,然而,这种“固定”都不是将唱名固定在音高,而是固定在音级的名称(即基本音级与调式音级)上。换一个说法就是,它们的本质区别,全在于唱名固定对应指向的不同──前者的直接信息指向是确定的乐音基本音级,是通过确定每个音的绝对位置进而确定音与音之间的相对关系;而后者则与此相反,它的直接信息指向是确定的调式音级,是通过确定音与音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而确定每个音的绝对位置。
在专业音乐教学中,笔者已从事视唱练耳教学多年,因此并不难理解人们为何对于固定Do唱名法如此之强调。因为这种固定名称下的不固定音高的把握,是需要绝对音高听觉为基础的,这不仅使初学者会感到困惑,即便对于经过了一定专业训练的音乐工作者来说,无论是视唱或者听辨,在音准的把握上,也都常常会感到困难。但它对于音乐专业的重要影响这一点是共知的。与此相比,为什么一首音阶在“固定Do唱名法”中会有七种不同的唱法,而在“流动Do唱名法”中却只有一种唱法?因为它所强调的是音与音的相对关系,那么,相对音高听觉就是它的基础了。从没有升降号到七个升号、7个降号的15种调号,包括30种大小调、75种中国调式,以及欧洲中古调式、吉卜赛调式、普鲁斯调式、日本都节调式、琉球调式,等等,五线谱上的唱名位置只有七种,但只要熟悉了这七种位置也就方便了。当然,调号以外的临时变音记号仍是无法避免的,这无疑同样需要经过专业性的训练。
至此,需要补充说明一下,为什么笔者从一开始便采用了“流动Do”的说法。原因是欧洲“首调唱名法”实际上包含两个主要内容,一是按大调的调式主音唱“Do”,而调式的每个音级都可以作为调式主音,因此“Do”是流动的;二是带升(#)号或降(b)号的音的唱法与无升降号的音唱法不同:如升号的音,韵母音唱作i;即Do、Re、Fa、Sol、La,升高半音后唱为Di、Ri、Fi、Si、Li(原本的Mi和Ti在此唱名体系中是不能升的);降号的音,韵母唱作e或a,即Ti、La、Sol、Mi、Re,降低半音后唱为Te、Le、Se、Me、Re(原本的Do和Fa在此唱名体系中是不能降的)。也就是说,针对“流动Do唱名法”的固有缺陷,国外在应用的过程中,已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将调式音级的升位音与降位音赋予特殊唱名的方法,其中比较完善的如“十七名唱法”,连同无升降的调式音级,一共有十七个唱名,它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变化音的音准问题。我国只用了第一项,而没有采用第二项,即带有升降号的音的唱名,与无带有升降号的音唱同一个唱名。因此,并没有包括欧洲“首调唱名法”的全部内容,而只是“流动Do”的唱名法而已。不过,我国对有升、降、重升、重降的临时变位记号的音,在采用流动Do唱名法训练时,常有采用犹如唱装饰音那样,在唱名前面直接附加变位音的唱法,目的就是以变位音准确对应实际音高并加深印象,例如谱子上的#F,即唱“升Fa”;bbA,即唱“重降La”等。我国习惯称“首调唱名法”,或许是因为“首”与“主”的意义相同的缘故。所以笔者采用“流动Do”唱名的称谓,便是这个道理。
唱名法作为感知音乐、表达音乐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能够历经百年、几百年、上千年时间的考验过程而形成与存在,这本身必然有它的科学性、合理性,或者尚带有它的特殊的或普遍的意义使然。因此,无论是采用“固定Do唱名法”,或者是“流动Do唱名法”,它的运用,实质上是人们对音乐的直接感知方式和观念的因人选择。两种方法,当中有许多的共性,然而也有相当的差异,但至少不能将两者误为“专业与业余”“高级与低级”“科学与不科学”的方法。从教学的角度而论,需要在观念上、在与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关联上、在教学的方法上下功夫。
笔者赞同舒泽池、谢秀珍在《乐理新思路书面教程》中所指出的:“没有绝对音高概念是个缺陷,没有相对音高概念是带有根本性质的缺陷”。如何理解?因为“音乐的特征体现于两个方面:每个音的绝对位置和音与音之间的相对关系。音乐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体现在音与音之间的相对关系,而不是每个音的绝对关系”。笔者认为,这是对音乐事件本质的揭示和高度的概括。
在人类音乐历史中,为什么调式音乐迄今仍占有绝对优势的地位?其主要原因是它能够客观反映出人类对于音乐的感知方式上的一种天然性。流动Do唱名法正是以调式为依托、与调式相融合,能够自然地体现音乐的特征,在调式音乐领域中具有天然的优势。笔者在此讨论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说明:固定Do唱名法在专业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无可非议的,然而流动Do唱名法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应该说:“两种唱名法各有重点、难点、优点和弱点,是两种相互独立的、科学的、有效的唱名法,在高级程度中,两者之间能相通、协调、互补”的问题。于是,在教学中不要将两种唱名法绝然分开,形成单打一,或者以为流动Do唱名法是一种简单而麻烦的、非专业的、不科学的方法而将其冷落,而应该是在因人略有所别、略有侧重的情况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参考文献:
[1]舒泽池,谢秀珍编著.乐理新思路书面教程.
