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史

2024-08-20

生物学史(共5篇)

生物学史 篇1

以生物学史为素材编制试题评价学生, 是生物高考命题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历年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高考《考试大纲》中对生物学史的考查都有明确的规定。如2012年高考《考试大纲 (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 》指出考生要“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 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在近年的高考试卷中, 也有考查这方面内容的试题, 如2011年高考生物 (海南卷) 的第18题。事实上, 生物学史的内容不但在考试中受到关注, 而且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以及教师和学生等使用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 》中都有相关的内容。如2003年《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 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学习科学家献身的精神”, 并建议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对生物科学史实的引用, 因此生物学史方面的内容无论是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还是对评价和选拔人才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下面是对生物学高考中几道考查生物学史试题的分析。

类型一:对科学家工作本身进行考查

[例1] (2011年广东理综卷-2) 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 结果如下表。从表可知 ()

A. (1) 不能证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

B. (2) 说明S型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

C. (3) 和 (4) 说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D. (1) ~ (4) 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分析]在遗传物质的研究历史上, 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美国科学家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都是非常有名的, 本题是以“艾弗里的实验”为素材进行设计的。回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科学家所做实验的结果进行判断, 也可以运用DNA是遗传物质的原理进行判断。选项C描述的情况符合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 体现了对照实验的思想, 因此是符合题意的选项。

这类试题对考生的推理能力要求较高, 因为从表中的数据看, 总体上说 (1) 可以证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 原因是细菌的类型仍然是R型, (2) 中的荚膜多糖不应该有酶活性, 因为酶的化学本质通常是蛋白质或RNA, 而不是多糖。选项D描述的情况无法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因为通常说的“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针对不含有DNA而含有RNA的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来说的, 艾弗里的实验没有涉及RNA, 而且关于RNA也是遗传物质的研究是在艾弗里的实验之后进行的。

从上述分析过程可以认为, 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 如果能对遗传物质的研究过程有所了解, 尤其是能够理清科学家对问题不断深入探究和认识的过程, 那么对理解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以及参加考试都是非常有益的。通常认为在遗传物质的研究中有如下几个重要的实验值得关注, 即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944年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 以及后来从烟草花叶病毒中提取的蛋白质不能而提取的RNA却能使烟草感染病毒的研究。

[答案]C

[例2] (2004年新课标全国卷-4) 肺炎双球菌中的S型具有多糖类荚膜, R型则不具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多糖类物质, 能产生一些具荚膜的细菌

B.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DNA的完全水解产物, 不能产生具荚膜的细菌

C.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DNA, 能产生具荚膜的细菌

D.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蛋白质, 不能产生具荚膜的细菌

[分析]本题与例1类似, 也是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著名实验为素材设计的。回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科学家所做实验的结果进行判断, 也可以运用DNA是遗传物质的原理对实验结果进行判断。培养R型活细菌时, 只有加入S型细菌的DNA, 才能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这是因为DNA是遗传物质, 可以把R型活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记住了这一点, 就可以知道多糖类物质、蛋白质、DNA的完全水解产物都不能把R型活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所以选项A符合题意。

[答案]A

[例3] (2000年广东卷-45) 目前有关国家正在联合实施一项“人类基因组计划”。这项计划的目标是绘制四张图, 每张图均涉及人类一个染色体组的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具体情况如下:两张图的染色体上都标明人类全部的大约10万个基因的位置 (其中一张用遗传单位表示基因间的距离, 另一张用核苷酸数目表示基因间的距离) ;一张图显示染色体上全部DNA约30亿个碱基对的排列顺序;还有一张图是基因转录图。参加这项计划的有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的科学家, 他们在2000年5月完成计划的90%, 2003年将该计划全部完成。

参加这项计划的英国科学家不久前宣布, 已经在第32号染色体上定位679个基因, 其中55%是新发现的。这些基因主要与人类的先天性心脏病、免疫功能低下和多种恶性肿瘤等有关。此外, 还发现第32号染色体上有160个基因与鼠的基因具有相似的碱基顺序。

参加这项计划的中国科学家宣布, 在完成基因组计划之后, 将重点转向研究中国人的基因, 特别是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同时还将应用人类基因组大规模测定碱基顺序的技术, 测定猪、牛等哺乳动物基因组的全部碱基顺序。

试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测定人类的24条染色体的基因和碱基顺序, 试指出是哪24条染色体?为什么不是测定23条染色体?

