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爱的方式

2024-10-03

教育孩子爱的方式(共8篇)

教育孩子爱的方式 篇1

孩子的爱是最单纯的,他如果喜欢你就会做出一些动作或者用一些自己觉得好的方式去表达给你,当你接收到这样的表达以后如果你不明白或者是用不耐烦去回馈,那么就会在不经意间伤害了孩子。

宝宝上了幼儿园以后,每天在幼儿园都有不同的发现,回到家里他就会把在幼儿园里发现的事情说给他认为喜欢的可以信任的人听。也许会有很多的事情都让他认为需要告诉你,这个时候你就要保证足够的耐心,而且如果有什么需要你配合的发表意见的事情也要适时的给宝宝建议。这样宝宝以后会越来越喜欢跟你交流,即使是别的孩子都有的小秘密他也会坦诚的告诉你,因为他会把你当成一个很好的倾听对象,可以为他解决很多疑惑。

宝宝如果喜欢你,他会喜欢跟着你,不要觉得烦,这也是宝宝表达的一种方式。因为他还小,其它的表达也做不出来,只能用时刻都跟着你这种在我们看来有一些幼稚的方式去表达。

在宝宝跟你分享他认为好玩的玩具或者好吃的东西的时候,你一定要收下宝宝的心意,即使你并不想玩或者吃,也一定要接受,因为只有喜欢你他才会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分享给你,如果你不接受那么宝宝就会觉得你是不是不喜欢他,伤害了宝宝喜欢你的心情。

在你爱着孩子的同时,孩子也是爱着你的,只要你细心去体会你就会发现,孩子爱你的表现是很多的,记得要及时的反馈哦,这样孩子会更加喜欢去做这些事情来体现他对你的爱。

教育孩子爱的方式 篇2

绘本《爱心树》,讲述了一个爱的故事。第一次和孩子们看这个绘本,最大的感受是大树那无私的爱。第二次看的时候,觉得男孩很自私,总是不断索取,没有给予大树一点回报。在电视中看到父母总是迁就自己的三个孩子, 尽最大的力量满足孩子的愿望。当父母发现自己放弃自我处处让着孩子,而孩子没有一点点理解的时候,他们决定过回自己原来的生活,看自己喜欢看的电视, 吃自己喜欢吃的食物, 参加喜欢的聚会等,孩子们仅仅过了两天,就准备和父母“宣战”了,孩子们回答父母的一句话就是:“你们不是让我们看《爱心树》吗? 那你们不应该学学那棵大树吗?大树可从不要求回报!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爱心树》。原本这是爱的故事,怎么会让孩子觉得“爱”是他们应得的 ,不懂得感恩呢 ?

在《纲要》的社会领域提出了“爱父母长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目标,《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关心尊重他人”的目标。我在任教的这几年中,深深体会到我们对孩子的“爱的教育”是有所欠缺的,从孩子对待家长、对待同伴、对待老师等不同人的时候的一些反映,我深感“爱的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责任。

案例一:

一天家长来电话,跟我说孩子今天早上心情不好,请老师留意一下。放学时,是妈妈来接的,我就趁这个机会仔细询问了早上发生的事。原来是妈妈给她准备好的衣服她不要,非要自己选衣服,就这样僵持了很长时间,即使妈妈说上班要迟到了,她还是哭闹得比较厉害。听到我跟妈妈的谈话,她的小手不停地拍打着妈妈。

案例二:

班级里制作了新的体育玩具, 小朋友们很喜欢滚筒这个器械材料,一次,金天宇满脸气愤地跑过去把张毅尘手上的滚筒抢了,我们跟他说:“这是老师做的玩具,大家都能玩,你这样发脾气破坏玩具,大家都不能玩了。”他很不屑地说:“我家里有好多玩具呢! ”

为什么孩子们会有这些让人觉得缺少一些礼貌的行为呢? 因为他们不懂得“爱”,他们觉得父母、朋友、老师等周围的人对他们的好,都是理所应当的。孩子们怎么会习惯周围人对他们的付出呢? 可能有以下原因:

(一 )生活条件逐步提高 ,过于宠爱孩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现在的家庭都有很好的经济条件满足孩子愿望。特别是双职工家庭,一般很少有时间陪孩子,与孩子交流少,不知道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就只能从物质上满足孩子。因此,购买高档、智能玩具,既能帮助家长解决“教育问题”,又能让家长觉得自己是付出的 ,孩子是高兴的。

(二 )独生子女居多 ,“自我”意识过于膨胀。

现在我们周围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二胎”现象,但是还是以独生子女居多。一般都是“六对一”的现象,一个孩子不仅有父母照顾,还有四位老人。隔代的教养方式,更是把孩子宠上了天,要什么就给什么。现在的父母以“80后”为主,他们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多种渠道的方式,有了更多的教育孩子的方式,但是,碍于工作或是与老人的交流问题,还是会慢慢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迁就老人,给予孩子的物质和空间更多。

(三 )习惯成自然 ,疏忽“爱”的教育。

在他人眼中,“爱”的教育是指特定的,比如在节日里,让孩子表达爱。其实,这是比较突兀的。对于孩子来说,节日的意识也是成人给予的,他们不会看着日历说这是什么节日,都是大人告诉的,今天是什么节日,是谁的节日,可以说说什么祝福的话,等等。在平时教育中,其实,也是这么做的。“三八”妇女节的时候,我们和孩子一起做小手工,引导孩子了解这是谁的节日,可以和妈妈、奶奶、阿姨说说什么话,为她们做做什么小事情,以此表达对她们的爱,节日过去了,“爱”的教育也就结束了。

那么怎样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呢?

( 一 ) 积极沟通 , 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 , 和孩子共同感受爱。

很多家长都喊孩子“宝贝”、“心肝”, 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家长会好声好气地说:“宝宝,我跟你说……”但大多数情况下孩子根本不听。那么可以怎么做呢? 家长可以从名字开始,解释为什么爸爸妈妈这样称呼自己的孩子。如“宝贝”原来是说很重要、很贵重的东西,叫你宝贝,说明你对爸爸妈妈非常重要。通过这种通俗易懂的解释,让孩子体会家人的爱。家长对教师是十分信任的,教师除了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外,更应该发挥作用,让家长们理解什么样的行为是“爱”孩子的对的表现。

(二 )细心观察 ,发掘教育契机 ,带孩子一起发现爱。

一些特殊的节日的爱的教育更加明显。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很多爱的点滴, 有的时候我们发现了, 就要和孩子一起分享,让生活中充满更多发现爱的眼睛。通过谈话的方式,教师先说说看到的一些美好的情景,再引导孩子说说自己的发现。比如妈妈送孩子来幼儿园的时候,会亲亲孩子的头,这是妈妈的爱; 爸爸特意请假来参加幼儿园的活动是爱孩子的表现; 广告中一个小宝宝为妈妈端洗脚水是孩子对妈妈的爱等。有了这些示范,孩子们会带着爱的眼睛发现周围人互相关爱的美好。

(三 )坚持教育 ,养成关爱习惯 ,鼓励孩子表达爱。

专家指出,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二十一天。对孩子爱的教育能融入到各个习惯中。如当爸爸妈妈送礼物给孩子的时候,如果孩子说“谢谢”,他们就一定会觉得非常满足;当爷爷奶奶为孩子准备好吃的饭菜,如果孩子说“谢谢”,他们就一定觉得孩子非常懂事;当孩子为我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我们说“谢谢”的时候 ,他们一定非常有满足感。

