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本质理解(精选9篇)
社会主义本质理解 篇1
试题: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说明: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国开电大专科所有专业学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之大作业。
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他说:“我们冷静地分析了中国的现实,总结了经验,肯定了从建国到一九七八年三十年的成绩很大,但做的事情不能说都是成功的。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一,生产力是首要目标。这是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邓小平指出:“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人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在生产力目标中,只有解放生产力,才能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只有解放生产力,才能发展生产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第二,共同富裕是最终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以生产力目标为前提,同时又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为保证。相对于共同富裕这一最终目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都是手段。邓小平曾对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做过专门论述: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既体现了手段与目的的统一,也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制度,才能保证共同富裕这一目标的实现。
社会主义本质理解 篇2
概率是对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描述. 以生活实际中的概率问题为背景, 初步认识概率, 也为学习高中数学中的概率知识内容打下基础.然而, 正因为才初步接触相关知识, 在实际学习中同学们对这部分的内容会有不少的混淆以及错误, 下面就这些错误的成因以及解决策略进行简单的阐述.
易错点1:对事件发生概率的理解不清晰
例1下列事件属于必然事件的为 () .
(1) 今天下雨的可能性为99%; (2) 太阳从东方升起; (3) 某种彩票平均每10张中有一张中奖, 小红买了10张这种彩票, 肯定有一张获奖; (4) 南沙群岛的某一天下了一场大雨.
A. (2) B. (2) (3)
C. (2) (3) (4) D. (2) (4)
【学生错解】B.
【学生分析】每10张彩票有1张中奖, 那么每张彩票的中奖概率就是1/ (10) , 所以10张彩票中必然有一张会中奖, 所以 (3) 是正确的.
【错因分析】必然事件是指一定会发生的事件, (2) 中太阳从东方升起是必然事件, (3) 中彩票的中奖概率是1/ (10) , 并不代表10张彩票中必然有一张彩票会中奖, 而正确的 (4) 选项同学们较易忽视, 南沙群岛的某一天下了一场雨是过去已经发生了的事, 所以是必然事件, 这与 (1) 中的情况恰好相反, 今天下雨是还未发生的事件, 所以 (1) 是不确定事件.
【正解】D.
易错点2:几何概型的认识错误
例2在一次晚会上玩飞镖游戏, 靶子设计如图1所示, 从里到外的三个圆的半径之比为1∶2∶4, 则打中阴影部分的概率为多少?
【学生错解】
学生分析
【错因分析】该题考查的内容是几何概率模型, 根据几何概型的意义, 应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 要避免单纯依靠公式机械计算.
易错点3:利用树状图解决问题缺乏灵活性
例3我市举办了首届“汉字听写大赛”, 经选拔后有50名学生参加决赛, 这50名学生同时听写50个汉字, 每正确听写出一个汉字得1分, 根据测试成绩绘制出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如下:
(1) 求表中a的值;
(2) 请把频数分布直方图补充完整;
(3) 若测试成绩不低于40 分为优秀, 则本次测试的优秀率是多少?
(4) 第5组10名同学中, 有4名男同学, 现将这10名同学平均分成两组进行对抗练习, 且4名男同学每组分两人, 求小宇与小强两名男同学能分在同一组的概率.
【正解】 (1) a=50-4-8-16-10=12
(3) 优秀人数=12+10=22 (人)
【学生错解】 (4) 设四名同学分别为 (1) (2) (3) (4) , 其中 (1) 代表小宇, (2) 代表小强, 树状图如下:
由树状图可知, 共有12种等可能情况, 符合题意的情况共有2种, 所以
【错因分析】这与摸球问题的区别在于, 当 (3) 号和 (4) 号出现在一组时, 小宇和小强也恰好是在同一组的, 所以符合题意的等可能情况共有4种.
理解本质 灵活运用 篇3
一、注重比较,联系实际
[教学设想]
众数,在学生的眼中是完全陌生的,在我这个刚刚教实验教材的老师眼里也并不熟悉。在翻看了教材之后,知道了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因此在准备这堂课的过程中,前期我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理解编者意图等方面。初步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在一组数据中,用平均数来表示“总体水平”和用中位数来表示“一般水平”的方法。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时候用众数,什么时候用平均数,什么时候用中位数。我在课前与经历过该知识点教学的同事进行了交流,大家认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连成人在某些时候都难以作出唯一判断(事实上,有些情况的确不能拿唯一的某个统计量来分析)。为了不使刚刚接触此知识的学生在具体问题的判别上将这三种统计量搅和在一起,教师需要在提供的情景上作出甄选,做好语言的引导,包括课堂上合理的活动安排,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相互交流合作,都是本节课教师需要注意和努力的。
基于以上对教材、对学情的分析,我在设计教学时对本节课教学起点和教学重点的展开都做了适当的调整: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同时考虑到学生认知的现实基础,本节课的设计应适当提高起点,在组织教学时,开门见山地呈现学生的已有认知,并把“众数”的教学放在与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比较中展开,由此产生了第一个教学预案。
[第一次教学实践简述]
(一)认识众数,在举例中初步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统计量——众数。顾名思义,你觉得众数是怎样的一个统计量?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举例建立众数概念,了解众数意义。
(二)在与中位数、平均数比较中深入理解众数的意义。
1.师:除了众数这个统计量外,在统计中我们还学过哪些统计量?在你心目中,平均数是怎样的一个统计量?中位数又是怎样的一个统计量?
