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空间的方式思考存在

2024-06-18

以空间的方式思考存在(共8篇)

以空间的方式思考存在 篇1

以空间的方式思考存在

主讲:张应鹏

张应鹏,1964年12月生,合肥工业大学工民建学士,东南大学建筑学硕士,浙江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曾获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优秀设计奖、上海国际青年建筑师作品展一等奖、江苏省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苏州市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作品入选《2004年中国建筑艺术年鉴》《2006年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建筑学报五十年精选(1954~2003)》等。2006年入选《中国青年建筑师188人》,2009年获首届中国建筑传媒奖提名,2012年入选 《时代建筑》60年代中国青年建筑师(42人)。

主要作品有:江苏南通综艺股份有限公司总部、苏州工业园区青年公社、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苏州高新区狮山敬老院、苏州沧浪新城规划展示馆、绵竹市文化广场等。

据说,中科院院士、建筑学家齐康先生曾经说过,我的硕士生,读博士却没跟我读的,目前只有三个人:王澍、童明、张应鹏。童明的祖父正是写《江南园林志》的童寯先生。王澍和童明后来都成为同济大学的博士,他们在精神上和童寯先生一脉相承,迷恋苏州园林,试图在建筑中延续文人传统。去年,王澍成为第一个获得普利兹克奖的中国建筑师。

张应鹏的选择在师兄弟中无疑更加另类,他博士读的是现代西方哲学。1992年,张应鹏考取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齐康先生的硕士研究生,1995年毕业,到苏州工业园区设计院担任首席建筑师。两年之后,他又考取了浙江大学哲学系夏基松先生的博士研究生。———这个选择恰恰是出于他对建筑学的思考,在张应鹏眼里,建筑学决不仅仅是一门关乎工程的学科,它更应该关乎人文。后来,张应鹏辞职创业,成立了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奔赴园林城市苏州,读现代西方哲学博士———这是建筑师张应鹏的两个选择。它们貌似背道而驰,其实殊途同归。张应鹏的博士论文题目是 《诗意的栖居———现代西方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倾向对建筑艺术的影响》。针对现代主义建筑理论中最具号召力的“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他提出“非功能空间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中,有太多美好而“无用”的空间。现代以来,土地越来越匮乏,建筑越来越密集,迫使我们趋向实用,同时被心灵的逼仄困扰。现代建筑强调功能性,但是,张应鹏发现,幸福感却与“非功能空间”紧密相连。因此,他在他的作品里作出了探索:让功能变得模糊,把食堂设计成一个交往场所,把图书馆变成一个公共娱乐场所,把最好的地方交给“非功能空间”„„

以空间的方式思考存在

主讲:张应鹏

讲演主要内容概要

他通过自己设计的建筑作品,向我们诠释了建筑的人文精神,以及非功能空间的意义:同时从人生的过程,在“生、老、死、超越生死”四个方面,用自己的作品,诠释了对人生哲学的理解,作为一个建筑师对生活的理解。给听众带来了启发,也让我有了一些思考。

主要内容:

首先,他解释了人们对空间的认识。

论及“坚固、实用、美观”,“美观”本来就是建筑的主要价值评判标准。到现在,技术已有能力解决“坚固”的问题,“实用”又被不能确定的功能所消解,那么“美观”的权重就越发显现了。

建筑学基本的问题是什么? 相信很多人都会说: 功能, 或者进一步延伸到空间、形式、材料、建造等。但建筑学于我, 却不仅仅是一门关乎工程的学科, 我认为它更是一门关乎人文的学科。源于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 我更关注建筑中的人, 也更愿意从人文视角来探寻建筑的另一个基本问题: 研究怎么学习, 怎么吃饭, 怎么睡觉, 甚至如何吃饭即是为了如何学习和工作这样的问题。

然后,他提出来:功能只是一个看似合理的借口,建筑不是用奢华存放肉体,而是用空间打开心灵。

他对眼见为实,和盲人摸象这两个概念做了自己的解释,认为对事物,对美学,对世界,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他对建筑的理解氛围以下四个方面:

栖居是人类此在的整体状况,而居住(海德格尔称之为定居)是人类栖居的重要方式。诗意地栖居,强调的是栖居的诗意性本质,因此,定居的“让栖居”和栖居的诗意化就在此在的高度上将建筑和诗联系在了一起。

诗意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非理性。

非理性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共同特征。本文主要选择了人本主义哲学、反人本主义哲学、大众艺术的转向等三个方面作为主要切入点。这三个方面都具有明显的非理性倾向,并已对当代建筑的艺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首先,在人本主义看来,建筑的使用者是人,人是空间的主体,空间的意义具有人性的特征。现代科学否定人的基本情感,以至于心脏也只不过是一台循环血液的泵。现代主义建筑开始关注人的基本需要,诸如阳光、绿化和空气;但现代主义建筑中的人是“理性化”了的人,是均质的人,是共性的人,没有历史、没有文化、没有亲情。而人本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在于理性,因为理性不过是意欲的工具,科学的方法不能认识人生的真谛,人之所以为人乃是由于他的意欲、情感、本能与直觉。建筑不只是一个物理学意义上的几何空间,空间应注入人的灵性。(摘自张应鹏论文《诗意地栖居———当代西方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倾向对建筑的影响》)

他同时从人生的过程,在“生、老、死、超越生死”四个方面,用自己的作品,诠释了对人生哲学的理解,作为一个建筑师对生活的理解。

认识世界的过程,从幼儿园开始。这是他做的一个关于幼儿园的案例,他认为幼儿园的孩子们认识世界从颜色开始。

他的设计特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色彩的丰富性,让孩子在一个五彩的世界中学习成长

2、用天窗引入自然光线,创造一个属于孩子们的自由空间。

然后是实验小学的设计。他提出来,读书是孩子们游戏中的一个游戏,书籍是所有玩具中的一个玩具。

在四川大地震后,他在绵竹做了一个中学设计。他想通过他设计的中学,告诉人们“灾难是人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要以坚强的态度面对生活。

他做的一个黄埭中学的设计,他想通过他的设计告诉教育者“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同时在校园内做了一些非功能空间。他阐述了一个想法“人与人的不同在于业余时间的意义,建筑与建筑的不同在于非功能空间的意义。”

他以“爱情是青春最美好的记忆”,做了一个大学校园设计。他说道“食堂是用来等人的”

提到学校, 自然便联想到读书, 但有多少人曾问过自己: 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也许有人回答: 读书是为了能够好好地生活。那生活又是什么? 其实答案很简单, 生活就是为了吃好、玩好。谁都不否认, 大学生活是我们青春记忆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也是在这个时候, 爱情作为关键词开始闯入多数年轻人的生活。所以更进一步而言, 恋爱是大学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学习只是一个平行的方法和过程。如何健康地恋爱, 如何让恋爱变成学习的动力, 并为未来的生活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 这也是我们设计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时所考虑的基本问题。我们把此校园设计称为献给同学们的一首“青春的爱情诗”。为了让青春的释放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我们尝试对传统的学校建筑设计进行了大胆颠覆与改变。在功能主义者看来, 吃饭就像给汽车加油, 像食堂就应设在校园西北角这样冷僻的地方。但设计中我们将食堂放在了整个校园最中心的位置, 让食堂不仅仅是用来吃饭的, 也是用来等人的。笔者在读大学时, 经常在校园路边等人, 而那个她却走了另一条路。为了让所有的等待都能化为美妙的故事, 在职业技术学院校园里, 我们设计了一条唯一的9 m 宽的路径, 使其成为学生去往教学区、图书馆、剧院、餐厅的必经之路, 让这条路径成为故事的发生器。通常青春故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场所一操场, 因此我们将操场放在校园最好的位置, 突出其表演性, 大大的看台, 满满的座椅, 无论从食堂还是宿舍都能看到操场上迸发的运动活力。校园里还有很多亲切宜人的广场, 给学生们提供展示和表现的场所, 同学们可以弹拨重金属、促膝侃大山, 也可以进行些社会实践, 如零售些小东西之类。(摘自张应鹏论文《另一个问题》)

