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检验

2024-09-05

生物学检验(精选12篇)

生物学检验 篇1

病原生物学检验是检验专业的专业课, 包括微生物学检验、寄生虫学检验, 除要求学生掌握基础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及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外, 基本技能的训练、镜下形态的辨认尤为重要, 往往需反复进行, 甚至手把手地教才能掌握, 因此实验课时多, 实验准备繁杂, 实验标本来源极其困难。同时尚需考虑到实验室的生物安全, 降低实验成本等诸多因素, 故对病原生物学检验实验准备的要求是保证生物安全, 节约成本, 及保质保量地成功开出教学大纲要求的各个实验。我们的做法是:

1 玻璃器皿的包装与准备

可从学校图书馆捡获废弃包装纸来进行包装操作训练, 同时要求每个学生制作一定量的试管塞。购置的硅胶试管塞价格较贵且透气性能差, 灭菌时往往容易被冲掉而受污染, 另外海棉塞较短, 在接种操作训练时, 不便拔取, 影响无菌操作。

2 常用染色液配制

要求学生能配制常用染色剂, 配制时要考虑节约试剂, 降低实验成本, 以革兰染色液的结晶紫染液配制为例:称取2.8 g结晶紫溶于95%酒精20 m L中, 配成饱和液, 取此20 m L饱和液加1%草酸铵水溶液80 m L即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配制试剂的操作能力, 又可以为同学提供足量的试剂在学习微生物学检验过程中使用。

3 培养基的制备

要求学生能准确矫正培养基的p H值及成功配制常用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 (血平板、巧克力平板) 、肠道选择培养基, 所以开设2~3次培养基制备实验课, 以反复训练p H值的矫正及各类培养基的制作等技术。实验准备时, 用琼脂条, 而不用优质琼脂粉 (必须过滤) 以降低实验成本, 如为训练接种用平板, 则所用琼脂量略高, 以增加琼脂硬度, 避免易划破等缺点。

4 实验用菌种

选用菌种必须符合生物安全, 即选用低毒或无毒菌种。菌种来源, 一方面自行分离, 亦可是购自国家菌种中心的标准株, 但后者成本高。为节约成本, 我们将购来的冻干标准株转种, 余下部分立即在酒精喷灯下封闭管口, 保留备用, 一般一支菌种可因玻璃管的长短不同而使用2~3次, 这样可以节约大量实验经费。

自行分离实验菌种:如大肠杆菌, 取正常人大便接种伊红美蓝平板。枯草杆菌、葡萄球菌, 取普通平板暴露于空气中培养后即可获得。新型隐球菌, 取鸽粪接种于沙堡弱培养基。皮肤丝状菌, 取皮肤癣病的病损皮肤接种于沙堡弱培养基, 即可获得。

当年用的常见的低毒或无毒菌种, 转种半固体培养基保种备用。

5 菌种鉴定

分生化鉴定和血清学鉴定, 后者是用已知抗体去测未知抗原, 其操作技能实际上是玻片凝集试验, 以出现颗粒状凝集者为阳性, 否则为阴性。实验准备时,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代替沙门菌或志贺菌作抗原, 用血浆代替其相对应的抗血清, 按玻片凝集法操作, 亦可得到颗粒状凝集样的实验结果, 以减少伤寒沙门菌或志贺菌的实验生物安全隐患。

6 抗酸染色

用结核患者的痰标本做抗酸染色, 生物安全隐患较大, 且从患者痰中排出的抗酸菌有时难以获得。因此, 实验准备时可用正常人的痰加卡介菌混合后做抗酸染色, 除抗酸菌的成束、成堆排列现象明显外, 其余抗酸菌的形态、染色性等无任何改变。

7 寄生虫检验的标本准备

寄生虫检验的实验标本来源越来越困难, 其实验教学的重点又是镜下辨认常见寄生虫具诊断意义的离体阶段, 极具鉴定虫种意义的形态特点, 因此实验标本的用量及消耗均较大。寻找实验标本是实验准备的重要环节, 可从屠宰场检获猪蛔虫、姜片虫, 全托的幼儿园检获蛲虫再制备卵等各种标本。购买血吸虫阳性钉螺感染家兔可获血吸虫成虫, 虫卵及阳性钉螺所逸出的尾蚴标本。从肝吸虫病流行区的野猫或家猫中可查获到肝吸虫成虫及虫卵标本。从肺吸虫病流行区的山溪中获取已感染了肺吸虫囊蚴的溪蟹, 再用该溪蟹感染家犬就可获肺吸虫成虫及虫卵标本等。只要尽心尽力去做是可以找到教学标本的。

摘要:病原生物学检验, 包括医学微生物学检验及人体寄生虫学检验, 要求学生能对常见病原生物作出准确鉴定, 为临床提供病原学诊断依据。是一门既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又培养学生专业技能, 实践操作性极强的专业课, 因此, 实验课时多, 实验准备工作极为繁杂, 且存在生物安全隐患、标本来源困难、实验成本高、工作量大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 寻找合适的实验准备方法, 是从事本专业人员的共同愿望。

关键词:实验准备,病原生物学检验,生物安全,实验成本

生物学检验 篇2

一.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每题2分,共20分):

1.在核酸提取时,常需要使用氯化钠,醋酸钠等盐溶液,真正的目的是()

A.中和核酸的负离子,使其易于沉淀B.调节PH值

C.保持核算的完整性D.提高核酸的浓度

E.无特定目的2.在一个DNA分子中,如G所占摩尔比为17.2%,则A所占摩尔比为()

A.82.8%B.32.8%C.17.2%D.65.6%E.无法计算

3.下列那项不是扩增反应所必需的?()

A.引物和模板B.dNTPC.Mg++D.DNaseE.缓冲液

4.下列那项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形成的理论基础?()

A.基因结构与功能的关系B.基因结构变异与疾病的关系

C.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结构特征D.基因的表达.调控与疾病的关系E.以上皆是

5.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主要包括那些技术?()

A.核酸分子杂交技术B.DNA测序技术

C.PCR技术D.DNA重组技术

E.以上全是

6.下列哪项检测需应用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

A.肝功能检测B.乙肝两对半检测

C.乙肝病毒DNA(HBV-DNA)检测D.肿瘤细胞培养

E.病原微生物培养

7.在核酸的分离纯化过程中,为保证其一级结构的完整性,应采取()

A.尽量简化分离步骤,缩短提取时间B.适当延长提取时间

C.在37摄氏度条件下进行D.加入Mg++,Ca++等二价金属离子E.以上全是

8.有一核酸样品,测得A260/A280=2.0,请问该样品属于哪类核酸样品?(A.DNAB.RNA)

