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怎么正确教育孩子

2024-08-08

爸爸怎么正确教育孩子(共15篇)

爸爸怎么正确教育孩子 篇1

(一)父亲要有教育孩子的意识

父亲教育孩子不要以时间来计算,应该看他脑子里有没有这个意识,有没有对培养孩子的责任,因此不能用多长时间来衡量,因为他的社会角色不可能给他这么多时间。

父亲角色的教育当然比母亲角色来的重要,从医学角度来讲,男性的生命力从生物学的角度讲就比女性弱,容易得遗传的病。从社会角色的生命力也比较弱,现在是父系社会,除在社会上的功能以外,在家庭男性很容易放弃。夫妻有矛盾父亲就退出来了,你让他意识到父亲的角色好象也比较困难,母亲还有一个喂养孩子的本能,父亲好象就弱些。

(二)体现出父亲存在的重要

父亲既存在,孩子又感觉到你的存在,关键是自己还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存在本身就行了。因为很多东西都在你身上表现出来了,并不一定是刻意去做什么。始终牵涉到他本性到底是什么。男性跟女性还是有区别的,比如在攻击性、创造性、勇敢精神都是一起的。每一个人都有个性,但作为两个性别来说,永远都不应该被取代。要把各自的个性充分展现出来。在这个事情上,父亲把自己应该展现的东西充分展现出来。

到现在为止还是父亲比较有创造性、理智、逻辑分析,女性比较感性,有些杰出的母亲过份用理智去看很多教材去教育孩子,不一定好,母亲本身就是感性的,母亲对孩子的爱太过份了,细想想,母亲这种无条件的爱是存在的,但对孩子的成长是必不可少的。

爸爸怎么正确教育孩子 篇2

社会学、教育学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父爱和母爱在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单亲家庭里,在失衡的“爱的天平”上,孩子往往背负着超重的父爱或母爱,很大一部分单亲家庭由于教育不及时、不到位、不科学,导致孩子的问题层出不穷。

一、单亲家庭教育误区浅析

(一) 溺爱教育

溺爱教育在一般家庭中普遍存在,在单亲家庭里尤为突出,这种教育占整个单亲家庭教育的53.21%。有的父 (母) 亲在离婚之后,为了抹平家庭破裂时给孩子造成的创伤,把全部的情感都施加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疼爱和关怀更是无微不至。在吃、穿、玩、花等各方面无一不予以满足,只要孩子开口,父 (母) 亲没有不答应的。

古人常常告诫我们“为人父母,不患不慈,患于知爱不知教也。”在许多的单亲家庭中,孩子被疼爱往往超过一定的限度。主要表现为溺爱、放任、包庇甚至纵容,也就是说对孩子给予过多的感情,这叫感情过剩。不论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行为是否正确,父 (母) 一概予以满足。有时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坏习惯家长也不加以纠正,甚至对孩子出现的错误、违法乱纪或反社会的言行举止加以庇护。家长的这种亲近方式,很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直接影响了孩子健康成长和发展。这样的教育,这样的单亲家庭环境,实际上成了孩子将来犯罪的温床,其父 (母) 则成了孩子犯罪的支持者、护送者。

(二) 金钱教育

可以这样说,现在的社会是金钱的社会,现在的家庭是金钱维持的家庭,现在的人更是金钱铸就的人。走出家门,来到社会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谈论的无一不与钱有关。当今社会,没有不需要钱的地方,也没有不需要钱的时候。孩子生活在这样“金光闪闪”的世界里怎能不被金钱所迷惑呢?况且,有很多的学校为孩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小商店、小卖部、小摊位、小餐馆等在学校及其附近到处可见,应有尽有。学校食堂早、中、晚对学生实行全面开放。你说孩子没有钱行吗?

现在的家庭大多数已经摆脱了贫困,有的已达到了小康水平,有的则是非常富裕。正是在这种状况之下,孩子向家长要几个零花钱并不在话下。特别是单亲家庭的父 (母) 亲,为了弥补自己对孩子感情上的过失与不足,为了让孩子适应周围的“金钱”环境,慷慨大方,毫不吝啬地将大把大把的钞票塞给孩子,以满足孩子在用钱方面的需要,使孩子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在学校里,在社会上,孩子挥金如土,用钱如流水。这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正常成长、发展,父 (母)亲的这种教育方式,最容易使孩子从小养成好逸恶劳、大吃大喝的习惯,导致孩子走上错误的道路。

(三) 暴力教育

暴力与虐待在单亲家庭中经常发生。这种教育占整个单亲家庭教育的22.13%。发生暴力和虐待的原因大致来自两大方面:一是由于家长婚姻破裂,受孩子的拖累,经济上拮据而发生的。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家长生活压力太大,工作繁重与不顺心,工作条件差,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无处发泄,只能回家后对孩子施以暴力和虐待。

在我国,由于人们受到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颇深,又加上有些家长的文化素养不高,认为他的孩子生来就是他自己的“私有财产”,如果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就有权对其进行“管教”。况且有的家长生性粗暴,略有不顺或不满,张口就骂,举手就打。离异夫妻一方对孩子施予的暴力和虐待,都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具有恐惧感、自卑感、脾气暴躁、易自责、无自信心、意志消沉,自控能力差,孩子性格内向是普遍现象。孩子在家里遭到暴力之后,常常产生一种很强的攻击行为。这种攻击行为将随着时空的转移与变换,发泄到学校和社会上,对他人进行“报复”,并产生逆反心理和对他人及社会不满的心态,仇视一切。这种单亲家庭教育环境,不可避免也促成孩子性格内向、孤僻和抑郁。孩子只能把在家里听到的看到的和亲身感受到的一切痛苦全部积压在心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心态和性格将会不断地加重,一旦遇到挫折或不顺之事,最容易走极端。

(四) “放羊”式教育

这种教育是当前一般单亲家庭在孩子教育上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在我国大约在43.32%的单亲家庭中存在。

“放羊”就是指牧羊人在茫茫的原野上让羊群随意奔跑,主人毋需对其施加任何管制。在单亲家庭里,孩子需要较多的关心和帮助,需要与父 (母) 亲有更多的接触,而且需要深入地谈心。但是,由于父 (母) 亲整天忙于工作,人际交往繁多,且以前由于父母共同完成的家务事现在全部压在一个人身上,加上有的家长离婚后对孩子的一切,不管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以及与人的交往等方面都不闻不问,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放任自流。孩子在父母离婚时就已形成了“爸妈不要我了”的概念。这种“放羊”式的教育给孩子造成的将是更大的痛苦与创伤。孩子便觉得有家无家一个样,回家与不回家没有多大关系。

