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诗意地栖居

2024-05-24

人诗意地栖居(精选8篇)

人诗意地栖居 篇1

甘毅

“以前我没有见过大地真正的形象。大地的模样像是一个怀里抱着孩子的女人--生物偎依在她宽阔的怀抱。”

--智利米斯特拉尔《大地的形象》

1、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大美何在?原始的泥土和先民。关雎之声从渺远的河洲飘来。风吹过泱泱的河水,阳光跨过原野,先民们在山坡伐植,河边洗菜,声讨硕鼠,吟哦蒹葭,等得牛羊下来,君子不回犬地是青青世界,到处是风的语言和泥土的馨香。悠悠苍天之下,先民们在古老的、丰隆的土地上真淳地劳动,采摘野菜,收获庄稼,歌唱爱情,怒恨战乱,向往和平的领土。动、静、有、无皆诗意,先民生态如此也。

“人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人是什么?”

我常常庸人自扰地思索这些教人头痛的哲学命题,象西晋的嵇康,每爱驱车独游,到车辙不通之处就痛哭而返。想得“人比黄花瘦”,才知道答案在未来的上帝那里。于是,我放纵思想在大地上驰骋。沉沉的天籁四起,我的目光跨越城市和墓群,街市上车来车往,影影绰绰。旷野上小草在默想,马蹄声孤独又忧郁地自远而近,洒落在沉默的大路上如白色的小花。田野里丰盛的庄稼,草原上涌动的牛羊。--人归何处?翻开千年沉积的落叶,啊,土地!。那使人类饱暖的,无论遭受多少灾难,我知道,她正是千百年来,人们泪水模糊、在诗歌传说中寻找的土地啊!

我常自忖度:

土地是什么?是龙的血肉,是云、水、阳光糅和的诗篇,是粮食,是战争,是天下苍生所有的欢乐和悲愁,是人的起点和归宿。

人是什么?是大地上的鱼,是恋旧林的鸟,是向日葵,是太阳花,是归根的落叶,是沙漠中的仙人掌,是农夫,是杨克、哈姆雷特、阿甘,是万物的灵长和上地的管家。

诗是什么?是一种大欢乐,一种大悲哀,是一只伸出的手,一副药方,一座教堂。一次出逃、一种回归、一个巨大的悬在空中的疑问,一场与死亡终生的较量,是一把油纸伞、一方崭新的大地和天空、一种瞬间的永恒……诗让我们兼有人和神的双重胸怀和属性,诗是天赋与人的共同的别名。

我设想一个人的理性和感性都介入浑茫的雪域。作为天地间唯一的行者,我悉悉索索进人无我的境地。雪花铺满山林,卧在河上,偶或显露一抹土色。林中一屋子浑黄的灯光,等在屋里的火炉旁边,是我最想见的朋友和亲人--我就感到,大地就是人的家园。人是奇特的,整个一生,就是一次精神之旅,但每跨出一步,都是在寻找家园,哪怕朝圣者的神圣和疲惫,也总会被家园镀亮。人在痛苦无依时想家,在兴奋激动时也一样想家,这是一种难以解开的情结。

当我沉沉地躺下像一只孤眠的鸟,生死之谜就扣人心弦,人的一生,是生命表达的过程;倘若以诗的形式表达,人生就是诗。泰戈尔有这样的诗句:“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一个人来到世上是偶然的,离去却是必然的。热爱生命,崇尚自由,就有诗意地栖居的生态:模糊、沉静、无为、大器、自得。

如此这般,生又何奇?死何足悲?

2、人各有活法--我偏爱冷静地信步于喧嚣的人群

“人群中幽然浮出一张张脸庞,

黝黑的湿树枝上一片片花瓣。”

我也不知多少次落在这茫茫的站台,浮动的人群之中,人们都“在路上”,带着羁施的疲乏、汗气、浮躁,往自己的事里想,往自己的路上走,唯有晃动的颜色、声音、气味像无极无限的东西四散飞扬,重叠、离合,如蝴蝶纷飞,这也是诗么?这就是社会生活么?

我爱群居,也爱独处。一半是寂静的停泊,一半是庞杂的律动。寂静的感觉如梧桐细雨,舒适、平和。《幽窗小记》言:“宠辱不该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是一种至上的心境。然而离群索居过久,心境也会变得荒芜和寥落。人群给人以激情;熟悉的面孔,亲切的问候给人以温暖和勇气。有的人群,使人尴尬,迫人逃离;在我喜爱的人群里,我总是很投入的热心人。这样人们往往抹掉我的荣光,却记住了我名字。而我在一番激荡之后很快心归宁静--成败的悲欢都不会在我的心中徘徊太久。心境,正在动静的碰撞、交织中形成模糊的中间状态,把我捏成喧嚣的人群中活动的隐者。然而,我常常问自己:我能忘掉忧郁如欢乐一样容易吗?

《约翰.克利斯朵夫》里有一句名言:你既想做大人物,又想对生活真诚,那是不可能的.果真如此么?而我恰好既想做大人物(至少是个平常人中的杰者吧),又想对生活真诚,偏颇于任何一面,都是痛苦与委屈.做个杰者,能够使自己生命的气象得以最大限度的展示,人的本质力量得以最大程度的挥发。然而,现实生活中,总有使人想真诚而不得的境况。生活在清净的水中,当与游鱼为伍;但生活在沙漠中,就得爱起仙人掌。路有一石,于人可能是铺垫,于己却是障碍。你想顺畅过去,是保留之?扫荡之?在诸多困惑前面,我只好翻开典籍,向二千年前的孔子寻求智慧。几经索环,皆是“中庸”二字,我悟到了夫子的精髓了么?我真能活得心平气和么?

“啃得菜根,百事可做。”吃得菜根,自然吃得苦;知味,当然吃菜根便也香了,这原是很哲学的。悟得个中真味,淡日子也可以过得蓬勃生姿。

我力图能冷静地信步于喧嚣的人群,事业有所成;又渴望能生如一树九里香,在人们的目光没有顾及的庭园里浓烈地芬芳。

生活如一江春水:

“当平静的时候,总在默默沉思;

当奔腾的时候,总在苦苦追求;

同我一样,面向未来,

总是奋进不休!”