当艺术成为呼唤生命的方式 篇6
此次获邀Stages艺术展的艺术家组合相当独特,他们的作品分别涉及油画、装置、街头艺术、综合材料艺术、摄影、雕塑等多个领域。作品在同一个画廊空间中展示,以迥异的艺术手法和个性表现具有互联性的主题,由此产生的展览整体以及作品之间的化学作用和张力,非常值得仔细感受和玩味。20件作品取材各异,但在对主题的理解和发挥上,大致可以分为:体会生命与个人经历,以及从Lance的经历与Livestrong精神中获得启发这两大方向。
唯一获邀的华人艺术家——蔡国强
蔡国强是唯一获邀的华人艺术家。其艺术创作领域涉猎甚广,包括火药画、火药爆破计划、烟花汇演设计、装置、现代舞剧、观念艺术、衬群文化等。其作品受艺术界、公众、收藏界等多重认可程度之高,在华人艺术家中几乎无出其右。他的作品遍及全球过百个艺术大展,被世界各大流美术馆收藏,个人连续多年被英国《ArtReview》杂志评选为全球艺术界最具影响力的百大名人之 ,08年受美国古根汉姆美术馆之邀,成为首位在该美术馆举办回顾展的华人艺术家,美术馆更为此罕有地腾出所有固定展览空间,更吸引了极其大量的公众排队参观,07年11月,作品《为APEC所作的计划》以7424.75万港币刷新了华人当代艺术拍卖的新高。
在本次Stages艺术展下,蔡国强采用其标志性的火药画方式进行创作,作品《黄花树》(《reewith Yellow Blossoms》)的主体是棵朝气蓬勃的黄花树,画面简洁大气而富有力度。火药绘制所特
Livestrong基金会的起源
Livestrong基金会是美国著名公路自行车赛职业车手LanceArmstrong(兰斯·阿姆斯特朗)创办于1997年的家抗癌基金会。它主要是为全球癌症患者及康复者、癌症患者家属、癌症护理人员及医疗人员等人群提供帮助与支持,其总部设在LanceArmstrong的故乡——美国德克萨斯州。Lance Armstrong是公路自行车赛的传奇车手,在早期的职业生涯中他曾多次夺冠,不幸于1996年1 0月2日被确诊患有癌症,当时癌细胞已经扩散至腹部、肺部与大脑,生存机会十分渺茫。随后,他接受了切除癌细胞组织的手术以及高强度的化学治疗,并奇迹般康复。Lance Armstrong康复后复出自行车赛,存1 999年至2005年甚至连续7次获得环法自行车赛冠军f迄今为止他是个人赢得环法冠军总数的最高纪录以及个人蝉联冠军次数最高纪录),达到其职业生涯的巅峰。他的成功还让人们将环法自行车赛称为“Tourde Lance“(兰斯之旅)。在05年环法自行车赛结束后,Lance宣布退出职业车手的行列。今年,他决定重新踏足自行车赛事,并获得09年环法自行车赛第三名的成绩。Lance形容自己是癌症的幸存者而不是癌症康复者。早存还没有完全从癌症中康复时他便着手设立了Livestrong基金会,从此以该基金会为依托,从支持睾丸癌患者开始,逐渐把基金会的服务范围扩展到包括所有类型的癌症患者与服务者。复。Shepard Fairey早在1 989年仍是Rhode Is]andSchool of Design(罗得岛设计学校)学生的时候就发起了“AndrQ Lhe Giant Has a Posse'’的街头贴画运动。其后Shepard Fairey设立了自己的公司,设计印刷自己品牌的T-shirt与丝网贴纸,并用这部分的收入支持他继续艺术创作活动。其影响力最大的作品是在08年奥巴马竞选总统期间,他设计创作的奥巴马肖像海报《Hope》。该海报以其有力而直接的街头艺术风格征服了众多美国选民,为奥巴马的竞选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该海报作品于09年1月正式被美国国家肖像画廊列入永久收藏。
存这幅名为《Jessica》的肖像拼贴画中,Jessica头部微侧,下巴略抬,以自信而坚定的眼神注视着观者。Shepard Fairey用这幅作品刻意打破人们脑海中癌症患者病弱彷徨的固有观念,展现的是一种美丽、亲和、从容、积极的态度和形象,借以与坚强抗病的人们互勉,给疑虑恐惧的人们以精神r的支持。拼贴蜡印技术使得肖像与背景充满细腻的可读性细节,大大增加了作品本身的质感。肖像肌肤上隐隐约约透露的拼贴画痕迹,仿佛在讲述这个自信从容的年轻女性背后,那曲折而丰富的关于生命的故事与烙印。Jessica本人在访谈中说到。癌症曾严重威胁了她的生命,但从另一方面却重新赋予了她次新的生命。她非常荣幸能与ShepardFairey合作,希望藉此让癌症患者以及公众减少对该疾病的恐惧。而Shepard Fairey对《Jesslca》的创作思考、表现手法,以及作品的最终呈现,相信在很大程度上也吻合与实现了Jessica本人的这个愿望。毕竟,这个群体所需要向外传达的信息,又有谁能比患者本人更具有直接的体会与发言权呢?