这是他自己设计的家,因为那时候他比较穷,所以自己搞装修,做设计。从这个过程当中,他阐述了这个空间给他留下的记忆,注入的情感,记录他成长的经历。这既是他所说的“非功能空间的意义”。(可以参考他的一篇论文《艺术化生存》)

他介绍了是自己公司的室内设计———位于独墅湖畔月亮湾国际中心9楼的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窗外是一面湖水,张应鹏把最好的风景交给了公共空间———休息区、会议室。休息区敞开、通透,是公司最大的空间,同时是图书馆,又是走廊„„是“非功能空间”。(可以参考他的一篇论文《修辞 空间》)

无论什么样的建筑空间, 都应该以人为本,而每曰必到的办公空间更不例外。一个建筑事务所, 作为其绘图等日常工作的空间是非常容易解决的, 但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第一, 工作环境越来越好, 身体却越来越差;第二, 信息传递越来越发达, 人却越来越孤独;第三, 身体越来越近, 心却越来越远;第四, 工作与生活的二元对立, 从而导致人格的二元分裂。所以, 在九城都市建筑设计公司的办公空间中, 我们以非功能空间作为主导性前提, 非功能空间占据空间的核心位置, 并呈现着空间的最大特点。我们不是在工作室里画图, 而是在图书馆里看书,在风景中休闲, 在工作中生活。我们强调人与人的关系, 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强调人与知识的关系。将所有的风景打开, 设置了一道6 0 m 长、2.8 m 高的书架,让人文的风景与自然的风景于此交融, 当然, 这个空间中的每一个人才是我们最美的风景。(摘自张应鹏论文《另一个问题》)

苏州木渎乾生元文化馆,“让内部空间还原内心的宁静”。好像这个方案建到一半,换了一个领导,后来就没建成了。(可以参考他的一篇论文《空间的内与外》)

中国太湖文化论坛的设计方案就很遗憾, 最终未能实施。文化论坛主要是用来开会的。在文化论坛上可能会有三件事发生: 老朋友重逢, 新朋友相识, 偶遇、艳遇不期而至,米兰? 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以及英国小说《小世界》对此都有描述。在文化论坛项目设计中, 除严肃的会议空间外我们做了很多,包括迟到、逃会、会外小聚等趣味空间, 而且这些空间拥有更好的风景朝向, 以及更轻松方便的空间品质。可爱在这里成了是建筑的另一种魅力, 可爱其实是一种智慧, 更是一种真实。(摘自张应鹏论文《另一个问题》)

他认为:每一幢建筑,尤其是城市公共建筑,都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城市的公共性责任,这也是我们建筑师的责任。(可以参考他的一篇论文《苏州太湖新城规划展示馆》 《态度与方法— 苏州太湖新城规划展示馆设计》)

四川绵竹市文化广场(可以参考他的一篇论文《四川绵竹市文化广场》

有时候, 建筑师必须先完成基本问题, 才能为另一个基本问题的实现打 空间。在蜗牛电子总部大楼的设计中, 对方所提出的基本问题是,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 打 谷歌地图一眼就能看到蜗牛公司。因此我们以蜗牛电子的logo 为设计灵感, 在建筑外形中融入公司品牌特色, 使建筑具有极高的辨识度, 这样的处理很好地满足了对方的基本要求。基于此, 使另一个基本问题的实现也有了可能: 蜗牛公司是中国最早的3D网络游戏开发公司, 游戏作为一种娱乐活动, 能否通过建筑设计向社会打开, 通过空间语言的建构来赋予建筑一定的社会使命? 于是, 在设计中我们将大楼的上部分用于办公、研发, 下部分作为基本的工作与生活配套功能, 将大楼第三层和第四层打开, 做成非常生动有趣的公共空间, 面向社会公众 放, 大众可以近距离地体会游戏中的魔幻世界。通过公共空间的开拓, 使建筑承担部分社会功能, 也使企业以更为亲和的姿态与大众对接。(摘自张应鹏论文《另一个问题》)

对“老”的认识的作品

(可以参考他的一篇论文《苏州高新区狮山敬老院》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对“死”的认识的作品

体现了公共性与内外空间的转换。(可以参考他的一篇论文《空间的内与外》)

对“超越生死”的认识的作品

白鹭园中白鹭飞,秋水红叶秋水平。月亮湾头话明月,独墅湖畔读书人。

关于他的视频介绍: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Q1ODYwNTI4.html?tpa=dW5pb25faWQ9MTAyMjEzXzEwMDAwMl8wMV8wMQ&qq-pf-to=pcqq.c2c 荣誉列表:

1.苏州大学附属中学 江苏省优秀建筑设计二等奖,1998 2.苏州工业园区新苏国际大酒店(参与)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二等奖,1998 3.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届上海国际青年建筑师建筑展二等奖,2002 4.无锡南洋学院 第二届上海国际青年建筑师建筑展三等奖,2002 5.我的家 第二届上海国际青年建筑师建筑展三等奖,2002 6.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美国“王嘉廉中国建筑进步奖”,2002 7.苏州泰山动画制作中心 第三届上海国际青年建筑师建筑展三等奖,2003 8.社区服务中心 2002全国大学生设计竞赛二等奖(浙江大学客座指导老师)文章目录:

中国建筑遗珍(主编)gmp建筑事务所专辑(译著)江苏南通综艺股份有限公司总部 建筑师的责任

有感于苏州的三类建筑

新时期大学校园的环境意识 办公空间(四)(译著)办公空间(三)(译著)诗意地栖居

追求一种存在的状态 说法与做法

非功能空间的意义

浙江南浔人民医院的创作思维 新苏国际大酒店

吴文化的传统内涵及其新的时代特征 场所,文化,人居环境

开放的,可持序发展的城市规划 走出传统,寻求锲机 作品目录:

浙江江南生物科技研究所 张应鹏的家

无锡南洋学院二期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通综艺科珠海市

以空间的方式思考存在 篇2

一、当前无锡产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1、城市中心区产业布局调整留下遗憾。

近年来, 无锡以市区工业布局调整、城中村危旧房改造等为手段, 加快了老城更新改造和城市空间重组的力度。然而, 此轮市区工业布局调整和城中村改造规模之大, 行动之迅速, 使其几乎不具备修正和纠错的可能性, 即必将永久性地改变城市空间结构, 可以说是无锡优化城市空间和产业布局的绝佳机会, 甚至可以说是最后一次机会。但遗憾的是, 在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和土地财政的刺激下, 由于急于平衡城市拆迁、改造和建设资金, 将工业布局调整和城中村危旧房改造后腾挪出的宝贵土地, 较多地推向土地市场, 用于住宅开发建设。这不仅背离了老城改造更新的初衷——疏解中心城区的产业与人口, 也错失了城市空间重组与再造的契机, 错失了中心城区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升级的契机。

