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地生长

2024-05-18

诗意地生长(共6篇)

诗意地生长 篇1

《受戒》是汪曾祺小说的代表作, 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桃源理想的美丽世界, 诗意的自然环境、诗意的民情风俗、诗意的人情人性美、诗意的结构, 构建出了一个和谐完美的伊甸园世界。这一心爱的小世界, 过于独立, 过于完美, 过于和谐, 便引起了另一种超脱, 超脱了的世界为现实社会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幸福的避难所, 而超脱了的心灵则使尘世喧嚣中的心灵更加渴求人性的回归。

一、诗意的水乡风情

“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 发着银光, 软软的, 滑溜溜的, 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 通红的, 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 紫浮萍。长脚蚊子, 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 (一种水鸟) , 擦着芦穗, 扑鲁鲁鲁飞远了。”

作者在小说中对环境的描写多采用绘画的技巧, 如同一幅泼开的水墨画, 画家在拿着毛笔细细地勾勒, 轻轻地渲染, 如此活灵活现, 令人神往。姹紫嫣红的庄院里花香四溢, 清澈透明的河水洁净和谐, 明丽清新的芦苇荡意趣盎然, 雪白的芦苇花摇曳在水乡里, 独自飞翔的野鹤追逐着七色的云彩, 高大的柳树环绕着古朴的寺庙, 勤劳淳朴的人儿徜徉在宽敞的农舍田园……这样一幅风云多姿、恬淡和谐的自然美景图, 通过作者的画笔穿过高高的芦苇荡呈现给人一种温馨、纯朴、清雅的美感。

其次, 作者在小说中对环境的描写运用听觉来加强画面感。“大伯一桨一桨地划着, 只听见船桨拨水的声音:‘哗——许!哗——许!’伴随着划桨的旋律, 明海和英子初次见面的场景在我们面前就展示得更加真实, 那划桨的声音使得我们的眼前呈现出整个水乡的情形。”

像缓缓流淌的清溪, 散漫而从容, 宁静而悠长, 质朴而清雅, 和谐而优美。汪曾祺说 :“语言的美不在一句一句的话, 而在于话与话之间的关系。”“语言像水, 是不能切割的。”也就是说, 语言是文学的本体, 并非文学的工具。而汪曾祺就是这样将语言变成文学的, 就是这样将水乡的风情写得如诗如画, 也就是这样让笔下的世界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二、诗意的和尚风情

在《受戒》的民俗风情中, 最有诗意的就该数和尚的生活了吧。作家笔下的僧侣生活没有清规戒律, 没有青灯黄卷, 人们自由而随性地生存着, 与自然完美地融为一体, 让人感觉平生最幸福的事情, 就是去荸荠庵当个和尚。在这里, 和尚们的行为遵循的是人的自然的本性, 热爱并享受着俗世的多彩生活, 焕发出的人性人情的欢乐与愉悦。

在这庵里, “和尚不兴做什么早课、晚课”, 明子的“三声磬就全都代替了”;在这庵里, 和尚都是有老婆的, 有相好的, 甚至二师父仁海的老婆每年夏秋之间来住几个月;在这庵里, 和尚可以吃水烟, 仁海师傅“连出门做法事也带着他的水烟袋”;在这庵里, 打牌是一种娱乐的行为, 大殿“是个打牌的好地方”;在这庵里, “他们吃肉不瞒人”, 年下“杀猪就在大殿上”, “一切都和在家一样, 开水、木桶、尖刀”。

正如作者所说, “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 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在小说中, 所有的佛家禁忌都被无形的淡化和消解了, 荸荠庵的世界里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清规戒律, 他们只要诗意地栖息, 在本应该属于他们的世界里。

“我写的是美, 是健康的人生。”汪曾祺如是的说, 在他的眼里, 和尚也是人, 和尚的生活也是一种生活。

三、诗意的明英恋情

如同点水的蜻蜓, 轻轻一下便飞走了, 却引起心潭阵阵涟漪, 久久无法平静。我想这就是汪曾祺小说的动人之处吧, 在那样一个乌托邦的世界里, 也只有用这样的手法才可以将少年少女那纯真的恋情写的丝丝入扣, 摄入人心, 如同一条溪水, 慢慢地流入, 静静地流入, 等到你发现的时候, 它早已汇成了一潭深水, 在你的心口挥之不去。

