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地栖居什么意思

2024-06-22

诗意地栖居什么意思(共10篇)

诗意地栖居什么意思 篇1

诗意地栖居

文 | 木之欲

你想象过自己如诗人一样在春的草坡上打滚放歌吗?这无关年龄、地位、财富、智慧、才华,但一定要有趣,要有一双发现情趣的慧眼!

俺们蠢蠢地存在,柔柔地裹胁在岁月的河流里,如一条软肿的虫。也许,你忙碌而辉煌,自我感觉真的很好;也许,你悠闲而平淡,一眼望过去直接可以看到生命的尽头。这并不妨碍你存在的本质——相对伟大的自然,你质朴得和空气、水、砂石无异,再怎么特别伟岸,终究会以坠落的姿态卑微地滑向大地的怀抱。

当你的骨肉和土壤大气融合,重归尘土,你会成为一枝花?一棵草?总之可以永生了,这才是生命的循环!

所以,栖居地对待人生的过程吧!不是定居,没有不朽,你坐过的凳,睡过的床又会换上不同的角色!睡一觉,住一段,临走了发现那呆过的旅馆客舍只是栖居的道具。难道住到水晶做的房子真的就可不朽?就可以拒绝腐烂循环的命运?

花在春天里开,也在春天里败。有春天就有花开花败,有花开花败,差不多就有春天,这真是不错的逻辑!

那么,你欢笑或痛苦,以什么样的表象坦露在那一望无垠的原野,如云飘在天,似风从田土掠过,你的感觉确实改变不了这里的丁点。

于是,你向往飞翔,但你能做到的是:诗意地栖居!

诗意地栖居什么意思 篇2

南溪 (以下简称南) :我觉得桂林是一个让小日子过得很滋润很充实的城市。这地方, 四季分明, 没有极端天气, 也少有自然灾害。城市因为这天赋的山水而显得灵动, 有生气。建筑大师、两院院士吴良镛曾经送过我一幅字, 他这样评价桂林:山得水而活, 水得山而壮, 城得山水而灵。老《临桂县志》里说桂林人“士好读书, 衣冠人物, 不殊中土”。因为自然条件太好了, 人们不需要太多的付出, 太艰苦的努力, 就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寻常生活里的桂林人, 散淡、平和、机灵、喜欢享受生活, 小聪明多, 大智慧少。

再则, 桂林是一座典型的南方小城, 办事和生活都极其方便。桂林人从居住的地方到上班的地方, 基本上也就半小时车程, 不但地方小, 圈子也小, 一般桂林人, 哪怕是不认识的, 坐下来聊上十分钟, 总会找到一些交集。古代的君王不都希望自己有一座园林庭院吗?而桂林整个城市就是一座园林。山水风光都融入你的生活中, 四季、黄昏、雨晴都会使周围的景观发生变化, 尤其是春雨过后水面飘起轻纱一样的雾气时, 那样一种朦胧的美, 会让我沉醉其中。更不用说早晨那美味又便宜的桂林米粉在舌尖留下的余味, 寒冬里喝下一碗油茶后的温暖, 我想任何人来到桂林生活一段时间都可以感受到小日子的幸福感。

王:您的幸福, 可以说是“看得到”的幸福, 桂林学者龙子仲曾说“桂林是看不见的”, 请您谈谈桂林“看不见”的地方, 它们对于今日桂林的城市发展状态、城市文化品质和内在的精神特质等有何影响?

南:龙子仲说的“看不见”的地方, 我想应该是桂林的精神文化。桂林在历史上处于荆楚之地与百越之地的交会之处, 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结合部。这一地域特点决定了桂林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桂林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在这里我只能给大家列举一些资料研究总结出的方向:以甑皮岩为代表的史前文化, 以灵渠为代表的秦代水利文化, 以两江四湖为代表的宋代山水文化, 以靖江王府和靖江王陵为代表的明代藩王文化, 以广西贡院为代表的清代科举文化;也有以孙中山北伐大本营为代表的“三民主义”文化, 以红军血战湘江界首为代表的长征文化, 以“西南剧展”和“抗战文化城”为代表的抗战文化;还有以龙胜、恭城民俗风情为代表的民族文化, 以阳朔西街中西合璧兼容并包为代表的开放文化, 以漓江风光和山水人文为代表的旅游文化……

在桂林的历史发展中, 山水文化与贬官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桂林地处偏远、远离朝政, 再加上自然山水环境给文化人提供了一种宽松和谐的生存和创作状态, 因而文化上具备很强的亲和力与创造力。所以, 那些失意的官员来到桂林, 形成了一种远离喧嚣、潜心创作的氛围, 并且这个氛围一直延续了下来。同时被贬官员大多来自中原, 他们来到桂林后, 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发生碰撞, 造就了独特的桂林文化。多元的文化是滋养整个城市文化的土壤, 抗战时期的特殊环境使桂林因此成为一个文化名人云集、文化团体众多、文化活动十分活跃的文化中心, 享有“文化城”之誉。进入当代以来, 以广西师大出版社和漓江出版社为代表的出版业的发展壮大, 更是如今桂林一个标志性的文化产品现象。还有文化产业方面, 也出现了“印象·刘三姐”、愚自乐园、乐满地等文化品牌项目, 以及诸如五通民间工艺画、福利纸扇的民间工艺基层文化产业品牌。

王:桂林的幸运在于它丰富的文化形态与历史片段构建了一个仕人与士人的城邦梦。即使物质传统已经严重断层, 精神信仰也仍在缓慢地传承。

南:是的。桂林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 到当代亦是如此。我印象中桂林老一辈的文化人, 就非常了得。师大、漓江出版社的一批学者, 例如历史学家钟文典、出版人肖启明、何林夏等不说, 我大学毕业后, 分配在一个全国独一无二的机构桂林市政府文化研究中心工作, 这里曾经集中了桂林市的文化精英。一位在这里离休的行政领导干部, 后来成了剧作家, 写了好几部影视剧本, 并拍摄播出;我的老同事何红玉老师, 是广西文场的大家, 集演、编、创、导、研五位于一体, 已经出版了5部文场专著, 有3部是退休以后完成的。

网络的盛行, 也让更多的文化人为大家所熟知。以前桂林中商网开了个桂林博客群, 试图将桂林的文人博客“一网打尽”。龙子仲、沈东子、莫雅平、黄伟林、庞铁坚、刘春都是这个博客平台上的常客。他们的博文各具风采, 可圈可点。尤其是我们身边一位刚辞世的出版人、学者龙子仲, 虽然他在国内没有很大的名气, 不为大众所知晓, 但他以深厚的学养, 赤忱的人文情怀, 及超脱通透的思想, 高洁的人品, 为很多文化人所尊崇, 甚至一些他的同辈人都以他为精神导师。他的同窗好友梁福根评价他:堪称桂林的一个标志性文化人物。在他逝世后, 广西师大出版社还出版了他的一本纪念文集, 那里面编集了很多人对他的文字纪念, 他的个人文集也在征编之中。他的影响并没有因为他肉体的消失而终止, 反而越来越为人们所了解所认识。

