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生物学(共7篇)
杨梅生物学 篇1
摘要:为了研究微生物对杨梅栲胶的降解作用,利用杨梅栲胶在自然条件下染菌,并对降解菌株进行分离筛选和鉴定,以降解效果最好的一种菌株(其COD去除率为18.50%)对杨梅栲胶溶液进行降解,并对降解前后栲胶溶液的Zeta电位、粒径、电导率、p H等电化学性质进行了测定。利用普鲁士蓝法及正丁醇-盐酸法对溶液的总酚及可溶性缩合单宁的含量进行测定。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栲胶分子的结构变化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为曲霉属,降解后栲胶溶液中的总酚及可溶性缩合单宁的含量均有所降低,溶液的Zeta电位绝对值升高,粒径减小,稳定性提高,电导率降低,p H值升高。红外图谱显示杨梅单宁分子结构在降解前后无明显变化。
关键词:杨梅栲胶,生物降解,菌种鉴定,曲霉,COD去除率
前言
植物单宁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多元酚类化合物,许多研究工作表明,单宁的性质与其分子量密切相关。分子量较大的植物单宁往往具有较强的收敛性及抗营养性,从而限制和阻碍了其在许多相关领域和行业中的运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内外的许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从上世纪70 年代以来就有研究利用单宁酸酶对茶、啤酒、果汁饮料中的单宁酸进行降解从而解决这类饮品“冷后浑”的问题[4]。林产及制革企业则希望通过对植物单宁进行生物降解,降低其废水中的COD值及生物毒性,使其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降低[5,6]。此外,医药、化妆品以及精细化工等领域都希望通过植物单宁的降解提高其利用价值。例如,植物单宁降解产生的没食子酸可以作为医药中间体,也可作为食品、化妆品中的抗氧化剂[7]。鞣花酸作为单宁降解产物之一,不仅可以用作皮革中六价铬的防治[8],其烷基化反应衍生物也能够作为病毒的抑制剂[9]。
无疑,植物单宁的降解提升了其应用价值及范围。目前植物单宁的降解主要有化学降解和生物降解两种,其中生物降解因可以获得许多化学降解无法获得的的产物而备受关注[10]。由于相对于结构复杂,分子量更大的缩合类单宁来说,水解类的单宁更容易发生生物降解。因此,目前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水解类单宁上。黄文,李庆等人对水解类的橡椀单宁进行研究,筛选出了对其有降解作用的菌株,对降解条件进行了优化,并研究了其降解产生鞣花酸的产率及降解酶的特性[11,12,13,14]。而目前针对凝缩类单宁的研究则较少且很多集中在其抑菌性能的研究上。杨梅栲胶的主要成分为杨梅单宁,是一种典型的缩合类单宁。有研究表明,其结构单元为原翠雀定,且其分子结构中部分带有3-O-棓酰基[15]。这一特殊结构使得杨梅单宁具有部分水解类单宁的特质,从而使其较一般的凝缩类单宁更易降解。但目前仍未有见相关方面的报道。本研究以杨梅栲胶为实验对象,筛选出对其有降解作用的微生物菌株,并对降解产物的性质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凝缩类单宁在相关领域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试验仪器和材料
Nano ZS纳米激光粒度仪,英国Malvern仪器公司;DDS-307 电导率仪和精密p H计,上海雷磁仪器厂;UV1900 紫外可见光光度计,上海菁华科技仪器有限公司;Nicolet IS10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美国Thermo Scientific公司;5B-1COD快速测定仪,兰州炼化环保仪器研究院;XZE-H光学显微镜,重庆光电仪器有限公司;MJ-160B-恒温恒湿培养箱,上海跃进医疗器械厂。
杨梅栲胶,工业品,广西百色林化总厂;LHD试剂、LH-E试剂,分析纯,兰州炼化环保仪器研究院;正丁醇、盐酸、阿拉伯树胶粉、铁氰化钾、磷酸、三氯化铁,均为分析纯,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
1.2 降解菌种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1.2.1 降解菌种的分离筛选
配制质量浓度为15 g/L的杨梅栲胶溶液,置于室温下自然染菌。待溶液中长出大量菌落后,将栲胶溶液与菌落搅拌均匀,吸取该溶液制备菌悬液并结合稀释平板法及划线分离法对菌落进行分离,直至得到纯化的菌株。将分离得到的12 种菌株分别接种于150 m L质量浓度为5.0g/L的杨梅栲胶液体培养基中,28 ℃,120 r/min,培养8 d。以COD去除率表征单宁的降解程度,并作为菌种筛选的指标。COD值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COD去除率按下式进行计算:
1.2.2 降解菌种的鉴定
利用印片法与点植培养法对降解菌株的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16],并结合18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其进行鉴定。