美国人向孩子表达爱的有效方式 篇3

而美国人无时无刻不在表达着对孩子的爱,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能量充沛地流动,旁观的人都跟着感动,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他们的做法对于我们有很多可以借鉴之处,下面是美国的心理学家总结的几种被普遍认可的对孩子表达爱的方式。

身体接触——父母向孩子传递爱、表达爱最直接的方式

在美国,心理学家对孤儿院的孩子有过相关调查,和同龄的在家庭里养育的孩子相比,孤儿院的孩子们普遍身材瘦小,各项发育指标都滞后。研究人员发现那些孩子的物质生活并不欠缺,但是养育员没有时间去拥抱和抚慰他们,这是导致他们在心智和身体两方面发育迟缓的根本原因。

一般而言,小女孩大都喜欢黏着大人,所以她们得到的身体接触往往比男孩多。有些父母认为男孩要像个男子汉,所以给男孩的身体接触很少,有专家认为这是学龄男孩的行为问题远远多于女孩的内在原因。实际上,男孩和女孩在这方面的需求是一样的。

父母和孩子拥抱、身体接触,孩子从中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个爱的储藏罐,这个时刻就是往里填充爱的时刻,如同给汽车加油一样。孩子的爱之罐经常处于充盈饱满的状态,孩子的自信心就会满满,安全感坚实稳固,身心发育都会健全。

身体接触有很多种方式,可以拥抱、亲吻脸颊、拉手、握住孩子的胳膊、摸摸头发、搂搂肩、拍拍孩子后背、把手放在孩子的肩上、双手环住孩子、让孩子倚在自己胸前,等等,只要父母对此留心留意,可以很自然地做出和孩子身体接触的各种亲密动作。

那么,什么时候给孩子身体接触呢? 随时随地都可以做。

充满爱意,全神贯注地看孩子——充满他们的爱之罐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对视,大人能够观察到孩子的情感波动,感受到他真正的情绪和想法,同时,父母充满爱和欣赏的注视也会让孩子的心灵得到慰藉。

也有一些父母非常擅长使用眼神向孩子传达信息,却是用在负面的情况下,比如瞪孩子一眼给予“警告”,使劲“瞅”孩子一眼表达对他行为的不满,或者只有在批评教育的时候才会全神贯注地盯着孩子。这说明我们本能地知道眼神对孩子有强大的作用力,但是却用错了地方。孩子越小,父母把眼神用在负面情况下越不合适。孩子看到大人瞪自己,基于害怕和恐惧,他会听话,但是这种情绪在心里越积越多之后,孩子就会以愤怒、攻击性或者情绪低落等行为表现出来。

眼神一定要用在表达正面鼓励或者表达爱上,多给孩子温暖的、爱的眼神注视,就是给予孩子爱的滋养,孩子越小,这个方法越重要。

全身心投入亲子时间——让每一次陪伴都成为可贵的经历

孩子因某种原因从小和父母分离了,当父母再见到这个孩子的时候,尽管很爱这个孩子,但是在情感上还是会觉得这个孩子陌生,因为情感上的连接无法从道理上或者靠学习来建立,感情需要朝夕相处、日积月累地培养凝聚。深厚的亲子关系,需要用时间来浇灌。

美国人大都重视家庭成员相聚的时光,晚上父母和孩子一起吃饭是生活常态。总统奥巴马应该是最忙的人了,但他仍会去参加孩子的家长会和钢琴汇报演出,到了吃饭时间会离开办公室去和孩子们一起吃晚饭,利用吃饭时间和两个女儿聊聊学校的情况,还会给孩子们在学习和交友方面遇到的问题出谋划策。

陪伴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对于我们大人同样是难能可贵的经历。在人的一生中,一个人很难有机会体验到爱别人超过爱自己,只有孩子会让我们持续地、深刻地体验到那种全心全意付出的情感,能让我们开发出忘我奉献的情怀,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这样一个心中充满了爱的人,这个历程是弥足珍贵的。很多人因为工作太忙了而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把孩子交给老人和保姆带,或者送全托,这是把老天送给我们的感受爱的机会拱手送走了。

美国的心理学家会建议单亲家庭的父母给孩子找个同性长辈,多带孩子一起活动,比如单亲妈妈带儿子生活,如果孩子的父亲无法经常来看他,就可以让孩子的舅舅或者孩子的足球教练(孩子喜欢亲近的男性即可)多和孩子在一起,让儿子有个男性的榜样。如果是单亲父亲带女儿生活,而妈妈无法介入女儿的成长的话,那么就可以找孩子的姑姑或者邻居阿姨等带孩子做一些女孩子的事情。

正常家庭在通常情况下,父亲在孩子成长中付出的时间较少,所以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父亲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孩子的养育当中,这是培养父亲的责任感,让他体会到家庭之爱与温馨的最佳途径,也是让孩子身心健康的有效手段。

有很多工作忙碌的父母用给孩子买贵重礼物、买孩子喜欢的衣服和食物等来代替花时间陪伴孩子。买东西虽然也是表达爱的一种方式,却无法代替父母的陪伴。孩子最想要的不是钱,不是礼物,而是父母的陪伴,也就是父母的时间。

跟孩子说“我爱你”——给孩子安全感

大多数中国父母对于口头表达爱都有障碍,爱在心头口难开。孩子小时候还会对孩子说,妈妈好爱你啊!等到孩子大一些了,这句话就说不出口了。如果能够真诚地对孩子说一句:爸爸妈妈很爱你!无论多大的孩子,内心都会受到震动,继而感动。父母要利用各种机会告诉孩子:父母爱他,这个爱是无条件的,父母对他所有的期盼就是希望他能够快乐生活。告诉他父母希望他在学校取得好成绩、希望他能考上心仪的大学,是觉得这样他能接受有质量的大学教育,在更高、更好的平台上学习和提高。告诉孩子,父母多么以他为荣,他有那么多优点,善良、勇敢、负责任、有爱心……告诉他人生很长,一时的得失和成败都没有什么了不起,花时间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想明白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明白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还有真正的快乐从哪里来。

孩子读爱的教育读后感600字 篇4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片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是啊,如果这个世界处处充满了爱,该多么美好啊!

当我在暑假里看了《爱的教育》后,更是让我对我的想法更加坚信。

《爱的教育》是一本日体小说,讲述了一个名为恩利科的小男孩的成长故事。这里面每一个故事虽然短小,但它们都围绕着一个主题——爱。有了爱,世间的一切都将变得美好。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其中一篇每月故事:“小抄写员”。故事中讲了小小年纪的朱利奥为了减轻父亲背负的生活重担,深夜坚持为父亲抄写包裹订单,并且忍受着父亲对他的责骂和误解,直到四个月后才被发现……

当我读到“啊,爸爸!没有您的爱,我是活不下去的——无论怎样,请您不要这样说。”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是朱利奥难以忍受父亲对他的不关心而发自内心的呼喊,也不难看出朱利奥把爸爸对他的爱当成了一种精神支柱,和他对爸爸的关心和珍惜。

朱利奥父子之间的感情是多么深厚!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男孩,对家人做出了如此大的贡献,相比之下,我自愧不如。我总以为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足够了,可他却恰恰相反。我真应该学习朱利奥。学会分担一点家中的责任。

《爱的教育》是一本不厚的书,却让我看到了世间美好的一面,看到了身边各种爱,懂得了爱与被爱,真不愧是一本世名著。

关于孩子读爱的教育读后感600字2

《爱的教育》是十九世纪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写的小说.。我读了这本小说,从中悟了一个道理-----世界需要爱,我们要把爱献给这个世界。

《爱的教育》以一个小学生日记形式来写的,描写了主人公恩里科三年级时的所见所闻和感想。通过大量的人物形象刻画、心理活动描写,以及富有激情的叙事,讴歌了爱的崇高和心灵的纯洁,教育青少年爱祖国、爱军队、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希望学生更加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敬师长,孝敬父母。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来说,《爱的教育》不仅仅是一本小说,而是对我们的一种爱的教育。作为独生子女,我们都是被爱得多,而付出得少。这个世界需要爱,需要我们去爱,去付出,而不是坐享其成,作为学生,我们应该从小要爱祖国,立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我们应该尊敬老师和父母,努力学习,以实际行动回报老师和父母对我们的爱;我们应该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做亲如兄弟姐妹的好朋友…….我相信如果每个人都献出自己的爱,我们的世界会更加美好!