▲阳朔西街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世界各地各种肤色的游人慕名而来, 白天游山玩水, 晚上到西街闲逛、喝啤酒品咖啡聊天, 钱少的住上半个月, 钱多且有空闲的则住上一年半载, 或长住下来。有的在阳朔嫁了人, 有的在阳朔娶媳妇成家立业开了店铺, 还有的只身独处, 在这里作长久的守候。

▲桂林阳朔的街头, 90后桂林仔一到放假便用大把的时间耗在漓江边的小咖啡馆里玩桌游、谈板路。这是他们的最后一个假期, 这两天在阳朔漂流、泡酒吧。

▲桂林靖江王城附近的古巷, 老人曾是工厂的一名老技工, 退休后便潜心作画, 他目前最大心愿就是参加一些展览, 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还有文史专家林京海、谭发胜, 桂林日报社的刘春、张迪, 电视台的秦冬发等, 都是一批潜心学问、低调执著, 将文化融入自身血脉和职业的人。

更值得欣喜的是, 如今在桂林对文学艺术有追求的不仅仅是这些专门从事文化工作的人。来自于民间的活动也焕发光彩。除了在官方已经得到公认的“漓江画派”、“独秀峰作家群”外, 据我所知, 桂林还有很多的民间文学、诗歌团体在活动。我就曾经旁听过一个文场堂会, 非常生动且有深度。我本人也加入了一个叫“人文爱好者”的QQ群, 群里的成员大部分来自各行各业, 我们经常会组织一些采风和田野考察, 像采集龙船歌、踏勘古民居、寻找石刻石雕等, 皆收获颇丰。当文学艺术成为大众化、日常化后, 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才会彰显出其丰厚的底蕴。

王:跟我们说说您亲身参与过的民间文化活动吧。

南:在桂林, 有官方的文化活动, 比如文化大讲坛、百姓文化大舞台、广场文艺汇演等;也有民间自发的街头演出, 比如唱彩调, 文场等。也有小众的沙龙、文场堂会、QQ群活动等。比如, 桂林诗人大胡子莫雅平曾经组织过一个诗歌朗诵沙龙, 在正阳街罗玉开的咖啡馆里。说到罗玉, 也是个文化传奇人物, 他即在西街开咖啡馆, 又绘画、写小说, 还游历四方, 并且自学了多国语言, 研究哲学和社会问题, 他的咖啡馆, 常常是文友们聚会的地方。我的父亲参加了一个诗词学会, 会员们经常在一起切磋诗艺。

桂林日报的张迪, 如今在主持一本桂林本土杂志叫“潮周刊”。他在桂林古老的东、西巷中, 改造和开发出了兰井咖啡馆、西望咖啡书吧这样的充满历史和怀旧情调的小店, 这里立即成为文人喜爱的聚会场所, 开过几次文化沙龙。他还组织编写了《桂林休闲地图》、《桂林米粉传奇》等热销书。

在何红玉老师家, 开过几次文场堂会, 我有幸受到邀请, 听过几场。龙子仲认为, 桂林这个文场是很了不得的东西, 是近古音乐的活化石, 曲雅词妙。

王:都说桂林的城市生活是“慢”节奏, 在城市化高涨和城市高速发展的中国, 桂林的“慢”反而显得意味深长。请您介绍一下桂林城市建设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它是如何形成今日的规模?您对桂林的城市建设、规划与设计有什么意见与建议?

南:在桂林的城市建设史上, 大致有这么几个重要的阶段:北南两宋五次修筑桂林城, 使桂林城池比旧城扩大了约一倍。宋人开挖疏浚了西山下的800亩西湖, 又“于城北当道穿渠, 其流东接漓江, 西入西湖, 达于阳江”, 形成了环城游览水系, 将沿岸的群山以水路串联, 舟游桂林名胜, 一日可以遍至, 成为桂林古代旅游一大特色。明靖江王历时20年在独秀峰下建起王府和王城, 如今王府与王陵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是桂林重要的文化古迹旅游点。明洪武八年 (1375年) 桂林城扩建, 城池由今榕杉二湖向南扩展到桃花江。扩建后的桂林城, 周长12里, 面积比宋元旧城扩大了四分之一, 辟有东镇、就日、安定等12个城门, 这一城池规模和建制, 一直保持到民国。1944年11月, 桂林被日军攻陷, 千古名城遭遇毁灭性的劫难, 大部分建筑物均成断墙残壁。

桂林历届决策者和桂林人民从没停止过努力去保护这座城市, 且不说宋代浓墨重彩的一笔, 就是光复后的国民党桂林市政府, 也曾引入现代规划理念, 制定过重建桂林的“大三民主义”实验市计划, 可惜国民党政权日暮途穷, 根本无暇实施。经过无数代人的努力, 桂林形成了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的城市风格, 李泽厚曾赞“奇山、异洞、清江、古迹、田园之和谐组合而成桂林山水美之特征极致”。然而, 回首这二十年的建设, 我们填掉了多少湖塘水面, 建起了多少高楼大厦, 掩没了多少山水景观, 冲淡了多个城市的个性。

▲由桂林市档案馆编、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百年光影》, 此书汇集了四百多张桂林老照片, 凝聚着古城百年沧桑历史的黑白影像。

▲桂林兴安。桂林最负盛名的小吃桂林米粉, 最赞的并不是连锁店经营的招牌店, 而是街边那些不知名的小店。卤水、酸豆角、酸萝卜干都是独家秘制。

▲桂林龙胜。乌克兰小伙要去龙胜看红军纪念碑, 在半路相识了一同前往龙胜的桂林本地人。乌克兰小伙打算骑自行车游遍桂林。在桂林, 自行车户外活动是人们常见的休闲方式。

▲坐落在漓江河畔的独立书店——刀锋书店, 以经营人文社科类著名。自2005年开业以来, 书店以其独特的个性和人文的品质, 在飞涨的店铺租金、网络低价书的夹缝间倔强成长而成为桂林的文化符号之一。

▲桂林桂剧团为第五次回桂林的白先勇精心准备了一场桂剧专场演出。邀请的嘉宾是小范围的桂林戏剧界和文化界的专家。当晚的演出虽然是小范围的, 但最后还是许多人闻讯赶来, 不停地找白先生合影、签名。以至于白先勇吃桂林米粉的时候, 多次被打断。

