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技术

2024-05-12

病理技术(精选12篇)

病理技术 篇1

病理学是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又是一门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的重要辅助科室, 病理诊断的技术和手段是否先进、病理诊断技术人员是否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直接关系到病理诊断的准确性。本人从事病理教学工作十余年, 发现有些医院病理科并没有发挥有效的作用, 病理技术人员学历参差不齐、技术水平低下, 无法进行准确的病理报告, 给临床工作带来许多不便。要提高病理诊断技术, 使其在临床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应从加强病理诊断技术人员的培养及加强病理实验室的建设入手。

1 培养专科病理人才

当今, 疾病谱中慢性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占据着重要位置, 特别是肿瘤疾病占据疾病谱发病率第二位, 其死亡率占据第一位。这样庞大的发病人群是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虽然对肿瘤的诊断仪器越来越多, 通过体检和常规检查能及早地发现肿瘤, 但最终确立肿瘤性质及演变过程还需要依靠病理技术, 然而这方面的技术人员在医院所占比例却非常少, 有些医院的病理科干脆是形同虚设, 技术人员很少得到专业性培训和提高, 有些医院甚至是由护理人员改行担当病理工作的, 这不仅不能提供正确的病理报告, 可能还对临床工作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培养病理专科人才中等和高等医学院校都可设立专科班进行专业性培训, 以充实医院病理科的技术力量, 提高病理诊断水平。

1.1 加强病理技术人员的风险意识教育

有些疾病的确诊是根据活检、细胞学、应用病理学及其他相关技术而做出的, 因此病理专业人员在患者医疗安全保障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病理技术工作质量对于诊断的准确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 如丢失标本、标本贴错号、标本制作不良等, 不仅容易引起误诊, 还会造成医疗事故, 引起严重后果。所以医院病理科的领导应强化对技术人员风险意识教育和业务培训, 让技术人员增强责任感和技能。

1.2 鼓励病理技术人员参与阅片

许多医院比较重视疑难病例的讨论, 要求医师阅片而忽略技术人员参与阅片的培养, 阅片对提高业务水平有很大影响。技术人员有了一定的阅片能力, 就能充分观察到制片过程中的一些不良色渍造成的假象并及时判断出来, 也能观察到切片的取材是否适宜、切片效果是否优良, 这不仅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同时也能了解制片过程中哪些环节需要加强和改进, 避免有不良情况发生。因此, 培养技术人员阅片能力是提高病理诊断水平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

1.3病理技术人员应与临床医师交流

一张制作精良、定位准确的免疫组织化学切片会让医师对疾病作出准确快速的判断, 技术人员的工作应受到科室足够的重视和尊重。科室领导应鼓励病理医师多与技术人员沟通,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创造业绩的良好平台。医师应帮助技术人员提高制片质量, 医师也能了解制片的大致过程, 在特殊情况下或技术人员不在的情况下, 也可自己亲自动手制片, 最终完成临床急需的病理诊断。

1.4 支持技术人员外出学习和进修

现在病理技术方面的交流会和短期培训班越来越多, 多给技术人员一些外出机会, 让他们开阔眼界, 了解病理技术方面的发展动态, 学习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诊断方法, 这对提高业务水平、完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发挥业务骨干的积极性

2.1 重视病理基础技术, 练兵严把质量关

多年来病理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 但HE染色仍然是最重要、最基础的技术。刘彤院士说过, 一张质量上乘的HE切片是病理医师得出正确诊断的关键。作为一名临床病理技术人员, 要想提高石蜡切片质量, 不但要注意标本的固定、脱水、取材、包埋、切片、染色等每一项环节的规范操作还要有高度责任心严细的工作作风并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积累经验。所以科室业务骨干或领导应把好质量关, 勤讨论、勤练兵, 即能提高技术水平, 又强化通力合作精神, 增加工作乐趣及工作的责任感。

2.2 鼓励技术人员多发表文章

病理科室技术人员多撰写论文, 他们就会更加留意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对发现的问题和经验总结会及时做好记录, 并经常阅读文献, 多了解国内、国外病理技术发展的动态, 开拓思路, 提高病理技术水平, 掌握先进的病理技术手段, 为发展病理事业作出努力。

2.3 完善病理实验室建设, 实施标准化制度

病理实验室应按技术要求增添设备, 淘汰落后的设备, 不断引进前沿技术设备, 同时病理技术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尤为重要。病理科室应按照ISO 9000和ISO 15189要求, 建立标准化制度。有了好的设备, 加上标准化的要求, 病理诊断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

培养合格的病理技术人员不是一朝一息的工作, 需要学校、医院各部门协同工作, 领导重视、规范管理, 使病理技术人员充分体会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 并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大胆实践, 为提高病理诊断水平、为医学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病理技术 篇2

二、填空: 1.常用的组织切片法有____、____、____、树脂包埋切片法、碳蜡切片法、塑料包 埋切片法。2.染色的物理作用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组织固定的常用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4.诊断细胞学根据细胞标本来源的不同分为______和______。

5.细胞学制片的方法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常规石蜡切片制作的程序是取材、_______、固定后处理、___、____、浸蜡、___ _、切片、贴片等。

三、单项选择(选择最佳答案): 1.优质切片的先决条件是 A 固定 B 染色 C 透明 D 切片

2.下列哪种溶液被推荐为病理标本的首选固定液

A 10%福尔马林液 B 中性缓冲甲醛液 C 酒精 D Zenker固定液 3.配制中性缓冲甲醛液最好用 A 蒸馏水 B 自来水 C 磷酸盐 D 醋酸 4.常用的组织石蜡切片的透明剂是 A 乙醇 B 丙酮 C 乙酸 D 二甲苯 5.固定的目的下列哪项正确

A 增加组织硬度 B 防止细胞自溶 C 凝固细胞内物质 D 以上都对 6.最常用的石蜡切片机是

A 骨组织切片机 B 冰冻切片机 C 旋转式切片机 D 超薄切片机 7.具有剧毒作用的固定剂是

A 重铬酸钾 B 四氧化锇 C 铬酸 D 苦味酸 8.常用于脱钙的酸类是 A 硝酸 B 硫酸 C 醋酸 D 磷酸

9.下列哪项不是脱落细胞涂片常用的固定液

A 丙酮 B 95%乙醇 C 10%福尔马林 D 乙醚酒精固定液 10.在常规制片中(HE染色)细胞核的染色原理正确的是

A 细胞核带负电荷,呈酸性,易与带正电荷的苏木素酸性染料结合而染色 B 细胞核带负电荷,呈碱性,易与带正电荷的苏木素碱性染料结合而染色 C 细胞核带负电荷,呈酸性,易与带正电荷的苏木素碱性染料结合而染色 D 细胞核带正电荷,呈碱性,易与带正电荷的苏木素碱性染料结合而染色 11.组织石蜡切片过程中透明的主要作用

A 脱去多余水分 B 固定作用 C 媒介作用 D 使组织变硬 12.变移上皮主要分布在下列哪一器官 A 支气管 B 气管 C 膀胱 D 胸腔 13.福尔马林色素的形成是由于

