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微生物及检验》(共8篇)
《动物微生物及检验》 篇1
动物微生物检验及免疫监测课程是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兽医和防检疫专业的主干课, 是研究动物微生物与动物传染病关系的课程, 具有实践性、应用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近几年, 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作为该课程建设和改革的突破口, 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实施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和改革,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课程的定位
准确把握课程定位, 确定课程名称。将原来的课程学科体系中动物微生物学改为行动体系的动物微生物检验及免疫监测学, 以体现为生产和行业服务的课程性质和特点, 突显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 初步掌握畜禽生产企业、行业传染病的诊断和防制方法,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 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思路
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6) 16号]文件精神为指导, 以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 从兽医和防检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 基于畜禽生产、禽病防治、猪病防治、牛羊病防治过程, 结合动物检疫检验员、动物疫病防治员、兽医化验员等3个工种的职业资格标准, 进行课程的开发和设计。打破原课程的学科体系, 构建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行动体系课程, 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也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能力为一体的综合职业能力。
3 课程内容的改革
基于畜禽生产、畜禽疾病防治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情境划分, 以过程为载体, 以行动为导向, 将课程划分为3个学习情境, 情境下又设7个能力训练项目, 每个能力训练项目都是畜禽生产、兽医技术服务、基层化验室等应职岗位的工作任务, 在任务的驱动下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 课程内容根据工作过程进行了优化整合。
整合前的内容是5编26章, 整合后的内容为3个学习情境7个项目14个任务。从学习情境的划分到项目划分再到任务分解, 使整合后的内容完全适合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充分体现了课程设计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和针对性。每个学习任务 (工作任务) 都涵盖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以工作任务的能力训练为主线展开相关知识的学习。知识学习又以必需、够用为度, 能力训练由易到难、由单向到综合, 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4 教学模式的改革
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以校内实训室、鸡场、猪场、牛场为主要上课地点, 讲练结合, 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改变了以往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按照从制订计划、讨论计划、实施计划、结果展示、总结和评价顺序分六步进行。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局面, 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组织者。
5 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改变课堂以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 灵活运用任务驱动、问题引导、小组合作、实例教学、角色扮演、课堂互动、启发式教学、头脑风暴法、实验法、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等教学方法和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教学质量, 与此同时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5.1 引导式教学法
提前一周给学生下达课业单。学生根据课业单的要求提前去学习、查阅资料、制订工作计划, 为下一次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5.2 讨论式教学法 (头脑风暴法)
学生在每次上课前对制订的工作计划进行讨论, 教师根据讨论的结果予以指导, 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3 启发式教学法
在复习、讲解和总结过程中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 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4 角色扮演教学法
每个训练项目都是畜禽生产、兽医技术服务、基层化验室等应职岗位的工作任务。学生在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时就扮演着动物检疫检验员、兽医化验员或动物疫病防治员的角色。
5.5 实验教学法
该方法主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 在实验内容上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训练为主, 以真实、完整的工作任务训练为重点, 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岗位工作的意识。
5.6 多媒体的运用
有些微生物的形态及结构特征是显微镜无法观察到的, 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将其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深刻的感性认识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理解, 有些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其他病原性疾病不能全部让学生进行训练的项目, 可将其制成视频案例库, 通过视频播放展示给学生, 增大和拓宽学生知识信息的储备量。
5.7 网络资源的运用
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查阅资料, 学生利用微生物的精品课程网站资源进行试题练习和自测。
6 实训条件的保障
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拥有校内微生物实训室4个、实验准备室2个和无菌室1个, 具有先进的仪器设备等可供学生使用操作。校内牧场和兽医院各1个, 校外鸡场、猪场、牛场若干, 完全能够满足动物微生物诊断及免疫监测技术课程改革的教学需要。
7 小结