▲西望咖啡书吧, 位于桂林仅存的古街区东、西巷之西巷口, 利用古民居改造而成, 风格典雅古朴。咖啡吧的主人, 是一位有文化情怀的媒体人, 经常举行一些文化人聚会和举办各种文化沙龙。名人叶倾城沙龙即是其中之一。著名文学家张炜到桂林文化大讲坛做专题演讲之后, 也曾到西望小坐。

▲改造后的正阳街东巷。东巷是目前桂林市最后一条老街, 改造使它有效地以其历史的城市肌理融入当下的城市生活。

城市是什么?它首先是人居环境, 必须以人为本来建设。面对生态文明日益兴起, 旅游业持续发展, 国际国内竞争日趋激烈,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格局, 面对地市合并后新的发展空间和桂林中心城市的作用, 桂林从外在形象到内在素质都应有一个大的发展, 如果说囿于历史条件的限制, 以前实现不了的梦想, 今日应该实现, 那就是建设一座与甲天下的山水交相辉映的城市。

王:2007年桂林市出台了一个规模浩大的“保护漓江, 发展临桂, 再造一个新桂林”的发展战略。临桂将被打造成怎样的一座新城?它对桂林市未来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南:临桂新区的建设并非现代化高楼大厦的堆积, 其建设的核心还是宜居的国际化新区。决策者们提出了一个“一主三辅两组团”的临桂概念:行政中心西迁, 把旅游产业充实到临桂新区建设中, 依托未来高速铁路和桂林两江国际机场形成强大的物流产业, 把苏桥工业园、秧塘工业园以及临苏公路形成的产业带联系起来发展工业, 并发展会仙湿地组团和万福旅游经济区。

临桂的发展既解决了制约桂林城市发展的空间问题, 也带动了桂林市的经济发展。就像是桂林市以后负责“修身齐家”, 而临桂便负责“平天下”。我们不能因为保留古城而忽略了现代化发展, 也不能只顾发展不保护传统, 21世纪是需要多元化发展。

王:同质化和好大喜功的城市规划几乎是中国大多数城市面临着的共同问题。那么您认为桂林该如何定位自己的未来?

南:不要贪大求全, 不要建什么大城市, 要以小巧和精致取胜, 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为指归。旅游城市的主体仍然是这个城市的市民, 要以桂林市民本身的舒适度、幸福指数为重要指标。

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 桂林该如何面对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 重温吴良镛先生对桂林城市模式的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吴先生认为:山水城 (镇、村) 互相穿插、互相融洽, 自然山水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织一体, 和谐共存于大自然中。

过去几十年的时间, 桂林的城市人口在不断递增, 紧随着建筑必然蔓延开来, 建筑物的体量越来越大, 对山的遮挡越来越多, 相对来说山却在不断“缩小”。桂林的水也是常数, 由于城市的发展, 河岸被侵占, 池塘、洼地、水湾被填没不少, 水面空间感的缩小比实际水面缩小更快。

目前正在强力推进的桂林城市建设已充分考虑到桂林的城市特色与模式。尤其是强调对水面的处理, 相关的保护措施也相应出台。还是吴先生说得有道理:“为了建设有可能破坏风景, 而一旦不恰当的建设形成, 没有人会因为风景的缘故而把建筑拆掉”, 我们的“两江四湖”工程就做得很好, 为了贯通两江四湖, 恢复占水道, 桂林拆掉的建筑当以百计。“倾国宜通体, 谁来独赏眉。”对桂林来说, 山、水、城是一个整体, 人类与自然要平衡协调, 如果失去山、水、城的整体, 就失去构成桂林特色的真谛。从桂林当下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看, 我对桂林市未来的发展是抱有乐观态度的。

王:您理想中的的桂林城是怎样的?

南:二十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 中国的城市化从起飞阶段进人加速阶段, 新的城市不断诞生, 老的城市不断膨胀, 每一个城市都在大兴土木, 整个中国就像一座大工地。桂林也失去了往日的宁静, 大踏步地向现代化迈进:一片片农田绿地被征用了, 一座座高楼大厦、宾馆饭店立起来了, 马路平了, 宽了, 国际机场、火车始发站建起来了, 再也没有人说桂林穿着破烂的衣裳了。但是, 要幸福地生活在一座城市里, 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美轮美奂的城市建设还是不够的, 衣食住行, 生老病死, 所有和人生相关的要素缺一不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首先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城市, 是开放的, 是宽容的, 对所有来到这座城市的人敞开怀抱, 对人生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人性的关怀。唯GDP论已经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中国的经济已经在主动的慢下来, 让有限的资源喘口气。桂林也应该放慢自己的脚步, 等一等“灵魂”。

我理想中的桂林, 它应该是集山水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城市于一身, 既有人类生态文明的一切特征, 又不失中国传统的诗情画意, 还要有地域文化的丰厚内蕴。老城区保持着古朴自然的格调, 鸟语花香、林木葱茏, 一弯碧水拥抱城市, 建筑掩映在绿树之中, 站在城中的每一条街上, 都可以看到对应的山景水景。现代化的新区如卫星般拱卫着古城, 托起桂林经济腾飞的希望。生活在这样的城市, 一如荷尔德林所说:人, 诗意地栖居地球。

▲桂林这几年着重打造创新创意之城, 每年一届的创新创意文化节已成为桂林发展的新动力, 在桂林国家高新区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 桂林山水音乐节于2011年夏天正式筹备。

▲后摇乐队miss women成立于2006年, 是桂林目前唯一的一支后摇乐队。桂林地下流行音乐氛围浓郁, 近几年出现了很多的独立乐队如rock friends摇滚老友、小蚂蚁乐队、万有引力、女把爷、香蕉皮、ash、深火、酉卒等等。

▲在桂林, 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的各种大小文化活动总是接连不断。2012年3月24日至25日, 来自广东、香港、湖北等省区及广西南宁、柳州、桂林、来宾、贺州、玉林、北流、河池等地市的70余名诗人、学者共同参与了第三届桂林诗会。

▲清末民国, 七星公园有“码坪街和七星街”, 聚住着大批回民, 花桥桥洞底是一个菜市场。白先勇的《花桥荣记》便是以这里为背景描写的一个小说故事。

近代桂林省城规划图。尺寸为80.5c m×135c m, 墨色纸本, 作者不详。从图中绘有铁路的事实推定, 它是公元1909年或之后不久, 用计里画方法绘制而成的。“每方九十丈”即“二分里之一”。右下方是图例, 计15种。左上方的题记, 记述桂林市纵横里数、面积及图例表示的内容。城东、西两面濒临漓江, 中央有个长方形, 内有“凸”字形符号, 示为政府机关所在地。城北是鹌鸪山 (又名鹦鹉山) , 城南有4个湖泊。南北向主干道与其他街道或平行, 或斜交。街道、桥梁、寺庙、政府机关注出了名称。现藏浙江省图书馆。 (林哲供图