A 还原作用 B 氧化作用产生蚁酸与血红蛋白结合 C 与粘液蛋白结合 D 与核酸结合 14.HE 染色中呈蓝色的成份是

A 红细胞 B 细胞核 C 嗜酸性颗粒 D 细胞质 15.用过碘酸雪夫染色法(PAS 法)把糖原染成 A 红色 B 蓝色 C 紫色 D 黄色 16.石蜡包埋时应注意

A 有无特殊包埋面 B 石蜡中有杂物应过滤后使用 C 包埋温度不宜过高 D 以上都对

17.在常规 HE 染色中细胞质的着色原理是 A 细胞质着色与 PH 值无关

B PH调至大于蛋白质等电点,被带负电荷染料染色 C PH调至蛋白质等电点时染色

D PH调至胞质等电点以下,带正电荷,被带负电荷染料染色 18.有关糖原的固定说法错误的是 A 尽可能选取小块新鲜组织 B 注意多次更换酒精混合固定液 C 用单一乙醇固定效果最佳

D 固定不透、不均时,表现为 “流水样人工假象” 19.冷冻切片的注意事项错误的是 A 一般来说骨组织不能做冷冻切片 B 送检组织尽可能新鲜

C 做冷冻切片的组织,切片前可用酒精固定 D 组织块复温时应在 37℃加温速融

20.细胞学诊断方式的间接诊断法中最常用的是 A 二级法 B 四级法 C 三级法 D 巴氏五级诊断法 21.酒精进行脱水的一般顺序是: A 70%酒精、80%酒精、90%酒精、95%酒精、无水乙醇

B 70%酒精、80%酒精、90%酒精、95%酒精、95%酒精、无水乙醇、无水乙醇 C 无水乙醇、无水乙醇、95%酒精、95%酒精、90%酒精、80%酒精、70%酒精、D 无水乙醇、95%酒精、90%酒精、80%酒精、70%酒精 22.Wathin-Starry 胃幽门螺杆菌染色法,螺杆菌显示什么颜色 A 棕黑色 B 红色 C 绿色 D 蓝色

23.Mallory 磷钨酸苏木素染色法主要用于显示 A 横纹肌 B 胶原纤维 C 弹力纤维 D 网状纤维

24.病理大体标本脂肪组织染色,配制苏丹染料所用的乙醇浓度为 A 30%B 50%C 95%D 70% 25.在巴氏染色的宫颈/阴道涂片中高度可疑的恶性细胞,应诊断为几级 A V B Ⅲ C Ⅳ D II 26.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有丰富的双硫键, 被氧化形成磺酸后, 与染色液产生较强的亲和力 而着色,使用的氧化液是

A 过碘酸 B 酸性高锰酸钾 C 磷酸 D 铬酸 27.苏木精成为苏木红要经过 A 氧化 B 媒染 C 分化 D 蓝化

28.淋球菌是革兰阴性菌,在革兰(Gram)染色中呈 A 红色 B 蓝色 C 紫色 D 绿色 29.常规 HE 染色中分化液的配制

A 75%酒精 100ml 加 5 ml盐酸 B 75%酒精 99ml 加 l ml盐酸 C 无水乙醇 99ml 加 l ml盐酸 D 50%酒精 95ml 加 5 ml盐酸 30.在组织染色过程中促染剂的作用

A 有促进染色能力,对染料和组织都有亲和力 B 直接与组织结合 C 直接与染料结合 D 增强染料的染色能力 , 不参与染色反应

病理技术 篇3

【关键词】猪病;病理学;诊断;实验室检查

1 病理学诊断

病理学诊断是猪病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对病死猪或濒死期的猪进行剖检,用肉眼和显微镜检查各器官及其组织细胞的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的目的。某些疾病,特别是传染病,都有一定的特殊性病理变化,如猪瘟、猪副伤寒、猪喘气病等,通过尸体剖检,就可做出临床诊断。当然对最急性病例,往往缺乏特有的病理变化,临床上应尽可能多检查几头,通过对多头的检查结果,常能搜集到某一疾病的典型病理变化,支持诊断工作。有些疾病除肉眼检查外,还须采取病料送实验室做病理组织学检查才能确诊。病理学诊断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器材准备

包括胶皮手套、靴子、解剖器材(解剖刀、骨剪、外科剪、镊子和塑料袋等)、装有10%福尔马林的广口玻璃瓶等。

1.2 外观检查

对病死猪的眼、鼻、口、耳、肛门、皮肤和蹄等做全面的外观检查。

1.3 尸体解剖技术要点

将猪尸体成仰卧位,先切断肩胛骨内侧和髋关节周围的肌肉,使四肢摊开,然后沿腹壁中线向前切至下颌骨,向后切到肛门,掀开皮肤,再剪开剑状软骨至肛门之间的腹壁,沿左右最后肋骨切開腹壁至脊柱部,使腹腔至肛门之间全部暴露。此时检查腹腔脏器的位置是否正常。然后由横膈处切断食管,由骨盆腔切断直肠,按肝、脾、肾、胃、肠等的次序分别取出检查。胸腔解剖检查沿季肋部切断膈膜,先用刀或骨剪切断肋软骨和胸骨连接部,再把刀伸入胸腔,划断脊柱两侧肋骨和胸椎连接部的胸膜和肌肉,然后用刀按压两侧的胸壁肋骨,使肋骨和胸椎连接处的关节自行折裂而使胸腔敞开。首先检查胸腔液的量和性状,胸膜的色泽和光滑度,有无出血、炎症或粘连,而后摘取心、肺等进行检查。

1.4 病理检查

尸体解剖和病理检验一般同步进行,边解剖边检验,以便观察到新鲜的病理变化。对实质器官(肝、脾、肺、胰脏、淋巴结等)的检查,应先观察其大小、色泽、光滑度、硬度和弹性,有无肿胀、结节、坏死、变性、出血、充血、淤血等常见病理变化,之后将其切开,观察切面的病理变化。胃肠一般放在最后检验,先观察浆膜变化,后切开进行检查。气管、膀胱、胆囊的检查方法与胃肠相同。脑和骨只有在必要时才进行检验。此外,在肉眼观察的同时,必要情况下,应采取小块病变组织(2厘米×3厘米)放入盛有10%福尔马林溶液的广口瓶固定,以便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或采集有关病料送实验室检验。

2 实验室检查

许多疾病的确诊或流行病学调查,必须有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内容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常规实验室检验

主要包括病猪的血液、尿液、粪便、胃液及胃内容物、脑脊髓液、渗出液及漏出液、血液生化检验等内容,在实验室的特定设备、条件与方法下,测定其物理性状,分析其化学成分,或借助显微镜观察其有形成分等,为疾病的诊断、鉴别、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2.2 病理组织学检查

将送检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病料,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的病料修整、石蜡包埋、切片、固定、染色、封片等病理切片方法制作成病理组织学切片,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病理学变化的过程,其结果可作为疾病诊断、鉴别等的依据。

2.3 病原体检查

病原体检查是实验室常用尤其是在猪的疫病诊断工作中最为常用。病原体检查主要包括普通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检查、病原体的分离培养鉴定、实验动物或鸡胚接种实验等。病原体的检查在猪病确诊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4 血清学检查

