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本质的理解

2024-09-04

生命的本质的理解(共12篇)

生命的本质的理解 篇1

试题: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说明: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国开电大专科所有专业学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之大作业。

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他说:“我们冷静地分析了中国的现实,总结了经验,肯定了从建国到一九七八年三十年的成绩很大,但做的事情不能说都是成功的。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一,生产力是首要目标。这是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邓小平指出:“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人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在生产力目标中,只有解放生产力,才能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只有解放生产力,才能发展生产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第二,共同富裕是最终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以生产力目标为前提,同时又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为保证。相对于共同富裕这一最终目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都是手段。邓小平曾对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做过专门论述: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既体现了手段与目的的统一,也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制度,才能保证共同富裕这一目标的实现。

生命的本质的理解 篇2

一、善用教材,初步感知倍

利用小兔吃萝卜的童话情境,让学生自主收集三种萝卜的数量,并说说三种萝卜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有的学生说:“红萝卜比胡萝卜多4根,白萝卜比红萝卜多4根.”发现了两种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还有的同学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发现了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请小老师上台介绍,根据3个2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让学生用规范的三句话:“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3个2根,我们就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来表达“倍”的含义,引导学生通过用眼看一看,动手圈一圈、填一填,动口说一说等活动,感知白萝卜与胡萝卜之间的倍数关系,让学生在已有经验“几个几”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直观形象,建立了倍的概念.

二、多层变化,辨析比较倍

通过标准量不变,比较量变化的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认识几倍,通过胡萝卜的根数不变,不断增加和减少白萝卜的份数,让多个学生说说:如果白萝卜有几个2根,我们就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几倍?引导学生认识6倍、7倍、10倍、2倍、50倍、100倍……并通过提问:“你发现什么数学秘密?”同学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了:“白萝卜有几个2根就是胡萝卜的几倍.”引导学生归纳与整理,发现了倍的本质.通过比较量不变,标准量变化的活动.即红萝卜的根数不变、胡萝卜(3根、2根)根数变化的情况下,巧质疑:“为什么你们一会儿说红萝卜是胡萝卜的2倍,一会说红萝卜是胡萝卜的3倍?”引导学生探究倍数发生变化的原因.有的说:“因为胡萝卜的根数发生了变化.”有的说:“6根与2根比,是3倍,而6根与3根比,是2倍.”老师夸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动脑思考,发现了比较量不变,比的标准量发生变化,它们的倍数也就发生变化,感受到比的标准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渗透反比例的思想.让学生在辨析比较中进一步认识倍,发展学生推理和归纳能力.通过提供“错误结构”,让学生辨析明理,现在胡萝卜有3根,白萝卜还是10根,我们还能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吗?学生看图,异口同声说:“不行,10里面有3个3,白萝卜的根数应该是胡萝卜的3倍多1根.”明白了它们之间虽然不是整数倍,但是也有倍数关系,将来咱们会学习用小数或分数表示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变中求不变,层层深入,借助直观模型,在辨析比较中进一步认识了倍.

三、操作质疑,深化认识倍

让学生开动脑筋,改变白萝卜或胡萝卜的根数使它们之间有整数倍的关系.同学们动手操作,发挥了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小组汇报时,同学们台前边摆边说,A同学说:“我把白萝卜加2根,现在胡萝卜有3根,白萝卜有4个3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4倍.”B同学说:“我把白萝卜减少1根,现在胡萝卜有3根,白萝卜有3个3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同学们都送给热烈的掌声.C同学说:“我把胡萝卜增加1根,白萝卜减少2根,白萝卜有2个4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2倍,同学们我说得对吗?”D同学质疑:“为什么不是1倍呢?”C同学说:“有2份,有2个4,就是2倍.”老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看图: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2倍,我们也可以说白萝卜的根数比胡萝卜多1倍,有1倍是和胡萝卜同样多的.E同学汇报:“胡萝卜有1根,白萝卜有6个1,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6倍.”F同学说:“我摆的胡萝卜和白萝卜都是3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1倍,同学们我说得对吗?”G同学说:“我认为是0倍.”师巧问:两种数量相同,究竟是1倍关系还是0倍关系,引发同学思考,认为1倍关系的同学说:“因为有1个3,就是1倍.”0倍的同学认同1倍关系.老师小结:当标准量和比较量相同时,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如果以胡萝卜为标准,我们就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1倍,如果以白萝卜为标准,我们就说胡萝卜的根数是白萝卜的1倍.老师提供一同学的摆法:上面摆胡萝卜6根,下面摆白萝卜1根,它们之间有什么倍数关系呢?改变排列的顺序,避免学生的思维定式,最后引导学生梳理总结:两个数进行比较,以小数为标准,用圈一圈的方法,看看大数里面包含几个小数,大数就是小数的几倍.最后老师再把直观图形抽象成线段图,体现从直观模型到抽象的过程,丰富学生对倍概念的图形表征的同时,为后面画线段图来表示倍数关系做铺垫.

生命教育:基于对教育本质的理解 篇3

一、思考与建构

所谓“生命教育”,从内容上讲,就是教育学生如何看待生命;从形式上讲,就是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体验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

生命教育基于对教育本质的理解,而教育的本质又是“培养人的活动”,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展开生命教育这个课题,建构生命教育的框架时应围绕着人的特性。

人作为一种自然存在。人作为一种自然存在其意义是重大的。首先,每一个个体的人都是整个人类生命的延续;人的自然生命是精神生命的前提。失去肉体,精神便失去附丽。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的教育应当重视学生的健康,重视对学生的保护。不但要让学生重视自己的身体,还要让学生懂得保护自己的身体。

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精神是人类区别于一般动物的重要标志。人的自然存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但人的高度却往往决定在于人的精神。因此,生命教育应当有引导学生积极追寻精神价值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价值取向也多样化。在承认并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生命教育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别,尊重学生的个性追求,并引导学生学会尊重、理解、包容他人。

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人是生活在集体中的,其价值、意义往往也要通过社会来实现。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总是希望获得被认可、被欣赏,在被认可、被欣赏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因此,生命教育应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展现风采,体验成功。人是属于集体的,但同时也是属于自我的。作为个体,人还应懂得自我欣赏,自我认可。这也需要我们在教育中对学生加以引导。

