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心得体会

2024-07-31

读懂孩子心得体会(共12篇)

读懂孩子心得体会 篇1

《读懂孩子》心得体会

文化路二小 赵二玲

本学期我们学校统一订发了《读懂孩子》一书。看完之后受益匪浅。该书分三部,分别为0~6岁、6~12岁、12~18岁孩子的家长准备的。每一部都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孩子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主题展开,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家长阐述孩子的成长特点和发育规律。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也是孩子的母亲,读完这本书后,我不禁在心理暗示自己一定要多倾听孩子,多了解他们的近况,多与他们交流,做他们坚强的后盾,永远的知心朋友。读完书本,结合实际,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第一,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很多家长其实并不能够科学地教养孩子。比如:重超前学习,轻适时教育,当看到邻居、朋友家的孩子才两岁就已经学会不少字,熟背几首故事,一些家长心中就开始焦虑,担心识字教育晚了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家里的墙上贴上了许多看图识字挂图,开始一遍遍地教孩子识字。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类似“早识字”的“超前学习”、“拔苗助长”还有很多,小学低年级学高年级的内容,高年级则学初中的内容……超前学习,就真的不会输在起跑线上了吗?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类似“早识字”的“超前学习”误区很多,那么这真的不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吗?其实,起跑线应该指不同能力和品质培养的最佳期,即关键期。在关键期内,人的某种行为、技能和能力等发展最快,如果在这个年龄段对孩子实施相应的教育,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错过这个年龄段,再进行教育,效果就明显差多了。因此,有些能力不需要过早培养,不仅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反会影响其他重要能力的发展,其中最让一些家长后悔的是导致孩子走向厌学。

第二,许多家长重智商,轻情商。这显然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因为情商是我们幸福生活的重要技能之一,包括自我控制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延迟满足能力、抗挫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有心理学家提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源于智商的高低,80%则取决于情商。如果把智力看做一种个人潜在能力的话,那么情商则是开启这些潜能的钥匙。比如延迟满足能力是孩子情商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家长和教师都喜欢干预学生,漠视孩子的自主成长。很多家长喜欢充当孩子人生的设计师。从孩子出生,到上学,到选择专业,到就业工作,家长都预先设计好了他的人生发展轨迹。其实,家长为孩子设计人生道路是出于好意,以免孩子走弯路。家长总是担心如果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肯定会犯错的,总想着“孩子现在喜不喜欢没有关系,等他们长大了就会明白我们的用心的”.但是不知不觉中,家长的过度干预和控制,会变成孩子发展道路的绊脚石,压缩孩子成长空间,()使得孩子没有机会和动力自主探索和开发潜能。研究发现,当目标由自己设定而非他人强加时,孩子会更愿意付出努力,动力更强。若孩子缺乏自我探索,只懂服从父母或他人的安排、变成他人期望的样子,他们往往畏惧改变,遇到挫折时容易逃避问题、丧失目标和信心。

因此,孩子的人生属于孩子,孩子的成长需要自我探索,其他人是替代不了,包办不了的。请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成长空间,多引导和陪伴,多给孩子创造尝试的机会,让孩子自由、健康成长,走出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所以,了解了孩子的很多成长规律,我们就能解释一些他们离经叛道的行为并不是一下子就冒出来的,而是长期自主发展被抑制的结果,这是值得我们每个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读懂孩子心得体会 篇2

一提到早期教育, 不少人就想到加减乘除, 唐诗宋词, 琴棋书画, 视乎尽早的, 一股脑的灌输给孩子就是早期教育。其实这些所谓的教育的抹杀了孩子的天性。

1 婴幼儿早期教育重要性

婴儿一出世便拥有巨大的可发展潜能, 会哭、四肢会活动, 睁开眼睛看世界……成人为他提供适合的环境, 不束缚他的身体, 婴儿便获得了活动的自由。他努力地、轻轻地与环境中的物体和人接触, 是积累直接经验的开始。学会了走路, 学会了说话, 学会了用手做一些事情, 还养成了许多的习惯, 渐渐走向独立。婴儿各种能力的发展, 都是在各种活动中频频练习的结果。

2 早期教育的认识

从宝宝降生到每个家庭, 养育一个健康, 聪慧, 活泼的宝宝就成了每个家庭最强烈的心愿。如何实现这个愿望也是我国早期教育最关心的事情。

蒙台梭利-意大利人。著名的教育家, 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许多事实表明, 天赋优越只提供了发展优秀才能的基础。天赋优越的婴儿长大以后不一定能成为卓越的精英。而那些卓有成就的人, 大都在婴儿期深深受益于良好的早期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是很重要的, 因此, 我们就要在不同时期, 给予孩子科学有效的教育。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怕生, 就锻炼孩子过多接触新环境, 殊不知, 这可是早教的误区……”进行早期教育, 家长一定要学会读懂孩子。

3 早期教育的误区及有效做法

误区一:让怕生孩子多接触新环境

有不少孩子出门或到幼儿园一见生人, 就躲到父母身后不说话。而面对这种情况, 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内向、胆小怕事。一般, 家长会带孩子到更多的陌生场合“锻炼”孩子, 给孩子接触更多新的人、事物、环境, 让孩子表现。殊不知, 这样会致使孩子恐惧心理增强, 越来越怕生。

其实, 0~3岁的孩子对新的环境、事物和人都有一种自我保护意识, 会自然地产生恐惧心理。他们有认生的心理发育特点, 对接纳陌生的人、事物或环境要有一个适应期。这是正常的婴幼儿认生现象, 是由孩子的心理发育特点决定的。

正确的方法应让孩子每接触一种新的环境, 都要由孩子认为最安全的亲人陪在他身边, 并不止一次地熟悉这个环境, 让孩子有种安全感。适应时间由短到长, 开始是两三分钟, 第二次五六分钟, 然后逐渐延长。这期间, 不要让孩子接触另外新环境, 等适应后再接触新环境。随着孩子年龄增长, 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提高后, 将不会再有这样问题出现。

误区二:亲子活动就是上早教班

“不少家长认为, 亲子活动仅局限于报早教班, 和孩子在固定的时间游戏、学习、认知。这种想法也存在误区。”其实, 亲子活动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 随时随地随机都可以做到的。有益的亲子活动是来源于幼儿日常生活的。像家长带孩子散步、吃饭时和孩子沟通, 孩子睡觉、家长陪在身边等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 都是进行亲子活动有益的教育契机。

日常生活中的亲子游戏, 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婴幼儿的体质体能, 感知觉语言等发展,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追求新知识的愿望。通过游戏还能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与社会交往能力, 滋养出良好的意志品质。所以, 游戏才是帮助婴幼儿成长的最合适的, 最重要, 也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过, 家长们和孩子做游戏, 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心情和游戏时的欢快气氛, 不必对游戏的结果过于看重。

