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命本质

2024-09-28

回归生命本质(精选11篇)

回归生命本质 篇1

1 当前德育困境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转型, 人的观念开始发生很大转变, 传统德育开始遭受到巨大冲击, 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正日益凸显出来。从历史背景看, 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实行封建王权统治, 伦理道德完全受制于封建政权的政治意识形态, 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成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传统特点。 (1) 新中国建国以来, 面对内忧外患的国情, 德育也表现出以国家为中心的特点, 用政治教育代替了道德教育, 强调个人对组织的服从;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集体和社会贡献的义务, 这种特殊的道德教育方式在当时的情况下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由于它过分强调德育的社会功能, 脱离人的现实需要, 逐渐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2 传统道德的生命内涵

在中国, 人们的道德思考是从殷商时期就开始的。从商朝出土的甲骨文中, 就已经有了“德”字, 但对于当时, 德的意义还比较宽泛, 并没从意识形态中分离出来。在中国最早的典籍中, “道”表示事物运动和变化的规则, “德”表示对“道”的认识、践行而后有所得。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到:“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2) 而对于这个物, 老子进一步讲到:“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在老子看来, 天地万物都是由道生成的, 道就是世界的本原, 是世界万物变化运动的规律与秩序。因此, 不难看出,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 生命是道德中的一个重要内涵, 只有包含生命的道德才是完整的道德。

3 回归生命本质的德育需要

从哲学定义来看, 生命只是存在的现象, 这种现象受制于环境。柏格森指出, 生命的本质就是“绵延”, 这就是:一是保护生命的存在, 二是保护生命存在下去。 (3) 保持自己的生命即自爱与保存其他的生命即他爱同是生命的本质要求。从物种进化来说, 人类正是源于本能的“自爱”, 才使得自身在各种自然困境中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 并创造了今天的文明世界。自爱是道德的来源, 道德感的产生是以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为基础的, 回归生命本质是道德发展的现实需要。回归生命本质的德育是一种尊重生命, 以自爱为基础的道德教育, 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小孩子的第一个情感是爱他自己, 而从这第一个情感产生出来的第二个情感, 就是爱那些同他亲近的人。 (4)

4 回归生命本质的德育方法

生命的进化过程是有一定规律的, 它总是循序渐进地生长。道德教育既然是人的教育, 就应该适应人的生长规律, 与人的发展相协调, 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划分不同的教育重点, 进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卢梭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将教育分为了几个不同的阶段, 他的这些划分对我们青少年分阶段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少年期学生的理性处于睡眠状态, 所以, 不宜给学生进行太多书面的道德教育, 而主要应结合生活实际, 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个时期的孩子普遍具备了接受智育和劳动教育的能力, 可采用智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帮助他认识自己的能力, 并借此告诉他社会关系的概念, 即在社会中, 他自身必然要依赖他人之力而生活, 他应该用劳动来向他人偿付他生活的费用, 这是任何人都不能例外的责任。处于少年期的孩子由于身体力量的增加, 会促使其内心产生已成为成人的感受, 即成人感, 受这种感受的驱使, 他们会认为成人的一切都是诱人的, 开始不断模仿, 据此, 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 应注重身体力行, 端正言行, 身教重于言教。同时, 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极强的自尊心, 训令式的说教型道德教育对其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青年期的学生理性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 这个阶段进行的德育是自爱到他爱的过渡教育。这个阶段的学生有两种特征:情欲萌发和社会关系意识觉醒, 因此, 这个时期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时期, 激发青少年善良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这个阶段的道德教育是在学生已经有了健全人格的基础上进行的, 将爱自己通过同情等情感扩大到爱他人, 同时把仁爱之心付诸行动, 要鼓励他们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这个过程中, 他会学到大量有用的知识, 这些通过亲身体验而产生的美好感受, 进一步刺激他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 道德教育就由理论走向了实践。

德育是一个很慢的过程, 我们不奢望能在一朝一夕起到巨大作用, 但作为教育者, 我们期望通过我们大家的不断探寻, 能为解决当前的德育困境提供一点思路, 抛砖引玉, 为祖国的德育发展添砖加瓦。

摘要:人作为生命实体存在于自然界, 道德来源于生命, 关注生命是道德的真正意义之所在。当前的德育脱离生活实际, 忽视生命的需要, 使道德教育沦为空洞的教条, 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 这是德育失效的重要原因。本文从传统道德入手, 认识道德的生命内涵, 提出从生命本身寻找德育目标, 道德教育应与生命的发展规律相适应, 进行阶段教学。

关键词:生命的本质,德育目标,自爱,生长规律,阶段

参考文献

①熊孝梅.公民教育:传统德育的困境与转型[J].教育导刊, 2011 (9) :52.

②李聃著, 乙力注译:道德经[M], 三秦出版社, 2008:43.

③柏格森.创造进化论.商务印书馆, 2004:10.

④卢梭著.彭正梅译:爱弥儿[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108.

回归生命本质 篇2

1、时下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已经走向了教育本质的反面。从来没有一种成功的教育,身上会背负这么多跟教育无关的内容:升学、就业、致富、成名成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环境的一个普遍心态就是,过于迷信教育技术,迷信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可以实现的,结果导致中国的家长太累,教师太累,孩子也太累,而教育生产力却很低下。

感言:林格认为真正的教育,教是为了不教,他追求无言而教化万方,主张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应对变故、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这是强调教育的内化作用,受教育者的悟道。他还说,真正的教育是大智慧,因为它无形,但胜有形;无用,但大器天成。

人的发展,遗传是基础,教育起决定作用,环境产生重要影响。这里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恢复高考以来,教育以应试为导向的突出问题越演越烈,目标上以分数为本,内容上强调知识为重和应试能力,方法上以知识点教学为体系,强调在群体教学中通过竞争促进学习,在教师、家长和全社会的功利性目标导向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渐渐远离育人的本质,沦落成为孩子未来谋职业的敲门砖。从这个现实出发,林格提出“教育是没有用的”。本真的教育应该是育人为先,重视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强调面向个体发展个性品质。教育是双刃剑,正确的教育能使人得以自由健康快乐发展,而不正确的教育,不仅仅只是“没有用的”教育,还可能是“害人的”教育。教育必须要回归人性。

但林格认为教育不需要技巧,这显得太片面,正如黑格尔所说,“洗脚后倒洗脚水时将孩子也倒掉”。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在于会学习。学生学习需要知识和技巧,这些前人的智慧结晶是最可宝贵的教育资源,教师把知识和技巧传导给学生并且帮助学生吸收和建构,可以减少学生走弯路、歧路,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伴随着成功的幸福过程。而教师如何传导知识和技巧,这本身又是一种教育技巧,说教育不需要技巧,意味着谁都可以当教师,这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极其不尊重。每位学生都有个性化的心理特征、个性基础和最近发展区,教师如何把共性的教育技巧与学生个性的发展基础完美结合,如何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人格完善和能力发展,这需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教育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教育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的是教育艺术。

2、通过大量研究得出,导致当前中国学生厌学有三个非体制原因:一是教育者按照自己一厢情愿的教育设计,迫使孩子们“就范”,忽视甚至控制了人的主动性,而进行被动教育,造成孩子对学习产生消极抵抗的心理。二是教育者过于执着用大脑教育孩子,而忽略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应另外一颗心灵,这就导致很多老师和父母,说了好多好话,但就是说不到孩子心里去。三是教育者过于迷信教育模式与技术,而不是从生命发展规律出发,顺其自然地激发生命本来的潜能。

感言:让我们看看中国教育的现状吧,种.种偏见遍布各教育阶段,功利色彩蒙蔽了人眼,人们从思想中走入了许多教育的误区,却身陷其中,无法自拔。教师家长学生都无所适从,在老路上越走越窄,越看不到光明。当前学生的状况是高份低能的多,身心全面发展的少,有创造能力的少,部分学生的身体健康状态、道德水平、诚信素质水平令人担忧。看看他们受的什么教育,该玩的时候不让孩子玩,该学的时候学生却又不愿意学,该教的不教,不该管的猛管。不按规律来,不按科学办,一边填鸭子,一边拔苗助长,实在把孩子弄的惨不忍睹。

幼儿园里的天真活泼的孩子,也许从进园起就要开始遭罪了,所谓提前起跑,那么小的孩子于是在家长和社会的压迫下开始了成人般的学习。在幼儿时代,我们该让他们干什么——打基础。打什么基础呢,不是为学习具体什么东西打基础,而是为了拥有怎么样的学习能力,学习什么,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打基础。我们给孩子打基础,绝不能以他们认识多少字,能加多少数为标准,而是让他们养成什么样的思维习惯,是否能冒出许多奇怪的想法,他们是否是自由健康并快乐的。而这一切只有适量的玩耍或游戏加少量的有针对性的辅导才能带给他们的,因为他们喜欢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对未知知识的好奇心。也只有这样,他们拥有善于观察的眼睛和愿意去问为什么的头脑。认字学数等被动的教育则不是能够带给他们这些的,它们只能磨灭孩子们的兴趣和宝贵的好奇心。只有主动的玩耍等才能充分调动孩子门大脑的积极性,促进全面发展,为孩子今后的学习打造一个良好的个性平台。