我喜欢水一样的宁静致远。但是无论怎样活法,归根结底,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乃是生活得惬意,一切其他事情,执政、致富、建造产业,充其量也只不过是这一事业的点缀和从属品。

3、读书和信仰。

读书是天下第一乐事。我不敢想象,倘若没有仓额的方块字,我活在世间会有何趣味?

念小学时高唱《读书郎》;“不怕太阳晒,不怕风雨打:只怕先生骂我懒,没有学问不敢见爹娘。”当年唱着玩而不请其意。读了大学,准确地说,是读了中文,才重新体会到个中真味。--没有学问,除了愧对师长,更重要的还是愧对自己;没有学问,又怎么可以慰平生呢?

我曾在《嚼书实》这篇小文章里描述过自己读书的心境:

“灯光下,摆开一桌丰盛的书席……再端上金樽清酒。拿来铁匙竹著,也无妨取来欧美的银叉。席上一流的名菜皆是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师们精心烹调的,一碟碟泛发着香味诱人、美味可口的佳肴一一够你垂涎三尺的了!口还没开,贪婪的目光就已经舔上菜品了。且慢!先卷起你的衣袖。双手捧起名书,好似玉碗盛着珍馐……”

然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席,在乎书籍之间也。读到好书,如入禅境,即使青苔漫上脚背也不会知道。

我认为,读书的目的,既是学知识,又是学做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读书之后有心得,方可指导人生。读《菜根谭》则梳理出其条分缕析的人生哲学;读《论语》则见仁见智;读《曹操传》则为其“横纪赋诗平天下”的英雄本色所感染;读《凡高传》,凡高超人的艺术品格和苦难的遭遇,使我泪水夺眶;读《无色人生》则窥见人性和阴谋的较量……

一面读书,又一面练笔。日有所见,夜有所思,动心之处就集成文字;写不得长,就写千字文,大多表达一种悖郁的情结,渲泄胸中的块垒,发誓不写呻吟之声。对对联情有独钟,并努力把文章写得近乎对联的浓缩和精到。文章写得短,发表出来,稿酬多数不超过四十元。领到稿费之后,第一件事乃是买书。一进书店,几十元钱就化整为零。我还没有空着手走出书店的习惯。这正是郁达夫所言:“出卖文章为买书。””当时的情绪,三分之一是惨淡,三分之二是喜悦。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从来未放弃过对真理的寻找。我要信奉的真理,绝不是别人灌输的,而是经过思考、批判、筛选过的、我心悦诚服、自觉自愿接受的。我的信仰,是从书中来的。我信仰真、善、美,信仰科学、正义、和平、进步。而归根结底,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坚如磐石的信仰。我在马克思主义者们的理论著作中找到了一般的宇宙思维、世界观和方法论,找到了对“人”字最完整、最深刻的诠释。此外,我对德、道、祥和兴趣,对气功、神学的好奇,对书画艺术师法自然的理解,对诸派哲学命题的探究,统统都在马克思主义的笼盖下,我逐渐找到了它们的相通之处。如今,我成了一名共产党员。我知道,共产党人,已经走过了许多坎坷崎岖的道路,如果说,他们的脚步从未动摇与零乱,那是因为,他们的心中怀着伟大的真理。入党,是进步的表现:而且,我能够“在任何听到国际歌的地方,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同志和朋友”。最为重要的是,一个本色的共产党员,可以使自己的灵魂肃穆地站着,懂得关心人,关心国家,约束自己,热爱生活,在人类的进步事业中血性而浩荡地奋斗一生。 在读书中信仰,在信仰中读书。我用笔杆歌唱精神与感觉的激昂。

4,幸福是什么?

当代英国爱尔兰著名圣经注释学家巴克莱博士在《花香满径》开篇中指出:

“幸福的生活有三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爱人。”

话说到了点子上。

有希望。亚历山大大帝有一次大送礼物,表示他的慷慨。他给了甲一大笔钱,给了乙一个省份,给了丙一个高官,他的朋友听到了这件事后,对他说:“你要是一直这样做下去,你自己会一贫如洗。”亚历山大回答说:“我哪会一贫如洗,我为我自己留下的是一份伟大的礼物。我所留下的是我的希望。”希望是要付出代价的,没有奉献就没有希望。一个人要是只生活在自私中,却失去了希望,他的生命已经开始终结。

希望是一朵将开未开的花骨朵,时刻都有被风摧雨打的可能。因此,呵护希望之花要有忘却过去的决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对未来持续的忧患。回忆不能鼓舞我们有力的生活下去,只能让我们逃避,好像囚犯逃出监狱;在波涛汹涌的现实生活里,我们只能当一名忠实的水手;面对未来,容不得半分的麻醉和松弛。在97这大事纷至沓来的一年里,我先后到了中国最富裕的地方和最贫穷的地方:香港和七百弄。活在影视荧屏和流行乐里的香港,真正到了眼前,我的目光却没有停泊于她的繁荣和璀璨,而是伸入到香港人的内在的性格当中去。我所见到的香港青年一代,虽然身在福中,却不见骄气。娇气、俗气,他们独立、勤劳、朴实,能吃苦,还彼此倡导一种开放的心灵和经国济世服务社会的理想,这些,对我的内心何止是小小的撼动?我断言:香港人,一代胜于一代,香港的希望是无穷的。后来,我又到了全国著名的穷乡七百弄。在强烈的反差中,我真惊叹:上苍竟鬼使神差地把贫穷和壮丽同时赐与了一个地域。封闭的弄场,苍凉的茅屋,山高路远坑深,没有知识的山民--希望在哪里啊?深人考察之后,两个动人的实例击碎了我所有的啼嘘。一个从教了32年的老教师,在全校仅剩下一名学生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翻山越岭,毫不懈怠地上课;一个老汉养猪养羊20载不尝一块肉,硬是把两个儿子送上了大学!这种不屈服于命运和咬紧牙关与生活抗争的意志,正是我们在贫穷的歌唱中寻找的希望啊!

