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病理论文

2024-07-22

动物病理论文(共8篇)

动物病理论文 篇1

动物病理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患病机体所呈现的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变化, 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基本规律, 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指导。动物病理学是兽医专业或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病理学知识和实验方法又直接影响临床诊断, 所以具有临床性质, 是一门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 在兽医教育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基础兽医学与临床兽医学的“桥梁”课程, 动物病理对兽医专业学生尽早适应兽医临床病例的处理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是专业基础与临床结合的转化点。

1 课程教学内容

动物病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病理生理、病理解剖及病理诊断技术三大部分。病理生理的内容包括疾病概论、缺氧、水肿、脱水、酸中毒、贫血、发热、黄疸、休克等;病理解剖的内容包括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充血、淤血、出血、血栓、栓塞、梗死) 、组织细胞损伤与代偿修复、炎症、肿瘤、动物器官病理等;病理诊断技术的内容包括尸体解剖技术、病变观察及描述、病理诊断分析等。每种病理变化、每个病理过程都是重点, 因为在临床实践中任何一种病理变化和病理过程都可能是致命的;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对病理变化和病理过程要讲清楚概念、原因、机理、病变及影响结局。通过病理课程的学习, 学生应该能对发病动物尸体进行解剖诊断, 正确描述病变, 做好病理记录。

2 课程特点

动物病理学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 教学改革要坚持以理论为基础, 突出应用技能, 加强技能训练, 强化对畜禽常发病、多发病的病理检验与病理诊断能力的培养, 为畜禽疫病病理诊断一线职业岗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 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动物病理学课程的教学要给学生“三个一”, 即通过病变观察训练, 给学生一双慧眼, 能正确识别并描述各种病理变化;通过对引起病变原因、机理、影响和结局的分析, 给学生一个哲学头脑, 能透过病理现象看到疾病的本质, 能分析引起病变的原因并预测疾病的结局, 指导临床实践;通过病理解剖训练, 给学生一双巧手, 能对患病动物尸体进行病理解剖及诊断。

4 动物病理学课程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

动物病理课程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应坚持“一核心、三结合、三主体、三联系、一渗透”的宗旨。一核心就是指以临床病例或病例制造为核心, 教师利用自身在养殖场挂职的机会或校内实训基地接诊的病例, 将临床病例带回课堂或利用多媒体设备把从临床病例采集的图片、录像给学生展示, 对于病理生理的内容通过制造病例, 让学生先看到病理变化或病理过程, 有了感性认识后进行讲解, 再结合学生自己的操作、观察, 迅速熟悉和掌握其病理特征。三结合是指将理论、实践、临床三者结合, 以兽医临床病例服务理论教学为宗旨, 课堂上使用的兽医临床病例与所讲授的内容紧密结合, 符合课堂理论教学的需要, 围绕病例进行理论教学内容的延伸, 通过病例分析, 使学生容易接受所涉及的知识。三主体是指以实践教学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和以病例为主体, 在教学中引入兽医临床病例, 让学生自己用手解剖、用眼观看、用脑思考。三联系是指与基础联系、与临床联系、与人适当联系, 动物病理研究的是异常的结构和生命活动, 必需以正常的解剖结构和正常的生命活动 (动物生理、动物生化) 为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 先让学生掌握正常情况下的表现, 才能明白病理状态下的异常, 所以必要时还需复习动物解剖、动物生理、动物生化的基本知识。学习动物病理是为临床服务的, 所以要以临床病例为主导进行讲授, 如讲授发热、脱水时, 先让学生思考自己发热和腹泻时的感受, 适当地与人的感觉和经历联系起来, 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一渗透是将理论教学渗透到实践教学中, 动物病理生理内容抽象、学生理解困难, 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 合理使用兽医临床病例并结合学习的理论进行分析,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兽医临床思维意识。

5 课程特色与创新点

动物病理学课程是畜牧兽医基础平台课程之一, 也是专业核心课的重要基础。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 研究动物病理与专业课的衔接特点, 在课程的建设中, 理论以实用、够用为度, 主要内容包括动物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的基本理论与关键技能, 以病理解剖与眼观病变和猪、鸡、犬、猫的病理变化及病理诊断为主, 并且要适应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需求, 突出病理诊断的实践性、实用性和基础性。开发服务于专业课程的标准、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技能库和教材等, 形成与专业课有机结合的课程平台和特色教学方法。动物病理学课程的创新点:1) 有企业、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的实质性参与, 保证课程建设与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 通过与企业、行业专家的密切接触, 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促进教师向“双师型”发展。2) 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教材, 密切校企关系, 体现教材的实用性、先进性, 学生学习之后能应用病理学诊断技术在不同的生产岗位上直接为生产服务。3) 在病理学教材的编写中, 注重病理学知识的实用性, 将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 将实训内容编排于各章理论内容之后,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同时每章设有多种形式的复习思考题, 帮助学生进行自学自测、课外预习及复习巩固。4) 将尸体剖检技术与系统病理学内容以实训的形式进行概括和提炼, 突出实践教学, 并注重与后续课程的渗透和衔接。5) 针对病理生理课程中的难点, 设计多个简单易做、结果明显的病理生理实验, 教师在讲授病理生理的内容时, 可采用边讲边训, 或先训后讲的方式, 这样教师讲课直观轻松, 学生也容易掌握。

6 教材内容的编写与改革

课程内容基于项目进行开发, 将病理课程结构分为12个项目, 各学习项目以任务为载体完成技能和知识的传授过程, 任务单部分是与工作过程知识单相应的必需掌握的技能, 任务单内容主要包括完成项目所需达到的能力目标、仪器材料、学习内容、顺利完成同项任务的教学建议与说明, 理论部分主要介绍与任务相关的内容, 以实用、够用为度, 并辅以完成任务时进行自评、自测的思考题。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注重由浅入深、衔接紧密, 同时注重知识的整体性。根据教材的编写内容, 在讲授动物病理学课程时, 以学生的实训操作为主, 工作过程知识单的内容可以通过学生对工作任务的完成使学生达到自然理解或穿插在学生完成工作时进行讲授, 总之要做到理论实践一体化。内容较多的任务单, 如猪、鸡主要器官的常见眼观病变及病理临床征状可以放在连续一周或半周的集中实训期间进行。病理切片的制作内容编写在实训指导书中, 此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参观科研院所或高校的病理室完成。教材编写流程改革, 即教师到企业、行业调研, 搜集资料, 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座谈, 并与教师结成对子, 共同研讨教材编写内容, 主编教师组织讨论、编写课程标准, 并交由企业、行业专家审定把关, 教师执笔写作, 遇到技术问题随时与企业、行业专家碰面探讨, 编写定稿后请企业专家终审, 最后做出使用效果评价。

7 小结和体会

每门课程说课的内容主要都包含了课程的性质与定位、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及课程的创新点。要求说课者对课程在整体上要有良好的把握, 在教学手段与方法上符合职业教育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说课者要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创新。动物病理的理论性很强, 在教学方法上通过病例导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能识别病变的慧眼, 能判断病因的头脑和进行病理解剖的巧手, 并在教学理念上坚持“一核心、三结合、三主体、三联系、一渗透”的宗旨, 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动物病理论文 篇2