用艺术去体会生命之间的联系
艺术的存在方式 篇7
关键词:当代艺术,摄影,发展
传统的艺术准侧,艺术制度和美学观念都变得不再重要,“视觉文化”“视觉交流”“视觉表现力”成为当代摄影家们普遍追求的主题。网络的普及使得数码影像的传播展现交流更加便捷,人们可以不用到展览现场就能欣赏的艺术家的作品。这促进了作品的展示方式的发展与提高,使得摄影作品不仅仅是只以架上的方式展示,照片不仅仅是只框在画框里挂在墙上了。摄影作品被人们以更多的方式呈现给观者。
一、摄影发展简史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摄影在迅速的发展壮大。摄影的诞生公元前370年到1839年,摄影从最初的暗箱的发明,感光材料的发现为摄影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而威基伍德的摄影实验,尼埃普斯的“日光摄影法”,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为负像正像技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到达尔伯特的卡罗式摄影法,其他学者的研究都对对摄影诞生的贡献。
摄影初期的发展1839年到1870年,随着感光材料,相机的进一步发展,应运而生了照相馆与早期的肖像摄影,早期风光摄影,风俗摄影早期纪实摄影,摄影的用途也越来越广,发展的了国家地理,战争军事方面被人们广泛运用和接受。到了19世纪70年代,摄影科技发生了重大变化感光材料的成熟交卷的登场,加上小型相机和业余相机开始在摄影市场上出现。摄影拍摄的范围开始广泛应用。
进入20世纪后,摄影科学家们的主要任务是把摄影器材设备的性能进一步的改进,使其用起来更加人性化。摄影被广泛运用到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种方面,摄影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1960年随。第一台电子测光相机的出现,摄影技术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摄影进入了电子数码时代。
进入21世纪,世界进入了信息化的数字网络时代。网络又给摄影的展示带来了一种新的挑战。图片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传播,可以脱离纸本。人们可以足不出户欣赏摄影作品。这给摄影装置的运用发展带来了一个绝好的新契机。
二、摄影装置
摄影装置简单的说就是将拍好的照片放到场景当中。摄影装置延续了装置艺术的使用现成物,对现场的强调等特点。摄影作品进入装置中就意味着两种时空的叠加,照片将过去,带到装置的此时此景此处中。这使得艺术家又有了一种新的创作空间,摄影作品所呈现出新的可能。摄影装置又有以下几种类型:
1、制造图片与图片之间的空间关系
当图片离开墙面靠他们在空间中的远近倾侧为观众创造有别于架上的趣意。将图片铺天盖地地覆盖或悬挂于展示空间中。此时观者将完全被图像所包围,进入一个图像设定的场景中,这就产生了大大有别于单单只面对一张图片的体验。这种做法对艺术家的把控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要所选的图像之间有很深的意义内涵关系。艺术家对图像陈列位置的选择有再次创造了一个过去的现在空间,这超越了对现实空间的模仿意味,是作品新的创作。
2、以图片为主,附加实物
如艺术家林天苗的作品《辫》就是很好的以“图片为主附添实物”的很好的例子。艺术家将自己照片处理成光头,放大喷绘悬挂在展厅,用棉线拉出许多线团延伸到地面。光头,线团,线之间产生了联系,有了更多的意味。同样以这种方式展示的作品还很多,这样做的艺术家已很多。以图片为主,加上一些实物展示,能延伸,加强,甚至改变图片意义。图片与实物特征是相互依存的,但是无论怎么改变图片都将占据着中心位置。实物永远是附属于图片存在的。
3、以图片为主,添附空间处理
说到这种表现方式就必须提到日本艺术家横尾忠则的作品,他在平面的照片制造凹凸层次,形成折痕纹理,极大地改变了图像的效果,创造了另一个空间,是图像意义的另一种表达。对图片进行这样的处理可以结构和延伸图片的意义和内容。适度的空间处理可以加强图片的深意,也可以将图片的内在意义引到另一个境界。
4、以实物和场景为主,图片依附于实物或集散在空间
图片依附于实物的例子很多,如金锋的作品,《透明时代》,他将自己的照片分割后经处理依附于玻璃杯上,再将杯子拼凑成原来完整肖像照片来做展示。梁拒辉的作品,将人群的长条型照片贴在阶梯的立面。这是一种构成新的造型空间的方式,在空间的断裂重组中寻找新的完整性图像的新尝试,既能加深图片的意义又能给观者带来一种新的视觉感受。
5、图片为辅声音或文字为主
这是有一种复合式的叙事式的展示方式,图片的呈现在这之中可能只是一个叙述的由头,也可能是为这次叙述充当一个证明的作用。艺术家王久良的《垃圾围城》在宋庄展览的时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本次展览中,王久良《垃圾围城》的全部摄影作品,以及同名纪录电影将全面展示。一些新公示的影像中所揭示的新的深刻问题,期待能持续地引起社会公众的正视。纪录片内有大量王久良拍摄照片的画面,而这些图片又被放到了展览现场,这是一种证明,是突出加强所要表现主题信息的一种方式。而影片在另一方加强了图片的深意,两者是相互依存的缺一不可。
艺术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篇8
一、做到工学结合
作为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师,笔者认为其一方面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还应当具备一定的产业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基础知识,亦或是公共课程都能够得心应手,不需要其他教师替代,这样的教师才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游刃有余。[1]教师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因此教师必须要懂专业才能教好学生。以往我国艺术设计教学课程中,教师居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按部就班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教学内容偏传统,缺乏必要的国际性和前瞻性。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做到以真实的企业涉及项目为载体,做到工学结合。转变以往的理论教学,逐步向实践性教学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向欧洲大学的工作室和工作坊这种教学模式学习,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不断积累知识,要具备海量知识储备,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工学结合教学方法的建立,也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了解企业对自身的要求,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实现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2]、
二、做到“引”和“教”的结合