(1) 通过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建设和实施, 教师在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 对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应用能力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作为教师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 改变课堂上满堂灌的授课方式,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师走下讲台融入到学生之中, 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改善了师生关系, 学生也愿意主动去学习, 因此提高了学习效果并与教师结下深厚的友谊。
(2)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 不仅培养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还开发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时, 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工而是一个设计师。学生通过完成每个学习任务也完成了相应的工作任务, 学习了工作过程的知识, 并通过真实完整的工作任务训练, 获得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循环反复、循序渐进, 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得以提升。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 而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方法。
(3)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教师的艰巨任务, 长期坚持下去, 一定会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厌氧菌的微生物检验及临床意义 篇2
【摘要】目的:探讨厌氧菌的微生物检验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选80例厌氧菌感染的标本采集、送检、检验方法及常见厌氧菌的快速鉴定进行分析。结果:80例感染标本中厌氧菌培养阳性者24例,阳性率为30 %。其中单纯厌氧菌阳性者10例,占阳性标本的41.6 % ;厌氧菌和需氧菌混合感染14例。6例为两种厌氧菌感染。结论:60%的感染与厌氧菌有关,有些部位的感染80%以上是由厌氧菌感染所致。厌氧菌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直接关系到实验室培养的阳性率与准确性。对于厌氧菌感染,实验室诊断日益受到重视。
【关键词】厌氧菌;标本采集立;送检;检验方法
厌氧菌分布十分广泛是体内正常菌群的组成成员,正常情况下菌群之间保持着微生态平衡,厌氧菌代谢产生的乙酸、乳酸等能抑制病原菌生长。选取80例感染标本中厌氧菌检验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为2012年3月~2013年3月住院患者感染标本80例,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龄15~73岁,平均年龄42岁。肺部感染20例,腹部水及腹腔引流液39例,胆汁14例,穿刺脓液7例。
1.2 方法
1.2.1标本采集与送检 标本采集后要立即送检,送检过程中也必须避免接触氧气。标本送到实验室后,应在20~30 min内处理完毕,最迟不超过2 h,以免其中的兼性厌氧菌过度生长而抑制厌氧菌的生长。若不能及时接种,可将标本置室温下保存,切不可冷藏,因在低温时氧气的溶解度较高,不利于厌氧菌的生长。
1.2.2厌氧菌的检验方法
1.2.2.1肉眼观察 每次接种前均应观察标本的性状,如是否为脓性、血性,有无黑色坏死组织或黑色分泌物,有无硫黄样颗粒,是否有恶臭等。
1.2.2.2直接镜检 除血液标本外,各种临床标本在接种前均须直接涂片,做革兰染色后镜检,以观察细菌的染色性、形态特征以及标本中的菌量,以供分离培养、判断结果时参考。
1.2.2.3分离培养 初代培养常用方法有厌氧罐法、气袋法和厌氧手套箱法等。前两种方法比较简便,不需特殊设备,适用于小型实验室,后一种方法设备较为复杂而昂贵,但效果最佳。尽量使用新鲜培养基,并在2~4 h内用完。使用前放入无氧环境,预还原处理24~48 h。可采用预还原灭菌法制作的培养基。若为液体培养基,在使用前必须煮沸10 min以驱除溶解氧,并迅速冷却后接种细菌。标本经48h初代培养后,用放大镜观察平板上的菌落性状。每个平板挑选5个不同性状菌落,每个菌落分别接种2~3个平板,每个平板划分4~6个区,分别作几个菌落的次代培养。然后分别放入有氧、无氧和含5%~10%二氧化碳环境中培养48h。如在有氧、无氧环境中均能生长为兼性厌氧菌;如在有氧、无氧环境中均不生长或生长不好,而在二氧化碳环境生长最好为需二氧化碳菌;如在有氧下生长而在无氧下不生长则为需氧菌;在有氧环境中不生长而仅在厌氧环境中生长即为专性厌氧菌。
2 结果
80例感染标本中厌氧菌培养阳性者24例,陽性率为30 %。其中单纯厌氧菌阳性者10例,占阳性标本的41.6 % ;厌氧菌和需氧菌混合感染14例。6例为两种厌氧菌感染。厌氧菌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引起人体的内源性感染。60%的感染与厌氧菌有关,有些部位的感染80%以上是由厌氧菌感染所致。
3 讨论
对厌氧菌的感染,常规细菌培养方法不能检出,常用抗菌药物也多无效果,是临床上许多疑难杂症,如“无菌性感染或脓肿”、“原因不明的发热”,以及某些感染性疾病迁延不愈和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发生菌群失调或机体免疫力下降或细菌进入非正常寄居部位时,这些厌氧菌即可作为条件致病菌而导致内源性感染。厌氧菌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直接关系到实验室培养的阳性率与准确性。
标本的采集与运送是否适当,对厌氧菌培养能否成功至关重要。厌氧菌的标本采集的原则是要求标本绝对不能被正常菌群所污染,采集时尽量避免接触空气。临床在进行厌氧菌培养前还应与实验室联系,以便实验室做好接种培养的准备[1]。标本应从正常无菌部位或通过严格无菌技术采集,用特殊技术或方法采取的标本,必须通过用于厌氧菌正常栖居地才能取到的标本,如痰、支气管镜采样(无特殊保护套)、咽拭子、排出的尿及阴道拭子不能做厌氧菌培养;粪便标本厌氧菌培养,只能做难辨梭菌及内毒杆菌的培养。最好是床边接种,如无条件床边采样时,尽快将空针中的气体排尽,用消毒空针抽取厌氧培养标本,将针头插入无菌橡皮塞。或将标本插入运送培养基中送细菌室培养。标本送到实验室后,应在20~30 min内处理完毕,最迟不超过2 h,以免其中兼性厌氧菌过度生长而抑制厌氧菌的生长。如果一时来不及接种,可将标本置室温下保存。标本不宜冷藏,因冷藏对某些厌氧菌有害,而且在低温时氧的溶解度较高。每次标本接种前均应观察标本的性状,包括标本的气味、是否脓性、带血或腐败物质等,对厌氧菌的鉴定很重要。
肺部和胸腔的厌氧菌感染,吸入性肺炎多发生于老年人及婴幼儿。局限性肺炎和支气管肺炎主要是慢性复发性局限性肺炎和支气管炎,病理学上以间质性和肺泡内浸润为特征,缺少明显的组织坏死和临床症状。坏死性肺炎厌氧菌感染率100%[2]。本病特点是形成许多直径在2 cm以下的小脓肿和坏死灶。严重者,形成肺坏疽。病人情况严重,体温在39℃以上,常侵犯两肺叶。部分病人有恶臭的痰及脓胸,病死率较高。肺脓肿与脓胸由吸入性肺炎引起,1~2周后开始有空洞或出现气液平面。病人长时期体温高、热期长,部分病人白细胞明显增多,还有部分病人体重明显下降。肺部出现脓性分泌物。
腹膜及腹腔内脏器的厌氧菌感染,腹膜炎细菌通过腹腔脏器的各种炎症、手术、外伤和穿孔等,进入腹腔所引起的继发性感染。肝脓肿及其他腹腔脓肿,临床表现和诊断与需氧菌引起的肝脓肿相同,即发热、寒战、贫血、恶心、食欲不振、肝区疼痛、肝脏肿大和体重减轻等症状。胆道系统感染,正常胆囊壁及胆汁中无菌,或仅有极少数细菌[3]。在胆囊炎或胆石症时肠道的菌群沿胆管上行,或经淋巴管进入胆囊壁。阑尾炎和阑尾脓肿多为需氧菌与厌氧菌的混合感染,且阑尾炎症越严重,厌氧菌培养阳性率也增高。
参考文献