血清学检查也是猪的疫病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最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之一。其主要是测定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或送检病料中的抗原,包括沉淀实验(含琼脂扩散试验)、凝集试验(含间接血凝试验等)、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免疫荧光试验、放射免疫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以及核酸探针、多聚酶链式反应、核酸分析等现代化疫病检测技术等。

浅谈病理教学切片制作技术 篇4

病理教学切片制作要求: (1) 取材范围大, 既有病变组织又有正常组织, 既有肿块组织又有包膜及周围组织; (2) 所取组织块较厚 (一般厚度为0.4cm) , 一个蜡块连续切片150~200片, 以供大班 (120~130人) 教学使用; (3) 要求典型病变组织; (4) 病理教学切片制作符合中华医学会切片制作要求。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提供医检肾脏组织, 由病理科配制混合固定液 (由95%乙醇8 000ml、38%甲醛1 000ml、丙酮500ml、乙酸500ml混合, 相当于80%乙醇、4%甲醛、5%丙酮、5%乙酸混合) 固定。甲醛渗透力强, 组织固定后硬化明显, 固定均匀很少收缩且具杀菌力, 但能溶解糖原、尿酸及胆固醇[1];乙醇能溶解脂肪、脂质及各种色素, 使组织变脆收缩, 能固定糖原、尿酸等结晶, 但乙醇不能固定核蛋白, 核染色不佳;丙酮有脱脂固定等作用;乙酸 (冰醋酸) 可进行酸度调节;把甲醛和乙醇混合用以固定组织, 且对组织有脱水作用, 能缩短制片时间。

1.2 方法

取材制片分教学组和医检组。

(1) 取材:教学组按病理教学切片要求, 取材范围为2cm×1cm, 组织块厚0.4cm, 病变典型;医检组常规取材范围为1cm×1cm, 组织块厚0.2cm。

(2) 切片制作 (见表1) :教学组 (全部手工操作) 固定、冲洗、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摊片、贴片;医检组常规制片。

(3) 病理教学切片制作与常规医检切片制作区别见表1。

2 结果

病理教学切片与常规医检切片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切片制作要求。教学组切片见图1~4, 图1、图2为肾盂粘膜上皮增生磷化, 粘膜下肾间质胶原纤维增生淋巴细胞浸润;图3、图4为部分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性, 肾间质纤维化, 淋巴细胞浸润。医检组切片见图5~8, 图5、图6为肾间质片块状疤痕形成淋巴细胞浸润;图7、图8为部分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 肾间质胶原纤维增生, 淋巴细胞浸润。

3 讨论

病理学是研究人类疾病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的学科。它既是基础医学学科, 又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还是临床诊断学科[2]。病理学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占病理学总学时的1/3~1/2, 且以病理切片教学为主, 可见其重要性。

病理切片制作要求: (1) 病理切片要求在观察正常组织结构、辨认组织器官的基础上观察病变[3]。因此, 切片制作要求取材范围大, 既有病变组织又有正常组织。肿瘤组织要求辨别组织来源, 要求取材既有肿块组织又有包膜及周围组织, 且病变典型, 可通过病理切片观察作出初步病理诊断。 (2) 根据目前医学院校各专业实际, 特别是临床医学专业编班及课程安排, 病理教学切片制作要求同一种切片必须保证130片, 加之损坏10%, 共需要150片切片。 (3) 由于组织块大而厚, 故相应的固定、冲洗、脱水、透明、浸蜡等制片时间应有所延长。 (4) 病理教学切片制作必须符合中华医学会规范化要求:组织完整;切片厚3~5cm, 厚薄均匀;切片无刀痕、裂隙;切片平坦, 无褶皱、折叠;切片无污染物、杂质;透明度好, 色彩鲜艳;对比度清晰;切片无气泡、脱胶;贴片规范, 标签端正, 贴于左侧;编号清晰[4]。

摘要:目的 以同一慢性肾盂肾炎组织进行病理教学切片取材、切片制作和常规医检取材, 并进行切片制作比较, 以探讨病理教学切片取材、切片制作技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 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提供医检肾脏组织, 分2组取材进行切片制作: (1) 教学组:病理教学切片要求每个蜡块连续切片150~200片;取材范围为2cm×1cm, 组织块厚0.4cm;切片制作全部手工操作, 要求组织块固定、冲洗、脱水、透明、浸蜡、切片均与常规医检制片不同。 (2) 医检组:主要用于病理诊断, 取材范围为1cm×1cm, 组织块厚0.2cm;切片制作快而好, 可用全自动脱水机固定、脱水、浸蜡;切片数量HE染色3~5片, 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10~20片。结果 病理教学切片与常规医检切片效果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切片制作要求。结论 病理教学切片制作技术可行、可靠。

关键词:病理,教学切片,制作技术

参考文献

[1]李玉林.病理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李萍, 雷久士.病理学实习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3]张乃鑫.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

组织病理学技术 篇5

一.实验综述

组织病理学切片技术是融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及技术、病理学及技术和临床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当今不断发展、变革的社会中,在学科相互融合,知识相互渗透,技术不断发展、概念不断更新的时代,在时代要求综合素质人才辈出的今天,组织病理学切片技术的兴起尤为必要和重要。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和掌握学会观察人体重要器官的解剖学特征、组织学结构、病理学变化并联系相关功能,从而在形态上观察、机能上分析、综合上判断和科学上研究疾病。同时联系病变器官的代谢和机能的改变,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内在联系和相互的关系。为由基础走向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实验目的

1.掌握病理组织切片的基本制作过程步骤 2.掌握病变器官的代谢和机能的改变

3.明白病理组织切片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了解病理切片的制作程序及仪器的操作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材料

1.实验材料:手术盘、镊子、手术刀、石蜡、小鼠病理组织、纱布、烧杯、脱水机、塑料包埋盒、水浴锅、切片机、染色机、载玻片、盖玻片、铅笔、标签 2.实验试剂:福尔马林、酒精(50%、55%、70%、75%、80%、85%、95%、无水浓度)、二甲苯、苏木素、盐酸酒精、伊红染液、树胶 四.实验步骤

(一)取材

从尸体解剖材料或临床手术切除的待检材料上选取供作切片标本的病理组织切块,称为取材。

1.取材要全面具有代表性,能显示病变的发展过程。为此要选取病变显著的区域和可疑灶,在统一组织块中最好包括病灶及其周围的健康组织,并应包含该器官的主要结构部分。较大而重要的病变可从病灶中心到外周的不同部位取材,以反映病变各阶段的形态学变化。

2.取材时要尽量保持组织的自然状态与完整性,避免认为变化。为此,切取组织块的剪刀要锋利,切取时勿使组织受挤压、拉扯胡揉搓。

3.组织块的大小要适当,通常其长、宽、厚以1.5×1×0.4cm为宜,必要时可增大到2×1.5×0.5cm,以便于固定液迅速浸透。尸体剖检时采取病理组织块可切得稍大些,待固定几小时后在家以修整,切到适当的大小。4.对于特殊病灶要做适当标记。5.注意避免类似的组织块混淆。6.制片的组织块,越新鲜越好。

7.接受送检标本时,须依据送检单详细检查送检物。

(二)固定和固定液

将组织浸在固定液内,使细胞组织内的物质成为不溶性,让固有形态和结构得以保存叫作固定。固定是为了保持组织、细胞与生活时的形态相似。1.本次试验的固定液为:10%福尔马林液(实验室常用固定液)