中小学的教育方式也是陷阱处处。学校教育除了填鸭子,就是无穷无尽的考试,学生没有主动权,完全的被动的接受着已经被设计好的所有知识,把思维的训练、创造性的培养丢到了九霄云外,对学生的身体状况、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更是不屑一顾。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走过场,对学生迫切需要的心理卫生知识、国防知识、法律知识(或意识)很少涉及,体育课不能保质保量,对应该他们知道的性知识、性别角色、自我把握能力藏着掖着。头痛医头,脚疼痛脚,不成系统,没有规律。殊不知,有了良好身体状态、思维习惯和自学能力,学生对那些“死”在书本上的知识的学习将不再是一件难差事、苦差事。

3、学习是人的高级本能,是不需要教的,教育是没有用的。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只有真正做到无为而教,才能切实保护孩子的主动性。在孩子的成长面前,最好不要刻意地去做什么,才是教育的大智慧。

感言:林格提出的“无为而教”就是养成教育,把小苗扶正了,阳光雨露、土壤养份给足了,它自然会长成参天大树。广义的养成教育,不仅仅是生活和行为上的好习惯,还包括学习的习惯与兴趣。教育就是养成习惯。所以,学校要强调养成教育,抓习惯,抓养成。好的教育应是水到渠成的过程。

林格以“教是为了不教”,提出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概念,这很有道理。教育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对人的一生而言,教师的“教”显得太短促了,只有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才能实现教育“不教”的最高境界。我们要实施个性化发展的评价。传统的评价以全面发展为指导,“哪壶不开提哪壶”的手法对学生苛求过多,这不仅使快乐的学习变成痛苦的“任务”,更打击了学生自信心,而自信心恰是自主学习的前提。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性,关注学生并及时发现学生的优势和闪光点,给以赏识性评价。要培养学生自主的习惯。要有意识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小学中高段开始,在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之后,应该尽快实施自主学习方案。只有让孩子“在游泳池里”才能学会“游泳”,学习能力培养也一样,只有让孩子自主探索才能有所长进。

4、教育的本质是用心灵去感应学生。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强,他们对老师不再俯首贴耳,老师只有全面提升素养,放下架子用心灵去感应学生,才能达成教育效果。

感言:林格从东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角度阐发教育的本质,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心灵之间的感应。心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心性是万事万物的本质。从而他提出“教育之道,道在心灵”“精彩的教育,是传递精神能量”“教育就是一种灵动的气韵”“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目标管理”“做火柴不做蜡烛”“做农夫不做园丁”“做拉拉队不做陪跑者”“真正的教育是个性化教育”“阶梯理论”等观点。

只要老师真心爱教育,把职业当作事业来做,用心去爱班级里每一个孩子,他的行为举止就在和所有的学生进行着心灵感应。正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走不进孩子的心灵,所以孩子对它的反应是机械而被动的;正是因为现在的教育只是用诸如分数、名次、名校等外化的标准去评判孩子的学习,而不是尊重孩子的生命发展规律、让学习内化为孩子内心自然的需求,所以,学生学得压力沉重乃至厌学;正是因为众多的教育者只会以说教的口吻告诉学生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而不是用心灵去感召学生。

假如教育真的如林格所说的那样,回归到心灵的深处,回归到尊重孩子的生命发展规律,那么,我想那些原本害怕上学的孩子可能就会每天早上都迫不及待地冲向学校;假如学校的老师都用心灵去倾听孩子、用心灵去影响孩子,那这些老师都将成为影响孩子终身并让孩子怀念终身的师长;假如教育的目标回归到“焕发人性的光辉”,那么,从学校里走出去的孩子,就绝不会是一脸茫然的、懵懵懂懂的、被人评价为“有知识、没文化”的、而是有着人格魅力的、有理想有追求的“有魂之人”。这实在是一种令人神往的教育,我从心底呼唤这种教育早日在每一所学校成为现实,我渴望我的孩子能从入学的那一天起,就能接受美好的“心灵感应”。

5、教育应当使每个人的天性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外来的知识与道德要求,和种树、种庄稼一样,疏松土壤,兴修水利,让根系得到自然发展,教育就是要让人自然自由生长、主动学习。 “人的生命价值在于创造,教育者的生命价值在于创造教育之‘大用’,此为教育者的幸福所在”。

感言:好的学生不是学校教出来的,在学生成功的道路上,老师只是阶段性的领路人而已。为此:

一是教育者最好少一只手。在独生子女面前,我们的老师、家长都恨不得长出三只手、四只手来,结果大幅度延迟了孩子的自主和独立。纵观我们现在的教育者,是不是做得过多了呢?为孩子设计了美好的前程,希望他们沿着我们设计的人才观去奋斗,殊不知,这是孩子自己的理想吗?孩子们常常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而是为了教育者的目标而奋斗。因此,作为教育者,可以假想自己只有一只手,于是在孩子们面前,我们并不是完美无缺、高高在上的,相反我们成了需要他们帮助的人。这样,孩子就能独立地走自己想走的路,完成自己想做的事,而且能在帮助我们的过程中成长起来。“少一只手”并不是对孩子放任自由,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给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

二是放下自我,敢于“装傻”。教育者要保护孩子的自主性,关键是放下自我。我们经常看到,许多教师在学生面前俨然就是权威。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威,他们不惜要求学生服从。学生在权威面前,只有听命,没有自我。试想,这样的氛围下培出来的孩子哪来的自主性?因此,聪明的教育者,要学会“装傻”,这是放下自我的第一步。比如,在学习时,当学生面临一个难题时,我们千万不要着急地去点破,去揭示答案,而是给予孩子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甚至是“装傻”,让学生来帮助我们。在许多名家、大师的课堂上,我们经常见到的是这样“大智若愚”的教学智慧,看似一个不经意的“装傻”,却让课堂的主人——学生爆发出无限的潜力。这样,虽然在孩子面前暂时丢了一点“面子”,但由此换来的是养成孩子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知识和智慧的能力,以及培养他们自主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林格认为教育的核心是真爱,而善良是一种至爱,是一切人性之美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其意义已超出教育的范畴;他还提出“关系大于教育”之说,构建现代教育文化,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和谐的新型关系,倡导以最大的爱去实现教育;林格在教育中尤其强调学生的品格养成,“包容之美”“正直之美”“自信之美”“阳刚之美”,认为当前教育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还原人性之美,彰显人性光辉;林格有“真正的教育是个性化教育”的教育思想,其中的“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自觉”“一切教育皆有线索”“如何提高成绩——个性化教育的操作系统”“鼓励孩子用自己的风格学习”等观点不仅具备坚实的理论依据,更贴近教育现实,既具有理论指导性,又具有教育实践性,既颠覆了现行的一些错误的教育观念,又灵动地汲取了宝贵的传统教育思想精华。

卢梭问:“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他自己回答说:“最好的教育就是什么也不去做。”这句话不敢说是真理,但它发人深省。其实不管是对于家长还是老师,只要教育能充分发掘人的潜能,就是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不是多么生动的教材,不是多么博学的教师,不是多么高效的教育方法,而是那种源自教师内心深处的爱。博大无边,举手投足,点点滴滴。一个眼神,一份目光,一个动作,一句言语……

请你回归,回归广告本质 篇3

陈一

威汉集团(WE Group)的创办人,毕业于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主修市场营销。现任威汉营销传播集团董事长及行政总裁。她的使命是:帮助中国品牌国际化,国际品牌本土化。

2006年被美国商会授予“年度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女性奖”,2006年度中国广告25年杰出贡献奖,被《广告时代》杂志誉为17位全球:“最受关注的女士”,百位杰出营销人物,Jessica杂志“十大成功女性”等。

2008年,陈一被视为“聚焦亚洲商界领袖”,此专访节目分别在英国广播公司(BBC World)、美国公共电视台(PBS),亚洲电视台(ATV World)播出。

中国当代广告业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环境空前开放的土壤里,生根发芽。从青葱岁月到逐步发展成熟,成为重要产业,无论是广告理念还是广告实战运作,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广告业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默默无闻到影响世界,经历了三十年。

2009年恰逢节点,由于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的诸多不确定性,中国广告业必将经受从没有过的考验。我想和各位朋友说:请你回归,回归广告本质。特别是在经济寒冬之际,广告公司和广告人做好“本职工作”是当务之急。收购、合并甚至是谋求上市只能是一时的权宜之计。

Chinese contemporary advertising industry has grown up into an quite important industry in a unprecedented open economical circumstance. From the philosophy to its practical operation, this industry has changed a great deal. In a word, Chinese advertising industry has presented itself and influenced the world within 30 years.

