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居的本质的追问海德格尔的栖居之思论文

2024-05-20

栖居的本质的追问海德格尔的栖居之思论文(共3篇)

栖居的本质的追问海德格尔的栖居之思论文 篇1

生命之问:论海德格尔的栖居之思

现代的科技社会,工具理性极度膨胀,异化无处不在,人之生存处于一种非本真状态.海德格尔由人之栖居的扭曲沉沦展开反思,追问人之栖居本质,指出人之栖居首先必须让人回归自由的`处境,由对死亡的体悟,于技术理性侵害的危险中自我拯救,从而达到真正的栖居--诗意栖居.

作 者:羊森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信息传播与技术系,江苏,淮安,223001刊 名:理论观察英文刊名:THEORETIC OBSERVATION年,卷(期):2007“”(5)分类号:B516.54关键词:海德格尔 人之栖居 诗意栖居

栖居的本质的追问海德格尔的栖居之思论文 篇2

关键词:海德格尔,诗意,栖居

“诗意地栖居”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为何要诗意栖居以及如何实现其可能性呢?一般而言, 我们对“诗意”的理解常常与浪漫、想象、非现实相关联, 也就是说, 诗意的栖居要超脱大地、超越现实, 生活在一种近乎梦幻的生命境界中;而“栖居”则是人们选择的许多行为方式中的一种。然而, 海德格尔对“诗意栖居”有着深刻的理解, “学会栖居”是海德格尔对人的终极关怀之理想追求。

一、 为何追寻诗意栖居

现代科技社会, 极度膨胀的工具理性让我们随处可见异化现象, 人的生存处于一种非本真状态。在技术主义时代, 人常常被沦为为技术的工具, 当人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技术时, 依靠技术的力量去征服自然之时, 人们便失去了他作为人的本质。因此无法本真的存在, 遮蔽和遗忘了人存在的真正意义。人将处于异化之中, 其尊严、价值、自由均在一定程度被剥夺。海德格尔正是从这种难以言堪的处境剖析现代人的生存状态, “栖居”是他阐释这一观点的重要范畴。海德格尔关注对人的现实性, 他认为, 人们在技术社会中本真的状态遭到了破坏, 从而异化为一种技术性的栖居, 社会生活受到技术理性的干涉和影响, 人的主体性也在日益受到侵蚀和左右。因此, 自我的主体性应该得到凸显, 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 创造出一个良性发达的现代技术世界, 人是这个技术世界的主人, 同时也是自然界的主人。在良性的技术社会, 人们用技术去征服自然时, 不再依赖自己所创造的技术世界, 因此, 人的主体性得到合理的彰显。但现实是, 技术的本质威胁着人的本质, 由于人之异化, 人们的生存已无“诗意”可言, 而对诗意的栖居的寻求更为艰难?

二、诗意栖居的本质

海德格尔为人类设想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境界“诗意地栖居”, 即表现了他对理想的生存方式的执着追求。诗意力求一种自由的生命境界,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海德格尔那里意味着生存的诗也意味着本真。海德格尔认为, 我们之所以觉得生活毫无诗意, 正是因为对生活缺乏诗意的追求, 而当我们感到生活枯燥乏味麻木寂寞时, 却正体现了我们对诗意的向往和追求, 因为本真的生命里的潜意识里是诗意的。正如他所说:“栖居能够成为非诗意的, 只是由于它本质上是诗意。”因此, 生命存在的矛盾最终要得到解决, 诗意栖居是最理想的解决方式。诗意的生活将是生命本真的最高形式, 是一种最本真的生存意义和状态。按照海德格尔的理解, “栖居”最原初的意义是“持留、逗留”。而逗留又强调其“平静”, “平静”在海德格尔的释义里实质上就是指自由。所以, 我们可以将诗意栖居理解为追求一种“自由而平静”的状态。若能达到诗意栖居的生命境界, 将会给自己的生命带来和平, 生命始终处于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生命在“诗意地栖居”的体验过程中, 可以让生命得到超越, 从而使万物间的冲突、心与物的障碍得到和谐圆融, 从而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诗意栖居如何可能