(2) 在上述24条染色体中, 估计基因的碱基对数目不超过全部DNA碱基对的10%, 试问平均每个基因最多含多少个碱基对?

(3) 你认为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有哪些意义?

[分析]本题当时的编制意图是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关注生物学的新进展, 本文则是将其当作考查生物学史类的题目进行分析。

本大题的设问 (1) 以科学家在测定工作中的实际做法为素材进行设计, 主要考查了学生应用遗传学基本知识对科学家的工作思路进行分析的能力。这些基本知识主要为“人体细胞中一个染色体组中的22条常染色体和X、Y两条性染色体之间具有不相同的基因和碱基顺序”。科学家的工作思路是测定24条染色体而不是23条, 显然工作思路的提出依赖生物学基本知识, 后者是前者的基础。

应该说, 本题的素材在今天看来, 可以将其归类为生命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 也可以归类为生物学史实, 但我们认为无论采用哪种分类方法, 题目实际上考查学生的还是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从本大题的设问 (2) 和 (3) 来看, 有时候回答某些问题还需要利用题干提供的信息, 如回答设问 (2) 需要利用题干中提到的“两张图的染色体上都标明人类全部的大约10万个基因的位置, 一张图显示染色体上全部DNA约30亿个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方面的信息。考生需要借助于“10万个基因”、“30亿个碱基对”以及“10%”等进行计算得出答案。回答设问 (3) 也需要题干中提供的信息, 如“已经在第32号染色体上定位679个基因。这些基因主要与人类的先天性心脏病等有关。此外, 还发现第32号染色体上有160个基因与鼠的基因具有相似的碱基顺序”。从这些信息中可以推出“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 其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人与鼠进化关系的研究是有帮助的。

[答案] (1) 是22条常染色体和X、Y两条性染色体, 因为X、Y染色体之间具有不相同的基因和碱基顺序, 所以一共测定24条染色体。 (2) 3000。 (3) 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利于研究生物进化;有利于培育优良的高等动植物品种;有利于研究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以上4条答出3条即得满分。)

类型二:将生物学史上的实验改编后对学生进行考查

[例4] (2010年海南卷-13) 某同学分离纯化了甲、乙两种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重新组合为“杂合”噬菌体, 然后分别感染大肠杆菌, 并对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作出预测, 见表。其中预测正确的是 ()

A.1、3 B.1、4

C.2、3 D.2、4

[分析]本题是根据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改编的, 旨在考查考生运用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意, 需要对实验结果做出合理预测。根据DNA是遗传物质的原则, “杂合”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后其产生子代的表现型应该由噬菌体中的DNA决定, 而不是由其中的蛋白质决定。蛋白质外壳只是在感染时起作用。所以, 凡是含有甲种DNA的“杂合”噬菌体, 其子代应该表现出甲的性状, 即“与甲种一致”;凡是含有乙种DNA的“杂合”噬菌体, 其子代应该表现出乙的性状, 即“与乙种一致”。这样, 4个预期结果中应有2个是正确的。据此可知4个预期结果中, 1、4是正确的, 即选项B为正确选项。事实上, 回答本题考生也可以根据经典实验的原理进行判断。

