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2024-08-08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精选4篇)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篇1

根据局党委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和安排,近一段时间,我集中学习和自学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对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认识,特别是对当中的“执法为民”这一理念感触颇深,现就“执法为民”这点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

执法为民最基本的要求是政法机关立足本职,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在当前形势下,政法机关全面践行执法为民理念,还要重点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求真务实

求真务实就是立足实际,实事求是,扎实勤奋地工作,实实在在地为人民谋利益,对人民群众最具体、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要求,要给予最及时、最方便、最大程度的实现和满足。反映在实际工作中,要特别注意防止和杜绝各种形式的乱作为、不作为现象,这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个现实问题。乱作为主要是一些政法机关和干警漠视案件的客观事实,违反法律规定的程序和实体规定,滥用执法权力。不作为往往表现为不勤政敬业,工作缺乏热情,有警不出、有案不立、案件久拖不决等现象,这实质上是漠视人民群众的疾苦,对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不予理睬。乱作为和不作为都有悖于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全体政法干警要努力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根基,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积极履行法定职责,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切实保护。

(二)甘当公仆

政法干警作为人民公仆,最重要的是在工作中树立和强化服务意识,妥善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政法机关行使管理职责的根本目的是为整个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管理行为只是手段,而服务才是最终目的。对此,绝不能本末倒置。当然,也不能因倡导服务,就放松管理或不敢管理,对于越是关乎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利益、普遍利益的领域和事项,越是要严格管理、强化管理。

(三)文明执法

文明执法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对政法工作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进步的表现,是政法机关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和外在体现。

文明执法,就是要做到服务热情,多为群众提供便利,不给群众增加麻烦。文明执法,要尊重当事人的人格尊严。文明执法,还必须注意执法者的警容风纪。人民群众对政法工作的印象和评价,往往来自对执法者本身的印象和评价。执法者举止文明,待人平和,仪容整洁,群众就会产生一种亲近感、信任感,每一位政法干警都应加强自身修养,既重视八小时以内的举止文明,也重视八小时以外的生活自律,真正树立起政法队伍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

(四)清正廉洁

践行执法为民理念,政法干警必须清正廉洁,确保权为民所用,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不成为谋取私利的工具。执法为民理念是确保政法干警清正廉洁的思想基础。只有坚定地树立执法为民理念,并在工作、生活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经受住金钱、权力、人情和各种利益的考验和诱惑,确保清正廉洁。

总的来说,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法治上的体现。要确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自于人民的理念,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立法、执法、司法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做到为人民执法、靠人民执法,保证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落到实处。

[1]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篇2

从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看,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对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的种种不公平、不和谐等社会问题的批判中产生和发展的, 可以说正是资本主义社会严重的不公平催生了社会主义理论。

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 只是一种新制度较之旧制度的历史合理性的胜利。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就在于:物质的生产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手中, 而人民大众则只有人身的生产条件, 即劳动力。”这表明,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个根本的不平等基础上的;这个所有制上的不平等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根本前提。即使在资本主义获得高度发展的今天, 这个不平等前提也没有消失。

在这个不平等的前提下, 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和不公:分配显失公正, 贫富两极分化,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平等。正如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指出:“在文明制度的立法中看不到这种公正的影子, 随着产业的发展, 文明制度的立法只会增加人民的贫困。”“在文明时代, 贫困是由过剩本身产生的。”

追求公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进步的价值取向。恩格斯指出:“从消灭阶级特权的资产阶级要求提出的时候起, 同时就出现了消灭阶级本身的无产阶级要求。” 马克思主义把公平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目标, 把消灭经济上的剥削和政治上的压迫作为无产阶级战斗的旗帜, 提出必须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 消除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 使全体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

2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公平的本质所在

按照唯物史观, 实现社会公平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人的全面发展, 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基础上。社会发展的程度越高,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越趋于和谐, 越能体现社会公平,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体现得越充分。而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自由平等的最高境界, 未来社会应是每个人得到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得到充分体现的社会。