[1]周贵民.厌氧菌血培养是值得重视的问题.中华医学检验杂志,2005,28:979-980.
[2]张璞玉,陈升杰. 临床标本厌氧菌培养结果分析J .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2002 ,253(1) :141 .
《动物微生物及检验》 篇3
一、修订教学计划, 制定新的教学大纲
要搞好动物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的教学, 就要认清这门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这就是在讲授动物性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 注重微生物检验实践技能的培养, 使学生掌握食品中微生物检验的方式、方法, 为今后的检疫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动物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的教学要求, 修订了教学计划, 适当减少理论授课的学时, 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 并在第七学期开设综合实训。制定新的教学大纲、教学监控体系和考核标准等, 对教学进行全程的质量监控, 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理解和实践动手能力。
二、自编讲义和实训指导书
在我国动物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教材稀少, 大多数内容陈旧、更新速度慢、印刷质量差。本课程组认为教学应该是“教一门系统的学科, 而不是某一本具体的教科书”。正是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 本课程组广泛收集相关教材、专著、专业期刊、学术文献和新闻报道, 以周阳生主编的《动物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为蓝本, 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及时补充微生物检验方面的最新科研动态、新技术, 以及生产实践中的经验, 不断充实、调整教学内容, 编写了适合我校学生使用的《动物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讲义》、《动物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指导》, 目前已在6届学生中推广使用, 效果良好。
三、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我们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 进行微生物检验学习竞赛。我们先布置案例让学生思考, 然后, 启发学生参照常规检验方法进行讨论, 最后, 再说明正确结论, 并对讨论中的错误认识予以纠正。同时, 鼓励学生围绕教学大纲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查阅资料, 撰写论文, 并进行论文交流。我们将这些计入考核成绩, 并给总评优秀的小组集体加分, 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实践证明, 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他们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使其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 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
四、注重实践教学
1.完善实验室建设
我院有微生物实验室3间, 无菌室1间, 仪器室2间, 大量实验仪器设备和细菌标本片等。通过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使其熟练掌握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技巧和常规仪器的使用方法。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 不断加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制定《微生物学检验实验室规则》, 使实验室、无菌室、仪器室满足教学需要。实验室每周定期开放, 供学生自学。
2.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利用我院实践教学基地众多的优势, 开展全方位、广层次、多环节的实践教学活动, 建立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有用多个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组织课外活动, 不断提高其动手能力。注重教、学、做合一的原则, 采用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法,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凸显职业教育特色。
3.加大实践考核比重
不断改进考核方法, 注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形成性评价, 提高实践考核比例。实践考核包括平时实验技能考核、细菌标本片识别、常见微生物的检验程序等, 占总成绩的30%。通过改革实践考核方法, 促进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在教学改革中, 我们注重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使其具有坚实的微生物检验专业基础、较广的相关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演讲能力, 使微生物检验的学习由枯燥乏味转为新鲜活泼, 使学生们乐于接受并产生浓厚兴趣。教研室的老教师经常听新教师授课, 从师德、师风、教学内容等各方面指导青年教师, 并积极组织开展教学研讨和交流, 注重培养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 以壮大微生物检验的师资队伍。我们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活动, 以科研成果更好的知道实际生产。
通过教学改革的探索, 我们改变了过去高等教育学生实践教学薄弱、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不够、实践动手能力较低的状况, 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 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为学生以后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动物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是动物防疫检疫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课。我们通过修订教学计划、制定新的教学大纲、自编讲义和实训指导书、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实践教学等方法,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奠定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动物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教学改革,学生
参考文献
[1]涂冰, 谢锋, 顾振华等.要用植物学实践教学改革尝试.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3) :115.