1.3 降解产物的性质研究
1.3.1 电化学性质
利用筛选出的降解菌株对150 m L,5.0 g/L的杨梅栲胶溶液进行降解,取降解前后的栲胶溶液,利用220 nm的微孔滤膜过滤后使用纳米激光粒度仪、电导率仪、p H计对溶液的粒径、Zeta电位,电导率及p H等电化学性质进行测定。
1.3.2 栲胶成分变化
取降解前后的栲胶溶液,利用220 nm的微孔滤膜过滤后利用普鲁士蓝法及正丁醇-盐酸法对溶液的总酚及可溶性缩合单宁的含量进行测定。含量测定的标准样品制备参考张亮亮等人的方法[17]。
1.3.3 红外分析
取降解前后的杨梅栲胶溶液,利用220 nm的微孔滤膜过滤,冷冻干燥后,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其进行分析。
图1降解菌株的宏观及微观形态学特征(A:降解菌株菌落特征,B:降解菌株微观形态)Fig.1 morphological feature of degradation strain(A:colony characteristic,B:micromorphological)
2 结果与讨论
2.1 降解菌株的筛选
由表1 可以看出,经过分离纯化得到了5 种细菌、1 种霉菌以及6 种酵母菌。其中霉菌及酵母菌的降解效果普遍优于细菌。实验选择降解效果最好的一种霉菌进行后续的降解实验。其COD去除率达到18.50%。
2.2 降解菌株的鉴定
2.2.1 降解菌株的形态学特征
该菌种经孟加拉红培养基培养10 天后形成的菌落,质地为致密丝绒状,边缘为白色绒状菌丝,具有同心环纹及明显的辐射状沟纹,颜色为浅黄褐色,近于肉桂色。经制片染色观察,其分生孢子头为辐射形,直径51~60 μm;孢梗茎106.7 μm ×4.88 μm,壁光滑;顶囊近球形,直径33.32 μm;分生孢子球形,直径3.27 μm,壁光滑。根据菌落及菌株形态并结合18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可以判断其为曲霉属(Aspergillus)。其具体种属待后续实验研究鉴定。
2.3 降解产物性质
2.3.1 杨梅栲胶溶液的电化学性质
从表2 可以看出,杨梅栲胶溶液降解前后其电化学性质有较为明显的变化。其中粒径从129.7 nm减小到72 nm,Zeta电位绝对值从15.8m V升高到21.0 m V,说明杨梅栲胶降解后其溶液的稳定性提高。由于杨梅栲胶中的无机盐是影响其电导率大小的主要因素,降解后栲胶溶液的电导率降低了71 s/cm,证明降解会对其中的无机盐产生影响。植物单宁由于其分子本身所带的酚羟基而呈弱酸性,降解后溶液的p H值升高了1.11,其可能原因是单宁分子被降解或者降解产物呈碱性。
2.3.2 降解前后杨梅栲胶溶液的成分变化
从表3 可以看出降解后杨梅栲胶溶液中的总酚及可溶性缩合单宁的含量均有所降低,其中总酚含量降低了2.636 g/L,高于可溶性缩合单宁的1.478 g/L。证明该菌株对杨梅栲胶确实具有降解作用,而且相对于分子大结构复杂的缩合单宁来说,其中的小分子酚类物质更容易发生降解。
2.4 杨梅栲胶降解前后的红外分析
根据Foo等人的研究,对图中各峰进行归属。3 400 cm-1左右为酚羟基O—H伸缩振动吸收峰;1 700 cm-1左右为羰基C=O伸缩振动吸收峰,代表了杨梅单宁分子中的棓酰基的存在;波数在1 615 cm-1左右的吸收峰代表芳环骨架C=C—C的伸缩振动,1 035 cm-1左右为甲氧基C—O伸缩振动吸收峰;950~600 cm-1主要为芳环C—H键弯曲振动[18]。从图2 可以看出杨梅栲胶降解前后其大多数的红外吸收峰都没有明显的变化,可以初步推测杨梅单宁的分子结构在降解前后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其可能原因是凝缩类的杨梅单宁分子是由原翠雀定聚合而成的,结构单元间以C—C键相连,分子结构稳定,不易发生降解。
图2杨梅栲胶降解前后的红外图谱(A:降解前B:降解后)Figure 2 infrared spectrogram of Bayberry extract(A:before degradation,B:after degradation)
3 结论
利用杨梅栲胶溶液在自然条件下染菌,以COD去除率为指标分离筛选出降解效果最好的菌株并对其进行鉴定。以该菌株对杨梅栲胶溶液进行降解,并对降解前后栲胶溶液的电化学性质、成分含量、结构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该菌株为曲霉属,降解后杨梅栲胶溶液的COD去除率为18.50%。
(2) 降解后,杨梅栲胶溶液的粒径减小了57.7 nm,Zeta电位绝对值升高了5.2 m V,说明溶液的稳定性有所提高。此外,溶液的电导率降低,p H值升高。
(3)降解后,杨梅栲胶溶液中的总酚及可溶性缩合单宁的含量分别降低了2.636 g/L及1.478 g/L。说明降解过程中酚类物质被消耗。
(4)红外图谱表明杨梅单宁分子结构在降解前后并未发生明显变化。
生津止渴话杨梅 篇2
美食家李渔在《杨梅赋》中云:“南方珍果,首及杨梅。”杨梅在我国南方盛产,有“果中玛瑙”之称。杨梅呈球形,成熟时为紫红色或深红色,其实如弹丸,果肉无皮壳,核上生满了饱含甜汁的红色刺蕾,看上去如同沾满了细小的红珍珠。古人曾以“折来鹤顶红犹湿,剜破龙睛血未干”来形容杨梅的红艳。新鲜的杨梅软绵而柔润,入口便有一股鲜甜略带微酸的汁水袭来,充满整个味蕾,非常诱人,正如宋代诗人方岳咏杨梅诗所描绘的“众口但便甜似蜜,宁知奇处是微酸。”
