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追问艺术本质的方式之误论文

2024-09-28

探析追问艺术本质的方式之误论文(共4篇)

探析追问艺术本质的方式之误论文 篇1

课堂中的追问艺术

沁园中学

苗江华

追问,是在对问题深入探究的基础上追根究底地继续发问。追问的优势,在我看来就是启发学生再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追问意识,以期对学生高层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追问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追问挖掘深度

学生思考中,难免思维遇到障碍和矛盾,不能进一步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得回答缺乏深度。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追问和引导,及时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难点,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进一步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例如《天净沙 秋思》教学片段: „„

师:愁思有多深?试从文中找出一个词。生:断肠

师:这个词什么意思?(与一般的乡愁诗比较)

师:为什么这首诗的情感会如此强烈的断肠之痛?(通过作家背景和作品的介绍,第二遍再赏析这首小令)(重复开始的问题:哪些景物触发了诗人的断肠之痛?)

生:昏鸦。诗人见到眼前的乌鸦归巢,想到了自己也该回家了,所以悲痛 师:哪里的“家”?如果是故乡,即使遥远那总有到家的一天啊 ? 生:,是无法回去的心灵家园。生:距离遥远——天涯 „„

师:读到这里,你还认为这仅是游子的愁思之作吗?你还读出了什么感情? 生:是孤寂 生:是悲哀 生:是无助 生:是无奈

(板书:沦落“苦”)

师:“伤心的游子”在遥远的异乡流浪,是伤心?是孤寂?是悲哀?是无助?还是无奈?又似乎皆而有之。

所以说:马致远的秋思,把游子的情思和天涯沦落人的苦楚揉合的恰到好处,使景的世界和人的情感绝妙地融合。师:随着时间的流逝,诗人的这种苦楚会消失吗? 生:会,因为时间毕竟可以治愈一切伤口。

生:不会,如果会消失,那他也不会流浪十年、二十年。生:只有实现了心中的抱负,这种苦楚才会消失。师:有没有实现的可能呢?看他作品。

“带月行,披星走,孤馆寒食故乡秋.妻儿胖了咱消瘦.枕上忧,马上愁,死后休.” “有也闲愁,无也闲愁,有无愁得白头”

师:到死为止的“愁苦”,诗人承受不了了。所以——断肠!!

研读文本《天净沙 秋思》时发现,诗人抒发的不仅是离家的忧愁,更有离“国”的苦楚,而大多学生只理解为普通的乡愁诗。在学生思考欠深度时,我提了“愁思有多深?”“为什么这首诗的情感会如此强烈的断肠之痛?”“随着时间的流逝,诗人的这种苦楚会消失吗?”这三个问题,通过一环扣一环的追问,将问题指向学生思维的深度。这对于引发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具有独特的价值。

2.追问诱思探究。追问,其实就是启发,就是诱导学生探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在解决中发现新问题。这样可以使课堂环节严密紧凑,张弛有度,形成课堂的节奏感和严密的逻辑性。

在具体追问式教学中,我首先强调自己的问题意识,然后能通过我的问题意识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的问题是围绕中心目标而设置的,是主线,是启发引导,因此问题要有价值,小而精;学生的问题是课堂生成的问题,我的作用就是组织、引导、启发,将众多衍生的新问题准确判断,迅速纳入且与主线丝丝入扣,以推动主线问题环节深入进行的,使课堂主线分明张弛有度。

问题设置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假设式提问,如在教学孙犁的小说《芦花荡》的时候,引导学生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我问,“假如不写天气炎热,会怎样?”再如“如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没有风雪,那景况又会怎么样?” 这种问,似虚而实,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反问式提问题,如“以武松的出身与地位,又怎么会如林冲一样婆婆妈妈的激不起怒火?” 这种提问是对问题的认可与强调,也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设问式提问,即教师自问自答,如“既然是伟大的诗人,杜甫会只为自己的疾苦而悲苦吗?„„自然不会。”这种问需要将重音读准,并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却不需要展开深入讨论;一般性提问,既有问题的引入,如“你对小说的知识了解多少?”又有对问题的追问,如“你怎么忽然产生了这样的感觉?”。

三、追问拓展文本

课堂上的生成是可以诱发的。教师要借助教学文本,把握契机,在文本的空白处适时追问,引领学生发掘文本,促成拓展延伸,提升文本价值,让学生在课堂结尾处再形成一次思维高潮,体现出“课已终,情犹存,意更深”的课堂教学。例如《好嘴杨巴》教学片段: „„

师:请用一二个词来概括“杨巴”这个人物 生:聪明 生:机智

生:左右逢源

看风使舵

逢场作戏

八面玲珑 师:你喜欢用这几个词来评价自己吗?(学生使劲摇头)

师:请用“我是一个------的人”这样的句式,挑选这其中的任何一个词造个句子。

生:我是一个左右逢源的人 生:我是一个看风使舵的人 生:我是一个逢场作戏的人(课堂笑声一片)

师:为什么作者要以这样的方式褒扬杨巴呢?

生:如果当时的杨巴不会看风使舵,那他可能会直接说“中堂大人息怒!大人有所不知,浮在上面的不是脏东西,而是碎芝麻。”如果这

样大人不就被说成是孤陋寡闻的人了吗,那就是犯不敬之罪,要杀头的呀!