[2]何丽清.伤寒论的临床实践教学改革.教育纵横, 2005, 3 (7) :34-35.
[3]翟金国, 陈敏, 杨洪峰等.精神卫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模式与效果评价.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1) :71-72.
[4]凌去非, 眭晓花, 施美华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等农业教育, 1999, (12) :60-61.
[5]何培新.烟草工程专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初探.微生物学杂志, 2008, 28 (6) :111-112.
[6]章玉平.花卉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19) :5975-5976.
《动物微生物及检验》 篇4
据三鹿毒奶粉事件以来,人们对食品的关注度明显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食品行业的规范,提升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保证食品的安全性。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是食品是否安全的根据,检验结果直接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及生命健康,所以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将该工作落实才具有实际意义。但在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中,还有许多外因影响着检验结果,需要进一步对检验工作进行严格把关。
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及检验范围
现在,我国提倡绿色无公害食品,但不少企业为了经济利益,对食品质量的重视程度很低。食品检验工作是确保食品质量的最主要手段,是食品流向市场的关键环节。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有:以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为主的食品污染程度指标菌的检验和对多种致病菌的测定。在食物中毒的情况下,只对致病菌进行常规检验是不规范的,还需要进行定量检查,这也是食品检查的内容之一。此外,霉菌及其毒素在食品中能够引起疾病,还应对霉菌进行检验。但目前我国还未制定出霉菌的具体指标。微生物指标包括病毒、肝炎病毒、马立克氏病毒、口蹄疫病毒、寄生虫等。我国食品微生物检验上任重而道远。
通过食品微生物检验,判断食品加工环境及食品的保存环境,能够对食品的细菌污染程度做出评价评估,为各项卫生管理工作的完善提供科学依据,同样也可以促进传染病及食物中毒解决方案的提出。我国食品微生物检验范围包括生产环境、原辅料、从加工到销售环节、成品等(如表1所示)。由于食品微生物种类、检验指标和范围等较为复杂,对食品的样品要求提高。在食品中待分离的杂菌数量相对较多,细菌量较小,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检验结果。世界各国对食品微生物检验都非常重视,制定了详细的法律法规,规定检验人员的工作细则,业务流程等,要严格按照法规进行,否则会受到处罚。
提升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对策
影响食品检验质量的因素较多,主要有室内质量因素和室间质量因素两方面,所以为了有效提高检验质量,还需从这两方面入手。
室内质量因素
室内质量控制主要包括检验人员、检验环境、食品采样、检验报告等。在食品微生物检验过程中,其质量检验除了借助先进仪器之外,还需要对整个环节和检验人员进行分析。第一,检验人员。检验人员除了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外,还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高度责任感。检验部门需要对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和教育,定期测试,只有测试过关才可以上岗。同时,检验部门要随时关注国家在微生物检验方面的动向,及时更新检验知识和技术。第二,检验环境。微生物检验过程是在实验室进行,以杜绝样品的二次受染。这对检验环境有严格要求,操作区域须和办公区分开,检验工作流程需设置专门检验室,并且做好每天的卫生维护工作,定期消毒。第三,食品采样。在食品微生物采样前,对采样工具仪器的材质和卫生进行严格把关。在采样后,样品封口、做记录、贴标签等环节缺一不可。第四,检验报告。检验报告出来之后,需进行多次复查,并对照各类食品标准进行准确评价。相关人员签字盖章之后才生效。保证检验结果具有科学性和法律依据。以上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影响检验结果。
室间质量因素
能力验证和实验室之间比对是有效消除偏差的方式,可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通过能力验证,清楚实验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整改措施。同时,每次将实验结果标准进行比对分析,实验室必须自己核实相关的分析结果,明确实验室需改进的地方。
结语
《动物微生物及检验》 篇5
1微生物检验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微生物检验实习带教工作中, 发现学生在实习中存在以下问题:无菌观念淡薄, 忽视微生物实验室与其他实验室的区别;实习时间短, 很难积累经验;重视操作, 轻视理论,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先进仪器的操作感兴趣, 而忽略了检验的基本操作。以上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实习的质量, 应引起高度重视。
2提高微生物检验临床实习效果的具体思路与措施
2.1强化无菌观念, 养成无菌操作的习惯