海德格尔认为, 在现代科技社会中, 规范化的生活使人们被限制于一定领域之内, 人之栖居异常艰难, 因为人之栖居的根本前提——自由已经荡然无存。在海德格尔看来, 不受伤害和没有任何危险就是一种自由的状态, 就“自由”这个词的真正意义而言, 真正的自由乃是让物自由, 让人即栖居者也得到自由。只有拥有了自由空间, 诗意地栖居才会成为可能。现代文明社会已经陷入一种贫乏, 而这种贫乏在于人类已经丧失了终极关怀的情思。那么, 我们该如何唤醒沉沦于世的人们, 如何让生命回归本真状态?海德格尔认为最有力的莫过于死亡。因为每个人从出生之初就开始走向死亡, 人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尽管栖居之人是本真存在着的, 但他也是作为必死者逗留于大地之上, 即为死而存在的。海德格尔对死亡的沉思就是对生命存在终极意义的追问与探求。死亡能让人深刻的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使非本真存在向本真存在回归, 呈现出一个本真的世界, 使每一个人都成为诗人、哲学家, 呈现一个诗化的世界, 只有这样人之栖居——诗意的栖居遂成可能。

结语

海德格尔对技术理性的批判是深刻的, 现代技术发展迅速几乎统治一切, 人失去了自己最本真的状态, 成为物质化、功能化的对象。另一方面, 我们也不能盲目地攻击技术世界, 因为反对科技进步仍是愚蠢的。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我们一切探讨不可以被理解为敌视科学”。海德格尔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质疑及深刻的思考蕴涵着他对人类生存命运的担心和忧虑, 也给当代陷入精神危机的人们亮出了一种价值尺度, 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我们应将视其为面对浮躁的现代生活所开出的应对之策, 也是对急功近利的现代化的一种深刻反思。

参考文献

[1]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对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的解读 篇3

关键词:诗意地栖居;人性;海德格尔;诗性

一、“诗意地栖居”的审美透视

海德格尔关于诗性的分析是从“诗意使栖居成为栖居”的命题为出发点,对诗性的理解甚至最细微的音节也暗含着分析出其中的隐性真理,故海德格尔与此相关的“诗意地栖居”的存在之意便有如下几个基本的关联:存在的敞开是真理;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是人存在的领域;存在自身即存在诗意;诗源于存在而达到诗意;艺术是存在自身的显露。在此基础上,诗性是作为人存在的内在尺度而存在,海德格尔要求人要能够在诗意中自我实现自己,人总是首先要找到诗意地存在来实现自我的存在。只有这样缺乏理性的行为,人才固执地相信自我的生存空间是能够通过技术性处理来实现的,才会陷入找不到自我本性的异化自然中,才会把来自非本性的、非人性的社会力量强加给人的生存空间。

然而,实现自我的自由存在和生存空间,却始终要受到某些不利于人性正常发展的现实生活场境限制。相反地,法兰克福学派批评家阿尔多诺认为“今天,技术上的合理性,就是统治上的合理性本身。它具有自身异化的社会的强制性质。”[1](P113)海德格尔希望人能突破自我局限并能深入到各自的人性中,他要人更深刻地理解到,对每个个体来说,人性内涵是不一样的,但却有相同的本性,就是要通过突破自我来实现未完成的生存空间才能达到“诗意地栖居”,就是要实现达到诗意地栖居的可能性。海德格尔强调的“诗意地栖居”是“作品回归之处和在这种自我送回中所显露的,我们称之为大地,大地正是显现和保护之地,自我独立,无所促迫和不屈不挠。”[2](P48)可以从人的生存空间角度来理解为存在与个人之间的共通性,他从其中找到了人作为此在向存在的转化的一个关键。诗人之思也不是终极的存在,诗人之思所暗含的人性因素才是到达了海德格尔所谓的诗意地栖居。一种终极的生命存在找到此境时,人便是自我实现存在于世,其中诗人之人性、诗之诗性是达到此境的真理。