人作为一种情感存在。情感是人与人之间的一条重要纽带,是人类区别于一般动物的特性,也是人的社会存在的体现。情感教育的缺失导致的严重后果是人变得冷漠、叛逆乃至敌对仇视。因此,生命教育也应该包含情感教育的内容。

二、尝试与实践

“中学生生命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组针对话题开展了深入的研讨,努力建构起富有河浦中学特色的生命教育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我们展开了尝试与实践。

开展主题宣传与教研。我们在学校的宣传栏、网站、刊物《青青子衿》上都开设了生命教育专栏。如《青青子衿》(2011版)就刊登了《生命的特质》《生命诚可贵》《浅谈生命教育在粤教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等三篇教师文章。“绿色环保教育”在我校广泛开展。专题讲座和国旗下发言是我们开展生命教育的另外两个好阵地。国旗下发言每周围绕一个话题开展,教育效果良好。

开展一般性生存技能的指导与训练。学校每年都开展逃生演练、防火演练、开设“三情”教育讲座、心理健康讲座、交通安全讲座、学生人身伤害法律讲座等活动。

引导学生展现风采与思考生命。学校开展了生命教育主题征文比赛,生命教育主题讲座等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生命价值;开展了校运会、广播操比赛、主题演讲比赛、主题朗诵比赛、“河中之星”棋类比赛、“展现青春风采,唱响生命之歌”校园歌手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学生展现风采,体验成功。

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与获取体验。我们组织了“校园环保行”“倾我热情,回報社会”“丹樱生态园植树活动”等志愿服务,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生命的价值。在这些活动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热爱生命,为毛俊佳同学撑起一片蓝天”美食义卖活动。(毛俊佳同学是本校一位患有白血病的学生)自始至终,全校学生都表现出了对本次活动的极大热情,也表现出了对毛同学的热心和慷慨。本校教师也在活动上摆出了一个义卖摊位,他们把自己精心制作的美食甜点摆放在桌面上义卖,募集了大量的善款。

生命教育进课堂。一类课堂是班会课。课题组把生命教育主题班会课分为三个阶段。即课堂活动阶段、分组讨论阶段和感悟总结阶段。要求生命教育班会课有生动的活动形式,有思考,有总结。本年度,高二(9)班的《生命中永不凋谢的爱》主题班会课是一个优秀的典型。第二类课堂是学科教学课。我们结合学科特点把生命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如,语文组对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情况进行了分析,然后对不同课文中体现的生命价值观进行了梳理,并针对不同的课文研究出了不同的解读策略,实施到课堂教学中去,教学效果良好。

生命的本质 篇4

好句:

熟悉的或陌生的音乐像一支焰火,一下子照亮了我记忆的天空。

人类的生命史穿越了数千年,其间战争、灾难、病痛、死亡都阻挡不了生命欢乐的舞蹈。废墟上一次又一次出现辉煌的殿宇,灾难之后,人类又一代代繁衍生息。没有畏惧、从不悲观,生命就这样一路舞着唱着前行,这一切都因为生命的本质就是舞蹈。

读后感

高中学习要贵在理解本质 篇5

对于高一高二的学生,家教建议,在暑假时把老师布置的题目理解透彻即可,不用搞题海战,“对于理科的学习要注重基础,在学习每个知识点时,要理解它们背后的为什么,弄清本质。 ”只有这样才能到高三时,更好地对答题方法及学习方法进行总结,寻找答题的技巧和捷径,毕竟高三学习的强度之大,难度之高,不是之前两年学习可比的。

另外,文科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积累非常重要,

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建议大家多听听 的演讲、记一些经典电影台词、背诵一些押韵的`诗,来培养自己的语感,激发自己对一门语言的热爱。而在语文方面,语文家教要提醒同学,语文并不是单纯的记忆,而是理解为上,这需要以阅读量作基础。

生命的本质的理解 篇6

社会主义本质是指社会主义制度不同于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等社会制度的最根本的性质。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把握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不断深化和发展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首先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念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应该以全体人民群众的发展为前提,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的共同富裕,有些人会理解为共同富裕太漫长,是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既不能超越也不能激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也必须建立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之上,社会生产力极大的发展了,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才能得到满足。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需要人们解放思想,努力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发展了,人民才能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也才能够更好的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

我国贫富分化问题现已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为:城乡差距悬殊,地区差距明显和部门行业之间差距扩大,这主要是由于(一)自然条件和生态条件不同所导致。我国自然和生态条件,东部比西部好,南方比北方好,沿海比内陆好。东部沿海地区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而且政策上也享有很多优惠,而西部地区环境恶劣,且没多少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因而造成西部地区人口及人才渐向东南流动,而人才流失就越发加剧了西部地区的贫穷。(二)为城乡二元结构所导致。我国的城乡差距拉大还有特定的历史原因。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机制和工业本身发展不稳定,其既定目标不仅没达到,反倒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三)为教育投入与资本投入不均衡所导致。贫穷地区由于没有足够资金投入教育,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比富人低。这种差距,会保持相当长时间,甚至有扩大的可能,阻碍着贫富差距的缩小。(四)为体制、政策因素所导致。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私营企业主及个体工商户进入高收人阶层,税制改革不得力,也对贫富差距产生了深厚的影响。(五)为社会保障滞后所导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尚不够完善。社会保障的弱化,使竞争失利、弱势群体和有特殊困难的人们难以保持基本生活,一旦遇到失业、病灾等情况,其贫困便会进一步加剧。

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一)从严控制人口数量,合理利用资源。要解决我国贫富差距问题,控制人口是关键,尤其是农村,人口问题若不解决,贫富分化便很难在短时间得到缩小。因此,应继续从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二)注重发展农村经济。要继续加大对农村的投人与资助,还应进行“输血”,以增强农村“造血”功能,提高其独立自主的发展能力。(三)加强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各地区要加强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努力尽早实现共同富裕。(五)努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限制贫富差距会起着重要作用,逐渐建立起富有农村特色的保障制度,尽快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摆脱贫穷,走向富裕。(六)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一些“先期发展”的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通过社会保险、福利补贴、公共教育三类援助,来帮助贫困人口。另外还用税收对个人收益进行有力调节。

抓住本质,理解概率 篇7

概率是对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描述. 以生活实际中的概率问题为背景, 初步认识概率, 也为学习高中数学中的概率知识内容打下基础.然而, 正因为才初步接触相关知识, 在实际学习中同学们对这部分的内容会有不少的混淆以及错误, 下面就这些错误的成因以及解决策略进行简单的阐述.