亲子活动是婴儿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婴儿与亲人的依恋情感是自然的, 又是十分重要的。婴儿喜欢亲人抱抱他、逗逗他, 和他说话, 与他玩耍, 在浓浓的亲情中成长的婴儿, 健康、活泼、聪明。为此, 我们提倡以多元的内容、活泼有趣的方式, 父母、孩子共同参与的亲子活动, 有效地促进婴儿身体的、情感的、智力的交往和独立性的发展。在婴儿阶段每天都做一些有益的亲子活动, 其潜在的教育作用犹如注入成长素一般。

误区三:教孩子“大方”送出自己的东西

日常生活中, 常遇到这样的镜头:孩子手里拿糖或玩具, 看到别的小朋友, 家长会让孩子把东西分给其他小朋友。有些孩子不给并且哭闹, 家长便会说孩子不大方。而且还让孩子交出手中的东西, 并说“你把这个给小朋友, 妈妈再给你买”。这样做, 无疑会导致孩子在习惯形成期的时候, 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物品管理能力等方面出现问题。像不会管理物品、做事大手大脚、办事拖拉不细致、工作易出现错漏、形成大咧咧的性格等。

其实,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尊重孩子的想法, 让孩子自己去分配他的物品。一旦他的行为出现偏差, 如孩子在集体环境中, 且有很多公共物品, 孩子独占独玩, 这种就属于自私现象了。家长应针对孩子所处的不同的情况和场合, 及时纠正和调整孩子的行为和心理。

误区四: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

不少家长觉得孩子太小什么都不懂, 其实不然。如, 家长喂孩子吃萝卜孩子不爱吃, 家长就认为孩子不愿吃萝卜。等下一次, 家长就会不止一次地当着别人的面说孩子不愿吃萝卜。家长这样做, 会让孩子认为, 自己确实不爱吃萝卜, 产生一种负面情绪影响。其实, 孩子不吃萝卜有很多原因, 如咸、辣、烫、凉等。

孩子在妈妈的体内已经开始学习了。只不过他的各种能力形成期有一个延续, 只是不会表达而已。家长的言行往往就给孩子确立他的发展方向。如, 有的孩子脾气暴躁, 其实身边就有脾气暴躁的成人做典范;有的孩子不爱说话, 其实他的身边就有不爱说话的监护人。所以在孩子面前, 家长尽量不要给孩子负面的影响。应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中广网北京11月4日消息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昨天 (3日) 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部署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措施, 会议指出, 办好学前教育, 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保教结合、寓教于乐, 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

3 岁之前大脑发育速度是4-17岁13年的总和, 错过这个时期, 以后的13才能弥补。

其实在孩子还在妈妈腹中的时候, 他就具备学习的能力了。让我们携起手来, 走出早教误区学会读懂孩子, 注重家长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引导, 达到我国人口基础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网络资料查询.黑龙江学前教育网.幼儿教师网.百度.

教育孩子不如读懂孩子 篇3

作为父母,我们究竟对自己的孩子了解多少呢?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塞尔玛·弗雷伯格曾说:“我们对生命之初的3年几乎毫无印象,所以,当我们试图进入小孩的世界时,就像外星人一样,对他们的一切一无所知,也不会说他们的话。”那么,在孩子面前,我们如何做才能避免成为“外星人”呢?那就是真正地用心读懂孩子,这是教育的前提。

耶鲁大学的格赛尔儿童发展研究所曾经跟踪研究孩子们40多年,了解儿童行为的变化与发展。研究结果显示,人类行为的成长模式十分有规律,人们甚至可以相当准确地预料出孩子在某种行为阶段之后,将会是什么行为阶段。在这里,我主要介绍4岁前的孩子在每个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

1到2岁:一句话概括:可爱又难缠的年龄,从“开心果”到“淘气包”。1岁多的孩子,语言能力和运动能力已经得到极大发展。他们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执拗、顽固、不愿受到束缚。他们的主要行为表现:一天到晚地缠着问问题;穿衣服不配合;不肯安分地坐在小椅子上;自己不肯走路非要人抱着。

2到3岁:一句话概括:“不”字当头,打滚耍赖,一意孤行,占有欲强,自私霸道。这是因为,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有自我意识,但他们不懂得如何表达。在这个阶段,家长的管教技巧主要以疏导、绕道为主,但不要轻易让孩子讨价还价,尤其是在重大事情上不可让步。同时,我们要把孩子的很多“坏行为”,理解成孩子探索世界、学习成长的行为。

3到4岁:一句话概括:友善、平静,充满安全感,易于接受,也乐于分享。在3岁的时候,孩子一向强硬的拒绝态度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分享或者依赖。从3岁半开始到4岁,反抗成了这个时期的最大特征。3岁半是一个内向、焦虑、缺乏安全感,同时意志力极强的年龄。每天,他们都在挣扎中过日子,生活过得很不愉快。他们正在体验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以及自我这个独立的个体。

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儿童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和常识,这里重点介绍婴幼儿情绪发展、语言发展和社交技能发展的主要规律:

情绪发展:心理学上把情绪分为基本情绪(或初级情绪)和自我意识情绪(或次级情绪)两大类。基本情绪(包括愉快、愤怒、悲伤、惊讶、恐惧和厌恶等),一般是在2到7个月之间逐步出现;自我意识情绪(包括同情、嫉妒、尴尬、自豪、羞愧和内疚等),一般要在1岁半到两岁左右才会陆续出现。

语言发展:婴幼儿的语言发展主要包括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两个方面,其发展的主要里程碑如下:

6个月:牙牙学语,这是婴儿具备真正的语言能力的第一个象征;9个月:具备理解成人语言的能力;1岁:开始在语言和行为之间形成联系;18个月:开始将两个词合起来使用以传达更复杂的意义;2到4岁: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3岁:大部分孩子能说出简单而意思复杂的句子;5岁:能和成人进行复杂的沟通。

社交技能发展:儿童游戏的认知复杂性是预测其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指标。婴幼儿的游戏可以分为4种,按照社交复杂性从低到高依次是:

单独游戏,1到6个月的婴儿专心地独自玩自己的玩具,不注意也不关心别人的存在;平行游戏,6到12个月的婴儿玩相同的玩具、相似的游戏,也会有相互模仿的现象或少量的交谈,但相互之间没有合作;联合游戏,1岁到1岁半的幼儿之间一起游戏,有借还玩具的行为,但关注的仍然是自己的兴趣;合作游戏,1岁半到3岁的幼儿以集体共同目标为中心,有组织、有分工地玩。随着年龄的增长,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的频率越来越高。

读懂孩子心得体会 篇4

书中讲到人的本能就是去圆满三大需求:个人需求,系统需求,灵性需求。灵性成长的需求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的最终目的。即通过经历所发生的一切,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活出真正的自己,与生命大道和谐同行。当需求间发生矛盾与冲突时,“良知”这个报警器就会想起。圆满灵性需求会化解个人需求与系统需求的矛盾。圆满灵性成长的需求,即在探索自己,探索世界,活出生命的本来样貌。

实践生命的五大法则:整体法则、序位法则、平衡法则、事实法则、流动法则。如何知道我们是否遵循生命的法则呢?如何知道我们是否在对的路上?从孩子身上就可以看出来。因为孩子就是家庭以及父母最好的镜子。面对孩子的问题,多角度思考孩子的问题是在提醒我们什么,是要引导我们看见什么。