杨梅不但好吃,营养价值也非常高,是天然的绿色保健食品。杨梅果实含有较多的糖类和有机酸,包含葡萄糖、果糖和柠檬酸、苹果酸、草酸、乳酸等,有机酸有刺激唾液、胃液分泌,改善消化,促进矿物质吸收等作用,所以成语“望梅止渴”,从营养角度来讲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杨梅还富含纤维素、矿质元素、维生素和一定量的蛋白质、脂肪、果胶等,其中的钙、磷、铁含量也高于多种水果。杨梅所含有的花青素有很好的抗氧化功能,有提高免疫力、预防衰老、抑制癌症的作用。在暑气炎炎的夏季吃一些杨梅,既能增加营养,又能起到生津止渴、利尿解暑、增食欲、助消化的作用。
杨梅不同于一般水果,吃了不伤脾胃,而且还是一种良药,具有一定的抗病能力。中医认为,杨梅味甘、酸、温,入肺胃二经,有生津止渴、益肾利尿之功效,多食不仅无伤脾胃,且有解毒祛寒之功效。唐朝《开宝本草》中记载:“杨梅味酸、性温、无毒,主去痰,止吐秽、消食……”《本草纲目》中记载:“杨梅可止渴、和五脏、涤肠胃、除烦债恶气。”现代医学认为:杨梅除具有消食、除湿、解暑、生津止咳、助消化、御寒、止泻、利尿等功能外,还可治疗神经炎和预防坏血病等;特别是杨梅果仁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7,被称为治癌特效药。
《我爱故乡的杨梅》说课稿 篇3
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0课《我爱故乡的杨梅》。以下, 我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及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等方面一一分开说。
一、说教材
《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一篇状物的作品, 整篇文章描写了杨梅果树, 并侧重于描写杨梅果实不同成长阶段的形状、颜色和滋味, 同时在这篇作品中流露了作者喜爱自己的家乡和喜爱杨梅的心情。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 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认知, 确定本文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课文中有关生字词并能准确理解课文中的内容。
方法与过程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作者对杨梅、对故乡的喜爱之情。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认知杨梅果实不同阶段的形状、颜色等逐渐变化的过程;难点:比较杨梅果实, 即成熟的和没成熟的形状、颜色和味道。
3.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 丰富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 达到资源共享、重新整合语文课堂的目的, 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欣赏, 为学生有效阅读打下基础。)
三、说教法及学法
在这节课中, 我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课堂学习的合作意识;教学中采用图文结合的情境教学法, 引导学生看图识字、观察、思考、解疑,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通过多元化解读文本, 实现情感升华的体悟。
四、说教学流程
在这节课, 我按照以下五个教学步骤进行。
1. 师生交流, 引领进入文本
上课一开始, 我利用课件展示杨梅的有关图片, 对杨梅的画面进行定格处理, 然后我问学生:展示的杨梅树美不美?接着问:杨梅树是美丽的, 那杨梅果又是什么样子的?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进入我们的教学环节中。)
2. 精读感悟, 领略文字魅力
首先, 我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细雨如丝, 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同时运用多媒体展示出杨梅的美丽。接着, 我请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思考:全文如何分开写杨梅的果和树的?不明白的地方借助注释理解, 也可小组合作解决朗读中的生字词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掌握了文本中的字词, 读准字音, 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在这一环节中, 我将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两步:
第一步, 课件出示文本中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即杨梅果实的图片, 让学生比较:“杨梅先是 (淡红) 的, 随后变成 (深红) 的。”让学生说说杨梅的外形颜色变化。引导学生比较杨梅果实, 即成熟的和没成熟的形状、颜色和味道。
第二步:课件出示文本中第五、六自然段。
我问:熟透了的杨梅果与没有熟透的杨梅果在颜色、味道上有什么不同? (课堂教学中, 我让学生先小组合作探究后, 再对他们适当解说。)