细菌等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 在实验室的空气、尘埃等环境中及工作人员的体表、黏膜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都有很多细菌, 这些细菌一旦混入检验标本或污染实验材料等, 将严重影响检验结果的正确性, 导致错误的诊断[1]。因此, 无论在标本的采集, 细菌的分离培养还是细菌的鉴定中都必须树立无菌观念,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要给学生讲明微生物实验室不同于其他实验室, 必须严格遵守执行微生物实验室的操作规则。老师应正确示范, 讲明注意事项, 特别是操作细节, 即时纠正学生不符合无菌操作的一些方法。对粗心大意者, 要严加管理, 讲清后果。养成良好的无菌操作习惯, 是保证检验质量的第一步。检验的标本多为感染性病人的标本, 告诫学生要加强个人防护, 严格执行消毒灭菌规范, 防止造成实验室及医院内感染。在微生物实验室实习一周之后, 就要对学生进行无菌操作的基本考核, 主要包括污染和非污染区的划分、进入工作区域的工作服穿戴、生物安全柜的使用、标本的接收、菌种留存以及工作完毕后的洗涤消毒、标本处置等, 为随后的实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2]。
2.2传授临床工作经验, 开拓视野, 使学生在短期内提高工作能力
大多数学生实习时间短, 一般一个科室一个月左右, 且临床标本有限, 而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 检验程序复杂, 尤其是致病菌菌落的选择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 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能见到的病例及学到的知识就会受限。要在短期内让学生熟练掌握细菌的接种、染色、分离培养、培养基的制备及细菌的鉴定程序等是有一定困难的, 这就需要带教老师将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尤其是一些操作中的技巧、关键环节、药物的选择及致病菌的特点等。空闲时间可以向学生讲授一些实习中没有遇到的病例及处理方法, 也可以介绍一些新理论、新技术及微生物检验的最新动态, 开拓学生的视野,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将留存的阳性标本, 特别是少见的病原菌, 可以让学生涂片染色, 进行形态辨认, 设计检验程序进行检验鉴定, 尤其是对平时临床工作中一些容易混淆的标本进行讨论, 丰富学生的阅历。
2.3重视临床操作的同时, 加强理论学习
学生在实习工作中往往处于被动的接受, 一味按照操作流程按部就班, 成为“熟练操作手”,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一旦遇到问题, 不知如何解决。所以应在重视临床操作的同时, 加强理论学习, 特别是与临床操作有关的理论, 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且学校课程的侧重点主要是典型范例、经典检验方法等基础理论, 对实际工作中所需的生物安全知识、前沿进展以及与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介绍相对较少[2], 可以专门举行这方面的讲座,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再者, 临床微生物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感染的控制和治疗, 包括医院总体卫生、个人卫生、隔离、预防、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各种感染来源和类型, 各系统感染的抗生素治疗, 细菌产生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药敏试验结果及合理解释、临床用药的指导等, 教材中这方面的内容较少甚至一带而过, 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又较陌生, 而这部分内容又是临床微生物工作所必须的, 因此实习学生应加强临床微生物相关知识的学习[3], 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目前学校教材介绍多以经典方法为主, 较难达到与实际工作同步的水平, 在大型自动化检验仪器逐渐普及的今天, 留给实习生操作的空间也尚且较小[2], 因此在实习生教学中尽可能多介绍一些自动化仪器如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血培养仪等的工作原理及维护方面的知识, 帮助实习生铺开知识面。还可以采用病例分析的方式, 对有特殊社会意义的病原微生物如甲型H1N1流感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超级细菌等学生较为关注的话题进行讲述, 联系临床实际, 以常见病症和临床典型病例为切入点提出讨论, 激发学生的兴趣。质量是检验结果真实性、准确性的保证, 应加强对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的教学。
2.4加强基本操作的训练
临床微生物检验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 临床标本的采集、登记、处理、染色、分离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都需要手工操作, 操作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决定着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工作效率。虽然有能够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的全自动或半自动微生物分析仪, 但上机前仍需手工处理。所以应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 让学生具备独立操作的能力。且实习生的实习期结束后马上会踏上工作岗位, 因此必须保证常规、基础操作的质量。可以采用考核的形式, 指定一份临床标本, 让实习生从接收、涂片染色、接种培养、鉴定、药敏试验及标本处置, 完成整个操作流程。最后由带教老师针对各个步骤进行打分、讲评、指出不足之处。考核优秀者可给予适当奖励, 以提高学生对基本操作的重视。除了临床标本的处理, 还应让学生参与常用试剂的配制、培养基的制备、物品的清洗及消毒灭菌等工作, 全面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通过以上的带教方法, 可以解决学生在微生物检验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学生微生物检验技能, 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完善和扩展临床微生物知识, 提高学生实习的质量, 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微生物检验人才。
参考文献
[1]郭积燕.微生物检验技术[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9.
