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不如读懂孩子

2024-09-24

教育孩子不如读懂孩子(共4篇)

教育孩子不如读懂孩子 篇1

作为一名教师, 我常听家长抱怨“孩子越大越不听话”“成绩不好还不让说”, 这些抱怨反映出家长面临难以读懂孩子、难以走进孩子心灵的教育困境。为了能够读懂孩子, 我认为家庭和学校双方需联合起来做出以下努力:

一、做孩子成长的知心人

家长和教师都希望让每一个孩子做最优秀的自己。学特长、请家教, 家长付出了不少, 可却让很多孩子产生抵触情绪;教师天天教育, 有些学生却越发逆反。这时, 就需要寻找有效的教育方法, 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真正帮助孩子进步。

有一次, 我正在给高一学生上物理课, 有位学生坐在座位上睡着了, 还没等我去叫醒她, 她却突然歪倒了, 书撒了一地。同学们顿时哄堂大笑, 我当时认为这孩子也许不舒服, 就连忙过去把她扶起来, 又帮她把课本捡起来, 并问她:“没有什么事吧?”她很不好意思地说:“老师, 没事!”一周后的一节课上, 我又发现她在玩手机, 就走过去轻轻地碰了碰她, 她吓了一跳, 赶紧把手机藏了起来。下课后我把她单独叫出来, 问她:“我去告诉你班主任, 还是你自己去向班主任坦白?”她选择了自己去, 虽然我不确定她会不会去, 但我还是想给她一个改过的机会。第二天, 她依然在教室里, 不难推断她没有去找班主任, 因为按照规定她是要回家反省一周的。我就假装不知道, 但愿她这次能改过。谁知两天后, 她在我的课上又玩起了手机, 我很生气地说:“你太让我失望了!”这次我直接把事情告诉了班主任。一周后, 她回来了, 很懂事地对我说:“老师, 通过这次反省, 我认识到受处罚是因为我自己做错了事情, 这是应该的, 我以后会改正错误, 好好学习的。”

从那以后孩子上课特别认真, 我就让她当了我的副课代表, 她工作认真负责, 成绩也快速上升, 从最初的倒数几名, 蹿升到了二十几名。成长不能跨越, 人生不能剪辑, 教育是一个慢的过程, 学生接受爱、理解爱、转化爱都需要时间。成长没有浪费时间之说, 也只有时间能让孩子成长。遵从孩子成长的时间表, 等待, 等待, 有一天一定会春暖花开。

从家长角度看, 首先要了解孩子的需求, 建立亲密平等的亲子关系, 学会和孩子做朋友。孩子儿时需要的是玩伴, 进入中学时代初、高中后需要的是密友, 而不是凡事都按自己意志来左右孩子的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长辈。孩子作为家庭的一员, 需要我们像对待朋友那样平等地对待他, 尊重他。首先, 尊重孩子必须要在行动上体现出来。比如在家庭做出重大决策时, 开个家庭会议征求孩子的意见;和孩子打成一片, 共同学习、游戏、活动;尊重孩子的兴趣选择等。其次, 要关注孩子关注的东西, 喜他所喜, 悲他所悲, 让他觉得你们有共同语言, “够哥们”, 可信赖, 愿意和你分享他的快乐和悲伤。再次, 要善于倾听。茶余饭后, 让孩子无所顾忌地和你交谈, 即使他认识片面甚或错误也不要立即否定他, 要保持高度的倾听热情, 等他讲完再选准时机慢慢引导, 让孩子觉得你是知心老爸、知心老妈, 从而愉悦地接受你的观点。

二、做孩子精神的引领者

生活中, 孩子会对家长提出很多要求, 如果要什么就买什么, 时间久了, 孩子会把一切视为理所当然, 体会不到父母的爱心, 更谈不上感恩。那封“爸:‘钱。’儿”的三字信着实令人心酸。物质丰盈、精神苍白可能会成为这一代青少年的致命伤。许多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不能体会父母的艰难反而更看重自己虚荣心的满足, 对父母提出超出其经济承受能力的要求;班主任极力争取来的困难补助、助学金被拿来请客吃饭……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同学、老师、父母亲甚至对自己的生命, 表现出冷漠甚至仇视的态度, 他们在造成对人对己的伤害的同时, 内心深处也承受着青春期的痛苦与孤独。

作为家长, 对待孩子的物质需求应当有选择性地延迟满足, 关键要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 这样的教育润物无声却效果显著。第一, 家长要告诫孩子要有自己的立足的根本, 父母的业绩和荣誉不应成为孩子赖以生活、索取财富和特权的根基, “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的做法不可效仿。要让孩子明白, 人存在的价值, 不在于财产的富有与知识的渊博, 更在于人格的独立与精神的丰富。第二, 要培养孩子正直、真诚、负责、上进的品质, 引导孩子树立高远的精神追求, 不是通过空讲大道理, 而是以生活细节为教育契机, 以身作则, 循循善诱。第三, 要随时寻找话题, 多和孩子交流沟通思想, 随时把握孩子的思想发展动向, 适时加以引导。第四, 引导孩子多读书, 读好书, 以文化塑造人生, 丰富精神世界。