[答案]B

[例5] (2011年海南卷-18) 孟德尔对于遗传学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利用设计巧妙的实验否定了融合遗传方式。为了验证孟德尔遗传方式的正确性, 有人用一株开红花的烟草和一株开白花的烟草作为亲本进行实验。在下列预期结果中, 支持孟德尔遗传方式而否定融合遗传方式的是 ()

A.红花亲本与白花亲本杂交的F1代全为红花

B.红花亲本与白花亲本杂交的F1代全为粉红花

C.红花亲本与白花亲本杂交的F2代按照一定比例出现花色分离

D.红花亲本自交, 子代全为红花;白花亲本自交, 子代全为白花

[分析]本题是参照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以及融合遗传的观点设计的, 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以及融合遗传的观点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题目中4个选项所描述的情况在实际杂交实验中都有可能出现, 但是, 并非所有的情况都既能够支持孟德尔遗传方式而同时又能够否定融合遗传方式。

按照题目要求, 正确选项必须支持孟德尔遗传方式同时否定融合遗传方式。选项A、B、D都能够支持孟德尔遗传方式, 但都不能否定融合遗传方式, 也就是说:即使按照融合遗传方式“红花基因与白花基因在子代中发生了融合”, 也能够解释这些杂交结果。而按照融合遗传方式解释时, 后代中不会产生性状的分离。所以, 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

[答案]C

以生物学史为素材编制试题评价学生, 在高考生物学科中已经受到关注, 以往的试题或对科学家的研究工作本身如实验思路等进行考查, 或将科学家的实验进行改编来考查学生。从对上述试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试题, 我们认为其考查的都是学生应用生物学基本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以及学生对科学家工作的理解能力。

此外, 我们认为在编制考查生物学史类的试题时, 要注意向学生传递科学的观点, 如关于遗传方式的问题, 历史上曾经有过融合遗传的说法, 后来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这就要求在编制相关的试题时能够做到从肯定“孟德尔的遗传方式”, 而否定“融合遗传”的角度进行构思和设计, 而不是相反或模棱两可。

生物学史 篇2

地球史上最大的生物学灾难

伴随有大部分生物死亡灭绝的地球史上最大生物学灾难发生在2个时期--大约2.6亿年前和2.5亿年前,这一结论是以东京大学汤秀川树教授为首的一组日本古生物学家作出的,他们从90年代起在日本九州宫崎县发现的沉积层进行了细致复杂的`研究工作,由于地壳构造活动在那里发现了属于古生代与中生带交接期的古代地层.

作 者:周道其 作者单位:刊 名:现代科技译丛 ISTIC英文刊名:CAAI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SYSTEMS年,卷(期):“”(5)分类号:关键词:

文化对话史的一大史证 篇3

首先,从形制上来说,新出土的景教石刻很有特色。经幢上男女两组“飞天”形象别有意味,罗炤教授指出:“此二尊‘飞天’的形象与龙门石窟的唐代佛教飞天几乎完全相同。”“但它们的身份究竟是什么?是否属于基督教的天使”还有待确定。同时,“以往我们只能看到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以下简称《景教碑》)额上雕刻的十字架及其下部莲座和两旁的祥云、花朵,虽然雕刻精致,但整幅图案较小,莲座和祥云的中国味较浓。洛阳经幢上的图像场面大,形象多,雕刻工艺精细,形象之庄重与线条之飞动浑然一体,而且整幅图案不仅具有中国艺术风格,其中的祥云还融合了波斯和粟特艺术的成分。”罗炤教授认为新出土的经幢让我们领略到更加丰富的景教美术形式和内容。荣新江教授从唐代基督教艺术的角度,指出经幢上的十字架应该仔细分析,“它其实跟景教碑上的十字架,还有敦煌卷的藏文写卷里面的十字架和克什米尔时代篆刻的十字架,都很有相比性”。

新疆大学少数民族研究基地主任牛汝极教授补充说:“景教采用经幢的形式,以前没有发现过,我今天也是第一次见到。由于经幢是佛教的传统,因此这个石刻反映出景教和佛教的融合情况。”