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巩固平均数、中位数的意义。
2.师:在上个星期中,我们学校崇实园505班同学进行了一次数学考试,下面我们来看其中第一小组的考试情况:
91 90 93 9998 8998
请你仔细观察这组数据,你们觉得用多少分来代表这组同学这次的考试成绩比较合适?下面请拿出你的草稿本,把你的想法、思考过程写下来。
(学生讨论、交流,重点就为什么不用众数来表示展开讨论)
3.师:下面我们再来看其中第二小组的数学成绩情况:
929794100100489191
请你仔细观察这组数据,你们觉得用多少分来代表这组同学这次的考试成绩比较合适?
说出你的选择理由。(为什么又不用众数来表示?)
4.师:在另外的四组数据中,你觉得哪一组数据比较适合用“众数”来表示这组同学的成绩情况?为什么选择这组?说说你的理由。
5.小结:我们发现用哪个统计量来代表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关键还是要看一组数据的特点,当然还要看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比如:同样是考试成绩问题,我们如果要比较哪个班同学的考试情况好一些,你觉得用哪个统计量比较合适?如果要看你的成绩在班级中处于什么水平,你觉得用哪个统计量比较合适?如果要看你们班多数同学的成绩情况,你觉得用哪个统计量比较合适?
(三)联系情境,应用众数、平均数、中位数。(略)
[首次实践后的探讨与反思]
原设想通过三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众数这个统计量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达成比较全面正确的认识。但教学事实说明,这是教师一厢情愿的预设,学生自有学生的认知起点和认知特点。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以这样的方式建立众数的概念,理解众数的意义,显然过于单薄。在众数的概念没有很好建立的情况下,就让学生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统计量,从而修正自己对众数的理解,显然拔高了要求,以至于学生的参与面不高,参与度不强,也降低了众数在整节课中的地位。
课后,各位听课教师全面剖析、热烈讨论,得出了不少意见和建议,令我深思,并认真分析问题的原因所在,归纳起来有两个层面。
理念层面:1.教学应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认知,使学生感受其生活的意义;2.教学设计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学生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有知识矛盾的冲突,才有主动探究的欲望;3.教学不是简单的给予,不能以教师的认识代替学生的认识。
操作层面:1.众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教学可从现实生活引入,使学生具体感受到生活中众数的存在,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众数的统计意义;2.众数的学习与以前学习的平均数、中位数相联系;3.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教师应紧紧抓住,并充分展开。如以表格方式呈现统计结果时(如37码女鞋卖得最多, 12双),学生往往误以为12就是众数,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说清楚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哪个数出现的次数最多,并引发学生讨论,从而对众数概念形成正确的理解。
鉴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关键是:理解“众数”概念的本质,能用“众数”解释生活中的众数现象,并灵活运用众数。
二、理解本质,灵活运用
[第二次教学实践简述]
(一)创设情境,认识众数
1.情境引入
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所示(单位:码):
3736 3836 373738353937 38 403637 3837 373437383637 38 3937 3739 35 38 36
师:请默默地读题,仔细观察这30个数据,你能从中得到一些怎样的信息?
生:我发现37码鞋卖得最多,34码和40码的鞋卖得最少……
师:这些信息你觉得对于鞋店来说有价值吗?有什么价值?
生:有价值,可以为进下一批货提供依据。
师:这家鞋店的经理确实想要参照这些鞋子的销售情况来决定下一批货,如果这位经理想要对这些数据了解得更清楚、更全面,你有什么建议?
生: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排序,再进行统计。
师:我们一起对30双女鞋销售情况进行统计……
2.认识众数
师:刚才在统计的时候,老师发现有一个数据出现的次数特别多,是哪个数据?
师:在这里,37码出现了11次,出现的次数是最多的,这样的数在数学中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众数”。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统计中这个重要的统计量——众数。
师:这组数据中的众数是多少?假如你是这家鞋店的经理,你会怎样确定各种鞋的进货数量?
3.加深对众数意义的理解
师:那么在一组数据中的众数会是几个呢?请举例?为什么?
(二)联系生活,拓展众数
1.学生举例
师: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众数,生活中到底有没有众数?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众数呢?