2009 is the very turning point, because of the unstable global economical circumstance; Chinese advertising will encounter some challenges more serious than ever. That’s to say, the current key point is be back to advertisement itself and do what the advertisers should do. Purchasing, combination or coming into the market are just makeshifts.

全情投入 梦想在驱动

广告是以策划和创意为核心的高智商行为。热情和信心是每个广告人要具备的心理要素。现在做广告有一个误区,就是“数据为王”。诚然,广告人需要理性的思考,广告作品也需要数据的支撑。但是,广告人不能变成以数据为导向的奴隶。数字的导向很可能会使一些人走弯路,况且现代各种类型数据分析满天飞,其真实性还有待于考证。

参考数据无可厚非。但是,你的身上是否具有一种欲要迸发的热情,是否具有对广告的执着追求是广告人获取成功的首要气质。全身心的投入,带有感情的去从事广告工作,自信于你的工作会让客户满意,是梦想在驱动你去做一些你认为重要的事情,而不是“金钱”,更不是数据。

现实中,人人都想被别人称赞为创意无限,特别是广告人,没有创意休想干这个行业。对于广告的运用,传统均以金钱效率为先,创意为副。如今,各大媒体、广告公司竞争白热化,除却效率,创意及策略的讲求亦甚为重要,这一点被众多同行忽视。

不断创意是一种态度

我认为不断创意并不单是一种能力,更贴切的形容是一种态度。有此态度,可以应用在你能想到的各种情形下。在这方面,Edward De Bono是超级大师,他的横切面思考法及六顶思考帽是易看易明的经典。在他的另一本鲜为人知的著作《认真的创意》(Serious Creativity)中他提到多点关于创意的误解,其中一点是“创意是天生的,并不可教”,这全然不对。Edward De Bono便是以教创意,教思考为生。

假若仍把创意当作一项特别的事来看待便绝对错误,而且创意是可以锻炼出来的,如果你的态度是热忱、自信和不懈努力,你就一定能有好的创意。

在公司客户的评估中经常看到的三个主要话题分别是:价格谈判,策略性及创新点子。若能想到新点子,而又与策略配合,在合理价格(经过谈判后)下,接下来就是执行的问题。

而好的创意点子的产生,除了个人以外,通常在团队互相激励下或讨论下会更快取得更佳的成果。这是因为不同性格、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成员从不同的角度可互相引发不同的点子,大家互相支持,不再孤独,你便会更容易想到好东西。因此,多找些不同的人讨论,可以更易引发好的创意。深究一下,这其实也是一种态度。

自主、自创、自家和自豪

广告人要自主,不能因为进入了一个团队就失去了自主,你要有你自己的个性,个性在某种程度上会帮助你实现梦想,当然不是鼓励脱离团队。自创还是讲的创新,这里不过多阐述。自家,就是广告人要把自己的员工当成自己的一家人,互相照顾,就像孔子提倡的那样,把品牌价值与中国文化联系在一起。

广告人也要有自豪感。比如,威汉就是要帮助上汽集团打造一个中国人创造的品牌,不一定是中国制造,它可能是在英国生产,在欧洲界定,但是它是中国人拥有的品牌。中国品牌让外国人帮我去做,让外国人去学中国文化,但不卖中国货,卖的是中国文化,明晰企业价值。最后是观念,价值观念通过广告传达出去,我们国家才会强大,才会有自豪感,所以我强调威汉不只做广告,还要传达中国文化,有中国的品牌,有中国人的自豪感。

中国的影响力已不单单表现于经济上的影响力量,而是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过去,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体现在我们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之上,体现中国的形象广告也常局限于对中国传统产品和人文旅游的展现。逐渐地,我们会看到中国文化和影响力更多地表现为国际流行设计及当代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今年的戛纳广告大奖授予中国出品的阿迪达斯广告极高的荣誉,广告以极富张力的表现手法向世人展示了中国运动员与其身后亿万中国人的强大力量。又如荣威汽车的车标设计也是结合的西方优雅尊贵与中国“红”的元素,成为既具中国特色,又不失西方的贵雅气质。

中国品牌向高端市场提升,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一样得以提升。广告公司必须懂得如何将中国价值观转化成富有时代感,相关性和国际感的实质内容。中国的根基会成为资产而非累赘。

回归广告本质

还是回到本质,策略性和创新性是我们要追求的。广告行业不是金融行业,资本游戏稍有不慎就会把自己毁掉。至于,那些致力于“创业—扩大规模—寻求买主—卖掉自己—迅速套现”的广告公司来说,更需要回到广告的本质。因为,民族产业的振兴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旅游本质的回归 篇4

1 旅游本质之争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 关于旅游的本质认识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

1.1 经济本质

早在1910年, 奥地利学者施拉德 (H.V.Schllard) 就指出:旅游是外国或外地人口进入非定居地并在其逗留和移动所引起的经济活动的总和[1]。意大利学者马里奥蒂 (A.Mariotti) 的《旅游经济讲义》也认为“旅游活动是具有经济性质的一种社会现象”[2]。我国学者申宝嘉 (2008) 、王兴斌 (1999) 等亦认为旅游的本质是经济。旅游确实与经济密不可分, 它是旅游诞生的前提条件、必要因素。同时, 旅游活动或行为本身也促进了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 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这并不能说明经济就是旅游的本质, 因为尽管人们旅游的动机纷繁复杂, 但一般而言, 不会单纯为了经济或消费而旅游, 人们旅游的目的不会是为了促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 关注旅游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不是旅游主体, 因为经济不是旅游活动范畴内的问题, 它是旅游业范畴内的问题。旅游的经济本质论已经受到了学术界的较大质疑, 如陈道山 (2011) 就曾指出旅游的经济本质论是片面的, 它只触及了旅游的表象, 而谢彦君 (2011) 也对旅游经济本质论持否定态度[3]。

1.2 文化本质

旅游的文化本质论是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同的观点, 法国文化学者让·梅特森 (1966) 指出旅游的目的“在于消遣、休息或为了丰富他的经历和文化教养”[4]。俞孔坚、冯乃康分别指出旅游是“一种景观审美活动”[5]、“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活动”[6]。谢彦君则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指出“旅游在根本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7]。显然从以上学者论述可以看出旅游文化本质中的文化属于狭义文化, 即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而且突出了精神领域中的愉悦、审美等因素。对此, 有的学者提出黑色旅游的愉悦和审美问题。徐菊凤 (2011) “悲壮美”概念的借用根本无法解决这一问题, 因为人们通过“万人坑”解读到的是战争的残酷、生命的脆弱, 这样的旅游活动怎样也无法上升到精神的愉悦, 更不是审美。所以旅游的文化本质论出现了概念外延不周延的情况, 这已引起了部分专家学者的注意, 如张凌云 (2009) 、王玉海 (2010) 。由此看来, 愉悦、审美并不是旅游的本质属性。

1.3 仪式本质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纳尔逊·格雷本 (Nelson Graburn) 率先提出这样一种观点:旅游是具有“仪式”性质的, 他认为年度度假式旅游与人们人生结婚、毕业典礼等仪式等同, 是人生必须要经历的仪式, 那些带有艰苦性质的探险旅游等则是“界标式”仪式, 旅游者通过这些仪式会焕发出新的精神面貌[8]。其实仪式本身属于文化, 它是一种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具有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 以民风、民俗的形态出现, 这种行为模式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地域特性。比如结婚仪式会因民族、地域等明显地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而现代旅游则很难体现出约定俗成的民俗特点:它没有其他仪式约定俗成的内容, 更没有约定俗成的程序, 也很难显现地域性、民族性特点。它也不一定是人生必须经历的活动, 虽然现在已经是大众旅游时代, 但是对中国人来说, 相当一部分人还是没有将旅游视为自己人生必须经历的仪式, 因此, 将旅游视为人生必须经历的仪式实在是有些牵强。

1.4 体验本质

旅游体验本质的提出实际上是受到了体验经济的影响, 龙江智指出“就旅游的本质而言, 它是个人以旅游场为剧场, 旨在满足各种心理欲求所进行的短暂休闲体验活动”[9]。谢彦君在论及旅游本质这一问题时指出“旅游是人们利用余暇在异地获得的一次休闲体验”[10]。此后, 曹诗图 (2011) 从哲学视角出发, 提出旅游的本质是“异地身心自由的体验”。旅游体验本质得到大部分专家学者认可, 但是休闲体验、自由体验仍然没有办法解读黑色旅游、探险旅游中如何体现休闲。严格来说, 以山地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也很难说是休闲, 休闲体验更容易让人们想到休闲旅游, 而休闲旅游只是旅游产品的一个类型。

以上四种本质中旅游的文化本质、体验本质, 尤其是体验本质目前处于主导地位, 这两种观点已经脱离了经济范畴, 从而使得人们对旅游本质的探讨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2 旅游本质之争的根源