夫妻关系失衡的调整:对方对你好,你要懂得回报,回报的时候还要“多加一点”,对方对你好三分,你回人四分,这是正面的流动。夫妻关系中,“理所应当”是一个最危险的陷阱。而回报负面的时候减少一分攻击,带上一分爱。

《读懂孩子》读书心得 篇5

汪家庄镇中心校 张宏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书,让我体悟到了生活的真谛,是书,让我的精神得到了升华,上升到了完美的境界。最近读了周鼎文老师的名著《读懂孩子》,深深地体会到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重要,好的家庭教育和孩子生活的学习环境确实能够影响孩子的一生。

成功的家庭教育必须建立在读懂孩子、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建立在了解孩子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只有读懂孩子,了解孩子在不同阶段的特点,才能知道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会对孩子会造成什么影响,才能少“祸害”孩子。

积极心理学认为,父母无条件地接纳孩子,才能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给孩子挑战困难的勇气,有利于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成就感,从而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比如自信、乐观。此处的无条件接纳是指父母对孩子传达的爱、关注、支持和激励是无条件的,是不附加任何外在条件的。

无条件接纳孩子,不等于无条件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父母接纳的是孩子这个“人”,而非孩子的这些“行为”,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依然需要纠正引导。在指责纠正孩子不恰当行为的时候,也要区分“孩子个人”与“孩子行为”,当父母指责孩子不良行为时,一定要明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孩子今后的生活,是反应父母的镜子,但有时反思孩子的身上是不是也有老师的影子呢?所以我们作为老师为人师表要起到榜样作用,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日常中可以收到老师的影响也行成好的习惯。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用心对待每一个孩子,相信在我们的真切关怀下,牛顿、诺贝尔、华罗庚、张衡、爱因斯坦将会在未来不断出现。每个孩子都是天才,让我们挖掘出他们的潜力,去爱他们。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抱着这种信念,切实地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有效地进行角色转换,那么我们一定会迈着扎实、坚定的步伐走进新课程,达到幸福教育的理想效果。

孩子的人生属于孩子,孩子的成长需要自我探索,其他人是替代不了,包办不了的。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成长空间,多引导和陪伴,多给孩子创造尝试的机会,让孩子自由、健康成长,走出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读懂孩子这本书 篇6

―― 亲社会个案分析

追踪观察对象:王XX    性别:男     年龄:4岁2个月

家庭状况:优越、四代同堂、 幸福

追 踪 研 究 原 因:

(一)“哎!女孩子哭着对我说:老师我不上幼儿园了?王XX他又拽我头发……”

(二)另外一个男孩子也来告诉我:“老师,王XX他总是对着我耳朵喊!”第二天午休时间到了,只见实习的卫老师满脸惆怅:“怎么了?”我问到!答案让我有些吃惊!尽然连老师也头疼他――睡觉不睡,还打扰旁边的孩子,老师讲也不听……

回忆对比:入园表现

难道?我看错了,他叫王XX,今年4岁。今年刚刚从我院兰州搬迁转入插到我班的新生!刚开学时爸爸送园。介绍时说:“胡老师,他生性好动,好奇心强!爱看书,可是就是坐不住,最重要嘴硬,从来不问人,都是奶奶他们惯的……”

我摸了摸他的脸蛋,笑着说:您就放心吧!观察一个早上我发现:他挺乖,只和两个男孩子一起!

笔记记录:干净的小脸,发亮的眼睛,他是家里的宝!(从他的爸爸话语中得知)但挺乖,并且真的反映很快!他有特别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则,脾气不好,人不大,脾气可一把,我猜想这与他是独生子女的原因有关;最重要的是他现在是班上的……他引起了我更多的好奇与注意。

一周过去了,很顺利的开学,一切很好!

午 休

午休我值班:外屋孩子很快入睡了,我刚走进里屋,便听见!“咯咯……”的笑声,我环视一圈,最后将眼睛定格在他的床边,只见他的被子撑的很高,我刚走到他的床边,一个小脑袋露了出来,又极快的紧闭眼睛 “入睡了”。我蹲下帮他盖好毯子,趴在他的耳朵边对他说了声:睡吧,下午还有户外竞赛游戏呢!接下来他调换了睡姿不一会睡着了。

笔记记录::他没有入睡,但注意自己的行为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时,他就自己认识并改正了,我还能批评他吗?不!一定不可以!这种自觉的认识改正效果绝对超过反面被动、无奈教育。

第 三 周

外出学习的我带着思念与知识回到了幼儿园!班上的一切都是如此熟悉!突然“你去哪了我想你了……”多么熟悉的声音,话音刚落其他孩子们也纷纷七嘴八舌的说道――胡老师,我们都想你了!此刻幸福的血液溶入我的每一个毛孔,“谢谢你们,宝贝!胡老师也想你们!”突然又听见一句话:“你们都想,我才不想呢?”说话的还是他!我笑了!

反思记录:他是敢于表达自己感情的孩子,前后的两句话无疑证明了他想单独表达自己的情感,当全班孩子都说时,他却360度大转弯,此时我隐约看到了一个内心孤独、渴望受关注的有严重自我为中心的孩子……但我要感谢他对我的情感!谢谢你!

活 动

要出去做操了,只听一个小朋友说到“你推我干吗?” “我要站在前面!”“可你来得晚呀!” “我不管,我就站在前面!”胡老师……小朋友们齐喊到!了解事情原由是因为刚下楼他过去就把乐乐推倒在地了,原因是乐乐他站错位置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音乐课律动表演需要两个好朋友配合,可是他就是不和小朋友一起做,下课之后了解是因为:他说想和琪琪表演,不想和……

反思记录:推乐乐是自己要应起众人的关注,让老师注意他;不表演律动是因为他觉得他喜欢的就因该是他的,当然孩子的喜欢是很纯洁的,因为他的家庭背景和环境使他拥有了“只有自己是最大”想要什么就尽量都去满足,以他为中心!使他将自私、独占通通囊括!

我对他准备采取以柔制刚、以静制动的策略……

某 天 下 班

走在回家路上的我总会遇见他,响亮的叫声,然后有时硬拉我去他的家里,看着此刻的他我总会说:下次,谢谢!快和奶奶回家吧!慢点!可是几次后我发现他越来越……老远过来,不问只是拍拍我……现在又加码了,尽然在我的鞋上故意踩,我和他谈心、聊天、告诉他不可以,这样是不正确的。第二天早上,妈妈送他来园,可是没有进班,院子里传来了他的喊声,“滚、滚……”我连忙出去后发现是他和妈妈!只听周围的家长说:“怎么这么厉害,都敢骂妈妈了?”“谁叫他不给我买冰激凌?”还在和妈妈缠打的他被妈妈狠狠的甩开,他的妈妈生气的走了!我扶起他,将他领进了教室,一直不停抽噎的他在我的安抚下情绪渐渐稳定,此时我们谁也没有再提刚刚的事情……下午快接园了,我和他聊天、渐变的引出了……他知道自己错了,离开时我们勾了勾小拇指……

反思:因为爱,所以会在你的周围,身边转,并引起你的关注,如果没有注意他,他就会再想办法,他不是真的故意踩我的鞋,而是表达爱的方式不同,不一定受到大家的喜爱而已!