(设计意图:教师提问后, 让学生再次精读课文,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善于发现、思考、解决问题, 以读代讲, 读中感悟, 领略文章之美。)
3. 读中探究, 突破重点知识学习
因这一环节是重难点, 我是这样安排的:事先, 我在市场上买了几枝杨梅, 有成熟和没有成熟的, 分别给我班的学生, 先让学生辨认熟透的与没有熟透的杨梅果实, 在他们享受了杨梅的形状、颜色、滋味后, 再读课文的第四、五、六自然段, 对比中了解杨梅果的特点。
4. 品读悟情, 激荡学生情感
我说:这篇课文已成为作者美好的回忆, 现在请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体会作者对杨梅、对故乡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是回顾本课要点, 引导学生总结、梳理已读过的课文,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实现情感的拓展与延伸。)
五、说板书
我爱故乡的杨梅
杨梅树 (略)
杨梅果:
形状:圆圆的, 有小刺
颜色:淡红的深红的变黑的
味道:又酸又甜甜津津的
(设计意图:对课文进行有效“梳理”, 能从视觉上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是学生掌握课文精髓的显微镜。)
东魁杨梅栽培技术 篇4
1 园地选择
东魁杨梅和其他杨梅一样, 适应性强, 树冠大, 根系分布广, 不论是山区或半山区、朝阳山或朝阴山, 凡是有树木柴草的山坡均可种植。杨梅为喜阴果树, 一般阴山面比阳山面种植好。因此, 栽植时应选北坡较阴凉潮湿、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排水良好、呈微酸性的砂质黄壤土或砂质红壤土为好。
2 栽植
一般以土地解冻以后、春梢未发之前、惊蛰前后栽植为宜。移植时最好选择无风的阴天或细雨绵绵的天气进行。根据当地农民习惯, 一般不进行开园定植, 大多数是以鱼鳞坑或小土坪栽植, 这样花工少、方法简便、成活率高。定植穴挖成半圆形, 定植点上坡1/2不挖, 只削去柴草, 深度40~50cm。因东魁杨梅发根率强, 砧木的根部随着树龄长大会自然枯死, 以后靠接穗附近部位发出的侧根取代于砧木的根, 深种是提高杨梅成活率的关键。最好以苗木接口上部5~10 cm处与地面相平, 定植点紧贴穴内上坡, 用细泥土护根, 扶正苗木, 舒展根系, 压实, 然后可浇入少量的人粪尿, 施入少量的磷肥或灰肥, 亦可培土覆盖, 也可在根基安放大块石, 也可用柴草等覆盖进行遮荫处理, 以防旱保湿, 提高成活率。旱季要求浇水1~2次, 待幼苗成活以后, 随着树冠扩大逐年进行深翻。东魁杨梅雌雄异株, 在没有杨梅的地方, 应配置1%的授粉树, 促进传花授粉, 提高产量。栽375株/hm2左右, 栽植应选健壮无病、枝叶茂盛的苗木, 最好边起苗边栽植。如到外地购苗, 应打泥浆与包扎, 途中不能重压, 时间不宜过长, 运到立即分株假植, 抓紧栽植。挖定植穴, 穴内预先施足腐熟厩肥加焦泥灰或饼肥作基肥[3,4]。
3 培土施肥
杨梅根系较浅, 土壤易被雨水冲刷, 管理上常结合施肥进行培土、覆草, 施肥方法采用逐年挖穴深施、少量多餐施肥法, 以有机肥为主, 其次钾肥, 控制磷肥, 培养地力, 促进根系生长。栏肥、饼肥、焦泥灰是杨梅的特效肥料, 多施这可促使幼树快速生长, 投产果园能使杨梅结果多、果形大、含糖量高、风味好, 确保稳产高产。
4 整形修剪
东魁杨梅的自然树形是圆头形或扁圆形。为了达到速生丰产优质, 管理方便, 前期以促为主, 使其提早形成树冠;当树冠形成后, 要有效地控制生长, 促进形成花芽;结果后, 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达到内外上下立体结果, 连年丰产。幼树一般培养一干三主枝自然开心形树冠。定植后在主干高30~40 cm处短截, 以后选留3~4个生长壮实、方位分布均匀的枝条为主枝, 并在各主枝上分别培养2~3个副主枝, 使其分布合理, 层次清楚。过长枝要摘心或断枝, 密集细弱和过旺的分枝要适当疏删, 在3~4年内基本形成树冠骨架。进入结果后, 宜轻剪长放, 以疏删为主, 缓和树势, 开张侧枝。留枝上部宜稀, 下部宜密, 达到立体结果。修剪以春季2月为主, 夏季 (结合采果后) 为辅。剪除病虫枝、枯枝、衰弱枝, 疏删密生枝, 回缩更新下垂、衰弱的结果枝群。
5 控梢促花
东魁杨梅幼树生长旺, 不易形成花芽, 投产较迟, 当树冠高达2.0~2.5m时, 应采用控梢的方法, 促进形成花芽, 达到早结果且丰产。一般可采用拉枝, 开张树冠, 缓和树势, 或在10月上旬至12月下旬选用土施多效唑控梢促花, 用量按树冠投影面积施多效唑纯量0.6~0.8 g/m2, 先松土, 后按所需用量拌细土或掺水, 均匀地撒布在树盘土中;或在7—9月间, 夏梢、秋梢生长长度1.0 cm时采用树冠喷施15%多效唑300~500倍液, 抑制夏梢生长, 促进花芽形成。
6 疏花疏果
疏花疏果是控制杨梅大小年结果, 提高果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技术措施。结合春季修剪, 疏除多余的花枝, 尤其是细弱花枝;多花大年树在花期可用杨梅疏花剂疏5 200倍液进行喷洒。谢花后20 d左右, 根据树体挂果量, 进行合理疏果, 疏除密生果、畸形果、病虫果及小果, 一般进行2~3次, 于果实膨大前期完成。
7 病虫害防治
杨梅病虫害较少, 主要病虫害有褐斑病、癌肿病、柏牡蛎蚧、长白蚧、卷叶蛾、避债虫、白蚁等。应按照各地的病虫危害发生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8 适时采收