易错点1:对事件发生概率的理解不清晰

例1下列事件属于必然事件的为 () .

(1) 今天下雨的可能性为99%; (2) 太阳从东方升起; (3) 某种彩票平均每10张中有一张中奖, 小红买了10张这种彩票, 肯定有一张获奖; (4) 南沙群岛的某一天下了一场大雨.

A. (2) B. (2) (3)

C. (2) (3) (4) D. (2) (4)

【学生错解】B.

【学生分析】每10张彩票有1张中奖, 那么每张彩票的中奖概率就是1/ (10) , 所以10张彩票中必然有一张会中奖, 所以 (3) 是正确的.

【错因分析】必然事件是指一定会发生的事件, (2) 中太阳从东方升起是必然事件, (3) 中彩票的中奖概率是1/ (10) , 并不代表10张彩票中必然有一张彩票会中奖, 而正确的 (4) 选项同学们较易忽视, 南沙群岛的某一天下了一场雨是过去已经发生了的事, 所以是必然事件, 这与 (1) 中的情况恰好相反, 今天下雨是还未发生的事件, 所以 (1) 是不确定事件.

【正解】D.

易错点2:几何概型的认识错误

例2在一次晚会上玩飞镖游戏, 靶子设计如图1所示, 从里到外的三个圆的半径之比为1∶2∶4, 则打中阴影部分的概率为多少?

【学生错解】

学生分析

【错因分析】该题考查的内容是几何概率模型, 根据几何概型的意义, 应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 要避免单纯依靠公式机械计算.

易错点3:利用树状图解决问题缺乏灵活性

例3我市举办了首届“汉字听写大赛”, 经选拔后有50名学生参加决赛, 这50名学生同时听写50个汉字, 每正确听写出一个汉字得1分, 根据测试成绩绘制出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如下:

(1) 求表中a的值;

(2) 请把频数分布直方图补充完整;

(3) 若测试成绩不低于40 分为优秀, 则本次测试的优秀率是多少?

(4) 第5组10名同学中, 有4名男同学, 现将这10名同学平均分成两组进行对抗练习, 且4名男同学每组分两人, 求小宇与小强两名男同学能分在同一组的概率.

【正解】 (1) a=50-4-8-16-10=12

(3) 优秀人数=12+10=22 (人)

【学生错解】 (4) 设四名同学分别为 (1) (2) (3) (4) , 其中 (1) 代表小宇, (2) 代表小强, 树状图如下:

由树状图可知, 共有12种等可能情况, 符合题意的情况共有2种, 所以

【错因分析】这与摸球问题的区别在于, 当 (3) 号和 (4) 号出现在一组时, 小宇和小强也恰好是在同一组的, 所以符合题意的等可能情况共有4种.

深刻理解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本质 篇8

何谓“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蒸汽机,当蒸汽机变成了机器,通过煤(物质)的燃烧转换成热能(能量),机器代替了动物和人类的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很多倍。我们也许看到了纺织、炼铁、炼钢,但是我们却没关注的是蒸汽机依然可以带动很多应用领域,使印刷业也实现了机械化。当印刷业机械化以后,人类才第一次出现了书和报纸的大量出版与发行,自从有了报纸,新闻才成为一种现实;自从有了书,知识才得以广泛的传播和传承,所以印刷业导致的出版业实际上是蒸汽机背后的另一件重要的事。过去这两件事没有被联系起来,而在今天看来,把信息和能量放在一起才形成了真正改变人类社会的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虽然是内燃机,其实背后还有对人类社会改变巨大的电子信息业,这就再一次把能量和信息连在了一起。

现在所谓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如何把互联网(信息)和再生能源(能量)联系在一起。那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前两次有什么不同?前两次工业革命,无论是蒸汽机还是内燃机,背后无论是烧煤还是烧石油,都是石化能源,是不可再生的、有限的。不仅破坏了自然环境,而且不能持续发展下去。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是海量的、无限的,但能源却是有限的,当能源可以再生的时候,能源和信息就都变得无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就可持续了,所以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以这样的概念来定义的。

以新思维理解新变化

为什么大家觉得第三次工业革命会对经济、政治、社会引起一场巨大变化,虽然是工业自身的变化,但是它引发了整个社会发展的革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思维中,新的经济学要立足于热力学,不能再以牛顿力学作为方法论。

牛顿是用数学方法来讨论机械运动,象过去的传统型学者们都采用数学方法来解释存在本质和世界运行的方式一样,亚当·斯密也希望用经典物理学的这种数学确定性来论证其对市场经济的思考。他认为,正如整个世界一样,市场一旦处于运行的状态,就会象一个精准的机械钟一样自动运行。上帝是整个宇宙的推动者,而人天生的利己性则是市场的动力所在。万有引力定律统治了整个宇宙,“一只看不见的手”则在控制整个市场。但是,以经典力学理论解释市场运行机制的问题,对理解经济活动的本质并没有太大帮助,也不足以成为支撑整个经济学理论的基础。因为牛顿力学是建立在相互独立的个体物质基础上,并未考虑时间发展和过程的概念。实际上,当能量守恒定律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统一起来之后,经济学才有了一个可以精确描述经济活动的科学基础。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的数量是守恒的,但其质量并不守恒。能量总是由热处转移到冷处,从一个集中、有秩序的形态转变成分散和紊乱的形态,也就是熵增加的方向。所以能量永远自发地朝着质量越来越低的方向发展,变得越来越不能使用。

依据热力学定律,经济活动只能是从环境中借用低熵的能源,并将其转化成为暂时性、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但是在转换过程中,散失到环境中的能量价值要比生产出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大得多。

这就涉及我们对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理解问题,传统经济学所指的生产率和经济增长是衡量固定投入下的产出比率,投入仅仅是资本和劳动力。可是在美国和其他工业国家的实际增长率分析中,人均资本投入只能解释经济增长的14%,剩余的86%却无法解释。这也就是说,鉴于热力效率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上的决定作用,在过去30年的产品和服务生产过程中,所使用能源的86%都被浪费掉了。这就与生物学家解释生物进食的过程一样,由于80%~90%的能量被浪费了,或以热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所以只有10%~20%的能量被生物真正摄入。这是因为将能量从一个生物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这就造成了能量的损失。所以,生物若要维持生命,就必须从环境中汲取负熵,这就是生命体热力学过程的本质。可见,现在经济学家需要反思GDP的计算方法。我国当前多地区的雾霾天气也再次证明了这个问题,GDP的发展带来的是对环境的危害,人类在发展经济发展工业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污染。生产率必须从热力效率和熵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衡量。