这是人的希望,也是国家的希望,不也是中华民族的幸福么!

有事做。一个人在没事做的时候,他就会觉得日子过得很慢,生活十分的空虚。有过这种经验的人都会知道,有工作不是不幸。而是一种幸福。无事最容易生非,社会的闲人越多,潜伏的危机就越大。

丘吉尔也说过: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就是怕在他最热爱的工作上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在适当的位置上勤奋工作,能使人保持一种健旺的精神。正像劳累一天带来愉快的睡眠一样,勤劳的生命带来愉快的死亡,勤劳的生命是长久的,像一兜富有韧性的长春藤.一个人每天都在为一项有意义的事业而思考、而行动,他会获得忙碌的快意和收获的喜悦。点点滴滴的才华都在一天天开花、结果,这种幸福感是绵绵不绝的。

工作之中意义无穷。一个人经过工作才能日臻完善。能找到自己工作的人是有福的,正像伟大的力量在生命的凄苦的泥淖沼泽之中开凿的一道畅通的运河。工作里面有一种永久的高尚之处,甚至神圣之处。一个人尽管如何冥顽不灵,尽管忘记他的崇高使命,只要是踏踏实实埋头苦干,这个人便不致没有救药.只有怠情才永无希望。努力工作,而绝不贪婪卑吝,这便是与自然的歆合感通:想把工作完成的诚恳愿望本身就会把人逐步导入真理,导入自然的种种任命和规则,而这些也就是真理。一个人一旦着手工作,他的整个灵魂必将化为一种何等真实的和谐!

不要在空虚里叹息,各种各样的困惑,最终只能靠行动来解决。

我的大学,是在忙碌中度过的。大多的时间都碎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在高节奏的生活中。工作是很累的,但我甘心,我无悔。因此我也坦然。相反,当我偶有惰性发作的时候,在我的背后,我就会听到时间的马车如飞的赶来,在我面前却是无穷无尽的沙漠。这大片的沙漠,尚待的我双手改造成绿洲。我又怎么有偷懒的理由?

能爱人。

诗人白朗宁曾写道:“他望了她一眼,她对他回眸一笑,生命突然苏醒。”

艾青《关于爱情》一诗则有这样的句子:“这个世界,什么都古老:只有爱情,却永远年轻。有了爱情,鱼在水中游,鸟在天上飞,黑夜也透明。”生命中有了爱,我们就会变得焕发、谦卑、有生气。新的希望油然而生,仿佛有千百件事等着我们去完成。有了爱,生命就有了春天,世界也变得万紫千红。爱情的来临是没有预约,也不可回避的。爱情是缘份的儿子,一旦降生,就有呵护其长成的责任。只要拥有真诚和理性,任何人都可以获得爱的权利和位置……

我又常常默想:爱情是什么?正如“美是难的”一样,爱情也是难的。我们只能说。在灵魂中,爱是一种占支配地位的激情:在精神中,它是一种相互的理解;在身体方面,它是我们对躲在重重神秘后面的被我们所爱的一种神秘的羡慕和优雅的占有。

爱情之树需要事业作为土壤。爱情若不能催人向上,即使不是自贱,也是一种浪费。因为爱情一旦干扰事业,就会阻碍人坚定地奔向既定的目标心中有了爱,仍能约束它,事业的土壤才不会贫瘠,而爱情之树却常青。

--这些理解,又说对了百分之几?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人诗意地栖居 篇2

艺术是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和自由性的特点。所以,人们喜欢它、追求它,乐于接受它的感染与熏陶。这一种具有情感陶冶功能、审美愉悦功能的艺术教育,它通过美能怡人、乐人,能给人以无比快乐的精神性享受。同时,艺术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

一、艺术美启示人敬畏生命

当我们用智慧的双眼来寻觅一切美好事物,憧憬成功的喜悦,享受美好的生活时,我们首先必须敬畏生命。因为,我们只有充分地感受生命的高贵与美丽,人生之美才会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一切生物都有自己生存的权利,都闪耀着美艳生命的神圣光辉。仰视蓝天,鸟儿在飞翔;俯视大地,无数的生灵在不倦地忙碌着、生活着。在这充满无限生机的大地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珍惜生命为基点,去探寻丰富多彩的人生宝藏。

相对于宇宙的广阔与漫长,作为过程的人生是渺小而又短暂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古往今来,人们总是以各种方式探寻人生不朽的秘密。他们或想通过炼丹药而求长生不老,以获得肉体的永生;或想通过把自己的思想、作品、创造发明等长留人间,为人类造福,以追求人生永恒的意义。珍爱生命,就得给人生赋予一定的意义,没有意义和价值支撑的人生,必定会充满困惑和迷惘。北宋大儒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二、艺术美让生命的过程都沐浴着阳光

艺术美育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过程的一种非强制的、自我完善的教育方式。把审美理论直接或间接地应用于人的审美实践中,艺术教育的审美活动,既要美化人的精神世界,也要美化人的物质世界;既要美化精神环境,也要美化物质环境。所谓美化,就是主体按照审美的理论,遵循美的规律,改变自身,改变环境,使人的理性与感性、理智与情感得到协调、和谐发展,使环境变得更人性化、审美化。

人的生命是一个过程,传说苏格拉底和拉克苏相约分头到一座遥远的名山去游览。多年以后,他们在途中相遇了,并且发现,那座山实在是遥不可及,即使走一辈子,也不可能到达其美丽的山顶。拉克苏失望地说:“我竭尽全力向那座山奔跑,结果什么都没有看到,真是太叫人失望了!”而苏格拉底却说:“路上不是有很多美妙的风景吗?为什么不顺便沿途欣赏一番?”拉克苏却说:“我心中只想着目标,哪有心思去欣赏路上的风景呢?”而苏格拉底说:“当我们追求一个目标时,切莫忘记在追求目标的旅途中,也是处处有美景的!”