东魁杨梅具有采前不易落果和果实成熟期继续增大的特性, 因此采收宜实行分批近完熟采收, 提高品质。同时, 果实宜轻摘轻放, 勿压勿倾倒, 分级浅装, 便于运销, 提高果实的商品性。
参考文献
[1]李鸿飞.东魁杨梅高接换种技术[J].现代园艺, 2009 (7) :81-82.
[2]洪旋珠.东魁杨梅的高产栽培技术[J].果农之友, 2008 (10) :23.
[3]陈国平.东魁杨梅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6) :49, 52.
杨梅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篇5
1 表面覆盖喷涂技术
1.1 壳聚糖、改性壳聚糖涂膜保鲜技术
壳聚糖是一种成膜性很好的天然高分子物质,具有无毒、抑菌的优越特性。壳聚糖在应用中受到一些限制,主要是由于其只溶于稀酸。在当前的研究中,为扩大应用范围,寻找性能更良好的溶解物,学者对壳聚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改性方面。基于改性壳聚糖具有的保湿、成膜、抗菌性能,由此可为水果、蔬菜提供适宜的气调环境,显著抑制果蔬呼吸作用、果色转化、水分蒸发、蒸腾作用、物质代谢等生理生化过程,通过延长果蔬贮藏时间而起到保鲜作用。改性壳聚糖涂膜保鲜技术是在果蔬或鲜肉制品表面喷涂改性壳聚糖的低酸溶液,待干燥后即形成一层聚合物保鲜膜。
目前,常用的改性壳聚糖主要有壳聚糖/二甲基二丙烯氯化铵(CTS-DMDAAC)、金属离子壳聚糖(CTS-Zn2+/CTS-Ca2+)、羧甲基壳聚糖(CMCTS)、壳聚糖/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CTS-ETA)以及等。有研究表明,改性壳聚糖膜保鲜杨梅保鲜效果由好到差的顺序是CTS-ETA>CMCTS>CTS-DMDAAC>CTS,CTS-Zn2+>CTS-Ca2+,保鲜效果涂膜法
略好于制膜法[3,4]。
1.2 甲基环丙烯与环糊精联合保鲜技术
目前,在苹果、猕猴桃、香蕉、梨、枣和番茄等果蔬保鲜中常用到一种安全、高效的乙烯作用抑制剂,即环丙烯类化合物1-甲基环丙烯(1-met hylcylclopropene,1-MCP)。基于其稳定、无毒、高效的性能,可以强烈阻断乙烯与受体蛋白的结合,抑制乙烯诱导果实成熟和衰老。杨梅保鲜处理时,采用1-MCP的α-环糊精(α-CD)包结物(1-MCP–α-CD)和羧甲基β-环糊精(β-CD)溶液,可有效抑制果实的呼吸强度,延缓果实衰老,保留果实的原味[5]。
研究表明,在密闭体积中用10 mg/L 1-MCP-α-CD薰蒸处理杨梅6 h,同时喷洒0.5%羧甲基-β-环糊精溶液对杨梅果实进行处理,可以有效抑制杨梅果实的呼吸强度,延缓果实的衰老,延长保鲜期,有效减缓杨梅重要生理指标的降低,如水分含量、总糖、花青素、VC、总酸等[6]。
1.3 微生物保鲜技术
宁波益益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益益久微生物复合制剂,已获得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的有机认证。制剂含有活菌1万个/m L以上,原液p H值3.5~5.0,由8种微生物(光合菌、酵母菌、固氮菌、放线菌、芽孢菌、乳酸菌、解钾菌和解磷菌)组成。该制剂在低温条件下,以益益久微生物复合制剂300倍液浸果薄膜袋密封杨梅,不仅隔绝与薄膜袋外面的接触,还能有效抑制果实避免致腐菌的生长和繁殖,贮藏保鲜的效果最好[7]。
2 特殊包装保鲜技术
2.1 纳粹抗菌技术功能性包装盒
首先,把产地习惯使用的竹篓筐或塑料箱,改成规格为0.5~1.0 kg的小包装盒,可解决“发汗”问题,即因多量堆放不易通风散热,内外部明显温差而造成的杨梅表面结露现象。结露为微生物生长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受机械损伤的杨梅更易引起腐烂。再使小包装盒具有特殊功能性,亦即当杨梅在某种环境中时,该包装盒能起到延缓原来的保鲜环境,能杀死引起杨梅变质的霉菌和其他各种菌落,从而延长杨梅的生命活力,保持其原有的色泽和风味[8]。许多金属离子具有杀菌防酶作用,其中Ag+还原电势极高,催化能力强,足以使周围空间产生活性氧,有灭菌作用。同时Ag+与细菌接触时,立即向细胞内渗透或附着在细胞膜上,阻断细菌生长路径,造成酵素蛋白的变性和细胞膜生物学性的损伤,从而杀灭细菌。之后Ag+又由细菌尸体内游离出来,再与其他菌落接触,重复上述活动,因而具有长效性,一般抗菌寿命可达5~10年[9,10]。为此,在塑料盒成型时,引入了Ag纳米抑菌技术,以达到功能性保鲜的目的。由其制成的杨梅包装盒,具有长效的杀菌和抗菌作用,故将其包装容器称之为“功能性包装盒”。由于Ag纳米级别的尺寸小,表面所占的体积百分数大,表面的键态和电子态与颗粒内部不同,表面原子配位不全等导致表面的活性位置增加,另外随着粒径的减小,表面光滑度变差,形成凹凸不平的原子台阶,增加了化学反应的接触面。因此,Ag纳米对乙烯氧化的催化作用十分明显,从而抑制杨梅内源乙烯的产生,达到保鲜目的[11]。
2.2 气调保鲜技术
这类保鲜技术是将杨梅装入小箱或小包装盒后,充入一定量的氮气或二氧化碳,加以密封后低温保存,调节包装容器中的氧气含量,从而抑制霉菌等微生物生长,同时可以抑制乙烯的释放,降低保存过程中的呼吸强度,达到延长保存期的目的。有研究表明,充入15%左右的二氧化碳或氮气,使氧气的初始浓度在7%左右,1~3℃低温条件下气调处理对杨梅的保鲜效果最佳,可有效抑制杨梅果实霉变和软化[12]。要注意的是,杨梅果实必须在采收的当天进行气调处理,如果在出现乙烯高峰后处理则会影响保鲜效果。气调保鲜要有一个最适的氧气比例,过高的氧气浓度收不到贮藏保鲜效果,过低反而有利于厌氧微生物的繁殖,并引发厌氧呼吸,使果实产生酒精味,失去食用价值[13,14]。