在资本主义社会, 人作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手段, 成了“劳动机器”, 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尊严和价值。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能够促进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分配方式最能促进生产发展, 而这也应该是一种最公平的分配方式。恩格斯曾经说过:“最能促进生产的是能使一切社会成员尽可能的全面发展、保持和运用自己能力的那种分配方式。”恩格斯在论及社会主义生产时提出:“通过社会生产, 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的富足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生活, 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这种可能现在是第一次出现了, 但是它确实是出现了。”

保证“一切社会成员”实现人的自由平等权利, 体现了社会主义所特有的真实、普遍的公平。社会主义制度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和超越, 实现了人的生存方式的改变、生存价值的提升。虽然限于主客观条件还不可能做到“一切社会成员尽可能全面的发展、保持和运用自己的能力”, 但由于劳动者已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 获得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权利, 已向“尽可能全面的发展、保持和运用自己的能力”迈出了一大步。

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由人联合体”即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 也是公平的最高境界。在共产主义社会, 生产力高度发展, 物质极大丰富, 一切阶级差别彻底消灭, 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也逐渐消失, 人们才能摆脱固定分工的束缚, 在生产领域和一切社会生活领域实现完全的平等, 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 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 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 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 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 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 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 按需分配。”

3 实现社会公平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政治主张和价值追求

公平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的利益问题, 直接关系到全体人民的经济权益和政治权益。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是人民的政权, 共产党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党, 一切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利益出发, 一切为了人民群众, 这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和光荣使命, 也是党坚持长期执政的依据和强大动力。所以, 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 始终把实现社会公平作为党的重要任务, 这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是我们党执政兴国和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没有公平, 广大人民就没有真正的幸福可言,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就无法得到体现, 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 实现社会公平, 不仅关系到党的形象和威信以及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 关系到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而且关系到公民的基本权利, 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 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 实现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邓小平曾说, “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 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 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

第一, 社会主义社会具备实现社会公平的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 具备了实现社会公平的社会经济基础, 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表现。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私有制造成了人际关系的扭曲与异化, 是社会不公平的主要内在因素。虽然一些资产阶级民主人士也提出实现社会公平的理论主张和观点, 在实现社会公平方面作过努力, 并且在社会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性质决定了资产阶级与广大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利益的对立决定了在这两个阶级之间根本不可能实现公平。因此, 马克思、恩格斯始终把扬弃私有制作为真正公平的前提。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从根本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公平原则及人与人相互平等的社会关系。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使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 消灭了剥削和压迫, 实行了按劳分配这一公平的分配方式。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劳动者恢复了人的尊严, 拥有个人发展的机会, 实现了人的真正平等, 从而真正享受社会公平。

在社会主义社会, 劳动是衡量公平的根本尺度和实现公平的基本途径。马克思说:“生产者的权利是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按劳分配所体现的公平, 是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最能促进生产发展的分配方式, 是分配方式上的伟大变革。从根本上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物质财富的公平合理的分配。所以, 公有制的经济关系是社会成员利益关系平等的根本保障。

社会主义的公平关系也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实现社会公平需要经济的高速发展, 物质财富的相对丰富。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 国家和社会提供了让每个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环境、条件和机会, 使每一个劳动者与社会生产资料紧密联系在一起, 每一个劳动者都平等地拥有社会生产资料, 从而有力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 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提高了效率, 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 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正因如此,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 从源头上为社会公平提供了可能性和保障, 也证明, 社会主义公平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可能实现的真正的公平。

第二,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实现社会公平的政治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 确立了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政治制度, 这是我国实现社会公平的政治基础。坚持党的领导, 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健全民主法治, 加强制度建设, 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政治优势, 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政治基础。实现社会公平是我们党的目标和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就要通过发展经济、健全民主法制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来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统筹兼顾、整合社会, 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

第三, 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实现社会公平的思想文化基础。

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为我们实现社会公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封建社会的和谐思想建立在三纲五常的基础上, 强调责任而不是个人的权利, 这种压抑人性的和谐是不可能有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平等关系的。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 我国人民具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和共同的社会主义道德标准, 这是资本主义社会永远不可能有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人为本的公平理念以及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所形成的凝聚力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实现社会公平的思想基础。

总之, 社会主义社会具备推进社会公平的社会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思想文化基础。社会主义无论是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和思想体系, 还是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 都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从最广泛的社会层面维护社会公平, 促进社会公平, 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引导人们共同走向富裕文明的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