目标的到达或者完成,往往只在瞬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我们身为旅人,应该切记:“人生的美好不在终点,而在途中,追求美,追求理想,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丽的人生境界。”人类勇于探索自然社会和自身奥秘的这种精神,是永无止境、永不满足的。美作为一种开放的未完成状态,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不会有终结,始终是人们探索和追求的对象。美体现在人类对真的追求,对善的缔造,对人类情感的永恒的感动之中。在艺术审美的教育中,使人坚守对真的追求。因为美是有规律的,那么对真的追求就是为创造美好人生的要务。我们的一生在求美中,实际上就是在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探索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奥秘。同时,我们在寻美的过程中,也是在锤炼个人的修养,培育自己的至真品性,做一个率真坦荡、光明磊落的人。

三、艺术美让我们诗意地栖居

艺术教育就是通过音乐、美术、戏剧、书法、舞蹈、工艺等艺术形式,培养受教育者对于各艺术要素的敏感度,从而逐渐地将其内化成为自身的能力。例如,作为美术的基本素养之一,能够敏锐地察觉到几十种甚至上百种颜色的变化与微小差异。人类在任何一项技能中习得的品质和习惯都会内在地成为人的品质和习惯。再如音乐,通过对于音乐艺术的学习,可以逐步培养出学习者对于泛音列、对于微分音的辨识力,从而内化为人对于事物的敏感度。艺术作品都是整体艺术,如建筑,一砖一瓦并无美感,但是无数的砖瓦通过设计与整合成为一栋建筑时,就会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奇妙景观。正是由于这些特点,通过艺术作品的学习与鉴赏,不仅提升了大众的美学品质、审美品位,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学习者对于外界事物以及自身内在感受的敏感度,真正体会到艺术内在的秩序感、形式感。它教会我们在人生的历程中,更要学会超越的精神、审美的心态和发现的眼睛。

超越的精神。很多人置身于忙碌的学习、生活、工作之中,常会觉得劳累困顿,单调乏味。正如“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很多人常常会遇到的浪漫的理想和残酷的现实之间的冲突。尽管如此,人之所以为人,因为在精神上往往都是具有超越性的。伟人之伟大,就在于对残酷现实的超越,他们依旧能够“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执著地追求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渴望诗意地栖居,非文人墨客的专利,只要有审美的心态和超越的精神,普通人同样可以拥有一片充满诗情画意的精神家园。

审美的心态。人的生命倘若只从物质利益出发,可能是一种为物质所役的状态,其人生往往是一种负累。而审美的人生态度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自由状态,生活充满情趣,不会为外物所累,不会“心为行役”,生活中物质的追求,往往也可以是审美的,显示着一种超越的精神和生机。陶渊明式的“身劳心闲”,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一种生活境界和精神追求。即使他们的物质生活并不丰富,但他们对于美的感悟和追求,并不会因为生活的困顿而降低。大诗人杜甫一生蹉跎贫困、漂泊不定,诗中却不乏像“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种大气磅礴,对自然之壮美,对天空宇宙的赞歌;也不乏像“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种对于眼前美景的生动描述,对生命的热爱和欣赏之情的吟唱。可以说,其超越苦难的审美的人生态度时时刻刻与之相伴相随。又如苏轼的一生仕途坎坷,数遭贬谪,甚至流放到当时荒蛮的岭南等地。然而当我们读到他在贬谪时所写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换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种豪气云天,以及像“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这种化苦难为洒脱的诗句,心中的敬佩之情会油然而生,这样的人生境界,这种一路诗情的审美人生态度,不正是现代人所追求的“诗意栖居”的精神超越的审美理想吗?

发现的眼睛。有了这种超越的精神和审美的心态,我们重新审视一下周围的世界,一定会欣喜地发现,原本以为平淡的生活和司空见惯的风景,却原来如此丰富多彩。

戴志康:人,诗意地栖居 篇3

“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这句广为人知、并且不断被阐释的话精辟的概括了现代人理想中的生存状态。但是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在这个经济高度繁荣的都市,想要找到一片能让我们诗意地栖居的家园,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寻寻觅觅中,因恺撒的著名雕塑得名的大拇指广场、完美融合古典风情和现代气质的九间堂、即将建成的喜玛拉雅中心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这些极具文化艺术氛围的社区为我们保留了一片充满诗意的净土,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更多的精神诉求,让欣赏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而这些诗意家园的创造者,正是从自己的经历中汲取灵感,不断提升自己欣赏和创作水准的证大集团总裁戴志康一世界知名干邑品牌轩尼诗X.O“赏深·越慕”私人收藏系列的又一位嘉宾。

九间堂——现代中式的园林大宅

虽然证大集团的事业横跨金融、地产能源等产业,但是只要提到戴志康,就不会不提到九间堂。九间堂用现代简约手法来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精髓的创举,将文化传承和理念创新完美融合,为戴志康赢得了建筑界和文化界的一致好评,也为他赢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在九间堂,你看下到中国传统建筑中俯拾皆是的雕梁画栋、陶瓦墻砖,也看不到无所不在的木质结构,但是却能从随处可见的以窗为框、以物为画的取景手法中一眼认定其中式风格的本质。但是九间堂并不是对中国古典建筑的简单复制,而是对中国传统建筑所注重的空间关系的重新阐释:多进的院落,将内宅与外堂的活动充分隔离,从而杜绝了主人在客人面前“逾矩”的可能;每屋自带一庭院的设计,确保了主人生活的私密性;但可供主客共处的客厅又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这种独立又不隔绝的空间关系中体现的正是中国传统儒家道德重“礼”的一面。

阅历成就欣赏,欣赏提升眼界。戴志康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像九间堂这样的现代中式园林大宅、将我们理想中的家园生动呈现,是源于他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对家园的独到见解。

