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资方式

2024-06-11

教育投资方式(共10篇)

教育投资方式 篇1

学习方式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 即学习者在所研究和解决其学习任务时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改革学习方式是人类进步的内在要求。新课程为什么要注重学习方式的变革, 不仅是时代的需要, 而且要放在人类进化的历史长河中去理解, 短视的、功利的应试的教育不可能使学习具有如此深的意义。

学习方式在学习者的生理结构及其机能的基础上, 受到特定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个体自身长期的学习活动而形成。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是无争的事实, 例如:有的学生倾向于借助具体形象进行记忆和思考, 有的偏爱运用概念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有人善于运用视觉通道读与看, 有人倾向于运用听觉通道听讲和听广播, 也有人喜欢运用动觉通道, 动手做一做或自己说一说。有人必须在安静的环境中才能专心学习, 而有的人却喜欢在音乐的陪伴下学习, 还有人能够在嘈杂的环境中有效的工作和学习;有的学生为获得家长许诺的奖励而学习, 有的学生却能够从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 有人喜欢在竞争中学习, 也有人偏爱合作学习。研究发现, 中小学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和他们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有明显的差异。

教师的教学应该承认并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 而不应该消灭他们的差异。教育和教学方式是影响学习方式、完善以及改变的重要因素。中国科学院上海某研究所的一位博士曾用猕猴做过一个实验, 第一天他教五个猴子学习一个动作, 其中三个一学就会, 其他两个怎么教也学不会, 第二天他改用新的方法教, 这两个猴子很快也学会了, 第三天教第二个动作, 第一天一教就会的三个猴子怎么教也学不会, 相反, 另两个猴子一教就会了, 第四天, 把第二个动作没有学会的三个猴子找来补课, 改变了教法, 它们很快也学会了。这位博士的研究结果表明:一是猴子的聪明程度差不多, 二是要教会每一只猴子, 关键要找到适合猴子的学习方法。

学生的学习方式, 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任何一种学习方式既有其优势、长处及有利学习的一面, 又存在劣势和不足或不利于学习的一面。

有效的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发扬学生学习方式的长处与优势, 弥补其劣势和不足。因此, 根据学习方式制定的因材施教策略可分为两类:一是与学习方式的长处或学习者所偏爱的方式相一致的匹配策略, 二是针对学习方式中的短处或劣势采取有意识的错位失配策略加以弥补。例如:偏爱独立学习的学习者, 在独立学习时能够集中注意进行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 学习效率高。如果与他人一起陪伴学习或进行小组学习, 他们却可能因为认知过程受到干扰而降低学习效率, 出现社会干扰现象。而喜欢小组学习的学习者, 在与其他同学一起学习时, 则往往因为受益于相互激励、互相启发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表现出“社会促进作用”或结伴效应。因此教师应该识别并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所偏爱的学习方式, 对于学习方式不同的学生, 教师应该均衡地实施匹配策略, 以使每一位学生均有机会按自己偏爱的方式接受教学的影响, 避免只对一种学生实施过度的匹配而忽视其他学生的需要。同时教师还应该采取有意识的错位失配策略以鼓励学生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学习, 使他们能够适应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情景。例如, 对于偏好独立学习、不善于交际的学生, 教师应该鼓励其积极投入小组学习活动, 学习实践与他人合作、交流与表达。面对那些掌握动作技能或智慧技能为目的的学习任务, 教师应当要求不喜欢动手操作的学生一定要亲自操作, 以确保学习质量。

东西方教学与学习方式存在差异, 东方学生主要是听讲与接受式学习, 靠记忆模仿, 获得书本知识, 取得的是间接的经验, 西方学生主要是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知识, 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精神, 获得的是直接的经验。我们的学习方式有优势, 但也存在问题。优势是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题能力和勤奋与刻苦的学习精神, 我们的问题是:实践能力创造性, 情感体验与自遵自信;人生观与价值观。我们的优势需要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继承与发扬, 我们的不足需要改革和加强;我国在分析了我们优势和不足后提出了这次课程改革在学习方式方法的具体目标;“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硬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智能是解决某一问题或创造某种产品的能力, 而这一问题或这种产品在某一特定文化或特定环境中是被认为有价值的。”人的智力结构至少由七种智力要素组成: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识的智能。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这就是说“学习并非是一个对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以学习者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 是决定学习结果的关键因素。而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 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有意义的建构。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人天生就有寻求真理、探索奥秘和创造的欲望以及自我主动学习的潜能。学习过程就是这种潜能自主发挥的过程。在合适的条件下, 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欲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因此, ⑴必须把学生看作“完整的人” (包括智慧和情感) , 相信学生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相信学生能进行自我教育, 发展自己的潜能, 最终达到“自我实现”。⑵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把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 创设环境, 设法满足学生渴望学习的天性。罗杰斯强调, 只有学生整个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 才最持久、最深刻。“人的心灵深处,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可以说, 探索奥秘是人的天性。因此, 探究学习的教学设计应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 促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活动。在整个探究学习活动中重视学生的自我完善, 自我发展, 充分体现学生的价值。

我们在教学中要切实引导学生体验多样的学习方式, 发展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 使每一位学生都尽可能大的得到发展, 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公民。

职校教育中常用的激励教育方式 篇2

一、榜样激励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笔者每接任一个教学班,就从总体上确定要树立几个榜样,然后从多方面细致观察和分析每一个学生及这些学生的每一次作业、测验、考试的答卷,对各个学生的优点进行小结归纳,要求其他同学们互相请教学习,同时也要求这些榜样学生做其他同学的“小老师”,形成若干个“一帮一”学习小组,然后每次测验时师徒间把错误的题目分别重做一次并进行“一帮一”学习小组排队。

这样做,每个小组成员都很认真地对待会计学科的学习,生怕影响了自己小组的名次,这种无穷的学习动力发自学生的内心深处。通常会使这些榜样学生更加认真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学习成绩有明显的提高,也使被帮助的学生有了学习上的表率,在知识的学习上得到一定程

度的提高。

笔者常用这样的方法,尽可能地在不同的时间及场合为学生树立更多的榜样,令更多的学生更有热情和信心学习会计专业的知识,如此,良好的学习气氛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比如,在最初进行增值税专用发票、支票等原始凭证填制测验时,最高分的小组平均分只有68 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拿出两天时间让学生们自己看书学习,更正错误;第三天等笔者来分析试卷的时候发现很多人都懂了,还看到了不同版本的有关原始凭证填制的书籍。因为第一次测验成绩太差了,笔者评讲完试卷后,马上进行第二次有关原始凭证填制的测验。结果有46 人得100 分,全班56人,有18 个小组两个同学都得100 分。而且其余每个小组都有一个人是得满分的。经过两次测验,同学们都很好地掌握了有关原始凭证填制的内容。