(五) “圈地”式教育

美国有位科 学家曾经 做过“感觉隔离试验”。这种试验就是把一个人放在完全与外界信息隔离的房间里,经过几个小时,便发现此人会产生幻觉。时间再长一些,就会发现此人精神失常,精神崩溃。这个例子告诉人们,人需要与外界接触,沟通思想,交流信息,从中增长见识,获得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圈地”式教育,通俗地说就是把孩子活动场地严格地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减少或断绝其与周围孩子的交往、接触。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任何事物都与其周围事物发生联系,而同周围事物的联系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般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视其为掌中之宝,非常担心其安全,常常把孩子限制在家中或规定的圈子内。有的单亲家庭干脆把孩子长期关在家里,不允许其与附近的邻居学生交往,更不允许其与已离异的父 (母) 亲来往。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本来就缺少父 (母) 爱,心中积淀着许多痛苦,需要与同伴交往。

二、单亲家庭中的父母应如何爱孩子

(一) 用爱的目光注视孩子,用爱的微笑面对孩子

爱的目光,我想爸爸妈妈在孩子小的时候曾经都有过,当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爸爸妈妈的眼光都是爱的目光,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这目光就变化了,爱的目光就变成了期望的目光。当孩子上学之后,就开始变成比较的目光。孩子越来越大,就开始变成了挑剔的目光。这个目光在一个人的脸上,但是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爱的目光始终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目光。专家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与孩子交流的时候,父母爱的目光胜过了任何的语言。

真爱孩子,就用爱的目光去注视孩子、用爱的微笑面对孩子,你的孩子将来长大之后心态一定好。

(二) 用爱的细节感染孩子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比较冷漠?因为孩子不知道爱谁,没有爱的对象、爱的机会,也没有爱的感觉。面对这样一些问题,我就在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今天的孩子在物质上拥有的太多了,而爸爸妈妈在感觉方面给予的太少。父母一生的责任是帮助孩子点亮心灯,去告诉孩子生活中谁在爱你。孩子的成长需要爱的陪伴,时时让孩子感受到有人在爱他们就是我们能够给孩子最大的财富。

(三) 了解孩子,尊重孩子

高尔基说过:“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爱是教育的前提,父母如何向孩子传递爱,如何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中不断成长呢?

父母要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研究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每一个孩子都是有独特个性、不断发展的人,父母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权利、个性、成长规律和身心特点。只有这样,父母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成长烦恼,实现与孩子更积极地互动。同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苦、累、痛,是他们经受历练、提升能力、人格发展不可或缺的。父母的爱不是帮孩子绕过这些坎坷曲折,而是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勇敢面对,这些才是伴随孩子一生的宝贵财富。

(四) 学会爱孩子的缺点,用爱宽容孩子

如何正确教育孩子 篇3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不难看到奖品不是提高孩子能动性的唯一途径。按理说,肯定和奖励孩子的绘画行为,应当使这种行为巩固和发展,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奖励非但没有提高孩子的绘画兴趣,反而使这种兴趣明显降低,可见奖品固然有强化某种良性行为的作用,但它又有使人只对奖品感兴趣而对被奖行为本身失去兴趣的危险。这种现象在家庭教育中俯拾皆是。例如,当孩子不愿做某件事时,父母常会用食物来引诱他:“宝宝,快来识字,识完字给你吃巧克力。”就父母的本意来说,他们是希望通过食物来强化孩子的识字行为,因为几乎没有多少儿童能抵御食物的诱惑。但是我们却会发现,孩子识字时却常常心不在蔫,眼睛不时地朝放巧克力的地方看。有的孩子则要拿到了巧克力甚至吃掉了巧克力才肯识字。在孩子心里,识字仅仅成了获取巧克力的手段。这样的强化,又怎么可能提高孩子识字的自觉性呢?还有些家长,在考试前常对孩子许愿,考多少分以上,就奖钱或物。其用心固然不错,但效果却不理想。因为许愿只能使孩子的行为降低到以获得许愿为目的,客观上阻碍了孩子潜能的发挥,而且,靠许愿激发的行为,必须靠逐步升级的新许愿才能维持。这种强化也是有害无益的。

做为家长一家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不能强行或干涉他们的行为。当前,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他们宁可自己节衣缩食,受苦受累也要千方百计为孩子的成才架桥铺路,创设条件,这种精神令人钦佩。但是,有些家长却因此常犯教育过度的错误。他们看到别的孩子比自己孩子聪明伶俐,就不知不觉地产生了一种紧迫感和焦愁感,恨不能把各种知识一下子全部灌输给孩子,让他一夜之间就成为人人瞩目的天才。于是,他们既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也不顾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仅仅是出于自己的一厢情愿,盲目地灌输,过份地干预,其结果恰恰妨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走向了家长所希望的反面。

小时候,我看过这样的一幅漫画:一个5岁左右的孩子,身上斜挂着一架电子琴,左手拿着英语书,右手提着文房四宝,口袋里还装着识字课本。孩子不堪重负,一脸忧愁。看了这幅漫画,我不禁要象鲁迅先生那样大声疾呼:“救救孩子!”显而易见,这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已经超越了儿童所能承受的限度,这种过度的智力强化,不仅会使儿童的神经受到严重损伤,使他们陷于神经质,而且还会使儿童因穷于应付而产生厌恶情绪。刺激的饱和将使儿童对所见所闻都感到无聊,他们就象饱食养餐者那样,任何佳肴也引不起他们的食欲。从造成孩子不愉快和产生厌恶情绪这一点上说,超越儿童适应范围的刺激甚至比不对孩子进行特别的教育所产生的结果还要差。因此,家庭教育要坚决纠正过度教育的错误。

对儿童的教育要根据他们的能力要求和接受能力。国外有过这样一个实验:在故意给一组大学生连续提出一些不可解答的辨别课题后,再给他们做一个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解答的字谜课题,结果在辨别课题中有过反复失败教训的学生们,作字谜课题的成绩却非常差,也就是说,尽管一定能解决的课题,但他们却立刻把它当作解决不了的问题放弃了。这种现象被称作“无力感”。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对儿童进行智力开发时,无论提什么问题和要求,一定要考虑儿童所能接受的程度。如果儿童已经知道的东西和鼓励他学习的东西之间的差距,跟他的智力准备和体力准备相差很大,儿童在活动中总是体验失败的滋味,那他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态度,终止增强某种行为,即使是稍作努力便可解答的问题,他们也会因怀疑自己的能力而放弃解决它的努力。这种无力感一旦蔓延下去,那他则可能终生一事无成。