2、开发区及新城区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融合度偏低。

自1992年设立首个开发区——无锡高新区以来, 无锡的开发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逐步发展成为全市吸引外资的集聚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15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以占全市18%的面积, 创造了35%以上的经济总量, 为无锡经济和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开发区成立时并未对其系统地进行城市空间规划, 致使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割裂, 综合功能不突出不健全, 难以吸引市民居住, 影响了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的有效融合, 制约了城市多核网络结构的形成。一些开发区成为纯粹的工厂聚集地, 只有标准厂房, 没有商业和服务业, 甚至是直接为生产性企业服务的服务业亦匮乏。

二、利用城市空间调整契机优化无锡产业布局的建议

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产业发展的基础。城市空间的调整和再构为产业布局的优化提供了良好契机。

1、加快推进老城改造更新和工业布局调整

根据地理二元经济理论, 产业集中的聚集规模经济效益不是无限的, 超过一定限度往往会出现规模报酬递减现象。大量占用土地面积大、产生污染多的传统型生产企业集中布局在无锡中心城区内, 造成了中心城区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制约了城市“C B D”这个增长极的功能完善和放大, 导致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加剧, 制约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 应牢牢把握老城改造更新和工业布局调整的契机, 加快推进中心城产业合理布局, 加快淘汰中心城的低生产力产业, 填充现代服务业。

在土地空间市场化利用机制的约束下, 城市产业的空间布局应遵循土地优化配置理论的要求, 商业、服务业等对区位空间条件要求高同时也能支付高昂空间租金的产业布置在市中心, 而将工业迁到开发区。通过城市产业的空间置换, 促进城市中心区的工业企业和中央商务区的非生产性的机关、学校、医院等单位外迁, 在城市中心区发展金融、商贸、娱乐、贸易科技、信息等新兴服务产业, 提升服务业和创意产业比例,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完善和优化城市中心区的服务功能, 提升城市中心区的空间价值和集聚与扩散效应, 全面发挥其对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尤其应注重合理调整中心城区的人口和用地结构, 引导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向外疏散, 疏解城市空间, 改善城市生态和景观环境, 适当增加城市绿地, 防止工业企业退出中心城后的土地, 不加控制地全部用于房地产开发。对工业企业“退城进园”后置换出来的厂房, 可选择性地保留部分旧有的厂房和设备形态, 规划建设一批知识密集、多元文化、充满活力的创意产业集聚区。

2、加快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融合

根据无锡市“十二五”城乡建设规划, 无锡将重点打造太湖新城区、科技新城区、锡东新城区、惠山新城区和锡西新城区等5个新城区。其中, 科技新城依托无锡新区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并得益于近年来大力度的空间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融合度日趋加强。太湖新城由于政府的强势主导和推进, 道路基础设施条件日益成熟, 市民中心、会展中心以及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等功能性项目建设已纷纷建成或正加快推进, 但更多需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的金融、商业、楼宇办公等项目大多处于前期规划或招商阶段。可以说, 太湖新城这一城市新中心板块的成熟尚需较长一段时间。此外, 锡东新城、惠山新城和锡西新城的开发建设尽管也纳入了市级层面的战略规划, 但其具体实施和操作则以属地为主, 其成长为城市次中心的时间无疑会更长。

今后一段时期, 在五大新城区的建设过程中, 应切实加强对城市空间规划的统筹, 加快完善各项配套基础设施, 提高新城的综合服务功能和相对独立性, 并合理引导产业布局, 实现产业布局与城市空间的紧密融合, 使五大新城区对区域经济的集聚和辐射作用不断增强的同时, 成为适宜生活居住的城市功能布局区和名符其实的新城区, 以避免出现“只有产业没有城市”的格局。

3、加快完善城市空间一体化

根据国内外大中城市在产业布局上所作的探索及形成的规律, 产业布局总体经历集聚发展—扩散发展—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产业布局的一体化发展, 有赖于城市空间的一体化, 而决定城市空间一体化的最关键要素便是城市现代化交通建设。通过铁路、公路、城市道路、河道、地铁、轻轨等交通系统建设, 可形成一条条联结各个区域增长点的轴线。根据点轴开发理论, 这种轴线首先是为区域增长极服务的, 但轴线一经形成, 对人口、产业也具有吸引力, 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 并产生新的增长点, 进而点轴贯通, 就形成点轴系统。今后一段时期, 应着力完善无锡市区与江阴、宜兴之间的空间走廊和空间纽带, 以及五大新城区与中心城区对接的交通体系, 加快建构一体化的城市空间, 形成无锡都市化区域空间形态结构, 实现空间共构、功能共生、产业共谋, 为科学统筹市域范围内的产业布局、实现产业布局一体化创造有利条件。

摘要: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城市正加速进行空间重构, 城市空间逐步摆脱原有封闭式、单中心格局, 走向弹性开放、多中心的空间重组。城市空间的变革为产业布局的调适与优化提供了绝佳契机。本文试图借助城市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的有关理论, 以“利用城市空间重组契机, 对产业布局予以优化”为基本命题, 对进一步优化无锡产业布局提出建议。

关键词:城市空间,产业布局,优化,思考

参考文献

[1]、李程骅.《优化之道:城市新产业空间战略》.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2]、周春山.《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3]、赵晓雷.《城市经济与城市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4]、储东涛.《区域经济学通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5]、中共无锡市委、无锡市人民政府.《创建生态城市营造和谐家园——2008年-2010年无锡城市建设行动纲要》, 2008

以优雅单纯的方式存在 篇3

独居同时也是很考验人的,尤其是对于女人。资金的投入首先必不可少。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一台好音响无论如何是不可或缺的。音乐是最好的温泉浴和麻醉剂,可以涤尽空中的浊气。最抽象的音符,却蕴含着最宽广的希望、最贴切的慰藉、最温存的关爱。让倾心的音乐自由无拘地流泻在自我的空间,正是独居生活的光与美之一。至于其它,电视、电话、空调、豪华装修、漂亮家具,则可有可无。四面白壁、一张塌塌米、一方小餐桌、几个藤箱、几块布艺软垫、一瓶花草、一盏明灯,也可以成就一个温馨的家园。

因为事事须亲自打理,无所依赖,因此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也成为检验是否胜任独居生活的重要指标。各种平时不屑一顾的雕虫小技,此时学得越多越好。因为一旦下水道堵塞电闸跳掉蟑螂出现,没人再来看你的脸色听你的尖叫。一切全靠自己搞掂。而独居生涯最大的考验还在于,你是否能够与寂寞对话。你必须有一颗有力的心、一种坚韧的自我肯定,在经世后的苍茫与务实里,依然保有宁静、灵性、锐气和想象力,唯有它们,能造就独居的诗意与馨香。

比起那些从工作单位到家一天二十四小时都过群居生活的人,独居女人身上更多地散发出一种自爱自怜的芬芳。这种自爱自怜并不完全是内向幽闭式的。事实上,无论是生活实务操作还是精神人格层面,独居者都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优势。独居生活优美与艰辛并存、单纯与繁琐同在。