C.是DNA,但有蛋白质污染D.是RNA,但有蛋白质污染

E.DNA和RNA

9.在RNA提取和纯化过程中,为避免Rnase污染而导致RNA的降解,应采取()

A.在洁净的实验室里操作B.带手套和口罩

C.所用器材高压消毒或DEPC处理D.冰浴下操作

E.以上皆是

10.随机引物标记法全程标记DNA时,需选用下列哪种酶?()

A.DNA多聚酶I的Kelnow片段B.TaqDNA聚合酶

C.限制性内切酶D.DNA连接酶

E.末端转移酶

二.判断题:(你认为下列叙述正确的请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每题2分,共6分)

1.双脱氧核酸链终止法是最常用的DNA测序技术()

2.TapDNA聚合酶的作用是催化DNA合成,但由于缺乏3’→5’外切酶活性,无校正功能,所以在复制合成新链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碱基错配,导致PCR产物的错误()

3.采用加热煮沸法可使RNase完全失活()

三:填空题(每空格2分,共24分):

1.在选择核酸的分离纯化方法,应遵循的总原则是:一是保证核酸(一级结构的完整性);二是尽可能(排除其他分子的污染,保证核酸样品的纯度)。

2.在PCR反应中,Mg++是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浓度(过低)会降低酶的活性,浓度(过高)又会导致非特异性扩增。

3.用于核酸杂交的普通硝酸纤维素膜最大的优点是(本底低),因而最容易检测杂交信号,缺点是(脆性大)易破裂,且队<500bp的核酸结合力低。

4. 整个核酸杂交反应主要由(预杂交)、(杂交)和(洗脱)三个步骤组成。

5.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或尼龙膜上的核酸,其与滤膜的结合是松散的,需做进一步的固定,常用的固定方法是(烘烤)、(紫外线固定)和(碱固定)。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融点曲线分析技术:是根据野生型序列和突变序列因不同Tm而产生不同的融点曲线而设计的。

2.探针:指所有能与特定的靶分子发生特异性的相互作用,并可以被检测的分子。

3.Tm值: DNA熔解温度,指把DNA的双螺旋结构降解一半时的温度。

4.转染:将外源DNA直接导入真核生物细胞的过程称为转染。

5.转化:将重组的DNA分子导入细菌,使其在细菌体内扩增及表达的过程称为转化。

四.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限制性内切酶的定义、命名原则和分类。

答:定义:限制性内切酶是能识别和水解双链DNA分子内特异序列的核酸水解酶类。

命名:通常由3个斜体字母表示,第1个大写字母为来源微生物的属名第1个字母,第2、第3个小写子母取微生物种名的头两个字母。

分类:根据酶分子组成及裂解方式的不同,将限制性内切酶分3类,Ⅰ类和Ⅲ类限制性内切酶在同一酶分子中兼有修饰(甲基化)作用和依赖于ATP的限制水解活性,Ⅱ类限制性内切酶能识别并水解特异性的核苷酸序列是DNA重组技术中最重要的工具。

2.PCR引物的设计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1.用于PCR反应的引物需要两条,分别设在被扩增目的的片段的两端,并分别与模版正负链序列互补。

2.引物的长度一般以18-25个核苷酸为宜,引物过长容易产生寡核苷酸的链内互补,形成发夹状结构,影响引物和模板之间的互补。

3.两条引物之间尤其在3’端的序列不能有互补,以免形成引物二聚体。

4.引物的碱基组成应平衡,避免出现嘌呤、嘧啶碱基堆积。

5.PCR扩增中的退火温度是根据引物的Tm值而决定的,两条引物的Tm值不能差太大。

6.根据需要,可在合成引物时于其5’端加修饰成分。

3.试述实时荧光PCR水解探针法的实验原理?

生物学检验 篇3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化妆品;应用

【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19-01

微生物的指标和化妆品的质量具有紧密的联系,其中微生物的指标会危害到化妆品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目前,微生物指标对化妆品的影响逐渐受到各界的关注,各个国家分别制定出化妆品的微生物指标,以便有效的确保化妆品的产品不受污染,从而有效的提高化妆品的质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1]。因此,微生物检验在化妆品检验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应用价值越来越高。随着我国化妆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微生物检验在化妆品检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本研究通过对150个化妆品样品进行微生物检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市场上比较常见的化妆品,随机抽取化妆品生产商和销售商,对抽样的150份样品进行检验,所有的样品均符合检验卫生标准要求,均在保质期以内。对150份样品进行使用前、使用30天和使用60天后微生物检验。

1.2方法

其一,检测的项目。对150份化妆样品中的菌落数进行检验,主要包括菌落总数、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粪大肠菌群、铜绿假单胞菌以及酵母菌等。

其二,检测方式和评价标准。根据《化妆品卫生规范》中的相关标准要求进行检测,其中6项指标中的任何一项超出卫生标准,表示该化妆品不合格。

2.结果

针对本次抽样检查的150份化妆样品中,检验结果显示:

(1)使用前。化妆品样品的微生物总体合格率为98%,其中菌落总数合格率为98%,金黄色葡萄球菌、酵母菌以及霉菌的合格率为100%,铜绿假单胞菌和粪大肠菌群的合格率为98%。

(2)使用30天。化妆品检验中微生物的合格率为96%,其中菌落总数的合格率为93%,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粪大肠菌群、铜绿假单胞菌以及酵母菌的合格率为98%。

(3)使用60天。化妆品微生物的合格率为92%,其中菌落总数的合格率为82%,金黄色葡萄球菌、粪大肠菌群、铜绿假单胞菌的合格率为98%,酵母菌和霉菌的合格率为94%。

结果表明,使用前、使用30天和使用60天的化妆品,微生物的合格率会随着化妆品使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因此,化妆品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出现二次污染,其污染情况和使用时间成正比。

3.讨论

3.1微生物检验在化妆品检验中存在的问题

微生物检验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尤其是化妆品微生物含量超标问题。针对化妆品检验的方式主要是采用抽样检验,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市场各种各样的化妆较多,由于市场的需求量较大,化妆品行业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化妆品质量问题较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微生物检验的难度,其中工作量在逐渐加大。因此,急需要质检部分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对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和改革,以便有效的确保化妆品的使用安全[3]。

3.2微生物检验在化妆品检验中的应用方法

其一,微生物检验需要增加空白作为实验对比。为了有效的避免操作失误和误差的出现,就需要适当的增加空白作为对比。空白对比的数量需要具有一定的限制,例如在进行群落总数检验时,需要设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空白对照,以便更加准确的反映出样品中群落总数的实际情况,减少误差的出现。针对酵母菌的检验,需要设置一个或两个空白对照,由于酵母菌培养时间较长,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微生物的繁殖可能性就越大,设置的空白对照可以有效的提高实验的可靠性[4]。