从旅游本质之争能够看出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主要原因是旅游活动本身复杂性、综合性使然。旅游客体的多样性、旅游主体的复杂性使旅游活动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特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新的旅游产品类型不断地被开发出来, 如红色旅游、绿色旅游、黑色旅游、休闲旅游、健康旅游等等, 每个新被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类型都属于旅游范畴, 但又都具有自己的特色, 因此, 旅游发展的历时性加大了旅游共时性研究的难度。这些旅游产品新类型不但使专家学者对旅游的“审美、愉悦”产生了质疑, 而且使得人们思考旅游中颇为重要的时间和距离问题:到底多长时间、多远才是旅游。从汉语来看, 目前学术研究中“旅”和“游”都面临着难题。便捷的交通和休闲旅游的发展让人们无法确定到底多远或用多长时间才是“异地”, 也就是“旅”的时间和空间如何界定没有定论。黑色旅游产品的发展又让人们无法回答“游”之乐到底在哪里;探险旅游让人们质疑旅游是否是休闲和放松;商务旅游、会议旅游使得人们怀疑旅游和工作到底是什么关系等等。

其次是人们囿于离散范畴[11]的限制, 即认为一个东西要么属于某一个范畴, 要么不属于某个范畴, 属于统一范畴的便具有同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不属于的则不具备这样的充分必要条件, 类似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熟知的非友即敌的观点。而实际上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着的, 人们已经意识到用二分法把事物完全分开是不正确的,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支持典型理论, 即一个范畴中有典型和非典型成员, 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 不是十分清晰的。就像马克思将“人”的本质规定为:劳动或实践、社会关系总和、需要。通过这些本质可以将人和“非人”区别开来, 如人和其他动物、植物的区别, 但是人的这些本质属性却不能很好地解释植物人这一概念。典型理论告诉人们应该以旅游中典型的旅游类型为出发点, 兼顾非典型旅游类型, 从而找到旅游的本质。

3 旅游本质属性再探讨

虽然旅游活动本身很是复杂, 但是日常生活中人们还是能够比较容易地判定出哪些活动属于旅游, 哪些不是旅游, 所以旅游在人们心目中有一个“标准”, 这个“标准”就是旅游的本质属性。它是所有旅游活动都应该具备的, 但不是旅游的唯一属性, 也就是旅游除了本质属性外, 还有其他属性, 所以旅游活动会异彩纷呈。因此, 将大众心目中的“标准”挖掘出来之后, 应该就能给旅游下一个较有说服力的定义了。

旅游本质属性的确立途径按照典型理论原则采取归纳法, 把目前已知的旅游类型进行归纳, 先找出每个类型的典型属性, 然后将各类型典型属性进行对比, 再找出这些典型属性的共同属性, 这样便找到了旅游的本质属性。这样就会发现会议旅游、商务旅游、康乐旅游、休闲旅游、探险旅游、红色旅游、黑色旅游、工业旅游、银发旅游、观光旅游等之所以能够聚集在旅游之中, 是因为它们既有“旅”, 又有“游”。“旅”使旅游者脱离了惯常环境, 来到非惯常环境, 非惯常环境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它不能单纯用数据来衡量。非惯常环境不等于异地, 异地更注重空间距离, 惯常环境、非惯常环境更注重日常工作生活环境与旅游环境的区别。尤其是随着休闲旅游的发展, “非惯常环境”较“异地”更接近旅游活动环境、范围。商务旅游、会议旅游等公务旅游之所以是旅游, 是因为除了与商务、会议与旅游共享“旅”之外, 一定有“游”, 否则就只能是公务出差, 而不能成为公务旅游。“游”是在非惯常环境中的活动, 是“旅”的目的, 从已有的旅游活动来看, 似乎无外乎参观和体验两种。参观是以“看”为主, 体验则要参与其中, 有时还要扮演一下以“非惯常环境”为“惯常环境”的人进行相应的活动。参观和体验本身就决定了该活动的短暂性, 当然短暂性是相对的, 会因旅游者、时代的变化而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旅游者为何会在非惯常环境进行参观或体验呢?这涉及到旅游动机问题, 旅游动机的研究目前中外学者也是众说纷纭。旅游动机的细分属于专题研究。本文认为旅游定义中将旅游动机归纳为“满足心理需求”就足够了, 无论哪种旅游都因旅游者心理失衡、处于不满足状态, 所以有了心理需求。这种心理失衡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弥补:一种是向上求得更高的状态, 突破现在状态;一种是向下知晓更低的状态, 从而获得对现在状态的满足感。综上, 本文认为旅游是人们为了满足心理需求而在非惯常环境中进行的参观或体验活动。这一定义凸显了旅游的本质属性:满足心理需求、非惯常环境、参观或体验。

4 结语

旅游业在不断发展, 人们开发旅游产品时考虑更多的是经济效益, 很少思考旅游本质, 因此在产品名称上下了较大功夫, 旅游类型不断被细分, 并将旅游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所以, 旅游的本质研究应该分清是历时的还是共时的, 而且不能求大求全, 应以典型的旅游为切入点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凌云.国际上流行的旅游定义和概念综述——兼对旅游本质的再认识[J].旅游学刊, 2008 (1) .

[2]申葆嘉.国外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 1996 (2) .

[3]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1.

[4]俞孔坚.观光旅游资源美学评价信息方法探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89 (4) .

[5]冯乃康.中国旅游文学论稿[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5 (2) .

[6]谢彦君.论旅游的本质与特征[J].旅游学刊, 1998 (4) .

[7]Graburn N.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3, 10 (1) .

[8]龙江智.从体验视角看旅游的本质及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J].旅游学刊, 2005 (1) .

[9]谢彦君.旅游的本质及其认识方法[J].旅游学刊, 2010 (1) .

[10]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

让出版回归本质 篇5

今年给部分出版集团及出版社的编辑做过十来场关于选题策划的培训,大家所关心的热门话题均为如何速成畅销书,无论内容,只唯畅销。我常常同情这些编辑,因为他们都是生存在一个以图书利润考核为中心的机制中,即便是一个刚进门的编辑,同样背负沉重的利润负担。我们这个行业多是没有什么职业规划的,员工也没有具体的职业前景的目标,除策划出畅销书完成任务并让自己生活好一些外,坚定的目标可能只是在“体制内”升官了。虽说出版这个内容产业的升官目标十分怪诞,但却是符合中国化生存的。因为出版社的集团化、企业化的转型并没有彻底转变其事业体制的核心价值以及思维方式。

在我的眼中,2013年的出版不会有太多新鲜的事儿,并不代表出版就真正走向疲软,而是中国出版这几年该革的命已经革完,甚至过于超前,2013年后的中国出版应该回归正常。

有一现象我不得不说,这几年出版集团大举兼并和投资优秀民营公司空前成功,成绩辉煌,但仔细分析其运作,国有资本千万元或是上亿元的投入背景中,派驻其中的会计或是出版社编制的编辑只是极小一部分,这些换了身份的民营出版公司并没有改变其内容生产的模式,这虽是好事,但结果却带来了提供书号出版社本身内容出版创意及策划力的减弱,本部的编辑越来越懒,因为完全依赖于民营公司的出版力量。因此,2013年,我希望与民营公司合作的出版社,要加强自己的出版力量,培养自己的优秀编辑。

灵光一现不难,难的是保持持久的创新能力,作为创意产业之一的出版单位,培养编辑的创意能力,提供内容创新的机制,是今后出版业必须改革的方向,这条路要走很长,关键还在于一句老话:观念的改变。

就2012年各媒体评出的年度好书单而言,着实是让我们欣喜的,有阅读价值的图书越来越多,得到读书人的热捧。因此,集团化也好,上市也罢,出版仍要回归到图书产品本身。2013年的图书市场,我相信会有更多的好作品出现,尤其是一些能真正具有文化积累与传承的图书,一味追求畅销书的时代将会过去,常销书的时代将会来临。只有这样,中国的读者才是真正有福的。我更相信,坚持出版理想的出版社和编辑会越来越多,这才是中国出版真正的福气。

同样,我真诚地希望数字出版在2013年能归于平静,不要再闹腾了,更不要再攀比无聊的虚假数据,钱也投了,基地也建了,新的一年也该生产出真正的数字出版产品了,我很期待。最关键的是,这产品数据要由读者来说,而不是我们自己。

作文教学呼唤回归本质 篇6

一、淡化功利, 回归作文本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就告诉我们, 学生作文是出于日常生活的需要。然而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 学生作文却完全变成了应试作文。不少老师的目光完全盯在考场上, 只要学生能把作文写完, 够字数, 不离题, 达到平均分就心满意足了。这其实完全背离语文教学、作文教学的宗旨, 完全没有考虑学生的发展。这样, 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一些学生到了高三, 写作水平还和刚进高一时没两样, 甚至有可能更糟糕的现象了。

大家都知道, 语文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这四种人生最基本的能力, 而作文正是这四种能力的综合体现。由新《课标》精神, 我们应明确, 作文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 尊重学生的情感, 使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应当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 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 达到关怀人生的终极目的。作文教学还要从“终身教育”的目的出发, 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 立足于人的一生, 定位于使人“学会学习”。