以空间的方式思考存在 篇4

目前,网络学习空间的概念主要存在两种观点[2],一种认为网络学习空间是运行于学习支撑服务平台之上面向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虚拟空间,另一种观点认为网络学习空间是为不同教育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应用系统。本研究认为网络学习空间是以上两种概念的融合,即网络学习空间是基于网络技术搭建的虚拟空间,它能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促使学习者进行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反思。

3.2网络学习空间的主要功能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推进,MOOC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入,其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及时的学习评价、可视化的学习进度管理,得到了学习者的广泛认可。本研究基于MOOC平台的基本功能,构建了可有效促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网络学习空间,其主要功能包括:第一,教师功能。建设教学资源,建设试题库,组建试卷、发布教学和评价任务、在线互动答疑、成绩管理、学习分析等;第二,学生功能。获取课程资源、在线学习、在线练习、交流讨论、知识管理等。

3.3网络学习空间对课程考核的支持

3.3.1题库管理

教师可以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科学建设试题库,积累试题资源。试题可以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富媒体形式存在,支持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等多种题型;试题组建方式支持单题录入和批量上传,并以“n程―章节―知识点”的逻辑进行管理。

3.3.2在线组卷

教师可以设置考试类型、知识点、难易度、题型、分值等出题指标,可以设置知识点组卷、章节组卷、单元组卷、错题组卷、自定义组卷等多种组卷方式,自定义出卷策略,支持一对一智能出卷,快速、高效地形成个性化的试卷。系统自动控制试卷的相似度、试题顺序和选项顺序,使试卷更为标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学生可在学习空间里进行自主练习,也可统一部署到机房进行机考。

3.3.3及时反馈

学生提交完测试之后,系统可及时对客观题进行判分,及时公布测试结果。而对于客观题则支持教师按题型、按试卷进行分发阅卷,给予最科学、准确的评价,并反馈给学生,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盲区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3.3.4数据分析

网络学习空间记录了每个学习者每次评价的结果,可以便捷快速地进行数据分析。包括课程的平均分和及格率、试题的正确率、学生的成绩分布、学生的学习轨迹和答题时间等,综合分析学员薄弱点,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诊断报告。

3.3.5知识管理

以空间的方式思考存在 篇5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城乡空间布局规划是在宁波总体规划(2004—2020)的指导下,统筹考虑区域与城乡发展的规划。

一切的经济社会规划最终都需要建立并落实到空间上,需要在空间上整合经济发展、城乡建设、交通、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等诸多方面的内容,统筹解决经济、社会、环境问题。

鄞州区位于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南翼,浙江省东部沿海,版图轮廓呈蝴蝶状,从东、西、南三面紧围宁波老城区。境内东南部与西部地貌为丘陵与山地,中部为宽广平原,地势呈马鞍形。鄞南片区包含姜山、云龙、横溪三镇,位于宁波老城区南面,处于城市发展的腹地,西北部为机场,东部是东钱湖市级旅游度假区,境内有大量现状和规划的道路交通设施,现有村庄分布较均匀,有部分较大集中点(见图1)。

一、鄞南三镇现状空间格局特征

(一)城镇建设用地加速扩展,城乡空间利用矛盾突出

鄞南片在发展中一方面受城市地区产业向外部扩散的影响,乡镇工业发展迅速;另一方面随着部分乡镇企业逐步向城镇聚集,乡村地区的城镇化也在加速。这些都促成了乡村地区非农业用地规模迅速扩大,越来越多与城市相关的功能设施转移到乡村地区。但这种类型的空间发展是自下而上的,受短期经济利益的诱惑,往往容易产生土地利用的盲目性,造成工业、居民点建设的混乱和环境的破坏。

2002年鄞州区撤县设区以来,鄞州区与宁波中心城区的一体化进程加快。鄞南片处于城市发展的腹地,需要在空间发展上加强衔接。

因此,鄞南片的主要矛盾已不仅仅在于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生活水平和人居环境的巨大差距,还体现在空间利用方面的冲突。

(二)空间管理主体众多,利益冲突严重,影响空间利用的整体性

2002年,鄞县撤县设区,区内辖1个中心城区,16个建制镇和1个乡,空间管理复杂、事权不明晰。鄞南片区包括姜山、横溪、云龙三镇,但实际涉及到五家管理单位,分别为姜山镇、横溪镇、云龙镇、明州工业园区以及东钱湖旅游度假区。

目前以镇为单位的编制不利于空间的统一整合,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各乡镇编制规划缺乏统一协调,现有规划汇总后发现片区整体规划形态破碎,用地规模过大,结构的完整性受到影响(见图2)。

(三)土地资源紧张,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

城镇建设用地的加速扩展使得乡镇土地指标每年都提前用完,造成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日益紧缺。2004年鄞南三镇姜山、云龙、横溪现状用地规模分别为1580.73公顷、510.78公顷和491.93公顷,2005—2010新增建设用地规划指标分别为879.12公顷、44.07公顷和34.73公顷,其中姜山用地规模较大是因为新增区级明州工业园所致。鄞州区目前年均建设用地增长速度为1.7万亩,而2006—2020年共9.6万亩用地指标,原则每年不超过6000亩,可见与现状差距较大。建设用地和基础设施用地需求将与建设用地的总量很难再大幅度增加的矛盾日益明显。另外,由于在鄞南地区要重点建设云龙、姜山万亩粮食示范基地,果桑生产基地(姜山),万亩优茶基地(横溪),农业与非农建设用地的矛盾也将更加突出。

鄞南工业的发展和污水系统建设的落后造成部分地区水资源污染较为严重,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横溪山体及横溪水库是重要的环境保护区,要防止农村居民点的扩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整体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

(四)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土地浪费严重

根据统计,鄞南片区2000年有自然村295个,行政村86个,自然村村均人数748人。从影像图中可看出,村落星罗棋布,小而分散,不仅浪费土地,而且不利于市政公用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和管理。与此同时,随着农民经济水平的改善,人们的传统观念发生变化,家庭核心化趋势加快,户均人口已从4一5人/户变成2.5—3人/户,这导致新建房需求增多。

现有的规划体系对这种发展趋势缺少干预,造成了乡村居民点无序、低密度蔓延。

(五)山区乡镇发展相对较慢,平原地区城镇发展较快

平原地区城镇发展条件优越,主要交通要道大多从平原地区通过,同时由于平原地区更邻近中心城市,受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强,城镇发展较迅速。山区城镇(横溪镇)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地形的限制和阻碍,加上交通条件落后,城镇扩张速度较慢。姜山镇经济发展明显好于云龙镇和横溪镇,排名全区第二。云龙镇和横溪镇分别位于第12、16位。

(六)区域性基础设施占用和分割了乡镇用地,影响了用地的整体开发

大量规划的区域性市政交通设施占用和分割了镇域用地(云龙镇),影响到乡镇的整体开发。在区域性基础设施难以调整的情况下,乡镇的发展面临的是在原有的行政边界夹缝中求生存,还是跳出行政边界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发展的选择。