其次,从历史意义上来说,景教经幢作为考古文献,也是对景教史料的极好补充。美国乔治敦大学历史系的魏若望教授从宏观的角度指出了景教经幢研究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意义。“一直到二十世纪初,大部分的西方学者还认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假造的,是一个为了宣传自己的骗局,但现在出土的这个文物,说明这不是一个骗局。《景教碑》的石膏模本有四个,分别存在巴黎,梵蒂冈、美国和日本,现在全世界都在讨论这个碑文,所以这次出土文物,对于碑文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景教历史文献中,除景教碑文之外,还有七篇文献,分别是:《序听迷诗所(诃)经》《一神论》《宣元至本经》《大圣通真归法赞》《志玄安乐经》《三威蒙度赞》《尊经》。早在1992年,林悟殊教授、荣新江教授就发表了《所谓李氏旧藏敦煌景教文献二种辨伪》,指出,传统认为是敦煌出土的两篇景教写经《大秦景教大圣通真归法赞》和《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即两篇著名的“小岛文书”,乃为今人伪造的假敦煌写本。但是洛阳出土的景教经幢的出现却证明了在唐代的确有《宣元至本经》。荣新江教授也认为洛阳出土文物与敦煌写本可以互相印证。罗炤先生也的确做了这个工作,他将敦煌藏经洞所出的典籍《大秦景教宣元本经》(简称《敦煌本》)与洛阳景教经幡上的经文(简称《洛阳本》)合校,“看到了此经的概貌,可以知晓《宣元至本经》大约7/9的文字和后4/9的大体内容。特别宝贵的是,《洛阳本》让我们认识了《宣元至本经》结尾部分的基本特征。”

罗炤先生还认为,《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是《景教碑》作者景净所造的景教伪经。林悟殊在《唐代景教再研究》一书中也曾如此推测,认为此经很可能是景净“模仿汉译佛经自撰的”,非翻译所得。但当时资料有限,未敢确言。随着洛阳经幢的出土,我们看到《宣元至本经》的概貌,罗炤教授便在林教授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宣元至本经》是景净所造的伪经。他指出,景净伪造经文的初衷是与其传播基督教的思想相统一的。“对于世代居住中国、汉化程度很深、不懂叙利亚、波斯和粟特文景教经典的外籍景教信徒来说,此经也有利于他们承传、巩固其家族的传统信仰。”而且,我们在敦煌的《尊经》中可以看到,它是位列第二的景教经典。洛阳的景教徒甚至把它刻在石幢上,树立于墓前。罗炤教授认为:“这都说明了《宣元至本经》在唐朝景教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和重要的影响,景净伪造此经的愿望圆满地实现了。”

第三,景教经幢的宗教价值其实是与其历史意义纠缠在一起的。关于景教在华的信徒,经幢含有非常重要的提示。此经幢是不完全规整的八棱(面)石柱。第一面雕刻“祝曰”和“清净阿罗诃清净大威力 清净(下残)”两行文字;第二至第四面及第五面第1行雕刻《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以下简称《宣元至本经》);第5面第2行至第八面雕刻《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幢记》(简称《经幢记》),《经幢记》中提到景僧清素弟兄与从兄少诚、舅氏安少连及义叔上都左龙武军散将某某等人,于元和九年(814年)十二月八日于洛阳县感德乡买地,为其亡妣“安国安氏太夫人”修建茔墓。与此同时,又于墓所神道旁侧树此幢石。并记载了主持并参与、见证此事的景教神职人员:“大秦寺寺主法和玄应——俗姓米”氏、“威仪大德玄庆——俗姓米”氏、“九阶大德志通——俗姓康”氏。由于自东汉至唐朝的惯例,中亚、西亚的来华胡人,均以本国汉字国名的第一个字为姓。罗炤先生认为,我们可以知道“法和玄应与玄庆本人或祖籍是米国人,志通本人或祖籍是康国人。”从历史上来看,康、安、米、曹、石、何等国是粟特人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建立的城邦。荣新江教授补充道:“长安的景教徒基本上是以粟特人为主。”“洛阳的景教徒们为什么一定要把景教教士的俗姓一一刻在具有神圣意义的经幢上?西安的《景教碑》上也有众多景僧的题名,但没有一位标注他的俗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罗炤先生提出来的疑问目前还没有答案。