二、情景激励

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人所共有。特别是处于花季的学生,对自己的前途、理想的想象是积极的、缤纷多彩的,也是多向的。笔者根据这一特点,对学生给予共性化的引导,要求他们看一些好书,如《哈佛女孩——刘亦婷》等,树立远大理想,注意培养自己的特长,分析做一名名副其实的现代大学生的必要性及优胜性,谈人生的理想、奋斗精神、奋斗目标(并把目标具体化,即分成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这样使学生思想振奋,再加上老师平时的督促和鞭策,学生学习的信心不断得到提升。

例如,对每一届学生,我们都组织其看一部短片《马拉松》。在这个国际性的著名竞赛中,选手们那种坚持精神使得很多职中学生受到鼓舞,在学习精神上受到鼓励。本来有的学生想退学,看了这部短片后,打消了退学的念头,选择了继续上学。

笔者所教的《会计》专业课本来是枯燥的学科,而且每一次作业都是通过做无数套题来完成的,但学生们毫无怨言,他们很认真、很有兴趣地做完所有题目。笔者作为老师,对此感到非常欣慰。

三、表现激励

勇于表现自我,是青少年的一个特点。笔者注重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不同的表现机会,让他们进行理论知识或实务的训练。对做得好的大力表扬,甚至把有关这个同学其他好的方面也多讲一点,使得同学们的闪光点越来越多,学生的表现欲也越来越强,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再一次得到了提高。

笔者每一个月都组织进行一次科代表的竞选,基本条件就是一个月以来最少有一次在测验“一帮一”学习小组中排前三名或进步最大的前三名,他们要讲出他们做科代表的决心、会计学科学习的好方法、管理班级学习的方式方法,成绩提高的幅度多大、对差生的具体辅导方法等。

四、竞争激励

有竞争,才有发展,才能提高。每次笔者讲完一个章节,都要进行一次严格的测验,并进行排名,还要与前几次测验进行对比,大力表扬进步的同学,也经常请同学们在班上谈学习经验,凡是被邀请谈经验的同学通常会更努力地学习,其他同学也会受益良多。我们还在班上公开地为每个同学选一个学习上的竞争对手,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局面。这种竞争激励,给班级学习会计专业课带来了生机,带来了活力。

五、信赖激励

要让学生信赖老师,老师首先得信赖学生。平时,笔者与学生一起谈论什么是真诚、什么是正直、什么是自觉等话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并力求达成共识。笔者把同学们的认识和见解藏在心里,作为他们的座右铭。在此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做到“所言和所行一个样,校内和校外一个样,有教师管和无教师管一个样”,表明对同学们充分信任的态度。有了信赖,同学们自律的多了,相互监督的多了,大家的自觉性也增强了。

六、情感激励

爱学生尤如爱子女,这是做教师的基本品质。笔者在教学和管理中,舍得感情投资。平时,笔者从不随意批评、指责学生,而且尽力当学生的良师益友。笔者经常说:“我希望你们提出的问题是我不懂的,我永远都相信我的学生比我更优秀、比我更出色。”职中学生虽然在很多方面还不是很成熟,文化基础知识不扎实,但他们的情感世界是十分丰富的。教师如果爱学生,学生就会主动亲近你,对你无话不谈。师生的情感贴近了,教师就能了解学生真实的情况和内心世界,学生也会随时向你倾吐肺腑之言。老师对学生的建议也就容易听进去了,学生学习的用功程度会加倍。

而家长对学生的情感激励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父母在生活中有着经常与学生接触的优势,因此,父母时常给予孩子们鼓励和赞赏,显得尤为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学生有一定的进步时,笔者会上门家访或电访,告诉家长学生的点滴进步。这种家访效果很好。我们知道,孩子是“赞”出来的,老师和爸爸妈妈都说自己好了,肯定是好的了,所以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习的劲头特别大,而且不但在学校努力学习,在家里也会很认真地学习,因为他们都会“好”给老师和爸爸妈妈看的;大家都说他们能“更上一层楼”、“很不错”“不断进步”,他们就会“更上一层楼”“很不错”“不断进步”。那个时候学生身边的亲戚、朋友也就慢慢地知道了他们的进步,他们也还会或多或少地受到不同程度的鼓励和赞赏,这就是我们所讲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结合的具体表现。例如,笔者任教的会计04(2)班有个同学叫李钊华,笔者对他多次使用这种方法,发现不但他的会计学科学习好了,其他学科课程的学习进步也很大,后来笔者还了解到,他在上每一门课时都比以前更用心听了,作业也非常认真,连他很不喜欢的英语课的学习进步也很大。在今年的高职考中他以373 分排全校的第九名(全校考生164 人)。

七、成功激励

成功激励,能给人带来自豪、幸福等美好的感受,可鞭策成功者不断进取,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优点、进步或成功,也是激励学生的良好方法。

一门课程是否令学生喜欢学、用心学,除了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外,还要有良好的教学方法,采取更多的精神激励手段,使学生对教师悦纳、崇拜,这样才能够做到教学相长。

拷问教育方式 篇3

一、道德的———道德的教育方式解放、张扬与呵护人性,让教育之美高居人性之巅

教育是一种十分美妙的心灵互动。一群师德高尚的人用知识、人格、情操、品质与智慧呵护着一群稚嫩的生命,引导他们从无知走向智慧,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懵懂走向深邃,从他我走向自我……生命在延续,文明在传承,世界在发展。达成这种美好愿望的教育方式应该是道德的。道德的教育方式具体表现在育人者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端正的教育心态、崇高的教育理想、无私奉献的教育良知和诲人不倦的教育行为。非道德的教育方式已经上演了无数的教育悲剧或闹剧。几岁的小学生因为一次所谓“盗窃”而在脸上被刺上一个“贼”字,因为作业没有完成而被扇耳光,因为一次考试成绩“拖了班级的后腿”而被重命名为“差生”,因为在校表现不合学校要求而被戴上“绿领巾”……这些都是非道德教育方式的应然产物。有道德的教育方式旨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发展的公平,帮助学生发现所长所能,并把这种潜能予以充分的发掘和激发,帮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和人性,使之在各自的人生轨道上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而非道德的教育方式则正好走向教育目的相反的一面,它忽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且把这种差异变成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它采取的是牺牲大部分学生的权益来成就极少数学生未来的错误的教育方法,它表现出教育的功利性和阶级性。此种情形下的教育已经变成了人们追逐物质利益的工具,而彻底失去了它自身培育人才和传承文明的功能。