二、现有规划体系的不足

(一)缺少城乡统筹的规划

原有的《城市规划法》指导下的规划普遍存在重城轻乡的问题,对农村的发展问题基本没有涉及,缺少对村镇规划的指导。新的《城乡规划法》把乡、村规划纳入城乡规划的工作范围,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

(二)城乡规划与其他部门规划缺乏衔接

随着计划经济的消退,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只有通过空间干预才能真正行之有效。现行编制体系下,不同的规划由不同部门编制,相互之间缺少联系,缺少在宏观上整合各部门间的规划。

(三)不同层次规划之间缺少衔接

城市和建制镇需要编制规划,镇和村庄也应编制规划,再加上各类园区规划,产生了许多各个层次规划之间的矛盾。比如规划之间的不衔接、基础设施不对接、功能不协调,最终造成整体建设的混乱和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方式。

三、鄞南三镇城乡空间布局规划构想

(一)建立一个科学的空间整合决策系统

为了提高规划的可实施性,在研究初始制定工作计划时一方面通过对国家政策、上位规划、空间发展状态进行分析,尽可能客观、准确地判断城市的发展思路和空间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强调与地方各部门座谈和实地调研,了解地方意愿,充分沟通规划设计思想,使规划的思想成为社会共识,真正成为日后指导发展的纲领(见图3)。

(二)整合区域空间的发展,形成统筹的空间战略

1. 从战略方面认识区域空间发展

鄞南片现状有三大特征:一是新兴工业化、城镇化地区的规划;二是城市快速发展地区边缘地带的规划;三是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生态敏感地区的规划。在国家严格保护耕地,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的背景下,这种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思路急需转变。

战略原则:一是落实功能区划,确定发展和保护的边界;二是加强不同层面规划的内容衔接,进行各部门专项规划的空间整合;三是改变“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工业化现象,整合各乡镇现有规划和现状,完善全区空间结构和各乡镇发展需求,特别是产业空间用地;四是避免农村居民点无序蔓延,提出统一完整的村庄布局调整方案。

2. 区域城镇空间发展趋向

用地规划布局要综合分析考虑现状实际情况、已确定的大型项目、基础设施布局和用地形态演变的规律,强调各种需求能合理地配置在相应的空间上。

通过对比不同年份地形图、影像图可以看出(见图4):姜山镇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镇区,有向西、西南方向发展趋势,各行政村分布较均匀,在原有基础上外扩,但幅度不大;云龙镇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镇区、甲村,镇区主要发展趋势向南,但受婆头山、东坑山制约,再新增建设用地余地不大;横溪镇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镇区,镇区主要发展趋势向北,但由于已临近行政界限且受山脉制约,横溪镇可发展空间不大;云龙镇的甲村和横溪镇区有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姜山镇主要工业用地集中在镇区西面(见图5),镇区西面为规划确定的鄞州工业园,规划建设面积23平方公里。受大量现状和规划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影响,云龙镇区西北面没有可发展空间,东面受东钱湖环境保护要求,南面受地形限制,云龙镇区向外没有发展的余地。鄞南片南面是重要的万亩粮食示范基地、果桑生产基地和万亩优茶基地。

由以上可判断,鄞南片未来空间可能发展的趋向是:姜山镇以宁波大都市规划为契机,结合明州工业园区建设,用地沿镇区向西和西南方向扩展;云龙和横溪跨行政边界整合发展,解决各自在行政边界范围内发展空间受限的问题。

3. 整体空间战略

在对鄞南片区现状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将片区空间布局划分为三大战略区:建设优先区、战略控制区和生态优先区(见图6、表1)。

通过划定战略分区,防止建设的混乱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明确目标和措施之间的关系,使实施具有可行性与操作性,最终实现建设和谐社会,城乡共荣的目标。

(三)“三规协调”的尝试,形成整体用地布局

曾经有人说,不懂社会和经济的规划是无知的规划,而不落实到空间的规划是无用的规划。说明社会发展规划、经济建设规划与空间部署规划同等重要,并且两者之间应该有机整合。但由于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出现各部门各自管理的混乱现象,规划间缺少联系,有时甚至相互矛盾。根据《城乡规划法》第五条,编制城乡规划“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进一步明确了三个规划之间的关系。“三规协调”是充分发挥规划综合调控作用的基础,也是《城乡规划法》赋予的权力和责任,对于凸显城乡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龙头地位意义重大。

在鄞南三镇城乡空间布局规划编制中充分考虑与已有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对接。根据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体功能区,结合各乡镇发展现状与态势,将鄞州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5—2020)确定的建设用地指标分为4级进行分解,确保土地利用计划与各乡镇年度的建设用地相衔接。在制定空间战略、划定建设分区时充分考虑宁波市十一五规划从市域空间角度对鄞南片发展的设想。将宁波市和鄞州区十一五规划在鄞南片确定的重大建设项目在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中进行有效整合,如保留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果桑生产基地和万亩粮食示范基地,取消原有规划的建设用地;姜山镇工业与明州工业园在空间上一体化发展,取消原先在同三高速以东规划的大片工业用地;压缩明州工业园区规模,使之符合基本农田保护的要求(见图7)。

(四)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布局,引导城乡空间发展

交通的便捷程度直接影响区域的竞争力,在综合交通规划中一是注重路网等级、密度与土地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相一致;二是强调城镇内部交通与区域间的交通有机整合,建立高效便捷、公平有序的城市交通体系;三是强调农村公路的规划,改善村庄基础设施条件。最终在鄞南区范围内形成“两横三纵”的主路网格局,联系鄞南区组团与明州工业园、鄞州中心区。

在新镇区、工业区内部,完善内部次干道和支路建设,提高道路网密度,形成网格式布局,优化组团内各区的交通可达性,促进城镇空间的组团式发展(见图8)。

规划统筹安排了公共设施的布局与建设。为了更有效的发挥公共设施的社会效益,提出大型公共设施集中设置于镇区、中心村内,其他行政村不设置;小型公共服务设施按居民意愿最大出行半径服务配置的原则。

(五)进行农村居民点专项布局规划,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鄞南片现状村庄布局中主要存在着农村居民点体系布局较乱,村级居民点的出行不便,配套的公建设施等级较低,个别行政村基础设施配套相对较弱,镇区与中心村、行政村之间的人居环境存在差异较大,“三老”农业(老头、老太、老婆)现象严重等问题。对于村庄的拆并要因地制宜,引导村庄居民点的整合、集聚,避免大拆大建,规划中要集约利用土地、保护耕地,注重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共享。

根据对现状居民点分析和规划原则,确定五类居民点类型(见图9)。

(六)加强区域空间管制与协调

在分析鄞南片区各类要素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制约性的基础上,建立资源限制性评价标准。结合整体空间战略,为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指导城镇开发,将区域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

四、结语

本规划是鄞南片区层面的综合空间规划,是对规划范围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空间调节,是通过“三规协调”充分发挥规划综合调控作用以及对规划范围内城镇空间发展的引导,是一次针对发达地区人地矛盾突出的探索性规划。它的实施需要良好的经济政策基础和社会共识,并以本规划为依据,衔接各空间层面以及各类专项规划,完善城乡规划体系。

参考文献

[1].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宁波市鄞南片城乡空间布局规划(2006—2020).2006

[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宁波市鄞州区城乡空间布局规划(2006—2020][纲要].2006