[2]李蒙, 蒲晓允, 谢小珍, 等.医学检验本科生在微生物实习期间的综合能力培养[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9, 5 (30) :519-520.
《动物微生物及检验》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检验科2012年4月至2015年7月进行微生物检验的1200例标本作为研究对象,标本主要包括分泌物、痰液、尿液,经过检查,所有标本均符合我院微生物检验标准。
1.2 方法
由经验丰富的检验人员,严格核对标本,主要包括对标本的采集时间、外观、检测结果及复查结果进行全面的评估,记录不合格微生物标本,并对不合格标本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对不合格检验标本采集的类型及不合格原因进行统计。
1.3 观察指标
计算不合格标本在所有标本中所占的比例,并找出不合格标本出现的原因。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不合格标本所占比例用率表示。
2 结果
在1200例微生物检验标本中,共有不合格标本数98例,占8.17%。其中痰液标本不合格率所占比例最高,为51.02%,其次为尿液标本不合格率29.59%,最后为分泌物标本不合格率19.38%。不合格标本的主要原因为送检不及时、标本污染及采集时间错误,见表1。
3 讨论
微生物检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有:(1)痰液标本:微生物检验中,痰标本不合格发生率最高,其主要出现在痰标本的留取质量不合格上,痰液的检验注意事项较多,且受检者均为自行留取,容易导致取材的不合格。(2)尿液标本:在本研究中,尿液标本不合格率占29.59%,主要出现在不能及时送检及标本污染上,尿液检验要求受检者先清洗外阴,采取中段尿液,并保证尿液标本在1 h内进行检验,往往会导致其不能及时送检,而在送检的过程中,又因运送、接种等因素导致污染的发生。(3)分泌物标本:分泌物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医护人员的操作观念不强,导致标本的污染,甚至会导致耐药菌的出现[3]。
微生物标本检验的合格率关系到检验的质量,针对痰液、尿液、分泌物等标本产生的诸多不合格原因,本研究通过以下方法,控制检验的质量,达到提高检验合格率的目的。(1)检验科人员应经常深入临床科室,主动与临床医师进行沟通、交流,听取临床医师对检验科室工作的建议及意见,做到及时的改进;检验科医师通过制定检验标本手册,将其发放给临床医师,手册内容包括标本采集的要求、检测时限及检测注意事项等,为临床医师提供咨询服务[4]。(2)定期对临床医师进行检验采集知识的培训,组织临床医师学习检验标本采集手册,并要求进修医师及经验不足的医护人员进行检验标本采集方法知识及技能的培训,由感染科专职人员到病房进行示范操作,并定期对临床医护人员的学习内容进行培训,使医护人员更重视标本采集及送检规范,降低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发生率,提高送检合格率[5,6]。
综上情况可知,本研究不合格标本8.17%,其中痰液标本不合格率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尿液标本,最后为分泌物标本。不合格标本的主要原因为送检不及时、标本污染及采集时间错误。
总而言之,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较多,检验科人员应加强与临床医师之间的沟通,规范标本的采集及送检,可有效提高微生物标本检验的合格率,使检验结果更可靠。
摘要:目的 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探讨。方法 选取检验科2012年4月至2015年7月进行微生物检验的1200例标本作为研究对象,计算不合格标本在所有标本中所占比例,分析原因,提出应对措施。结果 不合格标本数98例(8.17%),其中痰液标本不合格率所占比例最高,为51.02%,其次为尿液标本不合格率29.59%,最后为分泌物标本不合格率19.38%。不合格标本产生的主要原因为送检不及时、标本污染及采集时间错误。结论 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较多,检验科人员应加强与临床医师之间的沟通,规范标本的采集及送检,可有效提高微生物标本检验的合格率,使检验结果更可靠。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质量控制,对策
参考文献
[1]曹艳,黄一灵,徐艳玲,等.MALDI-TOF MS技术在临床微生物检验领域的应用进展分析[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5,35(1):123-127.