二、文化的———具有文化特征的教育方式让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一谈起学校,人们最容易想起的两个词语就是“知识”和“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的传递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教育方式。中国教育史上最有意思的一个词语就是“填鸭式教学”,我们没有必要考证这个词语的来历,但却可以从这个词语里形象地看出畸形教育方式的真实模样。后来,有一些被称为教育家的人又给自己戴上了一个自欺欺人的面具,称之为“接受性学习”。究其实质,我们的教育方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源于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出现了误差和我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扭曲———教育的功利性特征被毫无遮掩地呈现在大众面前。古人在勉励学生发愤读书的那句话“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终于被现代人发挥得淋漓尽致。此时,教育不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是阻碍其发展的绊脚石;知识不再是丰富、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的支柱,而是人们追求物质利益和满足物欲的工具;文化也不再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而是被虚无化了的、可有可无的“廉价品”。具有文化特征的教育方式以及因其而衍生出来的社会制度与风尚、公民的生活态度与心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等才足以构成一个和谐、公正、公平的社会和国家。

与非文化性的教育方式相比,文化性的教育方式抛弃了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强制,而是表现出它的教育性,以一种“春风化雨”的情怀呵护稚嫩生命的成长和壮大;它远离了教育的功利性,而是表现在它的革命性,它站在人性培育和张扬的立场引领生命的拔节和发展。形式上的“棍棒课堂”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无形的课堂“暴力”依旧飘荡在校园的上空———粗俗的语言、野蛮的举止、歧视的眼神、畸形的管理和违背教育规律的苛求等仍时不时地呈现在学生的精神和肉体上,网络新闻媒体报道的“怪”教育的种种现象已经说明了问题。脱离了文化特征的教育方式让教育渐渐失去了本质属性,一步一步地走进了无尽的泥潭。

三、人性的———充满人性的教育方式展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春夜喜雨》里吟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想,这也许正是教育的佳境所在。在这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每个生命的个性得以张扬和呈现。教师用悄悄的爱滋润着学生幼小的心灵,学生则用纯洁的善回报教师的谆谆教诲。教学相长便是这种教育十分精彩的概括和总结;在这里,教师们用心倾听每一个生命成长的声音,学生们则用一颗奔放而且充满了敬畏之情的心感恩教师们的辛勤付出。但这里并非“世外桃源”,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模样。在师生生活的一点一滴之中,人性之真善美都一定有所体现。教育的作用则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学会辨别是非黑白,帮助他们掌握一把判断正误和衡量是非的标尺。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心中的这种真善美的因子被发现、被呵护、被浇灌,它们才能得以萌发、生长。这种充满人性的教育方式由此衍生出来的东西就是教育之爱!

诗人张文亮曾经写过一首题目为《牵一只蜗牛去散步》的诗歌。诗中写到:“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上帝啊!为什么?’天上一片安静。‘唉!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好吧!松手了!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我感到微风,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这里表现的就是教育的人性之美!充满人性的教育方式让教育活动里的每一个生命都能感受到教育的力量和神奇,都能感受到生活的惬意和美好。

四、社会的———社会的教育方式才能让生命真正成为生命

教育方式是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外在表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方式是科学的、理性的和人文的,而应试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方式则是反科学的和反人文的。时下,我们的基础教育是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走应试教育之路。所以,我们选择的教育方式是无奈的,是“四不像”的———一道无形的高墙把学校与社会隔离开来,学生处于“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机器上,处于“题海战术”的“大浪淘沙”之中,学生远离了鲜活而真实的生活,成为“笼中鸟”和“园中兽”。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基础教育阶段的各类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实实在在的综合实践活动,其实质上是对教育方式社会性的一种强化和突显,它架设起学校和社会之间关联的桥梁。但在应试教育的强烈“需求”之下,它成了一纸空文,这又是教育的悲哀之一。陶行知先生认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这一论断告诫我们,学校的教育方式必须与社会紧密相连,否则,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极其容易误入歧途。

我们务必弄清楚教育的作用与目的何在,务必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使命和宗旨。试想,脱离了肥沃土壤的树苗如何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呢?离开了社会这个大环境去实施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岂非滑天下之大稽吗?真正的人才不是用一张试卷考出来的,而是从实际的生活里“历练”出来的。社会需要工程师,更需要熟练的技术工人;社会需要科学家,更需要普普通通的环卫工人;社会需要杰出人物,更离不开那些默默无闻的平凡劳动者。所以,教育是社会的,教育方式应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特征。只有在社会这个大课堂才是叙述健康成长的真正大舞台,也只有在这个偌大的“课堂”里,学生才可能懂得真善美,懂得假恶丑,才可能找寻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育要回归社会和生活的具体要求,这给我们选择教育方式提供了正确的指南。教育之所以要回归社会,归根到底是因为学生来源于社会,而又最终回到社会中去。社会,只有社会,才是学生最终的归宿地。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我们把学生个体比喻为一条自由的鱼儿,那么,社会才是“鱼儿”成长的海洋。只有在那里,学生才能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当我们选择教育方式的时候,务必关注它的社会性特征,当教育实现了社会化的时候,教育才能被称为真正的教育!

五、民族的———民族的教育方式才可能使我们的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任何一个民族的教育都被印上深深的民族烙印,这就是教育的民族特色。没有哪一个民族能照搬照抄其他民族的教育方式而行之于自己民族公民的教育和培养。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之根,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得以繁衍不息和蓬勃发展的力量源泉。民族的教育方式体现在教育内容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和文明是破解当前教育难题的“杀手锏”。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教师节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讲话《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开启了教育方式回归民族性的历史征程。民族的教育方式在表现形式上强调的不是学校要求学生必须穿“汉服”,行“跪拜礼”,也不是满口“之乎者也”,而是由教育的民族性衍生出来的内在的道德修养与知行良心,其外在表现则是作为一个社会公民所具有的,诸如温文尔雅、知礼知节、明理达行、孝亲敬老、热爱社会等良好品质与行为。民族的教育方式还体现在它的开放性。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是我们变革教育方式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我们变革教育方式一个重要的方法;历久弥新、源远流长是我们变革教育方式呈现的最佳状态。民族的教育方式不是故步自封的,不是夜郎自大的,而是不断发展的,是属于世界的。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可能抛弃形式主义的羁绊而自我注入创新的力量;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可能远离狭隘与自我崇拜而日益强大起来,才可能使我们这个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而时下的基础教育正渐渐失去它的民族性。从大学生的海外留学到中学生的海外“镀金”,一顶“海龟”的帽子究竟能改变什么呢?中华民族传统的教育内容逐渐被弱化,甚至被边缘化。

“狼爸”教育方式惹争议 篇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网络上“狼爸”萧百佑的教育方式引发网友热议。这名狼爸有三女一子,年长的三个孩子都考上了北大,狼爸式教育就是每天对孩子打骂,孩子才会考上北大。对此,有的网友称“狼爸”萧百佑每天对孩子打骂,算得上家暴了,对自己的孩子打骂,虽然考上了北大,心里也会有阴影;也有的网友称“狼爸”萧百佑打骂孩子是为了孩子好,打骂以后都考上北大,这是另一种教育方式。

要求选好角度,确立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津梁】

继“虎妈”之后,“狼爸”式的教育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教育方式的热议,以此作为作文材料,可以发挥作文的优育功能,引发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以下立意可供参考:(1)懲罚亦有必要。(2)宽松胜于严教。(3)狼爸教育不应提倡。(4)透过现象看本质。(5)教育宜因材施教。(6)狼爸教育的悲哀。(7)何谓成功?是否培养出了北大学生,那就是成功的教育?(8)狼爸教育亦有价值。诚然,“狼爸”培养出来的孩子的性格可能会受到扭曲,所以不值得提倡推广。

【学生佳作】

“狼爸”来了!