语文老师必须淡化功利, 去掉应试作文的束缚, 转化思想, 一切从学生出发, 牢记教学宗旨, 并在教学中回归本源, 切实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回归到因所见、所想、有所说的写作本质, 让他们体会到作文对自己人生的重要意义, 必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二、淡化技巧, 让学生挖掘、利用生活素材, 拓宽写作范畴

写作需要技巧, 这是毋庸置疑的。目前关于学生作文写作技巧的书籍多如牛毛。笔者也曾经呕心沥血地根据各种参考书自行摸索出一套从记叙文到议论文以及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 自以为循序渐进, 可操作、可见效, 但几经试验最终都是收效甚微。几经挫折, 几经反思, 得出结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无话可说, 无感可发, 写作往往只能胡编乱造, 无病呻吟, 再多再好的技巧也无用武之地。

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怎样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怎样让学生有话可说呢?古人云:我手写我口。前人对作文早就作出了最朴实的阐述。作文其实就是把想说和要说的话用文字表述出来。要让学生写, 就应该是写他们感兴趣、想说的事物。人们总结出来的种种写作技巧其实都有一个前提, 就是学生要先有话可说。有了这个前提, 才有技巧可言。而我们在实践中却把学生写作后期才需要的写作技巧、经验一开始就拿来训练学生, 自然是吃力不讨好。作家只有写自己熟悉的领域才能写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 同样学生也只有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才会有话可说。中学生学习负担重, 阅历少, 不善观察, 写作素材自然少。故此到处去找各种作文题目来训练学生, 往往反而会限制了学生。年轻人喜欢新鲜, 充满好奇, 接触到的事物和彼此交流的内容也非常丰富, 并充满了时代感和信息感。他们思维的活跃, 感兴趣和了解的事物往往超乎老师的想象。所以只有让学生写他们的身边事, 写他们愿意聊的话题, 才能让他们更关心生活, 去观察生活, 去积累素材。

故此, 笔者改变了一贯做法, 把写作的内容全部交给学生,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写什么。具体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来按照个人想法先确定写作范围和作文及练笔的题目, 并上交老师, 然后由老师按照一定的类型、顺序再让学生选择写作。结果学生上交的写作内容, 关注社会的材料多了, 写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多了, 写社会问题的多了, 写个人心理感受的也比较多, 有对社会的关注和应有的责任意识, 有鲜活的新闻事件, 新闻人物材料, 富有时代气息、新颖、极具代表性, 令人耳目一新。题材无论是大至国家大事, 还是小至个人情感, 都反映了他们这一代青年人的思想及性格特征。在正式的作文课中, 笔者还会让一个学习小组讨论大家近期喜欢谈论的话题, 并定出写作内容, 接着让他们在课堂上介绍为何写这个内容, 他们如何构思, 并计划怎么处理, 然后大家再就这个话题各抒己见, 老师仅是稍作指导, 之后大家动笔。这种学生根据兴趣自我决定的写作, 有着现实生活中他们喜闻乐道的素材, 也就下笔有文字, 有情感, 有思想, 并真实地还原了生活。这样的操作, 尽可能地挑起每个学生听说读写的欲望, 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 笔者认为是接近了作文教学的本质。而作文技巧, 只要老师指导中稍加点拨, 学生就能理解并加以自然运用。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扩大视野, 激活思维

《课标》在关于写作总目标的陈述中特别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在整个写作过程中, 写作和思考是同时产生的, 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帮助你把零乱的思想条理化, 使你的想法经过提炼而清晰起来, 并且进一步发展你的思想。当前社会,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应用。我们语文教师也必须跟上时代, 把它拿来充分地为作文教学服务。不可否认, 现在的学生买书少了, 读书也少了, 但他们的信息量却比上代人更多了。以东莞为例, 很多人家里没几本书, 但学生是家家有电脑, 人人手机可上网。在这样的现代社会里, 教师应因势利导,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使之成为作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利用网络收集资料, 利用博客, 应该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进行作文教学最有效的方式。笔者在实践中为学生开了个博客, 要求每个学生每周都要到博客上浏览并至少写一段话。刚开始的时候, 笔者会根据学生的实际设置一些话题, 让学生讲述自己或者他人的故事, 也会找些热门且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来让他们讨论。学生年轻, 都有表现自己和好胜的心理, 自然会很热衷于这种方式。无论是讲自身还是他人的故事, 他们都会追求朴实或者绘声绘色, 以自身的感受去努力打动别人。而辩论更是扩大了他们的视野, 激发了他们的思维。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者反驳别人, 他们会收集资料, 借鉴他人, 分析不同观点, 并完善自己的观点和论证。此外, 笔者还要求学生把所有同学所写的文字资料下载收集, 以备留作欣赏和素材准备, 随后让学生就此内容写作。通常的结果是写记叙文的同学能有故事有情节, 生动感人, 富于哲理或启发性;写议论文的同学有观点, 有材料, 有说服力;写其他文体的同学也应有尽有, 让人折服。总之, 学生的作文开始变成了有自己思考的文章, 能针对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发现。这样的做法, 其实也暗合了作文要多看多读多想多写的本质规律。当然学生也往往会有偏激或者绝对化的倾向, 教师在这方面必须做好引导。

四、展示成果, 激励深度写作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由低到高排列, 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需要层次越高, 越能反映出人类的特征, 越具有长远的价值和意义, 越成为更稳定、持久的动力。按照这个理论, 我们可以调动学生不断写作的积极性。写作是个苦差, 就算学生有话可说, 乐于网络, 但真正要写成赏心悦目的书面文字, 学生往往还是缺乏恒心和毅力。教师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把苦差变为乐事, 让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享受成功的愉悦, 把写作转化为自觉行为, 体验自我实现的需要。

《课标》也在不同的学段分别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 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互相评改作文, 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为了激励学生, 笔者主要是让学生互相合作和展示写作成果。如此一来, 学生就有了内驱力。这种内驱力除来源于学生有比较自觉的写作目的外, 还来源于在写作的合作和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比如练笔, 学生定下所喜欢或感兴趣的写作内容后, 先是个人写作, 写完后每个学习小组的成员互相批改, 然后选出一篇来再进行二次创作、修改。正式的作文同样操作, 但在讲评课上, 由该组的主创者和成员分别就写作及修改过程做详细说明。不论是练笔还是正式作文, 每个小组每次都要把推出的作文作为范文在教室展出, 并且规定在一个学期里, 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必须至少要推出一篇主创文章, 学期后集结成册。学生在这样由个人的单独写作逐渐转入多向写作的交流中, 学会多向评议、学会欣赏、学会修改, 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教师此时要做适时指导和抽查, 促使学生变知识为技能, 帮助他们养成留心观察、注意积累、勤于练笔、乐于交流等良好习惯, 指导他们把生活实践、阅读与收集资料和写作知识紧密联系起来, 促使他们形成技能技巧, 逐渐地爱写作文、会写作文、写好作文。同时教师应积极并向校刊及各类报刊推荐发表学生作品, 让学生得到更大满足。这其实是教师从劳累的作文指导和批改任务转向重在引导和激励学生写作的方向上来, 学生真正的回到“我想写”“我要写”的写作本质上。

现代中学作文教学, 要发挥其自身魅力, 任重而道远。语文教师必须去掉一份功利, 多一点探索, 多点人文关怀, 真正认清学生作文本质, 把握写作及学生成长规律, 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整个作文教学过程, 真正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让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 让作文教学回到原有的轨迹, 恢复其原本的目的和功能。

参考文献

[1].李华秀《写作本质论》, 新华出版社。

[2].王寿山《中学主体性作文教学研究》, 人民教育出版社。

回归教学本质,构建高效课堂 篇7

从回归教学本质的角度来看, 高效课堂应该是在课堂教学的特定形式和特定含义的基础上, 研究构成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立足于优化教师、学生、教科书三者之间的关系, 使之构成协调、高效的课堂生态系统, 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引下, 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 发挥教科书的凭借功能,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从落实课程理念、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角度看, 高效课堂必须要有明确的价值指向。高效课堂是途径, 不是目标;是载体, 不是本质。高效课堂的“高效”不以学生一时的学业成绩为衡量标准, 也不仅是指教学的实际效果和教学投入之间的比值, 应该以是否真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依据, 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标准。

高效课堂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确保学生主体地位为保障、构建动态平衡的课堂生态系统、以利于学生高效学习和幸福成长的课堂组织形式。高效课堂的具体表现有六个“力”要值得关注, 即蓬勃的生命活力、持续的内在动力、适度的思维张力、强大的团队合力、卓越的成功魅力、长远的发展潜力。这六个“力”, 突出了教学是为“人”的成长服务这一本质, 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习得知识和能力的效能感, 关注学生在课堂生活中幸福成长、主动发展的愉悦感。这六个“力”的背后, 有两条主线, 一是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思考“学什么”和“怎么学”两个基本问题;二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条件下, 我们怎样给学生提供思想引导和技术支撑, 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