九间堂的名字来自于南方民居,传统住宅建筑多采用以大家庭为单位的封闭式独立住房的布局,俗称为三间堂、五间堂、九间堂,而这样的南方传统民居正是戴志康从小生活的地方。戴志康生长在江苏海门一个传统家庭,儿时与父母兄弟相聚一堂的家庭温馨,幼时和兄弟姐妹在祖屋中嬉戏玩耍的至真感情,至今仍是戴志康最难忘的回忆。想要定居上海,却发现这里根本找不到心中最怀念的气息,更找不到自己理想中的家园。这里的建筑中充斥着西方文明的元素,却偏偏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即便是备受荣宠的上海老房子,也大多极具殖民特色,就连矗立在外滩、作为上海骄傲的万国建筑博览中,也几乎看不到中式建筑的踪影。

经历愈多,愈欣赏,戴志康童年的生活让他对中国传统民居有着深厚的归属感,而正是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现实里中国文化的缺失的反差,促使戴志康去建构自己理想中的精神家园,于是他聚集起国内外众多当代建筑精英,共同在不断的尝试中创造了精雕细琢的现代中式园林大宅一九间堂。

证大现代艺术馆——让艺术介入生活

“我造的不是单纯的物质—house,而是人文意义上的家园—family,我需要在这片土地上,成就人类家园的梦想。”戴志康这样诉说着自己的理想,九间堂如此,大拇指广场如此,建设中的喜玛拉雅中心也如此。一个理想的家园,不仅仅意味着舒适的空间环境、便利的交通设施,更重要的是其中高品质的精神生活。从收藏大拇指、“LOVE”,到在大拇指广场内创建证大现代艺术馆,戴志康不断用欣赏的态度接近着理想中的家园。

收藏法国超现实主义大师恺撒的毕生杰作——大拇指雕塑和美国著名雕塑家罗伯特·印第安那的雕塑——“LOVE”,戴志康最初的想法很朴素:在自己的社区内展示这些世界级的艺术品,为社区增添文化氛围,但是这个尝试性的收藏让他开始为艺术而着迷,也让他意识到欣赏对于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有着多么巨大的作用。

于是,戴志康开始筹谋着在自己的社区内投资建造一所艺术馆,将更多当代艺术杰作展示给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欣赏,而现在,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已经成为了国内首屈一指的民营艺术馆:建筑面积3000平米,展览空间达1500多平米,大量收藏向京、吴高钟等中国当代先锋艺术家们的优秀作品,每年还会按照大型展览运作周期,举办五到六个展览,建立起了一个国际化、当代化、前瞻性的艺术平台。

为什么要把证大现代艺术馆的方向定在中国当代艺术品呢?有人觉得这是戴志康的投资行为,毕竟目前中国当代艺术的价格水涨船高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戴志康说:“到现在为止,我没有在艺术上赚到一分钱,我不会把某个艺术品卖了,赚了很多钱然后再投资。实际上如果我要做投资的话,有比艺术更好的市场,有我更专长的领域,比如股票、房地产。选择中国的当代艺术,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更贴近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更贴近在我的社区中生活的人们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实在不忍心看见那么多属于中国的艺术品被外国买走,我只是希望能把它们留在中国。”

现在,证大现代艺术馆主办的“介入:艺术生活366天”项目每天都在我们的身边进行着,如果你发现自己忽然出现在了一面被人背在身后移动着的镜子里,千万不要太惊讶,因为艺术就这样介入了你的生活,就这样向你传达着欣赏的态度,正如戴志康的期许。

品阅人生,升华欣赏。演绎现代中式的九间堂、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的证大现代艺术馆、研究中国人生活状态的证大研究所……成长于中国,眷恋着中国文化,亲近中国当代艺术的戴志康就这样不断地从自己的欣赏和经历中获得灵感,塑造着我们的精神家园。

读书感悟随笔:诗意地栖居 篇4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又从“我”出发衍化了万物,其野心不小;休谟首先就为人的认识划清了界限,最终也没能守住这条线;康德说“最让我敬畏的唯有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他道德律的野心却也让人望而生畏;甚至到后来,脑科学、基因科学的发展,其实质都是从自己出发,来认识这个世界。换一句话说,这种认识不过是在竭力地开发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究竟是真还是假?这样的探索也认识,是不是也是造物主的设计?我不得而知,你们又知道吗?你又想知道吗?

如果说对外部宇宙的探索,是科学的膨胀;那么对自己世界的开发,不过是“我”的膨胀。他们似乎都遇到了障碍,却又似乎都很有前途,我不敢也不能说究竟孰是孰非。但我却清醒的知道——这样的探索,也不是我要的生活。当然,有人会问,难道这样的求索就没有诗意吗?对某些人而言,或许是,对或许,是。也有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相信这样谆谆的教诲,更相信这样的总结是许许多多血和泪的结晶。但是我却承受不起这样善意的提醒……

太平洋不会因为一滴水的加入而波涛汹涌,也不会因为一滴水的蒸发而枯涸;如果宇宙就是太平洋,每个个体可能顶不上一个水分子。而有人会说,那我们就团结很多水,甚至整个太平洋的水,上下翻腾,或者集体蒸发——那你去团结吧。如果是一个非常有号召力的水分子,可能引起一场海啸,甚至是“厄尔尼诺”,太平洋依然会归于平静——这里,或许有人的极限。

我只是希望我可以多读点书,让自己不至于显得那么无知;我只是希望自己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可做,让自己不至于显得那么无聊;我只是希望自己可以从容应对日出日落、草长莺飞,让自己不至于显得那么恐慌。每当我发现自己的无知,我心中充满了敬畏,而敬畏又为我补给探索的动力,自己总是在这种动力推动下缓缓前行,而不会匆匆赶路;每当我自己陷入无聊,我心中就充满了恐惧,而恐惧也促使我不要让自己停下来,必须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一步走向远方……

有一个梦境,总是不时叩响我的心扉——在一片茫茫的水面之上,是蓝蓝的天空,天空之下是蓝蓝的水域。我甚至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水,唯一让我觉得自己是在海上的证据,是我乘坐的一叶扁舟——它总是随着波浪起伏,不会被高高地抛出水面,也不会深深地摁到水底——就这样伴随着波浪的节奏,起——伏——起——伏——不紧不慢,不急不躁。饿了就随手抓一条与烹了享用,渴了就掬一捧水喝,困了就听着波浪的歌声入眠,高兴起来了就大声唱出我的欢乐——除此之外,就与周围的一切对话——小船、水、天空、白云、鱼——我要问他们三个问题: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你去做什么?尤其是对于过往的船只,我一定要问清楚每一个人。不管他们给我怎样的答案,我都会觉得非常高兴,因为这就是我“诗意的栖居”!