生:我们在选举班长时,要用到众数。
师:这里的众数是什么?
生:得票最多的那个同学的名字就是这里的众数。
师:这样看来,众数不单指的是数据,还可以指一个人的名字。
生:商店中经过统计,有两件商品卖得最多,并且一样多,这里的众数就是这两件商品的名称。
生:评选最受欢迎的动画片,这里的众数是这部动画片的名称。
……
2.教师举例
师:如果学校要为我们做校服,你建议学校做的校服以什么颜色为主色调?(现场统计)这里的众数又是什么?
师:我们要评选最受欢迎的课外读物,这里的众数又是什么?
师:在百家姓排行榜中的众数又是什么?
师:有时候,我们这么统计平时成绩:
全班60人数学考试情况统计:
96至100分:32人
91至95分: 15人
86至90分: 8人
81至85分: 2人
66至70分: 1人
41至45分: 2人
这里的众数又是什么?
3.解释“均码”现象
师:上个星期,老师到超市服装柜台前,发现了这么一个现象,有些服装这样标出——尺寸:均码;价格:50元。你觉得这里的均码是怎么回事?
生:平均尺码、多数人能穿的衣服……
师:均码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看书本是怎么说的。
师:现在你们知道均码是怎么回事了吗?这里说均码蕴含平均数和众数原理。这里众数原理从哪里体现?平均数呢?
(生讨论……)
4.用众数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师:老师又来到超市卖米和八宝粥的地方,又见到这么一个现象,大多数的米15千克一袋,八宝粥355毫升一罐。你觉得厂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产生了这样的数据?
师小结:同学们讲得很有道理,老师更欣赏我们有些同学能用今天所学的众数知识来解释,当然这些数据的产生我想可能有更多方面的原因,但是我相信和我们同学讲到的有很大的关联,生活就是这样,有些看上去很平常的事情中,可能蕴含了很多数学知识。
三、新旧对比,深化众数
1.师: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众数这个统计量,在统计中,除了我们今天学过“众数”这个统计量外,还学过哪些统计量?
(多媒体出示一组同学的考试成绩:85、88、88、88、89、93)这组同学成绩的平均数怎么求?中位数怎么求?
2.师:假若有位同学的成绩统计错了,是不是三个统计量都要改变?
3.师:根据一组同学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你猜测全班同学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可能是多少?(得出一组同学不能代表全班同学的结论)
4.师:如果在一组数据中,要用一个数据来代表整一组数据,你会首选哪个数据?说出你的理由。
师小结:用哪个统计量来代表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关键还是要看这组数据的特点,当然还要根据我们所关心的问题进行选择。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几次实践后的整体教学反思]
后面几次教学和第一次试教相比,教学过程总的来说较流畅,学生也能主动参与学习,对众数的理解也比较到位。几次磨课下来,感觉在“众数”教学中,重点应关注以下几方面:
1.把“众数”放在有意义的现实情境中学习。有了典型的现实情境作支撑,学生自然就能感受到学习众数有趣且有用。如在鞋店的经理想要参照30双女鞋的销售情况来确定下次进货的数量这个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了认识众数的必要性,从而也使学生认识和理解了众数的数学意义。这样也符合学生从形象到抽象的认知特点。
2.重视众数个数的讨论,加深对众数意义的理解。众数意义的教学是一个由具体形象到抽象概括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认识也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的过程,没有量的积累,质的提升就会生硬、牵强,无法自主实现。本课通过“刚才我们认识了众数,那么在一组数据中的众数会是几个呢?请举例,并说出你的理由”,这样在和众数意义密切联系的讨论中,为学生对众数意义的理解找到更为丰富的表象支撑,从而也加深了对众数意义的理解。
3.注重对生活中众数现象的关注,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众数的本质。以前学的平均数,为什么学生会这么熟悉?笔者以为是因为学生接触得比较多,用得也比较多,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和现实意义学生往往容易沟通。所以众数的教学也可找生活中的众数现象,使学生具体感受到生活中众数的广泛存在,同时体会到众数的统计意义和现实意义,找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结点,沟通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从而把握数学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数学认识。笔者认为,师生共同举例生活中的众数现象,讨论生活中的“均码”现象,讨论生活中为什么一袋大米通常15千克,一瓶八宝粥通常是355毫升,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众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也提升了众数的统计意义。
4.注重三个统计量的对比教学,加深对众数本质的理解。在认识众数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平均数和中位数。在本节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中,注重了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数学意义和统计意义的比较。只有这样,才能对三个统计量的认识逐步完整和深入。当然,三个统计量的比较只有在各自意义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这也是第一次教学实践中所缺失的。
回顾“众数”的磨课历程,是一个不断认识、清晰和提高的过程。笔者认为教学“众数”的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理解“众数”的本质特征,从而使学生灵活运用“众数”。