▲愚自乐园, 位于桂林雁山区大埠乡, 由台湾企业家曹日章先生于1996年开始筹设, 是一座结合桂林市秀逸天纯地理景观与全球杰出艺术家创作心血, 以洞窟艺术与当代雕塑为主的大型国际地景艺术公园。其建园的终极目标与理想是:建立一座活的博物馆, 为后人留下当代艺术最美好的文化资产, 让桂林愚自乐园未来所有的建设成果都可以成为全人类共有、共享的世界遗产。

王:网络时代的快节奏和即时性酝酿了微文化的产生, 那么最后请您为想来桂林的游客们简短描述一个“微线路”吧。

南:桂林的大众旅游, 经典线路大家都知道了。一些小众的玩法, 也基本可以在网上旅游攻略里收到, 实在搜不到, 买本张迪编的《桂林休闲地图》, 也啥都解决了。其实我是想建议大家往桂林深处走走, 去看看乡村和大自然, 每个季节, 都有不同的看点。比如海洋的银杏叶, 就要深秋去才好看。桂林玩的地方很多, 城里和近处都有新近开通的桃花江游览线、雁山园、愚自乐园、会仙湿地, 远点的有龙胜梯田、全州天湖、资源八角寨都很有玩头。

桂林小吃, 首推桂林米粉, 桂林任何一家米粉店, 只要吃的人多, 就错不了。还有油茶, 属于低端但环保的饮食, 配送油茶的小吃很多, 可以一试。

诗意地栖居 篇3

即便是恩赐,我也无法说服自己接受。毕竟,已融入这精彩纷呈的大千世界的我的视野远不是一片黑色或残缺的朦胧的回忆所能满足的。

凭借眼睛,拥抱自然,徜徉于湖光山色间,体味自然的妩媚与潇洒。

曾几何时,听着海潮步履间掩饰不住的焦急,看着海浪雄狮般朝岸边席卷而来,我感觉到的不是人类的伟岸,生命的快乐,而是宇宙的无限,自然的浩荡,造物主的神秘与庄严。

曾几何时,听着莺啼鸟啭穿碎第一道阳光,看着喷薄欲出的红日挂起一片不落的灿烂,我感觉红尘仿佛片片落英于顷刻间坠落,我的心在一阙田园牧歌声中穿梭,有着尘埃落定的清爽与澄明。

眼睛,给予我光明的同时,更增添了我对黑暗的恐惧。每当黑夜把我扔进无边的空虚中,我便无法证明自己的存在。诡异的月光投在未拉严的窗帘边上斑驳的影子,在我充满恐惧的眼中,幻化成不断变换的影像,带着神秘的魔性,让我感到惶恐、惊悸、不安。

始终相信顾城在守护着每一双害怕黑夜的眼睛。“我要在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习惯光明。”“赶开一群群黑夜,只留下铜鼓的太阳。”于是,我用黑夜给予的眼睛去寻找光明。

黑洞,是冥冥之中一只窥探万物的眼睛,它目力所及的一切却被无情地吸入,消失在无穷无尽的黑夜里。然而,在这无法企及的强大面前,坐在轮椅上的霍金却与之正视,目光如夜色一样深不可测。

泰戈尔深遂的眼睛,平和、恬淡。字字珠玑的《飞鸟集》显示着先哲的智慧。夜把花悄悄地开放了,而让白天领受谢词。

奥黛丽•赫本的眼睛很漂亮。在《罗马假日》中有很多她昂首凝视远方的镜头。就算是必须离开的时候,她也保持着高贵的姿态。我会不自觉地学这个动作,想象着我的未来会有些不同。

“善用眼睛”这智慧不凡的忠告,穿过历史的岩层重新被人聆听,成为一句谶言密咒似的日常用语,聚集了人们生活的全部心得。

善用眼睛,才可以诗意地栖居。

在最深的红尘里,诗意地栖居 篇4

一个人坐着,或许,心绪亦是惬意的。

厦门的天空,在11月入冬的季节里,依然有着灿烂的日头,阳光很好,偶尔会有风,细微着,透过街边凤凰木的绿枝,轻轻地洒落,柔和宁静,一任清白的天光在枝上、叶上、路上洒下淡淡的光影……

就着临街的位置,坐着,心是宁静的。

在流淌如逝水的韶光中,也会偶然的想起你,着暗纹青衣的身影,在灿烂的阳光下,或许,依然是俏丽着的。淡淡的年华,永远是会枯瘦着老去的,我想,你也会是的。

蓦然地,想起不知是谁说的一句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有时候,一个人的世界是低温着的,没有时间与年龄,身份,乃至生老病死的概念,独守在自己的寂静一隅,煮茶养花、读书听曲、写字修行,借一支瘦笔,为光阴结绳作记,为看过的书铭心的人句读遣词,让心素如简,在每一个低温的岁月里和婉了心境,写诗为文,就着文字的余温取暖,做文字里的伶人,这何尝不是一种真性情!

在最深的红尘里,诗意地栖居!

久居于繁华都市里,于我来说,是很不惯的。是故,于闲暇时,一个人总是喜欢去一些山村小镇里行走,看那些小桥流水人家的平凡日常,也体味山乡里桃溪近、幽香远远,谩凝望、落花流水的清寂的风景。时时的,一个人走得远了,也偶尔会遇见“松下清流浅,白云水畔生。花月何曾夜,溪小自缠绵”的山村意境的。当此时,溪流潺潺的音色,可陶冶有时浮躁的内心,让自己别去遗忘了,那岁月悠悠的红尘深处的香气四溢,以及四季荣枯香雪落梅的缤纷结局。

走着,走在生命的过程中,在四季的荣枯里飞度,终是会感受到人间的冷暖,体悟到每一程风景的诗意。

是的,人间的诗意,与心境无关,关乎入世的深情。

在这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活着而深情地爱着,那么,在芸芸众生的红尘里,诗意风雅,美丽便无处不在,正如秋高风急,满地的黄花离离,若气短萧索的人,看见的便是季节的衰微,而意气风发的人却看见了岁月的丰盈,如此,你或者我,选择怎样的生活与意趣,终究在于活着的姿态是否是一往情深。

喜欢那个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活着的雪小禅,喜欢那个从宋词里南渡而来的荷塘女子,也喜欢那个大漠琵琶声声催而风骨俏丽的蔡文姬,在散淡中,在碎语中,在春花秋月的日常里,在自己清明天地的一隅,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欢喜瓜菜米香的寻常,钟意青衣素面的打扮,不高调,也不刻意,清清凉凉的过着自己的日子。

记得,白落梅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我想,所有的等待,都是为了一场相遇!