关于孩子读爱的教育读后感600字3

在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小学生的日记,其中还有他的家人给他的信。所有内容都告诉我们,要心中充满爱,做一个有礼貌、懂礼仪、讲文明、懂得感恩的人。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每一个帮助过你的人心怀感激,报以微笑,当他也遇到困难时,真诚地去帮助他。

我觉得,我们首先要感谢父母,是他们养育了我们,为我们遮挡一切风雨,保护着稚嫩的我们,是我们健康成长。父母为了我们,操碎了心,。我们有一点点不舒服,他们都会关心地问,深怕我们有任何闪失。父母,使我们第一个要感谢的人。

我们还应该感谢老师。老师每天为我们辛勤的教书,讲解知识,却无怨无悔;老师每天在一方讲台上,默默耕耘,却不求回报。老师为了我们,耗尽心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如果没有老师,就没有我们满分的成绩;如果没有老师,我们就不会懂得这么多知识。老师那么平凡,却又那么伟大。我们也要感谢老师。

身边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去感谢的人,感恩别人并不难,别人劳累时,给他一张椅子;别人伤心时,好心地安慰他;别人摔倒时,主动去扶起……我们要知恩图报,而不是忘恩负义,心中充满爱,懂得感恩,世界就会更美好!

关于孩子读爱的教育读后感600字4

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让我深受教育。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爱”,爱很简单,可以是关爱,也可以是腻爱。但腻爱不能太过度。

这本书主要讲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的生活和学习。让我深受感动的是“爱国”,这篇文章讲了安利柯对祖国的热爱和关心,因为他有许多理由喜欢他的祖国;他的父母在意大利,他有许多朋友在意大利,他流着意大利人的血,他周围美丽的环境和一切都属于意大利,这些都是安利柯爱国的理由。爱国不一定要去牺牲,只要我们有颗爱国的心,为祖国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爱国,保护坏境也是爱国。绿化坏境和我们身边的小花、小草、大树也是爱国。我们每做一件好事就是在爱国。把一件小事一次又一次的去敌,也会成为一件大事。随着我们的年龄不断的增大,也就为祖国做的页献也就越来越大。但是为祖国想要做更大的贡献就要有知识,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

我们身边一定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比如:我们院子里有几棵小树,但小树好久没人浇水了,都快枯死了。我和我们院子里的几个好朋友拿了一桶水给小树浇了水,过了几天小树就活了。

假如别的国家来侮辱我们国家,我一定会努火中烧。

这本书中全都是爱,这本书中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平凡的日常生活,但这里充满了对国家、社会、民族的爱,充满了对父母、老师、朋友的爱。

关于孩子读爱的教育读后感600字5

爱,像空气,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却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有一本书又让我重新体会到了这些平时所忽略的爱,这就是——《爱的教育》。

暑假里,我从学校图书馆借到了这本书,当我打开第一页时就被这感人肺腑的故事所深深的吸引。《爱的教育》主要讲的是发生在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周围的事,里面充满了父子之爱、母女之爱、同伴之爱、师生之爱……

在这本书里,最让我感动的是《小抄写员》:十二岁的小学生叙利奥看着父亲天天辛苦地上班,晚上还要帮报社抄写赚钱,他想帮助父亲,让他不要那么疲劳。于是,他在父亲十二点钟睡觉后偷偷地帮父亲抄写。开始,父亲没有发觉,他决定继续做下去。后来,他因为每夜睡眠不足,所以经常上课时打瞌睡,遭到了父亲几次痛心的责骂,但他没有放弃,还继续抄写,更没把真相说出来。最后,父亲得知了叙利奥一直在帮助他抄写,他为自己责骂叙利奥而后悔不已,并让儿子好好地睡了一觉。

读了这篇故事,我感到非常内疚。叙利奥仅仅十二岁,就那么懂事,他体谅父母,为了给父母分担,他不怕辛苦,甚至不怕受委屈,多么令人感动啊!我和叙利奥比,差得太远了!前一些日子,我让爸爸帮我买油条当早点,爸爸却带来了两只包子。我皱着眉头说:“怎么是包子?”爸爸这才恍然大悟:“啊,我给忘了!明天爸爸给你买油条。”“没关系,包子也很有营养!”妈妈说。但是我却十分生气,不愿意吃那些包子,嘟着嘴巴,一声不响地走回了自己的房间。过了一会儿,爸爸来敲门,原来他看我不愿意吃包子,又把油条买来了,我这才吃了起来。现在回想起来,我真是太过分了,爸爸为了我们,每天辛辛苦苦地工作,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给我的却总是的,我还不能体谅他们,经常要提一些无理的要求,还要耍脾气。想到这里我禁不住落下了眼泪,我该怎么弥补我的过错呢?

顽皮孩子的正确教育方式 篇5

过去的认识里,家庭教育通常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顽皮孩子的正确教育方式,希望有所帮助!

为什么孩子会不听话

孩子在两周岁前后,会开始变得不听话。两三岁的孩子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调皮了,并且“犟”了,有自己的小想法。这种不听话有三方面的原因。

1.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

孩子的自我意识在满两周岁之后渐渐觉醒,对“我”的力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会更加自主和积极地去参与活动。孩子想要参与所有事情,但是往往和家长的想法、做法相违背。如果家长勉强孩子,孩子就会反抗,并且内心会受挫,“不听话”由此产生。

2.宝宝的好奇心得不到满足

孩子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喜欢接触任何事物。如果家长对此不理解,并且认为孩子是在调皮,对孩子的活动进行制止,甚至打骂孩子,这样的话孩子就会不高兴也就不愿意听话了。

3.宝宝的运动能力发展了

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孩子的活动能力也在增强,因此十分希望能够有更大的独自活动的空间,所以会一个人不断尝试新鲜的事物。此时,倘若家长制止孩子的行动,孩子就会感觉不满,也就变得不听话了。

孩子不听话如何教育

家长要仔细观察孩子,耐心地劝解孩子,不要和孩子对峙,不然结果不是家长向孩子妥协,助长孩子遇事不满意就哭闹的任性脾气,就是家长忍不住打骂孩子,使孩子的身心受到伤害。

1.转移孩子注意力

孩子都会有逆反心理的时候,喜欢和家长对着干。如果孩子不听话,家长一定要耐心教育孩子。如果沟通半天也没效果,要做些别的事情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然后过一会儿再来教育孩子,效果会更好。

2.找出原因对症下药

孩子不听话通常由一些特殊原因或者内因所致,因此家长一定要好好观察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行为加以解析,从而找出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如果孩子受了委屈,不高兴,但是又不说,没有办法缓解,可能会通过和家长对着干来发泄。那么,家长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尽可能地释放出自己消极的情绪。如果孩子生病了感觉不舒服,但是家长们没有察觉,还像往常一样对待孩子,孩子也会很“犟”。