在艺术实践教学活动中,想要帮助学生树立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就应当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给予高度的重视。具体来说,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四方面的能力:首先学生要学会言谈。学生言谈能力的提高,能够引起其他人的注意,从而实现艺术的交流与沟通。其次是会文字,除了言语之外,文字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有效途径,因此应当引起艺术类专业学生的重视。再次,会交流,通过交流引起对方的兴趣。[3]最后会创意,创意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只有学会了创意,才能够得到他人的肯定。想要达到以上几点,教师在进行艺术类设计课程时,就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从学生踏入学校校门的那一刻起,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树立短期的学习目标,在学生适应一段时间后,还要引导学生制定长远的学习目标。并在学生日常的学习活动中督促学生,促使其去完成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目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4]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创新考核模式,将学生在校成绩和实践成绩以及所得到的成果与奖励三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对艺术类课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2)优化作业形式。笔者认为,想要进一步提高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水平,教师就应当优化传统的作业形式。作业作为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和手段,是教师教育理念传达给学生,学生听课效果反馈给教师的有效途径。为此,必须进一步优化作业形式。教师可以将作业形式设计成快慢题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尽快掌握教学目标。[5]快题在课堂上完成,帮助学生了解整个课堂的教学内容,慢题放在课后完成,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每一节课上课前需要求学生将作业呈交上来,这些作业就是学生成长的记录,也是学生将来就业的敲门砖。作业的形式不仅仅是文字格式,还可以是ppt或者是文案。
3)实现系统化和完整化的实践教学。教师在学生临近毕业时可以要求学生将毕业作品呈交上来,实现作品展。毕业作品凝聚了学生们对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理念和成果,提高学生在招聘会上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与用人单位搭建沟通交流桥梁的纽带。笔者认为,艺术设计业专业教师可以在学生大一时引导学生参与课题,在毕业的时候将毕业答辩以及毕业展和人才招聘等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邀请用人单位参加,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也便于用人单位更好地挑选人才,更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就业平台。
三、结语
总而言之,艺术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必须建立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基础之上,只有这样,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才能给广大受众以美的享受,才能愉悦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除此之外,艺术也是大学生自我精神境界宣扬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人与物、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方式,因此必须对艺术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给予高度重视,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和求职奠定基础。
摘要:之所以对学生进行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对学生的需求,打造创新型人才,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和求职奠定基础。而想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创新艺术设计教学方式方法,这在艺术设计教育领域里起到核心作用。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创新,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朱珠.介入与融合[D].南京艺术学院,2014.
[2]李鸿明.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08:142-143.
[3]李芳.基于学科特征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4.
[4]米永龙.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
浅谈课堂提问方式的艺术化 篇9
1. 要选准提问的角度
抓住兴趣点提问。例如在《我的老师》教学中, 可以创设情境, 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最喜爱的老师;自己是否也曾经模仿过老师写字, 也曾无数次站在一边默默地深情注视过老师;在漫长的暑假里, 是否也曾在梦里见到老师……这样, 抓住课题这个兴趣点提问, 以故事理解故事, 以情感去体验情感, 以己推人, 回顾经历, 理解别人, 认识生活, 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教给了他们学习的方法, 引导他们自觉地去学习课文。
抓住疑难点提问。抓住疑难点提问, 可以化难为易, 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 教学《捕蛇者说》一文时, 为了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可以这样提问: (1) “永州之野产异蛇”, “异”在何处? (2) 作者要突出“异”中的哪一点?为什么? (3) 捕蛇者为何不肯更役复赋?学生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讨论、回答, 自然就理清了文章的主旨。以问题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从而降低了文章的难度。
抓住聚合点提问。聚合点是集中反映文章中心思想的词句、段落, 围绕聚合点提问, 可以从一点突破, 提挈全文, 保证阅读教学的整体性。比如教授《孔乙己》时, 学生产生了很多阅读障碍, 我针对实际提炼出了两个问题: (1) 为何说“孔乙己是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2) 你是如何理解“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乐, 但没有他, 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的?这两个问题都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得以落实, 都提纲挈领足以使我们更深切地理解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2. 要有一定的梯度
设置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可使学生实现智力和知识由“现有水平”向更高层次的飞跃、迁移。所以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把握设疑的尺标, 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的实际水平, 以坚持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原则来设置问题。例如教《变色龙》一课, 可设计四个台阶式问题: (1) 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 (2)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 (3) 他万变不离其宗, 这个“宗”是什么? (4) 什么因素左右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3. 提问要注意跨度