“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 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 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 脚掌平平的, 脚跟细细的, 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 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这一段细节描写写出了明子和英子之间朦胧情愫的萌芽, 感情的发展像春天的芦苇一样蓬勃生长, 初恋的痕迹像流水一样自然。在这样清新纯净的情愫里, 或许不应该给它定义为爱情, 它是这样的干净, 不应该给它戴上任何有规定的花冠。正如有的人认为的那样, 小说主要写明子和小英子之间的爱情故事, 可他们的爱情却仿佛从未真正开始过。

在《受戒》中, 大自然是明英恋情的另一存在, 这种存在也诗化了明英的恋情。明海和小英子的相识从水上开始, 在水上深化, 小说的结尾, 青梅竹马的少年少女也是在那片茂盛的芦苇荡中私订了终身, 他们纯真的恋情如同芦苇荡的自然风光般清新纯净, 让我想起了宫崎骏的《天宫之城》、《千与千寻》, 他们的情感都是一样的自然、和谐, 都是一样在自然的生命节律中滋养起来的, 都是一样具有生命的活力, 深深地植入人心。

海德格尔说:“人应当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之上。”诗意的栖居, 是要率性而没有束缚, 沉静和乐而没有喧嚣纷争。汪曾祺的《受戒》以舒缓的节奏、轻快随意的笔调将自然美、风俗美、人性美、人情美诗意地呈现, 将人性的解放与回归贯穿在纯净洁美的人情人性中, 告诫我们要自由而真诚地生活。所以汪曾祺曾坦言:“我写《受戒》, 主要想说人是不能压抑的, 反而应当发掘出人身上美的诗意的东西, 肯定人的价值, 我写了人的解放。”

摘要:汪曾祺的《受戒》以明英恋情为中心, 通过孩子的浪漫纯净, 展开了明丽的田园牧歌式的水乡生活画卷, 并以此构建出了诗意的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本文致力于探求《受戒》一文中诗意的自然风光、诗意的生活结构、诗意的人文气息以及诗意的明英恋情, 以此寻求每个人的心灵家园。

关键词:诗意,和谐,栖居,《受戒》

参考文献

[1]汪曾祺, 关于受戒[A], 汪曾祺全集 (第六卷) [C],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

[2]汪曾祺, 汪曾祺文集[C],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

[3]汪曾祺文集·文论卷[M],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4年。

诗意地生长 篇2

我若安好,便是晴天。坚守自我,孔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却没有放弃;坚守自我,丰富的薪水没有阻拦住钱学森回国的步伐;坚守自我,哥白尼实现了天文学中的根本变革“日心说”。面对生活的种种诱惑与种种挫折,有的人迷失自我,失去生活的价值与意义;有人坚信“我若安好,便是晴天”,终诗意地生活。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远足的旅人不畏惧路上的艰难险阻,因为他的目标是路途的风景;音乐家不畏惧枯燥的练习,因为他的目标是弹出美妙的音符;成功者不畏惧风吹雨打,因为他的目标是“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西晋文学家左思少年时读了张衡的《二京赋》,受到很大的启发,决心将来撰写《三都赋》。而当时的大文学家陆机却认为这简直是个笑话,但左思却矢志不渝,花费整整十年的心血,终于完成了这鸿篇巨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意地生活,需要树立崇高的理想,认准行动目标,不为外物所动。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海明威笔下的桑地亚哥,尽管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着不可逆转的厄运,但他仍热爱生活,独自一人驾船出海,捕到了一条大马林鱼。这位孤独的捕鱼老人在艰难的环境中步履蹒跚,可他仍未放弃希望,仍一如既往的热爱生活,成为生活的主宰者。热爱生活,你才能感受到人间的四月天,体会到生活的美好,才能诗意地生活。

诗意地栖居 篇3

《燃灯者》中有这样一段话——“我问先生莎士比亚和哲学有何关系,先生提高声音說,莎士比亚的戏全谈人生哲理,比哲学家高明得多。先生又說,一等的天才搞文学,把哲学也讲透了,像莎士比亚、歌德、席勒。二等的天才直接搞哲学,像康德、黑格尔,年轻的时候也作诗,做不成只得回到概念里。三等的天才只写小說了,像福楼拜。說罢大笑,又补充說,我这是谈天才。而我们这些读书人至多是人才而已。若不用功,便是蠢才。”这段话很值得玩味。