河北辛集中学457班 樊鹏天

近日,网上热议狼爸,因其独特的教育方式,激起了许多人的愤慨,纷纷谴责其不懂教育,即使孩子考上了北大又怎样呢?最终在心里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可是,我们怎么知道狼爸的孩子内心留下了阴影呢?况且原来中国的孩子中,好像有很多都是被打过来的。

我认为这里的严以及狼爸都不是单纯的打骂孩子,而是以一种切肤之痛的方式,来告诉孩子他的行为是错的,是要改的。狼爸并不是真正的狼,我想他也不想如此对待自己的孩子,只是迫于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大家都是强者,不让自己变强,你只能被吞掉。

中国有一个关于老鹰的故事,流传得很广。老鹰在自己的小鹰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让它练习飞翔。如何练呢?老鹰会将小鹰带到一个十分高的悬崖上,将小鹰扔下去,面临生命危险的小鹰就会拼命挣扎,把翅膀撕开,滴着鲜血和掉落羽毛重新飞回天空,成为天空的强者。这就有点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思了。我想狼爸自然不会如此心狠,可为什么中国人在拼命赞美前者,而无情地鞭笞后者呢?

有的人会说因为狼爸下手太狠了,简直称得上家暴了。其实狠不狠,并不是我们说了算,也不是狼爸说了算,这就要问狼爸的孩子了。他们都已经成年了,已经有了判断是非的能力了,人家都没有责怪自己的父亲,反而心生感激的时候,我们凭什么去充当一个智者,去给狼爸定罪呢?

当今关于家庭教育的另一个热议话题就是溺爱。家长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唯恐有一点照顾不周。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明珠,可一味去宠惯孩子行吗?我们都知道小孩之所以小,是因为他需要家长教导,如果家长不管,孩子怎么高兴怎么来,那小孩是不能成为真正的明珠的。

当然,这一切要建立在孩子可以接受的情况下。如果狼爸是因为从小挨打而产生的一种潜意识的报复心理,那就另当别论了;或者是狼爸的孩子回想起来,依然挺恨自己的父亲,而使自己心中留下难以抹去的童年阴影,那狼爸式教育就绝对是失败的了。

狼爸来了,我们要如何应对?

【点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议论类文章。一是文章立意新颖独特。面对狼爸式教育,众多的看法是反对甚至是愤怒,本文作者却对狼爸式教育从正面进行了分析,表示了对狼爸式教育的理解。二是文章分析较为全面。文章首先从人们对狼爸行为的愤慨入手,进而从狼爸的心理、孩子的反映进行分析,并和当今社会中的溺爱孩子进行对比,从而凸显了文章的主旨。

(作者单位:河北辛集中学)

关于教育方式的思考 篇5

任何事情都是有个度的。孔子说, 过犹不及。可见适度才好。教育自然也是需要适度的。当我们在思考教育方式的时候, 有必要回到教育的本义上来, 或许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仍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教”在甲骨文里按其符号的意义表示成人拿着鞭子督促孩子学习。这或许跟古代教育内容有很大的关系吧!只要我们想想, 在古代, 特别是三代的时候, 贵族子弟要学习那么多关于祭祀、礼仪及宗教方面的知识, 而那些知识跟他们的生活相隔实在太远了, 他们哪有什么兴趣呢?结果便会用鞭打这种强迫式的方法了。这种教育方法的延续, 使得我们的传统教育强调对学生严格管教, 甚至体罚。然而随着社会的民主化发展, 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传统教育方式的不科学, 那是对学生人性的压抑。于是, 在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下, 我们的教育给了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 更加关注学生的权利。这是教育上的一大进步。但是在学校教育以生为本的思想下, 很多人变得片面崇尚激励、表扬的功效, 甚至是滥用, 而忽视了教育惩戒的功能。有的人甚至把教育惩戒视为教育的高压线, 认为素质教育就不应该有惩戒存在。于是, 我们的教育成了无批评的教育。这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教育理念, 会让未成年的孩子如同生长在温室里的花朵一样, 经受不起任何挫折和打击。那么试想, 当他们离开学校, 进入社会了, 能很好地适应复杂而竞争激烈的环境吗?

其实, 真正的教育既包括正面引导、激励, 也包括批评、惩罚。学记里讲到, 玉不琢, 不成器。这是以玉石经雕琢而成美玉来比喻刚出生的自然人经教育而成为有用的社会人。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人的成长是极为漫长的过程, 要成才更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 失误和犯错是难免的。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 是以不成熟的孩子为教育对象, 是一个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学生在成长期间说错话、办错事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关键是错了之后怎么处理。必要的惩罚是对错误的匡正, 是学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孩子犯错的时候, 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从内心而言, 每个人都是希望向好的方向发展。此时通过教育者的开导、教育, 以及适当的惩罚, 使其明白其中的道理, 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甚至刻骨铭心。教育需要适当的惩戒, 也只有通过惩戒, 才能使犯错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为之负责, 体验到过错给自己带来的后果。如此, 对犯错的学生才有真正有效的教育作用。

惩罚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这既可以体现在精神上, 也可以体现在行为上。前者如批评、操行扣分、警告、记过等, 对严重影响课堂秩序的甚至可以把学生请出教室让其反思过错;后者是某些过失补偿性行为, 比如打扫卫生不认真而罚其重做、损坏东西赔偿、办错事后赔礼道歉, 等等。这些惩罚与尊重学生并不矛盾, 惩罚个别犯错者, 正是对绝大多数人的尊重, 也是对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尊重。但是惩罚学生的前提是尊重。学生首先是个人, 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其次才是受教育者。在学生犯错时, 对其适当惩罚是必要的, 但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维护学生的自尊, 不能给学生难堪。热爱学生是教育的灵魂。教师应该把“爱”作为实施惩罚的出发点, 让学生感受到“不管怎样, 老师都是为我好”。这样即使进行惩罚, 也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对犯错的孩子实施惩罚只是一种手段, 是促进其成长的教育形式。我们需要的是以爱为前提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惩罚, 而不仅仅是为了惩罚而惩罚, 也不是为了维护教师的权威和尊严而施行的惩罚。