其二,在进行粪大肠杆菌检验的时候,目前我国通常会使用靛基质试验方法,由于这种方式检验的结果存在较大误差,对化妆品微生物的实际含量检验具有一定的影响。针对化妝品微生物中的粪大肠杆菌的检验,这类菌群不仅需要氧气,同时又含有厌氧菌,只有在温度适宜,通常达到44.5℃的时候才能够发酵成气体,但是如果在试验中加入靛基质就会影响到实验结果和准确性。因此,在粪大肠杆菌的检验中,要避免使用这种方式检验。

3.3微生物检验在化妆品种的应用发展情况

在化妆品检验的时候,需要对半成品以及成品检验,只有对半成品进行检验之后,才能够进行进一步的生产和包装。只有完整的成品经过卫生检验合格之后,才能够进入到市场中。我国针对化妆品的微生物检验,逐渐完善了较多的检验技术和方法,并提出了一些比较适当的微生物检验和产品质量控制的菌群检验方法,在化妆品质量的保障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通过对市场中抽样的150份化妆样品进行检验分析,分析化妆品使用前、使用30天以及使用60天微生物检验的合格率。表明,化妆品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出现二次污染,并且是污染的严重程度会随着化妆品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加重。

综上所述,化妆品在使用的过程中,具有二次污染情况,使用的时间越长,其污染的越严重。因此,需要正视微生物检验在化妆品检验中的积极作用,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出相关解决措施,并做好检验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明育.我国化妆品微生物检验现状及发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2(01):51-53.

[2]谢小保,李彩玲,刘年俊,等.化妆品微生物检验影响因素的探讨[J].生物技术世界,2010(8):125-126.

[3]覃洁.化妆品微生物检验操作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微生物学杂志,2009(01):104-106.

微生物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探讨 篇4

实验室潜在的感染危险因素

根据有关医学统计和报道, 在医院实验室感染事件中, 细菌感染约43%, 在所有感染因素中占首位;仅次于细菌感染的是病毒感染 (27%) 和立克次体感染 (15%) 。而从致病原角度来看, 主要包括伤寒、Q热以及布鲁菌病等, 其中, 衣原体感染所致的病死率达7.8%。在常见的病毒感染类型中, 以肝炎病毒、委内瑞拉马脑炎等病毒感染的发生率最高, 约占全部病毒感染事件的36%。具体来说, 实验室潜在的感染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指因实验室本身的设计问题, 室内未设置排风扇, 在离心液体操作中产生的气溶胶会导致工作台、地面以及空气污染, 实验室人员在接触到细菌后, 容易感染肝炎或者发生呼吸系统疾病。这种感染机制为检验人员接触了感染者的体液和血液等标本, 尤其是接触了具有传染性质的体液或血液标本, 因为污染物刺伤而引起血液传播病感染。在全部感染风险因素中, 以因被患者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而引发感染的概率最大, 而据有关文献报道, 被实验室血液污染的针头所刺伤而感染HBV的事件为6.0%~30.0%[2]。

化学因素:化学因素则指实验室人员在平常的工作中会接触到多种化学试剂, 比如在使用油镜或显微镜之后, 需利用二甲苯对仪器进行擦拭、清洁, 或者在常规消毒时要接触过氧乙酸、“84消毒液”、戊二醛以及甲醛等多种灭菌、消毒剂, 而灭菌和消毒剂中, 本身就含有很多有毒的化学成分, 人体接触后可能会出现皮肤损伤、黏膜损伤、神经系统损伤和呼吸系统损伤[3]。

物理因素:物理因素多为实验室设备和仪器产生的辐射会对实验室工作者造成危害, 比如实验室紫外线消毒灯等, 在工作时间若长时间使用, 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主观因素:实验室作为检验科的核心单位, 其日常检验工作量比较大, 对检验的时效性、质量均有着很高的要求。同时, 因为实验室本身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或不健全, 实验室相关工作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弱, 对潜在的感染危险因素缺乏必要的认识, 并且无菌操作观念不强, 在实际工作中, 消毒隔离制度的执行力较差, 有时出现不戴口罩、工作帽或手套等情况, 在工作场所内吸烟、进食或饮食, 或出入工作室不及时更换工作衣等, 都有可能引发微生物实验室感染。

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加强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教育, 强化无菌观念:由于大部分检验科人员对于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缺乏足够的认识, 将日常工作的重心完全放在检验技能学习上, 对生物安全知识知之甚少。因此, 在今后的安全防护工作中, 应该着力组织检验科全体人员认真学习和研读实验室相关的安全管理条例、安全通用要求以及医疗废物的相关法律法规条例, 使实验室人员能够全面了解到实验室最为常见的一些危险感染因素, 如气溶胶吸入、污染针头刺伤、感染动物咬伤以及外伤等, 进一步强化自我保护意识, 严格按照实验室相关操作、使用标准开展基本工作, 将安全防护当作一种潜在的行为习惯。

开展全方位的清洁和消毒管理:清洁与消毒是日常实验室工作中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 也是创造干净、安全工作环境的重要条件。因此, 要坚持定期清理相关的试验仪器和设备, 对实验室所有物品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包括相关试验器材、检验设备、办公用品、离心机、加样器和显微镜等, 可选择使用浓度2%的中性或碱性戊二醛溶液做消毒处理。

妥善处理医疗废弃物:实验室传染源以患者体液、血液和分泌物等为主, 若患者本身患有传染病, 其血、尿和粪便标本就存在着较强的传染性, 因此, 在临床检验或试验结束后, 须立即对这类标本实施严格的消毒处理。在处理过程中, 严格按照医院废物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消毒和管理, 避免发生医疗废物泄漏、流失或扩散事件。此外, 应该安排专业人员收集、运输和处理这些医疗废物, 并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医疗废物登记。

严格执行实验室标准化操作制度:在检验工作中, 若需要检验患者的体液、血液或粪便标本, 需事先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出入实验室时要及时更换工作服, 戴好工作帽、手套和口罩, 在接触一些传染性较强的试验材料或标本时, 需身穿隔离衣, 戴专门的护目镜, 穿胶鞋等, 同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 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综上所述, 在今后的实验室管理工作中, 应该着重加强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教育, 要求实验室工作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 定期对实验室设备、仪器和其他物品进行清理和消毒处理, 妥善处理好医疗废物, 才能有效预防微生物感染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瑞军.微生物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0, 20 (1) :201-202.

[2]杨昌劲.微生物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防范措施[J].内蒙古中医药, 2014, 20 (13) :88.