片面的教育和不切实际的教育都会带来相反的后果。有些家长不了解这一点,过份地苛责孩子,提出许多不切实际的要求,令孩子望而生畏,陡增顿恼;也有的家长缺乏耐心,对孩子的微小进步视而不见,总是一如既往地批评个不停。这种不顾孩子的努力,毫无区别地给予个别强化的做法,只会降低孩子的学习热情,其学习前景恐怕是不会令父母感到欣慰的。

怎么正确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篇4

午睡前父母可以给孩子讲故事,唱歌。每天睡前几分钟,却是帮助孩子记忆的好时机。

给孩子准备一个有外放功能的MP3,里面下载一些少儿歌曲和故事。孩子在家玩耍或外出时,可以随身携带,随时播放,潜移默化的让孩子学会了很多知识。

可以让孩子看电视,但是要规定时间,有些比较好的节目可以定时让她观看,比如说《智慧树》,我的孩子就从那里面学会了很多,像《三字经》,还有好多成语。

如何正确教育孩子 篇5

青春期孩子由于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大部分是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形式。他们试图冲破约束和管教是正常的,甚至犯一些错误也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生活上父母注意让孩子独立,充分挖掘孩子的自理能力,让孩子养成处理自己生活琐事的习惯,否则事事代劳,反而会与他自我意识的觉醒增强相矛盾。

其次从权威的影响向客观的分析引导过渡,因为社会的迅猛发展,父母常常一开口就显得很外行,权威性渐渐丢失。要避免指令式的“教育”,孩子在遇到困难、问题、挫折之后,只是需要来自父母的客观分析和引导,而且,这种分析和引导还应该是朋友式的。

再次,要耐心持久地与孩子一起做他喜欢的事,接近孩子,发现优点,给予鼓励,并学会“示弱”,为孩子创造超越家长的机会,凡是孩子做得好的地方(不局限学习方面),都要夸赞,进一步引向孩子学习。

注意万不可只重视学习,再加上许多父母付出了很多,对孩子的要求顺势拔高,出现比较持续和厉害的不满情绪,影响与孩子的一切交流。

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有了对事物的自我辨知能力,做父母的如果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变化,而是一味地像以往一样,牵着孩子按自己设计的路线走,自然就会引起孩子不满,有意跟家长对着干。要与孩子融洽相处,父母就得正确认识孩子,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孩子小时候对事物的认知性不强,这就需要父母的提醒与帮助。孩子渐渐长大,父母习惯了孩子对自己的依赖,忽略了孩子成长,依然对孩子指手画脚,当然会让孩子厌烦。

所以家长要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

家长要会索取“爱”

不少家长在“爱”的问题上,只尽“给予”的义务,不讲“索取”。如此一来,日久天长会在孩子心中形成这样一个概念——父母的爱是应该的。因此,要向孩子索爱,让孩子学会感恩。

一般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太低,如果孩子在饭桌上给自己夹菜就会感动万分,其实家长可以向孩子要求更多,聪明妈妈不妨撒娇,要让孩子觉得家长的不容易。当然可以向孩子多要求一点,孩子自然也会多回报一些。

不要开口就下“命令”、

青春期的孩子特别敏感,所以父母不要开口就是下命令,“你应该……”“你不能……”如此一来,在孩子心里,你只是一个领导。其实,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被当成大人,要让他感觉受到了尊重。

签一份“保密合同”

偷听孩子打电话、偷看孩子日记,或者是上网看孩子的留言等美其名曰是为了解孩子的行为,千万不要有。

事实上,这是破坏孩子对家长信任度的首要杀手。和孩子签了一份 “保密合同”,写下什么事情是父母可以知道的,哪些是属于孩子的秘密,然后双方违规会怎么样。

同一错误别老调重弹

对于同一错误,千万不能“老调重弹”,会引起孩子的厌烦情绪。在批评中要切中要害,简短数语指明问题,也要避免“廉价”的表扬,过多的表扬使孩子对表扬失去敏感性,就会失去激励作用,甚至怀疑表扬的真实性。

接下来,请多寻找孩子的闪光点,鼓励孩子,欣赏孩子,表扬孩子。给孩子新的积极的自我定位,建立孩子的自信系统。通过这种积极的方式(包括正面的积极的语言,爱的温暖的给予,细心的心灵的呵护,认可和接纳)等去影响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和关注,孩子才能重新回到家长的身边。没有比心的遥远更难的教育。心近了,沟通畅通了,才有谈教育的资格。

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

要想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其实更多的是,更关键的是,家长的观念一定要改变,亲子间的关系模式是互动的,互相作用的。这好比我们对待朋友,你对他和气,对方一定没理由对你不和气,你对他尊重,对方没理由不尊重你。亲子间关系也一样,请从高低式(父母高位,孩子低位,父母强势,孩子弱势)的教育模式换为平等式(把孩子当朋友对待)的教育模式试试,这样会比现在更好,会有所改善。

总之,在青春期孩子寻求自主性的过程中,冲突和权利斗争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大多数孩子和父母能够解决好这些分歧,在维持彼此间积极情感的同时,重新调整与父母间的关系,使之变得更为平等。而那些特别叛逆的孩子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原地踏步、不肯成长的父母。所以,无论孩子处于哪个年龄段,父母保持自我的觉察和成长都至关重要。

董进宇博士(著名教育家)说:每个叛逆孩子的背后,都有个不肯长大的父母。生活没有彩排,也不可能重来,孩子的教育更是不能一拖再拖。

正确教育孩子的技巧 篇6

一、您的孩子是“草莓”还是“苹果”?