[4].罗永联万鹏.嘉兴地区城乡统筹与市域规划研究——以嘉兴地区为例.城市规划学刊.2006/3

[5].吴良镛等著.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二期报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王凯.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城市规划学刊.2006/1

以空间的方式思考存在 篇6

一、识字写字:让书写成为快乐的体验

1.激发兴趣,自主识字。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生字时,作为教师,就要注意字形教学的生动性, 趣味性,创设富有情趣的识字情境, 鼓励学生快乐识字。在教学中,由 “扶”到“放”,引导学生借助拼音和字典学习生字,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偏旁部件认记字形,渗透汉字文化,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汉字。

2.教会观察,规范书写。一是启发学生写前观察。端详范字点画形态、结构布局,揣摩笔画间避让、呼应的妙处。如左右(左中右)结构要注意宽窄、 高低,上下(上中下)结构要注意上盖下托等。二是鼓励学生写中观察。指导学生在书写时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对于学生写的好,要表扬激励。三是引导学生写后观察。将自己写的字与范字进行比较,重新审视自己所写的点画、结构,进行二次书写。

二、阅读教学:让差异成为共进的资源

1 . 营造民主 氛围 , 体现 “ 我在”。在阅读教学中,只有营造一种真诚、信任、民主的心理氛围,使教学活动处于自然和谐的状态,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充分地显露和发展。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探索者,对知识有天然的渴望。教师要真正地赏识、 激励学生,保护他们的求知欲,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独特见解。

2.给予选择权,促进个性发展。 教学中,必须正视这种差异,变差异为资源,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挑子”;对于同一篇课文,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和存在的疑惑往往不尽相同。教师要让学生根据需要选择感兴趣的方面人手,快乐地投入学习;对于一篇课文的学习,因文本特质和学生特点,所表现出的学习风格也会不同。教师要顺应这种风格,因材施教。

三、习作教学:让每一位学生我手写我心

1.多些半命题,让学生有自主的空间。没有生活,缺乏体验,对于作文素材就无从谈起,更谈不上表达输出。因此,让学生的习作落地生根, 必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关注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习作。有了这样共识后,应提倡在确定习作要求之后,多些半命题作文,让学生在大方向的指引下,更多个性化的参与,将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融入习作,毕竟每个人的生活背景、经历各有不同。

2.多些互批共改,让学生分享成功。教师们兢兢业业地伏案批阅,付出大量辛劳。然而,学生拿到作文本,只是关注等第,对于评语并不感兴趣。究其原因,可能与老师“一言堂”,学生没有参与其中,难以真正体验到习作评改的成就感有关。叶圣陶先生说过: “文章是学生写的,最有权利批改的是学生,把评改作文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为此,指导学生学习自批、互批作文就显得十分有必要。在教师提出明确的评改要求后,最好出示一篇评改样板,在学生评改中能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随后安排学生自批或交换批改,要求学生认真通读全文,标出错别字、标点运用不当之处,修改病句,写眉批。 按照标准评改文章内容,找出主要优缺点,写尾批,打分数。接下来可以直接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互学共进。 最后老师要对互批的情况加以总结,表扬那些认真批阅别人习作的学生,并推荐佳作阅读,分享成功的喜悦。

四、口语交际: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

1.开放式心态,让学生愿说话。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教师应心态开放,主动放下架子,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欣赏者, 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在这种良好气氛中,学生们才可以无拘无束、思维活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对学生的发言,教师要以表扬鼓励为主, 从而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与学习的兴趣,树立他们表达的自信心。在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心理需求的前提上, 唤起他们愉快的情绪体验,使其能信心十足地进行语言表达。

2.螺旋式推进,使学生要说话。 教师要把任务一步步具体落到每一位学生身上,这样职责分明,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队意识,又丰富了训练的趣味性。

以空间的方式思考存在 篇7

一、把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

产业结构与发展方式直接相关。针对昆明市三次产业中, 工业不强、结构偏重, 服务业比重偏低, 单位GDP能耗高、环境压力大的状况, 要以“调优”农业、“调强”工业、“调高”服务业, 以构建循环型生产、集约化增长、集群化发展、节能型体系为方向, 推动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促进经济增长逐步从主要依赖数量扩张向提高要素效率转变, 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1.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 大力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着力抓好保护耕地、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等关键环节, 全面推进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 实现城乡统筹的新突破, 大力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绿色农业、生态农业,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精深加工, 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

2. 切实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

以促进优势产业、工业园区、重点骨干企业发展为主攻方向, 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 突出抓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三个环节, 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烟草、能源、冶金、化工、建材、机械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 延伸原材料和矿产品链, 提升产品附加值。进一步优化轻、重工业结构, 优先发展烟草及配套、生物制药、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有色冶金、磷化工产业, 巩固提升黑色冶金、建材、能源等传统优势产业, 培育发展煤盐钛化工、农特产品加工等产业, 延伸产业链, 提高配套能力, 形成特色突出、竞争力强、规模大的产业群体。集聚发展, 优化布局, 推进工业发展重心向昆明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昆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省级呈贡、安宁、海口、杨林、东川五个工业园区, 省级寻甸特色工业园区以及市级特色工业集聚区转移, 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引进战略投资者, 推进企业战略重组与整合, 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 培育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 (集团) , 带动一批小而专、专而精的中小配套企业快速发展。

3.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必须把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发展层次, 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要以现代服务业为龙头, 带动服务业全面发展, 使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开拓服务业发展新领域, 大力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研究与开发、电子商务、信息、法律、咨询、会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医疗服务、社区服务、文化休闲等消费性服务业, 提高服务业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

二、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

在能源资源约束强化和低成本竞争优势弱化的情况下, 只有将增长更多地建立在自主创新、科技进步的基础上, 才能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自主创新、科技进步带动转变。

1. 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重点支持烤烟、畜禽、蔬菜、花卉、特色经济优质品种的引进选育和良种繁育, 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产业化技术, 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安全监测及质量认证体系, 加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2. 重点推进工业技术创新。

围绕生物制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传统工业等支柱产业, 着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打造产业集群, 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全市新型工业化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的重点, 要放在引导和支持工业技术的创新开发上。

3. 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要落实好国家和云南省的有关政策措施, 建立企业创新投入激励机制, 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要加大对企业研发机构的支持力度, 鼓励企业瞄准国家和省、市支持的重点产业领域, 采取产学研结合等多种方式, 建立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 依靠自主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要鼓励创办科技型企业, 对纳入国家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产品, 在本市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的重大工程建设中给予优先采购。

4. 强化创新基础条件建设。

围绕支柱产业和优势领域,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及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技投入体系。要重点建设一批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切实加强对自主创新的支撑。要支持有条件的县 (市) 区和大中型企业建设科技孵化器, 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建设。要支持在昆高校建立科技园, 制定促进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 支持社会力量创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5. 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工程。

要按照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市的要求,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促进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政策措施, 鼓励具有原始性创新的发明专利产生。要重点支持烟草、冶金、机电、花卉、生物制药等优势行业结成技术联盟, 开展技术标准战略研究和规划, 鼓励企业吸收、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并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 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标准。

6.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打破行业和市场垄断, 打破地域和部门所有制界限, 建立健全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统筹机制。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 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依托重点项目, 开发一批关键技术, 推动创新成果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用足用好科技成果转化资金, 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 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工程。