[2]黄军垣,郑利平.加强住院患者临床微生物检验对控制医院感染的影响观察[J].四川医学,2013,34(4):563-564.
[3]胡继红,高振祥.应规范下呼吸道感染微生物检验的标本采集及报告方式[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40):3248-3250.
[4]景晓敏.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9):89-90.
[5]刘洁.微生物检验用于住院患者感染监控的临床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8):1176-1177.
《动物微生物及检验》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重症监护室自2009年12月~2010年6月收住的颅脑损伤患者60例, 均行气管切开术, 其中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为54例, 经我院确诊且符合肺部感染标准。本组临床研究资料中男37例, 女17例;年龄31~58 (40.3±8.6) 岁;根据受伤情况可知, 硬膜外血中7例, 弥漫性轴索损伤15例, 脑挫裂伴脑内血肿9例, 脑挫裂伴硬膜下血中18例, 其它5例;根据受伤原因可知, 车祸伤害39例, 击打伤害5例, 高空坠落伤害6例, 其它4例。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微生物检验结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后的情况及感染方式。分别统计并计算引起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敏感率。且观察与比较经过不同控制感染对策后, 患者预后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软件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预后情况及感染方式统计
感染后情况:该组54例肺部感染患者中, 治愈病例17例, 占31.48%;中度残疾病例9例, 占16.67%;重度残疾病例4例, 占7.41%;植物生存状态8例, 占14.81%。死亡病例16例, 占29.63%。感染方式:该组54例肺部感染患者中, 单纯感染病例32例, 占59.26%;混合感染病例22例, 占40.74%。
2.2 主要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敏感率
鲍曼不动杆菌的株数最多, 且对环丙沙星及哌拉西林的敏感性最强;肺炎克雷伯杆菌次之, 且对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的敏感性最强。见表1。
2.3 相关防止对策与患者预后情况统计
颅脑损伤患者在ICU内发生肺部感染后的情况与是否住单间ICU、责任护士年资是否超过10年、是否大量使用抗生素超过6个月、是否使用H2受体拮抗剂与制酸剂有明显关系,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重度颅脑损伤ICU内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肺部感染, 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患者的预后情况, 严重时, 可直接导致患者的死亡[2]。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有很多, 可按致病因素来源大致分为宿主自身因素及医源性因素两种[3]。其中最常见的宿主自身因素包括: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因颅内高压引起的喷射状呕吐、颅底骨折等;最常见的医源性致病菌则包括: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及鲍曼不动杆菌, 其中鲍曼不动杆菌为最常见的获得性医源性致病菌[4,5]。因此, 根据肺部感染微生物检验分析制定相关防止对策尤为重要, 具有一定的临床实践价值及意义[6]。
现回顾性分析我院重症监护室收住的60例重度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微生物检验结果, 将试验研究结果如下:表1结果统计, 因肺部感染引起的治愈率与死亡率均较高。表2结果统计, 鲍曼不动杆菌的株数最多, 且对环丙沙星及哌拉西林的敏感性最强;肺炎克雷伯杆菌次之, 且对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的敏感性最强[7,8]。表2结果统计, 颅脑损伤患者在ICU内发生肺部感染后的情况与是否住单间ICU、责任护士年资是否超过10年、是否大量使用抗生素超过6个月、是否使用H2受体拮抗剂与制酸剂有明显关系[9]。针对此结果可知, 在研究防治肺部感染方面, 需根据具体致病菌种类制定抗生素用药对策, 且不同的防治对策可影响患者的预后情况。
此外, 在预防肺部感染方面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0]:⑴对症治疗。⑵加强患者呼吸道管理。⑶补充葡萄糖的同时, 及时补充适当胰岛素, 避免血糖偏高。⑷维持全身电解质平衡, 避免水盐代谢紊乱。综上所述, 针对重症颅脑损伤ICU内患者易发生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特点, 采取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合理使用抗生素等一系列治疗方针, 加强对肺部感染的防控。
摘要:目的 探究与分析重症颅脑损伤ICU内肺部感染微生物检验分析及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重症监护室收住的60例重度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微生物检验结果。结果 鲍曼不动杆菌的株数最多, 且对环丙沙星及哌拉西林的敏感性最强;肺炎克雷伯杆菌次之, 且对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的敏感性最强。颅脑损伤患者在ICU内发生肺部感染后的情况与是否住单间ICU、责任护士年资是否超过10年、是否大量使用抗生素超过6个月、是否使用H2受体拮抗剂与制酸剂有明显关系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重症颅脑损伤ICU内患者易发生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特点, 采取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合理使用抗生素等一系列治疗方针, 加强对肺部感染的防控。
关键词:重症颅脑损伤,ICU,肺部感染,微生物检验
参考文献
[1]李爱玲.重症颅脑损伤ICU监护[J].医药论坛杂志, 2008, 29 (21) :117-118.