于是,一个人,我清浅着,我散淡着,随性的过着自己的日子,不关注世情,不关注光阴,诗意地栖居在城市边缘的某个乡村小镇,只是想着,你终是会来的,因为,同道的人,终会相见。

如此,很多时候,便可以落落大方地放下城市的繁华,只与山水草木结缘,与旧书新茶作伴,在山村小镇里独守一个人的清宁,让路过的人,经过的事,通通融进这一方一俗的生活美学里,与浮华拉开一些界限,不理艳世的纷嚣,不耽声色的奢靡,不必作奇人,更不必作妙人,只喜是一个芸芸大千的俗人,闲时去游历在芸芸众生中,也偶尔混迹于阡陌红尘的最深处,心系大千,亦爱己及人,如此,让心在最深的诗意里,栖居!也如此,让我在最浅的禅意里,等你!

喜欢自己的低温岁月,清寂着的时光,总是静冷得让人心疼。

时时的,一个人,一部车,一支笔,徐行在天地之间,转山转水转千里,如此可以,去看厦门海滩开满的三角梅花,听古田陌上的风声萧条,闻南靖山泉的清音流转;如此也可以,去看北方的雪北方的你,与贝加尔湖促膝私语,悠游花香清逸的普罗旺斯……

草木葳蕤,花香盈盈,一处风景有人懂得,它便美若画卷!

有种深情,你读懂了,你便不会输给时间;有种诗意,你读懂了,你便会是灵魂的初见。

于是,深情地活着,活在芸芸的众生中,不让生活太过喧嚣,也没有太多功利化的迁就,随性地活着,活成一本文字温淡、意境闲适的书,里面没有盛大繁丽的烟火气息,只有寻常日子里的二三琐细,平常有一二知己,能够在文字中彼此映照,见心明性, 让清寂的日子盛开成一朵朴素的花,把人生活得如一幅古意的画,一首旧唐的诗,在最深的红尘里,诗意地栖居,在最浅的禅意里,等你,如此,足矣!

我想,你终是会来的了,在芸芸众生中,若你是那个唯一的女子,有着如莲的脾性,有一颗柔软的心,与我似的,是很多时候以文字为道场的,过着见素抱朴的日子,深情地活着,那么,你便是栖居于我灵魂里最深的诗意。

我在这世间,忙碌着一些为生活而生活的琐事,与友人聊吃食、文物、书籍、诗礼、茶道,在简而又简的寻常日子里,扬弃了浮世的清欢,独自悠然于心。于无声处聆听风声的熹微,浅唱一朵花开的宋词,让诗意一样的你,栖居在我最深的红尘里,让生命拥有一件奢侈品,人生从而变得厚实!

冬风又起,萧瑟的冷意,蹉跎了千里的关山,云卷云去,而季节依旧以一首诗的姿势,终究是姗姗来迟。

诗意地栖居什么意思 篇5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赏经典诗文,品诗意人生”。诗意的方式有千百种,我最为赞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栖居。那闲云野鹤的生活,那悠然自得的意趣。

我赞赏安然淡定的心态诗意地栖居。“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世间万物,不论是良善抑或是丑恶,用公平的`眼界去看待,会发现没什么大不了的。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答案自是不同,有一句话说的好“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守住本心,拥抱最单纯的自己。任落花洒满一地,我漫步游走,平静的心海不泛波澜,会为美好驻足,但心不会染上颜色,为了心灵的纯净而喝彩,我愿远离高楼大厦,只愿闲适安居一竹屋。

我赞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意地栖居。不随波逐流是外在,虽然本心重要,但外在也必须给自己打上坚强的护盾。修炼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而这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过程,也是很多人已经达不到的高度了。外在的言语或恭维、或嘲讽、或友善、或阴谋。当你为外人的恭维而洋洋得意之际,当你为别人的嘲讽暗自伤神之时,当你为生人的友善而激动万分,当你为他人的阴谋而满心创伤,你可曾想过,透过一层层浓雾,拨开云层,看出那些本质呢?当有一天外人的言语不再影响到你,你会发现,你已经来到了不一样的世界。最忌讳的是你成为那个别人,那个心嫉他人之人,那你就会被世俗同流合污了。反抗他,别人云亦云,从现在起,剥离他,走向另一个世界。

我赞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意地栖居。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才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最高境界。热爱自然,返璞归真。把自己投身于自然,融入自然。庄周梦蝶,亦真亦假,自在悠闲。“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这等美景陶醉其中,幻想自己已是其中一物。“稍见青青色,还从柳上归”。明白世间生灵皆有情义,爱自己不够,还要爱他人。信少数人,爱所有人,不恨任何人。远离城市喧嚣,静听自然轻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意地栖居。自己守初心,不与外界同污,最后天人合一。孤独却又悠闲且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诗意地栖居于语文天地 篇6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自己的才华, 人生的价值在于发掘人才, 获取未来, 获取教育教学的丰硕成果, 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通过教育的媒介, 无私地奉献给下一代, 为祖国, 为社会, 为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不为名而工作, 不为钱而诱惑, 不为权势而心动, 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默默无闻、一心一意地扑在教育事业上。教师还应具有正直、正确、正义的特质, 他们思想纯洁, 意志坚定, 人格伟岸, 堪为人师。他们把从事事业的苦、累、贫看成是人生的欢乐、幸福、富裕, 因为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就是为培养出高素质的栋梁之才, 为自己的丰硕成果、成就而骄傲。

代表人类发展方向来执教。以收获知识、收获人才, 收获未来为己任。而他们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 满腔热血洒在校园里。他们自觉地要求自己必须具备雄厚、扎实的教育艺术, 令领导称赞、令同行赞美、令学生称颂的教育成果, 最终成为学科带头人、学术领路人、教育的行家。

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对象, 是教育的“客体”, 没有学生就没有教师, 这些朴素的道理使得骨干教师总是把学生视为自己的生命, 视为自己的儿女而爱之、亲之。不但如此, 骨干教师这些认识、观点使他们自己能努力工作, 从学生身上享受到美, 获取智慧和力量, 从而使他们甘为人梯, 甘为蜡烛。

然而, 在教学实践中总有一些无奈, 审视当今的语文教育, 不免产生几许尴尬, 原因是真正热爱学习语文的中学生越来越少, 语文素养愈加不被重视, 语文在被荒废好长一段时间后, 被学生重新拾起, 似乎也并不影响成绩, 因而语文课变成了可学可不学的“简单”学科, 面对这一严峻问题, 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课堂教学。我认为, 受欢迎的语文课堂的标志之一为“三真”:真情真意爱学生, 真才实学教学生, 真知灼见感染学生。标志二为“精 (精力充沛) 、气 (气势旺盛) 、神 (神采飞扬) ”三个大字, 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 阳光的心意投入课堂, 课堂是教学改革实验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要体现出语文教师的生命价值, 良好师德和高超技艺。恩格斯说:“恼怒出诗人, 激情出水平。”教师也应以十足的热情点燃学生的一泓激情, 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把学生的每一次激动变成他们毕生的喜爱。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把班级还给学生, 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 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性还给学生, 相约课改, 与学生同行。