乖孩子像苹果,外表光鲜,内里不容易察觉,淘气的孩子像草莓,有什么问题都表现在外表,比较容易发现和纠正,关于孩子成长和发育的问题,任何一个宝宝都是存在的,多少的量虽然不一样,但是多多少少肯定会有,所以是草莓还好,但若是苹果的话,我们就不知道孩子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问题。

1、乖孩子像苹果

可能外表光鲜小心里面生了霉

乖孩子有个共同的特点:在小时候表现得都很乖,很少让父母操心,独自去面对自己的问题,心理成熟得晚,依赖性强。

这在心理学上叫共生关系,他们与父母形成了非常紧密的共生关系,就是相互依赖、相互共同生存、谁不能离开谁。这样的孩子一旦独自面对挫折打击时,往往不知所措。

我们往往认为,调皮的孩子更让家长操心,而乖孩子,往往是家长老师管理教育最容易被忽视的,无论是乖孩子、淘孩子,在心理成长方面都需要注意极端倾向。因为乖孩子得到了父母更多的关爱,会发展出任性、没有责任感、娇纵、缺乏独立性,很容易产生一些消极的想法。乖孩子像苹果,可能外表光鲜小心里面生了霉。很多来咨询的,多数是乖孩子,这些看上去优秀的孩子在步入高中、大学以后引发的心理问题反而比较多,比如说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的发病比效高。

2、淘孩子像草莓

有问题马上就能从外表看出来

淘孩子往往具有很高的情商,也就是说这些孩子往往人际交往的能力非常强。因为“淘”,这类孩子经常会被老师和家长批评,甚至打骂,所以他们还具有很高的逆商,“就是说抗挫折的能力比较强,所以这类孩子成长过程中,就会比较‘皮实’,往往心理比较健康。”专家解释说,“皮”心理学上的解释是每个人都有很独特的气质性格特点,因而这类的孩子大部分是活跃的、想法简单、善于表达、外向的。

打个比喻,这类孩子像草莓,有问题马上从外表上看到。草莓好不好,新鲜不新鲜,你从外表就能看出来,所以淘孩子就会经常受到家长老师的关注。

无论孩子是属于以上所述问题的哪一种,父母对于孩子的控制和接纳也是家长索要必须掌握的主要方法。我们不管孩子的问题是容不容易变现出来。但都会有出问题的那么一天,这时候我们要根据原则来选择接纳还是控制,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二、教育孩子的禁忌

1、太少赞赏

许多父母以为孩子听话,乖巧是应该的,不用多赞扬。久而久之,连怎么说赞扬的话都忘了。想一想你有多久没有称赞孩子了?我们网站最近有一篇《给小宝贝的一百句好话》的文章,值得一读。

2、没有规矩

每个家庭都必须有一套自己的.规矩,吃饭、睡觉,一切事务都应该有作息时间和一定的行为规范。

3、太多指示

美国曾经有过一项调查,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里,平均每半小时会发出17个指令,那些有问题的孩子,他们父母发出的指示更是高达35个。殊不知,指令越多,孩子越反叛。其实,很多小事完全可以由着孩子自己去做。

4、教育不一致

教育孩子最怕的是爸爸妈妈的口径不一致,这时孩子或不知所措,或误认为总有一个人的话可以不理,那么以后呢?你对孩子的教育就会大打折扣。

5、情绪化

有的父母,自己心情好的时候,特别优待孩子,不高兴的时候,稍不顺心就臭骂孩子。孩子的情绪随父母而起落,会觉得没有安全感。

6、爱面子

引导孩子正确接触当代媒介 篇7

一、当代传媒对孩子的影响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 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新闻媒介的触角伸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的孩子是受其冲击最大的群体, 怎样正确引导孩子们接触当代媒介, 是当代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喜欢看少儿节目, 也喜欢思考他们对儿童的影响, 经常把节目内容当作一种教育资源。

二、引导孩子正确接触媒介

1. 媒介影响的两面性

媒体节目对孩子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 有积极的影响, 同时不可避免地, 也有消极的影响。

很多节目是健康的, 关注着积极向上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怀, 注重宣传科学理论, 传播先进文化, 塑造美化的心灵, 弘扬社会正气, 能有效地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可是当代的许多节目对儿童的消极影响非常的明显, 有些节目宣扬“明星可以速成”“一夜可以暴富”等等错误的思想, 使青少年容易滋生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和泡沫意识, 让未成年人迷失自我, 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节目中的低俗内容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的毒害是不可小觑的。所以正确引导孩子接触媒介尤其重要。

2. 引导写观后感

我曾经要求学生写过一篇《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从习作中我发现很多问题, 也了解学生们接触媒体的基本状态。学生们喜欢的电视节目五花八门, 有《喜羊羊和灰太狼》《东方神娃》《小宋当家》《快乐精灵》《超级侦探》《百变猪猪侠》等等。从中, 我选择了《小宋当家》《快乐精灵》《喜羊羊和灰太狼》推荐给学生们看。待学生看完之后, 安排时间互相讨论。平日我喜欢问问学生们《小宋当家》中的智爷爷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智慧?勇敢善良的喜羊羊们遭遇了什么?当我和小朋友的关系变得进一步密切了, 他们也就乐意和我交流自己喜欢的节目。同时也引导了他们看我指定的节目, 尽量减少接触那些流行的青春偶像剧。

比较有效的一个办法就是, 经常引导他们写一些观后感, 引导他们从中总结学到的东西, 学会思考自己的所看所听。

“善良勇敢的喜羊羊终于打败灰太狼, 我懂得了正义总能打败邪恶。”

“善良的女娲总想着为民除害, 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

“百变猪猪侠平日不努力, 临考试时偷试卷, 反而弄巧成拙……”

“看《战龙四驱》我懂得失败与成功的关系。”

……

看看这些观后感, 我的内心欢乐起来。我们的孩子在节目里学会了积极的人生观, 竞争意识和正确的成败观。懂得在失败面前学会自我调节, 在胜利时尊重对方。

3. 引导学生利用QQ空间

我们班有一个QQ群, 每个人都开通了QQ空间。同学们互相看空间里面的日志, 并给予评价。我也经常去访问他们的空间, 对写得好的日志给予表扬。这样孩子们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写作水平, 玩游戏的时间少了。我还激励他们评比, 看谁的日志写得最多, 谁的文章写得最有特色。

三、把媒体节目当作一种教育资源

1. 媒体作为作文的选材

四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 作文要求写童话, 第八单元要求写想象作文。我都在电视节目中截取片段进行作文教学。引导同学发挥想象, 并从节目中提取写作素材。借助于这些喜闻乐见的材料, 同学们不再惧怕想象作为和童话作文的写作啦。

2. 媒体作为表扬的榜样

我经常对于干得出色的学生说一些诸如此类的话:

“像喜羊羊一样勇敢。”

“像智慧爷爷一样聪明。”

“真是个快乐精灵。”

“真是个热心帮助人的小熊维尼。”