[2]栗志华.重症颅脑损伤ICU呙肺部感染微生物检验分析及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B版, 2007, 11 (1) :19-21.
[3]甘斌, 黄业清.经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 2012, 33 (30) :6507-6508.
[4]齐心, 李震, 陈鹏.重型颅脑损伤后肺部感染的预防与治疗体会[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8, 22 (2) :157.
[5]左积文.急性重型颅脑损伤208例诊治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 2009, 17 (1) :136.
[6]周晓香.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 (29) :114-115.
[7]王雪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的护理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30) :4007-4008.
[8]张爱荣, 吴小平.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痰培养结果分析与对策[J].中国综合临床, 2010, 26 (5) :467-469.
[9]李洪普.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36例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2 (6) :89-90.
《动物微生物及检验》 篇8
20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病学Barrows教授创立了“基于问题式或问题导向式”即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就是以问题为基础, 以病案为先导的学习方式, 倡导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让学习者通过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1,2]。微生物学及检验实施问题导向式实验教学,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其对策如下。
一、问题导向式实验教学, 对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高
问题导向式实验教学, 关键的是每一次实验课, 要根据实验内容, 结合临床应用, 设置1~2个中心问题, 让学生围绕中心问题去开展讨论, 操作训练, 总结分析实验结果。设立的中心问题的质量高低, 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3]。这就要求指导教师不仅要有牢固的专业知识, 还要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一定的教学组织能力。目前大多医学专科学校实验教学指导教师人员偏少, 学历偏低, 教学经验欠丰富。在实施问题导向式实验教学中很难设立好高质量的教学中心问题, 不容易把握重要教学环节。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一是领导要全力支持教学改革, 加强实验教学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采取有效措施培养一批能适应教学改革要求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实验指导教师;二是教师本身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刻苦钻研专业知识,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勇于创新, 热心参与实验教学改革。
二、问题导向实验教学, 对实验教学设施要求完善
问题导向式实验教学, 实验分组一般是6~10名学生为一小组, 首先由指导教师提出教学中心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拟定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操作方法, 再由学生自己根据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 进行实验操作, 取得实验结果, 分析结果写出实验报告。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 每一个实验小组至少要有1~2套完整的实验设备, 单个学生操作的器材要齐全, 这样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解决目前的实验设备不够的矛盾其办法:一是学校要加大投入, 加快实验室建设, 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二是实验中心要强化管理, 合理调配, 实验教学资源共享;三是指导教师要严密组织教学, 合理巧妙安排教学环节,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4]。
三、问题导向式实验教学, 对实验教学改革力度要求大
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的实验教学中实施问题导向式教学, 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 实验教材 (包括实验指导、实验大纲、实验教学计划、教学中心问题的设立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 尚未完全成熟, 还需加大改革力度。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教研室和实验中心, 要组织教龄长、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一步修改实验教材,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 实验教学内容, 编写好实验教学中心问题, 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四、问题导向式实验教学对学生素质要求高
问题导向式实验教学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 目前大、中专层次的学生, 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够强, 缺乏韧性和耐心, 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要使学生能适应问题导向式实验教学。首先要对学生进行PBL教学模式的培养, 使他们对问题导向式实验教学的意义、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加深认识、理解和掌握, 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迪他们的思维, 才能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 充当主体角色, 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才能使实验教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问题导向实验教学, 是一种新型的实验教学方式, 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教学过程中, 还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探讨的问题, 但只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强化实验教学的内涵建设和管理,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实验教学中, 实施问题导向式教学将会收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摘要: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检验技术人才, 针对国内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学资源不足和教师指导实验以讲授示教为主的现状, 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实验教学中, 引入问题导向式教学, 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讲授示教为主的传统实验教学比较, 能显示明显的优势。
关键词:问题导向式,微生物学,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姚柏春, 王配军, 王汉琴, 等.解剖学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西北医学教育.2008, 16 (3) :926-927
[2]潘世秀, 胡丽华, 崔天盆, 等.PBL在实验诊断教学中的应用.医学教育.2006, 5 (19) :49-50
[3]侯占华.PBI教学法在高校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中国成人教育.2008, (3) :173-174
【《动物微生物及检验》】推荐阅读:
动物微生物实验教学05-23
动物生物学06-01
动物生物学实验11-19
动物源生物农药研究05-20
食品微生物及检验技术12-06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论文07-25
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实验教案09-09
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运动》的教学反思12-06
生物化学及检验技术07-23
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