此外,财富的本质也发生了变化。对传统经济学而言,没有什么比产权关系更为神圣了。基于自由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核心的前提是若干基于人性的假设,但是,将私有财产的获得视为人的天性,却并非特定通讯/能源模式下的社会倾向。因为网络社交空间对经典经济学人性自私、逐利的基本假设提出了严重的挑战,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通信和新能源模式带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对人性驱动的解释——对社会性的需求和集体性的寻求。这样一来,传统的财产观念——鼓励获取物质财富和独占、排他的权利,被全新的通过社交网络同他人分享经验的财产观所取代。在分散、合作型的经济中,进入全球社交网络的权利与在国家市场上拥有私人财富的权利变得同等重要。

变化,将是全方位的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科技的发展,扁平式的经济模式日益成熟,传统资本主义的核心信条也发生了动摇。社会资本的积累与金融资本的积累同等重要、富有价值。因为当经济日益扁平化、分散化,对等关系逐渐取代了自由交换,企业获利的本质也发生了变化。

如果真的把能源变得像互联网一样可以上传、下载,那又会怎么样?网络和单向的能源供应不一样,目前我们的能源供应就像看电视一样,是单向接收。现在的网络电视已经从被动接收变成主动定制,你想看什么看什么,而不是播放什么你看什么。在能源网络中,私人的财富并不能起决定作用,只有在这个社会网络上,能源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政治、生活、经济都要发生变化。

在这个分散、扁平化、合作式的经济社会里,未来不仅信息和能量我们可以掌握并发送,甚至可以在家里进行制造,3D打印机就可以实现这一切。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数字制造是前沿技术,3D打印只是个符号,3D打印背后真正的东西是什么呢?中文叫“增材”制造,英语是additive,就是“添加”的意思。过去制造就是进行“削减”(subtractive)——切削加工,现在希望多做“添加式”加工,因为“添加式”加工节省材料。举个例子,航空工业制造飞机机翼的带筋壁板,使用的铝合金材料,把其中98%很昂贵的材料加削成铝屑铁屑,当垃圾处理掉,只剩下2%是有用的工件,这就是“削减式”加工。反过来,最近用碳纤维制作的机翼的带筋壁板,就是“添加式”的制造而不是“削减式”的制造,对原材料的节省和加工效率翻了几十倍。发动机的单晶叶片是靠金属单晶生长而成,这更是“添加式”制造。其实铸造也是添加式,铸造虽然不需要切削,但是铸造要做模子,而做模子很花钱,数字制造实际上提供了一个“数字模子”,相当于在用计算机控制进行铸造。实际上碳纤维、电子束堆积及激光堆积都已经在我们自己的材料上使用,效率很高很节省。

我认为,对任何新鲜事物都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需开放的态度和深入的理解,所以将来也不见得是“添加式”加工一统天下,“切削式”加工也可以照样存在,因为都有需要,要视具体需要而用,怎么把两者合理地结合利用,值得我们积极探索和实践。3D打印仅仅是分散式制造的一个方面,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认识和理解还需要我们持续地学习、理解和探索。

(张新国,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生命的本质的理解 篇9

领导”写入宪法总纲?

宪法是治国理政的总章程,必须体现党和人民事业的历史进步,必须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发展。十九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站在健全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制度设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写入宪法总纲,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宪法总纲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关于我们国家性质的规定,是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革命创造的适合我国国情最根本的制度。这一制度,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确立起来的;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不断巩固和发展起来的。

在这些伟大的历史变革中,中国人民得出的最基本的结论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当今中国,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确定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是我国宪法的题中应有之义。现行宪法已在序言中确定了党的领导地位,这次宪法修改《建议》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充实进宪法关于国家根本制度的条文,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内在的统一性,对于我们更加理性地认

识和把握党的领导的重大意义,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指导作用。

生命的三分之一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10

阅读《生命的三分之一》,完成下列各题(8分)

生命的三分之一

①一个人的生命究竟有多大的意义,这有什么标准可以衡量吗?提出一个绝对的标准当然很困难;但是,大体上看一个人对待生命的态度是否严肃认真,看他对待劳动、工作等等的态度如何,也就不难对这个人的存在意义做出适当的估计了。

②古来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严肃的对待自己的生命,当他活着一天,总要尽量多劳动、多工作、多学习,不肯虚度年华,不让时间白白的浪费掉。我国历代的劳动人民以及大政治家、大思想家等等都莫不如此。

③班固写的《汉书.食货志》上有下面的记载:“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

④这几句读起来很奇怪,怎么一月能有四十五天呢?再看原文底下颜师古做了注解,他说:“一月之中,又得夜半为十五日,共四十五日。”

⑤这就很清楚了。原来我国的古人不但比西方各国的人更早地懂得科学地、合理地计算劳动日,而且我们的古人老早就知道对于日班和夜班的计算方法。一个月本来只有三十天,古人把每个夜晚的时间算作半天,就多了十五天。从这个意义上说来,夜晚的时间实际上不就等于生命的三分之一吗?

⑥对于这三分之一的生命,不但历代的劳动者如此重视,而且有许多大政治家也十分重视。

⑦班固在《汉书.刑法志》里还写道:“秦始皇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有的人一听说秦始皇就不喜欢他,其实秦始皇毕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人物,班固对他也还有一些公平的评价。这里写的是秦始皇在夜间看书学习的情形。

⑧据刘向的《说苑》所载,春秋战国时有许多国君都很注意学习。如:“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在这里,师旷劝七十岁的晋平公点灯夜读,拼命抢时间,争取这三分之一的生命不至于继续浪费,这种精神多么可贵啊!