微生物检验实习小结 篇5

通过这次严谨而有序的实验实习,为我们先前在教学中学习到的知识提供了一个实际的操作实施平台,也为今后在这方面检验技术的工作起到了指引作用。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并不了解具体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检验技术的具体流程,注意事项等等非常关键和必须的防御手段。

通过此次生产实习,使我们对以前所不熟知的问题有了深入的认识,也对目前的情况有所思考和感悟。在我看来,动物检疫人员在我国国民生活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民以食为天,没有认真负责的实验检测,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饮食灾难,为此,我感到非常自豪和骄傲。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我将一如既往的认真下去,无愧自己的职责和称号。在此感谢我院的各级领导,特别是我的指导老师赵宇军教授。

生物学检验 篇6

【关键词】医学检验 微生物学 微生物检验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60-02

在医学检验专业当中,微生物学及检验是非常重要的课程之一,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检验对象和检验条件设计检验方案,并保证技术方法的适宜,同时能够正确分析检验结果。由此可见,该课程的学习需要非常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方法、新技术不断出现,学科间的渗透也逐渐加强,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和内容已经无法满足临床的需要[1]。为了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

一、优化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

医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病原谱的极大转变,越来越多的机会致病菌和耐药菌株已经逐渐替代了传统的病原微生物,一些新型的传染病和病原体也不断出现,在此基础上,微生物学及检验课程中的内容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必须对微生物学及检验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精简,不但要重视传统的病原体的复发,而且要重视新的病原体的不断出现。比如对于一些传统病原如沙门菌、脊髓灰质炎病毒、白喉杆菌、麻疹病毒等,应将对学生们的要求由掌握改为了解,并通过学生自学、教师指导的方式进行即可。学习的重点应逐渐向公共卫生问题等焦点上偏移,比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奈瑟氏菌属等内容就要求必须掌握,同时增补冠状病毒、禽流感病毒、霍乱弧菌以及大肠杆菌等较新的、与目前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并加强对条件致病菌、耐药菌株、发病率高但目前无特异性防治方法的病原物生物以及与优生有关病毒的教学[2]。通过教学内容重点的偏移,让学生们能够更加了解临床微生物学的检验工作重点、研究的热点,做到教学和临床的有机结合。

二、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1.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优化。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们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并不高,教学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少而精”的原则,通过重点授课等方式,将需要重點掌握的菌种讲得更精更细,而在讲解这些菌种的生物学性状、免疫性、致病性以及微生物学检查等内容时,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横向对比法、启发式教学法等,让学生们能够触类旁通[3]。教师应将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让他们学会自己学习,自己动手通过列表等方式将已经学过的了解到的病原微生物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起到引导作用,从而有效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维能力,并让他们形成主动学习、思考的习惯。

2.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境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的效果,但必须综合考虑师资力量、学生的配合能力、教学条件等因素。比如在对流行性的感冒病毒进行学习时,教师可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流感更容易爆发流行?流感病毒的变异性为什么更强?微生物检验工作与流感的防治工作有何关联和意义?学生们在接收到这些问题后,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分小组进行讨论,找到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们的学习动机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从而充分地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学的效果。

3.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的充分利用。在微生物学及检验的教学中,包含了许多形态学内容,这些内容都比较抽象,因此不利于学生们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法,将病原微生物标本使用显微摄影拍摄后制作成课件,并从网络上搜集相关的动画和图片,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应用,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到需要他们掌握的病原微生物,从而形成形象化的认识,在图文并茂的基础上让他们更加快速地掌握各种病原菌所具有的典型形态[4]。

三、优化考核方式,让考核结果更加科学

考核方式的单一化一直都是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学分制的引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考核方式得到优化,该考核方式是通过计算学分来衡量学生们的学习量,以及学业的完成情况,这样的方式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他们的个性化发展,真正地实现因材施教,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5]。因此对于微生物学及检验这一课程的考核,可以做如下改变:期末的考试成绩占50%,实验考试占30%,平时的测评占20%,从而实现综合评定。注意平时的测评内容应包括实验操作的能力测评,在实验的过程中是否规范,以及实验的结果是否记录,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是否科学等。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学生们的才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微生物学及检验课程当中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因此在教学中应针对该课程的实践性和技能性,对教学的内容、模式和考核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丁剑冰,王红英,王松等.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与医学检验专业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4,21(15):687-688,693.

[2] 李琴,李晶琴,任立平等.三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3):453-454.

生物学检验 篇7

1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主要内容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食品的基本要求是无毒、无害,保持原有营养成分。以此为依据,食品微生物检验主要包括2方面内容:

1.1 致病菌的检测:

在检测致病菌时,主要是测定和检验空肠弯曲菌、李斯特氏菌、霍乱弧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副溶血性弧菌等病原生物。在对食物中毒进行研究时,除了要对致病菌做定性检验外,还要做定量检验,这是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必要部分。

1.2 判断食品微生物污染程度指示菌的检测:

判断食品受微生物污染的程度,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是主要的指示菌。大肠菌群与粪便污染有关,通常被视为粪便污染的指示菌,大多用于日常饮水和食品卫生质量的评价,且其具体含义不同。细菌总数又称为菌落总数,是指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1 m L日常饮用水或1 g食品在37℃的恒温条件下,经过24 h培养所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是判断食品和饮用水受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2]。

2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特点

2.1 法律性:

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不容乐观的现状,很多国家都制定并颁布了很多检验法规,详细规定了微生物检验的内容、程序等。检验人员必须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开展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否则不仅不能保证食品安全,而且会受到法律法规的惩罚。

2.2 细菌数量少,难以检测:

在食品微生物检验过程中,食品中往往有大量需要被分离的杂菌。相对来说,细菌的数量很少,这无形中增加了食品微生物检验的难度。

2.3 准确性和快速性:

所谓准确性是指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以及可靠性和预测值,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要保证检验的快速性,以便尽快确定食品是否安全,确定食品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便采取得力的措施避免和降低食物中毒及其传染病等突发事件的发生,为早期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依据。

2.4 样品采集要求高:

食品微生物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食物为媒介传播疾病的微生物,这类微生物较多,是引发人类和家畜疾病的罪魁祸首;二是食品工业微生物,如果不定期检测这类微生物,会发生变异而演变为病毒;三是可以使食物发生腐败变质的微生物;四是可以引发人类食物中毒的微生物。与其他较为专业的微生物检验相比,涉及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较多,其检验过程肯定非常繁琐复杂,相应样品采集要求也很高。

3 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室为了保证检验结果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存在而建立的操作程序体系,是保证食源性致病菌的培养、分离、鉴定及血清学试验等的准确性,避免因操作变化导致检验结果错误。它分为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

3.1 室内质量控制:

室内质量控制是实验室内部采取的以对比分析、跟踪以及对实验室工作的连续性控制计划。

3.1.1 人员:

实验室微生物检验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上岗前必须接受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要求其具有较熟练的操作技能,强烈的质量意识,并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避免和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干扰。操作要求:(1)操作人员必须牢固树立无菌观念,整个过程要求无菌操作,严格按照GB/T4789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进行操作。(2)用无菌工具无菌操作取样。(3)按照GB/T4789标准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出实验结果。同时,检验人员还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较强的责任心。检验人员要经常参加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学习和培训,掌握前瞻性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3]。

3.1.2 设施和环境:

从事微生物检验的实验室属于特殊实验环境,也是实验结果保证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室应具备进行微生物检验所需的适宜、充分的实施条件,包括检测设施(专用于微生物检测和相关活动)和辅助设施(大门、走廊、管理区、样品区、清洁间),特殊的设备要在特殊的环境下放置和操作。同时应制定合理的环境监测程序,并对其记录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要规划好实验室布局,减少样本污染和人员危害,具体的操作区和办公区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根据实验室所涉及微生物检验的种类和GB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确定实验室属于何种防护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其基本配置是否满足该等级微生物检验的要求和生物安全要求。

3.1.3 检测设备:

实验室应具备开展相关检测项目的设备/仪器,并制定和实施相关设备/仪器的维护、校准和性能验证的程序,以确保其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并根据使用频率在特定时间间隔内进行维护和性能验证,并保存相关记录。

3.1.4 培养基及试剂等的质量要求:

GB/T27405-2008《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食品微生物检测理解与实施》中明确指出了微生物实验室必须对培养基进行评估。因此微生物实验室对每次购进的培养基必须采用标准质控菌株或生化反应等措施来进行必要的技术验证,以确保培养基的质量。

3.1.5 检验过程的质量要求:

(1)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和次级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内部质量控制;(2)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3)利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4)对留存的样品进行再检测。在整个检测过程中,要设立阳性、阴性对照,这项工作实际上是对操作过程的质量控制,也是对人员能力、仪器设备、培养基以及环境设施的间接控制。在检测过程中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可及时查找原因,及时排除。

3.1.6 实验室安全要求:

实验室应根据所操作的生物因子的危害程度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相关防护屏障要符合相应生物安全级别的要求。为确保微生物检验人员不受危害,应规定微生物实验室的操作规程和检验人员应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同时,微生物实验室应有警示标识,以警示进入实验室的人员了解其可能产生的危害,必须进行相关防护后才能进入。加强检验人员的安全知识培训。微生物实验室必须对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通过一定的灭菌处理后才能废弃。

3.2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室间质量要求:

室间质量评价是通过互相校准和(或)检验对实验室的操作和结果所进行的评价,一般性检查项目主要包括:(1)仪器设备的操作书,使用、保养、维修记录。(2)培养基和试剂的配制记录、培养基的保存方法、灭菌质量、有效期。(3)室内全面质量控制的建立,工作人员熟练程度的考核和盲样试验的进行情况,检验操作手册及操作规范性[4]。

总之,提高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对于提高生活质量,保障生命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与此同时,食品种类越来越多,意味着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难度越来越大。这要求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时应遵守职业道德,保持严谨科学态度,注意各个环节来确保微生物检验数据的准确性;采用快速和大批量的检验方法,来提高检验效率;形成标准化的实验条件;提高和保证检验的精度和灵敏度。

参考文献

[1]邢秀英.如何提高食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J].科技传播,2011,(4):70.

[2]盛东.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特点[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0,10(2):230-231.

[3]李志勇,谢钧宪,许龙岩,等.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J].检验检疫科学,2004,21(4):5-9.

生物学检验 篇8

1修订教学大纲, 优化教学内容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 许多传染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少数已被消灭, 病原谱已发生很大的变化, 传统意义上的病原微生物在临床上的重要性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耐药菌株及机会致病菌所替代, 新型病原及所致的传染病不断被发现, 为此, 我们组织临床检验专家及有教学经验的教师, 本着精简、优化教学内容。重视旧病原体的复发和不断出现的新病原体的原则。反复研讨、认真推敲, 对《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原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如将其各论中传统病原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白喉杆菌、脊髓灰质炎病毒、麻疹病毒等微生物的基本内容由以前要求掌握改为熟悉, 各论的重点移到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上。如将奈瑟氏菌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密螺旋体属等内容改为掌握;增补甲型H1N1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SARS冠状病毒、朊粒、O139霍乱弧菌等较新的内容;对 L型细菌、幽门螺杆菌等研究热点内容作了适当扩展;加强对耐药菌株、条件致病菌、与优生有关的病毒、无特异性防治办法又发病率高的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教学。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工作重点、目前实验室需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的热点等。修改后的大纲, 内容上体现了时代性与先进性, 要求上更体现了教学与临床的结合。

2改进教学方法, 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得当是教学成功的关键。笔者在教学中采用讲授与实验并举的原则, 主要采用启发讨论、提问、实例、谐音、归纳等各种方法综合运用的教学方法, 现简要介绍如下几种。

2.1 启发、讨论式教学

目前, 在教学中已被广泛采用的 PBL ( Problem Based Learning ) 教学方式, 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PBL教学是经过广泛论证和认可的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 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启发式教学, 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在教学中, 部分课时我们开展了“以问题为核心, 启发、讨论并举”的教学方法, 启发学生将基础理论同临床实践联系起来, 开启学生的主动思维。具体操作为事先准备多个临床典型病例, 每个病例由一个学生主讲, 其他学生参与讨论。从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引发出多个相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以这些问题为核心, 运用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展开讨论并推断病人可能感染的各种病原体并作出相应的鉴别诊断。讨论课中每个学生均有一次主讲机会, 以学生讨论为主, 教师进行总结和建议。这种学习方法使学生们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 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等有更加深入和生动的理解, 有助于他们对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的掌握。同时, 在案例讨论中也培养了学生临床综合性思维的能力, 为今后步入临床学习打下基础。

2.2 提问式教学

提问式教学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增强参与意识, 调动学习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可了解学生的学习效率。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 教学是提问的艺术, 如果被提问者不断思考“好”的问题, 就可以被教师引导着发现真理。通常课前提出问题, 回顾上次课讲授的内容, 同时引出新的内容, 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并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课后提出问题, 可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课中提出问题, 可以让学生经常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 并能够与新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 增强学习的系统性。如在讲到破伤风芽孢梭菌致病机制时, 可以提问“谁能说出外毒素致病机理?”, 这样可以引发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 提出问题后, 学生可能不能马上回答出来, 这时教师可以引导, 让学生逐步记忆起来。同时, 我们将课堂提问记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