三、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节能减排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一方面, 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才能使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降下来;另一方面, 抓好节能减排, 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有效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要站在产业布局层面上, 一方面, 坚决淘汰落后过剩的生产能力、落后的工艺装置和污染严重的企业;另一方面, 鼓励、支持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要正确处理好发展高载能产业与节能减排的关系。高载能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昆明市有色冶金、黑色冶金、磷化工等高载能产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比较优势, 培养了一批全国知名企业, 拥有全国领先甚至世界先进的市场工艺和技术, 它们的发展对现代新昆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因此, 节能减排淘汰的只是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装备, 并非淘汰高载能产业。要提升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促进高载能产业向低能耗、高产出方向健康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客观要求, 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从现阶段的实际需要来看, 实现节能减排的约束性目标, 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把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措施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归根结底要靠人的转变来实现。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一个基本要求。

1. 切实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到优先位置。

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 要创造有利于人才价值实现的环境和机制, 建立体现知识经济社会价值的新机制, 为各类人员营造公平施展才能的机会。

2. 加快发展教育事业, 提高国民素质。

确立现代教育观念, 使教育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着眼于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和培养人才的创新力, 建立科学、高效的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展教育的重点放在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上。在切实保证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同时, 调整现有教育体系结构, 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要大力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 着力加快农村教育和培训的步伐, 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积极改革中、高等教育体制, 通过市场机制把更多的社会资金引向教育。通过产学合作、服务全省等多种新途径, 改善教育的基础环境, 形成现代化开放型网络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

五、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保障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取得重大进展, 必须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加快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 努力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大动力。

1.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清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性障碍,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使政府、市场、企业各自归位。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进一步明确和恰当地界定、调整政府的经济职能。

2. 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

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加快金融改革与创新, 引导信贷资金投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领域。加快培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市场主体, 增强企业自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动力。

3. 加快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

以空间的方式思考存在 篇8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中小学生利用互联网助力学习、开展学习的方式和途径具有多元和多层次特征,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信息、查找问题解决方案、交流知识和学习心得等触网行为进行情境化、非正式的在线学习,也可以基于微课的在线学习实现“翻转课堂”,还可以根据个人兴趣与需要选修“纯网络化”在线课程以进行系统化学习,并采用自定步调、异步学习方式,建构个性化的知识体系,也可以基于有线电视系统、网络平台使用视频点播、直播等方式进行学习。在实践上,前面方式的在线教育活动越来越多地发生,后面方式的在线教育正伴随“互联网+教育”进程越来越多地涌现。培养学生在线学习意愿、在线学习习惯是一个持续的发展进程,要从学与教方式变革及其辩证的互动关系发展中寻求平衡、再平衡,深化、再深化,需要从学与教的两个视角来看——从学生视角看,通过在线教育服务,方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随时随地反复观看等方式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满足学生查漏补缺的需要,方便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加自主和灵活。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性、个性化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规划学习进程、自我监督和控制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与人交流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师视角看,教师可通过学生在线学习过程和行为数据,有效地分析学生知识储备和学习水平,改进和优化教学,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个性化学习建议,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技术丰富教学手段,从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转变,教学过程从原来的教学信息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传播,注重交互过程,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样的教育系统是新课程改革的诉求,也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但如何基于信息技术有效落实、达成这类教育系统生态,仍然是当前信息化融合实践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北京数字学校”对北京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而言承担着这样的历史使命,本文从这一视角上进行再思考。

推动中小学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践途径

在各类教育信息化创新实践不断涌现的今天,如何以“北京数字学校”为抓手,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入,推动中小学学习方式变革,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到常态化教学实践中,这是当前推动北京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线教育作为“北京数字学校”着力推动的新型教育形态,常态化的在线教育应用应该在以下方面寻求突破。

途径1:开放课堂。推动课堂的开放,开展混合式学习的实践,让教师、学生有“触网”行为,并且要适应基础教育领域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认知及身心特征,推进课堂教学从“讲授式”向适度融合“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教学方向发展;鼓励学生信息化环境下自主学习的行为,提升学生驾驭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使非正式学习、泛在学习等学习形式与“课堂”关联。

途径2:重构课程。大力开展混合式课程的建设,将互动性资源、活动性设计、深度学习体验、关联学科前沿、游戏化学习等品质特征融入课程,建构STEM类、3D设计和打印类课程,并与新课改体系中跨学科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课程对接,服务学校课程体系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背景下的再设计与再建构。

途径3 : 优化产品、 建构服务。在在线教育产品、服务提供等方面,结合供给侧改革,为在线教育服务品质提高协同社会资本以及“互联网+”企业力量,为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精致、可用、人性的在线教育服务,并引导“互联网+教育”的力量向教育创新服务提供方向发展,从而为孩子提供适应其个性发展需要的在线学习环境。

途径4:激发和培养“种子教师”。要让有创新意识、有实践意愿、有实践能力的教师参与和服务到在线教育环境的建构中,培养一大批信息化“种子教师”,如“北京数字学校”正在倡导的“教师走网”,让这部分教师在在线教育发展的大潮中成长,进而生成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在线教育服务。

途径5:改进教育评价。要在教育评价环节上逐渐关联在线教育。从社会发展来看,“选择性教育”将在较长时间内存在,“考试”具有选拔性意义的功能价值,可以为融入在线教育等创新教育形态进行评价方式的创新设计。如自2015年9月开展的北京“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项目,在中考评价环节给予了学分关联,该项目的实施上就关联到在线教育的成分。

在“北京数字学校”持续发展的推动下,基于上述发展途径,北京基础教育领域常态化、持续化的信息技术教育有效应用将会得到持续的发展。

以在线教育推进学习方式变革的关键问题思考

同步于“北京数字学校”的发展进程,近几年来,在线教育受互联网教育应用的影响而蓬勃发展,但“体制外”的在线教育受各种因素制约,没有能够对教育的“创新”发展起原发性支撑作用,没有能同步于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质性诉求。 “ 北京数字学校”的发展可对接“体制外”资源,成为以信息技术支撑教与学方式变革的先锋力量,需要就如下关键问题进行突破。

1. 持续、多元开展混合式学习的实践

当前,混合式学习在实践上已经出现了很多形态,包括转换模式、弹性模式、菜单模式和增强型虚拟模式等。其中,翻转课堂是混合式学习形态中最受关注的实践形态之一,它是转换模式中的一种,由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老师在2007年提出来的实践概念。此后,翻转课堂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对课堂教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国内重庆聚奎中学、山东昌乐一中等是这一领域的积极推动者。解构翻转课堂之于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践意义,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它开放了传统的课堂,使得课堂教学形态能够让学生“触网”,并基于数字化资源开展学习;第二,它利用网络及数字技术,调适了师生“教学”中的互动关系,使得低阶的认知目标让位于媒体,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得到有效的平衡实施,尽量让学生“多学”,进而一定程度上解放教师,为教师减负;第三,它通过师生“教学”互动关系的解构,以及在线学习平台支持的学生学习记录、问题反馈,能够实现“以学定教”,使课堂成为互动的课堂、协作学习的课堂、师生平等对话的课堂、深度学习的课堂,使课堂教学走向了一个更高阶的实践层次。从这些意义上理解,作为混合式学习实践形态之一的翻转课堂,向我们阐释了互联网、媒体及各类信息技术在其对教育教学应用可能性上如何与传统教育教学流程要素在“解构”基础上进行“重构”,以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终极目标——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使得每个个体获得“均等化”发展,个体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掘和释放。因此,从这一意义来理解,应该开展多种形态的混合学习研究与实践,在教学场景、功能教室、课程形态、线上线下融合方式等方面开展实践探索,通过设计研究、行动研究并将目标定位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提高信息技术服务于教育教学的途径和方式。