⑨为什么古人对于夜晚的时间都这样重视,不肯轻易放过呢?我认为这就是他们对待自己生命的三分之一的`严肃认真的态度,这正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

⑽我之所以想利用夜晚的时间,向读者同志们作这样的谈话,目的也不过是要引起大家注意珍惜这三分之一的生命,使大家在整天的劳动、工作以后,以轻松的心情,领略一些古今有用的知识而已。

(选自《燕山夜话》作者邓拓 有改动)

小题1:选文要阐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答:

小题2:都是来自班固写的《汉书》中的材料,《汉书?食货志》与《汉书?刑法志》两则论据材料可以调换顺序么?说说你的理由。(3分)

答: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试为本文补写一则论据,并作简要说明。(3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珍惜时间,特别是珍惜晚上的时间,是一个人是否严肃认真地对待生命的一个标准。 (评分:2分)

小题2:不可以。《汉书 食货志》叙述普通劳动人民珍惜时间的事例,《汉书 刑法志》叙述代表大政治家的秦始皇珍惜时间的事例,两者与第②段末一句“我国历代的劳动人民以及大政治家、大思想家等等都莫不如此”一句的总起下文顺序相照应,同时与第⑥段的承上启下过渡相关联。所以不可以调换。 (评分:判断1分,解释理由2分)

小题3:材料略;补写论据需要扣住珍惜时间这一主题,进行说明时能够和文章内容结合起来,体现论证思路。 (评分:3分,论据材料1分,简要说明2分)

教育的本质是面对生命 篇11

大概从两年前开始,我在关注贵州威宁一个叫石门坎的地方,是云南和贵州交界的一个非常偏僻的山区。那个地方有一个100年前的马小平,那个人是1904年到石门坎去的英国传教士,叫伯格理。这位伯格理牧师,是在整个基督教对华传教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到了石门坎以后,通过办教育,通过传播基督教的文明,使整个乌蒙山区的大花苗族,整个族群皈依了基督教,从而使这个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这个故事给我们一个启迪,就是:知识、文化、信仰、精神是可以改变人类,改变社区的。石门坎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我想伯格理就是今天的马小平,因为马小平他也在传播一种文化、知识、信仰、精神,这个东西恰恰就是我们今天社会非常需要的一种东西。

伯格理到石门坎之前,那个地方是什么状况呢?

大家知道蚩尤和黄帝打仗以后,苗族人就是蚩尤的后裔,他们被中原的汉族不断地追打,几千年,追到了湖南张家界以西的崇山峻岭当中,其中绝大部分都在乌蒙山区,在云南、贵州、四川和湖南这一部分。这些人通过两千多年前被官府的压迫和剥削,他们成为所谓的“生苗”,就是愚昧,野蛮的化外之民。他们任人生杀,几近麻木,被旧史志称为“晦盲否塞”,结绳刻木。完全没有文化。伯格理到这个地方去的时候,一个村子里面能够从1数到10,能够算清楚的只有几个老人,整个苗族一个村庄里面,只有两个人能够把0到10算清楚,所以当这些苗族人去赶集的时候,卖一只鸡、卖一头猪、卖一个鸡蛋,必须等这个老人身体健康,他们才有可能到集市里面去做交易,否则这个交易是做不成的。完全是一个没有文化的野蛮、蛮荒之地。

但是经过伯格理的努力以后,这个地方到了一个什么状况呢?伯格理死的时候是1915年,他在10年当中帮助花苗人发明了文字,就叫大花苗文,这个大花苗文100年以后,还在这些地方传播、使用。由于發明了文字,而且用大花苗文翻译了《圣经》,所以这些地方的教育就开始起步。伯格理先后在偏僻的乌蒙山区办了102所学校,遍布乌龙山区20多个县,培养了一大批的苗族学生。这些学生后来产生了博士、硕士、大学本科生、高中生,他们成了整个花苗地区的文化精英。伯格理在这个地方办了整个西南地区第一所学校、第一所医院、第一所邮电所,修了第一个足球场,建了第一支足球队,中国的第一支足球队1904年就产生了,在中国贵州的石门坎。修了第一个游泳池,建了第一个麻风病医院。

所以在一九二几年、一九三几年的时候,你在欧洲、美国的任何一个国家,要寄一个邮件到贵州石门坎,只要写上五个字,“中国石门坎”,这个东西就可以投递到石门坎去,你可以想像,石门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当时被称为西南地区的文化圣地。所以伯格理完全改变了整个大花苗人,改革了整个苗族,使苗族人变得有文化、有知识、有教养,他们的整个生活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今天所要讲的核心是,教育、教化、文化、信仰、宗教,是怎么样把一个最野蛮、最落后的地方改造成一个文明之邦,最重要的一个人物就是伯格理,一个基督教的牧师。有一个作家写了一本书叫《用生命爱中国》,伯格理最后把生命献给了石门坎。他点燃自己的生命,燃烧自己的生命去点燃苗族人,让苗族人能够重新站立起来,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他是一个典型。

比如说他培养了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叫朱焕章。这个人是苗族地区第一所中学的校长,是伯格理把他培养出来的。当时教会有一个规定,凡是最优秀的学生,都要由教会出钱,不断地来培养他们读书。朱焕章从小的时候就是一个好学生,勤奋、好学、讲礼貌、懂文明,所以教会学校让他读了初中、高中,然后把他送到重庆去读了华西大学,在华西大学毕业典礼的嘉年华上,朱焕章由于成绩优异被学校推选出来,在学校毕业典礼上代表学生向学校致词。结果他发表了一篇非常优美的演讲,不知道那一天在台下坐着的有蒋介石夫妇,当时的蒋总统,他感到非常惊奇,苗族人居然有这么优秀的大学生。嘉年华结束以后,他单独召见朱焕章,说我现在身边特别需要这样的人才,你可以到我的总统行辕来工作,帮我协助抓民族教育的事情。朱焕章说,非常感谢总统,但是我的老师伯格理告诉我,我们所有在外地学业有成的人,都要回到石门坎去,去为苗族人服务,他婉言谢绝了蒋介石对他的邀请,但是更加赢得蒋先生对他的尊重。后来他成为国大代表,1948年到南京参加全国国民大会,这个会结束以后,蒋介石再一次召见他,希望他留在国民政府的教育部做民族教育司司长,他再一次拒绝,他说我的使命是一定要为苗族人服务。

朱焕章成为被伯格理所点燃的,苗族人当中最杰出的代表。伯格理不仅仅是自己在燃烧生命,而且是用生命去点燃了苗族人,让苗族人站起来成为真正的人。要知道那个时代,苗族人处在整个社会的最底层,第一层是官府,第二层是汉人,第三层是彝族,彝族是苗族人的土司,最底层是苗族人,苗族人像猪狗都不如的人。但是苗族人站起来了,怎么样站起来的,就是因为有伯格理,有了文化,有了信仰,有了教育。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非常动人的故事。