2.3 学生模拟课堂教学

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锻炼其演讲与口才能力, 体验教师的教学工作, 我们选择难易程度适中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当小老师, 模拟教师讲课, 学生上完课后由其他同学评价教学效果。为了上好一堂课学生要查阅相当多的资料充实教学内容, 这样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 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与运用, 但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于这种教学方法, 教师精选教学内容是关键。

2.4 实例引导教学

实例引导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结合实际生活思考问题, 在讲绪论一章, 教师对微生物定义简单复述后,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与微生物有关的例子, 学生的想像力立刻被激发起来, 他们可以举出一些书本上没有提到的例子, 如家乡的腌泡菜、豆豉、臭豆腐等, 当学生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之后, 教师及时对微生物的特征进行归纳小结, 然后就微生物定义本身反向引导新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食物为什么会变质?水为什么要煮沸后才能饮用?勤晒被褥、衣物的目的是什么? 酒是怎样酿成的? 醋为什么有酸味? 肝炎是由什么病原体引发的?在教师的连续发问中, 无论学生的想法和解释多么离谱都要鼓励, 之后告诉学生要弄清这些问题, 我们必须学习一门新课程, 临床微生物学。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5 巧用谐音帮助记忆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要记忆的内容相当多, 我们巧用谐音帮助同学们记忆取得较好的效果, 自然界中微生物种类繁多, 但主要归纳为八大类。在备课时我通过反复拼组串联, 把它们谐为以下这句话:“立刻选一支细针线串病毒”。其中, 立刻——立克次体;选——螺旋体;一——衣原体;支——支原体;细——细菌;针——真菌;线——放线菌。因为大多数同学都有选择粗针线串纽扣的经验, 告诉同学病毒非常小, 所以才选细针线串。在讲热力灭菌法时, 我让同学记住四个字:烧、烤、蒸、煮, 再逐步如下讲解:烧:焚烧、烧灼;烤:干烤;煮:巴氏消毒法、煮沸法;蒸:流通蒸汽法、高压蒸汽灭菌法。通过实践, 谐音记忆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6 归纳总结及时复习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各论知识点多, 且内容较散, 这需要我们归纳总结, 及时复习, 强化记忆。把生物学性状极似, 致病因素相同的细菌归纳为一类。如革兰阳性的球菌、杆菌、革兰阴性球、杆菌;能产生外毒素的细菌、能产生内毒素的细菌;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能引起化脓性感染的细菌;能引起败血症的细菌;能引起腹泻的病原体;细菌培养时营养要求高的细菌;专性厌氧菌;专性需氧菌等等。通过这样的总结归类, 就能使学生条理性地理解和消化。以达到“抓点带面”的学习效果。

2.7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各论中有很多形态学的内容, 比较抽象。我们利用病原微生物形象直观的特点,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 将病原微生物图文并茂的呈现给大家, 我们还重视对网络教学环境的利用和建设, 建立了课程教学的网站, 构建了网络课程, 将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大纲、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医学微生物学图库等课程教学资源。在课程网页上开辟专栏, 介绍微生物学新进展, 对微生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教与学的讨论, 把课堂扩展到课外去, 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有利于实现“学为主体, 教为主导”教学方式的转变, 有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及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为体现实验教学的连贯性、系统性, 我们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组合, 首先从人性化角度进行实验分组。以前实验分组经常是按学号依次排列, 现在我们就班级人数分8~10组, 4~5人自由搭配 (可按性格、男女等) , 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 有利于团结协作。第二, 采用科学研究的思路, 注重微生物学基本技能的训练, 统筹安排实验内容, 设置实验项目。第一部分为基本技能训练。我们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法, 教师讲解并示教, 指导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实验, 熟练掌握基本的实验技术, 内容包括细菌的形态学检测 (取材、涂片、染色、镜检) 、细菌的分离培养及观察 (培养基制备、细菌接种、生长现象的观察) 、细菌的消毒与灭菌、药敏试验等, 每个实验既独立而又内在关联。对实验结果观察进行严格训练, 实验小组间进行对比分析, 让学生既掌握了微生物学检验的一般技能及检验程序, 还让学生了解实验中允许出现的误差和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第二部分为综合性实验。结合临床病例, 让学生完成由基本实验操作技术组成的几大实验: (1) 脓汁或血液标本的病原菌分离鉴定; (2) 粪便标本中病原菌分离鉴定; (3) 痰液标本细菌学检查; (4) 流感病人含漱液的病毒分离鉴定。学生对细菌进行分离培养、形态观察、生化反应、 血清学鉴定及药敏测定。每个实验既自成体系, 同时又将各种基本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验全过程均在教师指导下合作进行, 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第三, 制定合理的实验考核方案。为全面了解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我们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实验技能量化考核标准, 技能考核单列成绩单, 实行百分制, 其中实验报告占10%, 出勤、实验态度占5%, 平时操作考核占20%, 期末考核占65%, 严格、客观、公正地考核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水平。

通过以上的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所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操作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学生进入实习医院后受到各科室带教老师的好评。

生物学检验 篇9

1 2004年4所医院微生物检出结果 (见表1)

2 由调查结果引发的教学思考

2.1 微生物检验教学迫切需要调整内容

2.1.1 强化条件致病菌的教学

教学大纲要求, 病原性球菌第一章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为重点, 而调查结果表明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感染率在各级医院都较高;肠杆菌科的重点为志贺菌、沙门菌, 而调查结果表明条件致病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却遥遥领先;另外, 存在于皮肤、肠道正常菌群的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真菌等感染率也相当高, 这提示我们教学中要强化有关内容。

2.1.2 强化检验程序, 淡化检验方法

本次调查仅限于县级以上的有微生物检验能力的医院, 但这些医院由于条件不一样, 检验方法存在较大差异。由于检验方法受各种因素如检验仪器、诊断试剂等限制, 存在较大差异, 若过于强调某种检验方法无疑是在限制学生思路, 所以讲课时应以检验程序为主干, 略讲检验方法, 灵活说明大型仪器检验和手工操作的不同, 这样学生既能适应基层医院, 又能适应大医院。

2.1.3 加强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实验的教学

药敏实验是微生物检验的另一重要环节, 它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及耐药菌株的分析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过去的教学都忽略这部分内容, 仅安排1学时理论、1学时实验, 略讲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的纸片扩散法 (K-B) 和K-B联合药敏实验, 省略稀释法和厌氧菌及结核菌药敏实验方法, 这样无法满足临床需求。

2.1.4 增加细菌自动化、微型化设备和新技术使用、原理及操作方法的教学

国内计算机应用的普及, 为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自动化、微量化提供了可能。以上4所医院都采用程度不同的自动化高、快速适用的细菌鉴定和药敏系统, 若不增加这部分内容教学, 仅教授传统的人工细菌检验方法, 学生就很难适应临床工作, 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2 强化实验教学