摘要:实现社会公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无论从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看, 还是从党一贯坚持的政治主张看, 都体现了这一本质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在公有制经济基础之上, 从根本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公平原则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的社会关系, 为真正实现社会公平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公平,社会主义,本质

参考文献

共享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篇3

摘要:作为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社会发展理念之一,共享发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本质。首先,共享发展体现了无产阶级运动的本质特征。无产阶级运动有着超乎以往那些革命运动的彻底性,它最终不是为了建立某个阶级的政治统治,而是要从根本上消灭阶级压迫和剥削。这种大公无私的革命精神和奉献情怀内在地蕴含着共享发展的理念。其次,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无论中国如何建设、如何改革、如何开放、如何发展,都始终围绕着为最广大人民谋福祉的要求,这就是共享发展。最后,共享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实现全民族的普遍利益,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将此明确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种责任和担当将共享发展跃升为科学的社会理想。

关键词:共享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其中,共享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的目的,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本质。研究共享发展的理论依据,探寻共享发展的实践路径与制度保证,对于自觉地将共享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共享发展体现了无产阶级运动的本质特征

“共享”是一个表示社会的财富分配和人际关系团结与和谐程度的概念,夫妻之间、家庭之间、朋友之间、组织内部等都可以有共享。不同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下的共享具有不同的性质。“苟富贵勿相忘”是起义领袖们的庄重承诺;“有福共享,有难同当”是江湖兄弟结义盟誓时的慷慨陈词;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理想社会……这些充分说明,自古以来,共享发展就是一个被普遍使用的概念,更是被压迫阶级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

如果说共享发展是一种运动目标的话,那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运动则有着极其广泛、极其彻底的共享理想和共享目标。在“工人阶级的圣经”、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对此作了揭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42这段话深刻揭示了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无产阶级运动的性质和宗旨。过去的运动都有自身的局限性,不要说推翻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就是最具有“革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也都是为自己的阶级或集团谋利益的运动,运动的结果都没有跳出一部分人剥削和压迫另一部分人的制度藩篱。无产阶级运动彻底改变了这一境况,它本质上是为了绝大多数人的运动,这个运动的终极目标是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实现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如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所指出的,共产主义社会是“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2]。

共享发展虽然是无产阶级运动的根本目的,但这一根本目的并非在运动的初期就能够实现。实际上,共享发展是需要条件的。从经济方面来说,必须消灭私有制,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旗帜鲜明地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1]45历史地看,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是造成剥削和压迫的根源,只有实行公有制,才能为人的经济解放奠定坚实的基础。从政治方面来说,必须通过革命的手段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52。就思想文化方面来说,“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53。不难看出,共享发展只有在社会实现了经济解放、政治解放、思想解放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因此,共享发展是全方位的共享,而不单单是某一领域的局部的共享。

共产主义运动的性质为共享发展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保证。究其本质,这一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只有这一运动才能在最大的范围内实现人的共享发展。“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3]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三次强调了“所有的人”,这就与以前只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划清了界限。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描绘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53我们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使用的是“每一个人”和“一切人”,从外延上来看,这仍然是强调数量上的大多数。这不是简单的用语上的一致,而是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这不仅充分说明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一贯性,而且,事实上,从马克思、恩格斯确立共产主义信仰之后,这个奋斗目标始终如一,从未发生过动摇。

现在,有些人认为共产主义关于人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目标太遥远,是无法实现的乌托邦,这种悲观主义论调是毫无根据的。实际上,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和“两个必然”的思想,正在被实践所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设想并非空中楼阁。而正在发生的全球化浪潮、经济一体化、互联网革命、命运共同体等理论与实践,不但没有证明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永恒,反而证明了共享发展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共享发展理想的国际性和世界性,充分体现了共产主义者的博大胸怀和责任担当。马克思主义者绝不是“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法国路易十五语)的极端自私自利者,相反,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是全人类的解放。人类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共生共存是科学发展之道,相互伤害的互害型发展模式只能是死路一条。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所指出的:“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是各国人民共同的家园。”“面对身陷苦难和战火的人们,我们要有悲悯和同情,更要有责任和行动。中国将永远向世界敞开怀抱,也将尽己所能向面临困境的人们伸出援手,让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4]这些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享发展的理念和思想。中国政府着力推动的“一带一路”建设,是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梦更是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享发展理念,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梦,也是世界人民的梦。所以,无论发展到哪一步,无论如何强大,中国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搞扩张,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享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我们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并没有严格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设想在发达资本主义的基础上诞生,而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诞生的。这种特殊性是由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特别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有的。”[5]在旧中国,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社会两极分化极其严重,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连基本的生存权都无法保证,仅1942年河南灾荒就饿死300万人,占当时全省人口的十分之一。