从知识的联系性来说, 设置的问题应有一定的跨度, 从而使学生脑海中的知识点得以联系, 但跨度不能过大, 过大会制约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合理调配提问题的跨度, 为学生增设台阶, 使之能拾级而上, 直达知识的高峰。如在《背影》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明确文章的线索, 我设计了几个有层次性的问题: (1) 文章对父亲描写最多的是什么? (2) 文章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 (3) 其中写得最详细的是哪一次背影? (4) 文章以“背影”为题有何好处?四个问题解决了, 文章的线索也就清楚了。
4. 提问次数要适度
让课堂充满问题并非意味着一堂课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 问题应有适度。如在《孔乙己》一文的教学中, 我花了整整一节课时间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推测孔乙己最后到底是否已死。在学生回答之后, 我引导学生从鲁迅的写作意图出发, 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 推论出孔乙己应该是死了的, 并且陈说理由。
5. 提问对象要有广度
提问要兼顾广度, 应面向全体学生, 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面, 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 有目的地选择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 并注意用适当的语言提醒其他学生认真听, 如“请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回答得是否正确和完整, 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从而使人人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责任。
试论绘画中的艺术思维方式 篇10
关键词:艺术思维,整体,理性
对艺术规律的认识与理解是美术工作者是否具备画家素养的重要标志。许多人只知埋头苦画, 很少思考艺术原理和规律, 结果所作努力和辛苦也是徒劳的。因而, 对于美术工作者来说, 如何正确进行艺术思维是至关重要的。
一、整体意识
学习绘画的人, 从一开始就知道整体是绘画作品成功的重要性, 可是真正把整体意识贯彻到整个绘画过程中的人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 主要是对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的深度及广度不够。才导致作品处于支离破碎状态, 同时也失去画面的整体风格及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那么何谓“整体”呢?简而言之, 就是大关系, 也就是有局部有机组合而成的新系统。如大的比例关系, 形体结构的大关系, 大的黑白灰关系, 大的色调关系, 大的虚实关系, 大的节奏关系等等。
整体的重要性, 大家都以心知肚明, 可是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因为人们在做事情时, 忽视整体注意细节也已是很自然、很习惯的事情。所以我们不仅要认识整体、理解整体, 还要付之于实践。整体意识缺乏是美术工作者的普遍现象。刻画越细微, 效果越难把握。造成整体性差的原因很多, 主要是因为没有明确的整体观察的方法, 对整体没有感受, 因而也就没有整体的设想, 结果是可想而知了。那么如何做到整体性?这并非一日之功而成, 需要长时间磨练才可形成。严格地说, 在作画的任何阶段, 都不能忽略整体的存在, 都要以整体作为作品存在的第一位。观察整体的同时要观察局部, 观察局部时, 要看局部在整体中的位置。做到“意在笔先”“胸有成竹”才是做到整体的关键一步。
可是整体是由无数局部组成的, 如果没有丰富、生动的、具体的局部就不会有精致的整体。因而局部的深入刻画是整体表现不可或缺的条件。随着深入, 往往会有此产生花、乱、碎的现象。这些都是脱离整体的陋习造成的恶果。如何做到局部依整体, 整体依局部呢?那就是整体---局部---整体反复循环的思维活动和实践过程。“从整体到局部”是落笔前认真观察整体, 做到心中有数, 才可落笔。否则前功尽弃。“从局部回到整体”是画完后看每一笔是否整体的要求。第一步是看好了再画, 第二步是画完看是否整体。总之都以“整体”为主要线索来经营画面。这条循环过程也并非一次成功, 而是靠多次反复才能显现出整体效果。这种反复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千方百计地朝着整体方向去整理。需加就加, 需减就减。需强调就强调, 需虚化就虚化等等。总之提高整理能力, 而不是修饰能力。这反复过程也要注意适可而止, 切不可无穷尽。要以感觉作为结束的标志。
整体意识的养成是个漫长的过程, 是靠在日月积累的实践中获得。纸上谈兵是无效的, 也是无用的。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是提高整体意识的基础, 要全面、发展、联系的观察事物和问题, 不要一叶障目的局部思维方式。因而当整体意识差的时候, 不能有效把握整体时, 就应该从思维方式上找原因。总之, 整体决定一幅画的成败, 整体意识也是画者必备的素养。
二、理解意识
感性对于艺术来说固然很重要, 但是这并不是要忽略或者轻视理性思维的重要性。毛泽东曾经说过“只有深入理解了的东西, 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孔子也曾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古今人们对理解意识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让理解意识贯彻到整个作画过程中, 也并非易事, 许多画者用“手”的时间非常多, 而用“脑”的却很少, 结果导致进步迟缓, 难见效果。虽然感性一直是绘画中首先要求, 可是还是有许多人把感性当作抄袭对象、模仿对象, 这是一种被动地、孤立地、机械地思维方式。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绘画必定是失败的。
一幅画的深度完全取决于你的理解程度。理解多少, 就会观察多少, 就能画出多少, 不理解就是做无用功、胡画、瞎画, 所以不断提高理解力, 就会不断提高观察力。深刻的理解力, 不经过严格的理性训练是绝对行不通的。毕加索曾经也认为“看与知之间的出入是很大的”因而视觉的感受力与深刻的理解力一直是画者追求的目标。
如何提高绘画中的理解力呢?虽然感觉是绘画的生动性、丰富性的保证。提高感受力, 就必须把感觉到的东西放到理性中去认识。然后把理性再转化为感性。而提高了的感性还要再次进入理性, 再认识, 再感受。如此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才使得感受一次次深化而升华。感性——理性——感性的反复循环的过程是锐利的眼光、敏锐的观察力的训练和培养的至关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但我们一定要明白:理解力对于绘画固然很重要, 是绘画成功的关键, 但是理解并不是绘画的目的。目的却是提高画者的观察力、感受力。只有感受提高了才能画出具有感染力的绘画作品。完全依靠理性作画是画不好画的。绘画是艺术, 是情感和个性的载体, 也是艺术的终极目标。以为理解力的提高就能解决绘画的所有问题的想法是要不得, 也是徒劳的。一幅好的绘画作品是画者理解深度的反映。但是凭借深刻理解是无法绘制成功的作品, 还应该把理解的东西转化为视觉感受, 如形与体, 光与色的感受, 点线面、空间与节奏的感受, 线的美感, 形与神的变化等等。一幅好画是理解深度与视觉感受的完美结合。
理解是否准确, 是否得当, 是否符合艺术要求。这取决于实践。“知”并不等于“做”。知法并不等于得法, 只有把认识到的、理解到的付诸于实践中, 在实践中检验其准确性和科学性。这样才具有实际价值。除此以外, 无捷径, 无诀窍可言。
以上仅仅是在艺术创作中主要思维方式, 除此以外, 还有综合--分析--综合, 具象--抽象--具象的思维方式, 在此不一一论述。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思维方式之间也并非一成不变, 或者说各自为政, 而是相互融合, 相互渗透, 相互协调的思维方式。总之, 艺术的思维方式在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 各自扮演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常宁生.《国外后现代绘画》[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0.