微生物检验是一门医学检验专业课,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实验课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实验课与理论课比例在1∶1左右, 这就决定了实验课在整个微生物检验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实验课分3类, 一是验证理论, 如细菌等的形态观察、细菌的分布、化学物理消毒法、细菌的生长现象观察等;二是直接为临床应用打基础, 如革兰染色、抗酸染色、细菌鉴定;三是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如培养基制备。无论哪种类型的实验课, 教师都要讲明实验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 让学生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实验中。一般示教操作由教师演示, 教师要以严谨的态度为学生做示范。学生分组实操作时, 教师要细心观察, 具体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只有通过正确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训练, 才能实现实验课的目标, 为学生将来的临床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2.3 加强教师临床实践

生物学检验 篇10

1 医学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教学的现状

医学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由于涉及教学基础理论知识多、抽象、难以理解,给教师的授课带来困难,而且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检验仪器不断地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检测项目由原来的单一项目检测到多项联合检测,检测内容由简单的基本定性或半定量到微量、超微量检测;基因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细胞生物工程技术、分子生物学工程技术等,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1,2]。因此,对检验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该课程设置仍然按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课程之间独立性较大,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无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3]。

综上所述,医学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教学只有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和实验技能。

2 理论教学改革

2.1 更新教学观念

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如何培养出知识面广、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式全面发展人才,是医学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传统教育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关键环节的选择与确定多由教师掌握,而这种选择很难适合每个学生[4,5]。新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教师从传统的“惟师是从”专制型师生关系,构建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协作关系。教师的主要职能由“教”变为“导”。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重视能力培养,注重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具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保证。首先根据河南大学实际情况,选送一些实践经验不足的教师到医疗条件和技术条件较好的医学院校和医院进修或短期培训,要求青年教师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共同切磋授课经验,集体备课,使他们了解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能将最新的检测技术和信息介绍给学生。在教学上指导青年教师,培养一支既精通专业理论又熟悉实验操作、科研能力较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2.3 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组合

教材是教学中最重要的平台。选用教材时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认真听取他们的建议,以此作为甄别,也应征求学生对所用教材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教材的使用还需要各教师根据各自专业层次,培养目标,教学时数的不同,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侧重,然后编写好相应的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整体优化与筛选结合[6,7,8]。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以临床常见疾病及其生化检验指标为主线,突出疾病的生化机制和生化检验技术两个方面,力求将生化检验与疾病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结合起来。

3 实验教学改革

3.1 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准备工作

为了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对实验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因此我们在每次实验课之前,有计划安排一部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由实验员手把手教他们配试剂,教师放手不放眼,及时纠正操作中的错误,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综合性的专业实验技能和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等适应科研的能力。这种做法极大地增强了主人翁意识及责任感。学生在实验准备工作中学到许多实验课中学不到的知识。学生对实验准备工作的兴趣不亚于上实验课,而且收获颇丰。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3.2 开放实验室

开放实验室,相当于开辟了第二课堂,全面推行素质与创新教育思想,健全“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是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9,10,11]。学生成为开放实验室的主体,在学生中全面开展探索性实验,自己选做实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开放实验室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既增加了实验室的利用率,更主要的是它锻炼了学生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加其想象空间,锻炼了独立工作的能力[12]。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教师更加能够了解学生对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3.3 组织实验技能的考试

实验课结束后,为如何进行实验课考核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现在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13,14,15]。具体考核方法是每名学生准备一套实验器材,进行方法学实验考核,考核之前同学要自行写出方法学实验设计,然后在教师审核后自行配置试剂准备进行实验。教师实验考核前宣读考核细则,细则包括实验每个具体操作步骤,包括吸量管的正确使用,加样器的正确使用,仪器的调试使用,包括直到实验结束后,试管的刷洗都有具体评分。教研组所有教师在考试时均作考官,监督同学的每一步操作,这种做法使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不敢有丝毫的麻痹与放松。这种考试方式,是对学生的一种全面的考核与检验,包括是否能正确设计完整实验和独立完成实验,考试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扎实的基本功。

生物学检验 篇11

关键词:职业教育医学检验实训教学

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1],同时兼顾理论知识学习,以便通过相应的资格考试,获得行业准入资格[2]。生物化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作为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在职业教育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同是也要强化对生物化学检验中重要检验原理的认识和理解,为通过资格考试奠定基础。因此,开展生物化学检验实训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兼顾对经典检测理论的学习和再认识[3]。本文对生物化学检验实训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优化实训教学提供思路。

1.生物化学检验实训教学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1.1 实训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脱节

目前,生物化学检验实训教学基本是实训老师完成实训准备,学生在两节课内完成某一个单项检测,而临床检测是组合检测。例如,在肝脏疾病的检验中,实训教学安排分3个实训:谷丙转氨酶测定、总蛋白测定、白蛋白测定,这样教学安排虽然保证实训内容可以安排在相应的理论教学后,但实训项目安排存在时间间隔,导致实训内容的连贯性性欠缺,知识的连续性和总体分析问题的能力遭到破坏,以致学生难以建立对实训结果的综合分析的能力。在医院的临床生化检测中,上述的3项均属于肝功能组合检验,标本同步操作分析,综合分析检测项目的数据,才能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这种差异导致学生参加工作后,无法对检查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与审核,对在学校的学习产生怀疑。

1.2 生化实训方法与临床方法脱节

现在,生物化学实训教学中,基于成本控制的考虑,实训项目选择的实训方法以手工法为主。随着科技的进步,生化检测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甚至某些医院已经启用生化一体机。虽然不同医院的生化检测自动化程度存在差异,但生化分析仪使用的实训方法基本是速率法。学生在实训教学中无法体验自动化的优点及无法在自动化越来越高的生化检测中的对自身的定位,难以认可自身在职业中的价值,由此导致学习积极性降低[4]。

因此,现行的实训教学培养的学生刚到医院上班时,较难适应临床工作,对自身价值认可度低,对前途和个人发展充满困惑。

2.应对措施

2.1 实训教学内容尽量与临床接轨

在原来实训教学内容安排的基础上,通过教学调节把实训课集中在一个上午或者下午,甚至一天,参照医院检验科的操作,把同类实训项目组合在一起,例如把总蛋白、白蛋白、胆红素和ALT、AST、C,.GT、ALP等组成肝功能组合,把血清钾、钠、钙、氯化物组合成电解质分析,把血清尿素、肌酐、尿酸组成肾功能组合,让学生在一个模拟检验科操作环境下对标本进行综合分析,增强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项目测定安排次序能力,提高其工作效率,做到实训教学与医院临床接轨。在进行综合性实训教学时,如血脂分析,让2名学生设计方案,讲究效率和协作,共同完成2个标本的检测;实训操作时,讲解完实训后,利用几分钟时间分析一个实训小组在实训过程中哪些操作通过相互配合、合作可以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等。通过这些措施增强学生一方面和临床接轨,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2 了解自动化检测流程,强化人的价值和作用