实验须知

兽医病理解剖学是形态学科,直观性强,实验部分在本课程教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学生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规定的全部实验项目训练后,才可能掌握本门课程的最基本技能,才能真正理解病理解剖的基本理论,因而才谈得上把病理解剖学知识用作为后期各临床诊断课程的理论基础,以及指导和服务于兽医临诊工作。

病理解剖学实验课程,主要包括尸体剖检和疾病病理学诊断,大体标本的眼观观察,组织切片的光学检查以及临诊病理讨论会这四个部分。

兽医病理解剖学实验课程所观察的各种对象,在某种程度上说是静止的,片断的,往往是疾病发展过程某一阶段的一个侧面。因此,必须在病理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思考,把观察到的各种病理现象结合起来,把它与发展中的疾病和病理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动态的整体概念。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窥视病理现象的全过程及其意义。

一、尸体剖检和疾病病理学诊断

尸检就是对病畜病禽尸体进行系统的或局部的病理剖检和检查,根据尸检所见,结合临诊资料,进行分析,提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

尸检是病理解剖学理论的最重要的来源,又是病理解剖学服务于临诊的重要手段。因此,学生应该掌握各种畜禽的系统剖检程序和方法,病变脏器的检查、描述和记录方法,检查结果的分析综合方法,以及能够正确提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报告。在教学安排上,要在课程内实现基本技能训练,还应要求学生在教学实习、生产实习中独立完成一定数量的尸检。

要求不怕脏、累等,认真操作尽量避免漏检和误检等

二、大体标本的眼观观察

检查病变脏器要遵循规定的程序和方法。一般来说,先看整个脏器的大小和形状,再看表面和色泽,其后检查质度,观察剖面的组织纹理。若有病灶,则顺序地观察其分布、大小、形状、色泽、质度和剖面纹理及其组成。对病变脏器的描述和记录,原则上也应按此顺序。病变脏器及其邻近组织有病理性联系(如粘连、瘘管、病变蔓延等)时,应首先检查。

病理实验室保存的浸泡标本,均已用甲醛溶液作防腐固定,组织蛋白已凝固,因而和新鲜标本相比,体积稍缩小,其外形还可能有人为改变,质度均变硬实。

非原色保存的标本,固定和保存液均用4%甲醛(即10%的福尔马林溶液),组织中血红蛋白受甲醛作用后变为黑色,因此,含血多的部位和出血区均由红色、暗红色变为黑色,含血少的部位亦显灰色,与黑色物质沉着不能区分。胆红素可溶于水,有此色素浸润的黄疸组织,颜色减退。其他种类的色素不受甲醛溶液的影响而仍现原色。

原色保存的标本,在甲醛溶液固定后曾用乙醇作回色处理,血色素回复到原来的鲜红色。因而,回色和保存合适的标本,其颜色接近原色。

染色标本,因已用染料染色,组织中某些成分可显特定颜色,如脂肪组织用苏丹Ⅲ染色后由原来的洁白色变为红色;淀粉样变的标本用碘溶液处理后,淀粉样物质呈红褐色,而组织呈淡黄色。

三、切片标本的光学显微镜 检查亦应遵循一定的顺序。首先应知道材料的来源、制片的方法和染色的方法,并持切片对着光线做一眼观检查。接着在低倍镜下按顺序观察切片,确定何种组织和病变部位分布,注意有无制片缺陷,如染色不良、切片碎裂等,初步判定病变性质。然后,换用高倍镜仔细观察代表性部位的组织学(如实质和间质成分,细胞的各组成成分)变化,异物和病理产物,色素和特殊结构物等。观察病灶要从外向内顺序,判明病灶层次,组织和细胞构成,以及病理产物性质等。最后,如果需要鉴别更细微的结构和病理产物,可用油镜观察,要重视培养用低倍镜识别组织病变的能力。

观察组织切片时,一定要通观全片,而且对每一个病变部位都要过细检查。在认真观察后,作出诊断。同时写出病变的描述和绘图。

常规检查的切片是石蜡包埋的、(H-E)染色的切片。在这种染片中,除色素一般不着染之外,其它成分被染成红色或蓝色。染成红色的,称为嗜酸性染色,即被伊红着染,包括有核细胞的细胞浆、红细胞、纤维素、血浆、胶原纤维等;染成蓝色的,称为嗜碱性染色,即苏木精着染,包括含核酸的细胞核、细菌菌块,含酸性粘多糖的粘液和类粘液、软骨的基质,以及钙盐等。分裂增殖旺盛的细胞如癌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等的胞浆含较多的核酸物质,可被染成浅蓝色。有些正常或病理成分,需要用特殊染色方法显示。

观察病理切片时,应注意组织和细胞染色特性的改变,包括着染过深、过浅、出现异常染色成分。要从全局、立体的观察病理变化景象,从中找出具有代表性的,作为诊断依据。

三、临诊-病理讨论会

临诊-病理讨论会 被列为本门课程的基本技能训练内容,在于增强学生的临诊生产观点,提高运用病理学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病理解剖学理论知识有重要促进作用。

兽医病理学实习指导书实习守则

病理解剖学部分的实验观察是客观的描述所见到的病理变化,并加以讨论.因此在实习时学生应忠实地记录与描绘所见病变,非在教师授意下,决不许虚构.在观察组织学标本(切片)时,应遵循下述守则: 在显微镜状态下:

1、先用低倍镜将切片顺次观察一遍.找到指导书中所指示的病变部位

2、以高倍镜观察病变的详细结构

3、根据指导书中所指定的内容,以彩色铅笔描绘病变.4、在描绘时,单筒显微镜以左眼观察切片,右眼看着绘图纸描绘

5、标本观察时结合幻灯图片观察眼观标本并认真绘出组织学病变 学生在实习时,应爱护仪器与实习器材:

1、微镜使用后妥加保管.2、眼观标本不得任意摇晃,取出或用手(器械)触挟,爱护切片,实习后交还原处 学生在实习前,应做好以下准备 1,图纸(白道林纸或优质新闻纸)2,削好的彩色铅笔(至少红蓝两种)3,预习实习指导书.4,预习有关器官的组织学结构.实验一: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目的要求]

1、掌握肺充血和肝慢性淤血的形态特点

2、掌握血栓的形态特点

3、掌握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的肉眼及镜下形态特点

4、熟悉出血的类型及肉眼形态特点

实验内容:观察和绘出显微标本图片

1、动脉充血

2、静脉性充血

3、血栓和栓塞

4、局部贫血和梗死

实验材料:幻灯和镜下标本图片和切片

切片包括:肾充血;肾贫血性梗死;出血性淋巴结炎。幻灯片:如下:

图1:肺动脉性充血图片一

肺的动脉性充血: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管腔内充满红细胞,由于充血多见于炎性过程中,故常见炎性细胞、渗出液、出血和实质细胞变性和坏死等症状。

图片2

Fig.1.Hyperemia of capillaries of pulmonary alveoli and mononuclear infiltration were shown.Fibrin and red blood cells could be found inside the alveolar spaces.(HE staining, original magnification×200).;Fig.2.Thickened basement membranes of capillaries and widened walls of pulmonary alveoli with fibrinous deposition were detected.(HE staining, original magnification×200);Fig.3.Hyaline-membrane formation was observed.(HE staining, original magnification×200);Fig.4.Epithelium desquamation of bronchioles mucosa could be detected, together with neutrophils and some fibrous thrombosis in the accompanied vessels.(HE staining, original magnification×200).图片3:实物图片 发生充血的组织色泽鲜红,体积轻度增大,代谢旺盛,温度升高,功能增强(如腺体或粘膜的分泌增多等),位于体表时血管有明显的搏动感。