通过与他的相处我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了他的故事!

他是小猴子?他是小捣蛋?不,他……

一个语言表达能力很强,感情丰富的孩子!人虽小可本领不小。听我说说看!第一:“察言观色”第二:“性格开朗”第三:“乐于助人”,瞧,如今又多加了一条“见义勇为”!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这不是口头禅而是要在教育中体现!我认为教育者要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真正去用心读懂“孩子”这本书,才可以根据个体进行因材施教。我们有太多的老师仍然去用成人的眼光审视孩子,认为孩子的年龄小是缺点,并且用一把尺子衡量每个孩子。

事实上,幼儿的成长环境,性格特点等因素已暂且给了每个孩子不同的性格!他就是其中的特殊个体,我们如果用过去的评价标准去评价他,认为孩子没规矩,不听话站,坐无要求,上课不举手气得老师没辙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听话,有礼貌,上课不讲话,不捣蛋”的是“好孩子”,不好的,不是批评就是训斥,孩子情绪极不好!不愿来幼儿园。老师不去了解原因,不走进他们,从不给他们多一次机会!多一些宽容。我认为如果这样,幼儿事业将有一天存在自己灭亡的景象!我也想去“灭灭”他的威风,上数学课时我“故意”找了一个较难的知识点“为难”他,可是他化险为夷了,我只能另找“机会”了,这不,我正想问他别的小朋友在打算盘时他为什么不练时,他却一口气向我阐述了他的观点:他已经会了,并且把算盘借给别的幼儿了,我???此时很欣慰并及时表扬了他的行为:帮助小朋友很好!但同时告诉他在这会打搅影响别人学习。懂事的他连忙点头,几道珠心算练习题后我还真对他“佩服呢”的。聪明的他思维很活跃上课经常不举手而是张嘴就说,有时激动的到我面前又表达又用肢体语言,似乎怕我不明白!我很喜欢动脑筋思考的孩子。但让他们天性活泼,好动,坐不住的孩子“无事可做”,他肯定会去招惹周围孩子,唉!我何不让他???这一招果然有效,听完我对他新指派的“任务”是,他兴奋极了,边走边看,举手投足间像一个“小领导”“小王老师”,我顺势的一句“王老师,辛苦了!”逗得我们都笑了起来,更让我们的心贴在了一起!活动快结束时我在幼儿(全班)面前表扬了他:乐于助人并且是一个小帮手、很好的“老师”,自己不说话并且“指导”小朋友来安静学习,“快谢谢他!”全班响起了掌声,同伴向他投去了佩服的目光,我向他投去了赞许的目光,他冲我笑了!这笑里有“成就感,荣誉感”。这个早晨他是快乐的!

午休一起床便听见值班老师和他的对话:“不睡,再不睡,我可要告诉妈妈了。”对于他这哪能改的这么快呀!这种左耳听,右耳冒的话在这里用适合极了。孩子也在满口答应,却又在不断重复犯错误!我将这种现象只能称为“知错又犯”行为。这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教育者没有正确引导并且没给孩子自主权而造成的。站在一旁的我看见此时的他还正向另一个孩子做鬼脸呢?走到了他的身旁,问他:“乖,今天午休睡的应该很香吧!”此时的他不好意思极了,只听“恩”……声音越来越低沉,最后在没有结束的话语声中馊的钻进洗手间了,此时的我笑了,这笑很难讲清是为什么?开心他知道自己没有很好午休认识到错误了;失落他知道错又为什么犯错了,又一天中午,孩子们都悄悄的上床准备午休呢,顺势往“他”的床上打量一下,床尽然是空的,待我帮其他孩子盖好被子、准备交接班的时候,他还没有回来?我朝卫生间的方向走去……

反思:教师抓住教育契机、正确引导使孩子认识错误是关键。有的孩子把别人的东西装进自己兜里说是自己的,这被家长解释为孩子年龄小的特点,请问这是吗?不,不是,绝对不是!我们这样的教育是会害了孩子的,观察他两天后我对他进行了“软攻”教育。旁敲侧击,激励手段,听我对他“表扬”时,他极快的收起自己的小动作,回给我“睡觉”的信号。这说明当一个人受到外界的敏感刺激会判断其正确与否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对于他,我在午休上的时间很随机!需慢慢改变,及时鼓励!终于他睡觉了,下午一起床便站在我面前等待我的夸奖!是的,我毫不吝啬的给了他奖励,是物质和精神!我认为只有这样他才可以习惯、去适应,当然这种方式也不宜用多,否则孩子会“依赖”于奖励!起不到真正我们想达到的目的。常有“老师,他插队!”“我是第一,不,我才是……”孩子们争着、抢着往老师跟前站,孩子错了吗?没有!是因为“第一”这个词语所给孩子们心灵带来的影响更值得我们去认真探讨?它的价值值得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思考?请多多关注孩子们,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疼爱。

下 午 接 园

我与他的妈妈聊起了他,在与他沟通时我感觉到了父母对孩子倾入的爱心、关心、细心、但我却发现,不在我们身旁的他一直悄悄的躲在厕所门的那个地方,活跃的“小猴子”似乎“飞”不起来了,我细细想来,他肯定以为我(老师)与他的妈妈在说他的坏话。(打小报告)弄清楚他的不正常行为后,我故意将声音提高了并对他的.妈妈说:他最近在幼儿园表现的非常好!上课的时候认真,生活中乐于助人,小朋友,老师都十分喜欢他,并且午休的小床也告诉胡老师悄悄话:“最近他都很好,身体健康,在也没有咯吱咯吱的响,疼的哭了!”话音刚落“小猴子”又来了本领在“快乐的世界里”游乐了!当妈妈听完我的评价后也极为兴奋一个劲的说“谢谢”。

我了解一个教师应该对每位幼儿做公证公平的评价。但我同时又认为如果我不将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放大,给孩子改正错误的机会,那么快乐的他也许会从此“恨”老师,恨“幼儿园”这个环境。孩子们是正在教育阶段,好的品质,习惯及性格仍为完全成熟,对于他们幼小纯真的心灵我们应该多多去保护,去爱护。

哎!小猴子就是小猴子!正当和他的妈妈谈话快结束时,另一小朋友哭着过来向我们告状说:“小猴子”打了他的眼睛。我们赶忙对此幼儿进行抚慰,他的妈妈也一直很不好意思的向这位受伤的小朋友妈妈道歉!看着“小猴子及妈妈“离开的背影我心中的感受很难形容……,我真心希望他的父母可以给予他正确的教育。愿他可以……