3.给孩子制定一定的规则

制定明确规则是一个好办法,但是要保证孩子能够理解。例如告诉孩子““过马路时一定要抓紧大人的手”。如果孩子不习惯服从这些规定,家长就要再想办法。例如,孩子因为感觉自己被忽视而欺负妹妹,就让他帮妹妹洗澡、吃饭,然后找一段时间和孩子单独相处。如果孩子因为害怕黑而不肯上床,那么可以在孩子的床头留下手电筒。

孩子不听话该不该打吗

尽管打孩子会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但是有会出现不得不通过体罚来教育孩子的情况,不少家长会因为一时生气而打孩子。家长要学会掌控住情绪,尽量避免打孩子,可以借小朋友不听话带来的自然后果来教育他。

1.尽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最好的状态就是不要体罚孩子。如果孩子犯错了,家长不要一时冲动就打孩子,因为如果打孩子往往会有反效果。可以将内心不满的真实感受告诉孩子,例如对孩子说:“你的`做法让我很失望!”“我现在真的很难过!”。不仅能够让自己的心情平复,而且可以让孩子换位思考,自我反省。

2.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不用过于批评孩子,而是让孩子自己来承担他的错误所带来的后果。如果孩子还小,家长可以教会孩子如何修正错误。例如,将果汁打翻了不能喝了,孩子还需要清理地上的果汁。孩子可以从中了解到自己的错误造成怎样的影响,也会深刻反省,避免今后再犯这样的错误。

3.用间接的方式惩罚孩子

家长不必过分追究孩子犯的小错误,而是通过给孩子警告的眼色、缩短孩子看电视的时间等方式来让孩子吸取教训。例如,孩子没有整理房间就没收孩子的零食。家长最好明确告诉孩子今后应该怎么做,需要达到什么样的保准,表达对孩子的期望。

4.打孩子时不要情绪化

多次警告后,孩子仍然我行我素,家长需要平复自己的情绪,沉着应对。如果情绪失控的时候打孩子,不仅不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孩子会感觉内心受到伤害。在这个时候,孩子注意到的是父母愤怒的情绪,而无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5.让孩子明白自己被打的原因

如果不得不打孩子,需要告诉孩子为什么会挨打以及打多少下,如果下回犯错误应该怎么做。

不要打得过重,也不要把打孩子当做发泄的途径,更不要还没有搞清事情就打孩子。家长打完后一定要告诉孩子“打你我们也很难过”。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尽管他做了错事,但是父母的爱不会改变。打他只是希望他下回不再犯这样的错误。

6.不要打2岁内和6岁后的孩子

小于两岁的孩子由于各方面发育未成熟,没有规则意识。这个时候通过打来教育孩子,不仅没有效果,还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灵。当孩子渐渐长大,不仅自我意识得到发展,自尊心也逐步增强。六岁的孩子已经明白道理,所以家长凡事要将理,切勿随意打骂。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1.立规则

不理解或者已经将行为规则遗忘的孩子往往就会不听话,不愿意和家长配合。此时,请家长再次提醒让孩子明白,切记表情要柔和、态度要温和,明确提出或说明你的要求。家长不能抱着孩子不听话的心理来向孩子做出说明。例如对孩子说“你什么时候才能够听话”。这样孩子反而会更加调皮和执拗。

2.作榜样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尽管知道指示和规定,但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如果孩子没有行动或者没有按指示做,家长就会觉得孩子不听话。因此,家长在给孩子制定规则的时候,还要教会孩子如何做。例如:如何坐好,如何收拾房间、如何摆放物品等。

3.严肃谈话

家长打骂、处罚孩子时常常会带有愤怒、疲倦之类的情绪,孩子不仅身体上会痛苦、心理上也会害怕,意志上也会受到压制。因此,孩子很难接受父母的长篇大论,也不懂得反省自己,至于改正自己的行为就更难了。家长应严肃地和孩子来一场交谈,要让孩子明白道理。先让孩子停止自己的行为,到角落和孩子交流,这样比起打骂惩罚孩子,更能让孩子思考反省自己的行为。

4.耐心纠正

孩子的行为有累积的过程,不良的行为会演变成坏习惯。反之亦然,纠正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请多一些耐心。如果孩子不讲道理或者有其他不当行为,家长不可以任其发展,要随时纠正孩子的行为。若是家长缺乏耐心,孩子的不当行为会加剧。

5.家园配合,共同教育

实际上,孩子拥有较强的自尊心和社会意识,对荣誉也很在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在乎老师的看法。因此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来纠正孩子的行为。如果孩子在家睡觉不乖,老师可以让小朋友讲一讲自己在家中的情形,并且表扬那些按时睡觉的孩子。

这样做反而比反复叮嘱孩子更有效果。

孩子不听话是父母不会说话吗

孩子都有很强的自尊心,而且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孩子的自主意识也会增强。如果家长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加注在孩子身上,总是命令孩子去做事情,恐怕无法达到效果。家长要多表扬和肯定孩子,不要经常批评孩子,要以平等的心态和孩子交流,学会和孩子换位思考。

1.尊重孩子,在和孩子说话时切勿忙着其他事情。

2.要明白孩子的行为的意义所在,并且将孩子想要说明的意思表述出来。

3.如果孩子有情绪,家长要先对此表示认可与理解。

4.当家长拒绝孩子时,要表示对孩子的理解,和孩子讲话时态度要温和。

毁掉孩子的6种教育方式 篇6

1、父母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

由于父母不想让自己失望,就不断地给孩子施压。当孩子为了家长的期许不断迎合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状态不再自在和流畅。他只能紧紧地抓住他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来的“优秀”。这样“优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弹,随时会被引爆,不是炸伤别人,就是炸坏自己。有一个统计数字,大学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认是“很优秀”者。但孩子又是千差万别的,即使是威逼利诱也有很多无法达到父母的期许,因而产生自卑和逆反心理。

2、对孩子不满意时就贬损、责罚他

其实孩子不能让父母满意的时候已经很内疚,这个时候父母再责骂他,会让愧疚变成反感再到破罐子破摔,或是暂时隐忍不发作,却从此埋下了心理疾病的引子,随时可能爆发。

3、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

这是绝大部分家长的通病,当家长经常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的时候,孩子也会认为自己无能,从而丧失自信,走向自卑。

4、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

你考第一名就买旅游鞋!你进入前五名我们就全家去旅游!很多家长都把这个视为一种对孩子合理开明的奖惩举措!殊不知,这带给孩子潜意识的讯息是:符合爸爸妈妈的标准,才是被爱的。然后孩子会为了得到父母的爱付出失去自己的代价!