我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发现这故事,就开始关注伯格理,关注石门坎,现在我们在石门坎这个地方做关于教育的公益活动,已经做了两年。我们在上个月的时候,把石门坎地区的支教志愿者、小学老师请到北京,办了一个培训班,非常成功。石门坎的故事如今还那么吸引人,因为那个地方今天还有一个“活着的伯格理”。石门坎地区有一个我们长期资助的小学,校长叫卞淑美,一个基督徒,她的全家人,她的女儿、她的丈夫和她,在一个非常艰苦的环境中一起坚持支教了8年。大家没有去过石门坎,你无法想象石门坎条件的艰苦。如果说我们今天来参加会议的老师,是在大城市里面,在条件优越的环境下教学,探讨人文教育的意义;那么以卞淑美为代表的小学老师是另外一种典型,就是在那种非常艰苦的环境下,为了苗族小孩的教育,长期自我奉献,长期坚守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教学的楷模。

石门坎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水,连饮用水都非常紧张。苗族人一辈子只洗一次澡,他说他们自己一生洗三次澡,就是生下来洗一次,死的时候洗一次,结婚的时候洗一次,实际上生和死都不是他自己洗的,他是被动的,真正自己主动洗澡一生就是一次,结婚的时候洗一次。为什么?这个地方没有水。我们到那个地方去,在那里待10天,10天不能洗澡,待8天8天不能洗澡,特别是夏天进去,白天一身汗晚上没法洗,大家知道,城里人的生活习惯,如果不洗澡身上很不舒服。有一个志愿者第一次去给苗族小孩剪头发,苗族小孩不洗澡,头发从来没有洗过,一种非常浓烈的气味,他剪完第一个人的时候强压着,但是剪到第二个人的时候,他实在忍不住了,跑去呕吐,那个地方的水到了什么地步呢?有个志愿者就是用盆子的水刷了牙,他就急剧的腹泻,那种生活环境非常艰苦。

你想想看,一个女老师,她是1972年出生的,在那个地方已经坚持了8年!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我们说她是中国最美的女老师,是中国最美的女校长,是当代活着的伯格理,一点都不过分,是一个非常谦和的人,但是她有极坚强的意志在这个地方坚持,我们对她非常尊重。

我知道了石门坎,读了伯格理,读了朱焕章,我再看今天的卞淑美,我就知道这个东西有一种传承,这种奉献、这种为民族教育奉献艰苦的坚守有一种传承,这种传承来自于一种坚定的信仰。

我想把我的这个故事转向我今天要阐述的一个观点:我认为,人的知识有两种:一种知识可以復制、推导,可以去逻辑论证的知识,好比说1+2=3,在任何地方都是这样。有云彩就会下雨,水到100度就会沸腾,还有很多公式、定理,这些知识都是可以复制、推导的,可以逻辑论证的,这种知识大量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也是我们的教育当中要向学生传授的知识。

但是我认为人类还有另外一种知识,这种知识跟逻辑的论证没有关系,它不能复制、不能推导,它跟什么有关系呢?它跟人对生命的态度有关系。这种知识就是人类的信仰,人类的文明,人类的精神理念。我们现在在教育部门当中,大量的做第一种知识的教育,我不同意我们的教育完全是负教育,它起码在第一种知识里面的教育是存在意义的,因为我们必须要接受这些东西。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致命的弱点是没有第二种知识的教育,或者说非常缺乏第二种知识的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就是面对生命。如果教育的本质是面对生命,那么一个人对生命的态度的确应该纳入到教育的范畴当中来,我们要教人,你对生命有一种什么态度,你生命存在的方式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但是恰恰这种最灵魂的东西,从我们的教育当中被抽走了,我觉得马小平老师的意义,还有昨天、今天在台上发言的这些中学、小学老师他所讲的意义,恰恰就在于此,在抽掉灵魂的教育当中力图去挽这个狂澜,去补充一些教育孩子怎么样懂得一种对生命的态度的教导,这个非常重要。

大家知道,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曾经讲过一个非常有哲理的一个观念,在知识领域,把上帝赶出去,但在道德领域,要把上帝请回来。康德还讲,有两样东西使他充满激动,一个是头上的星空,一个是心中的道德律。康德实际上在讲两种知识,把上帝从科学的领域赶出去,是说我们在第一个领域当中不要迷信上帝,第一种知识的传播不需要上帝。但是在另外一个知识,在第二种知识领域,在人对待生命的态度问题上我们需要上帝。头上的星空是什么?自然,科学,这是第一种知识。心中的道德律是什么?信仰、文明、精神,宗教,第二种知识。

我认为,如果说教育的本质就是面对生命,教育一个孩子,让他有一个正确的对待生命的态度和有一个正确的生命存在形式,或者塑造他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是我们老师最重要的职责。

其实我跟大家一样,我为什么从学经济学专业转向去研究精神和信仰?我注册成立了一个“信仰与文化研究中心”,这个中心的任务是什么呢?是研究在社会转型当中,宗教和信仰的力量,角色和意义是什么,包括以石门坎做一个标本,做实证研究,同时在石门坎这个地方做公益事业。我已经做了两年,还会继续坚持做下去。

为什么我实现了生命的转折?我并不把我的重点转向经济学,而转向人文社会科学的这种研究?因为我发现,我们今天的这个社会,在迅速的溃败、堕落,而且这种堕落、这种溃败呈现一种加速度的趋势,我们为此感到深深的忧虑。

假如我们把社会看成一个立体的,这个社会是由三个东西来构成的:第一个层面就是我们生命赖以生存的自然,也就是一个生态基座。好比我们呼吸到的空气、我们饮到的水、我们脚下的土地,这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一个基座。第二个层面,在这个基座之上的政治和社会制度。第三个层面,就是在社会政治制度之上的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

我们看到,今天这个社会的腐败、堕落是全方位的,好比说我们的生态基座现在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就是刚才傅国涌讲到,我们虽然拿到了全球第二的GDP,但是我们付出了极大的环境代价,我们的环境被破坏了,我们把子孙的饭都吃掉了。