福尔马林 100ml 自来水 900ml 2.固定时的注意事项

(1).固定组织时固定液用量要充分,液量勿少于组织块总体积的4倍。(2).勿使组织块之间粘连。

(3).将被检病例的畜别、编号、剖检号等信息写于标签上贴好。(4).组织固定要尽可能恰当地掌握时间。时间过短过长都不好,根据组织大小而定,一般数小时到数天。

(三)冲洗

组织固定后,通常用流水冲洗12~24小时,以洗净固定液,停止固定作用,避免组织固定,而影响制片效果,是时组织经过冲洗也可改变硬度。

(四)脱水

将组织内的水分彻底去除,称为脱水。常用脱水剂为酒精。70%酒精 2小时

85%酒精 1.5~2小时 95%酒精(1)1.5~2小时 95%酒精(2)1.5~2小时

无水酒精(1)1.5~2小时

无水酒精(2)1.5~2小时

(五)透明

透明是指组织脱水后,通过透明剂的作用而脱去酒精使组织透明,并使石蜡抑郁渗入组织的过程。二甲苯能溶于酒精,又可溶解石蜡,是最常用的透明剂。但不宜时间过长,会使组织收缩、硬化变脆。

1:1酒精二甲苯 此液为过渡液,时间要求不严格 二甲苯(1)0.25-0.5小时 二甲苯(2)0.25-0.5小时

(六)浸蜡

组织经过透明作用后移入熔化的石蜡中浸渍,使石蜡充分渗透到组织内,起填充作用,称为浸蜡。浸蜡后的组织硬度均匀适中,可是切片完整。

浸蜡过程与时间:

1:1二甲苯石蜡 1小时 1:2二甲苯石蜡 1小时

石蜡(1)1.5小时

石蜡(2)1.5小时

(七)包埋

石蜡包埋,是将饱浸石蜡的组织块的过程。

方法:将包埋用蜡倾注于包埋容器内,用镊子夹取浸透石蜡的组织块,将其平整切面向下平置于包埋容器底部,并用镊子轻轻压平,待石蜡凝固后检查蜡块内是否有气泡,如有气泡需重新包埋。注意事项:

1.包埋时注意组织块切面,必须将平整切面向下平置于包埋容器底部 2.包埋用蜡的熔点须与浸蜡时石蜡(2)的熔点一致 3.包埋盒大小须与组织块大小适宜 4.包埋完毕,及时写清标本编号

(八)切片及附贴 1.切片 制作石蜡切片多用轮转式切片机。蜡块、切片刀准备好后,即可开始切片。(1).将蜡块放于持物台上,调节切片机,式切片刀接近蜡块。(2).炫动调节器,使厚度为10-20微米。

(3)启动切片机并观察蜡块被切削情况,至组织全面完整切平后,再将调节器调至所需厚度指标。一般石蜡切片的厚度为5-7微米为宜。转动切片机时用力要均匀,使切片完整、厚薄均匀,能连续成带。

(4)切片切出后,随即用洁净毛笔轻轻挑起,使之牵引成带,放入水浴锅内展片。2.贴片

贴片是指将菲薄的切片贴敷于载玻片的过程。用洁净的载玻片将漂浮于水浴锅表面的切片轻轻挑起,使切片附于载玻片上。

(九)染色

染色是用一种以上的染料浸染组织切片,使组织细胞中的不同物质,因着色性能不同而染成不同色彩,从而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的步骤:

1.脱蜡:将干燥的切片一次通过下列溶液。(1).二甲苯(1)5-20min(2).二甲苯(2)5-20min,进行彻底脱蜡(3).1:1二甲苯酒精 1-2min,为国度溶液(4).无水酒精 2min(5).95%酒精 2min(6).85%酒精 2min(7).75%酒精 2min(8).55%酒精 2min 2.染色:将经过脱蜡的切片,移入染色液中进行染色。(1).苏木素液 5min(2).蒸馏水洗 片刻

(3).盐酸酒精分化 1-5S(切片进入些液作2-3次提取即可)(4).自来水洗 10-20min,此时切片逐渐呈现鲜蓝色,这一步起反蓝作用,使细胞核更清晰。

(5).50%酒精 2min(6).70%酒精 2min(7).85%酒精 2min(8).95%酒精 2min(9).0.5%伊红酒精浸液 1-2min 3.脱水、透明:伊红染色之后,切片一次通过下列溶液,洗去伊红浮色,并进行脱水透明。

(1).95%酒精(1)洗去多余伊红染液

(2).95%酒精(2)脱去伊红浮色,切片进行此液后反复提取,直到无浮色脱下为止

(3).无水酒精(1)4-5min(4).无水酒精(2)4-5min,彻底脱水(5).二甲苯(1)10-20min(6).二甲苯(2)10-20min充分透明

(十)封固 封固是指切片上滴加封固和盖玻片,以利于观察和保存。

将完全透明的切片从二甲苯液中取出,擦去切片以外载玻片上的二甲苯,用粗细适度的玻璃棒滴加树胶一滴于切片一端,随即将盖玻片一端与树胶接触稍稍前推,并与载玻片成30度角,徐徐下落,将切片封盖,盖玻片加盖之前,需在酒精灯火焰上稍加烘烤,以去潮气,然后将烘烤面向上加盖。操作要迅速准确,勿使切片在空气中暴露太久,以防二甲苯挥发切片干燥。

(十一)镜检

先用低倍镜(x10)观察,找到合适的病变观察部位;再用高倍镜(x40)观察,观察具体的病变特征和病理变化。五.实验结果

经过显微镜的观察得到小鼠肝组织病变与肾组织病变图如下: 1.肝组织病变图

2.肾组织病变图

六.实验讨论及分析

通过实习不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证,而且掌握基本病理过程的形态表现及主要疾病时的形态改变;在正确理解和掌握病理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学习病理学的观察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使病理与临床有机结合,形态和功能密切联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其以后的临床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病理技术 篇6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病理学教学 利弊分析 教学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日常教学中经常能看到多媒体的影子。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优势之处是能够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十分符合病理学以形态教学为主的特点。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使教学信息量大大增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不过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也会对病理学教学造成一定的困扰。

一、多媒体技术在病理学教学中所起到的积极影响

(一)多媒体技术加深了对病理学教学的理解

病理科一般分成实习课与理论课。实习课一般通过教师示教、带教的方式,让学生用肉眼或显微镜观测病例的变化;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通常都由教师讲解基本理论、概念,必要时附上图形、图像与图表。多媒体技术特有的交互性、集成性、时空性等优点大大充实了病理教学的内容,与此同时使得传统教学模式发生变化。教师能够通过多媒体中超文本的功能,把教学所讲授的基本原理、解说词与动物实验记录、动画等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得病例教学走出教材。除此之外,由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多数学校都选择把病理学的教学大纲、课件、练习等放在专门的网站上,与学生共享资源,使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优化病理教学的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拓宽了病理学教学的途径