三、做孩子成长的呵护者

孩子的成长不是朝夕可成的, 它需要家长、老师长期的呵护和坚持。教师要耐心、细心地关注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 像园丁一样一丝不苟地完成各道工序:深耕、浅埋、播种、育苗。教师要用心给学生编织一个生命体验的过程, 营造一种向上、温馨、富有文化气息的氛围, 于无声处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己。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第一, 要信任孩子。孩子犯了错, 不要简单粗暴地呵斥, 而是耐心听听孩子的解释, 询问犯错的原因, 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设身处地思考孩子的感受, 共商纠正之法, 相信孩子能变好。第二, 要赏识孩子。孩子成绩暂时不理想, 不要指责批评甚或拳脚相加, 这会给孩子造成很大压力, 久而久之会产生心理问题, 中学生打架、跳楼、弑母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 家长们要引以为鉴。换个视角去欣赏孩子, 放大孩子身上的优点, 相信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第三, 要激励孩子不断超越。孩子进步了要及时鼓励, 还要让他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做得更好, 引导孩子不断超越自我, 再创佳绩。

读懂了孩子, 再因材施教, 家长、教师的教育期望才会转变为孩子自觉主动的追求, 这样的教育是有效教育, 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教育孩子不如读懂孩子 篇2

在乐乐的带领下,一番忙碌后,几个孩子站在大塑料布的中央尽情地抛撒着彩色的“雨滴",“下花雨了!太漂亮了!”大家玩着,笑着。

走出早教误区学会读懂孩子 篇3

一提到早期教育, 不少人就想到加减乘除, 唐诗宋词, 琴棋书画, 视乎尽早的, 一股脑的灌输给孩子就是早期教育。其实这些所谓的教育的抹杀了孩子的天性。

1 婴幼儿早期教育重要性

婴儿一出世便拥有巨大的可发展潜能, 会哭、四肢会活动, 睁开眼睛看世界……成人为他提供适合的环境, 不束缚他的身体, 婴儿便获得了活动的自由。他努力地、轻轻地与环境中的物体和人接触, 是积累直接经验的开始。学会了走路, 学会了说话, 学会了用手做一些事情, 还养成了许多的习惯, 渐渐走向独立。婴儿各种能力的发展, 都是在各种活动中频频练习的结果。

2 早期教育的认识

从宝宝降生到每个家庭, 养育一个健康, 聪慧, 活泼的宝宝就成了每个家庭最强烈的心愿。如何实现这个愿望也是我国早期教育最关心的事情。

蒙台梭利-意大利人。著名的教育家, 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许多事实表明, 天赋优越只提供了发展优秀才能的基础。天赋优越的婴儿长大以后不一定能成为卓越的精英。而那些卓有成就的人, 大都在婴儿期深深受益于良好的早期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是很重要的, 因此, 我们就要在不同时期, 给予孩子科学有效的教育。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怕生, 就锻炼孩子过多接触新环境, 殊不知, 这可是早教的误区……”进行早期教育, 家长一定要学会读懂孩子。

3 早期教育的误区及有效做法

误区一:让怕生孩子多接触新环境

有不少孩子出门或到幼儿园一见生人, 就躲到父母身后不说话。而面对这种情况, 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内向、胆小怕事。一般, 家长会带孩子到更多的陌生场合“锻炼”孩子, 给孩子接触更多新的人、事物、环境, 让孩子表现。殊不知, 这样会致使孩子恐惧心理增强, 越来越怕生。

其实, 0~3岁的孩子对新的环境、事物和人都有一种自我保护意识, 会自然地产生恐惧心理。他们有认生的心理发育特点, 对接纳陌生的人、事物或环境要有一个适应期。这是正常的婴幼儿认生现象, 是由孩子的心理发育特点决定的。

正确的方法应让孩子每接触一种新的环境, 都要由孩子认为最安全的亲人陪在他身边, 并不止一次地熟悉这个环境, 让孩子有种安全感。适应时间由短到长, 开始是两三分钟, 第二次五六分钟, 然后逐渐延长。这期间, 不要让孩子接触另外新环境, 等适应后再接触新环境。随着孩子年龄增长, 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提高后, 将不会再有这样问题出现。

误区二:亲子活动就是上早教班

“不少家长认为, 亲子活动仅局限于报早教班, 和孩子在固定的时间游戏、学习、认知。这种想法也存在误区。”其实, 亲子活动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 随时随地随机都可以做到的。有益的亲子活动是来源于幼儿日常生活的。像家长带孩子散步、吃饭时和孩子沟通, 孩子睡觉、家长陪在身边等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 都是进行亲子活动有益的教育契机。

日常生活中的亲子游戏, 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婴幼儿的体质体能, 感知觉语言等发展,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追求新知识的愿望。通过游戏还能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与社会交往能力, 滋养出良好的意志品质。所以, 游戏才是帮助婴幼儿成长的最合适的, 最重要, 也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过, 家长们和孩子做游戏, 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心情和游戏时的欢快气氛, 不必对游戏的结果过于看重。