(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314500
社会主义本质理解 篇4
只想赚钱,不想解决别人的问题,等于把顾客当成傻子,然后渐渐的,自己也变成了傻子。前段时间,一直有网友问我:“什么项目好做,有什么好的项目推荐,现在做什么比较好?”,我的回答是:“中国不缺少项目和产品,而是缺少发现需求和创造需求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你先发现一种需求”。
如果你知道别人需求什么,说明你已经成功了一半;但是如果你不知道别人需要什么,即便给你全世界最好的项目和产品,你也不懂如何卖出去,或者说卖给谁。为什么有人能把泥巴变黄金,把白纸便钞票,那是因为他们知道哪个地方缺少这些东西,那些人需要这些东西。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创业的本质是发现一种需求,那么什么是需求?需求就是商机,商机就是问题,我们在生活中会碰到各式各样的问题,每个问题都有可能是一个商机,假设你在生活中碰到一个解决不了的问题,询问身边的人,发现他们也经常碰到这个问题,说明这个问题需要注意一下了。
所以现在我们要改变一下观念,因为很多人都是碰到问题就抱着退缩的态度。当我们知道这个思路后,今后没碰到问题,都想办法去解决以及分析一下这个问题是不是一个市场需求。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这就是创业的本质,是赚钱的机会。
社会主义本质理解 篇5
所谓人的本质力量,就是说,人身上有物质性、动物性,古有自然力量的一面,但人身上还有精神性,社会性因素,故人还有思维力量、意志力量、情感力量的一面。人不仅能从社会角度去感受世界,还能创造世界,美化世界,因此,人的本质力量是一种自由创造的力量。所谓对象化,就是说人不是像动物一样只是消极地适应世界,而是能按照客观和自身目的能动的创造世界,吧自己的聪明才智等本质力量灌注到对象中去,使对象活起来,成为自己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创造。
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都是在人与现实所发生的审美中形成的,在这里,首先涉及的是作为主体的人必须具有欣赏和创造美的本质力量。其次,作为客体的对象要具有审美的属性。再次,主客体之间要发生相互转化和对象化的关系。因此,我们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指人按照没得规律,按照对象的性质和特征,在对象中进行自我创造,从而吧对象塑造成美的形象。
在悲剧人物的苦难和死亡之中,蕴寓着社会内容和社会意义,正是它使悲剧具有了美学价值。单纯、孤立的个人的不幸和灾祸没有悲剧美的意义。美学史上有的人之所以认为欣赏悲剧是不近人情的事,主要原因是他们只看到悲剧人物的磨难飞痛苦以至死亡,而没有看到在人物的苦难中所包含的社会内容及其意义的缘故。只有把悲剧人物的不幸和一定社会联系起来,他的毁灭才超出个人的性质,带着巨大的社会意义。悲剧冲突是社会冲突,是相对弱小的新生力量与强大反动势力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和斗争,悲剧则是这种冲突及其必然结局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像《窦娥冤》就深刻反映了元朝封建社会的官府昏愦腐败、草菅人命,流氓无赖横行无忌、欺压良民的黑暗现实,?《祝福》则深刻揭露了封建宗法势力和迷信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残酷迫害。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篇6
2.2003年,中共中央颁布了两部党内重要法规是________ 和________。(《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3中国共产党的党徽和党旗是的中国共产党的________ 和________。(象征、标志)
4中国共产党名称最初由________提出,在党的________大会上确定。(蔡和森,一大)
5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________。(景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
6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中,有两个人贡献特别突出,在党的创建史上被称为“南陈北李”。他们是陈独秀和李大钊。“邓小平理论”科学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党的________。(十五大)(________)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创立的主要标志.(《共产党宣言》)
9_______
借助直观模型,理解“倍”的本质 篇7
一、善用教材,初步感知倍
利用小兔吃萝卜的童话情境,让学生自主收集三种萝卜的数量,并说说三种萝卜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有的学生说:“红萝卜比胡萝卜多4根,白萝卜比红萝卜多4根.”发现了两种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还有的同学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发现了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请小老师上台介绍,根据3个2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让学生用规范的三句话:“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3个2根,我们就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来表达“倍”的含义,引导学生通过用眼看一看,动手圈一圈、填一填,动口说一说等活动,感知白萝卜与胡萝卜之间的倍数关系,让学生在已有经验“几个几”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直观形象,建立了倍的概念.