新中国成立时,我们面对的是经过多年战争留下的烂摊子,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非常困难,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就是在这样“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中国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中国并没有因为贫穷与落后,就放弃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反而更加坚定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毫不动摇地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6]109新中国成立67年来,中共中央历届领导集体,都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道路,国际社会把这条道路称为“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等。“所谓‘中国模式是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奋斗实践中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6]111这条道路既符合中国的历史逻辑,又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国内外有些人认为中国现在的社会性质是“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有人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等,这些都是错误的。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是指不论怎么建设、怎么改革、怎么开放、怎么发展,我们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所以,对“中国特色”而言,社会主义的“名”不是可有可无的,更不是有名无实的。到底哪些是社会主义“名”的基本要求呢?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做了明确回答:“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如果丢掉了这些,那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6]110

毫无疑问,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蕴含着共享发展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论怎么建设、怎么改革、怎么开放、怎么发展,都必须始终坚持共享发展的基本原则。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之所以排在六大原则之首,是因为“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7]5。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目的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始终是发展的中心,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共享发展理念的通俗表述。必须看到,共享发展的目的性至关重要,没有共享发展,也不可能做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发展。因此,共享发展是发展的目的,掌管发展的方向。如果目的不明确,方向有错误,其他的所有发展都毫无意义。

懂得共享发展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就能自然而然地实现共享发展,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以下几个问题值得特别重视。

其一,在贫穷落后的国家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要避免犯急性病的错误。这可以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通病。因为穷,发展的要求就比较急切,就容易超越阶段,把将来才能实现的目标搬到现在来做。我国曾犯过急性病的错误。1950年代的“大跃进”“穷过渡”运动,就是急于求成的典型表现,结果不仅没有实现共享发展,反而造成普遍的贫穷。后来,我们逐渐认识到我们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从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没有变,这是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7]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证明,不管我们有多么急切的愿望,都不可能实现同步富裕,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是实现共享发展的正确选择。

其二,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决不能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决不可忘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富裕也好,发展也罢,都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问题,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在内的一个综合性问题。没有理想的发展是盲目的发展,没有精神支撑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失去远大的目标与理想,就可能使社会成员成为功利主义者、实用主义者,甚至是极端利己主义者。当前社会上滋生的一切迷惘迟疑的观点、一切及时行乐的思想、一切贪图私利的行为、一切无所作为的作风,其症结和根源都是由于缺乏远大理想。而共享发展作为一个历史过程,需要经过多少代人持续不断的努力。“我们多少代人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人的持续努力,都是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个大目标前进的。”[6]117苏东剧变的教训告诉我们:虔诚而执著、至信而深厚的信仰,是我们经受各种考验、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蚀的精神支柱。

其三,在中国这个有着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必须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使更多的人有获得感。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言,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国目前还有7 017万贫困人口,绝对数量很大,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贫困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因此,我们必须下定决心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古人云: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表达了忧民的情怀:“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我们吹响了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号角,全党全国要勠力同心,着力补齐这块短板,确保农村所有贫困人口如期摆脱贫困。对所有困难群众,我们都要关爱,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温暖。”[4]

不难看出,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落实共享发展的理念,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中国的发展道路雄辩地证明: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不仅没有终结,反而前景光明、一派繁荣景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唱衰中国的舆论在国际上不绝于耳,各式各样的‘中国崩溃论从来没有中断过。但是,中国非但没有崩溃,反而综合国力与日俱增,人民生活不断提高,‘风景这边独好。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6]109-110“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对世界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6]111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必须牢牢坚持和贯彻共享发展的科学理念,将之作为引领中国道路的科学指南。