5、预言孩子没出息

预言孩子没出息有两种后果,一是你越说他没出息,他越没出息,就完全丧失斗志和学习能力,最终实现你的预言!另一种孩子,你越说他没出息,他越要证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辈子活在“证明”中,失去自我,也丧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让自己幸福的智慧。

6、代替孩子做选择

点燃孩子爱的心灯 篇7

以上这样的调查结果是我们期望的吗?我们付出的爱真能如我们所愿的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吗?其实, 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过度的单方面强调给予孩子爱, 却无意识的将孩子扭曲的定位于只是单向接受爱的位置, 忽略了爱的双向的本质, 我们往往很少积极引导孩子去感受他们所得到的爱, 尝试付出爱, 缺乏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爱的教育”, 这样是极其不利于其心灵的健康成长和人格健全的, 我们爱孩子是需要智慧和技巧的, 否则会造成可怕的后果, 而且很难逆转。

第一、对孩子无条件的给予, 会让孩子只知索取而不知感恩。在接受来自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时, 在接受教师耐心教育帮助时, 在遭遇困难得到别人援助时, 没有感谢, 没有感恩, 习以为常, 心安理得。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一切都是应该的!心灵变得麻木, 渐渐丧失感受爱、体会爱、感受幸福的能力。

第二、孩子会觉得自己可以不费力就得到想要的, 慢慢形成“不劳而获“的思想, 由此兹生惰性。

第三、长期以“我”为中心, 自私、贪婪, 永不知足、造成人格扭曲。

第四、成年后不能与周围的同学、同事正常友好的相处, 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很难融入社会, 出现自闭自卑等人格缺陷。

第五、步入社会不能在“无条件”获得的时候, 会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抱怨甚至仇恨、敌对心理……

如此种种都不是我们最初爱的目的。“别让中国现在的孩子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的一代”这是某政协委员在两会上的观点。羔羊跪乳, 乌鸦反哺, 动物尚且感恩, 何况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小树苗的根如果接受了太多的水和肥料反而会烂掉, 孩子幼小的心灵如果只是接受太多的爱也会枯竭、麻木, 反而不懂得爱和付出爱。所以我们要给孩子付出爱的机会, 也就是给孩子爱的实践, 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成长为一个充满爱心的人。那么如何教育孩子“付出”爱?

重身教, 不狭隘。我们往往会给自己的孩子许多无私的爱, 而给予他人的的爱却少之又少。我们可以给自己的孩子买非常贵的玩具, 却不愿意把一个旧的玩具送给周围需要玩具的孩子, 我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弄破点皮就急得什么似的, 看到其他孩子受苦却无动于衷……孩子一一看在眼里, 我们给他们的信息就是爱护自己的东西, 无须关心其他的人和事。我们付出的越多, 孩子就越冷漠和自私。我们只有付出“博爱”, 鼓励孩子去关心同情周围的人和物, 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和物才能给孩子一个付出爱的机会。

不独享。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还小, 吃、穿、住等方面都以孩子为中心, 孩子觉得全世界都应该照顾他。好的东西不要让孩子独享, 和家人、小朋友一起分享。比如孩子的小点心, 你鼓励他分给旁边的小朋友或是和全家人一起品尝说:“有东西大家分享才是好孩子。”他自私本性就被你的表扬压下去了。渐渐地, 孩子就会“付出”了。孩子长大了和周围的人相处时就没有“独占”的心理, 会把自己的快乐、财富与人分享, 从而形成良好愉快的人际关系。

不包办。我们不能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在中国的大城市, 我们几乎每天能看到, 孩子从学校里蜂拥而出, 年迈的祖父母第一个动作是接过孩子手中重重的书包。家长们根本没有让孩子体会生活中的艰辛, 把一切都承担下来, “当一切变成‘理所应当’时, 谁会对一个人做了应该做的事情而感恩呢”?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学习技能, 学习语言, 学习爱。我们不要去做孩子能做的事, 让他慢慢练习, 体验学习中的一切困难和快乐。如果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去克服。孩子由于亲自实践过, 他们会很愉快地接受我们的帮助, 心里充满了感激。其实我们也无形中教育了孩子要帮助有困难的人, 孩子由于体会到了受人帮助的幸福, 他们一定会乐于帮助他人。

不抱怨。如果我们总是抱怨周围的人不好, 抱怨生活的不公……那么, 孩子的心里也会常常觉得自己亏了, 对周围一切充满抱怨、仇恨, 没有“付出”的概念。尤其是一些大人在孩子面前抱怨自己的父母很不合适。试想, 孩子将来不也会一样抱怨着含辛茹苦的我们?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 得到和释放应保持平衡, 事物才能正常运行。爱是人世间最大的能量, 我们给孩子的爱是能量的得到, 孩子爱的付出就是能量的释放,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快乐成长。或许孩子的回报有时反而会“越帮越忙”, 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孩子的回报, 或是因为怕孩子累着而拒绝孩子的爱, 这样只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久而久之, 只会让孩子变得冷漠、麻木。孩子天真的感情, 质朴的爱表现在给大人搬张板凳、递块毛巾、擦擦汗、扫扫地, 咬一口她吃的东西等琐碎的、不起眼小事里, 我们要欣然接受并表示赞许, 比如说一声“好孩子”, 作出相应亲热的反应, 使孩子的心灵始终沐浴在甘甜、温馨的气氛之中。他会很欣喜, 这一顿精神食粮使她小小心灵得到满足, 行为得到鼓励, 积极性也被调动。父母生病了, 试着给孩子照顾的机会;父母上班累了, 让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公交车上让孩子给老人让座位;在外边玩的时候照顾别的小朋友等。借助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 使孩子明白帮助别人, 能给被帮助者和自己都带快乐, 付出比接受幸福!时间长了, 孩子不仅学会劳动, 而且还培养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遇事会替别人着想, 关心理解他人, 孝敬老人。同时, 还要经常通过现身说法、对比分析, 让孩子学会感受别人给予他的爱, 学会对一切帮助过他的人心存感激, 这样孩子才能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爱, 是一种需要, 更是一种能力。感受爱、体会爱、付出爱,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让我们欣然接受孩子爱的付出, 让孩子在学习付出爱的同时, 享受付出的快乐。让我们带领孩子怀揣一颗感恩的心, 学会感谢赐予我们生命的父母, 感谢阳光和雨露, 感谢身边的一切人和事, 感谢生活中的坎坷和磨难……它们让我们的生活真实而绚烂, 让我们成长和成熟;让我们用爱的音符构建我们和谐美丽的校园和社会!

教育孩子爱的方式 篇8

在中国,很多家庭教育表面成功,实则失败。何以出现如此局面?这是很多教育机构、专家、家长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严峻问题。

本期所刊发的三个真实故事,或许能给更多的家长带来警醒,那就是,反思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要再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的成长了!

药家鑫父母的救赎和反思:

是什么把儿子推向不归路

文/可可

2010年10月20日,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在深夜驱车回家的路上,将一名叫张妙的女子撞倒在地,下车后他看到对方试图在记录他的车牌号,就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将张妙刺死。案发后第三天,药家鑫在父母陪同下前去自首,今年五月,药家鑫以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6月7日,被执行死刑。药家鑫案已成历史,但它留下的影响和思考却从未停止过。

药父哭诉:他掏空了我们的生命

看上去,药家鑫父亲药庆卫比微博上的照片老了一轮。瘦,花白头发,很虚脱的样子。母亲段瑞华还算精神,但其实她的失眠很严重。

药家鑫的房间依旧保留着原来的样子。进门就是一架他从小弹到大的钢琴,如今搁着他的遗像,一张乖乖巧巧的孩子脸。旁边是一个书架,基本全是专业书籍,另一侧摞着新书,是一些文学名著。药妈说,这些是在儿子被拘留之后帮他买的,担心他在里面闷。不过再没有机会看了。

一张一米二的单人床,甚至随着季节的更替还搭起了蚊帐,即便儿子已经不可能躺在这里了。床上放着一只毛毛抱狗,药妈说,儿子每天都要抱着那只狗睡觉。她现在每天都在家里做清洁,但就一直不愿去洗那只抱狗,因为它身上有儿子的气息。没事的时候,药妈会拿着儿子小时候的几本相册看,照片里面是清一色腼腆的笑容。