怀疑的价值不在于解惑

而在于思索!

求索的目的不在于到达

而在于出发……

人诗意地栖居 篇5

诗意地栖居

张晓惠

我是个疏于跑街的人,可一日上街却惊异地发现,小城那古巷密集的一块地方已夷为平地。昔日那挤挤挨挨的老房子、古民居已成了碎砖瓦砾,还有数十处断墙颓垣。那几条有着很好听很书卷气很古雅名字的小巷将她苍白破败的面庞无奈地向着夏日的艳阳。(1)

曾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寻访、叩问过小巷。这些三、四米宽的小巷,纵横交错如网络,幽静深邃若清谷。是清砖是黛瓦是粉墙,有黑黑亮亮写满沧桑的旧式木排门,有斑驳如枚枚古钱暗绿色的苔藓,还有不知经历了多少朝代黄了又青、青了又黄却仍在小院墙头上在四季风雨中摇曳出一派袅娜的城市中已罕见的狗尾巴草。那曾经在小院内向外探出那满面明媚粉红的老桃树呢?那曾经吸引着无数孩子目光到夏日就结满了橙黄橙黄果儿的大杏树呢?那排列整齐、纹理清晰有如图书馆书列的小巷墙壁上那密密的小青砖呢?抚摸着他们曾经想,若是这秦砖汉瓦有记忆的话,怕是会讲出若干鲜明诡谲的过往人事,随便抽出一册泛黄的线装书,怕也写满了唐诗宋词吧!这座小城毕竟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呢。在有月亮或是没有月亮布满星星的夜晚,在小巷的石板路上走走,很容易就走进了千百年的历史走进了悠悠的岁月。(2分)

小时候,住在机关大院宿舍的我们是多么地钦羡住在这些小巷中的同学们啊,每家有院子,院子里有天井有大树。我有一个女同学家中甚至是三进的院落,足够我们捉迷藏打游击了。到了端午、七夕、中秋这些节日,小巷深院就更呈出现她的诱人风情:垂在门边上的是绿绿的苦艾,飘在门楣上的是红红的带穗的喜迎,粽子的清香在风中送出老远,院子里的小方桌上还有面捏的小白兔是红豆做的眼睛,还有炸得金黄黄的藕饼肥硕硕的老菱„„(3)

而这一切都成了“曾经”,我的眼前是一块空地,那显现或隐藏着小城历史的砖瓦墙壁尽管破碎却带着两千年的记忆缄默不语,烈日中一群人聚集在那儿正在将哪家大院拆下来的门窗,那雕梁画栋的木片木条论斤处理。一旧句涌上心头:断碣残碑,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可这儿连半点“渔火”也未曾留下,风乍起,这秋霜再也找不到它多年的栖身之所了。还有秋雁春燕。(4分)

诚然,时代在前进,日子是向前走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问了几个人,都说是古巷这块要进行旧城改造,造成何样不得而知。(5)

不得而知。海得格尔呼吁的“诗意地栖居”又顽固地盘桓在心头,想想这么一座始于西汉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小城,曾经走过范仲淹、行过施耐庵脚步的古巷,回荡着唐诗宋词吟哦声的这块土地,都是清一色的钢筋水泥火柴盒了——小巷树影婆娑间的月色与阳台上那一览无余的月光毕竟有着不一样的质感。没有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类的意境,即使都是三星、四星级的宾馆,活着也少了许多的韵味。(6)

现代华丽是美,古朴典雅也是美。改造与发展是为了让人们过上更好的日子,然而,好日子又不该仅仅是物质享受复制式的进步,从一定意义上讲精神和文化在人类历史进步的长河中更为重要。我是多么衷心地期望着古典与新潮在我热爱的这块土地上的融合,期盼着历史与人文有机地嬗递与链接——哪怕是留一条秦砖汉瓦的古巷或是建筑出有民族特色保留古民居韵味的住宅,这方面不乏成功的范例。让古巷的清丽月色与广场的七彩霓虹高楼的泛光灯火交相辉映,让五千年文明古国文化的芳香在我们今日的生活中依然飘逸,让生活在电脑网络、信息高速公路上忙碌的人们仍然可以看见星空月色听得春雨的淅沥嗅得冬雪的甘甜。

拥有厚重深沉的文化根基,感受历史、传统和古典的优美,才能在享有现代物质生活的同时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地栖居”。(7)

18.第二节中,作者为什么说“在有月亮或是没有月亮布满星星的夜晚,在小巷的石板路上

走走,很容易就走进了千百年的历史走进了悠悠的岁月”?(4分)

答: 19.写出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及蕴涵的情感。(4分)

不得而知: 复制: 20.“诗意地栖居”在文中指的是什么?以此为题目有何作用?(6分)

答: 21.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与理解错误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对城市改造中,把古巷夷为平地的作法表现出了不满,无奈,对古巷充满了无限的怀念;对清一色的钢筋水泥建筑持否定的态度。

B.“而这一切都成了‘曾经’”,意思是说,作者曾经在小雨中寻访、叩问过小巷,现在“我的眼前是一块空地”,再也见不到小巷了。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C.在第(3)节中作者回忆小时候的往事及情景,是为了表现自己对小巷的怀念和依恋,以此来表达对小巷的纪念。

D.作者认为“哪怕是留一条秦砖汉瓦的古巷或是建筑出有民族特色保留古民居韵味的住宅”,现代人就能“诗意地栖居”。

E.这篇散文关注生活,针砭时弊,充满人文关怀。描写充满诗意,叙述要言不繁,结构紧凑,语言多用长句,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