听到这样的赞美, 学生们不知不觉地会以节目中主人翁为榜样, 从中受到没的熏陶。

四、总结

爸爸怎么正确教育孩子 篇8

关键词:媒介素养;家庭教育;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331-01

随着媒介时代的到来,大众媒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也越来越密切。我们对世界的认识都是来自媒介所传递的信息。然而大众媒介所承载的信息并不全是真实的反映,这些信息都是经过刻意选择的,是许多因素相互融汇的结果。人们根据这些信息构建了对世界的认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介传播不断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价值观。面对这种情况,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有必要接受媒介素养教育。其中少年儿童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少年儿童的心理尚未健全,很难像成人区分媒介中的积极与消极因素,因此很容易受到消极因素的影响走入误区。提高少年儿童的媒介素养,就需要其自身、媒体、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那么,加强对少年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重要?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正确引导孩子使用媒体?本文将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加强少年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什么是“媒介素养”?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现代媒体时具有的对其信息进行选择、理解、之一、评估、创造和生产思维、反应的能力。什么又是“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是指针对多种媒介,指导人们正确选择、准确理解、建设性的享用享用大众传媒资源的,并能成为有创新性的传播者的教育。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少年儿童批判性接受媒介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利用媒介的能力等。具体而言,包括批判性教育、认知教育和批评教育三个方面的教育。

一直以来,家长、教师、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都被认为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四大影响源”。当今世界,儿童接触梅姐的时间越来越长,很多的教育工作者都意识到,大众传媒因其信息源最广,易于接触等特点,已经成为儿童成长中第一影响源和第一影响力。对少年儿童的媒介素养的教育工作已然成为儿童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以下两组调查数据,就可以充分说明媒介的重要作用:

1、英国的调查显示,青少年每天与媒体接触的时间达到5个小时,在美国则高达6.5小时。在我国,4——14岁的儿童平均每天接触电视为2.22小时,从进入幼儿园到初中毕业,少年儿童接触电视的时间长达1万多小时,这远远超过孩子学习任何课程的时间。

2、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研究报告(2009)》显示:截至2009年,我国10岁以下的网民有300万左右。部分儿童在学龄前就已经接触网络。约八成小学生9岁前开始接触网络。互联网已经成为小学生最喜欢媒介中的敌人选择,第一名是电视。

与此同时,像报纸、广播、书籍、等传统媒介也在不断地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可见,在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加强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二、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使用媒体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才刚刚起步,对儿童媒介素养的成功培养的重要关键因素就是学校和家庭。在提高孩子媒介素养的过程中,学校和家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两种应相互配合。

学校:课程教育和其他手段相结合,对儿童媒介素养教育进行有益尝试。

当前,许多欧美国家都在学校中开设了正规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我国部分地区也已经开始借鉴西方的教育经验,在中小学中开设选修课程,将媒介素养教育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培养孩子对媒介认识,培养孩子的媒介主人翁意识。应逐步引导孩子合理的额接触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介,避免和低于网络消极内容对他们可能带来的伤害。首先,让孩子认识各种媒介及其特征,培养孩子良好的媒介兴趣和科学的媒介使用习惯,避免畸轻畸重的媒介使用现象的出现,诸如排斥阅读或沉迷网络等不良的媒介接触行为。其次,引导孩子初步管理自己的媒介接触行为,纠正孩子对网络负面行为的模仿。再次,老师应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主动参与孩子的媒介接触行为,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加以引导和纠正。对于不正确的行为应鲜明立场,为孩子支持现实世界和媒介世界的区别,让孩子对媒介构建有初步认识。

家庭:重视孩子的媒介素养教育,起到示范作用,做好“第一任老师”。

父母在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首先,要引导和帮助孩子选择电视、网络等媒体内容,鼓励孩子选择有意义的节目,远离网络消极信息的影响。其次,以自身良好的媒介接触习惯给孩子做示范,指导孩子合理运用媒介资源。再次,要教育孩子不沉溺于网络,上网交友要小心谨慎。要时常与孩子谈心,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新情况,不要让网络成为孩子逃避和释放压力的出口。

家长如何正确教育孩子学习 篇9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一口地道、流利的英语,每次英语考试都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家长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英语成绩很高就放松要求。

英语,毕竟是一门工具学科,学以致用,对话世界才是最终目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培养他应用的能力。单单把成绩培养上来,一样是哑巴英语,万万不得。

2.不要盲目的夸奖、鼓励孩子

我们都知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经常夸奖孩子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提高他的学习兴趣。但是夸奖孩子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

有些家长,孩子的英语学习有了大进步要夸奖、鼓励,有了小进步要夸奖鼓励,没有进步的时候为了不打击孩子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同样照夸不误,这样对孩子是不利的,每天他都生活在别人的赞扬声中,就会意识不到自己的不足,慢慢容易滋生骄傲自大的心态。

正确教育引导孩子保证书 篇10

针对孩子存在问题,在诚恳接受大家批评、吸纳大家建议的基础上,向各位家长朋友们做以下保证:

一、针对孩子缺乏管教的问题,注重调整教育方式

一是身教重于言教,在做好父母表率的同时,定期和孩子谈心,每天花时间和孩子交流,及时了解孩子内心需求和心理变化,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和权利,并给一定的压力和责任。主动向老师或家长询问孩子在校动态,有不好苗头,立即纠正!通过鼓励的方式渐进与孩子沟通,不断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动的方向。根据孩子每日在校在家表现,对孩子实行奖惩措施,不过分夸奖孩子,适当时候给予适当惩罚。

二是督促孩子每天阅读促进健康成长的图书,多鼓励孩子向好同学、好榜样学习。明辨是非,做到在家在校一个样,即尊敬长辈和老师,团结小朋友,遵守各项纪律。孩子有进步,可以满足一个小愿望。

三是注重亲子教育,平时培养孩子提高自我意识,让孩子乐于和父母、老师、同学沟通,多给孩子倾诉的机会,确保有效沟通,从而解决问题。向孩子承诺答应做到的事情,一定做到,让孩子做能做想做的事。

二、针对孩子身上缺点的问题,注重培养良好习惯 一是从孩子好习惯的培养入手,在日常生活中,逐步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积极配合孩子在校教育,在家时不光注重孩子智力发展,更加注重思想品德教育,让孩子多学传统美德,学会认清对错,并主动认错、改错。纠正孩子的关键性缺点时注意考虑成熟,选择最佳地点和时机。严肃指出孩子的错误。当孩子的某些行为可能导致重大危险时,毫不客气地狠狠加以训斥,让孩子知错改错。对孩子对的地方肯定,错的地方严厉批评,有错误,一定当场解决。

二是平时教育时,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注重让孩子自己从细节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低起点、严要求,快反馈、勤矫正。如在家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早睡早起、洗漱穿衣,吃饭时礼让长辈、注意节俭卫生;在校安静慢行,礼让他人。