北师大赵国庆博士引用了劳厄的一句话:“教育无非是一切已经学到的东西遗忘后所剩下的东西。”看到这句话, 我陷入了深思, 甚至想到自己, 反观我们所受过的教育, 如果让我遗忘已学习到的东西存活于现代化的人世间, 我肯定会很茫然, 手足无措。原因是我们这一代除了已掌握的知识, 基本没有什么创造力了, 而知识总有一天也会过时的, 因而重要的不是获取知识, 而是发展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万力之源, 一个没有思维能力的人是不可能有创造力的, 而思考的质量恰恰决定着未来的质量, 对于过去你可以分析, 但对于未来不得不去设计, 只有设计才能传递价值。

“中国制造”似乎给中国人贴上了标签。作为教师, 努力培养未来的创新型人才是一种责任,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 未来需要那些综合的、创造性的、基于情景思维的“创感时代”, 因而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失败。学会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

人生, 有很多条路可走, 但你不可能每条路都走, 选择一条路, 持续努力是智慧, 以一生做好一件事的执著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求索, 以“教无定法, 法有定则, 发挥优势, 形成特色”为教学改革总则, 关注真实的学情,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观察与倾听不失为关注学情的好方法, 视角观察, 培养学生如何整理信息, 备课时研究我们的课为谁设计, 改变一支粉笔, 一张嘴打天下的传统局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语文课尽量做到图文并茂, 声情并举,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给学生下放权力, 努力创设高雅的、温馨的、自主的、快乐的、公平的和有效的课堂, 将幸福教师进行到底。

诗意地栖居 篇7

如同漫长的河流在此处倏然宽阔了起来,湍急的水流在此前和此后都像盘古的肌肉一般孔武,唯有这处放慢了流速,伴着一曲曲歌声,送来一杯杯流觞,也许,还有一枚枚浮卵。风流、名士、风度等等词汇似为此时专有,即使除却这些不说,还有一个名字,也许与风度、风流、名士等等雅词全然无关,可它完全可以成为诗意的代名词,它叫陶渊明。有了这个名字,我们可以感觉到,时代的水流的确慢下来了,被诗人汲进壶中,酿成春醪,配上菊花,暖进腹中,而馨香却弥漫了整个时代。当然,甚至无需等到这么晚,早就有孙登善啸、嵇康师心、阮籍使气、刘玲病酒、徐孺下榻、蓝田狂放……这么多的奇人趣闻,竟然悄悄都集余在这三百余年中,这是多么大的幸事啊。

然而,如果我们稍稍关注这三百年的历史就会发现,这个时代的政权更替异常频繁,随之而来的是战事频发,瘟疫横行,我们今天品藻的名士几乎都在这个时代惨死、流亡、隐居而莫知所终。魏晋是风流的,魏晋也是惊心动魄的,多少士人在政治阴谋中受制、受害,不必说钟会之诬谤嵇康,不必说司马之迫醉阮籍,且想玄言诗和山水诗的盛行,便知“莫谈国事”,自此始耳。魏晋的风流却似乎将这些血腥默默遮盖了,致使今天回想,只觉清风拂面、碧竹沁心。然而,再稍一想,便也淡然了,何以故?血腥的乱世终究不能永远慑人,我们记住的是永恒的诗意的气味,那些阴郁早已随渊明在东篱下的不意转身而得以超越了,取而代之的,是悠然而见的南山,一种瞬间直达顶峰的宏大宁静决定性地淘洗了一切,这也许才是魏晋风度、魏晋风流的真意所在。

再往前回顾一下,战国。战国也是个名副其实的乱世,然而,百家争鸣在这个乱世的战尘中熠熠生辉。儒、墨、法、阴阳、纵横诸家纷纷出来大声疾呼,这之中有一个身影呈现了不同的姿态。

庄子捏着钓竿的时候,天下已经迥然而丧。诸子争论世界之本来面目时,庄子还在秋风里咬着一棵小草,在灼热的争论外继续钓鱼。也许这个时候,他刚刚骂走了来聘的使者,而之前,结发妻子离世后,他击节而歌,毫无哀色,这是庄子的姿态,再向前一步说,这也是道家的姿态。道家并非拒绝救世,实际上,凡在政权变易、百姓困苦不堪或内心郁结、怀才不遇时,担当起济世救民这一责任的儒家精神常常遇挫:或自我终结,如屈原;或隐居山林,如陶渊明;或佯狂避世,如阮籍;或自我超越、遁入清净如司空图;或著书立说,如刘勰。这时候,道家的精神开始起作用。面对乱世,庄子的态度是冷眼的,然而这冷眼不是任其破败,庄子时刻关注着天下苍生,对所处世界是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这也是他选择冷眼的原因,他反思人心的深处,在自在自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种答案不是具体的,而确乎是内心的超越,这有一系列经过他体验的境界:逍遥,游世,心斋,坐忘等等,这与其他诸子的实践正相反,庄子实际于现实并无所成,但是他所成就的正是一种永恒的艺术的人生之境!毋宁说,魏晋风流正是由庄子所导出。

诗意地栖居 篇8

对我而言,诗意的台阶有三级:第一级是读书,第二级是音乐,第三级是寂寞中的一份体悟。

读书是感受诗意的捷径。只要识得几个大字,不管是凡夫俗子还是名人雅士,都大可享受一道诗人奉上的盛宴。现在的国人,也不能说就没人读书了,但读书确实成了很小众的一桩事。一帮人摆龙门阵,你随意问个人有什么爱好,可能回答是读书。但你要是不合时宜、再追根问底地相逼人家,你最近读的哪本书,那就可能会冷场,弄得大家都无趣。读书在这里成了个人消遣的一种档次和摆设,只能说说,当不得真。但我在这里要说的,却不是读什么书,而是去哪读书。

有人喜欢去图书馆,认为在那儿读书安静、轻松、氛围适宜。可我总觉得,去图书馆正襟危坐的气场和日常生活是有些疏离的,更像是在进行某种仪式,有些许的不接地气。有人喜欢在自己家里,读书随性,身心比较自由,腿脚也伸得开,坐着、躺着、甚至蹲着,诸般皆宜。但我又觉得,家是一个温暖的港湾,工作一天闲下来了,不陪家人说说话,反而一个人读书,这算不得生活,更谈不上诗意。

读书是一种心态,无关心情,无关信仰,无关地点。你可以闹中取静,搬一个马扎,坐在十字路口,也可以静中取闹,铺一张报纸,躺在公园的石椅上。

毕飞宇很羡慕法国人的读书状态,说是在地铁、街头、公园、酒店大堂、公墓长椅上……一切可以坐下来的地方,都可能看见他们捧着书,神情专注、忘我,但同时又悠闲、家常和自足的模样。他把法国人对读书的需求形容为像呼吸和咀嚼一样,很别致却贴切的一种比喻。谈到这里,你也许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总是说法兰西是一个浪漫的民族,而浪漫和诗意,本来就是一对孪生姐妹。