在政治社会层面,大家看到更多,中国现在社会的贪腐,是在全球所有社会转型当中最严重的,全球有那么多社会的转型,没有哪一个国家会出现这么大面积的贪腐,而且贪腐渗透到我们每一个环节。昨天一个老师讲到,虽然这些东西都很小,可能是100块钱,或者一套衣服,或者住一个酒店,很小,但是它是一个标志,他就说,社会任何一个细胞都可是溃败。

再往上,从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更令人不安,中国现在是道德沦丧,信仰荡然无存,国民的精神状态猥琐。我把它称之为“一个相互投毒的时代”。地沟油事件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地沟油里面所含的黄曲霉素是砒霜的64倍,但是竟然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他可以把这个毒品投给你,让你吃,为了金钱,不顾生命安危。与此同时,把毒品投给你的人,他所赚的钱,又去买含有三聚氰氨的牛奶来喝。这是一个互相投毒的时代,整个国民精神和猥琐和卑劣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是文明的堕落。

这个社会如此的溃败、如此的腐烂一定是有原因的,我把他看成一种报应。什么报应?中华民族从1919年以来,有人把批判锋芒总是指向1949年,其实不对。中华民族从1919年以来,就在持续、不断地挖自己的祖坟,世界上找不到第二个民族如此长时间的、残酷的、大幅度的从根本上来剿灭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中国从五四运动以来的,对以儒、释、道为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剿灭,导致了我们今天整个社会全部文明深层次的崩溃和沦落,导致了整个社会的溃败。

这是我们深深感到悲哀的一件事情,但是是不是这个社会就完蛋了呢?这个我同意傅老师前面所讲的观点,一个社会永远也不会完蛋,在枯枝败叶之下,一定会有新芽在成长,这就是规律。大家都知道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有一个最重大的变化就是互联网的出现,互联网的出现首先是一个技术问题,但是它波及的效应绝对不仅仅只在技术这个层面。互联网的出现使知识变得廉价,对整个教育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过去为什么老师很重要?因为老师在某种层面上垄断着知识,如果不去接触老师就得不到这个知识,但是今天通过互联网可以搜到任何东西。互联网的普及使知识开始贬值、开始廉价。但是互联网时代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最重要的客观条件就是全球一体化,全球的一体化不光是技术的一体化和商品的一体化,也包括普世价值和文明观念的一体化。为什么今天人们能够很敏感地批判很多东西?实际上就是我们在分享着全人类的文明成果,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出现,教师的职责也要开始发生变化。第一种知识开始显得并不很重要,或者开始贬值,那么第二种知识的传播更加能够凸显价值,第二种知识的传播要的是一种人格的修养,是一种老师本身的道德情操,如果简单建立在复制基础上,它是没有说服力的。所以老师首先必须要塑造自己的人格,才能用你这种精神人格去影响学生。这显然是今天对教育最大的挑战。

对教育学,我是一个地道的门外汉。本来我是没有资格来这里发言的。总结我今天一个简单的发言,我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我们不能够回避现在所发生的这种深刻的社会变化,我们在第二种知识的传播方面,老师将发挥最重要的作用。

此文是陈浩武在马小平老师追思会上的演讲。

理解数学本质回归概念解题 篇12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数学根本上是玩概念的, 不是玩技巧, 技巧不足道也!”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 善于“退”足够地“退”, 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的地方, 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这“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的地方”就是指概念.章建跃先生认为, 概念及其蕴含的思想方法才是根本大法;只有围绕数学概念的核心开展教学, 在概念的本质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上给予点拨、讲解, 让学生在理解概念及其反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 对细节问题、变化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学.这其实就是一种概念教学观.众所周知, 概念教学时过程先于对象, 而具体细节正好是锻炼学生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机会, 是促进学生理解概念的平台.概念中有数学的知识细胞, 也有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这里的具体细节承载于数学解题之中.由此可见, 在教学中, 要让学生掌握用概念作判断的基本方法与步骤并逐步达到理解并应用的同时, 培养学生“回到概念去”、“回到定义去”的思维习惯.那么, 在课堂 (解题) 教学过程中到底应该如何落实, 使学生有“根”可循, 有“法”可依?我们不支持传统教学观的一无是处之说, 也必须承认核心概念教学实施的难度.数学离不开问题, 本文就如何渗透概念教学, 从概念出发解决问题, 回本溯源、提高教学有效性做一些阐述,

一、概念防范解题出错

无须讳言, 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体现就在于会解题, 但我们对解题过程反思一下, 成败的原因大都可以归结到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和掌握、概念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方法以及相关概念的联系上.

例1已知关于x的方程的解是正数, 则的取值范围为.

错解:原方程可化为2x+m=3 (x-2) , 变形得x=m+6.

由题意知x=m+6>0, 则m>-6.

解析:错解的原因在于没有正确认识到分式方程和分式的概念.回归分式方程和分式概念的本质, 即分母不能为零.从概念出发这里必须满足x≠2.

因此, x必须满足x>0且x≠2.

又x=m+6, 即m+6>0有m+6≠2,

所以, m>-6且m≠-4是正确答案.

例2已知的值.

错解:设… (1) , c+a=bk… (2) , a+b=ck… (3) . (1) + (2) + (3) 得:2 (a+b+c) = (a+b+c) k… (4) , 所以k=2.所以

解析:问题在于对等式2 (a+b+c) = (a+b+c) k的错误处理上.错解中要通过 (4) 求出的值, 因此在等式两边同除以 (a+b+c) , 得k=2.殊不知, 等式基本性质是在等式的左右两边同乘以 (或除以) 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或式, 等式仍成立.

这里, (a+b+c) 的符号不确定, 可能为零, 也可能不为零.因此不能盲目地在等式两边同除以一个符号不确定的代数式.

显然, 这是对等式概念的外延 (等式的基本性质) 模糊不清导致错解.对 (4) 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先移项再分解因式.

所以a+b+c=0或k=2.

所以或2.

【评析】认识概念的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解题的每一环节都伴随着相关概念的运用, 概念成为解题的出发点和解题行为实施正确与否的检验准则.

二、概念指向解题入口

波利亚说:“掌握数学就是意味着善于解题.”这句话本身没有错, 普遍做法错在要么只看到“解题”、要么用“多解题”以期达到“善于解题”.基本知识、基本思想方法源于概念, 概念自然是“善于解题”的根基.概念不仅能辨识问题, 还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例3若则x-y的值为 () .