二、多层变化,辨析比较倍
通过标准量不变,比较量变化的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认识几倍,通过胡萝卜的根数不变,不断增加和减少白萝卜的份数,让多个学生说说:如果白萝卜有几个2根,我们就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几倍?引导学生认识6倍、7倍、10倍、2倍、50倍、100倍……并通过提问:“你发现什么数学秘密?”同学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了:“白萝卜有几个2根就是胡萝卜的几倍.”引导学生归纳与整理,发现了倍的本质.通过比较量不变,标准量变化的活动.即红萝卜的根数不变、胡萝卜(3根、2根)根数变化的情况下,巧质疑:“为什么你们一会儿说红萝卜是胡萝卜的2倍,一会说红萝卜是胡萝卜的3倍?”引导学生探究倍数发生变化的原因.有的说:“因为胡萝卜的根数发生了变化.”有的说:“6根与2根比,是3倍,而6根与3根比,是2倍.”老师夸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动脑思考,发现了比较量不变,比的标准量发生变化,它们的倍数也就发生变化,感受到比的标准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渗透反比例的思想.让学生在辨析比较中进一步认识倍,发展学生推理和归纳能力.通过提供“错误结构”,让学生辨析明理,现在胡萝卜有3根,白萝卜还是10根,我们还能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吗?学生看图,异口同声说:“不行,10里面有3个3,白萝卜的根数应该是胡萝卜的3倍多1根.”明白了它们之间虽然不是整数倍,但是也有倍数关系,将来咱们会学习用小数或分数表示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变中求不变,层层深入,借助直观模型,在辨析比较中进一步认识了倍.
三、操作质疑,深化认识倍
让学生开动脑筋,改变白萝卜或胡萝卜的根数使它们之间有整数倍的关系.同学们动手操作,发挥了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小组汇报时,同学们台前边摆边说,A同学说:“我把白萝卜加2根,现在胡萝卜有3根,白萝卜有4个3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4倍.”B同学说:“我把白萝卜减少1根,现在胡萝卜有3根,白萝卜有3个3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同学们都送给热烈的掌声.C同学说:“我把胡萝卜增加1根,白萝卜减少2根,白萝卜有2个4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2倍,同学们我说得对吗?”D同学质疑:“为什么不是1倍呢?”C同学说:“有2份,有2个4,就是2倍.”老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看图: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2倍,我们也可以说白萝卜的根数比胡萝卜多1倍,有1倍是和胡萝卜同样多的.E同学汇报:“胡萝卜有1根,白萝卜有6个1,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6倍.”F同学说:“我摆的胡萝卜和白萝卜都是3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1倍,同学们我说得对吗?”G同学说:“我认为是0倍.”师巧问:两种数量相同,究竟是1倍关系还是0倍关系,引发同学思考,认为1倍关系的同学说:“因为有1个3,就是1倍.”0倍的同学认同1倍关系.老师小结:当标准量和比较量相同时,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如果以胡萝卜为标准,我们就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1倍,如果以白萝卜为标准,我们就说胡萝卜的根数是白萝卜的1倍.老师提供一同学的摆法:上面摆胡萝卜6根,下面摆白萝卜1根,它们之间有什么倍数关系呢?改变排列的顺序,避免学生的思维定式,最后引导学生梳理总结:两个数进行比较,以小数为标准,用圈一圈的方法,看看大数里面包含几个小数,大数就是小数的几倍.最后老师再把直观图形抽象成线段图,体现从直观模型到抽象的过程,丰富学生对倍概念的图形表征的同时,为后面画线段图来表示倍数关系做铺垫.
概念理解:聚焦本质,思想统领 篇8
[关键词]数学理解 概念 数学本质 数学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 函数思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3-028
“数学理解的核心是对基本概念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从数学理解入手,提高概念的理解水平,应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概念教学的应然追求。那么,数学概念课到底应传递给学生什么样的数学理解呢?我经过实踐认为,只有善于抓住概念的核心内涵和思想方法,更多地呈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才能使学生的认知更生动、更完整、更灵活、更深刻。下面,谈谈我对“正比例的意义”一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有效载体——促概念从外延到内涵的推进
对概念的理解,首先是内涵和外延的有效表达。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对事物的特有属性的反映,外延就是具体的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那些事物。
如教材呈现如下图:
解读教材,“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判断正比例关系的必要前提,由此可认为,“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应为这一概念的外延,“比值一定”则是正比例关系的核心。然而,“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仅以这样一个正面的例子就想让学生理解正比例意义的概念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正是很多教师所犯的错误。课堂教学中唯教材是尊,仅以本为本,缺少概念外延到内涵推进的有效载体,导致学生无法完整地经历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
1.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
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挖掘隐含在数学知识背后的丰富内涵。因此,在本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呈现上,我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素材均来自于学生身边的生活例子,如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变化、摩天轮乘坐的时间和高度的变化、购物时总价和数量的变化等,并改变原教材中单一的表格式呈现,使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这些学习素材贯穿于每一个环节的教学中,是学生研究规律的具体载体,也是实现概念意义构建的有效载体。
2.经历完整的建构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知识间的脉络,把握概念间的联系,引领学生有层次地经历概念的建构过程。
(1)分类感知,弄清研究范围。