相比读书,音乐的受众就更小了。因为音乐更加抽象,也更加费人思量。

许多年以后,我还记得第一次听到班得瑞乐队《追梦人》时的情景。在一个平凡的午后,微暖的阳光从玻璃窗照射进来,没有什么刻意要做的事,只倒上一杯绿茶,任氤氲香气袅袅升腾,嘈杂的人声渐远,我安然地坐在电脑前。这时,班得瑞乐队的《追梦人》忽然就闯进了我的心门。我的思绪如晴空中的丝丝白云,被一种宁静和舒适包围,随风飘散,漫不成形,仿佛是随着海浪轻轻摇摆,让我沉醉于这诗意般微醺境界。如梭罗所说,就像湖水一样,我的宁静只有涟漪没有激荡。在这小小空间里,我却仿佛身处丛林,在弥漫的雾气中,享受万籁俱寂的恬静时刻。

班得瑞乐队经年置身远离尘嚣的北欧山林,收藏风声、落花、虫鸣等自然原音,精心编曲,营造空灵缥缈最具临场感的大自然音乐,强调一种轻柔的绝对性,被称最纯净、能安定人心的音乐。这首曲子虽非原创,但经过班得瑞重新制作,效果唯美,充满了朦胧的梦幻之感。这就像我们的生活,点点滴滴,都非常普通,但一经音乐人的经营,却忽而诗意起来,沉浸在其中,我们的灵魂找到归宿。

王国维《人间词话》将词分为两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音乐也是同理,有的音乐契合听者的某种心境或情绪,是有我之境;有的音乐让听者忘我,是无我之境,更有品格。人的喜忧,既短暂又不定,只有根本忘记自身的存在,沉浸在音乐家所营造的诗意氛围中,才能摆脱附着的种种,得到内心的安宁。人说大美而无言,这种诗意之美只有音乐才得。

第三级的诗意,就是寂寞。

生活在喧闹繁杂的世界之中,大多数人都想生活得精彩、生活得风光、生活得有成就感,但也只有在寂寞的时候,才能停下忙碌的脚步,看一看身边的人、身边的风景;也只有在寂寞的时候,才能品味出简单生活的不简单之处,体悟生活的真谛,体悟诗意的所在。耐得住寂寞,是人生的一大难题,但也是诗意的最高境界。

耐得住寂寞的境界,在现代社会里很有可能被许多人定义为颓废。穿梭于灯红酒绿,山珍海味中,谁能守着这一盏孤灯、青菜豆腐、以步当车却能其乐融融的那份寂寞;眼前仕途光明,财源滚滚,谁又能拥有抵制诱惑,不为名利所动的那份寂寞;身边有震耳欲聋的歌功颂德,阿谀奉承,谁又能拥有那一片片沸腾呼声中保持清醒的那份寂寞。而这份寂寞,却正是诗意的栖居之地。

寂寞中体悟出来的诗意,是对周围事物的冷静思考。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在盲目从众和奔波于名利的人流中醒悟过来,从而理智地脱身,有那么一分诗意的潇洒;只有耐得住寂寞,才不至于鼠目寸光,一生碌碌无为,有那么一分诗意的浪漫;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使我们不至于深陷追逐的囹圄不能自拔,有那么一分诗意的超脱。有此三分诗意,你才能不枉此生。

常默念荷尔德林的《人,诗意地栖居》:

如果人生纯属辛劳,人就会

仰天而问:难道我

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是的。只要良善

和纯真尚与人心相伴,他就会欣喜地拿神性

来度测自己。神莫测而不可知?

神湛若青天?

我宁愿相信后者。这是人的尺规。

人充满劳绩,但还

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我真想证明,

就连璀璨的星空也不比人纯洁,

人被称作神明的形象。

大地之上可有尺规?

绝无。

古往今来,难道人们仅仅辛苦劳作,不还要创造神性的、诗意的生活?

诗意地栖居什么意思 篇9

一、课堂激趣, 巧设导入是开端

导入是教师在授课前启发学生走入文本, 介入课文内容的开端环节。文言文教学更是如此。我在教授七年级上册的《童趣》时考虑到作品中所记叙的内容, 与刚刚告别童年的七年级学生的心理距离较近, 在教授这一课时,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 你们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名标准的中学生, 这一定是你们梦寐以求的, 可是这也意味着你们将与无忧无虑的童年说再见了, 我想那快乐的时光一定在你的记忆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你愿意和老师, 同学们一起分享分享吗?学生们开始七嘴八舌地回顾那些让他们或快乐或感动或烦恼的点点滴滴。他们急不可耐地举起小手, 小脸也因为急于和大家分享成长的花絮而胀得面颊绯红。笔者继续引导:同学们的感受真丰富, 有一位叫沈复的清代文学家, 也和你们一样, 只不过他是在人到中年时回忆起童年的时光, 依然激动不已。于是就写下了这篇《童趣》。看着学生们充满期待地翻开课本, 我知道我和学生已经在不经意间共同翻开了语文学习的一页新篇章。

当然, 新课的导入不止生活体验法这一种。总而言之, 我们要因“文”制宜, 灵活运用, 这样就能为文言文教学的高效提供最大的帮助。

二、字词积累, 学习主体是学生

文言文的教学, 字词的积累是必要的。全国语文特级教师韩军曾在《没有文言文, 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一文中写到:“重文言字词解释、轻文章内涵感悟是舍本逐末, 抛开语言教学, 一味延伸拓展则是舍弃基础, 违背认知规律的‘吃夹生饭’。”可见, 文言字词是一定要教的, 关键是怎么教、怎样把握这个度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这样两个角度出发: (1)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传统的“串讲”模式采取的是满堂灌的方式, 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 未必就正真理解了积累了。只有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了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活动。 (2) 树立文言文教学的整体意识。以《伤仲永》为例, 在学生试译课文时, 笔者抓住“其”“之”, 这两个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虚词, 还有课后“研讨与练习”中出现的“奇”“宾客”“利”“于”这几个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现象进行点拨强调。真正落实文言字词积累在此一课的目标与任务, 使其能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从而让每一个词都成为学生们最终走向文言文独立阅读的铺路石, 这也正是教材编者的意图所在。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饮。在文言作品中那些来不及进行强调积累的字词, 那三千弱水, 笔者会选择在后续的文言课文中逐步予以落实。

三、走入文本, 注重诵读是抓手

叶圣陶先生说:“文言的吟诵”, 是“为了传出文字的情趣, 畅发读者的感兴”。我们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富有语言美, 结构美, 意境美, 情感美的特点。诵读能够帮助学生直接进入文本, 感悟并再现这些美点。