亲子活动是婴儿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婴儿与亲人的依恋情感是自然的, 又是十分重要的。婴儿喜欢亲人抱抱他、逗逗他, 和他说话, 与他玩耍, 在浓浓的亲情中成长的婴儿, 健康、活泼、聪明。为此, 我们提倡以多元的内容、活泼有趣的方式, 父母、孩子共同参与的亲子活动, 有效地促进婴儿身体的、情感的、智力的交往和独立性的发展。在婴儿阶段每天都做一些有益的亲子活动, 其潜在的教育作用犹如注入成长素一般。

误区三:教孩子“大方”送出自己的东西

日常生活中, 常遇到这样的镜头:孩子手里拿糖或玩具, 看到别的小朋友, 家长会让孩子把东西分给其他小朋友。有些孩子不给并且哭闹, 家长便会说孩子不大方。而且还让孩子交出手中的东西, 并说“你把这个给小朋友, 妈妈再给你买”。这样做, 无疑会导致孩子在习惯形成期的时候, 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物品管理能力等方面出现问题。像不会管理物品、做事大手大脚、办事拖拉不细致、工作易出现错漏、形成大咧咧的性格等。

其实,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尊重孩子的想法, 让孩子自己去分配他的物品。一旦他的行为出现偏差, 如孩子在集体环境中, 且有很多公共物品, 孩子独占独玩, 这种就属于自私现象了。家长应针对孩子所处的不同的情况和场合, 及时纠正和调整孩子的行为和心理。

误区四: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

不少家长觉得孩子太小什么都不懂, 其实不然。如, 家长喂孩子吃萝卜孩子不爱吃, 家长就认为孩子不愿吃萝卜。等下一次, 家长就会不止一次地当着别人的面说孩子不愿吃萝卜。家长这样做, 会让孩子认为, 自己确实不爱吃萝卜, 产生一种负面情绪影响。其实, 孩子不吃萝卜有很多原因, 如咸、辣、烫、凉等。

孩子在妈妈的体内已经开始学习了。只不过他的各种能力形成期有一个延续, 只是不会表达而已。家长的言行往往就给孩子确立他的发展方向。如, 有的孩子脾气暴躁, 其实身边就有脾气暴躁的成人做典范;有的孩子不爱说话, 其实他的身边就有不爱说话的监护人。所以在孩子面前, 家长尽量不要给孩子负面的影响。应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中广网北京11月4日消息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昨天 (3日) 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部署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措施, 会议指出, 办好学前教育, 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保教结合、寓教于乐, 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

3 岁之前大脑发育速度是4-17岁13年的总和, 错过这个时期, 以后的13才能弥补。

其实在孩子还在妈妈腹中的时候, 他就具备学习的能力了。让我们携起手来, 走出早教误区学会读懂孩子, 注重家长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引导, 达到我国人口基础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网络资料查询.黑龙江学前教育网.幼儿教师网.百度.

读懂孩子家庭教育讲座观后感 篇4

孩子是每个生灵赋予其父母的伟大杰作。然而,我认为,任何一幅作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精心雕琢、打磨和时间的累积的。当我们都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时候,蓦然回首,看一看即将奔赴高考的高三学子们。哦!时间,他累积成了价值。

在漫长的培育路上,我们需要正确的认识自家孩子,他属于什么个性,从他的习惯、脾性入手,正确引导,不能急躁,躁了也没有用,不能解决他的需求,而你还气得浑身发抖。这里有个小案例,一个小朋友,幼儿园刚放学,见到妈妈第一眼就说:你给我买玩具,必须得买,现在,立刻马上。读懂孩子的家长肯定知道,哦,这怕不是在园子里受到了委屈吧,赶紧解决其需求,孩子高兴了,自信心满血;换作不懂孩子的家长,买什么买?回家。此刻孩子又拗不过大人,只好伤心地回家,但他心里是不服的。

家庭教育当中,榜样的力量是很大的。一直以来,只要是关于孩子的活动,我都积极参与,不在于父母能把这件事情做得多么好,而是在乎你做不做这件事情的态度。孩子他都看在眼里,家长努力参与了,孩子内心想着我也一定能达成。我们从幼儿园开始,我就有一本日记本,叫作《我写的你的日记》,用来记录每天孩子口述的一些事情。直到上小学就交到了他自己的手上,从一天一句,从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一直到现在,我看到了一本《十年日记》续集。我想这是我有代入式阴谋的榜样取得的成果。

讲座讲到,系统地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还需要从六观入手:健康观,培养孩子旺盛的生命力;人生观,让孩子有梦想,有志向;财富观,让孩子更好地规划未来;价值观,能让孩子更好为人处事;还要唤醒孩子的爱情观,让其懂得底线、操守和原则;世界观,让孩子多经历、多去体验。毕竟观世界才能有世界观。

上一篇:节水灌溉模式分析下一篇:玉米免耕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