[2]黄珂.《素描教学》[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87.
宁夏坐唱艺术的创新方式 篇11
关键词:宁夏坐唱 曲艺表演 文学性 音乐性 民俗文化
大约在1978年到1981年间,民间曲艺传承人徐明智先生挖掘整理并定名“宁夏坐唱”。1958年由郝振民、崔钧、马福海、陈维检等创作的《老汉我爱读毛主席的书》第一次登上了舞台;1978年首次冠以宁夏坐唱的曲目《年轻的老汉》问世;1980年自治区第一届文艺评奖一等奖的荣誉颁给了徐明智创作的《年轻的老汉》;1980年《遇亲人》在天津获得创作二等奖、表演二等奖;1997年文华奖颁给徐明智的《百字经》;2004年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曲艺展演中获得一等奖的《塞上古城看新貌》也是宁夏坐唱;2006年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由《鱼奶奶回家》获得;2007年《新农村真美气》在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荣获一等奖的奖杯。宁夏坐唱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融入新的音乐元素、民间故事和演唱形式,直到现在我们在宁夏及其周边地区依然能够欣赏到这种地方曲艺形式。宁夏坐唱不仅有曲艺音乐的一些共性特点,它还体现了浓郁的区域地方特色,具有极高的民俗文化价值,尤其在文学表现形式和音乐艺术特色方面更具独特魅力。
一、宁夏坐唱的曲艺表演形式
长久以来,宁夏坐唱者总是以二人坐唱的方式进行表演,从开始到结束保持坐姿,其中一个人用三弦伴奏并说唱,另外一个手持渔鼓撞铃,二人你来我往,类似于相声中的捧哏和逗哏。
(一)乐器上,徐明智将新的乐器元素融入了传统,将老艺人瞎花花的撞铃和数花的简板组合在了一起,非常的实用。
(二)音乐上,徐明智将现代的元素融入了传统。从此这一传统艺术中也有了宁夏小曲的影子,还带着摇滚乐和现代音乐的风格,开始出现了混音和其他多种流行的艺术形式。
(三)演出的形式上,自2000年以来,徐明智决定“把两个人增加到了一群人,男女搭配。”主角变了,徐明智还增添了不少配角,从二人变为十二人,连助演者也舞动了起来。
(四)语言上,徐明智深刻研究宁夏方言,在1997年,他创造了《百字经》,并拿到了文华奖,这是宁夏第一次得此殊荣。
二、宁夏坐唱的学术实践价值
宁夏坐唱于2008年被列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重点保护对象范围内。其特殊的历史因素和地理位置,使宁夏形成了黄河文化、草原游牧文化、伊斯兰文化、西夏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融合的多元文化体系。很多的民间文艺、传统文化、民间习俗在这里诞生。上世纪80年代,宁夏回族自治区将挖掘和保护民间文化作为重点保护项目,并且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也将宁夏坐唱囊括其中。
宁夏坐唱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其内涵可以与任何一种古老的曲艺相比之。它经历了“发展——低谷——重新焕发”这一过程,形成了一套独立且完善的艺术体系。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宁夏坐唱的内容丰富、文化色彩斑斓,人民的智慧是其发展长远的助力之一。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宁夏坐唱要想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应该更多的与现代文化元素想融合,相对于守旧的一面,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展开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文艺比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而参与的同时肯定会创作出新的文化艺术作品,这样就会使宁夏坐唱更好地与现代文化融合呼应,形成并适应现代元素的坐唱。历史发展机遇可遇而不可求,我们只要牢牢抓住它,将其重新塑造,并且加大其影响范围,完善其文化内涵,开发其文化价值,这样一个真正的“成熟曲艺”——“宁夏坐唱”就诞生了。
三、宁夏坐唱的发展现状
宁夏坐唱是来源于民间的一种曲艺形式,它由宁夏说书、宁夏小曲和宁夏清曲等多种民间曲艺音乐衍变而来,它继承了宁夏说书在叙事和伴奏方面的表现方式。但现在,宁夏坐唱经过多年磨砺之后,由于缺乏资金,缺乏良好的创意团队,演唱无继任者,以至于这门艺术陷入无人传承的地步,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艺术赖以生存的是创新,徐明智也探索新的东西使观众接受。他试图在坐唱加入一些当代的乐器,让观众从中品出摇滚的味道,同时在宁夏坐唱中也加入了现代的表现手法,增强其活力,使其更有吸引力。
四、宁夏坐唱的创新方式
(一)表演上创新:想要发展宁夏坐唱,这是重要的一环。进行创新的过程是艺术形式的发展的过程,同时伴随着剧本的开拓与技艺的精进。表演方面,因为我们之前说过宁夏坐唱一直是两个人表演,一个伴奏说唱一个助唱,类似于相声中的捧哏与逗哏,让其在表演中不过于平淡,更加有趣。所以我们可以想到,我们是否可以将二人变成一群人?1.两个人坐唱,一群人集体站唱。2.坐唱的人在小乐队集体演奏时可以放下手中乐器做一些形体上的表演。3.类似于表演小品,根据剧本来设计角色,按照现场所具备的条件来增加一些简单的道具,增强节目的表现力。总的来说,就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更多肢体表演,让宁夏坐唱在表现形式上有所突破。