反思: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占有相当比重的位置,家庭对孩子的不正确的教养行为会养成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孩子的年龄越小,模仿能力越强。为孩子选择适宜的动画片也是我们做家长的刻不容缓的职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何况是孩子?当孩子犯错时,家长要有耐心,好好跟他讲道理或采用冷处理(如让他自己呆坐一边反思,让其独处一室等),而不要采用粗暴方式(如打、骂等)解决,以免造成孩子有种“以暴制暴”思想,认为暴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运用多种方法正面引导,让孩子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每个孩子都需要得到成人的表扬和鼓励的,每个孩子都有当好孩子的愿望。因此,我们要抓住他们的这一心理进行正面引导,在引导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喜好,采用表演节目、奖励、评小红花等形式强化好的行为习惯。

第 二 天 接 园

他的父母来找我,希望可以和我沟通多多了解孩子在园的学习生活及各方面情况,我很认真也很乐意和家长多多沟通达到家园真正配合真正共同协商帮助孩子!从与他父母的了解中得到他昨天“打”小朋友,原来是“见义勇为”,他看到好朋友张XX被小朋友用手“捶”了一下时,便对其进行了攻击!在和他父母分析这个现象时我们达成了共识,对于他对朋友产生了责任感。对周围发生的事与人的感性我们给予保护并且提倡,但是因为孩子的辨别能力。对事物的判断能力还未完全成熟,所以他的这种情感态度是在尝试中积累学习的。只是看我们教育者(父母,老师)怎样引导幼儿去“积累经验”。我们告诉他也许小朋友是和张XX游戏呢。当你的朋友需要帮助时我们去帮助朋友,这一定是很快乐的!

综上所述,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它往往受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难免使孩子出现不适应,造成一些心理和行为上的。幼儿时期是实行心理卫生的黄金时期,如果这一阶段对孩子不及时加以干预、矫治,那么早幼儿期攻击性行为严重的孩子,将来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作为教育者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应该采取正面引导和教育,切忌用粗暴的方式惩罚儿童,平时,教育者要善于培养他们的爱心和以人为善的品格,这才能铲除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土壤,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反思记录:我们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有太多、太多的教育资源,抓住这偶尔的却真实的“课堂”使孩子的各方面技能成熟起来!将“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实实在在的利用起来、感染每一个孩子。

虽然孩子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然而他们的纯真、浪漫却受到我们时常的“欺骗”,我们4+1>2的合理教育并没有真正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而是让孩子在“爱”“护”“宠”的甜蜜圈子里迷失自己,反而更影响孩子良好行为及习惯的养成。尊重孩子就是多多和孩子交谈,去倾听孩子,理解孩子!换位思考一下:“当您在单位遇到不顺利的事回家就可以‘无厘头’向孩子‘吼叫’;他可以吗?――不!”“当您拿着遥控器看着自己喜欢的足球赛时,你考虑过孩子吗?――不,没有”;“当您与朋友谈论孩子教育时,你是在称赞夸奖孩子吗?不――绝对不会!”因为周围的环境给予了我们中国人“谦虚”的一面,不好!哪有您的孩子好!是家长在外常说的一句话,回家后您又对着孩子说:看谁谁多棒,孩子好好学,一定要比他更棒!将来要考上某大学!请问这是孩子的意愿吗?是您在用您的观点教育孩子,安排孩子的一切!孩子太被动了,同样,社会及学校(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也不乐观,为了观摩而观摩,为了检查而检查,集体活动的教育形式有太多弊端,老师的注意力会投给优胜者或顽皮者,中间的所谓人人夸赞的乖孩子常常被忽略、忽视如果长此下去孩子的性格会孤僻、内向、他们连老师的关注都没有来得及享受,您说哪里还有教育的平等,又从何谈论尊重呢?

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我们应牢记,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有其自身的个性特点:有的社会亲行为及其明显:娇惯自私独霸,使孩子们恐惧他,躲避他,但是谁又能说这样的孩子不好、不乖吗? 他身上的非社会行为全部是孩子的?不,其中一定有社会、家庭、教师等各个因素,让我们共同协助每位孩子!

常说:“基础教育是根本!好的行为习惯更是终身受益!”

读懂孩子 智慧教育 篇7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理念告诉我们: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那么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呢?二十几年的小学班主任工作使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小学生还处于未成熟状态,他们每一个“错误”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只要我们教育者愿意去读懂他们,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一次,正挑选小朋友参加学校的古诗朗诵,B小朋友开始捣乱了:“我才不去呢!”稍作停顿,用眼睛时不时地瞄上我一眼,一脸不屑地说:“反正是不会选我的!”听着他的话,个别欲举手的孩子也迟疑着放下了手。

B小朋友,在一年级时就显示出他的优势:识字量大,脑子反应快,应该说他是个优秀的孩子。但是进入二年级下学期,他明显表现出不爱做作业,做任何事总是对自己没信心,也就出现了在公开场合故意与老师唱反调的行为,如:“讨厌!这么多作业”,“一点也不好玩”,“我才不去呢”……

多次观察后,笔者发现B小朋友很想表现自己,当老师表扬他的时候,小脸特别灿烂。不想在学习上付出劳动,又想大家重视他,这就是二年级学生的矛盾心理。老师要做的,也是必须做的,无疑是帮助再帮助,并逐步消除学生在班级中的“不良”言论。

行为学习理论表明,不强化一个行为就会减少它发生的可能性。经验告诉笔者得及时制止B小朋友的言论和行为。没有批评,只是悄悄走到他身边,轻声问他:

“来背一首古诗给老师听听,好吗?”

摇头。

“老师知道你的嗓音很甜,要为班级争光啊!”

还是摇头。

“假如你背得好,放学后老师给你一根棒棒糖。千万别叫出来,因为老师只有一根棒棒糖。”

“真的?”

他站起来了,走到讲台前,声情并茂地朗诵起来。可惜他背的古诗已经有同学背过了,他竟然主动要求另背一首,同学们给了他热烈的掌声。B小朋友的行为给了大家鼓励,教室里一下子活跃了。最后,班上每个孩子都表现了一番。在案例中,只因笔者的“读懂”,他们开心了,他们自信了,于是健康成长着。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读懂孩子,智慧教育呢?

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未成熟状态。正因为是未成熟状态,才会“童言无忌”、“初生牛犊不怕虎”。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未成熟状态是一种发展的状态,孩子有发展的权利,而且有发展的价值,所以要对他们进行引导,使他们明白怎样做好,怎样做不好。这样下来,我们的孩子就会拥有一个快乐、健康的童年,这样也为他们一生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基础。

面对犯错的孩子,我们完全可以冷静点、耐心点、宽容点。当我们冷静看待孩子犯错时,我们就能慢慢读懂孩子错误背后的故事,了解他们犯错的原因,并真诚地理解他们。孩子犯错了,给他们一个空间,他们自己会修复得很好。

其次,要善待每一个孩子,尤其是犯了“错误”的孩子。由于先天遗传、家庭教育、生活环境和个人经历等原因,孩子们在性格、智力和能力上各有差异,于是出现的“错误”也不尽相同,这就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善待每一位学生的“错误”,并做到因材施教。

当我们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时,当我们承认孩子之间有差距是正常的,当我们学会去读懂他们就像我们在细读自己喜欢的书时,我们不难发现:孩子并不是故意犯“错误”,而即使是故意犯错的孩子也一定有原因。如案例中的B小朋友是想得到重视而故意犯错。正确分析后,笔者的心态就平和了。宽容了孩子的错误后,笔者的处理方式考虑了孩子的人格发展。当教育产生效果时,你还会为这些“错误”烦恼吗?