二、诗性精神与人性升华

海德格尔从“……在贫乏的时代,诗人何为”[2](P81)中领悟到了荷尔德林对人性的感悟及对恢复人性正常化的途径,寻找到以古希腊正常人性为理性时代的深层次心理结构。海德格尔从荷尔德林的诗中发现了蕴含的真理,即“诗意地栖居”作为人性根底存在于诗人精神中。一个时代的贫乏,是对诗性精神的磨灭与误解,诗性精神不存在,那么这个时代就是一个精神贫乏的时代。时代精神贫乏归根到底又是人性的异化的结果。关于人性异化现象西方哲人多有论述,莱辛就认为人在本质上就已病入膏肓;卢梭把人叫做堕落的、腐败的动物;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说地球有一张皮,这张皮有病,例如,这些疾病之一被称为人。对此现象,哲学家也有试图从艺术的功能来解救人性的异化,海德格尔关于诗性的理解正是基于此进行反思的。对于“诗性何为”,海德格尔是从解决人性异化的深层角度来进行阐释的。他意识到人作为一个缺乏文化主体的人性异化,诗性精神没有被正确的理解和拥有终极的人性关怀,缺乏对诗意特别是诗之精神的正确解读。海德格尔从荷尔德林处找到了时代所缺乏的诗性精神,试图从古希腊正常人性中找到精神人格塑造的方法。人只有理性地生活,理性反思自我的生存,进行自我超越,才能从贫乏的时代中超脱出来,寻找到人生价值和生命价值,从而恢复人性的正常化。

诗人所追求的人性并非人们可以观看的对象和称述的客体,毋宁说,倒正是诗人之人性,才展开了人们的生存视野并引导着人对生存视野中涌现之物的理解。人性的根底是追求自由生命,人性的正常化表现为:人格的健全、人生的完满、人的完整塑造。人在精神贫乏时代,人性得不到自由的发展,自由生命受异化力量的束缚,人又缺乏文化上的创造,个体失去应有的个性、理性,更不具备自我实现的可能性。人作为文化主体存在于世,便是要求人要拥有诗人之精神和诗之精神。站在美学的角度上看,自我实现不仅仅是“诗意地栖居”而是人性的升华,更进一步是在自我实现的生命过程中找到精神境界。为此,具体运用主体理性来思考人生的存在价值,实现人生存在的意义。一个完整主体的塑造过程,就是一个人“诗意地栖居”的存在。所以人不是为了填补自我的存在而存在,而是在自我超越中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所在,人不能在贫乏的时代失去追求完整人性的理性精神,而诗性精神正是人性升华后的审美精神。

三、诗意地栖居:诗性与人性之审美境界

人应是诗性的存在。人性要达到“诗意地栖居”的审美境界,必然要经过一个正常——异化——正常的人性变化过程。人面对时代的贫乏和各种人生困境,这些外在的非人性的异化力量,虽然会将人推向不可知的人生非正常化的生存深渊。诗性中蕴含的正常人性因素是追求人性正常化的生命冲动,就是要通过诗性的净化功能来塑造一个审美主体,人不单纯是为生活而存在,是为自我超越而存在,也是为了“诗意地栖居”的实现而存在。人在不断向人生的无限价值方向提升的过程中,得到了有限生命向无限生命的价值延伸。正如荣格所认识到诗性的作用:“因为一个诗人、先知或领袖,不知不觉的都要受到当代使命的委托,他用语言或行动指出一条每个人在冥冥中所渴望、所期待达到的目标与大道。”[3](P126)他们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又是他们人性根底和内在精神人格整个系统的外化的心理结晶,诗人所代表的是人性先驱者,充满了人性精神、人格领袖的完整性。诗则具备了净化人性的积极作用,把人性提升到诗性精神崇高境界,亦是人生审美境界。

“在作诗着和运思着的人类本质中,走近人之本质,在一个惟一的位置那里达到人之本质,而在这个位置上,人诗意的漫游已经获得了宁静,为的是在这里把一切都保藏入追忆之中。”[4](P199)一个完整的作为人之本质的诗人是审美主体的诞生,这是人性升华的结果。审美主体从有限生命价值向无限生命价值延伸的美学价值指标,是审美主体诞生的文化生命基础。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生命才能达到“诗意地栖居”的最高审美境界。诗性与人性的共通性还表现于“我思故我在”的审美反思,即主体能否意识到自我生存状态的正价值。只有善于反思自我生存状态的主体才会意识到存在的意义,主体在人生历程中回顾过往的生存状态并进行审美反思,反思“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主体通过诗性与人性的作用反抗异化力量,通过诗性与人性建构起生命体验过程,从自我实现到自我超越的生命体验过程,以此达到对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领悟。审美主体由于找到了解救人性异化的可能性,寻找到“诗意的栖居地”不再是不能实现的虚无世界,诗性与人性才是现实存在的能够达到具有美学指向性的审美人生境界。(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德]霍克海默,阿多诺,洪佩郁,等.译.启蒙辩证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2]彭富春,译.诗.语言.思[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3]江西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外国现代文艺批评方法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

上一篇:2022全县消防工作会(副县长)讲话下一篇:陈佳欣 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