解析:学生初看题目可能有无从下手的感觉:x-y既不能作为一个整体求得, 原方程也不能按照常规解法解出x和y的值.怎么办?唯一的出路:从定义出发!首先明确原式中含有二次根式, 根据二次根式概念, 被开方式必须非负.故原式中的字母x满足, 化简得x=1.借助概念意外地求出x的值, 而且发现等式左边等于0, 从而可求出y=-1.

【评析】偶次根式概念中的限制条件是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并伴随着问题解决的始终.

例4如图1, 在△ABC中, CD, BE分别是△ABC的角平分线, AF⊥CD, AG⊥BE, 探索FG, AB, AC, BC之间的数量关系.

解析:根据题目条件BE是△ABC的角平分线, 可知这是部分轴对称图形, 又已知AG与角平分线BE垂直, 从原图中分离出熟悉的简单图形如图2, 这就是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基本图形.因此, 解题的突破口就是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外延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 .于是解题思路的切入口就是延长AF、AG分别交BC于点M、N, 如图3, 形成等腰△AMC和等腰△ANB, 且有BA=BN, CA=CM;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知F、G分别是AM、AN的中点.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得

因为MN=BN+MC-BC=AB+AC-BC,

所以

【评析】识别核心概念的内涵、外延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

三、概念诱发解题联想

解题的灵活性来源于概念的实质性联系, 技巧往往是不可复制的, 是不可靠的, 因此要加强概念的联系性, 从概念之间的联系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例5若实数m满足, 则m4+m4=

解析:由m4+m-4联想到完全平方公式将a2+a-2再平方得 (a2+a-2) 2=a4+2+a-4.分析到这里, 要求解只需知 (m+m-1) 的值, 容易由已知条件获取, 两边同乘以.将 (1) 两边平方整理得.将 (2) 两边平方整理得

【评析】平方概念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 蕴含着诸多的技能与方法.运用概念联想, 挖掘概念背后的技能与方法, 使问题得以解决.

例6如图4, 点P为△ABC的内心, 延长AP交△ABC的外接圆于D, 在AC延长线上有一点E, 满足AD2=AB·AE.求证:DE是⊙O的切线.B

解析:首先要明确内心的定义, 即三角形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如图, AP平分∠BAC, 即∠BAD=∠DAE;结合条件AD2=AB·AE可得到△ABD∽△ADE.

到此, 解题思路似乎不太明朗, 我们再分析结论, 要求证切线, 要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必须清楚满足怎样的条件的线才是圆的切线, 即圆的切线的定义: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从定义出发, 只需说明DE与半径OD垂直.联想圆的垂径定理有半径与弦垂直, 而圆周角∠BAD=∠DAE得到弧BD与弧DC相等, 根据垂径定理得OD⊥BC, 离目标只有一步之遥, 证BC∥DE, 只需证角相等.而相似三角形能提供等角, ∠BDA=∠DEA, 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得∠BDA=∠BCA, 所以∠DEA=∠BCA, 所以BC∥DE.因为OD⊥BC, 所以DE⊥OD.即得证.

【评析】利用概念之间的联系, 结合因果关系打通问题解决的思路.

四、概念提炼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对象的本质认识, 是从具体的数学概念、命题、规律、方法等的认识过程中提炼概括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想法.数学思想方法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 数学概念和原理的形成过程是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重要载体.数学思想方法重在“悟”, 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过程.

例7如图5, 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交于点A (2, 1) , B (-1, -2) , 则关于x的不等式的解是.

解析:此题表面看似解不等式的问题, 实际上是函数、方程、不等式的内在联系.借助函数图象解决代数问题.不等式等价于y1≥y2, 在图象上, y1>y2反应的就是一次函数图象在反比例函数图象的上方;y1=y2代表的是一次函数图象与反比例函数图象相交.不等式的解就是y1≥y2时, 图象所对应得x的范围 (值) .体现数形结合思想.

例8已知:如图6,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 矩形OABC的边OA在轴的正半轴上, OC在轴的正半轴上, OA=2, OC=3.过原点O作∠AOC的平分线交AB于点D, 连接DC, 过点D作DE⊥DC, 交OA于点E.

(1) 求过点E、D、C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2) 将∠EDC绕点D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后, 角的一边与轴的正半轴交于点F, 另一边与线段OC交于点G.如果DF与 (1) 中的抛物线交于另一点M, 点M的横坐标为, 那么EF=2GO是否成立?若成立, 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 请说明理由;

(3) 对于 (2) 中的点G, 在位于第一象限内的该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Q, 使得直线GQ与AB的交点P与点C、G构成的△PCG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 请求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解析:对于第 (3) 题, 已知两点, 要确定第三点, 从而构成等腰三角形.即满足其中两边相等.两边对于三角形的三边具有不确定性, 也就是等腰三角形概念中蕴含着分类讨论的思想.因此,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哪两边相等进行分类讨论:分为PC=PG, CP=CG, GP=GC三类, 再逐一进行讨论求解.

【评析】概念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指导解题思路的形成和解题过程的完成.

数学教学本应以人为本,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育学生的理性精神.教学中要注重本质, 抓住概念, 就抓住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教学中注意力过于集中在“题型”及其技巧时, 自然会偏离数学的本质以及教学的本质.在对数学知识没有基本理解就进行解题训练是盲目的, 甚至崇尚“大运动量”, 也注定是低效的.这样的教学观念与行为过去和现在已经阻碍了学生的心智发展, 我们应对这种功利化的倾向保持足够的警惕.

摘要:当前数学解题教学中仍然存在过于追求技巧、难度和“题型”研究, 这样的教学观念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制约了学生的心智 (数学思维的) 发展.概念及其蕴含的思想方法才是数学的根本大法.只有从概念出发解决问题, 回本溯源, 培养学生“回到概念去”、“回到定义去”的思维习惯, 才能使学生有“根”可循, 有“法”可依, 从而理解数学本质, 提高思维能力.本文从概念防范解题出错、概念指向解题入口、概念诱发解题联想、概念提炼思想方法等方面详细阐述如何从概念出发解决问题.

关键词:回归概念,解题,数学本质

参考文献

[1]章建跃.“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及其教学设计得理论与实践”课题会议成果综述[J].中国数学教育, 2009.9.

[2]波利亚.怎样解题[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7.5.

上一篇:教案-小学数学下一篇:家具展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