政府教育投资分析 篇6

按照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可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塞缪尔森在2004 年出版的《经济学》(第17 版)中将公共产品定义为:将该商品的效用扩展给他人的成本为零,且无法排除他人的参与和分享。可见,公共产品有两个明显特征,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某种产品一经被提供,增加一个人的消费并不会增加社会总成本的提供,即增加新的消费者使用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非排他性是指一个人消费该产品并不会排除其他任何人不付代价地消费该产品。同时,具备这两个特征的产品被称为纯公共物品,如国防、社会治安等。但在现实生活中,纯公共产品的数量极少,大多数商品或具有排他性,但不具有竞争性,或具有竞争性,但不具有排他性,即二者有其一,这两类产品被称为准公共产品。

一方面,在教育资源总量一定的前提下,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具有一定竞争性,但在技术上可实现排他,且排他的成本非常低,甚至为零。受教育者接受教育之后,其综合素质会得到提高,可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生产力,可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获得更多收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具有某些私人物品的特征。

另一方面,当对教育的消费不超过一定规模时,既具有非竞争性又具有非排他性,且教育层次越低,这种性质就越强。义务教育是国家以法律作为保障学龄儿童实施的无偿普及制度。即作为一项制度,所有适龄儿童都有平等享有的权利,既不能将其分为若干部分分给某些人,也不能按谁付款谁受益的方法来安排。因此,其效用不可分割,其消费不可排他,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

2 教育的公共提供

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因此公共产品不宜完全由市场来提供,因为市场难以或不能具有排他性,就极有可能出现搭便车的现象,这便会出现理性的产品供给者从产品的成本和收益考虑,不愿再提供该产品。如果该产品的每个市场供给者都这样做的话,该产品便得不到资金支持,也就谈不到供给充足了。由市场来提供公共产品是缺乏效率的,其提供的公共产品远不能满足社会的公共需求,因此,只有依靠政府税收这种强制性的社会融资方式,才能获得足够的、稳定的资金来源,才能完成公共产品的供给任务。

对于义务教育来说,虽然说受教育者接受教育会对其未来的个人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教育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公共效益,它不但可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充足的人力资本储备,还会从整个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文明不断进步中获得一种持续发展的动力。正是由于义务教育存在的这些诸多公共产品的属性,决定了政府必须真正担负起提供义务教育的主要资金来源,完成义务教育的充足供给。而对于高等教育和技能培训等教育供给,由于接受教育者本人从教育中获得的收益相对更大一些,在国家财力有限而接受该层次教育人数众多的情况下,不应完全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来完成这个阶段的教育全过程,而是接受教育者个人应承担一定的学费,由政府和个人共同来完成该阶段的教育投入。

3 政府教育投资经济效应

3.1 政府教育投资回报率高于非人力资本投资

政府教育投资其实是属于一种人力资本投资,相对于非人力资本投资而言,其投资回报率要高得多。因此,在一个国家的社会总投资中,教育投资所占的份额越大,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通常就越高。当然,政府教育投资也有一个适度的问题,否则会造成资源的社会浪费和经济效率的下降。

3.2 政府教育投资可优化产业结构

按照罗斯托(W.Rostow)的经济发展阶段论,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分阶段的。在经济发展的早起阶段,主要是通过不断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来推动经济的增长,而依靠增加教育的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面少之又少。当经济进入起飞阶段,也就是进入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产值在经济总量中的比例不断加大,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的作用在这一时期逐渐显现。当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也就是后工业化时期,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在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时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达到了一定高度,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最大。

3.3 政府教育投资可降低交易费用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交易费用的大量存在往往会引致制度的产生和演变,而制度则可减少交易费用。通过教育来减少交易费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扩展了制度选择的空间。一方面,教育对于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播和积累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通过哲学、法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传播和积累对于新制度的创造和推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教育对于人们扩大交际半径,增加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可进一步扩大制度选择的集合。政府作为教育投资的主体,同时也是教育普及和推广的主体,可向社会普遍提供教育这一准公共产品,提高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达到降低交易费用,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摘要:本文首先从教育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竞争性角度,阐述了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教育这种准公共产品如果完全由市场来提供,必然产生供给不足,因此需要政府参与提供,并且由政府参与教育投资,会产生一系列良好的经济效应。

学前教育产业投资模式 篇7

一、民营资本投资学前教育机构是实现企业资产增值、保值的最佳时机

学前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方面是国家教育投资的总量有限, 另一方面是幼教投入在教育投资中处于弱势地位。也就是说, 有限的幼教经费分配不公, 造成了学前教育发展的极端不平衡。历年来, 参加中资教育研究所的政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 纷纷通过网站、会议和杂志等平台介绍当地教育的投资环境、相关法律和金融政策等, 表示当地放宽民营经济投资准入条件, 以促进民营经济更快地发展。例如, 江苏宿迁市教育将实行“一保三放开”原则。除力保九年义务教育之外, 将通过出售、拍卖和股份制等形式, 全面放开学前教育、普高教育和职业教育产权改革;同时, 推行教师人事制度改革, 让新聘教师进入教育人才市场。虽然改革期间经历了波折, 但是也充分盘活了有利于当地教育发展的资源,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又如, 2011年2月26日, 昆明市委、市政府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设教育强市和加快民办教育发展两个文件的通知》和《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 提出90%的学前教育机构将由财政以外的资金渠道支持发展。

与时下低迷振荡的证券市场、地产市场相比, 虽然教育领域在收益回报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 但企业投资学前教育, 其资产的安全性有着较好的保障。特别是在当前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传统幼儿教育机构面临着社会化转型和改制 (与原主管机构剥离) 之时, 正是上市公司、民营企业和资金充足的大型教育集团等民营资本介入的大好时机。

二、上市融资谋求长足发展是学前教育企业迎来资本时代的战略方向

自2006年新东方教育集团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以来, 中国本土的教育行业逐渐迎来了资本时代。据统计, 中国境内目前已有10余家教育行业企业获得创业资本的支持, 融资总额累计超过1亿多美元。正如启明创投董事总经理甘剑平所言:“中国拥有13亿人口, 是世界上教育资源最庞大的国家之一, 但中国的教育产业还处于初步扩张阶段, 发展潜力巨大。”2006至2007年, 新东方和弘成教育分别在美国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上市所形成的示范效应, 更是刺激了众多风险投资教育的热潮。事实证明, 无论是将教育作为主营业务进军国外市场, 还是将教育纳入到多元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板块在国内上市, 教育作为资本市场良好题材的价值都不容小视。