结合基础与临床,培养学生临床的思维能力就是病理教学最关键的任务。在病理学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拓宽教学的途径。在病理课中,举办临床病例分析研讨会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但因为学生对于临床的认识有限,一般很难完全理解病例,这时候多媒体技术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状况。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把病例的病史资料、影像学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尸检所见等,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时候能够自由查看,由不同的角度去探讨病例;教师也要将生理学、生物学等知识汇集一起,提供给学生进行对比分析,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病例,而且还能将知识横向结合一起,不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便于学生了解临床学科,大大开拓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更有信心和兴趣学习病理学。

二、多媒体技术在病理学教学中所存在的弊端

(一)减弱了师生间情感的联系

教学活动并非单一的教与学,更多的是师生间情感的联系。多媒体技术越是先进,教师就省去了画图、板书等程序,只要对着电脑就可以进行讲授;学生也可通过电脑完成作业,不用与教师面对面。师生间的交流都由电脑或者网络为中介,这样就缺乏语言的交流、目光的对视、心灵的沟通,大大减弱师生间情感的维系。这个现象不仅存在于教学活动中,在整个社会中都很普遍。

(二)信息量繁多,学生难以记忆与消化

多媒体技术能够把多种符号信息集中起来,信息量繁多,但是学生接受和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如果单位时间内所接触到的信息量太大,反而阻碍了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尤其在病理教学过程中,在病例描述中存在机理的分析,临床实践中又包含基础理论,本身知识就比较复杂,若主题变换再过于频繁,学生很难清楚地理解知识内容。

(三)教师容易忽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尽管病理学是形态学科,是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目标,教师还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尤其是按照形态学的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在教学中,每张玻片通常都含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变化或疾病不同阶段的变化,学生要运用抽象思维,从繁芜丛杂的病例中探讨、总结出头绪,这样才能做出最准确的判断。但是,多媒体技术通常会忽视了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因为多媒体技术让实物变得更加形象生动、直观明了,学生一看就明白,自然而然就会跳过自己思考的过程,没有养成这种习惯,何来培养思维能力呢?因此,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加强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相关问题。

三、结题

所有事物都有利与弊,多媒体技术也是如此。虽然其能够推动病理教学的发展,但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多媒体技术作为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产物,切合时代发展的趋势,目前任课教师需要做的是怎样让多媒体技术更好地为病理教学服务,推动其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慧,陈瑞芬,董晓黎,宋爱利,张长淮,王鹏,王小平.综合实验教学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4).

[2]李侠,胡沛臻,马世荣,张秀敏,黄杨,付欣,石丛艳.运用多种手段提高病理学实验课的学习兴趣[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3).

[3]王洋,陶立阳,吴晓辉,高丽,朱明华.多媒体技术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6).

[4]梅志强,王丽,于海清,段承刚,刘晓燕,李娟,龚舒.多媒体在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4).

病理技术 篇7

1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微波炉使用国产YW781医用微波仪, 工作频率2 450 Hz, 输出功率30~500 W, 分8个档次。

1.2 标本

选用本院活检标本, 中性福尔马林固定, 常规脱水、透明、侵蜡、包埋, 切片厚3 μm。

1.3 试剂

常规病理组织特殊染色所用试剂。

1.4 步骤

1.4.1 六胺银染色-改良Grocott-Joros染色法

切片常规脱蜡至水;0.5%高碘酸水溶液氧化10 min;水洗、蒸馏水洗;将六胺银工作液加入微波炉 (3档, 输出功率170 W) 内预热1 min后将切片浸入, 将微波炉降至4档 (输出功率120 W) 辐射2 min;水洗;用HE浅染作对比染色;常规脱水、透明、封蜡。

1.4.2 抗酸杆菌染色-Ziehl-Noelsen法

切片常规脱蜡至水;石硫酸复红液滴于切片上放入微波炉内5档照射2 min;用滤纸吸干;1%盐酸酒精分化;水洗;苏木素染核;常规脱水、透明、封蜡。

1.4.3 PAS染色法

切片常规脱蜡至水;放入0.5%过碘酸液5 min;分别经蒸馏水和70%乙醇冲洗;Schiff试剂滴于切片上, 放入微波炉 (6档) 1 min;流水冲洗;苏木素染核;常规脱水、透明、封蜡。

1.4.4 AB-PAS染色法

切片脱蜡至水, 阿尔新蓝溶液滴于切片上, 放入微波炉内 (6档) 1 min;水洗;放入0.5%高碘酸氧化5 min;以下步骤同上。

2结果

经过微波照射的染色切片, 背景无气泡, 反差大, 颜色鲜艳, 组织结构清晰, 无脱片现象, 染色结果完全达到甚至优于传统法, 并大大缩短染色时间。

3讨论

微波是一种高频电磁波, 频率为30~30 000 MHz, 波长在1~10 000 mm之间, 微波可以提高分子的运动速度, 增加细胞的渗透性和溶剂分子的穿透力, 并且可以产生均匀的热效应, 从而缩短染色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微波可很好地保护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 克服了常规染色法中温度高、时间长, 组织易收缩、脱片等现象。我们在实际应用中, 认为微波辐射比较适用于病理组织特染中, 传统染色需时较长温度要求较高的各种染色, 尤其是以硝酸银为主要试剂的染色。它可以节约大量时间, 并且效果好, 易掌握, 对急性、疑难病例也有较大的定性价值。

应用微波操作时, 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①微波照射达预定时间后, 取出切片并在镜下观察, 如浸染不够, 可再次置于染液内, 放入微波炉中继续浸染;②可根据试剂中浓度的不同选择档次和照射时间, 如六胺银染色中硝酸银的浓度高, 可选择5档3 min, 若浓度低则选择4档2 min;③需要高温度染色时, 如六胺银可以预先将染液预热;④微波炉可以产生较高的热效应, 且与辐射时间成正比, 因此, 要尽量选用浸染技术, 避免滴染时少量的试剂在较高的温度下沸腾, 干涸;影响切片质量。

参考文献

[1]杨会钗, 李彦群.Giemsa染色方法的改进.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4, 5 (19) :45-46.

[2]李宇中, 刘艳秋, 王长华, 等.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性腺发育不全患者性染色体分析的研究.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4, 4 (25) :56-57.

病理技术 篇8

1 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

1.1 判断肿瘤性质

判断细胞属于肿瘤性增生还是反应性增生, 可采用Ig轻链抗体对B细胞增生方式进行检测。淋巴滤泡反应性增生情况下, bcl-2呈阴性。滤泡性淋巴瘤 (NHL) 中, bcl-2呈阳性。根据肿瘤细胞的实际增生程度, 可对核抗原、周期素与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作出评价, 以判断肿瘤增生细胞为良性还是恶性。

1.2 判断肿瘤分期

判断预后的主要指标为肿瘤分期, 这与是否存在淋巴管、有无血管浸润或者侵袭直接相关, 利用免疫组化技术能够明确判断肿瘤有无血管侵袭、是否存在淋巴管与血管浸润。Ⅳ型胶原单克隆抗体与层粘连蛋白 (LN) 能够对主要基膜成清晰显示, 以区分浸润癌与原位癌。上皮性癌一旦突破基膜就属于浸润癌, 若没有突破则为原位癌。D-40、Anti-HAP40抗体等显示血管的标志物能够清楚表现肿瘤对淋巴管或者血管的浸润, 因此, 临床病理诊断中鉴别肿瘤良性或者恶性与是否有淋巴管或者血管浸润, 免疫组化的最终结果为鉴别依据。