3 树上喷洒技术
浙江省慈溪横河镇农办与台湾农业专家合作,于采收前2周(乙烯初发期)对杨梅喷洒美国产绿色无公害保鲜剂CP 2002进行保鲜试验,取得一定的效果。将保鲜剂CP 2002稀释1 000倍再加S240稀释3 000倍,现配现用,用常规喷雾器均匀喷洒于杨梅果实上,以喷湿果实为度。试验结果表明,应用绿色无公害保鲜剂CP 2002对杨梅鲜果在常温下保鲜有一定效果,可保鲜5 d,比对照延长2 d[15]。其中,果实硬度增加0.11 MPa,可溶性固形物提高0.8%,单果重增加6.8%,失水率下降3%。采用树上均匀喷酒方法对杨梅进行保鲜,操作简单,更具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绿色无公害保鲜剂CP 2002具有延缓乙烯产生的作用,如能在采收前再喷另一类具有杀菌作用的生物保鲜剂,则效果将更理想[16]。
4 超压保鲜技术
食品超高压技术是将食品原料包装后密封于超高压容器中(通常以水或者其他流体介质作为压力传递的介质),在高压(常用的压力范围100~1000 MPa)下加工适当的时间,使食品中的酶、蛋白质和淀粉等生物大分子改变活性、变性或糊化,同时杀灭细菌等微生物,以达到杀菌、钝酶和改善食品功能性质的一种新型食品加工技术[17]。由于其独特的优势,超高压技术广泛应用于水果、饮料、乳制品及肉类加工等领域中,并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基于超高压技术的杨梅保鲜工艺流程:挑选新鲜无虫害损伤的单个杨梅进行真空包装,将6~10个放有单个杨梅的真空包装袋放入塑料袋,加入清水,塑封[18];放入超高压设备中,密封,加压至400~600 MPa,保压时间为2~5 min,加压温度为20~60℃,卸压,从超高压设备中取出塑封塑料袋,将塑封塑料袋拆开,取出的放有单个杨梅的真空包装袋在4℃或20℃条件下储藏[19]。超高压处理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杨梅的风味和营养成分,处理后杨梅仍保持原有的生鲜风味和营养成分,明显减少杨梅在储藏过程中的p H值变化,酶活性下降,很好得保持其色泽和硬度,有效抑制变质,延长杨梅保质期;基于的基本原理是超高压只作用于形成生物高分子立体结构的氢键、离子键和疏水键等非共价键,从而可以使杨梅风味色泽及营养成分等不受影响,但可通过改变酶蛋白分子的空间构象来杀菌和抑制酶活性[20]。
杨梅果蝇及其安全防控对策 篇6
1 发生规律
杨梅果蝇可终年活动, 世代重叠, 无严格越冬过程。成虫生活节律明显, 清晨和黄昏为活动高峰期, 夜间不活动。黑腹果蝇喜欢在酸甜腐烂等植物的器官和阴暗潮湿环境生存, 特别是在地势平坦、肥水充足、树冠高大和郁闭度高的杨梅园中发生较重, 而山顶、坡地, 园地卫生条件好, 树冠通风透光且树体强壮树的园中很少发生。一般从杨梅果实转色开始, 黑腹果蝇即从附近瓜田、菜地及覆盆子等植物上迁移为害, 9~10成熟果实上虫口数量渐渐增加。果实为害期在10~20天, 2~3个果蝇发育周期, 再转至其他瓜果菜上继续为害。发生较重的杨梅园, 果实肉柱内或肉柱之间会隐藏果蝇卵, 不易被肉眼发现, 特别是浙江“小暑”节气后受伤的被害果实极易被病菌感染, 直至霉烂或掉落地面, 完全失去商品价值。
2 安全防控对策
2.1 清洁腐烂杂物
杨梅采摘前30天 (浙江为每年5月中下旬) , 清除杨梅园腐烂杂物、杂草, 集中到杨梅园外烧毁处理, 压低虫源基数, 可减少杨梅果蝇的发生量。
2.2 清理落地果
将人工疏果的杨梅幼果、成熟前的生理落果和成熟采收期的落地烂果及时拣尽, 送出杨梅园外一定距离的地方覆盖厚土, 可避免杨梅雌果蝇大量在落地果上产卵、繁殖后返回杨梅园内为害。
2.3 网捕成虫
保护和利用蜘蛛网, 使其在杨梅树间结网, 捕捉杨梅果蝇成虫。
2.4 喷烟熏杀
在杨梅果实硬核着色期进入成熟期之间, 用1.82%胺·氯菊酯熏烟剂按1∶1兑水, 用喷烟机械顺风向对地面喷烟, 熏杀杨梅果蝇成虫, 效果较好。
2.5 趋化性诱杀
利用杨梅果蝇成虫趋化性, 当杨梅果实进入第1生长高峰期, 用敌百虫、香蕉、蜂蜜、食醋以10∶10∶6∶3配制成混合诱杀浆液, 667m2约堆放10处进行诱杀, 防效显著, 好果率达96%。或用敌百虫、糖、醋、酒、清水按1∶5∶10∶10∶20配制成诱饵, 用塑料钵装液置于杨梅园内, 667m2放置6~8钵, 诱杀成虫。定期清除诱虫钵内虫子, 每周更换1次诱饵, 效果也较好。或用黄色黏虫板, 于杨梅果实成熟期间, 直接悬挂于结果树内膛枝上, 每隔1株挂1张, 效果较好。
2.6 趋光性诱杀
利用杨梅果蝇成虫的趋光性, 在杨梅园每0.67hm2安装1盏黄绿光灯 (杨梅果蝇趋性最强的光源波长为560nm) 诱杀杨梅果蝇成虫效果最好, 或每2hm2安装1盏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杨梅果蝇成虫效果也较好。
2.7 冬季清园
每年11月至翌年2月, 除杨梅全树冠喷洒石流合剂外, 注重树冠投影的地面喷洒, 根据病虫的为害程度掌握在1~3次。也可在杨梅果蝇越冬成虫羽化前深翻土壤, 使其不能羽化出土。
2.8 罗帐覆盖