例如《唐雎不辱使命》一文, 篇幅虽不长, 却塑造了唐雎和秦王两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也是在步步展开的人物对话中得以展现。笔者没有对人物形象进行程式化的归纳和强行灌输, 而是通过诵读的方式让学生迅速进入文本, 获得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就拿秦王的“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其许寡人!”一句来说, 笔者首先进行了范读, 让学生边听边揣摩秦王心理活动。当学生们体会到了秦王搞骗局, 耍花招的真实意图后, 我又紧接着引导学生抓住“其”这个关键词作重读处理, 体会秦王不容商量的语气。品析过程中充分运用范读, 指名读, 比较读等多种方式, 使学生在反复地品读中归纳出了秦王蛮横跋扈, 盛气凌人的性格特点。一路下来水到渠成, 不着痕迹。秦王的形象不仅是跃然纸上, 也活跃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难以磨灭。

四、拉近距离, 角色互换是桥梁

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先生曾说, 文言文首先是“文”, 而不是文言词语的堆砌。我们指导学生理解词句的着眼点正是为了能更准确, 更深入地把握文意, 体会文学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但是, 文言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与现在初中生们的生活有着遥远的距离。怎样才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只有把学生带进作品, 通过角色转换架起古人与今人心灵相通的桥梁。如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一文, 不仅要品味文中精妙的景语, 更需体会这景语背后的情语。要让一群十三、四岁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去体会苏轼遭到贬谪后复杂而微妙的心境以及豁达乐观的态度, 这着实让笔者犯难。经过一番认真的思索, 笔者决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力求还原作者当时情境与心境, 来实现学生与苏轼的角色互换。在导入部分便通过动情的文字对作品背景、苏轼经历做了简要的介绍, 做好情感上的铺垫。接着又用一段自然的衔接语来实现角色的互换, “苏轼曾经是那样的意气风发, 才华横溢, 满怀一腔经世济民的抱负和理想。他不屈从, 不奉迎, 总是将百姓和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因此成为了朝廷革新派和保守派同时攻击的对象, 也因为‘乌台诗案’中莫须有的罪名被贬到黄州担任一个闲职, 而且生活贫困, 更别谈什么建功立业了。此时的苏轼该作何感想, 假设你是当时的苏轼, 你会产生哪些心理活动?”在这里再次进行历史背景的渗透, 让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作者当时伤感、抑郁, 又不甘被闲置的复杂心境。学生们积极地发表自己体验, 真正地进入了情境, 说的人动情, 听的人也感动不已。

五、提升能力, 迁移拓展是关键

学习文言文, 要能走进当时的时代, 更要能走进我们今天的生活。让学生们获得能力的提升, 素养的提高, 迁移拓展是关键。文言文的迁移拓展在初中阶段不需进行文言文的写作, 但要学会探究文中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探究文章写作手法在我们平常写作中的运用。

在学习《公输》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墨子的劝说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口语交际的活动“假设你的身边有沉迷网络的同学, 你该如何充分发挥劝说的艺术, 让他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轨道上来?”这样的活动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书面的知识变得立体起来, 使学生得到能力的提升。

让生命诗意地栖居 篇10

我们在思考:当前小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紅色教育”?

在“生命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认识到:当前,无论是“紅色教育”还是整体的德育工作,都应尊重学生的生命需要,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让德育回归生活、回归儿童,让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回归,唤醒学生的道德生命,激发学生的道德力量,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一、建立教育基地,

使“紅色教育”有阵地

传统德育一般是在学校里面实施的,这样的德育往往把学生放在“净土”或真空中,使他们缺少磨炼的机会。但是,不融入社会怎能成为社会人?

我们认为,学校要挖掘周边资源,因地制宜地建立德育基地,拓展德育渠道,让学生感知社会、适应社会,使德育由平面式发展为立体式。我校紧邻雨花台烈士陵园,有着得天独厚的“紅色教育”资源,为此,我们建立了“以雨花台为核心,延伸到学校,辐射到社区”的立体教育阵地,形成了大教育观,拓展了“紅色教育”的渠道。学校每年开展一系列“紅色教育”活动,让雨花台烈士陵园成为对学生进行“紅色教育”的大课堂。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生命化德育必须在搞好校园环境方面下功夫,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在校园里建立了“成长在雨花台下”文化长廊,在各班级开辟了“在英雄中队成长”专栏,让紅色文化浸润校园。

二、开发校本课程,

使“紅色教育”有载体

与其他课程相比,校本课程更贴近学校的实际,更能展示学校的特色,体现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努力开发校本课程,让“紅色教育”活动有体系、有顺序、有数量、有质量。我们分年级编写了《星光灿烂雨花台》、《让德性在生命中成长——实小德育活动指南》,并依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置了不同的培育目标和内容。

三、形成教育模块,

使“紅色教育”有体系

德育环境和对象的变化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充实更新、更鲜活的德育内容与形式。我们在实践中形成了“勿忘(节)日”和“承先继志”的“紅色教育”模式,让“紅色教育”的种子扎根在学生的心中。

“勿忘(节)日”教育让学生在牢记重大纪念日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在牢记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纪念日(如少先队入队日)的同时感悟成长的意义。

“承先继志”教育引导学生“继承先烈志,当好接班人”。学校开展了祭英烈、描写碑文、烈士后人零距离的教诲等活动,让学生感受烈士的真实、伟大、可敬,让英雄们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四、实施分层教育,

使“紅色教育”有梯度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要满足不同学生成长的需求就不能“一个方子抓药”,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合理设置教育内容。

在探索与实践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层次开展“紅色教育”,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我们分年段编写校本教材,确定“紅色教育”的内容、形式、目标。

五、引进实践体验,

使“紅色教育”有活力

德育的任务是把社会道德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使学生形成内在的道德认知和自觉的道德行为。德育的本质在于实践,德育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体验,就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体验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部分。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构建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情感体验为中介的活动,能引导学生感悟成长的快乐,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我们把抽象的课堂教育和具体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志愿者活动。我们不仅组织“紅领巾志愿讲解队”在雨花台纪念馆为游客义务讲解,而且在学校、社区广设志愿岗,让有愿望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志愿者值周”、“小校长志愿者”成为学生自主管理的平台,“紅领巾电视台志愿者”引导学生走进社会。丰富的志愿者活动使学生在校内成为自我管理的主人,在校外成为乐于奉献的服务者,使他们在感受“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同时,享受劳动的快乐,感悟成长的喜悦。

“紅色教育”让德育回归生活、回归儿童,让知性德育回归到生活德育。它使学生的精神得以成长,满足了学生成长的需要。

责任编辑/李春娥

上一篇:忽视的反义词是什么下一篇:写美术课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