(二)音乐上创新:大多数宁夏坐唱音乐是由当地的民间工艺发展而来的,可以说是非常好的,宁夏坐在一起用方言说话唱歌,与当地民间音调唱的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说和唱在音调方面是交融的。然而,想要体现现代生活,想要迎合现代人对音乐的艺术品位,就需要在音乐上也有突破。我们可以试着用现代的歌曲,比如一些流行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片段以及民间曲调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然后在创作宁夏坐唱音乐时加入其中,增强宁夏坐唱的表现力与艺术效果。
(三)使用语言上:使用方言演唱是宁夏坐唱的一大特色,但其也是一把双刃剑,听不懂这一方言的人对宁夏坐唱也就失去了兴趣。为了剔除其这一缺点,我们尝试着将难懂的方言换为普通话穿插在坐唱之中,这样既保留了坐唱的传统特点,也让更多的观众有兴趣去观看表演。
宁夏坐唱因近些年来工作者们坚持不懈地努力而获得了诸多荣誉,因为与生活息息相关,观众们又一次回到舞台之前观看表演,同时观众的年龄也越来越小。如今,宁夏坐唱已经成为宁夏曲艺的主打曲种,并且专业与民间演出不断。也是因为创新,宁夏坐唱在中国曲艺界获得了一席之地,多次获得全国性的曲艺奖项。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给宁夏坐唱和其他的艺术带来了诸多如传承、创新、改革之类的难题,怎么样获得更多年轻的观众,让他们走进并了解最终接受这一艺术成为当前艺术工作者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宁夏坐唱前景并不明朗,没有更多的观众认可与青睐。同时,其主要乐器是三弦,三弦价格昂贵,外观不时髦,想要从心所欲地表演至少需要两年时间的苦练,需要更大的决心与毅力,这也正是年轻人少有的品质。如今进行宁夏坐唱创作编排的只有徐明智徐晨父子。诸如此类的地方曲艺鲜有人关注,父母也没有让子女学习这种艺术的意愿,这也再次加大了宁夏坐唱发展的难度。如今的宁夏坐唱最需要的是社会的理解,群众的关注以及正确的方向,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未来这一传统文艺能更上一层楼。
基金项目:
本文获得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实践)创新项目”资助,项目编号:Yxm2014045。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2]武宇林.中国“花儿”通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3]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李泽厚.中国美学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5]邓显超.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艺术的存在方式 篇12
符号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种历史衔接;符号学 (Semiotics) 是研究符号指意系统的一门科学。符号学一词源自希腊语, seme (记号) , 如semi-otikos, 意思是对记号的解释。符号学即为对记号的解释或研究记号体系的功能。 正如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特对符号的看法:“自有社会以来, 对实物的任何使用都会变为这种使用的符号。”由此, 我们便可以将网络语言分为:符号表情、词形变化、词义变化、公式化词语表达人物群体或社会事件的现象, 我们可以运用符号学的理论对网络外来语言现象进行分析。
一、符号表情
符号表情是一系列在网络为媒介交流中通用的代码符号, 通常根据形象类比利用键盘中的字母、数字和特殊符号构成, 显示网络用户当时的情绪。Emoticon (符号表情) 由emotion ( 情绪) 和icon (图像, 图标) 合成, 是由标点符号组合拼接而成的, 用以有效而直观地表达情感的符号, 常出现在电子邮件、网络聊天以及手机短信中。此类符号的能指 (signifier) 与所指 ( signified) 之间不是完全任意的, 具有一定的理据性。在QQ、MSN等即时聊天软件所提供的各种动画表情符号则更是现实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动画版翻版。因此用美国逻辑学家、符号学之父皮尔士运用三分法中的像似性 (i-conicity) 来解释, 即像似符通过写实或者模仿来表现所指物, 所指与能指之间是通过像似的特质连接起来, 是有理据而非任意的。皮尔士又将像似符细分成了三小类:影像符、拟像符和喻像符。“影像符指符号与所指对象单纯是外形属性上的相似, 拟像符指的是符号的各组成部分与对象的各组成部分的相似, 如地图, 喻像符指隐喻, 是一种通过此物与彼物的平行性反映所指无特征的符号。”在当今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 网络语言中的键盘符属于拟像符, 这些与实际物品、表情构成形态上的像似, 这些键盘图形符号非常形象地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绪。