1.3 判断肿瘤属性

以特定抗体对细胞内抗原成分进行标记, 能够判断肿瘤属性, 明确肿瘤来源。例如, 肌酸激酶 (CK) 属于上皮性标志, 上皮源性肿瘤的主要表现为CK阳性;甲状腺髓样癌的主要标记为降钙素多克隆抗体;甲状腺滤泡状癌的主要提示为Tg阳性;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 阳性则表明可能为胶质肿瘤;胃肠质瘤中胃肠道间质瘤 (CD117) 呈阳性。

1.4 判断来源部位

临床中部分肿瘤来源不明, 通过免疫组化技术能够对恶性肿瘤具体来源进行确定, 进一步明确肿瘤的原发部位。例如, 在胆管癌、胃肠道癌与胰腺癌中, 细胞角蛋白 (CK20) 呈阳性, 而在乳腺癌、肺癌与肾癌中, CK20呈阴性;一旦出现Tg阳性, 应首先考虑是否是甲状腺发生转移;染色法 (PAS) 阳性应高度警惕前列腺出现转移;S-100蛋白若呈阳性, 则应首先考虑黑色素瘤;波形蛋白表现为阳性需要临床中的肉瘤诊断;结蛋白、肌动蛋白、肌红蛋白与肌球蛋白需要警惕为横纹肌肉瘤。明确转移瘤的来源部位能够为临床治疗与疾病预后提供准确依据[1]。

1.5 判断“未分化”的恶性肿瘤

“未分化”的恶性肿瘤主要包括肉瘤或者癌, 临床中因肿瘤尚未分化而不具备典型的细胞起源特征, 因此不能准确分类。在组织学分类中分别采用非特异性与特异性抗体给予准确鉴定。此外, 病理诊断中应用免疫组化还能准确定位并且区分位于组织器官交界处的不同类型的肿瘤, 准确发现微小病灶, 这对预后判断与临床治疗意义重大。而且, 诊疗过程中还可有效借助细菌、病毒、真菌等特异性的抗体进行染色, 从而实现诊断各种传染病的目的。

2 免疫组化技术的局限性

肿瘤的临床诊断中, 理想的标记物状态是准确性、特异性与灵敏度高, 但是实际检查中难以保证所有标记物均达到最佳标准, 某些正常细胞也有可能出现分泌标记物的情况, 因此, 细胞学检查一般不会采用单一的标记物, 通常会选择一组抗体给予全面分析。肿瘤诊断过程中, 评估免疫组化技术的局限性在于特异性抗体与解释方面。实际操作中应当设置阳性对照与阴性对照, 若有对照组不够理想或者直接忽略的情况出现, 应格外慎重与细致地分析免疫组化最终结果, 以取得精确结果。严格按照程序操作, 适当结合正确解释, 报告染色结果时不要一味进行解释, 而应兼顾临床诊断、抗体特性与鉴定等, 排除假阳性与假阴性等各种因素造成的干扰。

3 小结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通过病理诊断, 各种抗体的特性与用途被逐步发掘出来, 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也越发广泛, 在临床诊断率的提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 由于受到技术等多种因素的约束, 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仍然存在薄弱环节, 相关技术人员与病理医生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尽可能的在判断、操作中加以避免, 并且结合实际操作予以优化调整, 确保规范操作, 从而进一步提高病理诊断精准度。

摘要:近几年, 免疫组化技术在肿瘤分类、诊断、预后判断方面应用广泛, 对提高治疗成效意义重大。因此, 加强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医学价值。本文主要对免疫组化技术在临床病理诊断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以期能使免疫组化技术在鉴别诊断、病理诊断、临床治疗与预后方面的指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关键词:病理诊断,免疫组化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病理技术 篇9

1 存在的问题

1.1 实验室建设不完善

现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升格而来, 实验设备老化是大多院校存在的普遍现象。加上检验专业一般为各院校的小专业, 出于仪器利用率较低, 避免造成资源浪费等方面考虑, 致使实验设备配备严重不足。再者因技术操作的需要, 取材间设计及排风设备等的不完善, 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之一。

1.2 师资缺乏

专业的师资队伍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现大多院校的病理检验课程教学是聘请临床病理医师任教, 或是由其他基础课教师任教。缺乏一支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都能胜任的教师队伍。

1.3 教材及其配套教材建设严重不足

现供中、高职医学检验专业病理检验技术教学使用的教材严重匮乏, 且无配套参考书籍和辅助教材。笔者在网上仅搜索到三种版本的教材 (2002年由姜元庆主编的中职教材, 2005年由邓步华主编和2012年由吕申、张景义主编的高职教材) 。

1.4 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严重

主要出于自身健康考虑, 由于害怕有害试剂的危害, 或是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与时间备课, 不愿意担任本学科教学任务。

1.5 学生方面

主要表现在缺乏学习兴趣, 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能力相对较弱, 甚至存在一定的厌学心理。其次由于就业方向的不明确性, 和对辅修、考查课程的传统认识, 从心理上不够重视。此外, 病理检验技术实验课需接触甲醛等有害试剂, 标本也都是从医院收集的手术标本, 部分学生存在怕污染、嫌脏、厌恶、甚至恐惧等心理, 不愿动手操作。

2 对策

2.1 加强实验室建设, 为职业能力培养提供保障

病理技术室是进行病理检验技术实验教学实施的主要场所。需要自动脱水机、包埋机、冰冻台、切片机、烤片摊片机、磨刀机等设备。完善而性能良好、操作方便的仪器设备是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技能训练的必要条件。尤其是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对教学设备和实训基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学校必须加大校内实验室及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 充分利用国家、省及地方的各方面的优惠政策, 建设一个与临床职业岗位环境相一致的仿真实验室, 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动手机会, 掌握操作技能, 形成基本职业能力[1]。 (2) 病理技术操作离不开甲醛、二甲苯等有机溶剂, 但这些试剂对人体的危害性也是众所周知的。为了保障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健康, 更为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排风设备的安装是必须考虑的。 (3) 为了不使资源浪费, 无课时仪器设备闲置, 可以与县区医院联合, 即可以帮他们解决经费、人员的问题, 又可以使我们的仪器设备充分利用起来, 而且还有助于病变标本的收集, 教师业务的提高。

2.2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较高操作技能和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是实施教学、保障教学质量最为关键的因素。病理检验技术是医学检验专业新增加的专业方向, 师资缺乏是各院校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1) 临床医师虽有丰富的临床病理知识与较高诊断水平, 但教育理论与技能缺乏, 对现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特征不够了解, 再者在时间上很难保证教学的连续与完整性, 从而不能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已掌握系统、扎实的病理基础理论知识, 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是宝贵的师资资源, 各院校应充分加以挖掘和利用, 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教师尤其青年教师的培养, 如校内传、帮、带的方式, 鼓励并选送青年教师到临床进修的方式, 或不定期聘请经验丰富的临床专家讲座的方式等, 并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 鼓励其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化, 逐步建立一支适合本院校发展的专业教师队伍。 (2) 在教材单一, 无可供参考的书籍和可借鉴的成熟教学经验情况下, 我们应做的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查询功能, 或向经验丰富的临床老师请教学习, 做好每次课后小结 (尤其是实验课的) , 不断总结得失, 积累经验, 完善教学资料, 或许我们就是下一版教材的编者。