18.(4分)①这座小城毕竟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2分)②小巷古建筑保存完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2分)19.(4分)不得而知:不能够知道。表现了作者对旧城改造中把这一古巷变成“清一色的钢筋水泥火柴盒子”的担忧、无奈和不满。(2分)复制:与过去的生活(物质享受)一模一样。(或重复过去的物质生活)表现了作者对人类进步中只重视物质享受的进步的不满,呼吁重视精神和文化的进步。(2分)20.(6分)指的是:城市改造中,能把古典与新潮相融合,历史与人文有机的嬗递与链接。在享有现代物质生活的同时享有精神和文化生活,拥有厚重深沉的文化根基,感受历史、传统和古典的优美。(2分)

诗意的栖居作文 篇6

读书,如听曲,缠绵悠扬,质朴清新;

读书,如尝酒,香甜甘美,沁人心脾;

人,当诗意地阅读;人,当诗意栖居。

一诗始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当天地万籁召唤我们阅读时,又赐予我们万卷《国风》,千册《雅颂》。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我们又如何选择?徘徊?彷徨?当然不能,我们只能带着“自由思想”去“兼容并包”。于是,我们读书,带着“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信条:我们读山,无论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还是“山中朽木当道”;我们读水,哪管它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还是一潭浑水。除了欣赏,我们又能怎样?

二诗潮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书读得多了,山读穷了,水读尽了,我们就开始阅读人生,阅读社会,阅读历史。

我们惊叹于李白“举杯邀明月”的浪漫,杜甫“国破山河在”的深沉,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大度,王勃“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壮怀。

我们在阅读中品味,在品味中升华。不论曾经如何,也不问将会怎样,我们虽徒增了几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胆略,但这已足够!

三诗峰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量变自然质变。在升华中我们学会思考,于是我们彻悟。在彻悟中,我们发现了真理。就像读《红楼梦》一遍,我们云里雾里;二遍我们会认为薛宝钗是拆毁“木石姻缘”的罪魁祸首;三遍,我们就发现原来宝钗竟是晶莹雪,竟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牡丹仙子,而封建礼教才是大观园那么多女性悲歌的始缔者。

阅读是品味,品味世间万物;

阅读是升华,升华自我生命;

阅读是思考,升华后的再度涅磐,思考宇宙人生。

让孩子们诗意地栖居 篇7

一、在温情的关爱里诗 意地栖居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 他就学会了谴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 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 他就学会了关爱这个世界。”当社会上出现太多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教师要尽全力呵护孩子们的善良之心, 为他们守护一个“关爱之巢”, 让他们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每接一个新班, 我都会要求孩子们在笔记本上写下于丹的感悟 :“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你需要帮助的人, 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 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我还告诉孩子们, 关爱自己是本能, 关爱亲人是常情, 关爱朋友是道义, 关爱他人才是善举。除了自己平时言传身教传递关爱, 我还充分利用课本载体唤醒孩子们的善良, 用《让阳光拐个弯》等多篇真挚感人的课外读物激发孩子们的善意, 用何玥“捐出自己, 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 留得满地清香”的事迹来感化孩子们的心灵, 用“让世界充满爱”等情真意切的班会点燃孩子们的激情, 用“猜猜我们多爱你”等实践活动让单亲、留守子女等特殊孩子感受到特别的爱。所以, 大到汶川地震的捐款, 小到帮身边的陌生同学解决困难, 我们班的孩子都能从各个方面尽其所能伸出援手。每经历一次关爱之举, 就是一次春风化雨的心灵洗涤。还记得刚刚毕业的留守孩子小云写在作文里的一段话 :“在我十二岁的际遇里, 您让我明白尘埃并不只是被人厌恶地清扫。您一次次给予我关爱的阳光, 让我努力地飞扬。一直以来, 我想对您说一句话 :谢谢您, 我真心喜欢的老师。相信我, 在今后的日子里, 如果我还是尘埃, 我会寻找阳光, 让自己轻舞飞扬 ;如果我成了阳光, 我会照耀每一粒尘埃, 让她们成为最美丽的舞者……”

教育就是唤醒, 唤醒孩子对真和善的热爱, 可以让孩子的天性免于自私和残忍。身为师者, 和孩子们且爱且行, 在关爱他人的心路上, 走一步, 再走一步, 用仁者的关爱将自己开成花儿, 站立在春光里。

二、在平和的心态下诗 意地栖居

在生活中, 每一个人都会遇到不幸和挫折, 但是对待这些不同遭遇的态度却是大相径庭, 有的怨天尤人, 有的不计后果, 疯狂报复社会, 让无辜的人替他们分担痛苦, 但更多的是千方百计应对困难, 百折不挠。身为教育人, 要用教育的灵动气韵, 回归教育的纯真, 以平静心情培养孩子的平和心态, 让他们成为后者, 从容面对生活中的缺憾, 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告诉孩子 平和地看 待成败。人生处处有竞争, 关键看你怎么解开心结。孩子的心灵都是很柔软的, 要让他们不仅能感受到快乐, 还要能承受悲伤, 这其中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在年级拔河比赛中, 我们班获得了第一名, 我表扬了大家的齐心协力、奋力拼搏, 和大家一起享受着胜利的喜悦。但在跳绳比赛失利后, 全班同学都垂头丧气, 几个孩子还伤心落泪, 互相指责。我告诉他们今后生活中的竞赛很多很多, 胜利就笑, 输了就哭, 这不是良好的态度。还给他们讲苏轼下棋“胜固欣然败亦喜”的胸怀, 并问他们“尽力了没有?”当他们表示确实尽力了, 我要他们记住 :面对荣誉、竞争、成绩等等, 不是不追求, 只是不强求。没有尽力就要检讨自己 ;已经尽力了, 即使输了, 虽败犹荣, 就不要有任何遗憾!我想经过这样多次的历练, 应该不会有孩子因为考试失利、家长批评就经不起打击了吧。

“孩子需要鼓励, 正如植物需要水”, 这是著名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的一句名言。

教会孩子 平和地面 对挫折。人生百年, 孰能无挫?抓住生活中的场景有意识地教育孩子拥有面对挫折的心态。有一次, 班上一名女孩腿骨折了, 在医院里, 我们去看望她, 她很伤心。我交给班上的同学一个“课题”——怎样让她开心地养伤。孩子们跟她写信讲贝多 芬耳朵失聪坚持创作、张海迪高位截瘫自强不息、邓小平三起三落东山再起等名人故事, 还为她送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扉页上写下“走过雨季, 就是晴天 ;你的康复, 是我们的快乐!”还自发地安排同学在双休日为她补课。我想有了这样的一段经历, 孩子们肯定会明白, 生活中没有过不去的坎, 面对挫折, 不是抱怨, 而是弥补!