2007年, 天才宝贝早教机构中国区执行总裁刘慧琴女士在接受《中资教育投融资参考》专访时表示, 引入风险投资者准备走首次公开募股的道路, 是立足于品牌的长远发展战略。为了将与“天才宝贝”品牌美国总部签订的代理合同修改为最符合上市的相关条件, 他们还专程与美国总部斡旋商议, 内容包括品牌代理的年限、商业模式的构建和相关权益的分配。

三、品牌幼教机构和房产“联姻”能够满足业主的教育需求、提升房产附加价值

教育地产是指在楼盘达到一定规模后, 发展商按规划投资兴建学校, 只有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地产项目才有机会涉足教育地产。对开发商来说, 教育地产的概念增加了楼盘的一个卖点, 有助于销售, 增长了利润。现在, 越来越多的购房者开始看重小区或者其周边的教育环境。于是, 不少房产商频频打出“教育牌”, 与名校联手, 为的是提升小区的综合素质, 更为业主提供实在的方便。

探究地产依名校地段走热的原因, 也并非单纯是地产商的炒作之功, 还和现在社会上对子女教育非常重视的现象有关。古有“孟母三迁”, 现今的家长购房置业则希望周边本身就有良好的读书氛围。而不少投资者也看好名校周边地产项目升值的潜力, 这也促使房地产市场上学校周边的楼盘一路走热。品牌幼教机构联袂名盘, 整合社会资源, 显著地提升了城市的功能和人们居住的品质, 成为开发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这也是教育地产发展至今的重要价值所在。

位于马家堡板块的北京“西马·金润家园”, 占地约35万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约65万平方米。作为集健康、文化教育于一体的低密度成熟社区, “西马·金润家园”坚持把教育放在首位。它拥有丰台区唯一一所与北京大学学前教育中心合作的国际化幼儿园。这种“一站式教育体系”可以让小区的孩子在社区内完成大学以前的所有课程, 这样一来, 教育和地产结合在一起, 既满足置业需求, 又提高社区附加值, 实现优势互补, 彰显社区的教育地产价值。此外, 万科四季花城引进幼教品牌海丽达幼儿园, 耀江·丽景湾引进马荣国际幼儿园等案例也都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投资学前教育机构是逐步完善教育产业链、形成地域品牌的必由之路

当前, 通过拓展各级各类教育产业板块, 形成具有地域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完整的教育产业, 形成含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体系的品牌教育集团, 是目前重要的投资办学模式之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教育产品市场, 打造一体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教育品牌正成为教育企业追求的生存之道和经营目标。例如, 2000年, 大型私营企业集团——浙江慈溪市慈吉教育集团斥资3亿元、征地500亩兴建慈吉中学, 计划形成一所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在内的完整的学校。如今, 慈吉教育集团是一个占地500亩, 总投资达5亿元的大型民办教育集团, 成为小县城里的一艘“教育航母”。又如, 2002年2月8日, 经省工商局登记注册, 浙江海亮教育集团成立, 下辖两大校区、7个学部、5家子公司, 拥资4亿多。创办9年来, 现已拥有从幼儿园到高中170个教学班, 师生员工超过9 000人, 是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的民办学校之一。

五、投资学前教育机构是学前教育产品提供商的投资新航道

“多动”儿童的教育方式探讨 篇8

本文中的“多动”不同于多动症, 多动症是儿童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冲动性和延迟满足困难等一系列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总称。多动症儿童在行为评定量表、注意划消测验、本德尔视觉运动格式塔测验、本统视觉保持测验及智力测验等心理评定项目中, 与正常儿童有着明显的差异。对多动症儿童的研究表明, 多动症儿童的智商较正常幼儿偏低。本文中的“多动”儿童行行也常伴有过激行为, 不良行为明显高于一般儿童, 症状类似于多动症儿童, 但并未接受正式的鉴别与诊断, 且其智商正常, 从笔者观察以及主配班教师反映的情况来看, 行行甚至较一般的儿童更为聪明。5岁半的行行读幼儿园大班, 父母都是知识分子, 工作有点忙, 行行主要由奶奶照顾。在幼儿园时, 行行从早到晚动个不停, 不好好吃饭, 以至于营养缺乏, 身体素质比较差, 容易生病, 经常因为生病而旷课。

二、“多动”儿童的教育案例及分析

[案例]英语课上, 当英语老师手拿卡通图片、头戴卡通头饰, 给小朋友们讲英语游戏规则时, 大家都端端正正地坐在小板凳上仔细听着, 饶有兴趣。而这时的行行管不住自己, 他手拿手工课上的材料毛线球, 将毛线拉得老长, 在英语老师讲课的中心位置玩耍, 只见毛线眼看就要绊倒英语老师了, 他却傻傻地乐着, 大家都为他捏了一把汗。笔者刚准备上前去制止他这种扰乱课堂的行为, 已经来不及了, 英语老师发怒了, 把他关在了教室门外。

笔者全程观察了行行, 当他激怒英语老师时, 露出了呆住的表情, 似乎不懂老师为何生气;当他被英语老师赶出门外时, 他开始愤怒、狂躁起来, 嘴巴里也乱骂脏话, 一边骂一边哭一边用脚使劲踢门。

[分析]英语老师这种粗暴的解决问题方式也许对一般儿童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对于行行这个多动到无法管住自己, 又天真到不怕任何权威的儿童来说, 则起到了相反作用。不仅未能使行行弄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何在, 甚至将行行逼成失控的状态, 也严重破坏了师生关系。当然, 笔者理解这位英语老师, 他不容许任何儿童无视他的威信。毕竟是行行搞破坏在先, 如果教师不加以制止, 接下来行行会更加肆无忌惮。“多动”儿童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也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 表现出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当他们犯了错误受到老师批评之后, 其实也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只是由于内心已滋生出叛逆的情绪, 不容许他们低头认错。这时, 教师应采取软化的教育方式来诱导他们, 用爱心感化他们,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同时感受到自己在被关心。这才是解决问题的上上策。

三、教育建议

据笔者观察, 由于行行好动、对事物缺乏持久的注意力, 往往会扰乱课程秩序。教师不恰当的批评、惩罚或放纵使得“多动”儿童丧失自尊而自暴自弃, 容易形成或强化不良行为, 如违纪、攻击等行为。因此, 必须为“多动”儿童提供一个外部秩序, 以弥补其内部秩序的不稳定。但是, 教师要采取灵活的教育策略。本文中的“多动”儿童行行的最大兴趣爱好是玩植物大战僵尸, 在幼儿园里, 小朋友们不和他玩, 在家里, 家长又不准他玩。