认识相关联的量是判断正比例的前提条件。通过对素材的初步观察,使学生理解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并用这样的判断方法迁移至其他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让学生学会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和理解一些常见的变化的量。
(2)引领点拨,明确研究主题。
通过对素材的深入研究,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路程和时间之间的联系与变化,能从变化的量中找到不变的量,经历寻找和发现规律的完整过程,初步了解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的特殊关系模型,进而明确研究的主题,为后面的自主研究提供范式。
(3)比较分析,自主构建概念。
继续利用这些素材,让学生交流发现的各种规律,然后筛选、剥离出与路程和时间的变化规律不同的例子,提炼例子中共同的变化规律,逐步逼近概念的内涵。
教学片断:自主探究,发现共性特征
师:在这些图表(略)中,哪几组量的变化规律与路程和时间的变化规律是完全一致的?你会排除哪些? 同时说明理由。
生1:我会排除图二,因为图二中时间和高度的变化方向是不一致的。
生2:我会排除表五中面积和边长的关系,因为面积和边长的比值不一定。
生3:我还会排除表四,因为爸爸的年龄和小明的年龄是差一定,而不是比值一定。
师:那剩余的两张表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与路程和时间的变化规律一样吗?你能说说它们在变化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生4: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跟着变化;两种量的变化方向一致;两种量相对应的比的比值一定。
师(揭示):当两种量具有这样的关系时,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这也是正比例的意义。
……
(4)提炼模型,明晰本质属性。
引导学生结合正比例的例子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再次通过反例,使学生明确正比例意义的判断要素,进一步凸显正比例意义的本质属性,即比值一定,由此提炼出正比例关系的模型,即y / x=k(一定)。
教学片断:凸显核心特征,提炼正比例模型
师: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时间相对应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时,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路程和时间就是成正比例的量。
师:你也能像老师一样来说说总价和数量的关系吗?[随着学生交流,师板书:铅笔 / 数量=单价(一定)]
师: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板书:周长 / 边长=4(一定)](生答略)
师:那刚才图二中高度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表四中爸爸的年龄和小明的年龄成正比例吗?表五中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呢?(生答略)
师:看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必须符合哪些条件?(明确判断要素:相关联的量,变化方向一致,比值一定)其中最主要的特征又是什么?(板书:比值一定,只要比值一定,前两个条件也必然符合了)
师: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表示?[板书:y / x=k(一定)]
……
教学实践表明,丰富的学习素材,使学生经历“变化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变化方向一致——不变的量——比值一定……y / x=k(一定)”的正比例意义的构建过程。
二、数形结合——促概念从表面到深层的理解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過:“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数”与“形”反映了事物两个方面的属性。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可以把抽象的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结合起来,通过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促进概念理解从表面到深层的跃进。
1.几何直观,动态呈现过程
第一次教学,我和学生从对左下图的静态观察,发现横轴在变化——表示时间在推移,纵轴在变化——表示路程在变化,由此猜想“时间和路程的变化,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但是,细细想来,这样的变化难道仅仅体现在横轴和纵轴上吗?显然不止。
“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要突破这一认知局限,仅靠静态的想象是不够的,我认为要让变化过程“动”起来,就必须借助直观演示。因此,第二次教学,在学生认识“时间在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后,我先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横轴上的时间点与直线上对应的点同时、连续运动变化的过程,再演示纵轴上的路程点与直线上对应的点同时、连续运动变化的过程,接着演示对应于直线上的一个点及路程和时间同时、连续运动变化的过程(如上右图)。由最初的静态观察改为现在的动态呈现,化静为动,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深刻认识相关联的量,为后面研究对应的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做好准备。
2.一一对应,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片断:探究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师: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那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呢?你能找到哪些变化规律呢?
生:时间在增加,路程也在增加。
师:能具体说说吗?
学生由对图像的观察转到对表格的分析,发现一:随着这些点的变化,每个点所表示的时间在增加,相对应的路程也在增加,时间和路程是同时增加的,它们的变化方向是一致的;反过来看也如此。发现二:可以计算每个点所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发现比值不变。
……
数学思想方法是形成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的桥梁,是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灵魂。对图中规律的观察,我的教学定位是通过研究直线上的点,找到每个点所表示的时间和它对应的路程。通过这些变化的点的研究,不仅可以发现变化方向一致,更主要的是能发现不变的量,而要发现这个不变的量,则要利用以前学过的比的知识,将研究目光聚焦到路程和它对应的时间的比的比值的研究上。“变化”“不变”“对应”“比值”这些关键词即研究要素,从对图上点的直观理解到对点所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数据分析,从“变化”中发现“不变”,即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这样教学,使图像、表格、式子在研究中实现了有效承接与转化,初步渗透了函数思想。
3.数形转化,实现回归和超越
教学片断:成正比例的量图像特征的猜想
师(出示表三、表五,略):这是成正比例的两组量,表中的各组数据可以用图中的点来表示,想象一下,如果连接图中各点,会是什么形状?