三、共享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担当

共享发展既是实践,又是理想和远大目标,更是共产党人矢志不移的追求。共享发展作为社会理想,同任何其他社会理想一样,都必须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才能实现。这个奋斗必须有组织地进行,而这个组织的领导者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共产党的领导责任:“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1]44共产党人自身的彻底革命性及其大公无私,为共享发展的顺利实现提供了重要且不可缺少的组织保障。

由于共产党“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而没有自己的私利,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共享发展的伟大实践中,要有博大的胸怀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堪称共产党人的典范。众所周知,如果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如果为了个人的利益,马克思会毫不费力地成为当时社会的“上等人”,成为腰缠万贯的“百万富翁”,但他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而拼命工作,从而牺牲了自己的健康,繁重的工作、困顿的生活使马克思穷困潦倒,一无所有,甚至需要依靠典当、接济过日子,孩子生病无钱救治,日常生活毫无着落,但他的奋斗目标始终如一。正如特里·伊格尔顿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更像一名医生。在一般人眼里,医生都是跟自己过不去的人,虽然他们深知病人痊愈后自己就将失去价值,但他们还是尽力地救治每一个病人。”[8]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篇4

摘要: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在同一历史过程中彼此促进又相互制约,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决定因素,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推进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一、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作过精辟的分析,他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的本质就规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那就是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诸方面的自由而又充分的发展,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相结合的全面发展,是由片面到全面,由畸形到完善,由贫穷到丰富,由潜在到现实的,各方面的充分或最大限度的发展。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2] 中国共产党人一贯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人是第一可宝贵的”。他对人们提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要求,提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又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人 才脱颖而出和大显身手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在1994年全面社会发展工作会议上,中国领导人指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建党八十周年“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更加明确地:提出:“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3]这些观点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境界。

(二)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

1、人的全面发展过程和社会发展阶段相一致

马克思说过:“每一个单独的个人解放程度是和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是一致的。”[4]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统一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条件将社会划分为三种形态:第一,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为“最初的社会形态”。其共同特征为自然经济,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这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人的限制即个人受他人限制的那种规定性。”个人“只是作为某种[社会]规定性的个人而互相交往”[5];第二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第二大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物的限制即个人受不以他为转移并独立存在的关系的制约。”人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看起来似乎独立地自由地互相接触并在这种自由中互相交换”[6];第三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即共产主义阶段。人们将在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社会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社会的中心是人,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与社会发展阶段是一致的。

2、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最终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始人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始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学说中,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人发展问题的关注是贯穿始终的主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全面论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对人的奴役,物对人的统治以及资本、货币对人的真实个性的代替。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私有制社会是不人道和贬低人的价值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少数人压迫和剥削多数人,少数人以牺牲多数人的利益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和利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倡导消灭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他们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使每一个人自由、平等发展的社会,是推动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在未来社会里将是“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使社会成员全体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7]1894年,在《新纪元》杂志负责人要求恩格斯找一段能够概括地表达未来社会主义新纪元的基本思想时,他回信说:“除了从《共产党宣言》摘出下列一段话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8]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以不断满足最广大人民的多方面和不断变化的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9]在1867年出版《资本论》第一篇第四节中,则更简明地用“自由人联合体”六个字来概括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恩格斯于1880年发表了与马克思完全一致的观点。他说,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取得权利之后,无产阶级使生产资料摆脱了资本属性,使它们的社会性有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从此社会主义生产就成为可能了。人终于成为自己与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满足最光大人民的生活需要而不是满足少数资本家增殖资本的欲望,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社会主义运动可分为革命和建设两个大的阶级。革命的出发点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解放,建设的出发点是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与改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或归宿。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制度的建立实现了社会关系根本变革,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1、社会主义本质内在包含着人的全面发展。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0]这实际上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最终目标的层面,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消灭剥削、消除来年国际分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这里的富裕,既包括物质生活的富裕,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富裕。从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既是关于社会主义的价值宣言,也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纲领。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明确地把人的全面发展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来认识。他在建党八十周年“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11]这里,江泽民同志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出发,从人类历史进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本质要求的高度出发,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的历史任务,这就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入:社会主义是追求社会主义物质生产力和精神文明、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动态、开放的历史过程。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以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不仅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实际上也是人全面发展的必然和内在要求。市场经济要求平等竞争、追求利益最大化、等价交换、优胜劣汰。这样,人作为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承担者必须做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人的准备。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对人的意识的要求。市场经济是市场主体平等进行交易的经济,它的条件之一是主体间地位和机会的平等,任何个人或组织既不享有任何行政宗教特权,也不依据权利地位形成某种等级差别。这就要求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主体,自主、平等、契约及竞争意识,争取平等自由的发展空间。二是市场经济对人的能力的要求。市场经济运行的自主性要求能力本位,只有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市场主体才能充分行使其自主权。三是市场经济对人的自主性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得劳动者个人成为具有一定独立性的主体,不仅唤醒并增强个人主体的自我意识,而且,把人从对物,人对行政命令的人格依附中解放出来,使之在经济关系中具有独立的自主性。