同时,景净伪造经典的事实所反映出的唐朝景教的自主性历史时期正好可以与八百多年后再次将基督教传入中国的耶稣会的传教事业相比照。耶稣会的传教虽然得到罗马教廷的大力支持,但却受到教廷的严格监督。不必说伪造经典,即使是耶稣会士在传教事业中的某些技术性的变通和几个重要译名方面的处理,都遭到梵蒂冈的严厉谴责和处罚。

罗炤教授不仅提出许多启发性的研究意见,还大胆对《宣元至本经》中“匠帝”与“上帝”的译名作了比较。他认为,匠帝之名更加接近于《圣经·旧约》中希伯来语JHVH(神)的本义。

高中生物教学中“史”之作用初探 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生物史

一直以来,高中生物的教育教学工作对生物史的重视程度不足,这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自觉实践乃至全面的发展,都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为此,从新审视生物史的作用,并将其纳入常规教学,以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对新课程改革产生新的意义。

一、生物教学中的生物史

在学生诸多的学科,堆积如山的知识点中,生物若只以知识点的形式授课就显得太普通了。面对这么多的知识,枯燥乏味,很难提及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但如果将生物史纳入教学中,就不仅将知识点之间联系起来,而且还可以将知识与生物中的人联系起来,从而将原本单一、机械的知识点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画面展现于学生面前,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入“史”这味调料,不仅能将知识点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还能充分地展示教师的个人魅力。因为教师的魅力不仅在于将知识讲得透彻,逻辑连贯,还在于对不同阶段、不同历史人物的把握以及知识的探源。历史虽然永远是胜利者的产物,但它时刻记着它所战胜的人,却不只是空洞地夸耀。另外,将知识点转化为知识面,甚至知识树,从而将知识系统化,都需要有“史”的支撑。基于此,教师的生物学科的教学任务,不但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给予明确,而且留给学生更大的参悟空间,进而明确学科的基本方向以及该学科学习的基本规律与方法,从客观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

二、认识中的生物史

只是相对于生物学科来讲,记忆的更多一些罢了。因此,从记忆层面来说,只不过记忆的方式和方法不同,而探源式记忆则就是一种有利于理解的方式和方法。但这需要对“史”的深入了解:老师深入讲解,不是纯粹地讲知识点的内涵及外延,而是深入地将知识点背后的事情说清楚,让学生更多地去了解课本上所了解不到的事情,可以让学生以此为据产生更多的探索路径。这不但极有利于学生们了解生物学中的伟人及其不足,而且会让他们知道,知识并不是某个人一时兴起所发明的,更不是某个神仙或者上帝在高兴或者失意的时候创立的,而是随着人的实践逐步生成的过程。因此,认识生物学科中的“史”学,对于教学中学生追溯本真的学习取向不可忽略。

三、语言中的生物史

我们提到历史,就不得不提起记载历史所用的语言。生物学也不例外。虽然有人说语言是语文学科中的任务,生物学科去参与属于多此一举。可我们不忽略生物学记载所专用的语言。作为一门学科,它有其专用术语,这是一门学科存在的合理呈现。我们要将所研究的东西说清楚就离不开语言。随着解剖学的发展,我们要将复杂的事物用语言描述出来,从而将其简单化,亦需要使用语言。而且,我们将生物事实传达给同代人,这是交流需要运用语言;我们将其传承给后代,这就是“史”的传承,更离不开语言。基于此,我们不能与语文参合,却又不得不与基础学科———语文产生联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将生物学中所看到事情描述清楚,从而将现实生活中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四、文化中的生物史