一个天天和钢琴相伴的孩子,为什么会杀人?她一直想问儿子答案,但已经永远不会知道答案了。2010年10月23日那天,上午九点多,药家鑫走到药妈房间,说:妈妈,我想和你说件事。然后,就在药妈的床上躺下,接着说:妈妈,可不可以抱我一下?药妈当时很奇怪,不知道儿子为什么这样。儿子接着说:我很害怕,发生了交通事故,并且在这起交通事故之后,还发生了一起事故。药妈说她当时犹如五雷轰顶,赶快给药爸打电话,一家人也没顾得交流,就一同陪着儿子去自首。夫妻俩和儿子出门的时候,药家鑫哭着对妈妈说:我想再吃一顿妈妈做的饭。但药父一直在催,不能耽搁。药妈的泪水已经完全止不住了,她失声地重复一句话:儿子说,想再吃一顿我做的饭,可是,我没有让他吃上。两行清泪流下,这是一个母亲流下的泪水。

儿子出事后夫妻俩不怎么出门,茧一样把自己困在家里。每到晚上十点过后,他们就竖起耳朵,不说话,希望门外有点动静。以往这个时候,该是药家鑫结束钢琴课回家了,他进门的第一句话是:“我回来了”,天天如此。

这对失去儿子的夫妻试图构建自己的新生活,却徒劳地走不出来。失去儿子的痛苦、儿子杀人的耻辱感和对全民义愤的恐慌,死死缠绕着他们。

药庆卫在部队呆过,转业后在一个兵工厂担任生产线质检员。段瑞华曾在一家工厂做工,四十来岁便退休了。从药家鑫杀人到药家鑫被执行死刑,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对夫妻采取了把头藏起来的鸵鸟态度。

药家鑫二审维持原判,死刑。6月7日早晨,他们被批准去见药家鑫十分钟。

儿子对着父母说的第一句话:爸爸,我爱你,妈妈,我也很爱你。我先走了,等我投胎长大后,你们再走,再投胎做我的孩子,我再好好照顾你们。

第二句话:爸爸妈妈,我没有坐过飞机,也没有坐过轮船,你们以后带上我的骨灰,带我去坐一次飞机,坐一次轮船吧。然后,把我的骨灰撒到大海里。还有,西安园博会开了,去看一次,也把我带上。

最后一句:爸爸,我要捐献我的眼角膜。药爸当时已经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不知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一口拒绝了儿子。

网络评论逾千。大多数网友留言说,看完心里很难过。

药母哭诉:原来孩子活得很压抑

药家鑫在狱中接受采访时说,这些年他活得很压抑,甚至想要自杀。药母听到后,大哭,她不明白自己和丈夫辛辛苦苦供养的儿子,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夜深人静的时候她会突然坐起,说:我们究竟做错了什么?

于是夫妻两个人忧伤地对望,思索着自己究竟哪里不对了。

儿子一直是亲朋眼里的乖孩子。药妈从小就陪着他练琴。最开始在幼儿园学电子琴的时候,是四岁多,经过两年的学习,老师告诉药妈,你儿子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不如让他学习钢琴吧。于是,就开始让他练钢琴了。

药家鑫说:从小到大我的生活几乎除了学习以外就是练琴,小的时候每天练琴,为了练琴妈妈总会打我或者拿皮带抽我。有一段时间爸爸看我的成绩不好没有努力学,就把我关在地下室里面,除了吃饭能上楼以外,其他时间都在地下室里待着,我觉得看不到希望,天天压力特别大,我经常想自杀。

药妈说:我们确实给孩子的压力比较大,但是我觉得我想不出我们错在哪了,难道对孩子严了也是错?孩子学琴确实挨过打,没少挨打,哭着都得弹琴,哪家孩子不是这样过的呢?

药家鑫说:我一直觉得爸爸对我比较严厉,我爸比较凶。

药爸说:我现在想的确是对孩子太严厉了,因为小的时候是这样的,我教育他。凡是出去跟小朋友在一起玩,只要打架了,不管谁对谁错,他回来肯定是挨骂的,所以他不敢承担。

在学校里曾经有个男同学要求药家鑫背他,不背就要给一元钱,学校通知家长来处理这件事,药家鑫父亲当时的态度是:那就让他背吧。他现在说起这个细节,很懊悔自己类似的处理方式,觉得没有教育孩子明确自我责任,学习独立面对,也没有给他一个依靠,以父亲的责任帮助孩子共同担当。

有一段时间,药家鑫为戒网瘾主动要求父亲将他关进地下室。药爸说,我们现在想起来,他心里肯定会有挣扎的,就像一个人要戒除烟瘾他也有挣扎,这种挣扎以后他没有跟我交流过,而且我们也体会不了他心里的斗争过程。药家鑫后来对朋友一再说起,那一个多月里,地下室里黑而且冷的感受,他曾说我觉得自己的心理有些扭曲了,但父母并不知道这些。

药家鑫中学上法制课后,有一次拿着书回来说,爸爸压迫他、管着他,后来药庆卫陪着儿子翻了一遍书,告诉他自己是他的监护人当然要管他,不然他犯了错就要自己来承担责任,这句话在中国家庭中很常见,但这样的沟通方式,对于青春期懵懂中的少年很难从中学习到独立,也很难从中学习到如何承担责任。

夫妇俩一直懊悔没有尝试着去了解儿子压抑不说的内心。事实上,药家鑫一直有一种强烈的自卑心理,从青春期开始,他几乎再也没有照过照片。为了能自信一点,他在四个月里减掉了六十多斤的体重,为了减肥成功,他有的时候会把吃进去的食物再吐出来,因此得了胃痉挛。

他考上大学后,外公奖励了他一万元钱,他花了五千元去做了双眼皮的整形手术,为让自己得到承认,他似乎有一种要比常人强得多的渴望。

直到三年前药家鑫考上西安音乐学院,他开始意识到学琴能带给他另一种肯定,从大一开始,他就开始在酒店弹琴,四处做家教挣钱。到大二下学期,他已经有了二十多个学生,经常忙到晚上十一点多才能回家,因为心疼儿子,药家父母拿出了家里10万元钱的积蓄,又借了4万元,给他买了一辆车。

苛求完美,要干大事,药家父母一直难过于没能意识到儿子可能走向偏执的思维个性,失去了一个教育他平和面对失败并与世界友善相处的机会。能够想象极度自卑过的药家鑫,对营造自己的未来几乎是一种狂热的状态,在杀死张妙后,他说感觉好像突然间所有的路灯都灭了。是的,因为怯懦和自私,因为惧怕担当,为了掩盖错误,他做了漆黑一片的事,他的未来之光也就此熄灭了。

药爸最后说:我给他写过一封信,我告诉他,你自己觉得微不足道的事,其实我心里很高兴。我后悔以前为什么不能说出这句话呢?我为何就要吝啬那两句夸奖他的话呢?

点评:

沸沸扬扬的药家鑫事件画上了一个句号,我们哀叹一个年轻生命无谓地陨落时,不禁叩问:一个看似走在正常生活轨迹上的年轻人,是什么让他在瞬间远远冲出底线。这种犯罪行为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人格,这种人格又如何在二十多年的成长中养成,怎样导致他漠视生命,逃避必须面对的责任?