读懂孩子,你不会因孩子的“错误”徒生烦恼;读懂孩子,周围因你的“读懂”更温馨、更芬芳。智慧教育,孩子在我们的引导下无痕成长;智慧教育,我们的工作、生活溢满了智慧的光芒。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华家池子弟小学)

《读懂孩子》读后感 篇8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读懂孩子的心》,在樊校长的带领下我加入了樊登读书,有幸读到这本书,这本书汇集了《童年的秘密》《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叛逆不是孩子的错》《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让孩子远离焦虑》《正面管教》《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不吼不叫》等17本优秀的家庭教育书,俗话说得好,“走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不论我是幼儿教师,还是一名家长,这本书对我来说,犹如雪中送炭。

书中提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知性、优雅的女士有一天向他求救,说她辅导孩子写作业气的心脏都不好了,忍不住发脾气,孩子哭、老公生气,她自己也难过。她说:家教类的书也没少看,为什么一到辅导作业就不行了呢?”我想这几乎是每一个家庭里都在上演着和孩子相爱相杀的故事,家长们很委屈、很无助,但是绝不放弃继续用错误的方法“帮孩子养成好习惯”。那么父母尽到了教育孩子的责任,还是尽到了伤害孩子的责任?父母是爱孩子的人,但同时也是对孩子伤害最大的人。唯一的破解之道,是父母成为终身学习者。看到这个案例我内疚自责,这个事情曾在自己身上也发生过。我对孩子的高要求导致他在做一些事情时对自己不够自信,会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做好。因为他就是在不断批评中长大的。所以我非常认同书中的这句话,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从自己力所能及、能够学到的东西开始,让他获得尊严感、成就感,不要让他总是面对挫折,这样孩子就会更加容易热爱学习这件事。我很庆幸自己加入了樊登读书,每天与书相伴,让我能够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学习借鉴书中的教育方法,在情绪失控的时候,让我不再一错再错;在迷茫的时候给我指点迷津;在彷徨的时候让我更加明确方向。

读懂孩子心得体会 篇9

边玉芳《读懂孩子》读后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书,让我体悟到了生活的真谛,是书,让我的精神得到了升华,上升到了完美的境界。最近读了边玉芳老师的名著《读懂孩子》,深深地体会到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重要,好习惯的养成确实伴随着孩子的一生。细节注定成败,好习惯决定好未来。

成功的家庭教育必须建立在读懂孩子、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建立在了解孩子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只有读懂孩子,了解孩子在不同阶段的特点,才能知道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会对孩子会造成什么影响,才能少“祸害”孩子。

积极心理学认为,父母无条件地接纳孩子,才能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给孩子挑战困难的勇气,有利于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成就感,从而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比如自信、乐观。此处的无条件接纳是指父母对孩子传达的爱、关注、支持和激励是无条件的,是不附加任何外在条件的。

无条件接纳孩子,不等于无条件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父母接纳的是孩子这个“人”,而非孩子的这些“行为”,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依然需要纠正引导。在指责纠正孩子不恰当行为的时候,也要区分“孩子个人”与“孩子行为”,当父母指责孩子不良行为时,一定要明确:不要指责孩子个人,而是指责不恰当的行为。也就是说:不是孩子坏,而是行为不恰当,要“就事论事”。

建立安全的亲子关系,需要稳定的陪伴和时间的积累,如果频繁中断孩子与成人之间的情感联结,则很难建立起来。因此,在孩子出生后的前几年,尽量由孩子的父母照料,为孩子营造安全的、可信赖的陪伴环境。同时,所谓高质量的陪伴,就要求父母对孩子身心需求保持高度敏感,并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景,理性地进行分析和判断,随后迅速做出适度的反应。

良好、安全的亲子关系,还依赖于父母与孩子之间有效的沟通。家长应该掌握一些有效的亲子沟通技巧,例如,认真倾听孩子的话,不轻易打断和终止孩子的话;了解孩子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做他感兴趣的事情;不要只问孩子的学习成绩,避免重复、单调无趣的话题,多询问孩子一些有趣的、愉快的事情等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要有时间的付出,更要有高质量的沟通。

为人父母同时又为人师者,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是多么重要;我学会去调整自己的心态,享受生活,适当地放松自己。怎样去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只要我们打开所有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那平素里再平凡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都有无限风光蕴含其中。”是啊,“防碍教师享受生活的,不是别人,而正是教师自己。” “遇到困难,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不仅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更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力。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的确,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用心对待每一个孩子,相信在我们的真切关怀下,牛顿、诺贝尔、华罗庚、张衡、爱因斯坦将会在未来不断出现。每个孩子都是天才,让我们挖掘出他们的潜力,去爱他们。“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抱着这种信念,切实地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有效地进行角色转换,那么我们一定会迈着扎实、坚定的步伐走进新课程,达到幸福教育的理想效果。

读懂孩子的现象语言 篇10

接到赫赫的电话,说要做名人采访,说来真的汗颜,其实我和千千万万养育子女的妈妈一样普通,因为孩子而幸福,而苦恼。可能,唯一不同的是,因为孩子我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职业的妈妈,职业方向开始因为这个小东西而发生着变化。从9个人开始,玩出了一个庞大的母婴网站;偶然一次特殊的经历,在电波中和妈妈们交流育儿心得;知识的累积就绪,金宝贝推广总监的位置激发了自己的全部热情……其实,妈妈也可以当一种职业来对待,玲儿妈妈,是个名字叫玲儿,职业为妈妈的小女人。

怀孕,生子,养子,教子是每个母亲都要做的万全准备,而我稀里糊涂就当了妈妈。在我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一个小生命悄悄地走入到了我的生活。女人天生就很会适应生活,爱人是军人,常年驻外,有关孩子的一切抚育都要靠自己。小家伙哇哇落地,我没有言情小说中描写的那样快乐,有的却只有陌生。直到四个月十九天,凌晨两点四十分,宝宝睡梦中那声清晰的“妈妈”,才把自己当妈的感觉叫了出来。

从第一声叫“妈妈”到以后清晰的表达,宝宝的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于是,问题就来了,如何从宝宝的行为中读懂还不会说话的他们内心的世界呢?让我来讲几个我亲身经历的段子吧!