2.3 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除了生源质量外, 就是对就业去向的模糊认识和对病检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1) 在绪论的教学中, 应着重强调病理技术在临床病理诊断中的重要性, 用一些由于病理技术问题造成的误诊, 引起患者及其家属在精神、经济等各方面的严重伤害和损失的病例, 使其认识到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及意义。并联系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周边县区医院对病理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 引起学生对就业渴求的共鸣与希望,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2]。 (2) 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探索, 总结经验, 寻找一种最为适合本校、本学科的教学方法与考核办法, 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病理技术检验是一门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 作者认为, 目前最为广大高职教师热切关注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较为适合本学科发展的教学模式。但就其具体实施方法与效果来看还尚有待探索、实践。无论那种方法都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 提高其学习兴趣, 促使其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 掌握熟练岗位职业技能为目的。

关键词:病理检验技术,教学,对策

参考文献

[1] 袁龙.试论五年制高职课程改革的保障条件[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23) , 131-132.

病理技术 篇10

关键词:兽医病理,诊断技术,动物疾病诊治

兽医病理诊断技术一种最新的技术应用,其主要通过利用动物疾病组织或是通过检验生病死亡的动物尸体来检疫动物疾病,再经认真观察和判断后,得出准确的检疫诊断结果,因此,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动物疾病的诊治中。

1病理诊断技术

兽医病理诊断技术是从病理学角度出发,通过病理学原理与技术,检查动物疾病组织或是生病而死亡的动物尸体,然后从形态学上进行观察与判断,从而得出的一种疾病诊断的技术。与临床上分析动物疾病临床症状,以及疾病时动物生理体征得出的诊断结论相比,通过病理学诊断技术得出的诊断结论更具有直观的指导意义,其原因是该技术不仅从宏观上对病变进行了观察,还从微观上判断出疾病特征,只有有效结合病理学诊断与疾病的临床特征,才能最终诊断出动物疾病的成因,以及其日后的发展情况,从而使得出的诊断结论更准确、更科学,所以,病理诊断有时候又叫做最终诊断。

2在诊治中兽医病理诊断技术的作用

2.1提供医学鉴定保障

由于宠物的饲养数量日益增多,因此有必要普及兽医常识,以提高人们的维权意识。目前动物诊疗技术还不先进,因此,动物诊断纠纷事件频繁发现。实体剖检在医疗纠纷鉴定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对于动物死亡的医疗纠纷案件,一般会过多的研究死亡原因、诊断、以及相关的医护措施。通过解剖死亡动物,可以判断出是否是医疗事故而造成动物死亡。所以,引起死亡的原因以及是否与诊断存在关系就是解决医疗纠纷的关键问题。而且进行鉴定死亡的原因就是进行尸检鉴定的重要目的,为查出导致动物死亡的真正原因,必须掌握全面的解剖及相关的检验结果,同时还需综合分析临床医学证据,以确保医疗事故鉴定的准确性、科学性。

2.2为动物疾病诊断提供依据

随着配备的先进检测仪器不断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动物疫情的诊断技术,并由原来的血清学诊断逐渐发展到荧光抗体检测、ELISA诊断以及PCR诊断。然而,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监测机器仪器检测的结果经常会出现误差,从而导致不能准确诊断疫病,以致耽误动物疾病治疗,因此,也就不能有效防疫和控制疫病。病理诊断是动物性与疾病根据病情弄清楚的外在标志类型。当动物疾病外在的表现往往有很多。由于发现鸡群流鼻汁,咳嗽,或有打鼾的声音,多为鸡败血液支持原体引起的呼吸道炎症;如果颜色分为黑色或紫色,肿胀的梳子是针对症状的家禽霍乱。动物的观察可以分为很多方面,多数疾病有动物的典型特征,通过检查体的结构和器官,细胞形态的变化和肉眼观察其外部表现诊断动物疾病。病理诊断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出动物的症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提供基础的诊断和治疗疾病。

2.3明确方向

动物疾病的种类繁多,首先观察动物发生疾病时症状,然后调查最近发生的流行病,最后进行病理解剖,并得出确诊结果。通常观察临床病症以及调查流行病需耗费大量的时间,需要进行快速准确判断时效果就较为缓慢。而病理解剖,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病情进行初步诊断,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法。尤其是新型突发疾病,发生时没有有效的诊疗药剂和成型的诊断方法,更根本没有经验可循,对于动物机体损伤的细胞部位和组织,主要是通过症状来判断,同时结合临床治疗确定治疗方案。通过病理诊断技术可初步诊断动物疾病,然后根据病情发展情况或采用剖析检查,来排除致病因素,从而为研究疾病的诱因指引了明确的方向。

2.4验证准确性

由于现在兽医缺少诊断仪器,而实验室的辅助检测设备更是不足,所以,经常发生动物疾病误诊现象,特别是除传染病外的其他疫病诊断难度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死亡率。现在,经大部分兽医试验证明,临床诊断结果与兽医的尸检解剖结果存在较大的出入,其检测结果并不符合实际的病情,由于人们一般情况会对饲养的动物注射疫苗防疫,而活疫苗的使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实验的检测结果。由于刚开始在动物体内寄生的病原微生物只是隐性阶段,不会伤害动物体内的组织器官,也不会出现感染发病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只进行实验检测显然是不准确的,因此,为能找到真正的发病原因,必须进行解剖验证,同时,对动物的疾病特征进行综合观察分析。

3结语

病理医师杂感 篇11

1997年11月28日,南京日报特刊头版刊登了南京电信局干部王东迅患淋巴瘤后写下感人日记的事迹,字字真切如斯。回忆当初扶笺先睹,更引出许多感慨。

我是他的首诊病理医师,当面把诊断报告交给第一次谋面的王东迅夫妇,残酷而无奈。他小腹皮下患了核桃大恶性淋巴瘤,分型属国内罕见的脂膜类型T细胞皮肤恶性淋巴瘤,全科会诊讨论初步统一意见,我委婉地告知他这一结果,并补充说最后诊断要等免疫组化报告。

出乎意料的是,他闻知后非常达观坦然,“我自己有感觉,长达三四个月消炎治疗无效。医生您不用担心,无论如何我会面对……只是目前工作太忙能否缓几天住院?”