图4:其它充血组织学变化

>动脉性充血

动脉性充血

肺充血(猪)

淋巴结充血(猪)

肠粘膜充血(马)

纤维素性肺炎(猪)

血管反应(猪)

犊牛狂犬病

非特异性急性充血性脾炎(急性脾肿瘤)

非特异反应性增生(增生性脾炎)

血管反应(马)

图5:静脉性淤血肝脏(槟榔肝)

[慢性肝淤血] 肝表面光滑,被膜紧张,体积稍大。表面及切面可见弥漫分布的棕褐色(原为红色,经福尔马林固定后呈棕褐色)与黄色相间的斑纹,在肝的切面上构成网络的图纹,形似槟榔。

[慢性肝淤血] 肝表面光滑,被膜紧张,体积稍大。表面及切面可见弥漫分布的棕褐色(原为红色,经福尔马林固定后呈棕褐色)与黄色相间的斑纹,在肝的切面上构成网络的图纹,形似槟榔

图片6:

[慢性肝淤血] 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周围的肝窦明显扩张淤血,肝索萎缩、消失;小叶外围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

图片7:其它充血 淤血

静脉性充血

肺淤血(鹿)

>肺淤血(鸡)

肝淤血(马)

肝淤血(马)

脾淤血(马)

肾淤血(猪)

肾淤血

图片7:

渗出性出血在病理形态上表现斑点状出血

肾出血(猪瘟)

血管反应(猪)

血小板样活性紫癜病

消耗凝固病及出血

非特异性淋巴结出血

血栓

白色血栓(white thrombus):眼观:血小板血栓呈灰白色、质地较坚实的小丘,于心瓣膜紧密相连故又称白色血栓;光镜下:为细小、均匀一致、无结构的血小板团块,血小板兼有微量纤维蛋白和白细胞存在。电镜:可见血小板紧密接触,保持一定轮廓,但颗粒已消失。一般心脏和动脉内的血栓主要是白色血栓,白色血栓牢固地粘附于心瓣膜及血管壁上,不易被血流速度较快的血液冲走。

血液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原,呈网状横挂于血小板小梁之间,其中网罗有白细胞和大量的红细胞,此凝固成红白相间的层状结构,因此称为混合性血栓(mixture thrombus)

随着血管内混合血栓的形成并组建增大,血流更为缓慢,当管腔完全被阻塞后局部血流停止,血液发生凝固,形成条索状血凝块,成为红色血栓(red thrombus);又称凝固血栓(coagulation thrombus)。当血栓最后完全阻塞血管腔,导致血流停止后,后部血管腔内血液迅速凝固,形成红色血栓。这种血栓与生理性的凝血作用相同,首先是纤维素析出,而后由红细胞、白细胞凝集形成的血栓

贫血性梗死多发生于肾、心、脑等组织结构致密,侧枝循环不丰富的实质器官。这种梗死灶呈灰白色或黄白色,故又称为白色梗死(white infarction)。梗死灶的形态与阻塞动脉的分布区域一致。如肾贫血性梗死灶呈锥体状,锥底为肾表面,尖端指向 血管堵塞部位,心脏的梗死灶呈不规则的地图状,肠管的梗死灶呈节段状。梗死一般为凝固性坏死,梗死灶稍隆起,略微干燥、硬固,周围有充血出血带。而脑组织的梗死为液化性坏死。镜检梗死组织,原组织结构轮廓尚可辨认,但微细结构模糊不清,实质细胞变性、坏死、崩解。

[肾贫血性梗死] 肾表面、切面见灰白色、无光泽坏死病灶。病灶略呈三角形,三角形底贴器官被膜,边缘有暗褐色带。呈凝固性坏死改变,细胞结构消失,组织轮廓保存

红色梗死(red infarct)或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指局部组织发生梗死的同时伴有明显的出血,故言观呈暗红色。出血性梗死常发生于肺脏和肠管。

眼观:出血性梗死的病灶呈紫红色,体积稍增大,质地硬实,其变化与贫血性梗死的基本情况相同。镜检:除有组织凝固性坏死外,在梗死区内充满大量的红细胞。

[肺出血性梗死]肺脏有双重血液供应,吻合支十分丰富,故在一般情况下不易发生梗死,但如果动脉栓塞的同时,伴有高度的肺淤血,由于静脉压增高,支气管的侧枝循环不易建立,于是血流停止而发生梗死。血液通过损伤的血管壁进入梗死灶,使梗死区陈干红色或紫红色。

[肺出血性梗死] 肺切面被膜下见一境界清楚的略呈三角形的暗褐色病灶,病灶失去正常肺组织的多孔海绵状结构。相

[肺出血性梗死发生机制示意图]

问题:

1、充血和淤血的区别?

2、出血的种类?

3、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的区别?

4、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组成;白色血栓、红色血栓、混合血栓的定义?

图7-2 淋巴结

①被膜 ②淋巴小结

③胸腺依赖区 ④被膜下淋巴窦 ⑤淋巴索 ⑥髓质淋巴窦

实验

二、组织与细胞的损伤 目的和要求

1、掌握萎缩,变性,坏死在显微镜下的病变特点,并了解对机体的影响 实验内容:

1、观察萎缩,变性,坏死的眼观病变特点

3、绘出和观察萎缩,变性,坏死在显微镜下的病变特点

4、了解寄生虫结节的形态学特征 实验材料

图片及病理切片

1肾颗粒变性,2肾脂肪变性。3 肝寄生虫结节 肾贫血性梗死 图片如下:

(1)、萎缩

图一

心肌褐色萎缩 brown atrophy of heart:心肌纤维内可见褐色素沉积,位于核的一极,肌纤维素萎缩。

图二:

心肌萎缩 atrophy of heart muscles:肌纤维直径变小,胞核小而深染,细胞间间隙增宽。

图三:

肌纤维变细,细胞间距增大;胞核变小病深染。

(2)、变性

图一:肾颗粒变性

图二:肾颗粒变性

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凸入管腔,胞浆混浊,充满细小的蛋白质颗粒。

图四:心肌颗粒变性时

心肌颗粒变性时,心肌纤维肿胀变粗,横纹淡化或消失,肌原纤维模糊不清,在肌原纤维之间可见成串的颗粒状结构,核周隙明显可见

图四:水泡变性

[肝细胞水泡变性] 肝细胞体积增大,变圆,胞浆颜色变浅,疏松

图五 玻璃样变性

肾透明滴状变(猪瘟)

[细胞内玻璃样变]

肝细胞内mallory小体形成,红染,边界清楚。

图六:脾淀粉样变性

脾小梁淀粉样变(马)

镜检:淀粉样物质呈云朵状,淡红

色。沉着部位淋巴细胞减少或消失。

图七:肾淀粉样变性

0

镜检

淀粉样物质主要沉积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上,肾小球内出现粉红色的团块状物质,严重时肾小球完全被淀粉样物质所取代。有时肾小管基膜上也有沉着。

(3)坏死

图一:

[肾凝固性坏死] 切面可见一灰白色坏死区,干燥,边界清楚,可见暗红色出血带。[肾凝固性坏死] 切面可见一灰白色坏死区,干燥,边界清楚,可见暗红色出血带。

图二:

[肾贫血性梗死]

呈凝固性坏死改变,细胞结构消失,组织轮廓保存

题:

1、萎缩的原因、定义?