针对江浙一带杨梅果实采收期间, 受杨梅果蝇为害导致产量损失、品质下降的实际问题, 以及杨梅安全、高效的生产要求, 提出在采收前40天仅将杨梅结果树, 以40目防虫网为幔、以毛竹为支架进行单株全树覆盖 (即杨梅单株全树防虫网覆盖技术, 简称“单株罗帐”) 这一物理措施, 达到对果蝇的显著防效以及增效的目的[3,4]。使用防虫网后, 停止使用一切农药、激素和营养液。该项目技术操作简单、果农易学易懂, 灵活性好, 适应性广, 是一项非常适宜在果农中推广的新型的轻简化实用技术。主要原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田间自然温度升高, 未罩“罗帐”的杨梅树上的杨梅 (自然种群) 平均每株杨梅的带虫量急剧上升, 高峰期达35头/株, 其中最高虫量120头/株, 带虫率高达60%~100%, 而笼罩“罗帐”的杨梅树上几乎没有, 彻底阻断果蝇对杨梅的危害, 彻底不用化学药剂, 保障杨梅的食品安全。再者, 杨梅是喜阴耐湿的作物, 挂帐后, 晴天具有遮光保湿作用, 雨天具有避雨保温作用, 有利于杨梅果实发育。主要效果是可适当推迟杨梅成熟期2~3天, 延长采收期约4天, 有利延缓采收和错开上市期, 调节采摘期间的紧缺劳力;可提高杨梅果实的外观品质, 提高杨梅的产量和优质果的比例, 使用防虫网后当年的单株杨梅平均增效40%~50%;可延长农药的安全间隔期, 确保杨梅的食用安全性;可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大风对果实的影响, 较好地减轻雨水、高温等对果实的影响, 在采收期间直接起到减灾抗灾的功效, 确保杨梅顺利收获。
该项技术适用于矮化杨梅结果树。注意选择或进行大枝疏剪后的杨梅树体高度在2m以下, 事先应对“罗帐”与单株树冠大小作相应估测, 覆盖时期在采收前40天。如采收期雨水过多, 会导致杨梅果实白腐病发生;湿度过大山区如水库周围, 会出现落果过多现象。
2.9 释放蝇蛹金小蜂
通过饲养黑腹果蝇获得蝇蛹、蝇蛹金小蜂在果蝇蛹上接蜂、寄生蜂发育羽化、寄生蜂成蜂饲养等步骤, 成功繁育可控制杨梅园黑腹果蝇的蝇蛹金小蜂[5]。黑腹果蝇及其蛹期寄生蜂蝇蛹金小蜂的人工饲养方法简单易行, 特别适合室内大量饲养蝇蛹金小蜂, 获得大量寄生蜂用于试验或杨梅园蝇蛹金小蜂释放, 即使无专业背景的饲养人员, 也可在短时间内学会独立操作;饲养所需空间较小、成本较低。
2.1 0 释放不育果蝇种群
首先, 通过筛选黑腹果蝇人工饲料配方, 在明确黑腹果蝇人工饲养温度、湿度基础上, 建立黑腹果蝇规模化饲养系统与工艺流程。其次, 在明确黑腹果蝇合适辐射虫态、剂量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辐射后黑腹果蝇的飞行与交配竞争能力, 建立果蝇不育种群。再次, 在温室和田间释放杨梅果蝇不育种群, 评价释放果蝇不育种群防治杨梅果蝇的田间效果。最后, 建立基于辐照不育技术的杨梅果蝇防控技术体系。但杨梅果蝇辐照不育种群的释放, 还需进一步研究应用。
参考文献
[1]戚行江, 梁森苗, 王强, 等.杨梅病虫害及安全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2]梁森苗, 黄建珍, 戚行江, 等.杨梅病虫原色图谱[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3]龚洁强.罗帐栽培技术助力黄岩东魁杨梅优质安全高效[J].浙江柑桔, 2013, (30) 1:36-38.
[4]黄茜斌, 梁克宏, 王允镔, 等.东魁杨梅单树罗幔 (帐) 栽培技术研究[J].浙江柑桔, 2011, 28 (3) :29-33.
杨梅小苗移栽管理技术要点 篇7
浩口乡自2004年起开始人工种植杨梅, 相继从湖南、贵州等地引进种苗, 主要品种为东魁和荸荠种。现有人工种植面积40多hm2, 部分已开始挂果。通过多年的摸索, 总结杨梅小苗移栽管理技术要点, 为杨梅的人工种植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1 地块选择
1.1 园地要求
杨梅属四季常绿乔木, 可用于经果林, 也可用于绿化。作绿化用对地块无特殊要求, 作食用时园地必须符合食品对环境的要求。一般选择自然植被好且环境控制指标无超标地区, 宜远离城镇居民区、工矿企业区、废弃 (旧) 物堆放区和排污区等, 最好避开主道交通干线。蕨类、阔叶树、针叶树等较多的地方适合杨梅生长。
1.2 气候要求
杨梅适宜在平均温度16℃、有效积温5000℃以上地区生长, 冬季极端低温不低于-9℃, 夏季气温超过29℃时影响结果和果实品质。年降雨量1000 mm以上, 其中2—4月份降雨量要求在260 mm以上, 6月份降雨量要达到160 mm以上。种植在海拔高度300~600 m地区的果实品质较好, 随着海拔升高, 果实品质逐渐下降。浩口乡在1200 m以上地区也有杨梅生长, 但果实小、酸味大。
1.3 土壤及地形
要求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 p H值4.5~6.5为宜。地形以丘陵或山坡地为好, 宜选择南北坡种植, 北坡果实口感柔软, 风味佳, 品质好于南坡。
2 种苗选择
2.1 品种选择
用于经果林应选择经济性状良好的品种。目前较受欢迎的品种有东魁和荸荠种两种。东魁具有果大、果色紫红、甜酸适口、树势强、枝条稀疏、抗风力强、产量高而稳定、晚熟 (7月上旬成熟) 等特点, 缺点是采摘前落果相对较多;荸荠具有果较小、紫黑色、可食率高、早熟 (6月下旬成熟) 、落果少、适应性广、丰产稳定等特点。杨梅果实采摘期较短, 一般10~15 d结束, 选种时可以考虑早熟与晚熟品种搭配, 增加经济效益。
2.2 选苗
宜选择优质嫁接苗, 且经严格检疫, 尽量在同纬度地区引种。要求苗高30~40 cm、粗0.5 cm以上, 嫁接口愈合良好, 有1~3条主枝且分布均匀, 根系发育良好, 须根细而多, 植株矮壮, 叶色深绿, 叶芽饱满, 无褐色病斑, 枝上无癌肿病斑, 无地衣、苔藓、介壳虫等寄生物。