教师可以针对性地用“代币强化”法来干预和矫正行行的消极行为。“代币强化”是在20世纪60年代心理治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 小星星、盖章、卡通贴纸等都可以作为代币。当儿童做出教师所期待的积极行为后, 就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一段时间后, 儿童可以用一定数量的代币兑换他所喜欢的奖励物或活动。适合行行的奖励是给予他玩植物大战僵尸游戏的机会。笔者建议教师与其家长沟通, 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 利用代币强化法来逐渐矫正行行的违纪行为, 慢慢培养其自制力和纪律性。强化的频率最初可以是固定比率强化, 比如, 只要行行表现出了教师指定的3种良好行为, 就和其家长协商, 准许其在家玩植物大战僵尸1小时, 逐次递增。

笔者观察发现, 行行和同伴之间的相处是有规律可循的。行行喜欢欺负男孩, 从不欺负小女孩, 甚至经常帮助、保护小女孩, 玩玩具时也会让着小女孩。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行行的这一个性特点, 在安排座位和分小组时, 将行行和小女孩们分到一个组, 这个组的位置最好离教师近一些。这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行行表现出更多教师期待的良好行为。

教师还可借鉴融合教育的理念来促进其他小朋友积极接纳“多动”儿童。融合教育的核心是加强人际融合。人际融合在幼儿园里主要指师幼之间、幼幼之间的有效接纳和彼此认同。实现人际融合离不开人际交往。要注意的是, 教师一定要贯彻平等原则。针对“多动”儿童的融合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把“多动”儿童安排在普通班里, 只有当“多动”儿童能够在班级中得到教师的赏识和同学的接纳, 才算真正的融合。针对班里的“多动”儿童, 教师要了解他们的人格特点, 真正使他们在班级产生安全感、能够被教师和同伴尊重和接受, 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 教师应该从理解的角度看待“多动”儿童, 弄清他们在课堂中的各种表现以及奖励、惩罚对他们行为的影响, 制订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并从关爱的角度来对待他们。

参考文献

[1]陈伟伟.多动与多动症的鉴别:由一个多动症案例引发的思考[J].心灵港湾, 2009.

[2]晖亮.怎样识别孩子是否患多动症[J].医疗保健, 2004.

[3]许莉娟.请不要漠视我:关注课堂中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J].基础教育月刊, 2008.

[4]辛涛.儿童多动症的矫正模式[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4.

[5]张瑶, 宋维真, 崔秋耕.多动症儿童的心理评定和家庭因素的关系[J].心理学报, 1986.

[6]杨凌燕.她为什么放弃了小文:一个多动症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04.

[7]董奇.论儿童多动症的几个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3.

[8]石茂林.情绪障碍儿童的融合教育[J].长江大学学报, 2011.

教育是最佳投资方案 篇9

看似不必要实则有学问

我有位客户是个物理学家,在一个高级别研究机构工作。我想应该是做军事卫星研究的,但他从来都不提及。他喜欢做相关研究,但整个部门存在严重的管理不善,所有组件无法按时有序地到达,导致不断错过交货期限。他热爱工作,并且认为对国家安全作出很大贡献,但政府机构的低效确实让他心烦。

我建议他,虽然取得了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他还应该攻读一个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并集中精力研究产业应用及项目和人力资源管理,而非金融问题。他说,“我现在已经拥有最高层次的博士学位,为什么还要攻读另一种硕士学位?”我告诉他,这将有助于避免挫折。他的妻子看到了其中的好处,并鼓励他学习。他讨厌修剪自家院子中的草坪,妻子告诉他,“如果你攻读MBA,修剪草坪的工作我来承担。”这对于一位热爱草坪却讨厌修剪的物理学家来说,是一个强大的动力。

他用3年时间拿到MBA学位,并把学位证书挂在了办公室的墙壁上。他的部门主任看见后,问他,“你什么时候学完了MBA课程?”他回答,“就在上个月。”主任接着说,“你收到资助支票了吗?”“什么支票?”他满脸疑惑。后来他得知,按照他的级别,单位可以给他报销包括学费和书费在内的所有费用的90%,其总额超过了5万美元。

这确实是个好消息,但仅是完美结果的一部分。几位专家级员工也一直抱怨单位管理不善,主任想到他拥有MBA学位,并问他,“你有没有学习过库存管理和人事管理的业务课?”他回答,“当然。”后来,他被委任了一个重要的管理岗位,以整顿单位混乱的管理局面。当然,薪水也有大幅增加。

虽然他需要在工作上花更多时间,但局面也在悄悄发生显著的改善。3年任期内,他的工作得到了认可,单位员工士气大振。后来,主任心脏病发作,他就理所应当地成了继任者,这可是能拿到以前工作两倍薪水的岗位。看似不必要的教育经历使他的职业生涯和经济前途取得了巨大成功。

全职太太撑起一片天

有些家庭中会有一方充当全职太太的角色,来照顾子女。这是一个通过全日制或半日制学校提高教育级别的极好时机。这可能会带来暂时的麻烦,但绝对当然有利于家庭未来的财务安全。

我有位客户是一个3岁孩子的妈妈,她很惊讶地得知自己又怀了宝宝。毫无计划的他们将别无选择。于是,她辞去工作以便照顾两个孩子。对于这份比照顾一个孩子要付出多于双倍艰辛的工作,她无法开口要求让婆婆承担,而自己回去工作。

我建议她,利用自己的积蓄攻读硕士学位和教师资格。于是,她在半日制学校读了3年,并且以优异成绩毕业。婆婆和许多大学同学帮忙照顾孩子,使她能够顺利拿到硕士学位。

灾难不幸降临在这个家庭,她的丈夫在工作中受了重伤。虽然得到了治疗和补偿,但现在的工资只是以前的一小部分,更不用说加班费和奖金。休养过程是缓慢的,而且他可能永远无法达到以前的薪酬水平。

他们不得不转换角色。她出去全职工作,而丈夫留在家里,忍受身体治疗痛苦的同时,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

对于他们来说,这是非常困难的一年,但这并不是因为经济原因。她的工资弥补了丈夫收入的减少。丈夫的身体逐渐恢复,并且孩子们也逐渐长大,不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他可以按照减少的工资水平和缩短的工时去工作。现在,他们的双份收人能够使他们重新积累储蓄,并做其他有效的理财安排。

在照顾孩子的间隙完成职业培训,使得他们能够妥善应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并且仍有储蓄来帮孩子读完大学。

稳健扎实必致胜

一位年轻的寡妇正在为自己非常糟糕的财务前景发愁。她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但当丈夫突然撒手人寰时,两人也仅仅工作了几年而已。由于没有购买保险,她的收入仅仅能够支付生活费,再没有多余的钱用来考虑投资或退休后的生活。

薪酬规划可以用一个函数来表示。建立一个坐标轴,横轴表示总的工作年数,纵轴表示已实现的最高学历水平。我们认为,虽然没有办法弥补她已经失去的岁月,但是可以通过影响纵轴(攻读更高的学位)来改变她的未来。