2、变性、坏死的分那几类及其定义?

动物病理论文 篇3

兽医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患病动物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和形态结构变化的一门学科, 其任务是阐明疾病的本质, 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是以患病动物为研究对象, 患病动物的临床症状、组织器官的眼观病变、组织学显微病变及超微病变等是研究的重要具体内容。而在兽医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单纯的语言描述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不仅难以理解、印象不深, 而且枯燥。此外, 还有一些病变有时很难用文字表达清楚, 在黑板上画图不仅费时, 而且很难将真实的病变完全演示出来, 而挂图又过于模式化[1]。这样必将导致教学课堂气氛不活跃,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 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鉴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各学校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兽医病理学多媒体教学省时高效、直观生动、资料丰富,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这种教学方式取得的良好效果与教学课件中的图片及动画等密切相关, 而这些都是动物病理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动物病理标本在兽医病理学理论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兽医病理学不仅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 而且是一门具有临床性质的应用学科, 可作为应用学科直接参与疾病的诊断[3], 故实践或实验教学也是兽医病理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鉴于部分疾病的特殊性 (如部分疾病的发生具有季节性) 及教学条件的限制性 (如一些重大人畜共患病, 需在一定级别的实验室进行剖检和研究) , 动物病理标本是目前学生实验或实践教学的重要对象, 故在兽医病理学实践或实验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动物病理标本的种类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动物病理标本包括大体标本 (眼观标本) 、组织切片标本 (显微标本) 和电子标本 (图片标本) 。

大体标本主要以福尔马林浸泡的典型病变组织器官为主, 如肺气肿、脂肪肝性、脾脏凝固性坏死、肉芽组织、肺淤血、肿瘤、绒毛心等标本。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首先应用已经学过的解剖学知识, 辨认组织器官;其次判断标本中有无病理变化, 要观察器官的大小、颜色、质地等;最后要对所观察到的病理变化进行描述。

组织切片标本主要以HE染色病理组织切片为主, 如肺脏的红色肝变期、肝细胞脂肪样变、脾脏的梗死、肉芽组织、肾脏内的微血栓、肿瘤等标本。在教学过程中, 我要求学生首先应用已经学过的组织学知识, 辨认组织;其次判断组织细胞是否发生病理变化;最后要对所观察到的病理变化进行描述。通常某一组织中并非只出现一种病理变化, 引导学生将某一组织中观察到的多种病理现象进行综合、分析。

电子标本主要是拍摄的临床症状、剖检病变或组织学病变等为主的图片或录像, 如动物出现的系列临床症状、重要疾病的剖检过程及各系统的整体病理变化的录像, 以及由于条件限制未进行福尔马林固定的罕见病变, 或固定后可能会发生变化的病变等的图片。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可观察到动物生前的临床症状, 了解动物的尸体剖检过程和注意事项, 某一疾病所出现的不同系统器官的病理变化, 以及稀有动物的病变或动物的罕见病变等, 从而使学生了解疾病的发生过程, 并可增强学习兴趣。

动物病理标本的采集如能对某一疾病, 尤其是病因确定的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特征性临床症状进行动态的记录, 并对其发生的系统器官病理变化及组织学变化能进行全面收集保存或拍摄, 这将为学生提供生动的疾病发生发展过程,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疾病特征病变或发生机制, 从而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奠定基础。

3. 结语

动物病理标本的应用在兽医病理学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拓展知识面, 教学效果显著。故不断收集临床病例材料制作病理标本, 使学生了解当前疾病主要特征;保存疾病的特征性系统病理标本, 使学生掌握疾病的主要特征病变, 可提高教学质量, 强化教学效果, 为培养专业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焦凤超, 李迎晓.兽医病理学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29) :9377.

[2]赵德明.兽医病理学 (第二版) [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5.

浅谈动物病理组织大体标本的制作 篇4

1制作程序

1.1取材与处理

1.1.1标本取材, 应根据病变组织的情况进行取材, 愈新鲜愈好。

1.1.2应完整从畜禽体上摘取标本, 避免粗暴牵拉或挤压, 防止组织受到破坏。

1.1.3标本摘出后, 应根据教学目标与标本情况进行修整如切开、剪裁、造型或除去多余组织。切时注意切面要平整。

1.1.4新鲜标本忌水浸洗, 遇有液体、血液过多时, 可用干软布拭去。非冲洗不可时, 可用生理盐水略洗。

1.2固定与保存

大体标本固定与保存, 主要达到防腐、保存原形态、长期保存和便于观察等主要目的。动物病理组织大体标本的自然颜色保存法常用凯氏液浸存法或硫酸镁混合液存法进行处理, 效果良好。

1.2.1凯氏液浸存法

第一液 (固定液) :福尔马林200 mL, 自来水1 000 mL, 硝酸钾30 g, 醋酸钾30 g。

第二液 (还原液) :95%酒精。

第三液 (保存液) :甘油200 mL, 蒸馏水1 000 mL, 醋酸钾100 g, 麝香草酚2.5 g。

做法:固定将处理后的标本先置于第一液中, 视体积大小, 固定时间为1天至2星期左右;冲洗固定之后, 将标本用流水冲洗12 h左右;还原冲洗完后, 将标本置于第二液 (用量以浸过标本为限) 中至颜色 (指原病变组织颜色) 还原到适当程度为止。一般较大标本不宜超过2 h, 以免褪色;浸洗与保存标本经酒精回色后, 用蒸馏水洗去酒精。对标本进行绑缚造型, 贴好病灶指示蜡纸箭头 (可用玻璃针扎在标本上) , 即可装入玻瓶以第三液浸过标本为限。

1.2.2硫酸镁混合液浸存法

第一液 (固定液) :福尔马林100 mL, 醋酸钠50 g, 蒸馏水或冷开水1 000 mL。

第二液 (还原液) :85%~95%酒精。

第三液 (保存液) :硫酸镁100 g, 醋酸钠50~80 g, 蒸馏水1 000 mL, 麝香草酚或樟脑少量。

做法:以上可依次配成溶液, 过滤使用。标本处理过程与凯氏法相同。

1.3标本瓶 (缸) 要求和处理

1.3.1一盘多采用大小立方形玻璃标本瓶 (缸) 或有机玻璃标本瓶 (缸) 盛装标本, 圆柱形瓶不太适用病理标本观察。

1.3.2标本装瓶前, 应将玻璃瓶 (缸) 仔细洗刷干净。洗后用5%石炭酸水浸过 (防止霉染) , 待干后使用。

1.3.3按标本大小选用适合的标本瓶 (缸) , 以防浪费药液和标本瓶大小与标本不相称。标本瓶 (缸) 内可根据观察标本的需要放置自做的玻璃支架或玻璃板, 用以绑缚标本之用。