基于以上思考, 结合我们正在努力探索实施的“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模式, 我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高效课堂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思维方式

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更好更快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的更好更快发展, 首先是健康发展。教学效率的提升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其次是主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优质发展。新课程确立了教是为学服务的基本理念, 学生真正要学的, 就是我们真正要教的。学生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就是检验我们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标准。

高效课堂应该让学生掌握最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掌握某一学科的基本结构, 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身心品质。简而言之, 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思维方式。学科素养的核心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以及思想方法。西方哲学家怀特海说:“在古代学校里, 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是智慧, 而在现代学校里, 我们降低了目标, 教授的是学科。”智慧的核心是用良好的思维方式去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意义。如果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单向灌输和机械训练上, 教授的仅仅是“学科”知识, 而不去关注学科内在的逻辑联系, 不去引领学生发现学科知识背后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 那么, 这样的学习显然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布鲁姆认为课堂教学要始终和学科主要的新观念、新概念以及最重要的原理联系起来, 才能让学生得到真正的课堂学习的高峰体验。

我们实施“整体建构”教学的初衷, 就是引导教师站在帮助学生找到主动学习的工具这一立场上, 解放学生的思想, 启迪学生的智慧, 用贯串学科知识的基本概念及概念结构、基本原理, 作为一条主线, 对学科知识体系进行逻辑的诠释和结构的架构, 来整体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程序, 发挥结构的功能, 在内化知识结构、丰富认知体系的过程中, 实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目的。这样的课堂, 才能让学生获得学科素养上的积极提升, 才能凸现高效课堂的魅力。

二、高效课堂要致力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和发展路径

把课堂还给学生,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这是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但是,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或意愿上, 而应该为学生的高效学习提供切实的载体, 为学生的良好发展提供可行的路径。

我们着力推行“整体建构”和谐教学, 主要从三个方面给学生的高效学习提供思想引领和技术支撑。一是发挥结构的整体功能, 引导学生利用纲要信号整体把握教科书, 利用基本概念或概念结构发现前后学习之间的内在联系, 整体构建学科的知识结构, 引领学生建立丰富的认知结构, 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意识。二是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 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从课前预习开始, 到课内探究和课后互补, 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 不断调节和监控学习活动, 对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反思、补救, 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 进行合理的编组, 小组的构成既有稳定性, 也有流动性;既关注学习差异, 也关注个性特质, 让课堂充满团队合作氛围。三是课堂以问题为纽带, 大致分成“感知教材、探寻方法, 变式训练、感悟方法, 当堂检测、验证方法”三个环节, 不断创设问题情境, 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 掌握知识, 学会方法, 培养能力。当然, 对预习情况的反馈交流, 针对学情适时调节学习进度, 发挥教科书的案例作用,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等, 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总之, 要为学生的主动学习、高效学习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和发展路径。

理解数学本质回归概念解题 篇8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数学根本上是玩概念的, 不是玩技巧, 技巧不足道也!”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 善于“退”足够地“退”, 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的地方, 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这“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的地方”就是指概念.章建跃先生认为, 概念及其蕴含的思想方法才是根本大法;只有围绕数学概念的核心开展教学, 在概念的本质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上给予点拨、讲解, 让学生在理解概念及其反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 对细节问题、变化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学.这其实就是一种概念教学观.众所周知, 概念教学时过程先于对象, 而具体细节正好是锻炼学生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机会, 是促进学生理解概念的平台.概念中有数学的知识细胞, 也有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这里的具体细节承载于数学解题之中.由此可见, 在教学中, 要让学生掌握用概念作判断的基本方法与步骤并逐步达到理解并应用的同时, 培养学生“回到概念去”、“回到定义去”的思维习惯.那么, 在课堂 (解题) 教学过程中到底应该如何落实, 使学生有“根”可循, 有“法”可依?我们不支持传统教学观的一无是处之说, 也必须承认核心概念教学实施的难度.数学离不开问题, 本文就如何渗透概念教学, 从概念出发解决问题, 回本溯源、提高教学有效性做一些阐述,

一、概念防范解题出错

无须讳言, 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体现就在于会解题, 但我们对解题过程反思一下, 成败的原因大都可以归结到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和掌握、概念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方法以及相关概念的联系上.

例1已知关于x的方程的解是正数, 则的取值范围为.

错解:原方程可化为2x+m=3 (x-2) , 变形得x=m+6.

由题意知x=m+6>0, 则m>-6.

解析:错解的原因在于没有正确认识到分式方程和分式的概念.回归分式方程和分式概念的本质, 即分母不能为零.从概念出发这里必须满足x≠2.

因此, x必须满足x>0且x≠2.

又x=m+6, 即m+6>0有m+6≠2,

所以, m>-6且m≠-4是正确答案.

例2已知的值.

错解:设… (1) , c+a=bk… (2) , a+b=ck… (3) . (1) + (2) + (3) 得:2 (a+b+c) = (a+b+c) k… (4) , 所以k=2.所以

解析:问题在于对等式2 (a+b+c) = (a+b+c) k的错误处理上.错解中要通过 (4) 求出的值, 因此在等式两边同除以 (a+b+c) , 得k=2.殊不知, 等式基本性质是在等式的左右两边同乘以 (或除以) 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或式, 等式仍成立.

这里, (a+b+c) 的符号不确定, 可能为零, 也可能不为零.因此不能盲目地在等式两边同除以一个符号不确定的代数式.

显然, 这是对等式概念的外延 (等式的基本性质) 模糊不清导致错解.对 (4) 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先移项再分解因式.

所以a+b+c=0或k=2.

所以或2.

【评析】认识概念的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解题的每一环节都伴随着相关概念的运用, 概念成为解题的出发点和解题行为实施正确与否的检验准则.

二、概念指向解题入口

波利亚说:“掌握数学就是意味着善于解题.”这句话本身没有错, 普遍做法错在要么只看到“解题”、要么用“多解题”以期达到“善于解题”.基本知识、基本思想方法源于概念, 概念自然是“善于解题”的根基.概念不仅能辨识问题, 还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例3若则x-y的值为 () .

解析:学生初看题目可能有无从下手的感觉:x-y既不能作为一个整体求得, 原方程也不能按照常规解法解出x和y的值.怎么办?唯一的出路:从定义出发!首先明确原式中含有二次根式, 根据二次根式概念, 被开方式必须非负.故原式中的字母x满足, 化简得x=1.借助概念意外地求出x的值, 而且发现等式左边等于0, 从而可求出y=-1.

【评析】偶次根式概念中的限制条件是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并伴随着问题解决的始终.

例4如图1, 在△ABC中, CD, BE分别是△ABC的角平分线, AF⊥CD, AG⊥BE, 探索FG, AB, AC, BC之间的数量关系.

解析:根据题目条件BE是△ABC的角平分线, 可知这是部分轴对称图形, 又已知AG与角平分线BE垂直, 从原图中分离出熟悉的简单图形如图2, 这就是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基本图形.因此, 解题的突破口就是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外延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 .于是解题思路的切入口就是延长AF、AG分别交BC于点M、N, 如图3, 形成等腰△AMC和等腰△ANB, 且有BA=BN, CA=CM;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知F、G分别是AM、AN的中点.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得

因为MN=BN+MC-BC=AB+AC-BC,

所以

【评析】识别核心概念的内涵、外延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

三、概念诱发解题联想

解题的灵活性来源于概念的实质性联系, 技巧往往是不可复制的, 是不可靠的, 因此要加强概念的联系性, 从概念之间的联系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例5若实数m满足, 则m4+m4=

解析:由m4+m-4联想到完全平方公式将a2+a-2再平方得 (a2+a-2) 2=a4+2+a-4.分析到这里, 要求解只需知 (m+m-1) 的值, 容易由已知条件获取, 两边同乘以.将 (1) 两边平方整理得.将 (2) 两边平方整理得

【评析】平方概念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 蕴含着诸多的技能与方法.运用概念联想, 挖掘概念背后的技能与方法, 使问题得以解决.

例6如图4, 点P为△ABC的内心, 延长AP交△ABC的外接圆于D, 在AC延长线上有一点E, 满足AD2=AB·AE.求证:DE是⊙O的切线.B

解析:首先要明确内心的定义, 即三角形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如图, AP平分∠BAC, 即∠BAD=∠DAE;结合条件AD2=AB·AE可得到△ABD∽△ADE.

到此, 解题思路似乎不太明朗, 我们再分析结论, 要求证切线, 要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必须清楚满足怎样的条件的线才是圆的切线, 即圆的切线的定义: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从定义出发, 只需说明DE与半径OD垂直.联想圆的垂径定理有半径与弦垂直, 而圆周角∠BAD=∠DAE得到弧BD与弧DC相等, 根据垂径定理得OD⊥BC, 离目标只有一步之遥, 证BC∥DE, 只需证角相等.而相似三角形能提供等角, ∠BDA=∠DEA, 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得∠BDA=∠BCA, 所以∠DEA=∠BCA, 所以BC∥DE.因为OD⊥BC, 所以DE⊥OD.即得证.