文学是生活的集中反映,文学最精致的样式是诗歌。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对白是诗歌的语言,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难度最大的诗歌表达形式,所以莎士比亚被称为诗人之王。歌德的代表作诗歌《浮士德》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绝唱。19世纪俄罗斯文学群星灿烂,但杰出的代表是普希金,被称为“俄罗斯的太阳”。中国文学源远流长,但名垂千古的是屈原、李白、杜甫。中国现代文学的泰斗鲁迅以杂文、小說称著,但它能圆熟地进行多种体裁诗歌的创作,他的《野草》凸显诗人的气质。郭沫若是精于历史考古的学者,也以小說、戏剧创作名世,但他更是以浪漫主义的诗作称著。张恨水写了那么多的小說,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远不如徐志摩。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但他又是浪漫主义的伟大诗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一曲《沁园春·雪》,大气磅礴,轰动重庆山城,令自诩正统的国民党政权黯然失色。清人袁枚說“诗有别裁,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作诗需要很好的悟性和灵气。做学问,干事业都需要知识武装,要多读书,但决不是执着于书本,执着于知识的累积。古人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說知识之外还得有心胸、有见识、有境界。世事洞明,事理通达,有满腔的热情,有明白的爱憎,有个人和社会的责任感,这样即使做不成诗人,但也有诗的修养,向往诗的境界,要警惕成为周辅成先生所說的不学无术的蠢人。

“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荷尔德林的诗因为大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引用和阐释而广为人知。作为哲学诗人的荷尔德林是浪漫主义诗派的先驱,上世纪初,狄尔泰及新浪漫派诗群重新发现了荷尔德林,于是荷尔德林与妥耶夫斯基、基尔克果、尼采一起被视为四颗耀眼的精神明星。荷尔德林的诗揭示了现代社会价值生存与技术文明的对立,在工具理性主宰下,人变成机器零件。物欲的横流,人性的异化,精神家园丧失,使现代人成为漂泊异乡的精神流浪者。荷尔德林的诗歌是对漂泊者的呼唤,是对理想社会的期盼,他认为理性不是最高原则,只有美的经验和爱的宗教才能让人回归精神的家园。荷尔德林认为诗应是人的本性,诗人是人类的榜样,做人的楷模。诗人为人类的苦难勇敢地担起责任,勇敢地承受牺牲,唤醒人性,传播爱和美,不懈地寻求和讴歌理想的社会,这样的诗人才是真正的诗人。挣脱物欲的束缚,成就人性的自由和精神的高贵。只有这样人们才有可能做到“诗意地栖居于大地”。

诗意地生活作文 篇4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远离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得秦淮河,我摇着小船如痴如醉地追寻着青砖瓦房的典雅江南。

在这里,我寻着一个青石板筑成路的小镇,此刻,吹来一阵幽凉清风,而我就像蒲公英般,轻轻地走进这个小镇。

仿佛误闯了桃花源般,内心有些忐忑却又充满惊喜。尽管这里没有阡陌交通,屋舍俨然,但在光影中我依然欣喜于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和谐画景。

我悄悄地穿过晒蓝印花布的架子:悄悄地路过陶坊,体味人们与泥土的乐趣:悄悄地来河边,看水草舞蹈,听画眉啼叫:再悄悄地在水中留下我清新的倒影……我只想悄悄地,不惊扰他们诗意的生活,悄悄地开始营造我生活的诗意。

当天空染上一层蔷薇色,小镇便升起袅袅炊烟,氤氲在香甜的糯米味中,而我偏偏上了小船,等到夜幕降临,手端一盏清茗,偶呷一口,惬意地靠在船头,任皎洁的月光流遍我的全身,把身体交给这个静谧的夜晚,我既不羡慕李白月下独酌的潇洒,也不渴望苏轼水调歌头的感伤,只是希望这一湖的碎银慷慨地送我一个碎银般光亮的梦。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夜晚的露珠还未来得及消散,太阳已经露出温和的笑脸,阳光透过露水把世界照射得愈加光鲜清澈。

我缓慢地迈着步子,心中奏着和旋,行为很自由,像个不羁的诗人。在路边的店铺点了豆浆油条做早餐,时而看见一群孩子跑过,捡着地上的石子玩儿。用餐完毕,“老板,收钱!”