但她没有足够的钱用来支付学费,所有的收入都花在了家庭开支、按揭贷款,以及她3个孩子的学费上面。我询问她的家庭情况,她告诉我,她的父亲是一名退休钢铁工人。他喜欢钓鱼,喜欢给他的外孙做小礼物。我问,“你父亲有钱吗?”她说,“我不知道,他很节俭,但毕竟在工厂工作了35年,应该有一些积蓄。”她同意下周回家时,可以带我见一面她的父亲。

我给他们展示一个由教育等级和薪酬水平构成的表格。我非常肯定的说,“你最终可以达到这样一个非常高的薪酬水平,并且拥有非常舒适的退休保障,但你必须利用暑假和业余时间回学校得到更高的学位。现在唯一的问题是,学费怎么解决?”她只是摇摇头。

然后我问她父亲,“如果你的女儿愿意每年按照银行利息来偿债的话,你愿不愿意把你的一部分退休金借给她?”他的回答干净利落,“当然!”就这样,规划开始实施。次年圣诞节,她准备好附带利息的支票送给她的父亲。他对女儿说,“感谢你记得付给我利息,但是我的收入足以满足支出。”他撕毁了支票。

以后每年,他们都会重复同样的过程,她给父亲一个附带利息的支票来平衡不断增长的贷款余额,然后他撕毁支票。

后来我得知她父亲买了微软的股票,其价值急剧增加。她父亲去世时,她欠债约4万美元,在她应继承的部分她减去了这一数额。她现在已经退休,其各种来源的收入已远远超过日常开支。她也开始喜欢为孙子做小礼物,并且贷款给儿子攻读学位,就像她父亲当初一样。

路在何方早作打算

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时间会越来越长,世界各地都会这样,中国也同样如此。大部分人将会一直工作到60多岁,甚至70多岁。

问问自己:“到退休时,我的工作岗位还会依然存在吗?”答案很可能是不!你当前的岗位可能在退休之前已被淘汰。你的工作可能会外包给另一家单位,甚至另一个国家,你的岗位可能由可支付更低工资的年轻人填补,也可能是由机器完成。

乡村教育投资问题及对策 篇10

一乡村教育投资存在的问题

1. 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中课程资源投资不均

目前, 我国乡村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上存在着校际之间、班级之间分配不均的问题。在经济较为富裕的乡村远远优于经济发展落后的乡村, 成绩比较优秀的班级远比成绩落后的班级所享受到的教育资源要多而且质量要高。政府的经济投入也是优先选择那些“重点学校”, 从而使一些乡村非重点学校仅在政府的投入上就丧失了先天优势。从同一学校来看, 学校在不同学科上的经费投入差距也很大, 语数外学科的投入占很大比重, 其他副科投入较少;重点班所占的教育资源也比其他普通班投入的大。

2.“示范学校”与“普通学校”间投资不均

“示范学校”是在“重点学校”被取消后而出现的代名词, 但其本质依旧是重点学校。“示范学校”享受了特别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政策, 如优先选择生源、师资力量、配置先进教育资源等。“示范学校”的特权间接地使教师和学生失去了公平享受国家提供的教育资源的权利。首先, 表现在教师之间的不公平。在“示范学校”工作的教师无论社会地位还是经济地位都明显高于“普通学校”的教师。其次, 学生之间公平缺失。示范学校的教育资源要比普通学校的教育资源优秀, 从而使示范学校的少数学生接受到了“特殊”的教育, 人为地拉大了教育的不公平性。

3. 教育投资对乡村教师和学生的不公平

从教师方面讲,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由于我国的教育决策、编制都是由国家教育部门组织教育界的专家来进行, 所以绝大部分的乡村教师基本上没有参与教育资源分配的决策和编制权利, 其具体的过程与步骤都需要严格地按照规则标准、教育计划来执行。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只能呈现教育专家预先设定好的知识, 教师对教育政策过程的课程设计、选择等没有任何发言权。从学生方面讲,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是教育的实践领域, 是教育活动真正发生的地方, 因而它的公平与否直接涉及个体的发展, 进而影响着整个教育领域内公平的实现。课程实施中的乡村学生所遭遇的不公平具体反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在课堂时间、空间资源分配上的不公平, 教师对待学生态度差异上的不公平等方面。

二乡村教育投资问题的解决对策

1. 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首先, 应建立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教育发展落后, 很大程度上在于农村教育经费不足, 因此, 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是实现城乡教育发展的关键。国家应为乡村学校设立专项教育经费, 用于支付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 以及农村学校的校舍建设和修缮。其次, 制定合理的城乡教师定期流动制度。教师的数量与素质是决定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缩小城乡差距必须解决农村教师严重短缺与素质偏低的问题。从教师总量上看, 并不短缺, 但我国没有建立或没有认真执行严格的教师配置制度和教师合理流动制度。从而, 导致城镇教师偏多、农村教师短缺的状况。应促进教师合理流动, 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 提高教师资源的整体利用率。

2. 促进乡村民办学校的发展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 传统意义上的以国家教育为主要模式的公共教育开始转移, 教育体制结构发生变化。由于国情和人们观念的影响, 民办教育受到诸多的制度和政策歧视, 在与公办学校的竞争中处于不公平地位。我国民办教育在为我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为受教育者增加了选择学校的机会。针对目前这种混合、多元办学的教育体制结构政府要处理好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的关系, 支持民办教育事业, 将民办教育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制定共同发展战略。从而为不同办学主体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为社会增加教育资源、扩大教育公平等。

3. 探索新的教育资源分配方式

就当前情况来看, 我国的公办教育还不能满足大众的要求, 因此政府要不断地探索新的方式, 均衡教育资源。如采用教育券的方式, 教育券体制的原理是:改变政府对公立学校的直接补助, 把原本应投入到教育中的资金经过折算以券币的方式发给每一位学生, 学生凭券进行自由选择, 可到政府认可的任何一所学校就读。学校在收到教育券后, 凭教育券从政府那里兑换与券值等额的教育经费。此外, 政府还可用教育券制度把市场选择与公共融资教育结合起来, 提高地方办学的积极性, 扩大教育的选择权, 从而均衡教育, 推进全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确保教育的公平对于全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我国对于乡村教育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但在基层学校中依然存在投资问题:师资的配备、教学资源的安排、软硬件的投入、快慢班的设置等。本文对于当前关于乡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 结合前人对此类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探讨, 从而为当下解决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乡村教育,投资,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曹晶.城市化进程中教育政策公平性探析[J].基础教育, 2013 (5) :25

[2]孟旭、樊香兰.我国基础教育投资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 2003 (4) :30

上一篇:英语教师自主下一篇:CAXA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