针对学生在自动化检测面前对个人价值认同的迷失,可以安排学生到医院检验科,请检验科主任讲解工作安排和人员分配情况,实地观察医院工作中的分工与合作,通过观察临床生化检验的工作流程,了解人在自动化检测面前,人的职责和价值。例如:全自动生化检测仪在检测过程中,出现报警情况,工作人员需要如何处理。面对仪器报警,仪器本身是无法处理的,需要工作人员根据报警提示,同时结合检测原理及影响因素,对仪器的报警做出综合的判断后,才能采取最正确的处理。通过亲自观察,不仅熟悉自动化检测的流程,也让学生对自己的价值和作用得到认可,这比单纯的说更能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2.3 开放实训室,增强对学生独立能力和绦合能力的培养

针对实际工作中毕业生独立操作能力和综合能力缺乏的情况,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开放实训室,一方面,加强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提高其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轮流参与实训准备过程,如试剂的配置、保存和摆放,仪器设备的摆放、调试和实训后的整理工作,以及废液、污染物的处理工作,通过定期开放实训室、实训操作基本技能训练及相关知识介绍,不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能力,开放实训室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好评。

2.4 增强对学生玩代化仪器操作技能操作训练,使其了解生化如验新还展

面对教学设备与医院生化仪器的差距,我们首先立足予学院的实训设备,让学生掌握常见仪器的基本结构、测定原理和编程、操作;然后到医院收集各种不同厂家、型号、功能有别的生化仪器的操作说明书和结构图,整理成册,作为学习资料让学生了解,使其增加见识,并进行综合分析,使学生明白各种同类型的生化仪器,无论其厂家、型号、先进程度怎样变。但其基本结构和测定原理是不变的,只是功能的增减,操作程序大同小异,测定误差大小有别而已;同时,我们安排学生到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请检验科经验丰富的检验人员讲解现代化大型生化仪器的结构、测定原理、操作规程、参数设置、日常维护等情况,例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气分析仪、急诊生化分析仪和电解质分析仪等,增长学生的见识,增强其对现代化仪器的了解,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通过上述应对措施,我们从各方面加强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训操作水平,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其对现代化仪器的操作、学科新进展的了解,提高其综合素质。把学生培养成基础扎实、适应性强、与医院临床实践接轨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侯振江, 牟兆新, 李红岩.2013.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与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34(18):2485-2487.

[2] 侯振江, 李红岩, 王凤玲.2013.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岗位需求调查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34(2):243-245.

[3] 胡生梅, 张家忠, 武小樱.2012.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11(12):150-152.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篇12

目前, 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新版《食品安全法》出台, 提出“四个最严”标准, 保障食品安全。食品微生物检验是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食物中毒排查, 提供强大的支撑和重要技术手段。在实际检验工作中,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 这些情况都有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所以必须针对食品微生物检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质量控制, 在整个过程中融入质量控制工作, 提高检验的精确度, 保证食品安全。本文对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过程进行分析, 并给出一些质量控制的建议。

食品微生物检验前基础设施控制条件

检验人员的要求

食品微生物检验人员必须具有食品检验能力, 并且持证上岗。食品检验机构建立检验人员的上岗资格、培训、技能、经历档案等, 不得聘用国家法律法规禁止从事食品检验工作的人员。微生物实验室应由具有一定微生物学资质或相近专业的人员来操作, 并且要接受《食品安全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质量管理和有关专业技术培训、考核, 经过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检验人员必须有极强的责任心, 工作作风严谨细致, 有着很强的观察能力, 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 要求检验人员定期参加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培训。提高检验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 是加强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之一。

检验样品的要求

(1) 样品的采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样品必须具有代表性。 (2) 样品采集必须在无菌操作条件下进行。要防止交叉污染, 防止样品变质、损坏、丢失, 不得加入防腐剂和固定剂。 (3) 样品保证相应储存温度。应在规定温度下保存。 (4) 样品检测及时性。样品采样完成后, 必须及时送往实验室检测, 时间不超过3小时。 (5) 做好与样品有关的记录。包括采集数量、采集时间、检测日期、保存温度等。

检验环境的要求

(1) 实验室的布局和设计应考虑良好的微生物操作和安全, 为最减少微生物菌种的交叉污染, 将实验室分成洁净区、无菌区和阳性室, 严格区分办公区域和操作区域。 (2) 所有微生物样品都应采用无菌取样技术, 在规定取样区域进行操作。 (3) 实验室建立卫生管理制度, 保持实验室内清洁卫生, 实验桌台面用消毒液擦拭, 保持无尘, 杜绝污染。实验用过的废弃物要倒在固定的箱筒内, 并及时处理。 (4) 在实验完成后, 及时做好使用记录。实验结束后, 应记录环境检测结果, 并归档保存。

食品微生物检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检验仪器的要求

(1)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应具备下列仪器:培养箱、高压锅、普通冰箱、低温冰箱、厌氧培养设备、显微镜、离心机、超净台、振荡器、普通天平以及千分之一天平等。对于连续工作的仪器如冰箱、培养箱等, 每天都应进行温度监控和记录, 并定期维护。 (2) 实验室所使用的仪器、容器应符合标准要求, 经计量部门定期检定合格后方能使用。 (3) 实验室仪器安放合理, 建立仪器档案, 每台仪器应备有作业指导书, 保养、维修、使用登记本。 (4) 仪器使用后, 要做好使用记录, 包括使用情况、使用日期、使用人员等。

检验试剂的要求

(1) 食品微生物检验试剂, 应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要求, 包括商品化试剂盒和分析纯等。 (2) 试剂做好验收、确认、使用的记录, 确保每一次使用都能满足检验要求。 (3) 培养基的配制, 要按国标要求, 配置好的培养基及时冷藏保存, 放在指定区域, 标识不同种类的培养基, 防止交叉污染, 并注意在有效期内使用。

检验过程的质控

(1) 严格按照国家现行有效标准或行业内制定的符合国家要求的行业标准, 并按照国家卫生部门制定的方法进行食品微生物检验。 (2) 在检验过程中采用标准样品, 用对照品的实验过程与结果作为参照对比, 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检测标准品和对照品必须来源正规、可靠, 防止变质污染, 做好使用管理工作。 (3) 做好原始记录, 原始记录要求有足够的信息量, 并具有可朔源性。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 去除不必要的误差, 获得准确的数据。 (4) 检验报告必须清晰、准确、客观, 经过有关人员复核签字, 加盖印章后方可生效。

总结

上一篇:图形创意思维下一篇: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