三是用习惯培养品格。多用启发式教育,让孩子正确树立心目中的偶像,对照好孩子、好学生的标准学做人、做事,注重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好孩子、好学生,让好习惯改变孩子的人格,也利于人格提升好习惯。

三、针对孩子多动调皮的问题,注重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培训集体荣誉感,让孩子热爱家庭,热爱班级,主动适应大家庭、大集体生活。通过参加拓展训练、夏令营等集体活动,引导孩子学会和谐相处,团结他人,乐于助人。二是培养孩子兴趣爱好,加强体育锻炼,消耗多余能量。通过经常打乒乓球等体育项目,让孩子喜欢体育运动,将注意力转移到个人兴趣爱好上,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让孩子自主学习进步。孩子学习时,避免家庭闲谈。让孩子安静写字、慢慢看书、整理错题、帮助同学、好好考试、自由写日记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爸爸怎么正确教育孩子 篇11

讲述人:北京某知名小学刘老师

我是四年级二班的班主任,小真是我班里的学生。这孩子善良、老实、本分,什么都不爱争,和谁的关系都好,但有一点,学习上不求上进,考试最后一名他从来都不着急。当别的同学都做作业的时候,他就坐在那里看着老师发呆,催促几遍才动一下,所以总是做不完作业。其实这孩子并不笨,如果他想算,算术算得特别快。为了激励他的上进心,我可没少下功夫。“五一”节的时候,我们组织了一次拓展活动。有一项活动需要攀一个20米高的悬崖,这是孩子们以前想也不敢想的,当大家都既紧张又兴奋地跃跃欲试时,他却大煞风景地问:“老师,什么时候吃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每天的上午10点和下午4点以后,当别的孩子正在忘我地投入活动时,小真总是不适时地问出这个问题,并且还不是一遍,似乎对吃饭的兴趣盖过了对所有活动的兴趣。

每次活动后,我们请每一位同学谈感想,这次攀岩也不例外。大家很兴奋地踊跃发言,有的说:“以前从来不想的事,自己居然做到了,非常自豪。”有的说:“在攀岩过程中,虽然手和腿被岩石划破了,但是很有成就感,以后会终身难忘。”有的说:“攀岩让自己战胜了恐惧,今后遇到困难再也不怕了。”但是,小真却不思考,也不发言,没有情绪的变化,老师引导他:“如果不去,你会不会后悔?”别的同学都大声地说:“会!”但小真满不在乎地摇摇头说:“不后悔。”问他为什么?他说:“不去有不去的好处,可以在家睡觉、吃东西,就不会被划破腿了。”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

总的来说,这孩子除了对吃还有兴趣之外,其他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任各科老师怎么引导,就是没一点儿变化。没有上进心,他干什么都不怕是最后一个,并且还非常坦然。一次,我在班上让大家写下自己将来的理想,同学们都写了,并且踌躇满志地说了出来,但是小真什么都没有写。老师动员了半天,他也没写,只说像现在这样很好,说话的语气像一个退休多年、安于现状的“小老头”。

我与他的父母接触过,了解到他们都有不错的职业和收入,虽然父母比较忙,但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4个人在家里全天候照顾他。我曾经和他的父母谈过他的问题,他们也很着急,但对他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当然一个孩子太争强好胜了不好,但是小真这样像与事无争的“小老头”也对成长不利。我们都很犯愁该怎么教育他呢?

第二节课:实案分析

通过深入了解小真的成长环境发现,问题的根源出在他的家庭上。小真的表现是典型的“隔辈教育综合征”——从小和祖辈在一起的孩子身上的特征。小真从小就生活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4个大人的包围中,但老人由于不懂儿童教育,只满足于对孩子在生活方面照顾得无微不至,而无视孩子智力的开发、习惯和性格的养成以及情绪控制能力的培养。

他们不由自主地替小真做事、思考、做决定,小真只需要坐等享受,省略了思考及争取的过程。小真的世界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吃”,隔两三个小时,估计小真快饿了,老人已经准备好了各种水果、零食。所以,他不仅不需要动手做什么,而且不需要动脑筋想。更让他惬意的是,由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熟知他的脾气,不需要他说什么,就会马上猜到他的需要,所以小真连说话都省了。因此,10岁的小真,虽然已上四年级,但是最惧怕写字、课堂发言,他的语言都是简短的几个字。

过度的溺爱造成小真怕苦怕累的习性;包办孩子一切的事情,又使小真养成懒惰的习惯;代替孩子做主、缺少与孩子交流又使孩子的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老人退休后过于淡薄的心态更使小真对一切新鲜事物丧失了探究、追求的兴趣,一味地满足于现状。可以说,长期与4位老人共同生活,使小真成为一个身懒——懒得活动和锻炼、手懒——懒得干活和写字、脑懒——懒得思考和幻想、嘴懒——懒得说话和交流、心懒——懒得努力和竞争的“小老人”。就这样,童年的小真人未长大,心已老了。

对未知世界和新鲜事物的探索心、好奇心是儿童非常重要的一项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着孩子智力因素的发展,制约着孩子主动思索的能力、自信心、想象力、创造力,最终决定他学业、将来事业的成就和生活幸福的指数。通过对l15名市级竞赛获奖学生调查发现:他们中智力超群者不多,家庭物质文化条件不是普遍优越;但是大多数人兴趣广泛、知识面宽、意志坚强,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强烈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因此健全人格的培养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而小真就是因为长期生活在老人的包围中,这些积极的人格没养成,却养成了消极的人格。许多案例和统计数据表明,由隔辈带大的孩子绝大多数存在着心理、行为习惯问题,并且影响孩子的一生,一般表现为:

心理老化:对该感兴趣的事物提不起兴趣,远离社会、落后于时代,没有进取心和探索精神;

性格退缩:由于生活圈子狭小,缺乏与他人的交流,致使孩子出现交流障碍,不能融入集体,社会化进程受到阻碍,很容易停留在幼稚阶段;

心理脆弱:失去独立思考与活动机会,缺乏自立、自信,性格倾向于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能经受挫折;

智力降低:决定孩子智力的因素有遗传、营养、早期教育(主要是0~3岁)、成长环境等,由于许多老人不懂得早期教育,致使孩子的智力潜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长大后的智力水平与应达到的智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业和事业。许多老人把孩子放在电视机前由“电视保姆”看管,孩子不可避免地患上了注意力分散、缺乏耐心、思维迟钝、思维不连贯等毛病。

身体虚弱:老人本身活动量少,对孩子强调保护而忽视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许多和老人长大的孩子身体虚弱、肥胖、耐力差,动一动就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容易过早患上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等老年疾病。

第三节课:父母对策

家里有老人愿意帮助带孩子是好事,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但是,父母不能因此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老人。如果您家里有一个可以帮助你照看孩子的老人,应该怎么办呢?