在金宝贝中心,我经常会看到第一次来上课的宝宝,家长手忙脚乱的哄着眼泪汪汪的小家伙们,这些都是认生的孩子,而我的孩子从小就没有陌生感。满月的时候正是五月初,我开始带着她到处去玩,给女儿买各式各样漂亮的衣服。试想一下,你在马路上看到一个可爱的或特别的宝宝,是不是会有一种去摸一下的感觉、打个招呼的冲动?其实很简单,是自己家里呆不下,就带着孩子跑来跑去,女儿也因此没有认生感。宝宝在四五个月的时候,才会出现认生,那时候更多的是对于环境的认生。其实认生不仅仅是性格缺陷这么简单,行为的背后隐藏着身体的缺陷。宝宝认生是因为体内缺少钙以及其他一些微量元素,不过大可不必紧张,只要多带孩子下楼,充足的日晒,就能促进体内的钙合成。周边的小妈妈们,只要宝宝一出现任何一点点的迹象,全往补钙上面靠,其实这也是不必要的。通过吃奶,宝宝日常的补钙量都是充足的,主要是维D的缺乏,导致钙吸收差而已,春暖花开了,只要能够带上宝宝多做户外的活动,宝宝就会很健康。

女儿从二十几天的时候,肠道开始出问题,总拉肚子。开始不知道起因,孩子自己是说不出来的,于是只能去查资料。查完资料才明白,是因为自己嘴馋,吃了西瓜这样的凉性水果,导致女儿拉肚子拉了十几天。后来,没过多久,孩子又拉肚子,回想一下,也没吃什么凉性食物啊?仔细再想,才发现是因为自己嫌麻烦,给女儿冲奶的水,变成了凉开水,宝宝不适应,所以拉肚子也就自然而然了。我上班之后,给宝宝混合喂养了,不知不觉又变成凉开水冲奶,女儿还慢慢给适应下来了,从那以后,肠道的耐受力感觉比我还要好。后来,在和国外的几位妈妈聊天的时候,她们告诉我,国外就没有用热水冲奶的,宝宝肠道几乎不出现异常,这真是歪打正着。

零到十个月,宝宝语言的初期累积不够,说话常常表达不清楚,甚至不爱说话。后来才知道那是因为起初自己还不好意思对宝宝说妈妈怎样,妈妈如何这样的话,和宝宝说话少了,宝宝就无法获得更多的语言信息加以学习。比如,宝宝特别喜欢撕纸,扔东西,那是自己没有教女儿其他更多的玩法,玩的体验不够充份。再比如,姥姥照顾的太好了,水,奶,尿,便便,下楼玩,女儿几乎没有语言的需求,在第一个语言发育期,就这么着错过了。这些现象的最直接的结果,导致了女儿的语言累积不够,语言表达不好。到了幼儿园,女儿的脾气比较急躁,交流出现问题,就容易动手打人,几乎打遍了全班的小朋友,和其他家长赔理道歉的时候,都不好意思和人家说自己是做早教的。现在没事儿的时候就感概,如果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一岁之内我会把宝宝养的很好。

孩子的心,你真的读懂了吗? 篇11

孩子在每个年龄阶段都会因为成长而发生不同的变化,因此,在不同的阶段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应该有所改变。虽然孩子可能察觉不到自己心理上、学习上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但是家长却往往能察觉到孩子对自己管教的反应出现了变化。也许用命令的口气:“注意听我讲话”能马上引起一个10岁孩子的注意,但是对15岁左右的青春期少年来说却不一定管用,推心置腹的交谈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更有效果。

大多数家长喜欢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但孩子更希望自己去体验。日常生活中,家长们经常会对教育孩子感到无能为力:明明是自己的拳拳爱心,却一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在以下本刊记者采访的三个案例中,我们会发现,事实上,家长们可能没有听到孩子们的真正心意。

她在父母面前关上了门

案例一:小云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原来的小云性格开朗,爱说爱唱,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在不少比赛中都获得过大奖。家长对她寄予厚望,经常说让她将来出国留学。可自从一次钢琴比赛没有得到名次后,小云变得沉默寡言,闷闷不乐,常常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不出门,甚至衣服脏了也不换。妈妈十分担忧,问她她又不说话。有时候妈妈着急起来大声地说话,小云就转身回到自己的房间,把门关上。

老师支招:

昆明路小学的吴老师认为,小云出现这种反常行为,可能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造成的。经过家长的多次强化,小云已经对自己的钢琴水平很有自信,一旦遭遇失败,肯定会感到气馁。而家长没有及时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反常情绪做出反应,没有及时地安慰、鼓励小云,这才造成小云不愿意说话的现状。

吴老师解释说,有时,家长对孩子年幼时期表现出来的特长、优势需适当淡化。在“望子成龙”的心理状态中,许多家长对孩子从小表现出来的天资、天分,如演算能力、背诵能力,音乐、美术方面的技艺表现等,不但在家里自我欣赏,还常在朋友、外人面前让孩子做炫耀性的表演。这种强化孩子“异于常人能力”的行为,易导致孩子过早地“专业化”,从而影响其身心和智能的全面发展。在孩子少儿时期,只有让他们广泛接触、涉足生活与事物的方方面面,广泛汲取知识营养,才能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这种对孩子某一项专长进行特殊培养的家长一定要抱有正确的思想,不要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父母对孩子无限的.爱会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对孩子的期望。爱是责任,对被爱者而言有时能成为负担,成为压在心头的沉重包袱。爱得越深,期望越高;期望越高,责任越大,包袱也越重,也就越容易对孩子造成伤害。

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孩子。告诉他:做好你自己,做一个优秀的自己,顺利的时候不要骄傲,失败的时候也不能心灰意冷。

他觉得上学越来越没有意思

案例二:某中学初二学生王君在班级里成绩中等,属于不太被老师关注的“边缘人群”,而且还因喜爱音乐而被家长视为“不务正业”。面对孩子的这种状况,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使了不少招数帮王君提高学习成绩。不仅买了大堆的辅导资料,还请来了名校大学生家教帮他补习数学和外语,把他所有的时间都安排在了学习上。“让他们去折腾吧。”王君说,他越来越觉得上学没意思,每天回家看到父母的脸色便觉得很烦。

老师支招:

天津一中的张老师认为,目前社会对于孩子考试成绩的过分关注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多数父母迫于考学的压力,会不断向孩子唠叨考试成绩、各种排名。孩子本来在学校的学习压力就比较大,回家后还要面临另外一种压力,所以他们常常显得很不耐烦。建议,当孩子烦躁的时候,家长更应该帮助他们舒缓压力,而不是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

中学生自由奔放的世界是令人惊叹的,但很多家长因为没有切身体会,可能对此感到不安,或者有时无法容忍,有的还企图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所以形成与孩子之间的差距,从而导致孩子“反抗的萌芽”。一味根据自己的经验而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的家长,很少去理解在多样化社会中的孩子的心理。这也就是家长为什么觉得自己明明是为了孩子好但孩子却不领情,还非常反感的原因。

中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还容易片面和偏激。这个时候,家长应更多地关注孩子。要针对孩子在不同时期、不同原因中暴露出的心理、思想问题,及时谈心疏导。多了解孩子在学习中的思想反应,多观察孩子在学习中的精神状态,及时疏导孩子的思想疙瘩。