生:如果当时的杨巴不能做到八面玲珑,猜不透中堂大人的心思,随意出口的一句话都会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

师:杨巴地位低下,为求生存,不得不顺时应变。但杨巴的回答又是多么的无奈,明明是中堂大人的错,却要抢着加在自己身上,明明是自己无错,却要抢着求恕罪。

师:这是当时封建社会地位较为低下,在谋生过程中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轻视、排斥、剥削和挤压。这种生存压力,也促成了小人物特殊的生存策略。

教学时追问“为什么作者要以这样的方式褒扬杨巴呢?”,在最后把《好嘴杨巴》中的“好嘴”解读成“小人物在当时封建社会地位较为低下,在谋生过程中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轻视、排斥、剥削和挤压。这种生存压力,也促成了特殊的生存策略。”就更深入、更到位。

实践证明,课堂追问是一门教学艺术,有效的课堂追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当然,教师的深厚的文化素养,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喜思善辩的理性思维,热情洋溢的情绪感染,都是追问式教学必不可少的基本质素。

探析追问艺术本质的方式之误论文 篇2

艺术与科学:二元对立还是有机融合?--从怀特海的有机美学看艺术的本质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强调有机体之间的动态发展的关系,这种哲学观点强调打破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思维,以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生态观点看待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根据这种有机美学观点,艺术的本质是主体精神与客观实践的.融合,它体现自然的发展,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融合的结果.因此,有关的美术教育应该培养具有“性智”“和”量智“的大成智慧的美术人材.

作 者:徐令 作者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5刊 名: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ART INSTITUTE (FINE ARTS & DESIGN)年,卷(期):”“(1)分类号:B83关键词:艺术 科学 二元对立,过程,有机融合

探析追问艺术本质的方式之误论文 篇3

纵观吕布成长史,在丁原,董卓,王允处曾深得重用,并且屡立战功,在诛杀董卓后被汉献帝敕封为忠义侯,奋威将军,一时风头无人能及,然而自陈宫辅佐后却逐渐走下坡路,偏居小沛,败居下邳,被曹操用水淹之计擒之,一代英雄从此陨落。吕布曾经是那么炫目,但其结局却是那样令人扼腕,其悲剧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笔者以为,吕布悲剧的根源在于定位失误!吕布作为一名武将,足可雄视天下,无人能及。在丁原丁建阳处,正是吕布护卫左右,才使丁原敢于向董卓叫板,并且一战下来斩落几员董卓的大将于马下,并差一点取下董卓首级;被董卓收降后,在陈留城下,关羽曾温酒斩华雄,令十八路诸侯震惊,一时间也让盟主袁绍为之敬佩,曾特令增设第十九路诸侯,以示对刘关张三兄弟的重视,即使这样,吕布面对刘关张三位英雄亦不胆怯,击飞张飞的丈八长矛,并且差一点将刘备刺于马下,在陈留城下留下了三英战吕布的佳话;在京都长安,吕布进出护卫董卓左右,让王允等一帮汉室旧臣无计可施只能靠自己的义女貂蝉离间董卓吕布,在策反吕布后,王允等才诛杀董卓成功;在荥阳大战中,吕布曾戟指曹操,阴差阳错,差一点刺曹孟德与马下;更不要说辕门射戟,震慑袁术大将纪灵,令袁术数十万大军无功而返,

如此等等,足以说明吕布的特长在于战场厮杀,建功立业,而不是运筹帷幄,夺取天下。正是对自己没有正确全面深入的认识,才导致吕布定位失误!

在徐州吕布酒后吐真言,让刘备坐镇徐州只需供给他粮草,吕布他愿凭方天画戟,赤兔马打下江山,并与刘备平分之。这酒后真言充分说明了吕布的定位失误,吕布的武力打天下,和曹操的权谋取天下,刘备的仁义安天下相比较高低立现,吕布混淆了工具和方法,武力不过是工具,武力不过是枪,打谁,什么时候打,怎么打,打哪里,靠的是拿枪人的判断和需要!

批评孩子的教育方式:批评的艺术 篇4

父母脾气已经很坏,很容易一张嘴就骂人,结果伤了孩子,也损害了自己做父母的慈爱形象。此时,一定要息怒,等自己心平气和后再开口。

四 发生直接冲突时

孩子说好晚上8点回来,结果10点才回来。父母早已窝了一肚子火,这时如果开口,必然发生直接的冲突。倒不如把事情压后,等第二天再听孩子解释。而且,父母表现了宽容与大度,会让孩子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借鉴:古人批评孩子也讲时机

古人对批评教育孩子的时机也很讲究,他们认为,年幼和地位卑微的人有过错的时候,不应该责备。清人陈继儒认为“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

他认为以下七种情形不宜批评孩子:

第一,“对众不责”,即不要在众人面前责备孩子。

第二,“愧悔不责”,即惭愧后悔不责备孩子。

第三,“暮夜不责”,即夜晚不责备孩子。

第四,“正饮食不责”,即吃饭时不责备孩子。

第五,“正欢庆不责”,即正在欢庆时不责备孩子。

第六,“正悲忧不责”,即正在忧伤时不责备孩子。

第七,“疾病不责”,即正在患病时不责备孩子。

父母如果能在合适的时间与合适地方采用合适的方法教育批评孩子,孩子易接受,批评的效果自然好。

作者:关二哥

上一篇:2018有关爱国爱党演讲稿下一篇:小学作文秘籍——小学作文26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