生:会是一条直线。
(课件演示,发现确实是一条直线)
师:成正比例的两个量除了比值一定外,是不是还有其他特征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
在课的结尾由已经判断确认的两个成正比例量的例子,通过描点、猜想、连线,使学生对正比例的特征产生新的探究欲望,从而对正比例图像的特征产生初步的猜想。
总之,教师不仅要在揭示概念的内涵上下工夫,而且要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进行概念教学,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使学生获得所学的知识。
社会主义本质理解 篇9
社会主义的本质
和根本任务 主讲:仲逸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
1、社会主义的本质;
2、社会主义本质与通常说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或本质特征之间的区别;
3、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理论及实践背景;
4、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背景:
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经济、教育等领域的体制安排和政策选择上,基本效仿了苏联模式,但苏联模式未必适合中国。毛泽东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并不都是成功的,即使在苏联是成功的经验,也并不都适合中国的情况。基于这样的认识,毛泽东于是1955年底在党内首先提出了如何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适合符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理论问题。从1956年4月到1966年4月,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背景: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从客观上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对适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这次大会尖锐地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这在苏联国内和战后国际社会都引起了巨大的震荡。匈牙利、波兰都发生了政变。
反思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苏联模式的弊端__在经济体制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常造成资源的错误配置和生产的低效率,且无法形成差异性的分配激励机制;在经济发展战略上,片面追求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在政治上,权力高度垄断,官僚主义盛行,违背了民主集中制的政治生活原则;在思想文化上,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意识形态篡改为官僚阶层维护权力和利益的政治工具,导致国家政治生活中思想的僵化。使中国共产党更加明确认识到社会主义没有统一的模式,中国共产党必须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论十大关系》1956年
--提出“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总结、探索的初步成果
什么是国内外的积极因素?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作好工作,昼争取化消极因互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总之,我们要调动一切直接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毛泽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2、中共八大召开 1956年 --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指出党和全国人民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坚持既反对保守又反对冒进、在综合平衡中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提出来了执政党建设问题,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加强党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
--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1956年秋冬,国内一些地区出现了部分工人罢工、学生罢课等现象。国际上,苏联赫鲁晓夫政府全盘否定了斯大林。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的曲折与挫折,引发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理论思考。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思考与评价:1957年反右派的扩大化,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1959年的反右倾,是“左”倾错误的大发展,再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中国的国民经济在1959年到1961年发生了严重困难,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全面失调。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制定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政策,党和政府认真地纠正工作中的“左”倾错误,为调整国民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出现好转的趋势,到1965年,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时期结束,社会主义建设又重新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党在这十年中虽然发生过严重失误,遭受过严重挫折,但也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这是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主导方面。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1、认识偏差的表现及其原因
--“大跃进”、“文化大革命”
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
把已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看作阶级斗争 把探索中出现的不同意见视为“路线斗争”、“阶级斗争” 党的指导思想逐渐发生了“左”的偏差 表现 原因
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多的有待于继续探索 党过去长期处于阶级斗争的环境中,对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2、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
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提出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提出要防止和反对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保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先进性和不变质的思想;“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等等。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刘少奇——提出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是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要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等。
周恩来——提出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朱德——强调党执政后纪律检查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保护生产、巩固和纯洁党的组织、巩固党同群众的联系、保证党的集中统一等。
邓小平——提出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邓子恢——提出来在农业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思考与评价:
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所出现的曲折和失误,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但不论是正面的经验,还是负面的教训,只要科学地加以总结,都是宝贵的财富。正是这些经验教训,为后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创造了前提和条件,这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基础。
我们不能因为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犯过错误,遭受了重大挫折,而否定“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历史。在这一时期,我们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有了自己的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我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成就仍然是巨大的。
1、为什么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3、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何在?