3、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全面提升人的发展。当代中国社会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人的高层需求凸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前提和目的都与人有着直接的联系,民主政治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安排。离开了民主的社会政治制度,不可能有人的全面发展,也不可能有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不可能在封闭的环境中和远离经济与政治发展的条件下实现,只能在溶入世界经济政治过程中发挥出来。江泽民同志把握了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大趋势和脉搏,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和实现人民富裕幸福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的重要思想,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要保证人的基本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更在于比较资本主义制度更能充分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就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以加速发展先进生产力,迅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用先进文化教育人民,用先进文化武装人民的头脑为出发点和归宿,达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

三、在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过程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党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执政理念。科学的发展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重要观点,要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深入人心,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深入人 心,使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深入人心,使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为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全社会始终保持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创造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是要发展经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今年经济工作的基本着眼点,是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大起大落。因此,必须更加注重搞好宏观调控。今年宏观调控的重点: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适当控制投资总规模,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坚决遏制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支持有市场有效益的产业和企业加快发展。三是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努力缓解煤、电、油、运和部分重要原材料的供求矛盾。四是重视防止通货膨胀,抑制物价总水平过快上涨。在宏观调控中,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等综合措施,并注意把握时机和力度,做到适时适度,区别不同情况,松紧得当,不急刹车,不一刀切。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不会有 人的自由、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因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营造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氛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倘若不能转化为人的发展,那就失去了明确的目的和方向。而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在全面发展的社会中才能实现。

加快社会发展,就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特别是发展义务教育、农村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尽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注重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 会发展,就要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继续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加快社会发展,还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12]同时,要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更好地保障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三)要加强文化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激荡,我们既要抢占先进生产力的制高点,又要抢占先进文化的制高点,不断增强文化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性,加快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目的,创作生产出更多积极健康、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提高群众的精神境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人们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迪。要按照十六大报告中关于“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开展以学理论、学经济、学电脑、学法律、学涉外知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要加强社区、企业、校园文化建设,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的重要阵地,不断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升人们的文化品位。

(四)抓好社会可持续发展,努力创造人的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现代化不仅要建设一个适合当代人们生活的美好环境,而且也是为了创造一个适合于未来人们美好生活的世界。我过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因此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为此,必须认真贯彻三项基本国策:一是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二是保护环境,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切实改善生态环境,使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三是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经济建设与合理利用资源相结合。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越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会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树 立科学的发展观,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新的实践,牢固地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才会走得更稳、更快、更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目标才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释:

[1] [7]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3] [11]江泽民在庆祝中共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1.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42 [5]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04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189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12]《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参考文献:

蔡文鹏

李丽《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逻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王雪梅,郭今萃 《试论社会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研究 2001年05期

王友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州学刊 2001年06期

李爱莉《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1年06期 周宏军 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Z1期

林庭芳《江泽民同志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3年01期

张友谊《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冯良勤《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核心内容》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3年03期

李宏《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推动小康社会建设康社会建设》《西藏日报》2004年4月24日李忠杰《 树立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教育时论》 2004年4月3日

Carrying out the Principle of humanism i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essence of the socialism

Xu Chunxia Class 0001, Chinese Department,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ngshi, 435002

上一篇:软件测试技术分类下一篇:乡镇远程教育工作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