对因对学习科目不感兴趣产生厌烦情绪的孩子,家长要勤敲打多引导,帮助增强兴趣;对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泄气的孩子,要心平气和地帮助其分析原因,找准症结,鼓励士气;对因在校和同学老师发生口角而影响学习劲头的孩子,要耐心开导,热情帮助化解。另外,家长在与孩子谈心时,不但要告诉孩子“怎样做”,而且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从道理上说服孩子。谈心也应该选择合适的场合,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案例三:韩涛20岁,在一所二本院校上大三,家里每次接到电话都非常担心,又不知怎么帮他。韩涛小学升初中时因差两分而被划到了收费生的行列里,初中升高中又差几分而被划到了收费生里,现在他又在一所不理想的大学就读,从未体验过成功的快乐。现在,他对学习不感兴趣,对学校组织的活动也不感兴趣,用他的话说,别的同学感兴趣的事他都没兴趣……他总是在抱怨教育体制的不合理,说现在的学校不怎么样,有时甚至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这样的状态让韩涛的妈妈心急如焚。

老师支招:

天津师范大学的殷午林老师表示,对于在多年的考试压力下屡次不成功而变得心灰意冷的孩子来说,家长的鼓励是最重要的。家长如果能想办法让孩子体验成功的感觉,尤其是在孩子喜欢的事情上,可以让孩子认识到,不仅仅只有考进好学校才算成功,成功的途径和标准都是多样的,每个人成功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孩子担心自己的状态不好,家长就不要再恶化这种情况,反而应该轻描淡写地告诉孩子:年轻人的事情你不喜欢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不是心理上的问题,以此来淡化孩子的紧张情绪。另一方面,只要孩子有感兴趣的东西,家长就要及时地加以鼓励和关注。这样,孩子的这种紧张、压抑的灰色心理就能得到缓解。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放松,大学生家长应该经常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最近关心什么,做过什么,这对于家长要采用哪种方式教育孩子是非常必要的。家长可以努力做孩子最忠实的听众,更可以做孩子最好的朋友。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基本成型,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将自己的一些人生经验与孩子分享。倾听、观察、了解孩子真正的兴趣在哪里,并且告诉孩子最好做什么和最好怎样做。同时只有通过家长自身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对孩子未来生活的判断和认识,才能真正达到顺畅地与孩子沟通、分享生命阅历的目的。

编后――

你读懂你的孩子了吗杂文随笔 篇12

顺应是我的作风。“好,可以。宝贝们想在哪儿做呢?”他们在儿童画室、国画室挨个看了一遍,最后选定了国画室。我不由笑了,孩子们居然都喜欢国画室的能量,这就好办了。

我让他们三人各画一张“人树屋”,妈妈很难为情地告诉我:“不行不行,我不会画画,很丑……”“没关系,这个游戏只是投射游戏,是一种心理测试。你们画吧。”这下妈妈才提起笔来开画。两个孩子早画开了。儿子超级自信,但又下笔荒芜线条凌乱,浮躁不安、注意力缺失立即浮现出来。女儿安全感缺失但情感非常细腻,渴望家庭的喜乐和谐也在画面上一一浮现。再看妈妈的,内心烦躁,情感匮乏、自我价值感超低而又迷茫……

我最感兴趣的不是妈妈一直挂在嘴上的问题儿子,而是那个被她称为性格内向、会偷东西的一年级女儿。

“宝贝,我觉得你好有画画天赋哦!你看你的太阳光与众不同还有前后遮挡关系。不过阿姨很好奇,你这怎么画了一颗心呢?好像又有一把箭穿心而过……”我发现她迅速地瞟了妈妈一眼:“这个是一张嘴啊,像不像一颗心?嘴巴里说出来的应该是爱,可是有人说出来的话都好伤人……”孩子的神色黯然起来。我看出了一些端倪,外界的人际关系尤其是评价语言对孩子造成了一定的心灵创伤。所以孩子选择了不说话来保护自己。

“她就是内向得不得了,你问她一句她才答一句……”妈妈出口都是否定。我感觉孩子再次退缩。

因为她的主要目标是儿子,我看女儿也是画画欲罢不能的样子,就柔声细语地抚着她的头跟她说:“宝贝你画完草图后上色好不好?”“好!”看得出来她是真喜欢这种情绪表达的方式,很专注雀跃地在一边继续。

和儿子、妈妈聊了一会,信息捕捉得差不多了,核对工作也完成,儿子表示很开心愿意继续来。我发现他一直在嚼糖,建议他以后不要吃了,他立即把口袋里剩下的两块大大泡泡糖扔了,不小心掉进了柜子与墙壁的隔缝。我正在跟他探讨以后怎么做的时候,女儿居然搬开柜子找到了那块糖,紧紧地攥在手心里。

“不许吃!吐出来!”儿子突然凶巴巴地对着她喊。女儿不肯,一场拉锯战开始了,我们一帮大人企图拉开,我迅速意识到我不该参与干涉,这是他们家矛盾起来时最真实的应对模式,原生态的呈现比妈妈的描述更到位。我退后一步继续观察。

“跟你说了多少次!你不能吃糖!你为什么就是不听话?!”儿子脸上的青筋都爆出来了,女儿死命攥着不放,儿子就去她手心里抠,那种力道几乎可以扳出血来。我忽然就看懂了他们两个的问题根源所在:在儿子的抚养人身上一定是强势按自己的标准来,女儿在每一次的争夺中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虽然她那么努力地企图捍卫自己的权益……

她在最后一刻默默放开时的表情震撼了我:那样无奈、那样委屈,她得不到她要的东西……估计这样的模式已经很多次了,她由一开始的抗争变成了妥协……

我突然就明白了妈妈口中“偷东西”的心理需求……

童年创伤如果不好好疗愈,就会形成一种执念,无关道德,无法控制……

我忽然就难受起来:如果妈妈意识不到自己家的系统运作模式造成了这些偏差行为,这些行为会持续恶化。父母是孩子的环境,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儿子习得了强势的武力冲动解决问题,女儿习得了隐藏自己的需求来博取妈妈的肯定,却都在父母看不见的地方真实地爆发出自己的这种单一处理方式,从而形成人际关系障碍……

妈妈内心的匮乏,超多的负能量语言、那么频繁地要求孩子听话,这种不接纳、无意识的控制成为了一种错误的教养模式,加上多子女家庭的复杂环境,孩子的心理需求得不到及时的满足,偏差行为慢慢出现甚至导致人格扭曲……

与其在下游防洪救灾不如在上游植树造林。如果父母不愿意学习疗愈自己、成长子女,那生活中她要付的单就会很多很多,包括子女的学习生涯、情感维系、两性关系……

救救母亲!我的脑海里突然跳出这四个字。妈妈的内心其实也是一个急需帮助的孩子,那样的迷茫无助,这样的状态我怎能要求她读懂孩子的语言呢?连孩子的语言都读不懂又何来沟通呢?这样的家又有什么爱的流动可言呢?

爱孩子从读懂孩子的语言开始,从他们的每一个细节,从他们的举手投足、人事物的应对开始来解读成长密码……

上一篇:机修厂计件工资分配及考核制度下一篇:电力安全规程编制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