网络语言因其依托的网络媒介具有传播高效的特点, 已经引起了国家语言委员会的注意和统计, 2006 年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公布的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显示的“网语”使用频率排行榜中“顶 (ddd支持) ”位居第一位, 第二是55555 (呜呜呜……) 、DD (弟弟) 、mm/ MM (妹妹) 、L Z (楼主) 。我们不难看出网络语言为了将打字交流的速度提升到与口语交流达到同一水平的速度, 运用了阿拉伯数字、英语字母、汉字谐音、汉语拼音首字母缩写和词语意义范围扩大等方式, 将简单符号的含义不断扩大。我们在意识到符号表情作为最能传情达意的语言符号在网络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的同时, 也不能忽略其他网络语言出现所具有的规律性。
二、词形变化
词形变异可分为五小类, 主要应用了数字文字等的谐音法。在现阶段广泛流传的网络交流中的词形变化是一种与所传递的信息之间无任何联系的, 仅是一些约定俗成的符号。在皮尔士的符号学分类中类属规约符号。这一类符号通过词音和词形的变化顺利由官方通用语言切换成网络通用语, 并通过网络快速传播, 由于使用便捷, 在网络聊天室和手机短信中广泛使用。
三、词义变异
词汇不仅在形式上会发生变异, 在语义上也会发生变异。词义的变异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新生事物引发的词义转换及适用范围拓展。词义变异一般来源于谐音带来的一些特定词语替代谐音词成为网络流行语, 和直观理解词语导致的原本曲解了原词引发的网络语。比如刚刚浮出水面的“囧”, 原本指光明, 但由于它的字形像一张无奈的人脸, 在网络表情中被赋予“无奈”、“郁闷”的含义;“槑”原本是相当于“梅”的非常用字, 但由于有两个“呆”组成, 在网络中被赋予了“傻”的含义。
四、公式化词语
公式化词语是通过动词短语或简短名词加以固定词缀构成的用以形容一个特定人群或一个社会事件的词语。“门”在近年来多出现于网络新闻媒体, 在1972 年尼克松“水门事件”发生后, “门”字逐渐演化为政治丑闻的代表性词缀, 并在1999年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性丑闻中再度登场, 被定名为“拉链门”。2006 年“铜须门”事件发生后, “门”就成为了网络媒体报道社会丑闻的代表性标题。近些年来几个类词缀“~族、~门、~奴、~男、~女、~客、~控、~二代”等使用率居高不下呈现了一种羊群效应。正是这种原因, 近几年来, 每年都会形成几个比较大的有一定代表性的新“词语群”。
语言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 即有新词大量涌现的同时也会有一些词汇被淘汰, 网络语言同书面语和口头语不同的是, 它发展变化的速度更加迅猛。网络语言是网络信息传播发展的必然产物, 也是网络文化的载体和依托, 网络文化的丰富有待于网络语言的发展和增加。符号学方法理论的指导, 能够让我们了解网络语言发展规律, 从而正确看待网络语言。语言和文字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 不仅具备横向和纵向的传递 (所谓纵向, 即传承, 是语言从古沿用至今的传递方式;所谓横向, 即传播, 是在特定时代中, 在相对封闭的语言环境下的语言传递, 其主要表现形式为语言学习) , 更具备着以语言自身为主导的借鉴和交流。相对于濒危语言而言, 汉语是一种具备活跃生命力的实用语言, 我们不妨将汉语界定为一个有学习、交流能力, 与其他语言有亲缘关系的生命体, 构成汉语语言的文字、语法和句法是其骨骼结构, 而我们每一个使用汉语的个体都是这个语言的活跃细胞, 作为语言的细胞不仅要承担起横向传递的作用, 更要了解语言的深层涵义, 正确运用语言中的所指与指代, 正确引导语言的成长, 共同促成汉语语言的繁荣。同时, 我们必须了解到语言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自发性, 无论是语言中的借词现象还是为了丰富语言应用的再创造行为, 都有可能将并不适宜横向和纵向传递的语言符号创造出来, 然而对于这种词和表达方式, 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在日常生活中不使用它们, 将它们排除在语言体系之外, 确保汉语能够健康向上地发展, 使汉语更好地履行中国文化传承者的作用, 立足本国, 走向世界。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工具。语言作为人类进行社会交际的主要工具, 是一套符号系统, 它的表现形式要受赖以存在的社会文化的制约与影响, 成为它所赖以存在的文化的传播载体。我们研究语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可以运用符号学方法理论作为指导, 了解网络语言发展规律, 从而正确看待网络语言并使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英语词汇,汉语新生词,语言,符号学,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7.
[2]于根元.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应用研究[M].北京:书海出版社, 1996.
[3]杨平.词汇的社会文化特征[J].外语教学, 1994 (4) :35.
[4]李幼蒸.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北京:三联书店, 1987:41-45.
【艺术的存在方式】推荐阅读:
现代音乐的存在方式10-09
以空间的方式思考存在06-18
家庭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07-24
探析追问艺术本质的方式之误论文09-28
艺术方式06-29
我的存在只是为了衬托你的存在作文08-07
存在的威胁05-22
存在的理由05-31
存在的误区09-10
存在主要的问题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