1.4制备封瓶胶

1.4.1配方

氧化锌300 g, 桐油100 g, 松香5 g。

1.4.2制法

先将桐油加热煮熔松香。用时取氧化锌放在石板上, 注入桐油, 随加随搅, 愈加愈稠时制成面条样使用。不用时, 可置入密瓶, 用水浸存保存留用。

1.5封瓶

标本装瓶后, 以干布拭干瓶口, 用酒精灯烤干。将原先制成的封瓶胶条趁热贴粘瓶口周围, 取瓶盖用力压下, 使之牢固密贴瓶口, 静放暗处2~3d (防止渗湿封胶) 。

1.6标贴编号

封胶干至将硬时 (约3 d) , 取刀切除多余部分, 并涂上白磁漆, 标贴编号后可应用于教学。

2注意事项

制作动物病理组织大体过程中, 不但花费一定的时间, 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注重制作技术与相关要求, 这样才能制作出好的标本。因此制作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2.1

平时应做好准备工作, 一有机会得到标本, 就应及时处理, 标本越新鲜越好。

2.2

标本盛器, 应尽量使用宽口有盖平缸, 有条件的规格应比标本体积大10~20倍。重要标本要单缸固定, 防止挤压和污染。

2.3

标本固定时应准备好玻璃板、纱布、棉花等物, 用于防止标本在固定液中漂浮、贴靠和游动。

2.4

光线能使组织褪色, 标本在固定或保存时应避光放置。

2.5因各种脏器标本构造不同, 在制作过程中, 应按不同特点进行处理:

2.5.1心脏

心脏经固定后, 往往收缩变硬。需剖开固定的应在固定前剖开, 把要暴露观察的部位摆好, 然后按照摆好的形状, 采取必要的办法, 放在固定液中固定。

2.5.2肺脏

肺是疏松组织, 药液容易渗透, 必要时可作全脏器固定。通常以对开切开, 同时暴露表面和切面病变为宜。肺脏固定时容易漂浮, 往往使固定液液面上露出部分干涸变黑。应系以玻璃块堕沉或绑缚玻璃板上使其下沉, 或用脱脂纱布在固定液中覆盖标本上。

2.5.3脾脏

是较难固定的标本。可用锋利长刀切成数片, 厚度不超过2厘米, 用瓷盘平放, 底面垫以湿布, 防止粘连。如上固定处理后, 可绑缚玻璃板上, 插入标本缸中便于观察。

2.5.4肝脏

应按脾脏固定方法处理。

2.5.5肾脏

一般作平行纵切, 保留一侧或两侧的半面。原则上, 应按暴露观察病变的需要而定。2.5.6胃肠、子官、膀胱等属类腔标本, 一经切开或剪开, 固定后往往收缩变形。因此在固定前将标本剪开, 系缚在玻璃支架或用玻璃针钉在小木板上再放入固定液中。如果标本过长, 可用木板将标本作螺旋形旋卷固定, 以防止卷缩变形后不能展开。

2.5.7脑

实质较厚, 如要制作脑膜炎或蛛网膜下出血标本, 则可保留病灶及周围外层, 这样容易固定。如为脑内病灶, 则应将脑以1~3 cm厚度切成数片, 平放固定。全脑固定, 应从血管注入固定液。

2.5.8囊

类标本如内容物无需保留时, 可切开小口, 用水冲净, 再以棉花充填后固定。

2.6

每个标本放入玻璃缸内固定时, 应以细线系一小木牌, 记下编号。标本入缸后, 可将编号木牌悬于缸外, 以便检查。

2.7

放置固定标本的室温不可过高或过低, 以18℃为宜。过高则福尔马林蒸汽对人有刺激, 过低则福尔马林产生白色乳状沉淀, 使固定液混浊。

2.8

动物病理论文 篇5

1 教学方法的改革

1.1 教学手段的改革

传统通过挂图、板书或示教的实验课教学方式不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而且限制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如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病理变化, 由于缺乏相关专业术语的运用, 很难提出独特的见解与问题, 已不能满足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而且, 动物病变器官用甲醛处理后, 就失去了应有的色泽与特征, 不利于学生观察与学习。另外, 传统的病理实验教学中, 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病变组织切片, 画图, 效率低下, 限制了学生小组间的课堂交流与讨论。随着现代网络科技的蓬勃发展, 多种现代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网络互动式显微镜工作站等纷纷进入教学领域, 已经成为教师的助力[4]。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生动鲜明、动画演示和音像示教的特点, 使得传统口述的实验内容变得形象生动, 不但充分调动学生感官认识, 激发学习兴趣, 而且极大地强化了学生对实验操作内容的理解与记忆[5]。而网络数码实验工作站的出现, 使得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成为简便易行的事, 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1.2 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1.2.1 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 精力充沛, 对新鲜事物很好奇, 但是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 意志力和自制力较弱, 往往凭兴趣认知。因此, 培养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动物病理学的兴趣,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尤为重要。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 如何培养其对动物病理实验课的兴趣呢?首先, 质疑设问, 引发兴趣。因为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习新知识, 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出问题, 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 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 带着问题, 由因及果地学习。其次, 实验课主讲教师应该依据实验内容和学生实际, 精心设计好每堂实验课的开讲导语, 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然后, 创设“情境”问题, 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目的在于解决何种问题, 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好奇心的环境,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1.2.2 建立激励机制

激励科学起源于西方的管理科学, 它对指导组织进行成员管理、调动其积极性产生了重要影响和促进作用[7]。法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醒与鼓舞。那么, 怎样去建立一套适合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动物病理实验知识的激励机制呢?大学生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精神满足的需要、提升道德观念的需要、渴望肯定的需要与适当的物质激励机制的需求。大学生的进取心极强, 渴望被肯定、关注, 恰好竞赛具有这种实现途径, 虽然竞赛对学生有压力, 但更能形成动力, 激发其潜能, 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组织纪律性和责任感,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8]。本教研组从其五个需求出发, 建立了一套与实验成绩挂钩的激励机制。

2 实验课内容的改革

2.1 实验教学内容模式化

由于动物病理实验依附于动物病理学理论内容, 主要目的是用来验证基本理论, 缺乏对学生工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9];因此, 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成为对动物病理学实验探索的重点。首先, 提出了“四段一评”的实验教学模式:第一阶段, 由实验教师向学生讲授本次实验的目标、内容及操作等;第二阶段, 学生通过观察大体病变标本及镜下观察, 验证动物病理学基本理论;第三阶段, 情景“问题”阶段, 本教研组将临床病死动物生前的典型病理症状、死后病理变化以及病理切片的典型变化拍照或摄影, 之后再制作、整理、编辑, 从而将动物医院病理诊断搬进了实验课堂, 从而克服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对学生分组, 引导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改变学生不重视动物病理学这门学科的观点;第四阶段, 即考核阶段;最后, 由实验主讲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归纳、总结。

2.2 实验教学课时的统筹

传统的实验教学课程, 每个实验需要2个学时, 教师教课及示范需要1个学时, 学生动手实验需要1个学时。随着多媒体等现代辅助教学设备的应用, 如果仍然按照上述学时安排, 教师必须向学生讲述更多的内容, 往往产生信息风暴, 超过了单位时间内人脑对信息的接收承受能力, 就会限制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当学生进行病理变化分析时, 会降低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从而造成学生对该学科学习兴趣的缺失, 造成学生实验课上精力不集中、没有紧迫感等不良情况的产生。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对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做了改进。为了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时间, 主动探索知识, 对模块进行了紧凑安排, 将教师讲授内容限定在20 min内, 之后给学生30 min时间自己观看大体标本与微观病理变化。然后将“情景”问题资料发给各组, 由各组学生分析讨论10 min, 再由每组学生推出1名代表讲述该组学生对“情景”问题的分析结果, 每组各4 min。最后, 由实验教师对学生的分析结果做分析、归纳、总结, 用时10 min。