穿过参差的弄堂小巷,来到一间茶社,进去便是一个宽敞的院落,中间耸立着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榕树,看样子有些历史了,树下则是搭的戏台子;

“老板,这里还能看戏哟?”

“是啊是啊,过不了多久,就要开始了呢!”

……

于是,在老板的招呼下,我上阁楼坐下,调皮的阳光偷偷地穿过树荫,投下斑驳的光影,我便徜徉在负喧中……

“三载同窗情如海,山伯难舍祝英台……”一声黄梅戏腔把我拉回到现实,睁眼,楼下已是满座,台上两位演员长得眉清目秀,正在出演《十八相送》,两人动作都款款大方

,观众们也迸发出一阵掌声“好!”干脆利落且爽朗,虽是水乡之人,却任有大气豪迈。

热闹的茶社,其实很诗意。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不论是诗人笔下的南山,还是我所追寻的江南:不论是青砖瓦房的建筑,还是蓝印花布的民风。诗意就如泼洒在宣纸上的水墨,渲染整张纸,韵味无穷。

陶潜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诗意,易安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诗意,秦观也有“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诗意.

诗意地生活,就是在冷静中思考,理性地面对不幸的或幸运的事

诗意地栖居 篇5

曾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寻访、叩问过小巷。这些三、四米宽的小巷,纵横交错如网络,幽静深邃若清谷。是青砖是黛瓦是粉墙,有黑黑亮亮写满沧桑的旧式木排门,有斑驳如枚枚古钱暗绿色的苔藓,还有不知经历了多少朝代黄了又青、青了又黄却仍在小院墙头上在四季风雨中摇曳出一派袅娜的城市中已罕见的狗尾巴草。那曾经在小院内向外探出满面明媚粉红的老桃树呢?那曾经吸引着无数孩子目光到夏日就结满了橙黄橙黄果儿的大杏树呢?那排列整齐、纹理清晰有如图书馆书列的小巷墙壁上那密密的小青砖呢?抚摸着它们曾经想,若是这秦砖汉瓦有记忆的话,怕是会讲出若干鲜明诡谲的过往人事,随便抽出一块怕也若一册泛黄的线装书,写满了唐诗宋词吧!这座小城毕竟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呢。在有月亮或是没月亮却布满了星星的夜晚,在小巷的石板路上走走,很容易就走进了千百年的历史走进了悠悠的岁月。

小时候,住在机关大院宿舍的我们是多么地钦羡住在这些小巷中的同学啊,每家有院子,院子里有天井有大树,我有一个女同学家中甚至是三进的院落,足够我们捉迷藏打游击了。到了端午、七夕、中秋这些节日,小巷深院就更呈现出她的诱人风情:垂在门边上的是绿绿的苦艾,飘在门楣上的是红红的带穗的喜迎,粽子的清香在风中送出老远,院子里的小方桌上还有面捏的小白兔是红豆做的眼睛,还有炸得金黄黄的藕饼肥硕硕的老菱……

这一切都成了“曾经”,我的眼前是一块空地,那显现或是隐藏着小城历史的砖瓦墙壁尽管破碎,却带着两千多年的记忆缄默不语,烈日中一群人聚集在那儿正在将哪家大院拆下来的门窗,那雕梁画栋的木片木条论斤处理。一旧句涌上心头:断碣残碑,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可这儿连半点“渔火”也未曾留下,风乍起,这秋霜再也找不到它多年的栖身之所了。还有秋雁春燕。

诚然,时代在前进,日子是向前走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问了几个人,都说是古巷这块要进行旧城改造,造成何样不得而知。

不得而知。海德格尔呼吁的“诗意地栖居”又顽固地盘桓在心头,想想这么一座始于西汉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小城,曾经走过范仲淹、行过施耐庵脚步的古巷,回荡着唐诗宋词吟哦声的这块土地,都是清一色的钢筋水泥火柴盒子——小巷树影婆娑间的月色与阳台上那一览无余的月光毕竟有着不一样的质感。没有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类的意境,即使都是三星、四星级的宾馆,活着也少了许多的韵味。