一个人的心态, 决定他是否快乐。选择平和, 就是选择智慧, 做到平和, 就能成为智者。平和待人、平和处事, 放飞一颗恬淡的心灵,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 传递快乐的正能量!

三、在真诚的鼓励里诗 意地栖居

“孩子需要鼓励, 正如植物需要水”, 这是著名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的一句名言。所以, 在和孩子们的交往中, 我总是珍惜儿童心灵深处的渴望, 一次一次给他们鼓励, 让她们获得“我能行”的成功体验。去年秋天, 刚接手六 (6) 班时, 面对一张张陌生的面孔,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 以我的经验确定了班干部候选人。小杨成为我心中语文科代表的最佳人选, 她性格外向, 朗读水平高, 做事态度认真, 很有可塑性, 结果班干部竞选, 她落选了。那天放学后, 她一碰到我, 便躲开了。我把她叫到办公室, 看着窗外正照射进来的阳光, 我说 :“你看, 这灿烂的阳光中有什么?”她一脸茫然, 我说 :“阳光中有许多尘埃凭借空气的浮力在舞动。成绩差是你身上的尘埃, 我相信这只是暂时的, 你要努力, 要让别人看到你的美丽。”她努力地点了头。我静坐着, 想到自己本想给予她信任, 却让她受到打击, 内疚之后便想帮助她提高成绩, 帮她找回自信。

小杨极有语言天赋, 我经常创造机会让她在课堂上发言展示自己, 但她的数学成绩太差, 期中考试居然只得了46分, 面对这个分数, 她在我面前伤心地哭了, 感到数学学习压力很大, 当时我极力安慰和鼓励了她。后来私下和数学老师沟通, 他说经常辅导她, 但效果就是不好。小杨对数学有些望而生畏, 有时抄袭别人的作业, 上数学课爱理不理的, 下课后对同学也很暴躁, 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也许“韩寒现象”在她身上表现突出。回家后找到以前看过的《两个女人不同的命运》带到学校给她看, 并对她说 :“这两位大作家在学校读书时, 曾是偏科学生, 但后来命运截然不同, 主要是个人的努力, 你很有才华, 相信你会不断进步的。”于是, 我和她共同制订了“阳光”计划 :期末数学达到60分就是胜利。文章中三毛和席慕容读书时理科成绩的羞涩让她似乎有了自信, 加上我不断地鼓励她“今天比昨天好就是胜利”, 小杨的数学成绩基本上能够保持在及格水平, 可喜的是她的科技征文在宜都市获得了一等奖, 让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对胆小的孩子说“不要怕, 你肯定能行”, 对失败的孩子说“不要紧, 你依然很棒”, 将“不比基础比进步”作为勇者前进的动力。我想, 无论前方有怎样的荆棘, 用鼓励的春风去吹拂, 总会漾出浓浓的绿意。

诗意地栖居 篇8

诗意地栖居,是人类心灵深处的梦想。古人有云:“修营别业,傍水依山,尽幽居之美。”多么诗意盎然的古人!“本宅”之外,筑一“别业”,浸润山水,寄志怀情,不问世事,修身养性,尽享幽居生活之美,这不正是现代人孜孜以求的美梦吗?!现代别墅满足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需要,更多的是精神和心理意识的需要。无论是小桥流水,抑或是异国风情,别墅在如画的青山田园间舒展,溪鸣鸟欢、绿草茵茵、繁花似锦,曲径通幽处,主人拾级而上。呼吸着新鲜芬芳的空气,缓缓地融入大自然的怀抱,体验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的美妙感受。人生若此,夫复何求?!

然而,要完全实现诗意地栖居。光是拥有宜人的景观、美好的环境是不够的,必须要有相匹配的室内装饰,尤其是家具与家居饰品。只有高品质的家具才能助你完成“天人合一”的梦想.才能体现和谐愉悦之美。

别墅生活那优雅、高贵而又随意的格调正是通过一桌一椅、一床一被完美地抒发出来,高品质的家具所流露出的人文气息与历史沉淀,能充分显示别墅区人杰地灵之底蕴。它体现着事业的辉煌,超凡的品位与时尚潮流,代表着一种奢华的生活方式;它使室内与室外环境合二为一,浑然天成,让别墅真正成为成功人士的诗意的栖息地!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我们在劳作之余,诗意地栖居。

花心情

有人告诉我,只要看房间里面有没有花就知道这个房间的主人是男还是女。而几枝花配上合适的花瓶,的确能让房间立刻美丽起来。

所以,为你的房间找一个女主人或者插上花吧。

李商隐说“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苏轼说“常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川端康成说“花未眠”。懂花、爱花、惜花人的痴语,有一种醉在骨子里的柔弱与偏执,总是让人感到莫名的心痛与感动。

温暖怡人的午后,懒懒地歪在躺椅里,感受一海清风、一束阳光、一壶清茶、一本小书,时光伴着音乐的旋律缓缓流淌,空气中满是舞蹈的精灵,还有那时时飘来的淡淡的清香,沁人心鼻,恍然不知天上人间。无论何时,花,永远是最令人陶醉的。

上一篇:我善行 我快乐征文下一篇:秋分暖心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