策略一,衡量老人是否适合教育孩子。

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具备教育孩子的素质,看看他老人家是否符合以下条件:

身心健康:情绪稳定,无偏执、固执等人格偏差。

愿意承担:愿意承担才会有耐心,而不情愿、被迫承担这份责任的老人会心生怨气,缺乏耐心和爱心,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习惯良好:卫生习惯好,无烟、酒、毒品、麻将、赌博、游戏等不良嗜好。

知识全面:了解营养、护理、早期教育、儿童生理和心理等常识。

心态年轻:性格开朗,乐于交往,跟上时代变化,常带孩子到户外活动认识世界和社会,放手让孩子与他人交往。

善于学习: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善于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新知识,掌握教育技巧。

宽严适度:对孩子既慈爱宽容,善于引导;又不纵容溺爱,能严格要求。

观察沟通:善于细心观察孩子的身心变化,主动与孩子父母沟通、改善教育方法。

策略二,动员老人改变教育方式

当然,事实上能够达到上述标准的老人并不多,年轻的父母就要动员老人做适当的改变,对老人进行家庭教育的“再教育”。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乌鸦反哺”式的文化时代,即年轻一代拥有的知识比年长的一代更多,老人要不时地从年轻人那里学习新的知识,才有可能不落后于时代的飞速发展。为了不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家庭教育方面更是如此。

策略三,父母自己带孩子

如果老人既不符合上述标准,又不愿意或不能改变,奉劝年轻的父母就不要心存侥幸或懒惰,宁可自己辛苦一些,也要给孩子正常的启蒙教育,以免错失教育的关键期,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

家庭作业

像小真一样已经产生不良后果的孩子家长,需要花费比正常教育多几倍的工夫去对孩子进行心理和行为矫正。

让孩子学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自己该做和能做的事情一定不能由家长代劳,改变他“手懒”的习惯。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孩子自己的事情应该由他做主,大人不应代替孩子做决定,改变孩子“心懒”的习惯。

引导孩子动脑思考。大人不要时时代替孩子思考,而应营造情境引导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学习、探索的愿望,改变遇到问题等待答案的“脑懒”习惯。

宽松的环境、热情的鼓励与严格的规则相结合。宽松的环境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探索欲;热情的鼓励可以使孩子把正确的行为坚持下去,知道什么应该做;而严格的规则和界限则可使孩子知道什么不能做。

(责任编辑/王小艾)

E-mail:wangxiaoai1981@126.com

爸爸教育孩子的诗句 篇12

哎,一只蜘蛛爬在时代广场

自我展示网络的力量

它横顺不是人

是动物,是伪装的潮流

布满的蜘网的触角

让坝坝舞步

停留在预定的框格

在高楼的投影下闪闪发狂

它是一只时尚的爬行动物

不用翅膀的舞蹈

向着反方向奔跑

在广场的购物中心

购买人气,为它捧场

在庄严的文化艺术面前

探头探脑,生怕与蜘蛛一齐疯狂

那些陷入爱河

少男少女命都不要

吃着没底蕴的文化快餐

向妈妈喊着,我恋爱了

做妈的惊出一身冷汗

孩子去玩蜘蛛吧

那些蜘蛛怀孕都没恋爱

不要早恋,你还太小

爸爸教育孩子的诗句二:孩子呀,你的青春被犯罪者收走多少钱

孩子的生命存在的形式

被那些罪者要挟的过程

一些被约束中的非人过程

孩子呀

你的青春

被那些罪者卖了多少钱

你还不回到

回到妈妈的身边

看到你对妈妈的冷酷

妈妈曾想是不是花完妈妈的所有的血汗

你就可以清醒

可以看到那些摄人魂魄的罪者的真实

谎言、欺骗、还有你能够做的对妈妈的伤害性

惨无人道的强迫

都是因为什么呀!

教育你的本质是什么?

那些梦魇中的恐怖

那些鬼样的生存性

到底谁的特殊教育造就了

造就了一种残酷中的孤独

没有亲人的孤独

怎么在邯郸就没有爱

邯郸

一个让人不堪回首的记忆

因为人

人的贪婪

因为人

人的邪恶

还是因为人的主使性

许世友吗?

爸爸教育孩子的诗句三:孩子,别怕!

翻开那血泪斑斑的历史

在那东海的一片汪洋里

你紧紧的蜷缩;

你紧紧的蜷缩!

是怕强盗蛮横的将你从我身边掠走

是恨懦弱的母亲没有将你护得周密

我眼含着热泪;

我眼含着热泪!

紧咬着牙浑身地颤抖!

握紧了拳看你被畜生欺凌!

一纸满是屈辱的《马关》

就让你从我身边远离

我的眼泪,从汹涌的大海

流到悲泣的心里

时光带走了几十年的风雨凄迷

太平洋的西海岸

大国正在崛起

我虎虎地站在这片土地;

我虎虎地站在这片土地!

家破人亡的悲剧再也不会上演

国泰民安的幸福正在降临

然而

那作恶的罪人又在张牙舞爪

霸道横行!

是难掩的狼子野心!

装模作样的

出演一场“购岛”的闹剧!

那荒谬是如此可笑!

那无耻又令我气愤无比!

迸尽全力

发出一声来自内心深处的怒吼:

孩子,别怕!

本属自己的领土

我誓死捍卫!

无的放矢的行为

我坚决反击!

谁也别想把你从我身边掠走;

谁也别想把你从我身边掠走!

正义终究会打败图谋不轨的邪恶

历史终究会证明苍白无力的借口!