正如央视记者柴静说的那样:其实药家鑫已经成年,是一个有行为能力的责任人,他极端自私的思维个性和极端残忍的犯罪行为,其成因必然复杂,我们很难从一个家庭当中找到全部的答案。不过药家父母承担了他们所说的,不可推诿的责任,就是去反思和总结儿子的人格成因,在这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因为家人与他缺乏沟通,过于要求,造成他个性当中的缺陷,而责任教育的缺失,也使他在遇大事时不能担当从而酿成大祸。

药家鑫的冲动犯罪,造就了两个破碎的家庭。教训是惨痛的,希望药家鑫的悲剧变成一副药,医治天下家庭教育之病,让父母们警醒过来,不能单纯追求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

高考少年持刀弑父锥痛人心

文/艮非

2011年7月4日,江苏省高考第一阶段填报志愿工作已结束了两天。一位已通过本科二批录取分数线的考生,却因父亲的拘禁,而错失了填报志愿,他举刀捅死了父亲。

父亲竟成了犯人

1968年3月出生的张鹏,因家贫,读完初中便辍学打零工补贴家用。1993年春节,经人介绍,他与同村的姑娘苗翠花结婚,生下儿子张路。

因为张鹏夫妇吃过没有文化的苦与亏,所以他们希望儿子张路能学有所成。于是,他们对张路管教甚严,除了学习之外,任何事情都不能干。张路是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贤官乡驻丘村小学的学生,小学二年级时,张路表现出了绘画天分,学校决定派他去参加沭阳县教委举办的小学生绘画比赛,张鹏得知后,竟然找到学校,请求校长“放过”他的孩子。他说:“我们家穷,孩子走不了这条路,还是让他安分读书吧!”

张路发奋读书,学习成绩直线上升。2003年上小学四年级的张路期末考试后,终于捧回了“第一名”的奖状。

7月11日中午,张路在家写作业。突然一位村干部冲进他家,对他妈苗翠花说:“张鹏耍流氓,被警察带走了!”

原来爸爸在县城一家歌厅里调戏女服务员、打架,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张路不解,从小就教育他要端正做人的父亲,为何会是这个样子?他对爸爸张鹏有了反感与怨恨。

2004年年底,感情彻底破裂的张鹏与苗翠花协议离婚。2005年8月,张鹏来到苏州打工,将小学毕业的张路带到了苏州。

父子矛盾重重

2006年6月,在期末考试中,张路有两门功课没有及格。张鹏被老师请到学校谈话。从学校回来后,张鹏像老鹰抓小鸡一样,把张路提起来狠狠地摔倒在地:“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我勤扒苦做你却用这样的成绩回报我?”

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张路,开始与张鹏对着干。一天,张鹏因为张路在写作业时翘起二郎腿这么一件小事,而再次对他发起了脾气,张路一气之下跑出家门,染了黄头发,并打了两个耳洞。为此,这对父子再次爆发了冲突。

就在张鹏拿儿子无可奈何时,张鹏因盗窃“二进宫”了。事后,几个同在苏州打工的老乡凑钱好不容易才将张鹏赎了出来。这时,张路才得知,爸爸来苏州后一直没有正当工作。张路不禁尖叫道:“原来我读书、生活的钱,全是你坑蒙拐骗来的啊!”张路头也不回地离家出走了。张鹏几番寻找,第三天才在一家网吧找到了正在打游戏的张路。他向张路保证,立即去找一份正式工作。张路这才怏怏地跟着他回了家。

2008年6月,张路顺利地考上了虎丘高级中学。没想到,张鹏竟拿着张路的高中录取通知书,回到沭阳大办酒席。在酒席上,张鹏当着众人的面,抚摸着张路的头,得意地说:“儿子,你这回可给你老爸长脸了!”张路没好气地说:“敢情你要我一门心思地读书,就是为了满足你的虚荣心啊!”

持刀弑父几多悲泪

2009年4月18日周六中午,张鹏加班后回到出租屋,却不见张路。他发疯般到处寻找儿子的身影。直到下午6点多钟,他才从另一个家长那里打听到儿子和同学们去唱歌了。随后,张鹏马不停蹄地赶到KTV,果然在一个包厢里看到儿子在唱歌。张鹏像呼啸而来的风一样扑过去,抓住张路就是两耳光。张路自觉在同学面前,颜面丧失,便对张鹏吼道:“你凭什么打我?你这个疯子!”张鹏立即又甩过来一巴掌。被打的张路这次毫不示弱,竟与张鹏对打起来……

2009年9月,张路进入高二,面临文理分科。张鹏要张路选择文科,将来大学毕业考公务员从政。张路的兴趣偏向理科,不禁反驳道:“我不想考什么公务员,更不想从政!”张路坚持己见报了理科,张鹏找到老师,硬是将张路改为了文科。

2010年6月底,张路悄悄地收拾行李回到沭阳上高三。见儿子已回去了,张鹏只好作罢。2011年6月的高考,张路顺利通过本科二批录取分数线。然而,这个结果与张鹏的期望相差甚远,他气得回到沭阳,把张路“拎”到苏州,要求张路复读,明年考本科一批。为了降伏张路,张鹏把他锁在出租屋里。6月27日至7月2日,是江苏省2011年高考考生填报志愿的时间,张路所在的沭阳县第一中学老师多次打电话给张鹏,通知张路回去填报志愿,而张路也多次央求爸爸放他回老家,无奈均遭到张鹏的拒绝。见自己的前途,将彻底毁在爸爸手中,张路对张鹏的仇恨像野草般疯长。

面对儿子的“冥顽不化”,张鹏再次对儿子拳打脚踢。此时的张路,心中的仇恨像洪水决堤,立即与爸爸反搏。两人在互殴中,弱小的张路顺手操起茶几上的水果刀,胡乱地捅向了张鹏……张鹏被救护车送至医院途中因失血过多死亡。张路随即被苏州市浒墅关派出所刑事拘留,面临故意杀人罪的指控。

点评:

原本该走进大学的少年,如今却要在铁窗下度过青春岁月,实在令人扼腕叹息。这虽然是一起极端的个案,却映照出许多个家庭教育中的缺陷。中国的父母很喜欢把自己缺失的东西放大,强加在儿女身上。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儿女占用了所有的资源,所以也应该承担他们所有的希望。当资源付出到一定程度,这样一场对儿女爱的绑架就开始了——你不按照我的计划发展,我就要伤心,我要强制你完成我的心愿。因为,我这一辈子把你养大,现在过得这么累,全都是因为你!张鹏就是典型的打着爱的旗号对儿子实施绑架的父亲,随着张路的长大,有了自己的价值体系和判断标准,就有了与父亲对峙的局面。更为可叹的是,张鹏在绑架儿子的同时,自身做人不端,这无疑激化了在严苛环境下成长的儿子对他的轻视和仇恨。最终,矛盾不可调和,悲剧发生了。要想解决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尊重和理解是一个根本的原则,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也是相处的底线。父母和孩子必须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我在父母的“饲养”下长大

文/如意

杜筱妮今年22岁,在美国的一所名牌大学学金融。她文静高挑,从小到大都是人人喜欢的乖孩子。筱妮的妈妈是大连一家国有银行的支行行长,爸爸是一家上市公司的销售总监,一个很多人羡慕的家庭。但筱妮说她不快乐,甚至不想回家。

父母展示骄傲的乖娃娃

我第一次反抗父母是在7岁的时候,那年“十一”,爸妈和一些朋友带着孩子结伴去九寨沟,晚上大家喝酒唱歌,一群藏族的姑娘小伙跳“锅庄”,爸爸一定要我也去跳舞,给叔叔阿姨们展示一下从5岁就学芭蕾的我的舞姿,我不想去跳,固执地坐在那儿。爸爸妈妈顿时就黑了脸,妈妈还悄悄地掐了我两下,我不知道哪来的犟脾气,无论大家怎么连拉带拽,我就是不跳。父母显然很没面子,居然当着众人的面,打了我一巴掌。