目前杨梅种苗有营养苗 (营养钵中培植的种苗, 可带营养土移栽) 和裸苗两种。营养苗栽植成活率高 (可达95%以上) , 缺点是搬运不便、成本高;裸苗具有轻便、价格便宜等特点, 但栽植技术要求高。
2.3 起苗及运输
由于杨梅苗须根少, 起苗前1周浇足水分, 起苗时尽量少伤根须, 裸苗宜用锄头挖苗, 起苗后按每株留足3根主枝、每枝留足10个饱满叶芽剪枝, 伤口处及时涂抹石灰水或白乳胶。裸苗要蘸浆 (根蘸泥浆) 、扎捆 (50株) 、包装 (根部用塑料袋包扎) 。营养苗要分层紧靠摆放, 避免挤压和摇晃。车厢应用篷布遮挡, 避免风吹、日晒、雨淋, 夜间运输效果佳, 尽量缩短运输时间, 做到“即起、即运、即栽”。
3 苗木移栽
3.1 移栽时间选择
重庆地区适宜的定植期为春季 (2月上旬至3月中旬, 清明节前后) 和10月中下旬 (小阳春) , 一般选择雨天起晴定植。根据重庆地区气候特点, 春季雨量充沛, 每次雨季来临前都有几天晴天, 故在下次雨季来临前抓紧时间准备好窝穴, 待窝穴充分吸收水分后抓紧时间定植;因进入10月后雨量偏少, 定植时间不宜把握, 故裸苗尽量选择在春季移栽。
3.2 窝穴准备
移栽前先挖好定植穴, 挖穴宜在冬季进行, 有利于土壤腐熟和减少土壤病虫害。行株距根据山势可规划为5 m×6 m、6 m×6 m、5 m×7 m等, 也可视地形而定, 每667 m2约栽20~27株。定植穴最好沿等高线上开挖, 窝穴长×宽×深为1 m×1 m×0.8 m, 施足基肥, 每穴施腐熟人畜粪20 kg左右, 基肥施于穴底部, 并用挖出的表土拌匀, 将挖出的底层土覆盖窝穴表面待用。窝穴周围的杂草和柴木可待苗木成活后再除去, 避免因暴晒土壤水分过量蒸发。
3.3 定植
栽植时在备好的定植穴上打窝, 深度和大小根据种苗确定, 因杨梅接穗部位能自生根, 取代砧木根, 定植时要适量深植。营养苗定植时, 先将塑料钵底部用小刀划十字口, 沿十字方向将营养钵掀过钵底, 连同营养钵一起将种苗放入窝内, 扶正后沿钵壁将营养钵小心去掉, 保证营养土完好, 再用细土将营养土四周完全覆盖并压实 (禁压营养土) , 最后培土至根际 (馒头型, 可覆盖杂草) 即可。裸苗定植时, 需按比例使用生根剂, 先备足泥土 (颗粒尽量小) , 再按生根剂说明备足水, 将泥土伴入水中调成糊状, 最后将生根剂调入其中备用。栽植时将杨梅种苗根部完全浸入糊泥中, 使其根系充分浸透后定植, 植株要正, 根系要舒展、禁伤根, 剪叶 (每张叶片剪去三分之一) , 视情况浇足定根水, 培土表面盖农膜或杂草效果佳。杨梅属于雌雄异株 (雌雄同株极少见) , 在无野生杨梅的新区, 要在上风口配栽1%~2%的雄株。
4 种植管理
4.1 浇水
裸苗移栽的水分管理非常重要, 土壤缺水是造成死苗的主要原因, 如发现培土反白应及时浇水。浇水时沿培土轻轻浇入, 让水分慢慢浸透, 然后沿窝穴盖上10 cm厚的稻草, 保湿效果好, 后根据土壤干湿情况浇水, 排水条件差的地方要防止渍苗。营养苗水分管理比较粗放, 重点防止砂砾地和瘠薄地缺水。
4.2 施肥
施肥管理是培养树体的关键, 直接关系到挂果的早迟。合理施肥则树体生长迅速, 营养苗3年可见挂果, 裸苗5年可见挂果。杨梅根系有固氮菌, 对氮肥需求不大, 对磷肥需求也较小, 成年果树对钾肥要求较高 (禁氯化钾, 因杨梅对氯离子敏感) 。为了促使树体发育达到早果, 一般幼苗提倡多施氮肥 (禁施硝态氮, 易造成亚硝酸盐超标) 、适量补充钾肥。定植成活正常抽梢后, 每年的2—9月, 每月施肥1次, 每株可施入腐熟人畜粪水或沼液2~6 kg, 也可施用硫酸钾或尿素, 一般选用硫酸钾, 每株0.1~0.2 kg, 撒施于树冠投影部位后培土, 用量可视树体适量增加, 施用尿素时要做到少施、勤施, 谨防“烧根”。入冬和开春分别重施底肥, 沿树冠投影处环状或放射状交替开沟, 深度约20 cm, 每株施用腐熟农家肥5~20 kg, 拌硫酸钾0.4~0.6 kg, 盖上土壤。
4.3 病虫害防治
幼苗期常见的杨梅病虫害主要有以下几种。
4.3.1 卷叶蛾
卷叶蛾主要危害嫩叶, 5月上旬始见, 主要为害新叶, 如不及时防治, 危害率可达90%以上。
防治方法:用低毒低残留农药 (胃毒剂、触杀剂均可) 防治, 始发期全园施药, 狠杀一代, 抽发夏梢时可施药预防。
4.3.2 杨梅粉虱
杨梅粉虱, 主要为害嫩枝, 4月中下旬初见, 6月中下旬盛发, 于始发期施用低毒低残留农药 (胃毒剂、触杀剂均可) 防治。
4.3.3 白蚁
白蚁以啃食杨梅树主干和根部, 并筑起泥道, 损伤韧皮部及木质部, 造成叶黄、枝枯、树死。可用除蚁剂诱杀白蚁。
4.3.4 杨梅褐斑病
杨梅褐斑病, 又名炭疽病, 俗称杨梅红点, 较为常见。主要危害叶片, 初期在叶面出现针头大小的紫红色小点, 后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 后期病斑中央长出黑色小点。病斑多时叶片干枯脱落, 重者全株落光或树体死亡, 1年发生1次。
防治方法:剪除病叶、枯枝, 多施有机肥和钾肥, 排水要良好。喷洒70%代森锰锌600倍液、1∶2∶200波尔多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5%甲霜灵水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等。
4.4 整形
幼年杨梅树以培育树体为主, 尽量保证枝叶茂盛, 以促使根系发达。根据果树树冠先进管理经验, 杨梅树冠宜采用低矮冠树冠管理, 即幼树定干高度15 cm以下、树冠高度控制在2.5~3.0 m以下, 培育3~4条主枝, 主枝与主干呈45°角均匀分布, 不留副主枝, 直接在主枝上培育结果母枝群。避免枝条重叠和交叉, 树冠基本形成后按成年果树实施修剪管理。
摘要:简要介绍杨梅小苗移栽的地块选择、种苗选择、苗木移栽、种植管理要点, 提高小苗移栽成活率, 为杨梅人工种植提供参考。