2.3 实验教学课堂评价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动物病理学实验课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依据是学生出勤率与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 实际上, 评价对象就是实验报告书写是否规范。由于学生都是在课后书写实验报告, 不可避免地出现学生之间相互借鉴、甚至抄袭, 结果常出现千人一面的情况, 多篇实验报告错处完全一样。然而, 教师在批改实验报告时, 会给那些没有认真做实验却拷贝书写优秀实验报告的学生高分, 对其他学生不公平;同时, 其对于学生学习的督促作用也流于形式。故必须摒弃上述传统的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实验课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为了督促学生充分利用有限的实验时间, 提高学习效果, 笔者设计了一套科学地评价、检验学生对设定内容与目标的掌握情况与熟练程度的反馈机制, 制订新的动物病理实验课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标准:首先, 对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 引入了实验课课堂考核环节, 把它与“四段一评”中的“情景”问题阶段结合在一起, 在学生完成第三阶段后, 立即进入该环节;其次, 将实验课堂考核环节与实验报告的评分比例设为为6∶4, 即在期末成绩评定中, 加大平时的给分比例, 降低实验报告的比例, 激励学生在实验课上的动因与成就感, 避免学生认为只要认真写好实验报告就行的错误观点。

3 应用效果

根据目前的实验学时和教学条件, 经过近年来的实践, 教研组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教学方法, 适应了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 深受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直接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学得更加扎实, 记得更加牢固。学生对学好本门课程的重要性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4 结语

总之, 通过对动物病理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该课程内容安排更加合理、科学, 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内在需求的动机激励下, 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动物病理实验基本技能与理论,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虽然该套实验教改系统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但是也应该看到其不足之处, 如单个实验的学时设置有待增加, 如何巩固其学习效果, 教师的工作强度偏大, 学生分数较低如何解决等问题, 有待继续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郑世民, 刘超男, 高雪丽, 等.动物医学专业兽医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6 (5) :33-35.

[2]朱平利, 王林丽.基于学生就业差异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外教学体系的构建[J].考试周刊, 2010 (46) :216-217.

[3]陈宏智, 董冰, 左春生, 等.动物医学类专业《动物病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 2010 (01) :25-26.

[4]刘超男, 郑世民.多媒体辅助动物病理生理实验课教学的应用初探[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9 (11) :2273-2274.

[5]裴严军, 韩友元.高职动物病理多媒体教学的体会[J].新课程研究 (职业教育) , 2007 (6) :18-19.

[6]陶勇.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J].考试周刊, 2010 (46) :176.

[7]王丽萍, 袁云岗.激励理论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和对策[J].河北学刊, 2010, 30 (4) :227-229.

[8]任玲.项目教学法在《动物病理》教学中运用[J].中国科技信息, 2010 (11) :227.

动物病理论文 篇6

关键词:创新精神,动物病理解剖实验课程,教学活动,创新教育,探索与实践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优秀的实践能力是社会用人单位对本科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大学教育的基本职责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强、宽口径复合型人才[1]。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将创新精神与能力培养纳入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要求高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构建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主要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习/实践环节。作为创新精神及能力培养载体之一的课程改革,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动物病理解剖实验课程是动物医学类本科专业系列课程中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动物医学类专业本科生培养方面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也是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本课程教研组经历了三年多的教育教学探索,将现代教育创新理念与动物病理解剖实验课程教学结合,开展了“五段式”特色教学[3],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实现质的突破。

1 动物病理解剖实验课程特点与存在问题

动物病理解剖实验课是动物病理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实验课程,总学时为24学时,开设12个实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将动物病理形态学变化理论与实践结合,基本掌握宏观与显微病变的特点及规律,初步具有应用动物病理形态病变知识、技能进行动物疾病临床诊断的能力,同时为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动物病理学课程内容较多,包括基础病理学、系统病理学、疾病病理学三部分。其中,基础病理学又分为局部血液循环、细胞与组织损伤、适应与修复、炎症、肿瘤,系统病理学分为心血管、造血与免疫、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神经系统病理,疾病病理学分为细菌病、病毒病、寄生虫病、代谢病病理。因此,动物病理解剖实验课教学内容设置也是根据这种分类进行的,内容较散乱。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病理形态实验课程普遍采用“教师示范,学生看片”的固有模式,不注重学生创新思维与主动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评价仅注重实验报告与期末考试,忽视对学生课堂学习质量与效率的精细化管理,导致学生上课松散、积极性低下等。因此,如何进行创新教育教学研究,更新动物病理解剖实验课教学理念、内容,树立“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培养”为根本的教育教学改革,是动物病理解剖实验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2 动物病理解剖实验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创新教育

2.1 改革教学内容,实施能力递阶创新

动物病理解剖实验课程是一门将动物病理解剖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应用于实践的验证性课程,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培养学生能力递阶为基本原则,科学安排动物病理解剖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本课程教研组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模块化编排,统筹为层次递阶的三个部分:1)基本知识与理论,重点选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细胞与组织损伤、适应与修复、炎症、肿瘤;2)基本技能应用,重点选取神经、呼吸、心血管、消化、泌尿系统病理进行基本知识与理论的进一步验证应用;3)综合实践能力提升,重点安排了猪病病理剖检技术实践、猪病毒性疾病病理综合诊断两个内容,满足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递阶的需要。

2.2 教学方法创新

2.2.1 引入现代教育信息新技术,实施教学手段创新

在授课方法上,摒弃传统的挂图、标本学习法,将动物临床病理标本拍照,建立大体与显微病变电子标本库,利用现代影像技术建立虚拟课堂,将生产临床病例课堂再现,提高教学效率。

2.2.2 开展“五段式”教学,实施教学方法创新

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前提在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本课程教研组依据河南科技大学“压缩教师授课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指导方针对2学时的实验教学时间进行重新分配,将90 min的课程分为5块:教师授课、学生实验、问题提出与交流、课堂随机实践考试、总结评价。在时间安排上,教师讲课15 min,学生观察病理标本切片30 min,学生问题汇集与交流20 min,课堂随机实践考试20 min,教师总结评价5 min。

2.2.3 应用“激励-惩罚-激励”教育曲线,实施心理教学创新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Yerks)和多德森(Dodson)认为,适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4]。在激发并高效维持学生学习动机方面,本课程教研组经过长期的探索,结合动物病理解剖实验课程特点,将“激励-惩罚-激励”教育曲线模式与学生的学习进行了有机结合。在对学生进行随机抽查考试时,首先,设置简单的情景问题,使其轻松得到较高的评分;然后,在第二次测验时,设置难度较大的情景问题,使其得到较低评分,遭遇挫折;最后,在第三次测验时,设置相对容易的情景问题,使其得到较高的评分。通过这种“宽严相济”教学心理艺术的应用,使学生经历“成功-失败-成功”过程,认识到学习不是一个直线过程,而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曲线过程,从而使其心境得到历练,自信心得到培养。