【评析】利用概念之间的联系, 结合因果关系打通问题解决的思路.

四、概念提炼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对象的本质认识, 是从具体的数学概念、命题、规律、方法等的认识过程中提炼概括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想法.数学思想方法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 数学概念和原理的形成过程是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重要载体.数学思想方法重在“悟”, 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过程.

例7如图5, 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交于点A (2, 1) , B (-1, -2) , 则关于x的不等式的解是.

解析:此题表面看似解不等式的问题, 实际上是函数、方程、不等式的内在联系.借助函数图象解决代数问题.不等式等价于y1≥y2, 在图象上, y1>y2反应的就是一次函数图象在反比例函数图象的上方;y1=y2代表的是一次函数图象与反比例函数图象相交.不等式的解就是y1≥y2时, 图象所对应得x的范围 (值) .体现数形结合思想.

例8已知:如图6,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 矩形OABC的边OA在轴的正半轴上, OC在轴的正半轴上, OA=2, OC=3.过原点O作∠AOC的平分线交AB于点D, 连接DC, 过点D作DE⊥DC, 交OA于点E.

(1) 求过点E、D、C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2) 将∠EDC绕点D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后, 角的一边与轴的正半轴交于点F, 另一边与线段OC交于点G.如果DF与 (1) 中的抛物线交于另一点M, 点M的横坐标为, 那么EF=2GO是否成立?若成立, 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 请说明理由;

(3) 对于 (2) 中的点G, 在位于第一象限内的该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Q, 使得直线GQ与AB的交点P与点C、G构成的△PCG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 请求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解析:对于第 (3) 题, 已知两点, 要确定第三点, 从而构成等腰三角形.即满足其中两边相等.两边对于三角形的三边具有不确定性, 也就是等腰三角形概念中蕴含着分类讨论的思想.因此,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哪两边相等进行分类讨论:分为PC=PG, CP=CG, GP=GC三类, 再逐一进行讨论求解.

【评析】概念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指导解题思路的形成和解题过程的完成.

数学教学本应以人为本,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育学生的理性精神.教学中要注重本质, 抓住概念, 就抓住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教学中注意力过于集中在“题型”及其技巧时, 自然会偏离数学的本质以及教学的本质.在对数学知识没有基本理解就进行解题训练是盲目的, 甚至崇尚“大运动量”, 也注定是低效的.这样的教学观念与行为过去和现在已经阻碍了学生的心智发展, 我们应对这种功利化的倾向保持足够的警惕.

摘要:当前数学解题教学中仍然存在过于追求技巧、难度和“题型”研究, 这样的教学观念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制约了学生的心智 (数学思维的) 发展.概念及其蕴含的思想方法才是数学的根本大法.只有从概念出发解决问题, 回本溯源, 培养学生“回到概念去”、“回到定义去”的思维习惯, 才能使学生有“根”可循, 有“法”可依, 从而理解数学本质, 提高思维能力.本文从概念防范解题出错、概念指向解题入口、概念诱发解题联想、概念提炼思想方法等方面详细阐述如何从概念出发解决问题.

关键词:回归概念,解题,数学本质

参考文献

[1]章建跃.“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及其教学设计得理论与实践”课题会议成果综述[J].中国数学教育, 2009.9.

[2]波利亚.怎样解题[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7.5.

上品折扣:回归百货业本质 篇9

在中国, 不乏OUTLETS的效仿者, 其中成立于2000年的北京上品商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旗下包括四家上品折扣和一家上品优价百货) 以迅猛的发展势头令人瞠目, 2007年销售额为6.2亿元, 2008年则突破了8亿元。不过, 上品折扣却否认自己是OUTLETS。

并非“五星级的下水道”

OUTLETS直译为下水道, 它的出现的确能够为厂家的库房解压, 成为过时商品快速流向市场的通道。业界人们把奥特莱斯称作“五星级的下水道”, 所谓“五星级”就是它们引入的都是国际的一线品牌。

“就商品本身而言, 上品折扣店里并没有国际一线品牌, 有的都是众所周知的牌子, 比如百丽、阿迪达斯、李宁、耐克等等, 并且物美价廉。”一位上品商业的负责人表示, 这也是上品折扣不同于OUTLETS的主要原因。

该负责人将上品折扣和百货业作了比较:“现在的百货大楼极其注重外在形式, 尤其是内部装修极其奢华, 过分强调品牌的形象, 商品在这里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 变成了一种‘展品’……这类豪华商场常常让消费者觉得无所适从, 面对一个个装修精美的品牌专柜, 一方面不知道哪个牌子合适, 另一方面更感觉价格昂贵, 常常无法挑选到自己满意的商品, 有时候甚至觉得会与自己无关。上品折扣这种模式其实是回归了百货业的本质。”

“中国的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获得成功, 最缺乏的既不是资金, 也不是技术、人才和管理模式, 而是是否能抓住自己所在行业的行业本质。即便一切条件都具备了, 抓不住行业本质, 仍然难以成功。上品折扣抓住了行业的本质, 深刻透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曾这样评价上品折扣。

理性回归满足大众

我国传统的百货大楼是满足了极大一部分大众消费者需求的。但现如今, 大部分的百货大楼对它们目标消费群体的定位是——中高端收入者, 以白领为主, 尤其是白领女性为主。于是, 百货大楼开始追求品牌形象, 从自身的品牌形象到店内所有的品牌形象, 百货大楼在一味攀比品牌的同时, 似乎忽略了消费者的需求, 一些传统的消费者与这些百货大楼渐行渐远。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 消费者也变得越来越理性。购物不是以到什么百货大楼为目的, 而是以最终可以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为目的。据了解, 在欧美, 专营名牌商品优惠价格销售的连锁商场, 都标榜自己的目标顾客是“受过教育的”、“中产阶层”、“追求时尚”的人士。他们不会像一夜暴富的人以“只买最贵的, 不买最好的”为行事准则的一掷千金, 只挑豪华名店以体现自己的“身份”;他们绝不虚华而注重实惠, 他们会为买到最合算的商品而精打细算, 但他们又追求时尚, 讲究生活质量, 认可知名品牌。他们是日趋成熟的现代社会中逐渐壮大起来的中坚力量和社会构成, 即所谓的中产阶层和知识阶层, 他们是构建和谐、成熟、理性社会的稳定力量和消费中坚。

商品折扣的目标消费群体就是这样一群理性的消费者, 他们是大众消费群体, 但是他们追求生活质量;他们在意品牌和品质, 但是他们却不在意购买场所;他们充满了理智, 将要或者已经成为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

说上品折扣是回归了百货业的本质。首先, 体现在消费者身上, 他们是大众消费群体;其次, 体现在商品本身, 在这里并没有国际一线品牌, 但是却有众所周知的牌子, 比如百丽、阿迪达斯、李宁、耐克等等, 并且物美价廉;再次, 是购物环境, 让消费者充分地融入到这个卖场里面, 在这里消费者既是客人又是主人, 享受客人般的待遇和主人般的自由。

上品折扣成功的五大“撒手锏”

2000年以来, 上品折扣从北京王府井大街的第一家店发展到现在已有5家。其2007年销售额为6.2亿元, 2008年则突破了8亿元。上品折扣的迅猛发展势头令人瞠目结舌, 自此上品折扣也正式以上品商业为商号, 以全新的姿态向着大型连锁的业态发展。

在北京新开商场经营普遍不景气, 竞争愈发无序的商业大环境下, 上品商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辉煌成绩, 关键在于其抛出的五大“撒手锏”。

厂家第一, 零成本进店

在上品折扣广场没有名目繁多的进厂费、过节费、促销费等等。上品折扣广场的统一卖场、统一货架, 使得供应商连装修费都节省了。这样一来, 极大减轻了品牌供应商的压力, 从而受到供应商的支持和欢迎。在各商场普遍压后结款期的大环境下, 上品折扣却做到了一月一结款或两星期一结款, 使得供应商的资金周转大大加快。既卖得出货, 又拿得到钱, 此举深得供应商的称赞。

真品牌, 低折扣

上品商业的经营以名牌商品的折扣销售为特色, 牢牢把握这一折扣业态的基本特点, 即折扣商品必须是以名牌为依托的。在商业的选取上, 上品商业严格把关, 没有在北京主要百货商场中出现过的品牌, 绝对不允许进入本商场。展示给消费者的是真真正正的名家名牌, 实实在在的低价折扣。

全面国际化的率先尝试

上品引用了国外类似商场好的形式, 通过直接借鉴国外相应品牌商品折扣优惠卖场的布局与展示形式, 使得上品折扣从形式上到骨子里都更加国际化。在卖场布局上, 最大限度地方便顾客选择商品, 强调以人为本的顾客友好性。