现代华丽是美,古朴典雅也是美。改造与发展是为了让人们过上更好的日子,然而,好日子又不该仅仅是物质享受复制式的进步,从一定意义上讲精神和文化在人类历史进步的长河中更为重要。我是那么衷心地期盼着古典与新潮在我热爱的这块土地上的融合,期盼着历史和人文有机地嬗递与链接——哪怕是留一条秦砖汉瓦的古巷或是建筑出有民族特色保留古民居韵味的住宅,这方面不乏成功的范例。让古巷的清丽月色与广场的七彩霓虹高楼的泛光灯交相辉映,让五千年文明古国文化的芳香在我们今日的生活中依然飘逸,让生活在电脑网络、信息高速公路上忙碌的人们仍然可以看见星空月色听得春雨的淅沥嗅得冬雪的甘甜。拥有厚重深沉的文化根基,感受历史、传统和古典的优美,才能在享有现代物质生活的同时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地栖居”。

赏析

这是一篇个性特色鲜明的优美散文。作者对古城改造中破坏历史文物与居民传统风情的行径痛心谴责,辩证地看待民居的改造与发展,显示出珍爱民族传统文化的眼光。标题揭示中心,作者强调的栖居的“诗意”,在于“古典与新潮”的融合,“历史”与“现代”人文的有机链接。文章对城市建设、改造中把古巷夷为平地的做法表现出了不满、无奈,对古巷充满了无限的怀念;对清一色的钢筋水泥建筑持否定态度。作品开头“提出问”,结尾表明主张,首尾是呼应的。第六段用“不得而知”与前文形成反复,引出感慨议论,思路十分明晰。作者主张应该让“古巷的清丽月色与广场的七彩霓虹高楼的泛光灯交相辉映”,应该在现代化的大都市建设、改造中“留一条秦砖汉瓦的古巷或是建筑出有民族特色保留古民居韵味的住宅”,……这是一篇关注生活,针砭时弊,充满人文关怀的散文。文章描写充满诗意,叙述要言不烦,结构紧凑,语言多用长句,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

诗意地生活 篇6

姓名:蔡怡君

英文名:Allen Cai

学校:福建省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六(3)班

向往的地方:悉尼

性格:爱说爱笑爱吵闹,从不独自烦恼, 展望未来无限好,你我共同舞蹈

诗意地生活,在如诗般静谧的环境中生活。

奋不顾身地向前冲去,朝着崎岖坎坷的人生路,不敢稍作停頓,因为身前身后有着多如牛毛的竞争者。指针单调地跳着枯燥的舞蹈,日复一日。我年复一年地进行着一成不变的学习进行曲,早已厌烦,却不敢懈怠;年华一天天地逐渐逝去,童年如白驹过隙,想要把握时,早已溜去一大半了。

如果让我自己选择生活的方式,我想,应该是这样的:不知名的大山中,一座简朴的小屋安谧地坐落。高山流水,多少诗情画意融入其中。风过无痕,唯有“竹篱茅舍自离心”。夕阳余晖,映射在院落中。赏夕阳,观流水,院中翠竹屹立着。而我,则时而观赏四野,时而沐浴阳光,时而抚琴,时而吟诵。金庸先生笔下青春可人的小龙女,过的便是这种与世隔绝,却逍遥自在的生活吧!

但我并不认为,环境可以改变生活的方式。

我的生活,在我看来,也是一种独特的诗意。音乐中便有说不尽的诗意。不论音乐是淡雅的转音,还是激昂的Hip-hop,都是一种诗意,一种美,在城市光芒照耀下,无与伦比的美。夜晚,听着流行音乐火热与恬静的双重风格,白天,华丽的钢琴曲调节着我的心境。音乐,这渲染着无限生机的诗意融入了我的生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诗意生活。潇洒如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现实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豪放如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婉约如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快乐如丧夫前的李清照,“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伤感也如林黛玉,“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诗意,带给我们的或是悲伤,或是痛苦,或是欢乐,抑或是幸福。生活中处处都有想不到的诗意,我想,诗意地生活,生活着诗意,是一种最幸福的生活方式。

上一篇:吸附脱硫下一篇:JC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