2.3 培养学习兴趣,实施学习动机教学创新

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不在于其群体智商的细微差别,而在于学习模式是否激发了其兴趣,并能在一段时间内持续进行该学习活动。

2.3.1 学习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5]。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探索、掌握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人类任何行为活动都具有一定目的性,学习兴趣也不例外。那么,如何在动物病理解剖实验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在第一次课就强调本课程在将动物病理解剖学基本知识与理论和实践联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与地位,也是学生将来能否成为一名合格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关键环节。其次,引导学生对显微世界下病变组织细胞进行细致观察、探索,运用比较分析法、排除法、假设法、验证法等分析、鉴别病变细胞、组织,使其充分认识到高中时期的学习方法在自然科学领域也大有用武之地。通过这一系列有目的的引导教育教学,使学生们意识到动物病理解剖实验课程实践活动对他们的观察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的提高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从内心深处自觉认识到该课程对其成长的重要性,从而自然地激发了他们对动物病理解剖实验课的浓厚学习兴趣。

2.3.2 学习兴趣的维持

1)学习任务与目标明确化。首先在每次实验课开始告诉学生本次实验的目标,然后将每个实验模块化,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具体任务、开展哪些实验活动。2)强化学习兴趣。为了持续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随机抽查考试被引入课堂,每次课随机选取5名学生(每人每学期都有2~3次机会)进行显微下组织细胞病变分析活动,现场公布成绩。通过这种适度“赛马型”竞赛活动,对学生群体进行持续的学习刺激,较好地强化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4 实施创新思维与意识培养

创新是灵魂[6]。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评价一个人是否具有优良创新思维品质的判定标准。

2.4.1培养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鼓励学生不要担心自己的问题幼稚,重要的是勇于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要做到“三问”———自问、同学间提问、师生间提问。通过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养成提问题的好习惯,为个人创新能力培养奠定良好开端。

2.4.2 培养优良思维方法的应用

在显微病变观察教学过程中,经常提醒学生注意应用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排除法、假设法等。例如在观察肝脏组织病变时,讲述了假设法的使用实例。首先,假定肝细胞为颗粒变性,然后,再依据颗粒病变的特点“细胞体积肿大,胞浆内有大量微细颗粒”去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2.4.3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对组织细胞病变判定不准时,往往不敢讲出自己的看法(担心别人嘲笑自己浅薄)。笔者常用“曹操与杨修二人外出游玩,碰到一块曹娥碑,上面刻8个字,杨修片刻已经明白其内涵,曹操却拒绝立即得到答案,自己独立思考后,再与杨修探讨交流”的故事鼓励学生勇敢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再通过同学间交流讨论、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解决实验问题。此外,当学生询问问题时,不直接给出答案,先问学生:你怎么看?谈一下你的看法(或你怎么认为的呢等),然后再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通过以上方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2.5 改革课程评价体系,实施综合评价学生能力的创新

对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因此,完全依靠期末考核来评价学生学习状况及教师教学效果是不够的。本课程教研组对课程考核体系进行了改革,建立百分制综合成绩的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了课堂表现、实验报告、课堂测验、期末考试四个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20%、20%、30%、30%。课堂表现主要包括出勤(是否迟到、早退、旷课、不穿实验工作服)、课堂纪律(是否有聊天、看手机、看课外书等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实验报告主要是对每个实验内容的记录、问题的提出与分析等;课堂测试主要为一种随机抽查考试,每个实验随机选取4~5名学生,进行显微镜下识图、分析组织细胞病理变化;期末考核为在数码显微系统进行的一个考核,将电子化考题(包含病变标本、显微电子图片)发放至数码显微系统,学生进行解答。通过该评价机制的改革,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由点到面的过程督促评价,使学生的实验成绩得到具体量化。

3 结语

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病理学教研组根据动物病理解剖学课程特点,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动物病理解剖实验课程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评机制进行改革,确立动物病理解剖学课程的核心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注重病理学基础知识的迁徙及病理临床诊断能力的转化培养。目前,已经在动物医学、动物药学、动植物检疫专业进行推广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改善了学习风貌,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文明,周碧君,程振涛,等.改革兽医微生物学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03上):170-171.

[2]吕敏芝,林树茂,何兰花.地方农科院校生物统计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09上):201-202.

[3]刘志军,龙塔,程相朝,等.动物医学专业动物病理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09上):194-196.

[4]朱红.护理教学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初探[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4,14(2):72-74.

[5]李振.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22):4222-4224.

动物病理论文 篇7

关键词:动物病理,项目化教学,课程设计,实施效果

项目化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一个项目应是一项计划好的有固定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的工作, 项目结束后原则上应有较完整的工作成果。其过程主要包括五步:第一步明确项目任务, 教师提出工作任务, 学生讨论;第二步制定计划, 学生制定工作计划, 教师审查并给予指导;第三步实施计划, 学生分组操作、明确分工并合作完成;第四步检查评估, 学生自我评估, 教师评价;第五步归档或应用, 记录归档, 写出工作任务报告, 可能情况下应用于实践。

“动物病理”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 学生学习时感觉该课程比较枯燥, 尤其是进行病理切片观察时, 学生更是不愿看、不愿画;进行病理解剖时学生怕脏不愿动手。这些现象归根到底是由于教学内容没有和就业岗位有效结合, 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强。为了更好地结合高职动物医学专业的岗位实际, 通过企业调研分析, 研究团队开发了岗位项目化教学设计并在教学中实施, 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具体设计方案如下。

课程定位

动物医学专业分为宠物疾病诊疗与护理和动物疫病防控技术两大能力模块课程体系。“动物病理”是培养临床病理诊断基本技能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 在兽医基础与临床之间起着桥梁作用, 其在课程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如图1所示。

(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掌握动物尸体剖检及病料采集、保存与送检技术, 正确识别动物器官典型病变, 并能进行分析;熟悉疾病过程中动物机体代谢、组织细胞形态结构改变的一般特点。

能力目标 要求学生具有识别动物器官病理变化, 并进行正确分析的专业综合能力;具有动物尸体剖检、病料采集与送检技术的基本专业素质和能力;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进行归纳、分析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并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的病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安全节约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 课程开设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宠物临床诊疗、畜禽普通病诊疗、动物产品检疫、动物疫病防控、新药的动物试验等工作, 这些工作广泛应用到动物病理诊断知识和技能。动物病理主要为“临床诊断”、“动物疫病”、“动物检疫”、“实验动物”等后续课程提供必需的病理诊断知识和技能, 同时为学生在宠物医院、养殖场、屠宰加工厂、新药研发中心等单位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和从事宠物临床诊疗、畜禽普通病诊疗、动物产品检疫、动物疫病防控及新药的动物试验等工作储备丰富的病理知识和技能, 并为学生毕业后考取执业兽医师和执业助理兽医师等资格证书奠定基础。

课程设计

(一) 课程设计构思

本课程设计力图实现几大突破: (1) 任务驱动教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以岗位为标准, 努力做到满足学生、贴近真实工作场景, 做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故将课程内容重构为4模块、20个工作任务, 突出技能培养特色。 (2) 工作过程模拟。根据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结合学院牧场和专业实训动物医院组织实施教学。 (3) 应用中掌握。组织学生参与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卫生检验等技术服务, 学以致用, 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培养效果, 提高学生综合性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4) 技能当场掌握。对学生的相关操作技能进行考核, 给出考核成绩, 确保每一位学生学会任务中所涉及的操作技能。 (5) 融入考证内容。教学内容结合了执业兽医师助理和执业兽医师考证中对于动物病理知识点的要求。