主题特卖

即每一到两个星期, 在商场内组织某一类或某几类商品, 以主题的形式, 汇集最丰富的商品品牌和最优惠的折扣价格, 用专门的卖场区域, 以统一的对外宣传推广手段, 有重点地向消费者推出不同的商品组合, 使消费者感到常来常新, 每次都有新的发现, 增加他们的新鲜感和在购物时意想不到的惊喜, 同时, 增加了消费者对上品折扣广场的回头率和忠实度。

不同业态的良性组合

回归本质的年代 篇10

人们为设计买单也成为理所当然的事。一方面对设计领域的人士来说,这自然激发了他们更大的创作热情并推动了设计进步;另一方面,趋利主义驱使一些设计师虚假的特立独行,刺激出无谓的消费欲望。

前段时间某网站BBS中一业主辛辣的提出一个问题:我家有必要要那么多射灯吗?为何每个设计师为了造型需要,都无端添加多个灯源?这些效果是必要的吗?电的浪费谁来负责?一石激起千层浪,回帖数多达几百条,形成了激烈的论战。在对垒中,有设计师虚心反省业主提出的质疑、有设计师诚恳为业主提出更好建议;但也有设计师不客气的嚷道:没有钱就不要装修设计!没有光灯,如何帮你做出效果?专业、修养高低可谓一眼见分晓。从这个事件中颇值得设计师们深思的是:设计师为之骄傲的巧妙或者说虚华的设计包装,是否已然过度?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在设计经营中反被忽略的情况,是不是到了严重的地步?设计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不仅仅中国,实际上整个全球都面临着消费者同样的反映。纽约独立设计师乔尔•布鲁诺说:“整个世界都在打折,用最原始的手段,让商业社会的现金流畅通,这个时候即便价格再便宜,依旧无人问津,因为全球扩张性消费时代已经暂停,人们只对商业设计的物质用途感兴趣,设计元素在此时回归到最原始的萌动状态。”

如果设计只成为炫技的把戏,造型的游戏,消费者在盲目追随后回归理性,设计师们该如何面对?随着信息获取的进一步便捷,民众对设计的审美和认知能力日益提高,不负责任的设计师又该淘汰多少?

成功的商业模式都回归本质 篇11

创业的方向与产品定位

无论什么产品都要遵循三个原则:有需求、有优势、有利益。首先,我们不管是创业也好,投资也好,最关键的是要选一个方向,即产品的定位。一个产品必须符合三个重要的原则:有需求、有优势、有利益。

有需求,其实就是大部分人在讲的痛点。比如之前的某个服务,或者某个公司的产品有缺陷,我们觉得能去完善它,那么市场上有这样的一个需求。有优势,是说同样你找到了这个痛点,但不见得你能做,你要结合自身的优势。我们都知道微信现在是最好的,我们知道淘宝也很好,百度搜索引擎更棒,问题是我们现在做这样的事情是不是有优势。我定位的优势是:当你找到这个需求的时候,这个市场上还没有爆发的时候,那么你有机会。

比如2003年的时候,整个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是e Bay的天下,它们占了90%的市场份额。淘宝是在2003年12月出来的,当时中国的网民只有7000万—8000万,对电子商务感兴趣的大概只有1000万—1500万,那时e Bay占领的优势并没有大的意义,虽然他占了90%,但整个市场并没有爆发。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爆发是在2006—2007年,所以淘宝在2004、2005年的发力,迅速就把e Bay干掉。爆发过后,百度做有啊、腾讯做拍拍,就没有机会,因为那个时候市场已经爆发了。

我们好多人都说怕腾讯,的确,当一个市场刚开始起来的时候,腾讯如果马上也做,市场上你就基本上被他打败,包括当时的米聊。但如果是在爆发前,已经取得领先时,你就根本不用怕。比如,当时暴风做播放器,后来腾讯做了腾讯影音;迅雷做下载,腾讯也做了旋风。4399我们是2004年开始做的,那时市场没有爆发,到2007、2008年的时候,4399已经拿到40%—50%的市场份额,后来腾讯出了3366,很多人就跟我说“文胜你可能要担心了”,腾讯3366的界面比4399好100倍,他们的服务器稳定性高,甚至他们买了很多版权。最终结果如何?大概2年前,那个负责3366的产品经理告诉我,他们把它关了。因为4399已经是在那个爆发期领先了,后面的人其实就是在帮它的忙。

我们再看百度,百度在2004年的时候,中国的市场份额只有30%多,Google是最厉害的,大概占了40%多,其他的还有搜狐、中搜等。但是百度最关键的战役是在2005年,第一,上市;第二,当时发生了一个很重要的事件,2004年年底Google被停掉了一段时间,百度那时快速超过Google,整个市场就发生了逆转。

有优势,即你要结合你自身的优势。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长处,哪怕你没有优势,至少你对做的这个事情是有激情的,你喜欢干这样的事,你愿意干、愿意学习,那你很快就能变成有优势。

有利益的定义就是只要你有用户,就一定有价值,这毫无疑问,从国外的雅虎、Google和Facebook已经都证明了。在中国,最早的百度、腾讯也不受人待见,3大门户在2004年时,都可以把百度、腾讯收了,但最终为什么是BAT脱颖而出?还是用户。腾讯2004年在香港上市时,股票是3.8元,后来跌到2元多,就是因为所有人都不相信这家公司最终能赚到钱。结果它现在的股价相当于800元。

这里有2个重要的原则,你的用户怎么来,用户规模有多大。为什么很多人都烧出了用户,但最终还是死掉。你的用户最好是自然而然来的,就是说你的用户获取成本是低的。举个例子,优酷的用户数相当于百度的30%左右,为什么优酷的市值和收入远远比不上百度?优酷的用户获取成本太高,一是带宽,百度是文字,优酷是视频,流量比百度小,带宽成本可能是百度的几倍。二是优酷的电视剧、电影都需要花钱买,百度是网上免费得来的。再举个例子,比如说4399,2009年刚开始的时候一分钱收入也没有,我们现在2015年的收入上亿就在于4399的获取用户成本很低,其实4399还没有大量地去发展商业模式,但它就能赚那么多钱。美图秀秀也是,我们也不赚钱,但我们也不担心,因为有中国几亿的女同胞都在用美图秀秀,一旦做一个跟美相关的产品就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利用网络联盟的方式发展

我曾抢注过十多万个互联网域名,现在总估值超过1亿美元,因此被人称为“域名大王”。现在我谈下自己的创业感受。

我是以个人站长为起步,以草根闽商为特性,有人说我从“域名投资大王”转变为“VC天使大王”。中国创业跟美国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有个人站长。为什么美国没有?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讲,美国的雅虎杨致远、Facebook的扎克伯格、Google的拉里·佩奇,都是个人站长。一开始他们也是个人做一个网站,只是美国的VC体系发展得非常完善,只要稍微有流量,只要稍微有点起色,VC就投他,就慢慢变成商业网站。中国为什么不一样,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地方,有很多做得非常大的个人网站,以前叫个人网站,后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叫APP,现在叫网红。这就是中国的不一样,中国的个人网站、个人联盟的力量非常强大,只有善于利用这2个力量你才会大。

2个很成功的案例。比如百度和淘宝,就是用这种联盟的方式快速做大的。百度在2002年以前,只是一个搜索引擎提供商,提供3大门户的搜索,刚开始做的时候没有流量,它只好寻找个人网站帮助。在2004年,百度上市前1年,个人网站占百度流量是70%多,百度的主站只占20%多。到今天,所有联盟的流量倒给百度的还有将近25%。

你怎么去利用中国草根站长、草根联盟的力量,快速做大,很有意义。百度跟淘宝这两家,你不能一起烧钱。百度为什么能承受,因为它分给个人站长的钱实际上是广告主出的,淘宝的淘宝客也是店家出广告费,它只是中间搭了一个桥,自己还赚了钱。如果你的模式里纯粹是自己花钱,那很难坚持到最后。

我们一开始创业,一开始都会想得很美好,但其实在做的过程当中,它其实是会有变化的。你去看BAT也好,或者是看国外的成功案例,最终没有一个人按照PPT来做的,如果你们创业体系按照PPT的模型,那一定会完蛋。在做的过程当中,你适应、了解用户的需求,不断地做出调整,大的方向可以不变,但是在小的一些战术、战略里,必须不断地做出调整、改变、适应,才有可能做得好。

产品的名称要容易传播,是吉祥名字,注册商标。这一点我相信大家都容易理解,就是好记、简单,其实谁都这样想。但经常会碰到问题,比如域名、商标的问题,你想到一个很好的但被别人注了,就想第2个、第3个、第4个,终于到了第20个,这个没人注,但这个已经是很烂的域名。因为好的一定被别人注了,但你们可以换个心态,其实是可以买的,也就是买的代价可能不高。有一个好的名字一定是非常关键的,在中国接下来的拼音会占很大的优势。

上一篇:虚拟网格下一篇: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