病人如此理解医生?这使我自然注意并开始了解他。入院后接触更多,渐成朋友。我发现他对事业非常投入,他说1997年局里重点发展IC卡电话,于是反复联系为我院大楼破例安装了电话;他学习刻苦,入院次日即请假为电脑班授课,后来又参加研究生班考试;院内检查常是一个人默默前往排队等候,不想麻烦妻子朋友;来看他的单位、同事很多,但他十分遵守医院制度,积极配合医生,与病区医护关系很好。

诊病治病,医生天职,这是总的原则。但在不同的医院、专科和医师之间还是存在着细节差异的,关键是一些差异对病人的预后效果影响很大。这正是我对他和其他肿瘤病友有感而发的肺腑之言。

王东迅所患的恶性淋巴瘤,国外在1997年最新分类才出现,国内某大医院总结过7例,恶性程度低到中等,生长的总体倾向是进展不快,但又顽固耐药,加之他机体免疫力很差,易感染发热,经会诊后慎重设计了在机体免疫力耐受的基础上实施经典和强化冲击化疗方案,每次化疗皮下肿块很快变小、变软直至消失,但停药不久肿块又增生出现。

这时,去外地进行脐带血干细胞移植配合化疗的最后方案被接受了,在外地进行超量化疗期间,我几乎每日从电话里听到他以极大毅力与死神抗争的声音,爽朗、自信、乐观、坚定。化疗后在完全隔离下进入移植,电话中断,但从他爱人传达的病情观察来看,我有种职业上的不祥预感。他就是在实施第二次移植后失去了他所留恋的生命。

此时,生者能对逝者说些什么?生为劳役,死为休息,这是古人生死的达观。谁能超脱向历史的大多数先人靠拢?“无私奉献、人格高尚”。这是追悼仪式上人们对他的由衷评价。但我从医生角度审视,一个Ⅱ期皮肤淋巴瘤,仅历时三月余即与生命诀别,绝不是医学科学本身的无力。正是治疗环节中主、客观上不符合具体病例的某些科学原则,而这个原则的最高层次应当是以最小的痛苦和代价尽可能延长生命。

肿瘤病理医师因职业的特殊性,一方面最直观地了解病人肿瘤的良恶性质、恶性程度、增生速度、转移能力和方向以及预后生存质量等问题,另一方面处于与病人之间的非直接交流状态,建立病人-病理-临床三方面直接咨询关系,对于选择治疗原则和措施,延长生命乃至合理的经费安排均有重要意义。

比较医疗界职工中患肿瘤的病人,一方面具有专业知识,一方面非熟悉的专业也有便利的咨询条件,因而他们大多可获得较高的生存质量和较长的生命时限,而且经济消费较少。回忆去年我大致接待了四例皮肤淋巴瘤患者,都与我建立过密切的咨询关系,一例患病3年余,肺胃扩散但经正确治疗仍正常生活行走;一例外地误诊已化疗3次,经病理会诊修正原诊断,停止治疗。已正常生活工作3年;另一例脾切除伴骨髓MDS,难以承受化疗,病理提示肿瘤为低恶性,建议适当放疗,避免化疗,病人一切正常已2年余。如此三例包括了高恶晚期、低恶早期和不确诊断的三种情况,因接受病理咨询指导得到适合个例情况的诊治,令人痛心的是病情不属中晚期的王东迅却在不适当的阶段,过度治疗,以致过早失去生命。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间我院收治的发生胸腔积液患者,共计74例。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范围为16~70岁,平均年龄为(39.0±7.1)岁;病程范围为6个月至7年,平均病程为(4.0±2.2)年;上述患者入院后据给予对症治疗的同时,采用病理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技术进行诊断检测,对比各自临床效果。本次研究选取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程度、遗传病史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关于胸腔积液相关诊断要求和标准,符合本次研究需要[2];排除患有心脏、肝、肾脏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实施住院治疗,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胸闷气短、咳嗽浓痰等;所有患者均已与我院签署研究内容知情同意书,表示自愿参与并坚持完成;研究内容均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

医护人员于患者入院后第二天,活检取肺部组织进行,完成标本采集后采用10%缓冲甲醛溶液进行固定,采用石蜡包埋法进行再固定后切片,取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准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收集患者新鲜胸腔积液100ml,分装至4个试管中进行离心处理,转速为2500r/min,离心时间不超过15min,完成离心后采用移液枪移除上清液,取沉淀物进行常规细胞涂片检查。合并余下沉淀,加入2.5ml戊二醛进行固定处理,依照上述条件进行离心,去除上清液后用滤纸包裹,常规脱水处理,用是啦包埋切片,采用HE染色处理

1.2.2 免疫组化技术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主要步骤如下①取组织切片去石蜡,同时进行水化,采用PBS缓冲液进行洗涤,时间不超过5min,重复洗涤3次。②采用3%的过氧化氢作为阻断剂进行室温下孵育,时间为15min,重复上述过程3次。③上述组织加入动物血清阻断剂50μl,室温下孵育5min后去血清。④以CEA、CK7、WT-1、CR抗体(均购于自基因公司)作为抗体进行后续孵育,以DAB显色液为显色条件,染色过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 观察标准

患者样本进行免疫组化后,CK7及CEA在组织部位染色后出现棕黄色时即为阳性;Calretinin、WT-1在细胞间隙出现棕色即为阳性。间皮细胞或腺癌细胞达10%以上细胞阳性诊断为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Excel2010版进行统计和归类,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进行处理,差异具有显著性以P<0.01为标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为标准。

2 结果

本次研究结果均由同一经验丰富的临床操作人员进行评估。转移性癌和浆膜腔原发性间皮性肿瘤。本次研究结果如表1所示。检测成功例数72例,成功率为97.3%。其中转移性癌症患者47例,原发性癌症患者25例,2例患者检测失败,待进一步进行诊断。对比两种癌症比例发现,该技术对于转移性癌检测效果更好,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

各组阳性分析结果如表1中所示。细胞学涂片实验后,检测阳性例数为27例,阳性率为57.4%,细胞涂片结合免疫组化技术检测阳性率为100%,即25例患者均为阳性。对比两组差异发现具有显著性,即P<0.05,原发性癌组优于转移性组,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胸腔积液作为临床常见并发症,多见于胸部肿瘤病症患者,患者发生肿瘤并积液后,使间皮细胞、肿瘤细胞均浸泡于胸腔积液中,长期受到该类物质刺激后,导致间皮细胞和肿瘤细胞均发生形态学变化,导致各类疾病在常规条件下区分较难[3]。传统条件下采用细胞学涂片,该技术应用范围较广,操作易于掌握,在实验过程中能稳定细胞形态特点,然而敏感度较低以及准确性等问题一直制约该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对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诊断准确率仅为75%左右。

本次研究在传统技术上,结合本次研究摒弃传统细胞涂片技术,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针对性选择特异性抗体对患者肺部组织的抗原进行检测,通过酶活性产生的显色反应显示了细胞组织的形态的结构,疾病部位的定位分布和相关特点。方法检测,原理清晰,易于操作和掌握,阳性物质定位准确,特异性较强。同时在实验过程中结构标本保存良好,利于更多检查进行。

本次研究结果如表1中所示。原发性癌检出例数为25例,这与相关报道中临床常规方法报道相符,说明了该方案的有效性以及局限性,亦说明胸腔积液的发病多与转移性癌症有关[4],可能与研究内容和选择样本特异性有关。对比两种癌症比例发现,该技术对于转移性癌检测效果更好,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探讨免疫组化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有效提升临床检测和诊断情况,为临床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参考,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盛伟琪.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诊断的规范和进展[J].中国癌症杂志,2013,7(6):401-407.

[2]张玉萍,王鲁平.免疫组化标记物在肝细胞肝癌病理诊断中的作用及进展[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2,19(2):148-151.

[3]韩安家,阎晓初,王坚等.软组织肿瘤病理诊断免疫组化指标选择专家共识(2015)[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5,31(11):1201-1204.

上一篇:有毒有害下一篇:动量与能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