(二) 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见图2。

(三) 岗位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动物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行业企业发展要求、职业岗位工作需求、职业资格标准和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动物医学高级技能人才的需要, 以宠物医生、养殖场兽医、实验动物兽医和动物疫病检疫和防疫员岗位中所用到的动物病理诊断关键技能为依托, 将教学内容重构为4大模块、20个工作任务。 (见表1)

这四大模块在突出岗位设计理念的同时兼顾学生学习动物病理知识和技能从易到难的原则。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

每一个教学模块都模拟真实工作情景或直接参与真实工作过程, 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如在第二大教学模块“宠物临床诊疗的临床病理”这一部分, 要完成第三个工作任务“犬猫体表病变诊断”, 教学组织过程如图3。

这样, 在每个教学模块完成后, 学生掌握了相关工作技能和知识点, 又锻炼了独立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合作、查阅资料和口头表达等能力。

教学方法

第一, 对比教学法。在进行病理切片观察时, 采用先观察正常切片后观察病理切片的方式, 让学生对病变有深刻认识。

第二, 专题讲座法。教师讲解任务完成所需的知识点的同时, 聘请企业专家讲解动物病理最新技术。

第三, 案例教学法。如在表1模块三任务2“鸡病病理诊断”中, 教师举出“如果某养鸡场的鸡出现一些异常, 怀疑是球虫病, 请进行病理诊断”这一工作案例, 让学生共同设计诊断方案。

第四, 学生参与真实工作。如在表1模块二任务4“犬瘟热的病理诊断”中, 带学生到学院附属宠物医院参与临床犬瘟病例的诊断。

第五, 身份换位法。通过要求学生查阅知识点在相关工作中的应用并上传到课程网站, 增加师生互动的力度;通过讨论课的形式, 请学生上台讲解所在小组查阅资料和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 有效地实现师生角色互换。利用课程网站教学资源和论坛, 增加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企业专家之间的互动。

第六, 全程化考核评价。在工作任务完成后, 要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聘请企业人员参与技能考核评价, 确保考核评价的客观、公正。

教学效果评价

(一)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结合宠物临床诊疗、畜禽普通病诊疗、动物产品检疫、动物疫病防控和新药的动物试验等工作和执业兽医师考证中对相关动物病理技能和知识点的要求, 采取技能考核的形式, 重点考核学生在工作任务中操作与结果分析等职业能力, 并对学习认真的学生加以鼓励。 (1) 知识点考核。聘请企业专家协助教师团队共同出卷, 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 (2) 技能考核。聘请企业人员参与技能考核, 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以病理剖解能力考核为例, 见表2。 (3) 职业基本素质考核。在平时技能操作过程中, 注重教师、企业人员、组长等多方考核学生的纪律性、认真程度、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报告书写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占总成绩的40%, 见表3。

(二) 教师授课评价

实行行业、企业、同行、督导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项目化教学的效果

对未实行项目化教学的2009级和实行项目化教学的2010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将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详见图4。

从图4中可见, 80%以上的学生在工作中用到动物病理的知识和技能, 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上看, 实行项目化教学的学生比未实行项目化教学的学生满意度分别高36%、34%和48.5%。可见, “动物病理”教学运用项目化教学法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认可度, 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并有助于学生掌握病理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洪霄, 付彬, 李涤非.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1) .

[2]黄徽, 周杰.化工原理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河北化工, 2008 (11) .

[3]高玉萍.项目化教学课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9 (5) .

[4]侯文顺, 胡英杰.关于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考核评价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9) .

[5]黄晓英.高职医用化学项目化教学的探讨[J].化学教育, 2010 (10) .

动物病理论文 篇8

1收集病例作为动物病理的教学资料

要完成病例贯穿法教学过程,教师手头必须有大量的实际病例资料。病例资料的收集: 首先,可以通过专业教材,如疾病防治、内科学等,这些资料中的病例阐述严谨,便于总结,和教师今后的教学有关联性, 但一定要注意的是必须选择大众化的,而且临床症状明显的,譬如禽流感、犬瘟热、牛产后瘫痪等,学生在平时道听途说的印象中再结合课程内容,逐步分析, 便于理解记忆。其次,现实的病例资料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尤其是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都在相关单位有定岗任务,对于养殖场、动物医院这些定岗单位中所遇到的病例,教师可以收集整理,作为第一手资料。在这些病例的病理分析过程中可以结合饲养管理、治疗处置的实际情况,使得病例更生动,病理过程的变化更灵活地连接,教师讲解得自如,学生听起来也有兴趣。当然,目前网络发达,网络中的各种专业网站、评论板块、贴吧,可以通过更多人的讨论总结出一些有意义的病例,这些病例有常见的,有及其罕见的,可作为特例来讲解,既吸引学生,又提高教师深入学习的劲头。

2明确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进入听课状态

展开病例贯穿法教学,必须使教师和学生配合到位,引导学生进入听课状态。要让学生配合教师,教师在课程一开始必须目标明确,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主要探讨哪几类病例,在这几类病例中各提取出来一个典型的作为贯穿的对象,不能混淆,不能中途中断或变更,要有始有终,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完全配合。 对于要贯穿的病例,教师要明确教学思路,尽量不大跨度的跳跃章节的顺序,尤其是应激反应、血液循环障碍、水盐代谢紊乱等内容一定不能出现中断,否则让学生感觉课本内容很混乱,没有章法,这样一来会适得其反,教学进度会很难进行。

3病例贯穿,整化课程章节

基于教学思路的建立,建议先收集提炼病例,再根据病例将课程内容模块化,在每一个模块中都有一个病例作为主线,每一个模块包含的若干章节内容要尽量有重点地讲授,尤其是特别抽象的、在实际中影响很小的病理变化,可以跳过或省略,再就是模块间的整合,也应该有病例作为联系,不然课程内容会四分五裂。也就是说小病例贯穿单个模块,大病例贯穿于模块之间,还可以有更大的病例贯穿整个教材。比如猫的脂肪肝引发的肝癌,这个病例几乎贯穿整个病理各论和总论的所有内容。

4理顺思维,整理病例总结报告

模块化教学在高职高专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已被普遍推广,但要点还是要注意模块性的总结。笔者所推行的病例贯穿法教学更要求总结。每一模块所贯穿的病例最后都要求学生写出病例报告,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常规动物信息、病史、个体饲养管理状况、机体发病过程中的临床症状和病理生理变化特征、转归, 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就是总结出临床和机体内部病理生理变化的吻合之处。由于这具有相当的难度,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理解程度参差不齐,所以总结报告需要学生分组完成,大家讨论得出结果,写出总结报告。

5课堂讨论,回顾总结课程内容

每一阶段的教学都在学生的总结报告之后展开课堂讨论,由教师引导,分组阐述、讨论,学生们互相辩论,对与错,合理与不合理,矛盾的结论,重复的思考,促使学生再次回到病例和课本理论,贯穿课本内容,强化记忆。总结报告正确率、实际吻合度高的学生会更有成就感,便于积极主动的进入下一阶段教学。这样一来,教学效果也大大提高了。

上一篇:参数规律下一篇:自来水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