然后

等到那枯叶被扫落殆尽之际

让我轻轻地拥你入怀

让你回到母亲温暖的怀里

我会在你耳边温柔的说

爸爸怎么正确教育孩子 篇13

奖励篇

1.有言在先:事先向孩子明确传达父母们期望的行为是什么。比如“妈妈希望你玩好游戏后,自己把玩具收拾起来,这样才是爱整洁的孩子”、“你要学会自己穿衣服,这是大孩子应该做的”。知道某些行为会获得父母的喜爱和大家的欢迎,孩子就产生了作出良好行为的动力。

2.及时奖励:表扬孩子必须注意时效性。例如孩子主动扫地了,父母们要及时肯定。同时,表扬不等于乱戴高帽,一定要有针对性,让孩子知道具体“好”在哪里,比如孩子爱劳动、勇于改正缺点等等。

3.并驾齐驱:采取合适的表扬方式,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互结合。父母们要发自内心地表扬孩子的良好行为:“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你做得很好”,并且拥抱、抚摸、亲吻孩子,用肢体语言传达对孩子的支持。何时应采用物质奖励呢?爸爸妈妈最好等孩子自己提出要求,之后共同商量并明确指出:必须通过哪些方面的努力才能得到这份礼物。

4.制订规则:要奖励习惯养成、学习表现等长期行为,可以使用“代币制”。爸爸妈妈在纸上画好方格,与孩子达成协议:每次表现良好,就画上红圈或往上升一级,每次表现不好,就画上蓝圈或往下降一级。一个月或几个月下来,红圈达到一定数量或上升到一定级数,就可以实现孩子的愿望。

惩罚篇

1.以德服人:接纳孩子,要以了解具体情况为前提。无论孩子做了多大的错事,父母们自己先要静下心来,对孩子说:“我知道你现在心里不开心,能告诉我是为什么吗?”父母们这么一说,孩子就对大人产生了信任感,感受到父母们对自己的理解,很自然就承认自己的过失。要了解孩子具体做了什么错事,更要弄清楚他为什么会这么做,可能在某些现象背后孩子确实有自己的道理。

2.宽容真诚:孩子年龄小,是非观念不强,情绪容易波动,他们往往在做事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以符合规则,因此不必把他们的错事刻意夸大。比如几个孩子凑在一起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看见饭桌上好吃的菜就要夹来自己吃……对于这些现象,父母亲要宽容处理,向孩子说明并示范正确的行为,作出榜样,不要刻意用“捣乱”、“没礼貌”等严重的词语给孩子“定罪”。

3.晓之以理:无论对孩子惩罚与否,在此之前都要说理。说理要就事论事,简明直接,用孩子能理解的话来讲。最关键要说明两点:第一,为什么犯了这个错误要惩罚;第二,怎么做才是好的。如果父母亲反复唠叨,讲的都是大道理,孩子只会越听越糊涂,越听越不耐烦,最终产生逆反心理,索性不听了。

4.故意忽视:如果孩子做出了无理取闹的行为,例如无端发脾气、无端哭闹等,最好的办法是父母亲故意不予理睬,只顾做自己的事情。孩子作出这些行为,主要是为了吸引大人注意或提出要求。一旦他们发现父母亲不吃这一套,自然也就不再哭闹了。故意忽视切忌半途而废,最终向孩子妥协。他们一旦得逞就更觉得这一招有用,以后还会变本加厉。

教育孩子时父母必须有正确的理念 篇14

1、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思想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改变以考分来判断孩子的标准,因为孩子的素质不是单纯由成绩来表现的。在一个强调素质教育的时代,只要求孩子好好学习争取高分是远远不够的,其他方面的素质也需要父母的培养,尤其是孩子的动手能力。现在社会越来越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这是很多终日埋头苦读的孩子所欠缺的。

现代社会,是讲究孩子能力和各方面综合素质的社会,成绩只是孩子一个阶段学习情况的反应,无法证明孩子的全面素质和能力。一个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也许在动手实践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因此,父母不能片面重视孩子的分数,而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

2、相信孩子能行

孩子学到书本上的知识只是理论上的,要想孩子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和财富,父母一定要相信孩子能行,只有父母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孩子才能真正地成为天才。

实践的过程是对孩子综合能力的检验,孩子在实践中才会真正地发现和了解自己。孩子对自己没有信心,就不敢尝试或害怕失败,父母不要对此冷嘲热讽,而是要鼓励和支持孩子,让孩子肯定自己的能力。在父母的信任和鼓励下,孩子的素质会不断提高。因此,要想培养出知识和能力兼备的孩子,父母就要给孩子充分的信任,相信孩子能行。

3、减少孩子对父母的依赖

孩子如果对父母存在很大的依赖感,事事都依靠父母,即使是自己可以动手做的事情也推脱给父母,就会在心理上产生惰性,难以自觉地动手实践,甚至在父母的督促下也不愿动手。

父母要减少为孩子做事的冲动,在生活中,只要孩子自己可以做到的,就让孩子自己去做;在学习上,也要尽量让孩子自己完成,如孩子做作业的时候,父母不要插手,让孩子自己将学到的知识更好地理解消化,这样孩子会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具备较好的动手实践能力。

好家长社区:

★ 教育孩子时应避免的7个禁语

★ 谈教育孩子时请改掉你威胁的语气

★ 家长教育孩子时必须遵循无批评的原则

★ 教孩子学数数的8种方法

★ 初中班主任程序教育8

★ 学校德育忽视不得

★ 说明文结尾九种方法

★ 这件事教育着我作文

★ 星孩读后感800字

父母要对孩子正确教育的漫画作文 篇15

记得上二年级的时候,数学老师让我们背乘法口诀表,以为我背的不熟,所以爸爸就给我做了一张乘法口诀表贴在铅笔盒上。

一天,数学老师说要考乘法这个单元,爸爸说:“考试了,乘法口诀我撕下来啦!”“嗯!”我爽快地答应了爸爸。第二天,考试成绩出来了,我考了89分,一看,啊!我错的全是口算题,回家要被骂了。“我回来了。”我有气无力地说道,爸爸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说道:“悦悦,数学考了多少?”我说:“考得不好。”爸爸说:“那考了多少?”我说:“89分!”爸爸生气地说:“把试卷拿给我看看。”爸爸拿过试卷说:“怎么错的全是口算题?”我不是贴了乘法口诀表在你的铅笔盒上吗?”说完,爸爸就打了我一巴掌,顿时,我的眼眶里的泪水就打起了滚,紧接着,眼泪就情不自禁的掉了下来,心里觉得好委屈,爸爸说:“现在会不会了?”我说:“会了。”爸爸说:“好,那我再出几道题给我做。”做完以后,爸爸看了一下说:“你根本不会,我不管了,你自己改。”到了很晚的时候,我居然睡着了,爸爸看时间晚了,就下来看看我又没有改完,结果一看我睡着了,就轻轻的拍了拍我的背说:“悦悦,悦悦,醒醒!”这时,我迷迷糊糊的睁开了眼睛说:“嗯!”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爸爸打我不是因为不喜欢我了,而是在教育我,不要偷懒,我知道虽然你是这样讲,但心里不忍心,话说到嘴边就咽下去了。

上一篇:网络营销,如何来为企业护航下一篇:小学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必背古诗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