那一刻,我愣住了,爸妈也没想到会有这样的局面。长这么大,每次我想起那件事就揪心地痛。很长一段时间,父母完全不管我的心情和感受,只要家里来了客人,不是让我弹奏古筝,就是让我唱歌跳舞,后来无论谁来,古筝我永远弹《汉宫怨》,跳舞永远跳《红色娘子军》里吴琼花反抗的那一段。有一次爸爸的好朋友吴叔叔说:别老让妮妮做她不愿意做的事情了,我看那孩子不快乐。

其实我知道爸妈爱我,他们永远把最好的东西给我,给我买各种漂亮的裙子、花头饰、小皮靴,小伙伴中我打扮得像洋娃娃。有时候,妈妈抚摸着那些漂亮的裙子说:妈妈小时候要有一件这样的裙子就好了,宝贝啊,妈妈以前没有的我要让你都有。

爸爸酷爱带我旅游,爸爸说他小时候常常跑到火车站望着火车发呆,他的梦想是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如今,他带着我和他一起实现儿时的梦想。

只要我有个头疼脑热,爸妈都如临大敌,一夜一夜不睡觉地守着我。他们爱我,对我寄予厚望,我也不能让他们失望,从小到大,我获得的各项奖状和证书装了一小箱,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小学6年,我一直是班长。但是我知道我不快乐,我不能看动画片,不能看漫画书,也不能上网玩游戏,我和小朋友交往需要他们甄别,家教差点的,父母离婚的,学习成绩不好的统统不许交往。我要按他们设定的轨迹生活,一点都不能偏离,做每一件事都要有意义,有目的。我的举手投足,言行举止都要有规范,从小我的衣服都是妈妈来选来定,是要有牌子的,那就是高贵和品位,想随便在小店买个喜欢的小发卡,是不可以戴的。还有爸妈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人家常说,富养女儿,宝贝啊,你看我们这么努力这么辛苦,还不是为了你?这让我心里压力更大。

和爸妈“斗智斗勇”

上中学后,我的日子并没有好过一点点。各种各样的课外班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每次大大小小的考试让爸妈如临大敌,成绩好了,他们喜眉笑眼,差了,就唉声叹气,我每天的生活如履薄冰。我的高中是全市最好的中学,我还在惟一的实验班,同学个个出类拔萃,爸妈希望我考到全班前五名,对我的管理就更严了,家里有最好的电脑,但是开机要有密码,而且没有宽带,我是我们班惟一没有手机的学生。放假的时候爸妈也不许我看电视,于是电视对我就有着巨大的诱惑,我总是偷着看,在阳台上一边看电视一边瞄着楼下,一旦看爸妈快回了,迅速关机,为此我还总结了一整套的“斗争”经验:看完电视后调回一开始的频道,记住音量,然后把凉毛巾放在电视的散热箱上,遥控器放在原来的地方,连角度都一样。我学习的时候,妈妈不许我关严我房间的门,只能虚掩着,妈妈随时进来,以送水果和点心的名义,检查我是否用功,有段时间,我酷爱流行音乐杂志,妈妈骂了我两次,撕掉了两本后,我的活动转入了地下:看的时候把书放在腿上,听到身后的响声,我会迅速把腿抬起来,把书顶到桌子下面,感谢爸妈,给了我两条修长的腿。

高中的岁月不堪回首,终于熬到高考了,那段日子,爸妈比我还焦虑还紧张,我甚至担心他们快病倒了,我的成绩不好也不坏,601分。爸妈说,咋考了这么个分出来,让他们很纠结,正常的话,应该是630分左右。我知道,我永远距他们的要求差一截。正在考虑报志愿的时候,妈妈回来说,他们单位罗阿姨的女儿正考虑去美国留学,问我有没有什么想法。我无所谓,不过能离开家,能光明正大地看电视,上网,看闲书,交朋友,倒是我梦寐以求的。爸妈神情复杂,一方面希望女儿留在身边,一方面又不甘女儿居于人后,又是纠结了一段日子后,决定我去考托福和SAT,成绩依然不错,说明一下,我天生适合考试,无论中国的高考还是美国的高考。我顺利地申请到了美国的一所名牌大学,打点行装,准备春季入学。一切像做梦一样,爸妈看上去紧张激动,还有点愁眉苦脸,我倒是轻松得像一片羽毛,这片羽毛就要飘到地球的另一端了,从此没有束缚,也不再胆战心惊。

杜筱妮的春天

在美国,我接触的第一个朋友是我的室友,美国姑娘凯蒂,她比我大一岁,金发碧眼,非常漂亮。最重要的是她给我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凯蒂上高中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和她父母说,她不想上学了,想去流浪。她父母愣了一下,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好啊。那一年,凯蒂走了很多地方,还去了欧洲和非洲。一年后,她和父母说:我想上学了,我觉得知识很重要。她父母仍然说:好啊,但你出去的一年花了一些你上大学的储备金,你得一边读书一边打工来补上。凯蒂成了我的同学,而且每周的一三五都要去图书馆做管理员。我依然是很用功的学生,每天我和凯蒂几乎同时从图书馆出来,凯蒂会给我讲她走过的地方,异域的风土人情,让我充满向往。我爸妈依旧是频繁地给我打电话,在QQ上给我留言,除了吃喝住行,就是关注我的GPA多少了,如果考试只得了A没得A+,他们比我还郁闷。他们还会描画我的未来:读完大学读硕士,然后是博士。坦率地说,我一点读博士的想法都没有,我已经有些厌倦这么多年的苦读了。看我的态度一点都不积极,爸妈很是难过,他们一致认为我变了,已经不是他们眼里的乖乖女了。

他们盼着暑假我回国好给我洗脑,但我告诉他们我不想回去,我要和凯蒂一起结伴去迈阿密看海。为了暑假的旅行,我到食堂打了两个月工。其实爸妈给了我足够的钱,但我只想用自己的劳动所得去旅行,爸妈知道了直叹气:何苦呢?我们也没做错什么啊,你干嘛和爸妈较劲,看海比看爸妈还重要?

凯蒂生日那天,她收到父母的一个贺卡:亲爱的女儿,祝贺你又长了一岁,爸妈希望你快乐,每天别吃的太多,也别吃的太少。我把凯蒂父母给女儿的祝福转述给我妈妈,并且说我也希望能收到这样的贺卡。我妈妈沉默了很久,我不知道她在地球的那一端想什么,但以我对她的了解,她肯定是有所触动了。

点评:

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中,很多人关心他的身体,关心他参加怎样的培训班,关心他的成绩如何,很少有人会去关心他的内在发生了什么。我们花费很多时间学习技术、技能、社交技巧、各种各样的规范,甚至潜规则,以便在这个世界生存下去,可是,我们又用了多少时间,去帮助孩子在成长中获得内在的力量?让孩子获得快乐和真正的自由?也许我们很多人会想,美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太放松,太自由,但仔细想来,做父母的要克制住多少控制欲,担忧,焦虑和自己的意愿,才能做到这一点,让孩子自己去真正做主,去成长,去完善人格,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编后话:药家鑫案已成过往,张路也面临着法律的裁决,而杜筱妮的未来似乎有了转机,也许这一切对于很多中国家庭仍有启示,就像药家鑫的父亲说的那样,我们必须从死亡中有所学习,因为这里有血的教训。教育是件非常个性化的事情,大环境其实很少能影响到一个人的本能和天赋。一个人的成长更多是由“小环境”决定的,即每天具体和他接触的教师和家长,后者是构成“小环境”的主要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家长的每一种正确或错误的教育方式都会在孩子身上留下痕迹,正是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显然一些早逝的孩子用如此年轻的生命,给我们缺失的教育,敲响了意味深长的警钟。

上一篇:办公室工作计划总结范文下一篇:读《手不释卷》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