2. 无缝、高体验性在线学习设计追求

在学生逐渐接触、参与在线教育的实践中,如何使在线学习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与在线学习的设计紧密关联。其涉及的核心内容包括:第一,加强教师、学生的互动设计。在线学习时,利用学习平台、论坛、网络交流工具及时解答学生疑问,定期发布课程相关信息,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学习心得。课堂面授学习中,多采用讨论、答疑等交互手段,针对在线学习内容和问题进行拓展、深入讨论、学习。第二,根据不同活动类型的特点设计学习活动。为了帮助学习者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支持学习者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需要设计线上、线下、课上、课下的多种学习活动,以达成学习目标,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如吸收型活动,即学习者吸收知识,典型的如阅读文本、观看动画或视频、收听对话等;做的活动,让学习者做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事情,如练习、游戏、回答问题等。联结型活动,让学习者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和学习联系起来。此外,一些新的技术发展较快,如AR、VR等技术的应用将带来增强的在线学习体验,可以逐渐地融入在线教育环境中来。

3. 紧跟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

在线教育飞速发展、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源不断涌现。教师应当在这样的环境下及时调整教学观念,要适应从知识传递为主的教学取向到兼顾发展学生能力的教学取向转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会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体悟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教学实践,做好角色之间的调整和适应,从而借助信息化手段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效提升TPACK能力是教师迎接在线教育发展及国家教育信息化融合实践要求。教师需要持续推进自身专业发展,提升个体的TPACK能力。TPACK能力是现代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教学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可以理解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需要对学科整体有深度的把握,包括学科能力、学科素养,而不仅仅停留在表层的知识内容,能够适当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深化和优化,根据教学需要选取合适的资源,促进深度有意义学习的开展。第二,教师需要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和手段,将技术融入教学,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现代教育发展越来越追求高阶认知目标的达成,不仅仅停留在记忆、理解这样的低阶认知水平,而更多的向分析、评价这类高阶认知水平转化。高阶认知需要有意识的、围绕特定目标的、付出持续心智努力的教学活动,需要发散思维、判断决策和分析反思等复杂思维训练,以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教师应充分理解学科知识网络和学科能力目标,并基于学科知识网络与能力体系进行混合式学习设计,发挥在线教育和课堂面对面教学各自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北京数字学校”建设推进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践趋势

从“北京数字学校”支持的实践趋势来看,教育信息化融合实践开始向支撑教学系统重构方向迁移,在线教育是基础性的实践方向。北京的基础教育改革呈现了以信息技术建构开放性学习的特征,开放课堂、开放课程等实践开始呈现,使教育教学系统向适应时代需求的方向发展。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互联网+”推动着在线教育行业的发展,更多的学校会尝试在线教育,也正是因为有更多的教师尝试引入和参与在线教育,特别是线上与线下联合的混合式教学活动开展,将为激发学习者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带来更好的实践环境。当前,这样的实践趋势具有益发明显的趋势。

第一,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发展的社会环境来看,在线教育活动正越来越多地成为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日常行为。在《2015年全国互联网学习白皮书》中,基于百度公司提供的2014、2015年数据分析显示,教师和学生群体迁移至互联网的速度在加快;基础教育是互联网学习发生最为活跃的阶段。从互联网教育产品整体用户对各教育阶段的关注热度看,基础教育依然是互联网教育产品用户人数最多的教育阶段,占互联网教育产品用户人数的51.23%;在互联网教育产品的使用者——家长其孩子所处的阶段来看,小学所占的比例最高,占36.19%;在这一教育阶段中,教师是最主要的应用群体,占50.53%。与此同时,通过两年的数据对比发现,6岁~14岁年龄段学习者的互联网学习用户有了较明显增长。基础教育关注热度连年增高,2015年成为关注热度最高的教育领域,占到了51%。因此,从数据统计所表征的基本趋势来看,基础教育领域的在线教育正持续向前发展。利用互联网辅助教师教学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多层次、多样化在线学习方式已经深入到日常的教与学活动当中,教师和学生对在线教育有了深刻的感知,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学习活动正在越来越多地迁移到互联网环境下,在线教育逐步地被迁移应用到传统课堂实践当中,与学校传统教育相辅相成,加速推动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第二,从在线教育接入的基础技术环境来看,移动端在线教育有大好前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在线教育逐渐迁移到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端,教育类应用在移动端的普及率正飞速提高。移动端应用灵活、操作性强、随时随地、互动性强等优势,带给用户更好的学习体验。据2015年度的行业白皮书,目前教育类应用在移动终端的安装率已占据个应用类型前列,仅次于游戏类应用。在线教育服务接入环境的变化加速了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的开展,将带动在线学习服务的需求。

第三,从互联网教育企业的发展来看,创新的在线教育形态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内在线教育企业过度关注如何将“应试教育”做得更有效率,较少在课程层面上关注学生能力培养。因此,在线教育发展应不要只局限于资源层面,要面向创新教育,尤其关注课程创新,如混合式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评估和优化,以及融合混合式课程形态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支撑服务提供等,以对接和支撑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等多种课程形态,使课程越来越关联各学科发展的前沿,关联生活、关联学生的体验,以培养学生面向未来发展、探索社会发展前沿,这类课程需要聚合社会优质资源,如美国Minverva是一所典型的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在线教育大学,提倡做中学,注重学生学习体验,强调以做项目体验的方式来学习。这应该是“互联网+”企业重要的在线教育发展方向。

综上,“北京数字学校”推动的北京基础教育学习方式变革拥有良好的时代发展机遇,在线教育必将会对现在的学校教育产生深刻影响,包括课程体系、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特别是在适合于学生学习环境的建构、课程开发和学生学习服务方面,需要整合和协同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行业资源,创建适合学生差异化、多样化需求和个性化发展的学习环境。但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线教育与传统学校教育结合将是一个缓慢推进的过程,涉及观念的更新、混合式课程形态的研究、各类实践形态的磨合、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新型教学系统有效性评价等,创新课程结构的形成与实施需要学校持续探索,混合式课程开展需要教师把握学科知识内容以及学科能力要求,理解有效应用线上线下各自的优势,促进教学改革。在评价方面,教师要有理解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而学生能力发展和能力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如何对学生进行能力模型建构并开发出合适的手段对能力进行评价是未来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些都需要产业服务的配合,在资源、服务、创新实践模式方面,需要体制内外的结合。“北京数字学校”承担着北京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实践创新及深化发展的历史重任,具有推动体制内外协同、区校内外合作、教育系统各类资源集约深化、学校社会资源整合的作用,将为中小学学习方式实践变革培育切实的推动力量。

上一篇:蒙族舞蹈教学计划下一篇:乐群高中拜师大会青年教师代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