一、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一)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背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和需要,从实际出发调整了经济政策,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但是改革开放每进一步,都会产生一些不同的意见。原因在于实行这些新的经济政策不仅同过去关于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路和想法完全不同,而且从表面上看也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距离实现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的要求愈来愈远。仿佛是从社会主义阵地上向后撤退,从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出发,不能不产生 这样的疑问:按照这样的方向发展下去,社会主义能够得到巩固和发展吗?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两种不同的方针政策,究竟哪一种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就必须从理论上对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政策的正确性作出科学的说明。由此产生了究竟应当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有关论述 认识根源
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 一些我国长期小生产统治 形成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 我国传统的关于社会主义的观念 社会主义的 基本特征 公有制 按劳分配 计划经济 经济方面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搞“一大二公” 破坏生产力发展 发生问题而受抵制 逻辑结论
被误认为资产阶级的反抗,而强调阶级斗争 背景
一、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一)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背景
小结: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如果只停留在社会主义特征或基本特征的层次上,归纳出社会主义社会应当具备或必须具备的一些最一般的属性,优点是可以清楚地把社会主义社会同其他的社会形态区分开来,不足的地方是这种认识没有进一步回答为什么要建立具有这样特征的社会,追求的根本目标是什么。实践的发展和它所提出的问题,使人们进一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不是社会主义最深层次的本质表现?是不是还有更高于它的、具有更高概括性的本质属性存在而我们没有加以注意?针对过去我们只是着重于关注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把形成这种特征当作目的本身,而忽视了比形成这种特征更为根本的目的和目标,因而自觉不自觉地走上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道路,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能够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正是为了寻找一种能够从更深层次上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出一条发展更快、人民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最大、能够充分体现出对资本主义优越性的道路。
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1、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的形成过程
第一阶段:认为只有先解放思想才能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不解放思想 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1980年 第二阶段:从反面提出什么不是社会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什么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
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1、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的形成过程 第三阶段:明确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遵循的原则——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1986年
第四阶段:科学、精炼、完整地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
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根本任务——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根本要求——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根本目的——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 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统一 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终目的的统一
3、社会主义本质观的特点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1、理论上——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
(与特征不同)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核心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与什么是社会主义统一起来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2、实践上——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和道路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针对以下两个方面提出:一是过去只着重于关注巩固和扩大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把它当作目的本身,而忽视了更为基本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二是防止改革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少部分人富而大部分人穷的两极分化和其他消极现象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为什么 怎么做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一)从理论上看,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要素。
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较量中,能否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自己,能否体现出其优越性,最根本的是生产力能否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好。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要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邓小平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二)从实践上看,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如果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滞在很低水平的总不能叫社会主义。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邓小平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三)从国际背景来看,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广阔的市场和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社会政治稳定。中国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不仅将造福13亿中国人民,也将为世界各国带来巨大的商机和市场。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资料:中国经济的崛起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和投资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助推力量之一。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1978-2004年,中国GDP年均增长9.4%,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这个速度是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速的3倍;1980年到2000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4%,仅次于美国的20.7%,排名第二。2000-2004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1%,仅次于美国的29%,仍排名第二。进入新世纪以后,世界经济形势急转直下,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降到2.4%,美国仅增长0.8%,欧元区增长1.7%,日本增长0.2%。在此情形下,中国经济却保持了7.5%的快速增长,从而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了动力和信心。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资料:中国贸易的扩大促进了世界贸易的蓬勃发展。世界银行的数据表明:1990-2004年,中国商品和服务贸易增长对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增长的贡献率为8.4%,美国的贡献为18.4%。世界贸易组织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商品贸易国和第九大服务贸易国。
中国巨大的市场为世界资本找到了投资机会,而且使各国投资者能够分享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利益。到2004年,中国已连续12年位居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吸引外资的首位。截至2005年8月,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超过了6000亿美元;来自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中国累计投资的企业超过53万家,外商投资企业遍及制造业、服务贸易业、农业和基础设施等几乎所有行业。与此同时,多数来华投资的外商都获得了较高的投资回报。日本投资促进会调查显示,日本在华投资企业中,有80%的企业盈利;根据OECD的一项研究显示,在美国对中国的产业转移中,美国每投入1美元,就可以从中国获得平均33美分的利润,大大高于在美国投入1美元仅平均获得11.5美分的利润。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资料:2007-02-27,中国股市暴跌超过百分之八引发全球股市上演黑色星期二,全球证券市场27日呈现多米诺骨牌效应,继亚太、欧洲股市下挫之后,纽约股市当天出现“9·11”以来最大跌幅,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超过400点,纳斯达克也经历了其2002年12月以来的最大跌幅。光大证券滕印向新浪财经指出,这是第一次中国证券市场的波动引起世界市场震荡。但并不是最后一次。
有专家指出,昨日中国股市大跌引起世界市场波动,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国力的日益强大。目前,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力增强,在国际上深具影响力。同时,一些代表中国经济成长的大盘蓝筹股的上市也加强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地位和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及影响力。该专家还认为,本次的波动只是开始,但不会是最后一次。因为随着优质大盘蓝筹股的不断上市,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进一步加强,中国证券市场对世界的影响正刚刚开始。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
2、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3、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必要性——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1)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2)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如何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坚持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更广阔的途径
2)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节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
3)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提出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
1)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
2)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
3)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社会主义本质理解】推荐阅读:
社会主义本质观07-26
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观09-25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07-29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08-08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05-15
你如何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10-22
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08-20
社会本质09-15
体育社会本质09-15
艺术本质与社会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