如果说利用好语言对于生物史、生物学科的掌握很重要的话,那么属于承载语言的文化亦显得不可或缺。一般来讲,不同的文化会有不同的语言,而不同的语言又会反作用于科学刺激,进而影响着科学。历史中亦有很多伟人因此痴迷于宗教而死的科学家,这是文化在起作用了。生物学科也不例外,其中也有一部分为了守卫宗教文化而生的科学,从而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在生物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环,推动了人类在生物学方面的进步,进而推动了医学和农业等的发展。他们在推动宗教合理性的同时,造福了人类。从这一层面上来讲,我们的学科教学,特别是理工科,并不局限于生物学科,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学科是自然科学,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是水火不容的,于是就能动地忽略了社会科学在自然科学中所起的作用。它们其实是一体两翼,不可分离,相互促进的。不过,从另外一方面讲,生物属于科学,是人类生产实践的产物,而科学也是文化,所以生物直接就是文化的一种。

五、伦理中的生物史

在有机论的生物学中,几乎将所有学科都归入哲学。那个时候的生物学,包含着诸多神秘色彩,无人敢肆意超越。而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学科逐渐独立。生物学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特别是以显微镜的发明为基础的细胞学说的提出。在物理学,警惕形而上学的影响下,生物学也将形而上学驱逐出学科,以彰显自身的客观性,从而将事实与价值分离开来。而随着达尔文进化论的证实,人在自然面前越来越抬不起头。因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类,与其他动物相对没有什么优势,甚至还有一些部件在随着人类进化的时候退化了。在失去伦理支撑的生物学中,人类大肆利用各种生物做各种实验,甚至用人工手段制造人类,从而产生诸多伦理问题。因此,亟需回归。而回归就需要将生物史回归,顺应生物史的发展规律。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生物事实,更应该把生物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善表达出来,让学生感受出来。特别是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要让学生感受到环境伦理的重要性。

六、结语

生物学科也是一个有血有肉,在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一门科学,目前的一切发展都站在巨人的肩上。所以生物学科的发展应当承载历史,而要承载历史就不能脱离语言,再加上语言又是文化的元素,所以生物学科的发展脱离不了滋润它的社会环境为基础的文化。基于此,生物学科的教学应当将生物史纳入进来。将生物史纳入生物教学,不但彰显生物的基本事实,而且还能赋予生物学科以价值。这样,它不但符合生物学的教学规律,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加速了生物学科的发展,值得我们重视。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生态文明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2][法]大卫·勒布雷东.人类身体史和现代性[M].王圆圆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

打开生物史的前一页高三作文 篇5

打开生物史的前一页。我们会猛然的发现,我们人这种高等的哺乳动物与鸟类有许多的相似,例如:哺乳动物与鸟同样是在恐龙称霸的时候,出现的;也同样是在灭绝恐龙的大灾难中,逃脱的幸存者,也同在恐龙时代后,遍布地球的。因而哺乳动物与鸟可谓是生物界的难兄难弟。

而我们人类自视为主宰地球的高等哺乳动物,不但没有善待自己的兄弟,反而对其大肆迫害。难道我们人还有人性可言吗?我想就连被人类所不齿得兽的性都谈不上。我是一名观鸟会的成员,我不仅是一位喜欢鸟类的人,更是一位是鸟类为友的人。其实观鸟会保护鸟类的行为,只是人们保护其他动物的一个样板,如果人人都像这样保护动物,我想将不会有亚洲保育运动的这句宣传词请记住,当消费停止时,杀戮也将停止。所以,我要为我们的动物朋友振臂高呼一句:人类对于其他物种的进行毁灭的方式,终有一天会降临到我们自己的头上。

上一篇:数据中心安全研究下一篇:LB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